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有学问的高人认识这俩字是哪个国家的名字、篆体字库

  从不的古音谈起,论证我们永远无法精确的了解古音!
  2014年的文字发音,我们参考《新华字典》等。
  古代有很多朝代,很多朝代都有一本韵书或几本韵书,因此了解某个字的古音,首先要界定好是哪个朝代的哪本韵书,笼统的加个(古音)是不够严谨的。
  此外,很多韵书已经失传,难以考证,平水韵在一些音韵学专家的文字里,也存在不少缺点。
  林焘主编的《中国语音学史》第95页和96页,有这么一段关于平水韵的话,“雨后诗芽涨”完整摘录下来。
  原文是:
  后世通行的“诗韵”都是沿用106韵的系统,通称“平水韵”,并不专指某部韵书。“平水韵”究竟因何得名,现在还没有定论。
  “平水韵”只是机械地合并了同用的韵目,在音系上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五音集韵》则不同,合并韵目后,同时将其中声母、开合、等第全部相同的小韵加以归并,比如平声“脂”韵中,“支”、“脂”、“之”等字合并在“支”小韵,音章移切。此外,《五音集韵》还“离析”了某些《广韵》韵目,比如前文提到的将“庚”韵三等归入“清”韵,“戈”韵三等划入“麻”韵。这些都是结合实际语音进行的大胆改革。但是《五音集韵》吸收的时音成分只是能够容纳在《切韵》框架之内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元代,《古今韵会举要》在更大程度上进行了改革,但也没能彻底摆脱《切韵》的束缚,在韵书的编撰上真正突破《切韵》系韵书的束缚是到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才实现的。
  如上文字属于林焘主编的《中国语音学史》第二章,作者是赵彤,获得林焘认可。
  ………………………………..
  镇楼说明:
  林焘(),字左田,语言学家。福建省长乐县人。1944年毕业于成都燕京大学国文系,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任汉字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等。研究范围涉及音韵、语音、语音与语法的关系及实验语音学等。林焘先生曾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会顾问,自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成立起一直担任该分会主任;1979年起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主编,1989年至1993年任《世界汉语教学》代理主编。
  ………………………………..
  说完平水韵,继续说下汉典网。汉典网是非商业的网站,这个网站可以查到每个字的宋本广韵的内容,以宋本广韵为标准,继续阐释。
  2014年,我们用bù、fǒu等来标注不的发音,“bù、fǒu”等是1932年左右才确定下来的,见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关于现代标准汉语的确立,请看何九盈先生的《中国现代语言学史》。活在2014年,我们可以轻松了解一个字的今音,但在1932年前的人,想知道一个字的精准发音,难度真的超越我们的想象。
  好,那么在宋朝,是如何确定一个字的发音呢?因为宋朝人没有发明bù、fǒu,宋朝人不懂bù、fǒu。
  宋朝人等,是用反切来确定一个字的发音。
  “不”在宋本广韵里,有三个反切的发音。
  反切一:甫鳩,声调是平声;反切的意思,简单说是前一个字的声母+后一个字的韵母。甫鳩,我们用2014年的音标体系来标注,可以知道甫的发音是fu,鳩的发音是jiu,这样不的发音在宋朝,大致是fiu,平声;
  反切二:方久,声调是上声,方fang,久jiu,不在宋朝,大致读成fiu,上声;
  反切三:分勿,声调是入声,分fen,勿wu,不在宋朝,大致还读成fu,入声;
  不在宋朝,有三种读音。
  问题一来了,无论是fiu(平声、上声)、fu(入声),都与不bù、fǒu的今音完全不同,类似情况的字,还有很多;不在2014年读bù,但在宋朝,可能读fiu(平声、上声)、fu(入声);
  问题二来了,我们是在假设甫读fu、鳩读jiu、方读fang、久读jiu、分读fen、勿wu等的前提下,
  我们才通过反切,推测不的发音。
  但甫在宋朝就一定读fu吗?
  但鳩在宋朝就一定读jiu吗?
  但方在宋朝就一定读fang吗?
  但久在宋朝就一定读jiu吗?
  但分在宋朝就一定读fen吗?
  但勿在宋朝就一定读wu吗?
  要确定“不”的反切,还得研究甫、鳩、方、久、分、勿等6个字在宋朝的精准拟音!
  好,我们再来看分的反切。
  分在宋本广韵的反切一:府文,平声。
  府文,在2014年,是fu,wen,分在宋朝,可能读fen,平声;
  分在宋本广韵的反切二:扶問,去声。
  扶問,在2014年,是fu,wen, 分在宋朝,可能读fen,去声;
  新的问题又来了。
  府在宋朝一定读fu吗?
  文在宋朝一定读wen吗?
  扶在宋朝一定读fu吗?
  問在宋朝一定读wen吗?
  这样无限反切,还是永远无法知道一个字在宋朝的精准读音,只能猜测出一个大致的拟音。
  此外,还有很多字是明朝发明的,有些字是清朝发明的,这样,情况更复杂。
  结论一:一个字在古代的某个朝代的某本韵书,到底如何读,是一个永久的难题,至今还没有定论,也无法精准推测,只能知道大概的拟音。
  结论二:活在2014年,推崇用今音和中华新韵。因为,没有人懂真正的古音。
楼主发言:22次 发图:
  是这样子,当年我在论及今音古音的时候,就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比如古人的五音,角宫商徵羽,我以为找到了字根,但是接下来的尴尬是,它们当年都念什么?已无从查考了。尤其宫商肯定于今有所不同,诸位有何见解?
  支持楼主!
  @非鸿在天 1楼
16:33:00  是这样子,当年我在论及今音古音的时候,就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比如古人的五音,角宫商徵羽,我以为找到了字根,但是接下来的尴尬是,它们当年都念什么?已无从查考了。尤其宫商肯定于今有所不同,诸位有何见解?  -----------------------------  问好 非鸿在天 ,确实,角宫商徵羽就更早了。  1932年开始,华人才用 bù、fǒu 来精准的叙述出 不的发音。  在1932年前的识别发音体系,都存在失真的问题。
  我也支持用今音,倒不是说古音不准确(一般来讲还是平水韵,比较统一),主要是古音离现实太远,没有必要去死记硬背,与时俱进嘛。
  支持楼主。所以叫“吟诗”,就是说诗词曲、包括联,不光是用来看的,还要朗读。平常说话还要讲个抑扬顿挫,何况是专门讲究韵律的诗联?今日之联坛,为什么要用读起来很拗口的古音句子让大家来对?实在让人费解。
  @红尘一飘客 4楼
22:18:00  我也支持用今音,倒不是说古音不准确(一般来讲还是平水韵,比较统一),主要是古音离现实太远,没有必要去死记硬背,与时俱进嘛。  -----------------------------  问好红尘一飘客:)同支持今音。  《平水韵》的二个重要问题是  一:宋朝的原始版本已经失传;  二: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即后世部分人认可的《平水韵》,仅收集了6000多字。但汉字至少有4万多字,很多字还是得用普通话来读。  宋朝的《类篇》
31319个字;  宋朝的《字汇》
, 内有 33179个字;  明朝的《正字通》
33440个字;  清朝的《康熙字典》 ,内有
47035个字;  因此,个人还是推崇用普通话和《中华新韵》。
  @闲中今古2012 6楼
23:00:00  支持楼主。所以叫“吟诗”,就是说诗词曲、包括联,不光是用来看的,还要朗读。平常说话还要讲个抑扬顿挫,何况是专门讲究韵律的诗联?今日之联坛,为什么要用读起来很拗口的古音句子让大家来对?实在让人费解。  -----------------------------  问好 闲中今古2012,我推测下原因,有些人用平水韵是因为年纪大,他们那一辈的人推崇平水韵,对平水韵较熟悉,对普通话不精通。  还有些人用是因为 好不容易懂了一点平水韵,不用,觉得浪费。  其他原因,我也不清楚了。
  @闲中今古2012
23:00:00  支持楼主。所以叫“吟诗”,就是说诗词曲、包括联,不光是用来看的,还要朗读。平常说话还要讲个抑扬顿挫,何况是专门讲究韵律的诗联?今日之联坛,为什么要用读起来很拗口的古音句子让大家来对?实在让人费解。  -----------------------------  @善取名第一人 8楼
09:30:00  问好 闲中今古2012,我推测下原因,有些人用平水韵是因为年纪大,他们那一辈的人推崇平水韵,对平水韵较熟悉,对普通话不精通。  还有些人用是因为 好不容易懂了一点平水韵,不用,觉得浪费。  其他原因,我也不清楚了。  -----------------------------  同意闲中今古2012 的意见,也同意善取名第一人的分析,好在雅座是以今音为主,古音需注明,不然,真的累。
  虽然我看完了,还是雾水一头。我就知道1234音,悲剧啊!小学老师死得早,至今分不清前后鼻音,悲剧啊  
  @闲中今古2012
23:00:00  支持楼主。所以叫“吟诗”,就是说诗词曲、包括联,不光是用来看的,还要朗读。平常说话还要讲个抑扬顿挫,何况是专门讲究韵律的诗联?今日之联坛,为什么要用读起来很拗口的古音句子让大家来对?实在让人费解。  -----------------------------  @善取名第一人
09:30:00  问好 闲中今古2012,我推测下原因,有些人用平水韵是因为年纪大,他们那一辈的人推崇平水韵,对平水韵较熟悉,对普通话不精通。  还有些人用是因为 好不容易懂了一点平水韵,不用,觉得浪费。  其他原因,我也不清楚了。  -----------------------------  @红尘一飘客 9楼
09:38:00  同意闲中今古2012 的意见,也同意善取名第一人的分析,好在雅座是以今音为主,古音需注明,不然,真的累。  -----------------------------  问好二位。善兄推测的第一点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就以我来说,是1958年上的小学,学的就是汉语拼音。若说有没学过汉语拼音,只学过平水韵的人,那他现在起码要七十多乃至八十岁以上。这样的人在雅座里能有多少位呢?
  @闲中今古2012
23:00:00  有些论坛的有些管理员、超级版主、版主习惯用平水韵,  2014年的趋势是 更多人愿意用普通话,毕竟这样,全球华人更懂。  毕竟,例如 竹 字 在古代读什么音,那是古人的事情。  就好像 繁体字一样。  个人的观点是:如果出句用古音,需要注明是哪个朝代的哪本韵书,最好是还用当时的字体,例如当时可能是繁体字。
  @善取名第一人 12楼
14:24:00  @闲中今古2012
23:00:00  有些论坛的有些管理员、超级版主、版主习惯用平水韵,  2014年的趋势是 更多人愿意用普通话,毕竟这样,全球华人更懂。  毕竟,例如 竹 字 在古代读什么音,那是古人的事情。  就好像 繁体字一样。  个人的观点是:如果出句用古音,需要注明是哪个朝代的哪本韵书,最好是还用当时的字体,例如当时可能是繁体字。  -----------------------------  那最好先开办一个楹联古韵律高级研修班,再把那些汗牛充栋的历代韵律书统统找出来。  古文字尚有甲骨、竹简、绢帛、石刻、书籍等可以根据参考。但声音这个东西的记录和表述对于古人来说却是个难题。
  我看完了,楼主很有想法和主观意识!好样的,不要被闲言碎语左右。做自己,活自己,足矣!  
  @凭栏心寂 14楼
15:16:00  我看完了,楼主很有想法和主观意识!好样的,不要被闲言碎语左右。做自己,活自己,足矣!  -----------------------------  问好 凭栏心寂 ,感谢支持:)
  在今音、古音的问题上,我100%赞成善人的观点!!!
  @秀才有点穷 16楼
10:40:00  在今音、古音的问题上,我100%赞成善人的观点!!!  -----------------------------  问好 秀才有点穷 ,感谢支持:)  活在2014年,当用普通话来写出好句:)
  不能说找不到北了,就说不存在北。  我无意反对今人今韵,但觉得今人今韵去玩现代诗好了。如果你要玩古体诗词,还是规规矩矩用平水韵吧。  因为文化最可贵的不是割裂创新,而是继承创新。  就比如对联,如果玩通联,大可以用今韵,但是要玩律联,还的用平水韵。
  @深绿的树 18楼
17:46:00  不能说找不到北了,就说不存在北。  我无意反对今人今韵,但觉得今人今韵去玩现代诗好了。如果你要玩古体诗词,还是规规矩矩用平水韵吧。  因为文化最可贵的不是割裂创新,而是继承创新。  就比如对联,如果玩通联,大可以用今韵,但是要玩律联,还的用平水韵。  -----------------------------  《平水韵》的二个重要问题是  一:南宋的原始版本已经失传;  二: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即后世部分人认可的《平水韵》,仅收集了6000多字。但汉字至少有4万多字,很多字还是得用普通话来读。  宋朝的《类篇》
31319个字;  宋朝的《字汇》
, 内有 33179个字;  明朝的《正字通》
33440个字;  清朝的《康熙字典》 ,内有
47035个字;  因此,个人还是推崇用普通话和《中华新韵》。  请问 深绿的树 ,如果你坚持 用 平水韵,你用繁体字了吗?
  @深绿的树 18楼
17:46:00  不能说找不到北了,就说不存在北。  我无意反对今人今韵,但觉得今人今韵去玩现代诗好了。如果你要玩古体诗词,还是规规矩矩用平水韵吧。  因为文化最可贵的不是割裂创新,而是继承创新。  就比如对联,如果玩通联,大可以用今韵,但是要玩律联,还的用平水韵。  -----------------------------  我也浏览过本论坛的《古典诗词》版块,以及其他网站上同类版块,这些都是冠以“古典”二字的,也没见要求一定要用古韵来写。为什么我们这个“对联雅座”还没有古典字样,却一定要用古韵出句呢?  唐诗宋词够古吧,其中的绝大多数我们现在用普通话朗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而我们今天让大家来对的出句读起来却怎么也找不到抑扬顿挫的节律感。岂非咄咄怪事!
  @闲中今古2012 20楼
22:53:00  问好 闲中今古2012 ,天涯对联雅座还是包容性很强的,反正我出句是只用今音的:)  第212组:山门自有烟霞护,海夜依然猛浪侵:)  山门自有烟霞护1243124,海夜依然猛浪侵3412341(我心平气和)  1代表普通话的1声字。
  @深绿的树 18楼
17:46:00  不能说找不到北了,就说不存在北。  我无意反对今人今韵,但觉得今人今韵去玩现代诗好了。如果你要玩古体诗词,还是规规矩矩用平水韵吧。  因为文化最可贵的不是割裂创新,而是继承创新。  就比如对联,如果玩通联,大可以用今韵,但是要玩律联,还的用平水韵。  -----------------------------  韵和古诗词是分不开的,但韵和对联没有直接关系吧!!!  音韵只有在读出来时才有用(虽然我们看的时候不出声,但一定在心里默读!)。如果真正只看不读(比如哑语或者一般人看英文),那音韵就失去意义了。既然音韵为读而设,什么平水韵、古音等等,谁知道怎么发音?连发音都不知道,还用它干嘛?  举两个例子:  1、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2、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你觉得这两个大文豪会写出不押韵的诗词吗?那你怎么把这两首诗词句句都读押韵喽?  古代没有拼音,字的发音都是口口相传的,现在根本无据可考,那还固守何益?“与时俱进”并不是假大空的一句口号而已!!!
  @深绿的树 18楼
17:46:00  不能说找不到北了,就说不存在北。  我无意反对今人今韵,但觉得今人今韵去玩现代诗好了。如果你要玩古体诗词,还是规规矩矩用平水韵吧。  因为文化最可贵的不是割裂创新,而是继承创新。  就比如对联,如果玩通联,大可以用今韵,但是要玩律联,还的用平水韵。  -----------------------------  继续支持楼主,对深绿的树提出的问题,觉得有普遍意义。但是古人搞出那么多韵书,总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变化,也没有那部韵书提倡所谓古音(对我们来说是更古的音)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古韵书是在不断修订和变化的基础上互相否定,我们为什么要求去继承那莫衷一是的古音?而不是用今音?我们也可以学习古人作韵书吧?而且汉语拼音为我们提供了一般的条件,而不象古人去用字根来反切,繁琐而又无用,既无法传承声音。当然韵脚用一下古韵是可以的,也必须要照顾今人的习惯,可称“继承”,那么句中却大可不必。否则古人的古人会笑我们只知泥其迹,不知会其意,那是多麽荒唐的事情。  我们应该注意,如今官话原是方言,古人亦如此。韵书是统一语言,方便传播,不是玩古音。
  回复第8楼(作者:@善取名第一人 于
09:30) ----------------------------问好闲中今古2012,我推测下原因,有 些人用平水韵是因为年纪大,他们那一辈的 人推崇平水韵,对平水韵较熟悉,对普通话 不精通。 还有些人用是因为好不容易懂了一点平 水韵,不用,觉得浪费。 其他原因,我也不清楚了。   ==========  这个说法有些偏激哈,目前通用什么,我等凡夫就遵循,哪天你那四声什么的通用了,也会共用。改革并非朝夕事,如现行法律不可说完美,但目前必须守规  
  这问题是够复杂!牵连太多考据。即便
宫商角徵羽 尚衍有两个变音(题外)嘛。——我学下围棋的李世石,祭起 僵尸流 ,理不清且躲;或者奉所罗门国王的招子,一剑下去... 哈哈!
  回复第8楼(作者:
@善取名第一人
09:30) ----------------------------  @长亭狂歌把魂消 24楼
10:27:00  问好闲中今古2012,我推测下原因,有 些人用平水韵是因为年纪大,他们那一辈的 人推崇平水韵,对平水韵较熟悉,对普通话 不精通。 还有些人用是因为好不容易懂了一点平 水韵,不用,觉得浪费。 其他原因,我也不清楚了。  ==========  这个说法有些偏激哈,目前通用什么,我等凡夫就遵循,哪天你那四声什么的通用了,也会共用。改革并非朝夕事,如现行法律不可说完美,但目前必须守规  -----------------------------  呵呵,按古音其实是法外施恩,并非规定那麽简单,其中知道入音的用法大致就可以了,不必另索他骥,骑马找马。我认为按古音音区是宽了,而不是严了,那么就不可道理计,有人说用古音,无非嫌律严,拓展一下而已。那么用哪一部韵书,应有所指。
  ----------------------------呵呵,按古音其实是法外施恩,并非规定 那麽简单,其中知道入音的用法大致就可以了 ,不必另索他骥,骑马找马。我认为按古音音 区是宽了,而不是严了,那么就不可道理计, 有人说用古音,无非嫌律严,拓展一下而已。 那么用哪一部韵书,应有所指。   ==========  诗词属于古文化特有,平水韵为通用韵。若舍平水韵就不应再借用诗词二字,当另起灶炉,如现代诗什么的,何需假手哈……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称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近体诗用韵根据“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其书今佚)。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又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上平声15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上声29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去声30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入声17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  由此看出,平水韵主要用在律诗上。对联上不太实用,。
  ----------------------------  @长亭狂歌把魂消 27楼
12:42:00  呵呵,按古音其实是法外施恩,并非规定 那麽简单,其中知道入音的用法大致就可以了 ,不必另索他骥,骑马找马。我认为按古音音 区是宽了,而不是严了,那么就不可道理计, 有人说用古音,无非嫌律严,拓展一下而已。 那么用哪一部韵书,应有所指。  ==========  诗词属于古文化特有,平水韵为通用韵。若舍平水韵就不应再借用诗词二字,当另起灶炉,如现代诗什么的,何需假手哈……  -----------------------------  唐宋以下少有人作诗词,即使有,也未划归其范围和流传。那么说只按平水韵做通用韵,然后再搞什么词林正韵,钦定词谱,中原音韵所为何来?谁有办法确定其准确的发音呢?
  所谓通用韵,现代看来只是用的人多而已,若按宋词来说,河南开封一带当属正音,我们试试念宋词,非惊掉一地下巴不可。
  @非鸿在天 30楼
14:48:00  所谓通用韵,现代看来只是用的人多而已,若按宋词来说,河南开封一带当属正音,我们试试念宋词,非惊掉一地下巴不可。  -----------------------------  问好非鸿在天 ,是的,每个朝代,语言都有一定的变化。  活在2014年,能把 8万多汉字的今音弄明白了,都非常难。  何况去弄懂古代每个朝代的发音。
  @深绿的树
17:46:00  不能说找不到北了,就说不存在北。  我无意反对今人今韵,但觉得今人今韵去玩现代诗好了。如果你要玩古体诗词,还是规规矩矩用平水韵吧。  因为文化最可贵的不是割裂创新,而是继承创新。  就比如对联,如果玩通联,大可以用今韵,但是要玩律联,还的用平水韵。  -----------------------------  @善取名第一人 19楼
18:18:00  《平水韵》的二个重要问题是  一:南宋的原始版本已经失传;  二: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即后世部分人认可的《平水韵》,仅收集了6000多字。但汉字至少有4万多字,很多字还是得用普通话来读。  宋朝的《类篇》 ,内有 31319个字;  宋朝的《字汇》 , 内有 33179个字;  明朝的《正字通》 ,内有 33440个字;  清朝的《康熙字典》 ,内有 47035个字;  因此......  -----------------------------  南宋的版本问题,不尽然是君所言。在平水韵问题上,确实还存在同一时期两个版本的现象。如南宋山西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  便是在此之前,也还有《广韵》和《切韵》,至于失传的说法,我觉得要分析来看,第一从古籍的收藏和整理角度看,以上我所谈的到的几部韵书确实是失传了。但是若是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没有承袭唐和北宋的韵书,南宋不可能出现《平水韵》,如果不是参考《平水韵》,清朝也不可能整理出《佩文诗韵》,所以这种继承也意味着并不是真正的失传。而现代人完全脱离古人,自己以为新韵便是新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为文化失传行为。  第二个问题,平水韵里面还存在许多不常用的生僻字,何况我们各种字典里面的生僻字。作为文化承载的文字,也不是认识越多变越有学问,诗词更重意,是一种情感的体现。我们的很多字可以根据偏旁部首等寻找根源,不仅仅可以明确意思的根源,也可以了解读音的根源,所谓几万个字,一般能用到的又有多少,常用的可以查到,大部分可以追寻就可以了。楼主所倡导的四声喜全递的理论,也不见得有多少人能够认可。我从习得平水韵的角度和在古诗词创作的历程中,对于四声的变化和顿挫有自己的认识,觉得四声喜全递只能是一种狭隘的发声规律,在音韵的顿挫方面路还很广。人为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筐子里,颇有些坐井味道。  至于你说的最后一个疑问,繁体字不是什么难事儿,给你一个例子:  《觀書作雜感》  字若珠璣列,行文意習揚。  曾疑摹古意,潘岳妙華章。  疏俊痕沙漏,如花綻墨香。  書來如篆刻,金紙與君藏。  般若波羅密,心經一頁長。  偏來詢作者,職業為何忙?  雙手堪書法,操刀在病床。  閑餘多歷練,屬意在醫方。  歎謂功夫到,行行出霸王。
  @深绿的树
17:46:00  不能说找不到北了,就说不存在北。  我无意反对今人今韵,但觉得今人今韵去玩现代诗好了。如果你要玩古体诗词,还是规规矩矩用平水韵吧。  因为文化最可贵的不是割裂创新,而是继承创新。  就比如对联,如果玩通联,大可以用今韵,但是要玩律联,还的用平水韵。  -----------------------------  @秀才有点穷 22楼
09:11:00  韵和古诗词是分不开的,但韵和对联没有直接关系吧!!!  音韵只有在读出来时才有用(虽然我们看的时候不出声,但一定在心里默读!)。如果真正只看不读(比如哑语或者一般人看英文),那音韵就失去意义了。既然音韵为读而设,什么平水韵、古音等等,谁知道怎么发音?连发音都不知道,还用它干嘛?  举两个例子:  1、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  -----------------------------  你所说的太过于泛泛了。无韵不诗,这个和你说的韵和古诗词是分不开的是一个意思。对联要分情况,不是说没有直接关系。对联的格律体系可分为“律联”、“通联”和“散联”三类,律联必须要考虑格律。当然,对联是文人文学,也是民间文学,是雅文学,也是俗文学。“对仗”、“对称”,毕竟是对联的最大特点,也是对联格律的底线。关于“韵”,对联的底线是最起码应该知道对联是出句仄韵脚,对句平韵脚。  看了你举的两个例子,不妨给你解释一下:第一首李白的不是近体诗,在格律方面也不能要求象排律一样,一韵到底。但是大不部分韵脚都是押韵的,平水韵十一尤。个别处用了转韵技巧。第二首苏轼的,是词而不是近体诗。词的格律,有自己的特殊的地方,也不同于近体诗。通篇来看苏轼的这首词格律还是很严格的,全篇只有一处韵脚问题,但是这在“格律服从意向”、“不以辞害意”的角度是没有问题的。
  @深绿的树
17:46:00  问好,谈古音,真的没意思,你能穿越吗?每个朝代的官话都是不一样的。  每个朝代的繁体字也不一样,你注明自己写的每个字是哪个朝代的吗?  基于今音的四种声调,忽略轻声,我首次将4字句的256种声调结构的声律之美,分成11个等级,任意5字句和任意7字句的发音之美也可以更科学的来衡量。  我认为一个单句声动的原因在于:1、声调种类足够丰富;2、任意相邻两字的声调有更多变化;3、相邻两字的韵母、声母、整体音节等也尽可能有变化。  一个大于等于4个字的句子,如果任意相邻4字的发音都是四种声调结构都有,且韵母、声母、整体音节等也变化,将产生圆满之境的变化有致的声律之美,因此,就4字句而言,基于今音,玉龙雪山4231、画龙点睛4231、月光女神、天长地久1243、心领神会1324、风景如画1324、北京大学3142、北大清华3412等四种声调全有的4字句的发音之美是基本一致的,位于11个等级中的最高等级。  1代表普通话的1声,2代表2声,3代表3声,4代表4声。  ………………………………………  请注意,仅仅是4字句,我首次将4字句的256种声调结构的声律之美,分成11个等级。  如果你要反驳我,可以,请问,基于今音的四种声调,4字句的256种声调结构的声律之美,你可以分成多少个等级?平仄体系笼统无用。  有些字是汉朝发明的,当读汉朝之音,有人真懂汉朝之音吗?  有些字是唐朝发明的,当读唐音,有人真懂唐音吗?  有些字是宋朝发明的,当读宋音,有人真懂宋音吗?  有些字是元朝发明的,当读元朝之音,有人真懂元朝之音吗?  有些字是明朝发明的,当读明朝之音,有人真懂明朝之音吗?  有些字是清朝发明的,当读清朝之音,有人真懂清朝之音吗?  古韵研究请参考阅读林焘主编的《中国语音学史》、刘晓南的《音韵学读本》、《汉声》上册及下册、耿振生的《20世纪汉语音韵学方法论》、《音韵学方法论讨论集》、孙玉文的《汉语变调构词研究》等,请先读完这6本书,再扪心自问,问下自己是否真的懂古音?另外还可多读一本流沙河的《文字侦探》,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多字,不仅发音变了,意思改变的也很多。
  不用古音,不代表没有传承,不是格律没了,也不是韵脚没了,那么味道如何,首先是从意境来说话。如今用古音,我想到的是入声字的现代消失,不能不说是《新华字典》的一大失误,这是从五音转化为四音,从古音师从五音,从今音是从四音,我们的发音方法上就有了一欠缺处,所以从入声为仄,也不管它入派三声,是入声的发音方式,不管它有几种发音,就尽归于仄声,这样就有了古意,我们就有了五种音色,这个对于当今意义非凡,不仅有用,而且对于拯救入声,平添润(韵)色,有一大好处,不知我说清楚没有。以作抛转。
  更一下,不是入声字的现代消失,是现代消落。
  所以如今加入入声字并把它归入仄声就好了,至于其它的非入声字,我们认为无从查考,即使是从唐诗宋词的千篇一律来考察,制作软程,也只是雾里看花,有不少字唐宋所无,其音不整,变通者多,读来掣肘,有制于人,意思不相通,笑话颇多,不如不用。
  关于入声字,有稽可查的是王力的《诗词格律》(忘了放哪了)但那里只是说明入声的发声方式,更提出有些地方如湖南等地把它发为长音,有些地方发音已销失,但也有不少地方尚存。但是从古韵书和诗词的格律上看,它们从属一类,并且量大而普遍的应用,说明古人非常推崇和擅长入声字的应用。那么我们今天从古传承也好,不论古也好,不注明入声字就是一种倒退和缺失,不能不引起重视了。
  @善取名第一人 34楼
09:46:00  @深绿的树
17:46:00  问好,谈古音,真的没意思,你能穿越吗?每个朝代的官话都是不一样的。  每个朝代的繁体字也不一样,你注明自己写的每个字是哪个朝代的吗?  基于今音的四种声调,忽略轻声,我首次将4字句的256种声调结构的声律之美,分成11个等级,任意5字句和任意7字句的发音之美也可以更科学的来衡量。  我认为一个单句声动的原因在于:1、声调种类足......  -----------------------------  几百年后,也一定会有人说现代的音韵系统如何如何,这种现象在中国司空见惯。觉得老兄思维相当僵化,就如郑人买履一般。我所侧重的是写古体诗词用平水韵,写现代诗用今韵。这个跟有意思没意思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就好比说你把四声的组合一通混搭,然后向世界宣布你发明了什么音韵系统,但是在多数人看来一点意思都没有,试问,有谁说话还要先分清楚四声的先后顺序呢?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范畴,如果说你只是认为在今音的范围里面,你找到了一些规律,我觉得我是支持你的,但是,你跑到古体诗词、律联这些范畴里面大谈特谈你的这套东西,其实就是有些面目可憎了。  你的理论里面总是认为必须如何如何,才能如何如何,仿佛不读完所有的古籍,就没有资格来谈古籍一样,试问你人生第一句话是怎么说出来的,你一楼的命题就是一个假命题,因为你也承认你也做不到把今音都读准确了。  有些人到死也走不出自己画的圈子,借这个机会,跟你说一声:该醒醒了!  格律不是仅仅音韵一面,语言也绝非只有声音,文学不是削足适履,文化需要继承。
  @深绿的树
17:46:00  基于今音,平仄笼统无用,我首次将4字句的256种声调结构的声律之美,分成11个等级,  任意5字句和任意7字句的发音之美也可以更科学的来衡量。  基于古音,在2014年,没有任何人懂真正的古音,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名字 含树,  你知道 树 在每个朝代是如何发音的吗?要精准的发音,不是拟音。
  @善取名第一人 40楼
09:24:00  @深绿的树
17:46:00  基于今音,平仄笼统无用,我首次将4字句的256种声调结构的声律之美,分成11个等级,  任意5字句和任意7字句的发音之美也可以更科学的来衡量。  基于古音,在2014年,没有任何人懂真正的古音,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名字 含树,  你知道 树 在每个朝代是如何发音的吗?要精准的发音,不是拟音。  -----------------------------  字 声调 拼音 注释  树 遇韻 去声 shù 树木,名词  树 麌韻 上声 shǔ
种植,动词
  在我看来,你分的等级基本无用。
  @深绿的树 42楼
09:37:00  在我看来,你分的等级基本无用。  -----------------------------  我同意你的观点…
  以“树”字为例,在平水韵中也只需要弄清楚破音异读,就可以了,而你这般搞每个朝代的读音,一、无意义;二、无出路。  做学问首先要方向明,我觉得兄台方向不明,还有一些画地为牢的感觉。
  不要强硬要求其他人怎么怎么,喜欢用古音的就任他用,喜欢用今音的也尽管用,向往四声递的也坚持用 不要因为自己的偏好而否定他人习惯就行。  客观的说,四声递音律确实是很美,我也喜欢,只是作联不习惯用而已。无论古今音,和平仄规律是前提,此前提下,具体到写联中,觉得某几个字用古音和今音对整体效果影响不同,就自己推敲,这时候是用古音还是今音能让意更好,就用之。这叫灵活运用。前提是应该对入声字有大体的了解,目的在于品学古联。而今天的我们,创作中还是多用今音较好。  说一大堆,就一个结论:
入声字应该尽量去了解,而创作过程以今音为主,古音为辅,古今不混用(大前提都要遵循平仄规律),而四声递,是属于今音这条大河的另一个分支,节奏感确实美,然而当注重字音不害意,不要牺牲意来换取音,能两全当然更美
  @深绿的树 44楼
10:14:00  【辰集中】【木部】 樹  〔古文〕《唐韻》常句切《集韻》《韻會》《正韻》殊遇切,殊去聲。《說文》生植之總名。《左傳·昭二年》季氏有嘉樹,宣子譽之。《禮·祭義》樹木以時伐焉。《淮南子·原道訓》萍樹根于水,木樹根于土。  又《爾雅·釋宮》屛謂之樹。《論語》邦君樹塞門。  又《揚子·方言》牀謂之杠。北燕、朝鮮閒謂之樹。  又獸名。《儀禮·鄉射禮》君國中射則皮樹中。《註》皮樹,獸名。謂皮作樹形以射之。  又姓也。《後魏·官氏志》樹洛于氏。後改爲樹氏。  又《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臣庾切,音豎。扶樹也。《徐鍇曰》樹之言豎也。種樹曰樹。《易·繫辭》古之葬者,不封不樹。《詩·小雅》荏染柔木,君子樹之。往來行人,心焉數之。  又立也。《書·說命》樹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泰誓》樹德務滋,除惡務本。《畢命》彰善癉惡,樹之風聲。  又諸侯之適子,天子命爲之嗣者,曰樹子。《穀梁傳·僖九年》無易樹子。 俗作,非。  考證:〔《儀禮·鄉射禮》君國中射皮樹。〕 謹照原文皮上增則字。樹下增中字。  如果要讲
古音,一定要彻底,至少要标明,在某个朝代是大致读什么音,笼统用个 错误多多 的平水韵,是不严谨的。  平水韵只是传说。  《平水韵》的二个重要问题是  一:南宋的原始版本已经失传;  二: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即后世部分人认可的《平水韵》,仅收集了6000多字。但汉字至少有4万多字(有些词典是8万多字),很多字还是得用普通话来读。  宋朝的《类篇》
31319个字;  宋朝的《字汇》
, 内有 33179个字;  明朝的《正字通》
33440个字;  清朝的《康熙字典》 ,内有
47035个字;  因此,个人还是推崇用普通话和《中华新韵》。  分级当然有用啊,这样才能更懂声律之美。  例如  蝶恋花满楼24132 的今音发音之美,就远远超过 只有两种声调的 3、44411等。
  @米里奇 43楼
09:40:00  我同意你的观点…  -----------------------------  很多人,还是被笼统无用的平仄体系给洗脑了。  到了2014年,还无法 理解   心领神会1324、玉龙雪山4231、画龙点睛4231、风景如画1324、月光女神4132 的发音之美超越 只有两种声调的 ;  因此,我的分级体系,当然有价值,让世人更懂声律之美的本质。
  @bo情郎 45楼
13:12:00  不要强硬要求其他人怎么怎么,喜欢用古音的就任他用,喜欢用今音的也尽管用,向往四声递的也坚持用 不要因为自己的偏好而否定他人习惯就行。  客观的说,四声递音律确实是很美,我也喜欢,只是作联不习惯用而已。无论古今音,和平仄规律是前提,此前提下,具体到写联中,觉得某几个字用古音和今音对整体效果影响不同,就自己推敲,这时候是用古音还是今音能让意更好,就用之。这叫灵活运用。前提是应该对入声字有大体的......  -----------------------------  问好 bo情郎 ,入声字,就和方言一样,愿意了解,就去了解,但古音无法精准考证,这是事实,因此,我是主张新韵和今音的。  很多人,还是被笼统无用的平仄体系给洗脑了,不懂真正的声律之美。  到了2014年,很多人还无法 理解   心领神会1324、玉龙雪山4231、画龙点睛4231、风景如画1324、月光女神4132 的发音之美超越 只有两种声调的 ;  因此,我的分级体系,很有价值,让世人更懂声律之美的本质。
    -----------------------------
  @善取名第一人 46楼
15:11:00  @深绿的树
10:14:00  【辰集中】【木部】 樹  〔古文〕《唐韻》常句切《集韻》《韻會》《正韻》殊遇切,殊去聲。《說文》生植之總名。《左傳·昭二年》季氏有嘉樹,宣子譽之。《禮·祭義》樹木以時伐焉。《淮南子·原道訓》萍樹根于水,木樹根于土。  又《爾雅·釋宮》屛謂之樹。《論語》邦君樹塞門。  又《揚子·方言》牀謂之杠。北燕、朝鮮閒謂之樹。  ......  -----------------------------  你引得材料是康熙字典里的一些说法。《唐韵》失传、《集韵》失传。《韵会订正》和《洪武正韵》都晚于南宋的平水韵,而平水韵无论是刘氏的还是王氏的都已失传。事实上,近现代的学者对于韵书的学习和认识,很少会早于明朝以前。除非你能找到《五音集韵》,但是《五音集韵》清代没有重印,现在只有少数元明刊本,一般不容易看到。
  我对于以《佩文诗韵》为核心的平水韵,经过这些年的学习和认识,其中确实有个别的字需要去强化记忆,但是大部分的字都基本上能够在读的时候体会,因为声母、韵母的组合其实是有其规律可循的。只是这些只是对于门外汉来说,确实是摸不着门道儿。  你理解的音韵之美,如果没有对平水韵的认识和理解,那将是非常遗憾的。没有继承,自己去创新,没有出路。  心领神会1324【平仄平仄,不美】、玉龙雪山4231【仄平仄平,不美】、画龙点睛4231【仄平仄平,不美】、风景如画1324【平仄平仄,不美】、月光女神4132 【仄平仄平,不美】  之所以说不美,因为不符合格律体系的发音习惯,唐诗宋词里音韵美的标准,这些成语都不符合,而作为成语,在古体诗词里面是禁止使用的,不仅仅是因为语义狭促,更是因为成语很多都是脱胎于古诗词和一些韵文。是通俗化的东西,在音韵上已经无法保证其完美的韵味。  你认为的“只有两种声调的 ”的理解也是错误的,因为古音体系里面除了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仄声之外,还有入声,在一些地方的古音里甚至还超出这个范围。作为格律的顿挫之美,远远多出你所举得这两个例子。
  斑斑们,这样的交流帖应该鼓励一下吧?  @空影漠 @桫椤弯 @那指凉 @方飞潮
  @深绿的树 51楼
16:03:00  问好,你所理解 的格律体系,只是清朝人及王力等人的片面认识,如果你读过  《全唐诗》及《全宋诗》的上千首诗,就明白,近体诗格律所承认的平仄结构不过是 沧海一粟,尤其是针对7字句。  声调越丰富且相邻2字的声调变化越多,更加抑扬顿挫,更加悠扬悦耳。  四声喜全递的全新声韵观是:基于今音,句子声韵之美的本质规律是:四声喜全递大于含4种声调,但没有四声喜全递大于含3种声调大于含2种声调大于含1种声调,与平仄没有关系,平仄本多余。四声喜全递=四声全有最大化,任意相邻4字都是四声全有,如山色有无中+4321,“山色有无中”是被名人引用最多的5字句,也是文运之气最强的五字句,苏轼、欧阳修、周邦彦等名人都曾经将“山色有无中”直接引用到自己的诗词里。  一个句子(5字句或7字句),含4种声调,发音为上品;  一个句子,含3种声调,发音为中上品;  一个句子,含2种声调,发音为中品;  一个句子,只含1种声调,发音为下品;  一个句子(5字句或7字句),只要含4种声调或3种声调,无论是什么声调结构,无论是否合律,发音之美超越符合平仄的33,这2种相对难听的声调组合的规律是只含2种声调,且相邻2字的声调变化少;  例如:  鱼水三顾合23142,含4种声调,发音之美超越符合平仄的33311(两种声调);  悠然见南山12421,含3种声调,发音之美超越符合平仄的33311(两种声调);  池塘生春草22113,含3种声调,发音之美超越符合平仄的33311(两种声调);  生当作人杰11422,含3种声调,发音之美超越符合平仄的33311(两种声调);  死亦为鬼雄34232,含3种声调,发音之美超越符合平仄的33311(两种声调);  著名唐诗第一首: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1232244,含4种声调,这句证明246不平仄分明也很声动;  此地空余黄鹤楼3412242,含4种声调;  黄鹤一去不复返2414243,含4种声调,这句证明246不平仄分明也很声动;  白云千载空悠悠2213111,含4种声调;  晴川历历汉阳树2144424,含3种声调;  芳草萋萋鹦鹉洲1311131,含2种声调;  日暮乡关何处是4411244,含3种声调;  烟波江上使人愁1114322,含4种声调;  小结:如上8句,含4种声调的有5句,含3种声调的有2句,含2种声调的只有1句;  著名唐诗第二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关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4213412,含4种声调;  客舍青青柳色新4411341,含3种声调;  劝君更尽一杯酒4144413,含3种声调;  西出阳关无故人1121242,含3种声调,这句证明246不平仄分明也很声动;  小结:如上4句,含4种声调的有1句,含3种声调的有3句;  著名唐诗第三首: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2234221,含4种声调;  一片孤城万仞山2412441,含3种声调;  羌笛何须怨杨柳1221423,含4种声调,这句证明246不平仄分明也很声动;  春风不度玉门关1124421,含3种声调;  小结:如上4句,含4种声调的有2句,含3种声调的有2句;  著名唐诗第四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24114,含3种声调;  黄河入海流22432,含3种声调;  欲穷千里目42134,含4种声调,且契合四声喜全递;  更上一层楼44122,含3种声调;  小结:含4种声调的有1句,含3种声调的有3句;  著名唐诗第五首: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昔闻洞庭水12423,含4种声调,这句证明246不平仄分明也很声动;  今上岳阳楼14422,含3种声调;  吴楚东南坼23124,含4种声调;  乾坤日夜浮21442,含3种声调;  亲朋无一字12214,含3种声调,这句证明246不平仄分明也很声动;  老病有孤舟34311,含3种声调;  戎马关山北23113,含3种声调;  凭轩涕泗流21442,含3种声调;  小结:如上8句,含4种声调的有2句,含3种声调的有6句;  著名唐诗第六首:柳宗元的《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使》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城上高楼接大荒2412141,含3种声调;  海天愁思正茫茫3121422,含4种声调,这句证明246不平仄分明也很声动;  惊风乱飐芙蓉水1143223,含4种声调;  密雨斜侵薜荔墙4321442,含4种声调;  岭树重遮千里目3421134,含4种声调;  江流曲似九回肠1234322,含4种声调;  共来百越文身地4234214,含4种声调;  犹自音书滞一乡2411441,含3种声调;  小结:如上8句,含4种声调的有6句,含3种声调的有2句;  著名唐诗第七首: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湖水平14232,含4种声调,这句证明246不平仄分明也很声动;  涵虚混太清21441,含3种声调;  气蒸云梦泽41242,含3种声调;  波撼岳阳城14422,含3种声调;  欲济无舟楫44212,含3种声调;  端居耻圣明11342,含4种声调;  坐观垂钓者41243,含4种声调;  徒有羡鱼情23422,含3种声调;  小结:如上8句,含4种声调的有3句,含3种声调的有5句;  著名唐诗第八首: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声。  清晨入古寺12434,含4种声调;  初日照高林14412,含3种声调;  曲径通幽处34114,含3种声调;  禅房花木深22141,含3种声调;  山光悦鸟性11434,含3种声调;  潭影空人心23121,含3种声调;  万籁此都寂44314,含3种声调;  但余钟磬声42141,含3种声调;  小结:如上8句,含4种声调的有1句,含3种声调的有7句;  著名唐诗第九首: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城阙辅三秦24312,含4种声调,且契合四声喜全递;  风烟望五津11431,含3种声调;  与君离别意31224,含4种声调,这句证明246不平仄分明也很声动;  同是宦游人24422,含2种声调;  海内存知己34213,含4种声调,且契合四声喜全递;  天涯若比邻12432,含4种声调;  无为在歧路22424,含2种声调;  儿女共沾巾23411,含4种声调;  小结:如上8句,含4种声调的有5句,含3种声调的有1句,含2种声调的有2句;  著名唐诗第十首: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客路青山外44114,含2种声调;  行舟绿水前21432,含4种声调,且契合四声喜全递;  潮平两岸阔22344,含3种声调;  风正一帆悬14412,含3种声调;  海日生残夜34124,含4种声调;  江春入旧年11442,含3种声调;  乡书何处达11242,含3种声调;  归雁洛阳边14421,含3种声调;  小结:如上8句,含4种声调的有2句,含3种声调的有5句,含2种声调的有1句;  著名唐诗第十一首: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乌啼霜满天4412131,含4种声调;  江枫渔火对愁眠1123422,含4种声调;  姑苏城外寒山寺1124214,含3种声调;  夜半钟声到客船4411442,含3种声调;  小结:如上4句,含4种声调的有2句,含3种声调的有2句;  ……………………………………  著名唐诗第十二首:王维的《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太乙近天都43411,含3种声调;  连山到海隅21432,含4种声调,且契合四声喜全递;  白云回望合22242,含2种声调;  青霭入看无13442,含4种声调,这句证明246不平仄分明也很声动;  分野中峰变13114,含3种声调;  阴晴众壑殊12441,含3种声调;  欲投人处宿42244,含2种声调;  隔水问樵夫23421,含4种声调;  小结:如上8句,含4种声调的有3句,含3种声调的有3句,含2种声调的有2句;
  @灰色水影 52楼
16:18:00  问好灰色水影,感谢回帖支持:)
  @深绿的树 51楼
16:03:00  老子李耳那个时代的古音,甚至可能连声调都没有。  音形意,缺一不可,如果你真用笼统的古音(没有确定到某个朝代或某本韵书),你用了繁体字没?
  @Acousticathy 49楼
15:23:00  -----------------------------  用英文名做id的马甲?
  单研究古音可简易化的研究, 个人认为用平、上、去、入...来区分就可以了, "平"音读的字, 顾名思义, 就是平声字, 也分上平下平两种, 而文字"平上去入"的读音在南方保持得最完善, 福建和广东;尤以广东话中的"粤语"保存最多。  文字除却平声的读法后的读音(上、去、入)就是"仄"音。  为什么说广东话中的"粤语"保存古音字最多呢? 那就要从我学粤语发音开始说起了, 将会是一篇又长又大的文章。呵呵
    -----------------------------
  补充几句, 平上去入四音也分上四音和下四音的,但中国文字也不是每个字都四音齐全的, 随便举几个例子:(粤语读音)  蒙  上四音: 平(?)、上(懵)、去(?)、入(?)(变音)  下四音: 平(蒙)、上(?)、去(梦)、入(木)(变音)  轩  上四音: 平(轩)、上(显)、去(献)、入(?)(变音)  下四音: 平(?)、上(宪=献的读音)、去(?)、入(血)(变音)
  @桃花客 57楼
10:12:00  单研究古音可简易化的研究, 个人认为用平、上、去、入...来区分就可以了, "平"音读的字, 顾名思义, 就是平声字, 也分上平下平两种, 而文字"平上去入"的读音在南方保持得最完善, 福建和广东;尤以广东话中的"粤语"保存最多。  文字除却平声的读法后的读音(上、去、入)就是"仄"音。  为什么说广东话中的"粤语"保存古音字最多呢? 那就要从我学粤语发音开始说起了, 将会是一篇又长又大的文章。呵呵  -----------------------------  本不想再谈古音,但是桃斑的话让我想再啰嗦几句:对于古音的理解,不仅仅是放开一些,是让那些在今天不能接受的格律合法化。而是从字义上的理解,一定会发生分歧,那就是一字多音使平仄混同,那么单纯的通对通就是蒙事先生了,而且会适得其反。比如“一”字,有阴平阳平去声三种发音,一声时,代表数字,二声时比如一路歌声就代表始终,贯穿等,到四声时就代表引发或如果之意,单纯的归于平仄,就不能代表原意,句对就可能改变句式和词性,这是对联所不允许的。再比如“好”字,归于仄声有两种发音,三声是形容词,四声时是动词,这在古音里亦是频频,如此音不同,词性也不同,混同于仄声。如何不失对?还有大量的名词变动词,古语颇多,于今发音不同,结果我们都笑纳了,有人想过吗?还有古今用法不同的字,比如直,古同值,变为名词,我们按图索骥,去查古音,当为即用,岂非谬乎?
  多音多义的情况比比发生,词性发生错讹也是在所难免,我们做对联按要求就应该醒醒了。
  @非鸿在天 61楼
11:51:00  多音多义的情况比比发生,词性发生错讹也是在所难免,我们做对联按要求就应该醒醒了。  -----------------------------  问好 非鸿在天 ,赞成你的观点,  每个字在不同朝代,可能有不同的发音。  就如同 很多字,在古代有很多不同的异体字一样,因此,其实古音非常复杂。  笼统用的 古音 ,不科学也不严谨。  建议用 今音 及 中华新韵,其实 《新华字典》的价值,在今天,就相当于以前某个朝代的韵书。
  @非鸿在天  @深绿的树  @桃花客  每个字在不同朝代,可能有不同的发音,有些字如果是老子李耳那个时代发明的,当时的古音甚至连声调都没有,无法知道当时的古音。  就如同 很多字,在古代有很多不同的字体及异体字一样。  例如 深字,在唐朝时的发音和字体是?  例如 深字,在宋朝时的发音和字体是?  例如 深字,在元朝时的发音和字体是?  如果谈 古音,就要结合古字形,音形意 ,缺一不可。  当今对联界,笼统的标个 古音,实际非常不严谨。      看图,可以看出 宋本广韵中,当时的深 是有 两种发音的,到了 2014年,只剩下一种。  而且 深 有 金文体、小篆体、楷体,哪个朝代用的 小篆体,有几人能弄明白?  深的异体字有6个,某个朝代用了某几种异体字,有几人能整明白?  2014年,推荐用 今音 和 中华新韵。
  每个字在不同朝代,可能有不同的发音。  ===============  无论在任何事情上, 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应该就是标杆, 正如中国人可称为汉人, 又称唐人一样, 两者皆可;而在文字上大多数人称中国文字为汉字, 据我所知汉族的人也是最多的, 从这一两点看来, 汉朝在文字上影响后世颇深, 所以在研究文字的古音读法可不可以以汉代的读音较为准确呢?  作者:非鸿在天 时间: 11:51:00   多音多义的情况比比发生,词性发生错讹也是在所难免,我们做对联按要求就应该醒醒了。  =====================  多音多义的文字和平仄只存在着一点关系, 词性因读音不同而对写作做成有误区这说法是不恰当的。所以, 用平上去入古四声去把文字分为平仄两类是最简单、直接及容易明白的。  另外, 谈论古音字时切勿拿今音的读音作对比,   "...比如“一”字,有阴平阳平去声三种发音,一声时,代表数字,二声时比如一路歌声就代表始终,贯穿等,到四声时就代表引发或如果之意,单纯的归于平仄,就不能代表原意,句对就可能改变句式和词性,这是对联所不允许的。"  ================  “一”字在古音中没有阴平和阳平之说。
  @桃花客 64楼
15:38:00  每个字在不同朝代,可能有不同的发音。  ===============  无论在任何事情上, 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应该就是标杆, 正如中国人可称为汉人, 又称唐人一样, 两者皆可;而在文字上大多数人称中国文字为汉字, 据我所知汉族的人也是最多的, 从这一两点看来, 汉朝在文字上影响后世颇深, 所以在研究文字的古音读法可不可以以汉代的读音较为准确呢?  作者:非鸿在天 时间: 11:51:00  多音多义的情况比比发生,......  -----------------------------  理性糊涂,注意一字发音特点于古音一脉相承,这里是举例。  另外, 谈论古音字时切勿拿今音的读音作对比, (桃花客}这就更其糊涂,用古音举例你又不懂真实发音,岂非对牛弹琴。
  @非鸿在天 65楼
19:30:00  理性糊涂,注意一字发音特点于古音一脉相承,这里是举例。  另外, 谈论古音字时切勿拿今音的读音作对比, (桃花客}这就更其糊涂,用古音举例你又不懂真实发音,岂非对牛弹琴。  -----------------------------  确实,如果没有穿越到古代的超能力,千万别说自己懂古音。  只能说某个字在古代的某个朝代,大致的拟音是xx
  另外, 谈论古音字时切勿拿今音的读音作对比, (桃花客}这就更其糊涂,用古音举例你又不懂真实发音,岂非对牛弹琴。  ======================  我不懂古音也好, 不懂历史也罢, 那就用现代的事情来引证历史?   研究古代的事情引用现代的东西去解说? 什么逻辑?
  楼主:善取名第一人 时间: 08:35:00   @非鸿在天 65楼
19:30:00  理性糊涂,注意一字发音特点于古音一脉相承,这里是举例。  另外, 谈论古音字时切勿拿今音的读音作对比, (桃花客}这就更其糊涂,用古音举例你又不懂真实发音,岂非对牛弹琴。  -----------------------------  确实,如果没有穿越到古代的超能力,千万别说自己懂古音。  只能说某个字在古代的某个朝代,大致的拟音是xx   =====================================  何谓穿越到古代的超能力? 相信没有一个人有这个超能力吧? 所以若要研究古代事情就要引经据典的去考证, 这"引经据典"是什么经什么典呢? 现代的教科书吗? 所以, 在大家都引用不到经典著作去支持某种学说时, 我就会跟随着约定俗成的说法, 小数服从多数。
  赞同使用今韵,毕竟你是写给今人看的,没必要让别人绕半天去读什么古韵。。但是话又说回来,不能因为谁都无法真正读懂古韵就完全忽视或者放弃古韵。。。正如我们谁都无法真正了解历史的真相,就要放弃研究历史一样
  @桃花客 67楼
09:12:00  另外, 谈论古音字时切勿拿今音的读音作对比, (桃花客}这就更其糊涂,用古音举例你又不懂真实发音,岂非对牛弹琴。  ======================  我不懂古音也好, 不懂
也罢, 那就用现代的事情来引证
?  研究古代的事情引用现代的东西去解说? 什么逻辑?  -----------------------------  推理就是逻辑吧?只懂平声仄声,不懂懂一声二声乃至三声四声,是吧?谈到平声或仄声的不同和多义的时候,有两种发音,两个词性,乱点鸳鸯时,恐怕衔接错位吧?  古语多音多义,来至分裂国家,地方语种总而合之,每个朝代都立官方语种,虽有拼读,但无传承,连字根发音都不固定,你从何得知?
  多音多义的文字和平仄只存在着一点关系, 词性因读音不同而对写作做成有误区这说法是不恰当的。所以, 用平上去入古四声去把文字分为平仄两类是最简单、直接及容易明白的。(桃花客)  --------------  你是用现代的意思去诠解古语的字意,尚不自知,还说不恰当。  你说直接及容易明白,你明白了什么?
  @再读两年书 69楼
09:34:00  赞同使用今韵,毕竟你是写给今人看的,没必要让别人绕半天去读什么古韵。。但是话又说回来,不能因为谁都无法真正读懂古韵就完全忽视或者放弃古韵。。。正如我们谁都无法真正了解
的真相,就要放弃研究
一样  -----------------------------  建议 再读两年书
同学 再仔细看下 这个帖子,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泊字,   在唐朝如何读?只有杜甫自己知道。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方正小篆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