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小河虾的做法大全公主”和她的族人是迁捗而来,还是时代定居于“小

  哈哈,黑背老师啊  你,“还是这个学科毕业的”  我,一个民科小白,没读过任何一本“这个学科”的本科和本科以上的教科书,也不认识任何一个“这个学科”的人  你的所有疑问,关于Uighur人“基因混合”,我用五个图回答你  哈哈,你能看懂吗?  嘿嘿,早点洗洗睡吧~~          
  楼主:吃饱了混天黑V 时间: 20:41:42  -------------------------------------------------  啥?你贴了多次的人类迁徙图不是有个古东夷集团?  我的意思很简单,我看了半天,你批评了这个那个的不少,可是,你的结论到底是什么?可不要用不敢说糊弄哦。没有个明确的结论,你的这么多个论证包括图片,不全成了废话。  我看的报道是这么说的,我也不知你到底反对哪一点。至于那些个隐喻讽刺,有无必要用在学术上?即使是自认的学术,也不应该这么用。你要反对别人的什么观点,要明确表示你到底反对哪一点,你的论据是什么,最后的结论是什么,这是学术的基本要求。你贴一堆图片却不表明观点,我确实愚笨,整篇东西都不知你在搞啥。  顺便说一下,据媒体报道,复旦大学的语言学研究有了成果,为人类的第二次大迁徙(起源)提供了佐证,论文还在排队等着上科学还是自然,我忘了名字。  人类的第一次大迁徙指的是20万年前走出非洲,第二次大迁徙指的是以里海、黑海沿岸的大平原为中心,人类向全球迁徙、扩散,时间是5-8万年前,而且这次的迁徙是文化的起源,所以有观点认为文化意义上的起源应该指这次。以上人类专指智人。
  我一直劝他将图中的信息
全都描述出来,并进行具体解释,如能与具体的文化史、民族史进行对照,那就更好了
  哈哈  哈哈  哈哈哈哈~~~~
  通俗讲,我们已经知道,Uighur人群是一个含有西欧亚遗传成分和东欧亚遗传成分的混合人群  上面图3,揭示了和田地区34个Uighur人个体各种遗传成分及其比例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各类遗传标记系统被应用于人类群体的研究。一般有Y染色体SNP,线粒体SNP,以及常染色体SNP  上面图3,是在全基因组水平,用常染色体SNP遗传标记,研究现代和田Uighur人群的遗传结构  和田地区34个Uighur人个体的遗传成分 (再重贴一次)  
  哈哈,黑背老师啊,民科小白上贴的论述,你可以看懂了吧~  千万别再去“找本课本复习”啦,你读过的“课本”,没有此内容~  嘿嘿,你out啦~
  这个小河墓葬的部落,肯定不等于现代维吾尔族。时间间隔4000年,不说文化上的联系,漫长的时间里基因必然发生大量的混合情况。  你如果是想描述现代新疆各族的基因起源和混合情况,就应该搞个年代表和路线图,这样才能清晰的表述。这些图片只是证据之一,你如果没有具体的论证过程,这篇东西只是证据堆砌,没有任何的学术意义。如果你的论证结果与各研究组不一致,你应该明确提出你的观点和证据。  谁提出谁举证,这是基本常识。你现在是丢一堆图片出来让我们观众猜测你到底想说什么,论证不是这么搞滴。  就那上图为例,你想证明什么?证明现代和田地区的维族人血统混杂?主体血统是印欧人?那么这与小河墓葬的DNA研究有何关联?而且,国内的研究结论我也没看出来与你有何不一致。  文化上,小河墓葬与现代维族人更是八竿子打不着,因为小河部落在公元前就已经灭绝了。现代的新疆哪个民族都与他们没有关系。
  先鼓励他写吧,差不多完成后,再具体评议。关于新疆这个,到时可以找研究新疆古代民族问题的多位专家来帮助他完善论证
  哈哈  哈哈  哈哈哈哈~~~~
  作者:吃饱了混天黑 回复日期: 17:04:35
  吐火罗人、吐火罗语与西域
  抛出结论很容易,要有让人信服的论证非常困难
  哈哈,小白我也瞎掺和一把,如果结论与事实牛头不对马嘴,算我瞎三话四~
  万一小白我蒙对了,或许凭此扬名天涯 \(^o^)/~
  作者:吃饱了混天黑 回复日期: 17:59:51 
  先抛结论
  吐火罗人:Y-SNP HG R1b-M73
  哈哈,黑背老师啊  在之前,我并没引入常染色体SNP  常染色体SNP,是我为你准备的菜  嘿嘿,实话实说,你不合格  『文化上,小河墓葬与现代维族人更是八竿子打不着,因为小河部落在公元前就已经灭绝了。现代的新疆哪个民族都与他们没有关系。』  『人类的第一次大迁徙指的是20万年前走出非洲,第二次大迁徙指的是以里海、黑海沿岸的大平原为中心,人类向全球迁徙、扩散,时间是5-8万年前,而且这次的迁徙是文化的起源,所以有观点认为文化意义上的起源应该指这次。以上人类专指智人。』  『对楼兰美女的DNA测序,结论是混血人种,主要还是印欧人,但有30%的古中原血统。』
  我那句不合格?你明确的指出来嘛。  小河部落也可以用“消失”,如果“灭绝”一词不合你胃口的话。反正海内外没有人找到这个部落的继承者。  我现在想想,楼主你是否搞混基因传递和文化传承了?这完全是两回事。  就以小河部落为例,他们4000年前开始生活在罗布泊,大约公元前几百年整个部落群落从罗布泊消失。他们消失了,不等于他们的基因就此没有继续传递了。例如,外嫁到其他部落的女性,就可以从母系把他们的基因传递下去而且是传播开去。但是文化上,这个部落就是没有了,他们自己的习俗、生活习惯等等都没有后代继承,也没有自称的继承者出现。这个部落或者可以叫国家,中原的史书是把他们当国家记录的,所以新疆的某某国非常多,小的国家才几千人。所以呢,文化上小河部落是灭绝了。  史前史可以基因传递和文化传承并行来研究,有了文字就只能是文化传承为主了,因为基因传递其实已经意义不大,不用这么多研究,我们谁都知道现代人类当然是基因混合的。现在更是全球化了,纯血人更没处找去。而且,生物学上基因杂交才是王道,任何物种都是杂交的才有生存优势。  如果有某某族自称自己如何血统单纯,这可不是好事,这个族准都是以笨蛋、丑人为主,近亲繁殖下来必然种族退化,遗传病会很多。
  哈哈,黑背老师啊  你能言善辩,现在不谈“分子生物学”,不谈“Y-chromosome”,开始谈论“文化传承”啦,佩服一下下~  我一直在论证:吐火罗人:Y-SNP HG R1b-M7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吃饱了混天黑V 回复日期: 15:32:44   哈哈,黑背老师啊  混混我混闲闲书话9年,第一次严肃,第一次学术,你却赶来搞笑  我在谈Y-chromosome  作者:吃饱了混天黑 回复日期: 17:59:51   先抛结论  吐火罗人:Y-SNP HG R1b-M73
  公元1世纪,龟兹国有人口81300。丝绸之路北道,后来的吐火罗语核心区,几个大国(姑墨国龟兹国尉犁国焉耆国鄯善国)人口合计161600,塔里木盆地总人口合计300800  至于在公元前8世纪,龟兹的实际人口数,因为缺乏实证,随便推测一个,不够严肃,也没意义  前面二天(回复日期: 21:22:06,
11:47:20 )的分析文字,只是为了说明,公元前8世纪,龟兹以及北道,已经存在一个足够大的人口基数
  分子生物学,是实证科学。但是,民科小白我现在既没龟兹和北道的古DNA数据,也没该地区现代Uighur人群的Y-chromosome数据,只能将遗传学、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逐一研究检视,互相印证  本篇结论。我对“塔里木盆地史前人群迁徒和分布模式”作如下推测:  公元前16世纪以前,来自中亚大草原的半农半牧人群,已经在塔里木盆地定居。前期人群属于阿凡纳谢沃文化人群,后期人群属于安德罗诺沃文化人群,Y-chromosome皆为R1a-M17  R1a人群的迁徒,是小规模的叠加式的渗透式的  根据“食堂找座”假设,同期甚至稍早,Y-chromosome为R1b-M73的同样来自中亚大草原方向的“吐火罗”人群,已经定居塔里木盆地北缘。该人群或许从中亚大草原先辗转西亚再到达塔里木盆地,或许直接来自中亚大草原  R1b-M73“吐火罗”人群的迁徒,是一次性的  基于史前迁徒人群规模有限,基于公元前8世纪龟兹和北道的人口基数,我以为,R1b-M73“吐火罗”人群的迁徒定居塔里木盆地北缘,时间上限应该大大提前,我推测,应在公元前25世纪以前  至于缺乏考古资料,这是因为塔里木盆地河流飘移不定,除了沙漠里的遗址,其它早于2000年的塔里木盆地五大绿洲(叶尔羌河绿洲、喀什噶尔河绿洲、阿克苏河绿洲、渭干河绿洲以及和田河绿洲)的农耕社会遗址,几乎没有发现  同期,不排除有来自中亚的农业人群,但人数零星有限  同期,没有发现来自东疆方向的东欧亚人群  古DNA证据:小河墓地,11例R1a-M17(阿凡纳谢沃文化)、1例K*-M9  (说明:K*-M9,不属于NO-M214和P-M45。考古资料,其发掘于小河墓地北区,是早期墓葬,再根据小河墓地北区mt-DNA西欧亚遗传成分的来源分析,基本可以认定,K*-M9来自北印度。)  公元前16世纪-前8世纪  来自中亚大草原属于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半农半牧人群,继续小规模的叠加式的渗透式的定居塔里木盆地  同期,有来自中亚的农业人群,也是小规模的叠加式的渗透式的定居塔里木盆地  此期间,塔里木盆地处于“暖干的生态环境”,该时期外来移民或将受到抑制。同时,早期定居塔里木盆地的本地人群,人口自然增长也受到抑制  同期,没有发现来自东疆方向的东欧亚人群  古DNA证据:且末加瓦艾日克墓地,18例R1a-M17  (说明:根据现在的古DNA分析技术水平,无法识别区分且末加瓦艾日克墓地文化人群,是来自阿凡纳谢沃文化还是来自安德罗诺沃文化。即,早期人群迁徙所留下的遗传印记,会被后来的迁徙事件所掩盖。)  公元前8世纪-前2世纪  中亚草原和阿尔泰地区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人群演变成了斯基泰,并完成了游牧化。随着北疆的游牧化,北疆与南疆,游牧与农耕,分道扬镳。也就是说,大约从公元前9世纪开始,来自北疆的畜牧人群,定居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规模逐渐缩小  同期,来自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农业移民,规模有所扩大  中亚农业移民进入塔里木盆地,有二条道:1、从伊犁河谷进入北疆,越天山,进入南疆东疆;2、越帕米尔高原,再分为二路,走塔里木盆地北缘(北道),或走塔里木盆地南缘(南道)  小规模的叠加式的渗透式的越帕米尔高原的中亚农业移民,大多数定居于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  同期,早期定居塔里木盆地的本地人群,人口自然增长率有了提高  同期稍晚,或许,在塔里木盆地的东南边缘和西南边缘,出现了少量的来自青藏高原的畜牧文化的羌藏人群  同期,没有发现来自东疆方向的东欧亚人群(匈奴势力染指新疆,是从击败月氏赶走月氏开始的,时间为公元前2世纪初)  古DNA证据:缺乏  东疆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  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的史前人群迁徒和分布模式,约等同于塔里木盆地北缘  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与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区别是:  1、公元前19世纪-前13世纪,东欧亚人群抵达哈密地区  2、公元前10世纪-前5世纪,东欧亚人群抵达吐鲁番地区  古DNA证据:N*(× N1a’ c)、C* ﹝哈密天山北路墓葬﹞  (说明:哈密天山北路墓葬的东欧亚人群,来自河西走廊东端河湟地区,属于东亚北方人群。)
  题外话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还是认为,小河墓地人群就是“吐火罗”人群  考古学与遗传学联手,小河墓地人群源自南西伯利亚阿凡纳谢沃文化,已成大半个铁案  如果坚持「小河墓地人群就是“吐火罗”人群」,国内外学术界必须证明:阿凡纳谢沃文化就是“吐火罗”文化!  当初,林梅村假设了一个『 后来称霸西域的月氏人应是一直留守阿尔泰山南麓的克尔木齐人的后裔;随着中亚草原游牧化,最终发展成吐火罗系统的游牧部落 』,并“自己为自己创造证据”,『 新疆境内年代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是分布于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的克尔木齐文化,由于它和阿凡纳谢沃文化有明确的共存关系,时代应在公元前2200年-前1900年。该文化源于里海-黑海北岸的颜那亚文化 』,或许就是为了绕开「阿凡纳谢沃文化就是“吐火罗”文化」这个大坑
  同期,没有发现来自东疆方向的东欧亚人群  古DNA证据:小河墓地,11例R1a-M17(阿凡纳谢沃文化)、1例K*-M9  (说明:K*-M9,不属于NO-M214和P-M45。考古资料,其发掘于小河墓地  北区,是早期墓葬,再根据小河墓地北区mt-DNA西欧亚遗传成分的来源分析,基本可以认定,K*-M9来自北印度。)  ---------------------------------------------------  好,这里楼主根据研究结果已经考证了小河墓地的文化是阿凡纳谢沃文化。但是,你不能仅根据Y染色体证据就说“没有发现来自东疆方向的东欧亚人群”。Y染色体是父系传承,我们还有母系传承,就是X染色体。线粒体是另外一种母系测定方法。  前面我已说过,文化传承与DNA传递是两回事。我看的报道,是国外一个研究组的研究,复旦大学的研究是作为对照组,这个报道没有提吉林大学什么的,出镜的是复旦大学一位姓李的博士。因为是电视媒体的采访,而且说过还在等待发表论文,所以我没有看到论文。  这个研究组不仅测定了Y染色体,而且测定了X染色体,楼兰美女的母系是你说的“没有发现的”来自东方的东亚人群,你说的K*-M9来自北印度,他的母系来自云南、四川一带的古蜀地区。  包括下面的“没有发现来自东疆方向的东欧亚人群”,不错,我们是没有发现人群,但是我们发现了东亚人群的DNA。为什么会有自古新疆是东西方文化交汇地的结论?因为从DNA证据我们可以判断,东亚人群在新疆有广泛的基因交流,原因应该是去到当地的人群都是从事贸易的,没有形成部落定居,而是散布到原有的定居部落里面了。  楼主你批评国内研究组有选择性的提出结论,我没有发现,我倒是发现你在有选择性的找证据。  后面你列的各文化,给人一种有延续性的印象,事实上,目前根本就没有发现这些文化间有传承的充分证据。至少,小河墓地的文化,后续继承者到现在都没有人发现过。
  楼主,我有个古代天文学研究,有个惊天发现,远比你的震撼多了。欢迎参观。  我对《尚书。尧典》所述历法的一点浅见  链接:/post-no05-.shtml  另外,我不客气地用了你的图,向你表示感谢。
  还有个更清楚的链接。  我向中国史学界投下一颗原子弹—《尚书尧典》天象研究  /post-666-21983-4.shtml
  哈哈,黑背老师啊  我还是希望,你我都能用DNA数据,支撑各自的观点  小河墓地,共获得12个Y染色体古DNA数据,有2种单倍型  小河墓地,共获得58个线粒体古DNA数据,有26种单倍型(包括亚型)  正式发表了7个Y染色体和20个线粒体的古DNA数据  正式发表的古DNA数据,是否精心挑选,是否有选择性,请你自己判断。所谓东欧亚的Mt-C4是怎么回事,也请你自己判断  图1 Y染色体古DNA(吉林大学2012年李红杰博士学位论文)    图2 线粒体古DNA(吉林大学2010年李春香博士学位论文)    图3 正式发表的古DNA数据(《Evidence that a West-East admixed population lived in the Tarim Basin as early as the early Bronze Age》 Li et al. BMC Biology 2010)    图4 线粒体古DNA(吉林大学2010年李春香博士学位论文)
  图4 线粒体古DNA(吉林大学2010年李春香博士学位论文)  
  哈哈,黑背老师啊  那个“人类迁徙图”,是根据现代人的Y染色体研究成果绘的  另外,遗传学家的“古东夷集团”概念,与历史学的“东夷”概念,不是一回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楼主:黑背 时间: 17:50:00  终于找到一张人类迁徙图。  这张图是根据近10年线粒体研究成果绘出的,现在人类语言学研究成果也正在证实这张迁徙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黑背 回复日期: 19:09:48   还有个更清楚的链接。  我向中国史学界投下一颗原子弹—《尚书尧典》天象研究  /post-666-21983-4.shtml
  楼主:吃饱了混天黑V 时间: 16:04:05  哈哈,黑背老师啊  我还是希望,你我都能用DNA数据,支撑各自的观点  小河墓地,共获得12个Y染色体古DNA数据,有2种单倍型  小河墓地,共获得58个线粒体古DNA数据,有26种单倍型(包括亚型)  正式发表了7个Y染色体和20个线粒体的古DNA数据  正式发表的古DNA数据,是否精心挑选,是否有选择性,请你自己判断。所谓东欧亚的Mt-C4是怎么回事,也请你自己判断  ----------------------------------------------  我没有否认Y染色体的数据,各研究组也没有否认。可是我们还有X染色体,这是我们的母系,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和血系呀。  你这样完全不提X染色体或者想否认母系,那么你的立论前提:人类起源于20万年前的非洲,这个前提就不存在。这个前提指的就是母系,准确说法是:全球的现代人类都是20万年前一位我们称之为露西的女性的后代。所以,这位露西我们称之为人类夏娃。
  楼主:吃饱了混天黑V 时间: 16:38:55  哈哈,黑背老师啊  那个“人类迁徙图”,是根据现代人的Y染色体研究成果绘的  另外,遗传学家的“古东夷集团”概念,与历史学的“东夷”概念,不是一回事  -------------------------------------------------------  这你可就错了。遗传学里的东亚血系名称多数都是来自于历史学届。历史上的东夷集团一般观点是6、7千年,但是迁徙图是描述1万年前的,于是把这群人称为古东夷集团。华夏集团是历史学里的黄帝部落,他们自称自己是“华夏族”。
  哈哈,黑背老师啊  遗传学家的“古东夷集团”概念:Y染色体是O2或O1(原始稻作文化人群)  遗传学家的“东夷”概念(与历史学相同):Y染色体是O3(原始旱作文化人群)  哈哈,遗传学家因为缺乏古DNA证据,还没敢大声嚷嚷  历史学的“东夷”概念:有人认为,岳石文化(距今约3900年),是东夷文明  注:夏商周时期,东夷是指生活于今山东,活动在今泰山周围的众多部落、方国  另外,再强调一次,我在谈Y-chromosome  小河墓地早期人群,有一部分人,已经带有东欧亚的线粒体SNP遗传标记  但是,这一部分人的基因混合,发生地点是欧亚草原或南西伯利亚,是在入疆之前  注意,李辉教授已经放弃了他早期的“老亚洲人新亚洲人”说法。你在自己文章中引用时,须采用复旦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李辉带头搞的)
  楼主:吃饱了混天黑V 时间: 18:08:32  哈哈,黑背老师啊  遗传学家的“古东夷集团”概念:Y染色体是O2或O1(原始稻作文化人群)  遗传学家的“东夷”概念(与历史学相同):Y染色体是O3(原始旱作文化人群)  哈哈,遗传学家因为缺乏古DNA证据,还没敢大声嚷嚷  -------------------------------------------  东亚人群有血系承继关系,古东夷承继了侗傣系血系,东夷集团是承继古东夷集团的。要不然在东夷上加个古字干啥。你不也承认东夷的概念没有歧义。  遗传学涉及了考古,实际上是使用了很多历史学界的研究成果的,这些名词全部是标准化的,无论哪个学科使用的同一名词一定是同一概念,否则没法准确表述。  这可是发论文的基本常识。  我还可以告诉你其他系的概念是什么。苗瑶系:我国史书南方各部落都称之为苗夷,核心领导层是蚩尤部落,在未知年代黄帝的华夏集团联合炎帝的东夷集团,与苗夷集团在河南涿鹿发生了一次大战,苗夷集团惨败,整个集团被屠杀、打散,蚩尤被抓住腰斩。整个集团幸存者都向南方溃逃,这就是现代的苗族和瑶族的前身。长江上游的部族属于此系。  侗傣系:这个系的部族留存到现代的不多,主体在东南亚,云南、贵州还有一些小部族。历史上出现较多的百越、吴越、闽越等等,台湾的高山族也是,都融合到中国的现代民族里了。  现在的提法不是新老亚洲人,是人类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大迁徙。
  哈哈,黑背老师啊  黄帝、炎帝和蚩尤,是神话传说  遗传学、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互相印证  但是,遗传学不是用来为神话传说背书作证的  分子遗传学刚起步,Y染色体单倍群树还在构建之中(一年几变),方法论还不完善,DNA数据积累还远远不够  分子遗传学以今推古,存在不确定性!当下,古DNA证据才是王道  目前已找到的古DNA证据,正在颠覆原有的考古结论,(殷墟的古DNA,做了10年,还不肯公开。还有周原),只是中国的考古学家还不知道罢了。其实,这并不奇怪,欧洲发生过的事情,中国正在重演  到今天为止,遗传学家仅确定了华夏族的Y染色体是O3-M122  汉族人群的O3类型O3-M122下游存在几个人数众多的分支类型:O3a1c-JST002611、O3a2c1-M134(下含O3a2c1a-M117)和O3a-M324  其中:O3a-M324占汉族男性的8%左右  O3a1c-JST002611占汉族男性的16%左右  O3a2c1-M134(xM117)占汉族男性的13%左右  O3a2c1a-M117占汉族男性的16%左右  其他的O3-M122下游分支类型,合计占汉族男性的4%左右  到底哪一个分支是华夏族,还无法确定  到底哪一个分支是最早的“说汉语的人群”,还无法确定  千万不要想当然,华夏族不一定是最早的“说汉语的人群”  就拿占汉族男性16%左右的O3a2c1a-M117举例:  O3a2c1a-M117的年龄超过2万年,只有找到其下游SNP,年龄在年左右,才可以印证历史记录  欧洲的R1b1a2-M269,年龄9500年,其下游下游下游R1b1a2a1a1a5a-M467,年龄2500年,属于历史时期的西日耳曼(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  赶上欧洲的程度,中国的遗传学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公众,也需普及知识踊跃参加测试  另外,你的“人类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大迁徙”,出处在哪?
  楼主:吃饱了混天黑V 时间: 12:06:02  到今天为止,遗传学家仅确定了华夏族的Y染色体是O3-M122  汉族人群的O3类型O3-M122下游存在几个人数众多的分支类型:O3a1c-JST002611、O3a2c1-M134(下含O3a2c1a-M117)和O3a-M324  其中:O3a-M324占汉族男性的8%左右  O3a1c-JST002611占汉族男性的16%左右  O3a2c1-M134(xM117)占汉族男性的13%左右  O3a2c1a-M117占汉族男性的16%左右  其他的O3-M122下游分支类型,合计占汉族男性的4%左右  到底哪一个分支是华夏族,还无法确定  到底哪一个分支是最早的“说汉语的人群”,还无法确定  ------------------------------------  看样子你不熟悉历史。当今的历史学界有很多新的发现,他们多数还没有获得官方很正式的承认,但是声音也是越来越大了。他们的研究方式是对我国的古籍进行研究考证。  1、华夏族不是最早的族源,而且是外来的,这种声音已经很大了,而且不少人认为他们是游牧民族。公认的本地族源是东夷和苗夷。  2、DNA测序已经基本确认现代中国人的血系类型是6个(不过我只数出了5个)。复旦大学的研究成果绝对不止你说的那一篇论文。而且海外也有好多研究组在研究相同的课题。复旦的成果现在在开始被历史学界一些人接受,也在开始应用。  3.复旦大学现在不仅用生物工程学研究,而且用语言学在进行研究,作为跨学科的交叉对照。  4、人类第一次和第二次迁徙,是国际DNA测序法的最新研究成果。我看到报道不少,你自己找找就行了。这个第一次迁徙,在你的人类迁徙图上,东亚只有一条线,就是棕色的通古斯系那一条。其他的都是第二次。  顺便声明,我不是复旦校友,没有在替他们打广告哈。只是他们现在俨然就是中国的研究中心了,中国大部分成果都是他们出的。
  顺便说说,黄帝什么的,历史学届从来不承认是神话传说,我也不承认,我有我自己的考证。  而且我认为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了我国史书记载的真实性。我是用这些研究成果作为我的考证的旁证的。  所谓的神话传说,都是有事实的本源存在的,只不过在长期口述流传过程中,还有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被夸大扭曲了。  这种用DNA测序的方法研究人类的发展史,目的也是研究历史,搞清楚历史真相。无论考证还是DNA测序,是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而已,为何就不能跨学科相互证明?你这种思维也太狭隘了吧。
  哈哈,黑背老师啊
  我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也过高估计了你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素养
  黑背老师啊,你或许是读生物专业的,但你肯定不是学群体遗传学的
  至于新兴的分子人类学,你,就是一个小白
  在这个帖子里,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地外行
  好吧,给你机会
  现在,请你用“分子人类学”概念,解释清楚你的“棕色的通古斯系”
  哈哈  哈哈  哈哈哈哈~~~~
  楼主:吃饱了混天黑V 时间: 15:16:35   哈哈,黑背老师啊  我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也过高估计了你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素养  黑背老师啊,你或许是读生物专业的,但你肯定不是学群体遗传学的  至于新兴的分子人类学,你,就是一个小白  在这个帖子里,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地外行  好吧,给你机会  现在,请你用“分子人类学”概念,解释清楚你的“棕色的通古斯系”  ---------------------------------------  我原本就是外行,我从来没说过我是“内行”。  至于这个你说的“分子人类学”,还有说我学生物学的,但是不懂遗传学,我要大笑三声。我看你不单只是外行,连基础生物学都不懂。  啥叫“分子人类学”?我从来没听说过。生物学基础上发展出了生物工程学,分子生物学、生化学、遗传学、基因工程等等都是这两大学科中的分支,这些都是相关科系的必修科目。  复旦大学的研究中心在哪个学院哪个系?我看你也不知道。  至于这个通古斯系,这图是你贴的,怎么反倒问起我来了?敢情你连自己的证据都没有看懂。我告诉你吧,D'C(下划线)大型下的C型(下划线)。  老天爷,我怎么觉得我在对牛弹琴呢。你要论证自己的一个论点,拿来做证据的资料都看不懂,你论证个什么?  顺便告诉你,我的专业不是生物学。到底是啥专业,告诉你你也不懂,还是罢了。
  哈哈  哈哈  哈哈哈哈~~~~  作者:黑背
回复日期: 15:55:00  以上是几年前的报道,现在金力教授团队已完成研究,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此图的论文了。  东亚的人类迁徙是比较复杂的。“比黄种人早5万年到东亚的棕色人”,这句表述有些问题,不专业也不准确。现在的表述已不用白种、黄种等概念,这是早期人类学的概念,不够精确和科学。现在的表述是:人类的大迁徙有两次,第一次是走出非洲,只有几千人,边迁徙边繁衍,5万年前有一路到达东南亚后沿着南岛岛链向北走,这就是此图中画的棕色3万年前到达台湾的那一路人,此图好像管他们叫通古斯。他们沿着东部海岸线继续向北,一路向北,2万年前到达古西伯利亚,然后越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陆,成为了现在的印第安人。整个北极圈的部落和印第安人是他们的直系血系后裔。  那留在东亚的通古斯人去哪里了?这个就要说人类第二次大迁徙了。第一次走出非洲的人类,在黑海、里海的大平原聚集后发展成为几十万人的大群落。4万5千年前,他们开始向全球迁徙,分成了多路进入东亚,上文已说,最后是4个大系在中原碰头。但是,其实,还有一系,就是通古斯系,他们在侗傣系到达的时候就开始融合,发展到华夏系到达中原的时候,大约1.4万年前,他们已经彻底融合到那三系里面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中国人至少是5个血系的融合,还有人说是6个,我没发现还有哪个血系,暂且放着。  作者:黑背
回复日期: 21:57:00  还是不对。通古斯人(姑且这么称呼)是印第安人的唯一血系祖先,是现代中国人的血系祖先之一。而且通古斯人比现代中国人的另外几个血系祖先都先到达东亚(早了3-5万年)。  /techforum/content/666/4/21983.shtml
  作者:吃饱了混天黑V 回复日期: 00:26:08   金力团队示意图或许缺乏实证,没有画Y-SNP HG Q人群的迁徙路线  民科我大胆推测一下~  我们已经知悉  1、15000年前,来自亚洲的Y-SNP HG Q人群经由西伯利亚,跨越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随后逐渐向南扩散  2、现代汉族人群中的Y-SNP HG Q-M242类型,占汉族男性的2%左右  3、蒙古国不同时代的古代DNA,Y-SNP HG Q比例超过10%  4、古DNA(巴里坤黑沟梁墓地)证明,西匈奴人群主体包括Q1a和Q1b,其中,Q1b是匈奴上层,Q1a则上层与人牲都有  5、古DNA(山西绛县横北村墓地)证明,古代狄人包括Q1a1-M120类型  作者:吃饱了混天黑V 回复日期: 12:35:14   3万5千年前,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交界的某区域,NO-M214和P-M45从MNOPS–M526分离出来。  P-M45停留在当地(或向北方进发),NO-M214的走向各位已明了  2万7千年前,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交界的某区域,或里海与葱岭之间,P-M45又分成二支:R-207和Q-M242  R-207的下游R1a & R1b人群,已经证实,从铁器帝国赫梯,到古典希腊罗马,再到现代欧美,印欧语人群(印欧语文化人群)辉煌三千五百年,现在又带领人类走向月球火星  说回Q-M242人群,或许旧石器时期活动在中亚和北亚(末次盛冰期抹掉了其旧石器时代的活动痕迹),可以肯定,贝加尔湖地区是Q-M242人群在末次盛冰期的藏身躲避区域之一  后面发生的事情,Q-M242人群,一支去了美洲,留下来的,大部分活动在北亚草原地带  早期的北方草原文化人群,是Q-M242人群、C人群和N人群,他们是最早接触印欧语R1的人群,并在与O-M175人群的互动中,作为中介,将西亚先进文明元素引入中国北方  约年前,蒙古草原从中亚草原斯基泰人(R1a)那里引入游牧文化,北方草原上的众多部落开始走向联合——匈奴,Q-M242人群,是匈奴的核心部落  进入历史时期,中国文献记述和保存了匈汉政治交往、烽火燃放、匈奴内附、匈汉交战、匈使来华和一些古地名的信息
  哈哈  哈哈  哈哈哈哈~~~~  复旦大学的博导李辉教授,是金力的弟子,中国第一个分子人类学博士  2002年,中国第一所研究分子人类学的学术机构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百度百科:  分子人类学(Molecular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分支,利用人类基因组的分子分析以及DNA遗传信息来分析人类起源、民族演化、古代社会文化结构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方法是比较DNA或蛋白质序列,早期方法亦包括血清学的比较研究。通过检查不同特定住民的DNA序列,科学家能判断特定住民之间或之内的亲属关系。人类学家们根据基因序列的特定相似处判断不同的人群是否属于同一基因组(haplogroup),以及是否发源自同一个地方。这就得以帮助人类学家跟踪迁徙和定居的模式,去发现现代人类如何形成和发展的。2002年,中国第一所研究分子人类学的学术机构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哈哈  哈哈  哈哈哈哈~~~~  吃饱了混天黑:15000年前,来自亚洲的Y-SNP HG Q人群经由西伯利亚,跨越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随后逐渐向南扩散  黑背:通古斯人(姑且这么称呼)是印第安人的唯一血系祖先(现在的表述是:人类的大迁徙有两次,第一次是走出非洲,只有几千人,边迁徙边繁衍,5万年前有一路到达东南亚后沿着南岛岛链向北走,这就是此图中画的棕色3万年前到达台湾的那一路人,此图好像管他们叫通古斯。他们沿着东部海岸线继续向北,一路向北,2万年前到达古西伯利亚,然后越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陆,成为了现在的印第安人。整个北极圈的部落和印第安人是他们的直系血系后裔。)
  哈哈  哈哈  哈哈哈哈~~~~  作者:黑背 回复日期: 14:26:23   至于这个通古斯系,这图是你贴的,怎么反倒问起我来了?敢情你连自己的证据都没有看懂。我告诉你吧,D'C(下划线)大型下的C型(下划线)。  作者:吃饱了混天黑V 回复日期: 13:43:11   欧亚大草原  欧亚大草原,从欧亚大陆西端,欧洲中部山系东段部分的喀尔巴阡山(约东经25°),一直延伸至欧亚大陆东端,大兴安岭(约东经120°)  欧亚大草原北方与森林地带交界(约北纬50°)  欧亚大草原欧洲部分,从喀尔巴阡山至乌拉尔山,一般称为东欧大草原  欧亚大草原中亚部分,从乌拉尔山至阿尔泰山  欧亚大草原东部从阿尔泰山至大兴安岭,就是我们熟悉的蒙古草原,大沙漠和戈壁滩从西南罗布泊(戈壁滩在此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接)起,贯穿到中国东北的兴安岭止,戈壁沙漠北面是外蒙古和贝加尔湖畔的森林,南面是内蒙古  年前,居住在欧亚大草原的原始人群  在黑海和里海北方的东欧大草原,居住着操原始印欧语的R-M207人群  在距伏尔加河与卡马河汇合处很近的乌拉尔山区,居住着操原始乌拉尔语的N-M231人群(含少部分Q-M242人群)  在中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中游地区,居住着操原始叶尼塞语的Q-M242人群(含少部分N-M231人群和C-M130人群)  在贝加尔湖畔,居住着操原始蒙古语的N-M231人群和C-M130人群(含少部分Q-M242人群)  在黑龙江流域,居住着操原始通古斯语的N-M231人群和C-M130人群
  哈哈  哈哈  哈哈哈哈~~~~  作者:黑背 回复日期: 14:26:23   顺便告诉你,我的专业不是生物学。到底是啥专业,告诉你你也不懂,还是罢了。  作者:黑背 回复日期: 17:53:07   话说,我还是这个学科毕业的,为毛看不懂楼主的论述?莫非学校发错毕业证了?
  哈哈,黑背老师啊
  我知道你是谁
  我一直就事论事
  黑背老师啊,你这样玩有意思吗?
  挑衅我,你有这个能力吗?
  黑背老师
  通古斯土著Y染色体SNP(C1-M8、C3-M217)
  CT-M168 → CF-P143 → C-M130 → C1-M8、C3-M217
  美洲土著Y染色体SNP(Q1a3a–M3)
  CT-M168→ CF-P143 → F-M89 → IJK-M523 → K-M9→ MNOPS-M526 → P-M45 → Q-M242 → Q1a3a–M3
  你去自己的帖子更正吧
  楼主真让人发笑,你还知道我是谁呢。不怕告诉你,天涯经济版的相当部分人知道我是谁。  我现在知道你的理论问题在哪里了。你标定的所有DNA都是用Y染色体,但是,难道你不知道人类起源和迁徙研究都是用的线粒体DNA吗?线粒体是啥我就不说了,你自己查书去。  我们所有的基因都会发生变异,包括X/Y染色体,在几万年的时间里变异率还不小,所以不能用X/Y染色体来作为研究依据,因为我们不知道某些人的基因差异是变异还是遗传的。但是线粒体非常稳定,变异相当少,很适合作为基因标志。这张人类迁徙图,就是用线粒体测序方法研究出来。  线粒体是母系遗传,也就是说,人类迁徙图是用母系血系画出的。  看看楼主从头至尾说的,全是Y染色体,这是父系遗传,我问楼主母系遗传呢?楼主是避而不答。  Y染色体测序才不过用了几年,因为前述原因,它只是研究人类起源和迁徙的辅助手段,用来与线粒体测序对照的。而且,少有人用基因研究近5000年的人类迁徙,因为杂交太多,基因变异也在增大,研究意义不大。  看看楼主的论证,全部用Y染色体,而且是近3千年的事。楼主对这些族群的母系是拼命回避,我倒是要问你了,难道这些族群都只有爸没有妈?!太荒谬了。  我是不会改我的,这些也不是我的研究成果,是全球多个研究组的成果。楼主要改你就研究出什么来再到《科学》上发论文挑战他们嘛,我是乐见其成的。哈哈。  你啥时挑战成功了再告诉我一声。  你的这个帖子我就不再参与了,前提都不正确,讨论下去没有任何意义。
  考虑到看帖的朋友,我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下,楼主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例如印第安人的血系祖先,楼主用了一串Y染色体的类型来说明我的“通古斯系是唯一血系祖先”的不正确。这个楼主呢,是关公战秦琼。  不要说印第安人,全球的60亿人类,血系祖先追溯到20万年前,唯一的祖先是东非的一个智人,科学家称她为露西,所以被称为人类的夏娃。注意,这是母系血系。  大家估计要奇怪,一对夫妻就能繁衍出60亿人?不是这样的。当时这个族群有6个血系类型,其他5个血系在漫长的岁月里灭绝了。也就是中国人说的绝后了,没有继承人。不过中国人的血缘传承概念是父系遗传,估计因为这个楼主这个外行以为生物学也是用的父系遗传。  20万的时间不短,人类迁徙过程中发生了基因变异,不同的地域就有了不同的基因标志,所以科学家据此研究出了人类迁徙图。楼主注意,这里的基因是线粒体基因,是母系遗传。  我们都是20万年一个母亲生的,所以露西真的是夏娃。
  哈哈,黑背老师啊  别走阿  尼罗河流域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伊朗高原吉罗夫特文明、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还有安纳托利亚及地中海克里特岛等文明,中国的夏商周,都是父权社会  研究文明的传播、文化的扩散,人口的迁徙以及语言的扩张,使用Y染色体SNP比使用线粒体SNP,更合适  我是从收集古DNA数据开始学习分子人类学的。全世界已经发表的古DNA,95%都是线粒体SNP  哈哈,我对线粒体SNP的研究,更有心得体会  嘿嘿,弟愿意陪姐姐玩  就从你的“通古斯土著和印第安土著线粒体SNP”开始,怎么样?  你也不用多说,只须把“通古斯土著和印第安土著线粒体SNP”写齐了  我等着,大伙也等着  等你哦
  楼主:吃饱了混天黑V 时间: 14:54:59   尼罗河流域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伊朗高原吉罗夫特文明、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还有安纳托利亚及地中海克里特岛等文明,中国的夏商周,都是父权社会  研究文明的传播、文化的扩散,人口的迁徙以及语言的扩张,使用Y染色体SNP比使用线粒体SNP,更合适  --------------------------------------  你这个更适合的判断证据是什么?注意,要用生物学证据。  我是从收集古DNA数据开始学习分子人类学的。全世界已经发表的古DNA,95%都是线粒体SNP  哈哈,我对线粒体SNP的研究,更有心得体会  -------------------------------------------  那你知道为啥用线粒体不用Y染色体?DNA测序技术20年前就有了,你不要告诉我是技术问题。难道全世界研究组都是笨蛋没想到Y染色体,独独你老人家聪明?还心得体会呢,简直就是那啥啥的。  这次真的是最后一次回复了,我可没兴趣陪你这伪科学玩。从头到尾都是误导,你连质疑的资格都没有。
  哈哈  哈哈  哈哈哈哈~~~~
  哈哈,黑背老师啊  你的外行提问,我后面会给出一个“教科书”式的答案  现在,请你先将“通古斯土著和印第安土著线粒体SNP”写齐了  我等着,大伙也等着  等你哦
  哈哈  哈哈  哈哈哈哈~~~~  我等着,大伙也等着  等你哦~
  哈哈  哈哈  哈哈哈哈~~~~  黑背老师啊,请你将“通古斯土著和印第安土著线粒体SNP”写齐了  我等着,大伙也等着  等你哦~
  哈哈,黑背老师啊  你裸奔,不关我事  你在这个帖子里光屁股裸奔,摆各种S,还让弟我给你揩屁股  2012,果然是男人的末日  线粒体DNA世系的系统发育关系树(中国)  ————引自《Large-scale mtDNA screening reveals a surprising matrilineal complexity in East Asia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the peopling of the region》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doi:10.1093/molbev/msq219    线粒体DNA的迁徙,2008  ————引自「 Editors’ Pick from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uman Genetics 58th Annual Meeting.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Nov. 11-15, 2008 」    线粒体DNA的迁徙,2004  ————引自《Genetic ancestry and the search for personalized genetic histories》Nature Reviews Genetics 5, 611-618 (August 2004)  
  人类出非洲  将图(线粒体DNA的迁徙,2008)与图(线粒体DNA的迁徙,2004)比较,可以发现,2004年之前,遗传学家认为,人类出非洲,是从红海临地中海的陆路,穿过西奈半岛到达欧亚大陆  2008年左右,遗传学家修正了以前的观点,认为:人类出非洲,是从红海临亚丁湾印度洋的“巴布-厄耳-曼德海峡”(Bab el mandeb)处,涉渡红海,登陆阿拉伯半岛  注意,这个改变非常重要,现代人类的祖先群体是一次出非洲  出非洲的现代人类的祖先群体,共享Y染色体SNP为CT-M168,共享线粒体SNP为L3
  上帖(回复日期: 16:03:55)中的贴图「 线粒体DNA世系的系统发育关系树(中国)」,是2010加强版,是在2006年版本上补充了部分SNP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凭此,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线粒体基因组多样性与东亚人群历史的研究)【 成果完成人:张亚平;姚永刚;孔庆鹏;丁远春;孙昌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张亚平研究员,凭此,2012年1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哈哈,黑背老师开口闭口线粒体,叶公好龙  下面再送侬三张图,初级的  “线粒体DNA的迁徙”话题,阿拉2013年再讲  民科版 线粒体DNA的迁徙(2012,国外网友)    官科版 线粒体DNA的迁徙(2012,http://www.mitomap.org)    线粒体DNA谱系简图(2012,http://www.mitomap.org)  
  『 现代人走出非洲以后大体的迁移路线和年代总结如下:  现代人于10万年前左右走出非洲,9万年前来到西亚近东地区。然后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迁移。  向西的一支,大约4.3万年前来到东欧,4万年前来到西欧。  向东的一支于8 万年前先来到南亚、东南亚远东地区。然后一部分迁入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地区,这发生在大约6.8万年前;一部分向南在6万年前迁入澳大利亚,在3万年前占据了整个澳大利亚。  冰河期完全过去以后,向东的一支进一步向北探索,于大约3.5万年前来到了西伯利亚。1.8万年前,他们终于通过了白令海峡的大陆桥,来到了美洲新大陆。』  ————以上文字引自《现代人走出非洲究竟有多少年?》 李辉 2003年5月  人类出非洲的时间  估算人类出非洲的时间,根据“分子进化速率在不同种系中恒定”原理,Y染色体可以采用“微卫星序列多样性分析”和“短序列重复多态性分析”这两种方法  随着新的Y染色体SNP和线粒体SNP被发现,随着计算方法的改进,人类出非洲的时间的估算值,越来越趋于精确  人类群体遗传学界泰斗、人类基因组多样性计划的创议人、国际人类基因组多样性委员会主席Luigi Luca Cavalli-Sforza,在最近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The great human expansion》(PNAS October 17, 2012)一文里,推测为:约距今6.0-4.5万年前  (注:没有付费购买,该文我仅看了摘要,以下内容与该文无关)  人类出非洲的路线  不谈早期,不谈中国第一个分子人类学博士李辉,不谈美国著名遗传学家兼作家Spencer Wells的《出非洲记》  之前的研究认为,最初人类出非洲往东方的迁徙,有南北两条路线  北线:东非 → 西奈半岛 → 黎凡特 → 美索不达米亚 → 中亚 → 欧洲以及美洲  南线(沿印度洋海岸线):东非 → 曼德海峡 → 也门 → 阿曼 → 伊朗 → 印度(包括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 东南亚 → 澳大利亚以及东亚  最新的研究确认,没有北线,只有南线,唯一的,而且是快速通过  即:现代人类的祖先群体是一次出非洲,沿印度洋海岸线,快速抵达印度河河谷  走出非洲,踏上欧亚大陆的现代人类的祖先群体,他们的世界,是一条线,沿印度洋的海岸线  采集-渔猎人群迁徙是追逐食物。距今6.0-4.5万年前,地球正处于上一个冰川期,气候寒冷而干旱,大海可以缓解下降的气温和干燥的空气,海贝又容易获取,现代人类的祖先群体还在东非时,已经选择了在印度洋东非海岸线生存  距今6.0-4.5万年前的某个时间,海平面较低,在红海的巴布-厄耳-曼德海峡,海冰连接了东非和阿拉伯半岛,现代人类的祖先群体为了追逐食物,不经意的就来到了欧亚大陆  踏上欧亚大陆的现代人类的祖先群体,人数不多,整个群体沿着印度洋的海岸线,向前向前向前,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抵达了印度河河谷
  混混这帖看着就头大,蒙眼进来问好,元旦快乐呵呵!
  在继续介绍人类出非洲后的迁徙之前,先说一下古气候古地理  末次冰期  维基百科:末次冰期是于第四纪的更新世内发生的最近一次冰期。末次冰期约于11万年前开始,于前年完结。于这段期间,曾出现数次的冰进及冰退。冰退称为间冰段,格陵兰的冰芯钻探表明,过去十万年的末次冰期共有24个间冰段。这一现象称作但斯贾德-欧希格事件。末次冰期的最盛期发生于约1.8万年前。一般而言,全球冷却及冰川前进的模式相似,但也有局部的分野,这使得很难以大洲来比较。  吃饱了混天黑注:1、工业文明之前,地球气候长期的周期性变化模式,遵循“米兰科维奇循环”;2、75000年前,全球同步大幅降温  末次冰期时的古地理  在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最多时海平面比现在下降120m  前面贴的图「民科版 线粒体DNA的迁徙」,图中的白色部分是末次冰期时的陆地和冰层边界  东南亚地区露出水面并连成一体的陆地,是巽他古陆(Sundaland)  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塔斯马尼亚,合为一体,称为萨胡尔古陆(Sahulland)  末次冰期的陆地植被图    巽他古陆(Sundaland),萨胡尔古陆(Sahulland)  
  有这样一项研究,有这样一篇文献,可以做到:  1、证明现代人类的“非洲起源说”理论;结束有关人类起源究竟是“非洲起源”还是“多地区起源”的争论  2、证明现代人类的祖先群体是一次出非洲,沿印度洋海岸线,快速抵达印度河河谷;否定 “最初人类出非洲有南北两条路线”的假设  3、给出现代人类的祖先群体出非洲的大致时间  就是这篇:  《Revealing the prehistoric settlement of Australia by Y chromosome and mtDNA analysis》 PNAS May 22, 2007 vol. 104 no. 21  先贴图,后面我详解该文  澳洲土著的线粒体SNP    澳洲土著的Y染色体SNP    澳洲土著线粒体SNP的年龄估计    简化的mtDNA树  
  澳洲土著的线粒体SNP  人类粒线体DNA单倍体群(Human mitochondrial DNA Haplogroup)是遗传学上依据粒线体DNA差异而定义出来的单倍体群。可使研究者追溯母系遗传的人类起源,粒线体研究显示人类是起源于非洲地区。(维基百科)  线粒体DNA单倍群用字母A, B, C, CZ, D, E, F, G, H, pre-HV, HV, I, J, pre-JT, JT, K, L0, L1, L2, L3, L4, L5, L6, M, N, O, P, Q, R, S, T, U, UK, V, W, X, Y和Z来标记。  出非洲的现代人类的祖先群体,共享Y染色体SNP为CT-M168,共享线粒体SNP为L3  从前面贴的图(线粒体DNA谱系简图)或图(简化的mtDNA树),可以直观:  mt-L3有二个并行下游:mt-M和mt-N,超单倍群  mt-N下也有一个超单倍群:mt-R  也就是说,超单倍群mt-M、mt-N和mt-R,是出非洲的所有现代人类的三位超级祖母  发表《Revealing the prehistoric settlement of Australia by Y chromosome and mtDNA analysis》一文的研究小组,通过自己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发现:  【 为了简单易懂,我仅解释前面贴的图(澳洲土著的线粒体SNP)里的内容,文献里有但没画入该图的线粒体SNP,不介绍 】  澳大利亚土著的mtDNA主要有以下类型:  属于mt-M超单倍群的Q2、M42  属于mt-N超单倍群的S1、S2、S3、N12  属于mt-R超单倍群的P6、P3、P4  美拉尼西亚(包括新几内亚)土著的mtDNA主要有以下类型:  属于mt-M超单倍群的Q1、Q2、Q3、M27、M28、M29  属于mt-R超单倍群的P4、P3、P2、P1  以上线粒体SNP为澳洲所特有(不见于世界上其它地区),其中,澳大利亚土著与美拉尼西亚土著共享mt-Q2、mt-P3、mt-P4单倍群  M42是直接从M单倍群的根部分出;N12是从N单倍群的根部分出,和N的其它下游单倍群没有任何共享突变;S1、S2、S3属于S单倍群,是从N单倍群在8404位点发生突变分离出来的,和N单倍群仅仅相差一步突变;P6是从P单倍群的根部分出  澳洲土著的mt-M、mt-N、mt-R三个超单倍群的年代  mt-M为5  mt-N为5  mt-R为5  其它单倍群的年代  M超单倍群下:mt-M42为4  M超单倍群下:mt-Q为3  N超单倍群下:mt-S为2  R超单倍群下:mt-P为5  澳洲土著的Y染色体SNP  澳大利亚土著的Y染色体SNP为C4-M347  CT-M168 → CF-P143 → C-M130 → C4-M347  C4-M347为澳大利亚土著人群所特有(不见于世界上其它地区)  新几内亚土著的Y染色体SNP为C2-M38  CT-M168 → CF-P143 → C-M130 → C2-M38  存在于印尼东部土著、新几内亚土著、美拉尼西亚土著以及南岛土著  (最近在新几内亚土著中发现1例C6-P55)  补充:  Y染色体C-M130的其它下游分支在欧亚大陆的迁徙分布  C1-M8 在东亚  C3-M217 在东亚、中亚、北亚和北美  C5-M356 在南亚次大陆
  理不辨不明。我同@黑背
  该篇研究文献用了一定的篇幅讨论澳大利亚土著和新几内亚土著的遗传关系,这不是我关注的。我引用该文献关于澳洲土著线粒体SNP和Y染色体SNP的研究结果,说明以下:  ① 澳洲土著来自非洲  ② 出非洲的现代人类的祖先群体中的一支(Y染色体C-M130,线粒体DNA包括mt-M、mt-N和mt-R),抵达萨胡尔古陆(Sahulland)之后,与外界经历了长期的隔离  ③ 在进入萨胡尔古陆之前,C-M130已经从CF-P143分化出来( CT-M168 → CF-P143 → C-M130 )  ④ 在进入萨胡尔古陆之前,mt-L3已经分化出mt-M、mt-N和mt-R,三个超单倍群mt-M、mt-N和mt-R一路同行 (!!!)  还原一下现代人类的祖先群体出非洲及以后的迁徙(C-M130)  7.5万年前,全球同步大幅降温,现代人类的祖先群体被迫迁往东南非洲沿海生存,群体人口数量仅剩数千人,濒临灭绝  距今6.0-4.5万年前的某个时间,海平面较低,在红海的巴布-厄耳-曼德海峡,海冰连接了东非和阿拉伯半岛,现代人类的祖先群体为了追逐食物,不经意的就来到了欧亚大陆  出非洲的现代人类的祖先群体,共享Y染色体SNP为CT-M168,共享线粒体SNP为L3  踏上欧亚大陆的现代人类的祖先群体,沿着印度洋的海岸线,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抵达了印度河河谷  在印度河河谷地区,欧亚大陆的现代人类的祖先群体,合久必分,分道扬镳  这时候,母系mt-L3已经分化出mt-M、mt-N和mt-R,三个超单倍群  mt-L3 → mt-M  mt-L3 → mt-N  mt-L3 → mt-N → mt-R  这时候,父系CT-M168至少已经分化出D-M174、E-M40、C-M130和F-M89  CT-M168 → DE-YAP → D-M174  CT-M168 → DE-YAP → E-M40  CT-M168 → CF-P143 → C-M130  CT-M168 → CF-P143 → F-M89  C-M130群体(Y染色体C-M130,线粒体DNA包括mt-M、mt-N和mt-R),继续沿着印度洋的海岸线往东  其中,有一拨人留在南亚次大陆,Y染色体产生新突变,C5-M356  其余的继续沿着印度洋的海岸线东进,抵达巽他古陆(Sundaland)  在巽他古陆(Sundaland),该群体又分成二路,南下抵达萨胡尔古陆(Sahulland),东进抵达东亚  南下抵达萨胡尔古陆(Sahulland)澳大利亚的,Y染色体产生新突变,C4-M347  南下抵达萨胡尔古陆(Sahulland)新几内亚的,Y染色体产生新突变,C2-M38  东进抵达东亚的,Y染色体产生新突变,C1-M8和C3-M217  群体遗传学常识:  史前人群长途的扩散旅程中伴随着多次的小型奠基者效应,从而导致随着与起点距离的增加,遗传多样性的下降  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Y染色体SNP和线粒体SNP下游分支年龄最古老的区域,即为起源地或分化扩散地  通过研究澳大利亚土著Y染色体SNP和线粒体SNP,并结合南亚次大陆和印支半岛的研究成果  “现代人类的祖先群体是一次出非洲,沿印度洋海岸线,快速抵达印度河河谷”,“西北印度地区(现为巴基斯坦)是出非洲群体的分化扩散地”,已成遗传学界的共识
  哈哈,这个帖子,写到现在,回头看一下,其实有三个部分组成  ㈠ 应试作文,《看图说话——对复旦大学金力教授最新研究成果的科普解读》,说了Y染色体在东亚的迁徙  ㈡ 《吐火罗人、吐火罗语与西域》,否定了『林梅村:新疆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一文,给出了我的推测「吐火罗人:Y-SNP HG R1b-M73」  ㈢ 应试作文,《线粒体DNA的迁徙(澳洲土著)》(注:美洲印第安人就不写了)  ㈠和㈢,纯属贩卖倒卖二手知识,㈡算是原创吧  我用了一年时间,平均每天2小时,从一张白纸起步,开始学习分子人类学,到写出本帖  自我评估一下:60分,刚过及格线  谢谢各位读帖者,谢谢
  好贴啊,才看到,消解民族主义和傻粪中华观的利器
  @007逗SB玩儿
默认页不能玩那个游戏
  楼主:吃饱了混天黑V 时间: 14:26:18  ---------------------------------------  我看你应该是0分。连基本的遗传学都没学习,就来学啥分子人类学。先去学学孟德尔遗传定律吧,再来学DNA是啥.  楼主这样的,是连1+1等于几都不懂,然后向看帖者解释微积分。  太荒谬了。  我要告诉大伙:这楼主的说法与生物学无关,与人类学也无关,全是自创的伪科学。  大家要看书,推荐一本科普读物,里面绝无难懂的DNA序列:《人类是第五种猩猩》。通俗易懂而且阐述了最前沿的人类学研究成果。
  谢谢混混围观. 特来回围观.   围观一下以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以能扒拉cnki的打狗脱赛斯依斯阿伯斯踹克特&瑞福伦斯依斯为荣的混混.
  抱歉,我记错书名了。  《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 美国贾雷德。戴蒙德著
  就分子人类学而言,学术前沿,日新月异  科普读物才问世,其知识已经折旧  《第三种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是美国著名遗传学家兼作家Jared Diamond为大众写的第一本科普读物,1992年出版  Jared Diamond更著名的作品是:  《性趣探秘——人类性的进化》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我推荐几本与“人类群体遗传学”和“分子人类学”搭界的科普读物  人类群体遗传学界泰斗、人类基因组多样性计划的创议人、国际人类基因组多样性委员会主席Luigi Luca Cavalli-Sforza:《人类的大迁徙——我们是来自于非洲吗?》  吃饱了混天黑一句话书评:此书是该作者1994年出版的巨著《人类基因的历史学与地理学》的科普版  曾就职「美国白宫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参与美国国家科学院多项关于利用DNA比对以及追踪不同物种演化关系的研究计划,并担任撰稿人,顶尖民科兼作家Steven Olson:《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  吃饱了混天黑一句话书评:书名概括了内容  美国著名遗传学家兼作家Spencer Wells:《出非洲记:人类祖先的迁徙史诗》  吃饱了混天黑一句话书评:应用Y染色体遗传标记回溯人类历史  英国著名遗传学家兼作家Bryan Sykes:《夏娃的七个女儿:追寻人类遗传先祖的科学故事》   吃饱了混天黑一句话书评:应用线粒体遗传标记追溯欧洲母系祖先
  顶  
观点很新颖  
  回复第137楼,@吃饱了混天黑V  同尘三千老师好,我不是学生物的,不过,我认为,“路径依赖”是个社科用词,社科排在民科后,纯属胡咧咧~   kaossik老师好   羔羊九头老师好   下面我将继续寻找“吐火罗人”,并争取说清楚塔里木盆地土著的来源~   --------------------------  我也是学生啊。。。你是生物专业的  但一定要警惕西方高端文化控制  
  来留名  
  作者:袁士霄 回复日期: 14:28:07   慕仁 57楼  当然,父系遗传可能与人类的迁徙有关,因此,有所谓的“基因地理”。相关的研究,总的来说,对我们传统的认识,还是有比较大的冲击,比如:  1。走出非洲。几乎全部人类,都是最近10万年内一小批走出非洲的人类的后代。从遗传的角度来说,他们可能只有一个男人,几个女人。现实中的种群可能也不大,有人估计有几千人。  2。颠覆性的父系亲缘关系。比如,北欧某些很自豪的金发碧眼人士,其实,他们的父系......  -----------------------------  缺乏遗传学的起码常识!  有些基因是男传男的,有些基因是女传女的。  人类夏娃祖先的追踪就是根据卵细胞线粒体DNA的女传女规则。  楼主给出的迁徙图正是根据Y染色体的男传男规则。  ---------------------------------------------------  @慕仁 67楼
01:20:23  人类有24对染色体,只有与性别的有关的Y与X染色体是完整遗传给后代的,其他都是减数分裂,父母各占一半。男孩子将完整地继承他父亲的Y染色体,而女孩子则继承其父母双方的X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可以用于追溯“父系遗传”,但X染色体却无法追溯“母系遗传”,因为一位妇女生下女儿,这个孩子的X染色体可能没有一条来自其外祖母。线粒体DNA是线粒体中的遗传物质,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遗传物质,可以确定在母女之间传播......  -----------------------------  那么说想要全面准确了解一个人的基因来源30亿个基因全部要分析?那么控制人类长相的基因是在Y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或其他染色体?
  @吃饱了混天黑V 103楼
20:24:23  年前,北纬30°线上,“文明1.0版”,北非尼罗河流域文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伊朗高原吉罗夫特(JIROFT)文明和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还处于婴幼期少年期,在黑海和里海北方的东欧大草原,“文明2.0版”,已经顺利地成为了一个受精卵  年前,在黑海和里海北方的东欧大草原,说原始印欧语的R-M207人群,已经脱离了采集-渔猎,接受了从安纳托利亚、肥沃新月地带或南高加索传播而来的农业生活方......  -----------------------------  古希腊文明为什么不可能是J创造的?
  这个知识域不错啊,要学学。  有个预感:用基因研究人类迁徙及文明史得出的结论,或许就如混老师说的“政治不正确”-----基因的类型与文明是一种强相关关系-----这将导致一种现代基因种族论。  沃森说:只有一种生物学,那就是分子生物学。  在越来越多的知识点上,都显示出:基因与某种行为有强相关关系,如一个人的政治信仰与其脑神经结构(基因)的强相关关系。用这个结论看待与我们自己不同政治观点的人,就完全可以释然了,也不用对那些纠缠不清的论辩耿耿于怀了:你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基因,所以,你一般不可能说服一个人改变它的政治观点。比如司马南、T老师等。同样他们也改变不了他们的辩论对手的观点。  这里还有个漏洞:肯定存在改变观点的人,这个问题的解释是:  一个人最终会形成什么价值观和思想,基本上是天生注定的,也就是由基因决定了的。但不是说他一生下来就具有了某种思想,而是在后天的成长中,他会对他所学习到的东西进行选择,而他将倾向于选择什么,这基本是注定了的。  有些人在一生当中思想会有转向,并不表示这是后天形成了他的观念。他最终的选择正是最符合他基因的选择。他的表现型一定是与他的基因型相一致的。
  拜读了混老师的鸿篇大作,感觉受益很多,同时有几个疑问向您请教:  由于欧洲中世纪前期的黑暗时代少有可信记载,欧洲历史存在断档,无法知道所谓拜占庭人眼中的“拉丁人”血统上来说是古罗马人的后代还是被拉丁化的日耳曼蛮族后代。同时,也无法知道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的主体是高卢人的后代还是法兰克人(即日耳曼蛮族后裔)。西班牙人主体我臆测是汪达尔人后裔,不知是否正确,请指教!  我的几个问题是:  1、古罗马人应该是R1a、R1b还是J?  2、目前从DNA的角度能否分辨古罗马人和古代日耳曼蛮族部落?也就是说,我们能否分辨经过了西罗马覆灭和黑暗时代后的欧洲,也就是现代西欧,从古罗马人传下来的DNA和诸日耳曼蛮族部落传下来的DNA的比例呢?  3、由于“五胡乱华”、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对中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历史书无法提供定量的解释,从遗传学的角度出发,现代汉族人中由“五胡”融合而来的Y-DNA占比能够分析得出来吗?
  遗忘de小孩 老师好  I-WISH 老师好  zzkk719 老师好  进入历史时期,各个主要民族,已经是“文化人群”,或曰“混合人群”  古罗马人Y染色体遗传标记的第一主成分:R1b1a2a1a1b3-S28  现代日耳曼人Y染色体遗传标记的第一主成分:R1b1a2a1a1a-U106  但是,在古代日耳曼蛮族部落联合体中,U106人群很不起眼  希腊人,是欧洲最“混”的民族  我在调制“希腊鸡尾酒”,揭示每一种“主成分”  二位老师请移步:《基因地理:人类的迁徙和分布》  /post-books-.shtml
  混老师好!  我觉得古希腊人的后裔早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现代希腊人肯定混入了很多日耳曼、斯拉夫或者保加利亚人、土耳其人的基因,必然是“强混”。且由于古希腊人口有限,对后世血缘影响更有限,也就不对搞清古希腊人是什么基因感兴趣了。  但古罗马人不同,灿烂的文明和辉煌的帝国在一、二百年间被当时所称的野蛮人撕成了碎片,噩梦般的影响持续了1000多年,直到君士坦丁堡被攻陷,文明的火种才被再次带回西欧。这一切痛苦的源头和用千年为单位的无尽黑暗,真的不禁令人对于这场年前的民族大迁徙(或者称大灾变)对今日西方文明的影响产生不可遏制的浓厚兴趣!可以的话,很想请混老师对此一问题详细解释,以解小弟我十年来的疑惑!  同理,五胡乱华对今日中国人口基因分布的影响,也请拨冗!
  你这个看着太费劲了。逻辑上不太清楚。  看维基百科吧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7%B1%BBY%E6%9F%93%E8%89%B2%E4%BD%93DNA%E5%8D%95%E5%80%8D%E5%9E%8B%E7%B1%BB%E7%BE%A4
  @吃饱了混天黑V 275楼
12:32:08  遗忘de小孩 老师好  I-WISH 老师好  zzkk719 老师好  进入历史时期,各个主要民族,已经是“文化人群”,或曰“混合人群”  古罗马人Y染色体遗传标记的第一主成分:R1b1a2a1a1b3-S28  现代日耳曼人Y染色体遗传标记的第一主成分:R1b1a2a1a1a-U106  但是,在古代日耳曼蛮族部落联合体中,U106人群很不起眼  希腊人,是欧洲最“混”的民族  我在调制“希腊鸡尾酒”,揭示每一种“主成分”  ......  -----------------------------  楼主,是不是应该这么解读“吐火罗”与中国的关系。  小河公主和楼兰美女,这两位女士身上的MT线粒体是来自黄河流域,这说明她们的种族身份其实就是欧父亞母,但是她们体貌特征又很明显的表现为欧罗巴人种,而不是混血人种,这又说明她们的父系与母系直接的接触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不是长期的部落联姻的结果,也就是说这其实就是征服的结果。  回过头来想想周人给我们留下的只言片语,他们说他们最初是在夏朝为官,再想想他们的姓氏---姬姓,姬,实为女臣,这是好听点的说法,说的直接而残酷点,其实就是性奴。所谓在夏朝为官,其实就是被夏人所征服。  把这两个联系在一起,我们是不是对于吐火罗人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的角色有个大致的了解,这确实颠覆史观,  1,吐火罗先民即为夏,乃印欧种族,是西人在东方的亲戚。  2,夏不是我们的祖先。  3,周人其实来源于一个被夏人所征服的东夷部落,姬这个姓氏暗示了他们不堪的往事。  4,楼兰美女与小河公主的东亚Mt线粒体以及她们欧洲人的体貌特征,说明她们的母系血统的来源来自于暴力强奸,而非平等的种族联姻。  5,我们的历史观被颠覆了。
  民科也是科,整的挺清楚
  @吃饱了混天黑V
12:32:08  遗忘de小孩 老师好  I-WISH 老师好  zzkk719 老师好  进入
时期,各个主要民族,已经是“文化人群”,或曰“混合人群”  古罗马人Y染色体遗传标记的第一主成分:R1b1a2a1a1b3-S28  现代日耳曼人Y染色体遗传标记的第一主成分:R1b1a2a1a1a-U106  但是,在古代日耳曼蛮族部落联合体中,U106人群很不起眼  希腊人,是欧洲最“混”的民族  我在调制“希腊鸡尾酒”,揭示每一种“主成分”  ......  -----------------------------  @maoqianren 278楼
21:08:07  楼主,是不是应该这么解读“吐火罗”与中国的关系。  小河公主和楼兰美女,这两位女士身上的MT线粒体是来自黄河流域,这说明她们的种族身份其实就是欧父亞母,但是她们体貌特征又很明显的表现为欧罗巴人种,而不是混血人种,这又说明她们的父系与母系直接的接触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不是长期的部落联姻的结果,也就是说这其实就是征服的结果。  回过头来想想周人给我们留下的只言片语,他们说他们最初是在夏朝为官......  -----------------------------  姬不是女臣,右边那个部首是一个像声字,是巨的异写,甲骨文是一个巨人的脚印,周的祖先传说是姜原踩巨人的脚印而怀孕,这个姬就是这个意思,另外据考证,这个巨人就是熊的意思,所以说周人是黄帝有熊氏部落的直系2后裔是有依据的。  还有,最早的都是没有女字边旁的。比如商人的姓是子姓,加个女字旁就是好,所以有妇好,夏的族系姓是姒,去掉女字旁是以,也写作已(已经的已),或者己(自己的己),都是一个音“ji”,商代最后一个皇后妲己就是已姓,西周最后一个皇后褒姒也是已姓,都是夏的族姓。
  @剑山 277楼
10:04:38  你这个看着太费劲了。逻辑上不太清楚。  看维基百科吧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7%B1%BBY%E6%9F%93%E8%89%B2%E4%BD%93DNA%E5%8D%95%E5%80%8D%E5%9E%8B%E7%B1%BB%E7%BE%A4  -----------------------------  看了这个说明后,觉得R基因的发源地可能就是新疆啊?现代新疆只是缩小的国界线而已,清代是包括中亚五国的,因为只有新疆(中亚)有R1a和R1b两种基因都占相当的比例,而俄罗斯东欧就是R1b为主,南欧西欧就是R1a为主,而且类型也是新疆的R类型古老,明显是新疆往欧洲那儿去移民的,当然了都是史前时期。    单倍型类群F发现于大约90%的世界人口,单倍型类群 K (M9)来自于F,是所有欧亚大陆黄白种人的共同祖先,约3万年前,黄种人NO和白种人QR在中亚(新疆)分离。然后O去东亚洲,N去北亚和北欧,Q去美洲,R去欧洲。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河直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