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庆智三个字名字谁能帮我做首诗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一壶斋主王习三
(王习三大师为梁知行先生所绘肖像)
一壶斋主王习三
当我于1970年冬开始对收藏鼻烟壶感到兴趣以后,很快便熟悉了王习三的名字以及他那多彩多姿的作品。当时香港的鼻烟壶专业商店,几乎每一家都郑重介绍王氏的作品。作品的内容包括山水、人物、花鸟、金鱼、蝴蝶、草虫和动物,其中尤推猫壶最为抢手。在山水壶中,则以雨景、雪景及雾景更具诗情画意。当年王氏一般作品之价格已十分昂贵,如是大作,售价更为惊人。而且越是昂贵的精细佳作,销售越快。第一年我便搜购了他近十个作品。
在1977年至1980年间,大家只知道王习三早年在北京随叶晓峯、叶奉祺兄弟习艺,是当时最杰出的一位内画艺人。1966年以后他离开北京到外地另立门户。至于为什么他要离开人们向往的大城市北京?其后的境况如何?在何处工作?这些都成了一个谜。据著名的鼻烟壶商人杨永福先生说,他曾多次向天津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欲与王氏一会,但均不得要领。1981年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在夏威夷举行第十三届年会,王氏首次出席该学会的年会,并在会上作示范表演,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自此以后他的个人事迹方为广大收藏家所知悉。
我与习三先生在年间即有书信来往。我经过天津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转达我所选定的题材,请王氏作画,同时也选购一些王冠宇、陈润璞、王百川的作品。虽然我与王习三通过书信进行艺术交流已十载,但直到1984年天津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在港举办工艺品展销会方有机会晤面,可以说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以后王氏每次到港我们都相聚畅谈,很快就成为知心朋友。
习三艺名的由来
王习三原名叫王瑞成。直到现在他的亲属以及叶树英、刘守本和丁桂玲还习惯叫他瑞成。
“习三”这个艺名是这样来的:1958年秋天,二十岁的王瑞成与师父叶晓峯应邀前往北京工交战线成果汇报展览会作表演。有一天,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元帅(注一)亲临展览会视察。当他看到王瑞成画的《屈子(注二)问天图》烟壶时连声称赞。叶晓峯向朱元帅介绍王瑞成是学艺才半年的徒弟,朱元帅紧紧握住他的手亲切地勉励他:“要戒骄戒躁,要学习学习再学习,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了永远铭记朱元帅的教导,又鉴于叶派内画创始人叶仲三的名字里有个“三”字,他就给自己起了个“习三”的艺名。它既含有“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决心,又有向叶仲三学习,做一代名家的壮志。从此他就在内画壶上署名“王习三”这个艺名,真正用起来却是在1972年以后。那一年国务院下达了落实艺人归队政策的文件,王习三被解放了,紧接着他从老家杨庄调到阜城县综合厂。派出所办事员只知道。王习三”这个大名,便顺手在户口本上填上了。从此以后艺名成了真名,一般人都称他为王习三。
童年与求学时代
王习三日生于北京,原籍是河北省阜城县杨庄。其父在京经营过鞋业。
习三在四五岁时因家中没有别的孩子作伴,故常去附近的佛堂玩耍,佛堂的账房先生是其父亲好友,擅长黄庭坚(注三)的书法。他十分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孩,开始手握手地教他习字,直到王习三八、九岁时他迁往内蒙古,临行前他将苦心孤诣收藏的名家字帖全部送给了习三。习三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坚持不懈地临摹,渐渐练就一手清逸遒劲,兼颜真卿(注四)与赵孟俯(注五)风格之书法。
王习三不但在佛堂里受到了书法启蒙教育,也开始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他之所以经常流连在佛堂中,是因为那些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富有魅力的佛像犹如磁铁吸引着他,孕育着心灵中的艺术萌芽。
小学时候,他最喜欢的课程是图画。在课余他最热衷于看连环画册并按自己的想象填色,继而临摹。这种有趣的活动对培养他初步的构图与造形之能力,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小学五年级时期,他与两个爱好绘画的同学组织了一个“三友社”,三人经常在课余切磋技艺、交流心得,还常参加学校和少年宫之美术活动。
初中以后,他的活动范围更大了。北京的名胜古迹成了他校外的课室,他和同院的两位同伴常到颐和园去,别人的兴趣在登山划船,而他却对那著名的长廊十分迷恋。因为廊上都是绘画,这些绘画题材广泛,而且都有典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求典故之来源,他们阅读中国文学及民间小说,从中吸取大量营养。渐渐他们对戏曲、篆刻、历史和体育产生了特殊兴趣。课外活动扩大了知识面,也陶冶了情操。这对王习三以后的艺术生涯有很大的影响。
王习三初中的美术老师王清芳擅长国画,在北京颇具影响力的画家。他跟王老师系统地学习了毛笔素描、速写以及国画基本技术。他说在从师王清芳之前,他虽然爱好绘画,但实际上是毫无规律,是王清芳将他领进了门,他才开始真正步上了正轨。初中三年级以后没有美术课了,但他仍继续自学美术,这个自学的本领是王老师指导下建立的基础。
1957年他高中毕业后去投考理工科大学但名落孙山,不过他对这个结果并不过分伤感,因为他的兴趣本来就不在数理化上,而只醉心于书法与绘画。鼻烟壶收藏家应该为他的高考落榜而庆幸,不然的话,他们到那里去收集这位艺术大师的作品呢?
1957年底北京工艺美术公司招地毯工,报名者达三百余人,王习三也参加了应试。结果只选出三名派到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王是其中之一。&&&
日王习三正式上班。该所领导安排他拜著名的内画艺人叶晓峰与叶菶祺昆仲为师。这两位老艺人是晚清著名内画艺人叶仲三的第三和第四子。那时叶家画艺除了已传给叶树英以外,从未传过外人。所以王习三是叶家第一个外姓弟子。
王习三能在两位名师门下学习内画,真是喜出望外。开始他先学习基本国画技法,临摹两位师父以及叶仲三的作品。在两位师傅的精心指导下,聪明好学,勤勉刻苦的王习三半年内就掌握了内画技艺。此后他就开始探索与创作,研究所内良好的学风和优良环境为他的艺术进步提供了良好条件。为了扩大绘画题材和提高绘画水平,在业余攻读绘画理论和临摹名家画帖。假日还常去故宫钟粹宫西配殿的工艺馆观赏烟壶,去绘画馆临摹历代名画。他养虾、养金鱼、养猫、种花,日常静观这些活标本的细微动作和变化。他家并不富裕,他的学徒工资一月只十五元人民币,生活十分节俭,可是一看到珍贵的书画资料,却愿意倾囊相求。有一次他在位于王府井大街的东安市场旧书柜枱发现一本《颜鲁公三表真迹》,这是他向注已久的名帖,他毫不犹豫地拿出十五元买下来。正是这种如痴如醉地追求艺术的激情,使他的画技大为长进。
王习三学艺的开始两年是他艺术成长的第一阶段。这时他已显露了艺术才华和创新潜力。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风雨归舟》、《三秋图》、《婴戏图》等。均是叶派的传统题材,但出自王习三之手笔却别开生面另有新意。被世界收藏家称为鼻烟壶先生之许谟士先生(休·莫斯)在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1981年6月份季刊中指出[到1958年底时这个青年画家的才华已开始使画室中的其它作品相形见绌,他在该画室期间这情况一直得以继续下去。]&
1960年1月,叶树英和王习三随两位叶师父一起调到位于北太平庄的北京工艺美术工厂,在那里王习三一直工作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他被遣返乡间为止。这段时期是王氏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他开始崭露头角,引起了国际鼻烟壶收藏界的注意。
刘守本多次指出,现代北京派的最早六位艺人(叶晓峯、叶奉祺、叶树英、王习三、刘守本和丁桂玲)中,以王习三的文化修养最高,知识最广,因而他的思路也比别人敏捷。在掌握了内画技巧之后,他就想独辟蹊径。王氏本人也曾说道他并不满足于“名门高足”,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敢于创新,决不能跟在前人后面亦步亦趋。他渴望在叶派内画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新探索。
他初步的尝试是以传统的国画技法运用到内画壶上,结果产生了良好之效果。细观现在王氏的山水、人物、花鸟壶与叶家同类作品相比,很明显看出王氏作品富有浓郁的国画韵味。叶树英,刘守本和丁桂玲等早期京派画家都认为王氏的作品别具一格。至今王氏弟子们的作品,已完全不具备叶派的风格了。引用叶树英的话来说,就是很新。我认为王氏的探索是成功的,他确确实实将内画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王氏内画风格之改进,与他的虚心,能兼收并蓄各派姊妹艺术之长有密切关系。叶派传统的内画工具主要是竹枝和柳枝钩笔,竹枝钩笔常用于画岩石,柳枝钩笔则用于绘山水。叶派善于用米芾发明的米点披(注七)来点树叶和花草。上色时用皴法(注八)勾勒衣纹,用染法划衣饰,用擦法表现过度色。结果整幅画面显得厚朴古雅,但带有匠气。而山东内画用毫笔勾勒轮廓,以平涂法上色,画面具有流畅细腻、色调艳丽夺目的传统特色。60年代初,山东杰出的内画家李克昌到北京工艺美术工厂访问,当场制作了一枝毫笔并挥毫表演。王习三、刘守本深受启发,马上接受了这一新工具(两位叶师父由于惯用竹枝、柳木钩笔,所以没有采用毫笔)。后来王习三在衡水又发明了一种金属丝毫笔’这种钩笔具有牢固耐用、弯曲度大、应用灵活以及含墨量多等优点,从而对山东的毫笔又作出改进,这是后话。由于王习三在叶派技法的基础上,兼用了山东的毫笔技法,因此更扩宽了内画的表现手法,他的作品不但还保留了叶派的厚朴古雅,而且也揉进了山东内画细腻与流畅的特点。
王习三在内画题材也力求创新。原来叶派内画由于受笔法限制,主要题材如山水、花鸟及《聊斋》和《红楼梦》等传统故事之人物,而极少绘茸茸皮毛之野兽。自王氏采用了山东的毫笔并与叶派的传统工具结合使用,于是狮、虎、豹等猛兽均成为受欢迎之新题材。
叶树英说过她父亲和伯父晓峰从不画猫(收藏家能见到几个署名“叶菶祺”的猫壶,实际上是王氏手笔)。王习三也说叶菶祺不但自己不画猫,也反对他画猫。当他看见著名画家、擅长绘猫的曹克家之作品而深受启发,也想尝试在内画壶里表现猫。但经过两年多的试验,还是画不出那毛茸茸的质感和猫眼的水灵劲儿。在著名的工艺美术家杨士惠的引荐下,他冒着滂沱大而到曹先生家里去讨教。曹先生深受感动,就把多年积累的画猫眼的要领和撕毛法(注九)画猫毛的窍门传授于他。经过多次拜访曹先生,同时又用反复实践,终于将撕毛法引进了内画技法。这是他对内画鼻烟壶所作的大贡献。从前周乐元也画过猫,但用的是写意技法(注十),虽有古朴之画风,但缺乏真实感。自从王习三采用工笔(注十一)撕毛法画猫以后,那些形态活泼可爱,栩栩如生的猫壶就成了收藏家们爱不释手的热门题材。已故著名的鼻烟壶收藏家兼作家史博克(即鲍伯C·史蒂文斯)对于他画的“狸奴”壶有这样的评论:“那猫的神态是那样专注,它似乎要从烟壶里跳出来似的”(注十二)。以后王习三又用撕毛法绘松鼠、猿猴和熊猫,同样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日后冀馆画猫蔚然成风,有十数人精于此道,猫壶成了当今冀派的代表作品。
1962年以后他又跟两位师傅学习了古月轩的绘制和烧制技术。古月轩的制作技术极为复杂。叶树英说他祖父叶仲三为了使儿子在他身后永不分家,因此将古月轩的烧制和绘制技术分开传授予叶晓峯和叶奉祺。开始两位叶老师只让他做些打什的工作,后来才慢慢将绘制和烧制的全套技术传授给他。当他掌握了古月轩技艺以后,就运用他的化学和物理知识对釉料的调色、绘制和烧制工具作了一些技术改进,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成功率,受到了两位师父的赞许。在古月轩的图案上他也敢于标新立异,例如他画过三个罕见的山水画古月轩,而在笔法上也与叶菶祺不尽相同。许谟士在《杏林斋,Ⅲ料制画珐琅》一文中指出:“王习三的古月轩作品质量完美,由于绘画风格与叶家截然不同,所以容易辨认。”(注十三)史博克也曾在他那著名的《鼻烟壶收藏家手册》一书中对叶家和王氏的古月轩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些后期生产的古月轩烟壶的超等质量以及登峰造极的技艺,尤其是叶家和王习三的手艺,使它们的价值超出了按照美元、英镑或者日元所标的价格。它们是与壶龄毫不相干的稀世珍宝,就美感而言,就值得珍重。”(注十四)
王习三师事两位叶师父八年之久,叶家的传统风格对他有一定的影响。加上他历年来之心得而形成了线描丰富、设色谐调典雅和气韵生动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日益引人注目。
许谟士先生对王习三在头八年的内画生涯中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他在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会刊》(1981年6月)介绍了王习三在1960年画的一个表现现代儿童的壶和&一个动物壶,他指出“这两个壶,代表了在艺术上的大飞跃,也代表了一种艺术的复兴。这种艺术复兴使内画艺术摆脱了沉闷的局面,第一次给内画艺术注入了自从周乐元的北京派在本世纪初处于全盛时期以来鼓舞人心的动力。这两个壶在题材和风格上都与这个画室以前的作品回然不同,并且在以后十年中对北京画室的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影响。l960年以后,王习三以他的才能和创新精神,在北京画室中独占鳖头,无人能及。老叶氏兄弟一直画着叶家老一套作品,至死没变,而与此同时,其它徒弟却开始为王习三的成就所鼓舞。虽然他们不像他那样富有才华和创造力,但也都有理想和追求,因而整个北京画室显得富有生机。”(注十五)。
我们姑且不论许谟士先生挑选那两个作品作为王氏的代表作是否合适(其实王氏本人也不认为这两个壶是“艺术复兴”的代表作),但是就他向王氏在北京画室的影响所作的评价而言,却是实事求是,十分公正的。刘守本的话也证实了他的评论。他多次说过,由于王习三的影响,他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叶家的风格。我也认为正是王习三给北京内画注入了一种新的风格。王习三确实大大推动了北京内画,并在河北又将它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是他对中国内画鼻烟壶事业所作的杰出的贡献。
王习三在这段时期绘制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他偏爱的许多猫壶,以及《放牧图》(注十六),古月轩烟壶(注十七)以及他初步尝试的肖像烟壶——京剧人物《打渔杀家》(注十八)。
然而就在王习三崭露头角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王习三被盖上了许多罪名——“白专典型”、“想成名成家”、“坚持反动立场”,并被当作“黑五类”份子,于1966年8月与母亲和弟弟瑞祺一起被勒令离开北京,遣返回他从未到过之原籍——河北省阜城县杨庄。当时他是二十八岁。
离开生活了二十八年的首都,如今要在一个他对之一无所知的穷乡僻壤生活。本来前程似锦,如今风云突变,过去的业迹成了令人心酸的回忆,而未来呢?谁也无法预测!也许此一去就永远与内画事业诀别了。王习三离开北京时冒着风险偷偷带上了三个壶,这说明他仍未死心。
在老家,他受到管制,日常的工作包括种地、挖渠、磨豆腐,也当过钣金工和熬胶师傅。对于一个从未做过体力劳动的艺人来说,这些工作真够他受的,加上精神上的重压,但是他咬着牙苦干下去。他从不偷懒,因为他虽身处逆境,却仍然存一丝希望:“老老实实接受改造,也许改造好了还会让我画壶”。
1967年1月底,王习三获准重返原单位,刻了几个月的有&
机玻璃领袖纪念章。但好景不长,同年5月24日他二十九岁那天,再次被遣返回杨庄。从此以后,他就在河北省生下了根。
这一位曾经为国家每月创造外汇数千美元的艺术家,如今只能忍辱负重地从事每个劳动日只值人民币一角的原始农作,更使他痛心和震惊的是,生产队连买灯油的钱都没有。王习三心潮澎湃,他想自己这双曾挣大钱的手,可以给生产队搞些副业,为改变家乡的穷苦面貌出些力。于是他毛遂白荐,对生产队干部说他能画烟壶,一年挣的钱足可以给生产队买辆拖拉机。从未见过烟壶的队干部叶不信,还以为他想找借口到天津北京去游逛。而村民们干脆说他吹牛。为了说服人家,他日问下田耕作,晚上在煤油灯下作画。完成那三个从北京偷带回来的壶后他把叔伯找来当保人,跟队干部们说定:由他去天津出售,如能出手,收人全部归队,不然一切损失他的。队干部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放他去天津了。
天津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特种工艺科的营业员见到这三个烟壶喜出望外,问是不是他画的?他不敢吐露真情,只得说他是业务员,不是作者,作者叫“王瑞峯”,“现年五十六岁,小时候在北京跟人学的内画”。营业员半信半疑,决定先给他十个壶坯让他带给“王瑞峰”,如果这十个也能画得像这三个一样好,就可以成交。
王习三没有回村,就在天津找了一个小旅馆,租厂间小房间,买来颜料,做成钩笔,画了起来。当他再次来到特种工艺科时,营业员看到这十个书画并茂,精美无比的烟壶时喜出望外,当即付了款并且签订了长期合同。
王习三的成功归来,社员们惊喜地发现北京给他们送来的原来是个“财神爷”。队干部即召开会作出决定,让他先带几个徒弟画烟壶。1968年6月,他收了侄子王百川为第一个徒弟。
骗子与老友
几个月后他又去天津特艺科,一进门,营业员们笑着说:“骗子来了!”王习三觉得脑袋中“轰”然一声,心想“坏事了”。原来他的作品送到广州市交易会展销,被香港一位鼻烟壶商人认出来,他告诉天津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职员“这些烟壶的作者叫王习三,原来在北京,怎么到天津去了?我们一直在找他的作品呢!”此时人们才明白这个沉默寡言、高瘦身材的农民“业务员”原来就是:王习三。他们十分同情他的处境,非但没有难为他,而且还热情地给他找资料,研究题材,热心支持他。从此以后王习三跟天津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建立了持久的业务关系,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现在。直至今天,当王习三踏进该公司的大门,那些老营业员还亲昵地说:“啊!骗子来了!”
在以后一年多时间里,他给生产队挣了不少钱,并建议生产队运用这笔资金建起了小五金厂、胶厂、油场和豆腐场等副业,使生产队的经济状况当年就大为改观,社员们在年底还第一次拿到分红。
可是好景不长,1969年冬天在“一打双反”运动中王习三再次受到厂冲击,罪名是“抗拒改造”、“崇古复旧”。他又被剥夺了画壶的权利。白天他的工作加重,晚上还要戴高帽、挂牌子、批鬬、游街。那无穷无尽的精神和肉体折磨、凌辱,不但他本人首当其冲,就连在患难中嫁给他的妻子陈淑英也未能幸免。王习三当时真感到十分绝望,他不加道这种非人的生活何日才是尽头。苦难的日子并不能摧毁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而相反的使他追求艺术之本能得到升华,在管制稍松的时候,他对艺术热爱又重新高涨。虽然几年来朝不保夕的日子里竞还培养了王百川、陈润璞、王冠宇、和多山岭等第一批农民子弟,现在沧州昼院的庄树鸿也在那时也得到了他的指点,为日后创立冀派初步奠定了人材基础。这是当时他本人也意想不到的事。
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导下,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艺人归队政策的文件。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一件大喜讯,也使王习三获到了艺术新生。
1972年底王习三正式获得解放,并被安排到阜城县综合厂筹建内画鼻烟壶车间。1973年初,厂里分配张汝财、刘和平、董坤、多成云和刘庆智五人跟他学艺。在饶阳县务农的刘子艺、刘双青、索振海、景县城里的王骏、王千兄弟以及倪世玲也先后投师王习三门下,这是王习三收的第二批弟子。
王习三在阜城县综合厂一直工作~1]1977年8月。他在杨庄以及该厂不这段时期是他艺术生命的第三个阶段,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在京时,过去他很想独辟蹊径,也做了一些创作工作并取得了成功,但在生产上他没有完全的自主权。他的生产任务繁重,师傅在保持和发扬叶派传统风格,对他也有一定局限。在这种情况下,他难以充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离开北京以后的绘画实践中,虽然在题材上他还不得不遵从文化革命的清规戒律,但在生产节奏与纯艺术创作方面,他有一定的自主权。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文化革命虽然使他历经磨难,但在艺术实践的道路上,也给他提供了一个新环境。当北京和山东画馆正在如火如茶地发展所谓的“革命大批判”时,这个刻意创新的艺术家却在艺术上不断得到升华。他在这个时期创作了一件又一件具有影响的新作品,从而使他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内画家。著名专家许谟士,在接受《亚洲艺术》杂志主编图耶特·尼古耶特访问时对王氏的评价:他大概是所有内画家中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见该杂志月合刊)。这说明王氏在三十四岁以前就已经在收藏家心目中确立了应有的地位。
他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第一个《百子图》(注十九)、《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风雨归宿》,以及他在满三十八岁时作的三十八只熊猫图——《益寿图》(在汉语中“益寿”与
“益兽”同音)等。
我要特别提一下他的第一个《百子图》壶。百子图是人人喜爱的传统题材。但不少内画百子图并不出色,主要缺点是结构与层次不分明,或童子形象呆板,有的人干脆将儿童分组罗列、凑满百人,这些壶在艺术上只是平凡之作。王氏的百子图可说是崭新的创作,构图新颖,而且在结构比例、人物动态的刻划上都独具匠心。他在两面不到七平方英吋的内壁上,根据不同场面,进行巧妙安排,繁而不乱疏密有致。一百个童子,有动有静、千姿百态、形神兼备、活泼可爱。真可谓一片天真烂漫,盎然于笔端墨间。无怪乎人人爱不释手,堪称为无惭古人的艺术精品。
王习三在河北期间,不但个人在艺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经过十几年的苦心培养和组织,创立了一个内画新流派——冀(河北省简称)派。
日,政府有关方面在充分征询和听取了王习三的意见和构想后,决定成立衡水地区特种工艺厂(1982年l0月改名衡水市特种工艺厂,香港收藏家称之为冀馆),由王习三负全责主持全部技术工作。王氏从阜城安排陈润璞、张汝财、多成云带到了衡水。董坤、刘和平、王百川、王冠宇、刘广艺、王千、刘铁琴、索振海、刘双青均先后调入。同年8月,王习三主持了冀馆的第一次招工,结果录取了董雪、傅国顺和张增楼三人,这是他收的第三批徒弟。随着业务之发展,1979年12月,冀馆第二次招工,又是王习三亲自主持了考试,结果从几十名应试者中录取了王春光、卢俊为、艾琦、孙建国、曹慧敏、魏剑民、张铁山、尤风华、叶爱平、李英涛、张玉明和宋玉影等十二人。这是王氏收的第四批徒弟。庄树鸿的徒弟苏凤仪和刘子艺的儿子刘墨人收入门下。这些青年人个个都聪明好学,又有很好的美术根基。王氏把这批新人分别安排于资历深、经验足的冀馆早期艺人中学习,王氏忙中抽暇也常亲身指导,他们的技艺迅速成长中。
河北省以前没有内画艺人。王习三创立了这个风格独特的新画派,加上他作风开明,鼓励弟子们自由发挥,短短的十八年岁月中,这个画派已确立了领导地位,涌现了一批才华骏发、风格各异、各有专长的一流内画艺术家,如王冠宇、陈润璞、王百川、董雪、刘子艺、王千、张汝财、董昆等人;最近年轻的新秀弟子如艾琦、卢俊为和苏凤仪等均崭露头角。他们出色的作品正引起烟壶商与收藏家的注目。国内外有关方面的专家把这个新崛起的画派叫做“冀派”或“王派”(注二十)。目前这个画派是最具活力的,它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令人刮目相看。在未来之岁月里,这个画派对内画事业的影响还会逐渐显露出来。
1976年10月“四人帮”粉碎以后,工艺美术界重新获得了新生。王习三的社会地位逐年提高,心情也越来越舒畅,创作热情高涨。在近十年里,王习三精神抖擞,创作了许许多多高水平的作品。这是王习三艺术生涯的第四个阶段,也是成就最大的一个阶段。我认为以下四个重大的创作活动是值得一书的。
第一是又创作了两个《百子图》壶。
1978年,他设计创作了第二个《百子图》壶(图30)。此壶立意新颖、构图奇巧、独具一格。传统的内画百子图,描绘的都是小孩们嬉笑玩闹的情景,多绘了便觉得平淡。而在这个新作中,他精心构思、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羣千姿百态的童子:有的在研究浑天仪(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地震仪),有的在琢磨赵州桥(注廿一),有的在弹琴跳舞,有的在绘画习字,有的在看书奕棋。他以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音乐舞蹈等文娱方式以及学习科技等活动的画面,颂扬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又寓教育于艺术享受中。他又用工秀遒劲的书法题了一首相映成趣的小诗:“儿时莫虚度,勤习效国术,赫赫栋梁材,昭昭青史着。”以此点明主题,使作品更加完美。此壶于1980年在法国、新加坡和科威特展出引起了轰动。有人甚至愿出惊人的高价买下,但却未能遂愿,因为这是非卖品。后来它作为艺术珍品由国家收藏起来了。1985年4月我在北京曾观赏这件奇珍,确使我爱释手。
1983年,他又应夏威夷一收藏家之邀,创作了第三个《百子图》壶。此壶亦为别出心裁之杰作,再次体现了他深厚的功力。&&
第二是在冀馆恢复中断了多年的古月轩烟壶的生产。自从叶奉祺于1975年5月去世后,古月轩的生产便一时中断。古月轩的烧制难度大,叶晓峯烧制时,用特制的白木炭烧烤。由于壶坯和珐琅的溶点十分接近,火候便很难掌握。温度稍高,壶坯就会变形,温度略低,珐琅不溶化,华丽的色彩效果就出不来。因此成功率极低。经过王习三与徒弟们反复试验,采用了一种新工艺和新技术,基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时他又花了好几年的心血,培养了一位高徒刘和平。刘氏现能独当一面,完成绘制和烧制的全部工艺。当然古月轩生产中还有一些关键性的难题有待解决。我衷心希望王氏和刘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生产出更多的古月轩,以满足收藏家的需要。
第三是创作了一套著名的清代帝后肖像系列壶。鉴于烟壶是清代的典型造型艺术,为了用它来反映清代历史,从1979年开始,他到故宫博物馆去了多次,收集了清朝历代帝后肖像。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清代帝后肖像系列烟壶。它包括清太祖努尔·哈赤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内的十二个皇帝和十个皇后,共二十二个烟壶。全套作品采用单线墨彩的技法绘制而成。作品绘工细腻,形象逼真,庄重端穆,气势磅礴。目前这套作品为美国加里福尼亚州著名的收藏家阿加莎·爱伦森以高价购去。1982年以来,这套系列壶先绫在纽约哈蒙德博物馆和洛杉矶的帕萨德纳太平洋亚洲博物馆展出,轰动一时。美国《捆约时报》于1982年l1月21日发表了署名约翰·考德威尔的文章,称赞这套系列壶的作者王习三是“当今中国内画艺术家中最显要的一位,……他的技艺是毋容置疑的”。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会长约翰·幅特,在1982年u月10
日致阿加莎及其丈夫欧文的信中指出:“有幸拥有一套出自一个大名鼎鼎的画家之手的、无与伦比的鼻烟壶,两位定会有一种真正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他在同年12月10日给王习三的信中也指出“这套作品是不朽的杰作。”。
阿加莎在收藏这套系列壶之前收藏了王习三画的一个溥仪十六岁时的肖像壶,反面是其妻子婉容的肖像。此壶在一九八一年在夏威夷举行的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的会员藏品展览比赛中,被评为最佳藏品。由此开始,引出了阿加莎·爱伦森收藏清代帝后像系列壶的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爱伦森夫妇两度来华并与王习三成为挚友。有兴趣者不妨去读一读她和丈夫写的《中国的奥德赛——一个鼻烟壶收藏家的梦实现了》一文。此文刊登在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的《会刊》(1985年夏季)上。
第四是用中西合壁的技法,创作了另一套国内外瞩目的大型系列烟壶——三十九个美国历届总统肖像烟壶。
在完成清代帝后肖像烟壶之后,他便潜心试验用油画技法和国画技法合一的新技法来画肖像烟壶,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中国传统的肖像画采用细笔钩勒,加以水彩烘染而成,它具有线描丰富的优点,但缺乏油画那样的层次感与表现力。王习三是第一个采用中西合壁的新技法,则用国画工笔钩描轮廓,用油画敷色方法绘制肖像烟壶的内画家。用这种新技法绘成的肖像形神兼备,富有质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肖像壶此马少宣的大大提高了一步。这是对中国内画鼻烟壶的又一个杰出的贡献。
在绘制这批肖像之前,他在国内外许多朋友的帮助下,搜集了有关美国历届总统的传记、照片、画像和美国历史等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他的学生、高级磨工王振刚、经涛和任荣平等人则用了一年的时间,选用上等天然水晶,磨制了一套高质量的水上漂烟壶(注廿二),共计四十个。他从1982年春末开始,直到一九八四年夏初,两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了这套蔚为大观的杰作。为了追求完美的艺术效果,他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几经修改,表现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的那种高度负责、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这套作品是他迄今为止艺术生涯的顶峯。国内工艺美术界和故宫博物馆的专家权威人士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是“前无古人,令人折服的划时代杰作”,是“巧夺天工的稀世国宝”,并称他是“神笔正”。这套作品在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1983的多伦多年会部份展出,1984年的洛杉矶年会以及1984年8月在香港展出时,观者如云,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香港展出时,至少有十几家中、英文报刊在显着位置刊载了有关消息、作者和作品介绍以及大幅作品照。香港两家电视台还特地在黄金时间用了半小时播放了王习三专访节目,比报导一般名人多用了十五分钟。美国著名的电视台CBS特派摄影组记者赶到香港采访王习三并录制了专题节目。所有的报导一致指出:这套作品倾注了王习三的全部心血,是他运用中西合壁的独创技法精心绘制的巨作;高度赞扬“全套作品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达到了鬼斧神工的艺术顶峯。它们是美国历史的缩影,是中国工艺美术的结晶”。
权威的(亚洲艺术)杂志于1984年9月与10月那期中也刊登了这套作品的全部照片,主编图耶特·那古耶特在“编者的话”中对此作了详细介绍,并给予高度评价,他称作者王习三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内画鼻烟壶画家”(注二十三)。
曰,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以下简称“百花奖”&
)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全国有十五件产品荣获金杯奖,其中又有八件“巧夺天工的稀世国宝”被评为珍品,这套系列壶是八件珍品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上述两套肖像壶以外,他还绘了不少肖像壶,我所收藏的就有英国女王、英王储查尔斯及黛安娜、孙中山先生以及笔者本人与内子,这些作品个个酷似神省。我的好友沈炳枢夫妇收藏的银婚肖像壶,也是完美无缺的珍品。它们虽然没有送去评比或在博物馆展出,但就其艺术价值而言,确是传世佳作。
此外,还有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应当记述下来以馈读者。
1984年年初,这套美国总统肖像烟壶的绘制工作接近完成阶段,王习三受政府有关部门委托,另外多绘了一个里根肖像水晶烟壶。此壶作为国家礼物赠给了当年五月访问中国的里根总统。他在日给中国鼻烟壶研究会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信中写道:“非常感谢你们赠送的绘有我个人肖像的水晶鼻烟壶。我知道这是用毫笔直接伸进壶口画成的。创作这种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所需要的耐心和技术,确实令人赞叹不已。对你们这种特别友好的表示,我深为感激。”(注二十四)。
王氏的工笔内画精妙绝伦,这是尽人皆知的,没想到他的写意内画也出手不凡。1985年1月他画了一个仿齐白石的“鱼虾图”(注二十五),此壶一反他精丽工整的画风,以写意技法作画,采用水墨晕梁,清净雅素,画风放逸宜人,实在出人意料。在书法方面,他的隶书(注二十六)可称一绝,楷书则近似颜体,整齐划一、苍劲有力,其书法是当今内画艺人中最杰出的,真可谓书画并茂、相得益彰。
三十年以来,王习三绘制了一千多个鼻烟壶。这些作品博大精深、蔚蔚大观。更难得的是他题材广泛,画面不要重复,令人叹服。1979年8月,国务院批准,轻工业部授予三十四位艺人“全国工艺美术家”之荣号及金质奖章。三十四人中以王氏最年轻。1983年lO月8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上,会长约翰·福特代表学会授予王习三大型证章一枚,上书“授予内画艺术大师王习三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名誉会员资格”,以表彰他杰出的艺术才能和对促进中国与国际鼻烟壶收藏界之间的艺术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1979年开始,他与国内几位内画高手一起倡导成立中国的鼻烟壶组织。经过两年的筹备工作,1981年9月,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的领导下,中国鼻烟壶研究会正式成立,王习三众望所归,被推选为理事长。这几年来在以王习三和常务理事樊葆珍女士为首的理事会的领导下,该会对推动中国鼻烟壶事业的发展以及加强与国外有关学术团体的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在王氏除了担任衡水市特种工艺厂名誉厂长之外,还担任了全国和地方的许多社会工作,它们是:
中国鼻烟壶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中国轻工学会会员;
河北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
河北省美术协会理事;
河北省文化联合委员会委员;&&&
衡水地区文化联合委员会副主席;
衡水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个字游戏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