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智力三级残疾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理论与实践有感

为“随班就读”儿童设立“助学小伙伴”的实践研究--《中国教师》2012年14期
为“随班就读”儿童设立“助学小伙伴”的实践研究
【摘要】:正"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能满足他们特殊需要的教育形式,是中国大陆吸纳现代"融合教育"理念而开展的一种特殊教育办学形式。"随班就读"儿童包括智力低下儿童、残疾儿童和一些特殊心理表现的儿童。据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对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适应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1]所以,为了避免他们产生自卑感,并让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让他们能较好地融合到集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760【正文快照】: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能满足他们特殊需要的教育形式,是中国大陆吸纳现代“融合教育”理念而开展的一种特殊教育办学形式。“随班就读”儿童包括智力低下儿童、残疾儿童和一些特殊心理表现的儿童。据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对轻度智力落后学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蒋丹林;;[J];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08期
严丹;刘明清;;[J];文教资料;2013年19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熊琪;;[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王慧;[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学甫;;[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2期
华国栋;[J];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孙学甫;;[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2期
王思阳;;[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李秀;;[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蒋丹林;;[J];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08期
魏轶兵;;[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52期
高喜刚,曹照琪,蔡明尚;[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4期
万莉莉;[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01期
卿素兰;封志纯;;[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柳;[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杜甫;[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黄楠;[D];西南大学;2011年
邬平川;[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张慧敏;[D];西南大学;2008年
徐素琼;[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刘洋;[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肖艳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梁旭;[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胡彦玮;[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新风;;[J];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07期
白帆;;[J];学理论;2011年19期
石茂林;;[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蒋丹林;;[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钟经华;孙颖;张海丛;;[J];现代特殊教育;2011年09期
高喜刚,曹照琪,蔡明尚;[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4期
王慧;[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06期
陈丽江;[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08期
卿素兰,刘在花,杨希洁,赫尔实;[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10期
石晓辉;;[J];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侯旭;[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德林,王耀,苏俊山;[J];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06期
郭景萍;[J];求索;2004年04期
张福娟,江琴娣,杨福义;[J];心理科学;2004年04期
彭霞光;[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2期
吴支奎;[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2期
王珩;[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5期
孔明;[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6期
黄志成;[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5期
江琴娣;[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阮明慧;连勇;;[J];现代特殊教育;2004年Z1期
刘岩华;[J];北京教育;1994年Z2期
彭霞光;[J];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04期
缪满英;;[J];上海教育;2001年05期
陈云英;[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2期
陈荣弟;;[J];现代特殊教育;2010年12期
朱佳妮,姚莉萍,陈超翰;[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5期
;[J];现代特殊教育;2009年02期
吴永玲;;[J];现代特殊教育;2009年02期
叶立言;[J];中国特殊教育;199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芮;;[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杨芮;;[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苏秀玲;;[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李学富;;[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李学富;;[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付莉;;[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卿素兰;罗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李蓉;;[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周海霞;;[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沈克俭;季春萍;;[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陈晓蓓;[N];中国教育报;2004年
李丽龙 记者
童顺鸣;[N];四川日报;2009年
荣肖磊 仝静海;[N];河北日报;2009年
王笑梅;[N];辽宁日报;2011年
通讯员 陈文燕 余小熊 张敏 记者 张向瑜 王倩;[N];杭州日报;2006年
记者卢文洁通讯员肖培坚;[N];广州日报;2004年
刘昊;[N];北京日报;2009年
赵正元;[N];中国教育报;2009年
林泽全;[N];自贡日报;2005年
通讯员 李江永;[N];喀什日报(汉);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伟;[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杜晓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刘慧丽;[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李晓燕;[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李娜;[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徐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吕雯慧;[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徐浙宁;[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宋志强;[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苏雪云;[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昱;[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黄美贤;[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胡胜;[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孙宏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朱莉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张娟;[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邬平川;[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罗琳;[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张继发;[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凌东山;[D];西南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农村小学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及省内外研究现状
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是我国现阶段的一种特殊教育办学形式,它符合我国国情,既满足了家长“选择就近入学以便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一现实需要,更是缓解了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压力。”
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相继在随班就读的评价问题、师资培养、教学策略、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他们的实践证明:随班就读不仅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提供了更多的入学机会,使我国义务教育入学率大大提高,而且在非残疾儿童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有助于残疾儿童向正常化发展,他们的潜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正常儿童则在与残疾儿童的交往中学会关心、帮助、宽容、谦让,这种双动互赢促进了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一体化”,实现教育融合。但由于随班就读是一个新的领域,要让残疾儿童真正享受到优质教育,仍需要在随班就读的评价问题、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支持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
我市特殊学校因条件所限,只开办了“盲生班”“聋生班”,市内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早已存在。这些残疾儿童虽然进入普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但他们的教育一直存在问题,一方面,任课教师因施教后,智障儿童变化甚微而失去信心,在教学上也就对他们放任自流、不闻不问,造成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就坐”“随班混读”,随班儿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忽视了这部分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拔苗助长,让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老师教得苦,孩子学得累,最终导致随班孩子过早地离开了课堂,离开了学校。
从2004年起,我镇小学也开展了随班就读工作研究,通过摸底调查我们发现:1、随班孩子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他们对孩子缺少必要的康复训练与行为矫正;2、中轻度智障儿童具有随班就读可行性,满足个别需要的教育与训练,缺陷补偿,潜能开发,足以让他们回归主流走向正常化。3、随着单亲孩子、留守孩子的增多,普通学校内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也逐渐增多,这些特殊儿童的教育已成为普校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4、智障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学习障碍与其心理障碍密不可分,心理障碍是导致他们存在学习障碍的重要原因。
前期探索让我们的随班就读工作蓬勃发展起来。在得到社会、家长认可的同时,我们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怎样的教育教学目标更适合每一位智障儿童的需要。二、怎样处理普通教材,让它接近智障儿童的“最近发展期”。三、课堂上怎样把“面向全体”与“差异教学”有机结合,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四、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等又怎样协调与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确保智障儿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为了让随班孩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提高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市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我镇小学积极与什邡市教科所联系,合作研究《农村小学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策略》。此课题也得到了省、市专家的大力支持,课题于2006年申报为德阳市级课题,并于日成功开题,
二、课题界定
&&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智障儿童”是指智力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并在社会行为的适应方面也有明显障碍的儿童。“教育策略”指对随班就读学生实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农村小学智障儿童。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与训练,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潜能,使随班就读智障儿童的感知、动作、记忆、思维、语言、性格等都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的进步,为他们的进一步教育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内容及步骤
(一)、研究内容
1、研究适合智障儿童随班就读发展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随班就读智障儿童教育目标:让智障儿童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随班就读智障儿童学习的内容包括:根据智障儿童个体学习需要选择普通教材的学习内容;努力开发补偿缺陷、开发潜能的课程;挖掘学校、社区、家庭等其他课程资源,建设社会化、生活化课程及校本课程。
2、探索课堂教学中普通生与智障生融合教学的方法
为了让孩子乐学,学得好,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适当地、有效地把各种教学方法加以综合和总结,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实际不降低目标的前提下,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分层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间隙辅导法等,兼顾智障儿童的个体差异,使智障生与普通生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3、研究并完善随班就读师生评价方案,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是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发生改变的前提。要提高随班就读质量,使随班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学校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制。
学校将立足于新课标要求,在研究与实践中探索“促进智障儿童全面发展”的智障儿童评价方案,让评价不仅关注智障儿童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智障儿童多方面的潜能,了解他们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其次,完善随班教师评价方案,让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使随班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第三,研究出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提高随班课堂教学质量。
4、探索促进智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
智障儿童生活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丰富的校内外学习活动、实践活动、康复训练,为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在学习中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在生活中丰富情感,增强能力。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采用个案分析法,结合观察法、调查法等。
准备:2004年9月--2005年12月
1、确定随班就读教育对象,建立随班就读学生教育档案。
2、成立顾问小组和课题主研小组。
3、建立随班就读资源室,购置电脑、书籍、玩具等,为随班就读学生康复教育提供机会和活动场所。同时,挑选骨干教师担任随班就读任课教师和资源室教师。通过教研培训、个人自修、送出培训等形式,提高这部分教师的综合能力,
4、组织主研人员认真分析我镇智障学生现状,研讨教育教学的方法。同时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深入了解随班就读教育工作,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为研究工作奠定好理论基础。
实施:2006年2月――2008年12月
第一阶段:2006年2月――2006年12月
1、撰写课题论证报告,论证课题的可行性,制定研究计划。
2、逐步实施研究方案,利用每月例会对课题人员进行理论培训,研究方法的培训。
3、课题组成员建立学生个案和教师个案,将学生个案与普遍情况相结合,及时了解研究效果。定时召开专题研讨会,相互交流经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困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再付诸于实践。
4、主研人员通过自己的教学、下校听课、课例研讨,探索出适合智障儿童发展的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
5、研究如何建立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体系,让这一体系为随班就读工作提供更有力、更全面的保证。
第二阶段:2007年2月――2007年12月
1、课题组对第一阶段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课题组成员相互交流经验,积累资料,查找不足,再根据情况调整方案,制定新的研究计划,通过研究―实践―分析―论证,总结出适合智障儿童随班就读发展的教育目标,确定出适合随班就读智障儿童的学习内容。
2、 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支持,合二为一的的方法,并通过课例研讨、示范课、常规教研活动进行分析、论证。
力、情感态度等的测评,探索出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价方式,任教教师的评价方式。
4、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智障儿童学业情况、情感态度、生活能力等方面,结合平时对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探索出促进智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
5、通过专题讲座、课例研讨、示范课展示阶段性研究成果,鼓励所有随班就读教师参与研究,献计献策。
6、请随班就读教育专家走进学校指导,一是进行理论培训,二是辅导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帮助随班就读教师提高理论和研究水平。其次,通过校际交流,共享优秀资源,相互促进。
第三阶段:2008年2月――2008年12月
1、进一步巩固完善前期研究成果,加强实践操作论证。
2、为智障儿童的融合教育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丰富校内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让智障儿童更快更好的融入大家庭之中,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3、课题组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终期测定,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将教师研究论文、心得、案例汇编成集。
4、举行结题鉴定会。
总结经验、提炼成果。采取边实验、边归纳、边总结、边推广的办法,在系统提炼的同时,向全市进行推广。
四、研究阶段成果
A、理论成果
1、随班就读为残疾儿童回归主流创造了条件
在近两个阶段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带领随班教师学习了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研究了特殊儿童教育学、心理学,逐步掌握了特殊儿童教育原理。通过全面了解国内外随班就读工作开展情况,老师们的认识提高了,明确了中轻度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可行性,并充分认识到:尽可能早地把残疾儿童放回到普通学校、普通班级接受教育,为残疾儿童回归主流创造了条件良好的内外环境,可以逐渐减轻儿童因自身残疾而带来的焦虑心理,克服自卑情绪,加强与正常儿童的交流与合作,并使健全儿童考虑到残疾儿童的存在和需要,学会关心、帮助残疾儿童,这种教育形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扫除心理障碍是开发智障儿童智力的前提
轻度智力残疾儿童有的是药物所致,有的是长期受家庭纠纷、父母离异、学习负担、受人歧视、得不到人的关爱而心里压抑、偏差,造成心理偏、行为怪,或呆,或变化起伏大的现状,也有因外伤所致影响了智力的发展。由于智力残疾儿童基自身所体现的“与众不同”,令周围环境无法与其适应,他们往往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导致他们形成学习障碍(含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写作障碍、计算障碍等)。通过对随班儿童的个案研究,随班教师深深体会到对于一个心理上有障碍的特殊儿童,只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爱,发掘他们身边的有利因素,从外部因素入手,消除他们内心的不良因素,就能使他们像同龄孩子那样健康、愉快地成长。
3、营造民主、轻松、创造、快乐的发展空间
智障孩子生活在家庭、学校,更生活在社会中,他们长期遭受各种歧视,因此,内心特别脆弱,他们更需要关心、理解、帮助,我们只有尊重、懂得智障孩子的需要,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我们只有以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关心爱护他们,才能融化他们心中的冰雪,给他们以民主、轻松、创造、快乐的生活和学习空间,使他们内在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B、技术成果&&&&&&&&&&&&&&&&&&&&&&&&&&&&&&&&&&&&&&&&&&&&&&&&&&&&
1、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放矢地实施帮助
爱因斯坦普经说过:“只有热爱学生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智障儿童敏感脆弱如一颗小草,爱,才能让他们蓬勃生长。随班教师只要以爱心、信心、耐心、恒心去关爱孩子,他们就能走出心理障碍,就会创造生命的奇迹。我们的具体作法是:⑴充分利用家庭资源,重塑其信心。教师通过家访或“家校联系卡”,让家长正视现实,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采用科学适度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的转化与成长。⑵教师加强心理疏导,缩短智障孩子与健全孩子的差距。宽容、赏识、激励、鞭策,不气馁、不打骂、不嘲讽,以博大的胸怀、良好的品行感化智障孩子。⑶创设和谐的集体氛围,温暖的阳光照亮孩子的心田。学校与班级开展了“和你在一起”“同在蓝天下”“小草也有开花的心”等主题活动,将爱的种子播撒进普通孩子的心里,“爱心天使行动”让智障儿童在爱海中扬起自信的风帆。
2、正确对待他们的学习能力,努力促进他们发展
智障孩子的智力水平比同龄儿童低,且发展速度缓慢。那么他们是否就没有学习能力呢?实践证明:在有组织的教育、训练下,他们是具有发展的可能的,关键是我们要正确对待他们的学习能力,努力促使他们发展。
⑴因人施教,提优补差,优化课堂教学
抓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智力落后儿童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关键。以下就是随班教师根据智障随班生具体情况而设计的教案:
A、谢云森情况分析
谢云森,9岁,二年级学生。表现出A、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差。同学课间玩游戏他从不参与,受了委屈也从不和同学争论;B、反应较迟钝,做事总比其他孩子慢;C、存在较严重的学习障碍,缺乏阅读、理解、想象、表达、记忆等多方面能力,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回答问题常常答非所问,表达不畅。
B、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1、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大意,能较有感情地读好部分语句;
2、学习丑小鸭不怕挫折与打击的精神。
重点: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品读感悟,体会丑小鸭经历的种种挫折和打击,感受到丑小鸭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难点:领悟童话告诉人们的道理。
重点:图文结合,了解课文大意;
难点:从学文中明白不怕挫折与打击。
生词卡片、多媒本课件
共两课时(本教案为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词,开火车读,抽读“欺负、讨厌”。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研读课文
(一)感知丑小鸭的形象
1、教师语言描述,学生观察,说说丑小鸭的样子。
2、课文中是怎样描写丑小鸭的?生读文勾句。
3、汇报交流,朗读句子,读出丑小鸭的“丑”
(二)了解丑小鸭的遭遇
1、自主阅读,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体会不幸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重点词语进行感悟
A“除了……谁都……”
B“哥哥姐姐咬它……连养鸭的小姑娘……“
读这个句子时,你想象到什么了?抽生读,齐读。
C“丑小鸭来到树林里……”
小鸟会怎样讥笑他呢?理解“讥笑”
猎狗追赶上丑小鸭会怎样对待他呢?
拓展:丑小鸭在树林里,还会遭遇到什么?
比较句子:哪句话更好,好在哪里?
★&&&& 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 他白天躲起来,到了晚上出来找吃的。
D“秋天到了,……悄悄地过日子”
E“天越来越冷……”
3、感情朗读3-6自然段
&(三)感悟丑小鸭的追求。
(课件播放天鹅从天空飞过的情景,师描述)面对这一群洁白美丽的天鹅,丑小鸭感到又(-“惊奇”)又(-“羡慕”)他为什么惊奇?他又羡慕什么?
过渡:丑小鸭的梦想实现了吗?哪一段告诉我们他的梦想实现了?孩子们一起来读第7自然段。(课件出示天鹅图)
(四)感受丑小鸭的“惊喜”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天鹅呀?此时,丑小鸭心里会怎么想?联系上文,体会丑小鸭的惊喜。
出示句子: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指导学生读出惊喜之情。学生自由练读,抽生读,齐读。
三、深化情感
1、要是丑小鸭来到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你想对丑小鸭的哥哥姐姐,或是公鸡、小鸟、猎狗,养鸭的小姑娘说些什么?
3、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在学习上、生活在有困难的人,你打算怎样帮助他们?
课外拓展:文章的作者安徒生也有着苦难的童年,有着与丑小鸭相似的经历,他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都是他写的,写得十分有意思,孩子们课余时找来读读。
请谢××跟读“欺负”一词,并用“欺负”说一句话,师鼓励。
请谢××说丑小鸭的样子。
随读生和伙伴共同勾画,师巡视
请谢××和伙伴齐读,并鼓励
师了解谢××读书的情况,鼓励谢××大胆与伙伴交流
请谢××朗读,再说说朗读句子的感受
同学说后,请谢××说说
抽谢××回答
同学说后,抽谢××完成填空。
请谢××读,若有困难,则让他与伙伴合作读
请谢××说,并鼓励他向丑小鸭学习。
28 丑小鸭
丑小鸭(图)  欺负 讨厌 讥笑 追赶   天鹅(图)               
课后选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在同学的帮助下读其中一篇
教学中,智障儿童谢云森的观察、表达、阅读、理解、朗读、合作能力都得到锻炼与提高,也极好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⑵正确处理整体与个别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的班级集体教学,但单一使用这种班级集体教学对于随班就读的班级来说,不可能满足智障学生的个体需要,而目前由于教学条件、教师人员的限制,不可能实行一对一的个别教学,因此我们便采取了集体教学为主,伙伴帮助为辅的教学形式,在集体教学中,兼顾学生的个体需要。
A、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整体与个别关系。一是在教学程序上从开始到结束,都给智障孩子以充分参与的机会;二是在课堂提问时,将备课时设计好的问题按难易程度分别提问正常学生与智障学生;三是在课堂训练中,基本题要求全班学生做,容易题可让智障孩子做。
B、在教学方法上做到“讲解与形象示范相结合”、“语言表达与态势表情相结合”、“解释启发与主体获得成功相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关键环节都照顾到智障学生,并针对他们的缺陷进行补偿。
C、智障儿童虽然与普通儿童使用同样的教材,但在教学内容上是有区别的。应做到:a、低起点小步子;b、重知识少内容;c、多循环新花样;d、学技能多实践。&
⑶、发挥助学小伙伴的作用  助学伙伴是随班就读教学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不仅使智障儿童从同学的帮助中解除一部分学习和行动上的困难,还能从与正常儿童的交往中,开阔眼界,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对助学伙伴来说,助学活动也是建立爱心,学会关心他人,促进自我的好机会。随班就读伙伴助学的通常做法是:助学伙伴以小组的形式出现,一般选配2-4人,分别在智障儿童学习和行动上给予帮助。选配的助学伙伴必须是品学兼优,有热情,有耐心的正常儿童。助学伙伴的任务是:(1)在行动上给予帮助; (2)在学习上给予帮助;(3)协助教师对智障儿童进行缺陷补偿。教师对助学小伙伴还要进行不间断的培训。
3、建立激励性评价体系,促进师生发展
 智障儿童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对他们的教学要求不能与正常儿童一样,否则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对他们的评价,我们会结合期初制定的教育目标,从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劳动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见附件)
智障儿童的系统评估包括口头、书面、操作等考核形式,试题可分类、分段出示给学生,让随读生在无心理障碍的气氛中进行。智障儿童也参加普通班的测试,同时,还要评价随读生的学习习惯、态度、情趣等非智力因素,以便掌握随读生的学习使其保持最佳发展状态,此评价由班主任、任课教师会同家长共同完成。
对随班就读任课教师工作的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看辅导态度。二看辅导结果。三看辅导记录。四看辅导过程。五看家长评价。在随班就读教育教学工作中成效显著的教师,学校给予表彰、奖励。随班就读教师工作评估考核表见附件。
五、研究效果
1、学生个体迅速发展
通过实验,学生的心理逐渐得到了康复,他们学会了关爱,学会了尊重,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他们对生活和学习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自信心和热情,师生间的感情融洽,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孩子们的能力增强了,部分孩子的特长也逐渐显现出来。如五年级随班孩子蔡程经过一年的个别教育逐渐走向正常,一年后转为普通学生,六年级时,她创作出小诗《浪花》:如果没有礁石的阻拦/我怎能开得这般美丽/ 所以,当我完成每一次撞击/只有欢笑/没有叹息/于是,我告诉自己/在生活的海洋上/不能把礁石忘记。又如一年级随班孩子潘开亮入学初期与入学半年后也变化显著(见下表):
入学时表现
入学半年后表现
不和同学正常交往,经常敲敲这个,打打那个,或者拿别人的东西引别人去追赶他。喜欢捣乱,如扣上别班教室的前后门,老师找他谈心问情况,他一副似笑非笑的样子,也不作声,有时干脆跑掉。
“三八”那天,潘开亮早早来到学校,独自一人认真打扫讲桌。虽然他的动作并不熟练,打扫得并不彻底,但他已经学会爱老师、爱集体。
2、随班教师从事特教工作的能力增强
课题研究让随班教师掌握更为丰富的特教理论,形成更为丰富的特教经验,他们不仅对智障儿童随班学习实施教育,还对普通孩子中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了帮助与指导。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随班教师学理论,精钻研,勤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随班教师涂敏撰写的文章《关注随班儿童,助其放飞梦想》在德阳市特殊教育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刘敏老师撰写的文章《爱,给随班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闵国华教师撰写的文章《加强管理,打造随班就读工作新平台》均在市上发表交流,刘桔红教师承担了片区、市级、省级三堂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研讨课。
3、和谐教育初步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课题研究促进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散发出关爱、欢乐、奉献、奋进、纯真的特质。人文化的教育,人文化的关怀使生与生、师与生、学科与学科之间更加和谐,有利于所有儿童的健康成长。特教老师、特教专家,上级领导定期到学校指导工作,学校定期与随班家长交流意见,接受社会的监督,这些规范的支持保障体系的形成,为智障儿童的教育与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支持,2006年,学校荣获了“什邡市随班就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并作了随班就读经验交流。
4、教育活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促进师生发展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集体活动,如班会队会、各种庆祝活动,促进了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融合,让智障孩子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才能得到了展现。个别辅导活动、康复活动,使智障儿童的缺陷得到矫正和补偿,潜能得到有效开发。让孩子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智障儿童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品德的塑造,体魄的强健。
袁万鹏是我校一名智障儿童,因为他学习差,很多同学看不起他。开学初,学校组建校篮球队,针对他个子高、身体壮,他被吸收为入队。有了学校、教师的关注,他特别高兴,在每天的训练中,他都特别刻苦,一向不爱说话的他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球技,内心的想法,性格开朗了很多,在学习上也自信多了。
通过近两个阶段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以下成果:《随班就读学生评价方案》《随班就读教师评价方案》《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智障儿童随班就读语文教学目标》《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数学教学目标》《智障儿童随班就读品德、能力目标》(见附件)。
&& &&&&&&&&&&&&&&&&&&&&&&&&&&&& 《农村小学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策略研究》
课& 题& 组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力残疾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