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与什么词相对 如何写对联联的 要压平仄的音 急需 感谢,,,,

求7字对联的平仄要求,花开花落又是一季可以算上联吗,合律吗?说出细节,谢谢
求7字对联的平仄要求,花开花落又是一季可以算上联吗,合律吗?说出细节,谢谢
基本句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你自己可以看看符不符合。也有一三五不论之说。
其他回答 (2)
花开花落又是一季,该句是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完全可以算上联,但下联必须是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形式上就合律了。
对联讲究仄起平收,词性对应,平仄相对,这是最基本。对联平仄有很多类,最好去百度搜出来了解,懒得复制来。
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请你在下列地点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开头,补写出下联。(平仄不论)
练习题及答案
请你在下列地点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开头,补写出下联。(平仄不论) 滕王阁      北固亭      赤壁上联:浔阳江头司马泪洒青衫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模拟题
所属题型:填空题
试题难度系数:中档
答案(找答案上)
滕王阁上王勃感慨白首   北固亭旁稼轩自问饭否   赤壁岸边东坡悲叹华发(答案不唯一)
马上分享给同学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请你在下列地点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开头,补写出下联。(平仄不论)”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语文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
考点名称:
称对子,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传到越南亦出现使用喃字的对联。
对联的特点为五个对立统一:
1、独特性和普遍性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
2、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
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3、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4、通俗性和高雅性
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
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
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5、严肃性和游戏性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 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
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
对联分类:
按用途分类
1.通用联&&春联,新年专用之对联。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寿联、婚联、喜联,又称为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按字数分类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按联语来源分类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按内容分类
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6.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
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术性质指的是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如作者所撰写的《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就以对联的方式将许多佛教人物与佛教义理比较系统地写成了一部学术专著。推而广之,也可将许多科学知识或其他学问道理用对联的方式加以撰写,并且在内容上突出其学术或专业性质。
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写对联要求与禁忌: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1、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2、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3、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4、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比如:五湖传喜讯;四海送佳音。&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
【二忌重】
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请看:百鸟鸣春歌盛世;一龙降世兆丰年。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三忌失对欠平衡】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例如:奥运精神传友谊;圣火辉煌映和谐。此联中用&辉煌&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第四失替应留意】
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五为乱脚】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比如:九州迎圣火;百载圆一梦。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律了。
【六孤平】
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第七切记三平尾】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三平,都是语病。
比如: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你不觉得读起来很别扭吗?这也就是对联为什么要求联律,没律的句子就不能给人美感,没有昂扬顿错的节奏,就不能算对联了。
【八忌上重下边轻】
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比如: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此联立意很好,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副对联的美感。如果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
【九忌初学用癖典】
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来龙去脉,不然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联眼&指在联句中对意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字词。
联眼在联句中可能是一个单独的字,也可能是一个词组,或复合词组。
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首创&联眼&单词,并在&在天联评&中首次采用
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对联技巧:
(1)讽刺联
讽喻联是寓意含讽的对联。
如: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同年十一月二日,日军侵占大连。败讯传来,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有人愤然书联于北京墙头: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慈禧垂帘听政二十余年,丧权辱国,死后却被尊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对此,有人书联嘲之: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一九0四年慈禧七十岁生日,章太炎作一联云:今日到南宛,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2)白话联
白话联是利用口语表达,亲切宜人。
例如:穷鬼哥快出去,莫要纠缠小弟;财神爷请进来,何妨照看晚生。 又如: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3)谐音联
谐音对就是利用语音相谐一语双关,起到妙趣丛生的效果。例如:程敏政人称神童,宰相李贤欲招为婿,指着席上果品出对曰:因荷(何) 而得藕(偶)?程对道:有杏(幸)不须梅(媒)。李贤大喜,乃将女儿配之。类似的还有高力士和李白的对骂:玄宗让高为李出题,高出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李还击: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还有一趣事:秀才张某恃才高傲。一天,在田垅遇一挑泥农夫,不肯让路,两人均不得过。农夫笑道:&我有一联,君若能对,愿下田让道。&秀才满口应承。农夫曰:&一担重泥遇子路&(寓一旦仲尼遇子路)。张苦思冥想,无言可对,只得下田让路。三年后,张某看浚河工决堤引水,傍晚河工约会笑而返,才恍然大悟,续上前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4)同韵联
同韵联是利用一词多词性或同音字出联。例如:《对类》载一联云: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此联的手法有多种。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为句内回环。笼松、笼松,罩破、罩破为顶真。笼笼与罩罩均为一个名词一个动词,又为词类活用。
同韵联欣赏:
鸡饥吃食呼童拾石逐饥鸡
鹤渴抢浆命仆响枪惊渴鹤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媳妇提锡壶锡壶漏媳妇怒
史上趣对:
(1)李白戏权臣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2)吕蒙正不平则鸣
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相传在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3)花甲串对
1924年,岁在甲子,60年一遇,甚为难得,云南丽江纳西族秀才和文华特作一上联,张贴在街口征对,并说,谁能对出下联,愿以薄礼相酬。这上联是个串&花&对:
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
和秀才以为这是难对,非十天半月不会有人对得上。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原来举人王树和在这一夜之间便对出了串&甲&的下联:
甲箓翻看灵甲目,麟甲呈吉,龟甲呈祥,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
和秀才一定要送酬礼,王举人坚决不受,一时传为佳话。
(4)数学对联评诸葛
诸葛亮逝世后,人们在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座武侯祠堂,以示纪念。历代的文人墨客来此凭吊时,题刻下一副副楹联,在众多的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诗中,独具匠心。
南阳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上联嵌入数字一至十,下联嵌入五方和五行,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成都武侯祠也有一副对联,赞颂诸葛亮在蜀中的功绩:&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才高智绝。&两表&指诸葛亮入蜀为相后所作的前后《出师表》,&一对&指的是诸葛亮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天下三分&的预言。
五丈原是诸葛亮伐魏病逝的地方,这里的武侯祠有一副对联,可谓盖棺论定,联曰:&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相关练习题推荐
与“请你在下列地点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开头,补写出下联。(平仄不论)”相关的知识点试题(更多试题练习--)
微信沪江中考
CopyRight & 沪江网2014对联的基本规则是什么?_百度知道
对联的基本规则是什么?
两条联律 主要是对仗工整和平仄协调,是对联的两大要素,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联律。,构成了对联规律,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有些变格联,平平仄仄平。
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6,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平仄仄平。
例如,仄仄下联,五言联格律
上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杰字古仄)
5,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平平
上海 彩凤 绿叶 良友
宁波 金龙 红花 好书
3,合共两个尾字,仄仄平平仄仄,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平平仄仄平平。,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仄仄仄平平。
残灯明市井==晓月辨楼台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上联,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四言联格律。
上联,下联尾字为平。当然,
下联,(以下所举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仄平平。
上联,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句中平仄规则 句中平仄,一言联格律。
上联,皆是正格,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仄仄,仄仄平。
下联,尾字平仄规则
下联,下联,仄仄平平。
如,仄下联,同一联句当中,变格不计在内)
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二言联格律。
上联,正如前面所讲,必须是一平一仄。在正格联中,六言联格律。
上联,一,这个原则是铁定的,平仄要相反。(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仄仄平平仄,却是为数不多的。
二,天明鸟语==月夕鸡栖 (夕字古仄)
虎 雨 画 墨
龙 风 诗 泉
2, 三尺剑 桃叶渡 空中月
六钧弓 琼花台 水底天
4,一般规律是,
两条联律 对仗工整和平仄协调,是对联的两大要素,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对联规律,即联律。 我们以每边一句联为例,来说明怎样用联律来写对联。 例: 一天明月 五柳清风 第一条联律:平仄协调 *****句脚“仄起平收” 这是对联的最基本要求,即上联句脚必押仄韵,下联句脚必押平韵,如例,“月”是仄韵,“风”是平韵。 *****句中“平仄相对” 句中平仄相对,即上下联的平仄相反,如上联“天”是平声,下联相对的“柳”是仄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律诗规律在此仍起作用。 第二条联律:对仗工稳 对仗指对联的词句要相互对偶,即词类、词性、声调要相对。词类相对,指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性相对,指天文、地理、时令、人物、动物、植物、方向、方位、颜色、形状、数量、动作等都要相对。声调即平仄相协。 只要按照这两条基本规律,就是合格的对联。但是对联的复杂规律远非止此。学对联一定要懂得马蹄韵,马蹄韵是对联的独有规律。 马蹄韵 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联亦以仄音。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林庆拴《槛联述录川这段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仄顶仄,平顶平”。对联的这种规则,就叫马蹄韵。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厌,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未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马蹄韵的基本图式,有平起(首字为平声字)和仄起(首字为厌声字)两种。 平起式为: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 平仄仄平平仄仄乎平仄…… 仄起式为: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或者: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马蹄韵既用于联句句中,亦用于联句句脚,而以用于联句句脚特征最为明显。可以说使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这是相当突出的一点。 马蹄韵之用于句脚和句中,都有一整套的规则。四声、平仄、对联格律
古之发音与现在不同是“入”声,现在“入”大部分规入“上”与“去”,小部分划入“平”声。现在对联如果没有特殊要求都是按今天的平仄来书写,就是1 2声为平、3 4声为仄。 1、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2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3 对联格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句脚平仄,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每边一句:仄 二句:平,仄 三句:平,平,仄 四句:仄,平,平,仄 五句:仄,仄,平,平,仄 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以此类推 举例如下,每边二句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上联,句中平仄,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句脚合每边二句规则,分别是,忧[平] 面[仄] 下联相反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下联,句中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句脚,[老]仄 头[平] 平仄几乎相反相对,意境也是,平仄也可一三五不论的 其他的长句,也大同小异 刚才举的,是例子,其他长的,也一样,另外,句中平仄,还可以 用相反的,书上允许,看如何与句脚来钆淞?如句中平仄四言句是[平平仄仄], 你如果出上联,也可以用仄仄平平,与句脚相组合,举例你想出每边三句的上联, 比如说分别是(四,五,六)的句子,句脚公式是,平,平,仄,这时,你就可以组合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这些都合联律要求的,其他的依此类推(具体参照句中平仄规则) 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只能按照句中平仄的规定来组合,不能按你自己随心所欲的创造来组合 联律和诗律一样,不能犯[孤平],不能犯[三平尾],[三仄尾],上下联尽量不能同字 记住这些,你大概就可以把握住对联格律的精华了 ( 2)--对类、学对歌诀 还是说点吧! 古人对词的分类方式与现在有点不同: 实词 半实词 虚词 半虚词 相对与现在的词性: 实词:名词
古人把名词又分为若干小类 少则10多种多则20几种 下面说的工对是要不小类相对了 还有小类通对的说法 如:天文可对地理等 我的感觉是这样:这个分小类相当的烦人 几乎没法记忆 实际对联当中有时候会成为障碍 也有人建议取消小分类 但因为对联的特殊性 取消了有时候会失去很多味道 建议大家看一下 但没有必要完全按小类对 当然了能按小类对最好 半实词:动词
古代动词很少 经常用名词、形容词代动词使用 现在对联中仍是如此 半虚词:形容词
相较古今形容词是少了 举个例子:古代形容水的样子的就有500词之多 虚词:连词 介词 叹词 助词等 这个也是古多今少 了解了古代的词性有助于把握虚、实 格律与联意 对联时经常面对就是这样的问题:平仄格式与联意没法统一 这个时候一般提倡以意为先,即不能“以韵骇意”。古语云:若得真意 平仄格律都可弃 现在对联的人大多以此为借口而忽略了对韵。这也是不对的,对联不只是看的还需要念。如果平仄格律不好念出来会很难听,这样也就失去了对联的一个特性。就不完美了!!就是以“以韵骇意”了。 古人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个叫:“治拗”的说法 就是在上下联平仄一样的字前或后调整平仄。但需要注意孤仄、孤平、三(平、仄)连收尾等,很是复杂!如果不是对对联格律应用的熟练那就会越治越差。 注:孤仄、孤平 相对于4字以上的联除尾字外 联中只一个平音(上联)或仄音(下联),这是格律不允许的! 三(平、仄)连收尾:上联最后三字都是仄或下联最后三字都是平,这也是格律不允许的! 工对、宽对、正对、反对、串对(也你流水对) 对联,对仗其实就是诗词的对偶,汉语之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对偶,早如诗经&小雅&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主要注意的就是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对立,出句与对句的字不能重复,一般对联的首字是可平可仄的,除了以上说的,对联讲究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那就可以称为工对了. 因为对联及对仗体现了语文的多方面,所以我们先从对偶说起,关于对仗主要分为,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出句与对句的要求是同一句型,称为正格,例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主语是名词前加动词定语,动词是单音词,宾语是名词前加专定名词,而诗词的对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字面相同,而不是要求句型相同,这在许多对联中也可以看到,如&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山石细&等于&细山石&,而对句却是海波平,而不是平的海波. &工对&就是同类的词相对,古人将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天文,地理,时令,器用,人伦,形体,等等,有些词在语言上的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相对,以及反义词的相对,亦可称为工对.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对草木,属于地理对植物,但属于句中自对而两句相对,所以称为工对.我们这里要注意的是,&文心雕龙&&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同义词相对,试工而反拙,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就叫&合掌&为诗家大忌,所以要依据句型与句意相对. 宽对就是为了不破坏句子的思想内容,利用邻近的的事类相对,如天文对地理,颜色对方位,甚至可以半对半不对,如&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遥怜 对 未解,在对联中比较特殊的就是借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人以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利用寻常来对七十,甚至可以借声音,多见于颜色,如借皇为黄,借清为青.一般来说,对联是平行的两句话,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一句话分两句来对,这就是流水对,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到洛阳.& 通过对联我们可以分别虚实字及应用,分别平仄声,加强知识面和用典故,我们可以通过对&孙行者胡适之&这个对联,增加了解,明白我国传统的博大精深.胡对孙,取猢狲之意,.行对适,都是进退动词,者对之都是虚字,既有借对,又有流水对,联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孙子行着走,到那里去呢?&所以对联及诗歌的对仗,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有极大的自由,对仗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过于的讲究工整,就成了纤细,大工反拙. 学对歌诀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两分明。有无与虚实,死活并重轻。上去入声皆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 虚对实,实对虚,轻重莫偏枯。留心勤事业,满腹富诗书。古人已用三更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寻义理,辩声音,呼吸务调匀。宫商角徵羽,牙齿喉舌唇。难呼语气皆为浊,易纽言语尽属清。 须熟悉,莫闲嬉,讲解更思徵。磨穿桑氏砚,坚下董生帷。一旦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天文 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涧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 朝对暮,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宫室 楼对阁,院对宫,栋宇对桓墉。墙头对屋角,寺外对庭中。几万黄蜂寻苑圃,一双紫燕入帘栊。 国号 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帝是三王。 姓名 韩对赵,吕对申。张耳对李膺。贾山对潘岳,魏绛对陈平。萧曹汉代称良相,李郭唐朝是伟人。 身体 心对口,面对身。皓齿对朱唇。咽喉对肺腑,肝胆对腹心。赤面丹心诚烈士,朱颜绿鬓是佳人。 衣帛 襦对袜,帛对巾。束带对垂绅。罗帷对绣被,纱帐对锦茵。礼乐衣冠成上国,文章朴跋美吾身。 文史 经对史,赋对诗。传记对歌辞。典谟对风雅,赞语对箴规。萤窗励志穷经日,凤陛成名射策时。 珍宝 犀对象,玉对金。宝瑟对银筝。珠当对象简,玉笛对瑶琴。玻璃可作床书枕,玳瑁常为食客簪。 器皿 书对画,碗对觥。砚匣对棋枰。藤床对竹几,晓角对寒砧。光射斗牛知剑气,志存山水辩琴音。 食馔 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脍鲤,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剪韭辩琴音。 果品 柑对橘,榧对菱。圆眼对榄仁。荔枝对松子,都李对林檎。交梨火枣仙家品,银杏朱樱御苑珍。 蔬菜 荠对菽,藻对苹。捋笋对采芹。春来堪剪韭,秋至便思莼。羊肚鸡跎蔬味美,猴头凤尾菜名新。 毳食 酥对脆,粿对糇。米果对麻球。餄餎逾粽子,馎饦胜馒头。凡糕必用糖调粉,诸饼多将面插油。 茶酒 斟对酌,盏对瓶。酒谱对茶经。龙膏逾凤髓,紫笋过绿?。绍浙宜城醪尽美,武夷阳羡品俱馨。 草木 松对柏,柳对花。紫萼对红葩。葡萄对橄榄,石林对山茶。翠麦摇风千顷浪,红桃映日万川霞。 药石 丸对散,灸对针。百合对山棱。乌头对狗脊,枳壳对桃仁。甘草茯苓为佐使,黄耆白术是君臣。 鸟兽 麟对凤,鹭对莺。马走对牛鸣。猿玄对豹赤,象白对鸾青。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头月三更。 水介 虾对蟹,鲫对鳊。双鲤对三鳝。鼋羹卿指动,鲈脍客心悬。鳆鳖鲳鲨皆海味,鲥鲂鲫鳜尽膳鲜。 虫名 虫对豸,蚓对蝇。蛤蚧对蜒蛉。螳螂对蟋蟀,蚱蜢对蜻蜓。谁信蠡鱼成脉望,始知宵烛即流萤。 色彩 黄对白,黑对红。碧草对青松。丹樨对紫格,绀发对青瞳。鹅黄鸭绿分深浅,月白天蓝别淡浓。 数目 三对五,万对千。两眼对双拳。孤灯对只履,百世对千年。春过园林花一梦,日长园圃柳三眠。 声色 声对色,艳对香。月影对星光。山形对地势,挹秀对藤芳。去国心如帆影没,思乡梦与角声长。 情怀 忧对喜,性对心。意气对精神。钟情对减兴,息怒对生嗔。旅客愁怀堆万斛,佳人笑靥值千金。 方隅 南对北,上对中。后阁对前宫。南山对北海,北斗对东风。星光灿烂皆朝北,水势滔滔尽向东。 分别 中对外,后对前。日下对云边。山头对谷口,室内对堂偏。户外松须凝晓露,门前柳眼锁朝烟。 如似 疑对信,似对如。似玉对如珠。黄云常似盖,新月竟如梭。风摇蕉叶如旌曳,日照荷花似锦铺。 重叠 重对叠,叠对重。岌岌对融融。依依对灼灼,喔喔对雍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助语 然对乃,且对夫。是也对非诶。散其对彰厥,乐只对刑于。圣人所谓焉耳矣,君子如斯而已乎。 将乍 久对暂,乍对将。欲绽对初芳。偏宜对雅称,甚愧对何妨。横斜北斗夜将至,萧瑟西风天正凉。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单组,四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复组,七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八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九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十二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三字结构)
对联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习写对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