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姓和白姓女孩起名、辛姓那个在前

  为了方便网友快速查看一些起名例子,开拓起名思路,我们特地随机保留了一些宝宝起名大全,名字都来源于网友提交到祥安阁起名网数据库,供大家起名字的时候参考使用。需要说明的是:起名大全的名字可能并不是个个都是您喜欢的风格,因为毕竟每个人喜欢的风格并不是一致的。请从下面的名字列表中选择您关注的名字以查看详细解释。如果您想起到适合自己一生的名字,一个好名字是人成功还是失败的关键,并且起名满足宝宝的生辰八字、生肖、五格数理以及个性化意愿,请联系专业周易起名大师。。
姓氏排名1~100起名大全/名字大全:
姓氏排名100~200起名大全/名字大全:
姓氏排名200以下起名大全/名字大全:
  根据不同的用户要求,祥安阁起名网可以生成足够的多维度满足要求的候选名字。祥安阁起名网倡导的自助起名,可以交互的动态无限量地生成候选名字,真正可以起出满足起名要求的上佳好名字。现在就去体验祥安阁。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 2005 -
Inc, All rights请珍惜我们的“帝王”姓;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华!_藁城人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156贴子:
请珍惜我们的“帝王”姓;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华!
相传是子昌意的后裔,居帝邱(今河南省东南),号。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
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被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
后人对大帝的评价是:静渊有谋,疏通知事,养材任地,载时象天,依鬼神以治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因他生前崇尚,故后人推戴他为玄帝。当然,后人之所以把他尊为“上古”之一,除了他有以上政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还生下了舜的祖父和帝的伯鲧。同时,据记载,还是的嫡传始祖。据《史记·秦本纪第五》载:颛顼之孙女修生大业,大业生大费,大费娶女为妻。大费即伯翳,舜赐他姓赢。秦即出于大费赢伯翳。从此看来,颛顼帝还是姚姓、、、、、、、、、、胡姓、、、、、、、、、、、、、、、、、、、、、、、、、赢姓、、楚姓、、、廖姓等氏族的远祖。颛顼帝共传20世,约350年。颛顼去世后葬于“城外广阳里”,即今河南省城南30公里的西北边。陵墓修筑时间已不可考,现存墓园占地约五万平方米。陵前现存最早的建筑始于唐太和四年(830),后经历代重修,陵墓长165米,宽66米,砖墙上镶有“”、“颛顼帝陵”两块标志碑。清末,黄河故道风沙南移,陵园渐被掩埋。近年来经清沙除淤,已挖出、山门、大殿残垣等建筑遗址及百余块历代帝王御祭碑碣,目前正在进一步修整。
,姓姬,号。传说活到98岁,在位78年。葬于东郡顿丘城外广阳里(今河南省西南) 。死后又化为半人半鱼的“鱼妇”。他幼年曾去叔父的“少昊之国”游玩,10岁时就帮助治理国政。20岁时当了首领。当时,被征服的九黎族依然敬奉他们的巫教,崇拜鬼神。颛顼袭位后,下令禁绝巫教,要九黎族遵从黄帝族的教化。他又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
----------根据上面的资料,看出顼姓是很古老的姓,是不是年代就有了,很难说,但是在唐代就有了,应该是很可信的。那么这么古老的一个姓,繁衍几千年下来,不应该属于一个极少人认识的姓。但是实际情况是我找来找去所知道的顼姓聚集的地区只有三个地方,山西怀仁,河北藁城,山东聊城的几个村庄。而且河北和山东的顼姓都说是从山西迁入,历史不很长。所以,我觉得应该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顼姓很古老,具体有多老说不好,但是唐代以前是就有了,但是现在顼姓又这么少,而且看来现在的顼姓是发源于山西,这与历史上说的颛顼一系繁衍于河南一带,起码是中原地带有点不符,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那是什么呢?
先不说这个,顼作为汉字其实并无太多实际意义,现在用的也很少,主要是做为姓和名用的,顼其实不仅是姓,也有很多作为名的,光皇帝用这个做名的,我查到的就有三个,我们看他们是谁?
南北朝 陈宣帝陈顼
神宗李遵顼
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我们有个基本的常识,那就是避讳,就是皇帝的名或姓别人说都不能说,更别说用了,偏偏有三个皇帝喜欢用顼做名,尤其是北宋的赵顼在位时间长,所以很有可能的是原来河南一带,中原一带是有很多顼姓的,但是由于避皇帝讳的原因,不得不把姓改了,所以那个叫赵顼的北宋皇帝,还有那个西夏的叫李遵顼的皇帝,一上台,一夜之间,原来的顼姓就都改姓了,并且很有可能就永远没再改回来,至于改成了什么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我觉的项的可能大些(避讳的方法 1改字法 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使用其他别字代替。2空字法 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不填写。 3缺笔法 当遇到要避讳的字时,在该字上少写一笔。)但是巧的一点就是燕云十六州那时属于辽国,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继续着他们的姓,他们的子送继续姓顼。而现在的山西怀仁就是燕云十六州之一。顼姓在唐宋时很可能有很多人姓,但是经过这几个皇帝后,姓顼的只剩山西怀仁这一支了。
所以我的观点是现在的中国顼姓的发源地就是山西怀仁(准确性在95%以上),更确切的说是山西怀仁跃进村,也是我爷爷在的地方。而现在河北山西的顼姓,根据他们的说法和族谱的方面就是来自山西,很可能是在明朝时迁去。山东方面说是来自山西大槐树,其实大槐树的说法是种象征,形象的说法,那时的山西移民其实遍及山西,大同在辽金时是西都,所以周边(怀仁在大同南很近的距离)人口在民初应该算比较稠密的,历史也记载民初在大同地区曾往外移民,所以情况应该是明初从怀仁移民到现在的河北藁城,山东聊城,这也于当地族谱及相传的,以及繁衍的时间相符。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这样结论,顼姓很古老,在唐及宋神宗赵顼之前姓顼的可能不算太少,中原一带有不少顼姓,但是经过赵顼,(西夏我估计顼姓本来也不会很多,所以暂忽略),因为避讳,除了属辽国的那块,中原和南方姓顼的都改别姓了,所以现在中国的顼姓的唯一来源就是山西怀仁,明初时有一支迁徙到河北藁城,山东聊城,现在山西太原,大同,包括内蒙地区的顼姓都认可这一点,中国其他地方的顼姓应该都来自山西怀仁,河北藁城,山东聊城这三个地方,是真的五百年前是一家,而在往远溯,则都是来自山西怀仁了,七百年前是一家了。
我的一个师傅就姓顼,也是咱藁城的兴安那里的……
考证的不错!
行家都发言了 赞一下楼主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青海』[民风民俗]青海高原的姓氏村庄与百家姓(转载)
在青海高原除上述人口比例在全国占1%以上而排名前百位姓氏之外,还有近百个姓氏村庄。如:祁姓村在《西宁府新志》中载有11个:4个祁家庄、2个祁家堡与祁小庄,上、下祁庄,祁家岭、祁家山,而今已有16个:西宁市祁家城路、祁家城村,平安县祁新庄,乐都县有祁家堡、2个祁家庄、祁家沟、互助县有下祁家、祁家窑、祁家庄,民和县有祁家岭、祁家村。陶姓村在《西宁府新志》记有7个:3个陶家寨与陶家庄、陶大堡、陶小堡、陶家沟庄,而今有11个:西宁市陶南、陶北(由清时陶家寨一分为二)、陶家寨、陶家庄,湟中县陶家村,大通县上、下陶家村,乐都陶马家,互助陶家寨、民和陶家村,贵德县陶家庄。鲍姓村在《西宁府新志》中有6个:3个鲍家庄与鲍家堡、上、下鲍堡,而今有13个:西宁市鲍家寨,大通上鲍、鲍东、鲍西村,湟中鲍家湾子、鲍家村,湟源等县有鲍家堂、上鲍堡、鲍家庄、鲍家沟、2个鲍家村。童姓村在《西宁府新志》中只有童家庄、童家堡,而今有10个:大通县有2个童家村,乐都县有上、下童家、童家、童家湾村,湟中亦有童家湾,贵德有童家、张童家、童家庄廓。严姓村在《西宁府新志》中有严小庄、严家庄,今有7个:西宁严小村,大通严家庄,互助严上村,乐都有严家山、严家地湾、严家湾、下严家村。阿姓村在《西宁府新志》中有阿家堡与2个阿家庄而今有8个:互助阿家庄、化隆、循化都有阿家滩,涅中阿家庄,大通阿家、阿家堡,平安阿家营,湟源阿家图村。吉姓村在《西宁府新志》中有吉家堡、2个吉家庄,而今有12个:互助有2个吉家庄、吉家门、吉家湾、吉家沟,大通下吉家,平安吉家营,乐都苏吉湾,民和吉家湾、吉家岭,湟中吉家,化隆全吉村。哈姓在《西宁府新志》中有哈细沟、哈尔洞庄、阿哈旦庄,而今有11个:互助哈家庄、哈家沟,乐都哈九家,湟源哈城、2个哈家村及哈家庄村,民和哈家因,大通哈家嘴,化隆呐哈庆、东、西哈村。甘姓村在《西宁府新志》载有6个:甘家河滩、下甘家庄、3个甘家庄,而今有10个:湟中有甘家堡,4个甘家村,民和有甘家川,贵德甘家村,互助有甘家寨、甘家堡、甘家岭村。今有兰姓村9个:互助有兰家寨、兰家沟、3个兰家村,大通有兰冲、上、下兰冲村,湟源兰占巴村。今有包姓村9个:互助有包家口、包家坪、包刘、2个包家村,湟中有包家沟、包家庄、包勤村。莫娃村在《西宁府新志》中有3个莫家庄,而今有8个:西宁市有莫家街、莫家路、莫家泉湾东、西村、莫家庄、莫家沟,湟中亦有莫家沟村,湟源莫多杏村。保姓村在《西宁府新志》中只有保家庄、保家堡,而今有7个:互助有保家庄、保家村各3个,乐都保家湾。铁姓村在清乾隆初已有5个:2个铁家庄、2个铁家堡、铁家干台庄,而今7个:互助有铁家、铁家堡、铁家沟,大通铁家庄,湟中铁家营,民和铁家庄、铁家村。今有麻姓村7个:西宁市有索麻巷、麻家庄村,大通有麻家庄、麻家湾麻家沟村,化隆有麻加村。柳姓村在清乾隆初只有1个柳家庄,而今已有8个:互助有柳家滩、柳家湾、2个柳家村及东、西柳家村。安姓村在《西宁府新志》中有3个安家庄,而今有6个:民和有2个。安家村,大通亦有安家村,湟中安家坟湾,化隆有2个安关村。殷姓村在清乾隆初只有殷家堡,而今有4个:西宁有殷家庄、殷家庄巷,大通殷村,互助殷家沟村。索姓村今有6个:西宁索麻巷,大通索家、索李家,平安亦有索家村,互助索家滩村。柴姓村在《西宁府新志》中已有4个:柴沟、柴家庄及2个柴家堡,而今只有大通上、下柴家堡,是原柴家堡一分为二。党姓村在《西宁府新志》只有贵德党家堡,而今有2个,增加大通党家村,今大通还有权家湾村。靳姓村在《西宁府新志》中已有3个:靳家寨、靳家堡、陈靳堡,而今亦有大通靳家庄,互助靳家沟、靳家沟阳山村。今有牟姓村2个:大通牟家村,民和牟家寺村。聂姓村在清乾隆初只有贵德聂家堡,今有3个,增加乐都聂家村,大通聂家沟村。乜姓村有贵德乜纳村。褚姓村今有西宁褚家营村、褚家营路。路姓村在清乾隆初只有路家堡,今有4个:西宁路家寨、路家庄村及路家庄路、路林巷。今有全姓村3个:化隆等县有全吉村、全家庄、全家湾村。今有俞姓村2个:乐都俞家红庄、俞家村。年姓村在清乾隆初已有3个年家庄,今有4个,湟中年家庄、年家、年坝村,互助年先村。今有卜姓村3个:湟中卜家台村,互助索卜滩、索卜沟村。今有井姓村3个:湟中并家庄、2个井家村。晁姓村在清乾隆初只有晁家庄,今有4个:乐都晁赵家、晁马家、晁家庄、晁家村。申姓村在清乾隆初只有申巴庄、今有6个:湟中县有申北村、申南村、上马申村、下马申村,湟源县申中村、申家旱台村。景姓村在清乾隆初已有2个景家庄,今有3个:湟中景家庄、景南庄,乐都景家庄村。今有郎姓村4个:乐都郎家庄村、郎家村,湟源上、下郎湾村。今有蒲姓村2个:乐都蒲家台村,互助蒲家庄村。喇姓村在清乾隆初已有3个:2个喇家庄、上喇庄,今有5个:湟中有2个喇家村、喇家湾、喇家上堆村,湟源喇排村。祝姓村在清乾隆初有祝家庄,今有3个:乐都祝家官汤村、上、下祝家村。今有盛姓村3个:互助、乐都都有盛家庄,湟源盛家湾村。毕姓村在清乾隆初有贵德毕家堡、毕家庄,即今贵德毕家庄子、上、下毕家村。今有颜姓村2个:湟源颜家庄、颜家台台村。今有仲姓村2个:平安仲家村,互助仲家庄村。今有尚姓村2个:互助尚家、尚家窑村。班姓村在清乾隆初已有班家庄。班彦庄,今有3个:互助2个班家湾、(原)班彦村。纳姓村在清乾隆初已有2个纳家庄,今有4个:互助有2个纳家村,湟中纳家村,化隆纳哈庄村。今有补姓村4个,互助4个补家村。费姓村在清乾隆初有费家庄,今互助、湟中都有费家村。葛姓村在清乾隆初有葛家寨,今湟中县葛一、二村是其一分为二。耒姓村在清乾隆初有4个耒家庄,今只有贵德耒家庄,民和耒家山村。逮姓村在清乾隆初有逮家堡、逮家寨,是今湟中县逮家村、这家寨。今有赞姓村3个:循化县赞家上、中、下村。辛姓村在清乾隆初已有2个辛家庄,今有4个:乐都、湟中、贵德县都有辛家庄,化隆辛窑村。星姓村在清乾隆初有2个星家,今有4个:平安有上、下星家庄,湟中有2个星家庄。今有梅姓村4个:乐都梅家洼村,化隆有2个梅家村,贵德梅家村。今有米姓村2个:大通米家沟、互助米家庄。仓姓村在清乾隆初有仓家庄,今有3个:互助有2个仓家村,乐都仓家峡村。师姓村在清乾隆初有师家庄,今有4个:互助有师家、下师家、师家沟、师家湾村。今有桑姓村2个:湟中县桑家山、桑寺哥村。今有咎姓村2个:大通管康沟,互助咎家口村。今有伊姓村2个:大通上、下伊家庄村。今有虎姓村3个:互助有2个虎家庄、虎家湾村。关姓村4个:湟源有关沙、关相口、关相湾村,大通关巴村。韵姓村在清乾隆初有韵家庄,即今西宁中庄韵家村,还有韵家口路。茂姓村2个:大通月茂庄,湟源黄茂村。鸾姓村2个:湟中县鸾坝前、后营。
;;;;;;;;;;;;
16、当今中国第16大姓为林姓。其祖源有三,一为远祖始于商代末期,暴君殷纣王将叔父比干挖心致死,比干子逃难于长林山,便以林为姓,也说周武王灭商后,赐为林姓。二是出自春秋时代,周平王有庶子林开,后代以其名字中的“林”为姓。三是北魏少数民族鲜卑丘林氏改为林姓。      林姓先祖开发青海较早,今河湟地区就有13个林姓村庄。其中大通县城关镇林家台村,据传明末清初汉族林姓居此地平台上,故名林家台,沿用至今。      17、何姓为当今中国第17大姓。其远祖始于周初,周武王弟叔虞封于韩(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建韩国,子孙以国为韩姓。何姓的出现是在秦始皇灭六国后,韩国子孙逃到长江、淮河一带,因当地“韩”发音“何”,就错姓何。还在藏、回、蒙古、羌、苗、锡伯等少数民族中有何姓。      历史上何姓先祖开发青海成果硕著,宋代名将开封人何灌,上奏朝廷陈述湟中(古代对青海东部之称呼)地区的优越性,经朝廷同意,何灌便组织群众在西宁等地兴修水利,在半年中垦殖水地2.6万余顷,招兵7400人,进行屯垦。以后历代移民中何姓群众来青海开发定居者更多。      18、郭姓为当今第18大姓。据有关姓氏资料,郭姓祖源有3支,一为出自夏商时代,夏代有郭支,商代有郭崇,为郭姓之始,一支出自周代,周文王弟姬仲封于虢(guo
音国,在河南荥阳),因虢、郭同音,后人便以郭为姓。还有说古代住在城郭附近的人,以居住地城郭为郭姓。      郭姓先祖开发青海已有2000多年历史,三国时西平(宁)郭氏为望族,郭满之女为曹魏皇后,皇太后,即曹操孙媳,是皇亲国戚。以后千百年间有更多的中原郭姓陆续来青海开发定居,故形成了青海东部19个郭性村庄。      19、马姓为当今中国第19大姓,也是我国著名的多民族大姓。其远祖始于春秋时代,赵国王子奢,即大将赵奢因大破秦军,被封为马服(在今河北邯郸西北)后,子孙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马姓。      马姓先祖开发青海也有2000年历史,东汉初,因西部先零羌(初居青海贵德地区)联合各部攻打汉金城、陇西、临洮等地。朝廷准备放弃,有陕西扶风人马援陈述御羌并开发其地,被光武帝刘秀采纳,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马援上任后,对羌族实行“怀柔”之策,即安抚优惠。在河湟地区进行疏浚渠道,灌溉农田;同时修缮城池,建筑关隘,以加强边防,促进了青海的经济发展。还有西晋山西人马隆,两度任西平太守时,降服常来搔扰的羌人,很长一段时间地方安宁,后病卒于西平太守任上。其后各族马姓群众陆续前来青海开发定居的不计其数。如大通县长宁乡王家村委所属的马家自然村,元末明初回族居住,取名马家庄,后于清光绪年间迁出,汉族迁入。      20、罗姓为当今中国第20大姓。其祖源有二,一为远祖始于春秋时代,是古帝颛顼之子祝融的后裔,原为活动于河南一带夏商时代芈(mi,音米)氏部落的一分支,周初被武王封于罗,建罗国(在湖北宣城西部),后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原国名作为罗姓。还有北魏破多罗氏、比罗氏、唐代斛瑟罗氏及清代爱新觉罗氏所改。      罗姓先民开发青海较早,至今有5个罗姓村庄。清乾隆初《西宁府新志》记载,(西宁)罗家湾历史极久,并很出名,是汉朝赵充国屯兵处,称为“汉将营”。唐代也曾置河源军,至明代演变成“罗家湾”,是因罗姓居地而得村名。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马步芳在该地扩建兵营,将罗家湾改为乐家湾,并修建了飞机杨。      21、梁姓为当今中国第21大姓。其祖源有2支,一为得姓始祖是周宣王的大夫秦仲,因其征西戎有功,至周平王将他小儿子康封在梁,建梁国(今陕西韩城南)。春秋时梁被秦所灭,其子孙以原国名为梁姓。      梁姓始祖征西戎时,已活动于西部青海,其后先民开发青海者亦不少,清初,陕西三原人梁景岱,任西宁卫儒学教授,除教书之外,还带领学生修葺学校,振兴教育,转变了当时青年重武轻文的习尚,促进了青海的教育发展。      22、宋姓为当今中国第22大姓。其远祖始于西周初,殷帝乙之子,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在周灭商后,以殷嗣受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建宋国,子孙以国名为姓。      宋姓先民来青海开发定居者较多,至今已有8个宋姓村庄。大通县长宁乡宋家庄,在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宋姓居此建村,名宋家庄。      23、郑姓全国排名第23位。远祖始于周代,周宣王封母弟友(即郑桓公)于郑,即今陕西华县东,后为韩国所灭,子孙迁徙到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为郑姓。      在历史上郑姓先民已来青海开发定居,在今青海乐都地区有郑姓村庄5个。      24、谢姓为当今全国第24大姓。远祖始于周代,周宣王舅父申伯,受封于谢(今河南唐河县南),子孙以封邑名为谢姓。另外,谢姓还来源于北魏时少数民族直勒部改为谢姓。      历史上谢姓先民已来青海开发定居较多,在东部地区已有8个谢姓村庄。      25、韩姓全国名列第25位。祖源有2支,一为远祖始于周代,周成王之弟封于韩(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后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韩姓。二是出自春秋时代,晋穆侯的后代,封于韩原(陕西韩城西南),子孙以封地名为韩姓。      韩姓先祖开发青海已有2000年历史,首推东汉金城(今兰州)人韩遂,曾与马腾拥兵10万割据凉州(今甘肃武威),辖区包括河湟地区,故韩、马两姓在青海留下足迹。还有少数民族撒拉族始祖神宝被赐为韩姓,至今撒拉、回族中多有韩姓。
  26、唐姓全国排名第26位,祖源有二,一为远祖始于上古,传说陶唐氏尧的后代封于唐,即古唐国(在今山西翼城西),后为周成王所灭,封子成王弟叔虞,其后裔皆有唐姓,此为晋地唐姓;二是尧的后代燮父(姓伊祁),封于唐,建唐国(在今湖北随县西北唐县镇),后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原国名为唐姓,此为楚地唐姓。      此外,据《后汉书·南蛮传》,东汉时,白狼(羌)王有唐姓;《三国志·郭淮传》称陇西羌族亦有唐姓。      看来河湟地区还是唐姓的发源地之一,即部分唐姓是青海的世居者。      27、冯姓为当今全国第27大姓。祖源有二,一为远祖始于周代,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裔毕万封于魏,万之支孙采食于冯城(今河南荣阳西),即以邑名为冯姓。二是出自春秋时代;郑国大夫冯简子,子孙以其祖先名字中的“冯”为姓。      青海历史上冯姓先祖也是开发者之一,故今已有冯姓村庄4个。      28、董姓为当今全国第29大姓。祖源有二,相传黄帝的己姓子孙叔安之子叫董父,为舜帝训养龙,被赐董姓。另有董氏源自周朝大夫辛有,其两子都作晋国太史官,掌管监督史典,董意为“督、正”之义,故子孙以官为董姓。      青海历史上还有少数民族董姓,宋代吐蕃族口角唃厮啰首领叫董毡,占据青唐(今西宁),联宋攻西夏,被宋朝授西平军节度使,确保了青海东部的地方安宁。看来历史上少数民族董姓先祖已对开发青海作了贡献,以至如今有3个董姓村庄。      29、程姓为当今中国第31大姓。远祖始于商代,传说商时封古帝颛顼的后代于程邑(今河南洛阳东),子孙以封邑名为程姓。      程姓先祖开发青海较晚,如今只有1个程姓村庄:大通县东峡乡刘家庄村委所辖程家沟自然村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程姓已居此,而且人户众多,故得村名程家沟。      30、曹姓当今全国名列第32位。《元和姓纂》云:“颛顼之孙陆终第五子安,为曹氏,至曹挟,周武王封之于邾,为楚所灭,遂复曹氏。周文王第十三子振铎封曹,亦为曹氏,被宋所灭,子孙以为曹。”据此曹姓祖源有二,最早的始祖是古帝颛顼后裔陆终之子安,后一支出自周初分封的诸侯国曹国。        曹姓先祖开发青海已有1900年历史,东汉和帝永元十四年(102年),曹凤上奏朝庭,在青海复设西海郡县,广设屯田,和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曹凤为金城西部都尉,率将士屯驻龙耆(即王莽时西海郡治,今青海省海晏县三角城),确保了青海地方的安定生活。以后历代移民中又有曹姓迁来青海开发定居,如西宁市曹家寨,清代时已有众多曹姓先民住此。      31、袁姓为当今全国名列第33位。祖源始于周代,是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被周武王封为陈侯的胡公满第11代孙诸,字伯爰,伯爰的裔孙涛涂以其祖先的字为爱姓,在古义中爰、袁、辕等是相通的,于是便有爰氏、袁氏、辕氏等,而多用袁为姓。      袁姓先祖开发青海较早,在明洪武八年,南京人袁炉院随军打造兵器来到西宁观门街定居,到解放初期已历14代,仍继承祖业,已有600年历史。还有很多袁姓群众亦来青海开发定居,至今形成7个袁姓村庄。      32、邓姓全国名列第34位。公元前13世纪,商王武丁封叔父于邓,立邓国(在今河南南阳西南),赐姓曼。至春秋时,于公元前678年,邓国被楚灭掉,子孙以国为邓姓,看来邓姓出自商代曼姓。还有唐后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北宋灭南唐后,其邓王李姓族人为避株连,而改为邓姓。      邓姓先祖开发青海已有2000的历史,东汉开国元勋邓禹么六子邓训,任护羌校尉,进驻临羌(今青海湟中县通海),以其威望,羌人悦服,永元四年(92年),邓训病逝于湟中任所,羌人感激,数千人恸哭,并立祠于家。后有明初征西将军邓愈,于洪武三年(1370年),征战青海,收复循化、贵德等地,今贵德县河阴镇邓家村邓姓是邓愈随军留居的邓姓后裔。后来又有许多邓姓先民来青海开发定居,形成了如今青海的4个邓姓村庄。      33、许姓是当今中国第35大姓。祖源有二,一为远祖始于上古,相传为帝尧时高洁清节之土许由的后代;二是出自春秋时代,周武王封炎帝裔孙自夷的后代姜文叔于许由曾居住过的许(今河南许昌),建许国,后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原国名为许姓。      许姓先祖开发青海较早,明初大臣许允德于洪武元年至七年,以朝廷钦使身份深入青藏高原,招抚元朝旧官及吐蕃僧俗首领,促使青海的社会稳定。以后又有许多许姓先民来青海开发定居,至今形成了5个许姓村庄。大通县黄家寨乡许家寨村,元未明初时,已有许姓人家居住,而得村名。      34、傅姓全国排名第36位。祖源有二,一为远祖始于上古,黄帝有裔孙大由被封于傅邑,后代以封邑名为傅姓。二是出自商代,商王武丁时大臣说(yue,音悦),原居傅岩(今山西平陆县东),善筑土墙,被商王任为相,称之为傅悦,子孙以其祖筑墙处的地名为傅姓。      傅姓先祖开发青海已有2000年历史,东汉初,北地(今宁夏南)人傅育任护羌校尉,驻临羌(今湟中通海),管理青海军政,深入羌地阵亡,安葬于青海。以后历代移民中又有傅姓先民迁来青海开发定居。今西宁市中庄乡傅家寨村,相传明、清两代于此地筑有驻兵营寨,遂有傅姓人家居住而得村名。今还有贯通其间的一条傅家寨路。该市大堡子乡来家寨,清初傅姓人居住而称傅家寨,清末傅姓迁移,宋姓人增多而改名宋家寨。还有湟中县西堡乡葛家寨傅姓,据族谱记载,原为刘姓,系明洪武年间由南京竹矶巷迁来西宁大西川刘家寨定居。今贵德县河东乡傅姓,为明初自甘肃河州迁来守城的48户之一。      35、沈姓全国名列第37位。祖源有二,一为远祖始于西周初,周文王第四子李载,受封于沈(今河南平舆县北),建沈国后为蔡国所灭,子孙以原国名为沈姓。二是楚庄王之子贞受封于沈(今河南沈丘),后代以封邑名为沈姓。    沈姓先祖开发青海较早,西宁市南川沈家寨村,始建于元朝,以沈姓人居多而得村名。以后历代移民中亦有许多沈姓人迁来青海开发定居,在清乾隆初,已有沈姓村庄5个
  36、彭姓全国名列第39位。远祖始于夏代,古帝颛顼的裔孙铿,封于彭,建大彭国(在今江苏徐州市),后代以国名为彭姓。      彭姓先祖开发青海亦较早,据西宁市彭家寨乡彭家村罗氏族谱说,该村原为兵寨,明初金陵(南京)人发配来此定居,因彭姓人居多,而得村名。      37、吕姓全国排名第40位。祖源有三,一是《辞海》引《说文》中吕姓始祖大岳的典故。大岳为舜帝重臣,后封为吕侯,子孙以此为吕姓。二是远祖始于夏代,炎帝的后裔受封于吕,建吕国(在今河南南阳西),后被楚所灭,子孙以原国名为吕姓。还有北魏鲜卑族叱吕氏、比丘氏吕陵氏改为吕姓。      吕姓先祖在明初移民来青海开发定居。大通县桦林乡吕顺村,明洪武年间建村,多吕姓而得村名。      38、苏姓全国名列第41位。始祖为上古黄帝孙颛顼的五世孙昆吾,被封于苏(今河南温县西南),其子孙以封地为苏姓。此外,在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多有苏姓。      苏姓先祖开发青海较早,在清乾隆初已有苏姓村庄6个,今增至8个。今大通县景阳乡苏家堡村,早在元朝就有回族居住,因苏姓居多,以苏家大庄廓得名苏家堡村。      39、蒋姓全国名列第43位,远祖始于周初,武王弟周公姬旦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在今河南固始蒋集一带),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原国名为蒋姓。      蒋姓先祖开发青海者较多,清初武将奉天人蒋三捷,顺治二年(1645年),在西宁兵备副使任内“修守备、招流亡、省差徭、尊税敛”,使战乱甫平的青海地区百废始兴。历代移民中亦有许多蒋姓民众来青海开发定居,至今形成6个蒋姓村庄。如形成于明朝的贵德县古城内蒋家街,以蒋姓居多而得名。其中有笔者启蒙老师蒋毓英,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为子孙三代的老师世家。      40、蔡姓为当今中国第44大姓。远祖始于周初,周武王将弟叔度(文王第五子)封于蔡,立蔡国(在今河南上蔡西),战国初被楚所灭,子孙以原国名为蔡姓。      蔡姓先祖开发青海亦早,山东济南人蔡仲回,于宋景佑元年(1034年)奉命任职湟州(治所今乐都县碾伯镇),并率部付西夏,二年湟中大饥,蔡开仓赈灾,深受民众爱戴。三年西夏攻城,城陷蔡殉职,民众立祠纪念,即原西宁城隍庙大殿西侧蔡公词。以后多有蔡姓人来青海继续开发定居,形成了如今8个蔡姓村庄。      41、贾姓全国名列第45位。祖源有二,一为远祖始于西周,周康王将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今山西临汾一带),称为贾伯,后代以封地名为贾姓。二是出自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将原贾国赏予太师,即跟随他逃难19年的狐偃之子狐射姑,人称贾季,后代以其祖赏地名为贾姓。      贾姓先祖来青海开发定居者较早亦多,故形成了如今7个贾姓村庄。今西宁市沈家寨乡贾小庄村,相传明初贾姓人由金陵(南京)迁移而来。因初居者户小人少,故得村名贾小庄。      42、丁姓全国名列第46位。远祖始于西周,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其重要封国之一的齐国(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博北),开国君主是吕尚(姜子牙),其子丁公吕的子孙中有一支以“丁”为姓。      丁姓先民亦来青海开发定居,如今已有3个丁姓村庄。其中在回族中也有了姓。      43、魏姓全国名列第47位,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是黄帝的姬姓嫡裔,为周文王15子毕公高的被封为毕国,后人传到裔孙毕万,晋献公将其封于魏(今山西芮城东北)的大夫,其子孙以封地为魏姓。      魏姓先祖较早随军或移民来青海开发定居,至今形成8个魏姓村庄。西宁市二十里铺乡魏家庄村,在明代已有魏姓居住,故称魏家庄。其始祖是来自泗州(今苏浣边境洪泽湖滨)的魏祖善,跟随朱元璋起兵建功,授世袭千户,驻防西宁,遂定居。于魏瑄,世袭副千户,后因功升正千户,又以战功加指挥佥事。孙魏寰,历任碾伯游击、中军守备等职。      44、薛姓全国名列第48位。祖源有三,一为远祖始于春秋时代,黄帝的25子之一任姓裔孙奚仲,为夏代“车正”(车的创造者),被封于薛,建薛国(今山东腾山南),历64代,至春秋时被齐所灭,子孙以原国名为薛姓。二是出自战国田姓,齐国孟尝君田文,封于薛,秦灭六国后,子孙遂以薛为姓。还有北魏少数民族鲜卑族之比干氏改为薛姓。      薛姓先祖开发青海极早,山西龙门人唐名将薛仁贵西征吐蕃至大非川(今兴海大河坝乡),以后有许多薛姓移民来青海开发定居,形成至今的5个薛姓村庄。      45、叶姓全国名列第49位。始祖源于春秋时楚国。据《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楚国有位大夫沈尹戎,其子诸梁被封于叶地(今河南叶县南),称为叶公在成语“叶公好龙”的叶公。子孙就用封地名为叶姓。此外,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还有叶姓。叶姓先祖来青海开发定居较晚,清乾隆初还没有叶姓村庄,至近代在互助县只有1个叶家村。      46、阎姓全国名列第50位。祖源有二,一为远祖始于西周姬姓,周武王封族人太伯的曾孙促奕于阎乡(今山西运城),子孙因此为阎姓。二是春秋时晋成公之子懿,被封于阎邑(今山西安邑),建国阎,后亡国,子孙以原国名为阎姓。      历史上阎姓先祖较少量来青海开发定居,故青海的阎姓村庄,只有明初移民实边从河州迁来贵德守城的48户之一的河阴镇阎家庄与河乡阎家堡2个自然村。
  47、余姓全国名列第51位。远祖始于春秋时代,秦国大夫由余,后代以其祖先名字中的“余”为姓。据《史记·秦本纪》载,由余的祖先是严国人,因避难逃到西戎。后来由余在戎做官,并出使秦国,被秦穆公重用。      看来余姓始祖极早是青海开拓者。以后历代移民中余姓先民又来青海开发定居,故形成如今的5个余姓村庄。      48、潘姓全国排名第52位。祖源有二,一为远祖始于周初,是周文王的第15子毕公高之子季孙,又被封于潘(今陕西北部),后来子孙以国为潘姓。二是春秋时代,南方楚国亦有人以潘为姓,这支潘姓是颛顼帝高阳氏之后代,发源地在今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上述南北二姓均源自黄帝轩辕氏的后代。      潘姓先祖有少数来青海开发定居,今乐都县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前已有潘青村。      49、杜姓全国名列第53位。杜姓始祖就是创造酒的杜康,杜康是黄帝宰人(掌管膳食的官)。看来杜姓历史已有四、五千年。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杜姓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后建杜国,国君杜伯被周宣王杀死,其子孙以国名为杜姓。此外,北魏将少数民族鲜卑族的三字姓独孤浑改为单字杜姓。      杜姓先祖开发青海较早,唐玄宗时,杜希望任都州(治今青海省乐都县)都督,与占据青海的吐蕃抗御,收复河湟失地,巩固了地方政权。以后历代移民实边中又有许多杜姓先民来青海开发定居,形成了如今全省5个杜姓村庄。      50、戴姓全国排名第54位。祖源有二,一为远祖始于周代,周诸侯有宋戴公,死后谥号为“戴”,子孙以谥号为戴姓。二是春秋时期有戴国(在今河南民权东部),被宋国所灭,子孙以原国名为戴姓。      戴姓先祖来青海开发定居的历史较早,大通县后子河乡戴家庄村的村民,是在明初由河州(今甘肃临夏市)迁来戴、汪、韩姓居住,以戴姓居多,故得村名戴家庄。      51、夏姓全国名列第55位。祖源有二,一是大禹治水有功,舜让位给禹,称夏后氏,故禹子后建夏朝。以后子孙以国为夏姓。到春秋时,陈宣公有个儿子叫少西,字子夏,以后子夏的孙子征舒就以先祖的字为夏姓。      夏姓的先祖开发青海极早,东汉时护羌校尉夏育,曾到过青海河湟地区,留下了夏姓先民经营青海的人文印记。以后夏娃先民迁来青海开发定居,便成了今民和县古鄯镇夏家河村。      52、钟姓全国排名第56位。远祖始于春秋时代,是商汤王的后裔,至春秋时宋国人宋伯宗到晋国做官,因直谏被杀,其子逃到楚国,采食于钟裔(今安徽凤阳),子孙便以地名为钟姓,有单姓钟氏和双姓钟离。      钟姓先祖来青海开发定居较早,在清乾隆初湟中县已有钟家村,现已分为钟家东、西村(亦称花园东·西村)。      53、汪姓全国排名第57位。祖源有二,一是远祖始于上古舜帝时的汪芒国,国后防风氏,商代成为汪芒氏,后又改为单字汪姓。二是在春秋时鲁国国君成公的友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子孙就以封邑名为汪姓。      汪姓先祖开发青海较早,湟中县田家寨乡江家嘴村汪姓,系明、清两代江土司,其先祖是蒙古族南木哥,明初因功封官,其子汪失加袭副千户职,世袭土司23代,历560年。大通县后子河乡汪家村《汪氏家谱》记,汪氏系江土司后代,西凉古昌府永昌县人,其祖历为唐宋功臣,世袭指挥。有一始祖纳湟中土司百户之女为妻,生二子,次子继承本姓汪恺,其子孙江化龙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迁居此地,得名汪家村。      54、田姓全国名列第58位。远祖始于春秋时代,即古帝虞尧的第54代裔孙陈国公子御寇被陈直公所杀,与御寇友好的公子完因此逃到齐国,被齐桓公封于田,子孙遂改陈姓为田姓。      田姓先祖开发青海较早且多,田姓村庄由清乾隆初的4个发展到如今7个。大通县后于河乡田家村,据传田姓于明初从江南、南京一带迁居于此。清乾隆末期村内部分田姓又迁到该县东峡乡田家沟村。      55、任姓全国排名第59位。始祖为黄帝25子中最小的儿子禹阳,被封于任国,遂为任姓。任姓先祖开发青海极早,东汉时武将任尚,曾代班超为西域都护,后任护羌校尉,经营青海地区多年。以后的历代移民中,又有任姓先民迁来青海开发定居,形成了如今的3个任姓村庄。      56、姜姓全国名列第60位。始祖为上古炎帝,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西);遂以水名为姜姓。据《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姜姓之别也”。      看来西羌为姜姓,是青海的世居者,也是最早的西部开发者。其古代文化及农牧业都是他们创造和发展的,故青海乐都县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前已有姜湾、姜沟村。
  57、范姓全国名列第61位。远祖始于周代诸侯国杜国国君杜伯,于周宣王时被杀,其子逃到范(今河南范县),并以住地名为范姓。      范姓先祖开发青海亦早,宋代范育,于元佑初(1086年)出任熙州(今甘肃临洮县),与朝廷力争经营并巩固青海河湟地区。以后移民中又有范姓先民来青海开发定居,故如今有范姓村庄2个。      58、石姓全国排名第63位,远祖始于春秋时姬姓。据《春秋》、《史记·卫康叔世家》等史书可知,西周初期,由周武王同母少弟姬封(即卫康叔),在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卫庄公8世孙叫公孙碏(que
音鹊),字石,又称石,后石碏儿子厚参与公子州吁杀卫君篡位,石碏将子厚斩首,子孙以此大义灭亲为荣,全都以石为姓。此外,北魏鲜卑族中的温石兰、乌石兰改为石姓。      石姓先祖开发青海较早,清乾隆初已有石姓村庄二个,至今发展到8个。      59、姚姓全国名列64位。远祖始于上古,传说舜帝生于姚墟(今山东濮阳县南),后世子孙有以其祖出生地名为姚姓。      姚姓先祖早在元代前已来青海开发定居,如大通县景阳乡姚家堡村,建村于元代末年,以姚姓初居的姚家庄廓改名为姚家堡村。      60、熊姓全国名列第68位。祖源有二,一为远祖始于上古,黄帝有熊氏的后代,已有5000年历史。二是出自周代,周文王有师鬻(yu,音玉)熊,后代以其名字中的“熊”为姓。      熊姓先祖来青海开发定居较早,清乾隆初已有熊家庄村,至今已有3个熊姓村庄。      61、金姓全国名列第69位。金姓多源,一为远祖始于上古、黄帝子少昊,因母亲生他时,见到星星金光闪闪,取名“金天氏”,其子孙以祖名为金姓。二是出自西汉时匈奴体屠王太子金日磾(di,音提)随昆邪王归汉,汉武帝赐姓金。三是出自五代时期,为避吴越王钱鎏的名讳,吴越国的刘氏改姓金。另有古代青海羌族有金姓,现代回族、蒙古族有金姓。      金姓先祖也早来青海开发定居,清乾隆初已有3个金家庄。      62、孔姓全国名列第72位。据《广韵》记载,孔姓乃殷汤之后,本自黄帝于帝喾次妃简狄吞乙卯生契,赐子姓。殷商开国君殷汤是契的后代,殷汤为纪念自己的祖先是吞乙卯而生,就取名履,字太乙,后代以子加乙面孔姓。又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殷汤之后代以孔为姓,是始自孔父嘉,为春秋来国人,为孔子六世祖。看来孔姓也有3000年历史了。      孔姓先祖来青海开发定居较晚,清乾隆初青海还没有孔姓村庄。据传在清朝晚期,在战乱中孔姓才有人避难于青海,后定居,至今已有孔姓村庄3个。      63、白姓全国排名第73位。祖源有三,始祖为炎帝时大夫白阜,疏通水道有功,是夏禹前的治水能手。二是出自汨姓,春秋时楚平王孙熊胜,封于白邑(今河南境),称白公胜,子孙因此为白姓。《史记·秦本纪》载:“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看,春秋时蹇叔次子白乙丙的后代以其祖名为白姓。另在回族等少数民族也有白姓。      白姓先祖开发青海极早,而且人数又多,故如今形成的白姓村庄达17处之多。      64、崔姓全国名列第74位。远祖始于周初齐国姜姓,即姜子牙之孙叫季子,让君主位子弟叔乙,自己采食于崔(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代就以其祖初居地名为崔姓,本源为炎帝后裔。      崔姓先祖开发青海较晚,在清乾隆初时还没有崔姓村名,至今只有互助县双树乡大庄村委所辖崔家庄自然村。      65、康姓全国名列第75位。祖源有三,一为远祖始于周初,周武王封其弟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人称康叔,子孙以其封地名为康姓。二是西域有康居国(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与唐代管辖的康国(在原苏联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一带)人,来中原后,便以康国名为康姓。三是出自北宋,为避来太祖赵匡胤名讳,匡氏改为康姓。      康姓先祖来青海开发定居较早,而且人数又多,在清乾隆初期已形成5个康姓村庄。而今已有10个。今大通县后于河乡康家村,系汉族,元末明初康姓人家已住此而得村名。尖扎县杨家乡康家村,是明初由河州调迁世袭土司头人康泰于此驻防,遂筑寨举家定居,称康家寨。      66、毛姓全国列名第76位,远祖始于周初。据唐人宝林《元和姓纂》记载:“毛,周文王第九子受封毛国,因以此为氏。”这里的毛国在今河南宜阳县东北。又据《姓源》说周文王第八子为公爵,故又封毛公,此姬叔郑所建毛国。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文物有“毛公鼎”。看来周文王的第八、九两个儿子在河南和陕西封有2个毛国,各自裔孙都以国名为毛姓。      毛姓先祖开发青海较早,而且人数较多。在清乾隆初已有毛姓村4个,至今发展为12个。今大通县元朔乡毛家沟村,系汉族,明洪武年间,建材于毛家寨村东面的一条沟内。看来明朝以前该乡已建有毛家寨村。      67、秦姓全国排名第78位。据《广韵》记载:“本颛顼后,子婴既灭,支庶以秦为氏。”照此看,秦姓远祖始于秦汉之际,出自赢姓,是在公元前22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陕西咸阳建秦朝,而于前206年秦二世子婴亡国后,颛顼的这一支子孙开始以秦为姓。      秦姓先祖开发青海的历史极为悠久。自古包括甘青在内的大西北就是秦人繁衍生息之地。早在公元前676年秦穆公霸西戎,秦人已活动戎地,即甘、青地区。以后历代主朝的移民实边和随军中亦有秦姓先民来青海开发定居,至今已有秦姓村庄2个。
  68、史姓全国名列第80位。祖源有三,一为远祖始于上古,传说黄帝有史官仓颉,后代以其祖官职名为史姓。二是古代史国(在原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南部一带)人来中国,其子孙以原国名为史姓。还有唐代阿史那氏改为史姓和唐帝对西突厥人赐史姓的。      史姓先祖开发青海较早,明初庐州合肥人史昭,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镇守西宁,建孔庙、修学校,发展了青海的文化教育,以后史姓先民随军、移民、任职官员等来青海开发定居,省内史姓村庄自清乾隆初的2个发展到如今7个。      69、顾姓全国名列第81位。祖源有二,《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顾姓始祖起源于夏朝的一个诸侯顾国(在今河南范县东南),后被商汤所灭,子孙以原国名为顾姓。二是出自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第八代孙被封为顾余侯,子孙便以爵位名为顾姓。      顾姓先祖来青海开发定居者较晚,较少,至今只有湟中县顾家岭村。      70、侯姓全国名列第82位。祖源较多,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侯姓是直接传自黄帝轩辕氏的姬姓后裔。《姓氏考略》也载。侯姓“出自夏后氏之裔,封于侯,子孙以为氏。”又据《路史》可知,后魏少数民族侯奴氏,古引氏等改为侯姓。      侯姓先祖开发青海的历史悠久,早在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105年),金城太守侯霸至允川(今青海民和县北)平定迷唐羌族部落的叛乱,安定了青海东部地区的社会秩序。以后,移民来青海开发定居的侯姓不少,在清乾隆初已有侯姓村庄,至今已有4个侯姓村庄。      71、邵姓全国名列第83位,据《姓源韵谱》记载,邵姓始祖是西周初周召公奭(shi,音式),因采(奭)食于召,即今陕西岐山西南,后代子孙以先王采邑名为召姓,召与邵在春秋时本是一个姓,后来一分为二,其祖先是共同的。      邵姓先祖来青海开发定居较晚,在清乾隆初还没有邵姓村庄,如今已有4个。      72、孟姓全国名列第84位。祖源有三,一为远祖始于上古,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之孙颛顼,号高阳氏,建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颛顼时大臣叫孟翼,此为孟姓始祖。但此后无世系记载,因而姓史学家认为孟姓始于春秋时代,鲁桓公之子庆文,畏罪潜逃莒国,改姓孟孙氏,后代以“孟”或“孟孙”为姓。三是出自春秋时卫灵公兄挚,字公孟,后代以其字中的“孟”为姓。      孟姓先祖来青海开发定居者较晚,而且人数较少,在清乾隆时还没有孟姓村庄,至今在湟源、乐都县都有孟家湾村。      73、万姓全国排名第86位。据《姓氏考略》,万姓远祖始于周代的诸侯国芮(rui
音锐)怕万,其封地在今陕西邑县南芮城,后代以祖先名字中万为姓。又据《姓纂》,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叫毕万,是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的后裔,子孙也以其祖名字为万姓,此两源万姓都是黄帝的姬姓子孙。      万姓先祖来青海开发定居较早,在清乾隆初已有2个万姓村庄,今已发展到5个。      74、段姓全国名列87位,祖源有三,一为远祖始于春秋时姬姓的郑武公幼子共叔段,后代取其祖名字中的“段”为姓。二是出自战国时魏国将领封于段干,后人遂姓复姓段干,后又改为单姓段。三是出自鲜卑族段氏。      段姓先祖开发青海的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文帝时有段卯,任北地都尉,其玄孙段贞任武威太守,当时青海东部由武威管辖,后子孙便定居武威。至9代孙段颍,在东汉桓帝二年(148年)任护羌校尉,至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罗亭(今青海尖扎)平定羌人之乱,维护了地方治安。以后历代移民中段姓先民亦有来青海开发定居,至今已有段姓村庄3个。      75、雷姓全国名列第88位。祖源有三,据《姓苑》、《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载:“黄帝臣有雷公”,“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生玄嚣,盖古诸侯国也”;“古诸侯国有方雷氏,后以国为氏,单姓雷”。看来雷姓始祖为上古黄帝时雷公及方雷国裔孙。      此外,据《后汉书》、《十六国春秋》载:“南安羌并有雷氏”按此在少数民族中还有雷姓。看来雷姓先祖开发青海的历史极为悠久。上述南安羌原是西部羌族的一部落族,汉代前后居住在甘肃陇西,当时包括青海地区。以后历代移民中有许多雷姓先民迁来青海开发定居。清乾隆初已有雷姓村庄3个,今有6个。      76、尹姓全国名列91位。祖源有二,据《姓源》考证,尹姓始祖为上古东夷族的首领少吴之子殷,被封于尹城(今山西隰县东北,一说在河南宜阳西北,新安县东南),子孙以封地名为尹姓。又据《姓氏考略》载:“师尹,三公官也,以官为姓,周有尹吉甫”。看来周代有“师尹、尹吉甫”官,而子孙以官名中的尹为姓。      尹姓先祖迁来青海开发定居较早,但人数较少。在清乾隆初已有唐尹庄,今有乐都尹家村。      77、黎姓全国名列92位。其祖源有二,一为远祖始于上古诸侯九黎。据东汉应邵《风俗通》记载,九黎的后裔之中有人以黎为姓,是尧帝后裔。二是源于商、周时代,商代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有一黎国,被西伯(周文王)所灭,武王建周后,又封有黎国,后代都以国名为黎姓。还有北魏少数民族鲜卑族改为黎姓的,如今在回族中也有黎姓。      历史上黎姓先祖亦有来青海开发定居者,在清乾隆时已有黎家庄,后村名有变。      78、武姓全国名列第95位。其祖源较多,据《世本》载:“出夏臣武罗。”照此看最早武姓始于夏代。又据汉《武班碑》、《姓纂》载:“殷王武丁之后”;“周平王少子生而有纹在手,武,遂以为氏。”这说明武姓还出自商、周时代。还有唐代武则天当女皇时赐有武姓。也有北魏鲜卑族改为武姓的。      武姓先祖也有来青海开发定居者,在清乾隆初已有2个武家庄。
  79、乔姓全国排名第96位。据来人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黄帝葬桥山,子孙守冢,因为桥氏。”“乔氏,即桥氏也,后周文帝作相,命桥氏取木,义取高远。”照此看,乔姓始祖为黄帝子孙桥氏,至五代后周皇帝命令取木为乔姓。      乔姓先祖也有来青海开发定居的,但较晚,而且人数较少,形成了如今互助县的乔家村。      80、贺姓全国排名第97位。远祖始于东汉,据《虞预晋书》载:“本为庆氏,后汉庆纯避安帝父孝德皇帝讳,改为贺姓,望出会稽、河南。”照此看东汉庆纯为避安帝皇父名讳而改为贺姓。溯源庆姓是黄帝时炎帝裔孙,即周封的齐国君姜子牙的后裔。又据《魏书·官氏志》载:“贺兰氏,贺赖氏、贺敦氏,后俱改为贺氏。”这是指北魏少数民族鲜卑族双姓贺改为单姓贺。      贺姓虽起源较晚,但开发青海的历史却极早。改贺姓的少数民族鲜卑族秃发部早在东晋安帝元年(397年)在青海境内建立了南凉国(都城在今乐都县)政权,当时有将军贺连。以后历代移民中贺姓先民迁居青海的较多,故在清乾隆初已有2个贺家庄村,而今发展为8个。今大通县元朔乡贺家寨村贺姓,原系本地吐蕃,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在此地筑寨居住。青山乡贺家庄村,于清雍正初年(1723年)建村,因贺姓居多而得村名贺家庄。      81、龚姓全国名列99位。其祖源较多,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记载,龚姓有六个来源。一是黄帝臣共鼓的后代,二是出自共工之后代,共工为少吴氏的后代,也是尧的大臣,因不忠,被尧流放于幽州(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后代以共为姓。三是出自商代诸侯共国(在今甘肃泾川县)的后代,共国亡后,子孙以国为共姓。四是出自西周共伯和的后代,五是出自春秋时郑武公小儿子叫叔段的后代,因叔段政变失败后,逃到共(今河南辉县)称共叔段,后代有的以共为姓。六是出自春秋时晋献公太子申生之后代,因申生被害自杀后,加谥号“恭君”,古代“恭”与“共”同音通用,也称共氏。后来共氏为避难而改为龚姓。      龚姓先祖来青海开发定居较晚,故至今只有湟源县龚家营村。      82、文姓全国名列第100位。其祖源有二,据《风俗通》载:“周文王支庶以谥为氏。”这是说后世人称的“周文王”是西周奠基者姬昌,他死后才有谥号为“文王”,他的支庶子孙有的就以其谥号为文姓。另一支出自炎帝后裔伯夷的裔孙姜文叔之后,被西周封于许(今河南许昌)。至战国初被楚所灭,子孙逃散,有的以国名为许姓,有一支以许国开国君主文叔之名字为文姓。文姓先祖来青海开发定居较晚,在清乾隆初还没有文姓村庄,至今有3个。      以上中华百家大姓中,已有82个大姓在青海高原开发定居,各自形成了许多姓氏村庄及人文印记,占全国前百位大姓的82%。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近百个姓氏,也与上述百家大姓同样来青海开发定居,各自亦形成了不少姓氏村庄,共同创造和发展了青海高原的文化与经济。      这里首先介绍一个比较特殊而稀有的乜姓。乜姓在宋代《百家姓》中列于关、阎、岳等熟知姓氏之前,这说明乜姓在中国万姓中已名列数百位姓氏之中。据史料可知,乜姓为古代秦、陇,即西北少数民族姓氏。《通志·氏族略》和《山左诗集》云:“番姓,望出晋昌、赵郡。”“山东之乜,系也先后所改。”照此看,乜姓为“番姓”,即今藏族之姓,其发源地是晋昌、赵郡,也就是今天山西石泉、甘肃等西北地区。山东也有乜姓,是明代瓦刺首领也先的后代改姓为乜的。乜姓至今已十分稀有。今贵德乜姓是世居者,因该地区在秦汉时为先零羌活动地区,即藏族的原始族源地。故在1962年贵德河东朱辑五编《贵德县简志》(续志修改稿)中说,(贵德)“乜纳寺主持和遗老乜生华说,尹等初到斯地识有一人,本羌族,西羌无弋爰剑之苗裔倒贵德最早。尔时此地被水淹没,一片汪洋,人不能住,乜纳族住东山麦浪相卡。不知经多少年所,水渐下去,变为桑田,半数迁到化隆县属秋杂族,半数人移到贵德。元、明间未筑城时,住在隍庙街,训导衙门地,到明洪武三年(实为七年——笔者),因筑城,一半人移到城外东北效乜纳村,一半人移到城西效拉萨村。氏所建弘善寺(今大佛寺),不防碍筑城,故未迁移。”      上述对贵德乜氏的来龙去脉说的一清二楚,确为今藏族的远祖羌族首领无弋爰剑之后裔。还说本族所建“弘善寺”在明代之前,这在《安多政教史》中有所记载:“贵德城……有众位护法神齐集列座的穆尼亥(为乜纳亥的转音——笔者)护法神殿,又称穆尼亥九层殿,年公爷(即清代年羹尧——笔者)的兵士来到时,阎罗法王神像显怒容向下视门口,因此兵士畏惧,未敢破坏该神殿。……”《安多政教史》还载,由乜纳活佛罗哲吉(1675-1753)于第一世俄钦赤列本的修行处建成乜纳寺。今建于寺旁黄河沿的乜纳塔,其历史极久,故《安多政教史》又载:“当年吐蕃赞市赤热巴巾率兵北征时,曾在此处唐蕃交界地区,以他的头发为内藏修建了一座宝塔,并在塔顶安装了金光闪闪的鎏金铜日月”,称之为“乜纳塔”。此记载属合唐代吐蕃王攻占青海东部的史实。      因此弘善寺、乜纳塔、乜纳寺。均以乜氏乜纳族名而命名,亦为该族所建或其族为活佛而主持管理。今乜纳村及乜氏也是乜纳寺的香火庄及管理者之一。      今青海省以乜姓命名的村庄只有贵德县河阴镇城东村委会所辖乜纳自然村,村中多为乜姓。以及城西村委会所辖拉萨村有许多乜姓,还散居于罗汉堂乡尼那村、河西乡上刘屯村等地。其族人是于世公认的汉化藏族、绝大多数会汉语、学汉文,故族人的文化素质高,其族人中百分之六、七十为知识分子,其中乜宗德曾是县人民政府干部,又是全县颇有名气的书法家,今文庙前新建的牌楼结构的棂星门,上书“腾蛟起凤”金字,是他挥笔所书。      如今该县牧区常牧乡还有乜纳亥部落族,也称木雅族。      牟姓,也是稀有姓氏。在宋代《百家姓》中列于倒数第12位。这族始于春秋时的小国牟国。《姓氏考略》记载:“牟,子国,祝融之后,因氏焉。望出钜鹿。”看来牟姓源自2500多年前的一个古代小国牟国而得车姓,发祥地在今山东芜县东部。据过去姓氏学家考证,是传自上古的祝融氏,在周代时一子爵之国,牟姓后裔便“以国为氏”而得姓,推溯其源流,则是颛顼帝乃至黄帝的子孙。发祥于山东的古老牟姓家族、自汉代开始,便是一个倍受敬仰的书香门第,尤其东汉经学家牟融,少博学,以大夏侯《尚书》授子弟,门徒数百人。牟氏对于《尚书》的辉煌贡献,论功首推有《尚书章勾》的牟长,至今此书仍为研究《尚书》学者的重要依据。      牟姓先祖开发定居青海较晚,而且人数较少。至今牟姓村庄只有民和县牟家寺村和大通县牟家村。据《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名志》记载,东峡乡老虎沟村委会所辖牟家庄自然村,村民仅有10户、43人,与藏族杂居,牟姓于雍正年间(1723-1735年)来此半农半牧,故村以牟姓得名。还有散居于贵德县格尔加村牟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甘肃迁来定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姓女孩起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