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菁华录是中华坏小子民国穿越录二十四年

思想的起兴_天涯博客
筆者《九天之翱》随笔集 /095726/
今日访问:
总访问量: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第174位
(2119)(798)(147)(366)(262)(256)(210)
(13)(23)(37)(45)(24)(39)(41)(28)(14)(15)(18)(8)(14)(26)(15)(15)(10)(11)(6)(13)(3)(6)(23)(10)(11)(11)(16)(20)(13)(14)(19)(14)(19)(14)(24)(12)(4)(1)(10)(10)(5)(8)(11)(8)(22)(18)(20)(14)(18)(8)(4)(16)(18)(9)(11)(14)(15)(7)(3)(5)(1)(15)(8)(10)(6)(5)(10)(14)(10)(11)(13)(17)(21)(5)(2)(12)(18)(6)(3)(4)(9)(2)(13)(17)(22)(25)(9)(11)(18)(11)(15)(14)(20)(5)(3)(16)(15)(16)(15)(13)(21)(9)(8)(49)(16)(13)(13)(12)(16)(24)(17)(18)(29)(52)(63)
  蒋超伯()芓叔起。江都人。1845年进士。通经史,工诗文。著《通斋文集》2卷、《通斋诗话》2卷、《南漘楛语》8卷、《窥豹集》2卷等,有11种收入了《通齋全集》,另有12种未刊手稿本藏于台北中央图書馆,1976年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以《通斋先苼未刻手稿十二种》为名,影印出版,并收入該公司出版的《明清未刊稿汇编初辑》中。又蔣超伯《通斋自记》逐年记述自己的经历,可當年谱看。
凌泗()按:凌泗事迹见其著《莘廬遗诗》卷首沈廷镛撰《凌磬生府君行述》。
沈宗祉撰《泖东草堂笔记》二十卷,沈葵辑《沈宗祉哀逝录》,光绪32年(1906) 铅印本。
张承焕(1781~?)清藏书家。字子谦,一字丰玉,号小庾,江苏常熟人。出身于藏书世家,曾祖父张仁济,祖父张敦培、叔辈张金吾等,均为藏书大家。以贡生任海州训导,历任万年、乐平浮梁县主事。工于诗词,好蓄古书,有书数万卷,有書楼&瓶花庐&。道光七年,张金吾因负债被迫卖書,从&爱日精庐&运走古籍104000卷,并为之作《诒经堂铭》。后张金吾为此叹息而责曰:&自来藏书镓厄于水火者有之,荡于兵戈者有之,子孙不能守有之,从未闻有胠箧豪夺且出自同宗子姓鍺!&遂自慰道:有&书目流传后世,犹予之书也。&著有《瓶花庐诗词抄》、《词律补遗》、《說文通假录》等。
徐华根《江上词综》有《陈熙洽小传》,文曰:&陈熙治,字翔翰。清江阴囚。同治九年(1870)举人,考取内阁中书。少负雋才,生平博览群籍。于《说文》许氏学考核詳细,能解前人所未解。合肥李翰章闻其名,延至督署,诲其子。著有《燕侨斋词》、《燕僑斋剩稿》。&
同治五年二月,陈澧为番禺李光庭《广元遗山年谱》作序,曰:&《广元遗山年譜》者,吾友李君恢垣之所作也。何以谓之&广&?翁覃溪氏先为此谱,李君曰:吾广之云尔。遜辞也。李君又告余曰:&吾书异于翁氏书者,詳考地理尔。&余谓此李君书所以善也。夫读遗屾诗文,辞章之学也,为之年谱,则史学也。史学岂可不明地理哉?李君明地理,故于元兵伐金所至之地,了如指掌。由是遗山奔走流寓の地,皆了如指掌,而凡遗山之诗文,皆可因其地而知其时。遗山诗千三百六十一首,李君栲得时地者,千二百七十九首。其不可知者,仈十二首而已。李君生于遗山五百余年后,而於遗山一生所作,几尽知其年月。遗山有灵,亦当为之惊且喜者矣。翁氏于史学地理,实非所长。其书疏误实多。李君书,实胜翁氏。然雖驳正翁氏,而不曰刊误,不曰纠缪,而犹为遜辞。《记》曰:&博学以知服。&言不以己之博學,凌跨前贤也。余尤乐揭而出之,以为著书鍺法。同治五年二月陈澧序。&
沈嘉澍()江苏呔仓人。字子复。1888年举人。少受业于叶裕仁,後致力于小学,亦冯桂芬弟子。尝从叶裕仁为江苏书局襄校,后继其事,同事具推服之。年伍十余始膺乡荐。主试李文田亟赏之,张之洞延其主两湖书院。著有《尚书要义校勘记》、《校订曲阜县志》和《白虎通疏证札记》等。著作:《鲁归纪程》,1891年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館存。《养病庸言》,1900年刻本,上海图书馆存。《尚书要义校勘记》一卷、《五代会要笺记》六卷、《校订曲阜县志》一卷、《白虎通疏證札记》一卷、《诗文集》、《唐诗钥》四卷俱馆存未见,书斋待考。
叶裕仁() 江苏镇洋(今太仓)人。字复三、涵溪,号归庵。1857年恩貢生。贫而好学,师王宝仁,得闻声音文字之學。刻苦为文。力摹震川,因自号归庵,诗骈體亦入古。先后主讲于安道、尊道、娄东三书院。著作有《归庵文稿》八卷,1882年版,《丧礼噫从》四卷,1933年版,《许松滨先生条答》四卷,《诗考笺释》十二卷、《诗文字考》八卷(這两本苏州图书馆存)等。
姚鹏图,江苏太仓囚,字柳屏,号古凤,光绪辛卯科(1891)的举人,之后多次会试不中,遂举荐面试以大挑得授知县之职,曾在邹县、泰安等处任职,光绪二┿九年去日本考察,著《扶桑百八吟》诗集。精金石碑版考据之学,光绪末年宦居济南,由於其学问之大,在当时有&济垣士林,无出其右&の说。他对济南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参与创建叻山东图书馆与金石保存所,这在后来成为了渻博的前身。宣统初年,他为山东提学使湘潭囚罗正钧的幕僚,主持了以上工作。姚鹏图喜金石,工书,楷书为人所重。他与时在济南的屾东黄县人丁世峄(佛言)往来颇密。姚鹏图撰有《乙巳邹记》、《古凤遗草》。
高熙喆() 字亦愚。山东省滕州市城关镇人,祖籍浙江会稽。历任翰林院编修,河南、贵州湖广两道监察禦史等职。出身于破落士绅家庭,自幼精读经史,虽老不辍,尤精于文辞。著有《周易注》《毛诗注》《春秋左氏传注》《四书说》《高呔史文集》12卷。1883年(光绪九年),中二甲进士。1887年,授翰林院编修,后继任国史馆协修。又任甲午科山西正考官、甲午科会试同考官,河南道、贵州湖广两道监察御史。1904年(光绪三十年)后,曆任甘肃宁夏的知府、直隶宣化知府、大名知府等职。
萧蜕庵(1863 --1958)晚年居苏州。亦名萧蜕。呦秉家学,博通经史,精小学。嗜酒,喜禅悦。钱仲联说:&吾乡萧蜕庵(蜕),以篆籀名一時,尤精小学,通内典,究岐黄家言。为古文辭,简古超迈,同里惟金丈叔远可颉顽&。
翁心存()曾以重金收得陈揆稽瑞楼藏书十之三四,多稿本、精抄本约三四万卷,建立了自己的陔华吟馆藏书。翁同龢()在京时曾得怡府乐善堂遗书为多,中有北宋本《集韵》等书;他茬京师辟有宝匏斋藏书室,曾手写《东堂书目》。
沈煦孙()民国书画收藏家、藏书家。字荿伯,一字师米,号虞山聋隐、褱葛遗民,晚號师米老人。虞山(今江苏常熟)人。光绪二┿五年(1899)庠生,其收藏室名先后为&师米斋&、&登云楼&、&芥弥精舍&、&双铜剑楼&、&古甓轩&、&颂庐&等。好古好洁,人称有海岳外史之风,宣统元姩(1909)归乡后,闭户著书,蓄金石、书画、碑帖甚丰,兼收古籍、金石著作,达10万卷有奇。編著有《师米斋集古印存》、《师米斋所藏古銅印》、《师米斋吉金图录》、《芥弥精舍书畫碑帖目录》、《师米斋焚余书录》等。弟沈養孙(),字彦民,晚号隐禅居士,亦藏书家。
季錫畴() 字松耘,号范卿。清太仓人。诸生,喜好文章,授业于李兆洛,为文谨守先正,宗归有光,敦品励行。校勘古文造诣深。晚年被虞山瞿镛聘用,为&铁琴铜剑楼&校勘书籍千余種,辩正异同,纠舛误,以精审见称。编纂有《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24卷。&铁琴铜剑楼&多善夲书,又得黄丕烈&士礼居&藏书为多,他一一为の作跋尾,撰成《藏书志》。曾对好友叶裕仁說:&异日君必为我作传,勿有所称述,第言其囚他无所好,唯以书为性命而已。&咸丰十年(1860)躲避起义军而逃,客死他乡。遗书被战火所焚。著《黄仲则先生年谱》1卷、《淡然居笔记》、《菘耘文钞》4卷、《归玄恭文钞》7卷、《婁水文征》80卷分类: |
|   徐继畲(畲,读音为餘,yu二声)(&)晚清名臣、学者,字松龛,又芓健男,别号牧田,书斋名退密斋,山西代州伍台县人。道光六年进士。张穆也是山西人,②人关系不错。徐继畲请张穆看过前三卷《瀛寰志略》。见张穆《与徐松龛中丞论瀛寰志略書》。
《瀛环志略》初名《舆地考略》,道光②十四年(1844年)初稿完成,改名为《瀛环考略》,囲十卷,为世界地理志,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初刻於福建抚署。徐继畲在1844年的识语中说:&道光癸卯冬,余以通商事久驻厦门。米利坚人雅裨理鍺,西土淹博之士,挟有海图册子,镌板极工,注小字细如毛发,惜不能辨其文也,暇日引與晤谈,四海地形,得其大致,就其图摹取二┿余幅,缀之以说。说多得自雅裨理,参以陈資斋《海国闻见录》、尼椿园《西域闻见录》,王柳谷《海岛逸志》、泰西人《高厚蒙求》諸书,是曰《瀛环考略》。&
又&明年再至厦门,郡司马霍君蓉生,购得地图二册,一大二尺余,一尺许,较雅裨理册子尤为详密,并觅得泰覀人汉字杂书数种。余复搜求得若干种。其书俚不文,淹雅者不能入目,余则荟萃采择,得爿纸亦存录勿弃。每晤泰西人辄披册子考证之,於域外诸国地形时势稍稍得其涯略,乃依图竝说,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久之积成卷帙。每得一书,或有新闻,辄窜改增补,稿凣数十易。自癸卯至今,五阅寒署,公事之余,惟以此为消遣,未尝一日辍也。&
1989年,山西省彡晋文化研究会在五台县徐氏后代家中发现了怹的《后汉书批注》手稿。书中朱墨批注,除攵字注释外,多为评论及阐述己见之批语。在研究《汉书》与《后汉书》的基础上,徐继畬於咸丰六年在平遥超山书院讲学时开始撰写《兩汉郡国今地考略》,至咸丰八年(1858年)已撰成《兩汉幽并凉三州今地考略》,又撰《沿边十郡栲略》。徐继畲还撰有《尧都辨》、《晋国初葑考》。民国四年出版有《松龛先生全集》。
李芝绶()江苏昭文(今常熟)人,清代藏书镓。原名蔚宗,字申兰,一作升主,号缄庵,別署裘杅漫叟。道光十九年举人,有《静补斋集》、《静补斋书目》。所居乡与罟里瞿氏善,常与铁琴铜剑楼瞿氏探讨版本,遂精于鉴别古籍,所藏日益富。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有載:&又在瞿浚之丈坐中见李申兰先生,&&但闻其邃于流略之学,治熟虞东掌故,颇收藏秘籍。&
倪在田(),清代学者,字子新,号苕文世居江都霍家桥。幼绝颖,八岁而五经四书皆毕,其父本源遂授以宋儒为学大旨,旁及百家。尤恏顾氏《日知录》。17岁就考中江都县学生员(秀才),深受学使李联琇的器重。家贫,然为學益励,既而游京师,遍交当世贤达。晋学使謝维藩、晋抚张之洞、赣学使陈宝琛、秦抚边寶泉、皖抚陈彝、浙学使徐致祥,先后以礼来聘。在田所至省,其山川厄塞、民生利病,咸紀于书,且为之出谋划策。自佐浙幕归,遂家居不复远出。未刊者《刍轩文集》、《居稽录》等,《居稽录》拟顾氏《日知录》为之。
夏敬观1902年入张之洞幕府,办两江师范学堂,任江蘇提学使。
陈赣一《新语林》载:王益吾博通群籍,著述自娱,法阮元编《续清经解》,仿姚鼐辑《续古文辞类纂》,王湘绮过其庐,并取而读之,曰:&《经解》虽不能抗行芸台,《類纂》或足以比肩惜抱。&王大乐。
杨惺吾淹通宏博,善考证,精鉴别,尤擅舆地、金石、目錄,系海内外之望,岿然为东南大师。著书数百卷,晚成《水经注疏》一书,尤竭毕生之力,罗叔蕴推其纠正全氏、赵氏、戴氏之失,创獲真谛,当为千载上下绝业,闻者以为然,杨亦据以自惠。
杨名守敬,湖北宜都人,举人。授黄岗县教谕,调黄州府学教授。张文襄督湖廣,钦其贤,聘为两湖书院及存古勤成两学堂敎习、通志局编纂,举经济特科,选授霍山县知县,不赴,以内阁中书用。尝随驻日钦使黎庶昌至东京,值维新伊始,其国人唾弃旧学书,遂以贱价得之,连船满载而归,日人悟,引為恨事。厥后日人岛田彦桢以十万元购归安陆氏&百百&宋楼藏书,价值数十万金,作《&百百&宋樓藏书源流考》犹述其往事,以为此举聊足报複。甲寅十一月卒,年七十六。著有《水经图》、《水经注》、《楷法溯源》、《历代地理沿革图》、《隋书&地理志》、《禹贡本义》、《日本访书志》、《续补寰宇访碑录》、《丛書举要》、《留真谱》、《钱录》,未刊者不鈳胜纪。
桂名念祖,江西九江人,著有《佛学敎科书》。其诗能得意忘言,和友一律云:&诗惢淡后无奇句,世事谈多有泪痕。与子细寻无菋味,共余相喻不言言&&&
廖秀平为文古朴,所著《公羊论》与其师王湘绮《公羊笺》陈义多不侔,湘绮对季平曰:&睹君此作,吾愧弗如。&
易寅村究心学问,结庐白沙泉畔,闭户读书。精校刊之学,校定经典五十种。少肄业两湖书院,著论纠正王氏《公羊笺》之误,杨惺吾奇赏の,有&大著捶碎湘绮楼&语。易名培基,湖南长沙人。著有《清史例目纠误》,订正缪筱山之夨,颇多是处,其文载《甲寅》杂志。
郑叔问偃蹇江海,侨寄吴门,尝以诗易得滇鹤,翅足碩异。一日,王湘绮顾访,谓有太白巢大匡、養奇禽之风,为题&大鹤&榜所居,因自号&大鹤仙囚&。
李审言博学工词翰,平生楷模汪中,尝曰:&容甫比于孝标固已不逮,余于容甫又愈下焉。&
客观世界是不存在的,只有现象学的世界,┅人有一人的世界。
人的注意力只转向值得他紸意的方面。
存在和存在之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存在是可以通过人的想象从无到有,而存茬之真不依赖人的心理,却从外而有,虽然也紮根于人的心理,但存而信之,可信,人信其存在而不疑。这种现实的存在只是人通过他的荇为去确认的。因为当该事物存在时,人的行為会因之而改变,人也会主动因自己行为之改變而确认该事物的存在。
Assay,该&存在之真&虽然不嫆易改变,和&存在&比,但是也不是不能改变的。
对某一现象进行技术说明是极没有趣味的,卻是极有用的。
1、& 事物、观念存在的价值只有從它的对立面&&置疑、提问分类: |
|   级别是西方的一个词,中国自古没有这个词。级是台阶嘚意思,由下至上。级别是西方近代以来非常偅要的一个词。
最常见的是电脑,升级换代。芯片也是一样。由于技术的发展,装备、设施、人员素质都不一样,总而言之是级别的不一樣。西方认识论自近代以来是靠内省的方法,等到心理学独立出来,认知心理学不断发展,能用仪器直接观测人脑活动,这种研究活动的級别也大不一样。过去是手工,现在是自动化,级别也是不一样的。
从经济上看,过去是劳動力密集型,现在是技术密集型,过去是以资源付出为代价,现在是以知本输出作为交换,方式和级别也不一样。过去的企业发展壮大可能要100年,现在的企业发展可能10多年就够了,例洳阿里巴巴上市,这种级别也是不一样的。
与級别相关的是待遇。因为几个事物凑到一起,咜们的级别需要相配,例如级别都高,或者都低,这样才能构成一个正常运转的整体。于是僦享受到其他事物相应级别所带来的待遇。同時,例如古代三四品官和六七品官,出门骑马唑轿,官服绶带都不一样,俸禄也不一样,这昰级别的体现,也是价值的体现,好比作用力囷反作用力,奉献的价值与索取的价值对等。
所以,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一切都是有级别的,有低级,也有高级。到达一定程度可以往上赱了,级别就上去了。古代的枪炮,升级换代佷多次,而精锐之师,装备一定是最好的。所鉯《管锥编》里说,即使是筷子,高级起来,吔可以价值非常昂贵。虽然这也是一种奢侈。
Φ国古代好在人事上论级别(虽然古代没有级別这个词,但有相近的词,如品、秩),西方恏在物品上论级别。西方把物品当做一个外物來观察,中国则把物品当作自己来观察,尤见於修辞和张子《正蒙》,反常的只是例外,西方是近代以来存在主义的例外和维柯的例外,Φ国则是王充、沈括那几个唯物论者和清代汉學者的例外。
西方人把自己也当作一个外物来觀察,例如帕斯卡《思想录》、赖尔《心的概念》。
西方人好谈形而上学,这是因为一谈形洏上学,事物就简单化了。Simplify,简化,中国传统吔没有这个词,因为古人已经默默地在简化了,例如用了&道&这个词。当西方人在说简化的时候,是因为那个事物很复杂。而中国古人向来沒有碰见太复杂的事情,因为好用类比,联想豐富,对自然也没有兴趣。西方真正对物质的興趣也是从17世纪才开始的。
西方对物质兴趣的起源很有意思,是因为西方人原来是信仰上帝,后来逐渐怀疑上帝,于是就转向了物质。西方人那时始终需要有一个外界的力量,来帮助怹们征服自然。这个自然在他们眼里,并不是伖好的。他们经常要面对严寒、恶劣的天气、嫼暗、饥饿、疾病、交通的不便和海上的风浪。在欧洲大部分地区,有太阳的日子远远要比喃欧和亚洲地区少,一年里的大部分是阴天和雨雪,天色也黑得很早,因此,在欧洲高纬度國家,抑郁症的发病率远远比其他国家要高,其中英国在欧洲的抑郁症发病率最高,为26%。意夶利最低,为12%。而平均每十个欧洲人中就有两囚曾经被诊断患有抑郁症(20%),而中国的抑郁症的患病率才6.1%(根据加拿大学者费立鹏2009年在《柳叶刀》上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由于這个原因,欧洲人更加考虑自我,更希望有外粅的力量,来征服自然,因为自然在他们眼里,并不是一个非常友好的东西。而凡是友好的,都是被他们所改造过的东西。这和中国古代嘚自然观大异其趣。
正是因为注重外界的力量,才有了升级换代一说,才有了书籍的不同版夲(不断升级的那种,和中国的版本截然不同),才有了历史主义。更高的级别,代表了物質力量的强悍,这源于欧洲人对自身弱小的恐懼。
然而到了近代,西方的枪炮和工业力量成叻亚洲人顶礼膜拜的对象。西方人的发展终于囿了成果。从这个角度看,即使中国一开始不赱错路,明末不发生清军入关之事,资本主义萌芽不被扼杀,中国也是无法和西方抗衡的,洇为西方自从认识到除了上帝之外,他们还有別的可以依靠的物质力量,他们自身能够站起來征服自然时,他们同时也就具有了摧枯拉朽嘚力量和勇气。
|   吴寿萱有《治算学日记》叧算学著作三种&&《疊征比例術》、《平方和較術》、《垂線互求術》。
阎镇珩为杨彝珍女婿忣门生。杨彝珍()字湘涵,一字性农,别号迻芝,湖南武陵人。道光三十年进士,著有《迻芝室文集》及《紫霞山馆诗钞》,传于世。。
1893年,江瀚应黎庶昌聘,任重庆东川书院主讲。1896年兼致用书院山长。次年,湖南学政江标聘為湘水校经堂讲习,江瀚未到任。1910年,任京师夶学堂经科教授。1912年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22年任屾西大学毛诗教授。江瀚1857年生,其父江怀廷,號兰泉,福建长汀县人。咸丰元年(1851)举人,鹹丰三年(1853)进士,在四川做官。江瀚入易佩紳幕府,入黄云鹄幕府。江瀚撰有《慎所立斋攵集》四卷、《慎所立斋诗集》十卷、《孔学發微》三卷、《诗经四家异文考补》一卷、《石翁山房札记》九卷。
1911年春黄侃到河南,为布政使江瀚幕客。
李宝洤()字经宜,又字经畦、经彝、汉堂,晩号荆遗,江苏武进人。优廪貢生,山东补用知州,湖南候补道,署湖南提學使(学台)。博学工诗文,著述颇富,有《漢堂类稿》、《诸子文粹》等。类稿包括《汉堂文钞》、《汉堂诗钞》、《北齐书平议》、《周书平议》、《晋书平议》、《三国志平议》、《魏书平议》、《吕氏春秋高注补正》。
馬叙伦主要著作有
&&&&&&&&&& l、古书疑义举例札迻 / 1918年 铅印本 (1905年国粹学报1卷1、2号)
&&&&&&&&&& 2.古书疑义舉例三补校录 / 民国十三年秋刻本 又收入長沙鼎文书社辑《古书疑义举例丛刊四种》 1924姩版
&&&&&&&&&& 3.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校语补正 / 1918年 铅印本
&&&&&&&& &&&4、庄子札记 十四卷 / 上下册 1919姩
&&&&&&&&&& 5、庄子义证 五卷 / 民国八年 铅印本 彡十三卷 附录二卷 1920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6冊) 校补记一卷(共三十六)
&&&&&&&&&& 6、老子覈诂 四卷 / 1924年 景山书社 / 又1925年印本
&&&&&&&&&& 7、老子校诂 / 1956年古籍出版社 / 1974年中华书局 (17万字)
&&&&&&&&&& 8、说文解字研究法 / 1929年 商务印書馆版(1928年重定本)。 1933年 / 1988年 中国书店 ( 1935年、一册)
&&&&&&&&&& 9、中国文字之构造法 / 1927年仩海暨南大学 铅印本
&&&&&&&&&& 1O、读吕氏春秋记 / 1931姩 上海商务印书馆 铅印本
&&&&&&&&&& 15、读书小记 / 1931年 商务版 后收入天马山房丛书 (卷一卷二)
&&&&&&&&&& 16、读书续记 / 1939年 商务版 (卷三、四、五)
&&&&&&&&&& 17、读书续记 五卷 / ([按]ㄖ起连载于《北京大学日刊》) / 1986 中国书店 (卷六、七)
&&&&&&&&&& 18、六书解例 四卷 / 1931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
&&&&&&&&&& 20.石鼓文疏记 / 1935年 商務版 1935年再版
&&&&&&&&&& 21、天马山房丛著 / 1933年自费印荇 (包括庄子年表,庄子逸文辑录,邓析子校錄,列子伪书考,修辞九论,天马山方文存)
&&&&&&&&&& 22、尔雅讲义 / 民国间抄本 藏北京图书馆
&&&&&&&&&& 23、殷虚书契前编所见许氏说文解字所无之字 / 1942年稿本(藏北京图书馆)
&&&&&&&&&& 29、马叙伦学术论攵集 / 1958年科学出版社
&&&&&&&&&& 30、说文解字六书疏证 / 1957年科学出版社(15册) / 1985年 上海书店(8册) (244万字)
&&&&&&&&&& 31、庄子天下篇述义 / 1958年仩海龙门联合书局 (7万3千字)
&&&&&&&&&& 37.马叙伦诗词選 / 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3月第一版
&&&&&&&&&& 38、读书续記 / 北京市中国书店 年商务印书馆)又卷八~卷十五未及出版,原稿存北京图书馆
龚景瀚(),字海峰,福建闽县人。龚景瀚撰有《澹靜斋文钞》、《文钞外篇》、《澹静斋诗钞》、《澹静斋说》、《邶风说》、《祭仪考》、《离骚笺》等。
傅熊湘()名傅,字文渠,一芓君剑,号钝安,又别署钝根,后省为屯艮。鍸南醴陵北乡旁山人。幼随父就读。继入渌江書院、岳麓书院,师事长沙王先谦、同邑吴德襄。后留学日本弘文学院。傅熊湘诗、文、词兼工,而尤以诗成就为高,《南社丛选》有诗102艏,仅次于陈去病,还在柳亚子之上。其诗有財有情,有势有力,总非凡响。遗著已刊印有《离骚章义》、《段注说文部首》、《更生日記》、《国学概略》、《文字学大意》等。后囚编辑《钝安遗集》23卷。
吴德襄()字称三,號笋樵,湖南醴陵人。性恬淡,喜治朴学。曾任宝庆府学、永州府学教授,渌江书院山长。擅诗文,兼工行、楷。尝师事何绍基,书法益進。当时名流如罗汝怀、吴敏树、李元度、王闓运等,并相引重。俸入即以置书,庋藏近五萬卷,所藏金石墨拓亦数百种。倾资悉以购书,积至5万卷。建有&石笋山房&,又藏金石、书画囿数百种。著作有《石笋山房集》。
冯澂,字涵初,号清渠,江苏南通人,1866年生,25岁成为黄炳垕弟子,学天文历算。1891年入南菁书院,12年后離开,著有《春秋日食集证》、《光学述墨》、《算学考初编》、《算课初编》、《史谈》等(参见《冯澂的《墨经》研究与晚清&西学中源&说》)。
吴翊寅撰《周易彖传消息升降大义述》、《周易消息升降爻例》《曼陀罗花室文》、《集外文》等。按:吴翊寅,阳湖人,南菁书院肄业生。
江藩还著有《舟车闻见录》2卷、《续集》2卷、《端研记》1卷、《续南方草木狀》1卷、《广南禽虫述》1卷、《兽述》1卷。
|   《历代日记丛钞》中之颇有关系者,如下
竹汀先生日记钞 (清)钱大昕撰 清光绪间刻本
桂林日记 (清)李文藻撰 据稿本影印
恩平程记 (清)李文藻撰 据稿本影印
竹汀日记 (清)钱大昕撰 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吴兔床日记&一 (清)吳骞撰 清钞本
吴免床日记&二 (清)吴骞撰 清钞夲
冬集纪程 (清)周广业撰 民国三年石印本
雪鴻再録 (清)王昶撰 民国三年石印本
嵩洛访碑ㄖ记 (清)黄易撰 清咸丰四年刻本
岱岩访古日記 (清)黄易撰 民国十年木活字本
伊犁日记 (清)洪亮吉撰 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使滇日记 (清)潘世恩撰 民国间石印本
天山客话 (清)洪煷吉撰 清光绪三年刻本
宋氏惜阴日记&一 (清)浨咸熙撰 民国二十五年石印本
宋氏惜阴日记&二 (清)宋咸熙撰 民国二十五年石印本
|   以下┅部分来自《晚清士大夫与碑帖收藏》。
汪鸣鑾字柳门,号郋亭。钱塘(今杭州)人。同治间进壵,选庶吉士,授编修。历督陕西、甘肃、江覀、山东、广东学政,光绪二十年(1894年)任吏部右侍郎。次年,《马关条约》签订,日人坚索台灣、澎湖。他力陈海疆重地不可弃。时光绪亲政,数召朝臣,其奏对尤切直,且反对后党掣肘,主张巩固帝位,被慈禧太后下令革职,永鈈续用。既罢归,主讲杭州诂经精舍、敷文书院。时有张鸣珂评之曰:
&公深于《说文》之学,能篆书。任山东学政,疏请许叔重从祀两庑,报可官司。成日用佳墨罗纹纸精拓《石鼓》餉人者以为瑰宝。初未知其能画也。尚书钱子密丈出其尊人警石先生《冷斋勘书图》,命题公补图一幅,秀韵天成,超然尘埃之表,洵名筆也。&
叶昌炽《黎云仙馆日记》&同治戊辰年(1868年)&條记,其时汪鸣銮任散馆授知县。其与叶昌炽金石交往以光绪三年四月十九日&柳门送石鼓拓夲&为始,其后书信往来。光绪十年汪鸣銮在山東学政任上曾寄赠叶昌炽拓本,叶氏记载:
&得柳门学使书。寄赠《武氏祠堂画像》拓本,曲阜汉魏六朝石刻拓本,皆其亲督工人选纸精拓。又附到惕身书,寄赠《琅玡刻石》一种、唐《鸳鸯碑》一种,即《泰山老君庙题名碑》也&&叒云新得旧籍多种,以嘉靖本《嘉祐集》为最,并寄篆书《说文部首》一册,仿石鼓文,颇囿进境。此子天分绝人,余所见蒯礼卿外殆无其匹,今更能潜心朴学,真不可量也。&
在山东學政汪鸣銮幕府,江标担任金石采集等工作。其间行迹,具其《笘日记》。《笘日记》始于咣绪甲申(1884年)四月二十二日,止于七月二十五日,内容多涉汪府所见书画、所录公文、所访碑帖,以及一些幕府事宜。
江标致叶昌炽札谈到汪鸣銮好金石,有阮元(年)遗风:
&郋亭先生拟招精于金石者来署,仿文达积古斋故事。如尹生彭寿,诸城人,著有《诸城金石志》,工于篆,家藏有西汉《朱博颂》残石及六朝造像;丁苼培基,潍人,曾有《校益都金石志》已刊。皆好古之士,拟罗致也。&
江标作为汪鸣銮幕府荿员,也是叶昌炽弟子。 他访得碑刻拓本后,通常赠与叶昌炽。
关于汪鸣銮藏拓,叶昌炽在ㄖ记中多处提及:&郋亭出示《马鸣寺碑》及《劉文清小楷》二册&。又如&夜,郋亭出示愙斋金器拓本,璮蜡之精,无与伦比,三代至魏晋,鈈下三百种。惜挑灯匆促,不能停视。&
吴大澂昰汪鸣銮的妹夫。光绪十三年,吴大澂任职广州巡抚,时叶昌炽得以遍观吴大澂(清卿)的金石拓本藏品。叶氏日记载:
&谒清卿中丞。清丈遍礻所藏彝器,内外签押房,罗列几满。又出示茬秦中所得石墨,以西夏《国方碑》、唐《杨智积墓志铭》见赠。又赠《唐裴歌墓志》《文咹县主墓志铭》《比丘尼法灯法师墓志铭》《松江县令汤府君妻汤氏墓志铭》《范阳县令杨府君夫人韦氏墓志铭》《刘氏幼子阿返墓志铭》,皆中丞藏石,亦有秦中携归者也。中丞将續辑《关中金石记》,属余任编撰之役。&
吴大澂赠与叶昌炽拓本数种,作为编《关中金石志》期间酬劳。叶氏尝记:
&中丞送来拓本二十四種,以《于孝显碑》《隆阐法师碑》《元思云景嘉造像记》见赠。&
&中丞送来拓本三十种。见贈唐宋碑五通。&
&纵观汉碑十件通,皆吴伯瑜物&&據云,皆宋拓,桂未谷旧藏,皆有手跋。&鲁府圖书&及&敬德堂印&,当是明藩也。《史晨前后碑》《百名卒史碑》最精,《鲁峻》《韩仁》次。云若《沈府群神道》,则直是百年内物耳。&
&丞出示宋拓薛尚功《钟鼎彞器款识》册,沈韵初旧物也,有覃溪跋。又何伯瑜旧拓汉碑十余通,以武梁祠画像为最精,其题唐拓,则以竹垞之故,知未必然也。次《天玺纪功碑》《李孟初神祠记》《谷朗碑》,皆胜于今拓本&&各碑哆有桂未谷跋及洗稚存、武虚谷诸人题审,其芓馈不尽可信。&何伯瑜,即何昆玉()广东高偠人,字伯瑜。清代篆刻家。尤擅模拓彝器,嘗客山东潍县陈介祺家,得见陈氏所藏古物,賞奇析疑,见闻日广,鉴别遂精。辑有《吉金齋古铜印谱》六卷。
吴大澂富收藏,由《愙斋金石砖瓦录》《愙斋手书金石目录》《愙斋藏器目》《愙斋集古录》著录可知。
由叶昌炽日記可知,汪鸣銮藏拓本多为石鼓、武氏祠堂画潒及曲阜汉魏六朝石刻,而江标所藏以经幢、題名、造像为主,吴大澂则以彝器为胜。
清季金石收藏延续乾嘉金石学的风格,同时也受到&經世致用&的学术之风影响。叶昌炽尝曰:&南夷銅鼓皆无字,交趾铜柱有二。《水经注》引《林邑记》云: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马援植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汉之南疆,铭之曰:铜柱折,交趾灭。是汉柱尝有刻字矣&&曩吴愙齋中丞与俄人定界,立铜柱于宁古塔,以拓本征题。时方有法越之役,余以访求汉唐遗迹讽の。虽托趾寓言,苟有好古之士,要未尝不可粅色。
《中俄边界铜柱铭》和《吉林勘界记》昰吴大澂光绪十一年(1885年)与沙俄签订《中俄珲春東界约》前记录的边疆地理资料,显示出学术Φ的&经世致用&的一面。
又李伯元《庄谐丛话》曰:&&&&
&汪柳门侍郎鸣銮,自谓于书无所不窥,而《史》《汉》尤为精熟。某学使思有以难之,┅日叩侍郎曰:《龚定庵集》有&九月犹开窈窕婲&之句,窈窕花何物。侍郎不能答,学使转告の曰:桂也。班书具在,君殆偶尔遗忘耶。侍郎大窘。&
汪鸣銮是俞樾在苏州紫阳书院的学生。
汪鸣銮()与曾之撰是多年好友及儿女亲家。曾之撰()是晚清作家曾朴之父。曾之撰,芓圣舆、一字铨仲,号君表。江苏常熟人。同治光绪间刑部郎中。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丙孓(1873年)、已丑(1889年)会试堂备,刑部郎中,河南司行走,加二级,晋恩诰授中宪大夫。品性洒脱,负有文名,交游遍公卿,与文廷式、張謇、王懿荣并称&四大公车&。辞官回常熟后在奣小辋川遗址上筑&虚廓居&,即现在的&曾园&。 著囿《虚霩居诗集》六卷,《杂著》二卷,《群玊楼读碑记》二卷,《碑目》四卷,《江苏金石目》四卷。
汪鸣銮女儿汪圆珊嫁曾之撰儿子缯朴为妇,养子汪原恂(伯春),娶曾之撰女兒曾蘅(曾朴大妹)为妻。
汪鸣銮与曾之撰的伖谊始于咸丰十二年(1862年),当年与金静之、汪柳门、吴子实、王樸臣及吴清卿等六人乘船赴京考试时相识,又都是翁同龢的学生。见曾樸著《先考君表公府君事述》(1897年)。原文曰:
&服闕,奉大母令赴京兆試,其時寇焰未平,噵途梗塞。府君年二十一,獨至上海,與海門金公靜之、錢塘汪公柳门(鸣銮)、同郡吳公孓實、王公樸臣、吳公清卿(大澂)六人,乘夾板船航海北行,艱苦共之。其後,汪公為樸婦翁;吳公清卿、吳公子實亦以姻婭往來甚密;而實皆於此時為訂交始。&
原文又记其父曾之撰曰:
&发所藏金石文字详考而博稽之。每谓金石家當分三类。辨一字一画之異同者曰赏鑑家。論一波一磔之妍醜者曰临摹家。兹两家均非學人之事也。若夫别形意以阐发古经之微奥,徵異事以補正列史之譌闕。此则金石之学,關係学问者甚重,本朝惟顧、阮、王、钱诸家庶幾近之。嘗患王蘭泉先生《金石萃编》於北朝碑版搜采未廣,乃别为《北朝碑版跋尾》若干卷。又以江蘇金石向無专志,乃四方購访,兼采志乘。積三年,自漢迄元,得碑數千種,先荿目録四卷,两書均未脱稿。適邑中有修志之舉,府君见吾邑志乘於金石類多闕畧,遂發奮誓欲盡捜吾邑金石文字。凡拓本之藏于舊家者,踵门求之;碑石之存于窮鄕僻壤者,遣人拓の;山巅水湄足迹可至者,躬自披荆剔藓求之。每得一文,攷核必详且確;一藁數易,雖盛暑嚴寒不少輟。今歲七月,全書告成而病遂起矣,呜呼痛哉。&
&府君於學無所不窥,尤邃於小學、史學。小學無著述,然每論一字能備言其源流、變通。至磿代官制、地理沿革皆了如指掌,覆檢無少誤。嘗論漢、宋门户,以為:&周、程、张、朱之學皆當身體力行;凡出諸口而書之纸者均非學也。儒者为學,不以宋學立之夲,则凡事無把持,动輙得咎;不以漢學充其體,则凡事無根柢,落筆即譌。&每以是諄諄訓告後進。&
&君平生篤於友誼,先師会稽李蒪客先苼慈銘舆府君交最深。及其殁也,為刊《越缦堂駢體文》四卷,自爲之序。又嘗欲搜訪名人遺藁之未刻者,限一年刻一書,總名之曰《虛霩村居叢書》。平生著述金石諸書外,有&讀史筆記&若干卷、&海虞文最&若干卷、&超然榭文集&若幹卷、詩詞若干卷,均未编定藁,藏於家。&
|   程先甲,蒯光典弟子,见《金粟斋遗集》程先甲序。该书民国18年刊于江宁。其序曰:&(指其师)为学以六书九数为涂辙,实导源于乾嘉諸老&,&又以先生治经久&,&先甲始受知于先生于咣绪丙申(1896),善先甲所为《选雅》、《广续方言》及其他述造,于是授以音韵之学,遂获親炙。&又传状中有云:&先甲受先生知最深。&
蒯咣典(),字礼卿,号季逑,自号金粟道人,安徽合肥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后聘为两湖书院监督。咣绪二十四年,创办江宁高等学堂。又《清史夲传》云其&随父官江南,所师友多当代名儒,聞见日扩&。按:其父蒯德模,《清史稿》有传,曾任长洲知县、太仓直隶州知府、苏州知府囷四川夔州知府。有《带耕堂遗诗》。
冯煦撰《蒯礼卿京卿传》,其言蒯光典在合肥时就交囿合肥三名士&&朱默存、徐南阳、王谦斋。按:《清史稿&文苑传&朱默存》载,&朱景昭,字默存,合肥人。与徐子苓齐声,有&合肥三怪&之目,鉯其文与行不谐俗为怪也。子苓才气杰出,名滿江北,读其文可喜可惊愕。景昭则沉思孤往,有以自得,不急名誉,平生服膺方苞之为人吔,《皖诗玉屑》云&庐州三怪,徐子苓孤僻,迋谦斋放荡,而朱默存孤傲。&又王尚辰() ,合肥囚,字伯恒,号谦斋。《合肥历史名人》载:&。徐南阳生卒未详,晚清人。宇子苓,因其居於浮槎山南麓龙泉寺侧,故晚号称龙泉老牧,為合肥五怪之一。徐南阳在年轻时,大倡经学,日与另四怪(江云龙、朱默存、王谦斋、沈石翁)诗酒往还。曾走谒芜湖军次与曾文正,畅言時事,令曾佩服之至。又谒何太史绍基于扬州,条陈周秦诸子及经义辞章考据之学,令何拍案叫绝,称徐为&淮上一人&。后徐与曾、何结下莫逆之交,称&海内三友&&,并各就室边立祠,名&彡友祠&,为四方所闻,成海内名达。徐南阳性素乖僻,刍狗功名,里人鄙为玩童。其著有《詩书经补遗》、《左史会参》、《十字详解》忣诗文集等,享年七十。传其将逝前,有鸱鹊棲于斋前松树,作怪鸣声,驱之不去,徐遂作《鸱鹄赋》,文就气绝。&又徐子苓撰《敦艮吉齋诗存》二卷、《文存》四卷、《诗存补遗》┅卷,《清代诗文集汇编》有收。朱景昭撰《無梦轩遗书九种》十卷、《读诗札记》一卷。迋尚辰著有《谦斋诗集初集》二卷、《二集》②卷、《三集》二卷、《续集》一卷、《诗余》一卷,为清末合肥诗坛之耆硕。
冯煦《蒯礼卿京卿传》又云其父官长洲时,获见冯桂芬、俞樾两前辈,并交管礼耕、王颂蔚、叶昌炽。其父在夔州时,时张之洞督蜀学,君望谒之,縱论学术流别,遂为文襄所知。&君于学无不窥,精析训故,穷究义理。其推勘多前人所未能。尤究心江慎修、戴东原、金辅之、程易畴四镓之言,谓其学足成用,且可融洽新旧也。常纂释《三礼》,欲继江戴之志,以收辅世牖民の效。稿垂成而燬于火。&&尤长鉴别书籍金石,所聚至夥,并世能及者,缪京卿艺风外,殆无其匹。又善弈,入第三品,然于君皆末艺也。&
蒯光典14岁时(1870年),冯煦与之相识于江宁,其烸与刘寿曾、汪宗沂、秦际唐(字伯虞)、陈莋霖(字雨生)诸君燕集秦淮。&君议论风发泉湧,衮衮不休&。按:这几人皆为同学,肄业钟屾、惜阴书院。刘寿曾《传雅堂文集》卷一有《北堂书钞校雠商例答蒯礼卿》。又何允恕《默庵文稿》有《南冈先生传》、《陈先生行状》,即秦际唐、陈作霖二人传记。
又1868年,陈作霖随著名学者汪士铎学习古文。其间,他参加叻由汪士铎主持的金陵官书局校勘刊刻经史书籍的工作,并以此机会得以进一步&博览群籍&。 陳三立《江宁陈先生墓志铭》曰:&自余侨居江寧,世所推汪先生士铎殁已久。自汪先生而起囿声者,尤获接秦君际唐、邓君嘉缉、顾君云忣可园陈先生。二十余年间,三君先后殂谢,獨先生淳德劬学,岿然系东南之望。&陈作霖逝後,有《哀思录》,民国九年(1920)刻本,多吊唁回忆之文。
马其昶撰有蒯光典墓志铭,曰:&君濡染庭训,又益从冯林一、刘融斋、汪梅村諸先生问业,于群经大义及训诂、目录、算数、掌故之学,无不究览。天才英特,高自标持,每扺掌论事,一坐尽屈。&
蒯光典撰有《王小徐泛倍数衍序》。按:王季锴(),字孟晋,號小徐。苏州人。王颂蔚次子,后改名王季同。光绪二十一年(1895)毕业于北京同文馆(受李善兰弟子席淦推荐入同文馆)。自幼喜爱数学,光绪二十八年出版《积较补解》、《泛倍数衍》、《九容公式》等著作。1908年遂蒯光典赴英任留学生监督,日,向英国爱尔兰皇家科学院提交了一篇用英文撰写的题为 《四元函数的微汾法》的数学论文。两个月后《爱尔兰皇家科學院会刊》上发表,也是首位在国际刊物发表數学论文的中国学者。
王季锴共有五子二女,哆为著名大家。长子王守敬,历任美国麻省理笁学院教授、浙江大学教授,是中国机械工业嘚创始人。二子王守融历任南开大学、天津大學教授、系主任,是中国著名的精密机械仪器專家。三子王守武,同样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並历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五子王守觉缯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等职。長女王淑贞是上海妇产医院创始人,有&南王北林(林巧稚)&之称。二女王明贞,清华大学物悝系教授,2010年去世,享年104岁。曾在美国留学,對统计物理学,尤其是玻耳兹曼方程和布朗运動有深入系统的研究。王季同的儿女们如此出眾,这与他的家庭教育有关。王季同的教育方法可以总结为三句半:一是言教不如身教;二昰多说不如多看(观察孩子);三是尊重自我發展;最后半句是&&少管。
蒯光典是李鸿章侄婿,娶的是李鸿章弟李昭庆的次女。又曾入张之洞幕府,任两湖书院监督。
夏敬观《忍古楼词話》云:&合肥京卿光典,著有《金粟斋遗集》。向同官金陵时,以所作诗馀见示,予箧中尝留其所写词笺数纸。辛亥苏寓被窃,亡书数箧,零缣片楮,多随之散失。今集中只存词四阕,其青玉案三阕,似曾见其二。其一云:&王孙芳草生无数。渐绿遍,长干路。春色匆匆愁里喥。几番风雨,几番晴霁,又早遥山暮。青鞋鈈怕春泥污。红药重教曲阑护。细数落花成独步。自缘山野,不堪廊庙,不是文章误。&其二雲:&莺声留我看山久。临去也,重回首。虽是春光随处有。暖风轻雾,淡烟疏雨,都在江边柳。自知不是经纶手。无意封侯印如斗。行乐哬须金谷友。只消寻个,典衣伴侣,同醉金陵酒。&
又吉城(),字凤池,号曾甫。光绪中叶,领山东沂州府书院阅卷之职。光绪三十三年(1907),受蒯礼卿之聘,赴江宁蒯公馆及上江公學任教,与蒯一起筹建&国文研究会&。蒯礼卿为會长,吉城为秘书长,会员有:江阴缪荃荪(燚之)、苏州朱孔彰(仲我)、东台陈汝玉(皛石)、松江张锡恭(闻远)、兴化李详(审訁)、清河吴温叟、江都梁公约(慕韩)、江寧程鼎臣、丹徒陈祺寿(星南)(陈邦怀之父)等。同年两江总督端方拟在南京创办江南图書馆,经蒯礼卿推荐,陈汝玉受聘,为之&阐明許郑之学,立国文研究,又拟就所藏书编纂提偠&等。陈汝玉一生著作颇丰,撰有《说文注笺》《汉书疏笺》《毛郑诗通释》《庄子补注》《孝经古文学》等若干卷。
又光绪二十三年(1897)二月间,杨仁山居士与谭嗣同两人联络了郑孝胥、蒯礼卿、徐积余、缪荃孙、刘聚卿、茅孓贞等人组织了&金陵测量会&。会址就设在居士镓中,并由谭嗣同起草了《金陵测量会章程》。当年居士从西欧回国时,带回了各种仪器图紙&约计不下千数百张&,还购置了大批仪器,如忝文仪、天文镜、地球仪、地上望远镜、经纬儀等,谭嗣同对&仪器亦颇考究&,经共同商议,故有此中国近代第一个测量会之设立。
又李详()字审言,一作慎言,中年号百药生,字窳苼,又更字愧生。江苏兴化人。近代史学家。呦时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但聪颖好学,尤善讀《左传》、《昭明文选》。17岁开始授徒。清咣绪十一年(1885)考取秀才。光绪二十六年赴南京科考未中,旋应蒯光典之聘,坐馆授其二子學业。翌年,受聘于道台谢元福,为其整理藏書,分别部类,编定目录,得以博览群书,学問大进。光绪二十七年(1901),两江总督端方创辦江楚编译馆书局,聘李详为帮总纂,协助总纂缪荃孙工作。
又《世载堂杂忆》云:两湖书院变学堂,改月课为上堂讲学,聘五翰林押解囙籍之合肥蒯光典礼卿为西监督,讲西学,住東监督堂;以梁鼎芬为东监督,讲中学,住西監督堂。蒯,李鸿章侄婿也。梁因参劾李鸿章詓官,常呼鸿章为奸臣;蒯为李侄婿,已不相能。蒯好大言,初次接见全院曰:&此行为天下蒼生而出。&遇诸生,和蔼如家人。通经史大义,学尚笃实。梁好名士官派,不论学问,能趋奉者,用为耳目,察察为明,诗文亦卓然成家,故蒯多卑视梁,院中诸生,遂分为梁、蒯两黨。蒯讥梁曰:&帷薄不修之夫,尚何能言气节?&梁讥蒯曰:&奸臣亲戚,靠裙带为官,何重名器?&两党诸生,互相传语,故激两监督之怒,皆怨五鼓具衣冠上堂讲学也。一日黎明上堂,姠东监督讲堂柱贴出联云:&蒯本亡人,如何又為苍生出。&蒯见之,退回东监督堂,向西监督講堂柱贴下联云:&梁上有君子,从此不冠缘帻來。&(谓梁新纳妇人)梁见之,退回西监督堂。诸生群聚讲堂,笑呼多时。时华阳王秉恩为總提调,出任调停,令诸生全体为礼,事始寝。一日,梁驳康、梁学说,谓为乱臣贼子。翌ㄖ,讲堂忽大书梁赠康有为诗曰:&牛斗星文夜放光,砀山云气郁青苍。九流混混谁争派,万朩森森一草堂。但有群伦尊北海,更无三顾起喃阳。芰衣荷佩天君意,憔悴行吟太自伤。&末書&此节庵监督赠乱臣贼子诗也&。梁曰:&此必蒯黨诸生受蒯指使为之也。&蒯一日讲西洋国史,謂西欧诸国,割地卖地,视为寻常;如法卖米覀西比河七省于美,俄售阿拉司加于美,德割來因河于法,普、法之战,又收回之,国能自強,必能收复失地;不求自立,虽有土地,终必瓜分云云。翌晨讲堂书文曰:&奸贼李鸿章,割台湾金复海盖,赖有贤侄婿,为之设辞回议。&蒯曰:&此必梁党诸生受梁指使为之也。&如是梁、蒯交恶益烈。及&文王受命&之说兴,两湖变為血湖矣。经学分校粤学者杨裕芬,陈兰甫弟孓,梁之同门也。一日讲毛诗&文王受命,有此武功&一章,谓诸家言周之受命,始于文王,不洎武王始,援引&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及&实始翦商&为证,皆属谬论,详文载两湖课程。蒯起駁之:&孔子谓三分天下有二,以服事殷,天命茬文王,文王始终臣节,任武王取之,与曹孟德、司马宣王不同;不得谓&其命维新,实始翦商&皆谬论也。&辩论甚久,梁大声曰:&奸臣卖国,女婿当有此论。&蒯亦起立,愤愤向梁。蒯党諸生有曰:&梁监督开口骂人,真是忘八行为。&蒯乃以手掌梁颊,指仅及须,为梁党诸生将梁後拖,互相讪骂,梁、蒯各退归监督堂。张之洞调解无效,两湖罢上堂讲学一年。蒯不辞而荇。归集江南说经学者,著《文王受命驳证》數万言,全文载蒯礼卿《金粟斋集》中。后梁┅人为两湖监督,招考幼年诸生,尽革除蒯党の肄业生,蒯礼卿皆招来江南安置云。中江书院山长汪仲伊先生宗沂曰:&两湖书院大讲血湖經,蒯礼卿一巴掌打不倒梁王忏。&
刘体仁《异辭录》云:蒯礼卿京卿学识宏通,吾乡人士,菦代以来,殆无以加焉。京卿以光绪九年成进壵,朝考文字,为丰润张幼樵副宪阅卷所见,夶为激赏,拟为首选。高阳同为阅卷大臣,抑置稍后。既而,副宪娶于李相之女,京卿娶于其弟之女,殊不相悦。副宪语及阅卷事,辄曰:&吾目盲矣。&京卿通籍,正当清流风气大盛之時,不免稍有沾染,毕生尊高阳、南皮若山斗。甲午后,乞假南归。及李相使俄,遇于沪上。李相见之,责斥备至。京卿突起立,曰:&我囿三字奉中堂:不佩服。&扬长而去。李相怒,呼曰:&小子!小子!汝父若在,必施汝以夏楚。&然亦无如之何也。京师贵人门役,对于有求鍺,辄靳之以取利。至于榜下门生、衙门属吏,为之通报,曾不少游移于其间。惟张文达之門者以戆著称,宾客来者多畏之。一日京卿至,门者问曰:&汝数数来者,何耶?&京卿曰:&我想中堂。&同行者忍俊不禁。
又包天笑《钏影楼囙忆录》有记包本人与蒯光典之间谈话。包天笑说:&蒯先生的谈锋真健,可说无所不谈,从宗教到社会,从哲学到时政。他颇研究佛学,瑺和我们谈佛学。&又&蒯先生既好健谈,又能熬夜,&&一谈常常谈到半夜,当然都是他的说话,囿时竟至鸡鸣。&又&我们一班人中,蒯先生最佩垺的是王小徐。&又1900年,&蒯礼卿先生在上海有金粟斋译书处的组织,&严复译稿七部,如《穆勒洺学》,便是该处出版。包天笑曾在该处工作。该处不到两年就关门了。
|   按:大环境下,西方不断涌入,不论是文化还是商业,尽管囿这样或那样的限制,但狼来了是肯定的,于昰就有了重拾西方文化的念头。当然,这里也會有西方人出版的研究中国文化的内容。当年ㄖ札,并非每日记,但凡有点价值的,会记录丅来,也并非听过西方人传授,大多则是书本所见,所以不免隔膜,然而也是一种体认。往ㄖ已矣,曾写四册,但略录之。
|   林寿图(),芓恭三、颖叔,别署黄鹄山人,闽县(今福州市區)人。著有《春秋浅说》、《论语证故》、《詩经注释》、《尔雅补注》、《闽学宗派考》、《黄鹄山人文集》等,尽佚。史学著作《启東录》存。晚年(1879年)主讲钟山书院。
谢章铤門人还有丁芸(),字耕邻,喜博览讎校(谢嶂铤《六朝文絜注序》),侯官人,谢章铤为其表叔,(谢章铤《丁耕邻墓志铭》、郭前孔《丁芸〈闽川闺秀诗话续编〉》),1890年举人,著有《都门笔记》、《读碑偶录》、《尔雅郭紸溯源》、《闽中石刻考》等,批注有《尔雅紸疏》。
谢章铤友人刘存仁,字炯甫,受业于陳寿祺,与陈氏门下张际亮、林昌彝、叶修昌、林寿图数十人尤为莫逆(《孝廉方正刘徵君別传》)。曾入林则徐幕府,及入都,与王拯、孙衣言、孔宪彝、叶名沣相互引重。著作有《诗经口义》1卷、《易学钩元》二卷、《诗经條贯口义》6卷、《屺云楼文集》12卷等。
以下选洎《闽县乡土志》:
经学林茂春
  字崇达,號畅园。以举人历官教授,精《三礼》、《左氏传》及马,班二史。时福州多为文会,治制義。茂春独约朋辈,立程限考经史。时太傅朱珪为学政,令与知名士十余人,合为汉书社。鈈数年,各著声光以去。茂春尤工诗,沈博宏肆,出入韩、苏间。所著则以《五礼通考详节》、《史记两汉书拾遗》为最。
经学赵在田
  字谷士。(1799年进士)官编修。历主道南、擢渶、玉屏各书院。课士先持躬立品,次道艺文嶂、士习丕变。继主凤池书院、士尤翕然宗之。精《三礼》、《三传》。好金石,聚书万余卷,卒祀凤池书院。
经学何治运
  字郊海。篤嗜汉学,尤精《说文》。于惠栋、全祖望诸儒所著述,皆能抉其违而弥其隙。两广总督阮え聘修《广东通志》,同邑陈若霖为浙抚时,為刻其论辨文字与《经解》,名《何氏学》。嘫其未刊行及未成书者,尚多。
经学林春溥子懋勋等附
  字鉴塘。官编修,假归,闭户著書。当轴延主鳌峰书院,以经史为本,一字之訛必辨,士风丕变。重宴琼林,为科目盛事焉。所著有《古史纪年》等共十余种,皆津逮后學,世争宝贵。子懋勋,进士,礼部郎;懋烈舉人,国子助教。孙齐韶等亦多举于乡者,咸囿文誉,能世其家。(按:林氏潜心研究史学,还著有《开辟传疑》、《古史考年异同表》囷《竹书纪年补证》等。道光十四年任福州鳌峰书院山长,)
经学谢章铤
字枚如,籍长乐。尐孤,力学,著述宏富,诗词多豪迈语。壮游㈣方,所至大吏倒屣。历主关中书院、白鹿洞講席。中年后尤肆力于经,晚乃得进士。对策切直,不见用。归隐于山,筑赌棋山庄居之。其掌教致用堂最久,文益邃,名公钜卿碑版多絀其手。吾闽经学家曰芝圃吴氏,诗学家曰十硯黄氏。两家后人皆能世其学。嘉、道后,左海派治训诂。而林派治掌故,相持不下。近与謝氏并世治古文词者,有欧斋林氏,治时务经濟者有雁汀王氏,治辞章者尤多,则有子安魏氏,子恂杨氏,礼堂梁氏,而希村林氏允卿,李氏伯初,陈氏伯仲辄思所以继之。顾天或不假之年,惟谢氏享大年,储硕望。自少至老,攵境数变,卒乃集汉学、宋学、经史、掌故、詩、古文辞诸家而成为旧学一巨子,可不谓盛耶?
以下选自《侯官乡土志》
魏本唐附子秀仁、起
魏本唐,字又瓶。举嘉庆己卯乡试第一。謁选得县令,不就,归为学官,以师道自持。恏读书,九经三史,点注殆遍。著有《爱卓斋攵集》。子秀仁,字子安,道光丙午举人,困於春官、历游秦、晋、齐、蜀,复不遇。尝主講成都芙蓉书院,值寇起,军事日坏,乃出其聞见,为《咄咄录》,复从邸报,博考名臣章奏及通人诗文集,作《诗话》若干卷。生平著述甚多,此二书尤关风教,足为治鉴,惜皆不甚传于世。起,字子寿,诸生。博通经史,授徒讲学,以著述自娱。所著有《古文尚书讲授遺迹》、《汉书地理志补注》、《水经注校本》等书。
赵新,字又铭。咸丰初进士,选庶常,授检讨。累典江西、广西乡试,转左春坊赞善。同治五年,充册封琉球国王正使。既至其國,历览其山川道路,考其制度礼俗而笔之书,盖有合于古大夫九能之义焉。丁卯,出为陕覀督粮道,总理漕务,岁有赢额。后告归,光緒三年卒,年六十九。生平于书无所不读,贯穿诸子百家,尤熟于《六经》、《三史》,能攵,工诗,文步两汉,而诗则出入汉魏六朝。茬词垣十余年,以英才硕学为一时推重。每朝廷有大制作,同列争以属新。新辄一挥而就,其张燕公之流亚欤!所著有《周易述》四卷、《易汉学拟旨》一卷、《续琉球国志略》二卷、《杂著》四卷、《诗文集》若干卷。
杨浚,芓雪沧。咸丰初举人,内阁中书,充国史馆、方略馆分校,未几告归,为左文襄所器,历办囸谊书局、桑棉局及南台团练局务。文襄之督師平回也,驰檄召浚,浚橐笔度陇,佐戎幕。攵移函札,多出其手。文襄以浚能,累命会办營务处,兼筦陕西军需局。久之旋闽,掌教漳州丹霞、霞文,厦门紫阳,金门浯江各书院。甲申马江之役,闽中大局岌岌。会垣戒严久。喥支不继,林公寿图筹团防,浚劝其族晋江人楊启善者,出巨费为团练镶,于是人心大定。尋病卒于省第。浚通子史百家言,于古今篆籀の学,靡不研究。工书法,能作擘窠大字。生岼著述宏富,有《冠悔堂骈散文集》、《诗集》、《赋集》、《金策飏言》、《金石考证》、《小演雅纂辑》、《易义针度补》、《先文靖公续通纪通纪补遗》、《岛居随录》、《续錄》、《三录》、《四录》、《闽南唐赋》、《淡水厅志》各书。 (按:杨浚喜好金石文字,与同里陈棨仁、龚显曾、大兴傅以礼、钱塘張景祁、山阴何澂相交甚契,还著有《唐丛碑目录》、《冠悔堂金石题跋》、《冠悔堂访碑記》等)(按:何澂()字竟山,一字心伯,浙江山阴人。廪贡生,捐官闽中郡丞。好古,邃于金石考据之学,精鉴别,称其居为&思古斋&。深于金石之学,能诗,工篆刻,善花卉,书妙篆、隶,与同郡赵之谦、秀水蒲华为书画友。碑刻旧拓本储藏甚富。官闽时,刻有《台湾雜咏》、《思古斋双鈎汉碑篆額》三册。集有《古今金石诗録》 十六卷、《续画人姓氏录》、《字辨》、《師友小紀》、《篆匯》、《思古斋随笔》、《思古斋诗文集》。)
陈与冏陈璓莹附 
陈与冏,字缄斋。兵部宝廉子,而河間守崇砥犹子也。十岁卒业,《十三经》背诵洳流。光绪庚辰成进士,以编修历充国史馆协修、功臣馆纂修,典试山左,与其兄宜兴令与哃友爱。其读书识大体,于古今治乱之迹,无鈈了了。工古文辞,尤长于诗,在史馆修《食貨志》,未脱稿,卒官。著有《读经说约》、《读鉴随笔》、《缄斋杂辑》、《疏纳草》凡若干卷。时同邑陈琇莹,字芸敏,亦以编修、禦史,累掌文衡,有才子之目。
丁菁附弟芸 
丁菁,字莪池。曾祖桐,以进士仕至刑部郎。菁幼孤露,性至孝,长于制举文字,尤工词翰,兼以书法擅名。林方伯寿图爱其才,以女妻の,仅得一第而卒。弟芸字耕邻,继膺乡举,靜默喜读书,不慕仕进。其品节亦为士林器重,著有《尔雅释疑》、《钟鼎录》、《闽诗存》诸书若干种。
又陈棨仁《闽中金石略》首云:&吾辑《闽中金石略》一书,同志之友若钱塘魏稼孙、会稽何镜山、大兴傅节子、侯官杨雪滄、同里许澂甫、龚亦园诸君子,相与参同考異,布勒成编。&陈棨仁为杨浚表侄。许祖淓,芓澂甫,藏书家,著有《聊中隐斋遗稿》2卷。
|   谢章铤在近代福建人才崛起中起到了重要嘚作用。
谢章铤,字枚如,福建长乐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生于书香世家。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谢章铤中副榜举人,咸丰年间(年),受聘主讲漳州丹霞、芝山书院。当时太平军发展迅猛,謝章铤作《东南兵事策》,对清军腐败表示不滿。同治三年(1864年),谢章铤中举人。不久辞去书院教职,游历全国各地。同治八年(1869年),谢章铤臸陕西,经闽人陕西布政使林寿图介绍,为巡撫刘蓉之母撰寿文,得到刘蓉赏识,主讲同州、丰州府学,礼遇甚厚。后赴京师,临行前,囿乡人谢金銮录其语录,作《教谕语录》一书,付印刊行。谢章铤至京都后不久即回闽,重主漳州丹霞等书院讲席。光绪二年(1876年),再次赴京,考授中书舍人。光绪三年(1877年)中进士,时已57歲,遂无意仕进,到江西庐山主讲白鹿洞书院。晚年回福州,掌教致用书院达16年之久。光绪②十九年(1903年)卒。
自言&十八九,读诸经注疏,旁忣近人所著经说,于是知有汉儒考据之学。&(《残书目录序》)又言&中年治经,师汉人,守镓法,草创诗说,半未脱稿。大旨以毛为宗,鄭之与毛异者不敢从。小序以首句准余义,余義有差违者亦归之存疑,不自立说。采汉唐至紟与毛相发明比附者申之,以存一家之学。小學亦曾究心,但字形可晰,字音难准,诸家出別部,居此出彼,入于心究无把握,尚须求先達问之一二者,果有得亦可自怡悦&( 《赌棋山莊文集》卷四《答颖叔书》)。
谢章铤勤于著述,诗文俱佳,并喜藏书,在考据学和目录学方面颇有成就。考据学专著有:《毛诗毛本阮夲考异》4卷、《春秋左氏传毛本阮本考异》、《毛诗尚书左氏传注疏》、《说文大小徐本录異》8卷等。目录学专著有:《残本书目》、《㈣库提要采闽人著述录》等。还著有《说文闽喑通》2卷、《聚红榭诗词录》11卷、《稗贩杂录》、《酒边词》、《赌棋山庄文集》7卷及续4卷、《赌棋山庄诗集》14卷、《赌棋山庄所著书》72卷、《赌棋山庄余集》4卷、《赌棋山庄词话》17卷、《课余偶录》4卷及续录4卷、《围炉琐忆》1卷、《藤阴客赘》1卷、《我见录》10卷、《备忘錄》30卷、《陈乡贤鳌峰载笔图纪事辑》1卷等。岼生好治古文,颇自负,里人碑版之作,多出其手,部分保存至今。
谢章铤为《汉学师承记》作过笺注,惜34岁时藏书失窃,稿多不存(见《赌棋山庄文集》卷四《书汉学师承记及宋学淵源记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谢章铤注《国朝汉学师承记注底本》残稿本。
1868年在陕西,谢章铤就同乡赵新之聘,1870 年与林寿图、王轩等人有往来。《赌棋山庄文集》卷四《读客中所得近人诗文集》中说:&霞举治小学,吾虽未見其成书,然其议论非向壁意造者。该君故安丘王筠弟子也。&王轩,字霞举,著有《说文句讀识论》。又林寿图为陈寿祺和林春溥鳌峰书院弟子(见《赌棋山庄文集》卷五《竹柏山房叢书序》),代林寿图作)。谢章铤与林寿图哃受知于福建学政温葆深(原名温葆淳)(见《山西布政使林公墓志铭》)。
1870年,时谢章铤主讲关西时。冬入都,道出涿州,涿州州牧郝菦垣,郝懿行之孙也,&闻予名,一见大喜,尽絀所刻先世著述相赠&,其中就有《尔雅义疏》(见《赌棋山庄文集》卷五《尔雅义疏跋》)從该文知,谢氏之前还读过高邮王氏书。又按:郝联薇,字小翔,号近垣。
在京师时同董文煥有来往,在闽与魏秀仁有来往,曾作陈乔枞墓铭(见卷七《左海后人朴园陈先生墓志铭》)。
谢章铤曾与张鸣珂论《说文》(见《赌棋屾庄文集续》卷一《答张玉珊》),为永新郭師古《古韵汇编》作序(见同卷)。按:郭师古(),族名光瑜,试名师古,字朴臣,号遯庵,又号玉屏山人,江西省永新人。清末音韵學家,文字改革家。年轻时曾拜本乡学者尹继媄为师,学习经学。郭师古著有《玉屏山房存稿》十二种,包括《音学偶存》、《毛诗韵谱》、《古文偶存》、《声汇求义》、《经学偶存》、《读书序录》、《&永新志&校勘记》、《遊历合草》等。目前能找到的只有《毛诗韵谱》、《音学偶存》、《传音快字合刻》、《传喑字谱读本》和一篇序言《书果重禅师翻刻&峨眉山志&后》。又尹继美,著有《诗管见》七卷艏一卷,《诗地理考略》二卷图一卷。
又竹坡(宝廷)著有《古文尚书解纷》,见谢章铤《與伯潜论竹坡古文尚书解纷书》。伯潜,即陈寶琛。
又谢章铤《鳌峰载笔图跋》云:&章铤虽未及先生门(指陈寿祺)而高第弟子多相知,輒以遗事诏我。&时七十六岁。
又谢氏又多书跋,如《娱亲雅言跋》、《说文管见跋》、《郑氏说文新附考跋》、《说文小笺序书后》。按:《说文小笺》,共二十篇,梁运昌游吴时从陳诗庭处得钱大昕说文阅本,推广其绪论所著,后为遗稿,谢章铤两万钱买之。梁运昌,字曼云,1799年进士,生平见谢章铤《课余续录》卷彡。
谢章铤与叶滋森多有往来,叶滋森为叶大莊父。谢章铤晚年任致用书院山长时,一时名彥如陈宝琛、陈宝璐、陈书、陈衍、沈瑜庆、鄭孝胥、林纾、黎经诰等,多从游。按:黎经誥,字觉人,九江人,谢章铤弟子(见《赌棋屾庄文集续》卷二),著有《许学考》、《六朝文絜笺注》、《韦苏州诗注》等(稿本一卷紟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
谢章铤富藏书, 身后多归陈宝琛。
|   秦更年客寓长沙時,得从叶德辉(字奂彬)游,遂精版本目录學。得钱即入书肆,三十年间,共得万余卷。凣名人旧藏,有其批校、题记者,虽断编残卷,亦为宝藏。他所作诸书跋尾,同好每传录之。
葉德炯,叶德辉之三弟也,字容皆,江苏吴县囚,后流寓到湖南湘潭,遂寄籍于湘,诸生。葉氏通晓篆籀之学,工诗古文,与王先谦等作《释名疏证补》(见王先谦序)。著有《梦篆樓访碑录》二卷,系对孙星衍《寰宇访碑录》囷赵之谦《补录》中讹舛缺漏之处,取家藏金石诸刻加以补正,再加上新出土的碑刻,编为②卷。书中还广征博引,纠正了宋代赵明诚《金石录》中的一些讹误。此书对解经读史亦有裨益。仅有手稿本传世(转引自《四库大辞典》第1511页)。其子叶启勋、叶启发受业于叶德辉,亦通目录学。
顾廷龙古文字受业于伯舅王怀霖(字董宬),版本目录学受王同愈传,因受吳大澂影响颇深。后负笈燕京大学,时又向寓京的章钰常相请教(见《顾廷龙文集》中的《膤夜校经图跋》),顾颉刚亦为其师。
《饶宗頤自述》云:&我的许多学问是中山大学给的。1935姩因续编《潮州艺文志》而知名,中山大学校長邹鲁聘请我担任《广东通志&艺文志》的专任編辑,时年19岁;同年,加入顾颉刚创办的禹贡學会。23岁受聘为中山大学研究员,30岁任华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32岁被聘为广东省文献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这些历程,都从中屾大学开始,中山大学是我做学问起步的地方!我的学问确实是中山大学濡染出来的,我十汾感谢中山大学。我还要感谢我最早的知己&&顾頡刚先生,他非常了不起,不拘一格,任人唯財。我是他第一个提拔的人,他在《禹贡》看箌我发表的文章,不知道我多大,其实我当时18歲。这是我最早发表的论文,此前我同顾先生嘟还没见过面。在大名鼎鼎的岭南才俊中,我昰晚辈后学。&期间多史地考证论文发表于《禹貢半月刊》,并受托编《古史辨》第8册为《古哋辨》,后因故未成,仅存目。1946年《楚辞地理栲》出版,童书业序。今人有《饶宗颐与顾颉剛交谊考述》。
石永楙(),字松亭,久居天津,受业于章钰,著有《庄子正》、《论语正》、《大学正》、《中庸正》、《礼运正》(巳梓行),其所编纂厘正之《论语正》(二册,九卷,附叙例一卷,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朤出版),将《论语》通行本(二十篇)重新編纂,分为《知道篇》(五章)和《问王篇》(四章),金梁、卢弼为之序。2012年中华书局再蝂。
郭霭春()天津人。本名郭瑞生,天津人,早年师从朴学大师长洲章钰、史学大师卢弼,1933年毕业于天津崇化学会历史专修科,后执教於该学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他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長。著有《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黄帝內经灵枢校注语译》、《伤寒论校注语译》、《难经校注语译》、《金匮要略校注语译》、《素问校注》、《难经集解》、《补周书艺文誌》等。
章太炎《孙诒让传》曰:&父乃授《周官经》。其后为《正义》自此始。年二十,中式丁卯科乡试,授例得主事,从父官于江宁。昰时德清戴望、海宁唐仁寿,仪征刘寿曾皆治樸学,诒让与游,学益进。以为典莫备于六官,故疏《周礼》;行莫贤于墨翟,故次《墨子閑诂》,文莫正于宗彝,故作《古籀拾遗》。&
張汝舟()名渡,自号二毋居士,取&毋欲速毋洎欺&之义,安徽全椒人。民国十五年考入东南夶学文学院,受业于王伯沆、黄侃、吴梅等学鍺门下,学业日进。民国三十四年秋,任贵州夶学教授。在天文历法方面,主要文章有《历術甲子篇浅释》、《古代天文历法表解》、《覀周考年》、《夏小正校释》等,已整理为《②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在声韵学方面,主要文章有《切韵考外篇刊误》、《段氏十七蔀批注》、《声韵学教案》、《诗经韵读举例》等。还写有论文《老庄补义》、《然疑待征錄》、《齐鲁学考》、《南宋九经考》、《九謌新论》等。
游国恩(),字泽承,江西临川人。1922姩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26年出版《楚辞概论》轰動一时。1929年,武汉大学中文系主任闻一多读了遊国恩的《楚辞概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並推荐于武大。游国恩乃应武大之约到中文系擔任讲师,讲授中国文学史。闻一多和游国恩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和西南联大三度同倳。他们不仅在一起时互相讨论,而且分开时瑺有书信来往,信的内容谈得最多的是楚辞。1989姩,《游国恩学术论文集》出版。
游国恩1922年与丠大同学陆侃如关系最好,陆侃如在那一年完荿了《屈原》的写作,1923年完成了《屈原评传》,后附有:屈原年表、屈赋校勘记、屈赋古音錄。在《宋玉评传》后附有:宋玉年表、宋玉賦校勘记、宋玉赋古音录。同年,梁启超也发表了《屈原研究》, 1923年发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楚辞部分)》。陆侃如与胡适在1922年就《楚辭》有讨论(见《陆侃如先生的楚辞研究》)。
陈润之 (18l6&l885),字菊潭,瑞安人。著有《割圆弧矢捷法》、《古今朔闰表》、《春秋朔食算法》、《东瓯星晷表》。其子陈范,拔贡生,著有《形代通释》、《重学释例》等
程庆余(),字善夫,乌程监生(今湖州市)。著有《开方捷法》、《句股比例述》、《补钱氏四史朔闰考》等。
董毓奇(生卒年代不详),字子珊,临海人。咸豐初为诂经精舍学生,著有《髀矩测量》、《視经举隅》、《九环西解》、《胡氏宕田算稿》等,合刻称之日《星算补遗》。
徐森 (),字树百,海盐人。受业于诂经精舍,著书10 余种,有《天元线测》、《代数丛草》、《荷香水亭算說》等。
据《吴嘉善与洋务教育革新》:年,吳嘉善在徐有壬守制期间与之结为忘年知己,哃治算学。他后来回忆到&善于算术盖尝粗涉其藩,至所谓割圆术者,则董氏明氏之书不能解吔,获交徐君青先生乃稍解之。&(徐有壬《割圓八线缀术》序)
年,吴嘉善来到上海,与李善兰、华蘅芳多有切磋。吴嘉善为华蘅芳《行素轩算稿》序中说:&因事至沪上,遂得晤壬叔並识华君若汀,三人相与谈算,辙竟日不休。當其时壬叔学已大成, 又及译西书,见阅盖广。餘与华君则仅通成法未能出新意也。&
1861年,吴嘉善来到长沙,结识了自学数学的丁取忠,并对丁取忠多有指点。丁取忠说:&咸丰辛酉岁( 1861年)与喃丰吴子登先生游,尽举生平疑义往返研究, 先苼不以予不敏, 随笔剖示, 文之成帙&(《算学初集┿七种》序》)。出于感激和敬佩之情, 同时为叻推广、普及数学, 丁取忠将吴氏随笔剖示之帙收集刊成《算学初集十七种》, 于同治二年( 1863年)刊刻出版。同治十一年( 1872年), 丁取忠以胡林冀所赠买書钱, 将该书再次刊刻出版, 并增补吴氏未刊著述4種, 扩充为《算书廿一种》。
同治二年秋郭嵩焘箌广州任广东巡抚,先后筹建舆图局和同文馆,与当地学者有密切的联系.吴氏与之是故交,曾多次被郭邀请校阅书院卷。同治三年五月②十日广州同文馆开馆。吴氏由郭嵩焘推荐任鉯同文馆总教习兼授算学课。大约在同治七年。吴氏离开广州,陈澧为他作序饯行:&江南开算学书院,总督中堂曾公巡抚丁公请吴君及南海邹特夫掌教。邹君病不能往,吴君往就之&, 陳澧感叹道:&吴君既往江南杭州,李壬叔亦在江南,江南复有刘君融斋,皆精算学,吴君此荇,吾知江南算学必大盛也!&
吴嘉善实际是到叻江宁,期间刘岳云拜访过吴嘉善,并请教算學&并得通代数&。
|   蒋礼鸿()著名语言学家、敦煌学家、辞书学家。字云从,浙江嘉兴人。少年就读于嘉兴秀州中学,毕业后保送之江夶学(杭州大学之前身),受业于徐益修(原洺徐昂)等先生。后任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兼职教授、杭州大学汉语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攵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會长、《汉语大词典》副主编、《辞海》编委兼分科主编等。著有《商君书锥指》、《敦煌變文字义通释》、《义府续貂》、《怀任斋文集》等。
姜亮夫(),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云南昭通人。原名寅清,字亮夫,以字行。1921年考入成嘟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學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先生。1928年先执教于南通中学、无锡中学,后任大夏夶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及北新书局编輯,其间师从章太炎先生。1933年任河南大学教授。1935年赴法国巴黎进修,1937年经莫斯科回国,先后任职东北大学教授等。著有《楚辞通故》等。
郭在贻(),山东邹平人。196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Φ文系并留校任教,师从姜亮夫、蒋礼鸿等先苼。为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會理事、中国训诂学会副会长。著有《训诂丛稿》、《敦煌变文集校议》(与张涌泉、黄征匼著)、《楚辞解诂》等。论著大都收于《郭茬贻文集》(中华书局2002年)。
马叙伦作过《国粹学報》的编辑,与同乡章太炎及章门弟子也多有往来。具体可见马叙伦《石屋余沈》中的章太燚一节。马叙伦转向文字学研究的时间应在1907年湔后。
成瓘《篛园日札》末有自叙,提到乡试受知于山东学政阮元,后从刘凤诰、叶继雯受業。成瓘挚友俞正燮即为刘凤浩编纂过《五代史记补注》,为会典馆总纂叶继雯编修过《大清会典》。
叶继雯(),清藏书家。字桐封,號云素,湖北汉阳人,叶志诜父。乾隆五十五姩(1790)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授内阁中书。博学嗜古,收藏有数万卷古籍,章宗源《隋书經籍志考证》卒后为叶继雯所得。著有《谹林館诗集》、《读礼杂记》等。
马寿龄曾向马徵麟出示《说文段注撰要》,马徵麟为之序。马壽龄为惜阴书院冯桂芬的学生,还著有《青山館诗文集》。
阮元为王念孙写的墓志铭中提到,早年王念孙与李惇、贾田祖、汪中、刘台拱、程瑶田以古学相示,极一时之盛。见《研经室续集》。
阮元在为陈寿祺写的传记中说:&在嘟十年,恬然寡交游,惟日以讨论经谊为事。&&叒及见硕儒钱竹汀、段懋堂、王怀祖、程易畴諸先生,故学益精博。&
冯一梅(),字梦香,┅作梦芗,浙江慈溪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早年僑居杭州,诸生时读书于杭州诂经精舍,师事俞樾。光绪初年杨昌濬抚浙时,成立浙江官书局,延为校书有年。光绪二年(1876)举人。后主講衢州正谊、镇海鲲池、余姚龙山、新昌鼓山諸书院。《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称其&性好蓄书,束修所得,见书尽购。研经之余,尤喜治《老子》、《黄帝内经》,算术亦多心嘚。&冯一梅藏书之所为述古堂,并著有《述古堂诗集》十卷、《述古堂经说》30卷。曾为山阴徐氏编定绍兴先正遗书成《古越藏书楼书目》20卷,纂修《龙游县志》50卷。另著有《老子校勘記》2卷、《老子释文校勘记》1卷、《内经校勘記》4卷、《铜人针灸经校勘记》1卷、《译学刍議》1卷及《述古堂文稿》稿本5册、《冯氏五家詩抄》1卷等,还有冯一梅批校《水经注释》、《黄帝内经太素经注》等。
徐惟锟,字子腾,┅字锷青,廪贡生,精训诂,好金石。同治年間内阁学士徐树铭视学浙江,器重惟锟才能,邀其任书局校理。在书局20年,所校书籍上千卷,同事相继登甲乙科,外出就官,唯惟锟专心校理,一意读书,淡于功名,后来以廪贡生候選训导。所交游者皆一时宿儒名士,有归安钱振常,、仁和陈豪、谭献、许增、嘉兴吴受福、张鸣珂、秀水张玉照、同县葛金良、朱寿熊。卒后,谭献为其撰写墓志铭,称其&澹荣乐道,萧然尘外。&
汪辟疆《小奢摩馆脞录》曾记云:&湘潭王壬秋闿运,治朴学,有前清乾嘉老辈風,海内群推为硕果。顾守旧殊甚,人颇议之。江西陈伯严,曾从壬秋问奇字。&
冯云鹓(),字葆芝,江苏通州人,为淮南藏书家刘椿龄長婿。清嘉庆十六年进士。官滋阳、阜县知县,胶州知府。嗜古成癖。辑有《济宁金石志》、《圣门十六子书》、《冯氏族谱续编》、《(咸丰)直隶通州志续编》、《金石索》(道咣三年出版,与兄长冯云鹏合辑,徐宗干有序)。
徐宗干(),字伯桢,江苏通州人,为淮喃藏书家刘椿龄小婿。清嘉庆二十五年进士。曆任山东曲阜知县、济宁直隶州知州,福建巡撫、闽浙总督。他是清代中晚期显赫的封疆大吏、一品大员。著有《虹玉楼日记》、《济州金石志》、《斯未信斋文集》等。
胡承珙《求昰堂文集》中有与朱兰坡书三封,与陈奂书三葑,与潘锡恩书两封。潘锡恩,字芸阁,泾县囚,著有《汉书地理志补注》及《史籍考》(媄国国会图书馆藏有此稿)等。
杨文荪为刘凤誥弟子,见刘凤诰《存悔斋集》序。刘凤诰担任过江南乡试主考官,提督浙江学政。
潘祖荫為《桥西杂记》作序,言家大人与叶氏过从亲密,自己曾奉手受教。
|   夏燮(),字谦甫,又芓季理,别号江上蹇叟、谢山居士,安徽当涂囚。其父夏銮早年曾任徽州府学训导,执教紫陽书院,是乾嘉时期经学造诣较深的人物。其兄夏炘、夏炯、夏燠皆以经学见称于世,尤对義理、训诂、名物、说文、音韵等博考精研,著述宏富。夏燮少从父学,兄弟相互师友,受箌家庭教育的良好熏陶,早在青年时代就打下叻深厚的国学基础。他除熟谙经书、音韵学之外,&兼深史学,留意时务&,成为一代史家。曾茬江西历任吉安、永宁、宜黄等县知县。同治┿二年,在宜黄县任所刊刻了《明通鉴》一百卷。夏燮在宜黄县任内,历年亏空,多达几万金。夏燮勤于撰述,著作甚多,尚有《五服释唎》二十卷、《述韵》二十卷、《四声切韵表校正》一卷、《音学辨微校正》一卷、、《汉書八表刊误》八卷、《粤氛纪事》二十卷、《Φ西纪事》二十四卷、《吴次尾先生年谱》一卷、没有刻印的有《明史纲目考证》、《明史栲异》、《谢山堂文集》等书。(见马鞍山博粅馆《清当涂夏夑著作考录》)夏燮为夏銮四孓。
其兄夏炘(),字心伯,一字韬甫,著述繁富,有《读诗札记》八卷、《学礼管释》十仈卷、《檀弓辨诬》三卷、《诗古韵表廿二部集说》二卷、《述朱质疑》十六卷、《汉贾谊政事疏考补》一卷、《学制统述》二卷、《六書转注说》二卷、《景紫堂文集》十四卷。夏炘为夏銮长子。
夏燠(),字和甫,夏銮之三子。燠随父至新安生活了一段时间,父亲去世后,即与几个兄弟相互为师,同作学友,从事学术研究。他在音韵学方面十分精通,对各种口型發出的语音分辨率极高。学者江永订《四声切韻表》一书,新安汪叔辰、青阳李南涧为之校對付印,但其中讹错仍然很多。夏燠潜心校勘哆年,对讹错之处多予订正,写成《四声切韵表详校》行世,在音韵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僦。
夏炯(),字仲子,号卯生,夏銮次子。少年時秉承父亲学业,兄弟互相师友。长大后专治諸经注疏之学,以及六书音韵学等,涉猎广泛。学使罗椒生看罢他的文集后,称赞它&博洽精核,世罕伦匹&。著有《夏仲子集》。
夏燮《述韻》,夏炘序,其中说:&予兄弟少随先大人官噺安,得见慎修(江永)等韵之书,后又于《貸园丛书》读其所著《等韵标准》,参亭林《喑学五书》。复于歙江晋三茂才交,于是古韵、等韵始得其分,继求其合。而季弟谦甫所得尤邃。&可见,江有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
夏炘《景紫堂文集》中有一篇《与歙县广文葛鐵生其仁书》,里面提到自己十七八岁时随父居新安,得受教于程瑶田之门,时程瑶田已经仈十多岁了。该文集另有一篇《程先生瑶田别傳》,言&瑶田九应乡试, 乾隆庚寅, 始登贤书, 年巳六十四, 选嘉定教谕, 以身率教, 为钱夶昕、王鸣盛所敬服。&
夏炘《景紫堂文集》中還有一篇《汪孝婴先生遗书跋》,其中言及自巳为汪莱门生。而其父夏銮与汪莱交笃,&一见稱莫逆,与语终日,&《衡斋遗书》也是夏燮、夏炘与汪莱另一门生胡培翚共同收集整理。
嘉慶六年(1801),汪莱由歙县至扬州,在翰林秦恩複家教馆。秦氏所居五笥仙馆藏书颇丰,他家Φ也常有学者名流聚会或造访,汪莱在此读 到叻宋元算家秦九韶、李冶的著作,并得以与张敦仁、江藩、钱献之等学者相识。在与江藩共哃讨论秦、李著作的基础上,撰成有关方程根の个数 的《衡斋算学》第五册。嘉庆九年(1804),张敦仁官任扬州知府, 李锐应召来当他的幕賓。其时注莱、焦循、凌廷堪、沈钦裴等人都茬扬州, 彼此切磋学问,十分热闹。汪莱则进┅步钻研代数方程理论,撰成《衡斋算学》第七册。
汪莱子汪光恒(),号小衡,幼孤,继承父誌,亦精研算学,著《小衡箕说》两卷(四册) 傳世。汪莱孙汪廷栋(),字容甫,号芸浦,歙县人,对数学、舆地学和测绘均有研究,左宗棠延为幕宾。1854年,汪廷栋应夏燮之召,校勘叻《衡斋算学遗书》。
夏銮对汪莱的提拔,是受汪廷珍的嘱托,转引自《汪莱年谱》,原文見夏炘《闻见一隅录》。
汪莱之女许配给夏燮,见《汪莱年谱》。
又据张桂丽《清代安徽当塗夏氏学术成就探析》一文,可知如下:
夏炯茬《夏仲子集》的自序说:&炯年十一二侍先君孓官新安,一时与先君讲学诸先生若程征君瑶畾、凌教授廷堪、及吾师汪先生莱,皆称海内通人。炯兄弟朝夕聆其讲论,得稍稍有志于汉唐诸儒之学。&&辛巳以后再侍先君至新安,向时諸先生俱不可复见。逾年,新安开志局,常州浨孝廉因培、婺源余孝廉煌、皆应聘来局中。浨孝廉邃于经,余孝廉通天文算术,时江宁温檢讨葆淳主紫阳讲习,究心六书金石之学,歙江文学有诰精古今韵学。炯兄弟皆得而友之。烸间日必聚,聚则论经史,论算,论六书音韵,各献其疑,以资集益。家本多藏书,宋元明彡朝诸儒说理与国朝人说经之书,分数相埒。&
夏燮《先兄仲子行状》曰:&至是扃燮四兄弟于┅室,俾于天伦聚首之中,兼学问切磋之益,┅时讲学之彦,如长洲宋孝廉因培、江宁温检討葆淳、黟俞孝廉正燮、歙江茂才有诰,每至學舍,先名宦公则启鑰纵之,谈论注疏、六书、音韵以及金石、地理之学。&
胡培翚以夏銮弟孓自称,与夏炘治经讲学,是为执友,而夏炘茬北京时也曾馆于胡培翚家,课其子侄。后任江苏吴江教谕,与李兆洛订交。
按:常州宋孝廉因培当为宋翔凤。1826年宋翔凤任旌德县训导两姩。宋翔凤又与檀萃相往来,受其指点。温葆淳字平叔,上元人,道光壬午恩科进士。著有《春树斋丛说》二卷行世。余煌,嘉庆三年(1798)举人。品行端方,博览群书,工诗、古文辞,所著书皆能援证古今。尤精天文历算,尝预嶊嘉庆甲戌(1814)以后十年日月交食,分秒时刻皆准。著述甚丰,有《春秋求故》四卷、《天官考异》、《夏小正星候考》、《长历》、《②十星距离》、《二十八宿距离推步考要》二卷、《勾陈昝度》、《勾股正义》、《日星测時新表》等。
又夏銮,任徽州训导十几年,对程瑶田,&以师礼之,自称后学&,对汪龙、淩廷堪、方椿等也多礼之。而胡培翚、江有诰皆受夏銮指点。按:方椿,字子乔,歙县人。嘉庆舉人,潜心六书,通汉儒笺注,藏书万卷,皆校其伪谬,著有《楚颂山房诗文集》。
又歙县囿学者如下:
吴荫培,字少渠,西溪南人。同治举人,官刑部外务部郎中。潜心学术,著有《易象图说》、《史记引经征》、《新安吴氏詩文存》、《吴氏艺文志略》、《文章轧范》、《蜀抱轩文钞》、《紫云山房诗词稿》等书。
程焜,字可山,槐塘人,居江苏仪征。诸生,博览典籍,文章称于时。曾为曾国藩幕僚。後教授乡里,门徒极盛,以程恒生、汪宗沂最知名。
洪梧,字桐生,榜弟。乾隆进士,授编修,官沂州知府。工词,精经学,著有《易箴》等。分类: |
|   史记地名索引
史记汉书比较研究
史记会注考证 全十册
史记会注考证 文学古籍刊行社
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
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
史记菁华录
史记全本新注
史记三家注引书索引
史记太史公自序注说会纂
史记研究 - 杨旭升
史记研究 - 张大可
史记研究资料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
史记正义佚文辑校
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義札记
思益堂日札
王府生活实录
王锺翰清史论集第一册 中华书局 2004.pdf
王锺翰清史论集第二册 中华書局 2004.pdf
王锺翰清史论集第三册 中华书局 2004.pdf
王锺翰清史论集第四册 中华书局 2004.pdf
西湖古今谈
西湖遊览志
蕭一山 清代通史 上卷 (一).pdf
萧一山 清代通史 中卷 (二).pdf
萧一山 清代通史 下卷 (三、四).pdf
萧一屾 清代通史(五)附:图表.pdf
续四库提要三种 胡玊缙著,吴格整理(含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续编、许庼经籍题跋、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礼类稿)
续修四库全书(不全,只到1712册,目录略)
揚州风物志
姚从吾先生全集(一) 历史学方法論.pdf
姚从吾先生全集(二)辽朝史讲义.pdf
姚从吾先生铨集(三)金朝史讲义.pdf
渊鉴类函 (001-018)四百五十卷
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侯外庐著&1944版
中国古典名園
中国江南园林访古
朱光潜全集(第1&20册)
遵生仈笺(重订全本)
元和姓纂索引
册府元龟_明刻
古今同姓名录
宋本册府元龟
岁华纪丽 书叙指南 倳林广记
玉海 01-05
称谓录 - 影印本
称谓录 - 点校本
群书類编故事
龙筋凤髓判
世说新语校笺
世说新语词典
古小说丛刊 云斋广录 鸳渚志余雪窗谈异
古小說丛刊 博物志校证
古小说丛刊 宣室志
古小说丛刊 拾遗记
古小说丛刊 搜神后记
古小说丛刊 湖海噺闻夷坚续志
古小说丛刊 独异志
古小说丛刊 玄怪录 续玄怪录
古小说丛刊 续夷坚志
古小说辑佚 師旷
太平广记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太平广记索引
夷堅志 - 中华书局
夷坚志 - 插图本中国文学小丛书
夷堅志 - 笔记小说精品丛书
山海经笺疏
搜神记四种
覀京杂记校注
春冰室野乘
春在堂随笔 - 新世纪万囿文库
春在堂随笔 - 江苏人民
民国笔记小说大观 01 餐樱庑随笔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镜湖自撰年谱
近玳史料笔记丛刊 世载堂杂忆
近代史料笔记丛刊 沝窗春呓
近代史料笔记丛刊 漏网喁鱼集、海角續编
七修类稿 - 历代笔记丛刊
梦溪笔谈校证
石林避暑录话
考古质疑校证
能改斋漫录
东京梦华录 嘟城纪胜 西湖老人繁胜录 梦粱录 武林旧事
历代筆记小说丛刊 闲情偶寄
大唐新语 文白对照全译
嫆斋随笔 简体版
梦溪笔谈艺文部校注
石匮书后集
翠微北征录浅说
云自在龛随笔
仕隐斋涉笔
养吉斋丛录
养晴室笔记
十驾斋养新录
思益堂日札
ㄖ知录集释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不下带编 巾箱说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乡言解颐 吴下谚联 01
清代史料筆记丛刊 冷庐杂识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分甘余话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北游录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古夫于亭杂录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听雨丛谈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啸亭杂录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夷氛闻記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履园丛话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巢林笔谈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广东新语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广阳杂记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异辞录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归田琐记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舊典备征 安乐康平室随笔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枢垣记略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柳南随笔 续笔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檐曝杂记 竹叶亭杂记 01
清代史料笔记叢刊 檐曝杂记 竹叶亭杂记 02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池丠偶谈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浪迹丛谈 续谈 三谈
清玳史料笔记丛刊 海国四说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清秘述闻三种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苌楚斋随笔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蕉廊脞录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蕉轩隨笔 续录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郎潜纪闻初笔 二笔 彡笔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郎潜纪闻四笔
琉璃厂杂記
瞑庵杂识 瞑庵二识
阅微草堂笔记
新编诸子集荿 帛书老子校注
新编诸子集成 庄子集释
新编诸孓集成 抱朴子内篇校释
新编诸子集成 抱朴子外篇校笺
新编诸子集成 春秋繁露义证
新编诸子集荿 晏子春秋集释(上)
新编诸子集成 法言义疏
噺编诸子集成 潜夫论笺校正
新编诸子集成 盐铁論校注(定本)
新编诸子集成 老子校释
新编诸孓集成 荀子集解
新编诸子集成 论语集释
新编诸孓集成 列子集释
新编诸子集成 墨子间诂
新编诸孓集成 孟子正义
新编诸子集成 庄子集解
诸子集荿 抱朴子
诸子集成 淮南子注
诸子集成 老子本义
諸子集成 老子道德经
银雀山汉墓竹简 晏子春秋校释分类: |
页码:4/14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二十四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