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个小记者采访稿的身份采访罗斯福的对话

《走向生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美国作家戴维?科宁斯。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前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却得到了意料之外的回答,从而受到启发,树立了引为座右铭的人生哲学――走向生活,广交朋友。课文生活气息浓厚,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启迪。主要通过以下四步过程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文统一”、“面向生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一、朗读课文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为此,教师要给足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达到生字字音正确,语句流畅。教师巡回指导,轻轻纠正读书姿势不正确的学生,在后进生旁边静心呆上一分钟左右时间听一听,点拨点拨。对干学生朗读中遇到的字音、语句障碍,允许学生互教或请教老师。也就是说,教师既要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又要给予学生自主朗读提高的选择权。二、自学课文这一环节就是要让学生静下心来,按照“阅读提示”独立勾画、批注、在书旁简要写感想,提高自学能力和思维水平。“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沉寂的课堂,既是朗朗书声之后学生口、耳、香等器官的休整,更开动了脑、手这一对最具灵性的学习器官。思维的火花,创新的幼芽,只有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才能焕发出巨大的活力。这一步教学的实施,教师也要舍得给足学生自学、思考的时间,不能走马观花走形式。对于完成“阅读提示”较快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自己提出疑问自己试着解决。三、精读课文大修订后的语文教材课文篇目大量增加,一般课时较紧。作为略读课文,如果要一课时上完,就必须以流畅朗读为基础,以充分自学为核心,在此基础上根据文章特点紧扣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好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交流活动,从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本文重点是作者采访罗斯福夫人的经过,难点是领悟罗斯福夫人的话――“后来我强迫自己欢迎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强迫自己走向生活,终于体会到广交朋友是多么使人精神振奋。”为了突破课文重难点,既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又发展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我移植电视台“实话实说”等栏目的做法,创设了“走近名人现场采访与拍摄”生活化课堂情境,主要做法是:1.师生共同确定精读部分:“我”采访罗斯福夫人时的谈话经过。2.用“――”画出所有罗斯福夫人说的话。两人一组,分角色朗读对话,再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3.创设情境,引导感悟:(1)假如现在是在电视台,正在进行“走近名人”栏目的现场采访与拍摄,谁来扮演作者戴维?科宁斯?谁来扮演罗斯福夫人?那么老师是什么身份?(主持人,用书卷作话筒状)同学们呢?(现场观众)(2)请两位“嘉宾”――“戴维?科宁斯”、“罗斯福夫人”上台就座(可拿书,能不拿书更好)。(3)教师主持:各位观众,上午好。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美国前总统夫人、举世闻名的罗斯福夫人(欢迎)和《西部报》记者戴维?科宁斯先生(欢迎),还请来了现场观众xx小学xx班的同学们。欢迎大家的到来。下面,戴维先生将现场采访罗斯福夫人。(两生即兴表演采访的对话,用自己的话说,谈话主要内容要以课本为主。即兴表演前不排练,一次不行可略为评议后再来一次,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发展,有进步即可。)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听了两位嘉宾的现场谈话,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教师走入学生中,随机“采访”。)戴维先生:祝贺您,您的采访非常成功哦也想现场采访您:罗斯福夫人的话对您有什么启发呢?(可联系到最后两段)您的采访非常成功,是什么原因呢?(可联系到他采访前做的准备工作)。尊敬的罗斯福夫人:您的话真是太精彩了。请问:您为什么那样回答呢?(该生说后全班再有感情地齐读第十三自然段。)掌声欢送两位“嘉宾”回到座位上。四、课后拓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人。学完这篇富有哲理的课文,为把学生进一步引入生活,有所发现,布置以下三种延伸作业,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任选一项去完成。对选择“采访”的同学适当指点一些收集被采访人相关资料的方法。1.写一篇读后感。2.利用课余时间当一次小记者,采访校长、老师或采访名人。采访前,注意收集资料,做好准备;采访后,把采访过程写下来。3.把《走向生活》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周围的亲友、邻居听,并与他们交流。
请收藏到: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孙建香 寻芒花
张丽丽 邹先平
本站各版本语文资料
本册课文资料汇总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与世界对话》:探讨与外部世界对话交流的规律
栏目:新书推荐&& 08:00&&
&&&&作者将多年来从事或参与的一些对外交流活动,作为案例,收集整理,仔细筛选,以实录的方式,原汁原味地编成《与世界对话》一书,奉献给广大读者。
(记者:贾立钢)
【内容介绍】&&& 作者有幸以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的双重身份,参加了很多对外交往活动,以不同方式与外国政要、智库、记者等进行了对话交流,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与许多精英人士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回答和说明了外方提出的大量问题。交流的对象多种类别,触及的主题丰富多彩,探讨的内容广泛深入,对话的效果令人鼓舞。
&&& 为了总结这种对话交流的经验,探讨与外部世界对话交流的规律,近日,我将多年来,主要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从事或参与的一些对外交流活动,作为案例,收集整理,仔细筛选,然后以实录的方式(有的是摘录部分内容),原汁原味地编成《与世界对话》一书,奉献给广大读者。
【作者介绍】
&&&&&&&&&&&&&&&&&&&&&& &
&&& 李忠杰,男,江苏人,1952年10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现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等。
【原文摘选】(原文之一)前言文/李忠杰日&&& 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连接世界的大门。30多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其他领域不同程度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改革不断深化,开放日益深入,与世界的沟通往来对话交流全方位扩大和增多。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幅度提高,中国的前途命运更加紧密地与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 身处这样的环境和时代,我有幸以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的双重身份,参加了很多对外交往活动,以不同方式与外国政要、智库、记者等进行了对话交流,包括承担了由中央和中央部门安排的一些重要外事任务,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与许多精英人士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回答和说明了外方提出的大量问题。交流的对象多种类别,触及的主题丰富多彩,探讨的内容广泛深入,对话的效果令人鼓舞。
&&& 通过这样的对话交流,我深切感受到,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兴趣日益浓厚。他们普遍对中国的发展成就感到震惊,迫切希望知道中国奇迹发生的原因。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要、客人,都希望向中国学习,研究和借鉴中国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当然,也有不少外国人对中国的政治颇为不解,对中国的未来抱着怀疑态度。不同的关切、问题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外部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折射出一个五颜六色的多元文化和多元世界。
&&& 通过这样的对话交流,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中国的发展进步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进步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如何从战略上认识和处理好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始终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的问题;中国发展进步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与世界双向互动、合作博弈的过程,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过程;越是快速崛起、越是成熟强大的中国,就越需要以更加自信而又谦和、更加坦诚而又理性的态度,展开与外部世界的对话,加强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交流。
&&& 世界的问题并不都是由对话来解决的。世界赞赏中国,并与中国加深交往合作的最大动因,是中国自身的发展、进步和强大,是与中国在利益上的互利共赢。中国要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真正赢得世界各国的理解和尊敬,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 因此,我们首先要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要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 这样的战略和举措,并不排斥对话。毋宁说,更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人们、不同对象的对话。通过对话加强沟通,通过对话促进了解,通过对话加深感情,通过对话实现共赢。通过广泛、坦诚和实在的对话,更好地介绍中国、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让中国融于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
&&& 为了让对话取得良好的效果,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必须善于对话,不断提高与世界对话的水平。要有的放矢地介绍中国的实际状况和经验教训,通过坦诚的交流,把事情的真相、成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前景等告诉他们;要研究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爱好,贴近外国人的实际,掌握对话的艺术,改进双方沟通的渠道和方式,拉近相互认知的距离;要提高中国话语的科学化、国际化水平,通过内容和形式的转换,用外国人能够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中国现实,解释中国原因,展示中国形象。
&&& 这种对话,需要由党和国家来进行,也需要由各级干部、专家学者来进行,由千千万万中国公民来参与和进行。因此,不断提高国际化素质,增强与外部世界对话的能力,就越来越成为对各级干部和专家学者能力素质的挑战和考验,也越来越需要所有中国公民给予关注、参与和支持。
&&& 为了总结这种对话交流的经验,探讨与外部世界对话交流的规律,近日,我将多年来,主要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从事或参与的一些对外交流活动,作为案例,收集整理,仔细筛选,然后以实录的方式(有的是摘录部分内容),原汁原味地编成《与世界对话》一书,奉献给广大读者。
&&& 我希望,这本实录,能够为党和国家的对外交往和交流活动提供一点思考,为广大干部群众与外部世界沟通提供一点借鉴,为有关部门研究如何做好外宣工作提供一点素材,为提高与外部世界的对话能力提供一点经验。希望能以微薄之力推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对话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展开,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健康和顺利地发展。
&&& 感谢中央领导同志对我参加重要外事活动给予的关心、领导和爱护,感谢中央有关部门对我从事的对外交流活动做出的周密安排和帮助指导,感谢在我从事这些活动时所有参与人员、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感谢人民出版社黄书元社长和其他领导、编辑的全力支持和高速度、高质量的编校印发工作。当然,也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长期不仅“忘我”、而且“忘家”工作的容忍和理解。
&&& 在我从事这些对外交流活动过程中,曾将有关情况向一些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做过不同形式的汇报和介绍,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赞扬,从而增强了做好这类工作的信心和勇气。特别是,当我将这些实录汇编成册准备出版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同志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抽出宝贵时间审阅书稿,而且专门撰写了一段肯定和鼓励的话语。对所有这些,我都深怀感激之情。
&&& 时代赋予了我们独特的环境、挑战、磨炼和重任。感谢我们身处的伟大时代。但愿我们无愧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
(原文之二)与世界对话
第一章一、赴美国、加拿大介绍中国党代会精神实录&&& 赴美国、加拿大介绍十七大精神并作交流的情况时间:日—2月2日&&& 日至2月2日,按照中央部署,我率“中国的发展和未来走向”专家交流团,对美国、加拿大进行交流访问,主要任务是向美国加拿大各界介绍中共十七大的精神,增进其对于中国的了解。交流团一行4人,我任团长,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军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时任二局处长陈遥遥、外交部翻译室翻译蔡悦为成员。
&&& 赴国外介绍十七大精神,是一项大胆的创新性举措。尤其是美国、加拿大,与我关系重要而复杂,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中宣部、外宣办、外交部等中央有关部门精心筹划和组织。我国驻美国加拿大使领馆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周密安排了交流日程,做了大量组织工作。时任驻美大使周文重、驻加大使卢树民、驻纽约总领事彭克玉、驻洛杉矶总领事张云、驻美加使领馆的其他负责同志参加并指导交流团的工作,仅驻美大使馆就有16个参赞以上干部参与联络和交流工作。周文重大使亲自主持了三场活动。卢树民大使亲自主持或出席了全部六场对外交流活动。交流团行前认真准备,到国外与美加政界、智库界、媒体界、工商界广泛接触,在主要介绍十七大战略决策的同时,着重针对外方关切,双向互动,解疑释惑,灵活应对和解答各种复杂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增进了美国加拿大各界对我十七大精神和改革发展各方面政策、成就的了解,产生了积极的反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为进一步做好外宣工作积累了经验。
&&& 一、交流的主要活动和对象&&& 这次赴美国加拿大交流活动的第一个重要特点,是交流活动多,接触范围广,对象均是美加各界有影响的精英人物。
&&& 按照计划,交流团共访问了美国华盛顿、纽约、洛杉矶和加拿大渥太华4个城市。12天时间里,正式对外交流25场,为我使领馆作内部辅导报告4场,累计活动29场。最多的一天达到5场。人数最多的一场达150余人。回答问题最多的一场达16个,各场累计共回答问题160多个,此外还进行了许多个别交谈。
&&& 美国加拿大各界对此次活动十分关注,踊跃参与。交流团接触的对象十分广泛,主要有美国和加拿大政府部门、国会议员、主要智库、主流媒体、大学、工商界、文化界、华人华侨等。他们大多是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年龄最大的是现年90岁的首任加拿大驻华大使。除此之外,还与美洲国家组织的27位大使、公使、代办、代表等进行交流(其中有4位是未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大使),相当于面向整个美洲国家做了一定程度的工作。
&&& 具体情况是:&&& (一)在华盛顿共进行了9场对外交流活动。&&& 交流活动最为密集,接触面也最为广泛。&&& 主要活动和对象包括:与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原美国家情报委员会副主席、原中央情报局跨国事务办公室主任戈登进行会谈;
&&& 会见国会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主席柯克、拉森及成员波斯坦尼3位众议员;&&& 与美洲国家组织(成员为美洲所有国家)及其成员国、观察员代表举行早餐座谈会,该组织副秘书长拉姆丁,成员国大使、公使、代办、代表等出席;
&&& 在国会图书馆举行午餐座谈会,国会研究部中国事务部主任邓凯丽、中美贸易专家莫里森、中国宗教问题专家兰博等10多位专家学者,众院多数党领袖霍耶的高级助理西科斯基、参院银行委员会国际经济顾问朱莉、参议员宾格曼的贸易顾问斯通、众院外委会负责东亚事务的助手郝德仁等参众两院立法助手等共50余人参加;
&&& 在著名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举办午餐和演讲会,与前驻华大使尚慕杰、芮效俭等共进午餐,尚慕杰、芮效俭,该中心高级研究员、前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格林,美国前台北协会理事主席、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中国项目主任、曾任美国对华贸易首席谈判代表的弗里曼,高级研究员米德伟、李成,百人会会长傅履仁等150余名专家学者及媒体人士出席;
&&& 会见重要智库威尔逊中心总裁汉密尔顿,并与该中心副总裁梅兹纳、亚洲项目主任哈撒韦、科技及美国和全球经济项目主任肯特·休斯、历史和公共政策项目主任克里斯琴·奥斯特曼、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罗斯·特里尔等2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英特尔公司副总裁等座谈;
&&& 与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何汉理、萨特3位中国问题专家进行座谈;&&& 会见《华盛顿邮报》“瞭望”版主编、该报前驻北京分社社长潘文、副助理总编斯考特·威尔逊和社论版撰稿人凯瑟琳·拉姆培尔;
&&& 与华盛顿地区华人华侨社团负责人、留学生代表、华文媒体负责人和台胞代表等20余人举行晚餐座谈会。
&&& (二)在纽约共进行了4场对外交流活动。&&& 交流规模相对较小,但交流时间比较充裕,互动更加深入。&&& 主要活动和对象是:出席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早餐座谈会,与该委员会会长欧伦斯、副会长白丽娟、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中国项目专家史国力、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教授扎戈里亚、日本协会主席伍德、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教授德雷斯利、时代华纳高级副总裁彼得·沃尔夫、亨利·鲁斯基金会主席科伦达等10余名较高层次的理事、学者和企业家座谈交流;
&&& 与著名智库欧亚集团顾问、中国问题专家何汉理,亚洲部主任格林,全球宏观问题项目负责人斯巴克斯等专家学者进行座谈;&&& 会见《华尔街日报》社论版主编吉格特等5名编辑、专栏记者;&&& 会见《商业周刊》常务副总编波洛克、外事主编包斯基等7名编辑、记者。&&& (三)在渥太华共进行了6场对外交流活动。&&& 交流的重点是加拿大政府。&&& 主要活动和对象包括:与加拿大外交部副部长马大维进行会谈;&&& 与加枢密院总理外交与国防政策顾问卡特莱特女士进行会谈;
&&& 出席加外交部主管双边关系的助理副部长福克斯主持的午餐演讲会,出席者包括加卫生部助理副部长毕凌斯女士、环境部助理副部长马丁等6位助理副部长,以及加外交部、农业部、自然资源部、工业部和国际发展署司的局长和处长等共计15人(由于是午餐会,加外交部严格限制出席人数,更多人希望与会而未能如愿);
&&& 分别与加最大智库国际理事会(CIC)、知名智库国际管理创新中心(CIGI)举行座谈会,CIC渥太华分会会长亨特、两位前会长、4位董事会成员以及加前驻华大使明明德、加中友协渥太华分会会长王若兰以及CIGI代理执行董事施万农和三位资深研究员等13人出席;
&&& 出席我驻加拿大使馆举办的晚餐座谈会,加方出席者包括加众议院外委会成员帕屈众议员、加中议会协会(CCLA)两位副主席科兰普和马罗(议员中有一位是加拿大保守党副主席)、加外交部主管与中国关系的北亚局局长侯秉东、中国处负责人、加国际发展署中国处处长、CIGI负责人、《世界日报》和《明报》记者等20余人。
&&& (四)在洛杉矶共进行了6场对外交流活动。&&& 交流涉及问题的范围最为广泛,对方所提问题也最为尖锐和敏感。
&&& 主要活动和对象是:访问兰德公司,会见该公司执行副总裁里奇、高级顾问和著名经济学家沃尔夫;&&& 出席由兰德公司和亚洲协会南加州分会联合举办的研讨会,亚协南加分会执行副主席乔丹、太平洋国际政策理事会主席嘉弗瑞、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孔子学院执行主席简恩、《世界日报》洛杉矶社社长郭俊良、洛杉矶市长贸易代表马友清、澳大利亚驻洛总领事伊恩斯、“百人会”前副会长谢正刚和成员“汉堡王”集团董事长李渊新、好莱坞电影制片人杨燕子,以及南加10余家知名投资咨询公司、学术机构、银行、律师事务所代表等较高层次的学者及企业家50余人参加;
&&& 访问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会见副校长鲍威尔、该校美中学院副院长杜克雷,并出席有该校商学院、法学院、政策计划和发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公共外交中心、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的12位院系负责人、教授参加的座谈会;
&&& 会见《洛杉矶时报》发行人希勒、外事主编米勒女士和副主编波勃坎斯基及记者皮尔森;&&& 出席洛杉矶世界事务委员会举行的闭门午餐会,与该会总裁马克、副总裁莫里斯以及洛杉矶地区知名国际贸易公司、律师事务所、投资公司、房地产公司、基金会、南加公共事务委员会等工商企业、非政府组织、学术界、演艺界、宗教界等人士30余人进行座谈交流;
&&& 参观亨廷顿图书、艺术馆和植物园并与其负责人交流;&&& 另外,还会见了贝尔斯登公司副主席、亚洲协会南加州分会主席、华裔唐伟,与其就如何加强我外宣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 (五)在使领馆作了4场内部报告。&&& 除对外交流外,我还分别为我驻美国大使馆、驻纽约总领事馆、驻加拿大大使馆和驻洛杉矶总领事馆工作人员及当地中资机构负责人作了学习十七大精神的辅导报告。
&&& 二、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这次交流活动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交流形式灵活多样,交流内容广泛深入,特别是通过大量回答现场提出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
&&& (一)总体上,内容形式多种多样。&&& 交流的内容和形式,既有参与人数几十或百人以上的大范围演讲、交流,也有与少数政界重要人士小范围的会见、会谈;既有以座谈会、研讨会形式开展的交流、研讨,也有通过各种餐会形式进行的交流、交谈;既有先演讲再针对演讲内容进行提问、回答,也有一开始就进行提问和回答。
&&& 除与个别重要政界、媒体界人士的小范围会见、会谈外,大部分交流活动,都是由我先以“中国的发展和未来走向”为题简要介绍十七大内容,然后回答与会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多数时间用在双向互动式的问答交流上。不论哪种形式,都是针对对方的特点、要求和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力求取得最好的交流效果。
&&& (二)演讲内容突出重点。&&& 针对演讲时间短、国外听众话语体系以及关注点与国内听众不同等特点,演讲突出重点,提纲挈领,抓住“改革开放”、“全面小康”、“科学发展观”、“和平发展道路”、“党的建设”等几个关键词,简明扼要地介绍十七大关于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等重大战略决策,并运用具体数字和实例介绍当前中国国内形势和内外政策。强调:十七大做出的一系列战略决策,不仅预示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世界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希望外方各界人士能够通过十七大报告,正确、客观、全面地看待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并从中美、中加关系大局出发推动双边的交流和合作。
&&& 在一些场合,还有针对性地介绍十七大报告的起草过程和我党内民主的发展情况等,强调十七大代表是由7300多万党员经过三上三下民主选举出来的。十七大报告是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起草出来的。在报告起草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所有中央部委和省区市党委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最后才由代表们认真审议,予以通过。这些具体情况,引起了外方的广泛兴趣和关注,使他们对十七大的民主性、开放性有了深刻的印象。
&&& 许多与会者表示,这样的讲解清楚、明确、风趣、生动,有吸引力,便于他们准确把握十七大的主要内容和重大决策,把握中国未来的走向。我使领馆的同志也认为,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十七大精神,外国人能够听得懂、听得进,也容易记,符合外国人的实际,对使领馆做好外宣工作很有启发,他们准备也加以采用。
&&& (三)演讲方式生动灵活。&&& 从演讲的方式来说,每次都根据不同的对象、形式、人数和职业背景,对演讲的切入点、内容、重点和繁简程度做适当调整,使演讲内容最大限度满足与会者需要,能够较好地为其理解和接受。在出访前,我准备了一个基础稿。但现场均不采取念稿的方式,甚至基本不看稿子,大多是根据会场情况,即席取舍,随机发挥。尽量少用文件语言,大多转换为口语方式,用外方能够听懂的语言介绍。尽量用数字、用事实、用案例讲话。尽量增加生动性,适当开一些玩笑,增加幽默感。
&&& 每次演讲一开头,都根据不同对象,选择适当的切入点。比如,在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持人弗里曼说自己曾在南京大学霍普金斯中心学习过三年,我演讲一开始马上就说:“世界很大又很小,想不到在这里还能遇到南京老乡。过去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现在应该说‘老乡见老乡,大家喜洋洋’。”会场一听,顿时响起笑声。我随即很自然地切入正题:“由此可见,中美两国虽然地处地球的两面,但在很多方面都有内在的联系,所以就必须加强交流与合作。我们今天,就是来与大家进行交流的。”用这种随机、灵活、生动、幽默的方式,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 (四)重点难点是回答外方问题。&&& 除了演讲外,交流的重点和难点是回答外方提出的各种问题。每场活动,外方都针对十七大报告起草过程、报告内容、我各领域发展情况及内外政策等,提出很多问题。有的场次提问10个以上。
&&& 我们坚持“客随主便,有问必答”。多次有人问:“是否可以提任何问题?”我都肯定地表示:“可以,任何问题!”对提问题的人,还常常给予夸奖。对所有问题,都很礼貌地作了清楚、得体的回答,没有一个回避不答。演讲和答问后,还有很多人继续向我、张军扩、陈遥遥同志个别提问。好多场次都有人排队等候进行交流。
&&& 外方提的问题,涉及领域相当广泛,比较多地集中在中国发展、经济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中美中加关系及我外交政策等方面。其他还包括民主、人权、新闻自由、政治体制改革、宗教信仰、反腐败问题;西藏、台湾问题;社会保障、收入差距、医疗卫生、企业改革、金融风险、人民币汇率、对外贸易问题;伊核、朝核、伊拉克、阿富汗问题;等等。
&&& 对这些问题,我们冷静沉着、机智灵活,不卑不亢、柔中寓刚,结合十七大确定的大政方针和我国发展实际,列举了许多生动事例和具体数字耐心讲解和说明。既坚持原则、以我为主,又平和友善、不急不躁。针对不同问题,从最有利的角度切入,引到十七大的方针政策上来,使外方能够听得进,接受得了。
&&& 每场活动,都力求掌握主动权。当对方提了多个问题后,我也适时向对方反提一些问题。遇到不甚友好的对象或当对方质疑我们的一些政策时,我们也话中有话,用表面柔和的语言刺一刺他们的痛处,或把议论的话题引到他们的痛处上来。
&&& 有时候,为了活跃气氛,掌握会场的主动权,我还故意提出一些小问题考问外方。如几次在谈到环境问题时,都自然转换说:“我提一个小问题来考考你们,你们知道不知道中国有哪几个基本国策?”这一下,立即引起听众很大兴趣,把现场气氛和关注重点引导到了我们需要的方向上来。
&&& (五)最大挑战是应对敏感问题。&&& 如何应对和回答敏感问题,是交流中最大的难点和挑战。外方在交流中,提出了不少敏感问题,其中包含着他们的一些疑虑甚至责难,反映出对我长期形成的偏见。对这种敏感问题,我们不回避、不退缩,但也不吵架、不生硬。始终着力于做工作,努力使外方更多地了解实际情况,加深对我制度、政策的理解。所以,对这类问题,我们都采取巧妙的方式,不仅客客气气地在谈笑之间加以化解,而且还往往转守为攻,把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变成介绍我国情和政策的好机会。
&&& 如《洛杉矶时报》外事主编米勒女士问到有报道说在中国监禁记者的问题。面对这一尖锐问题,我没有被她牵着鼻子走,而是马上反问她:“您用了数字,但是不知您知道不知道,每一个个案是怎么回事?他们是因为什么被监禁的?是什么时间被监禁的?如果监禁,法院对他们做出了怎样的判决?”该主编一下被问住了。于是我乘势介绍说:“如果您了解了这些情况的话,我想您会更客观一些。因为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随即,我具体、详尽地介绍了30年来我国法制建设的情况和数据,说明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步和成绩。
&&& 类似这样的方式,不仅始终掌握了交流中的主动权,而且道理充分,事实确凿,难以辩驳,容易接受。因此,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好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三、交流中涉及较多、外方主要关注的问题&&& 这次交流活动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关注热点多,涉及领域广,既有宏观层面又有微观层面,交流比较深入,有的问题具有相当挑战性,美、加政府还借此向中方传输了某些重要信息。&&& 交流中涉及较多、外方主要关注的问题有以下十四个方面:
&&& (一)十七大的主要内容及报告起草过程、党的建设问题&&& 十七大是我们对外介绍的主要内容,当然也是外方关注的焦点。美国加拿大各界人士,都非常希望了解十七大的主要内容、做出的战略决策、这些内容和决策意味着什么、对中国和世界将会带来什么影响,等等。
&&& 我们在每次交流中,都尽可能将十七大的最重要战略决策介绍给外方。每场演讲之后,针对外方提出的具体问题,又作进一步深化、细化说明,尽可能将具体问题引导到十七大报告确定的战略和政策的框架中来。
&&& 通过演讲和交流,外方普遍反映对十七大精神有了更加清楚和全面的了解。兰德公司执行副总裁里奇表示,兰德公司对中国怀有强烈兴趣,密切关注十七大报告的形成过程及贯彻落实情况。美京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黄企之先生把他刚发表的一篇文章交给我们,文章标题就是“十七大打开中国和平世纪大道”。
&&& 对我介绍的十七大报告起草过程,外方都很感兴趣。美国学者、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萨特和格林等,认为报告的起草过程本身就是中共党内民主、协商民主的具体体现,表明中共在民主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报告集中了全党的智慧,显示了中国政治越来越民主和透明。
&&& 当我比较十七大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的起草过程,认为十七大报告起草过程远比美国国情咨文起草过程更民主时,外方普遍表示赞同,甚至对国情咨文有所嘲讽。他们认为美国现在仍有不少人认为中国政府的决策过程缺乏民主和透明,建议中国加大这方面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重大决策的形成过程。
&&& 美洲国家组织的一些大使在听到我国“三步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长的战略后,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的中长期规划,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希望进一步给予介绍。在我们更加具体地介绍了中国的长期战略、五年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实施保障机制等情况后,他们认为,中共十七大报告的起草过程和对国家发展进行中长期规划的做法,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
&&& 联系十七大,我还介绍了我党发展党内民主的许多探索,如党代会的基本制度、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党代会代表任期制、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范围等等。外方一些专家对我党内民主的发展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 外方人士有的问到反腐败问题,我详细介绍了中国反腐败斗争的主要措施、查处的案件情况、逐步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等等,表示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是有决心的,强调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我们将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听众反映,腐败问题各国都有,听了介绍,才知道中国在反腐败领域做了那么多努力。
&&& (二)中国的发展和未来走向问题&&& 我们对外交流的题目就是“中国的发展和未来走向”。加拿大外交部助理副部长福克斯在主持午餐会时强调:“中国几十年来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一个稳定、繁荣、和平的中国不仅对中国自身重要,对加拿大乃至世界都有重要意义。”
&&& 在兰德公司,我问他们最关注中国的什么问题?公司副总裁里奇回答说:“中国发展很快,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很难选出一个问题。首先还是关心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策创新问题。另外就是关注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办法,以及应对环境问题、防止传染病、发展军事能力方面的计划,等等。”
&&& 未来中国将会是什么样的中国?我介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并通俗地解释:所谓小康,就是虽然还不富裕,但日子还好过,叫作马马虎虎。由于外国人对“马马虎虎”一词都很熟悉,所以一听到这样的解释,马上都笑了起来,也大致明白了全面小康的意思。
&&& 有些外方人士提出模式问题,问“胡温新政”是否参考了罗斯福新政或其他国际经验?中国的成功经验可否作为一种模式?我表示,我们既要善于学习外国的经验,又不能照搬任何外国的模式。既不能照搬苏联的模式,也不能照搬美国的模式。所以,我们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眼光的统一。我们把自己探索的成果归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至于是不是一种模式,这可以由学者们去研究。其他国家可以从中国的经验中得到启示,但我们并不希望别国简单地照搬。外方对此表示认同。《商业周刊》外事主编包斯基认为,中国本身已成为一个很大的“品牌”。
&&& 欧亚集团学者介绍,该集团曾将中国列为其2006年、2007年“全球十大风险国家排行榜”的首位,主要是担心中国国内群体性事件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以为中国在十七大前后可能出现不稳定因素。我评价说:“我告诉你们,你们的预测为什么会明显错误,一个原因,是被媒体迷惑了;再一个原因,就是低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鉴于两年预测失误,该集团调整了今年的世界风险排行榜,未再将中国列入,相反却将美国列为2008年排名第一位的风险国家。对于个人,他们认为胡锦涛是一个出色的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但不是风险人物,所以没有将其列入风险人物排行榜,相反,却将普京列为2008年头号风险人物。
&&& (三)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问题&&& 外方普遍对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必要性和具体内涵非常关注。我简要介绍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过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十七大概括的四句话。强调,把握科学发展观,是把握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政策和举措的一个枢纽。知道了科学发展观,就能够理解中国现在在各个领域实行的政策。
&&& 有人问,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是什么意思?我解释:简单地说,就是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推动发展,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 有人问,胡锦涛的教育背景与他的思想有没有关系。我回答: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根本上是实践的产物,是集中全党智慧和意志的产物,是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胡锦涛主席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这对他的思维方式当然是有益的。他考虑问题很周密、严谨,所以现在干得很出色。&&& 通过介绍,外方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战略地位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科学发展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位原籍台湾的华人学者称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非常好,中国只要这样坚持发展下去,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 有人认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共十七大报告的两个主要概念,但对两者的相互关系不甚清楚,对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也不甚了解。我对此做了适当的解说。一位台湾籍的老教授很有感慨地说: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就强调“人定胜天”,遇到了很多问题。现在中国从激情主义走向理性主义,强调“和而不同”,主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华,非常好,非常好。
&&& 《洛杉矶时报》的一位编辑问:中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但我们却看到一些地方在发生请愿等事件,为什么?我告诉他:建设和谐社会不是说没有任何矛盾。正因为有矛盾,有不同的看法,才要用适当的方式来促进和谐。
&&& 外方人士非常关心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问题。不少人问到:十七大的战略决策怎么落实?地方对中央的意见会不会顶着不办?怎样保证中央政令畅通?怎样防止经济过热?怎样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问题?等等。我和张军扩适当分工,密切配合,都做了清楚的回答,并感谢他们对于中国发展问题的关心。
&&& (四)环境、能源、大气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这是交流中外方最关心、问得最多的一个具体问题。&&& 加拿大外交部副部长马大维称:“我作为加主管八国集团事务的协调官,目前正与日本、欧盟和美国就环境、气候变化等问题探讨如何找到公开、均衡的办法,使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保护环境,避免‘一刀切’做法,在这方面加方愿与中方加强对话与合作。加拿大各界对中国提出‘生态文明’和在环保领域提出的各项措施表示赞赏,认为中国的努力将为世界环境做出重要贡献。”
&&& 在很多场合,包括政府官员、国会议员、学者、媒体、工商界人士等,都问到中国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怎样保证可持续发展。他们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能源需求的急剧上涨,因而对中国能源政策十分关注,有的还详细询问我能源结构,未来这种结构会作什么样的调整,以及有哪些政策。甚至具体到煤炭在我能源结构中的作用,如何减少对煤炭的依赖,目前核能发展规模和未来发展前景,可再生能源的类型、规模和发展前景,等等。也有学者怀疑中国政府能否将其设想付诸具体行动,能否确保在全国予以落实。还有人认为目前国家环保总局编制偏少,会否影响有效完成全国环保任务。一些与会者很关心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气候、环境问题。
&&& 针对这些关切和问题,我和张军扩同志均在演讲和答问中做了重点介绍。强调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十七大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家庭。保护环境,共同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仅是一项国际义务,更是中国人民改善生活环境的自身需求和紧迫任务。因此,中国人民比其他任何人更关注中国的环保问题。
&&& 我们详细介绍了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情况,介绍了我能源供求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别是详细介绍了我环境立法、依法治理、制订发展规划、提出节能减排目标、把环保工作成效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标准以及对严重污染事件责任人追究责任等一系列具体做法,充分展示了我在能源、环境问题上的决心和举措。
&&& 我还特意指出,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只有美国一个国家了,美国人应该多做做美国政府的工作。
&&& 通过交流、沟通,外方人士大多肯定中方在环境问题上态度是严肃的,措施是得力的,中方一些环保政策值得美国、加拿大政府借鉴。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白丽娟还表示,中方将环保工作定为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令人振奋。
&&& (五)社会民生及相关政策问题&&& 中国国内民生问题,外方和华人华侨在提问中也不断提到,而且涉及面比较广泛。既是出于对中国的关心,也是希望了解中国的政策。
&&& 加拿大外交部副部长马大维在与交流团会见时,除了表述发展中加关系的意愿外,向我方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区域差距,一个是环保问题。他表示希望了解中国十七大之后如何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发展的平衡。认为加拿大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中国的经验可以为他们所借鉴。
&&& 加拿大外交部的午餐座谈会,组织了卫生部、环境部、农业部、自然资源部、工业部和国际发展署司等部委的官员参加。他们关心的问题,除了中加关系外,更多的就是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如医疗卫生,新农村建设、教育,产业发展的重点,等等。我都做了具体的介绍,既说明了取得的成就,也强调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别对农村问题,以自己在农村的经历,强调了它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 《华尔街日报》的编辑在交流中也问到,中国如何加快农村和西部发展,让更多人分享发展的成果?我们具体介绍了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的战略和政策。
&&& 《商业周刊》的编辑问到:胡锦涛、温家宝的政策与江泽民、朱镕基的政策有什么区别?是否江朱更注重东部,而胡温更注重西部?我告诉他们,对于区域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邓小平当年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泽民及时提出区域协调发展问题,1998年又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五个统筹,更加突出地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所以,他们的思想和政策不是谁更重视什么的问题,而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 在我驻美使馆举办的华人华侨代表人物的晚餐会上,华人华侨提出的问题多集中在社会民生问题方面。他们关心的有:当前国内投资、物价、房地产市场的形势怎么样?能源特别是新能源发展的前景和政策怎么样?怎样实行保护耕地的战略与政策?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有哪些政策?从国家层面来说有哪些支持风险投资的政策?十七大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教育体制怎样改革?高中阶段教育会不会免费?对年轻人怎样进行品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怎样对农村孩子进行教育?怎样提高居民的素质和道德水平?所得税怎样调整?收入分配问题怎样解决?怎样防止偷税漏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利益整合?甚至问到了解决猪肉涨价的办法和趋势。对这些问题,我和张军扩等同志都做了具体客观的介绍,尽量使他们了解更多的情况。
&&& 我们出访期间,国内发生大规模雪灾。国外对此非常关注,尤其对我党和政府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抗灾措施给予了好评。有的媒体还将中美加以比较,称:“中国快了,布什慢了。”我们在交流中,介绍了中国国内抗灾救灾的情况,意在说明中国政府应急救灾的能力,同时也说明人类面对共同的挑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 我还特别介绍,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专门要求全党增强忧患意识。“非典”之后,我国国务院已经制定了108个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这一情况,外方很重视。在和兰德公司交流时,有人专门问到这些应急预案的具体情况并给予高度评价。
&&& (六)深化改革开放问题&&&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我在演讲中介绍了十七大报告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和论述,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针对国外对改革开放的一些疑虑,我说明,当年,国际上常有人怀疑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变,邓小平回答说:不会变,不能变,也变不了。现在,事实证明,我们的改革开放没有变。面向未来,我们当然也不会变,如果要变,也只会变得更好。
&&& 有人问:十七大为什么重申改革开放?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是否为对抗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压力?改革开放是否遇到了某些人的阻碍?我说明,对改革开放,总体上全党全国人民都是肯定和赞同的。即使社会上有些不同的声音,并不意味党内有什么分歧。十七大已经对改革开放表明了坚定的立场和态度。中国将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这是没有问题的。
&&& 有人问: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发表文章表示,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这是否只是个人观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是否必要?我说:文章由个人署名,当然由个人负责。但鉴于作者的身份,所以,应该说也体现了中央的精神。事实上,十七大明确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当然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
&&& 有人关心和询问深化改革开放的具体举措。我们将十七大报告中的有关内容做了介绍,包括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金融财税体制改革等等。
&&& 有人说,国内某些地方的农村已开始买卖土地,是否表明中国准备对土地制度实行私有化改革。对此,我做了澄清和介绍,说明中国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土地仍然是集体的。目前有些地方实行一定程度的土地流转,只是土地经营权的转让,而不是土地买卖和私有化。中国历史上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引发出土地兼并、农民失地等大量社会问题甚至农民起义。这些教训我们不会忘记。在当代中国,不会实行土地私有化。
&&& 有些人关心:中国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之后,如果美国经济衰退,购买力下降,中国出口不再像现在这样大,中国还能否保持这样的发展速度?中国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抵消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
&&& 对此,我表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果美国经济衰退,确实会影响到中国与美国的贸易,进而影响很多工厂的生产,造成失业。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中国经济衰退了,对美国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就我们自己来说,要注意经济安全,防止风险,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就国际关系来说,则需要加强合作。这就是我们十七大报告里强调的,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比如说,人民币问题,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经常给我们施加压力。如果我们简单地听了,那会有很大风险。所以,我们坚持稳步渐进地推进我们的汇率改革,这样的好处之一就是能防止风险,保证安全。中国的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不仅有利于中国,其实也是有利于世界的。
&&& 此外,外方还关心中国的金融改革、进出口贸易和人民币汇率问题,关心中国外汇储备会否采取多元化战略,还关心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我们都根据十七大精神做了回答。
&&& (七)民主、法治、人权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这是在交流中遇到的比较敏感和复杂的重要问题。在不少场合、不少人的关切中,都涉及这方面的问题。
&&& 加拿大枢密院总理外交与国防政策顾问卡特莱特女士表示,她注意到一些中国学者就中国民主发展的模式发表了文章,希望了解中国在此发展中有无具体模式和时间表。她说,人权也是双边关系中的重要议题,加方希望双方在两国领导人已达成共识的人权、法治、卫生与治理等领域加强合作。
&&& 对此,我阐述了我在民主和人权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指出发展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方针,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奠定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还用详细的数字和具体事例介绍了十七大代表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选人的推荐和选举、我实施公开招考、竞争上岗、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等干部任用及考察办法。加方认为,中国的这些做法非常值得加方借鉴。
&&& 交流中,也有一些人士对中国情况不了解,或囿于西方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提出带有对中国政治制度质疑的问题。对此,我均做了适当回应和说明。有人问:“在下一个千年,中国会不会跟美国一样,有完全完美的、自由的、真正意义上的选举?”对此,我用“色彩理论”来说明民主发展的多样性。“大家不妨看看窗外,是什么样的颜色?是一种颜色吗?还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如果外面只有一种颜色,您会感到愉悦吗?这其实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都有自己的选择,也有自己的发展道路。每个国家都要充分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相互之间不要互相指责,而要互相学习和借鉴。这样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 对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我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未来还将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八)新闻自由问题&&& 由于这次交流接触的一个重要对象是美国、加拿大的主流媒体,所以新闻自由便成为一个必然遇到的挑战和话题。
&&& 到《华尔街日报》,一见面,我就谈到:“对于像《华尔街日报》这样有很大影响的报纸来说,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读者希望看到的是真实的情况而不是虚假、片面的消息。希望该报在对中国的报道上能够做到准确、客观。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加强合作,甚至我本人都可以为你们撰写文章。”
&&& 我还介绍,中国一名记者,在未经调查的情况下,根据道听途说,就发表一篇说农民往西瓜里注红色素的消息,结果造成农民的惨重损失。由此说明,媒体报道是否真实影响很大。外方对这个事例很有兴趣,追问该记者后来怎么处理了,上哪儿去了。另一编辑趁机揶揄《纽约时报》,说到《纽约时报》去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 在《洛杉矶时报》,谈到中国的新闻自由以及如何用法律保证新闻自由问题。我介绍了中国的有关情况,强调中国法律保障新闻自由,只不过运用这个自由的方法与美国有所不同。同时强调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的大国,管理中国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记者也要对社会负责。假定如果有一天,你们哪一位到中国去当一年的省长,当一年的市长,就会有真切的体会了。
&&& 由于《洛杉矶时报》目前正因互联网的挑战而面临读者下降和内部矛盾的危机,所以,我有意对该报怎么应对当今时代、特别是互联网时代造成的挑战问题表示关心。双方对此进行了友好深入的讨论,并由此找到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 在世界事务委员会,有人问到:如果没有新闻自由的话,如何能解决腐败问题?我回答:“感谢您对中国反腐败问题的关心。当然,我要考考您一个问题,比如说,日本有腐败吗?意大利有腐败吗?美国有腐败吗?(美方点头承认有)是啊,各个国家的做法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是,腐败问题毕竟是共同的挑战。所以,针对腐败,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反腐败是全方位的,监督的办法也是全方位的。当然,在这方面,中国还会继续努力,也希望得到美国朋友的帮助和支持。”
&&& (九)宗教信仰问题&&& 在兰德公司的演讲会上,有人问到中国的宗教政策,问到共产党员能否信教,信教人士可否入党。我告诉他,中国的宗教政策包括四句话,是一个整体,十七大报告使用了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概念,概括了这些政策,对宗教问题做了权威性的论述。中国共产党坚持无神论,所以共产党员不信教。但在有些地方,某些宗教仪式已经演变成群众性的生活方式,共产党员参加这种方式的活动,也是可以的。
&&& 在洛杉矶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和答问结束后,有一位牧师留下来,单独询问:在中国,信教会不会受到迫害?我告诉他:我们中国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在中国,不会仅仅因为信教而受到迫害。在中国,有很多教堂、寺庙。在北京中关村,就有一座很漂亮的教堂。外方对这类回答表示满意。
&&& (十)台湾问题&&& 无论美国或加拿大,无论外方还是华人华侨,对台湾问题都非常关注。有的做了分析,有的提出问题,了解情况。
&&& 有人问到:十七大之后中国如何向和平统一迈进?针对这一问题,我全面介绍了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政策。强调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强调我们重申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四个“决不”,将牢牢把握两岸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强调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都可以进行交流对话、协商谈判;强调十七大报告还提到三个“凡是”,对台湾表达了最大的诚意。通过这样的解说,加深了有关方面对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台湾问题政策的理解。
&&& 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问:原先我们看到中共军方对台湾的态度比较强硬,但从十七大报告看来,对台湾表达了很大的诚意,而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强硬。请问中共中央与军方之间在台湾问题上有没有分歧?我明确回答:军事家履行军事家的职责,政治家履行政治家的职责,十七大履行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集中全党智慧和意志的职责。我们历来的原则是党指挥枪。十七大报告的内容是代表全党也代表军方的。我本人与军方之间有着良好的关系。据我所知,在台湾问题上,中共中央与军方之间没有分歧。《中国时报》后来对这一回答做了基本客观的报道。
&&& 美国前台北协会理事主席卜睿哲、中国问题专家格林等人认为,台湾岛内局势总体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国民党在不久前举行的“立委”选举中大胜,表明台民众对民进党的统治很不满意。预计马英九会在3月举行的台领导人选举中以较大优势获胜,这种结果对两岸和有关各方都有利。台民众对“入联公投”的危害性有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入联公投”通过的可能性在变小。美方重视中方对陈水扁推动搞“入联公投”的关切,将密切跟踪台岛内形势及陈水扁的动向。
&&& (十一)中国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问题&&& 这是与美国加拿大方面交流的一个重点。美、加政府、议会和各界人士,普遍承认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对中国在发展进程中将实行什么样的国际战略、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十分关注。
&&& 美国国会研究部中国事务部主任邓凯丽等称,中国强调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但在国与国之间竞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共赢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加拿大枢密院总理外交与国防政策顾问卡特莱特说,中国在世界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加方十分关注中国外交政策的走向,希望了解中方如何确定对外政策的优先点。加拿大外交部北亚局局长侯秉东也表示,过去30年来,中国与美、俄、日、印等大国关系均有所改善,加方希望了解,展望未来,中国领导人最关注的问题有哪些。有学者提出,中国影响越来越大时,如何有效地推动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使联合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亚洲发展银行的代表表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亚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中国对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设想也深受关切。
&&& 在演讲和交流中,我首先以多种灵活的方式强调十七大的重要判断,即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为此就需要各国加强交流与合作。
&&& 为了说明这种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我有时候用地球两面间的联系,有时候用气候的相互影响,有时候用美国的次贷危机等等,来加以引申和发挥,力求使对方得到更形象更深刻的印象。如在世界事务委员会,便从该会名称说起:“贵会谓之‘世界事务委员会’,那么,‘世界’是什么呢?”我把地球先后比作小球、画廊、火山、花园、桥梁,增加了形象性和感染力。到加拿大,刚刚下过大雪,在加外交部演讲时,我便以雪借题引申强调,世界各国应该共同分享发展机遇,也要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 在演讲和交流中,我着重介绍和阐发了十七大报告中的几个重要主张:一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在国际关系中倡导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二是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三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四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与发达国家继续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 我们还形象地用中餐和西餐并存于美国社会的比喻,阐述了中国“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
&&& 在交流中,外方提出了一些热点问题,了解中方的主张和观点。如在世界事务委员会,问到朝核问题。在《洛杉矶时报》,问到伊拉克和阿富汗问题以及同中国的关系问题。我都按照十七大精神和有关政策,逐一给了回答和说明。
&&& 通过交流,外方了解到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对外战略的很多思想,对我“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互利共赢”等外交政策和主张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 (十二)中美关系问题&&& 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原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副主席戈登表示,中国越来越成为美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美关系发展总体是积极的,也面临一些挑战。
&&& 美众议员柯克表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关注中国,关心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外政策。看到美次贷危机对中国股市产生的影响,连他本人都感到吃惊。这说明中美两国经济确已密不可分。但大多数美国人了解中国准确信息的渠道还比较有限,希望在将来中方有重大方针政策出台后,能继续有机会与熟悉情况的专家交流团进行沟通,从而准确地把握中国的政策及其走向。
&&& 柯克建议中国的人大会议、政协会议以及党代会都能够考虑邀请外国国会或政党代表团作为观察员参会,也希望中国能够派代表团作为观察员参加外国国会或政党的会议,以增进有关组织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他还说,今年民主党和共和党都要召开党的全国大会,许多国家都会派代表团参加,如果届时没有中国参加,是一件显得很奇怪的事情。
&&& 我们在与美国的一些精英,包括美国驻中国的两位前大使讨论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以往几任总统竞选期间和刚就任总统时,都对中国采取了比较简单生硬的方法,但当他真正要处理这么复杂关系的时候,就逐渐变得聪明起来,开始用比较适当的方式来解决种种问题。就是说,都经历了一个由生硬到友好、由简单到客观的过程。但是现在情况有了很大变化,这些候选人从一开始就在中国问题上采取了比较客观的态度,而不是简单地批评中国。这就是说,从起点上似乎就比较实际、客观了。我们与美国很多精英都认为,这是美国对华政策,乃至国内政策的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我们表示,无论谁当总统,都希望从起点上就能够比较妥善地处理好这么一种世界关注的重大关系。芮效俭、尚慕杰等人都赞同这一意见。
&&& 欧亚集团学者认为,与美总统大选相比,同期举行的美国国会选举将更具重要性,不能忽视。国会一直是美最大的保护主义来源地。不论总统选举鹿死谁手,贸易保护主义都会有所加重。美国国会现已起草不少针对人民币汇率、贸易逆差、知识产权保护等中美经贸争端的法案,这种情况值得关注。如中美经贸关系今年再遇波折,中国还可能会成为美总统大选的议题,中美经贸关系发展面临一定风险,贸易等问题可能在大选中被政治化,对此应当保持警惕。特别应当注意不要发生什么事情。当然,美政治体制决定了总统不会采取比国会议员更为保守的对华政策,下届总统在上台前也不可能对华采取对抗态度。
&&& (十三)中加关系问题&&& 加拿大对我们这次到访交流非常重视。在离京出国之前,加拿大驻华使馆公使、政务参赞就专门拜访会见了我们。到加拿大后,加方十分重视,予以高规格接待。安排了与枢密院总理外交和国防政策顾问卡特莱特、外交部副部长马大维的两次单独会见,另由外交部出面组织午餐会。总理外交和国防政策顾问卡特莱特在会见时是根据一份详细的文稿讲话和表态的,显然做了充分的准备,是代表政府表态讲话的。分管中国问题的北亚局局长除参加外交部的午餐会外,还参加了我使馆组织的另外一次有加各界人士出席的午餐会,听取了交流。
&&& 这些举动显示出,在中加关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加方非常希望直接与我代表团接触,显示其对两国关系的重视,并从权威层面了解我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大思路和政策举措,同时借机为两国关系的转圜进行铺垫并释放积极信息。
&&& 卡特莱特在会见时表示,中国是加重要的合作伙伴。加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除重视两国人民间的交往外,也很重视双方高层互访。加关注中国的发展,也非常关注十七大,很高兴能有机会直接听取中方代表团的介绍。这样的访问,增加了双方互相学习和了解,进一步加强了两国业已存在的良好关系。
&&& 加外交部副部长马大维和助理副部长福克斯均表示,加方重视对华关系,重视同中国的合作,希望通过对话,将双方共同的期望变为一种“共同的语言”。福克斯表示,代表团采取透明态度,传达介绍中国的情况,有助于加方加深了解中国。他代表加政府对代表团访问表示欢迎,对中方开放式做法表示赞赏。中国的成就令加羡慕。在今后几十年,加将继续视中国为重要合作伙伴。福克斯还特意向我转交了加负责贸易和体育事务的国务部长格吉斯此前在出席阿尔伯塔大学举办的中加关系内部研讨会上的讲话稿,其中有关于中加关系的分析和观点。
&&& (十四)次贷危机及其对世界的影响问题&&& 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个危机会不会进一步发展、引发更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它对中国经济和中美关系的影响如何?这是我们在与美国、加拿大方面交流中多次讨论的问题。
&&& 我告诉外方:现在中国老百姓对美国最关心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美国的“政市”,即美国的总统大选;一个是美国的股市,即这次次贷危机引起的股市波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股市有很大发展。特别是最近一年多来,股市发展迅速,中国的股民已有几亿之多,所以,他们很担心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否会引起更大的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从而使中国的股民受到损失。在多个场合,我都以此为例,说明中美两国已经有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必须加强对话和合作,共同应对出现的各种挑战。
&&& 双方对次贷危机的原因及其影响做了深入的探讨。有些学者认为次贷危机是体制性的,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很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但也有专家认为不一定那么严重。欧亚集团的学者对此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人们对次贷危机、油价高涨、美国的全球经济地位仍感到忧虑,美民众迫切希望各总统候选人对此做出回应。这种畏惧心理使经济议题在大选年更加突出。
&&& 有学者提醒中国,要注意防止因与美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而可能带来的类似次贷危机的风险。
&&& 四、外方反应和交流效果&&& 这次交流活动的第四个重要特点,是外方重视,反应强烈,对加深中国与美国加拿大政府及各界精英的沟通起了积极作用。
&&& (一)外方各界普遍高度关注,踊跃出席。&&& 从整个交流过程看,不论是美国、加拿大的政界,还是智库界、媒体界、工商界以及华人华侨台胞代表等,都对这次交流活动高度重视。他们将与我们见面视为直接了解十七大精神、掌握中国基本战略、政策和未来走向的一次好机会。因此两国政府和有关单位,都对交流团给予高规格的接待和安排。很多人踊跃报名、主动联系、积极参加演讲会、座谈会,有的甚至乘飞机从国外或从周边城市驱车前来。最多的场次达到150多人,座无虚席。
&&& 从各场次的交流对象看,参加者普遍是主流和精英人士,层次高,从业领域广,权威性强,思想活跃,许多人本身就是中国问题专家,在学术界、工商界、媒体界乃至政府决策层具有广泛影响力,有的还是影响和左右国际对华舆论的领军人物。
&&& 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场次的主办者都限制了人数,如洛杉矶世界事务委员会的午餐会,连我驻洛杉矶的副总领事都因人数有限未能参加,否则的话,出席的人数将会更多。有的人士还两次出席交流活动。
&&& 从各方对会场安排、提问内容等方面看,多数与会者都是有备而来。所有场次,与会者都是全神贯注,没有中途离场的。每次结束,都有时间太短、言犹未尽之感,很多人都留下来继续询问交流。尽管提问层次各异,但都表现出对中共十七大内容、中国领导层执政理念以及中国发展道路等问题的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
&&& 特别是加拿大外交部,其专门安排的午餐演讲会,有8个部委的官员出席,其中有6个部委的助理副部长,以及其他一些局长处长。美国国会图书馆还特意将他们收藏的我的著作、论文找出来,摆在图书馆内加以陈列,表明他们很在意这次交流并作了充分的准备。
&&& 美加各界都认为,中方主动走出国门,向国外介绍中国党代会的内容和重大决策,这种做法很好,是中国党和政府对外交流的一个新举措,令人耳目一新。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欧伦斯等在交流中表示,中共曾在十七大期间举行数次记者会,此次又专门派团访美介绍会议情况,这说明中共执政的“透明度”在增加。
&&& (二)对交流内容和形式反响强烈,评价积极。&&& 美加各界人士对我们所作的演讲和交流反响热烈,普遍认为这是他们首次听到的关于十七大报告的全面、系统、准确的介绍,使他们对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
&&& 通过交流,外方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了解,同时深切体会到中国领导层致力于推动世界了解中国发展道路的良苦用心,对中国发展的历程和前途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 各方对我们所作的演讲和回答问题普遍给予称赞。有的华人华侨在发言中称赞我对十七大报告有关内容“倒背如流”,非常佩服。尤其是大多采用互动的方式,一问一答,有问有答,答中有问,有问必答,使大家兴趣激发,场面热烈。有的场次接连爆发掌声和笑声。有的在会后向我和我使领馆表示祝贺。
&&& 在洛杉矶世界事务委员会的交流,是所提问题比较尖锐的一次。但我做了巧妙的回答后,反响强烈。主办方感谢我主持了一场脑力激荡(BRAINSTORMING)、互动互学的座谈,提高了该委员会主办活动的水平和吸引力。
&&& 当时还有两名华美银行的华人高级主管走到我面前,激动地说:“您今天的回答太好了!非常有尊严,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尊严、中国人的尊严。国家不能没有尊严,人也不能没有尊严。活着就得有尊严。您的演讲和回答,不卑不亢。我们听了都非常高兴。作为身在美国的华人,深感自豪和光荣。”说这话时,她们眼里已经噙着泪花。
&&& 一名联合国开发署的黑人官员接着说:“您的回答很好,代表了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想法。您的每一句话,都是我们要说的话。您的每一句话,我都可以当作教材,教给我的学生。”
&&& 还有一位人士会上提了一个涉及中国民主的比较尖锐的问题。会后他说:“您回答得非常好。如果刚才我提的问题冒犯了你的话,请您原谅。”他在排队等了好一会儿之后就是为了说这简单的几句话。
&&& 华人华侨、留学生和台胞代表参加活动后,非常感谢祖国对他们的关心,感谢我们介绍了这么多情况。他们对祖国的发展抱有强烈的希望,也充满信心。他们表示非常钦佩我对十七大报告和各方面现状、政策的熟悉程度,认为这样深入的演讲和交流是多年来非常难得的一次。
&&& 外方和我使领馆对这种深入而又生动的交流都非常满意,认为这样敢于和善于回答问题,才能真正深入交流,让人感到自然、实在,收到良好效果。有的外方人士称赞中方的回答非常清楚、巧妙,富有艺术性。我驻纽约总领馆说这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十七大精神自然地传递给对方。
&&& 驻洛杉矶总领馆称赞,交流团有理有节、不卑不亢、入情入理地做各界工作,知难而上,不回避敏感复杂问题,既以我为主,又积极主动,既针锋相对,又巧妙得体,既不卑不亢,又不生硬教条,既引经据典,又幽默风趣,达到了调节场面、掌握交流主动权,又为广大美国民众所接受的良好效果。交流团开放自信、举重若轻、沉着应对、从容自如的风格,展示了我党与时俱进、进步开明的时代形象,也为外宣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 (三)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外方的一些疑虑、误解和偏见。&&& 从各场交流活动和所提问题看,外方各界对中国的态度总体上是比较友好的,对中国发展的成就普遍给予高度评价,对中国的很多政策也给予肯定。但同时,也存在着对中国情况不很了解的一面。有的甚至严重缺乏了解。加之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对我制度、政策也还存在一些不符合实际甚至是错误的看法。比如有些人对我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民主自由问题持有偏见,有的认为中国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是空洞规划多,实际行动少。
&&& 对这些,我们都耐心、客观地介绍中国的政策和做法,介绍在各个领域采取的实际举措,包括十七大之后的最新措施。既讲道理,更摆事实,列举了很多确凿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一些不正确的认识。
&&& 比如,《华尔街日报》是比较右的大报,尤其是社论版在有些问题上对华态度不太友好。平时我们总领馆的官员要见该报负责人都很难。这次,驻纽约总领馆特地安排我们到该报访问交流,希望借此机会帮助啃一啃这块骨头。起初该报态度和所提问题还颇有挑战性,但经交流团坦诚、机智的解疑释惑,用许多事实并从适当角度切入做好工作,收到了超出预期的良好效果。
&&& 华盛顿大学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经常到中国来,对中国应该算是很熟悉了,但他在交流时,一方面肯定十七大报告写得很好,体现了诚实的态度,但又说报告中也有不诚实的地方,比如说中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已经得到控制。我当即指出,报告中的这句话是在第四部分里说的,指的是到2020年的目标和要求,并不是指现在已经达到的情况。十七大报告所有的内容都是诚实的。沈大伟一看,确实是他搞错了,马上表示歉意。由于沈大伟经常讲课、演讲,而且是中国问题专家,在美各界有较大影响,澄清这样一类基本事实,可以减少很多以讹传讹的情况发生。
&&& (四)针对双边关系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了对方工作,发挥了一定作用。&&& 这次美加之行,主要是介绍十七大精神,但鉴于目前中美关系、中加关系的现状,使领馆都把它当作一次改善和促进双边关系发展的好机会。我们也积极配合使领馆,针对双方关系中的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一点工作。
&&& 2007年10月,加拿大总理库珀会见达赖,使中加关系陷入低谷。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敦促加方采取措施努力使双边关系早日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并相机向加方介绍旧西藏农奴制下西藏人民缺乏自由和人权的悲惨状况,敦促加方在西藏和达赖问题上尊重客观事实,充分认识高调接待达赖访加的错误,并采取措施消除影响。
&&& 我还就加方在会见中提及人权、法治等问题表示,中方重视人权问题,为促进和保护人权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指出,加方在人权、国际反腐等问题上的一些做法也存在问题,特别是赖昌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中国老百姓难以理解。中方期待加方在这些问题上取得进步。当然,中国并不会对其他国家的事情指手画脚。世界上许多问题需要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合作。
&&& 《洛杉矶时报》对与中方的交流表示高兴,称该报重视中国作用,已在中国派驻4名常驻记者,超过该报驻伊拉克的记者,成为该报派驻记者最多的国家。该报还将进一步加强对华报道,希望在该报驻华记者采访我领导人和重要活动时,中方给予更多支持。我方表示同意。
&&& 对于智库、学界在促进双边交流上的一些举措,我们积极支持、鼓励,并提出一些建议。如兰德公司将与中央党校改革开放论坛举办奥运会安全保障问题的研讨会,兰德公司愿意将他们在这方面的丰富经验提供给中国分享。我对此表示赞赏,并允回国后加以促进。加拿大国际管理创新中心将在今年秋天举行以中国为主题的较大规模的国际研讨会。我建议尽可能多请几个中国的专家参加,最好会前组织一批人到中国去考察一番。该中心将着力建设供研究者广泛使用的关于世界若干重要国家的数据平台。我建议其尽量将中国的数据纳入其中。
&&& 五、体会和建议&&& (一)美、加各界对我国总体友好,但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在深层次问题上仍有偏见,因此,加强外宣工作的力度非常必要。
&&& 整个美加之行,我们深感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国的成就得到各国的充分肯定和赞扬。但由于意识形态、文化差异等原因,美、加各界对我党一些新的执政理念、方针、政策不甚了了,甚至心存疑虑,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也缺乏全面和深入的把握。比如,《华盛顿邮报》一位著名专栏记者,还从未听说过“小康社会”的概念。当我做了介绍后,很感兴趣,反复追问。还有人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问中国是否会考虑放弃共产主义,什么时候才会实现美国式的民主,等等。
&&& 这些情况说明,为了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外宣工作,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驻美使领馆认为,做好对美工作,需要我有大作为,又大有可为。我宜进一步重视对美外宣,加大投入力度,认真研究美各界关心的问题,持之以恒、深入细致地做好美政府、国会、主流媒体、少数族裔、工商科技、重要智库和学术机构、非政府组织、草根阶层的工作。只要决心足、准备足、把工作做到家,美涉华舆论是可以改变的,美民众的对华态度也是可以改变的。
&&& (二)赴国外主动介绍十七大精神和我发展方略,是重要的创新性举措,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
&&& 美国加拿大各界,无论政府、议员、智库、媒体、大学、工商界,几乎众口一词地肯定和赞扬这一举措。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外更加开放、积极推进民主、不断增加透明度、密切与外部世界联系、发挥中国在世界上作用的一个重要标志。
&&& 外方对我们此行高度重视,认为我们对十七大精神的介绍和解读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外方对这种形式的交流反应积极热烈。每个场次的交流效果都很好。对方不仅非常认真地倾听我的主旨演讲,而且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外方对交流效果普遍持十分积极的评价。
&&& 这样的交流,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变美国、加拿大人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但至少让参与交流的对象直接和更加具体地了解了中国的很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某些观念。通过他们,还有可能影响更多的人甚至决策层面和舆论导向。我使领馆都高度肯定,这是我对外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创新,是一次非常有意义、非常有成效的尝试。
&&& (三)认真总结交流团的经验,将有关外宣形式进一步机制化、常态化,发挥在促进对外关系中的作用。
&&& 我各使领馆都认为,走出国门介绍党代会,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一次交流的对象毕竟有限。因此,应该以此为例,总结经验,认真研究进一步拓展外宣领域、丰富外宣形式、改进外宣艺术、提高外宣效果的问题。
&&& 他们认为,以这样的形式对我大政方针和发展走向进行直接和深入的介绍、交流,不仅具有权威性,而且易将交流引向深入,真正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今后不仅要继续下去,而且要研究采用更多的方式,主动做外国的工作。要使这类活动常态化、机制化。比如,对人大政协会议、奥运会、世博会,对国内重大政策举措,都可以适时主动组织人员出国介绍交流。
&&& 使领馆同志认为,每年大量出国访问的团组,特别是省部级领导干部,都应该赋之予在国外进行演讲和交流的任务。由于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或者由于其他原因,目前出国的领导干部一般都不大愿意干这种事。对此,需要提高认识,也需要中央有相应的政策要求,并给予适度空间和宽容。
&&& 对各类对外交流活动,都要提高水平,讲究艺术。演讲和回答问题切忌照本宣科,不要什么场合都念稿子,而要善于融会贯通,用对方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口语进行讲解。要根据不同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要多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善于讲道理,更要善于选择和运用最适当的例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以开放、开明和自信的态度,以及生动活泼的交流方式,赢得听众的信服和尊敬。要善于带着微笑,亲切自然、富有人情味地将我党执政理念和重大决策自然地传递给对方。要敢于面对敏感问题,处理复杂局面,将坚定的原则包裹上柔和的语言,以风趣幽默的方式化解矛盾,调节气氛,掌握交流的主动权。
&&& 亚洲协会南加分会主席唐伟,专门向我们谈了他对改善我外宣工作的系统建议,并提交了一份书面材料。他建议根据美国民主自下而上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对主流媒体、非政府组织、各州官员、草根阶层、犹太人、拉丁裔等少数族裔的工作,学习掌握与美各界沟通的艺术,采取美受众喜欢的个人化、故事化的方式,耐心细致地做好美主流民众的工作。
&&& 来自台湾的《今日世界》电视台董事长黄杰平先生等人,对如何使中国进入美国主流媒体和民众家庭提出了很多建议,希望我们认真研究美国民众的心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更多的美国家庭能够很方便地看到中国的电视、听到中国的声音,看到中国的真实情况。
&&& (四)坚持贯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方针,更加注意改善国际形象,发展和完善自己,处理好涉外事务,以实际行动和成就赢得世界的尊敬。
&&&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中国的发展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改善中国国际形象的任务也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通过多年努力,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还任重道远,需要做出更大努力。
&&& 国际形象,既有外方歪曲、攻击、误解的问题,也有我们自己的问题。如果某些问题处理不周,自然会引起世界的议论。所以,改善国际形象,根本上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发展、进步,靠我们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 面对变化发展中的世界,我们既要坚持中国特色,也要有世界眼光。要善于吸纳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不断提升自己的文明水准。国内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要在解决国内问题和涉外事务的同时,注意国际影响和形象,不要授人以柄。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对外亲和力。
&&& 对国外的批评性意见,也要全面分析。明显反华和严重歪曲的,当然要坚决及时给予反击和驳斥。但对并非明显如此的,不要一概当作人家的恶意攻击和污蔑。对国外媒体的一些议论,不要随意概括为这个“论”、那个“论”,采取对立、叫板的姿态。如果是有道理的,也要适当接受,或当作一家之言,不要一概拒之门外。
&&& 对于派驻中国的外国记者,要做好工作,尽可能提供方便,给予关心,使他们对中国留下好的印象,而不是产生对立。《洛杉矶时报》外事主编米勒女士说:“他们实际上比我们这些在本部的人更有影响力,因为是他们在写这些关于中国的报道,是他们在写那些能让我们上百万报纸读者、上百万网上读者能够看到的文章。”
&&& 一个强大和成熟的中国,应该有包容世界的自信和胸怀。这样,才更能赢得世界的尊敬和信任。中国的发展和未来走向
【目录】前言:善于与世界对话1
一、赴美国加拿大介绍中国党代会精神实录赴美国加拿大介绍十七大精神并作交流的情况中国的发展和未来走向——中共十七大精神对外演讲基础稿美方对两国战略合作的认知和期望——与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戈登的会见和谈话实录把握中国未来的四个关键词——在加拿大外交部工作午餐会上的演讲及外方提问实录与新闻媒体的一次坦诚交锋——在《洛杉矶时报》的会见和交流实录世界是什么?小球、画廊、火山、花园、桥梁?——在洛杉矶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和交流实录附:中国官员告诫华盛顿:美中应同舟共济
二、到西亚北非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实录赴阿尔及利亚和叙利亚交流访问的情况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赴西亚北非交流访问演讲基础稿“希望了解中国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党总书记、政府总理阿卜杜勒-阿齐兹·贝勒卡迪姆会见谈话实录“中国的实践值得研究”——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党总书记、政府总理阿卜杜勒-阿齐兹·贝勒卡迪姆在李忠杰报告和答问结束时的总结讲话多交流治国理政的经验——与叙利亚民族领导机构副总书记艾哈迈尔会见谈话实录
三、两番东瀛交流纪实率中央党校学术代表团访日报告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访日交流演讲基础稿散文:雪后岚山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展望——中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研讨会”政治部分主旨演讲基础稿附:真实中国获日民众掌声新中国60年主题研讨会在日举行“G2”时代是否到来以及中日两国发展和关系走向——接受《日本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答问实录
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记者吹风会实录外媒求解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日国新办记者吹风会实录附:中共党史专家为驻京外国记者上“形势教育课”为党的生日开“PARTY”——日国新办记者吹风会实录党史工作“揭秘”——日国新办记者吹风会实录九十华诞的喜庆和考验——日国新办记者吹风会实录
五、与外国政要交流实录俄罗斯共产党的思考和主张——2004年6月与俄共副主席梅利尼科夫会谈实录中国的改革、建设和党校教育——2000年3月与巴解执委兼对外关系部部长扎卡利亚一行交流实录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与课题——2009年11月给巴勒斯坦“法塔赫”干部考察团讲课并交流实录中国共产党友好代表团访问越南、柬埔寨、老挝情况关注中国党的建设——2007年8月泰国民主党高级干部考察团在交流中提出的问题中国特色的政党和主义——2012年3月会见泰国民主党高级干部考察团答问实录中国经验与普拉昌达道路——2009年10月与联合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主席普拉昌达等人的交流
六、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论坛上的演讲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主要经验——日在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上的演讲
七、会见其他外国人士和记者实录中美两国要从不解、误解走向了解、理解——与美国驻华大使馆一秘夏千福谈话实录治国理政要把动力和平衡结合好——日书面答美国《侨报》记者问中国政党与国际共运和国际政治——日会见亚非主流媒体考察团答问实录
八、全球眼光、世界胸怀、文明水准、国际博弈在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0年2月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的书面访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2005年就抗战纪念活动与《百年潮》杂志的书面访谈世界,您好!——2009年为中国网所写的国庆社评对外交流需要注意的方式方法
【图书信息】书名:《与世界对话》出版:人民出版社作者:李忠杰时间:2014年5月第1版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
客户服务热线:010-  举报邮箱:xiandaiyuedu@}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记者采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