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的意义》雷雨人物形象分析析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分析_毕业论文.doc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了众多平凡而感人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重点描写了主人公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在对待苦难时的坚强和不屈从于命运的拼搏精神,以及在爱情上的悲剧。折射出黄土地的苍凉、悲怆、至纯至浓的真情。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该书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从揽工汉到省委书记,这些人物形象鲜活地表现了那一时期人们的思想变化。小说中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表现了一代青年农民奋斗的艰难经历,而人物活动的宏大背景则是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的各种政策和人们的心态。
孙少平,是一个有知识的现代青年,属于奋斗型人物。他从小就在苦水里泡大,对苦难有着最切肤的体会。但这个农民的儿子从不惧怕苦难,也从不鄙薄自己的出身,而是在双水村狭小、破旧的家里,养成了独立,敢于担责任的男子汉气概。
哥哥少安的形象刻画是扎根于农村,在农村找寻出路,并安于农村生活的个人奋斗者。
他们一个求实,一个幻想;一个重物质,一个重精神;一个封闭,一个开放;一个源自传统,一个指向未来;一个深植农村,一个却被远行的梦所召唤!
田晓霞美丽大方,才华出众,性情倔强,意志坚强,富于进取。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关键词:路遥
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分析
多次拜读了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深入地了解了路遥坎坷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西厢记》红娘人物形象分析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名:
&《西厢记》红娘人物形象分析&&&&&&&&&&&&
&&&&&&&&&&&&&&&&&&&&
汉语言文学&
级:& 2006级
&&韩永杰&&&&
指导教师:&
张子程&&&&&
10月 10 日
中 文 摘 要
元曲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剧坛的璀璨奇葩,是一颗夺目的明珠。明初贾仲明称它为“天下夺魁”,充分肯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西厢记》中红娘的形象在观众和研究者的心中是一个完美而高大的形象,作者运用巧妙的艺术手法,以老夫人、莺莺、张生作比较,在矛盾中刻画了红娘敏锐尖利,警聪颖悟,调皮灵慧,能言善辩的性格特征,然而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红娘性格中还有复杂性的一面,为自己考虑,有私心,但这并不能影响红娘成为流传千古、光耀照人的典型形象。
关键词:《西厢记》;红娘;形象
Yuan verse everybody Wang Shifu
"Western Chamber" is the Yuan Dynasty dramatic world's radiant rare
and beautiful flowers, is an eye-catching pearl.Beginning of Ming
dynasty Jia Zhongming called it is “the world wins”, has affirmed
"Western Chamber" fully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status."Western Chamber" Hong Niang's image in the audience and in
researcher's heart is one perfect and the big image, the author
utilizes the ingenious artistic technique, by old madame, the hawk
hawk, Zhang Sheng makes the comparison, has portrayed the Hong
Niang keenly in the contradiction sharp, the police acute hearing
is clever, mischievous keenly intelligent, capable in argument
disposition characteristic, however under the specific social
background, in the Hong Niang disposition also has complex one
side, considered for oneself, has the selfishness, but this will
not be able to affect the Hong Niang to become spreads the
eternity, the brilliance according to human's typical image.
Key words: Western Chamber;Hong
Niang;image
………………………………………………………………… 1
&&&&&&&&&&&&&
&一、 红娘形象的喜剧性……………………………………………… 2
(一)&&&&诙谐调皮……………………………………………………2
(二)&&&&乖戾诡秘……………………………………………………3
二、 红娘形象的性格特点
…………………………………………… 4
(一)是非分明………………………………………………………… 5
(二)机智过人………………………………………………………… 6
三、红娘命运的必然性…………………………………………………7
(一)&&&势所必至、理之当然…………………………………………7
(二)&&&&脱离奴籍、改变命运…………………………………………8
………………………………………………………………………9
………………………………………………………………………11
………………………………………………………………… 11
………………………………………………………………………12
《西厢记》红娘人物形象分析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
2006级& 汉语言文学班&&
指导教师:张子程
&&&&&&&&&&&&&&&&&&&&&&&&&&&&&&&&&&&&&&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元曲创作的高峰,也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史上的不朽名作,它以其光辉的主题思想,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优美典雅的独特风格和通俗的文学语言著称于世。它如同我国文坛艺苑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吸引着世世代代的观众与读者,震撼着他们的心弦。在我国,《西厢记》是家传户诵的名作;崔莺莺、张生的爱情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西厢记》的许多佳词丽句脍炙人口;红娘的“知名度”,恐怕也不在宝、黛二玉之下。应当说,就单个作品而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两座相对峙的高峰、两颗相辉映的明星,那就是《西厢记》和《红楼梦》,然而《红楼梦》要比《西厢记》晚出四百多年的时间。在国外,日本的河竹登志夫的《戏剧概论》将《西厢记》和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印度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并列为世界古典三大名剧,则从更广阔的世界戏剧史的高度,给《西厢记》以精当的评价。《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以及思想内容的反叛性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和无数观众,它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不朽的名作,与他在剧中成功塑造了张生、崔莺莺、老夫人、红娘等经典形象不无关系。而在这四个形象当中,红娘被公认为是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崔、张的故事,使《西厢记》在情节、人物塑造上得到精致的加工,再创造。《西厢记》全剧共316支曲,由红娘唱的有106支,仅次于张生的116支,多于莺莺的82支,约占全部曲词的三分之一,红娘在作者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1]。有了这充足的笔墨,作者就可以从容的对红娘的形象进行塑造,并且在该剧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红娘是这部作品中一个“喧宾夺主”的角色,作为“才子佳人”故事中的次角,她的形象却较崔莺莺和张生更加生动逼真。没有红娘,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不可能得以发展;没有红娘,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更不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她虽然是相国小姐的一个贴身婢女,但热心奔波于崔、张之间,为他们的爱情牵线。她始终站在崔张二人的一边,做他们的同盟军,顽强地同象征着封建势力的老夫人作斗争。在一定意义上说,红娘好比催化剂一样催生了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使观众和读者为她的警聪颖悟,调皮灵慧,能言善辩而喝彩,但在一片赞誉声和欢呼声中也有微弱的、不同的声音,么书仪在其《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一书中的第十二节“元剧与社会刍议”中独具慧眼的指出红娘的形象除了高大的一面外,还有其复杂性的一面。[2]这复杂性主要指红娘为助张生、莺莺二人结合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为自己有所考虑。应该说,这种看法是有见地的,它改变了以往将红娘看作是“平面人物”的观点,以“立体人物”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物,使红娘的性格更具立体性,也就更有艺术魅力,从而可以更深地挖掘出红娘这个形象的意义和价值。
一、& 红娘形象的喜剧性
在《西厢记》全剧中,由于莺莺的矜持和犹豫,张生的迂笨,红娘是他们爱情的热心帮助者,同时也诙谐调皮,泼辣的对他们常予以善意的戏弄,这正是红娘喜剧性格的形成原因。
(一)诙谐调皮
在《西厢记》里,王实甫把红娘放在一个相当微妙的位置上,在《借厢》一折中,红娘代表老夫人来联系、落实斋祭之事,但红娘的出现和情节的转换却十分自然。从张生眼中看红娘“大人家举止端详,全没那半点轻狂”,不禁脱口而出的赞美一声“好个女子也呵!”【脱布衫】,【小梁州】二曲描绘红娘玲珑剔透,光彩照人的美丽形象。金圣叹赞美:“如从无心月窟雕镂出来。”曲终处画龙点睛地突出红娘的通身灵慧,从双目中射出:“胡伶渌老不寻常,偷睛望,眼挫里抹张郎。”“偷”、“抹”二字写出聪颖少女目光的敏锐尖利和诙谐调皮,无疑是举重若轻、巧夺天功的大手笔。
当崔、张刚刚萌发的爱情含苞待放时,请宴之后,却被老夫人冷酷的严霜冻僵冻死。崔、张陷入彻底无望极度痛苦的窘境。孤独困苦中,张生求红娘为小姐达意及自己欲为情而死的言论与举动,一方面进一步表达张生对莺莺爱慕的程度,对爱情追求的执着与专一。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在紧要时刻,他的思想简单、无计可施、书生气十足的迂笨的性格。这时,因为张生的真情、志诚与老实的品格,赢得了红娘的同情。红娘的同情,既表现在继续善意的嘲讽他,奚落他,又表现在第一次为其出“以琴挑之”的主意,使绝望中的张生又见到一线光明,红娘的主意在戏剧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助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过程中有绝处逢生的神效。红娘告诉张生夜间弹琴,听咳嗽之后更换曲调,抒发自己悲痛与爱慕之情。按理讲,红娘亦应告诉莺莺,但她不能。一方面,莺莺是她的主人,主仆的身份不能变动;另一方面,莺莺的矜持、内向,红娘很明白,她虽然喜欢张生,但不直说明言,而是以封建伦理规范的“淑女”形象出现。因此,在《琴心》这场戏中,红娘不仅不能告诉她真情,而且也不得不采取引导的方式,使其“就范”,从而达到共同的目的。主仆之间,这一个明白、一个糊涂,一个装假、一个坦然,一个提心吊胆、一个落落大方,两人之间发生的关系很好的表现了灵慧、调皮的性格特点。
红娘虽出身寒微、地位低贱,但聪明伶俐、是非分明。她厌恶老夫人老奸巨猾、背信弃义、至于小姐,她更清楚其喜欢张生。因此,她愿意为其做好事,那就是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为其传递信息,背着莺莺给张生出主意想办法。莺莺小姐由于出身地位所致,常常在她面前将真实的感情隐去,装模作样做出许多假相。红娘深知莺莺的心理,又不敢去揭这层薄纱,只得采取以真对真、以假对假的方式去对付莺莺的假相,因此,闹出许多笑话来。
(二)乖戾诡秘
张生迫不及待地向红娘所作的自我介绍,十分可笑,也自然真切的表现了张生的实在、迂笨,在轻狂中显出老实,平常数语中却是人物的两重性格的自然融合,又是作家的天才独创。而红娘的抢白,应对明快,语言犀利,使张生骤遭迎头痛击之下,无言以对。红娘的批评落地有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红娘引经据典,看似不符合没有文化的奴婢少女之实际,实际上红娘并非普通的丫环,而是群丫环中的“这一个”(黑格尔语),即具有典型意义的丫环中的精英人物。[3]她灵慧异常,记忆过人,必在莺莺读书时,因伺候在旁而得以旁听,已将经书中不少名句默识心中。故能见机发言,脱口而出。此更见红娘的警聪颖悟。面对陌生青年的轻狂语言,出于维护主家声誉和小姐的安全,红娘不仅晓之以理,又抬出夫人的洁操和威严,很是必要,也非常有力量有效果。
过去她第一次见到张生曾严厉的抢白过他。张生和莺莺第一次在普救寺相见,月夜二人联吟后张生跑过来,红娘都机警迅速地催促、保护莺莺快走了事。张生飞书退兵之后,今日遵老夫人之命来请张生出席,作者安排整折曲词都由红娘唱出。唱词中,第一次道出她对张生形象及才能的赞颂,及她对这桩婚姻的称许。彻底表现出她对自由恋爱结为婚姻的肯定,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支持。红娘聪慧绝顶,故而言出尖刻,她用讽刺的目光端详张生的打扮以开心调侃。“来回顾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下功夫将额颅十分挣,迟和疾擦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螯得人牙疼。”[4]【满庭芳】一曲是她见张生认真打扮后,对张生滑稽可笑形象的开心调侃。排句中运用了夸张手法,犀利的语言有点让人接受不了,但这是她喜欢张生这个人物的表现,是善意的嘲讽,足见她与张生的距离一下子缩短的速度。
红娘看到莺莺的巨大变化,“无心打扮,懒做女红,愁眉不展”,因此想到莺莺相思病的严重程度。但红娘并不漠然,内心表达了自己的同情及意向。对白中红娘劈头就问:“你想张……”,是对莺莺心理真实的揣度和探测。而莺莺多么希望让红娘讲出自己的心事。因此急急问及下文;但乖戾、诡秘、调皮的红娘就是不说,随机应变,顺当自然的脱口而答:“我张着姐姐哩。”红娘为什么不在莺莺面前讲自己的真实想法呢?一则你莺莺的心理、行为的变化能逃出我丫头的眼睛吗?你想着张生,为爱情而受苦煎熬,你一肚子话宁可憋破了肚子也不和我说,我看你能装到什么时候?二则我是丫头、奴婢,莺莺是小姐、主子,尊贵与卑贱的地位悬殊极大,小姐是相国小姐,自尊心极强,况且名花有主,我讲了你的真实心理,你虽然爱听,但你死要面子,板起面孔,嘴里不定要怎么训斥我呢!因此,引而不发,点而不破,只讲了三个字,达到了心照不宣的效果,也可以看出红娘的调皮诡秘。
她仿佛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令对方尴尬、狼狈或当众出丑。仿佛相声或滑稽戏中的逗弄人,本身也以其滑稽、风趣而挑起更大的滑稽、风趣,带来了满堂的笑声。
二、红娘形象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应该是人物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人物性格的分析为人物形象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就如要造一幢楼房,结构上大多数建材都已具备,就只等着将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了。人物的独特性格是由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表现出来的,戏剧语言要求个性化,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了红娘这个人物的才智、胆识、价值观、善恶判断力和她为人处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红娘与莺莺、张生的往来关系中,性格特征得到进一步的表现,使其形象更加丰满、光彩照人。她非常明白莺莺的心理。莺莺巴不得早想得到张生的消息,但看完信又对应该感谢的红娘横加指责。红娘不委曲求全,不逆来顺受,更不去主动讨好主子。她提出主动带简自首,使莺莺很难堪。莺莺表面说回信是给张生的“最后通牒”,而在张生那里,红娘才知道是小姐约张生幽会。这一方面使红娘对莺莺的假相、虚伪有更深的体会,另一方面她对小姐的一往情深、情不可遏的心理有了更深的了解。红娘讨厌小姐的假相,但理解她的心理,同情她的境遇,支持她的行为,始终帮助她成其好事。红娘的道白率直、泼辣;红娘的唱词通俗、明白,极符合人物的身份与性格特征。
(一)是非分明
红娘探望张生、并为其传送书简,张生清楚,这是他与莺莺表达情意的唯一的渠道。他怎么能不由衷的感激红娘呢?感激之余讲出今后以金帛拜谢。而红娘却连“讽”带“骂”予以反驳并以教训。这里又表现了红娘这种地位低贱者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高尚的境界和磊落的品格。红娘语重心长地教诲张生,不能一味的沉湎在卿卿我我的儿女情长之中,不要因为爱情婚姻忘记了男儿折桂的鸿鹄大志。这里的大志,指的是封建社会的仕途。今天看,这些主张有其时代局限性。从这里看出这位侍候小姐生活的丫头,是位头脑清醒、心胸开阔、敏锐尖利、有远见卓识和不让须眉的女子。红娘形象的塑造光彩夺目、生动逼真、亲切可见。
崔、张两人的私自结合终于被老夫人察觉,这也是人们可以预料之事。在《拷艳》这折中,老夫人开口称“小贱人”“你若不实说呵,我直打死你个贱人!”异常凶狠。红娘仍不实说,声称“不知罪”,半夜和小姐“不曾去”花园里,抵赖了两句,老夫人举出证人,红娘赖不过,便说出崔张结合并月余同宿,红娘讲清事实后,未等老夫人开口,迅即反劝老夫人“得好休,便好休,这其间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老夫人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但责怪亲生女儿,当然不肯;指责张生,自己悔亲,也理由不硬,于是依然蛮横的认定都是红娘的责任,还想治她的罪。红娘立即反攻为守,背水一战,指出“乃老夫人之过”,而且具体指出两条:一是言而无信,悔亲大错;二是悔亲之后又不令张生及时离去,留下他与莺莺同处,给予可乘之机。她引经据典,分析批评,用大道理压住老夫人的气焰,更高明的是,红娘言辞犀利,势如破竹,不仅令老夫人丧失招架之力,还不让老夫人有喘息的机会,而且立即提出平息事端,求得长便的解决方案,并具体分析如不接受这个方案的两个恶劣的后果。这个方案兼顾老夫人和崔张两方面的利益和名誉,理由充足,使处于盛怒但又束手无策的老夫人的头脑冷静下来,恢复了平时的聪明和理智,感到红娘的建议的确是为了自己和小姐着想的万全之策和唯一合理的办法,不得不当场心服口服的承认:“这小贱人也道得是。”红娘在《拷艳》中的言行,集中的表现了她的勇敢、是非分明的斗争精神,使这一人物性格特征得到了最明亮的表现。
(二)机智过人
红娘在与夫人争辩时,对老夫人晓之以理,临危不乱,机智过人,思路清晰,口齿伶俐,妙语连珠,是能言善辩、机智过人的典型。蒋星煜先生认为:“《西厢记》为戏剧文学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提供了一个罕见的成功的范例,那就是在主要人物张君瑞、崔莺莺二人基本不上场的情况下,把《堂前巧辩》写成为最使人惊心动魄的一个急转直下的关目,并且成为全剧的高潮,因为这一场戏确是矛盾冲突最尖锐最集中,而且也得到了解决。”
郑恒赖婚,红娘向郑恒摆事实道理,为张生的品行、才华作有力的辩护,怒斥郑恒的蛮横、下流和自恃门第的骄横。她直斥郑恒:“你倚父兄仗势欺人。”又针对郑恒“穷士则穷士,做官的则是做官”这种“老子英雄儿好汉”式的封建血统论,理直气壮的驳斥:“你道是官人则合做官人,信口喷、不本分。你道是穷民到老是穷民,却不道‘将相出寒门’。”不仅为张生,也为天下寒士出气,也反映出了红娘的能言善辩,是非分明,机智过人的性格。
红娘对张生人格与才能的称道,表达了她的敬重;对老夫人失信的抨击,表达了她的怨恨;对崔、张相爱及其婚姻的称赞,表达了她的喜悦;对他们痛苦的现状,表示同情。红娘见到张生,并未问及他爱情受阻的烦恼,安慰他珍惜身体,而是直接讲出那边小姐烦恼悲痛,害相思的表现及对张生的关切。红娘这样做,就是让张生更加了解莺莺、知重莺莺、怜惜莺莺。
红娘是戏中讲道学最多的人,对四书五经和封建礼教颇为熟悉,对其中正确的观点,既自己信奉,也用来要求别人,指责过陌生青年张生打听、盯梢良家女子的“轻薄”行为;又义正辞严的教育老夫人;在郑恒面前表扬张生的品行,都属于引用恰当。可见其生活在有品行有修养的礼仪之家,近朱者赤,受到有益的熏陶,但当封建礼节束缚人的天性,有碍崔张合理感情时,她又敢作敢为,摒弃如土,显出了红娘的优秀品质。王实甫在《西厢记》塑造红娘这个艺术形象,无论在思想意义和艺术描写上都达到最高的成就,只有《红楼梦》中的丫环艺术形象才能与前后辉映和互相媲美。[5]红娘虽然不认识字,但在科举盛行因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的封建社会,红娘对文化修养亦必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故而时而卖弄几句,又智慧过人,故而又引用确当,很有力量。红娘引用经书,坚持的是传统道德和礼教中的合理部分,她鼓励、帮助崔张私合,敢于冲破传统道德、礼教中的糟粕之束缚,显示她处世做人有极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三、& 红娘命运的必然性
王实甫把红娘塑造地形象饱满,将她的精神世界浓浓的渲染了一笔,环环相扣,入情入理,动人心弦。红娘的形象趋于完美化,成了封建婚姻的斗士,通向美满婚姻的纽带。在《西厢记》中红娘的形象塑造地具有真实性并非理想化的一味崇高。红娘的热心肠也要受到时代背景的制约。
(一)势所必至、理之当然
蒋星煜先生指出:“按照唐代社会风尚,按照故事发展的走向,这红娘在莺莺未嫁时是夫人派在她身边的行监坐守的贴身丫环,也是莺莺生活上最亲密的伴侣。莺莺出嫁时红娘十之八九将作为侍妾陪嫁给张生;红娘的前途如果没有重大意外波澜,她成为张生的二夫人是势所必至,理之当然。”[6]
此杂剧中能够突出红娘性格细节主要有下面几处:
张生第一次见红娘就联想到:“若共他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我将小姐央,夫人央,他不令许放,我亲自写与从良。”(一本二折)
红娘在莺莺燃香许愿时一语道出莺莺所期盼但没有说出的愿望:“姐姐不祝这一柱香,我替姐姐祝告:愿姐姐早寻一个姐夫,拖带红娘咱!”(一本三折)
在助崔张二人结合的过程中,红娘三次和张生谈到答谢的事情。
第一次,张生恳求红娘送信给莺莺时说“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谢小娘子。”红娘狠狠地斥骂了张生:“哎,你个馋穷酸倈没意儿,卖弄你有家私,莫不图你的东西来到此?先生的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赀?”(三本一折)
第二次,在三本四折“佳期”之前,在张生表示“今夜成的事,小生不敢有忘”的时候,红娘答道:“你口儿里浸沉吟,梦儿里苦追寻。往事已沉,只言目今,今夜相逢管教恁。不图你甚白璧黄金,则要你满头花、拖地锦。”(三本四折)
第三次,在当天晚上,红娘抱了衾枕,引莺莺来到西厢,见到张生又问他:“张生,你怎么谢我?”张生因心思全在莺莺身上,又不敢再提金帛,因此,匆忙答道:“小生一言难尽,寸心相报,惟天可表!”(四本一折)
红娘对张生是有好感的,她看重张生的至诚、老实与忠厚,还夸奖张生“天生聪俊”,“文章魁首”,“洛阳才子”,以至于出现了和自己原来不一样的一贯性格的表现:“衣冠济楚庞儿俊,可知道引动俺莺莺。据相貌,凭才性,我从来心硬,一见了也留情。”(二本三折)在张生绝望、无计可施的时候还开导、鼓励他:“先生当以功名为念,休堕了志气者!”【寄生草】“你将那偷香手,准备着折桂枝,休教那淫词儿污了龙蛇字,藕丝儿缚定鲲鹏翅,黄莺儿夺了鸿鹄志;休为这翠帏锦帐一佳人,误了你玉堂金马三学士。”(三本一折)
(二)脱离奴籍、改变命运
细细分析揣摩上面几处细节,对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红娘的形象是很有帮助的。作为一个少女,一个聪明伶俐的少女,她对自己的情感变化感触应该很深,但作为一个奴婢、丫鬟,她深深的知道自己没有和张生结为连理的可能性,一是她是奴婢没有自由身,二是元朝明令规定:奴仆和平民不能结婚。所以当老夫人做出“有退兵之策的,倒赔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的承诺时,这时不单莺莺、张生两人高兴,红娘也自己心里暗暗窃喜,因为能与张生在一起的可能性产生了,能和莺莺一起来伺候张生,就算是铺床叠被,她也是非常的愿意。这可以从几个角度加以分析。首先,是红娘对莺莺心事的了解,她和莺莺长期相伴,加之自己也是一位妙龄的怀春少女,能够洞明莺莺的心事一点儿也不出奇。更能表明她发出这个行为时的思想状态的后半句“拖带红娘咱!”,这难道仅仅是因为和莺莺相伴多年,感情深厚不忍离开,还是又什么别的原因?是后者,是红娘在考虑自己的将来,也希望能有个好的去处。吴晓铃认为:“满头花,拖地锦”是金元时代的结婚礼服,红娘向张生提出的答谢条件是做个陪嫁的小夫人,从女婢变成妾,便成为自由公民的“平人”了。关汉卿名著《调风月》杂剧里的燕燕不也是向小千户要“满头花,拖地锦”吗?两个小妮子的目的是等同的。”[7]这表明,红娘对自己的处境是清楚的,也是有考虑的。其次,从张生见到红娘的联想看,张生对与莺莺成亲后怎样安排红娘也是有准备的,他会给红娘一个说法的。再次,红娘对张生有好感是很自然的,但她也没有什么非分之想,她知道自己没有资本和莺莺竞争,见到自己喜欢的人因为相思被折磨得不成样子,安慰他一下,于情于理都说的过去。最后,红娘几番向张生提到感谢的事。这其中既有开玩笑的成分,也有内心真实想法的成分。在剧中,红娘对张生有多个称呼,什么“傻角”、“花木瓜”、银样鑞枪头”等等,明显是带有玩笑成分,虽然她不是当面这样称呼张生。至于她最后一次索谢,确实有跟莺莺一起嫁给张生的想法,虽然是个小夫人,但也是一个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元代社会有明确的良民、贱民之分。“名编户籍,素本齐民,谓之良;店户、倡优、官私奴婢,谓之贱。”奴婢在元代被称为驱口,“谓被俘获驱使之人”。在元代社会,奴婢的社会地位最低。[8]红娘虽然是相国小姐的莺莺的贴身女婢,但依然改变不了她贱民的身份,她也想通过赎身脱离奴籍,所以她有想成为张生小夫人的念头,并有所行动,一点也不奇怪,反而十分正常。
在元代那样的环境里,虽然爱情和婚姻还是两码事,但是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年轻人已经多了起来,莺莺、张生和红娘也由此而产生了。
正是由于红娘理解了莺莺的心意,看到了张生的为人至诚和老夫人的可耻耍赖,她就愈来愈积极地为崔、张二人奔走。这说明红娘的行动,不是盲目的,是有基础的,因而她才能承受得了莺莺使她蒙受的委屈。她为了莺莺张生的幸福,奔走忙碌,不顾自己安危,但是莺莺却曾经那样对待过她:一面利用,一面提防。这是多么大的委屈。可红娘依然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结果,老夫人的棍子毕竟打在她的身上。老夫人的主要特点是维护家谱、维护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要打破它也只有通过红娘这样一位角色,为“有情人终成眷属”扫除一些障碍。为他人之忧而忧,为他人之喜而喜,为他人的幸福而甘愿承受委屈,遭受痛打,红娘在莺莺未嫁时是夫人派在她身边的行监坐守的贴身丫环,也是莺莺生活上最亲密的伴侣。莺莺出嫁时红娘十之八九将作为侍妾陪嫁给张生;红娘的前途如果没有重大意外波澜,她成为张生的二夫人是势所必至,理之当然,所以,这也正是这个奴婢的高尚品格,也正是红娘性格中的光彩照人之处。
总而言之,上面的分析不仅没有降低、诋毁红娘的形象,恰恰相反,这样的分析,以“立体人物”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物,使其性格更具立体性,使红娘形象更富有艺术魅力,更有血有肉,也更真实可信。而且,她作为作者的代言,直接体现了后台作者的意图:把自己的思想和想说的话,加在了红娘身上,让她去做,去说。她因此也显得神通广大,甚至左右着剧情。《西厢记》对中国的民俗文化起着重大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红娘”因《西厢记》的极为成功的创造,而成为至今家喻户晓的玉成男女美满婚姻的介绍人的特定名词,深入人心,其知名度甚至可以说已为文艺作品中所创造的艺术人物之最。
王亚非.析西厢记中的红娘的存在意义[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 (4).2
朱俊海.未必没有私心西厢记红娘形象新论[J].梧州学院学报.2004. (2).1
黄竹兰.六十种曲评注(西厢记评注)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5] [6] [7]
&黄竹兰.六十种曲评注(西厢记评注)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480
朱俊海.未必没有私心西厢记红娘形象新论[J].梧州学院学报.2004. (2).3
参 考 文 献
&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 &黄竹兰.六十种曲评注(西厢记评注)
[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声.西厢记新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王亚非.析西厢记中的红娘的存在意义[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
&朱俊海.未必没有私心西厢记红娘形象新论[J].梧州学院学报.2004 (2)
&韩登庸.西厢记注析[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
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并非一人之功。感谢指导我的张子程老师,感谢您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
没有您认真、细致的指导就没有这篇论文的顺利完成。和您的交流并不是很多,但只要是您提醒过该注意的地方,我都会记下来。事实证明,这些指导对我帮助很大。在此表示由衷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物形象分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