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抒情的方式有哪些方式和内容上对“功名只

专题十三 古诗文阅读
考纲测评解读
考点梳理 题  中考指数
1.理解诗句内容
2. 感觉诗歌形象
3. 品析诗歌语言
4. 体会诗歌感情 选择题 ★★
简答题 ★★★
2014年全国中考真题演练
1. (2014·四川雅安·21,3分)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
B.“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对仗工整,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 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2. (2014·湖北襄阳·10~11,4分)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    ,,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    
(2)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做简要赏析。
3. (2014·湖北鄂州·9~10,4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        ,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做简要赏析。
4. (2014·四川巴中·5,4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秋思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    ()的    (),其中“渔家傲”是    ,    
(2)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景,以一个    ,下片的“家万里”表达了作者    
5. (2014·山东德州·10~12,7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雨 过 山 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斜”现读xié,在此诗中以求押韵,古音应读为: 
(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
(3)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
6. (2014·江西抚州·7~8,4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雨柳垂垂叶,风溪澹澹纹②。
清欢唯煮茗,美味只羹芹③。
饮不遭田父④,归无遗细君⑤。
东皋⑥农事作,举趾⑦待耕耘。
  []①谢逸:字无逸,自号溪堂,抚州临川人,“江西诗派”诗人。隐居乡里,布衣终身。②风溪澹澹纹:微风吹拂,水生细纹。③羹芹:煮芹为羹。④田父:依杜甫诗意,田父指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⑤细君:用东方朔典故,指妻子。⑥东皋:水畔高地。⑦举趾:举脚,下田。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首联描摹了一幅春雨丝丝、垂柳依依、微风细细、水波粼粼的早春图画。
C. 颔联主要写了诗人在煮茶喝羹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之情。
D. 颈联是说喝酒没有知音,赠妻没有物品,言语中流露出哀伤之情。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充满了生机和乐趣。
B. 诗歌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
C. 全诗紧扣“待”字,表现诗人慵懒散漫的生活态度。
D. 此诗用词精练,用典贴切,用情真挚。
7. (2014·浙江温州·12~13,4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题目。
如梦令·春思①
(北宋)苏 
  ,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③,莫忘小桥流水。
  []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②百舌儿:鸟名。③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8. (2014·贵州六盘水·9~10,4分)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辋 川 六 言①(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②,五柳先生对门。
  []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下列诗句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与本诗相同的是(  )
A.,一览众山小。
B.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不是指近处的山下,而是指远处山下,因为山下有“远村”做伴;“孤烟”一词衬托出人,可见人烟稀少。
B.“天边独树高原”中的“独树”与“孤烟”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就更感苍凉寂寞。
C. 全诗后两句通过人物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D. 全诗前两句重在描绘景物,后两句重在抒发情感,彼此交融,相互渗透。
9. (2014·浙江宁波·21~22,4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 
(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0. (2014·四川泸州· 7~8,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寻南溪常道士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颔联中“依”“闭”两字用得极妙,请任选一字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 (2014·天津·6,2分)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大海的气概,创造了开阔的意境。
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己亥杂诗》)
诗人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表达了自己变革现实的理想无法实现的伤感与失望。
C.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这两句描写极其寒冷的边塞秋天,秋雁毫无逗留之意,如此景物与词人家乡大不相同。
D.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12. (2014·浙江嘉兴·12,4分)佳洲中学九(1)班准备以“古诗中的菊花”为题,编辑一本古诗评注集。下面诗歌是其中的两首,请你帮助他们完成评注。
[甲]咏  
(宋)杨万里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①菊花。
[乙]重阳后菊花(之一)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注]①外:见外。
(1)甲诗偏于理性,前两句从“①    ,用其他花来衬托菊花;乙诗精于描绘,“②    
(2)甲诗直抒胸臆,赞美了菊花 ③    ;,表达了作者 ④ 
年全国中考真题演练
1. (2013·浙江杭州·23,5分)
金陵三迁有感①
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耿直,忠于朝廷。诗人在此处以李绅自比。
(1)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做赏析。
2. (2013·甘肃兰州·8~9,4分)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 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    
(2)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3. (2013·广东广州·12,5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 (2013·湖北黄冈·17~18,4分)
题 乌 江 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①,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①期:期望,预料。
(1)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      ;:      
(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5. (2013·河南·20~21,4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做简要赏析。
6. (2013·河北·7~9,6分)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    ()。
(2)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
A.,燕然未勒归无计。
B.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7. (2013·陕西·21~22,4分)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垆(lú):酒家。
(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2)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8. (2012·陕西·21~22,4分)古诗鉴赏。
过 山 农 家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
9. (2012·广西南宁·8,2分)古诗鉴赏。
使 至 塞 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 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 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练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 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10. (2012·广西桂林·7~8,6分)古诗词鉴赏。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 “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 “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 “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2)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 “横”写广度,云横而不见家,也不见长安;“拥”写高度,风雪载途,英雄失路。
C. 颈联虽隐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但苍凉的画面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D. 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叙述手法入诗,体现了韩愈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11. (2012·江苏南京·8,4分)古诗词阅读。
(唐)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每:每当。
(1)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    ()。
(2)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
1. (2014·山东日照模拟)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饮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2. (2014·湖北十堰模拟)阅读《游山西村》,完成题目。
游 山 西 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    ,;首联说虽然酒的档次不高,下酒菜还是可以的,请不要见笑,这样写,既真实,又很    
(2)下面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邻村游玩做客时写下的。
B. 本诗以“游”为线索,写了诗人的见闻和感受。“足鸡豚”、“春社近”和“闲乘月”可以感受到山村淳朴的民风。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也写探索前行时的感受,更是蕴含人生哲理。
D. 诗人陆游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屈辱投降,渴望国家统一;风格雄浑豪放。
3. (2014·上海闵行模拟)阅读下首诗,完成题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中的“乡关”的意思是 
(2)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营造了神秘、优美而空灵的意境。
B. 诗歌从“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多个角度描绘了黄鹤楼的景色。
C. 颈联“萋萋”句实写眼前之景物,描绘了一个凄切、伤感的画面。
D. 诗歌描写了登临黄鹤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漂泊的伤感与乡愁。
4. (2014·广东广州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酬”、“长”分别是什么意思?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2013·山东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选取了“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后人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尤为赞赏。试说说你的理解。
6. (2013·山东枣庄调研)赏读《关雎》,回答问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这首诗运用的艺术手法主要为:        
(2)最能传神地表现相思之苦而不能自已的一句诗是:      :      
1.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小 儿 垂 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卧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①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②莓:一种小草。苔:苔藓植物。
(1)试赏析“侧卧莓苔草映身”中“映”字的作用。
(2)试简要赏析本诗的三、四两句刻画的小儿形象。
2.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题古木苍藤图
风云气质雪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
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
(1)阅读诗的第一、二两句,说说诗人描写了古木怎样的特点。
(2)试简要赏析“惭愧藤萝争附托”中“争”字的表达作用。
3.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请你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
(2)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无主”、“一任”分别是什么意思?
(2)请分析诗歌如何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抒发作者情感。
5.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注]①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碛,水中沙堆,引申为沙漠。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1)“胡沙费马蹄”中的“费”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①宴词:写于送别宴席上的诗。②畎:田间小沟。
(1)“悠悠”一词极具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2)第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7.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过 零 丁 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    ,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它的意思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 对比阅读下列古诗词,完成问题。
[甲]赤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咏  
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帐前斫案决大计,赤壁火船烧战旗。
(1)甲、乙两诗的第一、二两句同写一件事,但在构思上迥然不同,试说说两诗的第一、二两句在构思上有何不同。
(2)试分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和“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所表达的内容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4年全国中考真题演练]
1. D []诗歌最后两句不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而是希望有朝一日,一定要登顶,俯视天下。
2. (1)叙事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2)“随”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解析]古诗中“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比如“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本诗中的“随”就是拟人写法,从表达作者对故乡的依恋来理解这一字的妙处。
3. (1)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这是一首课内古诗,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出仕无门的遗憾。
(2)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解析]通过关键词“蒸”“撼”来概括。
4. (1)北宋(宋)    []此题考查学生文化常识的掌握,结合内容分析题目。
(2)异 (忧国)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此题考查学生对上阕的分析,上阕写景,注意时间“秋天”,地点“边塞”,景色“长烟落日”。其特点围绕“异”字。
5. (1)xiá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诵读的掌握。
(2)示例: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感知能力。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语“一两家”等。
(3)示例:既用“闲”来反衬农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劳;又用拟人手法,以栀子花的美烘托出人情的温馨和谐。
6. (1)D []应是颔联。
(2)C []“慵懒散漫”不对。
7. (1)繁茂,生机盎然。[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感知能力。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语。
(2)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莫忘”突出感情。
8. (1)D []都表现了淡泊名利、安居田园的思想。
(2)C []不是人物对比。
9. (1)清幽,宁静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感知能力。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语。
(2)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诗诗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10. (1)依:用拟人手法,写出白云悠悠,也似有情,依傍着静静的沙洲,富有情趣。闭:蓬门关闭着,却说是碧草当门,写出了草的繁茂,衬托出友人寓所环境之宁静、清幽。
[解析]此题从炼字角度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此类题往往以一个字为依托,联系全句,以点带面。它是对鉴赏品析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诗人的水平和思想感情往往也体现在这一字之中。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三个角度进行品析。
(2)描绘了雨后幽静、清新宜人的山野景色:小道布满青苔,白云环绕沙洲,春草绕院门,松色青翠,溪岸野花静静开放。表达诗人春日里访友的闲适、恬静心情。[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诗诗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11. B []诗人借落红和春泥表达的是自己至死奉献的无私精神。
12. (1)①物性 ② (2)③,傲霜斗寒的品性 ④(讽刺世人没有高雅情趣)或:对菊花虽遭冷落依然灿烂的高洁品行的赞美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年全国中考真题演练]
1. (1)诗人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据“唤酒”“愁人”与首联的“憔悴”“多情”相照应的题干,结合有关注释可知,作者自比李绅,写自己经历坎坷,形容憔悴,多愁善感,忧国忧民,忠于朝廷而无用武之地,只有借酒浇愁,内心充满愤懑之情。
(2)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的照临之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于肃杀中透露出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泰然自若、满怀希望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最后一联一改前三联的衰飒压抑情调,格调高亢,让人耳目一新。从表现手法看,作者没有直接抒发感情,而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从内容上看,画面于肃杀中充满了生机;从情理看,作者被贬多次后仍坚守希望,表现了在逆境中泰然处之的情怀。
2. (1)物是人非 []此题考查结合重要词语理解分析诗词内容。联想诗歌的写作背景,可以得知诗人愁苦的缘由,家破国亡,丈夫逝去,由此得到答案为“物是人非”。
(2)C []此题考查对古诗词语言的品味、鉴赏。解答此题时,要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写作缘由、思想感情等作答。这首词写了词人由于经历了国破家亡、所收藏文物丧失、丈夫病逝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而内心极其悲痛。“拟”是“打算”的意思,指泛舟尚未成行,而C项说“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故不合题意。
3. (1)了却:了结。可怜:可叹。 []此题考查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要注意课下注解,解答时可结合词句内容来分析。此题中“可怜”的意思易错,解答时注意联系诗句及文章主旨来分析。
(2)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诗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此题考查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既要理解诗句的内容,也有“情感”层次的考查,所以要结合诗句,知人论世,来理解诗人的情感。作者醉里还挑灯看剑,梦中还想回到连营,从诗人的所行所思中无不流露出诗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之情,辛弃疾是爱国主义诗人,从作者的角度,联系诗作内容可推知本诗要表达的是爱国主义情感。
4. (1)遗憾,惋惜 ,肯定 []此题考查对诗词情感的理解。答题时要抓住古诗中关键的字词句,从中把握好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如杜牧的诗歌的第三句就很有代表性,“江东子弟多才俊”突出了项羽的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导致最终败亡,充满了一种遗憾与惋惜之情;李清照的诗中“至今思”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当年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在奋战后而无力挽回败局的情况下自刎乌江的行为的赞赏。
(2)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解析]此题考查对古诗蕴含的道理的把握能力。答题时应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心境、诗句的含义等来综合考虑,不能断章取义。杜牧的诗开篇就点出对胜败得失的看法,然后通过假设指出忍辱负重、知人善用的重要性;李清照所推崇的价值取向很明确,即前两句诗所指出的“人杰”和“鬼雄”。
5. (1)忧国伤时、念家悲己。[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仔细揣摩诗句。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处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我们可以从“国破”“花溅泪”“鸟惊心”“家书”“白头”这些词语中读出这种情感。
(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解析]此题从炼字角度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此类题往往以一个字为依托,联系全句,以点带面。它是对鉴赏品析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诗人的水平和思想感情往往也体现在这一字之中。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三个角度进行品析。
6. (1)马致远
(3)示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解析]此题考查关于古诗词的文学常识、思想感情及重点语句的作用的理解与分析。第(1)题在记忆准确的基础上要正确书写作者的名字,第(2)题首先要把握住“断肠人在天涯”表达的是天涯游子的孤寂悲凉以及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感情,然后分别研读四个选项,C项表达的是诗人的豁达胸襟,与其他三句所表达的情感不一样。第(3)题“夕阳西下”是环境描写,按照环境描写作用的要点,结合语境解答即可。
7. (1)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联系全诗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就可以看出写环境的艰苦,是为了烘托人物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情壮志。
(2)示例一:同意。常见的送别诗多写离愁别绪,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这首诗抒发的却是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所以这首诗颇显“另类”。
示例二:不同意。送别诗中并不缺少此类乐观豪迈的作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证明,所以这首诗算不上“另类”。[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整体把握。要判断此诗是不是“另类”,首先要知道送别诗的主风格是什么,这就要结合学过的送别诗具体分析了。送别诗的主流是悲伤凄苦的,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等等。当然,我们也学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豪迈豁达的诗篇。
8. (1)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农家的茅檐上。[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时首先要细读诗句,把握诗句中的景物“板桥”“泉”“茅檐”“日午”“鸡鸣”等特定景物,将其重组还原,即可描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田园风光。
(2)“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解析]此题考查结合重要词语分析诗中人物心情的能力。“嗔”为“嗔怪”,意为“轻微的责怪”,意似于“莫笑农家腊酒浑”。解答时两个词语最好分开赏析。
9. D []D项中的“萧关”并不是人名,而是唐朝西北部的关隘名。D项的错误很明显,同学们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
10. (1)D (2)C
11. (1) (2):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幽美宜人)。[解析]解答第(1)题需要用原诗中的一个字,可充分利用题干前半部分文字的提示,寻找出“读书堂”环境的特点;第(2)题注意要从感官角度分析第二联,感官一般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分析。此诗第二联中,上句是视觉,下句是嗅觉。
1. (1)“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2)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有真意就是其中包含着人生的真理。换句话说就是感受到平平淡淡才是真,这种悠闲的生活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欲辨的就是前文提到的真意,已忘言就是不知道怎么去表达。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之感。这种来自生活的真实体会,是只在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自己用心去体会才能明白。
2. (1)淳朴的民风  (2)B
3. (1) (2)C
4. (1);“长”是增长、振作。(2)描写了沉船边上,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呈现一片春色的情景。作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感情。
5. (1)“杨花”飘飞给人以漂泊之感,“子规”悲啼使人顿生离别之恨,通过特定的景物既点明了时令,又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愁苦、凄凉的气氛。(2)示例: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这两句抒情,诗人将愁情托付给明月,面对无知无情的月亮,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
6. (1)比兴  []“比兴”是《诗经》突出的艺术特点,“比”和“兴”常常联系在一起,《关雎》主要运用的是“起兴”。“兴”,是触景生情,托物兴辞。这种含蓄委婉又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在诗中多次运用,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关雎》还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形式。各章结构大致相同,只是更换了其中个别的字句,使内容递进,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2)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睡在床上翻来覆去天不亮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逼真、形象。连用两个“悠”字,把他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把这种炽热的渴望之情入木三分地揭示出来。
1. (1)示例:青苔上绿草能映衬着小儿的身影,突出表明了青苔绿草的绿。(2)示例:路人向他打问,小儿只是“遥招手”。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遥招手”这一细节形象地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
2. (1)坚贞不屈,独立不依。
(2)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以攀附为荣的状态,表现了作者的揶揄、讽刺之情。
3. (1)《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拟题扣住诗歌内容、情感即可)
(2)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
4. (1)无主:无人过问;一任:任凭。(2)诗人托梅寄志,借梅花孤高正直、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突出自己坚贞自守的节操、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感情。
5. (1)“马蹄”之“费”,明指对马蹄的磨损,暗含沙软难行,间接写沙漠夜行的困难。(2)表达诗人不畏艰难、远戍边疆的报国之心(或暗含了李判官入京,旅途艰难,应多保重之意),抒发了怀念亲友的乡思。
6. (1)“悠悠”一词写出了春水绵延流淌的状态;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运用叠词,具有音韵美。(写出两点即可)
(2)反衬(衬托),以“浅溪”反衬离愁之深。或者“化虚为实”,使抽象的愁变得具体可感。
7. (1)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2)意思: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但要死得其所,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思想感情: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8. (1)甲诗以小见大,用一支战争遗留下来的箭头来代指赤壁大战;乙诗大处着笔,直接写赤壁大战这件事。
(2)前者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后者嘲讽曹操背叛汉室,才有如此惨败的下场。
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41 p.24 p.25 p.40 p.20 p.13 p.15 p.13 p.18 p.20 p.29 p.13 p.41 p.19 p.16 p.30 p.11 p.11 p.31 p.40 p.38 p.84 p.专题十三 古诗文阅读考纲测评解读考点梳理题 中考指数1.理解..专题十三 古诗文阅读考纲测评解读考点梳理题 中考指数1.理解诗句内容2. 感觉诗歌形象3. 品析诗歌语言4. 体会诗歌感情选择题★★简答题★★★3年中考2014年全国中考真题演练1. (2014·四川雅安·21,3分)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相关文档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关于我们常见问题关注我们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抒情的方式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