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梁台湾中台禅寺身放置的位置

[江苏]通航桥梁箱梁安装施工安全方案(2013)_secret,桥梁通航水位,江..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江苏]通航桥梁箱梁安装施工安全方案(2013)_secret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阅读数:33888&&回复数:486&&
转帖网址: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ind_01.htm舍衛國中,有位長者的妻子產下一名相貌端正的男嬰,這孩子出生才沒幾天,竟然就會開口說話。男嬰問父母:「世尊還住世嗎?」長者夫婦回答:「是的。」又問:「那麼舍利弗尊者、阿難尊者等人呢?」長者夫婦亦答道:「也都在。」長者夫婦非常驚訝,知道這孩子絕非常人,於是決定去請示佛陀。夫婦倆帶著孩子來到衹園精舍,恭敬禮拜佛陀後表明來意。慈祥的佛陀注視著襁褓中的嬰兒,微笑地說:「這是個有福報的小孩,用不著疑慮或害怕。」夫婦倆聽了佛陀的話後,不禁鬆了 一口氣,便歡喜地帶孩子回家。回家之後,長者子向父母表示,希望能請佛陀及諸大比丘到家裡應供。父母親聽了,答道:「若能供養佛陀及諸大比丘,是我們無上的福報與榮幸,但還是得先詳細籌畫,準備好齋僧的器具與食物才行,並非馬上就可成辦。」長者子告訴父母:「只要將屋舍內外打掃乾淨,準備好比丘們的坐具,再設三個高座,美味豐盛的齋點自然就會現前。」長者子又說:「我前生的母親尚在人世,目前居住於波羅奈國,希望您們能派人將她接來。」長者夫婦聽了,馬上派人去波羅奈國將孩子前世的母親接到家中。長者子所設的三個高座,就是為了感恩佛陀,以及今生、前世的母親。當一切準備就緒,佛陀與眾比丘也威儀庠序的來到長者家應供。佛陀與弟子們依序入座後,種種美味豐盛的飲食自然現前。用齋畢,佛陀為大眾開示無上妙法,聽聞者莫不法喜充滿,長者全家及長者子前生母親亦因此殊勝因緣,皆證得須陀洹果。長者子長大後,更發心出家修行,精進道業,不久即證阿羅漢果,獲六神通。阿難尊者見長者子果報如此殊勝,不僅出生富貴人家,出生沒幾天就會開口說話,長大後出家修行,最後還得道證果,便向佛陀請示原因。於是世尊為大眾開示長者子的過去因緣。長者子的前世是波羅奈國人,雖然也是出生於長者家中,但因父親早逝,家道中落,逐漸窮困。所以即使生值佛世,有心供養三寶,也沒有多餘的能力。長者子對於無法供養三寶,始終耿耿於懷,於是毅然捨下貴族的身份,到富貴人家委求作奴,供人差使。一年後,長者子向主人請求千兩金的報酬。富豪好奇地問:「這筆錢是你要用來娶妻的費用嗎?」長者子回答:「這些錢是要設齋供養佛陀及眾比丘的。」富豪聽了之後非常讚歎,於是主動提供自己的舍宅,讓長者子設齋供佛。由於這段至誠供養的因緣,長者子命終後,得以生至富貴人家。今世亦發供佛齋僧之心,並於聽法當下,心開意解,得道證果。典故摘自:《賢愚經˙卷一》 省思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云:「三界中安樂,皆由三寶生,故求安樂人,常供養三寶。」諸福田中,以供養佛、法、僧三寶為最。因為有三寶住世,佛法才得以流布,眾生才有所依怙。所以,我們若能以清淨心、恭敬心至誠供養三寶,必能獲福無量。更進一步,若能了達緣起性空之理,修無修修,回歸這念清淨自性,即是耕耘自性福田,定能成就清淨解脫之果。[Modified By Natuie On
10:57:36][Modified By Natuie On
10:28:28][Modified By Natuie On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有一戶大富人家,養雇了許多僕人,每一位都想討主人的歡心,每當看見主人往地上吐口水,個個爭先恐後地用腳去抹拭。其中有一人動作不太敏捷,常常撲個空。有一次,他看到主人的嘴角一噘,好像要吐口水的樣子,便二話不說,抬起腳向主人踢去。主人挨了一腳,氣極敗壞地問:「蠢才,你想造反嗎?為什麼踢我的嘴?」 僕人唯唯諾諾地說:「主人,我是好意,豈敢造反?」主人說:「如果不是要造反,你幹嘛這樣做?」僕人回答:「主人,您每次吐口水時,我都很想幫您揩去。可是您的口水剛一落地,大家就爭上前去,老是輪不到我,所以就趁還在您嘴裏時搶先一步。」省思 ----------------------------------------------------------------------急進的人,唯恐失利,倉皇行事;遲緩的人,行事緩慢,敷衍了事。 不是操之過急,便是失之過緩,該如何拿捏分寸呢?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佛陀降生於古印度,成道後,四處遊化,闡揚著人生的真理,廣說佛法之要,教化了無數的弟子。他就像是慈父,也如同黑暗中的一盞明燈!這一天,佛陀親自巡視著弟子的房間,看見一位比丘躺在床上。於是問道:「你的身體是否安好、心中是否有煩惱?」 這位比丘很想向世尊恭敬地禮拜,於是努力地想撐起身子,但是因為疲憊不堪,所以根本無法起身。世尊見狀,慈憫地來到比丘身旁慰問:「你怎麼病得這麼重,卻無人照顧呢?」比丘說:「出家至今,我生性懶散,看見病人也不曾細心照料、關懷他人,所以自己生病了,也就沒有人願意前來關心,我真是感到慚愧啊!」 佛陀聽完後,便親自清理比丘的排泄穢物,把比丘的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這時帝釋天看到佛陀的慈心,也前來用水洗浴比丘的身體,而佛也以手輕輕地撫摸比丘。頓時,比丘身心安穩、全身舒暢,一切苦痛頓時化為清涼。佛陀這時對比丘說:「您出家至今甚為放逸,不知勤求出離生死、解脫煩惱,所以才會身染疾苦,希望你從今天起,要精進用功。」當比丘聽完後,便至誠向佛陀頂禮懺悔地說:「佛啊!承蒙您的探望與庇佑,如果不是佛光普耀、慈悲攝受,恐怕弟子早已身亡,輪迴六道了。弟子從今日起,一定會發大心,上求佛道、普度群迷。」比丘因為知道真心懺悔並且精勤辦道,後來即得證阿羅漢果。改寫自《法句譬喻經》刀仗品第十八省思 ----------------------------------------------------------------------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在繁忙緊湊的生活步調中, 我們總是冷漠多於關懷,批評多於讚美, 因此何妨駐足片刻,關心一下周遭的人, 你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不凡,他總是喜愛到處遊玩,搜集各種寶物,來炫耀自己的財富抬高身價。有一天,不凡又想去環遊世界、搜集寶物,於是花了一大筆錢,雇用一艘豪華巨輪,船上擺放許多寶物,以誇示自己的萬貫家財。船發動後不久,不凡隨手拿起一個銀缽,愛不釋手地玩賞著,正在得意時,一不小心手一鬆開,銀缽沈入水中,消失不見了。這時不凡感到非常著急,但是又不想為了銀缽而耽誤行程,讓別人看笑話。於是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先將銀缽遺失的位置記下來,等有空的時候再回來找。所以不凡就在水上畫了一痕,做記號來提醒自己。在回國途中,不凡突然想起前次遺失的銀缽,便偷偷地雇了小船,想找回那心愛的銀缽。但是來來回回,找了又找,卻始終沒有銀缽的下落,只好失望地回國。回去時,不凡剛好遇到路人,於是就問:「不知道是誰偷走我的銀缽?它竟然會不翼而飛!」路人聽完就問:「請問你的銀缽放在那裡,有否做上記號?你告訴我,也許我能幫你一些忙。」不凡聽到路人發心要幫忙,心中非常感動地說:「那個銀缽,在我坐船途中,不小心掉入水中,但我有在水上畫一痕作為記號,以防遺失,所以它絕對不會不見的!」路人聽完後忍不住大笑著說:「你真是“聰明”,怎麼會想到在水上作記號呢?難道你不知道水是會因風而產生波動,波紋也會隨著水的波動,而改變的道理嗎?」這時不凡才恢復理性,仔細去思考路人所說的話,當下才恍然大悟,明白其中道理!在旁的人聽到了,沒有一個不哈哈大笑,合不攏嘴。改寫自《百喻經》乘船失釪喻省思 ----------------------------------------------------------------------強烈的我慢心,常常蒙蔽了本具清淨的智慧,使我們深陷無明、愚癡而不自知?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在靜坐時,看見一對七世都貧窮,名叫須達的夫婦。他們這一世更貧窮,住的是黑洞洞的茅棚,每天在垃圾堆裏尋找果皮或其他腐爛的食物,以維持生命。須達夫婦有一天在垃圾堆裏,意外地撿到一塊牛頭旃檀。牛頭旃檀是一種非常名貴的香木,它所燃燒的香氣在十五里外仍然清香可聞,世間上任何的香氣都無法跟它媲美。夫婦倆撿到這塊珍貴的寶貝,非常的高興,就用牛頭旃檀,換來了三碗白米,因為他們這一生當中還不曾吃過米飯。時近中午,夫婦倆就決定把第一碗米下鍋,一嚐米飯的滋味。就在這個時候,佛對舍利弗說,須達夫婦已貧窮了七世,現在因緣成熟了,要舍利弗去度化他們,改變他們貧窮的命運。於是舍利弗就到須達家化緣去了。須達夫婦見到舍利弗尊者來化緣,非常的興奮,夫婦倆也自知過去未曾修福德,所以今日才落得如此窮困不堪,今天佛的大弟子來化緣,正是供養種福德的大好機會,千萬不可錯失,就將第一碗米煮成的飯恭敬地供養舍利弗尊者。供養了舍利弗後,夫婦倆又將第二碗米下鍋,二人正準備要食用時,佛又叫迦葉尊者前去化緣。夫婦倆見是佛的首座弟子來化緣,又很恭敬地將第二碗米飯供養了迦葉尊者。須達夫婦供養了兩位尊者後,心裏既歡喜又舒坦地將第三碗米下鍋,準備好好享受生平第一次的美味佳餚。飯剛煮熟,佛陀已出現在須達家,夫婦倆見佛親自來化緣,這種曠劫難逢的機會,即使要挨餓一整天也值得,於是真誠恭敬地將第三碗米飯供養了佛陀。佛見須達夫婦一片真誠,看著須達夫婦說:「一切罪滅盡,百寶從地生。」剎時須達所住的茅棚充滿了金銀財寶。此時,須達夫婦也心解意開,得了淨法眼藏。夫婦倆看了看滿屋子的金銀財寶,心想:「縱是華廈千間,夜眠還是八尺,如果失眠的話,恐怕連八尺都無法受用呢!唯有修行才是究竟。」於是央求佛陀收他們為弟子。佛就為他們說四諦法門,須達夫婦因而悟道、證果。所以供養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呀!省思 ----------------------------------------------------------------------所謂「貧窮布施難」, 當我們有能力時,如果都無法深信因果,真心供養三寶,那麼貧窮的時候又怎麼做得到呢?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一天,坦山和尚與隨侍的沙彌要到某地去說法,路過一條小溪,因下過雨,河水雖不大,卻泥濘不堪,師徒二人正準備渡河時,來了一位穿著入時又年輕貌美的小姐,行色匆匆,似有急事要辦,卻又在岸邊躊躇不前。此時,坦山和尚趨前向那位小姐說:「姑娘,來吧!我背妳過去。」緊跟在後面的沙彌,一直悶聲不響,心裡卻大惑不解:「平時師父教導我們,不能接近女色,為什麼今天師父自己卻犯清規呢?」沙彌雖有疑惑,但受平時師父嚴格教導的影響,一時間,不敢在師父面前立即表態,但心中確實悶悶不樂。事隔多日,沙彌愈想愈憋不住,於是來到師父面前:「師父!我們出家人是不可以親近女色的,為什麼前些日子,師父在小溪邊,卻自己背起漂亮的姑娘過河呢?」坦山和尚聽了,很訝異地說:「我背那個姑娘過河,早就把她放下了!沒想到你卻把那位姑娘緊緊背著,到現在都還沒放下來!」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鬼逼禪師,本來是個專門趕經懺的和尚,每每忙到三更半夜,才踩著月光歸去。某一晚,他剛趕完一堂經懺,回程中路過一戶人家,院子裏的狗不斷地向他咆哮著,他聽到屋子裏傳來女人的聲音:「快出去看看,是不是賊?」接著聽到屋子裏的男人說:「就是那個趕經懺鬼嘛!」他聽了羞赧地想著:「怎麼給我這麼一個不好聽的名字呢?我為亡者念經祈福,他們卻把我叫做鬼!」這時候,正巧下著雨,他便跑到橋下避雨,順道也打打坐養養神,就雙盤而坐。這時真正來了二個鬼,一個鬼說:「這裡怎會有一座金塔?」另一鬼說:「金塔內有佛舍利,我們快頂禮膜拜,以求超生善道!」於是二鬼便不停地頂禮。這個出家人坐了一會兒,覺得腿痛,於是放下一條腿來,改成單盤。一個鬼就說:「怎麼金塔忽然變成銀塔呢?」另一鬼說:「不管是金塔、銀塔,皆有佛舍利在內,禮拜功德一樣是不可思議!」於是繼續膜拜。過了一段時間,這位和尚,感到腿痛難忍,於是把另一條腿也放下來,隨便散盤而坐。這時二個鬼齊聲大叫:「怎麼銀塔變成土堆呢?竟敢戲弄我們,真是可惡!」和尚聽到二鬼生氣了,立刻又把雙腿收起來,雙盤而坐。二個鬼又叫:「土堆,又變成了金塔,一定是佛在考驗我們的誠心,趕緊繼續叩頭啊!」這時雨停了,這位和尚自忖:我結雙盤,就是金塔;結單盤,就是銀塔;隨便散盤坐,就變成了泥巴,這結跏趺禪坐修行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從此之後,他再也不趕經懺了,只管專心、精進修行,不久便智慧大開,獲得神通,自號「鬼逼」,因為是鬼逼而成就自己的修行。省思 ----------------------------------------------------------------------古德修行,常把「死」字貼在房門以生警惕,我們修行若能生死心切,又何以在紅塵中輪迴呢?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宋代文人蘇東坡,才華洋溢,堪稱文壇上的奇葩,他有一個相知甚篤的方外之交「佛印禪師」,平時二人在佛學、文學上總不忘相互切磋,但每次老是讓佛印禪師佔盡上風,蘇東坡心裡總覺不是滋味,所以百般用心,想讓佛印下不了台。一天,兩人相對坐禪,蘇東坡一時心血來潮,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在禪坐的姿勢像什麼?」佛印禪師說:「像一尊佛。」蘇東坡聽了之後滿懷得意。此時,佛印禪師反問蘇東坡:「那你看我的坐姿像個甚麼?」蘇東坡毫不考慮地回答:「你看起來像一堆牛糞!」佛印禪師微微一笑,雙手合十說聲:「阿彌陀佛!」蘇東坡回家後,很得意地向妹妹炫耀,說:「今天總算佔了佛印禪師的上風。」蘇小妹聽完原委,卻不以為然地說:「哥哥!你今天輸得最慘!因為佛印禪師心中全是佛,所以看任何眾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全盡是污穢不淨,把六根清淨的佛印禪師,竟然看成牛糞,這不是輸得很慘嗎?」蘇東坡手拈一拈鬍子,黯然地同意蘇小妹的看法。事隔多時,蘇東坡修禪定日漸有了功夫,一次出定後,喜孜孜地寫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立刻差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讓他評一評自己的禪定功夫如何?佛印禪師看過後,莞然一笑,順手拈來一枝紅筆,即在蘇東坡的詩上寫了兩個斗大的字:「放屁」再交給書童帶回。蘇東坡本料想佛印會給他諸多的讚美,怎之一看回信中竟是斗大的兩個紅字「放屁」,不由得火冒三丈,破口大罵:「佛印實在欺人太甚,不讚美也就罷了,何必罵人呢?我非立刻過江與他理論不可!」 誰知佛印禪師早已大門深鎖,出遊去了,只在門板上貼了一付對聯,上面寫著:「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蘇東坡看後深覺慚愧不已,自嘆修行不如佛印遠矣!省思 ---------------------------------------------------------------------修行應有行有解,若只是一昧在文字上玩味,則永遠只是口頭禪而已。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過去有一個無惡不做的壞人叫作乾達多,有一天他路過一個地方,定眼一看,腳下有一團黑黑的東西,再仔細瞧瞧,原來是一隻蜘蛛,他忽然生起了一念慈悲:「蜘蛛雖然是小小的生命,但是我又何必把牠踩死呢?」於是提起了右腳,向前跨出了一步,終於挽救了蜘蛛的一條生命。由於乾達多窮凶惡極,做盡壞事,因此死後就墮入無間地獄接受刀剮火煉的痛苦。正在受苦的時候,突然從空中飄下一條銀光閃閃細如鋼針的蜘蛛絲,他彷彿身陷大海突遇浮木一般,趕忙攀著蜘蛛絲奮力地往上爬,想要脫離無間煉獄的痛苦。那裏知道低頭一看,有許多的地獄眾生也跟在他的後面攀爬了上來。他轉念一想:「這麼細小的蜘蛛絲怎麼負荷得了眾人的重量,萬一蜘蛛絲拉斷了,我不就萬劫不復,永無解脫之期了嗎?」於是伸腳把尾隨而來的同伴,一個一個踢了下去。當乾達多用力踩踢同伴的時候,突然蜘蛛絲從空中斷裂,乾達多和所有的地獄眾生,一起掉入黑暗無底的地獄之中,再度接受地獄無盡的熬烤之苦。省思 ---------------------------------------------------------------------一念慈悲即是天堂,一念惡心即陷地獄, 「天堂」、「地獄」就在一念間。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唐朝時代,有一位德山大師,精研律藏,而且通達諸經,其中尤以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得意。因俗姓周,故有「周金剛」的美稱。當時,禪宗在南方很盛行,德山大師就大不以為然地說:「出家沙門,千劫學佛的威儀,萬劫學佛的細行,都不一定能學成佛道,南方這些禪宗的魔子魔孫,竟敢誑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一定要直搗他們的巢窟,滅掉這些孽種,來報答佛恩。」於是德山大師挑著自己所寫的《青龍疏鈔》,浩浩蕩蕩地出了四川,走向湖南的澧陽。一日途中,突然覺得飢腸轆轆,看到前面有一家茶店,店裡有位老婆婆正在賣燒餅,德山大師就到店裡想買個餅充飢,老婆婆見德山大師挑著那一大擔東西,便好奇的問說:「這麼大的擔子,裡面是裝什麼東西?」「是《青龍疏鈔》」「《青龍疏鈔》是什麼?」「是我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作的註解。」德山大師對於自己的著作,現出很得意的神情。「這麼說,大師對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很有研究?」「可以這麼說!」「那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您,您若能答得出來,我就供養您點心;若答不出來,對不起,請您趕快離開此地。」德山大師心想:「講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我最擅長的,任妳一位老太婆,怎麼可能輕易就難倒我!」隨即毫不在意地說:「有什麼問題,妳儘管提出來好了!」老婆婆奉上了餅,說道:「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大師您是要點那一個心?」德山大師經老婆婆這一問,呆立半晌,竟然答不出一句話來。心中又慚愧又懊惱,只好挑起那一大擔的《青龍疏鈔》,悵悵然地離去。德山大師受到此次的教訓後,再也不敢輕視禪門中修行人,後來來到龍潭,至誠參謁龍潭祖師,從此勇猛精進,最後大徹大悟。省思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當下把握這念清楚明白、作主的心,清淨的智慧便能現前。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從前印度有一位修得五種神通的梵志,人人都稱他為「五通梵志」,他很善於說法,常常感動天女來散花,天龍八部來護法,連閻羅王也來聽法。有一天閻羅王聽法後,卻在一旁哭泣,梵志就過去安慰他,並且問他為什麼在哭?閻羅王說:「法師!您雖然善說法要,但是尚未得到漏盡通,生死還未了,幾天之後,就會和我一樣墮到地獄道來。」梵志聽了大驚,請求閻羅王告訴他如何才能解脫,閻羅王說:「我也沒辦法,但是您可以去請教釋迦牟尼佛,他可以救您。」於是梵志拿了兩瓶花來供佛,佛陀看見他一進來,便說:「梵志,放下!」於是他放下右手拿的花,佛陀又說:「梵志,放下!」他又放下左手的花,佛陀再次說:「梵志,放下!」梵志很納悶不解地說:「我已兩手空空了,為什麼您還叫我放下呢?」 佛陀說:「我並不是要你放下手中的花,而是要你將你的六根、六塵、六識,全都放下。」五通梵志終於聽懂了佛陀的話,立刻通身放下, 頓證阿羅漢果位,解脫自在。改寫自《佛說黑氏梵志經》省思 ---------------------------------------------------------------------我們忙碌了一輩子,到底真正擁有了什麼?能擁有的,就一定會失去,唯有放下,捨離一切雜念、妄執,才能達到解脫自在、了無牽掛的境界。所以學習如何放下身心的執著,是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課題!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從前有一個莊稼漢,一生沒有看過鹽巴,也沒吃過鹽巴,有一天有一個機會到顯貴人家去做客,他第一次看到人家把鹽巴加進去飯菜裡一起煮,覺得很好奇,就問他們說:「為什麼要加這種東西在飯菜裡面呢?」「因為加了鹽巴,吃起來才會好吃,就像天上的佳餚美饌一樣呀!」顯貴人家說。莊稼漢聽了心裡頭便想:「這種白鹽巴,加一點點在飯菜裡面,就這麼好吃,如果單獨只吃鹽巴,吃的愈多,味道一定愈美味。」於是他迫不及待地,便抓了一大把的鹽巴,一大口就往嘴裡面吞,唉呀!沒想到又鹹又苦,實在是難以下嚥。他氣不過去,馬上跑去問這位主人:「你不是說鹽巴很好吃嗎?」 主人說道:「你怎麼這麼笨呢,鹽巴不是這樣吃的,應該要適量使用,才能增加食物的美味。哪像你只有吃鹽巴的!」改寫自《大智度論》卷十八省思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要懂得進退。如果進退得宜,就能有所成就;若不知進退,過與不及,反而會弄巧成拙。人常常有許多的小聰明,如何適時而為,應當好好深思!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從前有一個貧窮的人,想要請親朋好友來家裡做客。他想了很久,決定要用牛奶來招待他們,於是便開始在心裡打算著:「這麼多人要喝的牛奶,我該怎麼準備呢?如果我每天都擠一些牛奶的話,每天擠、每天擠,一天一天累積起來,到時候不但沒有地方放,而且搞不好還會變酸、壞掉。那還不如現在就把牛奶存在母牛的肚子裡,等到請客的時候再來擠,這樣又節省空間,又不會壞掉,實在是太棒了。」這時,他非常地開心,覺得自己實在是太聰明了,想到這麼好的辦法,就趕緊把小牛和母牛分開,免得小牛不小心就把母牛的牛奶吸光了。很快地,一個月過去了。到了宴客的日子,來了很多的人,好不容易安頓好親朋好友,總算可以開始大宴賓客,便興沖沖地將母牛牽出來,準備開始擠牛奶。可是,沒想到,擠了老半天,怎麼擠就是擠不出來,而且連半滴也沒有。這時候受邀的客人,又是生氣,又覺得好笑,真不知道該怎麼說他,實在是哭笑不得!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人總是這樣,當別人勸自己學佛、布施供養三寶時,總是喜歡說:「等到我有時間、等我事業有成、等我年紀大一點……」,於是就在「無限的等待、再說」中,永遠錯失了因緣!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有一天,百丈禪師上堂講經說法,下座後,大家都已散去,獨留一位老人不肯離去。百丈禪師便問他是誰,想要做什麼。他說:「實不相瞞,我不是人。在以前迦葉佛時代,本在此山修行,因為有個學人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說:『不落因果。』因為這句話,便做了五百年的野狐精,沒法脫身,請和尚慈悲為我開示,讓我解脫狐狸身之苦。」百丈禪師說:「你把學人問你的問題,現在重新再問我一次。」老人便道:「請問和尚,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百丈禪師答道:「不昧因果。」老人言下大悟,便向百丈禪師禮拜叩謝說道:「今承蒙和尚開示,令我超脫狐身。我就住在後山巖下,祈請和尚慈悲,以出家眾的禮儀,幫我埋葬。」第二天,百丈禪師帶領大眾,在後山石巖下,找到一頭死狐,便用亡僧的禮儀將牠火葬。省思 --------------------------------------------------------------------------------看了百丈度野狐的故事,您是否對於一切都不離因果的道理, 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很久以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他借給一個人半角錢,經過一段時日,欠債的人尚未償還,於是商人就決定去討債。在討債途中,經過一條大河,必須僱船擺渡,因此付了兩角錢,過河去討債。到了債主家中,卻不見人影,又花了兩角錢渡河回來。為了討半角錢,卻用去了四角錢,加上旅途困頓,勞神費力,所損失的豈止四角錢而已。改寫自《百喻經》十七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佛陀時代,波羅脂國有二個比丘。一日,聽說佛陀在舍衛國大開法筵,演說妙法,二人便相約一同前去聽佛陀開示法要。收拾了簡單的行囊,二人便向舍衛國出發了。烈日下,二人揮汗如雨的低頭疾行,走著走著,覺得口乾舌躁,但一路上卻沒有半點水源,二人只得耐著口渴,繼續往前走……正當二人走得筋疲力竭,突然,眼前一亮!一口井就在前面不遠處!二人宛如沙漠逢甘霖般,欣喜地前去汲水。當他們把水汲出井後,卻發現水中有蟲,此時其中一位比丘,顧不得水中有蟲,就迫不及待地一飲而下。而另一位比丘,只是默然地站立於井邊,喝了水的比丘見狀就問:「你不也是很渴嗎?為什麼現在卻不喝了呢?」這位比丘答道:「佛陀有制戒,水中有蟲不得飲用,飲了即犯殺生戒。」喝了水的比丘就相勸說:「您還是喝了吧,不然渴死了,連佛都見不到,更別說聽經聞法了!」比丘聽完,不為所動的說:「我寧可渴死,也不願意破戒而苟活!」這位堅持不喝水的比丘就因此而喪命了。但由於持戒的功德力,比丘往生後立即生到天道,當天晚上就以神通力抵達佛所,頂禮佛陀,佛為他說法,便得到了法眼淨。喝了水的比丘獨自一人繼續趕路,直到隔日才來到佛所,一見佛陀,立刻五體投地的至誠禮拜。佛陀以神通智慧力得知先前發生的事,他詢問道:「比丘!你從何處來?有沒有同伴隨行?」比丘即一五一十的把路上發生的事稟告佛陀,佛即呵斥說:「你這個愚癡的人!你雖然現在眼睛見到了佛,但是卻沒有真正地見到佛,那位持戒而死的比丘已先你一步來見我了。」佛陀更進一步說:「如果有比丘放逸懈怠,雖與我同住在一起,也能常常見到我,但我卻不曾見這樣的比丘;若有比丘離我數千里,能精進用功、不放逸,雖然彼此相隔千里之遙,而這樣的比丘卻能常常見到佛,而佛也常常得見比丘。」比丘聽完佛的教導,若有所悟,羞愧地頂禮而退。省思 --------------------------------------------------------------------------------金剛經言: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修行學佛,如何才是真正的見到佛?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阿育王朝在印度歷史上,是一個全盛的黃金時代,而阿育王更是崇信佛教,每看到出家人就至誠禮拜。有一次,與大臣們出巡,途中遇見一位小沙彌,阿育王很想向他禮拜,可是一想到自己堂堂一個帝王,又有眾多的大臣跟隨,在眾人面前向一位小沙彌頂禮,有失威嚴。於是就把小沙彌請到無人的地方,向他禮拜,並叮嚀小沙彌說:「請你不要向別人說,我阿育王今天向你頂禮的事啊!」此時,小沙彌看到路邊有一個小瓶子,就以神通力將自己變進小瓶子裡去,過一會兒,又變現出來。然後,小沙彌也拉著阿育王的手說:「請大王也不要向別人說,我小沙彌能從小瓶子進進出出的事啊!」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當下豁然頓悟:即使是小沙彌,也是不容輕視的。從此以後,對於出家人,更加禮遇不敢怠慢。 省思:--------------------------------------------------------------------------------「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其專門的領域。但往往因為自己的自尊心,不願意放下自己的身段請教他人,甚至輕視一些年紀比我們小,或學習時間短的人。其實他人在生生世世中,或許已不斷地薰修某一法門。所以我們應該有更謙虛的心,這樣學業、道業才能有所成就。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一日,釋迦牟尼佛在祇園精舍附近的林間經行,弟子舍利弗徐步跟隨在後。這時,天空有一隻老鷹正追逐著一隻鴿子,這隻鴿子由於驚嚇過度,急忙地飛到佛陀的身邊避難。當佛陀經行的身影覆在鴿子身上時,鴿子馬上安詳地佇立,寂靜無聲,毫無一點怖畏的樣子。然而當舍利弗的影子覆在鴿子身上時,鴿子便不安地戰慄作響,現出一付驚恐害怕的樣子。舍利弗這時心中起了很大的疑惑,便向佛陀請問:「佛陀與我都已經去除了貪瞋癡三毒,為什麼佛陀的影子覆在鴿子身上,鴿子便安靜不作聲,毫無恐懼;可是一等到我的影子覆在它身上時,鴿子便驚慌害怕不已?」佛陀回答說:「這是因為你身上三毒的習氣未盡,因此,你的影子覆在鴿子身上時,仍會令牠心生恐怖。」舍利弗雖然相信佛陀的話是真實語,但心中仍有疑惑。此時,佛陀有神通自在,已經知道舍利弗心中的疑惑,於是便問舍利弗:「你看這隻鴿子,打從失去人身,作鴿子已經有多久了?」舍利弗立刻入宿命通三昧,看到這隻鴿子在往昔八萬大劫當中,生生世世就已經是鴿子了,而在超過八萬大劫以前的來歷,就無從得知。舍利弗出定後,向佛陀報告說:「這隻鴿子在過去八萬大劫中,就已經作鴿子了,超過這個劫數以前的事,弟子就不知道了。」佛陀再問舍利弗說:「你若不能盡知鴿子的過去世,那麼看看它的未來世,何時才能脫離鴿子身而投生為人?」舍利弗又入三昧定中,看到這隻鴿子即使再經過八萬大劫,仍舊是隻鴿子,超過這個劫數,就不是舍利弗神通力所及,所以也無法得知未來鴿身何時才能結束。於是舍利弗起了大慚愧心,向佛陀懺悔道:「弟子智力微淺,對於一隻鴿子都不能盡知它的本未,何況是其他的事!今天終於知道佛智深廣,所以弟子發願生生世世精進修習菩薩行,如果為了學習佛的智慧,而墮入無間大地獄,受盡無量劫的痛苦,也不以為是難事。」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在某處有一條蛇, 一天蛇尾告訴蛇頭說:「我應該走在前面。」蛇頭回答說:「一向都是我在前面,為什麼你突然要這樣呢?」蛇頭說完便繼續往前走,完全不理會蛇尾。蛇尾見狀,便故意纏住樹幹,不肯繼續前進。蛇頭只好使勁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雙方都精疲力竭。最後,蛇頭只好妥協,讓蛇尾走在前面。蛇尾興高采烈,一心想著:「總算讓我走前面了。」正當蛇尾得意時,全然忘了自己沒有長眼睛,根本看不見前面的路,一不留神便摔進路旁的大火坑中,蛇就這樣被活活地燒死了。 省思: --------------------------------------------------------------------------------蛇尾無謂的爭執,其愚癡不禁令人莞爾,然而日常生活中,無謂的人我之爭,是否也漸漸地讓我們陷入危機中,而不自知?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有一天,一位員外要出遠門。臨走時, 交代僕人阿福:「你要好好看門啊,別讓我們的驢子、繩子甚麼的,被偷走了!」阿福說:「您放心好了,交給我就沒問題了!」員外走後,阿福一個人覺得很無聊。忽然,屋外傳來一陣陣咚咚鏘鏘的鑼鼓聲,原來街上要演戲了!阿福高興地拔腿就往外衝,腳剛踏出門檻,耳邊突然響起員外交代的話:「阿福你要好好看家,別讓……」苦惱的阿福,搔頭想著該怎麼辦呢?「有了!」 他拆下門板,用繩子綁在驢子身上,快快樂樂地牽著驢子看戲去了。有個小偷,從員外家門口經過,看到大門開著,於是溜進去,把家裡的財物偷個精光。員外回來,看到家裡空蕩蕩的,就氣呼呼地問阿福:「家裡的東西呢?」阿福理直氣壯的回答:「您叫我看好門戶、驢子和繩子,這些東西不都好好的在這兒嗎?其他的我就不知道啦!」王員外生氣地說:「叫你看門,就是叫你看好財物,家具、寶物都被搬走了,門板還有什麼用?」省思: --------------------------------------------------------------------------------想想,我們是不是也死守著什麼,而讓自己失去更多?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從前有一個禿頭的傻瓜。一天, 有人突然拿個梨子往他的頭上敲打,三兩下便把傻瓜打得頭破血流。這時候,傻瓜只是默默地忍受著,並沒有閃躲。旁人見了,對他說:「你平白無故被人用梨打得頭破血流,為什麼還不知道避開呢?」傻瓜回答:「那個打我的人驕傲自大,自以為孔武有力,卻愚笨無知。他看到我的頭上光禿無髮,就誤認為是塊石頭,所以才會用梨子打破了我的頭。」旁人聽了,捧腹大笑的說:「你自己愚笨,怎麼還說別人笨呢?你如果不笨的話,為什麼不知道躲避,而被人打得頭破血流呢!」改寫自《百喻經》省思: --------------------------------------------------------------------------------人總是容易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評斷別人的不是,卻不知在評斷之時,自己正陷入一種可笑的無知當中!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有一個人,覺得饑腸轆轆,便買來七個煎餅充饑。望著熱騰騰的煎餅,迫不及待地吃將起來,一個、二個、三個……當他吃到第六個半的時候,肚子就覺得很飽了。突然間,他覺得很後悔,用手打自己的嘴巴,說道:「吃了最後的半個餅,就覺得飽了。那麼先前吃的那六個餅不就浪費了?唉!真是笨啊,早知道吃了這半個餅就能吃飽,應該先吃這半個餅才對啊!」改寫自《百喻經》省思: --------------------------------------------------------------------------------常常,我們也會嚮往最後輕而易舉成功的那一幕,而忽略之前需要多少晝夜辛勤、胼手胝足的努力,就如同吃餅人一般!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八隻腳的迷思從前有一個農夫,看見別人的麥苗長得非常茂盛,就問麥田主人說:「你究竟是如何把麥子種得這麼地茂盛?」主人回答說:「先把地整平了,再用糞水灌溉,然後播種,自然而然麥苗就長的茂盛了。」農夫回家後,歡天喜地,迫不及待地便依照麥田主人的方法,先整平了地,再把水肥灑在田裡,準備撒種。忽然農夫困惑起來,「我的腳踩在田地裡,會把田地踩硬,如此一來麥苗就長不出來了」,不禁眉頭深鎖,左思右想,想不出一個好方法。突然, 靈光一現,有了!「我可以坐在一張床上,叫人抬著,我就在床上面撒發種子,這樣就行了。」於是他叫來四個人,一人各抬一隻床腳,把他抬到田裡撒種,結果反而把地踩得更硬。人們見了,忍不住笑他:原本怕自己兩隻腳踩壞了田地,結果反而多添了八隻腳來破壞田地。改寫自《百喻經》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從前有一對父子,一日,在旅途中行走,前方突然出現一群強盜,朝著他們而來。父親看見兒子耳朵上戴著一付金耳環,深怕被搶走,便急忙用手想取下兒子的金耳環,經過一番東拉西扯,一時之間竟取不下來。眼看著強盜一步一步地逼近,做父親的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於是,為了保有金耳環,情急之下,便取來身邊的利刃,一刀便把兒子的頭砍下並藏起來。一會兒,強盜走近,見無一物可取,只好悻悻然地離去。父親見強盜遠去,滿心歡喜地取出兒子的頭,趕緊放回兒子的頸項上,可是卻怎麼也不可能復原了。改寫自《百喻經》省思 --------------------------------------------------------------------------------一味地貪求財色名利,往往吞沒了我們的理智,而不自知。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從前有一隻獼猴, 手裡抓了一把豆子,高高興興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著。 一不留神,手中的豆子滾落了一顆在地上,為了這顆掉落的豆子,彌猴馬上將手中其餘的豆子全部放置在路旁,趴在地上,轉來轉去,東尋西找, 卻始終不見那一顆豆子的蹤影。 最後獼猴只好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土, 回頭準備拿取原先放置在一旁的豆子, 怎知那顆掉落的豆子還沒找到, 原先的那一把豆子, 卻全都被路旁的雞鴨吃的一顆也不剩。改寫自《百喻經》省思 --------------------------------------------------------------------------------年輕時,對於某些事物的追求,如果缺乏智慧判斷,而只是一味地投入,不也像故事中的獼猴只是顧及掉落的一顆豆子,等到老來,身體衰耄,親人不再時,終將發現所損失的,竟是所有的豆子!想想,我們現在的追求,是否也是放棄了手中的一切,僅追求掉落的一顆!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從前有一隻雄鴿與一隻雌鴿,共同住在一個巢裡。秋天,果子熟了, 牠們便一起外出採果, 不久果子就把鳥巢堆得滿滿的。 經過一天、二天、……不斷地風吹日曬, 果子漸漸地乾了, 整巢的水果看起來只剩下了一半。 於是, 雄鴿責怪雌鴿說: 「我們採果子採得這麼辛苦,你卻獨自享用,竟然把果子吃得只剩下一半。」 雌鴿急忙解釋說: 「我沒有獨自享用,是果子自己減少的。」 雄鴿聽了,非常生氣地說: 「如果不是你獨自偷吃,果子怎麼可能自己減少呢!」 憤怒的雄鴿便用尖嘴將雌鴿啄死。 隔了幾天, 突然下起一場大雨, 果子吸收了濕氣,很快地又回復了原狀, 不久又是滿滿的一巢水果。 雄鴿見狀, 後悔不已的說: 「雌鴿確實沒有吃果子,是我自己枉冤了她。」此時傷心的雄鴿只能不斷地呼喚著雌鴿「妳在何處?」改寫自《百喻經》省思 --------------------------------------------------------------------------------「疑心」是賊人,常讓我們失去生命中許多值得珍惜的事物。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有一位傻子,走到大池塘邊,看見水中有金子的影像,口裏喊著有金子,且迫不及待地跳入水中東翻西找!可是,任由他怎麼找,就是不見金子的蹤影!筋疲力盡的傻子,只得失望地爬上岸邊休息。不一會兒,混濁的水面,漸漸地恢復澄清。水面又出現金子的影子,傻子一看,高興地又跳入水中,繼續地努力找尋, 結果依舊毫無所獲。最後,傻子只好沮喪的爬回岸邊,望著水中的金影發楞。 此時,傻子的父親,正忙著找他, 見他一身疲憊,便問: 「你為什麼會這般疲累?」 傻子失望地告訴父親: 「水底有金子,可是我跳進水裡找了半天,就是找不著!」 父親一看水中的金影, 就知道金子是在池塘旁的樹上,而不是在水中。 於是告訴他: 「金子,一定是鳥兒銜到樹上去的。」傻子一聽,欣喜地爬上樹,終於取得百尋不著的金子。 改寫自《百喻經》省思 --------------------------------------------------------------------------------想想,現在我們所追求的,是不是也只是「水底的金影」?那麼,真正的金子,又在那裡呢?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從前有一位名叫阿財的人, 擅長煮黑石蜜。 有一天, 家裡來了一位富貴顯達的客人, 為了討好富人, 阿財急忙地進到廚房,升起爐火, 把蜜糖倒進鍋子裡加入一些水, 煮了起來。 高興的阿財, 準備以上好的石蜜汁招待富人。 過了一會兒, 蜜汁煮好了, 但滾燙的蜜汁,一時之間卻難以冷卻, 阿財急中生智拿來一把扇子, 對著鍋子用力地的搧,搧、搧、…… 爐下的火也隨著愈燒愈旺, 一鍋子的蜜汁,更是熱得不斷地冒泡。 但是額頭不時冒出豆大汗珠的阿財, 還是使勁的搧, 一心只想讓蜜汁快點冷卻。 旁人看了,不禁捧腹大笑地說: 「愚癡的阿財!鍋子下面的爐火燒得這麼旺,你再怎麼搧也搧不冷啊!」 改寫自《百喻經》省思 --------------------------------------------------------------------------------煩惱來時,人們總想藉著世間的五欲之樂,來息滅煩惱;然而,就如同故事中以扇搧爐火一般,五欲之樂唯有增加心當中的惱熱,並無法真正的息滅煩惱!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從前, 有一位樂師,琴藝絕倫。 國王久聞其名, 一日,請他至王宮演奏, 並答應演奏完後給與他千兩的賞金。 樂師聽到「千兩賞金」,便一口答應, 並使出渾身解數,賣力的演出。 悠揚的樂曲、精湛的琴藝,贏得滿堂喝采。 演奏完後, 樂師向國王深深一鞠躬, 請求獎賞, 國王卻後悔自己的承諾。 於是國王狡黠的說: 「你所演奏的音樂,只是使我的耳朵短暫的快樂一下而已; 所以我說要給你『賞金』,也只是讓你的耳朵暫時快樂一下罷了!」 省思 --------------------------------------------------------------------------------世間上的種種亦如同故事中的「賞金」,我們常自以為得到了些什麼,然而究竟能擁有多少?真的能快樂多久呢?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從前摩羅國有一位富翁, 得到重病知道自己將不久人世, 就把二個兒子喚到床前說: 「我死了以後,你們兄弟二人要好好的平分財產……」 話未說完,富翁就往生了。 兄弟二人望著萬貫家財, 心生貪念, 便開始你爭我奪, 無論怎麼分配, 二人始終都有意見。 這時有一位愚笨的老人就說: 「我教你們如何把東西平均分成二份, 只要把你們所有的財物通通從中間切成二份就成了!」聽完後, 二人異口同聲高興地說: 「真是好方法!」於是迫不及待地取出衣服、碗盤、花瓶、錢幣……等家產,一一把它從中間,小心謹慎地分成兩半。轉眼間, 萬貫家財, 卻成了一堆堆一文不值的破銅爛鐵。 改寫《百喻經》省思 --------------------------------------------------------------------------------如果將所有人事物,一味地以相對的好惡、愛憎……二分法,往往將會是失去最多的人。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有一位長者收了二名弟子。一日,長者患了腳疾,喚來弟子二人,各令他們一人按摩一隻腳,以減輕疼痛。這二位弟子平日彼此就憎恨嫉妒,此時更是冤家聚頭,分外眼紅,於是二人一邊為師按摩,一邊互相你瞪我、我瞪你。左搓搓、右揉揉……突然甲弟子聽到有人叫喚,即起身離去。乙弟子看看四下無人,高興地喃喃自語:「機會來了!非得好好教訓教訓你」,於是取來石塊,用力地往長者的腳上砸去,把甲弟子負責按摩的那隻腳打斷了。甲弟子回來後見狀,二話不說,憤怒地拾起地上的石塊,也往乙弟子負責的那隻腳使勁砸去。可憐的長者,原本的腳疾不但未復原,反而因為二位弟子的相互憎恨而更添新傷。改寫自《百喻經》省思 --------------------------------------------------------------------------------憎恨與嫉妒也像故事中長者的兩位弟子般,常常砸斷我們的「雙腳」,讓我們諸事難行!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您还没有登录,或者登录超时,请后再参与发表。
48小时热门
e京生活超市
¥18.8¥13.912
¥48¥3863
¥379¥2182
¥30¥2531
¥218¥18810
¥50¥39.82
¥138¥10814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中台禅寺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