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世界文学大师师鲁迅在病重之时,在散文《死》的篇末写下遗嘱,其中第五点是对当时7岁的周海婴的训

4发现相似题家风也是传家宝
 来源: 
  《家训图》刘雄飞 画
  近段时间,“家风”成了热门的公众话题,引发人们的追寻与热议。
  古往今来,中国家庭留下了无数家风故事,将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让我的后代被人称为"清白吏"的子孙,把这个传给他们,不是很好吗”
  曾经有这样一副对联讲述着人们心中的家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忠厚”与“诗书”,可谓是中国古人心目中理想的精神特质与身边之物了。不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精髓,不仅仅在于“忠厚”与“诗书”,更在于“传”与“继”,在于“久”与“长”。古人渴望这种精神特质与生活方式能够世代相传,作为标记血缘与骄傲的符号,就犹如包括人类在内生物的本能,要将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一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认为“家风”传承的重要性,不亚于血缘传承。
  人们曾总结出我国历史上的十大名门望族,弘农杨氏位列其中。
  汉时之弘农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灵宝境内,辖华阴等地。秦汉初期,杨姓子孙分布以弘农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犹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
  弘农杨氏人才辈出,其“清白”家风令人感佩。汉代大儒杨震,50岁才开始为官,后多次升迁,官至太尉。一次,他赴东莱太守之任,途经昌邑,时任昌邑令的王密乃为其所荐,听说杨震路过昌邑,就前往拜见,到了晚上临别之时取出十斤黄金送给杨震。
  杨震说道:“我了解你,你却为什么不了解我的为人呢?”王密劝说道:“天黑了,没有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因为官清廉,不接受馈赠,所以子孙过得很清贫,经常要以步代车,更无肉可食。从前的一些朋友想为他们置些产业;但杨震却不答应,说:“让我的后代被人称为"清白吏"的子孙,把这个传给他们,不是很好吗?”
  杨震的子孙们受其言传身教,博学而清廉。弘农杨氏以“四知”为荣,并以“四知”为堂号,以“清白传家”为门额,遗风至今可见。杨震的十四世孙杨坚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隋朝;北宋杨家将的创始人杨业是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精忠报国,满门忠烈,可见其家风传承之功。
  普通人家的家风讲究“八端”,“忘八端”就是忘了做人根本
  在今天谈及家风,不可能绕过曾国藩和《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发迹之前,曾氏家族一直在湘乡荷叶塘过着半耕半读的农家生活。亦耕亦读,勤俭持家,敬祖睦邻,是曾家持家立业的基本生活理念和世代相传的传统。
  后来曾国藩名动天下,位极人臣之后,并未得意忘形,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时时自省。《曾国藩家书》内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这些家书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生动的生活宝鉴。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曾国藩对自己对家人要求甚高,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不过,“重德修身”,是古代许多家庭的共同家风,道德人品虽不及曾国藩;但也不失淳朴本色、凛然正气。
  普通人家也讲究家风。京城研究者称,老北京的人家,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家风,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又被称为“八端”。北京有一句最狠的骂人话,就是“忘八端”,这个“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后来以讹传讹,“忘八端”就变成了“王八蛋”。
  伟人家风,格外强调要低调做人
  毛泽东对家属子女的要求一向严格谨慎,一方面要求子女努力向上,关心他人;另一方面能够坚持原则,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子女谋职位,在家庭成员中也以身作则。
  “毛家的人不经商、不赚钱。从我母亲到我这一代,都是靠工资生活。”毛泽东之孙毛新宇曾这样说道,“低调做人、清廉是毛家的家风”。
  毛泽东十分关爱子女;但也严格要求,从不为子女谋职位,搞特权。建国初,毛岸英被安排到政务院工作,毛泽东对此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毛岸英进政务院工作资格不够,应当到农村、工厂、部队去锻炼。对李讷、毛远新(毛泽东的侄子)被推选为中共九大代表,他也坚决不同意。
  日,毛泽东在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中讲:“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
  此外,很多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人,都不约而同说起过“伟人家风”。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说,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我们都是在伯父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在我们周家兄妹中,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
  刘少奇的儿孙们大多默默地过着平凡的生活。刘亭亭曾说: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要做自立、诚实和正直的人。
  邓小平大女儿邓林回忆,当时邓小平谈到邓家孩子要谨慎,名不要出得太大,要夹着尾巴做人,而且强调“要守法,不要脱离国家的法律范围,真要到那个时候,我也不会帮你们”。邓榕曾经透露,如今邓家人仍然像父亲生前那样,住在四合院老宅里,每位家庭成员都刻意保持着低调。
  踏进钱家门槛,会不由得放轻脚步,因为家庭成员都在看书、写作,没有一个无所事事
  提到良好的家风,就不得不提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一家。从父亲钱玄同到其儿子钱三强再到钱氏第三代钱思进,一脉相传,自强好学,一心为民。
  钱玄同曾出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他不但在社会上向旧文化宣战,在家里,也常向儿子钱三强灌输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社会要有改革的热情,时代是前进的,你们学了知识技能就要去改造社会。”
  为了让孩子从小体验“改造社会”的艰辛,钱玄同带着六岁的钱三强一起参加了五四运动中的游行。父亲的言传身教在钱三强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播下了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种子。
  钱玄同曾在《新青年》杂志上撰文疾呼:“我要敬告青年学生:诸君是20世纪的"人",不是古人的"话匣子",所以应该用我们自己的话,写成我们自己的文章,我们的话怎样说,我们的文章就该怎样做。”
  钱三强正是在父亲这种精神的熏陶下,走上了敢说敢为、自强不息的人生道路,学成归国,成了一名著名的原子能专家。
  钱三强做了父亲之后,同样严格要求子女,生活上要低要求,学习上要高标准。他用周总理“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名言教育子女,说“周总理的这个思想,无论对客观的知识,还是对主观的个人,都是极其深刻的”。
  在他的带动下,钱三强全家上下好学成风。人们平日踏进钱家门槛,会不由得放轻脚步,压低嗓音,因为这个家庭的成员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写作,或者在听外语广播,没有一个是无所事事的。
  鲁迅的家风也被人们所熟知,他还把自己的家风写进了遗嘱里。很多人都读过鲁迅的散文《死》,1936年鲁迅病重,就在散文《死》的篇末,写下了他的遗嘱。其中第五点是对当时七岁的周海婴的训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周海婴没有成为文学家或美术家,却成了个无线电专家。他说自己是在好比磁场的“人场”中长大,被“人场”控制着,“父亲一直在鞭策着我”。他被事事与鲁迅联系着,为了维护先人的光环,他不能说错话,做错事,不得越界,谨言慎行。
  (王一 综合自《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新闻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家教周刊》)[责任编辑:袁晴]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迷你语文 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资源为会员上传,部分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版权请通知本站,本站第一时间处理;本站资源未经书面许可严禁采集、复制、摘编进行再次发布!4发现相似题中国人大智慧:名人家风知多少
  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百姓的家风成为很多人的话题,不论是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还是幽默的“粑耳朵”,每个家庭都用善意与正直影响着下一代。家风好比是种子,好种出好苗,一个好的家风、好的家庭,可以让人走得更远。本期订阅号,我们和网友一起看看名人的家风家规。 
&& “崇俭”:崇尚节俭之风
&&& 周恩来(),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说,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我们都是在伯父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在我们周家兄妹中,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担任国务院总理时,哪怕再忙,也要腾出时间照顾孩子,不请保姆,自己亲身洗衣;在穿着上,孩子们的衣服和鞋袜大都是“接力”着穿,大的穿旧了,再让小的穿。在吃饭时,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吃掉,一丁点也不浪费,吃到最后还要掰一块馒头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净。   
&&& “崇廉”:崇尚廉洁之风
&&& 习仲勋(日-日)祖籍河南省邓州市,生于陕西省富平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建国以来长期主持西北党、政、军全面工作。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
  俗话说:“官贵廉”,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之子,习仲勋形成的习家家风,无疑熏陶了习近平。习近平说,“学父亲做人,为人坦诚、忠厚”,“一辈子没有整过人和坚持真理不说假话,并一以贯之”。日,中央为了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专门组成一个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习仲勋为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为副团长的中央代表团,乘专机赴西安出席修葺一新的张学良公馆开放仪式。当晚,代表团一行住在陕西宾馆,第一顿接风饭,即按习老的意愿吃羊肉泡馍。按照习仲勋团长要求,他不单独开套间由省领导陪著吃饭,而是和代表团全体成员在一个大圆桌一起进餐。饭桌上隻有几道凉菜,然后每位前面多了一大碗羊肉汤和一个馍,让每位来宾自己手撕馍往汤裡放。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身处西北大地还是茫茫岭南,无论是身为县委书记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都对群众赤诚相待,“老老实实把屁股放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的端端的。”女儿乾平“文化大革命”前毕业于外交学院,学的是法语,分配到《国际商报》工作。一九八三年,王光英筹建光大公司,有意调她去工作。习仲勋闻知后,当面谢绝了王光英的好意,习仲勋严肃地对女儿说,人只要有才能,在哪里都可以发挥作用,就怕你没有本事。你是习仲勋的女儿,就要“夹着尾巴做人”。一句“夹着尾巴做人”,足见习仲勋对自己名誉的珍视,对党性的遵守之严。 
&&& “崇勤”:崇尚勤劳之风
&&&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 朱德委员长对自己的女儿同样是严格要求。他的女儿朱敏,一九五三年从莫斯科师范大学毕业,回国后,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开始她和父亲住在一起,朱德委员长金工次提出要她住到职工宿舍去,并给她讲这个方面的道理:“你们住在我这里,对你们没有什么好处,会使你们脱离群众,滋长优越感。你们不能靠父母过日子,要自力更生,学会独立生活,要和群众在一起,要能够吃苦。不能吃苦,总有依赖思想,就会变。”后来,朱敏怀孕分娩,生了第一个孩子,产假刚满,老人就催促她去上班。他对女儿说:“我们都是搞社会主义革命的,也要互相帮助嘛。你去上班,孩子就放在我这里,我替你安排好,你不要惦记。”并一再叮嘱说:“你去上班后要住宿舍,不要老回家,要好好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有时朱敏想孩子想急了,就悄悄地跑回家去看看孩子。委员长知道了,很不高兴地批评女儿不听话,不安心工作。朱敏只得遵照父亲的嘱咐,在学校里安心工作。每逢节假日才回家看望父母和自己的孩子。 &
曾国藩手书家训
&&& 曾国藩(年),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清末湘籍人物曾国潘,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价估且不论,但他的家庭教育却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还为曾家妇女规定了“日课”四项:“食事”,每天早饭后做各种小菜;“衣事”,已午刻纺花或绩麻,“细工”,中饭后做针黹刺绣;“粗工”,傍晚即晚饭后做男女布鞋或缝制衣服。曾国潘作为封侯拜相之人,对“日课”还要定期检查,亲自抓落实。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 “崇学”:崇尚饱学之风
&&& 莫言,原名管谟业,日生,山东高密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莫言说:过去给儿子找媳妇,给女儿找婆家的时候,都会了解一下这个家庭的家风,家风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受的教育好。我想,我们中国大多数的家庭实际上是受中国儒家文化所熏陶的,也就是勤俭、节约、好学、上进……这些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家风也是在与时俱进,更加开放、自由、健康、向上。我们家的家风和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家风差不多,我们家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就是说勤学上进,与人为善。&
&&&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北宋著名文人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曾用莸杆画地教他识字。由于他勤奋自学,又从名师,后来文章名冠天下。欧阳修学识渊博,自不待言。长子欧阳发受其父严谨求实学风的影响,少年好学,后也颇有学名。二子欧阳,也继承乃父的学风,饱读经书,持之以恒,文词很有才气。俗话说:“学贵恒”,可见,这种“崇学”的家风着实可学。
&&&& “崇实”:崇尚诚实之风
&&& 姚明,1980年生于上海市徐汇区,前美国NBA篮球运动员,中国篮球史上里程碑式人物,是原中国国家篮球队队员,曾效力于中国篮球职业联赛(CBA)上海大鲨鱼篮球俱乐部和美国国家篮球协会(NBA)休斯敦火箭。姚明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华人运动员之一,曾获7次NBA“全明星”,被中国体育总局授予“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中国篮球杰出贡献奖”。
  姚明坦言,小时候曾因不诚实被家人揍过,他对家风的最深体会是两个字“诚实”。
&&& 郭沫若,中国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 郭沫若曾于1940年为其侄媳魏蓉芳题写了一联:“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此联用蜂腰格嵌入侄媳妇的名字,情深意切地教导她要诚实做人、表里如一。
&&& “崇国”:崇尚爱国之风
&&& 赵本山,日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喜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东北二人转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全国青联委员、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院长,本山传媒集团董事长。
&&& 赵本山说:“父亲是一个很严厉的人,头发都白了,老爹活着的时候还骂我,嫌我生活不够节俭。人要信仰你的长辈和祖国,不热爱国家的人我也会瞧不起,过去的节目中我经常提铁岭,因为那是我的母亲,是我出生的地方。”
&&&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中共党员。曾被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职务。荣获“人民艺术家”、全国劳动模范、文化部荣誉奖、中国文联优秀工作者等称号。
&&&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女儿常如玉说,母亲去世前碰上非典,虽然她也没钱,但是她要去捐。出门前给她穿鞋的时候,她手扶着门框她就说,这个非典是国家的灾难啊,我就是想给年轻人提个醒,就是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 务实、刚正、虚心、为民 名人家风家训各不同
&&&&鲁迅 一九三六年鲁迅在病重时,在散文《死》的篇末写下遗嘱,其中第五点是对当时七岁的周海婴的训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 陆游 陆游家训由四十多岁开始写,一直到八十余岁在不断增补,共二十六则。其中陆游的训示有“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
&&& 林则徐 “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聪慧,我把钱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的斗志;子孙不如我,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留的钱越多越是增加其过错。
&&& 钱玄同 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一家也有一个良好的家风,从父亲钱玄同到其子钱三强再到钱氏第三代钱思进,一脉相传,形成了自强好学、一心为民的好家风。&
&&& 郑板桥 “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以此教育儿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
&&& 徐渭 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了一副家教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语意双关,耐人寻味: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因不知读书的重要而不喜欢读书;年纪老了,懂得读书的重要了,也想好好读点书了,可惜因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地读书了。徐渭这是告诫子孙:要珍惜时光,趁早好好读书。
&&& 朱厚熜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幼时贪玩,无心读书,他父亲就将他关在书房里,反复罚抄一副家教对联:“读书好练武好学好更好;创业难当权难知难不难。”规定每天抄100遍,否则鞭笞。朱厚熜整整抄了100天,才领悟了父亲的苦心,痛哭下跪于父亲面前请罪。从此,他把这副对联挂在书房里,敦促自己用功读书。
  【结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近日正式发布,提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24个字,从国家、社会和个人3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概括。“有好家才能走得远”,千百年来,无数家庭认同并信守这个朴素的道理。中国有句老话“积善之家,有余庆”,好的家风就是无声教诲,惠泽于家庭成员。有了好的家风,孩子才有出息、才能成才;积德行善,家业才会绵延长久,兴旺发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走近文学大师pp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