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的酒简谱日忆山东兄弟》这是一幅怎样的秋天的图想象画中的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兄弟,悯农,赠汪伦,夜书所见,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观刈麦,游子吟..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古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丰收的快乐。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心中的秋天。本组由四篇课文组成。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
一本组教材的的特点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本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揭示了本单元学习的& 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
2、联系单元专题,加强了精度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本组单元围绕“心中的秋天”这一专题,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紧密结合。
3、&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本组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二是,在课后练习中加强了词、句、段的积累。引导学生把自己觉得好的词、句、段多读读,或抄一抄;三是,教材之后列出词语表,体现对积累词语的重视。
4、 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生活实际,适时安排“小练笔”。
二、 教学目标:
⒈& 认识12个生字,掌握34个生字和29个词语;
⒉&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和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
⒊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⒋ 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⒌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⒍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积累好词佳句。
⒎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⒏&& 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四、教学重点:
&&&&&& ⒈& 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 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五、教学难点:
⒈&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⒉& 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六、课时的划分:&&
《古诗两首》 2课时、&&&& 《风筝》 2课时、&
《秋天的雨》 2课时、&&&& 《听听,秋的声音》 1课时、
《语文园地》 3 -5课时
&&&&&&&&&&&&&&&&&&&&&&&&&&&&&& 9.古诗两首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
1.&&& 课文插图。
2.&& 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学习《夜书所见》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 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 &&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 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 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 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 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 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 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 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 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六、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七、指导写字
1.&&&&&&&&&&&&&& 出示要写的字。
2.&&&&&&&&&&&&&& 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八、拓展活动
九、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
&&&&&&&&&&&&&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 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 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1)&&&&&&&&&&&&&& 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 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 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 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 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 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3.
3.&&&&&&&&&&&&&& 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 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 有感情朗读。
5.&&&&&&&&&&&&&&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五、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六、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在用得特别好?
七、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 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
2.&&&&&&&&&&&&&& 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 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八、拓展活动
1.&&&&&&&&&&&&&&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 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 &&&&&&夜书所见
见: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孤独&& 寂寞
感:动客情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家乡、亲人)
&&&&&&&&&&&&&&&&&&&&&&&&&&&&&&&& 10. 风 筝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4. 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要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同时在读文、悟理的同时,引导学生会通过品析描写人物心情神态等的句子,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1.生字新词卡片。
2.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3.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 指名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 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结合语境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词的意思。
4. 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 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时是充满期待、向往的,放风筝时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产生的疑问,如:我们的心情为什么回起这样大的变化?)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一读:激励学生主动起来读。
(2)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3)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4)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课文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适时理解“憧憬”。)
(5)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这一段。
&2.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立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可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五、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读字、组词。
(2)观察要求会写的字,交流写字经验。
(3)练习书写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本课的词语。
六、课外延伸
&上网搜索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 第二课时
一、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抽读检查。
2.听写部分词语。
二、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一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三、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四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比较读的方式进行)
(4)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的怎么样?从哪些词语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五至八自然段。
(1)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飘走了,你会怎样呢?
(2)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第五至八自然段。
(3)生读:让学生在读中逐渐表现出孩子们难过而不甘心的心情来。
(4)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们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的?
四、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风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
五、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1.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概括―――――――――――最大的快乐
做风筝& 充满憧憬& 怀着希望& 高兴
放风筝& 自由自在& 充满快乐& 快活
线断了&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着急
找房子& 没有踪影& 垂头丧气& 伤心
&&&&&&&&&&&&&&&&&& 11课《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1)&&&&&&& 认识“钥、匙”等12个学习课文生字新词。会写“扇、枚”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1.学习课文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生字卡片。
2.录音带。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1.播放秋天下雨时的情景的课件。
2.激发情感,大家喜欢这秋天的雨吗?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一定会有全新的感受。
3.板书课题:11.秋天的雨。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
1.&&&&& 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优美的文字。
2.&&&&& 出示课文卡片,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1)&&& 翘舌音:扇(shàn)爽(shuǎng) 柿(shì)
(2)&&& 后鼻韵母:粮(liáng)&&& 杨(yáng)
3.&&&&& 让学生说说是如何记这些生字的?
4.&&&&& 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互相正音。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互相补充说明。
四、练习写生字
1.学习写生字、交流写法。
2.练习写生字。
3.抄写词语表中的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喜欢的段落。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用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指导学生如何将句子写具体。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学生的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了解如何将句子写生动、具体。1
一、复习、谈话
1、春天的雨润物无声,夏日的雨给人带来一阵清凉,而秋天的雨则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一起来看:(课件出示词语)
(1)指名读
(2)指导写“爽”字,读准多音字扇,和三个轻声。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指名说)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出示小诗))看!这几句话连起来像一首美丽的小诗,谁来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指一生读&
这首诗就藏在我们的课文中,请同学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秋天的雨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_
2、反馈秋天的雨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指名学生说。
&在我们的课文中,小作者也写了自己对秋雨的印象,请同学自读全文,把印象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
4、指名读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并说说为什么?
三、重点感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
2、指名说。
3、第二节中这些漂亮的词语分别给了谁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读第二小节,注意要把什么颜色给了谁读清楚,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4、学习第二句& \
刚才老师听见许多同学喜欢读这两个句子:
出示句子1: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A(1)指名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结合图画,反复读这句话。
(2)刚才我们通过想象银杏树的叶子,把句子读活了,谁能结合想象读下面的句子,自己练一下。
(3)生练读。(4)指名读。(5)为什么把“飘哇飘哇”读这么慢?学习这种读书方法,想象画面,齐读这句话。(6)谁还想读自己喜欢的句子?(7)读关于田野、果树、菊花仙子的句子。&
6、这么多漂亮的颜色,课文用一个成语进行了概括。它是?请找出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我们把能概括整段文字的句子叫作中心句。
7、刚才我们随着蒙蒙秋雨,看到了银杏树、枫树、田野、果园、菊花都变得分外美丽。现在请一个同学跟配乐朗读,同学欣赏。
8、秋雨给秋天带来的颜色可不止这几种,我们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吧,瞧 ,
(&&&& )苹果像(&&&&&& ),(&&&&&& ),(&&&&&&&&&& )
(&&&& )像(&&&& ),(&&&&&&& )。 同学们真能干,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怎样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秋天变得更美丽了。秋天的雨不愧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除了好看的颜色,秋天的雨还有好闻的气味和好听的声音呢!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并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四、学习三、四自然段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2、生回答。.
师:秋天的雨藏着哪些气味?(生答)这么香甜的气味,难怪小朋友的脚会被勾住。
&3、齐读。
4、学习第四自然段。过渡:除了好闻的气味,还有好听的声音呢!它们好象在告诉人们――冬天来了(生答)
小喜鹊,你在干什么――
小松鼠?――&
大肚皮的小青蛙―
松柏爷爷――
连杨树、柳树也赶紧躲进树妈脚下。他们都在准备――(过冬了)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过渡:秋天的雨,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她为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使我们看到了美丽的秋色,闻到了那香甜诱人的气味,还听到了充满关爱的声音。也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5、让我们把这丰收的喜悦,满天的欢乐用朗读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吧。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随着秋雨的脚步走进了美丽、神奇、又充满活力的秋天,秋天的雨――(课件出示每段开头一句组成的诗)同学们真会读书。在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快乐,体验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秋天的景物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秋天的山、秋天的水、秋天的树等很多自然景色都很美,选择你喜欢的景物,仿照课文的方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颜色&& 气味&& 声音_
&&&&&&&&&&&&&& 钥匙&&&& 丰收&&& 欢乐
&&&&&&&&&&&&&&&&&&&&&&&&&& 12.听听,秋的声音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
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
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自学法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们非常喜欢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喜欢多媒体上那一系列神奇的变变化。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想象丰富不受限制,并且开始尝试用自己的小脑瓜思考问题,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积极表达。
在前几课的学习中他们已了解了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了解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了解了秋天里具体的景物,这些都为他们理解这首现代诗打下基础,虽然诗歌语言精炼,跳跃性强,相信理解起来并不难。
1.各种音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叫声)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营造乐读氛围,激励学生多人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 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 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诵读第4―5节。
2.读后引述:听听,秋的声音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他们的声音,并仿照课文第1、2节或第3节的样子,也来作一段诗,好吗?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五、&&&&&&&&&&& 5.自由诵读自己的作品,给学生配上音乐。
六、&&&&&&&&&&& 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七、&&&&&&&&&&&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合作诵读。可以边诵读边加上动作。&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修改自己写的诗,然后再朗诵。
板书设计:
12&&&&&&&&&&&&& 听听,秋的声音&
&&&&&&&&&&&&&&&&&&&&&&&&&&&&&&&& 大树
&& 12&&& 听听,秋的声音&&&&&&&&& 蟋蟀
&&&&&&&&&&&&&&&&&&&&&&&&&&&&&&&& 大雁
点评教师:
点评教师:杜德新三语
点评时间: 9:20:38
点评指数:
点评内容: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丰收的快乐。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心中的秋天。本组由四篇课文组成。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
一本组教材的的特点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本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揭示了本单元学习的 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
2、联系单元专题,加强了精度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本组单元围绕“心中的秋天”这一专题,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紧密结合。
3、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本组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二是,在课后练习中加强了词、句、段的积累。引导学生把自己觉得好的词、句、段多读读,或抄一抄;三是,教材之后列出词语表,体现对积累词语的重视。
4、 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生活实际,适时安排“小练笔”。
二、 教学目标:
⒈ 认识12个生字,掌握34个生字和29个词语;
⒉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和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
⒊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⒋ 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⒌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⒍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积累好词佳句。
⒎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⒏ 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四、教学重点:
⒈ 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 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五、教学难点:
⒈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⒉ 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六、课时的划分:
《古诗两首》 2课时、 《风筝》 2课时、
《秋天的雨》 2课时、 《听听,秋的声音》 1课时、
《语文园地》 3 -5课时
9.古诗两首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
1. 课文插图。
2. 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学习《夜书所见》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 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 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 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 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 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 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 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 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 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六、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七、指导写字
1. 出示要写的字。
2. 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八、拓展活动
九、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 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 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1) 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 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 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 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 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 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3.
3. 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 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 有感情朗读。
5.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五、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六、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在用得特别好?
七、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 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
2. 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 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八、拓展活动
1.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 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见: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孤独 寂寞
感:动客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家乡、亲人)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4. 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要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同时在读文、悟理的同时,引导学生会通过品析描写人物心情神态等的句子,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1.生字新词卡片。
2.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3.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 指名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 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结合语境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词的意思。
4. 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 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时是充满期待、向往的,放风筝时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产生的疑问,如:我们的心情为什么回起这样大的变化?)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一读:激励学生主动起来读。
(2)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3)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4)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课文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适时理解“憧憬”。)
(5)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这一段。
2.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立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可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五、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读字、组词。
(2)观察要求会写的字,交流写字经验。
(3)练习书写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本课的词语。
六、课外延伸
上网搜索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一、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抽读检查。
2.听写部分词语。
二、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一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三、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四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比较读的方式进行)
(4)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的怎么样?从哪些词语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五至八自然段。
(1)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飘走了,你会怎样呢?
(2)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第五至八自然段。
(3)生读:让学生在读中逐渐表现出孩子们难过而不甘心的心情来。
(4)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们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的?
四、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风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
五、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1.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概括―――――――――――最大的快乐
做风筝 充满憧憬 怀着希望 高兴
放风筝 自由自在 充满快乐 快活
线断了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着急
找房子 没有踪影 垂头丧气 伤心
11课《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1) 认识“钥、匙”等12个学习课文生字新词。会写“扇、枚”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1.学习课文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生字卡片。
2.录音带。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1.播放秋天下雨时的情景的课件。
2.激发情感,大家喜欢这秋天的雨吗?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一定会有全新的感受。
3.板书课题:11.秋天的雨。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
1. 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优美的文字。
2. 出示课文卡片,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1) 翘舌音:扇(shàn)爽(shuǎng) 柿(shì)
(2) 后鼻韵母:粮(liáng) 杨(yáng)
3. 让学生说说是如何记这些生字的?
4. 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互相正音。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互相补充说明。
四、练习写生字
1.学习写生字、交流写法。
2.练习写生字。
3.抄写词语表中的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用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指导学生如何将句子写具体。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学生的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了解如何将句子写生动、具体。1
一、复习、谈话
1、春天的雨润物无声,夏日的雨给人带来一阵清凉,而秋天的雨则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一起来看:(课件出示词语)
(1)指名读
(2)指导写“爽”字,读准多音字扇,和三个轻声。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指名说)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出示小诗))看!这几句话连起来像一首美丽的小诗,谁来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指一生读&
这首诗就藏在我们的课文中,请同学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秋天的雨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_
2、反馈秋天的雨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指名学生说。
在我们的课文中,小作者也写了自己对秋雨的印象,请同学自读全文,把印象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
4、指名读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并说说为什么?
三、重点感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
2、指名说。
3、第二节中这些漂亮的词语分别给了谁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读第二小节,注意要把什么颜色给了谁读清楚,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4、学习第二句 \
刚才老师听见许多同学喜欢读这两个句子:
出示句子1: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A(1)指名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结合图画,反复读这句话。
(2)刚才我们通过想象银杏树的叶子,把句子读活了,谁能结合想象读下面的句子,自己练一下。
(3)生练读。(4)指名读。(5)为什么把“飘哇飘哇”读这么慢?学习这种读书方法,想象画面,齐读这句话。(6)谁还想读自己喜欢的句子?(7)读关于田野、果树、菊花仙子的句子。
6、这么多漂亮的颜色,课文用一个成语进行了概括。它是?请找出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我们把能概括整段文字的句子叫作中心句。
7、刚才我们随着蒙蒙秋雨,看到了银杏树、枫树、田野、果园、菊花都变得分外美丽。现在请一个同学跟配乐朗读,同学欣赏。
8、秋雨给秋天带来的颜色可不止这几种,我们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吧,瞧 ,
( )苹果像( ),( ),( )
( )像( ),( )。 同学们真能干,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怎样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秋天变得更美丽了。秋天的雨不愧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除了好看的颜色,秋天的雨还有好闻的气味和好听的声音呢!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并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四、学习三、四自然段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2、生回答。.
师:秋天的雨藏着哪些气味?(生答)这么香甜的气味,难怪小朋友的脚会被勾住。
4、学习第四自然段。过渡:除了好闻的气味,还有好听的声音呢!它们好象在告诉人们――冬天来了(生答)
小喜鹊,你在干什么――
小松鼠?――
大肚皮的小青蛙―
松柏爷爷――
连杨树、柳树也赶紧躲进树妈脚下。他们都在准备――(过冬了)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过渡:秋天的雨,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她为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使我们看到了美丽的秋色,闻到了那香甜诱人的气味,还听到了充满关爱的声音。也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5、让我们把这丰收的喜悦,满天的欢乐用朗读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吧。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随着秋雨的脚步走进了美丽、神奇、又充满活力的秋天,秋天的雨――(课件出示每段开头一句组成的诗)同学们真会读书。在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快乐,体验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秋天的景物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秋天的山、秋天的水、秋天的树等很多自然景色都很美,选择你喜欢的景物,仿照课文的方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颜色 气味 声音_
钥匙 丰收 欢乐
12.听听,秋的声音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
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
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自学法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们非常喜欢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喜欢多媒体上那一系列神奇的变变化。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想象丰富不受限制,并且开始尝试用自己的小脑瓜思考问题,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积极表达。
在前几课的学习中他们已了解了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了解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了解了秋天里具体的景物,这些都为他们理解这首现代诗打下基础,虽然诗歌语言精炼,跳跃性强,相信理解起来并不难。
1.各种音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叫声)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营造乐读氛围,激励学生多人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 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 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诵读第4―5节。
2.读后引述:听听,秋的声音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他们的声音,并仿照课文第1、2节或第3节的样子,也来作一段诗,好吗?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五、 5.自由诵读自己的作品,给学生配上音乐。
六、 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七、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合作诵读。可以边诵读边加上动作。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修改自己写的诗,然后再朗诵。
板书设计:
12 听听,秋的声音
12 听听,秋的声音 蟋蟀
点评教师:颜培娟三语
点评时间: 20:08:36
点评指数:★★
点评内容: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丰收的快乐。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心中的秋天。本组由四篇课文组成。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
一本组教材的的特点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本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揭示了本单元学习的& 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
2、联系单元专题,加强了精度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本组单元围绕“心中的秋天”这一专题,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紧密结合。
3、&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本组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二是,在课后练习中加强了词、句、段的积累。引导学生把自己觉得好的词、句、段多读读,或抄一抄;三是,教材之后列出词语表,体现对积累词语的重视。
4、 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生活实际,适时安排“小练笔”。
二、 教学目标:
⒈& 认识12个生字,掌握34个生字和29个词语;
⒉&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和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
⒊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⒋ 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⒌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⒍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积累好词佳句。
⒎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⒏&& 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四、教学重点:
&&&&&& ⒈& 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 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五、教学难点:
⒈&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⒉& 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六、课时的划分:&&
《古诗两首》 2课时、&&&& 《风筝》 2课时、&
《秋天的雨》 2课时、&&&& 《听听,秋的声音》 1课时、
《语文园地》 3 -5课时
&&&&&&&&&&&&&&&&&&&&&&&&&&&&&& 9.古诗两首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
1.&&& 课文插图。
2.&& 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学习《夜书所见》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 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 &&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 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 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 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 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 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 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 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 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六、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七、指导写字
1.&&&&&&&&&&&&&& 出示要写的字。
2.&&&&&&&&&&&&&& 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八、拓展活动
九、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
&&&&&&&&&&&&&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 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 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1)&&&&&&&&&&&&&& 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 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 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 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 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 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3.
3.&&&&&&&&&&&&&& 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 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 有感情朗读。
5.&&&&&&&&&&&&&&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五、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六、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在用得特别好?
七、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 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
2.&&&&&&&&&&&&&& 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 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八、拓展活动
1.&&&&&&&&&&&&&&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 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 &&&&&&夜书所见
见: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孤独&& 寂寞
感:动客情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家乡、亲人)
&&&&&&&&&&&&&&&&&&&&&&&&&&&&&&&& 10. 风 筝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4. 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要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同时在读文、悟理的同时,引导学生会通过品析描写人物心情神态等的句子,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1.生字新词卡片。
2.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3.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 指名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 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结合语境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词的意思。
4. 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 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时是充满期待、向往的,放风筝时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产生的疑问,如:我们的心情为什么回起这样大的变化?)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一读:激励学生主动起来读。
(2)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3)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4)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课文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适时理解“憧憬”。)
(5)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这一段。
&2.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立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可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五、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读字、组词。
(2)观察要求会写的字,交流写字经验。
(3)练习书写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本课的词语。
六、课外延伸
&上网搜索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 第二课时
一、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抽读检查。
2.听写部分词语。
二、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一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三、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四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比较读的方式进行)
(4)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的怎么样?从哪些词语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五至八自然段。
(1)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飘走了,你会怎样呢?
(2)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第五至八自然段。
(3)生读:让学生在读中逐渐表现出孩子们难过而不甘心的心情来。
(4)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们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的?
四、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风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
五、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1.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概括―――――――――――最大的快乐
做风筝& 充满憧憬& 怀着希望& 高兴
放风筝& 自由自在& 充满快乐& 快活
线断了&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着急
找房子& 没有踪影& 垂头丧气& 伤心
&&&&&&&&&&&&&&&&&& 11课《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1)&&&&&&& 认识“钥、匙”等12个学习课文生字新词。会写“扇、枚”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1.学习课文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生字卡片。
2.录音带。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1.播放秋天下雨时的情景的课件。
2.激发情感,大家喜欢这秋天的雨吗?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一定会有全新的感受。
3.板书课题:11.秋天的雨。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
1.&&&&& 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优美的文字。
2.&&&&& 出示课文卡片,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1)&&& 翘舌音:扇(shàn)爽(shuǎng) 柿(shì)
(2)&&& 后鼻韵母:粮(liáng)&&& 杨(yáng)
3.&&&&& 让学生说说是如何记这些生字的?
4.&&&&& 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互相正音。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互相补充说明。
四、练习写生字
1.学习写生字、交流写法。
2.练习写生字。
3.抄写词语表中的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喜欢的段落。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用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指导学生如何将句子写具体。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学生的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了解如何将句子写生动、具体。1
一、复习、谈话
1、春天的雨润物无声,夏日的雨给人带来一阵清凉,而秋天的雨则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一起来看:(课件出示词语)
(1)指名读
(2)指导写“爽”字,读准多音字扇,和三个轻声。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指名说)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出示小诗))看!这几句话连起来像一首美丽的小诗,谁来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指一生读&
这首诗就藏在我们的课文中,请同学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秋天的雨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_
2、反馈秋天的雨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指名学生说。
&在我们的课文中,小作者也写了自己对秋雨的印象,请同学自读全文,把印象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
4、指名读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并说说为什么?
三、重点感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
2、指名说。
3、第二节中这些漂亮的词语分别给了谁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读第二小节,注意要把什么颜色给了谁读清楚,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4、学习第二句& \
刚才老师听见许多同学喜欢读这两个句子:
出示句子1: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A(1)指名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结合图画,反复读这句话。
(2)刚才我们通过想象银杏树的叶子,把句子读活了,谁能结合想象读下面的句子,自己练一下。
(3)生练读。(4)指名读。(5)为什么把“飘哇飘哇”读这么慢?学习这种读书方法,想象画面,齐读这句话。(6)谁还想读自己喜欢的句子?(7)读关于田野、果树、菊花仙子的句子。&
6、这么多漂亮的颜色,课文用一个成语进行了概括。它是?请找出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我们把能概括整段文字的句子叫作中心句。
7、刚才我们随着蒙蒙秋雨,看到了银杏树、枫树、田野、果园、菊花都变得分外美丽。现在请一个同学跟配乐朗读,同学欣赏。
8、秋雨给秋天带来的颜色可不止这几种,我们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吧,瞧 ,
(&&&& )苹果像(&&&&&& ),(&&&&&& ),(&&&&&&&&&& )
(&&&& )像(&&&& ),(&&&&&&& )。 同学们真能干,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怎样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秋天变得更美丽了。秋天的雨不愧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除了好看的颜色,秋天的雨还有好闻的气味和好听的声音呢!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并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四、学习三、四自然段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2、生回答。.
师:秋天的雨藏着哪些气味?(生答)这么香甜的气味,难怪小朋友的脚会被勾住。
&3、齐读。
4、学习第四自然段。过渡:除了好闻的气味,还有好听的声音呢!它们好象在告诉人们――冬天来了(生答)
小喜鹊,你在干什么――
小松鼠?――&
大肚皮的小青蛙―
松柏爷爷――
连杨树、柳树也赶紧躲进树妈脚下。他们都在准备――(过冬了)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过渡:秋天的雨,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她为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使我们看到了美丽的秋色,闻到了那香甜诱人的气味,还听到了充满关爱的声音。也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5、让我们把这丰收的喜悦,满天的欢乐用朗读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吧。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随着秋雨的脚步走进了美丽、神奇、又充满活力的秋天,秋天的雨――(课件出示每段开头一句组成的诗)同学们真会读书。在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快乐,体验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秋天的景物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秋天的山、秋天的水、秋天的树等很多自然景色都很美,选择你喜欢的景物,仿照课文的方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颜色&& 气味&& 声音_
&&&&&&&&&&&&&& 钥匙&&&& 丰收&&& 欢乐
&&&&&&&&&&&&&&&&&&&&&&&&&& 12.听听,秋的声音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
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
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自学法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们非常喜欢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喜欢多媒体上那一系列神奇的变变化。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想象丰富不受限制,并且开始尝试用自己的小脑瓜思考问题,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积极表达。
在前几课的学习中他们已了解了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了解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了解了秋天里具体的景物,这些都为他们理解这首现代诗打下基础,虽然诗歌语言精炼,跳跃性强,相信理解起来并不难。
1.各种音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叫声)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营造乐读氛围,激励学生多人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 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 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诵读第4―5节。
2.读后引述:听听,秋的声音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他们的声音,并仿照课文第1、2节或第3节的样子,也来作一段诗,好吗?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五、&&&&&&&&&&& 5.自由诵读自己的作品,给学生配上音乐。
六、&&&&&&&&&&& 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七、&&&&&&&&&&&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合作诵读。可以边诵读边加上动作。&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修改自己写的诗,然后再朗诵。
板书设计:
12&&&&&&&&&&&&& 听听,秋的声音&
&&&&&&&&&&&&&&&&&&&&&&&&&&&&&&&& 大树
&& 12&&& 听听,秋的声音&&&&&&&&& 蟋蟀
&&&&&&&&&&&&&&&&&&&&&&&&&&&&&&&& 大雁
投稿排行榜
友情链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备案编号:,设计制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月九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