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成散文家有哪些谁知道有哪些

[转]&关于&刘志成
[转]关于刘志成
  刘志成,男,西部散文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3年生于陕西神木秃尾河上游的一个小村。有散文集《魂牵梦系黄土地》、《塞北风情录》、《边地罹忧》、《大道通天》等。
  文学界人士曾评论刘志成的散文是“对本质的,原始形态生命意义的珍爱和张扬”。“内蒙古2003文学年”曾被文学界人士誉为是“刘志成散文年”。
刘志成是一位内蕴着高原精神的作家。一本散文集《边地罹忧》,构成了刘志成散文的普遍面貌:对文学艺术清洁的精神和神圣的求索,苍凉、热烈、恢宏、大气的艺术风格。
  刘志成爱陕北黄土地,爱鄂尔多斯高原。他执著地守望着这一片“边地”,“罹忧”她的命运。在他笔下,这里是丰富多彩、广袤辽阔的大边地(大陕北、大鄂尔多斯),是一个无边无际的文化符号。这一片边地的天文地理,人情百态,都会于其心,应于其手,成于其文,通向壮美灿烂之途!他背负着思想的行囊,僭越雷池,僭越过西部散文的那道大坂,迈向超越。读他的《裸坦的渴意》,读他的《行进毛乌素》,读他的《响彻高地上的大音》、《红狐》,等等,浑厚凝沉之气概都无不充溢于字里行间,而这一切又都是以诗情、神性和抒情品质一脉贯穿的。必须要说的一句话是:刘志成散文中浓郁的人文精神、自然文化精神,岂止是陕蒙边地鄂尔多斯高原的,它也是全中华的。
—————————————————————————————————————————
&& 刘志成1973年生于陕西神木秃尾河上游的一个村庄,多少年来,那里一直是风高日长、干旱少雨,生存环境的艰难使刘志成比很多同龄人对生命、对人生、对生活,乃至对世间万物有了更深刻和透彻的洞悉。
  想起黄土高原,我就想起了那悲壮苍凉的古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那充满深情和凄惶的民歌:“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还有那与蓝天和大地共融为一体的信天游……
  短短几年间,刘志成就成为国内散文界的一个热点人物。他的散文两次闯入《散文选刊》评选的“中国散文排行榜”二十强,连续在权威的《中华散文》杂志发表十多篇散文,并先后在《西部文学》、《草原》、《散文选刊》、《鄂尔多斯文学》、《江南》、《视野》等全国几十家报刊发表上百万字的作品。散文创作获《草原》文学奖,被选入人民文学、作家、中国青年、东方、广州等出版社的《中华散文百期百篇》、《当代散文精品2002》、《中国西部散文60篇》、《陕北风情经典》等精选版本。
  刘志成的散文之所以在业界内受到如此重视,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以一种独特的切入角度创作自己的散文。最近,他的系列散文《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被列为内蒙古作协五十年来首批重点补贴扶植作品,充分显示出了刘志成的写作实力和写作风格。
  他的《舞蹈在狂流中的生命》、《裸袒的渴意》、《待葬的姑娘》、《怀念红狐》、《一条歌的河流》等散文,张扬着西部不屈的血性和精神风骨,是描写中国西部自然环境、人生感悟和苦难生活的经典范例,也是宣泄自然意识、触摸生活细节和凝聚生命体验的西部绝唱。它们构成了天高地远的黄土高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奠定了刘志成在当代中国西部青年散文家队列中第一方阵的地位与声誉。
——————————————————————————————————————
   刘志成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优秀西北散文家之一,出生于陕北,那里的兰花花和羊皮袄,连绵的沟塬和持续的大风,苦难之地往往滋生的是最为鲜艳的花朵。刘志成是一位有着丰富人生历练的散文家,一个以自己朴实身体和悲怆心灵俯身大地的写作者。《边地罹忧》一书,集中收录了刘志成近年来创作和发表的多部散文作品。从这些文字当中,可以看到一个人于莽苍大地,与周边生命与地域的亲近和融合,可以看到一颗蓬勃的含血心灵于苦难大地上的跳动、深潜、伸缩和最终的抵达。读他的散文,总是很自然的想起那位在天梯山上唱民歌的赵旭峰,想起那歌声当中的惆怅和欢愉,悲怆和疼痛。
——————————————————————————————————————————
刘志成出生于陕北,现在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方路桥集团工作,总之是一直生活在干旱少雨、生存艰难的西北地区。这是刘志成的福气。对于有大才者来说,生于苦难之中,多经历一些坎坷、苦难,是他们的福气,因为苦难坎坷是打磨美玉最好的东西。
  干旱少雨,生存艰难的西北,使1973年出生,比我还小两岁的刘志成,对人生,对生命,对生活,对世间万物,有了罕见的深刻、透彻洞悉。
文学是一个国家文明与发达的象征,是与外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西部高原,生长着一种榆树,它不求闻达,不图热闹,顽强不屈,任狂风将身子扭成麻花,沙石打得遍体鳞伤,也绝不低头,依然向着蓝天;它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土壤好也罢,环境恶劣也罢,总长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它所求甚少,却慷慨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树冠庇护着羊群,树皮晒干磨成粉与玉米面和好能做成香喷喷的饸饹。其实,榆树的忍辱负重,坚韧不拔,正是西部一代代作家精神和崇高品格的写照——无私无畏的坦荡,无尽无限的奉献,构成了西部散文家人生的主旋律。在这个阶段,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西部散文的繁荣,生于70年代初的内蒙古散文家刘志成像第二阶段的史小溪一样,肩负起了浩浩使命,像榆树的婆娑一样为西部散文的建设竖起一面呼啦啦的旗帜!2005年的一个冬夜,曾以散文《怀念红狐》选入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的知名散文家刘志成基于西部散文建设继史小溪之后无人问津的现状而彻夜未眠。他遥望夜色里的苍穹,幽深而诡秘,思绪沿着淡淡的星光飘向渺渺天际……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刘志成决定编选新的《中国西部散文百家》。经过一年多的艰辛约稿、编选,2006年,近百万字的《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下卷)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从多元文化选择、边塞传统展示、现代生命书写三个最能反映西部散文独特性的角度入手,共收选当代103位各民族作家的散文作品,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成长的作家为主,将一个完整的西部新散文阵容全方位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使我们看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中国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看到西部民族融合演变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看到西部大地上色彩斑斓的自然本色。2007年,刘志成编选了近60万字的《内蒙古60年散文选》,该书由远方出版社出版,这是内蒙古60年来散文家一次全方位的展现,也是迄今较全面的内蒙古散文大卷。在2007年这一年,刘志成东奔西走,经国家机构批准创办了一家介于省级和国家级之间的作家团体——中国西部散文学会。2007年7月,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正式挂牌成立。在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穷人阿里巴巴念了一句“芝麻开门”的秘诀,意想不到地打开了放着许多金银财宝的山洞之门。而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的成立,也成为中国西部散文作家的一个奏响跨世纪文艺创作雄壮旋律的秘诀。这个散文领域的开天之举,无疑促进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散文家的交流,迫使中国西部散文家在没有路的地方踏出一条路,在一片渺茫中选定前进的方向。当年,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在刘志成主席的努力下,又创办了国家正式公开发行的《西部散文家》杂志。由西部散文学会主办的《西部散文家》为全国唯一一家专刊中国西部(陕西、四川、甘肃、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广西、贵州、云南、重庆12个省市、自治区)散文的大型省级纯文学期刊。本着“盘点经典美文,推举新锐作家”的《西部散文家》杂志无疑成为西部散文作家进行灵魂洗礼的阵地,滋润心灵荒芜的心园。它氤氲着一种崇高、宁折不屈的圣光。2008年,刘志成又编选了近50万字的《中国西部散文诗》;2009年,刘志成还编选了近65万字的《中国西部散文地图》,创办了每天浏览人数达5000多人的中国西部散文网,这些工作,体现出一个作家对新时代文艺大潮的探索与奉献魅力。从地上捡起一个丢失的麦穗,它的价值已超过了麦穗本身。那为西部散文事业执著的奉献精神,那一部部砖头厚的中国西部散文作家的作品集中亮相,那风雨中闪耀的永恒开拓辉煌……都是不朽的!
  泰戈尔诗曰:果实的事业是高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刘志成,这一片扶衬红花,奉献果实,令人嗅着有清鲜之气的绿叶,被西部散文的魅力照亮了心灵的光焰。他已经预感到这项工程留下的巨大思考空间和无法估量的远景。在他的努力下,日至3日,为期三天的中国首届西部散文节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各族各界的著名作家145人,本地作家文学爱好者55人参加了这次活动。中国作协及西部12个省作协和20多家地方作协为活动发来贺信贺电。这次活动中有两道亮丽的风景:一是认真总结了从1979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的西部散文现象,评选出了首届中国西部散文奖;二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西部散文论坛,有十几位著名的作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演,认真回顾了文学创作的发展脉络和艰难历程,当前文学创作的理论研究对文学领域的地位进行了冷静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文学创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有待于我们克服和改进。散文节的举办,不仅增进了作家们的交流,让西部散文撑起了一片明朗高远的天宇,而且,像这样全国规模的、高层次的文学艺术盛会在西部实属第一次。无疑,这次盛会续写了中国西部散文史上辉煌的一页。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是多么崇高的人文品格、精神和纯洁的道德操守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关于&刘志成
[转]关于刘志成
刘志成,男,西部散文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3年生于陕西神木秃尾河上游的一个小村。有散文集《魂牵梦系黄土地》、《塞北风情录》、《边地罹忧》、《大道通天》等。
  文学界人士曾评论刘志成的散文是“对本质的,原始形态生命意义的珍爱和张扬”。“内蒙古2003文学年”曾被文学界人士誉为是“刘志成散文年”。
刘志成是一位内蕴着高原精神的作家。一本散文集《边地罹忧》,构成了刘志成散文的普遍面貌:对文学艺术清洁的精神和神圣的求索,苍凉、热烈、恢宏、大气的艺术风格。
  刘志成爱陕北黄土地,爱鄂尔多斯高原。他执著地守望着这一片“边地”,“罹忧”她的命运。在他笔下,这里是丰富多彩、广袤辽阔的大边地(大陕北、大鄂尔多斯),是一个无边无际的文化符号。这一片边地的天文地理,人情百态,都会于其心,应于其手,成于其文,通向壮美灿烂之途!他背负着思想的行囊,僭越雷池,僭越过西部散文的那道大坂,迈向超越。读他的《裸坦的渴意》,读他的《行进毛乌素》,读他的《响彻高地上的大音》、《红狐》,等等,浑厚凝沉之气概都无不充溢于字里行间,而这一切又都是以诗情、神性和抒情品质一脉贯穿的。必须要说的一句话是:刘志成散文中浓郁的人文精神、自然文化精神,岂止是陕蒙边地鄂尔多斯高原的,它也是全中华的。
—————————————————————————————————————————
&& 刘志成1973年生于陕西神木秃尾河上游的一个村庄,多少年来,那里一直是风高日长、干旱少雨,生存环境的艰难使刘志成比很多同龄人对生命、对人生、对生活,乃至对世间万物有了更深刻和透彻的洞悉。
  想起黄土高原,我就想起了那悲壮苍凉的古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那充满深情和凄惶的民歌:“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还有那与蓝天和大地共融为一体的信天游……
  短短几年间,刘志成就成为国内散文界的一个热点人物。他的散文两次闯入《散文选刊》评选的“中国散文排行榜”二十强,连续在权威的《中华散文》杂志发表十多篇散文,并先后在《西部文学》、《草原》、《散文选刊》、《鄂尔多斯文学》、《江南》、《视野》等全国几十家报刊发表上百万字的作品。散文创作获《草原》文学奖,被选入人民文学、作家、中国青年、东方、广州等出版社的《中华散文百期百篇》、《当代散文精品2002》、《中国西部散文60篇》、《陕北风情经典》等精选版本。
  刘志成的散文之所以在业界内受到如此重视,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以一种独特的切入角度创作自己的散文。最近,他的系列散文《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被列为内蒙古作协五十年来首批重点补贴扶植作品,充分显示出了刘志成的写作实力和写作风格。
  他的《舞蹈在狂流中的生命》、《裸袒的渴意》、《待葬的姑娘》、《怀念红狐》、《一条歌的河流》等散文,张扬着西部不屈的血性和精神风骨,是描写中国西部自然环境、人生感悟和苦难生活的经典范例,也是宣泄自然意识、触摸生活细节和凝聚生命体验的西部绝唱。它们构成了天高地远的黄土高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奠定了刘志成在当代中国西部青年散文家队列中第一方阵的地位与声誉。
——————————————————————————————————————
   刘志成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优秀西北散文家之一,出生于陕北,那里的兰花花和羊皮袄,连绵的沟塬和持续的大风,苦难之地往往滋生的是最为鲜艳的花朵。刘志成是一位有着丰富人生历练的散文家,一个以自己朴实身体和悲怆心灵俯身大地的写作者。《边地罹忧》一书,集中收录了刘志成近年来创作和发表的多部散文作品。从这些文字当中,可以看到一个人于莽苍大地,与周边生命与地域的亲近和融合,可以看到一颗蓬勃的含血心灵于苦难大地上的跳动、深潜、伸缩和最终的抵达。读他的散文,总是很自然的想起那位在天梯山上唱民歌的赵旭峰,想起那歌声当中的惆怅和欢愉,悲怆和疼痛。
——————————————————————————————————————————
刘志成出生于陕北,现在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方路桥集团工作,总之是一直生活在干旱少雨、生存艰难的西北地区。这是刘志成的福气。对于有大才者来说,生于苦难之中,多经历一些坎坷、苦难,是他们的福气,因为苦难坎坷是打磨美玉最好的东西。
  干旱少雨,生存艰难的西北,使1973年出生,比我还小两岁的刘志成,对人生,对生命,对生活,对世间万物,有了罕见的深刻、透彻洞悉。
文学是一个国家文明与发达的象征,是与外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西部高原,生长着一种榆树,它不求闻达,不图热闹,顽强不屈,任狂风将身子扭成麻花,沙石打得遍体鳞伤,也绝不低头,依然向着蓝天;它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土壤好也罢,环境恶劣也罢,总长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它所求甚少,却慷慨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树冠庇护着羊群,树皮晒干磨成粉与玉米面和好能做成香喷喷的饸饹。其实,榆树的忍辱负重,坚韧不拔,正是西部一代代作家精神和崇高品格的写照——无私无畏的坦荡,无尽无限的奉献,构成了西部散文家人生的主旋律。在这个阶段,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西部散文的繁荣,生于70年代初的内蒙古散文家刘志成像第二阶段的史小溪一样,肩负起了浩浩使命,像榆树的婆娑一样为西部散文的建设竖起一面呼啦啦的旗帜!2005年的一个冬夜,曾以散文《怀念红狐》选入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的知名散文家刘志成基于西部散文建设继史小溪之后无人问津的现状而彻夜未眠。他遥望夜色里的苍穹,幽深而诡秘,思绪沿着淡淡的星光飘向渺渺天际……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刘志成决定编选新的《中国西部散文百家》。经过一年多的艰辛约稿、编选,2006年,近百万字的《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下卷)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从多元文化选择、边塞传统展示、现代生命书写三个最能反映西部散文独特性的角度入手,共收选当代103位各民族作家的散文作品,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成长的作家为主,将一个完整的西部新散文阵容全方位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使我们看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中国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看到西部民族融合演变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看到西部大地上色彩斑斓的自然本色。2007年,刘志成编选了近60万字的《内蒙古60年散文选》,该书由远方出版社出版,这是内蒙古60年来散文家一次全方位的展现,也是迄今较全面的内蒙古散文大卷。在2007年这一年,刘志成东奔西走,经国家机构批准创办了一家介于省级和国家级之间的作家团体——中国西部散文学会。2007年7月,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正式挂牌成立。在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穷人阿里巴巴念了一句“芝麻开门”的秘诀,意想不到地打开了放着许多金银财宝的山洞之门。而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的成立,也成为中国西部散文作家的一个奏响跨世纪文艺创作雄壮旋律的秘诀。这个散文领域的开天之举,无疑促进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散文家的交流,迫使中国西部散文家在没有路的地方踏出一条路,在一片渺茫中选定前进的方向。当年,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在刘志成主席的努力下,又创办了国家正式公开发行的《西部散文家》杂志。由西部散文学会主办的《西部散文家》为全国唯一一家专刊中国西部(陕西、四川、甘肃、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广西、贵州、云南、重庆12个省市、自治区)散文的大型省级纯文学期刊。本着“盘点经典美文,推举新锐作家”的《西部散文家》杂志无疑成为西部散文作家进行灵魂洗礼的阵地,滋润心灵荒芜的心园。它氤氲着一种崇高、宁折不屈的圣光。2008年,刘志成又编选了近50万字的《中国西部散文诗》;2009年,刘志成还编选了近65万字的《中国西部散文地图》,创办了每天浏览人数达5000多人的中国西部散文网,这些工作,体现出一个作家对新时代文艺大潮的探索与奉献魅力。从地上捡起一个丢失的麦穗,它的价值已超过了麦穗本身。那为西部散文事业执著的奉献精神,那一部部砖头厚的中国西部散文作家的作品集中亮相,那风雨中闪耀的永恒开拓辉煌……都是不朽的!
  泰戈尔诗曰:果实的事业是高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刘志成,这一片扶衬红花,奉献果实,令人嗅着有清鲜之气的绿叶,被西部散文的魅力照亮了心灵的光焰。他已经预感到这项工程留下的巨大思考空间和无法估量的远景。在他的努力下,日至3日,为期三天的中国首届西部散文节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各族各界的著名作家145人,本地作家文学爱好者55人参加了这次活动。中国作协及西部12个省作协和20多家地方作协为活动发来贺信贺电。这次活动中有两道亮丽的风景:一是认真总结了从1979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的西部散文现象,评选出了首届中国西部散文奖;二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西部散文论坛,有十几位著名的作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演,认真回顾了文学创作的发展脉络和艰难历程,当前文学创作的理论研究对文学领域的地位进行了冷静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文学创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有待于我们克服和改进。散文节的举办,不仅增进了作家们的交流,让西部散文撑起了一片明朗高远的天宇,而且,像这样全国规模的、高层次的文学艺术盛会在西部实属第一次。无疑,这次盛会续写了中国西部散文史上辉煌的一页。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是多么崇高的人文品格、精神和纯洁的道德操守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西部散文】144、刘志成《祭奠白鸭》
【中国西部·散文】144、刘志成《祭奠白鸭》   
  1988年9月的一个夜晚,月光袅袅氤氲。如纱轻拢的村庄,隐入乳色,呈在一种梦幻的透明里。我从邻居家看电视回来,发现一个灰影飘向我家的鸭棚。起先以为是父亲查看,就没吱声,转身拐进马圈撒尿。
  哗哗……哗哗。正斜了眼看尿水冲起的云雾,鸭子的一声闷叫飘来,随后是几声惊恐失措的嗄嗄声。鸭子常这样嬉闹,我没理会,依旧斜了眼,看那些被尿水冲起的如炸裂的碗豆荚一样的草格节。
  鸭子惊恐失措的声音还在继续。我系好裤带出来,便看见了灰影拎了一只小白鸭。那是怎样的一幕呀。小白鸭两腿乱蹬,双翅乱扇,在月夜的深处散发着死亡的味道。趔趄的灰影身后窜跃着一只体形略胖的白鸭。扇起的双翅,驮着一些风的残影,月夜的砖窑洞打着冷颤。白色的火焰在跃动,像风中的落叶在灰影身周旋绕。嗄嗄声更惊慌了。
  我一愣怔:这家伙什么时候会飞?那两只白鸭是我家300多只鸭子里唯有的白色。白鸭那无法拒绝的纯净,澎涌了我年轻的血液。我赶着鸭群去离家一里远的秃尾河放牧时,总不忘带柳筐捞了小鱼小虾,青睐两只白鸭。我曾给它们起了大白、二白的雅号,这两个家伙灵得很,一见我,总爱往身前凑,嗄嗄地抖几声神秘的音符讨好我。妈,有人偷大白、二白了。我的声音惊动了那家伙,拎着小白向院外窜去。大白哀叫着向那家伙扑去。盘旋在头顶,像一只蝴蝶在舞蹈。我也跟着追了过去。那家伙兔子一样的窜到路边,慌乱地发动了一辆红色的摩托,遗下了一股黑烟和腾起的黄尘。红色的火焰在奔跑,白色的火焰也在奔跑。嗄嗄的尖鸣抖满宣纸一样的天幕。吠吠的犬声渐次响起。沙路在奔跑,零星的电线杆在逼近,喘息粗重的我愤怒而绝望。红色的火焰和白色的火焰还在视野里窜跃……白色的火焰向那家伙扑去,那家伙用手一挡,摩托跌倒了。我看见大白的一团羽毛在夜风中轻轻地飘,我感觉到双眼幻化成了黑洞洞的枪口,冒着愤怒的火焰。那混蛋,那王八羔子将小白狠狠一甩,捂着脸扶起摩托,在油门的速度里箭似的射出。袅袅的月色里扬起一路尘埃,遗下一路刺耳的声音和一股呛人的黑烟。小白歪着脑袋,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大白在一旁嗄嗄地哀鸣。我气喘吁吁地向小白冲去。大白就一展翅飞到了不远处。大白。小白。两个家伙好像没听见我的唤声,小白依旧一动不动,大白依旧在不远处嗄嗄地哀鸣。我捧起小白,发现它已死了。同时,我也愣住了。这不是我的小白。那是两只野鸭。
  在胖白鸭的哀鸣里,捧着小白鸭的我,回家的路被泪水拉得长长。我看见父亲和弟弟匆匆赶来。是只混进鸭群里的野鸭,被那混蛋掐死了,我流着泪说。能吃肉了,弟弟一脸的兴奋。我狠狠瞪了弟弟一眼:埋了吧。父亲诧异地看着我。
  纷飞的羽毛,模糊了我盁泪的目光……那天夜里,我在父亲讶然的表情里掩埋了小白鸭。胖白鸭在那里嗄嗄地叫了一夜。这是我听到的最凄苦的声音(在少年的乡间,野鸭的叫声向我泄露了苦难的秘密)。从此,那沉重的声音时时闯进我温柔的梦里,把我的怅然,痛彻骨髓的怀念,汇入夜的漩涡(我不知道,夜黑是否读懂了我泪水的盐份?是否也被那只野鸭在大地的手掌上悲鸣的情景心痛得天旋地转?)。我一直在捕捉着那缕缭绕在乡间的悲鸣,一直想把它写出来。但无法办到……5年后的一天,在乡下的公路上,我看见一个乱发的乡村妇女伏在交通事故中死去的女儿尸身上。那哪是哭?啊、啊、啊……沙哑的喉咙传染着咳嗽,泪水遮掩的面容,像一朵即将凋谢的花朵。女人哀切的悲声涌来,碰撞了我收藏多年的泪水。心空骤然响起了那个乡间月夜野鸭的箫声一样的嗄嗄声……我的心再次酸楚起来。是野鸭月夜里哀鸣中的扑动,让我获悉了一些动物世界里的山岚一样层层掩藏的秘密。从人到动物之间,相隔着一个怎样的世界呀!但人与动物,悲壑难填,都是为了爱。那天夜里,我又端坐在记忆之上,看见了那两只野鸭,听见了胖白鸭凄切的尖鸣。
  第二天起来,我见胖白鸭在掩埋小白鸭的土堆上呆呆地站着,一副很孤寂的样子。中午时,我又听见了一阵悲鸣的鸭叫,跑出门一看,是村里的几只狗扒出了小白鸭,正美美地吃着。胖白鸭在一旁扑扇着翅膀哀嚎。散落在地的羽毛,像一堆雪散发着晶莹的光焰。在我愤怒的喊声中,狗们一溜烟地跑了。心情沉重的我,捡了羽毛,再次挖了坑,在胖白鸭的哀鸣中埋了。那几天,我心情忧郁,极少说话。眉头皱成沟壑的父亲和双眼红肿的母亲以为我神经上出了什么毛病,硬拉着我去了乡镇医院作了检查,才去了心病。那以后,胖白鸭再没有混到鸭群里来,但它的哀鸣,它一身的洁白,再也无发从我心空删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刘志成散文研究八:草原·骏马·汉子
刘志成散文研究资料之八:草原·骏马·汉子
作者: 提交日期: 10:40:00
  草原·骏马·汉子
  ——独立于内蒙高地上的志成兄影象
  曹建川
  提起内蒙古,脑海里就立马闪现古诗词里“风吹草低见牛羊”,歌唱家德德玛“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那壮美的景象。
  但说真切的,从河西走廊过去,沿着腾格里沙漠穿河套平原到呼市,我是没有见到草原的,一路连草都很少见,只有拉煤的大卡车搅起漫天尘灰,只有大青山坚硬黝黑严肃的面容。我有些失落,记忆里的画面像老黑白照片在潮湿的空气里褪色。我的心一路紧缩……我忽然理解了作品选入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的散文家刘志成,在内蒙古这片土地上独自奔腾,挽弓射雕的刘志成给我寄来的那本《边地罹忧》的散文册子,封面为什么被黑黄两色一分为二了!封面黄的是沙漠枯干倒伏的红柳,一尊风蚀的“思考者”的砂岩;黑的色彩里是志成兄的侧视头像,下颌紧绷眼神沧桑迷离。那是很有意思的封面构图,当然,设计上若是再抽象点更好。仅仅解读封面,我似乎就读到了志成兄思想灵魂的核心。因为很多方面,我跟他神、气是相通的。世界用脚走很大,用思想走就很小,说不定,在地球的另一面正有一个独行者跟你在思考同一件事。正如青藏高原的行吟诗人昌耀先生的诗句“静极——谁的叹嘘?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志成兄在这片干涸的令人紧张的黄色土地上,紧迫紧促地思考着,与那尊十分动感的砂岩“思考者”面对面,对生存、思想的痛苦两者浑然天成。
  志成兄出生于陕西神木,行走在蒙古高原。两片土地都是黄河滋养出的肃穆与庄重,厚实和高度。思考者都在高度之上。志成兄对出生和生存的土地,怀有深刻的敬畏、惋惜、焦灼、愤怒、痛楚与孤独。站在高度之上,胸中绞缠着这些因素,所以志成兄的文字格外富有使命、道义、崇高和尊严。《舞蹈在狂流中的生命》,好一个“舞蹈”,用得精彩,通过在狂流中的舞蹈,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生命酸楚、生存的紧张、气息凝重的质感可戳的油画。“舞蹈”二字锋利如锥点刺着心尖,鲜血滴滴下缀。踏着鲜血浸染的足窝,我循着这种带着脚镣的舞蹈,走进《一条歌的河流》《伤逝的雪祭》《待葬的姑娘》《裸坦的渴意》《响彻高低的大音》《东胜的街道上走过》《踏过驼峰上的黄昏》《怀念红狐》《红柳葳蕤在生命的高地上》等一个又一个心灵的窗口。从黑的颜色里,透过那烛火摇曳的小窗,我看见了志成兄那双深邃忧郁的双目里,一半是眼泪,一般是火焰。
  在很多媒介上看到过关于对志成兄文字的解构,都很理论、很专业,很深刻、很大气。我没有读到志成兄过多的文字,仅凭了读几篇文章,我没有资格说话,我也不想去说别人已经说过的话。但通过通读再读三读志成兄《边地罹忧》的文字,我对志成兄影象有三种思虑:一是生命的形态,二是生命的内核,三是生命的寓言。这三者构成了立体的生动的丰富的志成兄形象。
  正如有三种人最有可能成为作家,军人医生和浪人。这三种人距离生命最近感知生命最真切。从现实上说,志成兄有为生存流浪的踪影,正是这一路行走,双脚打满血泡,在步步疼痛中,他找到了把痛苦打整成碑的路径和方向。而把苦难打整成碑的最好方式就是文学。志成兄的生命形态本身就是文学、文学的意义形态。有了这种形态,就肩负了一种生命的内核。这种内核就是由个体代表群体,由个体意义外延到一种普遍意义。他将个人对生存生命的沧桑体验转化成一个群体生存状态的记述、控诉。人无法选择诞生自己的土地,果子也无法选择树,但果子可以表达对树的愤怒,人可以对脚下的土地进行抗争。抗争不是消极形式,而是一种积极的状态。在这种积极的状态下,人才能像禾苗一样对得起阳光,才能有一滴雨露就能蓬勃生长。有了这种积极生长的生命内核,就展现了生命的寓言。
  细读志成兄的散文之后,我简单将他的心灵境界概括为:这个世界,仅仅呐喊是不够的,本来环境污染,噪音很重,感冒的人很多,说疯话梦话的人也很多,何况手持话筒的也不是自己;这个世界,我们得亲自为“红狐”放行,我们也不应该仅仅是去怀念,去祭奠一种消失的“圣火”,正如菩萨不会亲自流泪,只有祷告的人流泪了才感觉菩萨的眼睛湿润了;这个世界,我们得用鲜血浇灌出的花朵,去编制希望的荆冠,鲜血浇灌出的花朵情人和上帝都不配笑纳,我们应该把它献给在失去绿色的高地上的生命:
  “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战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我,就是这样一部行动的情书。”高原行吟诗人昌耀通过汪洋苦难的“慈航”,“我不理解遗忘/也不习惯麻木/我不时展示状如兰花的五指/朝向空阔弹去——触痛了的是回声/然而,只是为了再听一次失道者/败北的消息/我才拨弄这支/命题古老的琴曲?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
  从浮尘、泥土、鲜血、呻吟、焦渴的交织里,我们像诗人一样坚信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志成兄脚下那片草原依然在我迷离的记忆里,风吹草低,骏马奔驰,汉子伫立高地,对天挽弓,射苍狼!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散文集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