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证明她大哥不是败自己不是二货?有这本书吗

活在过去、活在当下和活在未来这三种心态有何区别,对生活又有什么启示?
谢谢各位的捧场。这一问题灵感起源与我在数次登山过程之中心理转化。爬山说实话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大多数人可能相较于这个过程会更喜欢结果。因为过程是绝对痛苦的,当然如果你们有尝试通宵爬4、5个小时的山去看日出。一旦你跨上了第一个台阶那就是一条不归路,因为链接你前后的都会是密密麻麻的人群,在狭小的山道中就算哭着也要坚持。因为你稍有气馁就会阻塞交通,会迎来无数人的口水。没办法,所以必须坚持到山顶,即使你现在可能对看日出的欲望降到了零。当人们在登山过程中渐渐遗忘初衷和丧失激情甚至悔恨交加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的极度疲乏和在大自然面前的极度自卑。我们注定得不到任何帮助,除非有人会傻到用最原始的方式去选择和放弃。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我的心理调节。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视线会有三个方向。向山底望,向山顶望和盯着脚下看。我选择的是第三种。个人觉得向山底望同活在过去,由于自己所处海拔太高和太抖难免会产生恐惧,向山顶看同活在未来,由于通往山顶的路途依旧高不可攀和荆棘依旧又难免会产生迷茫,所以我选择第三种盯脚下看同活在现在,没有太多的恐惧与迷茫,依然平静,不追不赶。说不定下一次抬头就到了山顶...
按票数排序
,普通的心理学工作者
谢邀。今晚又睡不着,抢在动机老师之前答了。无论活在过去还是活在未来,其实一直都只能活在现在。所以活在过去/未来这种用法,只是一种诗意的表述,我理解它的意思是:一边活着,一边又把大部分注意力投入到过去/未来。无论是投入到过去还是未来,其实都要和现在相联系。归根结底,所有心态都是为现在服务的。首先论述过去/未来的区别,但这时最好再引入一个变量:正面的/负面的。这样一来就构成了四种心态:沉浸于过去的正面事件;沉浸于过去的负面事件;沉浸于未来的正面事件;沉浸于未来的负面事件。这个模型,是我自己随便提的,没有什么科学性。1,沉浸于过去的正面事件:也就是常常追忆过去的所谓好时光,换言之,现在失去了一些东西,生活没有过去好。你可以想象一个破产的百万富翁,或者一个追悔莫及的失恋者,他们的心态以失意、抑郁、哀伤为主。失意都是针对现在的,假借了一个过去的壳。这样一来,便不用面对现在的失败。2,沉浸于过去的负面事件也就是怎么都没有办法愈合的伤痕,换言之,过去失去了一些东西,现在还没法承受。你可以想象一个被劈腿的原配,或者失去了儿子的祥林嫂,只能一遍遍愤愤不平地重复抱怨,这种思维方式的英语叫rumination(反刍)。心态或是愤怒(指向外界时),或是抑郁(指向自我时)。但愤怒或抑郁都是表面化的,其内核还是空虚,不断地把愤怒指向过去,便不用体验现在的哀伤。3,沉浸于未来的正面事件也就是沉迷于对未来各种美好的幻想,换言之,现在过得不怎么样,幻想以后会有奇迹。你可以想象那些做发财梦的穷光蛋,成功学培训的拥趸,企业家传记的忠实读者。他们的心态以自卑,激越,自我感动为主。难以自拔地顽固。这些躁动也是表面的,逃避的是现在的羞耻。4,沉浸于未来的负面事件也就是不断设想未来的各种灾难化的可能性,换言之,自己吓自己。明明不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总忍不住考虑最坏的可能。你可以想象……太多了,广泛性焦虑障碍,场所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或者直接想象集一切之大成的Sheldon Cooper。其心态以焦虑,担忧,恐惧为主。其焦虑指向未来,但也是表面的——最后这句我要解释一下:很多研究者提出,焦虑者使用worry(担忧)这种加工的重要获益之一,就是降低了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因为worry是一种摘要式的认知加工方式,它用「如果……怎么办……」这种理智的思考,取代了「啊啊啊!!!!」的情感体验。个人感觉,第1种和第4种,相对简单一些;第2种和第3种,相对更复杂,跟人际和自我形象有着各种牵扯,常见于心理动力学所谓的边缘性人格水平。但这只是主观感觉,并没有什么道理。而且简单与复杂都是针对治疗而言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哪一种情况都不好受,都是逃避。与此相对的就是活在当下。这个概念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大概指的就是:注意力集中在眼下的想法,手头在做的事情,以及内心的感受上。有些书和课程把这个概念演绎得神神叨叨的,其实在我看来,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注意力的一种分配方式,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很少会被不相干的事情分心。其心态是怎样的呢?答案是有各种可能,既可能开心,也可能不开心,可能焦虑,也可能愤怒,总而言之,你当下感受是怎样,心态就是怎样。而且通常来说是流动的,瞬息万变。——有人说,当下不好,我不愿意活在当下。那么,你觉察到这一刻的不愿意,也就是当下了。有人说,活在当下的人是平和的,其实未必。前面说了,他们也会有各种情绪反应,也会忧愁恐惧。不过他们最大的优势,是能够随着心念之流领略风景,随遇而安,不会执著于一时一地,追逐刹那的忧惧而不可自拔,最终迷失于无尽的困苦。所以从长远来看,也能当得起平和二字。他们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比较能节省注意资源,做事情容易保持专注。所以总的来说,这种心态还是有诸多好处的。大家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能力,勤加培养,会对保持我们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受过科学训练的文艺青年
一会没来,各位老师已经快把答案写完了。 老师找来了津巴多的
TED演讲。我本来也想推荐这个。另外推荐一本书,是津巴多的《时间心理学》,用时间取向来区分人格的研究主要是他在做。他们甚至还专门做了个网站,,可以测量你的时间人格。
老师提出了个积极-消极、过去-未来的模型,这个和津巴多老师的模型很像,英雄所见很略同。松蔚老师说,活在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本质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但我觉得其实注意是表象,不是本质。活在过去、当下还是未来的最重要差别,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动力和意义感。在《时间心理学》这本书里,津巴多区分了六种典型的时间观:1.
积极的过去时间观。这种时间观的人以积极的态度组织自己的记忆。回顾过去,他们会觉得自己度过了一段美满而无憾的人生,并因此知足。过去的事肯定有好有坏,但把它编织成一个好故事,并赋予这个故事美好的意义,这是一种心态。2.
消极的过去的时间观。这种时间观的人回顾过去,会觉得自己的过去全是坏事,糟糕透顶,并因此沮丧。同样过去有好有坏,这些时间观的人选择性地注意了过去的坏事,甚至编造未发生的坏事,来证明自己有一个悲惨的过去。这同样是一种心态。3.
享乐主义的现在的时间观。这种时间观的人习惯遵循最简单的“快乐原则”,讲究及时行乐。追求吸毒、喝酒、性、各种感官刺激,奢糜无度。4.
宿命主义的现在的时间观。这种时间观的人常把未来交给命运,觉得自己现在做什么都无所谓,反正好的坏的,该来的总会来。宿命主义的时间观的核心特征是觉得自己渺小,但并不最求当前享乐。5.
未来时间观。这种时间观的人总是为了未来更大的利益放弃现在的享乐。他们为自己设定高远的目标,仔细做计划,并为自己安排很多的工作。对极端的未来时间观的人来说,现在的享乐就是浪费时间,而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属于犯罪行为。他们就像被驱赶着的陀螺,很难停下来。6.
超未来时间观。这些人比“未来的时间观”想得还远,他们想的未来,是来世。所以他们吃斋念佛,为来世修行。如果把这个时间人格的理论和
“活在过去”、“活在现在”、“活在未来”的说法联系起来看,有一个关于过去的美好回忆并不会让人“活在过去”,“活在过去”的人通常是因为过去的一件“未完成”事件,比如谈了一段美好却意外中止的恋爱,或者正起色却意外夭折的事业。我觉得,“遗憾”比“美好”更容易让人“活在过去”。“活在未来”比较好理解,就是总为未来更长远的利益牺牲现在,焦虑而行色匆匆地前行,总觉得好日子在后头,可是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步伐,却总也停不下来,等有一天回过头来,发现自己好像从未活过一样。可除非你同样能享受现在,否则那个许诺的美好未来永远不会来。
“活在现在”是最难理解的。按卡巴金老师的说法,正念式的“活在当下”,叫“live in the moment”,而享乐主义的时间观,是“live for the moment”。Live in the moment的意思,是不让每一个现在未带审视地轻易溜走,全心投入,专注地劳作、学习、生活和体验。这种当下整合了过去的记忆、未来的目标,却经由对每一个现在的把握达到。此刻的当下,不是通向未来的途径,它就是生命的全部。至于未来,在把握了每个现在后,自然会来。正如卡巴金老师所说:“生命只在刹那间展开,若无法全心与这些刹那同在,我们将错失生命中最宝贵的事物,且领略不到蕴涵于成长和转化中丰富而深刻的可能性。”“较之于当下在我们之内的,于我们身后的过去和眼前的未来,都是琐事。”(这个是爱默生老师说的。)此刻,如花盛开。
,静如瘫痪,动若癫痫...
这个问题很屌,一定要答一答。在我看来,最积极乐观的态度应该是【活在当下】,而无论是悲观主义的【活在过去】,还是过于激进乐观的【活在未来】,都不属于对我们人生有意义的帮助。所谓的【当下】,【过去】,【未来】,其实,都只是一个相对时间,并不是一个绝对时间。●●●●●先说说【活在过去】●●●●●这个,显而易见,是最消极,最悲观,最缺乏正能量的生活方式。无论这个过去,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有些人总是不愿意走出来,日以继夜的回顾,无论当下和未来再欣欣向荣,就是一眼不看,无法从过去中自拔出来。过去再美好,也不可能在你沉溺的态度中重现;过去再蹉跎,也不会在你积极地态度中重演。这个,我真的没办法评价,甚至没办法规劝,因为性格使然。但是,有句话一定要说一说,点醒某些人:放不下过去的人,一般都抓不住未来……●●●●●再说说【活在未来】●●●●●【活在未来】有几个弊端。1,本末倒置知乎最近很有趣的一个话题“不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是不是耍流氓?”这就是个典型的,【活在未来】的例子。在这个问题中:恋爱=当下,结婚=未来。它跳跃过整个【当下】,把最终目标作为整个当下活着的大前提,而根本忽略了路上本应该有的风景和体验。【活在未来】,很容易把本应该是结果的东西,错误的当成一个目标或者动力。从而失去很多体验。2,前路未卜谁能预知未来?谁能完全的按照自己的规划不差毫厘的前进?经过人生中一系列的“计划跟不上变化”,我现在的个人计划,基本很少做到3个月之后了,因为变数太大,一个人,一件事,都可能对你的方向产生本质上的影响和转变。伺机而动,貌似才是面对瞬息万变的人生和社会的最好方案。举个浅显的例子。女人们买衣服,最容易活在未来,为啥?比如,我看中一条很美的裙子,明明有点紧,我会想,妈蛋,这么好看,买回去,等我瘦个几斤就可以穿了,于是,等到身材合适了,裙子已经过季了。再等到第二年,已经不流行了。这就是【活在未来】的风险,你知道明天的你和明天的世界是什么样?3,杞人忧天某些【活在未来】的逻辑很好笑:因为未来的某些不确定因素,而根本放弃当下唾手可得的美好。比如:我怕未来有一天会不爱你了,那么,还是不要开始爱比较好……按照这个逻辑,人都会死,那么,是不是生下来就挂掉才是不走弯路的最佳方案?PS:任何事情都“等明天”的,不是活在未来,而是拖延症。●●●●●最后说说【活在当下】●●●●●什么叫【活在当下】?很多人理解为得过且过,今天有饭吃就不担心明天会不会被饿死。其实,不然。【活在当下】和【得过且过】并没有很大的联系。还是那个例子:“不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是不是耍流氓?”我和相爱的人,彼此真心,好好相待,善待对方,但是,也许有一天,我们分道扬镳。难道,就因为未来的结果是“分道扬镳”,就可以否定我们在整个过程中的付出和收获?明明积极地相爱,却变成了得过且过?难道,并不把“婚姻”强制执行为恋爱的终极阶段,就代表在一起的两个人相互玩弄,彼此不真诚?这是哪家的霸王条例?恋爱,就是恋爱,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现在相爱】,与未来的归属无关。【当下】是通往未来的过程,但,不一定非要是为了未来而存在的基础。这也是道家学说所推崇的“无为”。“无为”并非消极,并非避世,而是积极地去迎合【当下】的情势,不对【过去】进行无意义的留恋和沉溺,不对【未来】做出过多的不切实际的规划,甚至是为之奋斗。如果能把每一个【当下】都过得很精彩,怎么会缺少值得回味的【过去】,和错失充满希望的【未来】?
,应用心理学在读
看到这个我比较推荐一个TED的演讲: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家)健康的时间观念,网易公开课有,链接:,虽然这个演讲主要讲的是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这个概念,以及在怎样应用于实际生活,但是对于题主问题能有很好的回答。以下内容源自演讲的内容。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以下简称TP)个人如何以时间区域和时间类别为单位,划分自身经验。根据人们划分自身经验的不同,将时间洞察力分为三个导向:面向过去(past oriented):他们更加关注的是自身经历和经验,依靠对于过去的经历回忆做决定,称这样的人是面向过去的,因为他们关注的是过去。比如,在过去几次数学考试中我都失败了,所以我并不擅长数学。面向现在或称为以现在为导向(present oriented):对一些人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当前的情境,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和他们的感受,当这些影响了人们做决定时,我们把这种人成为“面向现在”,因为他们的关注点在现在。比如,我觉得我现在考试状态非常好,继续保持。面向未来(future oriented):专注于预期的结果,关注的是将来。比如我预期这次考试我肯定不会的高分,所以我放弃了考试。
而以上三种导向具体又可以分为六种模式:过去时间洞察力(past time perspective):专注于积极经历;专注于消极经历。现在时间洞察力(present TP):享受现在(hedonism);宿命论(fatalism)
未来时间洞察力(future TP):以人生目标为导向;超越未来菲利普津巴多认为最佳的时间洞察力是:高度依赖于积极经历,适度依赖于未来,极少考虑消极经历和宿命论。(high on past-positive.Moderately high on future.Moderately high on present-hedonism.Always low on past-negative and present-fatalism.)
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过去的积极经历给了你根基,使你能够将你的家庭,身份和自我紧紧联系在一起;未来给了你一双翅膀,使你拥有值得奋斗的目标和新的挑战;现在给了你力量,使你能够探索自我,他人,世界和原始需求。(英文版更好些,如下:Past-positive gives you roots— you connect your family,identity and yourself.Future gives you wings—to soar to new destinations and challenges.Present hedonism gives you energy—to explore people,places,self and sensuality.)ps:以上内容为演讲内容(包含部分翻译),演讲最后还提到了时间洞察力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里不贴出来了,希望回答有所帮助。
,你想要什么生活,你为此又做了些什么
活在当下知足小二B活在未来奋斗小苦B活在过去痛苦大傻B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思春。
在Quora上看到一个句子很符合题主的问题,但在《道德经》上没有找到类似的原文。----"If you are depressed, you are living in the past. If you are anxious you are living in the future. If you are at peace, you are living in the present." - Lao Tzu&img src="/DownloadImg/8/.jpg" data-rawheight="480" data-rawwidth="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6f/91/6f915bd0dcefc2_r.jpg"&
,做纯粹的人
这个问题真是出乎我意料啊,心理学方面我最喜欢的两位老师 老师和 老师都出动了。同时感谢 小姐的TED分享,确实给我增加了一个新的观点。链接:那就是,我们其实可以,甚至是一直都同时活在过去,活在当下,也活在未来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最优解,也是一个最难解。三位老师都已经在自己回答里面充分的诠释了过去,当下,以及未来的可能形式。我就聊聊为什么,以及如何可以更好的活在三种状态里吧。篇幅有点长,所以下面是各个部分的标题,大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观看:1. 同时具有三种状态的情景描述2. “最佳状态”理论根据3. “最佳状态”的现实状况参照---------------------------------------------------------------------------------------------------------------------------1. 同时活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情景描述如果你不明白如何同时活在过去,当下以及未来的话,试着设想这么一个场景:你正在看着这个问题下面的答案(当下),然后你看着松蔚老师的答案的时候,你回想起来自己过去沉浸在一些负面的生活当中,并且情绪有了一定的波动。接着,你看到了动机老师的答案,然后意识到自己的未来或许可以选择某几个模式组合在一起过日子(未来)。而上面这个,就是我所指的“同时活在过去,当下以及未来。”我们其实很难办到一段时间完全的活在过去,未来或者当下任意一个,且只有一个状态当中(比如你因为巨大伤痛,一直处在回忆阶段,你依旧会有吃喝拉撒的日常行为。)当然,我知道特例总是存在的,也肯定有人只活在一个单一的状态里面。但,这并不妨碍大家看一个“或许更合适”的状态,你们说呢?---------------------------------------------------------------------------------------------------------------------------2. “最佳状态”的理论根据要聊这个“最佳的状态”之前,先让我们看看心理学家Phillip Zimbardo老师(也就是动机老师提到的津巴多老师)怎么说的:首先是视频里面的一个截图,关于比较平衡的时间形态应该如下(截图自视频4:30秒)&img src="/DownloadImg/8/.jpg" data-rawwidth="1005" data-rawheight="6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5" data-original="/d4/af/d4affa8a4ffdf94e72cfff999ca96964_r.jpg"&翻译一下内容:(内容部分来自原字幕,尽管我觉得字幕组的翻译没有神韵,但我实在不善于翻译。建议大家认真观看这段的原文,翻译一下内容:(内容部分来自原字幕,尽管我觉得字幕组的翻译没有神韵,但我实在不善于翻译。建议大家认真观看这段的原文,,4:20秒开始)积极经历:高度的依赖未来:适当偏高(中等偏上)的依赖享受现在:适当的同时,要注意负面经历:永远保持一个较低的关注度宿命论:永远保持一个较低的关注度&img src="/DownloadImg/8/.jpg" data-rawwidth="1043" data-rawheight="5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3" data-original="/eb/7f/eb7f65fd259da5ce3bc52a_r.jpg"&“积极经历”奠定了基础,你和你的家庭,独立自主。从“未来”得到的是,值得奋斗的目标,新的挑战从“享受现在”得到的是动力,去探索自身、世界、他人、以及原始需求(sensuality)---------------------------------------------------------------------------------------------------------------------------3. “最佳状态”的现实状况参照我知道,高度依赖积极经历,中等偏上的期待未来,以及适当的享受现在,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这一个部分,我会试着利用一些个人的经历,去阐述这种同时活在过去,当下,以及未来的状态。我知道对于不少人来说这并不容易做到,但是有个参照总比没有好,你们说呢?最佳1:高度依赖积极经历(High Past-Positive)对于积极经历的依赖,并不是说:“我过去做的很棒,我很开心,所以我现在不用努力了。”更多的,我认为,是依赖你“积极经历”当中,所利用的那些技巧,所学习到,接触到的新鲜知识。同时,也是你在积极经历中,所挖掘出来的,自己善于做的事情。然后,进一步的去扩大这个优势,突出自己的优势,简单的理解就是咱们成语扬长避短里面的扬长。最佳2:低度关注负面经历(Low Past-Negative)对于负面经历,你不能完全的忘记。比如说你曾经从三楼往一楼跳,你身受重伤,你就不要再轻易地尝试去做这件事情。但是,你不能因为你过去的负面经历,而让自己变得缩手缩脚——所以,如果不是会出现一些不可承受的后果,请不要太在意你的负面经历,多想点正面的事情,合理的运用“打鸡血”这个特别的功能。最佳3:中等偏上的关注未来(Moderate High on Future)Phillip Zimbardo 老师其实蛮有趣的,因为他文中提到的过度关注未来,其实会有点像宗教一样,把希望寄托于来世或者“下辈子”。由于我们今天不准备探讨宗教问题,所以先来聊聊各个不同程度的关注未来。1)几乎没有的关注未来明天吃什么?我不知道。我未来要从事什么工作?我也不知道。我这门课能不能上完?我还是不知道。这件事情我什么时候做完?我不管了。接下来我准备做什么?我不去想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几乎没有关注未来。2)低程度的关注未来是什么呢?你能告诉我以后可以从事一个什么工作吗?我现在blablabla(省略400字)。你能告诉我我要怎么样过更好地生活吗?我现在blablabla(省略350字)。请问要怎么样才可以解决这个生活困难?我现在Blablabla(省略500字)这就是低程度的关注未来的经典表现——你偶尔有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偶尔会提出来,接着如果获得不了解答,就算了。获得了解答,如果不合你的心意,或者比较难达到,也还是算了。3)中等偏上的关注未来既然说完最低,也说了最高(过度),有了两极以后,定位会变得比较轻松。现在,我们开始讨论最佳的形态,也就是中度偏上程度的关注未来。首先,你得做的比那些不断问人,也只会问人的人如何决定自己未来的人,多一点。所以,你要尽一切的努力,去找寻自己的未来:你可以读不同的书,去接触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看看自己是否有兴趣。你可以接触不同的人,聊不同的事情,认识更多的人。你可以尝试在读书期间做不同的工作,去感知自己是否喜欢一个行业。这一切,都在为你的未来做铺垫。你可能要牺牲掉自己现在的一些享受,(比如少打点游戏,少买点衣服化妆品,少睡点觉),去期待和寻找一个更好地未来。最佳4:适度的享乐主义(Moderate on Present-Hedonism)前面,我特意提到了,你需要牺牲掉“一些”现在的享受,去关注一个更好地未来。然而,这并不是告诉你现在就不能吃好吃的了,更不是告诉你,你现在就不能睡觉,不能谈男/女朋友,不能满足你ML的欲望,不能有自己的生活,或者不能关爱你的朋友,你的父母了。(嗯,我真的不是在吐槽舌尖上的中国,真的不是)只是让你不要因为谈恋爱而茶饭不思,不要因为一顿好吃的东西浪费上一整天时间什么都不做,不要为了一部连续剧一看看上一天,也不要因为OOXX了一个晚上结果第二天整个人都非常疲惫无力。。。只要有适度的享乐,那么,你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为你的未来而奋斗了——比如说,每当我吃到美味的食物的时候,为了能够不断地有这种惊喜,我总归是要去努力的。最佳5:几乎不要有宿命论(Low on Present-Fatalism)宿命论一般特指:我这辈子就注定了,没有办法改变了。变种则是:我出身在不好的家庭,所以我这辈子就一定不如那些出身好的人。我因为生下来就不够聪明,所以我一定就做不好这件事情。我大学专业选错了,注定了我这辈子没有希望了。我结婚伴侣选错了,我这辈子就毁了。等等等等。没错,上面说的每一条都有可能会对你人生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不是宿命,也不是一辈子的事情。这是可以被修正和改变的更好地。所以,不要被一些错误的东西认为你就会被影响一辈子。你只要正视他们的影响,并且不要融入过多的个人情绪,那么就可以了。---------------------------------------------------------------------------------------------------------------------------终于写完了,累死我了。内容写得有些乱,有一点点像思考笔记。回头可能会对文章进行一些其他的修改,也欢迎大家和我聊聊。希望大家能够看明白这个状态,而且能稍微有点收获吧^_^
,海洋油气专业
耿耿于怀着过去和忐忑不安着未来的人,也常常挥霍无度着现在。
,就爱弗洛伊德
谢邀!对于动物而言,是缺乏对过去与未来的理解的,人对于过去与未来的理解,离不开符号系统(语言)的运作。而活在当下,又有符号状态与体验状态的区分。我想谈一谈关于人的符号状态与体验状态之间的区别。人类是一个符号化的动物,习得语言之后,人便与符号状态建立了亲密的联结,而与体验状态越来越远。思维、幻想、回忆等占据了意识的大部分内容,价值判断、态度等也较多的左右了人的选择,人类建立了诸多的规则、等级、信念的东西,这些均是符号世界的内容。符号世界带给人成就、安全和效率的同时,使人的贪婪心、执着心、分辨心也越来越强烈。人类的符号系统是一个欲望传递与激发的系统,自恋的、权力的欲望不断地被激发出来。比如,有些人之所以乐于追逐女人,并非是生理欲望本身所致,背后推动的力量更多的来源于自恋的愿望,而后者本质上是人类社会制度(通过语言系统)制造出来的。人类对权力的追逐也是由于过多沉迷于语言世界的规则所致,这些追逐让人迷失了真实的自己。诸多有智慧的哲人已经看到了人类语言世界带来的弊端,主张人要走出语言世界的束缚,回到体验的状态中。在体验状态下,思维、幻想、判断、回忆等符号化的内容会被甄别出来,去重新回到前语言的体验状态,即关注感知觉本身,而并非感知觉所带来的思维与想象等,这是禅修要做的功课。由于人类对于语言世界的依赖,想要走出这种束缚,是需要持续不断地修炼的。所以,即使一个人没有回忆过去,也不在忧虑将来,而是处于思考之中,那么也仍然处于符号系统主导的状态中。真正的活在当下是从符号系统中出来,回到体验的状态中。能够建立与语言系统的距离,重新回到体验的状态,那么便可以成为一个更真实的和完整的人。
,做人 最重要的是拿别人开心
Yesterday is
history,tomorrow is a mystery,today is a gift,that's why we call it
' the present '
,篮球爱好者
不后悔过去,不恐惧未来,才能活在当下。
,心理学在读僧
这问题让我想到心理学的一个概念:Mind-wandering,心理学的专业解释是“心智游移”,通俗点说就是走神, Mind-wandering 常在人们进行注意类任务时产生,指的是不能长时间集中心智于当下的事或物。例如,在驾驶,阅读等其他活动中,人们有时会忽视周围的环境发生了什么而被自己的想法占据了大脑。根据实验室和日常生活中的研究结果,Mind-wandering 也被看作是人类一种稳定的特质和一个临时状态。研究还发现情绪低落或忧郁的人更容易产生与当下事物无关的想法。Mind-wandering 常和个体心理上进行的时间旅行联系起来,时间旅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个体对过去与自己相关的事物的思索和对未来的某种预期。时钟的手似乎停止了,意识却缓慢流动。可以说,Mind-wandering 反映了-我们想要在任何地方除了这里。我的观点,人并不是一直活在当下,有时会活在过去,有时则活在未来,就像是 do something 时的一个Mind-wandering,无非是生命中许许多多个小小的插曲。那我们又是什么时候活在过去,什么时候活在未来呢?Jonathan等人的研究发现,一,工作记忆贡献大且在完成非连续性的任务时人们更容易产生展望式的 Mind- wandering;二,阅读时,对所读物的兴趣会抑制和过去或未来相关的想法,在 Mind-wandering时,与任务主题相关经验较少的个体倾向于展望式,而经验较丰富的则倾向于回顾式。因此,展望式的 Mind-wandering 有两大产生条件:不需要连续的注意力,不需要与当前任务主题存在显著相关。Jonathan关于 Mind-wandering 的后续研究还发现,自我反省是一个导致展望式 Mind-wandering的核心因素,即,有自我反省的个体产生更多与未来相关的想法。同时,自我反省强度上的个体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乃是记忆。这种记忆的优势可能会使个体在展望式 Mind-wandering 时产生心理上对未来的一种模拟。偶尔活在未来不一定不妙,Baird等人的研究就推翻了之前研究对 Mind-wandering to future 的偏见,结果证明,这种自发的想法有一个潜在的功能-引发对个人未来成就的计划与预期。而且工作记忆容量高的人更容易产生展望式的 Mind-wandering。这些都说明了 Mind wandering 能够加强潜在的认知操作,有助于人们审视他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我们的心理状态处于何时,我们的物理状态是活在当下的。在我看来,心理状态的游走就是一种正常的 Mind-wandering,每个个体都会发生,甚至我们有时都注意不到它的存在。但我们应该明白,适度的畅想未来和回顾过去才不会干扰我们当下的生活,而但凡某一种状态过了度,势必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步伐。Science 曾经有篇新奇的文章,作者 Killingsworth 用简单有趣的实验告诉我们,Mind-wandering 是一种不快乐的心理体验,人们并没有因为不关注当下的事物而得到了幸福感的提升。正如他所说的,我们都要活在当下,这才是常态。ReferencesBaird, B., Smallwood, J., & Schooler, J. W. (2011). Back to the future: autobiographical planning and the functionality of mind-wandering.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0(4), .Killingsworth, M. A., & Gilbert, D. T. (2010). 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 Science, 330(6006), 932-932.Smallwood, J., Nind, L., & O’Connor, R. C. (2009). When is your head at? An exploration of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temporal focus of the wandering mind.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18(1), 118-125.Smallwood, J., Schooler, J. W., Turk, D. J., Cunningham, S. J., Burns, P., & Macrae, C. N. (2011). Self-reflection and the temporal focus of the wandering mind.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0(4), .
,Would U Stay With Me ?
挺喜欢360壁纸软件的开始界面上的一句话。。如果过去不去。如果将来不来。如果现在你在。非软广 =0=
你好。活在当下的人,是用肌肉思考的人,他们不会相信理论,其行动,只会以即时反应为起点,有的人称为直觉。活在过去,像 老师所说的那样,会进入正反两面,现在我说的稍微难理解一点,见谅。因为时间在内心中表现,只有通过前后差序的方式,也就是,我们会有时间线的概念,是因为记忆中事件的参差。比如,你长期呆在同一个地方,工作,学习,当你事后回忆时,会不会只能记起受夸奖或是受侮辱的场景呢,其余的场景,可能并不鲜明。看下图:&img src="/3d/8c/3d8cceeda33a76e0f75da054_m.jpg" data-rawwidth="1360" data-rawheight="6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0" data-original="/3d/8c/3d8cceeda33a76e0f75da054_r.jpg"&凸起的部分:是正面。凸起的部分:是正面。正面的特征是:容易出现在记忆中,让人想重复,重复以后往往会失望。凹下的部分:是负面。负面的特征是:容易出现在记忆中,让人不想重复,一触即退(逃避)。正负时常相互转化,在一小段时间内,会有下图的状况:&img src="/2c/8e/2c8eedac070f2d93e55ea8_m.jpg" data-rawwidth="1360" data-rawheight="6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0" data-original="/2c/8e/2c8eedac070f2d93e55ea8_r.jpg"&请注意,实际情况,是这样的:请注意,实际情况,是这样的:&img src="/7b/f8/7bf860b7dab73fbd313a5d45e6c91d50_m.jpg" data-rawwidth="1360" data-rawheight="6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0" data-original="/7b/f8/7bf860b7dab73fbd313a5d45e6c91d50_r.jpg"&红线的部分,是对于未来的设想,同样有正负两面。红线的部分,是对于未来的设想,同样有正负两面。而结果是:你起伏了很多遍,最后却还是要按照即时情况处理问题。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活在当下的人更有效率了,因为他们不必花那么多时间去空想。—进一步,其实对于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设想并不是完全没用的(这是废话,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无法杜绝这种对前后的想象)。我们虽然可以每天都过得如最后一天,但是也不能不定下一个长期的计划。同时,我们若能克服对于负面场景的排斥,会发现,它们是很有用的素材。希望能帮到你。这个问题我可能还会有补充,先答到这里吧。
,无名小卒,只知前进!
现在很多办公室,在公司打工的人,生出各种各样的妄念,困惑于过去,未来,同时间的人际关系。他心里不爽,工资也少,也没前途。如果进大组织,考公务员,跟过去的组织较劲,这是活在过去。如果你天天想,我要创业,我要有一个什么想法,我去拿风险投资,这是盲目的活在未来。你不要想未来怎么样,你就利用现在的资源,做一件现在这个岗位上最漂亮的事,但你的注意力不要放在“张主任满意不满意?”“王总高兴不高兴?”这些都是组织内的人际关系指标,也不要想我原来的本事未来能不能用,活在当下,做现在该做的事。在一个市场极其动荡的时代,我们是在一个组织内为现在的老板打工,还是利用现在老板的资源为整个市场制造一个高地,让所有的人都看见我们。这其实比贸然用一个妄想的计划去创业更高明,也比枯守在原组织内,希望得到现有组织认可更好。现在所有的事都是做给现在老板用的,但同时都是做给下一个老板看的。
,健身 格斗 推拿 网球 柔术 烹饪 Xbox 英…
活在过去就是拿过去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或是沉浸在过去的美好的回忆当中,无论这两种哪一种情况都会让你忽略当下,更无暇顾及将来。通常用过去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会把过去投射在现在,你会发现过去曾经发生过的痛苦或者负面的情况,很不开心的事情会在你的人生道路重复的出现,就像一个噩梦一样有心理学的报道:丈夫能经常虐待妻子,这个妻子再婚之后不久,新一任丈夫又会对她施加暴力,而这一切是在无意识的过程中进行的,这个女人潜意识一直重复一个信念(活在过去):她相信她是个不配得到男人爱的一个女人。她的人生就会重复在一个失败的循环模式中。这样看来,吸引力法则还是有道理的。(投射是心理学专业术语,还有移情,退化什么的,这些都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当中形成的心理保护机制,保护人的心理不会被外界的痛苦的经历搞到崩溃自杀)好累, 活在当下和将来以后再说我这就是活在将来了 呵呵
,活在当下,做当下该做的事。
告别过去,用活在未来的眼光活在当下,然后做当下该做之事。
,我是fifi
看到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活在过去和未来,都是不能接受现在的自己,或者说觉得现在不幸福,回忆和幻想能让自己过得舒服点。现在仔细体会,人的思维功能,就和别的动物有变色断尾等其他功能一样,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都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舒服点。细想自己种种,每一次回忆过去,是接纳自己与不接纳自己的博弈,每一次遥想将来,是改变自己与不改变自己的斗争。说得文艺点,这是修行的一种。说得科学点,这是进化成生存力更强的物种。在这次思考之前,我对一个观点——认为想要改变是痛苦的根源——一直抱着模棱两可的态度。因为想要改变就意味着不能接纳自己。现在我觉得,就算想要改变而带来了痛苦,也是进化的必经过程,而且,改变,是常态。因此,过去,现在,将来,都可以去游走一下,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活在哪个,孰优孰劣,无法笼统判断,都是各自修行的一部分。谁来告诉我,我说的不错还是病得不清?
昂,最近在看萨特的存在主义。人是未来可能性的集合。不是当下或者是过去。生活总的来说是一个伟大的悲剧。但是我们并不认为就应该在绝望中生活。恰恰相反,虽然我们所做的一切对生活本身的悲剧性毫无改变,但是我们所做的一切可以希望我们可以改变一切。我觉得不存在活在过去/当下/未来的区别。我们活在每一个时刻里,不管它是时间轴上如果定义。我以前看叶嘉莹的书,序言里面有一句话和我的观点很像。用乐观的生活态度去过我悲观主义的生活。
,经济学学者
这个问题有趣,试达一二。对于问题的前半部分,我的体会是活在过去、当下或是未来皆不可取,因为这三种状态都过于极端了。我尽量说说我认为过去、当下或是未来对生活有什么启示吧。先简单说说为什么我认为皆不可取。活在过去很可能时常对现在不满,于是经常也连带着丧失了改善未来的勇气。人在回忆的时候,经常会放大其中美好的一面,有意无意的忽略不是那么美好的东西。假如让你回忆童年,你第一反应一定是那时无忧无虑的,多好啊。可是童年真的是无忧无虑的吗?没有其他儿时的痛苦吗?盯着过去最好的一面,现实自然也就黯然失色了,那么除了抱怨现实,人生又还剩下了什么?活在当下很可能成为享乐主义,于是经常在过去所积累的资源消耗殆尽时幡然醒悟,可惜为时已晚。这世界资源是有限的,而欲望是无限的,倘若只考虑当下的欲望得到满足,不去“痛苦地”创造资源,那么必然坐吃山空。而到了那个时候,当下便成了无尽的苦痛,因为所剩的微薄资源已经连最卑微的幸福感都无法支撑。活在未来很可能成为一个坐拥金山却身在荒岛的求生者,空有无尽的财富却无法使用。身边不乏这么一群人,一辈子拼了命的赚钱,妻离子散,无朋无友,到了再无法赚钱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钱已经不知道究竟有什么用了,因为这时想要拥有的发现买不到了。这样一群人何尝不是活在未来的人?一个健全的人格,必然是对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有一个相对平衡的追求的。自己的过去可以为提供最生动的经验与感受,而这些经验与感受便是无尽宝贵的人生资源,可以使你未来的生活变得更加愉悦与满足。经验这方面已经是老生常谈,不赘述,我想说说过去的感受可以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过去美好的感受,我们可以回忆,却不能沉溺。回忆这份美好,是给我们一个明确的方向,告诉我们心中所认为的美究竟为何?于是便知道了要追随什么,要努力去创造什么。事实上,当一件事通过了长时间的沉淀之后,我们的回忆会比当时还清楚自己所认为的美究竟是什么。例如初恋,虽然当时沉溺在初恋的时候便已经飘飘然不知所以,不过似乎也有很多苦痛与纠结,于是美好与苦痛缠在了一起便分不清了。随着时间的沉淀,再回忆时,当时的苦痛竟也成了美妙,便更容易发现初恋之所以吸引自己,便是那份让人不可自拔的纯粹。那么为何不让自己现在与未来都更纯粹一些呢?即使当下是有些苦痛的,自己也已经清楚这所伴随的苦痛是愿意自己承受的,那么求仁而得仁,安所怨哉?现在将成为过去,而未来也始于现在。现在认真的感受,当你回过头来看自己的人生才会发现自己的人生竟是如此的充实与丰满。当你分出去过多的精力去思考过去与未来的时候,你留给未来自己的过去将十分苍白,于是又需要更多的精力去思考了。不知道过去将不知道你从何而来,你自然也不会清楚自己将走向哪里。当你已经有了一个还不错的地图的时候,收拾行李上路吧,无论你的地图变得多细致,你也依旧还是停留在原地。当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的时候,停下来,看看地图,是不是越走越偏了?你总不能指望看一眼地图便能一口气找到目的地吧。思考未来可以让你少走弯路,用最段的人生体验最精彩的人生。人生无时无刻不在面临岔路,而想要走上最可能精彩的一条路,除了看看自己的地图以外,或许还应该抬头顺着这条路眺望一番。过去带给你的指示虽然真切,但却经常十分模糊。时常只是告诉你,向东走便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向东走,多东算东,该如何走?不管不顾的随便挑个大概方向闷头走到底?别忘了,我们还有一双眼睛,可以看得见远方,虽不十分清晰,却也已经胜过了地图。俗言讲,凡夫畏果,菩萨畏因。你都不抬头看看,你怎么知道你不是正走进一条死胡同?过去、现在、未来对每一个人而言都非常重要,只是所投入精力的比可能不一样,但是偏执一端是一定会最某一天悔恨不已的。面对生活,需谨记,当你坚定的走了一段路之后应该停下来看看地图,且在面对岔路的时候,尽自己所能的远眺一番。倘若真的能做到这些,你或许越来越少后悔,那或许说明你已经在摸近你的目的地了吧。
很赞同 @ 的答案里的一句话: “但我们应该明白,适度的畅想未来和回顾过去才不会干扰我们当下的生活,而但凡某一种状态过了度,势必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步伐。”
自我安慰不仅存在于生理上,在心理上也广泛的存在着,有的人会试图用“美好的过去”或者“美好的未来”来安慰自己当下的不快,填补当下的空虚。这种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并没有错,但如果不控制度,那么便会沉浸于此,难以自拔。
比较嘲讽的是:“美好的过去”和“美好的未来”是本不存在和虚无缥缈的东西,当有一天,这些人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巨大的落差,往往让人产生更大的不快。
我还体会过和见过一种:对自己的过去过分否定的情况,就会感觉到很深的自卑和存在感的严重缺失。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把过多对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未来,或者干脆把自己的现在,未来都否定了。这些都不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因为这些生活方式,狭隘而极端。我们需要从 过去不好的体验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从过去美好的体验当中找到我们存在的意义和值得我们做的事情。让对未来的美好设想鼓励我们,当我们意识到做一件事情的可怕后果时:停下来。用过去和未来的角度审视现在。活在过去,活在现在,活在未来。并非相互矛盾和相互排斥。我们可以用一条线索把它们串联起来,用它来判断一件事情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去做。如果一件事情,你现在做起来是愉快的,可以预见到它对未来是有益处的,又对得起你过去的承诺与努力。那么它就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如果有那么一份工作,它对得起你以往所付出的努力。你工作的时候会体会到愉快。不久的将来会给你进步。那么它是对的工作。如果你遇见一个人,她让你觉得以往的一切困苦都值得,在一起尽是快乐,一起走下去会有更多愉快的事情发生。那么他是对的人。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我不请自来,因为我本身是一个佛教徒,这个题目立即让我想起了《金刚经》里面的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原文是这样的:“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
以我浅薄的见识,我理解的“活在过去” “活在当下” “活在未来”其实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这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所以我想从佛学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可能有人觉得很"空"很不实际,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个角度,而且这种思想于我很有作用,我也愿有人也能有所思考,提取出些有用的东西来。
首先“活在过去” 也就是 “过去心”,过去事已过去,无论有何种事实发生,于你应是无干的,所以过去已不可得。我们过生活也是这样,不可挂着过去 虑着未来活着。
其次“活在未来”也就是“未来心” ,未来的事情尚没有来,更加不可得。很多人,包括我都是这样,为了一个未来不知道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就觉得不得了,像天塌下来一样,焦虑。这也是不对的生活方式。
而“活在当下”也就是“现在心”,按照金刚经的解释也是不可得的。为什么呢,我也看过很多解释,大致的说法是。我们应该站在一个“空性”的意义上去理解它(但不是真正的空)。人于过去不着,未来不迷,已是念虑较为清静了,再而能于现在心上看破,则可明了实相。六祖慧能大师说过 心无所住方能明心见性。心愿是妄。我们做当下的事情,如果带着情绪去做(渴望,憎恶等等),都是不好的。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当下做事情的时候,是心无旁物,"心无所住"的去做事情,就会事半功倍。因此我的理解,在当下,亦要带着“出离”的心去做事情。用佛的语言说就是离去一切相的境界了。
还用一句佛经总结:《心地观经·观心品》云: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
“活在当下”也不见得只是安于现状,知足常乐。可以是“珍惜”二字。认识到现状并接受,体验、享受、把握、珍惜。
,年轻人永远不要低估了自己。
在漫漫人生路上,活在过去的人是仰起头走,从不看路。活在当下的人是低着头走的,生怕绊倒。活在未来的人是闭着眼睛走路的,无所谓绊倒。
————————————————————————————————————————将过去与自己剥离,变成一种现象,经验,回忆。————————————将未来与现在融合,变成我的灯塔,动力,实践。————————————脚踏实地的活在当下。————————————————————————————————————————————————————
,漫步爱好者
不要思虑过度,不要思虑过界,不要思虑过妄。
一直以为幸福在远方,在可以追逐的未来。后来才发现,那些拥抱过的人,握过的手,唱过的歌,流过的泪,爱过的人,所谓的曾经,就是幸福。在无数的夜里,说过的话,思念过的人,错过的记忆,看见的或者看不见的感动,我们都曾经拥有过,然后在时间的穿梭中,一切成为了永恒。珍惜当下的幸福,才能有更多幸福的曾经。
,自宅警备员、kindle脑残粉
活在过去——高杉晋助活在当下——坂田銀時活在未来——桂小太郎作为一个银魂厨,启示大概就是活在当下似乎好一点?
,掌握了二这个技能
我之前做了个图。简单看看? 抛砖引玉---&img src="/c7/f4/c7f4f2df91e58c4b5b1d_m.jpg" data-rawwidth="1152" data-rawheight="6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52" data-original="/c7/f4/c7f4f2df91e58c4b5b1d_r.jpg"&
你的生活像首歌你却像傻瓜一样活着但我不能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这所大学所能提供给我的最宝贵的是什么?
「蜉蝣心态」像一只蜉蝣,朝生暮死。便可以将每一天都当做一个全新的开始。这是我的概括,对「活在当下」的体悟。原思想出自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下陈:每一天都是一段短暂的生活:早上醒来就是诞生,晚上睡眠就是死亡和结束。事实上,我们可以把起床时候的不适和困顿视为出生时的艰难情形,这样,我的比喻就完全彻底了。这一心态在压力、重重的时候很有效。安排好每天该做的事情,作为今天的蜉蝣,就只用把今天的任务执行到底就行了,而无需因明天依旧繁多的任务而忧心烦躁。-------------***--------*-------------------附上另一段书中与此相关的表述。我们不应该只是计划和考虑将来,或者一味沉湎于对往事的回想。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总的来说,不管将来还是过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应把每一天都视为一段特别的生活。----塞尼加
,我给寡妇挑过水
举个例子,你女友不是处女,你很介意,那么活在过去就是天天想不开这事,没事就烦,活在当下就是管她是不是处,管以后能不能在一起,爽完这次再说,活在未来就是下决心以后一定得上个处女。
有一本书叫做《当下的力量》
本书开篇第一句话:阅读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发现之旅。在作者这位心灵导师的指引下,我惊讶的发现,自己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我们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通过向当下的臣服,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在那里,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欢乐,我们才能拥抱真正的自我。..........................................................................................................................书中还提到时间的观念只是一个幻象,就是说过去和未来实际上从来没有存在过,而人类意识再一次进化的时候就有可能打破这个幻象。
,修行中的建筑师一枚
世间之人多是既活在过去,又活在当下,又活在未来,很少有人可以真正的只活在当下,需要有大智慧才可以放下过去与未来之妄想
now is all
,暴力,爱玩的疯癫娃子、
仰望山顶的失落,回首来时路的幸喜,都不如每一次迈脚来的实在。
鸡汤,慎入,不喜勿喷四种不同的人生模式: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不幸的是,据本-沙哈尔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这是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摘自《幸福的方法》
举个例子。我过去很有钱,这样很危险啊,容易活在阴影里,不上进,很堕落。我现在很有钱,如果这样的话,土豪请联系我。我以后会很有钱,这样非常好啊,有上进心,远大的理想,成为土豪之后请联系我。
活在过去是情怀 活在当下是策略 活在未来是希望 我觉得三者不冲突 关键是怎么理解在这个字了 我觉得把这三者捏成一体 生活很充实和美好 人总是有多面的
忘不掉过去可惜已经回不去,想追求未来却还未到来,但是如果只看到现在有时太浅薄又时太辛苦。所以还是以活在当下为基础,不忘过去的教训,又能看到未来的美好和艰苦。
这个问题某个角度看很奇怪,怎么能不活在当下呢?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它所有的意义不过是为更好的活在当下服务。所以你是一个喜欢总结,反思或者单纯念旧的“活在过去”的人也好;你是一个有计划,远见或者纯粹爱做梦的“活在未来”的人也好;只要对现在有意义,只要这一刻是你享受的热爱的并是自己选择的,就够了啊。现在的生活就是你想要的样子。因为是自己选择啊。
,我是一个不断进化的二货,你别跟二货太较…
活在过去,沉溺于过去不敢面对现实。活在当下,把握住当今的每一分钟每一个机会。活在未来,对未来充满期待意淫但不把握现在没有未来。
,微信公众账号baoman520i
三种方式各有利弊,看你是如何应对和取舍。不同阶段的人有不同的追求,而我,是想要美好的未来。所以,把握当下吧
,耙耳朵协会会长
追求快乐,走到哪儿算哪儿。我怎么能知道能遇到什么人,发生什么故事,没有剧本的对生活的坚守是坚持的原动力。
一个失去短期记忆的人就是活在当下
按我说,活在哪里就是在哪里安放注意力的问题。毫无疑问,注意力只能存在于现在。
所以一,活在现在不算一种心态
所以二,对于活在过去和活在未来的心态,重点不在哪个时间点,而在注意力应不应该放在怎样的情绪或者想象上。
活在哪里就是将注意力安放在哪里的问题。因为是安放,所以所有让人不安的心态都是不可取的。(这也是怎样追求的问题,满足与兴奋的获得的快乐是不同的)。
所以对于题主第一个问题没有纠结的必要。虽然如此,第二个问题也是值得纠结的(尼玛,我就是坑啊)
我们值得思考 应该纠结的是怎样才能安放注意力,而不是放在哪里?
就是怎样拥有内心的平静呗,理性是一个方法,当和尚也是一个方法。推崇理性也借鉴佛法,这话题说开太大了。
我认为三个阶段,让理性支配自己,让爱支配自己,让自己支配自己。算了,我胡说的
这么多回答了我依然好想插一句,就是放不下,走现实,爱幻想的区别好听点就是回忆过去,珍惜现在,构设未来。所以一看就知道,当然走现实比较受用。
活在过去:昨天撸的,好虚弱~昨天应该不撸的!活在当下:现在好想撸,现在开撸!活在未来:明天一定不撸了!以后一定要减肥!要学习!要锻炼!
活在当下,着眼未来的主流价值观确实是最愉快又安全的选择。但这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她们为着寒夜里受过的些许温暖,尝过爱情的琼浆,一口便足以度过人生的漫漫长夜,包括如意或不如意的现在以及模糊不可知的未来。我从来不觉得这是逃避和懦弱。比起对未来无穷无尽的野心,讲起过去时眼睛里晶亮有光的女孩子更让我着迷。她们并不刻意去生活,她们的目光止于当下,但她们专心致志地生活,我并不觉得她们失去了什么。我偏爱这些知足的女孩子。
,我要人们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
总在回忆曾经吃过什么好吃的,或者一直在憧憬明天要去吃什么好吃的,都不是很好,因为你最终还是要考虑明天要吃什么。对了我是天秤座。
,工科大学的会计大三狗。懂点造价。
推荐罗辑思维视频,怎样做个明白人。特别喜欢一句,现在做的任何事都是给现在的老板用,但确是给下一个老板看!
是因为无法面对对于过去的悔恨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去看看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部曲吧
过去别人说什么,我信什么;现在别人说什么,我选择性相信;未来别人说什么,未来再说。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忧伤快乐希望
,探索,发现
不纠结过去,不贪婪未来。专注现在,像卒子一样,一步一步向前。
,笑一个问一下
你,我,她。像体内住着三个人。
,suffer is optional
以前有人说“活在当下”是懦夫无法为自己人生负责的借口然而我觉得人贵在自知 自足 自乐所以看不清未来的时候不要太茫然无措 Worrying is useless for soluting the problem. Worrying will never change the outcome 这时候只需要“活在当下”就好了 做好份内的事情 享受现在的时候。pain is unavoidable,but suffering is optional.
寻找最真实的自己拥有最真实的时刻。
,三千世界 胭在指尖
活着就是成就。
,饮食鲜,能知味
我要用一句大白话回答,该干吗就干嘛。别问,干。
,做最真的自己
活在过去:要么是活在痛苦的过去,要不是活在过去的人生制高点,不管哪种活在过去,他都是痛哭的,可以这么认为这样的人很容易得什么抑郁症什么的,然后自闭,然后很多我们不为所知的东东出现了。活在未来:这样的人生是充满了鸡血的人生,他活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要不他会改变世界,要么他就是疯子一个,天才和疯子只是一步之遥。活在当下:这样的人,在中国,我认为有一个词可以形容中庸。没有痛苦或者值得炫耀的回忆,或者说这段回忆被他已经遗忘,对未来也没有怎么憧憬或者说对于未来的人生做到了淡定。所以活在当下的人应该是两种人,要么是智慧的充实的生活着,一种就是傻傻的充实的生活着。突然发现,智者和傻子也是有很多共同之处。不管你活在哪里,你只要不放弃治疗,对社会不放弃希望,都是可以选择的
,心理学在读/旅行爱好者/热爱自由
你已经犯了很多错了你正在犯错你还要犯多少错
痛苦失恋的时候活在过去,花痴暗恋的时候活在将来。无论明天是风和日丽还是风雨交加都能与他从容面对的时候就是活在现在。
看到标题忽然想起这个了活在过去 dota活在当下 lol活在未来 dota2自己都看笑了,还是匿了
,as time goes by...
禪宗倡導活在當下。
,要跪的节奏啊
额,表示不管你活在哪里世界都一样,不会以你的主观情绪而改变!
其实没有太本质的区别,因为人很难在进入社会后完全的沉浸在过去或者未来。这三种心态都可以使人快乐,也可以陷入焦虑。还是要坦然面对世界,自己的情绪。达观是最好的态度。
,一星火药,便可烧毁绵延的城堡。
昨天已逝,明日是迷。面对今朝,尽力而为。
,放眼全球思考,立足本地行动
所谓梦长,梦短,梦不醒,随你怎么想。
无论简单的希冀,或是复杂的焦虑,当这个问题被加以剖析呈现,最终会成为逃避的代名词。突然觉得随遇而安也会成为一种优势。
我来个生活化的答案Y(^_^)Y结论:1.过去型:负面人格2.现在型:牛逼人格3.未来型:苦逼人格=======手机好痛苦=======一:过去型(个人认为,过去型肯定有各种人格缺陷,求破)沉浸于过去,并勾起各种情绪(常常神经质般发笑,哀伤,兴奋)1.秋天来了,想起了逝去的青春(哀)2.看到mm,想起同桌的你(甜)3.捡到5块,切喜,忽而忆起隔壁村老王欠款5元至今未归(怒)二:现在型(性格是种自我增强的陷阱,喜欢谋略的成了军师,喜欢讲故事的成了诗人,就像爬山,起步了就回不了头,痞子刘邦,最后走上逐鹿中原的不归路^o^)举个诗人的例子:1.秋天来了,好漂亮呢,写篇文章2.看到mm,好怀念呢,写篇文章3.捡到5块,好高兴呢,写篇文章三.未来型(三观正常的成了奋斗的苦逼,脚步从来匆匆!!三观不正者成了空想家,永远对现状不满意,恨天恨地恨自己)举个反例:1.秋天来了,糟糕,又过了一年,本来幻想今年买车买房当上ceo迎娶白富美的目标没有实现,好苦涩2.看到mm,哦,好可爱的妹妹呢,一会用哥掌握(嗯,暂时还没掌握)的泡妹技巧去打个招呼,共赴人生巅峰(嗯,一会就去哦),好羞涩3.捡到5块,啊,好幸运,捡到钱了呢,虽然不多,明天会不会拣到5亿的支票,走向人生巅峰呢,到时候要买豪宅豪车迎娶白富美哦,好激动+_+ps:写了可能的生活心态,套上人生际遇,价值关,三观的差异,发展的道路自然不同。比如现在型高兴的酒鬼,过去型、未来型的酒鬼,也是不同的。邓邓邓邓。一切都是个人yy,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欢迎讨论。不要告诉我你真的看完了嘿,第一次答题觉得好羞涩,觉得不错的兄弟姐妹来一发可好Y(^_^)Y
,学无止境
当下最真实,过去和未来所存在的方式只是记忆或遐想,但人性中的本性就喜欢飘渺美妙的东西,即使它是假象,所以难过痛苦。人生最怕自我内耗,尽量避免...
需要这么复杂么?今天是明天的昨天,这是我小时候就想出来的道理。
,一介书生。
《爱情公寓》胡一菲说:没错,我就是喜欢曾小贤。你咬我啊。我跟曾小贤认识有七年了,我们一直吵吵闹闹,却又井水不犯河水,这我都能接受,凭什么你们俩刚在一起,我就接受不了,七年了,我自己都忘了,居然有这么久了,以前吧,我也没觉得曾小贤有什么好的,你来了之后才有这种感觉,这什么心态啊,就算我喜欢曾小贤,那也都是过去式了。生活是未来式,前面一定还有更好的。
,如果寂寞、
看了一些楼上的,大多理论。我就我自己的心态变化来谈谈吧,一切以自我实际为主,少理论,少空谈。这是本人第一次发言,说的不好请谅解。首先来谈,活在过去,现在,未来有何区别?意识焦点不同。活在过去:意识焦点专注于过去的经历,经验,受过去影响较大。比如,你的潜意识习惯明显受到过去影响,幼时的家庭环境,学校,自身的性格,都对自身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如果自己不认识到这点,自身的性格,习惯将不会有太大改变,人生改变速度慢。简而言之,活在过去则意识焦点偏向于过去,受过去影响大,自身改变受到影响。活在现在:这个是重点了。为什么?有句话很有名,叫做:“活在当下”,这里我把活在现在=活在当下来讲。没问题吧?首先,时间真的存在吗?存在是因为我们都知道时间这个概念,不存在是因为我们是人类,将背景放在浩瀚的宇宙,时间估计也没什么意义。一个工具而已。来具体谈谈我的活在当下:1、很久很久前便没有时间感,这是一种我知道现在是几点,但我没有以前时间流逝的感觉,后果就是,精神力的高度专注。没有时间,便是永恒,便是专注,便是自由。我希望这段话应该容易明白。2、个人改变非常快。我不知道自己的三观崩溃了多少次,重塑了多少次。因为受过去的影响较小,自己的家庭,所受的教育,周围的环境,我一直在快速成长改变。这种改变,或多或少会痛苦,因为心理改变相比从前太快,快到有时会有变态的感觉。3、平静。这是真平静了。拈花微笑一点也不为过。看眼前的花花草草,看一切都勃勃生机。如果不是怕人说我神经病,我会特别容易笑的。还有一点就是,心里会特别想说:我爱你。因为这个词很能表达我的心情。我爱你。4、看女人的眼光不同。以前看女人,只知道女人长的很漂亮。现在看女人,首先身材,脸蛋,皮肤,发质,其次重点就是精神的纯粹度了。如果纯粹度不高,内心很嘈杂,即使再美丽,也没有性趣的。就像一盘菜,即使再好吃,再好看,如果我知道食材不卫生,不新鲜,我也不想吃。当然,在我有钱的情况下。5、游戏,电视很少碰。让自己沉迷的东西基本没有。内心欲望少。活在当下是概念的消失,思维的停止,看眼前的窗户就是窗户,而不是脑海中的窗户这个概念。看到这里你可以尝试一下,说不定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变了一下。这里克里希那穆提说的非常好。可以看一下他的书。活在未来:因为我的心理状态活在未来不是很多,所以就我自己而言,不是很准确。意淫:无非是专注于未来一个目标,调整现在自己,而忽略眼前风景,或者也忽略眼前痛苦。总结:人就像在时间下被输入的一段编码,活在过去则较受已输入编码影响,人生轨迹易推断。活在现在受影响小,活在未来受未来影响。启示:再次回到题目,如果你只是因为上山的痛苦而想改变自己的想法从而缓解内心的痛苦,那真是不太好了。我会称之为:没意志力的人。我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你只能在智力上做到知道的程度,真正做到是不容易的,需要一定努力。真的有人能,想活在过去就活在过去,想活在当下就能活在当下?不是你想选择什么就能是什么的。人的意识焦点,意识频率大多处于稳定状态。借鉴牛顿惯性定律,没有外力的情况下,人的思维也会保持惯性。除非有外力的介入,这个外力发生在正常人身上很多都是悲剧了。上帝想给人点好处,必先给人点苦头吃吃的,尤其是大礼包。小说主角要想逆天,必须先掉次悬崖或父母双亡什么的。君当做磐石,磐石不转移。当然活在当下可能要比较好我想说重要的不是你选择了什么,而是为什么选择,及坚持的原因。你活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谁?你想要做什么?题外话:在现实中我是不会说这些的。因为,要么没能理解我的智力;要么没有耐心的心性(快速下结论你会以为我神经病,铺垫你又没耐心);要么,不懂得暂时先放下自我,听听我这个异端邪说;要么,说了也没用,该打游戏还是游戏,该沉迷什么还是沉迷什么。除非命运送他一个大礼包。生活中,不少人拿无知偏见当个性。如果说的不好,请指出。Over楼上的@说的也不错,克里希那穆提,宗教灵性上的人,也说过类似的话。我在文中也提到了一下。
,追寻自由便是最大的自由
活在过去的人放不下,活在当下的人没有规划没有未来,活着未来的人不知道是怎样的很想认识一个、
反正都是穷
生命就是一刹那,像是行走在平静的水面上,只有脚下的那一点涟漪才是真实。
当你忽视现在只注重过去或未来的快乐时,可能会错过正呈现在你面前的幸福;如果你仅仅看到过去,你忽略的是能够给你带来更多快乐记忆的现在;如果你仅仅看到未来,那么当快乐来临的时候,你可能会不能很好地享受它们。一直无视现在而只留意下一个目标,你可能不会充分地欣赏现在;当你迷失在过去或全神贯注于未来,你就不能体会现在,就像你去治牙的途中在车上吃顿美餐一样,快乐只会匆匆而逝。有关过去与未来的思考可以给你带来快乐,但它们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它们把快乐带到了现在的心灵中。《时间心理学》—津巴多
,伪专家/化学博士在读/重构三观中
试着换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似乎有一点跑题,但我觉得这些也许是比现有的问题更值得大家思考的东西。下面的文字可能会给您带来不适。如果您决定继续阅读,务请做好心理准备。下文中很多结论是推断甚至只是假设,并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以证明,其中很可能有许多错误。预先请您谅解,并欢迎您指出错漏之处。但作者保留不欢迎喷子和拉黑的权利。本文接受任何形式的转载,但请务必保留上面两点提示。首先,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它很重要(以至于松蔚老师和动机老师都写下了长篇答案)?如题主所言,活在过去、活在当下、活在未来这三个概念一般会被我们理解为“心态”。也就是说它们是不同的态度,它们在什么地方不同呢?我觉得可以简单总结为下面几方面: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更重视过去,现在,或是将来。对待事件的态度不同。把现在的事件与过去,现在,或是将来联系在一起。导致行为的变化。对待事件的专注程度不同。现在的事件进行的时候,正在思考现在,过去,或是将来。后两者就是我们常说的“走神”。由于这不是我的重点,就不举例了。下面是重点,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我的理解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以及建立一种更好的,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做事情或者不做事情”的选择,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而“做事情或者不做事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没有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事实上,绝大部分时候,我们所能作出的选择,只有“做”或者“不做”而已。我们改变自己和改变世界的想法,也只有通过选择做”或者“不做”才能实现。假设1:生命的存在是客观的,无需证明。假设2: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至少部分在于“做事情”。这里说的“做事情”,其实可以翻译成“努力”,但是我特意不用褒义的“努力”,而用中性的“做事情”,原因在回答最后会解释。3. 如何评价“做事情”?3.1 做与不做(行为)做与不做,解决的是0或1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做与不做”的行为。比如在周日休息的时候拿出一个小时去健身房,又或者拿出一个小时去图书馆。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做这些。选择的权力完全在于我们自身。3.2 做什么事情(内容)而具体到“做什么”,我们就会开始受到限制。请接受,有的事情也许别人能做,但我“做”不到。比如复习高考,有的人可以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但“我”就是不行啊。3.3 怎么做的,做的好不好(方法与结果)这两方面,我们会受到更多更多的限制。比如想创业,乔帮主东山再起可以直接拿到很多的投资。不说别人,乔帮主自己第一次创业的时候,就拿不到那么多钱,只能玩Hard模式吧?至于做的好不好,随便一次考试,大家的分数多半总有高低。有人60分有人100分,当然如果你不去考试就是0分。这些足以告诉我们,有的东西是事实(fact),和我们怎么解释它没有关系。接受事实,是认识自己的过程之中,最重要的一步。然而,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所能“掌控”,或是“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做事情,或者不做事情而“做什么”,“怎么做”,“做的好不好”这些问题,既然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我们,或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即使你在意也没用,那也就不用在意了。4. 活在过去,活在当下、活在未来?4.1 动机刚刚跑题的讨论只是为了说明一点:一切能使我们“做事情”的动机,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活在过去,活在当下、活在未来,都可以给我们提供“做事情”的动机和意义感。很多回答都引用了。容易想象,积极比起消极更有利于我们“做事情”。具体的介绍可以参考夏茉小姐和动机老师的回答。4.2 专注如果考虑做事情时刻的状态,也就是专注度。结论大约是,专注在所做的事情上是最好的。这方面可以看松蔚老师和Dido的回答。很有意思的是Dido同学引用的这篇Science,我还找到了Killingsworth的一个TED演讲作为补充。Killingsworth, M. A., & Gilbert, D. T. (2010). 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 Science,330(6006), 932-932.需要补充的是,专注度是和工作效率直接相关的,也就是会和“做的怎么样”相关。因此我个人认为,如果要比较的话,专注度的重要性并不如动机。拾遗:什么是“如何评价做事情”的“事实”?行为(做不做)第一,内容(做什么)第二,结果(做的怎么样)第三。极端一点:行为第一,其余皆可忽略。我们不快乐的一大原因,即是结果导向的评价标准。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了,事件的结果,有时候(甚至很多时候)和我们的行为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不说“努力”,因为褒义的“努力”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结果,由于大部分人心中的“努力就会有好结果”的条件反射得不到满足,我们会不快乐。而用中性的“做事情”就没有这个压力了。也许我们更能接受这个更真实的,我们美好的愿望(比如蛋糕落到地上是下面朝下,又比如努力就会有良好的结果)也常常不会成真的,中性的世界。说到底,我们能选择的,只有“做不做”而已。而平凡中的伟大,大约就是选择“做”。参考资料:各位前人的精彩回答李松蔚老师《一小时外》:“‘努力’的陷阱”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 未来心不可得
,快乐工作,享受生活
活在过去的人是悲观的人,未来一切不可知;活在未来的人是乐观的人,未来总比现在好;活在当下的人是知足的人,今朝有酒今朝醉。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证明自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