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颜料黑色颜料怎么 用

中国画的矿物质颜料有哪些?如何使用?
本文行家:
中国画的矿物质颜料有哪些?如何使用?&&&&&& 矿物质颜料即是所谓石色,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颜色,矿石色泽很深,色质纯净,具有晶体结构,矿石经过粉碎、研磨、漂洗、调胶悬浮加工成极其细粉,重彩画是用矿物质颜色进行创作,矿物色的色彩很稳定,因其矿石的特性能够耐受光照射与气候的变化。&&&&&& 石绿:石绿是用孔雀石制作成的,有自然产生浓淡相间的花纹,非常像翠绿色的孔雀羽毛,是属于宝石类矿石。石绿根据其颗粒的粗细不同,按照深浅程度分为头绿、二绿、三绿、四绿、五绿。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头绿的颜色最深,矿物质的颗粒最粗糙,然后依次变细。&&&&&& 石青:石青来源于蓝铜矿,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铜。蓝铜矿产于广东阳春,色相深,硬度小,容易粉碎,石青颗粒从粗到细分为头青、二青、三青、四青、五青。&&&&&& 雄黄、雌黄:雄黄和雌黄是共生矿物,化学成分是三硫化砷,湖南省有世界上最大的雄黄矿,具有一定的毒性,带有较为明显的臭味,雄黄呈现橙黄色,雌黄是带绿的浅黄色,雄黄用火煅烧分解并氧化为砒霜。雄黄硬度很低,容易被粉碎,雄精是雄黄中质量最好的成分,又称为腰黄,呈现半透明的鲜红色。雄黄被日光晒后失去结晶,变为雌黄。图片 2&&&&&&& 石黄:石黄是雄黄矿的伴生物,含有粘土的成分,呈现中黄色。&&&&&& 朱砂:朱砂成分是硫化汞,品相最好的朱砂是贵州省万山铜仁的汞矿。古代的朱砂主要产于湖南辰州,称作辰砂,分为箭头砂、镜面砂、珠宝砂、豆瓣砂等,呈现朱红色,硬度较低,颗粒粗的呈现灰暗色,颗粒细的呈现非常鲜艳的色彩。按照粗细分为头朱、二朱、三朱、。&&&&&& 朱膘:朱膘是制作朱砂是经过澄、漂,浮在最上面的比朱砂黄,比黄丹更红的就叫做朱膘,质地极其细腻,色泽鲜亮夺目。&&&&&& 赭石:赭石来源于赤铁矿,产于湖北大冶、河北宣化、辽宁鞍山等地。古代产于山西代县,称作代赭,化学成分主要为氧化铁,含有一定的粘土成分,色相因为产地的不同分为赭黄、赭红、棕红、棕褐等。&&&&&& 银朱:又称作猩红、紫粉霜,是人工制作的硫化汞,天然辰砂经过煅烧后,所含的硫会产生二氧化硫气体然后挥发掉,形成水银。水银掺和硫磺共同加热,产生黑色的硫化汞的粉末,经过隔火煅烧,在器皿的内壁上方凝结成红色的银朱。&&&&&&& 蛤粉:蛤粉是古代中国画在绘画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白颜色,又被称作“珍珠粉”、在日本被成为“胡粉”。原料是经过很长时间风化的深海中的蛤蚌壳,经过研磨制成细粉,然后调入胶,它的色彩能够永久保存不退色。主要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和磷酸钙,其颗粒比铅白要粗糙,不容易渲染均匀,研磨后才能够使用,其色泽为暖白色。&&&&&&&&&& 云母:天然云母有四种,白云母(银云母)、绿云母(灰绿色)、金云母(黄金色)、黑云母(深灰色)。云母来源于矿石,在敦煌壁画中就有云母颜料的使用,其效果具有装饰感,在使用的时候,在云母中加入胶水,描绘在画面上,待涂上的色彩干后会产生闪烁的感觉,同时云母也可以来制作底色,“先将胶矾稀释之后喷洒在纸上,在纸张为干之际洒上云母粉,同时迅速用纸压在上面并压紧,让云母能够固定住,待干后起稿落墨,同时用水色着染大的色彩关系,画重彩矿物质颜色,色彩会逐渐艳丽起来。”图片 7&&&&&&&&&&&&&&&&&&&&&&&&&&&&&&&&&&&&&&&&&&&&&&&&&&&&&&&&&&&&&&&&&&&&&&&&&&&&& 白云母云母矿&&&&&&&&&&&&&&&&&&&&&&&&&&&&&&&&&&&&&&&&&&&&&&&&&&&&&&&&&&&&&&&&&&&&&&&&&&&&&&&&& 金云母黑云母&&&&&& 上述为中国画常用的矿物质颜料,此外还有黑石脂、高岭土、玛瑙、珊瑚、宝石、松花石、琥珀等矿物质颜料。图片 11&&&&&&&&&&&&&&&&&&&&&&&&&&&&&&&&&&&&&&&&&&&&&&&&&&&&&&&&&&&&&&&&&&&&&&&&&&&&&&&&&&&& &高岭土图片 12&&&&&&&&&&&&&&&&&&&&&&&&&&&&&&&&&&&&&&&&&&&&&&&&&&&&&&&&&&&&&&&&&&&&&&&&&&&&&&&&&&&&&&&& 玛瑙图片 13&&&&&&&&&&&&&&&&&&&&&&&&&&&&&&&&&&&&&&&&&&&&&&&&&&&&&&&&&&&&&&&&&&&&&&&&&&&&&&&&&&&&& 松花石&&&&&&&& 矿物质颜料的使用方法:&&&&&&& 矿物质颜料的颗粒粗糙,具有覆盖力,其中朱砂、头青、头绿最难使用,矿物质颜料经过研磨、澄漂制作成的,其过程较之植物质颜料麻烦,调胶是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首先将化解开的胶放在一个器皿中,同时将矿物质色粉放置于另一个容器中,加入胶液,将胶与石色粉末研磨,逐渐使胶与石色粉末充分调和,之后加入少量清水就可以使用。胶的多少严重影响矿物质颜料的色泽,胶过大色彩灰暗,矿物质颜料的使用要事先用水色打底色,不能够用墨色作为底色,应该用同类色彩打底色。打过底色的画面,画出的颜色鲜艳明丽,石色每一遍要薄涂,不能厚涂会影响画面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工笔人物画写生与创作教学
[2] 百度图片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徐辉,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1978年生于黑龙江绥化,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中国画专业,2001年任教于佳木斯大学,2005年毕业于北京画院中国画专业师从著名山水画家王文芳先生,2010年获得美术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工笔山水画(古代画论研究,当代山水画色彩表现研究,山水创作于教学)工笔人物,美术理论,素描研究,当代艺术。2010年—2011年获得6项国家专利发明授权。著作:《当代工笔人物画写生与创作教学》、中国当代艺术教育论丛—《花卉写生技法教程》,主要获奖:2004年黑龙江省十届美术作品 ...国画颜料怎么调草绿??_百度知道
国画颜料怎么调草绿??
草绿:藤黄+花青 墨青:酞青+墨汁(少量) 或 花青+墨汁(少量) 墨绿:藤黄+花青+墨汁(少量) 或 藤黄+酞青+墨汁(少量) 或 藤黄+酞青 复勒:工笔画中,染了后,可能把以前的墨线罩住了,需要把墨线显现,就在原来墨线的地方再勾勒一遍,叫做复勾,也有叫复勒的叫法。工笔画有三矾九染,复勒要看情况而定,要是是用矿物制颜料画的,好容易盖住。那就要再勾下了啊。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草绿、嫩绿 天蓝色 + 黑色 + 紫 = 浅蓝紫 草绿色 + 少量黑色 = 墨绿 天蓝色 + 黑色 = 浅灰蓝 天蓝色 + 草绿色 = 蓝...绿色 国画颜料中本来就有头绿,二绿和三绿. 如果想要在这些颜料中有所变化,可以加藤黄来调和. 另花青加藤黄也可以的...
花青加藤黄
国画颜料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来自当知百科
工笔画detail drawing杰出代表能画出禽鸟活跃之态、花卉芳艳之色。作《》,光色艳发,妙穷毫厘。仔细观赏并可确信所画的是中午的牡丹,原来画面中的猫眼有“竖线”可见。又如画家写花卉翎毛因工细逼真,呼之欲出,而被苍鹰视为真物而袭之,此见于《圣朝名画评》:“广政中昶命筌与其子居农于八卦殿画四时山水及诸禽鸟花卉等,至为精备。其年冬昶将出猎,因按鹰犬,其间一鹰,奋举臂者不能制,遂纵之,直入殿搏其所画翎羽。”
  工笔画在唐代已盛行起来。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的原因,一方面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绘画的材料改进。初唐时期因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米芾《画史》所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
  如陈之佛所作秋艳图。
  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无论是,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水墨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唐代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
  生成缩略图错误:convert: unable to open image `/data0/www/dangzhi/baike/images/e/eb/4c4d8cc9c543d.jpg':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 error/blob.c/OpenBlob/2709. convert: no images defined `/tmp/transform_-1.jpg' @ error/convert.c/ConvertImageCommand/3210.
中使用的颜料有植物颜料(水色)和天然矿物质颜料(石色),还有化学合成颜料三大类。植物颜料有花青、胭脂、藤黄等。矿物质颜料有赭石、朱砂、朱膘、石青、石绿、石黄等。由锌管包装的中国画颜料大都是化学合成颜料。这些统称中国画颜料。
  水色(植物颜料)是透明色,可以相互调和使用,没有覆盖力,色质不稳定,容易退色。石色(矿物颜料)是不透明色,相互不能调和使用,覆盖力强,色质稳定,不易褪色。石色和水色相互之间也不能调和使用。
  初学者,首先要懂执笔,姿势才能正确,达到运笔用墨自如,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笔正:笔正则锋正。骨法用笔以中锋为本。
  (2)指实:手指执笔要牢实有力,还要灵活不要执死。
  (3)掌虚:手指执笔,不要紧握,指要离开手掌,掌心是空的,以便运笔自如。
  (4)悬腕、悬肘:指大面积的运笔要悬腕或悬肘,才可以笔随心,力贯全局。
  墨在中国绘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墨有固体墨与液体墨两种。中国画的传统用墨是固体墨,因其所用的原料不同,又分为油烟墨、漆烟墨和松烟墨三种。
  油烟墨——是用桐油等油类成烟制成。其黑色偏暖,用来作画,与其他透明颜色调用很协调。
  松烟墨——用松树枝烧烟制成,其黑色偏冷,多用于书法。
  漆烟墨——用传统大漆烧烟而成,其黑色细润而有光泽,用于绘画也合适。
  在选用时以质地细腻、滋润呈蓝紫色为好。以“顶、上、贡、选”为墨的等级之分。液体墨保持了油烟墨的特点,由于使用方便,现在十分普及,但用于写意画较好。其中以“天津书画用墨汁”和北京“一得阁墨汁”为好。
  生成缩略图错误:convert: unable to open image `/data0/www/dangzhi/baike/images/1/15/4c4d8ccaaefe1.jpg':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 error/blob.c/OpenBlob/2709. convert: no images defined `/tmp/transform_e5-1.jpg' @ error/convert.c/ConvertImageCommand/3210.
泰戈工笔羊工笔画用熟宣纸或是熟绢,是生宣纸或生绢经过一定比例的胶矾水刷制而成。其性能是不渗水。熟宣纸目前有不少品种,如清水书画宣、冰雪宣、书画笺、蝉翼笺、云母笺等。以上熟宣纸中有薄有厚,胶矾水有浓有淡。一般来说薄者适合画,厚者适合画重彩。以蝉翼笺最薄,冰雪宣最厚,另有洒金笺以及各种染色纸都可以用来画工笔。绢为纯丝织制品,分圆丝、扁丝两种。圆丝绢又称“原丝绢”,在古代绘画中常用。现在常用的是扁丝绢,是在绢织成之后加以捶砸,使绢丝呈扁形,以减少绢丝之间的空隙,使绢刷上胶矾水之后不易。这种绢有白色和仿旧色等几种。
  (1)笔
  工笔画多用中锋勾勒细而匀的线条。一般选用狼毫类细而尖的笔。常用的笔有衣纹笔、叶筋笔、大红毛、小红毛、蟹爪、狼圭、紫圭等等。
  (2)染色笔
  常用的染色笔有:大白云、中白云、小白云和其他软毫毛笔。纯羊毫笔过于软,一般不太好用,白云笔较好,因为它外层是羊毫,中间部分是硬而挺的毛,因此既能含水分又有弹性。
  (3)板刷类
  工笔画经常需要涂底色,或做大面积的平涂和渲染,因此需备有各种宽度的羊毛板刷或排笔。
  1、: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水,将色彩拖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
  2、统染: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关系,称为统染。
  3、罩染: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
  4、提染:染色接近完工时用某种色小面积、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画面称为提染。
  5、烘染: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的渲染底色用来衬托或掩映物体。
  6、点染:用接近写意的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此法。
  7、斡染:将一块色彩向四周染开。画仕女脸颊的红晕时即是采用此法,的绘制中也会用到。
  8、醒染:在罩色过后色彩略显发闷的画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画面醒目。
  “没骨”花鸟画是不用墨勾线,直接用墨或颜色描绘物体形象,所以称它为没有骨干的工笔画。
  除了不勾轮廓线外,其他部位的线条,如叶筋、花脉、鸟羽等,在染色之后仍要用色线勾画,并要做到线色融合一体,或是直接用色染出线的感觉来。
  没骨具有细致、丰富、和谐、艳丽明快而俊秀的效果。
  勾填色,是没有勾物体轮廓线,而是在轮廓线内填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又称“双勾廓填”。勾填色是我国民族绘画最早、最基本的设色方法,也是工笔花鸟画从古至今运用得最普遍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已形成一种体式。在勾填色这一表现形式中,由于使用颜色色质的不同以及着染方法繁简的区别,又分为和淡彩法两种。
  “重彩”又叫重着色,多以矿物质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等色着染。染色步骤较为复杂,经多次叠染,色彩深沉厚重,富丽堂皇,精致工整,富于装饰效果。
  “淡彩”主要使用较透明的植物质色(又叫水色)着染。淡彩着染的基本方法与重彩相同,但比重彩着染要简便一些。因此,淡彩具有线条清晰,色彩明快,清新淡雅朦胧的效果。
  工笔画在勾线时行笔不要太快,要有节奏。勾画短线时执笔以腕肘着桌面,以手指活动为主;勾稍长一些的线应悬腕而肘着桌面,以腕部活动为主,手指执笔要实,使腕部活动灵活;勾更长一些的线应腕部着桌面而肘部悬起,线随腕动(不要随着手指动)。无论勾哪一种线,在行笔的过程中,都要摒住呼吸,不要太快,一气呵成。总之无论哪一种执笔方法,都应保持线条的圆浑与流畅。
  例如:白描勾线不是用细线沿着轮廓去“描”,而是书法中讲究的用笔去“写”出形象。工笔白描不只是讲究工细,更重要的是追求线条的力感和美感,所谓“工细兼力”,反对纤细柔弱的线条。
  勾线之初,先练习使用中锋,避免侧锋。中锋用笔饱满而有弹性,线条圆润浑厚,结实而有力感;开始练习勾线时,很容易出现侧锋,特别是在线条转折的地方,因为毛笔是圆锥形,转弯时必须提笔,并轻转笔管扭转方向,使笔锋平行圆转过来,才能保持中锋。线条产生力感的关键在于笔锋与纸面的摩擦,有的人勾线为了细,不敢用力,勾出的线浮滑在纸面上,不符合要求。勾线时要把笔按下去,使笔锋对纸面有一个压力,同时又要擎住毛笔,向上有一个提力,两力平衡再用一个拖的力量行笔。只压不提就是“抹”,容易出现侧锋败笔;只提不压就是“飘”,线条滑而无力,用线切忌“撩”、“挑”、“滑”。所以说,每勾一条线都应该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动作。
  (1)起笔藏锋:如起笔欲向右行,先向左藏锋顿笔,然后再向右行,这叫欲右先左,反之,则欲左先右。上下行笔也是这样,欲下先上,欲上先下,这样笔与纸就有了摩擦。
  (2)行笔:行笔要稳,速度要慢,对纸面压力要均匀。行笔中有各种变化,中途转向稍停为“顿”,向后折回为“挫”,顿挫时要调整笔锋方向,不使出现侧锋。中锋圆转用笔为“转”,侧锋方拐为“折”。
  (3)收笔回锋:每逢收笔都要向来的方向收回,所谓“天往不回”,“不垂不缩”,使线的结尾含蓄有力。
  还要注意练习用线的各种笔墨变化,如中锋与侧锋,顺锋与逆锋,以及顿挫、转折、粗细、连断、方圆、疾徐、光毛、虚实等用笔的变化,再加上浓淡、干湿等墨色的变化,以达到白描在形式美感方面的要求。
  中锋用笔要执笔端正,笔锋在墨线的中间,用笔的力量要均匀,笔锋垂直于纸面,其效果圆浑稳重。侧锋用笔执笔偏侧,笔锋在墨线的边缘,笔锋与纸面形成一定的角度,用力不均匀,时快、时慢、时轻、时重,其效果毛、涩变化丰富。
  (1)可以用国画色中的赭石、花青、墨等色(最好是透明色)在较大的容器中调和,用排笔或板刷蘸取上层色水(把下层颗粒粗的颜料滤掉)在纸或绢上刷匀,一遍不成可刷两次,即可染成仿古画颜色。
  (2)以红茶适量加水在火上煮,等把茶水煮成红褐色时,根据色调的需要调入其他色或墨,就可以刷制了。
  (3)高锰酸钾是一种常用消毒剂,呈小颗粒状,加水溶解后是紫色,涂在纸上呈褐色。应注意这种溶液不宜太浓,太浓会使纸的质地变脆。
  因为熟纸或熟绢不易改动,所以画工笔画一般先在图画纸上画好素描稿,然后拷贝到熟宣纸或绢上画正稿。步骤是:
  (1)选好纸或绢,裁得比素描稿四周大出一至两个公分,准备以后裱纸时涂胶水或浆糊用。
  (2)素描稿放在熟纸或绢的下面,用HB的铅笔轻轻地把稿子描下来,轮廓要描清楚,笔痕不要太重,以免将来勾墨线时压不住拷贝留下的铅笔线。(3)找一张普通白纸裁得同素描稿一样大,用来做衬纸。因熟纸或绢一般都很薄呈半透明状,下面衬白纸,作画时容易看清画面效果。把衬纸打湿让其完全涨开再用浆糊或胶水贴在画板上。(4)待衬纸干后,把拷贝好的正稿放在上面用喷嘴或喷壶把纸喷湿,等纸完全涨开趁湿把画纸四周反面涂上一至两公分的胶水或浆糊粘牢,干后就可以作画了。
裱纸对于画工笔画来讲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不注意会造成漏矾,给以后的工作带来不便。
  在整个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稿用纸一定要比素描稿四边大出一至两公分,用来涂胶水或浆糊,要不然画面会变小。
  (2)画板平放在桌面上,往纸或绢上喷水要适量,太多的水会冲掉画纸表面的胶矾水,还会把纸涨裂。喷水太少,纸或绢不能完全涨开,在作画时,纸面还会不平整。所用的喷壶或喷嘴喷出的水最好是雾状,这样比较均匀。水在纸面最好是薄薄喷一层,让水渗到纸里去以后,再用胶水或浆糊粘到画板上。
  (3)画纸上有水时,不要用手摸,更不要用布擦或用吸水纸吸,这样会造成漏矾。
  由于熟纸或熟绢是用胶矾水多次刷制而成,所以在绘画过程中随着多次的渲染或是用水过多,胶矾会走失而造成漏矾。漏矾之后会渗水,颜色上不均匀,一块深一块浅影响画面效果。古人所讲“”是很有道理的,要学会自己配制胶矾水,每上几遍颜色就上一遍胶矾水,既可以固定颜色,又可以防止漏矾。
  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 (1)线条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
  (2)色彩
  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3)装饰性与平面感
  在工笔画中装饰性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从构图、、设色到形象的细部处理都带有一定的平面感和装饰性.关于装饰性一方面是来源于传统的程式化手法,一方面是作者对生活中的形象通过提炼、夸张、创造而形成的美感效果.
  工笔画名家
  历代工笔名家
  、、、 、、潘洁玆
  当代工笔画名家、
、、 刘健 顾生岳、刘福芳、、宋忠元、、、杜曼华、贾克德、金鸿钧、李子侯、戴宏海、李魁正、、、、、 ,卢坤峰、章培筠、李少文、、苏若闲、孙玉敏、、、励国仪、唐勇力、孙志钧、马小娟、张伟民、孙永、朱春秧、、、韦红燕、王赞、韩振刚、喻慧、左进伟、姚舜熙、顾震岩、、汪港清、刘泉义、郑力、贾广健、袁进华、张庆、赵跃鹏、卢勇、吕鹏、金沙、金纳、吴扬、张见、王冠军、余宏达、丁楼辰。
何家英《秋冥》生成缩略图错误:convert: unable to open image `/data0/www/dangzhi/baike/images/a/aa/4c4d8cd64d839.jpg':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 error/blob.c/OpenBlob/2709. convert: no images defined `/tmp/transform_d877fea17a19-1.jpg' @ error/convert.c/ConvertImageCommand/3210.
刘大为《晚风》
顾正主《荷》
赵新建《荷塘忆事》
唐秀玲《高原夕语》
冯大中《霜晨月》
  生成缩略图错误:convert: unable to open image `/data0/www/dangzhi/baike/images/8/8e/4c4d8cdda397b.jpg':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 error/blob.c/OpenBlob/2709. convert: no images defined `/tmp/transform_e-1.jpg' @ error/convert.c/ConvertImageCommand/3210.
江宏伟《鹦鹉》
喻继高《春》生成缩略图错误:convert: unable to open image `/data0/www/dangzhi/baike/images/a/a4/4c4d8cdff326a.jpg':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 error/blob.c/OpenBlob/2709. convert: no images defined `/tmp/transform_6df4cec72b2f-1.jpg' @ error/convert.c/ConvertImageCommand/3210.
徐乐乐《描眉图》
  仇英,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注:也有人认为是1509年),卒于明世宗三十年(1552年)。存世画迹有《》、《》、《》、《剑阁图》、《》等。 仇英是有代表性的之一,与,和被后世并称为“”、“”,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他出身工匠,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从而业画。年轻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代名家,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仇英的好友彭年记载:"十洲少既见赏于横翁(文征明)",又拜门下学画,并曾在著名鉴藏家、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划入微。仇英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尤长于临摹。他功力精湛,以临仿唐宋名家稿本为多,如《临宋人画册》和《临萧照高宗中兴瑞应图》,前册若与原作对照,几乎难辩真假。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画,青绿山水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融入了所崇尚的主题和笔墨情趣 。 仇英擅人物画,尤工,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板刻习气,直趋宋人室,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都有很大影响,成为时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评其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精丽艳逸,为明代之杰出者。杰出作品有《》、《》卷(配图为此画局部)、《供职图》等。 仇英的山水画多学、,发展南宋、刘松年、、的“”传统,综合融会前代各家之长,即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还有一种水墨画,从李唐风格变化而来,有时作界画楼阁,尤为细密。常作上林图,人物、鸟兽、山林、台观、旗辇、军容,皆忆写古贤名笔,斟酌而成,可渭绘事之绝境,艺林之胜事。张丑在《》中对其评价说:仇英画“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设色师赵伯驹,资诸家之长而浑合 之,种种臻妙”。明代题其《仙弈图》谓:“仇实父是赵伯驹后身,即文、沈亦未尽其法。”后继仇英画法者,有、程环、、等。
  张大千,四川人,祖籍广东省。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四月初一),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张大千是二十世纪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的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40岁至60岁之间以自然为师,60岁后以心为师。早年遍临古代大师名迹,从石涛、八大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诸家乃至敦煌壁画。60岁后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受西方现代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独创泼彩画法,那种墨彩辉映的效果使他的绘画艺术在深厚的古典艺术底蕴中独具气息。自古以来,一个画家能否承前启后、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传统功底是否深厚。张大千的传统功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特别是他临仿石涛和八大的作品更是维妙维肖,几近乱真,也由此迈出了他绘画的第一步。他从清代石涛起笔,到八大,陈洪绶、徐渭等,进而广涉明清诸大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他把历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一一挑出,由近到远,潜心研究。然而他对这些并不满足,又向石窟艺术和民间艺术学习,尤其是敦煌面壁三年,临摹了历代壁画,成就辉煌。这些壁画以时间跨度论,历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等朝代。历史上许多人临摹的画一般只能临其貌,并未能深入其境;而张大千的伪古直达神似乱真。为了考验自己的伪古作品能否达到乱真的程度,他请黄宾虹、张葱玉、罗振玉.吴湖帆、溥儒、陈半丁、叶恭绰等鉴赏名家及世界各国著名博物馆专家们的鉴定,并留下了许许多多趣闻轶事。张大千许多伪作的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较之古代名家的真晶已有过之而无不及。现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藏有他的伪作,如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收藏有他的《来人吴中三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他的《石涛山水》和《梅清山水》,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叠嶂图》等等。师古人与师造化历来是画家所遵循的金玉良言。师古人自然重要,但师法造化更重要,历代有成就的画家都奉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做法。大千在学习石涛的同时,也深得古人思想精髓,并能身体力行。张大千说:“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际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的多才有所获。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兽都是一样的。”他又说:“多看名山巨川、世事万物,以明白物理,体会物情,了解物态。”他平生广游海内外名山大川,无论是辽阔的中原、秀丽的江南,还是荒莽的塞外、迷蒙的关外,无不留下他的足迹。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老夫足迹半天下,北游溟渤西西夏。”在大千游历过的名山大川中,他始终把黄山推为第一,曾三次登临。大千之所以偏爱黄山,主要来自于石涛的影响,黄山既为石涛之师,又为石涛之友。大千说“黄山风景,移步换形,变化很多。别的名山都只有四五景可取,黄山前后数百里方圆,无一不佳。但黄山之险,亦非它处可及,一失足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大千在50岁之前遍游祖国名山大川,50岁之后更是周游欧美各洲,这是前代画家所无从经历的境界。张大千先后在、、、、等地居住,并游遍、、南美、,、等地的名胜古迹。所到之处,他都写了大量的纪游诗和写生稿,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同时为他日后艺术的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读书对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传说有人问唐伯虎的老师周臣,为什么他画的画反不如他的学生唐伯虎,周臣说:“只少唐生数千卷书。”与其他成功的画家一样,大千也是一个用功甚苦,读书渊博的画家。他平时教导后辈:“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画画和读书都是大千的日常生活。过去是如此,借居网狮园后更是这样,朝夕诵读,手不释卷。在外出旅途的车中船上,大千也都潜心阅读。一次,大千从成都到重庆,友人托他带一本费密的《荒书》。到家后,大千即把路上看完的《荒书》内容、作者的见解、生平以及这位明末清初的四川学者和石涛的关系,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实在令人惊讶。因为这是一本艺术之外的学术著作。读书的习惯一直伴随到大千晚年。他常说,有些画家舍本逐末,只是追求技巧,不知道多读书才是根本的变化气质之道。大千读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并不只限于画谱、画论一类的书。
  刘大为,自幼随父母移居内蒙包头市,1968年从内蒙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做过工人、、走遍牧区草原,淳朴、善良、勇敢。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受教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吴作人、黄胄等中国著名画家,基本功扎实,并刻意求新,工、写皆精。 刘大为是全能型画家,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兼精。他的工笔人物画造型严谨,刻画入微线条流畅,刚健爽朗,风格清闲,完全摆脱了旧人物仕女画柔靡琐细的积习。近几十年来,大量作品在中国及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展出,获奖三十多次,是获奖最多的画家之一。是中国当前艺术成就突出,影响较大的中国画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刘大为兼擅工笔与写意,以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生活风情及重大历史题材著称于世,其代表作品《马背上的民族》,是他用传统工笔重彩手法创作出的佳构,曾在全国大型美展上获奖。平凡中见伟岸、平和中显沧桑的功力是刘大为十几年边陲生活的展开,也是其对历史风貌与时代精神的独特把握。刘大为在中央美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学习二年,主攻人物画,在蒋兆和、叶浅予、黄胄、卢沉、姚有多诸先生的指导下,刻苦学习,进步很快,在随后的几年里,很快地掌握了中国画的表现规律,无论工笔重彩或水墨写意诸种不同的技法,他运用得都很娴熟。这对于他的创作水平迅速地提高,无疑是个很有利的条件。然而,对于像刘大为这样的中年画家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与其说是功力的扎实和绘画语言的娴熟,毋宁说更重要的是由于他把与、艺术与的关系摆得很正,对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得比较稳健所使然。刘大为的艺术,不仅继承和延续人物画古往今来积极反映生活、追求艺术真善美的优秀传统,而且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作为社会主义美术的主导力量无论在题材的开拓上或是艺术形式技巧的表现上,都有自己独到的创造,也有力地证明了,为人民喜闻乐见的现实主义的美术创作方法,不仅在过去而且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充满生命力的。在十几年的教学与创作生涯中,刘大为以过人的精力创作出惊人数量的人物画作品,从参加全国性的、国际性的各种展出中获得的奖励粗略算来就达60余项。
  何家英 ,男,1957年生,天津人。著名国画家。1980年毕业于并留校任教。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副主席、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何家英是当代中国画坛的著名画家,被誉为“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年轻一代画家”。他着眼于中西方绘画的相通之处,在两者的契合点上参悟因革,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问途城外而不流于追随。他的创作高扬写实精神,注重生命体验。作品刻画具微,布置谨重,人物清丽莹洁。他的写意作品也能别创新意,含蓄、虚豁、自然大方。作品注重对心灵的卓越表现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注,为中国人物画的创新作了富有成就的探索。先后到日本、韩国、印度、香港等地参加画展,已出版的画册有《何家英作品集》、《何家英画集》、《当代实力派画家——何家英》、《名家手稿——何家英》、《当代国画大师代表作品集》等。
  何家英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向当代性的转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工笔画的传统和西画中严谨扎实的造型技法,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观点,创作出一大批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作品。读他的画,会从中找到一种真诚细腻的激情和梦幻般的理想色彩。何家英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自然与他独特的创作理念分不开。在他眼里,继承传统和创新其实是“一事两步”,“哪一个都不能丢,丢了一个也就丢了另一个,真有传统者总想为创新开路,真求创新者不会拿传统祭刀”。他的这一思路既是对当下中国画领域的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他力求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作为一位深谙传统的画家,何家英对晋唐画风达到的雄浑雅健、造型饱满、高逸充盈、朴素自然的高度赞不绝口。这正是他所要继承的传统,也正是他的工笔画所汲取的传统营养。他深信:“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容纳西画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何家英除了对传统有着独到的认识外,对中国画吸收西画营养的方式也有自己的见解。他反对那种只吸收概念,只做表面文章的做法,认为“与其接受那些大而不当的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的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我们实践上的参照,这种实实在在的启悟益人神智”。当代女性是何家英惯用的题材。他自己也曾说过:“我的画,偏重于女性描绘。”这种题材很难画,因为很容易让作者和读者堕入一种思维定式:把女人当美女看。何家英在创作中特别警惕这种概念化、俗气的倾向。他在创作中非常注重“求异”,认为创作必须要“充分刻画,从外在形象到精神气质,体会其微妙之异”。而且,“必须要赋予对象以我的思想、感情、格调,这才是我的画”。
  冯大中,号伏虎草堂主人,1949年生于辽宁省。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辽宁省市文联副主席、辽宁画院副教授、国家一级,曾任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幼年随母亲描花绘草画人。十五岁时拜辽东名士李笑如为师。其艺术道路主要靠自学成家,专攻画虎,兼研山水及金石、书法,攻读古今画论。他笔下的虎突破了传统的表现形式,被冠上“天下第一虎”的美誉。其山水画境亦雄浑野逸,苍润博大,现自家面目。 冯大中注重人品画品之修炼,追求德艺双馨,尊师重道,上交不谄下交不骄,重情谊而不攀附,颇受画界称道。喜远游,漂萍无踪,以广见闻,归而躬耕砚田,潜心治艺,穷探无止之艺境。其著作有荣宝斋出版《宋雨桂冯大中作品》,日本出版《冯大中写真集》,香港出版《冯大中画集》。作品《母与子》被收编于中国文化部主编的《中国美术五十年》(1942——1992),并且有十八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江宏伟,1957年生,江苏无锡人。历任南京艺术学院讲师。现为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77年毕业于美术系,留校任教。从该院教授、学习工笔花鸟画 。1984年作品《网影晓声》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 。1985年作品《春雨》获全国青年美展鼓励奖,《江苏画刊》专题介绍。1986年参加在中央美院陈列馆举办的“江苏九人展”。1987年作品在香港万玉堂展出。作品《栖鸟》为江苏美术馆收藏 。 有四幅作品被编入韩国出版的《中国现代彩墨画》大型画册中 。1988有十幅作品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花与鸟---八人画展”《江苏画刊》专题介绍 。作品《荷花栖鸟》获“八八北京国际水墨画展”优秀奖。1989年应邀赴日本访问,在阪急美术举办画展 。 作品《荷塘又禽》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有十幅作品在美国哈佛大学展出。 《江宏伟花鸟画选》邮北京荣宝斋出版。1990年《中国画》专题介绍。1991年香港大业公司出版《江宏伟花鸟画集》 。1992年于香港西武画廊举办“江宏伟花鸟画展”于 台北蟠龙艺术中心举办“江宏伟工笔花鸟画展”。于日本东京西武画廊举办“江宏伟画展” 。于日本东京京王百货举办“江宏伟画展”。于日本大阪西武画廊举办“江宏伟画展” 。于日本大阪阪急画廊举办“江宏伟花鸟画展”。《中国文物世界》(香港)专题介绍---《江宏伟风格论》 。《资本家》(香港)专题介绍----《江宏伟的花鸟画》.《艺术贵族》(台湾)专题介绍----《江宏伟作品的斑渍》 。1993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批评家提名展”。1994年参加新加坡举办的“中国水墨十家展” 。作品《鸡冠花》获“全国重彩工笔画展”三等奖。作品《荷塘四连展》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 。1995年应邀访问台湾,在台湾国父纪念馆举办画展。1996年在台湾举办画展。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精英画家作品集》 。参加深圳博物馆举办“当代中国画名家联展”。参加上海美术馆举办“中国新文人画展” 。1997年参加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大展”应邀赴美国访问。参加澳大利亚悉尼美术馆举办“中国画展”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大型画集《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画家丛书---江宏伟》。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新文人画展”。1998年《江苏画刊》专题介绍。 《艺苑》专题介绍。《艺术界》专题介绍。出版《中国当代名家手稿---江宏伟》( 湖北美术出版社) 。《当代高等院校中国画名家教学系列----江宏伟课稿》(湖北美术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江宏伟画工笔花鸟画》 。在日本现代艺术中心举办“江宏伟展”赴欧洲七国考察。在比中友协举办双人展 。1999年参加中国美协主办“跨世纪中国画名家二十一人画展”(中国美术馆) 。参加广州“华艺廊”举办“江宏伟工笔花鸟画展”,出版画册《华艺廊丛书—江宏伟》(广州出版社)。他着力于领悟发掘传统工笔花鸟画的精髓,其作品具有深沉而静穆的审美情趣以及表现出现代式的古典情怀 。
  ,生于1962年7月,江苏人。擅长中国画。1981年任部队放映员、班长。1992年毕业于美术系,1993年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留校任军务处副处长,院务部副部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秘书,解放军艺术学院院务部副部长,美术系副主任,上校军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总政干管局副政委.总政老干部学院副院长,大校军衔,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入伍以来,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八次。其作品多以表现军旅题材为主,大量作品被国家级报刊杂志选登,在国内外各项展览中展出并多次获奖。作品《豆蔻年华》参加全国第八届美展,《大山的儿子》参加第三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白鸽》、《大参军》参加全军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览,《和平》获迎澳门回归全国美展银奖,《秋韵》入选跨世纪暨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山水画展获得铜奖。《重归沂山》获首届“孺子牛”杯全国书画展银奖;《决口》获“抗洪精神赞”全军美术展作品优秀奖;《献身》获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全国当代中国青年书画大展铜奖;《和平》获迎澳门回归全国书画大展银奖;《荷花清风》参加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特邀作品。其业绩被收编于《世界优秀人才大典》、《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世纪珍藏版)》等。
  蒋采苹,1934年4月出生,河南省洛阳市人。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任教于山西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工笔画室主任、教授。1998年—2000年受聘为文化部教科司主办的中国重彩画高研班主持,2001年—200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重彩画高研班导师,2003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受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重彩画工作室导师。作品有《摘火把果的姑娘》、《太阳城的苹果》等。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宋庆龄光辉的一生》等获金奖,《筛月》、《轮回》等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个人画集、文集、技法材料书籍、主编中国重彩画集等十数种。研制的“高温结晶颜料”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
  唐秀玲 (1956.1—)女,1956年生于山东淄博, 山东莱芜人。1983年毕业于美术系,1994年结业于国画系进修班,1998年结业于文化部重彩画高研班。历任山东省轻工美校教师、山东淄博书画院副院长,淄博学院美术系教授,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为教育部艺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淄博市文联副主席,淄博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淄博书画院副院长、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硕士生导师,山东省首批艺术科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蒋采萍工作室客座教授,山东省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
  擅长工笔重彩画。多年来致力于工笔重彩画画材及技法研究,同时致力于现代重彩画的创作,其作品在国内工笔画界具有广泛影响。作品曾入选由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展以及“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中国艺术大展”、“首届全国中国画展览”等全国大展,曾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第三届工笔画大展”铜奖、“第四届工笔画大展”铜奖、“首届中国重彩画大展”学术奖、“首届全国人物画展览”优秀奖、“微观与精致--首届中国工笔重彩小幅作品艺术展”金奖、山东省美术创作贡献奖、一等奖等。《金沙滩》、《高原之花》等三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中代表作《金沙滩》被收入《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藏品选》画集,成为二十世纪末中国画坛工笔重彩画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曾多次应邀为“文化部重彩画高研班”、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重彩画高研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蒋采苹工作室〔硕士课程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讲授现代重彩画材料及技法课程。
  作品多次由文化部外联局选送出国展出,作品曾发表于《美术》、《美术研究》、《中国书画》、《中国画研究》、《国画家》、《江苏画刊》等,主编《工笔人物画技法新编》、《重彩画风—首届中国重彩画大展作品精粹》等专著及画册。
  喻继高(1932.7)男,,人。别署云岭堂,1932年7月生于江苏铜山。1951年考入艺术系。195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先后入江苏省美术工作室、江苏省文化局艺术科工作。1957年参加筹备并调入工作。1958年参与筹备江苏省国画院。擅工笔重彩花鸟,画风典雅秀丽,雍容豁达,富有时代气息。1959年应邀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作《孔雀图》(合作),为钓鱼台国宾馆作《牡丹群鹤》。1975年作品《牡丹银雉》入选“第一届亚洲美术作品展览”。作品《芭蕉丹柿》参加“第八届国际绘画展”,《葡萄小鸟》入选“第26届国际博览会”,《樱花小鸟》在日本展出后为名古屋博物馆收藏,《玉兰锦鸡》参加在苏联举办的“中国现代绘画展”,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荷香鸭肥》为菲律宾总统府收藏。另有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有的被收入画集或单幅出版。
  1986年在中国美术馆办个人画展。出版《喻继高工笔画鸟画集》。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国务院和江苏省政府表彰的对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著有《喻继高画集》《喻继高工笔花鸟画集》《名家名画喻继高》等十部作。
  何水法 何水法, 字何雁,斋号燕庐、桃园居、流霞斋。浙江人。擅长花鸟画。1946年8月生于,198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研究生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商业联合会艺术市场联盟副主席,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理事,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福建省画院名誉院长、名誉院长,浙江省民建书画院名誉院长,杭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何水法作品《凌寒怒放》、《春菜图》、《翠蔓凌霄》、《灼灼红芳》曾入选由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六、七、八、十届全国美展;《一串红》、《迎春》、《海棠花》入选全国第一、二、三届花鸟画展;《凌霄》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展;《海疆利剑密如麻》入选全军美展;《凌霄》入选当代中国画展;《万枝铁干映春红》入选百年中国画展;《灼灼红芳》入选首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等。并先后在日本(1991)、(1992)、印度尼西亚、(1999)等国家和(1993)、上海(1995)、山东、南京(1996)、广州(1997)、菏泽(2002)、沈阳、济南(2001)、福州(2002)、兰州、成都、杭州(2003)、无锡、杭州(2005)、北京(2006)举办大型个人画展。
  何水法曾对两宋的花鸟画作过精深的研究,因此,他的工笔花鸟结构严谨,用笔圆润自如,设色典雅秀逸,写意则受青藤、八大之影响,因而所作写意花鸟气旺神畅,笔墨华滋,浑然天成,厚实灵动,相映成趣。
  何水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中央军委、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勤政殿、怀仁堂、钓鱼台国宾馆和毛泽东纪念堂及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日本国际美协、澳洲东方艺术家协会所收藏。出版有《何水法花鸟画集》、《何水法作品》、《何水法牡丹》、《何水法画花》、《当代艺术家画库——何水法》、《百杰画家——何水法》《水墨状态——何水法》、《工笔荷花技法》、《流霞斋谈艺录》、《何水法——跨世纪杰出中国画家作品集》、《走进画家——何水法》、《何水法国画解析》、《中国写意花鸟画技法》(含CD—ROM光盘)、《何水法——四季花语》、《中国画精品系列丛书——何水法工笔花鸟画》、《当代最具升值潜力的画家·何水法》等二十余部。
  ◇ 何水法先生被中国美协多次特聘为全国性画展评审委员。
  ◇ 何水法作品被中国美协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全国100位画家)CD-ROM光盘(1996)。
  ◇ 被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评为“中国画坛百杰”(1997)、“中国百杰画家”(1999)。
  ◇ 被中国艺术研究院、黄宾虹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系列展览组织委员会授予“2004·黄宾虹奖”(2004)。
  赵新建,1970年生于山东巨野县。李荣海先生门下弟子,毕业于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现为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中心敦煌创作委员,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获奖,被中国收藏学术委员会、世界文化艺术鉴定中心联合授予“当代中国书画收藏市场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
  九三年毕业分配至淄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刻瓷研究室。在全国艺术展览活动中荣获多种奖项。95年任刻瓷艺术研究室主任。其刻瓷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与外国政要,并为温家宝、习近平、吴仪、徐才厚、李铁映、欧阳中石、李荣海、顾正主、宋楚瑜等政府高层人物及艺术名家刻制肖像受到好评。画家赵新建生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新时代经受着外来思想与传统意识的碰撞与冲击的新一代画家,其内心的体会与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自与老一辈的画家有着很大的不同。作为画家赵新建十分注重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与感受,他敏锐地把握形式的生动性与美感的灵动性,并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技法与艺术语言。画家的作品《荷塘月色》《荷塘忆事》《荷塘夏日》《清塘荷韵》《荷塘》等都是以荷为题材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把握了现实中荷花的美感并加以升华,赋予了荷花全新的美感魅力。
  主要展览:五届工笔画展.山东首届中国画双年展优秀奖.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之当代花鸟画展.中华文人画优秀小品展银奖.首届写意画展."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首届中国文学艺术界金狮奖银奖.
  林凡,一九三一年生。字翊宇。人。擅工笔绘画亦擅、诗词及书法。大学学历。1949年参加解放军。先后在湖南军区、中南军区、总政治部、山西省文化系和解放军艺术学院工作 。历任中南军区政治部和总政治部美术编辑、记者,山西晋剧院舞美设计师,解放军艺术学院教师、研究员,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副理事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艺术研究员、教授。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协会理事。曾任全军书法比赛评委会委员兼秘书长。作品《微雨引飞泉》获全国工笔画展一等奖,《》获全国工笔山水画一等奖。《张骞回京》、《春喧》、《送饭》为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并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为《文艺赏析大观》主要撰稿人之一。
  王天胜,男,汉族,别名艺涛,1946年12月生于大连市,祖籍山东省县(现山东省文登市)。1967年毕业于辽宁艺术师范美术专业。1968年参军,在部队从事美术创作,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曾任该院美术系副主任。副教授,现任该院美术系教授(享受副军职待遇的专家)、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文化传播发展促进会书画艺术博览会会长,中国田园画会副主席、北京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新华通讯社新华画院特聘高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工笔人物画、山水、走兽,对唐代人物画、两宋的花鸟画作过深入研究。创作力求形备神达,画风清新、典雅、厚重。
  其作品参加省以上美展五十余次,其中参加六届全国美展、七届全国美展等全国性大展二十余次。获全国性奖十余次。其中《时刻准备上战场》、《绿林》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群鹤翔天》、《雪夜》被美国格林威治艺廊收藏。《巡逻途中》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中国工笔画四届大展金奖;《海上丝路》中国工笔画二届大展金奖;《北疆屏障》慕天峪国际长城杯展金奖;《北疆雪夜》当代田园中国画大展金奖。作品多次赴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及香港展出。出版有《王天胜画集》、《工笔重彩牡丹画法》、《王天胜人物白描手稿》等。
  徐乐乐,
  女,1955年生于江苏南京,1973年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中国绘画,197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到江苏农村体验生活写生。1978年进入江苏省国画院,擅长工笔人物,画法师承。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 。自1986年以来,作品连续在国内外展出和获奖,逐步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代表作有&历代美女图册&等作品获1987年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首届作品展优秀奖,1987年日本儿童书籍绘画大赛银奖.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插图金奖.
  徐乐乐,江苏省国画院著名画师,专攻国画,同时狂热地痴迷于儿童图画书的创作。其作品《五蕊仙子》获联合国亚洲文化中心“野间国际儿童读物插图大赛”银奖;《熊虎摔跤》获中国第一届幼儿园图书评奖绘画一等奖;《童话城堡丛书》获中国版协装帻艺委会中央各部门委员会书籍艺术设计展插图艺术金奖;《你好,天上的星星》获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金奖;《你好,天上的星星》获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铜奖。出版有《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画家丛书——徐乐乐》等画集多种 。
  作为当代最炙手可热的中国画女画家,徐乐乐的画作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其所具有的与前人完全不同的,具有新时代精神的审美情趣。在她笔下的人物中,完全找不到刻意追求的写实状态,几乎每一根线条落在纸上都是为取悦欣赏者而为。
  徐乐乐是工笔画家中书法以及笔墨功力最好的一个,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女画家中能工善写的画家不乏其人,但真的能将笔墨功力与情趣传于纸端的女画家很少,而且笔墨功力如此之强的就更加乏善可陈。
  画坛公认工写兼备当为工笔画的致高境界。徐乐乐的画作恰到好处的将工笔与写意完美的结合。她的画作取法陈老莲,人物特点皆出于此。但其幽默风趣、爽朗不羁的性格特点又致使她的画作完全脱离陈洪绶格调高古、注重线条美感的影子,使她的画作既有古人的笔墨情趣又不失现代感的调讽与幽默。
  她的笔下多会描写历史典故,如:举案齐眉、西施浣纱、东方朔偷桃、庄周梦蝶、怀素书蕉等等,夸张的人物造型、不协调的人体比例以及大鼻子小眼睛的美人无不失画面的幽默感,但细细品来又不乏意趣。
  笔墨表现得恰到好处,调侃俏皮的不温不火,既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趣味,又能在画面表现上具有学术水准,即便只是这一点便足以在中国画坛占有一席之地了。
  徐启雄(1934.7—)。浙江温州人。擅工笔重彩人物。1950年入温州市美术工作者协会绘画会学画,1951年任部队美术创作员。1955年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196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承叶浅予、蒋兆和诸先生。毕业后任《人民日报》美编。1963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65年因画“美人画”受批判,调回温州任工艺美术研究所画师 。1980年调任浙江画院专职画家。是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工笔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世纪全国工笔画大展评审委员会执行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民盟中央委员、全国工笔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特聘教授。
  作品有《下战表》、《山林的早晨》、《苗寨新嫁娘》、《姑苏花农》、《晨光》、《夕归》、《山长绿水长流》、《雨后雨花开》等。曾获全国性美展金质奖、银质奖和荣誉奖;1988年、1991年两次获全国性展览最高奖;获省市级美展金质奖、银质奖和优秀奖。秋阳灿灿》、《春风习习》获全国首届、二届工笔画大展金奖;《决战之前》等作品获全国大展银、铜及荣誉奖。1988年获国务院授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再次获国务院表彰证书及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美国传记中心选为年“国际上有突出贡献的人物”而授予“十年来国际杰出领先人物”称号,并入录第15版《国际杰出领先人物名录》。1996年被中央电视台选为《东方之子》专题,作品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等。出版有《徐启雄工笔人物画选集》、《徐启雄画选》。收 藏:作品为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美术机构及个人收藏。
  王泰戈,字天翼,啸林斋主人,善画虎、狮、豹、熊、熊猫等,英文名TigerWang.素有虎王之称。泰戈先生所画狮虎的眼神可谓神来之笔,他扑捉到了这些强悍猛兽瞬间眼神变化,这和他常年在写生是分野外不开的,他倾其所有,为了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一种眼神,要蹲守几个小时,如此这般才有了他独一无二的精彩力作。
  王炳炎,1985年被推荐进修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后考入该校,1988年毕业。湖南理工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工笔画协会会员,湖南省工笔画协会副会长,湖南省工笔画艺委会副主任,湖南省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湖南书画院特聘画家。
  《怀念》1996年被评为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1997年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画坛百杰画家。作品曾参加全国第六、八、九、十届美展,曾数次在长沙、苏州、深圳、北京等地举办个展和联展。先后在《美术观察》、《人民日报》、《国画家》等国家重要刊物发表多篇论文。个人出版有《百杰画家王炳炎作品集》、《名家技法优选——现代工笔人物画》。作品和传略被《中国美术五十年》、《中国工笔画1900——1997》、《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年鉴》、《美术辞林》、《当代中国画》、《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和日本出版的《中国美术优秀作品展作品集》等出版物介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笔画入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