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7漫画h年欧洲出现什么社会生产发展问题

  ★第二节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当前位置:>>>>>>>>>>>>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及其解体。第二,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的原因、简单经过和历史意义。
一、“维也纳会议”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几个问题:
1.维也纳会议的召开。1814年10月到1815年6月,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代表216人在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操纵会议的是俄、英、普、奥四大国,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国王腓烈特?威廉三世和他的首相哈登堡、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一世和他的首相梅特涅、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出席了会议。上述四大国参加会议的目的是进行分赃,同时要恢复法国大革命以前欧洲的旧秩序,并且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会议经过激烈的争吵,于1815年6月签署了“最后总决议”。
2.维也纳会议的主要决定。教材上把维也纳会议“最后总决议”分为四点:第一,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恢复波旁王朝,葡萄牙恢复布拉冈扎王朝。另外,德意志、意大利各邦的王朝也都复辟。第二,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照大国意图重新划分欧洲版图。总决议把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东北边境的17个城堡和要塞由反法联军占领3~5年,还规定法国于5年内分15次付清7亿法郎赔款。为了防范法国东山再起,又决定把荷兰与比利时合并,成立尼德兰王国。根据总决议,波兰遭到第四次瓜分(由俄、普、奥瓜分)。此外,普鲁士得到了萨克森的大片领土。第三,重新分割海外殖民地,英国得到了马耳他岛,原来属于法国的殖民地如多巴哥、圣卢西亚、毛里求斯等地都转入英国手中。另外,英国还从荷兰手中夺取了南非开普殖民地和锡兰岛(今斯里兰卡)。英国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第四,继续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德意志虽在名义上建立了联邦,但仍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各邦享有独立的主权。而意大利的大部分领土被奥地利控制。
维也纳会议的决策者逆时代潮流而动。他们推行“正统主义”原则,一味维护封建君主和贵族的统治权力。他们重划欧洲领土,只顾大国利益,不惜违抗民族主义潮流,践踏民族意识,宰割弱小国家。因此,维也纳会议是列强的一次分赃会议。它所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它使欧洲又恢复了均势局面。在世界范围内,英国是“海上霸主”,而在欧洲大陆,俄国和奥地利取代法国成为盟主。
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欧洲“各国的反革命都掌握了政权。从伦敦到那不勒斯,从里斯本到圣彼得堡,各国的内阁都由封建贵族统治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647页)
3.“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建立。为了维护维也纳体系,联合欧洲的专制君主共同镇压革命,欧洲反动势力先后成立了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1815年9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表宣言,倡议欧洲各国君主建立“神圣同盟”,以保卫君主政体和基督教义。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响应倡议,同沙皇一起首先签署了宣言。他们以“至为神圣的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的名义,宣布他们维护现状的坚定决心,也就是表示了对任何地方发生的革命都要镇压的反动意志。后来,除英国、奥斯曼帝国和教皇国以外,欧洲各国都相继加入了“神圣同盟”。
为了把“神圣同盟”维护反动秩序的手段具体化,1815年11月,英、俄、奥、普组成四国同盟。同盟条约规定,缔约四国在20年里以武力维护维也纳条约所作的安排。四国还同意定期开会,讨论有关“共同利益”的问题。
4.维也纳体系的历史作用。维也纳体系一方面是历史的反动,这表现在它推行“正统主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只顾大国利益,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来讨论一些国际问题。例如1818年9月召开的亚琛(位于德意志境内)会议,由俄、奥、普、英、法五国代表参加。会议通过《亚琛条约》,俄、奥、普、英同意提前撤退联盟国在法国的驻军。此后,法国参加了四国同盟,使四国同盟扩大为五国同盟。1820年10月召开了特洛波(位于德意志境内)会议,由俄、奥、普三国君主签署了《特洛波议定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镇压各国的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1821年1月召开了莱巴赫会议,俄、奥、普、英以及那不勒斯的代表参加,会议决定由奥地利出兵镇压意大利革命。1822年10月召开了维罗纳(在意大利境内)会议,俄、奥、普、英、法等国代表参加会议,会议通过议定书,决定由法国出兵干涉西班牙革命。虽然这几次国际会议上各国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英国与俄、奥、普之间的分歧愈来愈大,但它体现了注意采用召开会议的办法来解决国际间的争端,客观上促使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二、“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两个问题:
1.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的矛盾。教材分析了三种矛盾。第一种是各国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第二种是被压迫民族与俄、奥、普、英等欧洲大国压迫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第三种是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些矛盾的发展,导致欧洲许多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的革命、改革和民族解放战争,导致了“神圣同盟”的破裂。
2.法、英、希、比等国的斗争和“神圣同盟”的破裂。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各国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对专制统治的革命,包括年的西班牙革命、年的意大利革命、年的俄国革命、1830年的法国“七月革命”。西班牙革命是由军队首先发动的,革命者要求实行宪法,国王斐迪南七世被迫同意革命者要求,宣称自己为立宪君主。但“神圣同盟”授权法国出兵镇压。1823年,法国派兵到西班牙,恢复了西班牙国王的反动统治,取消了西班牙宪法。1820年,意大利半岛上的撒丁王国和那不勒斯王国都爆发了革命。革命者要求宪法,要求民主。五国同盟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建议下,决定由奥军前往镇压,意大利的革命于1821年失败。日,俄国圣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要求废除农奴制,召开制宪会议,被沙皇尼古拉一世残酷镇压。半个月以后,在乌克兰发生的起义也被镇压。这一时期的革命以1830年发生的法国“七月革命”影响最大。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后,被迫承认了一些革命时期发生的变革,包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拿破仑法典等。所以这时的法国统治权虽然掌握在贵族和教士手中,但法国的经济仍然沿着资本主义的道路发展。1824年查理十世上台后,进一步推行反动政策,引起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强烈不满。日,查理十世颁布新法令,取消言论自由,解散众议院,进一步提高选举资格,激起全国的愤怒。两天后巴黎人民起义,29日攻占杜伊勒里宫,查理十世逃跑,复辟的波旁王朝被推翻,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自由派手中,他们拥戴波旁王朝旁系奥尔良家族的路易?菲力浦为国王,代表金融贵族利益的资产阶级君主制在法国确立。
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发生的政治斗争的第二类,属于资产阶级改革。英国在全国工人、农民运动高涨的背景下,议会改革法案于1832年获得通过。法案规定降低选举资格,增加了新兴城市的代表名额,这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
这一时期欧洲政治斗争的第三类,属于民族独立战争。这主要包括年的希腊民族解放战争和1830年的比利时革命。1821年,希腊爆发了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经过长期的反复斗争,终于迫使奥斯曼帝国于1829年承认希腊独立。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下,1830年8月比利时爆发革命,宣布脱离荷兰独立。比利时独立,首先突破了维也纳会议的规定,再加上“神圣同盟”的内部矛盾不断激化,致使“神圣同盟”最终破裂了。
三、“1848年欧洲革命”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几个问题:
1.革命爆发的原因。教材把1848年革命爆发的原因概括为三点:第一,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强大。他们要求争取更多的权利,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第二,遭受外来压迫的东南欧各国要求独立。第三,欧洲各地相继出现了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总之,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是欧洲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2.法国二月革命。1848年1月,意大利的西西里岛首先爆发革命的火花,紧接着形成了西欧大陆的燎原之火。2月,巴黎工人、学生和市民起义,推翻了七月王朝,但成果被资产阶级窃取。在工人的压力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迫宣布法国为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国二月革命把1848年欧洲革命推向高潮。
3.革命席卷欧洲。为了打倒封建专制统治,实现国家统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和普鲁士首都柏林在1848年3月爆发了革命。为了反对奥地利的统治,匈牙利和捷克也于3月爆发了起义。同月,罗马尼亚为反对俄国、奥斯曼帝国、奥地利的统治爆发了起义。在上述的革命斗争中,工人、学生和市民成为革命的主要参加者,表现了极大的革命热情。
4.1848年革命失败。到1849年,欧洲各国的革命基本上都被镇压了。这场革命迅速席卷欧洲,但又迅速失败,其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以沙皇俄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封建君主疯狂镇压革命。而这场革命失败的更重要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背叛和无产阶级在政治上、组织上的软弱。1848年欧洲革命虽然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这时的工人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并且一直走在革命的最前列。资产阶级十分害怕工人阶级,因而它的革命性不断减弱,甚至最后背叛了革命。另外,这个时期是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远没有成熟到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当时工人阶级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政党 ,缺乏斗争经验。巴黎工人六月起义被资产阶级残酷镇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法国,二月革命之后由于作为两大基本对立阶级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因为互相斗争而削弱了,法国资产阶级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把政权交给了狡诈虚伪的路易?拿破仑。到1849年,欧洲革命的烈火基本上被扑灭。
5.1848年欧洲革命的意义。1848年欧洲革命虽然只有一年多就失败了,但它发展迅速,声势浩大,几乎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给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彻底摧毁了维也纳会议确立的反动秩序,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本节参考书目
《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三章第四节(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简明世界通史?近代篇》第六章、第十章(李纯武,寿纪瑜等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国际关系史》(上册)第二章、第三章(王绳祖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特级教师& 陈隆涛)&&&
资料和注释
一、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内容
第一,恢复欧洲许多国家封建王朝的统治。法国、西班牙、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葡萄牙的布拉冈扎王朝和德意志、意大利各邦的王朝,以及意大利教皇国的罗马教皇,都相继复辟。
第二,列强任意处置欧洲和海外领土。波兰再次遭到瓜分,拿破仑时期的华沙大公国的大部分领土为沙俄所得,波兹南和格但斯克被普鲁士占有,西里西亚割给了奥地利。波兰剩下的克拉科夫及其附近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由俄、奥、普共同“保护”。沙俄还占据了芬兰和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普鲁士得到了德意志邦国萨克森的北部和莱茵省,其疆域扩大到了莱茵河左岸和波罗的海南岸。英国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海外殖民地,如马耳他,原法属多巴哥、毛里求斯等地以及原荷属南非开普殖民地和锡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第三,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德意志的34个邦国和自由市(法兰克福、卢卑克、汉堡和不来梅)组成一个松散的邦联,各邦都拥有主权,奥地利在邦联内占主导地位,普鲁士与之相抗衡。奥地利的情况是,它的本土属于德意志,但是奥地利皇室哈布斯堡家族又统治着匈牙利、捷克以及东南欧的许多地方,这样,奥地利一方面是德意志的一个主要王国,同时,它又与它统治下的奥地利以外的广大地区构成一个帝国。意大利仍然四分五裂,它的北部和中部一些邦国由奥地利统治,奥地利得到了伦巴底和威尼斯,突斯坎纳大公国成为奥地利的斐迪南大公的世袭领地,莫登纳公国成为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得埃斯特大公的世袭领地,帕尔马公国作为拿破仑的第二任皇后、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丝的终身领地。
第四,防范法国东山再起。把法国局限在1790年的疆界内,东北边境的一些重要城堡和要塞由反法盟军占领3~5年,占领费用由法国负担。法国赔款7亿法郎,交出军舰。比利时并入荷兰,成立尼德兰王国,卢森堡公国也由尼德兰统治者兼管,以抗御法国。扩大瑞士,把许多战略上重要的山隘都划归瑞士,确立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维也纳会议的情况
维也纳会议秘书长根茨在日的一封信中,揭示了大国在维也纳会议上的丑恶嘴脸。他这样写道:“这次会议所带来的不过是军事力量事先已办好的复辟,以及列强之间的协定,这些协定对建立欧洲均势和维护欧洲和平益处不大,只足以随意改变弱小国家的版图而已;然而,会议既没有作出任何一项多少具有崇高性质的决定,也没有采取任何一种有关社会秩序和福利方面的重大措施,来补偿人类遭受长期痛苦的部分损失,或者使人类对未来安心……
拥有无限权力的四大强国(英、俄、奥、普──编者),彼此之间有更多的理由陷入意见分歧和种种纠纷之中。其实,只有在向其他国家发号施令时,四大强国的意见才会完全一致,但是各强国本身的利害关系往往又使自己陷入内讧,有时对普遍和平有很大威胁……”
二、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
“神圣同盟”对革命运动的镇压
波旁王朝在西班牙复辟后,立即开始了反动统治,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激起了1820年的西班牙革命。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们惊慌失措。1822年,“神圣同盟”召开会议,决定由法国派兵进行镇压。1823年,西班牙革命被镇压。在西班牙革命的影响下,年意大利也爆发了革命。革命首先在意大利南部发生,很快蔓延到意大利各地。奥地利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极大威胁,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倡议“神圣同盟”进行干涉。“神圣同盟”决定派奥地利军队前去镇压。意大利革命失败。在镇压各地革命的过程中,俄国沙皇和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表现最为嚣张。
俄国1825年起义
沙俄在欧洲充当“宪兵”,在国内加强反动的农奴制,强化专制统治,政治日益腐朽,经济发展缓慢。一些有识之士希望进行改革,其中,一批有抱负的青年贵族军官最为积极。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死去,皇位应由其弟康斯坦丁继承,但他不愿继位。当彼得堡军民在参政院广场向康斯坦丁宣誓效忠后,才宣布新沙皇是尼古拉一世,并要求重新宣誓,使得人心惶惶。12月26日,在参政院广场举行再宣誓时,士兵们趁机发动起义。尼古拉一世调来4倍于起义者的兵力镇压,由于起义总指挥最后临阵脱逃,起义失败。后来,南方的乌克兰也发动起义,遭到镇压。由于这次起义主要是在俄历12月份发生的,所以,人们称那些组织策划起义的人为“十二月党人”,称这次起义为“十二月党人”起义。
1460年起,奥斯曼帝国开始统治希腊。18世纪下半期以后,希腊的贸易、海运和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受到奥斯曼帝国陈旧的军事封建制度的严重束缚。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希腊人民积极展开了争取独立的运动。1821年3月,希腊人民掀起了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经过一年的战斗,解放了希腊的大部分地区。1822年,希腊召开国民会议,制定宪法,宣布希腊独立。奥斯曼帝国派出大军前来镇压,对希腊人民进行血腥屠杀。在希腊的开奥斯岛,10万居民不是被屠杀,就是被卖为奴隶,幸免于难的不足二千人。希腊人民转入游击战,进行斗争。希腊人民的解放斗争赢得了欧洲各国进步人士的热情支持,许多人组织志愿军来希腊参战,更多的人捐钱捐物支援希腊人民。英国著名诗人拜伦亲自赴希腊参战,最后牺牲在那里。他在诗篇《哀希腊》中这样写道“我们难道只能对好日子哭泣和惭愧?──我们的祖先却流血。大地呵!把斯巴达人的遗骨从你的怀抱里送回来一些!哪怕给我们三百勇士的三个,让温泉关英勇的决死复活。”希腊独立运动在欧洲各大国内部引起了不同的反应。奥地利害怕希腊独立会引起其境内的民族解放运动,极力主张镇压希腊革命。俄国希望进一步削弱奥斯曼帝国,扩大俄国在巴尔干的利益;英国、法国也想扩大自己在巴尔干的势力,它们都表示支持希腊独立。这样,“神圣同盟”内部的矛盾扩大了。1827年7月,俄、英、法三国在伦敦签订公约,要求停战。但奥斯曼帝国拒绝停战。10月,三国出动联合舰队,在纳瓦利诺海上摧毁了奥斯曼帝国舰队。俄国想继续扩大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于1828年正式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奥斯曼帝国军队连连失败,1829年被迫求和,承认希腊独立。
法国七月革命
1824年,法国国王查理十世继位,进行更加疯狂的反攻倒算。他规定拨款10亿法郎以补偿归国的亡命贵族在革命时期被没收的土地,为了筹集这笔款项,把国债利息从5%降为3%,直接触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日,查理十世又宣布解散新选举出来的众议院,重新选举;减少议员人数,重定选举资格,以限制和取消工商业企业主的选举权;对报刊实行检查制度,以扼杀反对派舆论。7月26日,巴黎群众与警察发生冲突。第二天,武装起义爆发。到29日,起义者占领了巴黎的主要建筑物,军队也拒绝向人民开枪,查理十世逃往英国。维也纳会议恢复的一个最主要封建王朝垮台,维也纳体系规定的欧洲统治秩序被打破。
英国的议会改革
英国虽然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但是,封建贵族的保守势力仍然很大。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要求进一步取消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种种限制,取得更多的参与政治的权利。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下,工业资产阶级展开了更为积极的斗争。其中,最主要的斗争集中在对议会的改革上面。英国议会长期为少数封建贵族和保守势力掌握,工业资产阶级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强烈要求改革议会制度。英国议会分上下两院,上院议员由国王任命的贵族和教士担任,下院议员由选举产生。按照传统的选举规则,在农村,只有拥有大量土地的人才有选举权;在城市,也只有极少数特别富有的人才有选举权;同时规定每个郡和城市一律可以派两名议员进入议会。但是,工业革命后,英国的人口分布和经济格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老城市和郡已经衰败,人口寥寥无几,照样占据着议会席位,当地的贵族和大地主可以很容易使自己或亲信进入议会。而工业资产阶级集中的新兴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和伯明翰等,虽然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在议会却没有席位。1830年,保守的托利党内阁垮台,主张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的辉格党人格累()组阁。辉格党人提出了下院议会改革的方案,遭到保守势力的激烈阻挠,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慨。保守势力后来被迫作出让步。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正式生效。议会改革主要包括两项重要内容:(1)重新分配议席。取消了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了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了较多的议席。具体规定:人口不足2 000人的56个城市被取消了下院议席,人口在2 000~4 000人之间的31个城市只能保留一个议席。空余下来的席位给予人口增多的郡和新兴工业城市,新兴工业城市得到了65个席位。(2)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了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到1832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了选举权。这次议会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地分享政权,为日后的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它把广大工人、雇农和妇女排斥于政治之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9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英国议会继续进行改革,才把选举权普及到城镇选区和各郡成年男子。
比利时问题及其独立
比利时曾是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1384年,今天比利时境内的佛兰德斯归属勃艮第公国。15世纪,比利时逐渐统一。1477年,比利时归属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年,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系的领地,同荷兰、卢森堡一起组成西属尼德兰,由西班牙统治。1731年比利时转归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统治。1794年,法国打败奥地利,比利时被割让给法国。
比利时人讲法语,信奉天主教;荷兰人讲荷兰语,信奉新教。比利时的工业比较发达,荷兰是一个商业国家。两国在语言、宗教和经济利益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可是在维也纳会议上,大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硬是把两国强拉在一起,成立尼德兰王国,由荷兰国王进行统治。荷兰国王把荷兰的法律、语言和政策,强加给比利时。比利时人非常不满。法国七月革命的胜利,使比利时人民深受鼓舞,紧接在8月发动起义,打退了前来镇压的荷兰军队,宣布独立,成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欧洲大国对比利时独立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它们之间再次发生分裂。英国和法国国内的资产阶级力量较强,支持比利时独立;俄国和奥地利则主张维护维也纳体系,镇压比利时的独立运动,并准备派兵。但是,这时,俄奥统治下的波兰和意大利等地的革命烽火四起,俄奥无暇他顾。因此,比利时获得独立,神圣同盟内部瓦解了,维也纳体系规定的欧洲版图被改动。1839年,比利时的独立正式得到欧洲五大国的承认。
土耳其和奥斯曼帝国
土耳其民族源于中亚西突厥乌古斯人的游牧联盟。13世纪30年代,乌古斯人卡伊部落首领埃尔托格鲁尔从小亚细亚的罗姆素丹国获得小亚细亚西北部的一块封地瑟于特。埃尔托格鲁尔之子奥斯曼一世通过战争不断蚕食拜占廷帝国的领土,奠定了奥斯曼国家的雏形。奥斯曼之子奥尔汉统治时期(1326~约1360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开始进行扩张,势力大为扩展。14世纪末15世纪初,奥斯曼人初步统一了小亚细亚各突厥人公国。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了拜占廷帝国,君士坦丁堡(后来改称伊斯坦布尔)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十六七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势力大增,囊括了欧、亚、非近四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领土面积达六百万平方千米。因为奥斯曼帝国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帝国,故被称为土耳其帝国或奥斯曼帝国。17世纪,奥斯曼开始衰落。1920年,协约国强迫奥斯曼土耳其素丹政府签订《色佛尔条约》,奥斯曼帝国寿终正寝。1923年10月,凯末尔政府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
三、1848年欧洲革命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
在“七月王朝”统治下,法国政权掌握在金融贵族手里。根据规定,只有交纳直接税200法郎以上的人才有选举权,交纳500法郎的人才有被选举权。当时法国的3 600万人口中,有选举权的只有20万人。很多工业资本家也没有选举权。金融贵族的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基佐掌握法国政府时期(年),法国政治更加黑暗。基佐顽固反对任何改革,对内镇压革命运动,维护金融贵族的利益;对外讨好英国,积极对外扩张。法国国内矛盾日益尖锐。1847年以后,对政局不满的资产阶级到处以举办“宴会”为名,进行政治宣传,要求改革。日,当人们准备在巴黎举行一个大型“宴会”时,群众与军警发生冲突。23日,更多的巴黎人走上街头,不少国民自卫军也加入进来。法国国王路易?菲力浦慌忙解除基佐的职务,答应实行改革。资产阶级准备妥协,但广大群众却把革命推向深入,决心推翻王朝,建立共和国,发动了起义。24日,菲力浦逃往英国。资产阶级成立了由11人组成的临时政府,为了麻痹群众,吸收了两名工人代表。25日,法国成立共和国,即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当时,工人手里掌握了大量武器,资产阶级为了避免过早同工人发生冲突,不得不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工人的改革,如设立国家工场,收容失业工人、职员和破产的手工业者。然后,又增加税收,说是为了维持国家工场,引起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对工人的不满。同时,组织了一支二万多人的别动队,准备对付工人武装。5月,临时政府解散,组织新政府,工人被完全排除在外。调集大量军队进入巴黎,准备镇压。6月22日,政府公布了关闭国家工场的决定。工人们立即走上街头,表示反对。当晚,决定起义。起义工人以4.5万人对抗25万以上的政府军队,经历了23~26日四天的战斗,最后被镇压下去。起义工人1.1万多人被杀,2.5万人遭到监禁或流放。二月革命要求推翻君主政体,六月起义则要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说,六月起义“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第一次大交锋。这是保存或消灭资产阶级制度而进行的战斗。”
路易?波拿巴
路易?波拿巴()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拿破仑帝国覆灭后,寄居在瑞士。他才能平庸,野心很大。1832年,拿破仑一世的儿子病逝,他成为拿破仑一世的法定继承人。他处处模仿拿破仑,朝思暮想恢复帝业,多次组织暴动,都失败了,逃往英国。二月革命后回国。为了赢得人民的支持,他伪装同情劳动人民,反对资本主义。当时,法国农民深受压迫,他们怀念拿破仑时代的“好时光”,把波拿巴看成是拿破仑一世的再现;资产阶级也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维持统治。这样,靠着他的到处许诺和拿破仑一世的威望,波拿巴在1842年12月的选举中以绝对优势当选为总统。此后,他通过玩弄政治手段,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把国家的军政大权揽到自己手里。然后,他要求修改宪法,使总统可以连任;当这一要求遭到议会否决后,他在日,即奥斯特利茨战役和拿破仑加冕称帝的纪念日,发动政变。他调军队进入巴黎,解散议会,逮捕反对派议员,坚决镇压反抗。1852年1月,他公布新宪法,改总统任期为10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正式宣布自己为皇帝,称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波拿巴建立了庞大的军队,解散工会,封闭进步报刊等;同时,积极对外扩张,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如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远征墨西哥。第二帝国时期,法国的工业发展迅速,完成了工业革命,城市建设得到重视,修筑了很多林阴道。普法战争爆发后,拿破仑三世随军上阵;在9月2日的色当战役中,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投降被俘。日,拿破仑三世获释,到英国隐居。但仍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积极活动,企图重新复辟帝制。1873年1月病逝。
1848年欧洲其他地区发生的革命
19世纪上半期,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显著的发展,但是,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封建势力仍然很大。资产阶级对现状非常不满,希望进一步消除封建势力,实现国家统一。在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下,德意志许多地区都出现了要求改革的游行示威和武装起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普鲁士首都柏林的三月革命。三月初,柏林人民开始行动起来,举行集会,提出政治自由,实行大赦,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要求。群众运动愈演愈烈,18日,群众包围王宫,要求军队撤出柏林,遭到拒绝。群众立即发动起义,士兵们也同情起义,国王不得不妥协,宣布军队撤出柏林,召开议会,制订宪法,改组政府和释放政治犯。在这期间的战斗中,死伤一千多人,国王被迫向死难者致哀。此后,国王任命大资产阶级组织了政府。德意志各邦相继都组织了资产阶级自由派政府。5月中旬,在法兰克福召开了全德国民议会,并成立了帝国政府,第二年3月,还通过了一部宪法,但这个议会、政府和宪法都有名无实,对各邦没有任何约束力。1848年秋,反动势力进行反扑,11月,强行解散国民议会,柏林三月革命失败。
1848年3月,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人民也行动起来,要求出版自由、信仰自由和建立责任内阁制等。群众和军警发生冲突,起义爆发。显赫一时的奥地利首相、维也纳体系的风云人物梅特涅被迫辞职,次日乔装逃往英国。但是,人民仍不满足,他们要求制定宪法,实行宪政,遭到政府拒绝。起义群众包围了王宫,国王不得不宣布同意颁布宪法,改组政府,但实际上换汤不换药。不过资产阶级靠人民的力量取得了部分政权。在维也纳三月革命的影响下,捷克、匈牙利等地也爆发了革命。3月,布拉格人民举行集会,向奥皇提出请愿书。奥皇不得不同意捷克语与德语平等,允许捷克成立责任内阁。不久,布拉格的资产阶级民主派要求撤出军队,遭到拒绝,6月发动起义。战斗持续了5天,最后被镇压下去。3月,匈牙利也发生革命,组织了独立政府,取得了在奥地利帝国内自治的权利。奥地利企图镇压匈牙利革命。10月,维也纳人民发动起义,占领了维也纳。奥皇出逃,调集军队反攻,起义群众终因寡不敌众,11月1日,维也纳失陷,革命失败。然后,奥地利政府调大军镇压匈牙利革命。匈牙利人民进行了英勇抵抗,最后于次年8月被镇压下去。日,意大利西西里首府巴勒摩人民首先发动起义,赶走了政府军,建立了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临时政府。意大利各地纷纷行动起来,组织资产阶级政府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驱逐奥地利统治者。3月,以撒丁王国为首的意大利各邦对奥地利宣战。各邦统治者各怀私心,第二年,反奥战争失败,奥地利重新确立了在意大利许多邦国的统治。意大利革命最后失败。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灿坤 1826 1827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