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里吵吵闹闹一辈子铃声,百家争鸣,根本听不清他们说什么。

把从电脑下载的视频放到手机里,声音完全变音,根本听不清说的什么。_百度知道
把从电脑下载的视频放到手机里,声音完全变音,根本听不清说的什么。
把从电脑下载的视频放到手机里我的手机是索尼LT22I,不知道为什么。在电脑上播放时效果很好。而放到别的手机里却没什么问题,声音完全变音,根本听不清说的什么
提问者采纳
能是你下载的视频码率,可以继续追问,谢谢,640*480这个分辨率已经很不错啦。对于格式工厂怎么用。PC上没有什么问题是因为PC可以应付该视频的码率,关键还是压缩码率。建议用格式工厂转换。一般手机或者平板观看的话、分辨率太高了,才导致手机上不流畅的
格式工厂我下载了 也转换了格式 还是不行 但我不知道从哪里转换分辨率 压缩码率请指教
我给你发截图的话
恐怕百度得审核半天你才能看到你留一个邮箱
王普把截图给你发过去吧
谢了 现在的问题是图像可以看 就是声音不行
提问者评价
谢谢你帮我大忙了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有的时候是因为你的手机解码不能完全支持,所以尽量用视频转换软件转换一下你手机支持的格式就好了!
在QQ影音上右击就有个转换成手机格式,里面可以设置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换个软件播放,比如qq影音,暴风,快播
换一个视频播放软件就好了·悠米解霸最好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百家争鸣*百家争鸣集录*李惠明1
百家争鸣集录
论《红楼梦》的三种思想意识
对《红楼梦》思想题旨的探讨研究曾经化费了历代红学界太多的精力,但至今仍无比较一致的公允结论。本来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杰出的文学作品其思想题旨是多方面的,因而想机械地求得一致的看法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无论是“衰亡说”、“政治历史小说说”,也无论是“色空说”“情场忏悔说”、还是“爱情说”,抑或是“掩盖说”、“正反说”,都从某一具体角度考察了小说的思想题旨,因此,尽管各自的说法互有出入,甚至根本对立,但对于探讨《红楼梦》的思想题旨将都有意义。笔者奢望在这些探讨研究的基础上,从《红楼梦》情节故事中具体展开的世界区域所呈示的思想意识角度,来考察一下《红楼梦》三种思想意识的构成及其互为缠绕。^
有的研究者从两极对立(清与浊、情与淫、美与丑)角度指出《红楼梦》创造了两个世界,所谓大观园内的理想世界和大观园外的现实世界⑴。事实上,《红楼梦》还写了一个若隐若现的世界区域,这就是那个以太虚幻境、青埂峰为标志的超验世界,在这三个不同的世界区域里,作者倾注和表达了三种不同的思想意识。如果说在大观园外的世界区域里作者表现了他强烈的批判否定意识的话,那么在大观园内的世界区域里则表现了他极度浓烈的追求肯定意识;而与这二种思想意识相对应并具有归结意义的是悲观、宿命意识,它是否定意识与肯定意识矛盾对立的一种解释,它建筑在对太虚幻境、青埂峰这样的超验世界区域存在的某种信念上。这三种思想意识在《红楼梦》当中有如此这般的互为缠绕,由此而构成《红楼梦》的总体思想意识。^
一、批判、否定意识与追求肯定意识的对应^ 在三种思想意识中,表现最充分、最表露的是批判、否定意识,历来人们讨论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意识。^
伟大的《红楼梦》诞生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代,这时中国封建社会正处于死亡前的回光返照时期。正象无数研究论文指出的那样,这是一个中国传统社会的封建末世。在这个封建末世的社会机体中,有两股双向的历史牵引力在运动着。一股是地主阶级传统的封建思想力量和封建政治统治势力。当时,整个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从表面的大一统到开始透露出种种窳败腐朽的迹象来。清王朝经过三藩平乱和扩大领土的战争后,把政治黑暗推到了最高顶点,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残暴达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程度,接连几次比较大的文字狱使闻者莫不为之颤栗,“亿民箝口”,“万马齐暗”,“那是设有曙色、长夜漫漫,终于使中国落在欧洲后面的十八世纪的封建末世”。⑵封建时代的史学家常常从表面出发把这个末世称作“盛世”,其实它与《红楼梦》的描写极为相似:“外面的架子虽然未甚倒,但内囊早已尽上来了。”一切渐渐升腾上来的黑暗气象说明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穷途末路。与这股衰败的没落气象相背的是一股崭新的思想潮流。它就是以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代表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相混合的思想力量。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叛逆者,曹雪芹已经敏锐感受到其社会和时代的种种丑陋和腐败,他继承了历代反叛志士的民主主义思想传统,对封建社会现实和人生做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这种进步的思想意识全面体现在他的小说《红楼梦》当中。^作为社会历史生活巨幅画卷的《红楼梦》,它的批判、否定意识是极其强烈的。正如何其芳同志所说:“《红楼梦》以它全部艺术力量,对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科学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奴婢制度和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的不合理、虚伪、残酷,作了无可辩驳的伟大否定。”⑶^
这种批判、否定意识主要体现在大观园外的世界区域里,所谓大观园外的世界区域,是指除大观园女儿国以外的整个荣、宁两府和以荣宁两府为缩影的整个封建社会。从“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的伤时骂世到贾元春把皇帝内宫称作“见不得人的去处”的声声哭诉;从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的犀利揭露到贾赦为几把古扇子而诈人害命的直笔描述;从贾府豪华奢侈的腐朽生活到贾珍、贾琏之流荒淫无耻的丑恶行为;从贾宝玉、林黛玉和其他几对男女孩子的婚姻恋爱悲剧到荣宁两府屈死的几十条奴隶性命;从刘姥姥的贫困窘迫到黑山村农民数额巨大的交货单,所有这一切声泪俱下的悲愤控诉都是对封建社会现实及其制度最严厉的批判和否定。腐败社会全部特征意义在于一切豪华都蕴含了深深的罪孽,而全部的罪孽又装饰了表面的豪华。《红楼梦》的哭诉和针砭正是把这种装饰豪华的罪孽抖露了出来,它宣告那种“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豪华富贵是建立在斑斑血泪、堆堆枯骨之上;而当一个社会把罪孽和残忍作为享乐手段的时候,它的历史生命也就应当结束了。《红楼梦》正是通过这样的批判、否定意识激起了每一个人对这个社会的极端憎恨和永世长存的怀疑。^
关于《红楼梦》的批判否定意识,已有的研究文字颇多,本文不拟多述。但必须指出本文所说的批判、否定意识包含了研究者们早已详细论述的反皇权思想、反理学思想、反礼教思想、反科学思想等等。^
与那个丑恶的世界区域相对立的是以众多纯洁无瑕的女孩子为主体的大观园内的世界区域,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曹雪芹寄托了他美好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从中展示了他追求肯定意识。^
小说把大观园写得何其美丽。优雅的环境与居住主人的性格十分相宜:清冷幽幽的潇湘馆,富丽堂皇的怡红院,端庄脱俗的蘅芜院,素雅恬淡的稻香村,还有贾氏“三春”居住的“缀锦楼”“秋爽斋”“蓼风轩”都各各具有自己独特的韵味。与这些理想的环境相对应的是理想的人格,虽说作者对具体的人物有各种程度不同的倾向性,但基本上都把她们写得十分美好,无论谁都具备了一种作者自拟出的由天地之间正邪二气赋予的理想人格素质。宝玉之情痴、黛玉之娇美、宝钗之聪颖、湘云之憨厚、李纨之恬淡、袭人之贤慧、香菱之善良、探春之自尊、迎春之仁慈、惜春之单纯、妙玉之清高,以及金钏、晴雯、司棋、鸳鸯之刚烈,几乎都是一种稀世罕见的优异品格,虽然《红楼梦》没有脱离开具体生活而创造那一个完美人格,但是任何一个性格既有他优异的品格又有他自身的性格缺陷和弱点,如果把大观园中少男少女们每个人身上的优点综合起来,便可以感觉到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只有大观园美丽的景色和美好的人格方能构成理想的社会生活。从“贾元春省亲”到“抄检大观园”,这个大观园内的世界区域一直象“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保持着它洁净、优雅、美丽、热烈的生活常态和节奏,就是在这块春日融融的百花园里,贾宝玉的叛逆个性得到了滋生发展。贾宝玉曾经面对了二个现实:一是以贾政等为代表的丑恶现实,一是以林、薛等人为标志的美好现实;他藏身在大观园美好的现实中,竭力摆脱贾政为代表的丑恶现实对他的影响和干涉。他厌恶经济仕途,诽谤传统经典,而把自身全部感情和希望寄托到女儿们身上。一个“行为偏僻性乖张”的叛逆者形象就在这个世界区域里锻造而成。^与大观园外世界区域的淫乱荒谬现实对照,大观园内的世界区域充满极其美丽纯真的感情氛围。无数个纯洁的爱情故事在这里萌生:宝黛之间的“传心事”“发幽情”;小红贾芸之间的“遗怕惹相思”;龄官贾蔷之间的情意缠绵;宝玉与宝钗之间的细语微言;司棋与潘又安之间的真情表露;宝玉与晴雯之间的生离死别;宝玉与袭人之间的难舍难分;等等。几乎所有的爱和全部的情都带有淡淡的悲伤,但那种“迷恋痴情”“心心相印”的爱情境界与大观园外世界区域里的肉淫相比较,何其纯洁又何其崇高!^
在美丽的大观园世界区域内,女儿们过着一种与外在世界区域吃、喝、嫖、赌完全不相同的理想生活。一次次宴集上表现出来的和睦气氛和天伦之乐及其兄弟姐妹之谊;一次次诗社里表现出的赌才逞能的优雅乐趣,都是极其美好理想的人生乐趣。整部《红楼梦》的描写,从“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到“闲取乐偶攒金庆寿”,从“海棠社”的菊花题咏到“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从“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到“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从“醉眠芍药@①”到“重建桃花社”,所有这一切,撇开由于外界争名夺利的侵蚀和作者某种悲观宿命意识的介入不论,它基本上构造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及其生活。尽情地享乐,痛快地玩耍,无所顾忌地开放天性,高雅脱俗地消磨人生。理想生活只能用快乐来表示,而只有快乐才能最充分说明理想生活,正象悲伤只能说明苦难,而苦难只是悲伤一样。她纯洁,虽然由于感情和性格的参差而带来一些小小的支着,但少男少女们之间真诚以待和活泼自如的天性构成了这个世界区域里最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本来在这个世界里同样存在着主人与奴仆、受宠者和失意者、叛逆者和卫道者的区别,这一切性格冲突、思想冲突和人生观念冲突都消融在少男少女们天真无瑕的打情骂俏、追逐嘻闹之中。当外在世界区域的恶俗势利并不支配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是完好的。^
当然,谁都承认,笼罩《红楼梦》整部小说的思想氛围不是快乐的轻歌曼舞,也不是美好的轻松自如,而恰恰是这一切的消逝和泯灭。但是如果仅仅认为《红楼梦》当中的美好和快乐只是为了表现一种对败亡的渲染,只是一种悲伤的衬托和映照,而并不具备美好和快乐的本体意味的话,那将是对大观园世界区域的一种严重误解。曹雪芹写大观园世界的美好和快乐固然有他对悲伤的反面映证的用意,造成了一种“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与“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衰的两极反差,由此,悲剧感沛然而生。但是无可否定,这种美好和快乐还有它正面的本体意义,即曹雪芹对理想社会理想生活的追求和肯定。在作者的信念中,这个理想世界作为批判、否定方面的对立物而存在,表达了作者民主主义的思想渴求,也表达了作者对个性自由、个性解放、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和善相处的渴望和追求。^
当然,理想无法违反现实。小说中的大观园世界区域不可能脱离开封建社会的现实环境而成为一种真正的世外桃源。大观园内的世界区域不时受到外在世界的冲击,由此而使这个世界变得极其悲惨不幸,终于成为一个埋葬无数纯洁灵魂的“葬花冢”。即便如此,存在于信念中的属于理想意义上的快乐和美好是永远不会被掩埋的。
二、悲观宿命意识的表现^曹雪芹从对大观园外的世界区域的批判、否定出发,也即对整个封建社会的现实和人生的批判、否定出发,肯定了大观园内世界区域的合理生活。但是这种被肯定的所谓理想生活在彼时彼地社会现实条件下是不可能的。从小说的具体描写中,我们看到纯洁美丽的大观园常常受到它外在世界区域各种卑劣龌龊氛围的影响和侵染。尽管作者主观上力图想开辟一个理想的现实世界与丑恶的现实世界进行抗衡,并力图在美与丑、善与恶、洁与污、清与浊、情与淫等的对比映照中勾画出自己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但是这种主观终究无法改变现实生活对理想的实现所提供的历史的可能性。我们看到,只要贾政、王夫人、王熙凤之辈稍稍对这个女儿世界感到不如意的时候,大观园内世界便会遭受无法抵抗的灾害。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已经有贾家内部的“抄检大观园”。它把这个纯洁的世界沾污了。晴雯、司棋等人的屈死,龄官等人的被逐,加上在这之前薛宝钗的搬出,这一切都使整个大观园世界为之暗然失色。贾宝玉的心灵和感情受到极为沉重的打击。按照曹雪芹的原意,将还有第二次抄检大观园,那是由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所为。这第二次抄检终于使大观园内的世界区域败亡殆尽。所谓“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在现实的铁拳的捶击下,它顿时立刻便化为齑粉。面对这种惨痛的现实,曹雪芹自然无法作出清晰、科学的分析认识。限于时代和阶级束缚,他只能寻找一种毫无现实意义而又最易解释现实生活的理性观念作为苦难的遁词。这个遁词便是小说中表现得十分浓烈的悲观宿命意识,它建筑在以太虚幻境、青埂峰为标志的扑朔迷离的超验世界区域之上。作者把一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之成因都推诿给这个世界。由于这种推诿是出于一种违背作者本性的无可奈何,因之它的悲观宿命意识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哀婉欲绝。^
任何一个研究《红楼梦》的人将都面临这样一些颇为棘手的概念:太虚幻境、青埂峰、石头历劫尘世、还泪故事、来无踪去无影的一僧一道,等等,等等。这些概念的集合及其在小说中起到的穿梭作用和归结意义,便可以使我们看到一个隐隐约约的超验世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某种信念。讨论《红楼梦》的思想意识是无法回避这个归结为空冥玄虚的超验世界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悲观宿命意识的。^
如何理解这个虚构的超验世界呢?多少年来,许多研究者们都只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理解它,或者只是从作者试图掩盖什么真实意图的角度去猜测它的某种隐义。我个人认为:这一切都是不够完整的。《红楼梦》作为一部形象性明确、艺术性高超的小说并不是存在什么深层的隐义和密码之类,小说中那些朦朦胧胧、隐隐约约、非体验的情节意蕴正是作者悲观宿命意识的表现。当然这种超验世界的构成同时也包含有表现形式的意义。^
在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存在着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思想——天命观念。这种天命观念承认人世间的吵吵闹闹、纷纷扰扰的全部根源都是上天在冥冥之中预先注定了的。《水浒传》把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历史性斗争理解成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等上天星宿魔妖诈乱尘世,以解先天的旧仇宿缘;《说岳全传》把岳飞、秦桧、金兀术之间的民族斗争同样理解为鹏鸟精与蛟精与赤须龙之间的先世怨仇;《封神演义》则把周文王时代诸侯争伐的政治斗争说成是天上道教与截教较量法道的嬉戏打闹;《西游记》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何等感动凡人,但这一切灾难都是佛祖事先故意安排的,《西游记》展示的伟大的进取精神和斗争精神只是佛祖个人随意玩耍取闹的对象而已。这种小说立意上的天命观念有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意义:作为传统的形式,它起到了统摄全文、提纲挈领的作用;作为内容,它又是“天命”这种传统思想意识的反映,就是说,这种“天命”观念在抈‘国古代小说创作中既是积淀了历史内容的形式,又是表现为一定形式的历史内容。无可否认《红楼梦》所构造的超验世界同样具有这两方面的意义。作为积淀了历史内容的形式,它起到统摄笼罩全文的作用,体现出一种有头有尾、首尾呼应、条理清晰、结构严密的传统美学风格。第一回关于《红楼梦》故事和宝黛爱情故事的由来;第五回把小说中主要人物故事、命运结局都用梦幻的方法在开头预演,都是这种传统美学风格的证明。而作为表现为一定形式的历史内容,它恰恰又是作者悲观宿命意识的反映。这是在“色空”观念影响下,作者试图用神秘主义来解释充满现实血泪的人生悲剧。^虽然《红楼梦》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历代小说中平庸的“天命”观念,但是《红楼梦》所构造的超验世界与在先小说假托“天命”有重大区别。《红楼梦》的超验世界蕴含了作者极为丰富的人生意识,它是作者人生观的归宿点;而在先的小说恰恰缺少这种人生观念,它们只是把“看破红尘”观念性地奉献给虚无飘渺的世界而已。更重要的是显露在《红楼梦》当中的作者人生观是极其矛盾芜杂的。作为建筑在对超验世界信念上的先验人生观,它带有一种浓重的悲观宿命意识;而作为建筑在大观园内世界区域的理想人生观,它又是积极向上的。前者导致在《红楼梦》当中出现了“好了歌”及其注,出现了梦幻离奇的“真假”意境,出现了神秘莫测一僧一道,出现了虚无飘渺的太虚幻境;而后者则以极其强烈的“情痴”观念精心修缮着大观园内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可以说《红楼梦》终持保持了对人生自信自爱的积极态度并用它与悲观宿命意识相抗衡。超验世界的存在与信念无法淹没作者人生观念的另外一半,即对人生的渴求和挚爱、矛盾吗?确实,几乎矛盾到令人无法置信。^
曹雪芹人生观念上的矛盾在小说中构成了这样一种事实异趣:一旦当曹雪芹的笔触进入到他的理想大观园世界的时候,他的“情痴”感情连着活泼泼的人生冲动形成一种海潮般的正义力量赞美和讴歌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创造生活中美好纯洁的人生境界,而一旦当他的笔触面对整个黑暗的大观园以外的世界区域和超验世界区域的时候,作者的思想感情便为悲观宿命意识所主宰,对封建社会的现实人生表示了彻底的绝望和否定。当然,就曹雪芹而言,历史的苦难在这里: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缺少明确的目标,而只有感情的偏爱;而对现实的批判、否定由于找不到更进步的思想武器而无法作出根本性的清醒认识。批判的不彻底和追求的无目的使作者坠入了悲观主义的伤时骂世和对超验世界的顶礼膜拜的情绪之中。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作为个人,谁又能跨越历史和时代围作起来的生命栅栏呢?^
曹雪芹的悲观宿命意识作为观念性的思想情绪存在于小说当中,它对整部小说的影响是很大的,姑且不说在贾宝玉思想意识中那种“化烟化灰”的对生命存在的憎恶感情,也不说蕴含在林黛玉艺术形象身上的那股力透纸背的对自身生命的感伤意识,也不说大观园世界区域内众多女儿们极其悲惨的命运遭际都是某种天意的巧妙安排(“薄命司”应当是象征无法抗拒的命运力量),⑷我们只是从作者对“情”的双重理解方面看看悲观宿命意识的穿透力量。^
“情痴”观念原来是曹雪芹用来对理想人物赞美的一个思想武器,但是即使是在“情”的观念上,也表现了作者的迷惘和矛盾、犹豫和困惑。这是由于悲观宿命意识的渗透而引起的。倒过来也可以这样说,对“情”的双重理解和态度正是悲观宿命意识的一个最具体皊?表现。^
《红楼梦》当中有“情切切”“意绵绵”那种极度浓烈的“情痴”思想。在具体故事中,它化作感情细腻、真实动人的种种细节:有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琐琐碎碎的“心事”“幽情”,有贾宝玉与花袭人等女婢之间的缠绵情意,有林黛玉的“斟情”,有薛宝钗“羞涩”,有龄官的“痴情”,有金钏儿的“情烈”,还有晴雯的矫情,司棋的恋爱,妙玉的芳心,等等,等等。这一切都是作者“情痴”思想观念的全部表露,也是作者主情论思想武器的具体反映。但是与这个极端的主情论相对应,小说还表现了对“情”的否定和看破方面。从“情即是幻”的命题性理解中,把对“情”的误解和否定推到极点。^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人们一般都认为它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我个人认为这一回不仅具有结构、形式意义上的作用,而且具有思想内容意义上的作用。尽管整部《红楼梦》是以“情痴”观念来构筑自己正面理想大厦的。但在曹雪芹思想的深层处观念性地存在着“情即是幻”的思想意识。“警幻仙姑”形象便是这种思想意识的补分表现。“情即是幻”的思想与“色即是空”的思想是同一原理,它们都导源于悲观宿命意识。“情即是幻”即等于“情即是空”“情即是假”。正因为世人并不明白这一层既浅显又深奥的道理,所以需要“警幻”。“警幻”之谓,就是棒喝世人从“梦幻”“虚假”的尘世俗情中醒悟过来。这些思想意识明显是作者带有宗教情绪的悲观主义思想意识的表露。作者虚构太虚幻境,一方面有宿命意识,一方面又有警幻用意。警幻是为了点明宿命,而正由于宿命才需要警幻。因为只有从虚假的情天孽海中走出来,才能超脱世俗之情,走向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从而批判现实。“警幻”的意义是很丰富的,既有看破红尘的消极悲观意识,又有警世补天的深刻用意;既有间接的批判、否定意识、又有一定程度上的宿命意识。过去研究者们对《红楼梦》的这种“警幻”用意,或者只把它理解为艺术形式结构的需要,或者仅仅从阶级观点的角度把“警幻”看作是统治阶级对贾宝玉的争夺。事实上,“警幻”是跟“色空”观念一样,是小说悲观宿命人生观念的某种具体性衍化。^
这里再举一例说明《红楼梦》的“警幻”用意。^ 除了第五回“警幻仙姑”外,“警幻”思想表现得最充分的是第十二回的“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这一段故事借贾瑞贪欲丧身的话头,作者阐发了“美人——骷髅”的思想意识。这里具有极为深刻的“警世”意义。它告诉人们:美人是假而骷髅才是真的。美人即骷髅也,世人对“骄妻美妾”“风月浓情”所赋予的种种情思事实上是极其虚假空洞的。他们执迷于美人、情欲,其实无异于把自己交给死神和空虚。当然,“美人——骷髅”的思想还有它更为深刻的地方;从时间的转轴来说,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人生命终将被时间的巨轮碾碎,无论美如王熙凤还是丑如贾天祥都将归结到不存在。想到存在对我来说仅仅只是一种过程而决不是顶点,所谓我的存在,当我的肉体不存在的时候就显得毫无意义,人又何必为美人、情欲所累呢?尽管这是一种悲观主义的情调,但这是一种对人生的真实感的悲哀,因而它有着极为深刻的地方。并不仅仅是在“警幻”意义上,而且是在人生存在意义上这种思想意识达到了通常乐观主义所无法达到的高度。这种“美人——骷髅”的思想与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主人公在坟场捧着宫廷的弄臣的骷髅头颅所表达的人生观念是相通的。虽然它们都几乎是根本性的灰暗和消沉情绪,但它恰恰又是极为真实的,真实到使人不寒而栗!^
除了贾瑞之死外,秦可卿与秦钟兄妹构成了另外二例“警幻”实例。其用意如一,毋须多述。^ 《红楼梦》当中的悲观宿命意识更多的是通过谶语、灯谜、诗词、戏文、曲赋的预演告示来达到的。这种预演告示除了喻指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发展外,主要用来象征一种无法抗拒的命运力量,这种命运力量常常被归结到宿命。如第五回“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如第二十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如第七十回“偶填柳絮词”,还有贾元春“省亲大观园”时点的四出戏等等。这些总体上的命运预演告示,连带着全部宿命意识使《红楼梦》达到了时代悲剧和人生悲剧的真正高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关于《红楼梦》当中的“情痴”思想,许多人只注意到它的肯定方面,即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人本性的张扬,而忽略了“情痴”观念的否定方面,即对人生现实的某种透彻醒悟,它是以“以情警世”为旨意的。脂砚斋曾在关于“太虚幻境”一节的评点中指出过小说的这种“警世”用意:^菩萨天尊皆因僧道而有,以点俗人,独不许幻造太虚幻境,以警情者乎。观者恶其荒唐,余则喜其新鲜。有修庙造塔祈福者,余今意欲起太虚幻境,以较修七十二司更有功德⑸。^
民国初年也曾有人道及《红楼梦》这种“以情警世”的用意:^小说有正反两解,何谓反?作者警世之心恒露于言外……何谓正?纯从好人处着想……(红楼梦)其劝惩之妙实有翻陈出新者也。⑹^当然,他们都是从传统的道德伦理角度理解“警幻”的,带有一定道学家的味道,与我们从作者人生观念角度理解“警幻”是并不相通的。
三、三种思想意识的互为缠绕^把《红楼梦》的思想意识理解为批判、否定意识,追求、肯定意识和悲观宿命意识的相互缠绕并非出于一种“正——反——合”之类逻辑思维公式的虚假演绎,而是一种切合实际内容的解释。^我们同意不少研究者把《红楼梦》看作是一曲封建社会及其统治者贵族地主阶级的挽歌,同时又是一曲新生阶级及其先进人物的颂歌。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为贵族地主阶级必然败亡的历史命运作了无情的披露,同时也寄托了他情感激烈的痛惜之情。贾宝玉虽然是这个阶级的叛逆者,但他原是一个哀叹无材可去补苍天的顽石。显然,作者看到了封建社会这个残破的现象世界,他是有补天意识,作为作者心目中的救世补天者,小说以浓彩重墨写了王熙凤治家理财的本领。对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津津乐道,对俏平儿写得更是忠诚能干;同样,贾探春、薛宝钗被赋予了治家理财方面超群的智慧和才能。作者把她们看作是挽救颓世败运的杰出人物,小说大肆渲染“敏探春兴利除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作者对她们的厚望于此略见一斑。但是感情的偏向并不能代替现实生活的客观现实,封建地主阶级败亡的历史命运是谁也无法挽救的,现实主义的创作要求克制作者这种由感情引起的偏爱。小说终于写出了王熙凤魂归金陵、贾探春远嫁不归、薛宝钗终身郁郁不得志,即使是作者最偏爱的大观园理想世界也归于毁灭,一切都以悲剧的形式告终。但是作者的补天思想是始终不泯的。作者虽然对荣宁两府及其封建社会作了恨入骨髓的抨击、批判,但他不可能在批判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完全合理的社会,他至多只能创造一个依附在全部封建社会现实基础之上的大观园内的世界区域。因而从根本上说,小说的这种批判和否定,无论怎样猛烈总是不彻底的。就象贾宝玉那样,敢于毁僧谤道,但却不敢否定“三纲五常”,?–敢否定科举制度和经济仕途,但他并不否定四书五经。这种批判的不彻底和补天思想的无法兑现导致了作者不能不用悲观宿命的观念来解释现实的悲剧。再加上时代社会的原因,这种观念有了它更为深广的背景。曹雪芹所处的是一个“垂垂亡矣”“岌岌可危”的封建末世,眼前缺少光明,没有目标,人们惯于用悲观宿命意识来看待世界。因之,这种意识在《红楼梦》当中表现得如此之深,自是在理。^
《红楼梦》作为颂歌,表现在曹雪芹从封建社会的败亡征兆中看到了崛起的新一代。以贾宝玉为代表的叛逆性格组成了时代进步的最强心音。但是贾宝玉林黛玉并不是有明确目标的追求者,他们只是对封建社会现实的丑恶感到不满和慊憎,由此而使他们对生活感到压抑、痛苦,对人生感到无聊和厌倦。他们始终力图摆脱这个罪恶的环境,但是找不到新的生存的基点。贾宝玉始终在割不断尘世的“出家”和化烟化灰的厌世思想里?徨徘徊,林黛玉一生都在苦苦寻找“有香丘”的“无尽头”,可是他们都无法让幻想来改变现实。由此,追求上的迷惘和不确定性带来一种对人生现实真情实感的痛苦和感伤,而这种无法排遣的痛苦和感伤又凝聚成一种极为琐碎细腻、疯痴癫癫的怪异表现,对山、水、日、月、鱼、虫、草、木的珍惜和痛哭,对自身生命价值和肉体存在价值的痛彻肺腑的自悲自悼。既对现实人生的丑恶和无价值有透彻心骨的领悟和感受,又对理想中孜孜追求的目标丧失目力,这是一种怎样无法解脱的悲哀啊!把它归结到宿命,用还泪故事来搪塞吧,固然简单,可是在这个简单的归宿点里蕴含了多少追求、苦闷、探索、迷惘和失望的人生情感经历呀!^正是在这个批判、否定意识的不彻底和追求肯定意识的不确切的交叉点上,我们发现了二者与悲观宿命意识的互为因果关系,也找到了三者互为缠绕的中心主轴。在关于现实人生的思考和探索上,不彻底的批判、否定和不确定的追求、肯定都将导致悲观宿命。^自然,导致《红楼梦》悲观宿命的原因很多,诸如作者的宗教信仰、时代的思想氛围、伟统的迷信观念等等对《红楼梦》的悲观宿命意识有无容置疑的影响。^
必须看到,悲观宿命意识在《红楼梦》里并不只是起到消极颓废的作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它加深了批判否定意识的深刻性。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诞生以前,人们常常用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作为思想武器来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但是这种批判常常达不到关于社会和人生最本质的深层根底,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通常只是比较表面化地主张人们之间的互相尊重、平等友爱、尊重人的个性,争取更为健全合理的社会和生活。《红楼梦》当中表现了这样一些朴素的思想观念,但在小说中,贾宝玉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的是对生命的厌倦,对人生的无聊,对红尘的一定程度的看破;在林黛玉身上更多的表现为对生存的无端恐惧和出自个性气质的多愁善感,那种对自由和个性的渴望和追求在他们的性格里倒反而显得是在其次的位置上。当然,宝黛身上的这种悲观情绪是在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时代进步者苦闷和孤独的必然特征。正是有了这样的悲观意识才使贾宝玉对现实人生有了异乎寻常的细腻感受和清醒认识:^(宝玉)试想林黛玉的花容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柳,又不知彊“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去了,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⑺。而林黛玉又何尝不是如此:^(林黛玉)忽然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⑻^
几乎同样是对“生命易逝,青春难再”的感伤和对自我生存的不安和伤悼。由于有了这样的感觉,才增强了他们对封建现实和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否定意识和叛逆意识。推而广之,《红楼梦》对社会现实入木三分的剖析批判一定程度上与这种悲观意识有关。《红楼梦》详细叙写了《好了歌》及其注:甄士隐为标志的出家行为,曲演《红楼梦》中关于十二钗悲割命运的预演告示,一次次诗词戏文中人物未来命运的启示,形象丑陋但神奇异常的一僧一道,贾宝玉的厌倦,林黛玉的悲伤,如果离开了这一切,封建社会现实和人生之悲惨病态和压抑苦闷将会缺乏充分的表现力。^
整部《红楼梦》,悲伤而不流于灰暗消沉。它的总体美学风格是悲壮,一种升华到人生哲理高度和审美趣味意境上的悲壮。这种小说效果是由追求、肯定意识和悲观意识相互作用而成的。在小说中悲观意识常常受到追求意识的制约,从而淡化了小说的悲观意识,使得作品趋于一种既悲且壮的崇高境界。有《好了歌》及其注和甄士隐的出家,同时有怀着强烈功名心的贾雨村及其诗作;自悲自伤的林黛玉同时有自尊自重的薛宝钗;即使是林黛玉,自身也是如此,黛玉一生以伤春悲秋、多愁善感为主,但同时又有极其强烈的爱情渴求,她生命的欲望和追求从未衰竭过。民国初年曾有人指出:^《红楼梦》之为书,可谓为消极主义之小说,可谓为厌世主义之小说,而亦可谓积极的乐观的小说。盖天下无纯粹之积极主义,亦无纯粹之消极主义。积极之甚者,表十分满足于此,必有所深恶痛绝于彼;消极之甚者,表极端厌恶于此,即有所欣喜于彼。……^……明乎此,乃可以读《红楼梦》。⑼|积极与消极,追求与悲观正是《红楼梦》思想意识所呈示的矛盾体的两极。^
从我们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我们对《红楼梦》思想意识抱有这样的理解公式:从批判、否定意识与追求、肯定意识的并列到归结为悲观、宿命意识。这三种思想意识在小说中构成如此这般的互为缠绕:悲观意识是由批判、否定意识和追求、肯定意识导出的,前者是果,后者是因;批判意识又导出了肯定意识,而追求、肯定意识也加强了批判、否定意识的深刻性;同时,悲观意识又深化了批判意识,而追求意识淡化了悲观意识的悲伤感。这种由批判否定意识和追求、肯定意识的并列到归结为悲观、宿命意识的理解公式是否具备了理论前提呢?我们愿意借用高尔基的一段话来作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这个主义除了揭发社会的恶习,描写家族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个人的“生活和冒险”外,它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它容易就安于现状,但除了肯定社会生活以及一般“生存”显然是无意义的以外,它没有肯定任何事物。⑽|由此,有识之士发挥说:^因为这个缘故,批判现实主义派作家们一般是悲观的或是终于走到悲观主义的。⑾|可以说,《红楼梦》既落在这个结论中,因为它有悲观意识和悲观主义情绪;但又超越于这种结论之外,因为它具备了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 ^⑴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载《海外红学论集》)^⑵李泽厚:《美的历程》^⑶何其芳:《曹雪芹的贡献》^⑷这方面的论述颇多,限于篇幅,本文从略^⑸《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戍本第五回眉批^⑹箸超:《古今小说评林》(载《红楼梦研究资料汇编》)^⑺《红楼梦》第十八回(本文小说引文均用1982年版的《红楼梦》本子)^⑻《红楼梦》第二十三回。^⑼成之:《小说丛话》(《中华小说界》第一年第三期)^⑽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⑾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礻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吵吵闹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