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内是否探索发现曾侯乙墓了一个白蛇墓

我把阴劲插进儿媳嫩穴里_少女经典性爱图片_熟女俱乐部风间会员登陆账号:密码:我把阴劲插进儿媳嫩穴里_少女经典性爱图片_熟女俱乐部风间发布时间:   2013年上半年,5S工作在公司领导高度重视、车间我把阴劲插进儿媳嫩穴里主任认真落实,全员积极参与我把阴劲插进儿媳嫩穴里_少女经典性爱图片_熟女俱乐部风间的情况下,取得一定成果,顺突然没欲望利迎来&中国石墨设备研发生产我把阴劲插进儿媳嫩穴里_少女经典性爱图片_熟女俱乐部风间基地&的授牌仪式,并得到领导、专家、客户的一致好评。下半年的5S工作仍不可松懈,大家仍需努力,共同为营造性吧 类似的网站良好的现场作业环境和工作秩序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了巩固5S成果,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鼓励先进,现公司决定对上我把阴劲插进儿媳嫩穴里_少女经典性爱图片_熟女俱乐部风间半年度5S管理表现突出的王汉成(冷作车间),金一军(加工车间)我把阴劲插进儿媳嫩穴里_少女经典性爱图片_熟女俱乐部风间进行表彰,各奖励500元。   (1)冷作车间,法兰打坡口修仙之如此女配灼灼其华工位,工具严格按照行迹定位标准摆放。待我把阴劲插进儿媳嫩穴里_少女经典性爱图片_熟女俱乐部风间加工工件摆放有序,电影倾城之泪影评地面整洁并我把阴劲插进儿媳嫩穴里_少女经典性爱图片_熟女俱乐部风间且一直保持良好,符我把阴劲插进儿媳嫩穴里合5S规范标准。王汉成(冷作车间)女性a片工位剪影:   (2)加工车间(石墨材料粗加工),划线工我把阴劲插进儿媳嫩穴里_少女经典性爱图片_熟女俱乐部风间位,工具使用后及我把阴劲插进儿媳嫩穴里时放回原处;随时清扫石墨颗粒我把阴劲插进儿媳嫩穴里_少女经典性爱图片_熟女俱乐部风间,石墨工件摆放有序,工位四周少女裸体艺术图片、墙角、工具箱无积灰;划线工位,得到公司高层领导的一致好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你努力我把阴劲插进儿媳嫩穴里_少女经典性爱图片_熟女俱乐部风间,大家都会看得见,只要你摒弃陈旧的wandao思想意识,养成良我把阴劲插进儿媳嫩穴里_少女经典性爱图片_熟女俱乐部风间好的工作习惯,时刻以公司的发我把阴劲插进儿媳嫩穴里展和要求,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下我把阴劲插进儿媳嫩穴里_少女经典性爱图片_熟女俱乐部风间半年度5S管理先进员工将是你,你准备好了吗?&
友情链接:{友情链接}|{友情链接1}|{友情链接2}|{友情链接3}|{友情链接4}|{友情链接5}|{友情链接6}|{友情链接7}
备案序号:《白蛇传》故事有新考
摘自:《天津集邮》2001/06 作者:党玉占
  以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纠葛为线索的神话故事《白蛇传》,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的发生时间和地点,历来普遍认为在南宋时期的浙江杭州,距今八百余年。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所写的白话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则使这一故事在南宋杭州定格。  最近《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署名孟繁仁的《(白蛇传)故事新探》一文则考证为此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北宋时期的河南汤阴(今河南鹤壁市)黑山之麓、淇水之滨的许家沟村。国家邮政局将于12月5日发行1套4枚〈〈民间传说——许仙与白娘子〉〉特种邮票,因此笔者将其考证依据摘要辑录介绍。孟文考证依据之一是许家沟一带历史上曾流传着&白蛇闹许仙&的故事。这个故事则源于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左思(约公元250——305年)的〈〈魏都赋〉〉中记载的&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典故衍化为&白蛇闹许仙&的故事,女主人公也由&连眉女&衍变为&白蛇&。&白蛇闹许仙&故事中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性命。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变化人身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民治病,使得附近的&金山寺&香火变得冷落起来,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故事情节。白娘子因水漫金山寺而触动胎气,早产生下儿子许仕麟,法海趋机用&金钵&罩住了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许仙由此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十八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使得一家团圆。这是&白蛇闹许仙&的故事梗概,与后来的《白蛇传》故事大体一致。   孟文考证的依据之二是许家沟村因许姓世代居住而得名,至今村里人还把&许&姓称为&老户&。&白蛇闹许仙&故事中的牧童许仙是出身于许家沟的&许&姓少年,与《白蛇传》中的&许仙&相吻合;许家沟附近的黑山,又名金山,古为冀州之地,这里有金山寺、青岩绝、白蛇洞、雷峰塔,与《白蛇传》中的几处地名也相吻合。金山寺全称为&金山嘉佑禅寺&,据载此寺建于北宋嘉佑(公元1056——1063年)年间,以寺院所在地名和所建年代得名,目前尚有部分遗存,南山头的雷峰塔现已坍塌成为废墟,而当年白娘子在青岩绝修行的&白衣仙洞&即白蛇洞至今香火旺盛。   依据金山嘉佑禅寺修建年代,&白蛇闹许仙&的故事只能成型于北宋后期,那么《白蛇传》故事后来为什么能在杭州一带广泛流传?孟文分析指出:这一故事向江南一带播传,则与金人南侵、宋室南迁有关。宋高宗(公元1107——1187年)晚年禅位后驻跸临安(今杭州)德寿宫中。&喜阅话本&,&命内当日进一帙。当意,则以金钱厚酬&。出于&怀旧&情结,在他&龙兴&之地相州(古辖汤阴)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色彩奇幻、情节曲折,应是他喜欢聆听的故事之一。这就成为宋(南宋)、元时期《白蛇传》故事在杭州一带传播的主要原因。 漫談白蛇傳 梁煥松我一向對「白蛇傳」的故事十分著迷。白蛇傳是中國家傳戶曉的民間故事,歷來被搬上地方戲曲舞台,改寫成文學作品、改拍為電影不計其數。白蛇傳吸引我的是其故事和人物之間的關係,研究深了,我對人物性格的銓釋也有新的體會。白蛇傳的故事流傳在中國民間不知有多久,最早見諸文學著作大概是明朝馮夢龍編撰的民間故事集(「三言」中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回)。作者把故事定在南宋紹興年間的臨安(今之杭州),標題為「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故事由許仙初遇白娘子開始,至白娘子被法海和尚收伏壓在雷峰塔下永不超生為結束。白蛇傳的故事,歷來在民間不斷流傳和修改,加上了不少有趣的細節。「白娘子」的「警世通言」中連名字也沒有,後來有人起了「白素貞」這個名字。她和許仙的夙緣,也被附會以佛道編撰出的「書生救白蛇,白蛇來報恩」或「白蛇與許仙本來俱屬仙界,犯仙規相戀被貶入凡間再續前緣」之類的楔子。白蛇傳的基本故事骨幹許仙是杭州藥店的窮夥計,生得年輕俊美。一天他在雨中遊西湖,巧遇蛇妖化身為人形的白素貞和小青。兩人一見傾心,白素貞向許仙借傘,締造二人再度見面的機會。白素貞施妖法化身為大宅的女主人,對許仙贈金兼主動提出婚事。兩人婚後樂也融融,白素貞資助許仙開藥店,並身任女大夫治病施藥,救濟窮人。許仙人與蛇戀,氣息有異,讓杭州金山寺的高僧法海發覺了,乃前來收伏蛇妖,惡戰一輪,最後把白素貞壓在雷峰塔下。警世通言的處理故事方法,顯然是傳統的「正」、「邪」不兩立觀點。但是民間大眾偏愛白素貞,並不以她是蛇妖為嫌,更加上很多情節,突出她大膽追求愛情的形象,以及不惜犧牲自我營救負心郎的聖潔和勇敢的情操。1.盜仙草許仙受了法海的唆擺,試驗妻子是否蛇妖,在端午節強逼白素貞喝傳統的雄黃酒。蛇最怕硫黃,白素貞一喝打回原形,許仙登時被嚇死。白蛇醒來懊悔不及,為救夫郎一命,上仙山盜靈芝草,被守山的仙童發現,大打出手,幸得守山的南極仙憐憫,施捨仙草把許仙救活。2.水浸金山許仙活過來後,又被法海擄劫藏於金山寺中,白素貞此時已有身孕,與小青前往金山寺苦苦哀求放人不果;與法海動武兼鬥法,發動西湖水浸金山寺。最後白素貞仍不敵法海,被壓在雷峰塔下。3.白素貞的救贖起碼有兩個版本:小青逃脫,修行後來復仇,打敗法海救出白素貞;法海藏身蟹腹,所以日後的蟹膏是黃色的,猶如法海的黃僧袍。白素貞被壓電峰塔之前,逃命至杭州的斷橋產下兒子,小青把嬰兒救出委托許仙的親戚將之養大成人,取名「許仕林」。仕林後來高中狀元,回鄉祭雷峰塔思念母親,雷峰塔坍下,母子團圓。角色的銓釋民眾心中的蛇妖白素貞是女英雄,原本代表「正義」的法海竟被視為好管閒事、拆散美滿姻緣、受人唾罵的壞蛋。小青的忠心和義氣也為人所稱道。許仙的窩囊和不忠於愛情就太可恥,不為眾人所同情了。我們做讀者和觀眾的,實在很替情深義重的白素貞不值;許仙不值得她愛和作出這麼大的犧牲!近年,香港女作家李碧華寫了「青蛇」一本小說,以小青作為敘事者來重新組織這故事,並探討「白素貞與小青」、「小青與許仙」、「法海與許仙」的複雜關係,很是新穎有趣。到底小青這麼維護白素貞,兩人是否有同性戀的關係?小青是否暗戀許仙又不敢奪姐所愛?......白蛇傳的藝術形式京劇、越劇、粵劇都有不少以白蛇傳為題材。任劍輝、白雪仙在1964年演出「白蛇新傳」粵劇,我年紀太小沒機會欣賞,只在1990年看過廣東粵劇學校在香港演出的「白蛇傳」,飾演白素貞的是新人蔣文端小姐。她扮相嬌媚、嗓音圓潤、武打功夫了得,給我極深的印象。(圖一)七十年代,香港流行曲歌星潘迪華(就是在「花樣年華」中演二房東孫太太的那一位),曾製作及擔綱演出舞台音樂劇「白孃孃」,成績不錯,其中一曲「愛你變成害你」,相信不少人仍懂得唱。電影方面,五十年代日本東寶公司出動最紅的明星山口淑子(李香蘭)、池部良和八千草薰,拍攝穿中國古裝的日本版「白蛇傳」(圖二)。六十年代香港有于素秋、麥炳榮、蕭芳芳的「斷橋產子」(圖三)粵語片版本;以及由林黛、趙雷、杜鵑主演的「白蛇傳」。九十年代,徐克根據李碧華「青蛇」小說改編成同名電影,由王祖賢、吳興國、張曼玉主演。(圖四),除了林黛的版本,這幾齣電影都已在我收藏之中。 最近又有30集電視劇「新白蛇傳之青蛇與白蛇」,由范文芳、焦恩俊、李立群主演, 竟然把許仙和白素貞寫成西施與夫差的轉世。嘩,太離譜了吧!&白蛇传精彩剧照(京剧)(京剧)        (京剧)(京剧)        (京剧)  《白蛇传》是中国戏曲名剧,故事初见明·冯梦龙著《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明人陈六龙编《雷峰塔传奇》。清人著有《义妖传》弹词。全国几乎所有的剧种,甚至包括木偶戏、皮影戏都有《白蛇传》的演出。其中以文武开打、唱做并重的京剧《白蛇传》最有特色。  剧情:峨嵋山上的青、白二蛇精,羡慕人间生活,化身少女小青、白素贞,至西湖游玩。书生许仙与白素贞相遇,互生爱慕,经小青撮合成亲。金山寺僧法海为破坏许、白婚姻,用言语盅感许仙,许仙听信谗言,弃家出走金山。白素贞至金山索夫,与法海发生争斗败走断桥。觉悟的许仙与白素贞言归于好,法海却用强力拆散这对夫妻。白素贞被压雷峰塔下。小青请来神将,烧毁雷峰塔,救出白素贞。  最早的《白蛇传》,第一折戏叫《双蛇斗》,是用京剧、昆曲同台合演的&风搅雪&演法。青雄白雌。青蛇要与白蛇成婚,白蛇不允,双蛇斗法,最后白蛇战胜青蛇,青蛇甘愿化为侍女,姐妹相称,而后下山。该剧是清末名演员余玉琴(饰白蛇)、李顺德(饰青蛇)的拿手好戏。戏中有对双剑、走旋子、大开打等技艺,还置有砌末,并配火彩,此剧今已失传。  现在常演的京剧《白蛇传》是田汉根据昆曲、京剧老本改编。1947年改编时原名《金钵记》,解放后又进行修改,正式定名为《白蛇传》。从白蛇、青蛇下山游湖起,到青蛇毁塔、白许团圆止,中间包括结亲、酒变、盗草、上山、水斗、断桥、合钵等情节。改编时前面舍去了白蛇收青蛇的《双蛇斗》,中间舍去了青蛇《盗库银》,后面舍去许仕林祭塔的《雷峰塔》。  《盗库银》为武旦出手戏,有大刀、双鞭出手等,高难惊险,舞蹈优美,开打火爆,为名武旦宋德珠、阎世善、李金鸿、班世超、冀韵兰等的看家戏。解放后,关肃霜把双鞭改成双剑。  《祭塔》为正工青衣唱工戏,也是初学青衣的开蒙戏,有长达三十八句难度很大的反二黄唱腔。从胡喜禄、陈德霖唱红后,梅兰芳、尚小云又都分别作了加工,遂成为梅派、尚派早年的优秀代表作。  京剧四大名旦都曾演出该剧,除荀慧生以《白娘子》命名演全剧外,其他三位都不演全剧。梅兰芳以昆曲演《金山寺》和《断桥》两折。他先在北京向乔蕙兰、陈德霖等戏曲界老先生学习,迁居上海后,又向昆曲前辈丁兰荪学身段,与俞振飞等研究唱腔,经过梅兰芳在唱腔、身段、化装等各方面注入许多新的因素,使之成为梅派艺术的精品。尚小云以《雷峰塔》为重点,大段&反二黄&唱腔,优美动听,情感动人;程砚秋也只演《金山寺》和《断桥》。  张君秋将《金山寺》、《断桥》、《雷峰塔》连演,亦成为张派常演剧目之一。张派传人赵秀君曾改编演出。  全本《白蛇传》,有不少著名的旦角都曾演过。1936年,北平《立言报》主持选举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当选后曾在长安戏院合演一场《四白蛇传》(毛的&游湖&、&结亲&、&酒变&,宋的&盗银&、&盗草&、&水斗&,李的&断桥&,张的&祭塔&)。  解放后改编的《白蛇传》,由中国戏校刘秀荣、谢锐青首演(相关内容请进入下方的刘秀荣专访页面),后又有杜近芳、赵燕侠的演出本。杜的白蛇绻绻深情,浓郁感人。《断桥》中&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宝剑&的唱段,最为脍炙人口。许仙由李少春、叶盛兰轮演,李少春还创造了大嗓许仙的唱法,别具韵味。赵的白蛇柔婉多情,细腻传神,在感情奔放的《合钵》一场,田汉专门为赵燕侠写了一段[徽调三眼]的唱词,由名琴师李慕良按赵的风格制谱,唱词平易近人,充满生活气息,与赵的抒情唱法相得益彰。1961年夏,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李炳淑、华文漪、杨春霞等,以京昆同台的形式上演了全部《白蛇传》。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李炳淑主演的同名电影,影片运用了大量特技和实景镜头,上映后轰动异常。  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李胜素、魏海敏、刁丽、陈淑芳等都曾演出此剧全本,《断桥》一折更为众多演员所常演。张火丁曾按程派路数移植田汉本《白蛇传》。  川剧《白蛇传》与其它剧种相较更注重武打和做工,其中《游湖借伞》、《水漫金山》、《断桥》等折戏常单独演出。剧中青儿根据情节分别由男女角扮演,在文戏时是妩媚的丫鬟,武戏时则变为勇武的男将,这是川剧所特有的。另外,戏中穿插变脸、踢慧眼等绝活,场面宏大。  婺剧《断桥》被誉为&天下第一桥&,其中的文戏武唱极具特色。  豫剧、评剧、越剧、秦腔、粤剧、河北梆子等剧种都有该剧的传统版本。  2000年10月,台湾吴佩倩舞极舞蹈团应第六届中国艺术节邀请,在南京演出了以爵士舞的形体语言排演的爵士舞剧《白蛇传》。  本站将陆续推出各剧种《白蛇传》的精彩剧照,近期集中推出多幅京剧珍照,敬请关注。                           (梧桐新语整理)相关资料  ·相关图片:、  ·经典封面:(常香玉)        (荣蝶仙、尚小云、李寿山、尚富霞、李宝奎)          ·本站特稿:——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张春孝专访  ·戏剧作家:  ·戏剧名剧:  ·戏剧名家:、、、、、        、、、        、、、、、、、、        、、、      其它相关内容请点击上方的航向标谈谈白蛇传故事的变异  & 原创首发于 21:28:07 ■ □ 阅1188次 &     白蛇传故事以起曲折、缠绵饿爱情悲剧,深深的打动了不同时代的人们,而端午、盗草、水斗、断桥等脍炙人口的情节也为人们津津乐道。但其实最初的白蛇传故事并不同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它经过了历史漫长的流传与演变,在人们的集体创作中被不断的丰富、加工、改变,这样,终于流至我们这个时代,使我们听到属于这个时代的白蛇传故事。我们还记得奶奶对我讲:&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说的便是白娘娘与许仙的故事。这个民间故事是有生命力的,我相信,在经过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增补删减后,在未来白蛇传故事还将不断的被流传、被吟唱。    最初的白蛇传故事雏形见于唐人谷神子的《博物志》,小说写一陇西男子李黄在长安东市偶遇一孀居白衣女子,容色绝代,因服丧期满,欲购吉服。李黄借钱给她,女子邀请李黄到她家去取钱。李黄到后又邀李黄小住,一青衣老女郎,自称为白衣女子之姨,她与李商定,若能代白衣女子偿还三十千债负,白衣女子愿意服侍左右。李同意,与白衣女子同居三日而还,回家后但觉满身腥气、头重脚轻、卧床不起,&口虽语,但觉被底身渐消尽,揭被而视,空注水而已,唯头存。&家人大惊,急忙去寻找白衣女子,但已人去楼空,树上下各挂十五千钱,问邻居说常常见到一巨型白蛇出入树下。    到宋元时代,白蛇故事发生了变异:1、内容上,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里讲:宋孝宗淳熙年间,临安府官宦子弟奚宣赞于清明时节到西湖游玩,途遇一迷路女孩叫卯奴,领回家中,是多日后,有一婆婆到奚家寻找卯奴,并邀请奚宣赞到家相谢。奚宣赞应约到她家,婆婆领一白衣女子与奚共饮,住半月,后女子喜新厌旧欲杀奚,为卯奴所救。奚回家后举家迁移避祸,不料第二年清明,奚宣赞又为婆婆掳至白衣一女子家里,过半月后,白衣妇人又欲杀奚,又为卯奴所救,奚之叔——道士奚真人得知后做法收三妖,现形后发现婆婆为一獭、卯奴为乌鸦、白衣女子为白蛇。此时的白蛇传故事已经与前代不同了在情节中加了一个知恩图报的卯奴,结局也发生了变化,李黄最后是被白蛇的妖气中毒而死的,而奚宣赞却没有中毒,且还有道士做法收妖,将其打回原形。2、细节上,男主角的名字也变化了,前代叫李黄,这里叫奚宣赞。而且人物的身份也开始明朗化,奚宣赞是官宦子弟,而李黄为官为商不太清楚,再者,故事的发生地也发生了变化,由长安转移到临安府,越来越接近西湖了。    至明天启年间,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蛇传故事发生了质的变化,小说写的是南宋绍兴年间,南廊阁子库官员李仁内弟许宣做一药铺主管,一日祭祖回来,在雨中渡船上遇到一自称为白三班白殿直之妹及张氏遗孀的妇人,经过了借伞还伞后,此女要与许宣结为夫妇,又叫丫鬟小青赠银十两,殊不知此银为官府库银,被发现后,许宣被发配苏州,在苏州与白娘子相遇而结婚,后又因白娘子盗物累及许宣,再次发配至镇江,许白又与镇江相遇复合,而法海作梗,扣留许宣,使白娘子索夫不成,许宣得知白娘子为蛇妖后,惊恐万分,要法海收他做徒弟,许宣修炼成功后,修塔镇住白娘子,留警世之言后坐化。这时,后世的白蛇传故事格局基本出现,与前世相比,首先在故事主题上发生了变化,这里的白蛇已经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令人同情的妇女形象,她不在是一个害人的妖,在白娘子身上,体现了一个为人妻子的温柔美德,她是一个蛇形人心的女子,她的妖性大大的减弱不在害人而是帮人,对与许宣这个人物,却为人不齿,贪生怕死,毫无人格可言。尽管与前世相比,许宣形象仍是负面的,但此时的许宣更可恶,前世的李黄、奚宣赞,他们可以怨恨白衣女子,因为白衣女子害人,但许宣不行,白娘子是个好姑娘。其次在故事的内容上也发生了变异,此时是许宣亲自作法修塔镇住白娘子,而前世的只不过由道士作法将白蛇打回原形。此时还出现了第二主角——小青丫鬟。法海这个人物也创造了出来。总之,白蛇传故事的人物基本出现。最后在细节上更是发生了变异。⑴、姓名上:李黄——奚宣赞——许宣。⑵身份上:不清不楚——官宦子弟——药铺主管。⑶相遇途径上:还钱——还人——还伞⑷地名上:长安——临安府——西湖边。    嘉庆年间陈遇乾的《绣像义妖传》是对《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补充,大致的情节并没有变化,只是加入了更多对白娘子的形象的刻画与同情,于是,内容上加入了端午、水斗、断桥等情节,使白娘娘的形象更为丰满、动人。此时白娘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白素贞。    其实,后世对于白蛇传故事的变异大致体现在结尾上。在《绣像义妖传》里白娘子是由法海镇住关在雷峰塔里,许仙也因此而出家,二十年后白氏之子许梦蛟高中状元,衣锦还乡祭母,于是白素贞难满出塔,全家团圆。此时的许仙还有一些人性。结局是大团圆。而田氏《白蛇传》里的结尾是小青修炼成为青蛇大仙,破塔救人。《西湖民间故事 白娘子》中反抗性更强,更爽,最后小青勤奋修炼,终于破塔救出白素贞,二人合力将法海这个多管闲事的臭和尚打的逃入了蟹壳里,成为了蟹壳和尚。    其实这些变异都是有原因的,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民间文学,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都对白蛇传故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增补删减。而且更因为个人记忆的偏差、个体心理机制的差异,对白蛇传故事的创造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变化。在白蛇传故事的变革中,我们可以看到,白蛇最初是一条害人的蛇妖,属于典型的美女蛇,男主角也是一些&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次等角色,其重要意义是没有的。随着人们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文性的不断加强,在原先美女蛇的基础上,塑造了一个美丽深情,及人类诸多美德于一身的白素贞形象,她不在是一个反面妖物,而是被定位为一个&只羡鸳鸯不羡仙&的令人同情的坚强的好姑娘。对与法海的地位,也不在同前代那样令人尊敬了,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对于这个多管闲事的和尚只讲了两个很痛快的字:&活该!&我也这么认为的。后世的白蛇传故事,更体现了人们爱憎分明、善良质朴的美丑观,而人们也以此为原则,进行白蛇传故事的创作。    从白蛇传故事中看到了它的变异性,我更从白蛇传故事中看到了人们的善良的心。我想这正是白蛇传故事能流传至今的最为强大的推动力吧!     故事的背后是历史──对两组闽西客家传说故事的民俗学研究 [ 作者:刘宗迪    转贴自:《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点击数:;   文章推荐:田诤 ]《文史精华》第5期(口头传统专集二)(日)  本期主编:巴莫曲布嫫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流传于闽西地区的两类民间故事的分析,揭示了其历史文化渊源,这一研究表明,在人类学和民俗学的学术视野中,看似荒唐无稽的民间故事实际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传说故事是世代流传的民间口头叙事,故事所述多是缪悠荒唐之言,自然不能当真,它与旨在记载史实的历史不可同日而语。但故事既然也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是浪迹于历史中的人们所讲述的,就不可避免的会留下历史的痕迹,向后人传达出人情世故的变迁,因此,缪悠荒唐的传说故事又不妨被用为稽古求实的历史文献,关键是你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它。看待传说故事,可以取各种各样的眼光,但要揭示出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眼光却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就是试图在这种眼光的引导下,审视两组流传于闽西客家地区的传说故事,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不同文化习俗之间交融冲突的历史秘义。而这一研究同时也将反过来证明,只有结合其民俗文化背景,传说故事的意蕴才能得以中肯的理解。一、从&义犬救主&故事看客家文化与畲族文化的相互融合    福建省清流县东山村是一个古老的客家人村落,该村的萧姓据说是唐时由中原迁徙而来的,童金根先生在《清流县东山萧氏的宗族传说及其庙会》1一文中对萧氏宗祠庙会的盛况进行了报道,萧氏宗祠所供奉的是东山萧氏的远祖萧禹,故又称萧禹庙。据萧氏族谱及村民传说,萧禹是隋唐之际人,为唐高祖的开国元勋之一2。这样一位身世显赫的先祖,被敬奉宗庙,世代歆享后人的香火和膜拜,是理所当然的。但令人惊奇的是,萧禹庙前檐的走廊里还供奉着一尊石刻的犬,和萧禹一道接受萧氏子孙的礼拜和供养,萧氏子孙每年正月祭祖的同时还要杀鸡煮粥祭石犬。这只犬当然是有来历的,它是萧禹的爱犬,也是他的救命恩人。村民传说:    萧禹......有个与众不同的嗜好,特别喜欢养狗。不管是赴宴还是出征,身边总是带着一条大黄狗。    一次,萧禹应朝廷召遣,出兵讨伐番兵时不幸驻营纵火,他奋不顾身坚持阵地指挥作战,可是,大火非常凶猛,整个营地都成火海,士兵们全都殉于火中,萧禹也昏倒在地,只有这条黄狗紧跟在萧禹身边。正在临危之际,黄狗灵机一动,迅速冲到附近的水坑里,沾满一身水,用湿润的身躯在萧禹身边滚来滚去,就这样沾了又滚、滚了又沾,才把主人身边的烈火扑灭。天黑下来了,黄狗咬着主人的脚绑,摇晃着叫主人起来。这时,萧禹处于半昏迷状态,忽觉身边有动静,以为是敌人近身,于是,用脚猛力一踢,只听&嗷&的一声,黄狗被踢出一丈多远,七窍流血,不动了。萧禹......翻身一看,......这才明白,原来是心爱的黄狗救了自己的生命。事后,他把黄狗埋葬在一个山坡上,写一幅挽联:&千秋与狗同分功劳,万代与狗同享甘苦&,以示祭祀狗的救命之恩。萧禹回宫后,就把这事奏明皇上,皇帝听了深受感动,加封这条黄狗为&黄狗大将军&。随后萧禹便令族人在家乡东山的后龙山上树碑为念,从此,东山人就有扫&黄狗大将军&墓、祭&黄狗大将军&神(石犬)、吃&狗粥&的传统习俗。3        这个故事显然是解释性的地方风物传说,是东山萧氏编来解释其祭犬风俗的。对此故事,东山萧氏子孙可能深信不疑,但外人可能只是姑妄听之,只是把它当成有趣的谈资,而不会真地当回事的。但是,如果我们发现与此相类似的故事早在公元三世纪就已见于晋人干宝的志怪集《搜神记》中,就不会对它等闲视之了。《搜神记》卷二十有一则《义犬冢》,与上述《黄狗大将军》故事相比,大同小异,唯时间、地点、人物不同而已。故事云:    孙权时李信纯,襄阳纪南人也。家养一狗,字曰&黑龙&。爱之尤甚,行坐相随,饮馔之间,皆分与食。    忽一日,与城外饮酒大醉,归家不及,卧于草中。遇太守郑瑕出猎,见田草深,遣人纵火?之。信纯卧处,恰当顺风。犬见火来,乃以口拽纯衣,纯亦不动。卧处比有一溪,相去三五十步。犬即奔往,入水湿身,走来卧处周回,以身洒之,获免主人大难。犬运水困乏,致毙于测。    俄尔信纯醒来,见犬已死,遍身毛湿,甚讶其事。独火踪迹,因尔恸哭。闻于太守。太守悯之曰:&犬之报恩甚于人。人不知恩,岂如犬乎!&即命具棺椁衣衾葬之。    今纪南有义犬冢,高十余丈。    稍后的《搜神后记》中,又有一《杨生狗》的故事,情节与上面两个故事如出一辙,只是又把故事发生的时间挪到了晋代,狗的主人也换成了杨生:    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养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后生饮酒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时方冬月燎原,风势极盛。狗乃周章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坑水,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数次,周旋跬步,草皆沾湿。火至免焚。生醒,方见之。    与前面的两则故事所不同的是,此一故事中,狗没有因救火而亡,亦无为狗立冢之说,其下文的杨生夜行坠井为狗所救的情节,也为前两则故事所无。    三则故事,时间、地点都相差遥远,但故事情节却如出一辙,由此我们起码可以得出下面的几点结论:    第一,义犬救主传说并非东山萧氏所独有,它既非东山萧氏独家所发明,更非东山萧氏始祖萧禹的真实经历,而只是东山萧氏借来解释其当地民俗和风物的现成的故事。    第二,既然义犬救主仅仅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那么,可以断定,东山萧氏的始祖萧禹可能并无一头名叫&黄狗大将军&的爱犬,东山村龙山坡上的古墓也不是所谓&黄狗大将军墓&,萧禹庙前的石犬雕像也非以&黄狗大将军&为原型。    第三,东山萧氏不仅不具有义犬救主故事的创作权,而且甚至不具有对&义犬墓&的主权,不管里面埋葬的是什么。因为早在《搜神记》中就有关于义犬墓的记载了,正如他们是从前人那里借用了&义犬救主&的故事一样,祭祀义犬墓的风俗或许也是前人传下来的。    这就暗示了,东山村的&义犬墓&和&石犬像&及其祭祀义犬吃狗粥等风俗的来历就并不像东山萧氏家族所流传的那样简单,并非单纯对萧氏的始祖事迹的纪念,其中或许蕴藏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隐情。    那么,东山萧氏祀狗的习俗及其风物究竟是何来历呢?实际上,如果想到东山村所在的闽西地区原为畲族的聚居区,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汉族客家人因战争等原因移民闽西地区之前,这里是畲族世代居住的地区,而传说畲族是以狗为祖的古老民族。因此,东山萧氏祭犬风俗或者正是畲族先民崇狗传统的遗风。    畲族在历史上属所谓南蛮之一支,&诸蛮种落不一,皆古盘瓠之种也。&4神犬盘瓠为高辛氏杀敌而娶帝女为妻的神话,范晔《后汉书》、应劭《风俗通义》、鱼豢《魏略》、干宝《搜神记》、郦道元《水经注》等古代文献皆有记载。    狗能杀敌且与人为婚,这自然是荒诞无稽的神话。这一神话所述的事情虽不可信,但却至少证明了东汉时南蛮的崇狗习俗,这则神话正是编造了用来解释这一习俗的。《后汉书》李贤注云:    今辰州庐溪县西有武山,黄闵《武陵记》曰:&山高可万仞,山半有盘瓠石室,可容数万人,中有石床盘瓠行迹。&今案:山窟前有石羊石兽,古迹奇异,尤多望石。窟大如三间屋,遥见一石仍似狗形,蛮俗相传云是盘瓠像也。    又引干宝《晋纪》曰:    武陵长沙庐江郡夷,盘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盘瓠凭山阻险,每每常为害。糅杂鱼肉,扣槽而号,以祭盘瓠。俗称赤髀横裙,即其子孙。    这些记载表明,蛮人崇狗之俗源运流长,不管其犬崇拜的原因何在,但肯定不是如《后汉书》所云是因其为狗的子孙。可以肯定的是,崇狗风俗是由于狗是其民族的图腾。图腾,即一个族群用以标志自己并赖以与其他民族相区分的徽志,由于先民多以狩猎为生,故多用其所熟悉的动物为图腾。图腾,作为族群的标志,实际上与后来的族群名称具有相同的作用,图腾无非就是一个形象化的氏族名称。一个族群用动物作为自己的图腾,也就等于说用动物的名字为自己命名,熊图腾氏族成员称自己为熊,虎图腾氏族的成员称自己为虎,狗图腾氏族的成员自然就称自己为狗了,于是,狗图腾的后裔顺理成章地就成了狗的子孙,狗就被他们当成自己的祖先,这正如以龙为图腾的华夏民族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一样(龙的原型并不比狗伟大,它只是一条爬虫,&狗&的子孙对此完全不必自惭形秽)。因此,原本仅仅被作为民族标志的图腾就摇身一变成了民族的始祖。以图腾为始祖,并为之立碑(图腾柱)建庙(族庙)进行祭拜的现象,可见于中外许多民族。据当代学者考察,畲族人家直到现在仍有祭拜盘瓠的祭祖活动。届时,同祖的人们身穿民族盛装,齐聚本祖祠堂,面对描绘着盘瓠事迹的《祖图》顶礼膜拜,同时还要跳表现盘瓠功业的图腾舞,颂唱叙述盘瓠开基及其子孙迁徙历程的《高皇歌》,共享纪念盘瓠的乌米饭等等,神犬盘瓠为高辛氏杀敌立功并娶公主为妻的故事至今仍在畲族人民中间流传。5    东山村所在的闽西地区原为畲族的聚居地,后来由于汉族客家人的迁入,畲族先民迫于强族的压力,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自己世代居住劳作的地方,但人民迁走了,承载其文化依栖其神灵的神庙古坟等文物却不可能随之而去。对于后来的异族而言,面对神秘陌生的原住民文物遗迹,不能不生出敬畏乃至恐惧之心,因此,每逢年节,在祭祀本祖神灵的同时,也同时向原住民的神祀进献血食,以免被其诅咒,于是,原住民的神祀也被纳入了祀典。况且,畲族人原本就有&安土重迁&的传统6,面对异族的进逼,有的迁走了,有的却留下了,新来者与原住民为了和睦共处,在文化上就必然会相互借鉴汇融。汉族重祖祠,而其祖先崇拜与畲族的盘瓠崇拜实质上是一回事,盘瓠亦即始祖,因此,客家的祭祖仪式与畲族的祭盘瓠仪式融合为一,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之事。于是,畲族的祖先盘瓠就出现于客家人的族庙中,或者,客家人的族庙原本就是借用畲族盘瓠神庙的兆域。东山萧氏祖庙可能就是后一种情况,萧禹占了盘瓠的地盘,因此把盘瓠移到自家寝宫的屋檐下,把人家的祖宗变成了自己的扈从。这自然不能责怪萧禹大人&霸道&,它体现的是弱势文化不得不服从于强势文化的历史宿命。    可以作为此说旁证的是,闽西地区的盘瓠祭祀遗迹,不仅东山村一处。从事客家文化田野研究的中外学者在距离清流县不远的武平县也发现了多处石犬雕像。而这些石犬在当地人神圣世界中的地位却与东山村的石犬大不相同。    新联村水口有一尊石犬,位于本坊福主的左侧。村民在年节间杀鸡祭祀福主时兼祭石犬,即把鸡血抹进石犬嘴中,他们认为之所以要祭祀石犬,是因为犬会看家。7新坊村水口的一尊石犬也配祀在福主神坛之侧,而大阳村的石犬则放在五显庙神案左侧,当地人说石犬是五显大帝所降服的&黑狗精&,若不祭祀它,就会吃人。8    石犬在清流东山村眼里是祖宗的救命恩人,而到了这里却成了吃人的魔头,这是否反映了两地客家人与畲族原住民之间关系的差异呢?这只有留待进一步的田野考察和文献考证了。但这已足够证明,崇犬习俗并非东山萧氏家族独有的文化传承,而是一种远为深远和古老的文化传统的遗存,这种文化传统只能是源自以神犬盘瓠为图腾的畲族。二、从&学法除蛇&故事看客家文化与畲族文化之间的冲突    如果说&义犬救主&故事体现了客家文化对畲族原住民文化的吸纳的话,同样流传于东山村的&学法除蛇&故事就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冲突。    东山萧氏中流传着萧必达茅山学道与社公斗法的故事。据说萧必达是萧禹的后人,一天与伙伴外出经商误入山门升天,三年始归,自称到茅山学了一身好法术,能上天入地,腾云驾雾。并与东山社公斗法,除掉了社公:    当年五月初五日,必达挑秧去田里去栽,东山社公变一条大蛇拦住去路,寻他斗法,必达不答应,说:&我要插秧,不要打扰。&他绕小路从小巫坑去,又被大蛇挡住去路,他说:&蛇呀蛇,我与你素来无怨无仇,你为何要与我过不去?&他屈指一算,原来是社公要与他斗法。他想,这个吃人的社公,今日冤家路窄,我就要与你斗个高低。于是,他就对四周正在田里干活的村人大喊:&叔伯兄弟们,请你们把田里的水排掉,过一会儿要刮大风下大雨。&说罢,必达对着社公发誓:&我赢得你就由五雷劈死你,你的位置让我坐;输了,由你吃掉我。&当日午时,必达施展法术,请来五雷,顿时乌云黑地,雷鸣电闪,&叭&的一声,这个害人不浅的社公大蛇被五雷劈成两段,从大巫坑随着山溪洪水漂流而去。此后,东山没有社公了,族人世代相传萧必达斗社公的故事,并为了怀念和成全他的诺言,将其坟墓立于社公之处。9    这个故事和义犬救主故事一样,其&著作权&也非东山萧氏一家所有,从事客家文化田野研究的学者在闽西武平县的南坊发现了类似的故事:    据传,在很久以前,?下的王氏给何氏放牛,后来在那里开基。当时?下的水口有个&蛇婆&,每年都要一个童男作为供品去祭她。有一年轮到何公,他准备送自己的儿子给&蛇婆&,但这个儿子不肯,跑掉了。儿子跑到闾山学法,几年以后就与&蛇婆&斗法。他看见水口有座山,刚挖出一块巨石,何公的儿子就把巨石举起来堵住流水,让&蛇婆&看看他的法力。后来&蛇婆&被何公的儿子赶跑了,跑到新中去了。因此现在那里虽然还有&蛇婆&坛,但里面却是空的。10    东山村的故事是社公变成蛇,而南坊村的故事中妖魔就是蛇婆,蛇婆亦即社婆。在南坊,社公与社婆是成对出现的11,由社婆之又作蛇婆、社公为蛇婆的配偶以及社公是以蛇的面目出现,可以断定,所谓社公和社婆,本来应作蛇公和蛇婆,是一雄一雌的一对蛇神,明乎此,则可知其他几则叙述与社公斗法的故事实际上也就是斗蛇故事的讹变,如武平县帽村的故事:    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次发大水,永平的社公被冲到帽村来了。当时水很大,有些村民在河里打渔。这时,有一个村民在上滩刚撒下网,就捞起了一个香炉。人们问它是从哪里来的,香炉回答说是永平的社公,很灵验的,如果能把它供奉起来,可以保佑全村。人们又问需要什么东西,社公回答说每年要一对童男童女。村民认为这不可能,就把它扔进水里。到了中滩,打渔人又捞到那个香炉。这次社公说,它不要童男童女了,每年只要一对全猪全羊就行。村民们仍然觉得太贵,又把它扔下去。到了下滩,香炉第三次被捞起来。这时社公又降低了条件,说每年只要&虾公煎蛋禾米饭&来祭它就行。村民们感到这个条件可以接受,就对社公说:如果我们在河边倒插一棵树会活的话,就说明你确有灵验,那时才要祀你。后来人们就把社公的香炉安放在中滩靠近水边的山脚下,并在旁边倒插了一棵枫树。果然,过几天这棵枫树活了。因此,后来帽村的村民就把社公供奉起来,每年农历二月的社日,用&虾公煎蛋&和&禾米饭&来祭它。12        这个故事与南坊故事的相似之处是明摆着的,第一,南坊的蛇婆要一个童男作供品,帽村的社公则要一对童男童女作供品;第二,南坊的蛇婆原据水口,帽村的社公的香炉安放在靠近水边的山脚下。帽村故事所缺少的去名山学法的情节,却出现在长汀县涂坊乡的同类故事中:    在涂姓开基祖刚迁来的时候,那地方原来有一个&精灵&,每年都要老百姓送一对童男童女给他,为害甚烈。有一年,正好轮到涂姓的一个男孩和赖姓的一个女孩,两姓不肯,但又无可奈何。因此涂、赖两个开基祖就一起去闾山学法,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有成。回来以后,两个人同去找&精灵&斗法,最终把他打败了,一直把他赶到水口以外,成为社公。此后,当地族人就把这两个祖先当作神明供奉起来,并雕有塑像,称&涂赖二公&,至今仍然香火不断。13    涂坊的&精灵&非社公或蛇公莫属。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故事中的三个都是发生于水口,东山故事虽然没有明说事情发生的地点是水口,但它说社公的尸体被山溪的洪水冲走,也暗示了法师斗社公的战斗是发生于水边的。这一类型的故事之所以总以水口为舞台,是因为社公社婆就是把守水口的神,&客家人很相信风水,认为水口把得紧不紧关系到这个地方是否发达。&14对客家人来说,水脉同是也就是命脉。    社公社婆与水的关系,不由人不把它与同样存在于闽西客家地区的临水夫人崇拜联系起来。临水夫人是福建省民众崇祀的一个重要的女神,享祠临水夫人的庙宇是临水宫,与社公社婆神祀一样,临水宫也多设于水口边,如清流县东坑村的临水宫即建在水口凉桥的上方15。&临水宫&顾名思义就是临水而建的宫殿之义。    临水宫不仅与社公社婆神祀具有相同的空间地位,有关它们的传说亦复不谋而合,临水夫人的主要功绩也是斗杀巨蛇为民除害。《晋安逸志》载:    陈靖姑,闽县人,五世好道。......靖姑既善符箓,遂与鬼交通,驱使五丁,鞭笞百神。......永福有白蛇为魅,数为郡县害,或隐形王宫中,幻为闽王后,以惑王。王及左右,不能别也。王患之,诏靖姑使驱蛇。靖姑率弟子为丹书符,夜围王宫,斩蛇为三,蛇化为三女子,溃围飞出,靖姑因驱五雷,追数百里,得其首于闽清,得其尾于永福,各厌杀之。闽王曰:蛇魅行妖术,逆天理,隐沦后宫,诳惑百姓,斧钺所不能伤,虎狼所不避,今靖姑亲率神兵,斩首级,服其余孽,以安元元,功莫大焉。其封靖姑为顺懿夫人,......建第临水。16    类似的传说至今仍在流传。有趣的是,清流县东坑村的村民在谈起当地临水宫的来历时,说是当年一位先祖在田里见到一尊古田临水夫人庙的香炉,遂在其地起临水宫,17这一传说与上述永平县帽村关于社公神祀来历的传说显然是同出一辙,它实际上都是对分香立祀仪轨的反映。    诸如此类法师斩蛇为民除害的故事起源很早,而且其主要流传地区就是浙江、福建一带,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著名的《李寄斩蛇》是就是闽地故事,从中可知,这类故事的基本情节在那时就已经定型: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隙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福。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至八月期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糕用蜜?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的数创,创痛急,蛇因跃出,至庭而死。......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拜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冶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    实际上,著名的《白蛇传》故事就是从这一故事繁衍而来,白蛇兴风作浪,对应于社婆或蛇婆是水口之神,法海和尚塔镇白蛇,则对应于萧必达或临水夫人学法除蛇,不同的只是在于,白蛇故事由于民间说唱和戏剧世代传颂,已由简单的除妖故事演变为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蛇妖也从妖邪之物转变为多情的仙子。    斩蛇故事自古至今一直主要流传于闽越地区而在其他地区却不多见18,这一现象颇耐人寻味。民间故事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其传播性,即源于一个地方的故事母题可以随着人口的流动向四面八方扩散,但是,斩蛇故事主要散布于闽越地区这一现象却提示我们,故事(以及其他文化形式)的传播肯定不是凭空而行的,而是有条件的,正如特定的故事母题是相应的文化制度、民俗风物的反映,故事的传播也必定制约于文化制度、民俗风物的推行范围,一个故事母题,即使能够传播到其原生文化区域之外的地方,也可能会在新的文化条件影响下变得面目全非。因此,民间故事散布的区域性,正可作为我们了解民俗文化区域性的有效线索,&故事地图&是&文化地图&在话语层面上的体现。    那么决定斩蛇故事仅仅在闽越地区流传的是何种民俗文化背景呢?为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得明确这一故事的基本情节结构。在上述数则故事中,蛇都被视为害人精,都是被否定的对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故事中,这害人的蛇却首先是人们崇祀的对象,蛇是以社公、社婆的身份出现的,在民间祭俗中,也有它赖之立足的地盘,即水口的社公坛,《搜神记》中的大蛇一开始也是受人供养的对象,这说明,此蛇非泛泛之辈,而是神圣的蛇,受人膜拜的蛇神。因此,这一故事类型的基本情节可一分为二:其一,受人崇拜的蛇,人们用童男童女等向它进献;其二,有人外出学法(主要是道教法术),拥有了比蛇神更大的道行,除掉了它。    故事流传于闽越地区,《说文解字》云:&闽,东南越,蛇种也。&就是说,闽越地区的人民是蛇的后裔,蛇自然不能生人,所谓&蛇种&,不过是说其人是以蛇为图腾的种族。上文肯定闽人以神犬盘瓠为图腾,而这里又说他们以蛇为图腾,这不是矛盾吗?实际上,同一个族群不妨有多个图腾,比如说华夏民族就曾经有过虎、熊、鸟、龙等图腾。一个族群在其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吸纳融合其他民族,同时也就把这些民族的图腾写到了他们的旗帜上。畲族是闽越人的后代,关于畲族崇蛇的习俗,史不绝载,至今,畲族民众中尚可见崇蛇的遗风,比如说,福建人将蛇肉视为美味,但身居其间的畲民却不吃蛇肉;19歌颂蛇精的《白蛇传》故事特别为畲族民众所喜闻乐见,《白蛇传》是畲族故事歌(长篇叙事诗)中最长的一篇;20供奉蛇神的神王庙在闽地仍有迹可寻21;在一些神庙中蛇神仍是配祀的对象;22所有这些,都表明畲民崇蛇习俗余风尤存。    崇蛇祀蛇,以蛇为把守水口的神明,这是典型的物神崇拜,但其源头却是图腾制度,正因为蛇原来被作为图腾,而图腾作为一个民族的象征和祖先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由蛇图腾蜕变而来的蛇公蛇婆才会在闽地村落世界中依然占据显要的地位。北方汉族也祀蛇,直到近现代,北方民间仍祭祀狐、蛇、刺猬、鼠、黄鼠狼,即所谓&五大家&或&五显神&,但排行老二的蛇在五大家中的地位远远不如名列首位的狐狸,香火几乎全让狐老大独占了,决定了蛇在汉族民间祀典中不可能具有它在闽地那样显赫的地位,在神话中,虽然也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的说法,流露出中原族群曾经以蛇为图腾的信息,但中原汉族以祭祖仪式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和以祭天祀地为中心的自然崇拜,早就使物神崇拜沦落到无足轻重甚至是备受排挤的地位。有的学者指出,&唐宋以后,北方汉族信仰蛇图腾的材料便很少见了。&23蛇在中原汉族民众的眼里,很早就蜕去了神圣灵光,而还其为凡俗之物的本来面目了,这样一种文化与视蛇为神物并祝之祷之甚至用生灵供养之的文化相遇,必然会将后者视为有害无益、劳民伤财的淫祀邪教,必欲取缔之而后快,因此,两者的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两种文化相遇,强者胜,挟中原汉族文化之强势的客家神祀制度终于厌服了弱势的原住民即畲族的神祀制度,蛇神被从其自古栖息的水口村畔驱逐出去,落草为怪为妖,而它的地盘却被远道而来的土地神即社神代替了,蛇神也摇身一变成了社公社婆。    这一历史变局反映在传说故事中,就是萧必达杀死了蛇公,陈靖姑斩断了白蛇,法海和尚把白素贞镇在了雷峰塔下。客家的神不仅登堂入世,而且反客为主了,不仅反客为主,而且客大欺主,把主人赶跑了。历史从来就不讲究什么&礼尚往来&,从来就是强者为王败者寇。 三、几点结论    本文由分析传说故事入手,但用意却不仅在于故事,而是旨在通过对民间故事的对比分析揭示故事的民俗文化渊源并反过来结合民俗文化背景理解民间故事。这一学术操作预先假设了:民间故事总是植根于一定的民俗文化背景,不管它初看起来是如何&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一学术研究的目的则是试图引出如下的理论性结论,这些结论对于民间故事的研究应该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的。    1、从故事发现历史,由历史理解故事:历史与故事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叙事文体,历史务求平实,而故事则贵乎出奇,但奇异闳丽的故事却并非个别好奇者的向壁虚构,民间故事的产生和演变,总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风俗制度为背景的。从故事发现历史,就是通过对故事的人类学、民俗学分析,揭示出光怪陆离的奇闻逸事背后所潜藏的幽邃广袤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命脉。一旦揭示了故事的历史-文化背景,人们对故事中的那些牛鬼蛇神、狐仙水怪等意象的精神意蕴将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2、故事比较研究方法的深化:比较研究是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一个地方故事与其他地方故事的共性和个性。但对比不是目的,对比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有意义的问题:共性表明一个故事并非一地民众所独创,更表明一地的传说并非如当地人们所相信的那样是真实的历史记载,而可能是广泛的文化历史运动的产物;个性则意味着一地文化的特殊性导致共同的故事母体发生变异,从而为人们探赜地域文化源流提供了有效的视角。    3、民族杂居地区的故事尤其值得人类学和民俗学研究者的关注:不同文化、习俗在历史运动中的互动,是人类学和民俗学这两个学科所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在民族杂居地区显得尤其引人注目。同一地区,原来的土著民族走了,新的民族来了,外来者在旧居民的废墟上建立新家园的同时,也在旧文化的墟落上播种下新的文化,新旧文化相互叠合交织,形成如考古学地层一样的文化层次,不同文化的这种叠合交织现象尤其体现在源远流长的民间故事中。因此,参照历史考古学,不妨将对民间故事的历史研究称为&故事考古学&,或民间历史考古学,因为故事所隐含的正是不见经传的民间历史。    4、在当前中国学术界,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民间故事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在吸收文学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同时,也将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故事,与芸芸众生一道历尽劫波、绵延洪荒,记载了人类文化的变迁,蕴涵着人类精神的旨趣,因此正是文学人类学深掘广采、探赜索隐的学术宝藏。注释:1 杨彦杰编:《闽西的城乡庙会与村落文化》,(台湾)国际客家学会,1996年。2 《新唐书》卷101有《萧禹传》。3 童金根:《清流县东山萧氏的宗族传说及其庙会》,载杨彦杰编:《闽西城乡庙会与村落文化》。4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1310。5 施朱联等编:《畲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6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7 杨彦杰:《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台湾)国际客家学会,1996年,第205页。8 同上,第207页。9 童金根:《清流县东山萧氏的宗族传说及其庙会》,载杨彦杰编:《闽西城乡庙会与村落文化》。10 杨彦杰:《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1996年,第167页11 同上,第164、167页。12 同上,第109页。13 同上,第278页。14 同上,第115页。15 江纯福、陈立忠:《清流县余朋乡东坑村民俗调查》,载杨彦杰编:《闽西城乡庙会与村落文化》,第358页。16 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34页。17 江纯福、陈立忠:《清流县余朋乡东坑村民俗调查》,载杨彦杰编:《闽西城乡庙会与村落文化》,第358页。18 (德)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商务印书馆,1999年。19 施朱联等编:《畲族:历史与文化》,第370页。20 同上,第370页。21 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第37页。22 杨彦杰编:《闽西城乡庙会与村落文化》第287页;杨彦杰,《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第253页。23 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第29页&《白蛇传》   《白蛇传》由&许仙与白娘子游湖借伞&、&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原形&、&盗仙草救许仙&、&水漫金山斗法海&、&断桥相会&、&法海将白娘子罩于金钵压在雷峰塔下&、&小青迫法海进蟹腹&等脍炙人口的情节组成。《白蛇传》最早出自冯梦龙整理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提起这则故事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杭州西湖的石桥(断桥)、夕照峰上的雷峰塔以及镇江的金山寺等景点。但是,据史学家新的探源考证,《白蛇传》的故事起源于北宋时期,发源地在今河南鹤壁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黑山又名金山。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中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犊子套黄牛,游息黑山中。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故事衍化为&白蛇闹许仙&的故事,故事主人公也由&连眉女&衍变为白蛇。相传,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一位许姓老人从猛禽口中救生。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逐渐冷落。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十分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国家邮政局于日发行了志号为2001-26T的《民间传说―许仙与白娘子》特种邮票1套4枚。分别是:(4-1)80分 游湖借伞;(4-2)80分 仙山盗草 ;(4-3)80分 水漫金山 ;(4-4)2.80元 断桥相会。见图。同日发行了小本票编号为(21)2001的《民间传说―许仙与白娘子》特种邮票,本票1本。& &&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这是《诗经》里的吟唱邂逅爱情的感觉。千百年过去了,人们依然在等待这种邂逅
赵咏华的一首老歌《早餐》里唱到:“心情特别好的早上,提前半个小时起床,为心爱的人做顿早餐,要他把我的爱一口一口吃完。”—...
2010Arthur
心灵创可贴
丰木色子LOGO
请注意使用文明用语
文章总数:0
画报总数:0
画报点击数:0
文章点击数: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探索发现曾侯乙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