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有哪些帝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算起的?_百度知道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算起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夏,只是一个大概的年数。这样算来,戎。古时候,是以城,夷:“华夏为中国也”,洛书刻有一到九个自然数排列图形,“夏”字有盛大的意义,但并不代表文明的开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大禹治水的时间根据目前的考证应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时.不过五千年文明之说早已有之。有人称这是中华文化的源泉。就文字而言,这就是中国之所以称为华夏的原由,以当时的学术水平自然不能考证得很清楚。河图刻有一到十个自然数排列图形。陶文距今也接近五千年。科学家还发现山东大波口文化中晚期。专家己公布了《夏商周年表》;陶文&。 2,其余各行皆2字。第一行3宇、“夏”,通常把甲骨文看做是最古老的文字.相传;距今约五千年、青铜和文字为标志的;河洛文化&quot,或简称“华”;陶文&quot,事实中华文明不止五千年。奴隶制度以前的原始社会还分为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在这里发现了标志文明的青铜和文字。从字义上来讲。“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是“礼仪之大”的意思,“华”字有美丽的含义,早在夏朝以前就有很多文明和事件记载,等等,人称 &quot,从黄带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夏商周断代工程己经取得突破性成就,因此只能大概地说五千年了为什么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 最近?quot。这些图形是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龟甲上;。 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和炎帝,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估计 &quot。不知道五千年历史是怎么算的 不过现在世界公认的 是公元前1400多年商定都殷开始 前面所谓的黄帝 夏什么的都是编造的 其实有多少年历史没什么意义 我们就是说自己有10000年文明史 那又怎么样呢 现实不还是一样1,所以汉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这个只是传统的说法。 华。专家们还发现了河图和洛书;是刻在陶片上的。&quot,蛮,甲骨文估计距今三千年左右,笔划纤细;与商朝的甲骨文有一脉相承的迹象,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一般来说这个五千年是从大禹治水那时算起的,文字大小均匀。 一般讲文明史:“楚失华夏”, 汉族由汉王朝而得名。1986年,比如黄帝,分五行排列,构成后来汉族的主体从夏开始到现在也不过4400多年 应该是从传说中的黄帝算起一共5000年夏朝只是一个标志。唐孔颖达疏,确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后由于合并融合,如果从北京人或山顶洞人或更远的就更没有办法说了,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的一座古城遗址中又发现了一种与甲骨文差别较大的&quot,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只是奴隶制度的开始,其主体是华夏族,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城头山遗址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坛;陶文&quot,狄等民族相继融入华夏族。黄帝事夏一千年左右。考古工作者已在河南淮阳发现了一座属于黄帝时代的古城遗址-平粮台古城遗址。具体开始于哪年也也没有一个标准,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文明;陶文&quot,大禹治水,是“章服之美”的意思.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此前称华夏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1993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了黄帝时代的骨刻文字。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的文明程度也有力地证实中国的文明史在五千年以上。 1979年,有11个宇,专家认为这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实际上,将“龙山时代”(前3000—前2000年)视作“五帝时代”与炎黄、颛顼、帝喾、尧、舜活动的时代 开始的。 将传说中的“黄帝”的年代定在距今约5000年有什么依据呢?司马迁的《史记》不列三皇,而将炎、黄排在《五帝本纪》之首,但他并没有明确黄帝的年代,甚至对颛顼、帝喾、尧、舜都没有纪年。这至少说明司马迁是拿不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年代的。现在的文史工具书一般都把黄帝的年代定在公元前26世纪,即距今约4600年(最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已改为距今约5000年,显然与前述主流认识相关)。这个年代与辛亥革命有关。据《辞海》所附《辛亥革命时期所用黄帝纪元对照表》说明:“各纪年中,以《民报》所用年代为多数革命党人所接受。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广告,即以此为据,各省响应的文告亦多采此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以黄帝纪元4609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民报》所用年代又据何而来呢?该报系孙中山1905年在东京建立同盟会后所创办,因此宋健先生在《超越疑古走出迷茫》一文中说《民报》所用黄帝纪元大概是由当时在东京的史学家推算的[33]。史式教授说其来源为:卢景贵根据邵雍《皇极经世书》称尧元年为甲辰年,推定这一年为公元前2357年,再据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载黄帝在位100年、少昊金天氏84年、颛顼78年、帝喾高辛氏70年、帝挚9年推算黄帝元年为前2698年。史式说,《皇极经世书》是一部术数书,邵雍是一位精通象数之学的哲学家,皇甫谧则是一位精通针灸之学的医生,二人皆非史学家,所以“所谓‘黄帝纪元’,不过是大胆地猜测估计而已,全无可信的根据。从黄帝纪元即公元前2698年算起,到今年一共是4704年,不足五千年而接近五千年,这就是‘五千年’说的真正来源。
黄帝,人称“人文初祖”
其他类似问题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华上下五千年 183“儿皇帝”石敬瑭
中华上下五千年 183“儿皇帝”石敬瑭
分享给好友
您需要先安装&,才能下载视频哦
用优酷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中华上下五千年 183“儿皇帝”石敬瑭
分享给站外好友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flash地址:
<input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id="link3" value=''>
<input id="link4"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value=''>
分类:历史军事
作者:林汉达,曹余章
播音:李红岩 等
总时长:1天11小时35分0秒
中国历史好比一条长河,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为源头,静静地流淌着。它流过炎黄二帝农田牧场,流过汉唐盛世的都会驿站,流过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就这样一路流来,一刻也不曾停歇。最后,它流到我们面前,用瑰奇变幻的目光,打量着这个日渐繁忙的世界。面对这浩瀚的历...
《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在这套书中,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这样,在情节的生动性方面,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而对读者了解历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较可靠的,有根据的。
用故事化形式来讲述历史,有它的局限性。通过故事,读者只能了解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人物活动的片断;有的故事,可能只反映事件的现象,至于它的经济、政治的背景(特别是经济背景)以及它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不大可能用故事形式来详细论述。因此,《上下五千年》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历史的辅助读物,不能代替历史教科书。
写历史读物,不能不涉及一些观点问题。在这方面,仍要保持林先生的做法,即作者尽量不发议论,少作分析;有些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分析、思考、批判。当然,在材料的取舍上,语气的褒贬上,作者实际上已经表示了自己的态度。我觉得还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在运用原史籍材料的时候,作者力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选择、剪裁。但是不用现代的观点去修改史料。故事中人物的活动、语言,基本上是按照原来的历史原样写的。第二,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也不能轻易地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不能一说好人,就什么都好;一提坏人,就坏到底。本书里的每则历史故事,只反映事件或人物的一个侧面,一个片断,不能凭它来对某一事件或者人物作全面的评价。
《上下五千年》按历史顺序编写,涉及的时间自远古至清朝鸦片战争前。
中华上下五千年【动漫】101~200
播放数: 13,012
播放数:36,709
最近更新:1年前
播放数:79,509
最近更新:4个月前
播放数:20,790
最近更新:1年前
播放数:16,245
最近更新:1个月前
播放数:7,980
最近更新:1年前
播放数:10,065
最近更新:1年前
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670号
京公网安备号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谁能告诉我中华上下五千年历代的皇帝简介
谁能告诉我中华上下五千年历代的皇帝简介 20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1上古时代
8.2.1十六国
8.2.1.1成汉
8.2.1.2汉(前赵)
8.2.1.3后赵
8.2.1.4前凉
8.2.1.5后凉
8.2.1.6西凉
8.2.1.7南凉
8.2.1.8北凉
8.2.1.9前燕
8.2.1.10后燕
8.2.1.11西燕
8.2.1.12北燕
8.2.1.13南燕
8.2.1.14夏
8.2.1.15前秦
8.2.1.16后秦
8.2.1.17西秦
8.2.1.18冉魏
8.2.1.19代国
8.2.1.20吐谷浑
11.2渤海国
12五代十国
12.1.1后梁
12.1.2后唐
12.1.3后晋
12.1.4后汉
12.1.5后周
12.2.1吴越
12.2.2闽国
12.2.3荆南南平
12.2.4楚国
12.2.5吴国
12.2.6南唐
12.2.7南汉
12.2.8北汉
12.2.9前蜀
12.2.10后蜀
19.1太平天国
20中华民国
20.1中华帝国
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少昊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
帝喾高辛氏
帝挚高辛氏
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姬发
周成王姬诵
周康王姬钊
周昭王姬瑕
周穆王姬满
周共王姬繄扈
周懿王姬囏
周孝王姬辟方
周夷王姬燮
周厉王姬胡
周宣王姬静
周幽王姬宫湦
周平王姬宜臼
周桓王姬林
周庄王姬佗
周厘王姬胡齐
周惠王姬阆
周襄王姬郑
周顷王姬壬臣
周匡王姬班
周定王姬瑜
周简王姬夷
周灵王姬泄心
周景王姬贵
周悼王姬猛
周敬王姬匄
周元王姬仁
周贞定王姬介
周哀王姬去疾
周思王姬叔
周考王姬嵬
周威烈王姬午
周安王姬骄
周烈王姬喜.
周显王姬扁
周慎靓王姬定
周赧王姬延
秦昭襄王嬴则
秦孝文王嬴柱
秦庄襄王嬴楚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胡亥
秦三世子婴
汉高帝刘邦
汉惠帝刘盈
汉高后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刘恭
汉少帝刘弘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
汉昭帝刘弗陵
昌邑王刘贺
汉宣帝刘询
汉元帝刘奭
汉成帝刘骜
汉哀帝刘欣
汉平帝刘衍
更始帝刘玄
汉光武帝刘秀
汉明帝刘庄
汉章帝刘炟
汉和帝刘肇
汉殇帝刘隆
汉安帝刘祜
汉少帝刘懿
汉顺帝刘保
汉冲帝刘炳
汉质帝刘缵
汉桓帝刘志
汉灵帝刘宏
汉后少帝刘辩
汉献帝刘协
魏武帝曹操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曹丕
魏明帝曹睿
魏少帝曹芳(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曹髦
魏元帝曹奂
汉昭烈帝刘备
汉后主刘禅
长沙桓王孙策
吴大帝孙权
吴废帝孙亮
吴景帝孙休
吴末帝孙皓
宣帝司马懿
景帝司马师
文帝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司马炎
惠帝司马衷
怀帝司马炽
愍帝司马邺
元帝司马睿
明帝司马绍
成帝司马衍
康帝司马岳
穆帝司马聃
哀帝司马丕
海西公司马奕
简文帝司马昱
孝武帝司马曜
安帝司马德宗
恭帝司马德文
(成)景帝李特
(成)武帝李雄
(成)哀帝李班
(成)幽公李期
(汉)昭文帝李寿
(汉)末主李势
汉(前赵)
(汉)光文帝刘渊
(汉)昭武帝刘聪
(汉)隐帝刘粲
(前赵)刘曜
海阳王石弘
义阳王石世
新兴王石尊
武公(明王)张轨
忠成公(文王)张骏
敬烈公(桓王)张重华
哀公张耀灵
敬悼公(冲王)张玄靓
悼公张天锡
懿武帝吕光
建康公吕隆
武昭王李暠
武王秃发乌孤
康王秃发利鹿孤
景王秃发傉檀
建康公段业.
武宣王沮渠蒙逊.
哀王沮渠牧犍
襄公慕容廆
文明帝慕容皝
景昭帝慕容儁
幽帝慕容暐
成武帝慕容垂
惠愍帝慕容宝
昭武帝慕容盛
惠文帝慕容熙
威帝慕容冲
惠懿帝高云
文成帝冯跋
昭成帝冯弘
献武帝慕容德
末主慕容超
武烈帝赫连勃勃
平原王赫连昌
昌定王赫连定
景明帝苻健
宣昭帝苻坚
哀平帝苻丕
武昭帝姚苌
文桓帝姚兴
宣烈王乞伏国仁
武元王乞伏乾归
文昭王乞伏炽盘
末主乞伏慕末
武悼天王冉闵
平文帝拓跋郁律
惠帝拓跋贺傉
炀帝拓跋纥那
烈帝拓跋翳槐
昭成帝拓跋什翼犍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少帝刘义符
文帝刘义隆
孝武帝刘骏
前废帝刘子业.
后废帝刘昱
高帝萧道成
郁林王萧昭业
海陵王萧昭文
东昏侯萧宝卷
和帝萧宝融
临贺王萧正德
简文帝萧纲
豫章王萧栋
武陵王萧纪
闵帝萧渊明
敬帝萧方智
武帝陈霸先
废帝陈伯宗
后主陈叔宝
道武帝拓跋珪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
南安王拓跋余
文成帝拓跋浚
献文帝拓跋弘
孝文帝元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诩
孝庄帝元子攸
长广王元晔
节闵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攸
孝静帝元善见
文帝元宝炬
恭帝拓跋廓
文宣帝高洋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安德王高延宗
范阳王高绍义
文帝宇文泰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赟
静帝宇文衍
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
隋恭帝杨侑
隋秦王杨浩
隋越王杨侗唐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武后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
唐中宗李显
唐殇帝李重茂
唐睿宗李旦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
唐顺宗李诵
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晔
唐哀帝李拀
渤海高王大祚荣
渤海武王大武艺
渤海文王大钦茂
渤海成王大华兴
渤海康王大嵩璘
渤海定王大元瑜
渤海僖王大言义
渤海简王大明忠
渤海宣王大仁秀
庄宗李存勖
闵帝李从厚
末帝李从珂
高祖石敬瑭
少帝石重贵
高祖刘知远
隐皇帝刘承佑
恭帝柴宗训
世宗钱元瓘
成宗钱弘佐
忠逊王钱弘倧
忠懿王钱弘俶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王审知
嗣王王延翰
惠宗王延钧
殷帝王延政
(906年963年
武信王高季兴
文献王高从诲
贞懿王高宝融
荆南侍中高保勖
荆南侍中高继冲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马殷
衡阳王马希声
文昭王马希范
废王马希广
恭孝王马希萼
904年937年
太祖杨行密
937年975年
917年971年
951年979年
少主刘继恩
英武帝刘继元
907年925年
934年965年
高祖孟知祥.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
宋真宗赵恒
宋仁宗赵祯
宋英宗赵曙
宋神宗赵顼
高太后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赵煦
宋徽宗赵佶
宋钦宗赵桓
宋高宗赵构
宋孝宗赵眘
宋光宗赵淳
宋宁宗赵扩
宋理宗赵昀
宋度宗赵禥
谢太后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赵显
宋端宗赵昰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耶律倍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世宗耶律阮
辽穆宗耶律璟
辽景宗耶律贤
辽萧太后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耶律隆绪
辽兴宗耶律宗真
辽道宗耶律洪基
天祚帝耶律延禧
太祖李继迁
太宗李德明
景宗李元昊
毅宗李谅祚
惠宗李秉常
崇宗李乾顺
仁宗李仁孝
桓宗李纯佑
襄宗李安全
神宗李遵顼
献宗李德旺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完颜晟
金熙宗完颜亶
海陵王完颜亮
金世宗完颜雍
金章宗完颜璟
卫绍王完颜永济
金宣宗完颜珣
金哀宗宛颜守绪
金末帝完颜承麟
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
元睿宗拖雷监国
元太宗窝阔台
马乃真后称制
元定宗贵由
海迷失后称制
元宪宗蒙哥
元世祖忽必烈薛禅汗
元成宗铁穆耳完泽笃汗
元武宗海山曲律汗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普颜笃汗
元英宗硕德八剌格坚汗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阿速吉八
元文宗图帖睦尔札牙笃汗
元明宗和世剌
元宁宗懿璘质班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元惠宗乌哈图汗
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
李自成年号永昌
张献忠年号大顺
福王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天王洪秀全
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年号洪宪
你好!这个网站请你收藏!历史年代,皇帝名单等·都非常详细,还附带解说链接!
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 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0年)。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绪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 在位超过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辽太宗(20年)、顺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祯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则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后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丰皇帝(10年)等。 在位不满十年的皇帝超过240位, 其中五年以下的约两百位, 在位九年有6位, 八年有9位, 七年有15位, 六年有18位, 五年有18位, 四年有21位, 三年有29位, 两年有39位, 一年有42位, 不满一年有40位, 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颜承麟,从登基到驾崩仅有半天时间。很多皇帝登基时未满周岁,还在吃奶,下面是这些皇帝登上皇位时的年龄统计。 五代十国的楚武穆王马殷,75岁才登基,堪称大器晚成。 武则天66岁才登基; 吴三桂66岁自封周前帝; 三国刘备60岁才登极; 汉高祖刘邦54岁称帝; 袁世凯52岁自封中华帝。 从统计数字看,51岁到60岁称帝者有25位; 41岁到50岁称帝者有45位; 31岁到40岁称帝者有63位; 21岁到30岁称帝者有73位; 11岁到20岁称帝者有93位; 5岁到10岁称帝者有33位, 五岁以下称帝者有11位。30岁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计210位。 康熙七岁登基,做了61年皇帝,68岁驾崩; 宋仁宗八岁登基,做了41年皇帝,53岁殁; 明神宗九岁登基,做了48年皇帝,57岁卒; 秦始皇13岁登基,做了36年皇帝, 49岁死;汉武帝15岁登基,做了54年皇帝,69岁卒。 他们做了一辈子皇帝,整部历史就是皇帝史,然而,更多的是幼年储君一登基便被杀,想长命点还是不要当没有权力的太子,生在帝皇家未必是件好事,分分钟人头落地。每次改朝换代,就是一次血洗宫廷。到底有几位皇帝能善终? 北宋版《百家姓》511个姓中,开头「赵钱孙李」,乃因为宋朝皇帝姓赵,若明版就一定以朱开头。 中国皇帝一共有多少姓氏?除了外族(拓跋后来也改姓元),总共24个姓。 其中 刘(汉、蜀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北汉)52位; 李(成汉、唐、西凉、后唐、南唐、西夏)50位; 朱(后梁、明)26位; 赵(宋)18位; 萧(梁、西梁)17位; 司马(晋)16位; 高(北燕、北齐、南平)12位; 王(新、前蜀、闽)10位; 石(后赵、后晋)9位; 陈(陈)8位; 杨(隋、五代十国·吴)7位; 张(前凉)7位;马(五代楚)6位; 曹(三国魏)5位;钱(吴越)5位; 孙(三国吴)4位; 冯(北燕)2位; 孟(后蜀)2位; 段(西燕、北凉)2位; 赢(秦)2位; 柴(后周)2位。 外族皇帝计有: 孛儿只斤氏(元、北元)19位; 慕容氏(前燕、后燕、西燕)16位; 耶律氏(辽)15位; 爱新觉罗氏(清)12位; 元(北魏、东魏、西魏)11位; 完颜氏(金)10位; 元氏之前身拓跋氏(北魏)8位; 苻(前秦)7位; 宇文氏(北周)5 位; 乞伏氏(西秦)4位; 沮渠氏(北凉)4位; 秃发氏(南凉)3位; 赫连氏(大夏)3位; 姚(后秦)3位; 吕(后凉)3位等。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中华上下五千年还有什么书法家?_百度知道
中华上下五千年还有什么书法家?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贝义渊:隋初:唐代,羲之第七子。浙江吴兴人,虞世南之甥。善正书,得褚遂良为多。王珣(350-401)。字虔礼:唐代,笔势流动。张怀瓘,能一笔环写百字:唐初,武后为帝时,丰厚淳朴而有气骨、行书,出规入矩,自创风格?-516),代表了初唐书风,学王羲之。楷书最工。字天问。贺知章(659-744):南朝宋。吴县人。虞世南(558-638)、飞白书。李邕(678-747),开封人。字子回。史维则:字子敬,武后时:南朝梁。智永,继承祖法,其书能脱旧习、正书。陆柬之:唐代。其书笔法超放。其正书卓绝。玄宗召入翰林,以才称,官至尚书仆射,结字宽博。其书法成就卓越。羊欣(370-442)。山东人,与其父并称“二王”。善篆。字僖伯。沈约评其隶书。字太白:字可大:南朝宋。书学王献之,官至秘书监,苏州人:洛阳人。江苏泰州人:唐代。杭州人:唐代,长沙人,甘肃秦安人。善行草,为重要书法理论著作。字泰和:献之之后。王羲之七世孙,对正。其书法以草隶见长。字伯施。书法以行草见长:唐代:唐代:东晋。孙过庭,可以独步。李灵夔,尤善草书,工行草,行草倜傥,官至著作郎:唐代。字伯高。吕向,历官五州刺史。其书体遒丽,以行书为最工。其书行。勤学苦练。字嗣通、草、隶各体皆能。字敬元:即唐太宗:南朝齐,自成一家。王知敬,余姚人。褚遂良(596-659),山西荣河人。钟绍京、草。颜昭甫,琅玡人,连绵回绕。字周卿。善草隶。丁道护、籀,苏州人:字元林。李白(701-762)。工行,羲之四世族孙。王献之(344-388)。承智永亲授,为当时八分书大家:北朝北魏,官至太子率更令。官至襄阳祭酒,苏州人。字季真:唐代。工草书。王增虔(426-485)、草书法。李世民(599-649):唐代,官太子家令,浙江绍兴人。善正,有“书圣”之称,皆出其手。薄绍之:唐代。宋敬叔。善写八分,陕西西安人、行。其书笔力雄健,世称“欧体”,方严遒劲,甘肃人,自成一格,官翰林学士,官至太子少保,善署书。字逸少。郑道昭(:唐初,山东人。曾撰《书断》,江西赣县人,诸宫殿榜及九鼎铭。书法以善草隶知名,外柔风刚。官至翰林院供奉:隋代,行草婉畅:唐代:唐高祖第十九子,逸势奇状,安徽丹阳人,有精辟见解、隶。精楷书。欧阳询(557-641)。字信长,风骨秀异,官至中书令。其书精严遒劲。张旭,扬州人,山东琅玡人,闻名当时,浙江绍兴为僧。薛稷(649-713)、隶各体,封鲁王。因善书,自成风格。其独好王羲之书法王羲之(321-379)。正,飞舞自得、草
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
其他类似问题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