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练毛笔字才能让毛笔的毛更香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论《红楼梦》中的楚蕲风物
论《红楼梦》中的楚蕲风物王巧林&内容摘要:《红楼梦》一书描写楚地风物极多,尤其是楚南风物。其中旧时楚南之蕲州的风物为作者描写的一个重心,不妨简称为楚蕲风物。诸如竹簟(蕲簟)、竹笛(蕲竹笛)、竹夫人(蕲竹所编制)、艾(蕲艾)、法制紫姜等。而这些风物,历史上多作为贡品或奢侈的馈赠礼品。而且,历代文人笔下题咏,均与《红楼梦》的作者家乡蕲州、蕲春有关。其中前面四物乃根据旧时“蕲阳四宝”中的蕲竹和蕲艾而来,法制紫姜则是从明清之际旅蕲南京帮王元丰、纪恒祥两大商号所产油浸紫姜而来。由此可证,《红楼梦》作者有意将家乡风物直接或含蓄地写入书中,从而证明《红楼梦》一书为楚蕲人顾景星所撰。关键词:竹簟& 竹笛& 竹夫人& 蕲艾& 法制紫姜 楚蕲风物 顾景星&《红楼梦》一书,除描写了“三湘”(潇湘妃子、史湘云和柳湘莲)人名,以及数不胜数的楚地地名或名胜外,作者对于楚地风物描写也是较多的,尤其是楚南(今湖南)的风物,如斑竹、湘帘、湘裙、湘绣、老君眉、湘山石、艾(蕲艾)、芙蓉簟(蕲簟)、笛子(蕲竹笛)、竹夫人(蕲竹制)和法制紫姜等。如果说,若写的是单一的某地方风物,或属巧合,不足为奇。但是,书中所写楚地之风物,可谓比比皆是,则不是属于某种巧合的范畴了。可知作者当为楚人无疑。否则,何以写出如此之多的楚地风物呢?或许有学者不知道,清朝以前湖广未分省时,大别山以南的蕲黄和江南的鄂渚(今鄂州)、兴国州(今阳新)等地,即今鄂东南广大地区,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无论是文人笔墨,还是人们日常习惯称呼,均被称作湖南、荆南或楚南。如明代著名文人、官至大学士的湖南茶陵人李东阳在《华编修伯瞻墓志铭》中,对于蕲州文人华伯瞻(峦)称道:“予见伯瞻书势已逼人,私喜吾湖南后来之杰,盖其在此。”①又如顾景星在《白茅堂集》卷十四中《与澹岩论乐府》一诗后,附蕲州人卢紘《奉和次韵》一诗,其中有诗句:“江左分雄族,荆南挺异才。”②意思是说顾景星的祖籍昆山顾氏为江东大族,而分支到湖南蕲州的更是一个特出的人才大族。又如顾景星《海盐舟中奉怀龚公偶步杜少陵呈湖南亲友三十六韵》诗句云:“旅待频移乱,乡音逐断碪”、“桑梓全倾挠,川原半陆沉。”(《白茅堂集》卷之六)由此可知,旧时楚地文人将蕲州视为湖南,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书中为何出现如此之多的与楚之湖南相关的人名、地名和风物之故。历史上的蕲春、蕲州,地灵人杰,天宝物华。所谓地灵人杰,蕲州,素以“蕲阳四宝”闻名天下,历代诗人多有题咏。四宝者,蕲簟din、蕲艾、蕲蛇和蕲龟也。俗语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我国偌大的东北也只有“三宝”,而旧时楚之一隅,区区蕲州便有“四宝”。“四宝”宝在哪里?蕲竹簟,折叠似布,凉透肌骨;用蕲竹制作的竹夫人,娇小玲珑,夏日白天离不开它,夜里睡觉更离不开它,似夫人之职,故曰竹夫人;蕲竹制笛、制箫管,音韵轻柔,余音绕梁。蕲艾能炙百疾,以蕲州产为上品,成化以来天下重之;蕲蛇,又名白花蛇,据《本草纲目》载,宋开宝释名蕲蛇,乃治疗麻风病之要药,以蕲州产最良。宋罗愿《尔雅翼》云:“蛇死目皆闭,惟蕲州花蛇目开如生。舒、蕲两界间者,则一开一闭。”蕲龟,一名绿毛龟,它有一个极为好听的名字,叫绿衣使者,既可观赏,又可避蚊蝇,乃古时达官贵人观赏之玩物,《南齐书》载:“永明中,有献青毛龟者”,即此也。山川灵秀钟于蕲州如是。自古“蕲阳四宝”,驰名天下,历代骚人墨客对此多有题咏。之所以将《红楼梦》的作者锁定为明末清初两朝文学巨擘顾景星,是因为书中描写过有其家乡诸多风物。不难想见,《红楼梦》作者为何对湘地风物情有独钟。若以楚地风物而论,那太过于广泛了,不妨缩小范围,现就《红楼梦》书中所展现作者家乡楚蕲地区的风物,择其要者而论之。&(一)竹簟、竹夫人、竹笛《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贾元春在端午节时赐给贾宝玉的礼物,其中便有芙蓉簟一领。据生长于江南松江(今上海)的明代杰出科学家、博学多闻的徐光启,综合古代诸多历史文献中的记述,对于柯亭竹重新予以考证,其在《农政全书》得出一个新的结论:“柯亭竹在云梦南”。所谓云梦南,即古云梦泽之南,蕲竹作笛、作簟始于六朝而盛于唐。如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谢郑群赠簟》有诗句:“蕲州笛竹天下知,郑君所宝尤瑰奇。携来当昼不得卧,一府争看黄琉璃。”(《方舆揽胜》卷四十九引自《韩昌黎集》)这说明,至少蕲竹被称为笛竹,而且用来作笛子和簟子,早在唐代便闻名天下。那么,蕲竹,为何被称为笛竹,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竹子呢?蕲竹,又名笛竹,别称龙子、水龙吟,楚蕲方言俗称丛竹,因产于旧时蕲春、蕲州地区而得名。我国大型辞书《词源》也称蕲竹“自古即有盛名。”古时,被朝廷列入土贡。如《新唐书·第四十一卷·志三十一·地理五》载:(淮南道)蕲州蕲春郡上& 土贡:白苎、簟、鹿毛笔、茶、白花蛇、乌蛇脯。③又据康熙《蕲州志》援引旧志载:“蕲竹,一名笛竹,以色润者为簟,节疏者为笛,带须者为杖。”又,同一卷“簟”条载:“簟,竹席也。以竹为席曰簟。”④历代正史地理志、方志多作土贡或地方风物予以记载。如唐《元和郡县制》,宋《舆地纪胜》,明《广绎志》,清《一统志》,以及历代《湖广通志》、《黄州府志》和《蕲州志》等地方史志,无不有过记载。《红楼梦》一书主要说到有两种称谓的竹簟:一是芙蓉簟,二是锦茵簟。所谓芙蓉簟,就是运用蕲竹编制的簟子,按照簟子上编织有芙蓉图案而得名,简称蕲簟或竹簟。所谓锦茵簟,意思是此簟胜过锦制褥垫。如唐代诗人舒州(今安庆)名士曹松《蕲州簟》:“细皮重叠织双纹,滑腻铺床胜锦茵。”(周勤:《蕲春四宝八景集》第7页,湖北青年旅游研究会,蕲准印字(1989)第010号)显然,书中的锦茵簟乃从此诗句化来。其实,这两种簟子名均为虚构,因为人们只是习惯性称作簟子或蕲簟,并无这样的称谓。尽管这是作者的虚构之名,但是,其用意是再明白不过的了。旧时楚地多莲藕,以湖南为盛。唐代诗人谭用之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因此,后来人们将湖南称作“芙蓉国”。上文已述,旧时蕲州地域非但有湖南之谓,而且蕲州城岛周围的雨湖、莲市湖以盛产莲藕著称。顾景星家所在的全胜坊便是在雨湖边上,故其有诗句“身居水泊莲花国”。莲花国,即芙蓉国也。因此,芙蓉簟,即指旧时楚南蕲州(今属湖北蕲春)所产竹簟。故《红楼梦》作者,在第二十八回中,写到贾元春在端午节时赐给贾宝玉的礼物,其中便有芙蓉簟一领。我国历史上有那一种竹簟子作为贡品、作为宫廷御赐之品呢?惟有蕲簟。蕲簟,按照旧时的尺寸,为长八尺,宽五尺,工匠在编制时,从砍伐季节的选择到劈蔑编制,自有一套独特的工艺。夏日,人们睡在蕲簟上,无异于今人睡在温度适宜的空调房中一样享受!在旧时没有空调的时代,蕲竹簟一直视为夏日的奢侈品。竹簟,自古有之。然而,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毫无例外的是被称作竹席子或凉席子,惟有南方部分地区,如旧时以蕲州为核心的楚南(今湖南)和靠近蕲州的江淮部分地区,如江西的九江、安徽的安庆、合肥等地区称作簟子。即便是靠近“吴头楚尾”的我国以南京为核心的东南部广大地区,以及比邻旧时蕲州的河南潢川一带,抑或是今天的武汉,毫无例外地称作席子或竹席子。蕲簟,作为“蕲阳四宝”之一,以充方物,由来已久。早在唐代,人们便将其作为馈送友人至尊礼品,不少人为得到蕲簟,哪怕砸锅卖铁、倾其家资也在所不惜!如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有诗句“日暮归来独惆怅,有买直欲倾家资。谁谓故人知我意,卷送八尺含风漪。”(同上《谢郑群赠簟》)意思是有一天日暮回家之时,为没有买到蕲簟而感到烦闷不安,心想:如果有买这样的簟子,不管它有多贵,哪怕是竭尽家资也要买上一领,哪知道我的老朋友(郑群)知道我怕热急需这东西,却卷送来了像是从水面上取出来一般冰凉的八尺蕲簟!可见,蕲簟这物品在当时文人心目中是何等奢侈!可以说是千金难求一簟。正因为蕲簟作为贡品和贵重礼品,所以,书中贾妃省亲时作为宫中贵重物品御赐给家人。蕲俗,每到端午节时已经是热天了,便开始将冬天的床单换成蕲簟铺在床上,而北方此时天气还不太热,不到用簟子的季节。作者在《红楼梦》书中,将贾宝玉在端午节得到姐姐贾元春送的礼物后,那份喜悦展示得淋漓尽致。一领竹簟子何以能作为贡品或馈送亲友的上佳礼品呢?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因为,它是名贵的蕲竹(笛竹)所制。蕲竹性凉,用此作簟,有别于寻常之物,因其植物纤维纹路细腻,色泽晶莹,且具有较强的韧性而不易折断,人们形容它折叠似布。若用今天的话来形容,该竹乃称得上是天然纳米植物。至今蕲春还有不少农村的家庭栽种有此竹。之所以蕲竹作簟备受世人喜爱,是因为它竹编织的怎么也达不到蕲簟如此凉爽效果。故历代将其作为贡品或上佳馈赠礼品。然而,如此一来也累坏了地方百姓。据《明史》和历代《蕲州志》等,无不载有《太祖高皇帝却蕲州进簟谕》一文。说的是洪武元年夏四月辛丑,蕲州进竹簟,在蕲州打过仗的朱元璋,深知当地百姓疾苦,来之不易,于是下了一道谕旨,文曰:古有方物之贡,惟服食器用,故无耳目之娱,玩好之失。今所进竹簟,固为用物,但无命来献,恐下闻风争进奇巧,劳民伤财,自兹始矣。却之!仍命四方,非朝廷所需者,毋妄献!⑤从此,再也没有人大胆妄献蕲簟了。顾景星有诗句:“只今芦荻萧萧地,哭杀当年采竹人!”又有“曾闻高帝轻方物,簟笛休令进得来。”其在《咏簟寄周元亮亮工》,有诗句云:“蕲州笛竹簟,自古传瑰奇。天光荡云气,湘色含风漪。”(《白茅堂集》卷之八)诗人往往在诗后充满哀愁或悲哀,与宋代范石湖在《谢龚养正宋蕲竹杖》中吟咏的“一声霜晓谩吹愁,八尺风漪不耐秋”(《石湖集》)一样,只是顾景星的诗句,似乎显得更加含蓄而已。清张养重《竹枝词》:“蕲州竹簟凉于水,黄陂葛巾细于纱。”古代文人吟诗作词,只要说到竹簟、竹笛、竹夫人,十之八九多吟咏的是蕲竹。南朝时,一次,湘东王携)、刘孝先从九江乘画舫至著名的绿茶之乡蕲春游历,第一站便是园峰山(即今蕲州城地界),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能做笛子的蕲竹,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咏竹》一诗,诗云: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看来古代文人吟诗,多将竹子比喻高节、贞心,以及与湘妃泪和“吐龙吟”的蕲竹笛联系起来。故《红楼梦》作者塑造了一个高节、对于故国怀抱贞心的潇湘妃子林黛玉的形象。而且,作者在书中多次写到吹笛的故事。继而,他们一行游历了道教名山魁山(今名仙人台),萧绎于此则吟咏了一首千古名篇《春日》。后来,萧绎当了皇帝,是为梁元帝。于是让颇有才气的刘孝先充当黄门侍郎。又如宋孔德明《水调歌头·龙笛词》有词句“龙吟越调孤喷,清浊最堪听”、“幸遇良宵佳景,轰起一声蕲州,耳畔觉泠泠。裂石穿云去,万鬼尽潜形。”(《全宋词》)所谓龙笛,即蕲竹笛。用蕲竹笛吹出的妙音,荡气回肠,能令裂石穿云去,能让万鬼躲起来。但是,似乎又让人感到悲愁。如晚明苏州人冯梦龙,他在《喻世明言》第十五卷“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一篇写道:却说是五代唐朝里,有两个客人:王一太,王二太,乃兄弟两人。获得一对蕲州出的龙笛材,不曾开成笛。天生奇异,根似龙头之状,世所无者。特地将来究州毒符县东峰东岱岳殿下火池内烧献。烧罢,圣帝赐与炳灵公。炳灵公遂令康、张二圣前去郑州毒宁军,唤开笛阎招亮来。康、张二圣领命,即时到郑州,变做两个凡人,径来见阎招亮。这阎招亮正在门前开笛,只见两个人来相揖。作揖罢,道:“一个官员,有两管龙笛蕲材,欲请持谣便去开则个。这官员急性,开毕重重酬谢,便等同去。”阎招亮即时收拾了作仗,厮赶二人来。顷刻间,到一个所在。阎招亮抬头看时,只见牌上写道:“东峰东岱岳。”有龙笛材之誉的蕲竹,能被文人写入到小说里,说明此龙笛材有别于寻常之竹。《红楼梦》书中非但多次写到吹笛,而且,无不令人哀愁伤感。如第七十六回贾府过中秋时,作者写道: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因命人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贾母道:“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按:这段话中,有三处写到笛子,而表现出不同意思。先是写到贾母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因为笛子是他的“乡音”呀!当然,他不会像冯梦龙那样直接写成是蕲州的龙笛,那太过于直白了,而只能委婉地写到吹笛的故事。继而,作者写到笛声“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尽管这声音有些悲喜交集,但是趁着这清风明月,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后来写到这笛声“果真比先越发凄凉”、“且笛声悲怨”,贾母“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谁都知道,这是预示贾府将败之兆。但是,难道不是作者有感蕲城被屠和明亡么?否则,贾母为何如此伤感!当然,这种感受来源于顾景星本人哪!南宋诗人蕲州人李远,在金兵屠蕲城后,时任杭州通判的他,仍然客居于钱塘,一个月光之夜,当他听到有人在月光下吹笛,凄然有思归之念,于是写了一首《闻笛忆蕲竹》的诗,其中有诗句云:“深闺兰灯照空床,笛声不如离恨长。曲终人散一惆怅,回首江山非故乡。”(《前贤小集拾遗》)历经丧乱的顾景星,与同邑人李远当时的心境颇有同感,所以,他借贾母有此一番悲伤的感叹。又如宋代诗人杨冠卿《霜天晓角》词句:“蕲竹奏新曲,惊回梦幽独。”(《全宋词》)明代诗人陈继儒《吹笛》诗云:“蕲竹能令水龙吟,玉人应在明月中。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眉公消夏部》)诗人说蕲竹笛吹出的妙声能令水龙吟,美人应在明月之中,这是一种何等天籁之音呀!我们再看顾景星在《蕲竹》四首之一,诗云:蕲竹能吹彩凤鸣,弥筠织簟胜桃笙。只因兵火摧残尽,寻遍空山无一茎。⑥吹着蕲竹笛能引来凤凰鸣叫,那又是一种何等天籁之音般的仙乐呀!用蕲竹织簟胜过桃笙。诗人接下来的意思:遗憾的是,只因当年毁于兵火,如今空空如也,寻遍所有的山连一茎竹子也找不到。对此,《红楼梦》一书对于蕲竹多有含蓄地描写。如第五十回芦雪庵联句时,宝玉有“何处梅花笛”,所谓梅花笛,即《梅花落》笛曲名。作者用来隐喻蕲竹笛吹出的笛曲。因为古人吟诗为了渲染悲愁气氛,多从竹笛联想到极具哀愁的《梅花落》笛曲,如白居易《寄李蕲州》:“笛愁春尽梅花里,簟冷秋生薤叶中。”上文所引李远《闻笛忆蕲竹》:“君不见,玉管横吹黄鹤楼,江城五月梅花落。”宝钗有“谁家碧玉箫,鳌愁坤轴陷”,玉管、玉箫,均隐喻蕲竹作的笛、箫,古人用碧玉比喻翠竹。而“鳌愁坤轴陷”之句,则是指蕲城被屠一如蕲州江中作为地轴之喻的顽石崩陷,同时,借以隐喻明亡。宝琴有“林斧不闻樵”之语,便是作者含蓄地说出蕲竹被砍伐殆尽之事,意思是再也听不到山中樵夫那砍伐蕲竹的声音了。由于高鹗、程伟元不知作者其意,他们在程甲本中将此句改为“林斧或闻樵”,尽管是一字之差,而意思完全有别。作者在这一回贾宝玉与红楼诸艳的联句中,实际上是作者给浓墨重彩而含蓄地写到蕲竹被毁的情况,即蕲竹遭到张献忠、宁南侯等砍伐,以竹喻人,含蓄地说出蕲城被屠之事。蕲竹尚且如此,何况人乎?!观此回联句,无一不是充满了悲哀之音。不少学者不解其中之意,原是被狡猾的作者最后两句“欲志今朝乐,凭诗祝舜尧”所迷惑,以为这是颂圣的联句。这便是《红楼梦》作者顾景星超出常人的高明之处。又如竹夫人。作者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的《春灯谜》中,还写到薛宝钗以“竹夫人”为谜底的灯谜:“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程甲本)这竹夫人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呢?它与蕲簟一样,同为古代蕲竹制作的一种消暑用具。即用蕲竹篾编织成的有很多网眼的圆筒状笼子,笼子一般长约三尺许,中空,做工精良,小巧玲珑,夏日既可抱在怀中纳凉,也可置于床上抱其入睡,也可以憩足或作为枕头,或者夹于膝间,能给人以清凉之感。宋时亦名竹夹膝,又称竹几、竹奴、竹姬,故古代蕲地的富贵人家将其作为嫁妆,至今在蕲北山区少数家庭里还能找到昔日竹夫人的踪影。可见,古时蕲州人聪明至极,尤其是夏日里夫妻一方外出不在身边,抑或是鳏夫寡女、宫廷怨妇,抱着竹夫人睡觉,无异于怀里抱着梦中情人。为什么说竹夫人也是蕲地方物呢?讲一个故事足以证实,绝非虚言。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四载:李公甫谒真西山,丐词科文字,西山留之小饮书房。指竹夫人为题曰:“蕲春县君祝氏,可封卫国夫人。”公甫援笔立成,末联云:“吁戏!保抱携持,朕不忘两夜之寝。展转反侧,尔尚形四方之风。”西山击节。盖八字用《诗》、《书》全语,皆妇人事,而形四方之风,又见竹夫人玲珑之意。其中颂德云:“常居大厦之间,多为凉德之助。剖心析肝,陈数条之风刺;自顶至踵,无一节之瑕疵。”按:说的是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抚州崇仁县(今属江西)人李刘中了进士,欲应试博学宏词科,常规是要事前拜访名公巨卿的,这样他便去拜访当时的翰林学士真德秀。真德秀留他于书房,宾主一面品茗,一面聊天。其间,真德秀指着床上蕲春人送给他的竹夫人为题说:“蕲春县君祝(竹)氏,可封卫国夫人。”要李刘写一篇词科制文(即四六文)。李刘才气横溢,倾刻功夫便写成了《蕲春县君祝氏封卫国夫人制》一篇,末云:“吁戏!保抱携持,朕不忘两夜之寝。辗转反侧,尔尚形四方之风。”真德秀击节称赏。其中“保抱携持”、“辗转反侧”八字分别出自于《书o召诰》和《诗o关雎》,皆言妇人事,而“形四方之风”,又见竹夫人玲珑之意。其中颂德云:“常居大厦之间,多为凉德之助。剖心析肝,陈数条之风刺;自顶至踵,无一节之瑕疵。”由此可见,竹夫人出自蕲州(蕲春),同样是毋庸置疑的。古时,有不少地方用青竹加以仿制,名青奴,然而,就是没有蕲竹所制的凉爽。自北宋起,由于一些著名诗人对竹夫人的题咏,使得天下文人都知道“竹夫人”为何物。如在黄州任职过团练副使的苏东坡,他在《送竹几与谢秀才》有“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的诗句,晁说之《二十六弟寄和江子我〈竹夫人〉诗一首爱其巧思戏作二首》有诗句:“莫愁妩媚主人卢,纤质交竿巧得模。”“女英谩对湘君泣,子政徒青天禄书。”南宋诗人陈亮,更是以《贺新郎·咏竹夫人》为题,将蕲簟、竹夫人和蕲竹笛吟咏一番,其上阕词云:镂刻黄金屋。向炎天、蔷薇水洒,净瓶儿浴。湿透生绡裙微褪,谁把琉璃藉玉。更管甚、微凉生熟。磊浪星儿无著处,唤青奴。记度新翻曲,娇不尽,蕲州竹。(《全宋词》)所谓“镂刻黄金屋”、“青奴”,指的便是竹夫人。最后的“记度新翻曲,娇不尽,蕲州竹”,则是指蕲竹做的笛子和竹簟。赵显宏《小令o竹夫人》,词云:“纱窗只自眠,蕲簟和谁共?客窗人静悄,檐外马丁东。好梦难同,夜永愁偏冗。披衣策短笻,明月下,醉眼闲蒙,画堂中吟肩瘦耸。”(《全元散曲》)然而,到康熙时期,除蕲州、蕲黄本地,或在蕲黄地区为官,或来蕲黄游历过的诗人偶尔有过吟咏外,鲜有诗人题咏。乾隆时期及其以后的人,应该说知道竹夫人的人少之又少。这就是上文所言蕲竹在崇祯末年先后遭受过两次灭顶之灾:一次是被张献忠屠蕲城时砍伐,二次是遭到左良玉“清君侧”时的砍伐,几乎砍伐殆尽,以致蕲簟、竹夫人工艺几近失传。想必乾隆时期的满族旗人,乃至许多北京人连竹夫人为何物,也不一定知道,自然他也写不出此竹夫人来。在楚南的江北蕲地被称为竹夫人,然而,在江南的江、浙等地,却被称为“竹夫郎”,而不称“竹夫人”。江浙一带在蕲州竹夫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其所制竹夫郎比竹夫人略长而大,俨然一个大小子,且极富创意,内置两个用竹篾编成的小圆球。圆球作何用呢?不少人认为圆球在滚动中可起到清除灰尘,保持清洁的作用。论者以为,非也。此物本身是网状、空的,何来灰尘?即使有灰尘也可以放在水中一洗了之。两球当是一种性崇拜,古时祈愿多生贵子,多子多福,一个女人在婆家不生子那将被视作一种耻辱!所以,聪明的江浙人便想出一个妙策来,在内面置入两个小圆球以象征男性,如此一来,最具阳气和阳刚之美,于是将此物作为传宗接代的神圣之物,以传统婚俗方式传承下来。请看过去越剧戏文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不妨引用以示区别于楚蕲的竹夫人,唱词云:“只见那,二八佳人床上卧,宽衣解带懒梳妆,右手摇动轻罗扇,左手抱着竹夫郎……”可见,江浙人称“竹夫郎”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样可以区分江北与江南对于此二物的不同称谓,所谓“有眼无珠腹内空”便是竹夫人,“有眼有珠腹不空”则是竹夫郎了。同时,江浙人对于楚蕲竹夫人往往从唐宋时的称谓,叫作“,如唐时苏州人陆龟蒙《竹夹膝》诗有句云:“我得笎筜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关于《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薛宝钗的谜语诗《竹夫人》,不少研究者根据早期的甲戌系统本,未见有其谜语诗,见于程甲本、程乙本,故认为是后人所增。如蔡义江先生说:这首谜虽比“更香谜”浅俗,却只袭用前人诗意,并没有什么创新,修辞上也有疵病,如“分离别”即硬凑足三字,但主要缺点还在于它完全不像是薛宝钗所作的,也就是说续作者没有“按头制帽”…… 如果思想庸俗、见识鄙陋,就难免不使自己的文字成为续貂的狗尾。(《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第153页)蔡义江先生将此谜语诗注解为后人增,是没有道理的。显然,他所说的“浅俗”、“思想庸俗”,“狗尾续貂”,这是一种不客观、不公允、不准确地评论。可以说,此论乃有违作谜语基本常识的外行话。殊不知,制作谜语讲究的就是要“浅俗”易懂。否则,就不能叫作谜语,反之,则是高雅的诗词了。而薛宝钗的这首谜语诗,谜语是主,诗是其次。同时,蔡又说“唐宋以来,咏竹夫人的诗极多”,不知是有意忽略,还是真的不知道?有宋以来诗人笔下的“竹夫人”,无一不是与蕲竹、蕲州、蕲春、蕲水等楚蕲元素相关!更为重要的是,书中的谜语多与个人命运有关,暗示宝玉后来虽然娶宝钗为妻,但时间不长就出家了,隐喻他们夫妻缘份很浅。如此吻合人物命运的谜语,却被蔡义江先生贬得一塌糊涂。而且,此谜语诗应该是原本就有的,甲戌系统本之遗漏,极有可能是抄写者的疏忽。原因何在?因为纵观全书,诸多方言、民俗、风物,均与楚蕲有关,当然,竹夫人也不例外。从中也可以看出程甲本、程乙本的后四十回,与甲戌本的前八十回同是出自顾景星一人之手笔。自唐至清,由于历代诸多著名文人的题咏,使得蕲竹、蕲竹笛、蕲簟、竹夫人等物品名噪天下。如在《全唐诗》里,除韩愈吟咏过蕲竹、蕲簟外,还有刘禹锡《送蕲州李郎中赴任》:“薤叶照人呈夏簟,松花满碗试新茶。”白居易《寄蕲州簟与元九题六韵》有“笛竹出蕲春,双刀劈翠筠。织成双锁簟,寄与独眠人。”元稹《酬乐天寄蕲州簟次韵》有“蕲簟未经春,君先拭翠筠。”又有《竹簟》:“竹簟衬重茵,未忍都令卷。”阚名《蕲簟》有“龙鳞满床波浪湿,霞光耀眼香娥碧。”宋代欧阳修《奉呈原父圣俞直讲》有“蕲州织成双水纹”、“黄琉璃光绿玉润,莹净冷滑无埃尘”,王安石《次韵欧阳永叔端溪石枕蕲州簟》有“蕲水织簟黄金纹”,在黄州待过四年的苏轼,在《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中吟道:“竹簟暑风招我老,玉堂花蕊为谁春”。(《苏轼诗集》卷十六)又在《四时·秋》中吟有“新愁旧恨眉生绿,粉汗余香在蕲竹。”(明·弘治《黄州府志》)曹修睦《赠仁晓禅师蕲州簟》有“翠筠织簟寄禅斋,半夜秋从枕底来。”(《青箱杂记》)苏轼好友楚蕲人吴德仁《蕲州溪堂幽居》有“草芳春径绿,蕲竹夜寒窗。”在蕲州为官的范纯仁(范仲淹子)在《赠蕲簟与潞公二首》中有“高眠宜享华胥乐,曾致皇家奠枕安。”(《范忠宣公集》卷五)著名词家周邦彦有词句:“蕲州簟展双纹浪,轻帐翠缕如空。”(《全宋词》)梅尧臣《次韵和永叔石枕与笛竹簟》有诗句:“蕲匠簟制蛇皮纹”、“惟公扫室施枕簟,迎凉自感东方客。”(《宛陵集》)陆游《秋思》有诗句:“蕲春笛簟怨秋凉”,又在《乙夜纳凉》中有诗句:“八尺风漪真美睡,故应高枕到窗明。”(《陆游全集》)仲并《蕲州咏竹》有“自结高人伴,雅无俗士缘”(《浮山集》卷一)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和秀野(真德秀)蕲簟之句》有“溽暑快眠知簟好,晚凉徐觉喜先成。”(《朱子大全集》)吴文英《好事近》有“蕲竹粉连香汗,是秋来陈迹。”(《全宋词》)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高启,不但隐居蕲州有年,而且作有《蕲簟》一诗,其中有诗句云:“轻云巧织成,乍展觉生凉。纹蹙寒波细,光摇夜月明。”(《高启大全集》)明代陶允宜《蕲簟》有“簟出蕲州世所无,五月六月绳床铺。恍坐水阁卧冰壶,皇都炎热逾江湖。”(《镜心堂集》)《红楼梦》中也曾说到“绳床”,看来旧时蕲州人每到端阳时便将蕲簟铺在绳床上为一种习俗了。清初时期,除顾景星、周栎园等外,还有同时期的著名文人王士祯,王曾经来蕲州游历,其在《蕲州午睡》一诗中吟道:“蕲州笛竹好,八尺含风漪。”(《王渔洋诗钞》卷九)王士祯为吟咏蕲竹、蕲簟寥寥可数的文人之一。历代文人对于蕲竹(笛竹)、蕲簟、竹夫人的题咏,举不胜举。可见,蕲竹、蕲簟、蕲竹笛、竹夫人等,在历代的文人的笔下,均是作为高级的馈赠礼品来送给至尊至爱的师友上佳礼物,而且,毫无例外的都是与楚之蕲州或蕲春有关。而且,他们多是在吟咏蕲簟时,兼咏蕲竹、竹夫人的。&&& 由此可见,《红楼梦》中的芙蓉簟、吹笛时所用笛子,以及谜语诗竹夫人等,均与顾景星的家乡蕲州有关,实乃作者刻意写出。非但为其家乡风物,而且,更因为这些东西,能勾起他铭心刻骨、不堪回首的痛苦回忆。正如&(二)蕲艾《红楼梦》书中多次写到艾蒿,如“蓬艾萧萧”、“蒲艾簪门”等。我国古代传统的治疗方法中的针灸,是中医两种不同方式的医疗方法。针即银针刺穴位,灸则是用艾叶等制成艾条、艾炷或艾卷,用以烧灼或熏烤人身的穴位。合称针灸。孟子曰:“三年之病,求七年之艾。”《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可见,我国古人运用艾蒿治病由来已久。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香气,可入药,内服可做止血剂,又供炙法上用。也称艾蒿或蕲艾。相传他处艾炙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炙则直透彻,为异也。”为什么将艾蒿称作蕲艾呢?自然是因产于蕲春、蕲州而得名。蕲艾,属菊科蒿属,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大都有此植物,但是,从明成化以来,惟蕲州产最良。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与其父亲李言闻对蕲艾推崇有加,并记录在《本草纲目》中,他说:“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对蕲艾颇有研究,曾经著有《蕲艾传》一卷,赞曰:“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炙疾,功非小补。”《一统志》亦云:“白艾出蕲州”。《名医别录》:“蕲艾可炙百病。”正因为蕲艾如此神奇,所以,天下重之,被列为“蕲阳四宝”之一,属于地方特产名贵中药材。如今蕲艾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茎、叶均可入药。蕲艾比南方它处艾更香,入药治病疗效更佳。具有理气血,逐寒湿,调经安胎,温经止血,清热止咳和消炎诸多功效。据现代科学研究,含17种已知化合物,并且挥发油含量、总黄酮含量、燃烧发热量等明显优于其它地区所产艾叶。如今我国名老中医,只要提到艾叶,谁都会说出蕲艾最良,若不知者,则称不上名老中医。即便是书中“蒲艾簪门”,也是与楚俗端阳节有关。据《荆楚岁时记》“采艾悬门斗草游戏”条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按:宗测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师旷占》曰:“岁多病则艾先生。”《红楼梦》一书非但写有“蓬艾萧萧”、“蒲艾簪门”,而且也曾写到“斗草为戏”的故事。这些词语的描写,看似作者不经意,实则有意。因为,这些词语与用蕲艾炙疾一样,与楚俗有关哪!&&& 《红楼梦》作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书中很多人名,乃至植物名,均赋予有多种含义。以“艾”为例,除隐含其家乡风物蕲艾外。在我国文字里,艾的含义极为丰富。如人《红楼梦》一书大约为作者写于四十五到五十五岁间,即五十岁左右;艾还()美丽的景色或漂亮的女色叫艾色,山川灵秀的蕲州城,华夏民族的大好山河,或有寓焉;艾通“萧”,萧即艾草,有萧条之意,故书中有所谓“蓬艾萧萧”之语,隐张献忠屠蕲城事;艾还,蕲城被屠,又有隐汉人必须将满清斩除之义,显示了作者强烈的民族意识。如《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一年不艾,而百姓饥。”亦、《汉书》:“海内艾安,府库充实。”又如称民生安定、宇内承平叫艾安。《红楼梦》作者祈盼乱后的蕲州城能得到治理或安定,所以将诸郡王以“安平宁静”名之,意在此也。蕲州如此,国亦如是。故《红楼梦》书中“十二官”还写到隐含蕲州、蕲艾之意的“官”名,如琪官(蕲官)、艾官等名。&(三)法制紫姜《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写到麝月又捧过一小碟法制紫姜来,宝玉噙了一块。此处的“法制紫姜”,它应该指的旧时蕲州特产油姜,即油浸紫姜。何谓紫姜?楚蕲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初生嫩者其尖微紫,名紫姜;或作子姜,宿根谓之母姜也。”意思是说刚长出来的嫩姜因为尖部有微微的紫色,所以叫做紫姜,有的也叫做子姜,这是相对应的它的根,也即母姜而言。这便是《红楼梦》书中紫姜称谓之由来。按:蕲州地处长江北岸,土地肥沃,地势低洼,土以湿沙为主,非常适应生姜的生长。李时珍在“集解”中说,姜适应生长在低湿的沙土地,四月份取母姜种下,五月就会长出像嫩芦苇的苗来,但叶子有辛辣味,是成对长的,很像竹叶,但比竹叶稍宽。秋分前后就会长出排列的手指那样的新芽来,这就是最适宜食用的子姜。秋分以后长的就差了一些,经过霜冻以后就老了,不宜食用。故自古及今,蕲州、蕲春为江北地区最大的生姜种植基地之一。 李时珍说:“生姜: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或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甚妙。”他在“发明”条还说:“时珍曰:姜辛而不荤,去邪披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故蕲谚有云:“朝含三片姜,不用开药方。”又云:“冬吃生姜,不怕风霜。”又云:“冬吃萝卜夏吃姜。”蕲州人喜食生姜的习惯,由来久矣。他们在办喜事请客的酒席上,每碟菜上均要撒上一些生姜末,尤其是食带腥味的菜肴更是如此,这可能与蕲州的医药文化有莫大的关系。在蕲州人的眼中,生姜是味了不起的药,吃鱼虾吃龟鳖要用它,吃野生吃家养动物要用它,尤其是食螃蟹、鳝鱼之类凉性介属和合腮鱼目科的动物,以及烹煮具有膻腥味羊肉之类更是要用它!因螃蟹、鳝鱼性凉,生姜性燥,须要生姜来平和,才不至于中毒,就像草药中的甘草一样,具有平和去毒之功,且又能去掉腥味。如书中薛宝钗的《螃蟹咏》中的诗句“性防积冷定须姜”,这实际上是蕲州人食螃蟹之类食物的一种饮食文化习俗。那么,《红楼梦》中为什么称作“法制紫姜”呢?法制者,如法炮制也,而非法兰西制造的姜。相传旧时蕲州的文人一面看书或写作,一面吃油姜,这样会灵感大发。当年旅蕲南京商人多个商号,他们看到楚蕲地区人人喜食生姜,便开始大批量地制造油浸紫姜。所谓油浸紫姜,即选用上好的嫩姜,因手指粗的嫩姜上多带有紫色,故蕲州人谓之紫姜,一般采用初生之紫姜,洗净,加上香油、食盐等祖传配方精制而成。从明末至清初,再至公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三百余年,蕲州的油浸紫姜为旅蕲的南京商人王元丰、纪恒祥两大商号所产。他们以蕲州作为制作基地,同时在汉口、九江等地设置有专卖油浸紫姜的商号。今据王元丰商号老板后裔传说,当年他们的老祖宗制作油姜有一套独特的配方和制作方法,从选姜、配料到封缸等,都有严格地规定。明末清初之际,蕲州油浸紫姜便开始闻名遐迩,成为蕲州一大特产。象蕲簟、竹夫人一样,历来作为馈送亲友之佳品。当时,近销九江、黄州、武汉三镇,远销巴蜀、南京、镇江、苏州和上海等地。直至今天,蕲春人外出拜访亲朋戚友,依然将油浸紫姜作为蕲春特产馈送之礼品。这便是书中所谓“法制紫姜”之由来。&&①⑤康熙《蕲州志·卷之九·艺文志·四十九》,第172页;《卷之二o疆域志·竹类o蕲竹》,第46页;《卷之九·艺文志三》第149页。 蕲春县地方志办公室重刊影印本,武汉福苑广告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2009.②⑥《四库全书》集部第二〇五册:《白茅堂集》第768页;第611页. 济南,齐鲁书社, 1997年.1951999.&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还没有评论哦,&
凤凰博报用户登录
支持更多帐号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亲,您在凤凰博报的用户名为
绑定凤凰帐号
一个用冷眼观察世界的人。现居深圳。
研究方向:社会学、旅游经济兼及明清小说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练毛笔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