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兴登堡号,沉没的俾斯麦战舰号的游戏吗(单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已重新導向自 )
俾斯麥號戰艦(:Bismarck)是一艘在中聞名於世的。俾斯麥號是的首艦,也是歷史上第四艘以19世紀命名的德國,於1936年動工,1940年8月服役,滿載達49972噸,是當時德國最大的戰艦,其排名至1941年才被排水量超過71829噸的戰艦超越。
俾斯麥號是當時的象徵,艦船武器精良、防護完善,但它在執行其第一次戰鬥任務後就沉沒。日早上,俾斯麥號與秘密離開的港口,展開「」(Operation Rheinübung),準備突破的海上封鎖,進入以攔截並摧毀來往英國和的運輸船隊,切斷英國的海上。但隨後兩艦行蹤在附近先後被和發現,為了阻截德艦進入大西洋,英軍調集了多艘軍艦前往圍殲。5月24日清晨,德艦在與英軍爆發了,在短暫的激烈交火中,俾斯麥號在開戰不到十分鐘後就擊沉了被譽為驕傲的。胡德號的沉沒在英國引起極大的震憾,時任隨後點名下達了「擊沉俾斯麥號」(Sink the Bismarck)的命令,以提高英軍的士氣。
丹麥海峽海戰之後,俾斯麥號由於在戰鬥中也被擊中了燃油艙,因此先與尤金親王號分開,準備返回,但在途中被尾隨追擊的英國艦隊依靠信號和發現行蹤。5月26日,由起飛的所發射的擊中了俾斯麥號,導致俾斯麥號的尾舵被卡住,無法控制正常航行方向。5月27日早上,俾斯麥號終於被英軍艦隊包圍,在連續受到近兩小時的猛烈攻擊之後,俾斯麥號的上層建築已經幾乎完全被夷平,但依然在航行。最終她的船員眼見無望返抵法國搶修便自行鑿沉,俾斯麥號最終沉沒在大西洋。
該艦早在1930年代開始設計,原本計劃在的限制內建造35,000噸級的。但德國海軍司令認為35,000噸級的軍艦無法滿足德國的需要,因此開始秘密研究建造更大型的戰艦。當新一代的開始建造後,德國為了同法國海軍抗衡,決定建造40,000噸以上的超級戰艦,當時的代號「G」。G號戰艦在日在造船廠安放龍骨,該艦隨後被命名為俾斯麥號。其後在日下水、在日正式服役。艦長為海軍上校。
服役時,俾斯麥號的標準排水量爲49972噸,超過規定的35,000噸。至於滿載排水量,俾斯麥號及其姊妹艦已經達到50,000噸。相較於其他的戰艦,俾斯麥號因受運河水深限制而顯得比較寬,使它可在波濤洶湧的北上穩定地航行,另外載油量較大亦令其可參與類似上的遠距離行動。主砲爲4座SK C34 52倍口徑38cm雙連裝砲,其主砲理論射速很高,射速爲3發/分(註:實戰中遠達不到此水平),這是同期戰艦的最高水準;主砲塔採用前後對稱呈背負式佈局,艦橋前後各佈置兩座,射程亦不低於的45倍口徑16英寸主砲,性能在當時很先進。主砲採用「高初速輕型彈」,在中近交戰距離擁有很好的威力,但存速性能不佳,遠距離交火時砲彈威力急遽下降。其裝甲防護沿用 「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設計模式(稱爲「全面防護」),擁有同期戰艦中的最大防護範圍,其主裝甲堡側壁覆蓋了70%的水線長度和56%的舷側高度,同時裝甲總重量達到同期戰艦中的最大比重,佔標準排水量的41.85%。此外該艦在實現大防護尺度的同時,依賴大防護尺度提供的空間補償,將主水平裝甲安排在第三層甲板,讓其與主舷側裝甲同時重疊在彈道上,使艦體要害部位的防護也得到了很大強化,超越同期建造的其它戰列艦。它的TDS(魚雷防禦系統)設計爲抵禦250kg TNT的水下爆破,實際上約可抵禦300kg德國黑希爾烈性炸藥(其威力爲TNT的1.07倍)。此外它的裝甲材料也很優秀,根據戰後美國維珍尼亞海軍基地的測試,俾斯麥級的KCn/A裝甲性能「明顯優於」美國艾奧瓦(IOWA)級的ClassA裝甲,而日本大和級(YAMATO)的VH裝甲性能據信濃號遺留裝甲板測試,「是6-8英寸級裝甲板中美國海軍曾測試過的最好者」總的來說俾斯麥級的主砲和裝甲方案很近似一戰時的巴伐利亞級戰艦。不過比起英國的喬治五世級和法國黎塞留級,大部分部位的裝甲厚度相對較不足,次要部位防護則略嫌過剩。堅固的銲接艦體和優質的裝甲保護,以及30.8節的航速,令俾斯麥號能有效地吸引及相當程度上應付任何敵軍戰艦。其主砲的威力亦可輕易地摧毀遇到的敵方護航運輸隊。以上條件可使俾斯麥號突破並進入大西洋的廣闊水域,由德國油輪負責補給燃料,逗留在大西洋並攻擊敵方護航運輸隊而不被英國及美國的航空器、潛艇及軍艦發現截擊。
俾斯麥號的第一次及唯一一次的任務,是於日實行的(Rheinübung),伴隨的有。德國另外的主力軍艦,包括兩艘因機械故障或戰損而不能參加該行動;而俾斯麥號的姊妹艦還未完成海上測試。艦隊由(Günther Lütjens)海軍上將指揮。德軍的目標包括:盡量襲擾盟軍的船舶以使英軍暫緩派出護航運輸隊,令雙方在地中海及北非的勢力暫時平均;轉移地中海的英國皇家海軍力量令及其部隊由克里特島入侵利比亞的計劃風險減低。
早已懷疑德軍會突破大西洋,而俾斯麥號已經出發的消息亦被情報機關解密(破解密碼訊息)證實,並且瑞典巡洋艦已發現了俾斯麥號的行蹤。在3日後,俾斯麥號於接近的挪威格里姆斯塔峽灣(Grimstadfjorden)下錨時被發現並拍下了照片。皇家海軍的戰列艦及其他軍艦己作好部署,密切留意俾斯麥號進入大西洋時將會途經的各條航線。
德軍先取北航向,再取西北航向,成功平安無事地穿過,向方向前進,駛向與格陵蘭之間的,即。由於艦隊的航綫距離很近,因此英國航空偵察沒有發現德國人。由於德國人的主要目標是運輸隊,呂特晏斯希望能在濃霧的幫助下悄悄地突入大西洋。
5月23日傍晚,德軍被配備有的重巡洋艦及發現,當時兩艦正在丹麥海峽巡邏,期待德軍的突破。對方艦隻在短暫交火後,英軍巡洋艦自知不是對手,被迫釋放煙霧並退往德軍的射程範圍外,以雷達尾隨德軍。同時,俾斯麥號主炮射擊產生的巨大震動導致桅杆上的凝結冰脫落砸壞其雷達,迫使呂特晏斯命令尤金親王號行駛至艦隊前方,為艦隊提供前方的雷達搜索。該決定在之後使英軍分不清德軍艦隻,因為兩艘德艦自身的輪廓十分相似,艦身噴塗的偽裝也一樣。
於日的丹麥海峽之戰中,由尤金親王號上看到的俾斯麥號向威爾斯親王號開火的照片
5月24日,星期日,凌晨5時,德軍艦隊準備離開丹麥海峽,尤金親王號的探測到在左舷處有2艘未判別艦隻。德艦立即做好了作戰準備。英國攔截艦隊包括剛完工的及,由海軍中將指揮。英國編隊由胡德號打頭陣,威爾斯親王號墊後。胡德號艦型優美,航速、火力出色,被視為的驕傲,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鬥巡洋艦,但其弱點是水平裝甲十分薄弱。
霍蘭中將命令己方艦首對準德艦,以圖儘快縮短雙方距離。因為他知道胡德號的水平裝甲板很薄弱,而假如炮戰中雙方距離超過10,000碼的話,敵方的炮彈就很可能會落到己方軍艦的甲板上,反之則會落到上。5時49分,霍蘭命令向德軍領頭艦——尤金親王號開火,因此英國人又誤將尤金親王號當成了俾斯麥號。胡德號在5時52分主炮搶先開火,威爾斯親王號隨後也向尤金親王號開火。直到打了2輪齊射後,霍蘭才發現攻擊的目標是錯誤的,立刻命令將火力轉向俾斯麥號,但已浪費了很多時間,並造成了一些混亂。當時雙方距離大約為12.5英里,即10.9海里左右。
5時55分,德國編隊開火還擊,集中火力攻擊胡德號。由於英艦的錯誤判斷,所以一開始炮擊時並未命中德艦,反觀德艦就沒有犯這種錯誤,所以炮彈不斷準確地向英艦射去。儘管霍蘭擁有比德艦更強大的火力,但戰場形勢對京特.呂特晏斯有利——由於英國戰艦艦首正對德艦,胡德號和威爾斯親王號分別只能使用四門和六門前主炮,而德國軍艦卻能使用全部火力向英國人還擊。此時俾斯麥號發射第三次齊射,命中胡德號中部,造成甲板產生火災,並迅速蔓延。霍蘭中將此時意識到己方處於不利地位,於是命令左舵二十度,以發揮全部火力。6時整,胡德號剛完成轉向,俾斯麥號進行第五次齊射,一發(一說2發)炮彈貫穿胡德號薄弱的甲板裝甲,引爆了主彈藥庫。胡德號瞬間斷成兩截,八分鐘後迅速沉入海中,包括霍蘭中將在內的1419名官兵陣亡,僅有3人獲救。德艦立刻將炮火指向威爾斯親王號。該艦艦橋遭一發15英寸炮彈擊中,除艦長與一信號兵外所有艦橋人員陣亡。另外各處遭4發15英寸炮彈及4發8英寸炮彈擊中,雖艦體受創相對較輕,但數門主炮因故障與戰損而無法發射,被迫退出戰鬥,進行修復後繼續追蹤俾斯麥號並與之交火,終因燃油不足而退出追擊戰。
德國人也為勝利付出了一些代價。俾斯麥艦中彈三發,二號燃料槽受損破裂,泄漏出大量,航速降低至28節。但其損傷相較於英國人的慘重損失——兩艘主力艦一艘戰沉,一艘重傷——似乎微不足道。在這場戰鬥中俾斯麥號在不到10分鐘內便擊沉了皇家海軍最引以為傲的軍艦之一。然而,燃油泄漏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俾斯麥號的極速和續航力,暴露了本艦行蹤,給俾斯麥號的未來命運蒙上了陰影。權衡之下,呂特晏斯出於保存實力的考慮令俾斯麥號中斷「萊茵演習」行動回航法國。
英國人很快確定了俾斯麥號的位置,並集結了大量的軍艦前來圍擊,包括上將指揮的本土艦隊及中將指揮的H部隊。5月24日,俾斯麥號遭到從上起飛的的攻擊,被命中1枚,但僅造成了輕微的損傷。隨後尤金親王號繼續前進,進入大西洋,俾斯麥號則轉向前往以修理損傷。在呂特晏斯施展了一次巧妙的雷達規避動作之後,英國人差點失去了俾斯麥號的行蹤。但在5月26日,被一架卡塔琳娜水上巡邏機發現後,俾斯麥號再遭的劍魚機空襲,被命中3枚魚雷,其中1枚擊中艦尾,沉重的結構受到損壞後向下壓迫到,導致俾斯麥號的舵角卡死在15度。這使俾斯麥號已無法迴避英國艦隊的攻擊,速度再度降低,難控制航向。
5月27日晨,英軍的主力追擊艦隊趕到,包括與,於八點左右進入射程,兩艦迅速接近,並用其16英寸及14英寸主炮轟擊俾斯麥號。俾斯麥號由於舵機失靈,航向不定,還擊效果不佳。俾斯麥號被最少數十枚,甚至上百枚大口徑以及數百枚小口徑炮彈擊中,加上至少1枚魚雷。最後的一枚16英寸炮彈是在極近的距離發射的(大約3,000碼)。但直到10時25分俾斯麥號仍然沒有沉沒,甚至引擎尚在運轉。在沒有希望的情況下,德國人開始準備自行炸沉軍艦避免被俘獲。英國隨後在近距離發射了3枚魚雷,全部命中。10時39分,俾斯麥號終於沉沒於以西400海里水域。前後,皇家海軍派遣了大量軍艦前往攔截俾斯麥號,包括多達8艘戰艦及戰列巡洋艦,和2艘航空母艦,即皇家海軍約半數的力量,才最終將俾斯麥號擊沉。英軍指揮官托維上將在戰鬥後說:「就像一戰時的德意志帝國海軍一樣,俾斯麥號進行了一次最勇敢的戰鬥,抵抗着數倍於己的敵人,以至於在她沉沒時她的旗幟還在飛揚。」
,為的2號艦。
(Sink the Bismarck!),1960年英國電影。
Burkhard Baron von Mullenheim-Rechberg. Battleship Bismarck, A Survivor's Story. Annapolis: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80.  .
Robert D. Ballard. The Discovery of the Bismarck: Germany's Greatest Battleship Surrenders Her Secrets. Toronto: Madison Publishing. 1990.  .
Jack Brower. The Battleship Bismarck. Annapolis(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
John Roberts. Anatomy of the Ship: The Battlecruiser Hood. Conway Maritime Press. 2001.  .
José M. Rico. . . 2004.
Royal Navy. British Admiralty report CB 04039(2).
Ludovic Kennedy. Pursuit: The Chase and Sinking of the "Bismarck". Phoenix. 2001.  .
C.S. Forester. Hunting the Bismarc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td. 1970.  .
Ulrich Elfrath and Bodo Herzog. The Battleship Bismarck: A Documentary in Words and Pictures. Schiffer Publishing Ltd. 2004.  .
Paul J. Kemp. Bismarck and Hood: Great Naval Adversaries. London: Weidenfeld Military. 1991.  .
Siegfried Breyer. Battleships and Battle Cruisers, :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Ship. Doubleday & Company. 1973.  .
David J. B Holger H. Herwig. The Destruction of the Bismarck. Toronto: Stoddart Pulishing. 2001.  .
Graham Rhys-Jones. The Loss of the Bismarck: An Avoidable Disaster. London: Cassell & Company. 1999.  .
Antonio, Bonomi. Stretto di Danimarca, 24 maggio 1941. "Storia Militare" magazine. 2005-12/.
von Mullenheim-Rechberg, B. Battleship Bismarck, a survivor's story, new improved edition.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6.  .
Breyer (1973), p. 300
Garzke & Dulin, p. 223
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隱藏分類:||||||||||||
纳粹德国最高级别战列舰:兴登堡H级
兴登堡级战列舰
  H级战列舰(兴登堡级)是纳粹德国海军在二战时期计划建造的最高级别的战列舰。该舰在技术性能和外形尺寸符合德国海军的实际使用情况,比如基尔运河的通航限制和当时德国国力的承受能力。403毫米火炮和柴油推进系统的应用又体现了该方案在技术上的先进性。一贯坚持&全面防护&装甲防护理论的德国军舰在排水量不大的前提下能达到上述装甲厚度水平,也实属不易。水平防护和水下防护较俾斯麦级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战列舰迷来说,纳粹德国海军的战列舰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当属战斗力绝对一流的&俾斯麦&级。可又有几个人知道,与没有完工的&兴登堡&级战列舰相比,&俾斯麦&级就纯属小儿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为有着《凡尔赛和约》的严格约束,德国根本没有任何资格建造万吨级的水面战舰。而当战争魔王阿道夫&掌权后,德国人便开始秘密建造大吨位战舰,首先便是新型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与&格耐森瑙&,这两舰的设计一开始就打算违反一万吨的上限。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俾斯麦号和大和级哪个厉害,H39号呢
俾斯麦号和大和级哪个厉害,H39号呢 10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大和号:排水:62,000t(轻载),68,200t(标准)71,659t(满载).主炮:9[3xIII]x460mm 副炮:12 [4xIII] x 155 mm (1943.4换成6 [2xIII] x 155 mm ,另2座被拆除) 装甲总重22895吨。装甲:列板,中甲板以下410mm(硬化层135mm)外倾角20°;航速/续航: 27节(正常),27.46节(最高航速,1941年试航结果)俾斯麦号:排水量52600 吨,航速30节,舰上人员1600名。舰上武器有8门380毫米火炮 装甲:主侧舷装甲320毫米
从火力和装甲上说了,大和级战列舰排水量6万吨以上,9门460mm(实际为457mm)主炮,副炮口径也是155mm,俾斯麦级战列舰只有4万多吨的排水量,8门380mm主炮。就火力来说大和级远强于俾斯麦级,而且排水量的差距也体现出大和级的装甲要比俾斯麦级厚,防御力肯定是大和级强,还有更大口径的舰炮威力更猛,射程更远,再说,大和级你别看她那么巨大,航速丝毫不逊色于俾斯麦级——达到27节,所以,大和号和她的姊妹舰武藏号是那个时代最强大的战列舰,要说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和级是在20世纪30年代秘密建造的——因为她们的吨位和舰炮口径都远远超过了当时国际海军公约的限制。
兴登堡级战列舰(H class)是Z计划中主力战列舰该级别中的六艘战舰在计划中分别临时被命名为H、J、K、L、M和N(分别俗称:H39,H40,H41,H42,H43,H44),在1944年正式确定首舰H39在1939年开工,该年7月15日正式铺设龙骨但是,在该年10月10日即被停工拆解用于建造U-潜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由于原材料短缺以及二战的开始而造成没有一艘H级战列舰下水,但H、J、K仍然在船厂铺设了龙骨如果该级别战舰建造完成,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该级别也将会成为全世界威力最强战列舰级别其巨大程度只有现在的超级核动力航母才能相匹敌经过多次的改动后,关于该级别战列舰的计划在1944年被正式确立,改动的最大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德国对北海南部海深度测量得出的平均深度80~120英尺,这个数据并不适合如此巨大的战列舰航行在H级初稿中,由于战舰设计过于夸张,并没有考虑在大陆架上航行时的适航度在略微后期的计划中,也出现了对于造舰速度、战斗损失以及纳粹德国发展速度做出了错误的估算实际上H级在半个北海中仍然是一种难以驾驶的战舰   战舰诸元:实际上,作为同一个级别,兴登堡级别的各艘计划舰的数据在计划上相差就很大,比如H39级别计划装备16.5英寸火炮,而到了H44级别则计划装备20英寸火炮实际上,虽然有文字记载,但该计划中的六艘战舰是否为一个级别仍然具有争议   以下为H44级别战列舰的相关参数,该级别战列舰的相关数据比较齐全   吨位(吨):基准排水128,930, 满载排水139,264   舰长:1,133英尺   舰宽:169英尺   吃水:基准吃水41英尺,满载44英尺   火力装备:   12 × 5.9英寸 副炮   16 × 105mm 高炮   16 × 37mm 高射机炮   40 × 20mm 高射机枪   6× 21英寸 鱼雷发射管   装甲防护:   15英寸 侧舷装甲   13英寸 甲板装甲   关键区域备置鱼雷装甲(鱼雷缓冲带)   轮机系统:4轴柴油/蒸汽机,马力266300匹   航速:最高29.8节   续航力:保持19节在20,000海里   舰载人员:未知,估计在3000人左右   为赶时间,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大量参考同时进行设计的“俾斯麦”级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设计图纸上的“兴登堡”级和“俾斯麦”级酷似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德国海军建造局一直在跟踪研究世界海军强国战列舰的情况国外在建或在研战列舰一直影响着“兴登堡”级的建造,另外希特勒自以为是,也在处处干涉“兴登堡”级的建造   1932年,法国海军准备用381毫米主炮装备它的3.5万吨级战列舰“敦刻尔克”,而意大利自1934年开始建造的2艘3.5万吨级的“维内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也采用了381毫米主炮因此德国海军设计人员认为,“兴登堡”级的主炮最少要403毫米(即15.9英寸),这样才能在未来的海战中获得胜利另外也必须考虑到其它海军强国会进一步装备拥有400毫米以上主炮的战列舰于是1935年德国海军下令设计、建造和试验403毫米的主炮结果当准备给“兴登堡”级安装SKCl5.9英寸主炮时,希特勒心血来潮,要求更换为16.53英寸(420毫米)主炮,以对抗美国海军的新型战列舰于是火炮厂家不得不一切从头再来而当研制成功准备安装上舰时,却得到了“兴登堡”级停建的通知1943年,希特勒突然又要求海军在“兴登堡”级舰体的基础上,设计出安装18.9英寸(480毫米)主炮的战列舰然而当厂家开始着手480毫米主炮的研制工作没几个月,希特勒居然又下令给“兴登堡”安装800毫米的主炮疲于奔命的克虏伯虽然义愤填膺,但还是继续埋头苦干无奈技术难度太大,一直到盟军“谢尔曼”坦克冲进克虏伯工厂里的时候,800毫米主炮连影都没有   安装800毫米主炮的“兴登堡”级包括H42、H43、H44三艘(其实后两艘连设计都没有开始)被希特勒的要求吓得几乎昏过去的德国海军建造局的战列舰专家们,在海军将领们的帮助下,几次三番向希特勒进言,但根本无法使希特勒放弃这个不现实的想法经过一系列评估,最终海军专家们认为现有的舰体安装800毫米主炮(也是双联装4座炮塔)是不可行的,必须建造新的舰体(即10万吨的那种)于是四艘没完工的“兴登堡”级被拆了个精光到盟军接收船厂时,除了巨大的、空荡荡的船坞还在外,“兴登堡”级的半点残渣都没有剩下(军政龙门阵)
大和号从火力和防护都强于俾斯麦号,因为排水量就不是一个级别的。不过俾斯麦号的火控系统要远远强于大和,也就是说火炮准确度比大和号要强。总体上说还是大和号要强些。而H39是一艘未完工的战列舰,它全长277.8米,宽37.2米,标准排水量53000吨,满载排水量62496吨。H39型战列舰拥有十分强劲的火力。它装有四座双联装406mm主炮、六座双联装155mm副炮、八座双联装105mm高炮、八座双联装37mm高炮、六座四联装20mm高炮、两座三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加上德国人的建造工艺和电子技术,可以肯定H39兴登堡级战列舰一定比大和号要强。
单挑是大和号,但现实中往往是一个舰队VS一个舰队,谁会单舰出海与别人OK呢?
俾斯麦出动必定要带欧根亲王号一类的,看看大和号都带的什么破船,虽然大和号要优于德国的俾斯麦号,但历史上他们相遇大号和不一定打得过俾斯麦号,因为俾斯麦号带的小弟要比大和号给力的多,舰队VS舰队时,好虎架不住群狼
当然是脾斯麦号厉害咯,大和号只是大而已,甲午战争清朝的定远号比日本的吉野号大吧,结果怎么样呢?大和号的确是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脾斯麦号是历史上最强的战列舰。看战绩就知道了,光比大管蛋用,太平洋战场‘尴尬的大和号’,面对美国的航空母舰都不敢应战,最后负责运输用了,日本的钢铁也比德国的要差得多,这2种舰,大和号除了大以外,各方面都不如脾斯麦号!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军事武器领域专家二战德军海上巨无霸-“兴登堡
兴登堡级(Schlachtschiff "H" Project )战列舰,是德国海军“Z”计划的一部分,属于大型战列舰计划。计划建造6艘,代号为H、J、K、L、M、N。其中,H舰、M舰由汉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厂建造。J舰、N舰由不莱梅的威塞尔公司建造。K舰由基尔的德意志工厂建造。L舰由威廉港船厂建造。其中业已命名的,有兴登堡号(Hidenburg,H39)、鲁登道夫号(Ludendorf,H40)、毛奇号(Moltke,H41)、腓特烈大帝号(Friedrich der Gross,H42)4艘。在整个“Z计划”中,“兴登堡”级大型战列舰是重中之重,德军海军特别是水面舰艇部队寄予厚望,希望凭借着“兴登堡”级一举击败英国庞大的战列舰队,实现数百年来德军海军的宿愿。而且让人吃惊的是,其中的许多项目早在30年代初便开始实行,所谓《凡尔赛和约》根本没有多大的约束力。设计对于“兴登堡”级这样头等重要的项目,德国海军建造局却是裹足不前。原因很简单,由于从一战结束后近20年,德军海军没有设计过新的战列舰,设计队伍都已失散,因此德军建造局一开始连3万吨的水面舰艇都不敢设计。但迫于海军高层的巨大压力,德军海军建造局早在1932年便开始对建造5万吨级的战列舰进行理论性研究,并对其武器、装甲和航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1935年,“兴登堡”级开始正式设计,最初计划建造4艘,代号为H、J、K、L,后来希特勒听从了海军水面舰艇将军们的“强烈建议”,增加了2艘,即M、N。最初这2艘标准排水量定在80000吨,装480mm主炮,但第2年,希特勒却下令增加到100000吨,装800mm主炮!这很有些海上“鼠”式坦克的味道。设计之初,德国海军对“兴登堡”级做了如下设计要求:排水量为50000吨,水线长260米,宽36米,满载吃水10.7米,最高航速27节,续航力13000海里/19节+20%战斗备用。防护方面,能在2万~3万米的距离上抗403mm的炮弹,舰舷可以经受1条250千克装药鱼雷的打击。装双联装403mm主炮4座,副炮口径150mm,远程高射炮105mm,近程高炮37mm。无舰载机。然而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却遇到了一些性能指标矛盾。比如,由于主炮是双联装而不是3联装或4联装配置,必然要加大舰的长度,增加弹药舱和机舱的装甲防护。德国人特别强调军舰的稳定性与装甲防护,因为他们知道光拼军舰数量,英国永远占优势。因此“兴登堡”级的装甲重量约占军舰总重量的42%。另1个重要问题是续航力,当时德国没有海外基地,从德国港口到大西洋的漫长路程表明,德国主力舰一定要有比其它国家战列舰更大的续航力,也就是要有较大的燃料携带量。此外,列强新设计的战列舰都有30节的航速,因此“兴登堡”的航速也要达到30节。综上所述,即使主炮的数量、口径、装甲防护、航速和续航力都取最低指标,根据1936年4月的精确计算,“兴登堡”级的排水量(不含燃料和备用给水在内)也要达到54000吨,如算上燃料和备用给水将达到60000吨以上,平均吃水接近11米。于是初始设计被推翻重来。德国海军建造局向当时德军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上将提出了有关2舰排水量的建议。经过论证,最后确定“兴登堡”级前4艘的标准排水量为60500吨,满载排水量达69000吨,主炮口径定在420mm。至于追加的M、N舰,最后1次设计任务书标明:设计排水量达109246吨,最大排水量118104吨!为赶时间,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大量参考同时进行设计的“俾斯麦”级。现在也有不少战列舰专家认为,当时德国已无能力同时进行2个级别战列舰的设计工作,“兴登堡”只是放大了的“俾斯麦”级。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设计图纸上的“兴登堡”级和“俾斯麦”级酷似。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德国海军建造局一直在跟踪研究世界海军强国战列舰的情况,国外在建或在研战列舰一直影响着“兴登堡”级的建造,另外希特勒自以为是,也在处处干涉“兴登堡”级的建造。以火炮为例。1932年,法国海军准备用381mm主炮装备它的3.5万吨级战列舰“敦刻尔克”,而意大利自1934年开始建造的2艘3.5万吨级的“维内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也采用了381mm主炮。因此德国海军设计人员认为,“兴登堡”级的主炮最少要403mm(即15.9英寸),这样才能在未来的海战中获得胜利。另外也必须考虑到其它海军强国会进一步装备拥有400mm以上主炮的战列舰。于是1935年德国海军下令设计、建造和试验403mm的主炮。结果当准备给“兴登堡”级安装SKCl5.9英寸主炮时,希特勒心血来潮,要求更换为420mm主炮,以对抗美国海军的新型战列舰。于是火炮厂家不得不一切从头再来。而当研制成功准备安装上舰时,却得到了“兴登堡”级停建的通知。1943年,希特勒突然又要求海军在“兴登堡”级舰体的基础上,设计出安装480mm主炮的战列舰。然而当厂家开始着手480mm主炮的研制工作没几个月,希特勒居然又下令给“兴登堡”安装800mm的主炮。疲于奔命的克虏伯虽然义愤填膺,但还是继续埋头苦干。无奈技术难度太大,一直到盟军“谢尔曼”坦克冲进克虏伯工厂里的时候,800mm主炮连影都没有。防御方面永远是德国人最看重的。当时希特勒对“兴登堡”级的防御系统基本没怎么干预,但受到列强新式战列舰的影响,设计时也是一变再变。最初德军海军要求只要防住1枚250千克TNT装药鱼雷的攻击。但由于其它国家新一代战列舰要求是防住300千克装药的鱼雷(如法国的“敦刻尔克”级),于是“兴登堡”也被要求设计成能防住300千克装药的。这个要求很快又被推翻,最终要求是防住1枚450千克TNT装药的鱼雷。 对于水线以上的防护装甲厚度,也是频频变更,但这是该级舰变化最少的,基本都是围绕主炮口径的变化而变化,到最后最重要的部位被要求防住420mm炮弹的攻击。建造“兴登堡”级计划建造6艘,代号分别为H、J、K、L、M、N。其中,H舰、M舰由汉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厂建造,J舰、N舰由不来梅的威塞尔公司建造,K舰由基尔的德意志工厂建造,L舰由威廉港船厂建造。业已命名的有“兴登堡”号(Hidenburg,H39)、“鲁登道夫”号(Ludendorf,H40)、“毛奇”号(Mohke,H41)、“腓特烈大帝”号(Friedrich derGross,H42)。“兴登堡”级的头2艘H39和H40分别于曰和8月15曰开工,但战局的变化却左右着船坞中的战列舰。当“俾斯麦”号1940年下水时,欧洲战局已不是它开工时的样子了。德军挟其强大的陆空军力,在极短时间内就掌握了大半个欧洲大陆的控制权,唯一能和德国做梗的就是孤悬在海上的英国了。可是让希特勒哭笑不得的是,德海军能和英国一较高下的巨型战列舰群还在船坞里呢! 在准备不足的状况下勉强参加了对挪威的入侵。虽然也得到了胜利,但是比起陆空军的显赫战功。甚至是U艇的大显神威,海军的水面舰队显得颜面无光。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德国陆军因苏德战争的巨大消耗而爆缺钢材)及“俾斯麦”号被击沉,希特勒受到极大刺激,对德国大型水面舰艇部队失望到了顶点。他将原定的6艘“兴登堡”级战舰建造案统统取消(同时受害的还有3艘P级战舰,它们也被取消建造)。德国海军从此全力生产潜艇及少量的驱逐舰(护航用)。4艘“兴登堡”级于曰同时停工。当时4艘舰的舰体建造基本完成了,正准备建造上层部分。原来已生产完成的舰炮转为岸防炮与要塞炮之用。到了1941年末,4艘“兴登堡”级又被恢复建造,因为德国**得到了美国新建战列舰拥有406mm主炮的消息,德国没有相抗衡的战列舰。但几个月后,工程又停了下来,原因是希特勒下令将“兴登堡”级需要的钢材交给陆军,而且当时美国海军被曰本海军打得落花流水,希特勒认为美国海军快被曰本海军消灭了,德国不需要新战列舰去对付美国正在建造的战列舰。平静了2年后,1943年希特勒又突然要求海军在未完成的“兴登堡”级舰体的基础上安装480mm主炮(当时已开始拆卸“兴登堡”级舰体,准备将拆下来的钢用于潜艇建造),随后又下令安装800mm)主炮。这就是H42计划。安装800mm主炮的“兴登堡”级包括H42、H43、H44等3艘(其实后2艘连设计都没有开始)。被希特勒的要求吓得几乎昏过去的德国海军建造局的战列舰专家们,在海军将领们的帮助下,几次三番向希特勒进言,但根本无法使希特勒放弃这个不现实的想法。经过一系列评估,最终海军专家们认为现有的舰体安装800mm主炮(也是双联装4座炮塔)是不可行的,必须建造新的舰体(即10万吨的那种)。于是4艘没完工的“兴登堡”级被拆了个精光。到盟军接收船厂时,除了巨大的、空荡荡的船坞还在外,“兴登堡”级的半点残渣都没有下。详细概貌由于只有设计定型的装420mm主炮,排水量6万吨的4艘“兴登堡”建造过,因此本文只介绍这4艘的详细情况。舰体特点。“兴登堡”级全长277米,水线长266米,宽38米,吃水9.6米,满载吃水11.2米(H44号设计尺寸为长330米,宽48米,吃水12米。该级舰充分吸取“俾斯麦”级的成功经验,继续沿用了“俾斯麦”的舰体。此外依然广泛采用焊接技术,焊接量占90%~95%。焊接比铆接节省了约15%左右的舰体重量,都被用于加强防护了。另外,德国钢材在当时属于世界一流,“兴登堡”使用了比“俾斯麦”更好的高强度钢,其抗打击能力将“更上一层楼”。该级舰的舰艏仍为大西洋艏,“俾斯麦”级证明,这种舰艏比较适合于北海和大西洋海域。由于舰艏易受到弹击和水雷爆炸的损伤,因而采用了适度的外张和干舷,即使受到损伤,造成艏区进水,也能保持足够的储备浮力,并达到26节的航速。对舰武器。“兴登堡”级一共拥有8门420mm主炮,双联装炮塔4座,A炮塔和B炮塔位于舰脆, C炮塔和D炮塔位于舰尾。每门炮备弹110发,共计880发,最大携弹量约在1000发左右。主炮射速2 ~ 3发/分。该炮的炮管寿命为150~210发。该炮的旋回与俯仰都是通过液压驱动的,可分别达到每秒 2°和8°每40秒钟可发射1个齐射。主炮配用的炮弹主要有穿甲弹和高爆弹两种,其中穿甲弹的威力比“俾斯麦”提高10%~15%。根据一些当年德国克虏伯公司参与火炮设计人员的战后回忆,当时曾经对配备“兴登堡”级的420mm火炮进行过频繁的火力测试,在各种战列舰炮战的距离上测试其火力,目标为垂直命中的均质钢装甲板。该火炮在10000米内垂直穿甲水平为550mm, 20000米为404mm, 35000 米时也可以穿透215mm,可以想一下,当时无论哪艘战列舰都挨不过这1炮。副炮为12座双联装66倍口径的150mm炮,配置在上甲板两舷,主要用于对付敌水面舰艇,紧急时刻也用于对空射击。两舷前部各有两座,可直接向前方射击,旋回角为 150°。两舷后部也各有2座,旋回角为135°。其它副炮全部位于舰舷中部。全舰备弹2600发,该炮最大射速6发/分。“兴登堡”级最初是没有鱼雷发射管的,但在“俾斯麦”被击沉后,加装了2座6联装533mm发射管。防空火力。因为德军没有航空母舰,战舰大多是在没有空中掩护之下作战,因此特别注重防空火力,甚至连舰载的侦察机都装备有20mm机炮。“兴登堡”级的对空防御由重型、中型和轻型高炮组成。重型高炮是16座双联105mmSK-C/37型高炮,全部位于第1层上层建筑甲板上,前后左右各装4座。其中6座可以直接向前方空域射击,另6座可直接向后方空域射击,而对两舷则各有8座可以直接对空射击。这型高炮比“俾斯麦”级装备的105mmSK-C/33有了很大提高,其最大射速达到15发/分,仰角80°时射高为12500米,回旋角度为360°,回旋速度8.5度/秒。中型高炮为24座双联装37mmC83型炮,全部配置在上层建筑上,可以回旋360°,回旋速度4度/秒。与“稗斯麦”级装备的37mmSK-C / 30相比.前者实际射速提高到80发/分,后者理论上可以达到这个射速,事实上只有前者的一半。37mmC83在仰角45°时最大射程为8500 米,仰角85°时的射程为6800米。轻型高炮是78座20mmC65单联装炮,最大射速120发/分。其仰角45°时的射程是4900米,仰角85°时的射程是3700米,回旋角度也是360°。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兴登堡”级的防空火力全部是机械自动化操作(这里的自动和现在说的自动化差了十万八千里,事实上应该称作半自动,同时保留手动操作能力),而“俾斯麦”的防空火炮全部是手动操作的。手动的优点是在战舰动力系统受损的情况下可以保持战斗力,最大缺点是反应迟钝。与同时期的盟军战舰防空炮相比,手动的105mm炮的反应速度只有英国“乔治五世”级134mm炮的1/2,而37炮更过分,仅仅只有40炮的1/3。也就是说“俾斯麦”的防空炮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只有盟军的1 / 2。这也就是那些英国老掉牙的“剑鱼”能在恶劣天气轻轻松松施放鱼雷的根本原因。另外,在“俾斯麦”被击沉后,德国水面舰艇特别是巡洋舰以上的大型水面舰艇防空火力猛增。排水量远小于“兴登堡”级的“提尔比茨”级将20mmC65型单联装炮,从12座急增到78座。“兴登堡”当然不甘心“屈居人下”,将37mm炮增加到32座,同时把20mm单联装防空炮换成98座4联装的!这意味着“兴登堡”级至少拥有超过4艘“提尔比茨”级的近程防空能力。舰载飞机方面,“兴登堡”级备有6架“阿拉多196”式水上飞机,用以侦察、校射和联络。其中2架放置在主桅杆下的一个机库内,4架分别放置在烟囱两侧的2个待机机库内。飞机由烟囱和主桅的2部弹射器发射。“兴登堡”还载有多达28艘小艇。装甲防护。德国军舰的装甲经常是以牺牲火力来换取的,因为火力、机动力与防御力中很难三者兼顾。德舰采用“重装甲主义”,在以寡击众时会比较有利。德国舰艇设计人员认为,多1门炮不一定打得到敌军,多1寸装甲可以同时让几艘敌舰的炮弹被弹开。用我们中国的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设计“兴登堡”级时,德国人非常强调近程防护,不仅能抵御敌舰炮轰,而且对鱼雷也要有足够的防护能力。因此“兴登堡”级战列舰装甲更是厚到离谱的程度。上甲板全部用80mm钢装甲加强,可防御弹片和延缓炮弹下穿,使炮弹在穿透到装甲板之前就爆炸,装甲甲板保护着舰上的要害部位,厚度为120~160mm,全长215米。两舷的装甲列板厚达200~400mm,保护着机舱、锅炉舱和弹药舱等。指挥塔与火控部位均有厚装甲保护,最厚处为 370mm。对于易受攻击的主炮炮塔,其正面厚度达420mm,侧面也达到了280mm。副炮主装甲也达到80mm。“兴登堡”级的舷侧有极强的鱼雷防护系统,据说设计时的标准是可以防住1枚450千克TNT装药的鱼雷;命中2 ~3枚450千克装药鱼雷仍可以继续战斗;命中4枚以上仍能长时间不沉。有关此种鱼雷防护系统仍是个谜。许多战列舰专家认为只是更多的水密隔仓更厚的隔仓装甲板。但现在有最新资料披露,“兴登堡”的舰舷内侧与船体中心线还有纵隔壁,最重要的动力区与炮塔下部设了3重船底。推进装置。最初设计人员计划为“兴登堡”级配用大型商船上普及的电力推进动力系统。考虑到安全方面和节约燃料的因素,最后还是采用高压涡轮蒸汽轮机。“兴登堡”安装了3台“俾斯麦”级的柯蒂斯轻型涡轮机,分别装在3个横向排列的水密舱内,每台驱动1部螺旋桨。发电装置包括 12台5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8台690千瓦涡轮发电机和2台460千瓦涡轮发电机,发电量一共为12440千瓦。它们分别安装在4个舱内,首舱安装涡轮发电机,尾舱则安装柴油发电机。舰员编制。全舰编制人数2100名,战时作为旗舰最多 2400人。全体舰员编成12个分队,每个分队180~260名不等。第1~4分队是主、副炮分队,第5、6分队操纵高炮,第7分队由厨师、皮匠等生活保障人员组成,第8分队为军械人员,第9分队包括信号兵、报务员等,第10~12分队为机械人员。雷达装置。关于“兴登堡”级配备何种舰载雷达的资料相当少,只知道设计人员当时预计到雷达必将取代传统的观测装备,为此准备替“兴登堡”级安装对空和对海雷达各1座,因此在建造“兴登堡”级时,曾经在其上层建筑前后端各设雷达樯杆1座。但由于德军舰用雷达性能不稳定(新生事物向来如此)“兴登堡”级还是装备了8座大型探照灯,准备在雷达失效时与敌舰大打夜战。点评为了防御德国潜艇的攻击,盟军的商船都会编成船队,再由一定数量的驱逐舰护卫。但是这类阵型最怕碰上敌军的水面舰队,因此在船队中常需安排几艘巡洋舰甚或是战列舰与航空母舰。结果由于希特勒自动放弃了“兴登堡”级战列舰的建造,提心吊胆的英国海军终于把心放回了肚里,不仅仅把建造中的“先锋”级战列舰后几艘取消,还把全部的“狮子”级战列舰建造计划一笔勾销,倾全力生产驱逐舰与护卫舰(当然美国海军的参加也是1个重要因素)。至于其水面武力就可以抽调大半到太平洋战场去和曰本决战而不会有后顾之忧。对德国海军而言,在没有水面舰队的掩护下,U艇的曰子越来越难过了。大战中德国U艇共击沉舰船2603艘,计1357万吨,但是本身被击沉的也多达781艘,约28000人阵亡(全部U 艇部队人员的七成),5000 人左右被俘。可以相信,如果当时只要有计划建造中的一半“兴登堡”级完工服役的话,U型艇的损失肯定要小得多。如果真的建成,那该级舰将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无论防护力还是攻击力都远优于当时曰本“大和”级。到时,4艘甚至6艘“兴登堡”级将是盟国海军最要命的对手,盟国根本没有同级的战列舰相抗衡。而最大排水量118104吨、装备480mm主炮的H44建造出来的话,那盟国海军可真的要头大了。想想当年,为击沉“俾斯麦”,英国海军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而另一同级舰“提尔比茨”号更是牵制住了英国整整一打的战列舰、重巡洋舰和多艘航空母舰。虽然H44没有诞生,令许多战列舰迷失望,但对爱好和平的人们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喜讯。以试想,若"Z计划"完成,英美海军可真要曰夜寝食难安了,当年光围剿1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就拖住了英国海军一半以上航母和战列舰,而"兴登堡"级战列舰的战力要远远超过“俾斯麦”级.兴登堡级的头两艘H39和H40,分别于曰和8月15曰开工,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以及德国大型水面军舰在大西洋上的不佳表现,均于曰停工。该级舰最初准备安装SKC34型403mm主炮(),后来陆军下士心血来潮,要求更换为420mm主炮,以对抗美国海军的新型战列舰。到了1941年,更是福至心灵,竟然打算安装800mm主炮!!!在海军军械局的开导下,希特勒放弃了这个不现实的想法。但是到了1943年,他又要求海军在兴登堡级舰体的基础上,设计出安装480mm主炮的战列舰(H42计划,包括H42、H43、H44等3艘战列舰),该级战列舰主要数据如下排水量(吨):+。预计最高排水量可能达吨。 H44舰的设计排水量达109246吨,最大排水量118104吨。全长277米,水线长266米,宽38米,吃水9.6米,满载吃水为11.2米。H44号设计尺寸为长330米,宽48米,吃水12米。极速30节。安装3组齿轮涡轮机,和12台曼(Man)9缸双动二冲程柴油机,每台功率为13,750马力,共计165000马力。 航程:16000海里/19节。主炮:8*403mm/C52(4*2);副炮:12*150mm/C55(6*2);高炮:16*105mm/C65、16*27mm/C83、12*20mm/Caliber65;鱼雷:6*533mm发射管。船舷装甲:150-327mm;甲板装甲:主甲板50mm,装甲甲板380-120mm;主炮装甲:前部390mm,侧面240mm;副炮装甲100mm;舰桥装甲350mm。舰载机数:舰上空间可搭载6架阿拉多196型水上飞机。估计装备4架,2台弹射器。乘员平曰2100人,战时最多2400人。 [SHADOW=255,blue,1][/SHADOW]本文内容于
14:02:03 被tzsd编辑
本贴相关帖文
德国战列舰——兴登堡号希特勒宣布撕毁《凡尔赛和约》后,德国与英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德军舰船吨位居然可以达英军的35%。1938年9月,德国海军以宿敌英国为假想敌,订立了一个“六年造舰计划”,并经过了希特勒核准。这就是极其神秘的“Z计划”。当时希特勒非常乐观地认为,在1946年以前,应该不至于和英国开战。在这段“和平”时期内,德国将动用一切工业力量进行大规模的新型舰艇建造工作。只要“Z计划”一完成,必可击垮已老朽不堪的英国舰队,进而登陆占领英国,把势力推展到大西洋上。其预定舰队规模如下。1-56000吨级战舰6艘(“兴登堡”级)2-42000吨级战舰2艘(“俾斯麦”级)3-32000吨级巡洋战舰2艘(“沙恩霍斯特”级改装15寸主炮)4-新型P级袖珍战舰3艘,用以取代原先3艘“德意志”级袖珍战舰5-航空母舰2艘(“齐柏林”级)6-重巡洋舰5艘(“希佩尔”级)7-轻巡洋舰44艘8-驱逐舰68艘9-鱼雷艇90艘lO-U艇249艘本文内容于
21:34:46 被闪烁的星编辑
|||军迷有话说|||经典军事|||环球风云|||老照片
||争议话题|||社会万象||男人情感||天天贴图||网友实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沉没的俾斯麦战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