天主教西安祭台村练灵月怎么布置

领洗的慕道者布向祭台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区别_百度知道
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区别
可以提供两者的资料以及区别,谢谢
提问者采纳
姊妹”,里面是神职人员听信徒忏悔时坐的位置。7。基督教称经常的崇拜活动为礼拜。9,其次是复活节,统称“同道”、天主教对所奉神称“天主”,讲道者站于前方讲台上;基督教则只有39卷、圣母升天节,平时信徒不得随便入内,教堂内没有跪凳。天主教称宗教节日为瞻礼,除椅子外,基督教则称“上帝”或“神”。基督教教职人员则根据教派各有不同。信徒就座处、天主教主要崇拜活动为弥撒、告解亭,但重视程度不一。唱诗班位于教堂后部楼上、复活节。10。3。基督教不少教派的教牧人员不穿圣衣。6。教堂内设至圣所(弥撒间),在教堂和信徒家中一般都供奉圣母像,基督教教牧人员则可成家,祭台上供圣体。每个教堂都有告解亭,形式灵活多样。基督教徒则习惯自称“基督徒”1、天主教神职人员都得守独身。2、修女。在正台弥撒中要加讲经,教徒之间互称“兄弟,供信徒蘸圣水划十字。基督教最重视的是圣诞节:圣诞节,唱诗班也在教堂前方。基督教教职人员间互称“同工”、天主教神职人员的圣衣较华美,有的教堂连圣台也不设、数量和颜色根据不同身份和不同场合有严格规定,圣诞夜重要的活动是举行子时弥撒、传道等。神父一般每天都要做弥撒、牧师,点有长明灯作为标志、圣神降临节、神父,还有跪凳,讲道是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形式,讲经者站在特设的讲经台上。4、天主教所用《圣经·旧约》有46卷、我们经常遇到的天主教教职人员有主教,最重视的是四大瞻礼。教堂入口处有圣水缸,也可称教堂,有圣台者布置也很简单、天主教称崇拜场所为教堂或天主堂、天主教特别恭敬圣母、有不少宗教节日虽是共同的,穿圣衣的也较简单,大多不设至圣所。基督教则没有、修士,只穿便服上讲台、长老、圣水缸。8,程式是固定的。基督教称崇拜场所为礼拜堂,现在常遇到的有主教,祭台布置华丽。5、天主教徒间习惯互称和统称为“教友”
天主教和基督教(指基督新教)主要是教义上有区别: 【1】天主教除敬拜三一神外,还敬拜马利亚、彼得;基督教只敬拜三一神。 【2】天主教认为马利亚是中保;基督教认为只有耶稣才是中保。 【3】天主教除《圣经》66卷外,还有次经7卷;基督教只一本《圣经》66卷。 【4】天主教有教皇,且教皇为尊;基督教没有教皇。 【5】天主教的教皇与神甫有赎罪权柄;基督教...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6条回答
⑴同根分枝 ⑵基本信仰 ⑶基本敬礼⑷基本伦理 ⑸传道使命 ⑹行政组职⑺主内合一 一.同根分枝,史称希腊公教会或东正教;相信有赏善罚恶的天堂。16世纪从罗马公教会再分枝的基督教、圣事礼仪,也有地方教会自行编用的祈祷经文。基督教强调。而较忽视当地文化、无炼狱,并以当地文化传道建立地方教会:两教在礼仪祈祷时。有了众多的共同点各宗教都在努力实现同归一牧同属一栈的理想,天主教与基督教各派:38-45为亡者献祭、圣体;并绘制有形象的耶稣,由罗明坚和利玛窦,并以主耶稣所教导的。 新教的圣经是通过英文版圣经翻译的(英文版圣经是通过什么语言版本翻译的就不知道了:从信仰根源及教会历史作简要分述 1.同根。详细区别. 新教对着一个光秃秃的十字架跪拜这才是崇拜偶像,在这期间,而无弥撒圣祭、圣人,及天人的中保耶稣基督、病老傅油,积极推动与基督教兄弟姊妹互访交流、加下:公元1054年。东西方教会在信仰根源上,信耶稣必得永生——因信成义,把罗马公教会CATHOLIC CHURCH 以中文译用「天主教」,死亡及复活(4)信传圣灵(神)恩赐信从圣子耶稣的人;西方教会。 基督教圣经—旧约39卷.新约27卷.合计66卷,而在表达信仰及敬礼上、效法善行,如同我爱你们一样」为互爱的准则、人类历史中的圣贤。其中圣公会因延续宗徒的「主教」品位,并积极推动信友传道的意识及传道工作;在教会行政上,都共同「敬拜」唯一上主一体三位。 新教的教派很多没有统一的领导;基督教强调地方教会及每人直接由圣灵指引,由主耶稣建立的教会;梵二后、东正教,共享天国荣福:上主对人的启示、坚振:天主教强调、东正教:从信仰根源看,可能在这个堂是一个教派;圣餐(圣体)也只是纪念主耶稣的最后晚餐:二至七项 二.基本信仰。在这方面:两教敬拜上主,人对上主启示的回应。基督教只信圣经不信圣传;团体祈祷、加上、请求转祷上主.基督教依照旧约禁拜偶像(申5、友,但在基本信仰上,基督新教教堂没有、至圣,没有区分「天主教」,罗马公教会由教宗以实质性领导,这7卷旧约,除了革新整体教会。以教区主教治理地方教会: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从宗徒和初期信友传下来的教会,注重信徒直接用圣经传道及扩展地方教会。罗马公教会在16世纪——明朝末年:「你们该彼此相爱,因此,很可能是通过拉丁文版翻译的)、基督新教的异同表、圣女:两教都强调该遵行上主十诫,表达敬意。 基督教旧约少7卷,各自分治,可说完全相同,信望爱三德、人得永生。 七.主内合一、「基督教」的名称:天主教强调全球统一的圣统制,设立了「普世基督教协会」;地方教会则由圣职人员负责牧灵工作。 2.分枝. —————————— 1523年 ——清教派 PURITANS,圣公会在信仰。因为这7卷旧约是用希腊文写成,凡是包容凡是相信 “所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哲理虽异,不敬礼圣贤。 2.圣经数目:两教信仰渊源。基督教各教派都有圣洗圣事,推展修会男女会士到世界各地传道。 五.传道使命,基督教为了促进各教派的交流共融,不靠人的行为。每一种宗教都强调人类的改善:天主教 ),可说在主内同根。 天主教堂院内有圣母山:从教会历史看,不被基督教承认为圣经. —————————— 1545年 (2)慈运理派 ZWINGLIANISM、尊重他人和分担他人的痛苦。 四.基本伦理,原本是合一的教会。 4.基本信仰我有一个天主教。(新教教堂很像礼堂):天主教与基督教有共同点及相异点、德. ———————————— 1559年 ——公理宗教会CONGREGATIONAL —————— 1581年 3)圣公会 ANGLICANM CHURCH ————————— 1534年 (4)长老会 PRESBYTERIAN ——————————— 1537年 ——加尔文派 CALVINISM +————————— 1541年 以上(1)至(4)教派。”、建立教会:以下分七项答覆、圣经数目,即圣洗、天使:两教根据圣经共同的基本信仰包括,只以耶稣为天人中保、地狱。 2.敬礼圣贤,东正教由其首席教长以象征性领导,集体治理其地方教会,合作促进所有基督徒合一。 天主教有七件圣事、敬礼圣贤,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分歧有很多方面,在历史中有二次大分裂,二位传道士来到中国后。基督新教教堂没有。 成义,新教是一个叫马丁 路德的神父传下来的,信友可自由讲解圣经。在这信仰根源上、也无其它圣事,各种教的看法和目标都大致相同。 三.基本敬礼:多。这四大教派可说是后来400多个基督教派的源流。 基督宗教分为天主教;相信有赏善罚恶的天堂。基督教开始就以信徒和地方教会为主体:天主教较注重普世教会及用天主教教理传道,讲解圣经、共同祈祷、智、爱心 、祈祷,一般称希腊教会为东正教(ORTHODOX)、之同与异 1.敬拜上主,以别基督教在中国译用的「基督教」。 基督教以信徒和地方教会为主体,注重读圣经:6-10)、行政体制,即宗徒及历代教会的传承。 合一的宗旨。梵二大公会议( ) 重视地方教会,合一的教会分成二个教会,称罗马公教会为 ( CATHOLIC中译。 以下只分述初期基督教在16世纪从天主教分枝后的同与异,由信徒选出的「长老团」。 3.讲解圣经、大同小异,而新教只有一件半(他们的圣餐圣事不承认主耶稣的临在)、基督新教。(基督新教在中国被错误的简称成了基督教) 天主教是天主耶稣传下来的教会。 5.人得永生: (1)路德教派 (信义宗) LUTHERAN CHURCH ———— 1517年 ——重洗派 ANABAPTISTS —————————— 1534年 ——士文克特派 SCHWENKFELDAINS ————— 1539年 ——门诺会 MENNONITES。 基督新教教堂和天主教教堂的不同 天主教堂堂内两侧有宗徒像和十四处苦路,基督新教教堂没有、圣职,全球有统一的团体祈祷经文。东方教会、讲解圣经,以教宗治理普世教会,也设立基督徒合一秘书处、之同与异 1.信仰渊源,献唱圣诗。 天主教堂有华丽的祭台。为辨别这两个公教会,从彼此的共同点交谈,基督教分枝有数百教派,史称拉丁公教会或罗马公教会:天主教有七件圣事礼仪,祖先:天主教注重从上治下的圣统制,由圣职人员依照训导权核准的圣经注解;而忽略信友的传道使命、彼此相通,其中加下12,而天主教圣经是通过拉丁文版圣经翻译过来的并通过了教会的审核、肉身复活,却有各自的特色:天主教「敬礼」圣贤包括,涉及炼狱的存在、基本信仰,是人得永生的必要条件:圣母:自16世纪基督教从天主教分离至今,目标则一;天主教召开梵二大公会议。天主教信从圣经,主要有四个教派、地狱:(1)信拜唯一至爱的上主(2)信传上主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3)信传上主一体三位在耶稣身上救赎人类,在另一个堂又是一个教派,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一般称为基督教,都与罗马公教会相近、讲道,也信从圣传,并以大公主义法令,他们在1583年、告解:本着天主是爱、炼狱。 3.圣事祈祷:两教都根据圣经——旧约和新约。 六.行政组织,圣贤和祖先的牌位:天主教圣经—旧约46卷.新约27卷.合计73卷,获得永生、巴、婚姻.以弥撒感恩祭典为中心,因此、祖先、圣事祈祷。告诉我邮箱我传给你,但根本上都是从成义这里衍生出来的、至公:答,是至一
主教跟基督教的区别有满多的 我是基督教的 前几周有听过关于这个问题的课 基本归纳以下几点 不知对你有没帮助1.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是信仰上帝的没错 但是2000多年前耶稣已经为世人钉死在十字架上了 在这之前世人认罪是要通过向祭司忏悔认罪才可以 不能直接求告 上帝的..还要通过献祭才可以...但耶稣被钉复活后 世人因信靠耶稣罪得赦免 这就是神说的因信称义 基督教是信耶稣的 天主教是玛利亚 约瑟也一起信的 他们信上帝能拯救他们 但不信耶稣 违背了圣经2.天主教的是以教皇为主 教皇的权利超越一切 包括圣经 这样的话就是人权是大的 然而这样违背了神的道 这就是当时文艺复兴时期传的受教会逼迫的问题 因为当时的教皇更多的参入了人的元素 自然比较主观 所以很多人会误解基督教也是这样的..而基督教完全以神 以圣经为准 当然更可靠点3.炼狱的思想 天主教的观点是 人向祭司(也就是现在的神父)忏悔了 死了后 不能直接进天堂 要先到炼狱去呆上一段时间 考验下你有没资格上天堂 有的话就可以 没有的话你还是要下地狱 ;基督教的观点是:靠着信耶稣(神的儿子)就可以上天堂 因着他为你钉十架 你认罪了 可以上天堂所以 不管从教义 规定和其他的方面来说 都是基督教更理想吧
简单的分,天主教是古时皇室信的,信奉耶稣和圣母玛丽亚。而基督教是只相信世界只用一个神。就是耶稣
基督教只敬拜耶稣基督和耶和华,天主教敬拜天父,圣子,圣神和圣母玛丽亚,基督教没有弥撒圣祭
许多人以为天主教和基督教没有甚么分别,甚至基督教范围内的基督徒也有同样的看法,以为两者之间非常接近,也有许多人以为基督教是从天主教分出来的 新教,这种思想和看法是错误的。他们只注意到马丁路得的改教运动产生了基督教,完全忘记自从耶稣降世一直到使徒时代,基督教便己经存在。天主教是使徒以后 基督教日趋腐化的产物。事实上,在第四世纪罗马王君士坦丁统治之前,在基督教里绝对没有教皇这一种位分。并且在第七世纪的初叶各教会才同意教皇作为教会中 看得见的元首。所以我们纵使按最保守的讲法,在第四世纪初叶以前根本就没有天主教,因为天主教最大的特点是有教皇,基督教乃是早在基督时代便开始存在的了。
基督信耶稣(上帝的儿子),天主信上帝
天主教的相关知识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天主教的祭祀仪式——弥撒
弥撒是天主教最主要的礼仪行为之一,是天主教最神圣、最隆重的祈祷方式;弥撒是为纪念和重演耶稣所举行的最后晚餐。一般每天教堂都有平日弥撒,每个星期日(主日)都会在教堂做有主日弥撒,逢到重大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会做节日瞻礼的大弥撒,并接受教友的奉献。教友参与弥撒仪式,称作望弥撒,参与弥撒。
弥撒(拉丁语:Missa),又称感恩祭(现已广泛于中文环境使用),是天主教会拉丁礼的祭祀仪式。圣公会及大部份的路德会高派教会的礼仪也跟弥撒大同少异。在东方教会中,是指与罗马教廷完全共融的圣体礼。“弥撒”的拉丁文原文“missa”(解散之意),是由弥撒中的最后一句话:“Ite,
missa est”(拉丁文),即“仪式结束,你们离开吧”而来。
天主教只有神父和主教,教宗可以举行弥撒祭献,因此称神父为“司祭”,称主教为“大司祭”。举行弥撒时,主持礼仪的神父或主教叫“主祭”或“主礼”;辅助主祭的人员叫“辅祭”。多位神父、主教共同举行弥撒时,除“主祭”外,其余参礼的神父、主教均为“共祭”,这样的弥撒称为“共祭弥撒”。
教会内把神父、主教举行弥撒称“做弥撒”;举行弥撒的次数称做“台”。一位神父、主教一天做一台弥撒。举行弥撒的正常地点是教堂,有时为了牧灵的需要,也可以在教友家中,或其他合适的场所;时间平常一般在早晨上班前或下午下班后,主日和瞻礼日多在午间,以便教友们参加。
天主教会在特伦托大公会议中重申了传统天主教徒的教导,即相信弥撒是以不血腥的方式达成与耶稣受难相同的奉献:“所奉献的是相同的,现在透过祭司奉献的祭品,那时在十字架上献身。不同只在于奉献的方式。因为那时以血腥方式在在十字架上献身的基督在弥撒中再次以不血腥的方式奉献...此奉献确实赎罪”。会议宣称耶稣在最后的晚餐建立了弥撒:“他以葡萄酒和面包的表像向他的父亲天主圣父奉献了他的血与肉,并且透过这些东西,他给与他的使徒他的血与肉,然后组建了新约祭司;
经由说:“这样做来纪念我”,他命令他们和后继祭司奉献这些东西; 就和天主教会一直以来理解和教导的一样。”
在大公会议中,明确指出:“借着饼与酒的被祝圣,饼的整个实体,被转变成为我主基督身体的实体;酒的整个实体,被转变成为祂宝血的实体。这种转变,天主教会恰当地、正确地称之为饼酒的实体转变。”,这转变称为变质说,使整个基督,体血,灵魂和神性,是真正地包含在共融圣事中。
弥撒的意义
  弥撒——“主的圣餐”。是耶稣在最后晚餐中所建立的圣礼,为使他在十字架上所作的救世牺牲和祭献,藉圣餐的方式永存人间。让我们藉领受主的圣餐而得其实益,与基督合成一体,在他内生活。
  弥撒——重演加尔瓦略山十字架的祭献。以不流血的祭祀,重现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爱和服从,将自身重新奉献给圣父,表达了圣子对圣父的钦崇、感谢和赎罪的意思,为了更清楚地显示弥撒就是十字架祭献的重演,教会规定在举行弥撒时,祭台上或祭台旁,必须安置一个十字架,以说明弥撒与十字架的祭献原是同一的祭献,所不同的是弥撒中,基督隐身在饼酒的形下,他的祭献乃是不流血的祭献。
  弥撒——盟约的“祭餐”。就是让人参与这“祭献”和分享这“祭品”而有份于该“盟约”,并得到它的实效。“祭餐”的方式早见于人类社会的结盟仪式,即“歃血为盟”。古经中也可见于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在西乃山立约仪式(出
24 )。新经中的耶稣最后晚餐,按对观福音就是“逾越节”的“祭餐”,而按若望福音,耶稣自己便是新约的逾越节祭品(若十九 36--37
)。换句话说,耶稣就是用祭餐的方式把自己在十字架上所建立的新而永久的盟约,传递给历代分吃这祭品的人,使参与这盟约者,得到盟约的名份,而这祭品就是他在十字架上甘愿为人所牺牲的“体”和“血”。
  弥撒——教会生活的中心。他以圣餐的方式,藉牺牲和祭献所完成的救赎工程,使我们在领洗后继续聆听上主的圣言。同时藉主的圣餐参与基督出死入生的逾越奥迹,不断领受基督圣化的恩宠,在基督、在圣神的共融中,回应天父的召叫。所以,弥撒足以反映教会的面貌和本质,使教会的成员荷蒙天主召选,因基督的救赎而成为天父的儿女,得救的子民,在圣神内结成天父的家庭,负起圣化世界的使命,向天父奉献教会的生活和救恩的成果。
举行弥撒的圣器,主要有为祭献用的祭器,其次是祭台上的用具。
祭献用的祭器:有盛放大面饼的盘,称做“圣盘”(祭盘);盛葡萄酒的杯,称做“圣爵”(祭爵);存放圣体的爵,称做“供爵”或“圣盒”。这些祭器与圣体圣血接触,所以很尊贵,须先由主教或神父祝圣才能使用。别的还有圣体布(九折布)、圣爵布、圣盖及为教友送圣体用的圣体盘等。
祭台用具:祭台上要铺三层白色台布;祭台上或祭台旁要有十字架(苦像);祭台上要有两个蜡台及装饰的花。祭台旁,有一小桌(俗称“天使台”),上放“酒水壶”各一,还有洗手盘、洗手布及圣铃。大礼弥撒中,有手提的香炉,俗称“提炉”和乳香盒。主日弥撒前,司祭给信友洒圣水,要有可以提带的圣水壶及洒水杆。
祭台布:如同餐桌布,也用来表示对祭台的尊敬。举行弥撒时,祭台常要铺上一层祭台布。(《罗马弥撒经书总论》(2002年)
十字架:用来使人记起基督在十字架的救世牺牲,常放在祭台旁或圣所间,让人看见。(《罗马弥撒经书总论》(2002年)
蜡烛:表示光明和尊敬,也增加庆典的欢乐气氛,常用于礼仪中。(《罗马弥撒经书总论》(2002年)
圣爵:举行弥撒圣祭时用来盛载葡萄酒(圣血),该以高贵的、不汲液体的物料或金属制成。(《罗马弥撒经书总论》(2002年)
327-328,330条)
圣盘/圣体盒:举行弥撒时,用来盛载面饼(圣体),该以高贵物料或金属制成。圣体盒也用来保存圣体于圣体柜内(《罗马弥撒经书总论》(2002年)
327-329条)按传统,如果圣体盒内盛有祝圣了的基督圣体,会盖上「圣体罩」,以表示尊敬,及识别于未祝圣的面饼。这是非常好的习惯,值得推广。
九折布(圣体布):如同用餐时的枱垫,用绵布或麻布等汲水布料制成,对折成九格,故名九折布;举行弥撒时,九折布放在祭台中央,垫着圣爵、圣盘、圣体盒,以防圣体碎屑散落失敬;当然收拾九折布前,要尽量先把圣体碎屑检起,放入圣爵领下。「九折布」的折法,是把正面折在里面,把底面折在外面,这样,打开时,正面便自然平放在祭台上,收拾时,也自然把圣体碎屑(如果仍有的话),包在里面。
圣爵布(圣血布):如同餐巾,用以送(领)圣血时,拭抹圣爵边沿、口唇或手指,又用以防止圣血滴在地上;又或,如果偶然不慎,圣血滴在地上时,用以抹净。圣血布用绵布或麻布等汲水布料制成。传统上,以「风琴式」折叠,方便打开应用。送圣体时,亦宜拿着圣爵布,有需要时,用以抹拭手指。圣盖:如杯盖,用布制成,为盖着圣爵。
酒水壶:弥撒中,献礼时,用来盛载葡萄酒的小壶,及盛载清水的小壶,为把酒水倒入圣爵。(作献礼用的水,专为饮用,为表尊敬,不应用来洗手。洗手应另设洗手器。)
圣体光座(圣体皓光):又名圣体显供架。故名思议是明供圣体时,用来显供圣体的。通常为镀金银制品,正中开有一个透明的小窗,用于嵌入圣体,四周呈放射性线条,以表现出“圣体发光”的主题。
祭器桌(天神枱):是放在圣所角落或旁边的小桌,用来放置弥撒用品。例如:圣爵、酒水、圣盘、面饼、圣体碟、福音书,及主礼用经书等。给主礼洗手的水和盘,以及乳香等其它物品,最好放在另一杂务桌。
圣所是祭台之所在,和宣讲天主圣言的地方,也是‘主祭、执事、和其他辅礼人员执行职务的地方’圣所的特殊性质是由它的设计、装置或是由它的突出地面而加以强调与彰显。为那些负责圣所设计者的挑战,就是要使整个设计传达出在其中所进行的礼仪行为的独特性质,同时要表达出那些礼仪行动与全体礼仪信众的祈祷与行动的一种有机的联系。圣所必须足够宽阔以使整个圣言与圣体的庆祝得以容纳。
香炉(thurible)
&香炉(thurible),这一单词来自于古法语,而根源则是拉丁语的“Thuribulum”,它在中国更多是被称为“提炉”,将动词与名词相结合指代Thurible。香炉是由一个金属材质的炉体与金属链条结合所组成的器具,在弥撒时通过将产于中东的乳香香料放置在炉内的炭火上燃烧发出香气,而将礼仪环境带入神秘感。香炉被广泛用于基督宗教各教派中,拉丁礼与东仪天主教会、东正教会、亚美尼亚宗徒教会,以及在一些新教团体诸如路德宗、圣公会、旧天主教都可以看到它;香炉最开始为罗马帝国时期,罗马贵族出行时使用的火炉。罗马官员出行,按照礼制应点燃一支蜡烛,一个人拿著火炉防止蜡烛熄灭后可以迅速借火点燃。天主教教宗也效仿这种礼制,出行时也配有火炉、持蜡者。公元8世纪,火炉开始改为香炉样式,加上金属环链,但不用于上香。公元9世纪,提炉被用于上香。公元14世纪,香炉设备更加完善,与今日相同;在东正教会(或东仪)中,现今保留了单手甩香炉的传统。不过这一传统礼仪也植根于犹太教,与犹太民族第二圣殿年代与历史背景息息相关;除去在宗教信仰上的用途外,香炉还被用于民间习俗或礼仪内,甚至是邪教或迷信中。诺斯底派、共济会(当一间房间成为新的聚会地点时)和魔法仪式都用香炉,但是在形制上却与天主教会的香炉有较大不同。
通常香炉的上方会由三或四根金属链(单根金属链的单手提炉也存在,但天主教会使用较少)吊起,与炉体上的圆环衔接在一起,并在链子上配有单独的圆环,该圆环可以固定香炉的镂空盖子,保证它在使用时更加牢固,不至香炉倾洒。炉内有放置木炭的空间,使用前需要将燃烧的木炭放入其内。香炉又分为可移动的内胆香炉与单体的香炉,前者当要放置木炭时,可以将香炉内部的内胆取出,放入木炭再放置回炉体中,这种香炉是较为普遍的;在燃烧的木炭上撒乳香,较高的温度将乳香香料熔化,产生香烟,它将从香炉的盖子上散发出去。一旦乳香被放置在炉内,该香炉就会被关上盖子,并在游行队伍行进时由辅祭者摇摆,将香烟尽量散发出来(这也保证木炭与空气接触,不至于熄灭)。
天主教会的弥撒广泛使用到香炉,根据1969年修订的《罗马弥撒经书》(Missale
Romanum),允许司铎可在任何弥撒中使用香炉(不过在1969年前教会不准许在常礼弥撒中使用香炉)。弥撒中,在苦像前、祭台、圣人像或福音书、圣体圣血、圣髑匣等,都将用到香炉,在圣体游行时也将被使用。因此作为一位与弥撒礼仪有较深接触的辅祭者或祭台服务者,必须在堂区服务中学会香炉的使用与添香、上香方法,使能更好的辅助主祭神父完成弥撒。拿香炉的辅祭者,也被称为“thurifer”,他们的职责包括:打开香炉方便神父(主教)添香、手持香炉带领游行队伍、给神职人员递交香炉、炭火的保持等;在礼仪中,香炉的职务也可以分为两人,即持香炉者(thurifer)与持香船者(boat
boys),后者只负责递交和管理香船(香盒),可以认为持香船者是thurifer的助手。香船是拉丁风格船型的盒子,其内盛放乳香香料,并配有一把小勺,持香船者有些时候也负责添香,但大多数时候他只会把添香的机会留给司铎;东仪天主教会频繁使用香炉,不仅在侍奉礼仪中,而且在晨祷、晚祷及葬礼或敬礼方面,香炉都几乎不断地摆动。炉中的烟被理解为象征着天主圣神的恩典及圣人们在天国的代祷,而在东方的传统中,教会牧长(ecclesiarch)和他的助手在特定的时刻负责焚香。
1969年《罗马弥撒经书》提到了如何使用香炉的规定,这其中包括了,1、三组摆动:对至圣圣体、天主的圣像或明供圣体、苦像、福音书、复活蜡、神职和教友。2、两组摆动:对圣髑和公开敬礼的圣人像。3、一系列的单组摆动:祭台;神父当需要向祭品上香时,则通过使用香炉画十字的方式完成,而不是用三组摆动。
祭台铃(Altar
bell)&&&&
在天主教会中,祭台铃通常是一个手持小型的铃铛。它的持续出现主要原因是通过使用祭台铃来提醒望弥撒的信众,天主为全人类所做的奉献牺牲。因此铃声是一个辅助功能,旨在提醒信众在祭台上发生的超自然事件(面饼成了圣体,基督的临在)。这种铃铛也被称为弥撒铃(Mass
bell)、圣哉铃(sanctus bell)、诸圣铃(saints'
bell),并被保留在天神台(credence table)或至圣所内一些方便辅祭者拾取的地方。
特别是在祝圣圣体圣血的时候,辅祭(或祭台服务者)通过摇铃的方式提醒信众的注意,根据实践的需要,辅祭的摇铃也是在提醒主祭何时需要进行下一步的动作。按传统上,当司祭将双手覆于圣爵上,念至epiclesis时,辅祭就该摇铃一次。而辅祭的第一次摇铃,是在三圣颂(Sanctus)的时候;祭台铃的使用可能早在公元13世纪就已经出现了,1570年的罗马弥撒经书已经提到这一使用,但一直没有被引入到宗座弥撒内,直到圣大若望.保禄二世教宗时期才出现。对于传统教友来说,在三圣颂的时候听到三遍摇铃是让人喜悦的。因为虽然这一举动并不引人关注,但它已经存在了至少800年。
直到公元十三世纪,室外的塔式钟楼开始出现了(起初,教堂最大的钟被放置在楼内)。从历史的角度讲,当弥撒念至“圣圣圣”(Sanctus)时,塔式钟楼的钟就会敲响。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今天,圣哉经(Sanctus)和祝圣圣体圣血时圣伯多禄大教堂和一些历史悠久的教堂都在使用大钟,而不是祭台铃。而在巴西利卡圣殿(Basilica)的旧结构中,可以看到钟楼的部分有很多窗口(或镜子),这是为了让敲钟人(bell
ringers)可以更好的观察弥撒进行的部分,以便完成自己敲钟的职务。因此教堂钟声在弥撒内的响起,包含着两种原因,即最重要的提醒(圣体圣事),以及在圣哉经内营造欢乐的气氛(而这通常也和管风琴相结合),而在中世纪中期,敲钟还被用于宣布教区主教或本堂司铎的去世,或宣布某人已被科处绝罚,但这类钟声是混乱而急切的。而在《圣经》中,也可以找到历史依据:【因此普世大地,请向上主歌舞,请踊跃,请欢乐,弹琴演奏:】(咏98:4);而摇铃的动作在犹太古教中,已经作为一种向天主雅威献祭的一部分,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的是小铃(Tintinnabulum)或crotal
bell。这两种形式的铃铛都有悠久的历史,Tintinnabulum大多是挂在墙上的,类似现今的风铃,且可以有艺术上的构思,在古罗马帝国时期也流行于贵族阶级。天主教会在古代时期也曾使用这种铃铛在礼仪中,这是为延续犹太古教的传统,并没有礼仪书中严格的规定(如下图)。而后者的crotal
bell是将金属球放入圆形铁皮内,以晃动敲击而发出声音,而这种铃铛的用途比较广泛,还曾在马车上使用。
天主教会重视钟的作用,因此在祝福铜钟的圣仪中是非常隆重的。这导致很多信友甚至戏称这种圣仪为“铜钟的圣洗圣事”。在这一圣仪中,需要用圣水清洗铜钟,并在其上涂抹圣油(外部与内部),并给铜钟奉香,围绕铜钟祈祷并配有一段读经。每一个铜钟都配有它自己的圣名,这些拉丁文的圣人名字会刻在钟的内侧底部,或者直接刻在表面(有时还配有圣人像的浮雕);在今天,铜钟祝福圣仪已经被简化。
我们可以这样说,最早的祭台铃形态,就是在大教堂户外的大型或小型铜钟(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天主教会经常在历史发展中把用品“缩小”,比如大白衣Alb变成surplice。Paenula变成了祭披,并且在罗马风格中又不断缩小)。西班牙老圣路易斯.奥比斯波天主教堂的挂钟就是这一形态最好的举例(如上图),这一形态可以说就是祭台铃的雏形。被敲响的钟声还通知了那些无法望弥撒的人(患者、奴隶、士兵和囚犯等)神圣奥妙的事件正发生在教堂内。钟声可以让教堂外的人停止他们的工作,而把注意力引向天主,这带动了一切人信仰的热忱,并为救主基督的牺牲而感恩;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教友不再需要塔式钟楼的提醒就可以准时到教堂望弥撒,圣所铃(sanctuary
chimes)或西班牙地区常用的“荣耀轮铃”(Gloria
wheels)最终取代了大型的塔式铜钟。这是基于小铃铛(相比之下)使用更加方便并更有能力创造出轻快悦耳的声音。特别是“荣耀轮铃”(Gloria
wheels)的出现,改变了耗费巨大体力才能有钟声的情况,这一形式将教会的钟类礼仪用具引入新的时代。小范围的铃声也让信众可以找到关注的焦点在哪儿;将摇铃作为弥撒礼仪的一部分,是在天主教会脱利腾大公会议()中正式确认的,这也是第一次将在弥撒中摇铃的行动定为强制的规定。因此脱利腾弥撒中需要摇铃,而在1969年教宗保禄六世时期出现的新礼弥撒(Novus
ordo Missae),将摇铃定为“可选择性”的举动。
在旧约中的铃铛,通常有两个原因,犹太人通过这方式向上主欢呼(就像《圣咏集》98章所描述的)。而更关键的,铃铛的声音被认为拥有辟邪驱魔的能力,也包含着消灾避祸的功能,犹太民族害怕赏善罚恶的天主,因此司祭随身佩戴铃铛进入至圣所,是为避免天主的惩罚。
铃铛在很早就表示崇拜上主的含义,《圣经》匝加利亚14:20记载:
【在那一天,马铃上也要刻着“祝圣与上主”;上主殿里的锅,也将像祭台前的洒血盆那样神圣;】——《圣经》匝14:20
在《圣咏集》的最后,也提到了一种礼仪用具,这类似于今天的铃铛。
【请众以声洪的铙钹赞美上主,请众以响亮的铙钹赞美上主!】——《圣经》咏150:5
现今天主教会大部分的祭台铃都是用手持式铃铛。而在质量上,多是黄铜或铸铁的。这类手持铃铛的质量远不如青铜制作的铃铛优越(在声音质感方面),但是青铜铃铛造价昂贵,现今已不普遍。手摇祭台铃,按传统被放置在天神台或祭台书信角一侧,以便于辅祭可以随时拾取它。在祝圣圣体血,这一神圣伟大的奥迹时,有以下几处响起铃声:
(1)&&铃声首先在主祭祈祷,祈求天主派遣圣神圣化所祭献的礼品时,为使饼酒成为主耶稣基督的圣体圣血而响起,这一次是短暂急促的。
(2)&铃声第二次响起,是作为神父举起耶稣至圣圣体的时候。
(3)&铃声第三次响起,是作为神父举起耶稣至尊宝血的时候。
(4)&&多教区或堂区,还有第四次摇铃。这是当主祭将至尊宝血饮用时所摇响的,这种举动是来自于脱利腾弥撒的传统。在拉丁弥撒中,主祭在饮用圣血时辅祭就需要开始再次念悔罪经(Confideor)并同时摇铃,准备稍后领受圣体圣事;第四次(实际是全弥撒的第五次,因为圣哉经需要摇铃)摇铃的传统并没有被明确禁止,它依然适用于新礼弥撒中。但并不再是必须的。
在弥撒中的摇铃方法,除神父向饼酒划十字时是一次急促的短铃,其他都为三次间断的铃声,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中国大陆经常随意摇铃,既不按传统行事,又力图标新立异,乱象严重);祭台铃也可以在弥撒外使用,诸如圣体降福的时候。
今天,祭台铃还在天主教会的礼仪内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于祭台铃的历史,就好像他们都关注着圣像、祭衣、蜡烛、饼酒、教堂的艺术一样,祭台铃也作为教会艺术的一部分。很多天主教徒也对声音(铃声)和气味(乳香)保持好感,这将助于他们接触深邃而神秘的天主。特别在现今这个充满怀疑的时代,大批的信众不再相信耶稣基督临在于圣体中,欢乐的铃音提示他们要仔细关注质变论为全人类是喜乐的事,这在增进信仰坚定方面也有好处;通过现在的使用频率和调查显示,天主教友大部分对于祭台铃仍然保有特别的喜好。而对于奉香,他们开始关注是否会引发致癌的危险…但教会仍然喜悦,因为他们更多地关注于自己在肉体与神体上的健康,而对于“闻音与闻味”传统的延续上,信众还是普遍接受的。
似乎只有三种有效的理由可以不使用祭台铃:
有些堂区不再使用祭台服务者(或固定辅祭)。特别是在小堂或祈祷所中举祭,弥撒礼仪不再需要辅祭者的辅助。没有辅祭,自然无法使用祭台铃。
2、&没有受过礼仪培训的祭台服务者(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在不能正确执行祭台铃响铃部分的情况下,可避免使用。(虽然这在梵二会议前是闻所未闻的)
使用不正当的替代品替代祭台铃的部分,这是导致弥撒礼仪走向恶化的要因。比如牛铃(方形挂在牛脖子上的)、铜锣、电吉他、藏密颂钵、木琴,这些替代品是无法被接受的。因此,有,不如没有的好。
在礼仪革新以前,圣体栏杆或祭台栏杆在大部分教堂都是必需的。它一方面是为分开圣所与教堂其余部分,另一方面是为便利分送圣体,那时人们通常是跪着领受圣体,神父从一个领圣体者移动到另一个领圣体者。
自从礼仪革新以后,人们经常站着排着队列上前领受圣体,一个一个地走近神父去领受,而神父却站在一个地方不动。因此,圣体栏杆已失去了它的主要功用之一。另外,当圣体圣血被同时分送或是有多人送圣体时,圣体栏杆有时反而成了一种障碍。
弥撒仪式的由来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弥撒仪式,并非耶稣及宗徒时的复制品,一点不差地传承下来。而是随时代、环境的影响,陶成今天的样式,但其主要动作及有效言词却绝对没有改变,否则弥撒就变成他物。正如礼仪宪章所训示的:“礼仪包括不能改变的成份——即吾主所定的,也包括因应时代改变的成份;如有礼节与本质不甚符合,或已不适宜的成份,则必须予以改变。”让我们查考历史,便可看到初期教会举行这祭餐弥撒,是具体的在进餐当中,好像犹太人进食安息日或逾越节的晚餐一样,饼和酒分开(体血分开领)。它的程序是:①在餐前拿起饼来祝谢、擘开(分领圣体)。②然后进餐。③餐后拿起杯来祝谢(分领圣血)。这时期多以“擘饼”或“主的晚餐”来称呼这祭餐。
  公元二——四世纪,教会团体因人数增多,每人进餐不易,便把体血部份并在一起领,为增加教友在领圣体时心灵上有充分的准备,便把源自会堂的圣道礼仪(读经、讲道、祈祷)置于这圣餐之前,也由执事送圣体给不能参与弥撒的信友,并在主日弥撒后,以收集献仪,帮助有需要的弟兄。
  自从第四世纪,基督信仰得到自由,且成为国教。教会的神职人员渐渐成为社会阶层中的显贵人士。于是把宫廷中公职人员的排场仪式,搬进教会的生活中。例如:弥撒前隆重的进堂仪式,圣体游行仪式,在圣体降福时穿上袈帕(袈帕原是朝廷高坤晋见及出军将帅专用的披臂)。主教主持礼仪时戴上高帽,手拿权杖等(权杖、高帽原是朝廷执行公职必备的礼杖,主教的权杖称为牧杖,牧放子民的意思)。在教宗达玛森(
366 —— 384 )时,改用当地的拉丁语来举行弥撒。这样,弥撒的仪式变得富丽堂皇,庄严肃穆。
  在中古世纪,教会传于非拉丁语民族时,因一般百姓不懂拉丁文,教友对参与弥撒变得拘谨生疏(当时为教友明白弥撒起见,盛行着穿凿附会的解释弥撒仪式。比如:步上祭台表示耶稣登上加尔瓦略山等寄意释义)神父便朝着墙壁、背着教友来举行拉丁弥撒。再说太多的繁文缛节,变得教友只注意弥撒外表而忽略了其实质。加上那时期,一般人的罪恶感很强,信友怕犯罪不敢领圣体(
年特伦多大公会议特规定信友每年至少一次领圣体)。那时面饼也改用特制的小饼,不像日用食粮面包。这样一来“主的祭餐”差不多变得越来越“仪式化”和“神职化”,使参与者变成旁观者,只好被动“望”着圣堂远处,“听”神父做弥撒,或是“看”弥撒。信友私下念些自己热心的经文。如玫瑰经之类,成为你做你的弥撒,我念我的经文。
  十九世纪时,拉丁弥撒在欧洲以外的传教区,已渐觉得在牧民上遇到阻力。终于在 1963
年梵二大公会议制定礼仪宪章,命令“弥撒”仪式简化,除去历代所作无用的增添,年久失用的,要按教父们的原始传统和今日的需要来复兴使用,务使“弥撒”仪式充分地表达出“新约祭餐”的内容。更要让信友明白弥撒的读经和祷文,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以得到实益。于是,自
1965 年开始,教会便渐次开放,让各地方教会采用当地语言举行弥撒,并在 1970
年颁布和实行新的《罗马弥撒经书总论》取代用了四百多年的,《比约五世弥撒经书》。
  梵二弥撒的结构  耶稣在世时,曾教给我们生活、得永生的方法,教会遵循耶稣的教导,接受他的命令,举行逾越奥迹——主的晚餐——新约祭宴。他说:“人生活不单靠饼,更靠天主口中的圣言”(玛四
4 )而且要使徒们把这有关生命的圣言,讲给百姓听(宗五 20
),他又严格、郑重地说:“谁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不能得常生(若六 53
)”。因此,人要生活,必须靠他的圣言,吃他的肉喝他的血,才能得真实的生命。教会为了表达这两个生命是教友生活的两大中心,逐将弥撒分成两大部分,即圣道礼仪和圣祭礼仪。圣道礼仪注重圣言的宣读和祈祷,使人意识到靠天主圣言生活的重要,体认这圣言是有关生命的话而不是一般人的话。当人们意识到超性生命的重要时,应该去珍惜、养活这生命,这便是圣祭礼仪,成主的体血,让具有这生命的人领受,有份于该盟约,分享他的天主性,获得永生。
  为了让教友进入圣道礼仪,在开始时有进堂仪式作前导,这仪式包括诵读旧约、书信和福音、讲道、信经及信友祷词。接着就是圣祭礼仪,包括感恩经和领圣体礼,最后以礼成式降福遣散教友,这是弥撒的结构。
大礼弥撒,小弥撒以及追思弥撒(黑弥撒)&&
大礼弥撒有主祭的主教或神父,有执事,有辅祭者、司香者、执烛者等;弥撒中的若干经文须咏唱,仪式比较隆重;大礼弥撒也叫“大弥撒”或“唱弥撒”,主要在大瞻礼及重大教务活动时举行。简礼弥撒的仪式较简单,或只有一位司铎,或教友人数少,或寻常日期不举行隆重仪式,或只是私下举行,所以只能做简礼(诵读),也叫“小弥撒”。
大礼弥撒的举行除主祭外,还有执事:襄助主祭的一切礼节,宣唱福音经,弥撒结束时唱“弥撒礼成”;辅祭:大礼弥撒中的辅祭至少该有二人,他们在弥撒上台、下台,以及唱福音时,擎着蜡台,在苦像或福音经书两旁陪侍;读经员:在圣道礼仪中恭读《圣经》,领“答唱咏”;司香者:手提香炉,奉香时请主祭添香并祝福,然后把香炉交给执事,执事再交给主祭。
大礼弥撒中有奉香的仪式。奉香有三次,第一次是进堂式中,主祭到圣所,口亲祭台后,环绕祭台奉香;第二次是读福音时,由主祭添香、祝福,执事向福音经奉香,宣读福音后,又给主祭奉香;第三次是在奉献饼酒后,主祭向祭品奉香,又绕祭台奉香,再由执事向主祭奉香,继而司香者向执事、辅祭及众信友依次奉香。另外,举扬圣体圣血时,司香者需向圣体圣血奉香。大礼弥撒中的许多经文需要咏唱。有的由主祭单独唱,如“集祷经”、“颂谢词”等;有的是信众答应主祭的歌唱,比如“集祷经”后的“阿们”等;有的是全体合唱或对唱,如“垂怜经”、“光荣颂”、“信经”等;也有歌咏团歌唱及音乐伴奏。
主教的简礼弥撒和司铎的简礼弥撒没有多大分别,只是有时为增加礼仪的隆重,在二名辅祭之外,还有一位司铎襄礼。主教的大礼弥撒比司铎的大礼弥撒仪式更为隆重。在人员方面,除执事、辅祭、司香者外,还有一位襄礼司铎,又有执冠、执杖等人员。举行弥撒时,主教身穿祭服,头戴高冠,手执权杖,在辅祭人员、襄礼司铎和执事的陪同下,列队进入圣堂;到祭台前,释去权杖,免去高冠,向祭台奉香;奉香后,走向座位。从划十字到“信友祷词”,主教或坐或立、或唱或念,都在座位处。
礼仪中,主教坐定时、受香时、洗手时,常戴高冠,表示主教地位的尊高;行走时,常头戴高冠,手执权杖。执事宣读福音时,主教手执权杖站立;主教讲道时,也是头戴高冠,手执权杖,这都为表示主教教导信友的神权。圣祭礼仪开始,主教走向祭台,奉献酒饼,以后种种礼仪和平常大礼弥撒相同。
弥撒末了,主教头戴高冠,手执权杖,降福信众。降福时,向左、中、右连划三个十字。
追思弥撒是为亡灵的得救祭献、祈祷,所以也称“亡者弥撒”或“炼灵弥撒”。由于主祭穿着黑色(或紫色)祭披,又称“黑弥撒”。简礼追思弥撒与平常弥撒相同。大礼追思弥撒上台和宣读福音时都不奉香,只在奉献饼酒后奉香,但不给辅祭及众人奉香。弥撒后,往往还举行其他追思仪式。&&
&安魂弥撒,源自拉丁文“Requiem”,有指天主教会为悼念逝者举行的弥撒,拉丁文也称为“Missa
Defunctis”,现多称为追思弥撒。这种弥撒除了用作葬礼仪式,也是每年11月2日的诸灵节礼仪的一部分。天主教徒相信为在炼狱中的逝者举行弥撒,可缩短他们在炼狱的日子,令他们更早进入天国。安息弥撒与其他弥撒不同,省去如欢赞歌(Alleluia)等愉快的经文,增加了末日经(Dies
Ir&)等经文。进堂咏(Introit)的首句:“Requiem &ternam dona eis, Domine, et lux
perpetua luceat eis.”(主啊,请赐与他们永恒的安息,让永恒的光辉照耀他们。)
圣所的布局  首先,我们一进堂,就看到祭台——
圣餐桌。这是用坚固的材料做成,面积不大,因为它只作成圣体用,不可作任何用途,所以空无他物。中间有座十字架,表示这里是基督自我牺牲的地方,也表示弥撒是十字架不流血祭献的重演。两旁点着蜡烛,表示基督的奉献是生活的,光荣的,我们也该像烛光一样,度牺牲自己,光照他人的奉献生活;同时也为纪念初期教会之百年地窑里的苦难生活。按今日弥撒礼仪,祭台应该面向教友,这是表示神父号召大家,同他一起举行感恩祭宴,同是引发教友举心向上,使之与主祭的礼仪更密切地配合。昔日的祭台在圣所的底部,神父在教友前方,象征神父领导大家共赴天庭,就如牧人走在羊群的前面一样(若十
  圣所内还有一个读经台——圣言桌,是供读经员恭读圣经之用,为此,当在明显突出的位置,使大家看见也能听到,神父或执事在这里宣读福音或讲道;所以圣言餐桌供给我们精神生活的食粮,是要我们以圣言来指导生活,以生活来印证圣言。
  为举行弥撒,还有第三个重要的位置,就是主席座位,这表示神父不单是单独一个人行祭,而是同信众共同奉献圣祭,神父只是主席(主礼人)而已,这位置应在教友看见能听见的显明地方。一般向信友致候,领念忏悔词,集祷经,坐听读者员的读经,领念信友祷词的开始和结尾,及结束礼的降福,都在这里举行。
  圣堂里一排排整齐的坐椅或跪凳,都面朝祭台,使参礼的教友能看清礼仪的运作,也能举心向上。在礼仪改革中,为使神父的主席角色与教友共同的参与性能体现出来,应取消中间阻隔的围墙——圣体栏杆,因为那样,使神父和教友有些隔阂。再说,以前的栏杆是为跪着领圣体用,现在教会准许站着领圣体,用口领或手领圣体的方式都可以,以表在信仰上的成熟(见附注)。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视觉效果相当好,高出地面的圣所,显示出礼仪运作的主次,更易引人举心向上。
基督的亲临  耶稣曾经说过:“我不会撇下你们做孤儿……我要天天同你们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这许诺是我们最大的安慰和力量;可惜这种临在是看不见的,而我们的感觉和群居的本性却要求有可见及活跃的标志去体验基督的亲临,并与他交往。弥撒礼仪正是体现这种亲临,在礼仪中基督以四种方式亲临他的教会。即亲临于①
祈祷的团体中:“你们中间二、三个人因我的名聚在一起,我就在你们中间。”(玛十八 20 )举行礼仪时,集体的团聚祈祷,就是基督的亲临。②
圣言的宣讲:在共同聆听圣言,宣讲圣言,是天主在讲话:“天主在古时藉着多种方式借先知对我们的祖先说了话,但在这末期,他却藉自己的儿子说话”(希一
1--2 )③
主礼的服务:尤其在举行弥撒时,临在于司祭身上,因为他不但因基督的名义,且正式代表他说:“这是我的身体,将为你们而牺牲。”谁也知道他所说的“这是我的身体”,实在是基督的身体。④
圣体圣事:基督亲临于饼酒形下,是一种完全特殊的方式,因为是基督的天主性、人性、灵魂、肉身、宝血——就是完全而整个的耶稣——以本体和恒久的方式,全隐藏在饼酒的形下作为祭品,直至饼酒形溶化为止。(祈祷及圣言的临在,可说是德能的临在,并非体血的临在)为将基督在圣体中的亲临是“持久的”价值体现出来,将圣体供在圣龛中,供弥撒外领圣体或病人送临终圣体之用,或供朝拜之用。因此,不能将圣体放在做弥撒的祭台上,否则,做弥撒以前已实现基督亲临在祭台上的圣体内,便失去了上面所说基督渐次亲临在祈祷的团体里,在圣言中、在司祭身上以及在祭献(圣体圣血)中达到高峰的动态过程。
  我们阐述这段基督亲临,有助于我们参与弥撒时意识到弥撒的神圣性,这是一种最美好的约会,重要的约会,应珍惜、庄重,好能以心神相称地参与。真是不说不知道,说了吓一跳。
各施其职  基督的亲临,增强了我们参与的意识,那么,如何去参与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弥撒并非神父的独家产品。它有如交响乐团的演奏,每位团员都有他指定演奏的部份,使其各施其职;而主祭的角色是双重的。他既是交响乐团的独奏者,又是交响乐团的指挥。因此,弥撒不是主祭一人的事,而是全体教友的事。教会规定:在举行礼仪时,无论是司祭或教友,每人按照事体的性质和礼规,尽自己的任务,只作自己的一份,且要作得齐全,以相称的虔诚与秩序,去执行自己的任务。因为全体子民藉洗礼的德能已被祝圣为圣洁的子民,能与主祭的神父一起举行祭献和牺牲。因此,在弥撒中常用复数:“我们奉献,我们感谢,我们祈祷……”神父的司祭职称为公务司祭职,而教友的参与称为普通司祭职——王家的司祭,圣洁的国民。(伯前二
  但举行弥撒并非只是神父和教友两种人,在神父与教友之间,还有联络双方的辅礼人员。首先是执事(六品)其性质是没有神权,只是“服务”在举行弥撒时襄助神父,诵读福音,讲道,给人送圣体,并在神父降福教友时朗诵“弥撒礼成”而宣布散会。
  执事以外尚有辅祭者,是协助神父举行弥撒的,此职可由小学生,中学生或大学生都可担任,成年教友同样可以担任,协助倒水,提香炉,抱蜡烛,接圣盘,使弥撒的举行井然有序;总不至于让神父一个身兼数职。
辅祭(圣坛侍从、圣坛司事)在罗马天主教会、圣公宗、及东正教会不同的崇拜礼仪,包括弥撒、早晚祷等礼仪当中,协助主礼的司铎(主教、神父或牧师)举行圣祭。使礼仪更庄重、流畅、增加礼仪的隆重及神圣,他们同时也帮助其他信友投入礼仪当中。辅祭的起源与初期教会的“助祭”Sub-deacons
有关,是指执事(Deacons)(会吏/六品)以下的辅助圣职,一般由修士担任。现今的辅祭职则已自成一家,分为辅祭员(Acolytes)与祭台服务员(Altar
servers)两级;前者为由教区主教降福派遣,可辅助进行感恩圣餐圣事,分送已被祝圣的圣餐饼酒,后者则多由堂区青年会众组成,纯以简单侍奉工作奉献生活(如点、熄祭台上的蜡烛、递上未祝圣的饼酒、提着游行十字架、提炉等)。教会传统一般认为,辅祭一职是延续耶稣五饼二鱼奇迹(若望福音
6:5-13)中主动献出自己的食物的小孩,那种无私地奉献自己仅有的来成就上主大事的精神,用最简单、最卑微的工作,彰显上主伟大神圣奥迹圣餐祭宴的光荣。
  还有读经员,由教友担任,宣读古经,答唱咏,书信及信友祷词。一方面是让教友分担祭献的任务;另一方面让教友重视圣经的宣读。(固定的读经员应由堂区推选,经特殊培训,然后由主教给予接收仪式;临时读经员则不然。)
  弥撒经文含义深奥,教友对圣经内容也难立刻领会到重点,所以有“释经员”或称解释员一职,他的责任在领导教友了解圣经意义,更完满的获得神益。在每节经文或读经之前,他该简明扼要地,用几句话点出圣经的要义;在弥撒之前,也可把本主日占礼的历史及弥撒大意略作提示,使教友事先有概括的认识,容易进入礼仪的堂奥。同时,可担任领经及指导礼仪进行的统一姿势,使整体步调一致。
歌咏团(唱经班)
歌咏团之职是弥撒中指定的职务。最理想是全体教友一起唱。圣奥斯定说:“唱歌唱得好,是双倍的祈祷。”可见歌咏赞美力量的伟大。因此,唱经班选歌的时候,应顾及教友们的歌唱,而不能“剥夺”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懂得,唱经班的责任在于推动及支持教友们的歌唱而不是“包办”。应选些大众化的歌曲,让大家都能唱。不过平常歌曲较易唱,占礼歌曲教友不易唱,最好选歌时能与神父配合,选些更适合经文及占礼意义的歌曲,适当把握住礼仪歌唱的时间,不致冷场或出洋相。
  假使弥撒职务分配清楚,各尽已职,做到配合得体,尽善尽美,定能引人入圣,收到弥撒更大的神益。
  共祭是近几年来教友常见的事,尤其在大庆日或特别的场合,数位神父举行共祭弥撒。正如弥撒总论
153号所说的,这是表示司祭祭献与天主全体子民的合一,体现出教会内只有一个祭献,只有一位大司祭——耶稣基督。特别在圣周四早上的祝圣圣油弥撒,主教连同教区的全体神父举行共祭,更体现出主教是神父的家长,基督大家庭司祭职的合一。平日神父们举行的共祭,也表现出弟兄般的友爱,团结,在唯一“大司祭”——基督内团结合一的奥迹。
&& 传统拉丁弥撒(Traditional
Latin Mass)又称为脱利腾弥撒(拉丁语:Missa
Tridentina),天主教拉丁礼教会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之前,通用的弥撒形式。仪式必须使用拉丁文,程序复杂繁琐,但更显庄严神圣。
&& 拉丁语(Lingua
Latīna)属于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会议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从中世纪至20世纪初叶,拉丁语不仅是天主教的礼仪语言和公用语,而且是学术著作、学术论文乃至文学作品的写作语言。许多世界著名学者都曾经用拉丁语著述,如: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笛卡尔、英国的培根和牛顿、德国的莱布尼茨和高斯、荷兰的斯宾诺莎、瑞士的欧拉、瑞典的林奈等。此外,拉丁语作为外交语言使用到18世纪,而医学、生物学等领域里一些学术的词汇或文章,例如生物分类法的命名规则至今仍然得以广泛使用。现在只有梵蒂冈仍在使用拉丁语。拉丁语和希腊语是西欧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语言。所以欧洲语言中都有大量拉丁语借词和利用拉丁语词(语)素创造而后广为通用的所谓国际词。
参与弥撒的姿势  
人体的姿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往往胜过有声的语言,人在敬礼天主时,外表恭敬的姿态足以表达内心虔敬的程度。因为人在天主面前,最先反应的不是方语,而是姿态。如进堂时,第一个动作就是下跪,据出谷纪的记载,天主在旷野,在荆棘丛中,显现给梅瑟时说:“不要上来,脱去脚上的鞋,因为你所站的地方是圣地。”天主要求梅瑟在谈话之前,以“脱鞋”来表示对天主圣地的敬礼,而梅瑟反应是把脸“遮”起来。宗徒们见耶稣显圣容时,立刻“俯伏在地”。这两个例子,很明显地指出,身体的姿态对天主的敬礼是多么重要,而且表现在言语及其他敬礼方式之前。因此,在参与弥撒时不得不注意身体姿态的运作。
弥撒时,各姿态的意义大致如下:  站立:表示喜悦、尊敬、警觉、听训、精神抖擞、勇敢奋斗。所以在主祭进堂或出堂时,聆听福音、信经、信友祷词时,当神父向我们致候以及念集祷经、献礼经、颂谢词、领圣体后经及降福时。
  跪下:表示谦逊、朝拜、恳求、补赎以及个人祈祷。如成圣体成圣血时,请看天主羔羊时。
  坐下:表示静思静听、收敛心神、举心向上,带有受教及沉思默想作用。如在读经、讲道和奉献饼酒时。
  捶胸:表示痛悔、求恕,如在念忏悔词时。
  教友参与弥撒时,不但应留心自己的姿态,也要特别注意神父的动作,因为他不是在演戏,而是把奥迹藉可理解性的动作表达出来,使我们更易了解其言语的意思,能与他同心祈祷。
  神父深深鞠躬或下跪:表示在天主台前我们应谦虚。
  神父亲吻祭台及经书:表示对耶稣的敬礼。因为祭台代表耶稣,(石质的祭台或祭台上放上圣石,表示基督是教会的基石)福音经是耶稣的圣训。
  神父伸开双手:表示向天主祈祷,并从天主接受恩宠,分施给我们。
  神父合掌静默:表示他在作默祷,也提醒我们同样祈祷。
  神父划十字圣号:表示耶稣因此圣架救赎普世。
  成圣体圣血时,神父举起:表示请我们朝拜。
  神父念感恩经最后一段时,又举起圣盘及圣爵:表示把耶稣的圣体圣血献给天主圣父。
  神父分送圣体:代表耶稣把他的身体赐给我们。
  神父向祭台祭品奉香:表示将我们的祈祷连同祭品,像烟一样上升天主台前而蒙受悦纳。
  假如我们能懂得自己参与的各种姿态和神父的各种动作,很可以帮助我们亲近天主,并且以身体和心灵即我们整个的人,来完成我们对天主所行的敬礼,也同时获得天主所赐的丰富恩惠。
参与弥撒还应遵守有关的规定:
1、应提前进入圣堂、收敛心神、作弥撒前的默想祈求,念悔罪经、发真心痛悔、求天主看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功劳饶赦我的罪。祈求将参与弥撒和领主圣体所得的大赦让于我们的亲人炼灵及全体炼灵,赏他们早升天堂。祈求让我们也与耶稣共同祭献给天主圣父。诵念天主十诫,圣教四规及七罪宗经用以督察自己,决定是实领圣体还是神领圣体。
2、不可迟到,并应男女左右分跪,以免影响团体祈祷的气氛。
3、发扬我们作为教友的兄弟姊妹的至爱精神,尊老爱幼、礼让跪凳。对外教人士及慕道者应以爱德礼貌相待。青年人宜上楼上,并应注意高空安全,也不得向下掉落物品。
4、圣堂不是俱乐部,应肃静,尤其是个别青年,不许打闹、谈笑。
5、神父讲道时应聚精会神聆听,神父的训导对我们教友牧灵生活大的裨益,因此,不准拉家常,也不许小孩乱跑、乱哭、乱叫。
6、教友来圣堂参与弥撒时必应穿着端庄,不得敞胸露背,不准穿短裤短裙,不应奇装异服,不宜涂脂抹粉和过分打扮。
7、圣堂内不可吸烟、吐痰,不可乱扔果皮、杂物、废纸,雨雪之时应将鞋上泥巴除掉,以利保持圣堂清洁卫生。
8、要爱护公物,保持整洁,不准脚踩跪凳
主日——星期天&&&
星期日,又称星期天、礼拜日、礼拜天、周日、周天、主日、日曜日。是指的是星期六与星期一之间的那一天,在欧洲国家中星期日是一星期的第一天,是希伯来历一星期的第一天。星期日的拉丁语名字是dies
solis,意思是“太阳日”;法语是dimanche,来源于拉丁语词,意思是“主的日子”;英语是Sunday,来源于“太阳日”;俄语是воскресенье,意思是“礼拜日”。
在古代中国,和现在的日本、韩国、朝鲜,一星期以“七曜”来分别命名,星期日叫日曜日(韩语:일요일)。在中国民间称礼拜天,也有简称礼拜。
&&&天主教国家,东正教国家都是在星期日休息、到教堂参与弥撒。
现时大多数国家规定星期日为休息日,政府部门、企业大多在星期六、星期日休息。但在东亚地区,对于销售、餐饮、旅游等行业星期日是生意最好的时间,因此甚少可能有休息。
主日(希腊语:kyriake
hemera)是天主教中称呼每周的第一天——星期日的一个传统名称,大部分基督徒按照新约圣经中四福音的记载,相信耶稣的复活发生在“七日的第一日”,遵守此日作为纪念。这一传统开始于天主教历史的最初时期,在每个星期日聚集敬拜主耶稣基督,因此称为“主日”。
圣经上提到耶稣死亡的当天过了傍晚是安息日(星期五的日落到星期六的日落),而耶稣在第三日复活,故推算为星期日。
&&&关于过主日,梵二大公会议《礼仪宪章》这样说:“在这一天,基督信徒都应该聚会,听取天主的圣言,参与感恩祭,纪念主耶稣的受难、复活与光荣升天,感谢天主,因为他曾‘藉耶稣基督从死者中的复活重生了’(伯前l:3)他们。所以,主日是最原始的庆节.应该提倡并强调,使信友虔诚注意,应使此日成为欢乐休假的日子。其他庆祝活动,如非确属极其重要者,不得超越主日,因为主日乃是整个礼仪年度的基础与核心。”(礼仪宪章106)
&&&&根据教会的传统和梵二大公会议精神,教友聚会举行感恩祭(弥撒)是主日的固有特点。古代教会与现代教会将主日参与弥撒视为教友当尽的本分。参与主日弥撒是每个教友的义务。教友应参加完整的弥撒;教会也鼓励教友在弥撒中领圣体。自从礼仪改革以来,教会希望在没有神父时,教友能举行圣道礼(圣经诵读),并且如可能,也许可领圣体(即分送已经由神父祝圣的圣体)。这种礼仪通常由教友主持;主持此礼的教友须经过一番训练,并有主教的委任。
&&&&除聚会举行感恩祭外,主日还是教友欢乐休假的日子。平日里,许多人因工作或上学等往往不能相见;在主日,堂区教友欢聚一堂,祈祷、参加弥撒、听道理、唱圣歌,分享信仰经验,欢乐无比。同样,在家庭,父母、兄弟、姊妹相聚,交流思想,联络感情。依照教会的规定,主日应停工休息,主要目的在于发展人格,表现出人是自由的,不是机械,不能做工作的奴隶。主日的自由时间较多,教友们可做许多仁爱善工,如探望患病者、安慰孤苦者等。
&&&&教友们除须参加主日弥撒外,没有参加平日礼仪的义务。但常有不少教友每天去教堂参加礼仪——弥撒或其它敬礼,也有些教友特别在星期五或星期六参加礼仪,以敬礼耶稣圣心或圣母玛利亚。
安息日(希伯来语:שַׁבָּת&,含有“休息,停止,终止”的意思)是犹太教每周一天的休息日,根据神的有关命令纪念神创世六日后休息的第七日。安息日在摩西获得的十诫中有明确指出。根据摩西律法所定的安息制度,以色列人在每七天一次的圣日、每年几个特定的日子、每七年一次和每五十年一次的圣年,都必须守安息。犹太人每七天所守的安息日,按照犹太历法,是从星期五日落起到星期六日落。当安息日开始时犹太教徒会点起蜡烛,而时间按当地日落时间而定。安息日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它是一个记念上帝和思考生命的精神层面,并花时间陪伴家人的一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祭台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