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规律和政治思想考虑,司马懿为什么选择做曹丕 司马懿的幕僚

  之前接到斑竹 @华胥公子 和 @李九思是个好同志 的热情邀请,特地来借宝地发些作品,希望朋友们不吝赐教。
  —————————————————分割线—————————————————————————————
  面对成就,他没有喜悦,因为成就对于他而言永远是过去时;面对危险,他没有畏惧,可以在刺客用剑相逼时依旧不为所动;面对敌人,他没有仁慈,抓住一切机会给予敌人致命一击;面对暗算,他没有畏惧,用自己的狡黠和对手周旋;面对弹劾,他没有失落,在隐退中寻找下一次重新崛起的机会。
  司马懿人称“冢虎”,人如其名。没有性格,正是司马懿最为鲜明的性格。深藏不露的性格成为了他抵御他人的最佳屏障,他总是在沉默中令人难以捉摸,并在别人放松警惕时给以致命的打击。
  承蒙天涯朋友的厚爱,本书已出版,各大网站有售。
  欢迎加作者新浪微博 @毛翔writing
  卓越亚马逊售书地址:/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毛翔/dp/B007ZYHWRS/ref=sr_1_1?ie=UTF8&qid=&sr=8-1&keywords=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
  当当网售书地址:/?key=%CA%C8%D1%AA%B5%C4%C0%CF%BA%FC%C0%EA%CB%BE%C2%ED%DC%B2
  京东网上售书地址:/Search?keyword=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enc=utf-8&suggest=3&book=y
楼主发言:19次 发图:
最高打赏:
最新打赏:
  有这样一个人,他出生在腥风血雨的东汉末年,成长于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叱咤于动荡不安的后三国时期。他的家族是北方的名门望族,祖祖辈辈为国效力,鞠躬尽瘁。他迫于无奈参与朝政,在饱受猜忌与机关算尽中始终隐忍如一。他凭借自己过人的天赋与才华逐渐掌握大权,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功成名就之后选择退出。  有这样一个人,因为受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以及很多地方戏曲剧本的影响,他奸邪叛逆的“白脸”形象为人所牢记。但是却很少有人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他、解读他,审视他毕生的作为,并脱掉有色眼镜来解读他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有这样一个人,他辅佐曹魏四代君王,手握朝中独一无二的大权,在一次又一次国有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平定叛乱,却遭后生夺权,险些丧命。最终手刃奸人,才得以重新回到权利的中心点。他的后代传接了他的使命,并最终终结了三国,一统天下。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诸葛亮一生的对手。从小的方面看,与其说他在局部战争中和被称为神机妙算诸葛亮互有胜负,倒不如说打得很难看,经常固守不出,甚至差点丢失了性命;但从大的方面讲,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抵御了诸葛亮所率蜀军的再三进攻,力挽狂澜。他从战略上完胜了诸葛亮,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石。  有这样一个人,面对荣华富贵,面对高官厚禄,他至始至终都能保持冷静与低调。他可以在事业上升期主动要求退隐于市,可以在战功彪炳时推却所有嘉奖,甚至可以在掌控大权时将权力全盘让出。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他将忍演绎到了极致,并最终成就了一代枭雄与英豪。  这个人,就是本书的主角——司马懿。
  自序:将大智若愚演绎到极致的人  读史以明志。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就像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库,里面充满了正义和邪恶的碰撞,人性与智慧的光辉。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每一位成功的历史人物都有他们各自成功的经历,每读一段成功的经历,便相当于是经历了一段非凡的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人们常说乱世出英雄,三国便是这样一个时代。广义的三国时代是指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一直到晋统一全国以前,狭义的三国仅指吴蜀魏三国鼎立的时代,这里取三国的广义理解。在三国时代,有着无数的英雄豪杰,虽然历经历史的风雨,已经有很多的历史为人们所淡忘,但仍旧有无数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史书保存了下来,至今依旧为人所熟知,所津津乐道。每个人的生命相对历史长河而言终究是短暂的,当一个个英雄如流星般渐渐失去,在天上依然有一颗明星璀璨闪亮,这颗明星就是司马懿。  在以往的历史书中,无论是小说还是演义,都习惯把司马懿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篡位者,一个阴险而又城府的小人。一直以来,司马懿在很多文人口中或是笔下的口碑也很差,这其中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作为曹魏的臣子却成为了其后代夺位的奠基者。在给司马懿定性下结论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三国时期另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曹操,同样是拥有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同样是由后代取代了先前的政权另立新政,曹操被鲁迅先生称为“至少算得上是一个英雄”,那么司马懿呢?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司马懿的生平。司马懿出生于北方望世族司马家族,他的父亲司马防在京城做官,连他在内一共有八个兄弟。司马懿从小就受到非常严格的家教,再加上优越的家庭条件,和一般的同龄人相比阅历更广学识更高。司马懿在22岁时被河内郡推举作郡上计掾,前往郡治怀县任职,后曹操赏识他的才华,逼迫他进入曹府。  进入曹府后的司马懿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恰恰相反,在这样一个权力和利益矛盾高度集中的地方为官,如履薄冰。在这样一个险恶的环境中,司马懿在低头拉车时不忘抬头看路,他一边埋头苦干,默默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不去说不该说的话,不去做不该做的事,同时,他也不忘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并警惕地观察周围每时每刻所发生的变化。此时的他就像长在悬崖峭壁上的一株仙草,在苦寒的环境中努力地汲取营养,等待茁壮成长的那一天。曹操在世时,虽然司马懿偶尔也有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但是出于曹操手下谋士众多资历更深的客观原因和曹操对其多猜忌的主观原因,司马懿一直未能得到重用。  曹操死后,和司马懿关系颇为不错的曹丕称帝,司马懿得到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但曹丕继承了其父亲对司马懿“用之防之”的策略,一直让司马懿远离兵权,司马懿在曹丕任期内更所时候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军师。  曹丕临死时,司马懿再度成为托孤大臣,在新主曹叡手下,蛰伏已久的司马懿终于执掌了兵权,并且一发不可收拾。期间他多次率领魏军成功抵御了诸葛亮的北伐,同时他主管实施的农业新政也在很大程度上巩固的魏国的实力。  曹叡死后,继位的曹芳已经是司马懿效力的第四位皇帝了。作为四朝老臣,他理应站在权力和荣誉的最顶端,可是却遭到后生曹爽一而再再而三的威逼,甚至性命都有危险,在一忍再忍之后,善于蛰伏的司马懿再次利剑出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曹爽及其同党,并一举奠定了在魏国第一权臣的地位。  如果仅就过程而言,司马懿的一生无疑是充满坎坷的,大多数的时候他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从一开始的被逼无奈效命曹操,到后来的屡遭怀疑被打击,再到数次从权臣降为平民又再官复原职的沉浮,但是司马懿仍旧凭借着非凡的对局势和人心的洞察力以及超乎常人想象的忍耐硬是撑了下来。因此,如果就结果而言,司马懿无疑又是彻底的赢家,他历经曹魏四代政权最终成为了第一谋臣,独揽大权,他的后代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再接再厉,最终一统三国,建立了晋朝。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司马懿的一生就像是一个完美的成功学案例,在逆境中不抛弃不放弃,并且最终等来了成功。  三国时期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段较为熟悉的历史,这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通过《三国演义》,人们了解到了一个又一个那个时代性格特点鲜明的英雄,比如威猛无敌的吕布、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奸诈多疑的曹操、雄姿英发的周瑜……而对于像司马懿这样一个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才登场的人物而言,读者从小说中获得的大多是奸邪诡诈、阴险毒辣的印象。诚然,司马懿没有曹操的奸诈霸气,没有刘备的宽容仁厚,没有周瑜的雄姿英发,没有吕布的万夫不当,这样的司马懿凭什么能够笑到最后?  司马懿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年少时对于学术的积累。司马懿年少时就博览群书,这当中既包括四书五经等文人必读书目,也包括《周易》等一些“异类”书籍。丰富的学识使得司马懿在同龄人中很快就脱颖而出,并在日后的斗智斗勇中游刃有余。  如果说过人的才学是司马懿成功的基石,那善于隐忍的性格则是司马懿的人生和仕途得以升华的关键。诚然,司马懿在豪杰辈出的三国乱世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但他却在性格上有着异于常人的特点,那边是他的善于隐忍。忍,简简单单的一个字,但是真正要做到又是何等的困难。要在千钧一发的形势下,在同僚的冷嘲热讽中,在对手的百般挑衅下,依旧保持一个不为所动的平和的心,所要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多少英雄在忍无可忍中倒下,而司马懿却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做到了。所侍君王的一再打压,政治对手的再三挤兑,遭受暗算的几经沉浮,乃至于剥离权力后的命悬一线,司马懿一“忍”再“忍”,终究凤凰涅槃,起死回生。  面对成就,他没有喜悦,因为成就对于他而言永远是过去时;面对危险,他没有畏惧,可以在刺客用剑相逼时依旧不为所动;面对敌人,他没有仁慈,抓住一切机会给予敌人致命一击;面对暗算,他没有畏惧,用自己的狡黠和对手周旋;面对弹劾,他没有失落,在隐退中寻找下一次重新崛起的机会。  司马懿人称“冢虎”,人如其名。没有性格,正是司马懿最为鲜明的性格。深藏不露的性格成为了他抵御他人的最佳屏障,他总是在沉默中令人难以捉摸,并在别人放松警惕时给以致命的打击。  此外,司马懿的成功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便是长寿。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司马懿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几经沉浮,但他硬是撑了下来,熬过了曹家四代君王,最终手握大权。到了三国后期,原先叱咤风云的各路英雄都已经归入黄土,此时尚健在的司马懿也就顺理成章地难逢对手了。  最后,引用以知人善任著称的南阳太守杨俊的话来评价司马懿:“此非常人也。”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司马懿这段非常人的人生吧。
  引子  正始九年,公元248年,三国末期。此时的吴蜀魏三国各有各的隐忧,吴国因为孙权立太子一事陷入权力的纷争,大都督陆逊受牵连而死,朝中人人自危;远在西部的蜀国,皇帝刘禅被宦官们夺权,已经无法获知前方战事的情况;而魏国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随着曹爽集团势力的一步步膨胀,以及四朝老臣司马懿的一步步退让,魏国朝政大权已经几乎被曹爽一人所掌控,年幼的皇帝曹芳几乎被架空成了傀儡。曹爽是已故前朝重臣大司马曹真的儿子,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后,原本谦虚谨慎的他开始走上了全力扩张之路。自从魏明帝曹叡驾崩以后,仗着年幼的皇帝曹芳少不更事,权利心和私欲极度膨胀的曹爽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同时排挤四朝老臣、先皇唯一的托孤重臣司马懿。在曹爽一次又一次的咄咄逼人之下,司马懿一再地忍让,但曹爽似乎并没有收手的意思,因为司马懿,是这个朝廷中唯一能够对他构成威胁的人。  这天,请假在家的司马懿中风而且非常严重的消息传来,这可令曹爽高兴坏了。在他看来,司马懿已经到了这般田地,生活尚且难以自理,生命尚且难以自保,何谈和他争夺权利?而没有了司马懿,那他曹爽夺取大权甚至是顺水推舟一统江山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这么长时间勾心斗角的权谋争斗已经让曹爽精疲力竭,如今司马懿败下阵来,终于是可以松口气的时候了。于是,曹爽叫来了他的幕僚们,商量着第二天要一起出城打猎,庆祝一下。  曹爽的幕僚们皆叫好,众人中唯有生性谨慎的桓范皱起了眉头,他劝曹爽说:“大将军,如今虽然局势已经日趋明朗,我等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毕竟大事未定,如果我们全部出城,假使城里有人作乱,恐怕对我们不利啊。”  曹爽听了这话,哈哈大笑道:“元则(桓范字元则)多虑了。如今司马懿重病在床,尚不能动弹,何谈对我等不利?而除了司马懿以外,朝中其他人尚不足挂齿,欲呼无应。如今兵权掌握在我的手上,况且城中我们眼线众多,之前又剿灭了很多的叛党,谁人敢来作乱?”  桓范回答说:“微臣担心的正是司马懿。大将军千万别忘了,自从司马懿称病隐退至今,我们所了解到的仅仅只是打探来的一些表面消息,究竟是虚是实我们谁也没有亲眼见过。古人说,‘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微臣担心司马懿正是装病在家,静待机会。倘若真的这样,那如果我们一旦出城打猎,司马懿就很有可能伺机反扑,这样我们的处境就非常危险了。”  听了桓范的一席话,曹爽帐下的另一位谋士何晏也有些不安起来,于是他向曹爽建议,应该派一位信得过的人亲自前往司马懿府上试探一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是,曹爽手下的人平时和司马懿几乎没有什么来往,此时如果突然前往,很难不引起司马懿的疑心,这样的话仍然看不出什么所以然来,面对这个问题,曹爽发愁了。  正巧这时,李胜接魏少主曹芳的命令由河南尹改任荆州刺史,作为曹爽党羽之一的李胜来到曹爽府上作别。曹爽灵机一动,李胜要去外地做官前来道别,这不正好就是一个很好的拜访司马懿的理由吗?于是,曹爽令李胜以道别为由前往司马懿府上一探究竟,看看司马懿到底是真病还是装病,李胜领命即刻前往。
  司马府的大门紧密着。事实上从司马懿抱病回家至今,这扇大门就几乎没有开启过。高高的院墙阻挡着曹爽及其党羽对朝中这最后一块异己势力的渗透,让曹爽等人难以摸清里面的虚实,但对于里面的司马懿父子来讲,确实一块天然的庇佑的屏风,他们越是安静,对于外面声音也就探知得越为清晰。  当李胜叩响了这扇厚重的大门时,里面响起了琐碎而纷繁的脚步声,因为很轻,李胜并没有觉察出来。  “吱呀——”李胜见有人开了门,便毕恭毕敬地自我介绍:“在下河南尹李胜,即刻前往荆州赴任刺史,特前来向老前辈道别。”开门的下人回敬了一个礼,便带着李胜进了门。  下人带领着李胜径直来到了司马懿的房间——没有办法,这位四朝老臣已经老了,病重了,动不了了。来到司马懿的病榻前,映入李胜眼帘的是一片污浊不堪的景象,司马懿披散着花白的头发,窝在看似已经老旧褪色的被子里边,脸上印刻这深深的皱纹,双目黯然失色,一旁的婢女手拿着帕布擦去司马懿嘴角不时流下的口水。在枕头的旁边,还有一些粥汤蒸发后留下的残迹,应该是半身不遂的司马懿,在婢女喂食的时候从嘴角流下的。司马懿真的老了,只剩一口气了!李胜心里这样感叹着,表面上装出一副非常关心和同情的样子,往司马懿的床边走去。腐败的酸臭味变得有些强烈了,李胜不禁皱了皱眉。  司马懿眼珠子歪斜着,见有人来了,便艰难地在两位侍奉的婢女的搀扶下挪起了些身子,但整个人仍然显得颤颤巍巍。  李胜坐在了司马懿的床前,假惺惺地说道:“好久不见太傅了,微臣原本只听说太傅生病了,没想到病得这么重。如今天子让我远赴荆州任刺史,特来辞拜太傅来了。”  司马懿皱起眉头,双目呆滞,但仍努力仔细地听着,听完后问道:“什么?并州?哦,那个地方离朔方近,对防备有利啊。”  “我说的是荆州,可是司马懿却听成了并州,看来司马懿病得还真是不轻啊。”李胜心里这样想着,差点没笑出声来,不过还是努力地憋住了。他马上又假装非常同情地说道:“太傅大人啊,小的是去任荆州刺史,不是‘并州’。”  “啊?”司马懿大声地接过话,疑惑地问道:“你刚从荆州来吗?”  看来司马懿不仅耳背,还有点老糊涂的。李胜摇了摇头,纠正道:“是‘荆州’,在汉区域上的那个。我来时,众位大臣都说太傅旧病复发,所以特来拜访。我不是去并州,也不是从荆州来,是奉调离开京城去家乡荆州上任。”  司马懿呵呵笑道:“去荆州找人,找谁啊?”笑中还带着几分痴。  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这样实在是难以沟通,于是李胜转而问旁边司马懿的家人:“太傅如何病成这个样子?”  司马懿的妾柏夫人无奈地摇摇头说:“太傅年纪大了,耳聋了。”  李胜心想,原来叫了半天,人家都听不见,真是浪费感情。既然没法讲话,那就改成写的吧。于是,李胜命下人取来了纸笔,大大地写下几个字:“我调任荆州刺史。”  司马懿用颤颤发抖的手接过纸,凑近了细眯着眼看,那样子也颇为滑稽。过了好久,李胜见司马懿没有个什么反应,便觉奇怪,便也凑近前去一看,差点没笑出声来。原来,司马懿把纸给拿颠倒了。经过李胜的纠正,司马懿这才勉强看懂了上面写的字,明白了李胜的来由。  司马懿看了过后点了点头:“原来是去荆州啊。好,好,荆州是你家乡,而且荆州物产富饶,你们又年轻能干,大魏的将来可都靠你们啦。”  话未说完,司马懿指指自己的嘴巴,意口渴了,让婢女喂服汤水。结果还没喝两口,司马懿就剧烈地咳嗽起来,刚刚流进嘴巴的汤汁也一股脑儿全都流了出来,沾在了被褥上。于是,几个婢女连忙上前擦拭,忙活了好一阵子。一见这个架势,李胜再也呆不下去了,他站起身子,准备告辞,想早点离开这污浊不堪的地方。  见李胜要走,司马懿用尽全身的力气一把抓住了他的手,并意犹未尽地继续说道:“李大人请慢。哎,人老啦,不中用了,记得当年先帝在时,管辂先生给我推过数,说我能活到一百。呵呵,现在看来,才知道是昼夜一齐算的。老夫死了不足惜,但我仍然挂念两个不成材的犬子,还望你以后多多训导他们,如果见到大将军,还千万要请关照他们啊……”  这一席话说完,司马懿已经是气喘吁吁,难以支撑了。他浑身无力地倒在床上,大口地喘着粗气。  见司马懿终于消停了,实在难以忍受的李胜连忙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告辞,像躲避瘟神一样匆匆离开了司马府。边走,他心中还边在暗自窃喜着,看来司马懿这回是真的不行了,等到司马懿这最后的一口气一咽下,还有谁敢喝曹爽做对,那天下不久是曹爽的了么,那我李胜还不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哈,好日子就快来了。  理想国之所以能够受到历代以来无数人的期许,就在于他的虚无缥缈,虽然美好,但却过于遥远,难以企及。如今,对于李胜而言,他心中的这个“小九九”就犹如理想国一般,可望而不可及。  李胜回到曹爽哪里,把他刚才在司马懿府上的所见所闻原封未动地向曹爽复述了一遍。曹爽听后非常高兴,便令手下人开始准备打猎的家什,并择日出城打猎庆祝。这时,生性谨慎的桓范再次发话了,他再次给热血沸腾的曹爽头上泼了一盘冷水,他说:“大将军,臣以为对于司马懿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啊。先前先王魏武帝曾派人三次试探均被狡猾的司马懿骗过,如今虽然李将军已经通过试探查看到了司马懿的情况,但很难保证他不是装出来的。”  这话一出口,李胜不乐意了,难道亲眼看到的还会有假,难道你桓范想借机嘲讽我李胜连这点本事都没有了吗?于是他反驳道:“桓大人的话很有意思,难道我李胜连这点辨别能力都没有了吗?以我所见,司马懿躺在家中塌上不能动弹,甚至连吃流食都要别人服侍,如果这也是假的,那我倒要像桓大人讨教什么才是真的了。”  “好了好了,不要吵了!”两人吵得带劲,曹爽却听得心烦,他示意手下的人继续准备打猎的东西,他选择了相信李胜的眼睛。  几天后的正月初六,曹爽带着自己的一干党羽以及皇帝曹芳一齐出城前往高平陵,名为拜祭魏明帝,实则顺道出来打猎游玩。在回城的途中,正当曹爽享受着阳光和打猎带给他的快乐时,从前方城中寄出的一份弹劾书却令曹爽瞬间傻了眼。弹劾书是司马懿派人送来的,此时司马懿已经完全控制了整个都城洛阳,并进入永宁宫迫使素来与曹爽不和的郭太后上奏天子请求罢废曹爽。司马懿,又是司马懿,仅仅几天前他还是一个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废人,几天之后,便摇身一变成为了这个帝国实际上的掌控者。曹爽对司马懿是咬牙切齿,但是却又无可奈何,也许他的末日就要到了。  这就是司马懿,一贯的隐忍是为了积蓄力量在最关键的时候爆发,一鼓作气,一箭穿心。  让我们将历史的时钟拨回到七十三年前的公元179年,一起来感受这位一统三国局面奠基者传奇的一生。
  第一章 初露锋芒  第一节 东汉末生于乱世  东汉末年,朝廷权臣当道,宫中党羽林立,朝政日趋混乱。当朝在位的汉灵帝刘宏从登基一开始面对的就是一个烂摊子,再加上他破罐子破摔,在他的治下,朝廷中的党派纷争不断,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有愈演愈烈之势。而刘宏干脆对这一切不闻不问,整天沉迷于酒色。可以说,这是一个从上到下烂到根里的社会,就仿佛一栋腐朽将倾的古楼,只要有人能够上前推上一把,就将倾倒在一片尘埃之中。  当时,朝廷中斗争最为激烈,势力最为庞大的主要有两个派系。一边,外戚世族们对朝廷大权虎视眈眈,垂涎欲滴,想尽一切办法从朝廷中谋取私利,甚至取而代之;另一边,朝廷中宦官横行无阻,黑手遮天,在民间更是仰仗权势,无恶不作。  前者以何皇后的哥哥何进为代表。这里说的何皇后,是指刘宏的皇后何氏,在她被册封为皇后以后,他的弟弟何进也就“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了。原本只是一介屠夫的何进,凭借着与皇后的兄妹关系步步向上爬升,逐渐掌握了朝廷的大权。而像何进这样的人能够在朝廷中步步高升呼风唤雨,也足见当时朝政之黑暗。  后者则是以臭名昭著的“十常侍”为代表。“十常侍”指的是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位宦官,他们正渐渐架空着汉灵帝,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可笑的是,这“十常侍”的头衔就是汉灵帝刘宏自己封给他们的,这还不算,刘宏还进一步“认贼作父”,在公开场合声称“张常侍乃我父、赵常侍乃我母”。百姓们屡屡遭受“十常侍”及其党羽手下的欺凌与压迫,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因为朝野奸臣当道,欺压百姓,民间的怨恨渐渐聚集,各地大大小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唐太宗时期的忠臣魏徵曾有言:“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充满怨恨的人民一旦爆发起来胜过洪水猛兽千千万万倍。中国的百姓是善良的,但是再善良的人也有愤怒的时候,你让他们过不下去了,他们也只有和你拼命了,反正横竖都是一死,不如拼个鱼死网破。此外,各地方的权臣们更是厉兵秣马、跃跃欲试,他们不断加强着自己手中的地方军力,名义上是镇压农民起义,平定叛乱,而实际上却各怀鬼胎。汉朝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之中,先王刘邦创下的基业摇摇欲坠。  身为汉代当朝京兆尹的司马防对此番形势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京兆尹是古代官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因为离天子很近,被称作“天子车轮下的人”,也正因为如此,需要应付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眼看国运渐微,身为臣子却无能为力,司马防心中苦不堪言,于是干脆闭门不出,终日沉醉于读书写文。虽然司马防不愿过多与奸人瓜葛,但毕竟身为朝廷要员,仍就免不了应酬前来拜访的各路宾客。  不管各路应酬何等繁忙,司马防总不忘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阅读《汉书》。《汉书》是司马防生平最喜爱的读物,他对里面的名臣列传尤其感兴趣。身处于乱世之中,且官轻言微,想要凭借一己之力做出拯救朝廷、拯救百姓的惊天之举,难度可比登天。因而读《汉书》,感受其中名臣的修为与义举便成了司马防重要的消遣活动之一。  这一日,秋雨渐凉,冰冷的雨滴落在了司马防书房外花园的枫叶上,更显凄冷。房间里,司马防独自一人坐在案旁,右手拿着自己抄写多遍的《汉书》细细研读,时不时呷上一口案上杯中的浓茶,在芳香的茶味中品读所喜爱的历史名仕,岂不乐哉?  司马防正读在兴头上,忽然侍者来报,说司徒刘郃刘大人求见。见是老友来了,司马防连忙放下手中的书卷,赶往会客厅见客。路过花园时,司马防正巧看到年幼的儿子司马朗在玩耍,带着让儿子多见见世面的想法,便叫上了司马朗一道前往客厅。  少顷,刘郃在婢女的引导下走进了客厅。老友见面,分外亲切,刘郃不禁脱口而出,直呼司马防的大名。这时,在旁的司马朗听了不乐意了,不管来客是谁,朝着刘郃说道:“大人,您怎么可以直呼我父亲的名字呢?”  听到这话,刘郃和司马防面面相觑,惊得一下子竟说不出话来。  不过司马朗好像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接着说道:“您这样对别人的父亲不够尊重,就是对自己的父亲不尊重啊!”  司马防正欲与刘郃寒暄一番,却不想一旁的儿子竟出此“狂”言,自觉非常难堪,于是转身呵斥道:“住口!为父平日是怎么教你的?‘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这些你都忘了吗?”  司马朗感到委屈,竟还嘴道:“可是你也教我孝顺长辈、尊敬师长啊……”  司马防正在气头上,见儿子竟敢顶嘴,更是怒不可遏,大手一挥,准备一个耳光下去。  刘郃这时候方才从惊讶中清醒过来,他转念一想,尊长谦幼这些这些个小孩子都懂的道理自己怎么就疏忽了呢,虽然面前这个小孩性格耿直了些,莽撞了一些,但讲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想到这里,刘郃连忙劝阻道:“建公(司马防字建公)息怒。你的孩子虽然性情耿直,但这么小的年纪能够如此明理通达且善施劝阻,着实不易,你也应该感到欣慰才是啊。”  “也罢,司徒大人多有冒犯了,”见刘郃出言相劝,再加上司马防的怒气也消了一些,便摆了摆手,示意儿子下去,然后转身问刘郃道,“不知今日此行,有何差遣?”  刘郃环顾四周,司马防见状心领神会,便示意仆人都下去,并关好门窗。刘郃这才凑近司马防耳边,悄声地说:“我今天是来告别的。”  司马防听闻此话,煞是奇怪,问道:“大人何出此言?如今朝廷中很多包括在下在内的官员都非常敬重大人,大人如今却突然前来辞行,在下实在有些不知所措。斗胆问大人一句,莫非大人要远行不成?”  刘郃摇摇头,笑了笑,说:“大人猜的不对。如今曹节、王甫等人横行成祸,我早就想要除之而后快。于公,曹节、王甫等人权霸一方,欺下瞒上,气焰日渐嚣张,对朝廷的安定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于私,他们为首的宦官集团杀了我的哥哥刘倏,和我有不共戴天之仇。但诛杀宦官(指曹节、王甫等人为首的宦官集团)一事事关重大,万一事情失利,极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所以现在特前来向贤兄道别。”  刘郃这边正说着,另一边司马防早已是热泪盈眶,不能自持。听完刘郃这一番话后,司马防握着刘郃的手说:“大人有勇有谋,在下佩服。如今天下宦官专权,叛乱四起,我虽然身为朝廷命官却面对各种奸诈势力却手无缚鸡之力,实在惭愧。愿大人此行能够力挽狂澜,将宦逆一并铲除,重振我大汉雄风啊!”话已至此,司马懿竟哽咽了。两位老友泣不成声,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封面做的非常不错,赞一个!
  我决定,我过两天要买一本回来看~哈哈哈~加油更咩~
  @灿烂海滩 6楼
21:27:15  封面做的非常不错,赞一个!  -----------------------------  谢谢!
  @李九思是个好同志 7楼
21:29:15  我决定,我过两天要买一本回来看~哈哈哈~加油更咩~  -----------------------------  哈哈,这个感情好!
  @多维Dovic:楼主高才,本土豪赏100金聊表敬意,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助楼主再造高楼神话。【】
  自从刘郃离去那天起,司马防就一直在家焦急地等待着刘郃的消息,盼望成功的消息早日传来。不想刘郃这一去,却如泥牛入海,再也没有了关于他的任何消息。每每,司马防在看书疲倦之时,总会站在书房前的枫树下,双手背在身后,凝望天空,抑或长叹一声,期盼着好友的消息早些到来。  直到入冬后的一天,听朋友说起了这件事,才得知刘郃还有共同参与谋诛宦官一事的永乐少府陈球、卫尉阳球、尚书刘纳等人都因为计划走漏了消息,结果招致了杀身之祸。听到消息的司马懿如五雷轰顶,好久才缓过神来,对他而言,不仅是一位老朋友死去了,更重要的他的希望再一次落了个空。哀莫大于心死,还有什么比希望破灭更令人悲伤的?  客人走后,司马防久久不能释怀,他不禁仰天长叹,作为一名大汉的臣子,眼见忠臣被杀,奸臣当道,却难助一臂之力,悲哉哀哉!  “难道剿除朝中的那些贼人叛党就如此地艰难,难道百姓还要一直这样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下去吗?”司马防紧握着手中的双拳,因为用力过猛,竟然有些发抖了。夜已经深了,窗外寒风煞煞作响,司马防不禁感到心更冷了。正在惆怅间,忽然家中侍女急急忙忙来报:“老爷,快,快!夫人要生啦!”  司马防一听,顾不得收拾桌案上散乱的书籍,再一次为人父的喜悦冲淡了些许惆怅和失落,就这样带着复杂的情感急急忙忙往夫人的卧室奔去。  司马防一路小跑着,一边脑子里还在飞速地想着刚才的事,他想:我已经年纪不小了,但官微言轻,并不足扳倒朝中的阴暗势力,希望将来我的儿子可以比我有出息,让普天之下的生灵远离欺压,得以快乐、自由地生活。  司马防这么想着,转眼已经来到了夫人的卧室门口。他的前脚刚刚踏进夫人的卧房,便听得“哇”的一声清脆的婴儿的啼哭声,里面的接生婆高兴地直叫:“恭喜老爷,贺喜老爷!是一个男娃!”  司马防从接生婆手中接过刚出生的儿子,见襁褓中包裹着的是一个大胖小子,粉嘟嘟的脸上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好像还没能睁得开,小嘴巴嘟囔着,煞是惹人喜爱。司马懿抱着自己的第二个儿子,乐得合不拢嘴,脸上露出的慈父的笑容。为希望儿子将来继承祖业,将司马家族发扬光大,前途事业一片坦途和美好,取名“懿”,字仲达。  生在乱世既可以说是一种幸运也可以说是一种不幸,但似乎对于司马懿来说,乱世给了他一个宽广的舞台,也成就了他毕生的政治理想。  司马懿的出生,并不像其他一些传奇人物的出生那样有譬如大地冒红光、房间有奇香之类的所谓“异象”,但这个婴孩确确实实在他的一生中成为了主导三国时代后期局势的人,并被后世(司马炎,也就是他的孙子)追谥为晋高祖,成为了东汉的终结者以及西晋的开国皇帝。  这一年是公元179年,东汉光和2年。两年后,在琅琊阳都,诸葛亮出生,那个司马懿花了大半生来对付的对手。
  第二节 望世族深受熏陶  司马懿是司马防的第二个儿子,长子司马朗的弟弟,他的出生,正处在东汉政权最为萧条,朝廷局势最为混乱的时候。  在司马懿出生后的五年内,汉少帝刘辩接替了父亲刘宏的位置登基,但天下的局势并没有因为新主的到来而有所改观,相反依旧是换汤不换药,甚至有逐步恶化的趋势。当然,所谓的恶化是对于东汉而言的,病入膏肓的东汉的日子已经是过一天少一天了。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对于苦不堪言的人民百姓而言这反而是好事,东汉早一天灭亡,他们就能早一天从挣扎与痛苦中解脱。从历史普遍规律性来说,一个从战乱和废墟中崛起的新王朝的帝王,在登基伊始总是会出台这样那样的政策以安抚民心,休养生息。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  这是一次足以光耀史册的农民起义。相传,张角原本是一个不得志的穷秀才,满怀抱负却无处施展。一般这种人会有两种人生,要么安安心心混口饭吃,逆来顺受,顶多在家怨天尤人,这种人朝廷比较喜欢,因为好管;还有一种选择却是朝廷不愿意看到的,那就是揭竿而起,出去造反。很不幸也很幸运,张角选择了后者。  一日张角进山采药,在深山老林里边忽然遇到一个童颜鹤发的老人,送了他一本书,名叫《太平要术》。从此,他熟读此书,不久便深谙里面的道法,用于给穷人治病。慢慢地,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他的手下康复,他的徒弟和信仰者越来越多,威望也越来越高,他也利用这个机会传播属于他自己的教义和信条。终于有一天,他扛起大旗,带领着三十六万人,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声势最为浩大时席卷了包括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身份,对东汉王朝的根基造成了巨大的震动。人们都说时势造英雄,这也是黄巾起义对于历史的另外一个贡献。我们所熟知的后来在三国叱咤风云的曹操、孙坚等人最初也都是通过这次事件登上了历史舞台,只不过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他们是镇压起义的一方。  虽然这次起义以东汉诸侯的镇压成功而告终,但起义的意义及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他给东汉政权这个病人膏肓的人以沉重一击,加速了其灭亡。  这一年司马朗十二岁,司马懿五岁。  得益于司马防对儿子的严格管教,他的儿子们虽然都尚年幼,但都已经展现了过人的天赋与能力。  大儿子司马朗经过了经文考试成为了童子郎。所谓童子郎,是对熟读经书的孩童的夸奖,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神童”。考试时,当时的考官看见司马朗虽年幼但却身材高大,怀疑其在年龄上作假,于是便严厉地质问他。面对考官的质疑,司马朗不动声色,整理好衣冠恭敬地对考官说:“考生姓司马名朗字伯达。世代以来,我的家族屡立奇功,受到历代帝王的褒奖,作为后人,我继承了高大身材的同时,也努力继承家族优秀的品格。我虽然年纪还小,但肯定不会做那种谎报年龄向上攀爬的行为,我所要做的是踏踏实实地学习,以求报效国家。”一席颇有气势的话竟将考官逼得语塞,也令其对司马朗刮目相看。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司马防的耳朵里。这天吃饭,他对司马朗考试优异的发挥与不辱家族的气节大加赞赏,坐在一旁的司马懿也是耳濡目染。在表扬司马朗的同时,司马防也不忘教导一下旁边年幼的司马懿,他对司马懿说:“我们司马家族乃北方名门望族,世代受皇帝荫泽,你们将来长大后一定要将司马家族继续发扬光大。”一席话言辞恳切,讲出了父亲对儿辈的期望。如果司马懿活在今天,那么他写这篇日记的时候一定会有这样一句:“听着父亲语重心长的教诲,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的确,正如司马防所说,作为北方望族的司马氏,门庭显赫,世代都有人在朝廷出任要职。据传司马家族最早时候的祖先还要追溯到上古时候,那时有个人名叫重黎,是司掌天地的大官,相传唐尧曾抚育过重黎的后人。后来到了周宣王时期,有个重黎的后人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后来程伯休父克平了许方,立下了大功,周宣王允许他以官职为姓,这便是司马姓氏的由来。  楚汉战争时,程伯休父的后人司马仰为赵国将领,后被立为殷王,定都河内。自此,司马家族世世代代生活在河内这片沃土上,且均为豪杰,很多都大有作为。司马仰之子司马均为东汉安帝的征西将军,其子司马量为豫章太守,司马量的儿子司马俊为颍川太守,而他,便是司马防的父亲。  司马家族世代为官,势力非常庞大,地位也是非常显赫。为了继承祖上的基业并发扬光大,司马防对他的孩子们从来都是严格的要求。  有一个如此严格要求的爸爸,还有一个这么出类拔萃的哥哥,司马懿的压力可想而知。所幸,司马懿将这种压力转化成了动力,刻苦研读各类子集,遇有不懂的多向哥哥请教,学识见地在同龄人中已经非常出众了。家庭环境决定一个人的成长,而天下大势决定一批人的成长。天下大势的无序使得司马懿能够有一个不受禁锢的思想,而严格和良好的家教则给予了司马懿充足的知识根基,在天下大势和家庭环境的共同作用下,造就了司马懿的才能与性格,也奠定了他日后成功的基础。  饭桌上,坐在一旁的司马懿听了父亲的教诲,认真地点了点头。这时的司马懿虽年幼,却已能读书识字甚至赋诗作对,每天坐于书案上温习四书五经了。也许此时的他不会想到,未来他将会取得比他的祖先们更值得称道的成就。  都说英雄出于乱世,枭雄亦然。此时的天下,已经着实呈现出一种“乱世”的态势。之前被认为昏庸无能的灵帝刘宏病死,少帝刘辩继位。前面提到的两股势力大将军何进和“十常侍”宦官集团在斗争中两败俱伤,而之前接到讨贼檄文的董卓带领着二十万西凉军赶到了都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董卓区区原本一个驻守西凉的将领趁乱“武装攻占”了东汉的都城。于是,董卓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光了京城里的宦官,还顺带废了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作为其傀儡。宦官之祸是除了,可是又引来了西凉之灾,东汉在一片乱局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第三节
展英才喜获赏识  谈到司马懿的童年,现在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司马懿小的时候和诸葛亮拜的是同一个师父。他们的师父满腹才学,但因为天下太乱,实在看不过去,一气之下便隐居深山。因为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父亲都是和这位师父都是好朋友,于是他们便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  他们的师父手里有一本祖上传下来的秘书,里面天文地理、阴阳八卦、行兵布阵、奇门遁甲,无所不谈,外人称之为“天书”。师父年纪已大,膝下又无儿无女,为了不让这样一本好书最终流落于市井,便萌生了将这本书传给他得意弟子的想法。但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个人都非常优秀,师父一时间难以抉择,于是决定出个题考考他的两位弟子。  一天,老师领着诸葛亮跟司马懿来到屋后的小山头上,给他们讲解山川地理、行兵布阵的决窍,正讲得兴致勃勃之时,忽然远处传来一声惨叫,师徒三人一齐望去,只见对面山崖上有个砍柴人不小心掉下了山崖。师父纹丝不动,自顾自地继续讲他的书理,司马懿也低下头去,专心听老师讲。而诸葛亮却听不下去了,他气喘吁吁地跑到对面的山崖,扶起受伤的砍柴人,并撕破自己的衣裳给他包扎伤口。过了许久,老师才领着司马懿下来,帮助诸葛亮把这位伤者送回家。   几个月后,诸葛亮和司马懿先后各自收到了各自家里的信,诸葛亮是父亲病危,而司马懿则是母亲病重。于是,诸葛亮心急火燎地向师父请了假,便匆匆赶回家去,而收到信的司马懿则藏而不发,担心师父将“天书”私底下传给诸葛亮,于是便只简短地回了一封书信,便继续留在了师父身边学习。  不久,师父因为积劳成疾而病倒了。诸葛亮和司马懿守在床前,煎汤熬药,尽心侍侯,但师父因为年老体衰,病愈发重了。这一天,诸葛亮上山挖草药,司马懿则独自在床前侍侯师父。见师父昏迷不醒,司马懿偷偷溜进老师书房,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木箱子,想必“天书”一定在里面了。先下手为强,他怀揣着这本书,便自顾自地跑走了。  等诸葛亮采回来,老师睁开双眼,叫诸葛亮扶他下床,然后揭开床夹板,取出一个黄色包袱,交给诸葛亮。嘱咐说:“我死了以后,你连房子带尸首一火烧净,赶快远走高飞。”诸葛亮遵从师命,在师父死了以后,忍痛放了把火,背起天书赶回家去,后来跟随叔父逃到南阳卧龙岗,潜心攻读那本“天书”,终于成就了满腹才学。  而司马懿回家后,打开箱子去看奇书,结果开箱一看,竟是空空如也。而待他赶回师父房间时,这里早已只剩一堆瓦砾。  很显然,这个故事是编造的。司马懿和诸葛亮小时候根本就不相识,同一个师父更是无从谈起,他们的第一次见面,甚至要到日后的北伐战争中。  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两点。第一点,便是司马懿的形象历来在文人的心中不是很好,在这个故事中为了衬托诸葛亮已经成为了一个“反面人物”。第二点,我们能够读出诸葛亮和司马懿一些性格上的差异。司马懿为了夺得他心仪的那本“天书”,可以不动声色,可以静待机会,可以一直隐忍,直到自己能够达成那个最终的目的。而与之不同的是,诸葛亮则是更像是一位“贤士”,仁德大于一切,士为知己者死,这也就成为了日后他出山辅佐刘备的最好源动力,但同时也成为了他成就最终的成功的障碍。  让我们再回到现实中来。且说董卓在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同时,他个人的权利也达到了顶峰,官职扶摇直上,做了相国,同时通过排挤袁绍其他一些诸侯等手段,独揽大权。掌握大权后,他更加肆无忌惮地独断专行、倒行逆施,放纵手下胡作非为。一方面,他令士兵在洛阳城内随意强抢百姓财物,甚至掳掠少女;另外一方面,他又排除异己,用尽了各种严酷的手段与刑罚。
  初平元年,忍无可忍的地方诸侯韩馥、袁绍等人联合起兵征讨,董卓眼见抵抗不过,便一把火烧了长安,带着金银珠宝美女还有少帝刘协准备迁都洛阳。  皇上要被人挟持迁都了,朝廷上下是人人自危,而此时的司马防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身为朝臣,受食汉禄,理应随陛下前往新都洛阳,继续为汉室效力,至死不渝。可是,如今国家的大权都掌握在董卓的手里,刘协只不过是他手里的一个玩偶罢了,如此朝政,自身难保,何谈恩泽百姓?再者,就算自己追随皇帝来到洛阳,当今天子已然是一具傀儡,自己也就成了一个傀儡大臣,君臣皆为傀儡,跑到洛阳去又有何意义?  一旁的司马懿走过来,他看父亲一连几日愁眉苦脸的,想到最近随母亲上街看到了街上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以及将要迁都的传言,心理已经明白了几分。他走到了父亲身边,用安慰的语气对父亲说:“爹爹莫要忧虑。既然长安待不得,洛阳也去不得,不如我们回老家河内吧。这样爹爹还可以壮大自己的力量,以求有朝一日可以驱除鞑虏,匡扶汉室。”  这一番话说得司马防大为惊讶,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年幼的儿子如此有见识,眼光如此长远而独到。半晌,回过神来的司马防一把抱起儿子高兴地亲了一下儿子的额头,说道:“好,正合我意!”  这一年,司马懿十一岁。  不久,在司马防的授意下,司马朗着手准备将整个司马家族包括亲眷一同迁回他们的故乡河内郡温县。树欲静而风不止,司马防想安静,有人却不想让他们安静。有眼线向董卓告发,说在朝廷危难之际,司马防一家准备要逃亡回乡。董卓听后大怒,下令把打点该事物的司马朗打入大牢。好在司马朗看准董卓因为自己的儿子年纪轻轻就丧命而有一种为父的不舍,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最终免于继续受牢狱之苦。  这件事,使司马防下定了回乡的决心。不久,他们便举家搬迁到了温县。  乡间清新的空气和大都市腐浊不堪的政治空气比起来,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做了大半生的官,可悲的是目睹着原本强盛的汉朝在自己的一生中逐渐没落,每当想到这里,司马防总会不禁暗自伤悲起来。好在乡间的清净是一味疗伤的良药,也暂时让司马防获得解脱和慰藉。  这一日,司马懿和他的伙伴在乡间玩耍。在经过小路旁的一棵桃树时,大家纷纷抬起头来向上望,原来树上茂密的枝叶中一颗颗硕大的桃子迎风摆动,像是招呼来往口渴的路人们。司马懿的伙伴们看得是垂涎欲滴,纷纷想办法爬上树去摘桃子,但树实在太高了,无论他们怎么努力也怕不上去,大家急得直跳脚。这时,在一旁的司马懿喊道:“快撞树,这样桃子就会抖落下来。”  这句话让小伙伴们如梦初醒,于是大家抱起粗壮的树干就是一阵乱摇,可是树仍然不动。司马懿又大喊:“一齐用力,一齐用力。一——二——三——”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桃树终于开始晃动,小伙伴们一拥而上,捡起地上的桃子用袖子擦了就要吃。但是司马懿却独自站在一旁,不去抢食。  正巧这时,前来拜访的司马朗的好友杨俊在司马懿大哥司马朗的带领下路过此地。杨俊时任南阳太守,以知人善任出名。见此情景,司马朗和杨俊都非常奇怪,便问司马懿:“你的伙伴们都在捡桃子吃,为什么唯独你一个人不动呢?”  司马懿见大哥的朋友前来,恭敬地行了礼之后,回答说:“这棵桃树长在路边,一定已经有很多人发现并且吃到了上面的桃子。但是我看路边的草丛里面有不少咬了一两口就被丢弃的桃子,如果桃子好吃,为什么人们吃了一两口就丢掉呢?还有,我观察到这棵树长的位置恰好背阴,阳光照射不够充分,显然这棵树上的桃子一定苦涩难吃。”不等司马懿说完,一旁的小伙伴们才咬了一两口桃子就已经是叫苦连天,纷纷将刚刚吃进口中的苦涩难言的桃肉又吐了出来。
  杨俊听了司马懿的一番话,赞赏连连,对司马朗说道:“看来你弟弟的才智要远远高于你啊!”  听了杨俊的夸赞,司马朗欣慰地笑道:“希望我的弟弟以后都比我强,我这做哥哥的也算是不愧祖上恩泽了。”于是,连忙叫司马懿一起请杨太守往家里走去。  后来的事实证明,司马朗的弟弟们都没有辜负哥哥的期盼,司马防一共八个儿子,个个都才华横溢,并称“司马八达”,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大哥司马朗和排行老二司马懿自不必说,他们都是年少成名,一生中也是功成名就。排行老三的司马孚,为人忠厚诚恳,官至太宰。此外,还有老四司马馗、老五司马恂、老六司马进、老七司马通、老八司马敏都是颇有名望之人,可以说,司马家族的人才在司马懿这一代发生了井喷,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得到杨俊要来的消息,司马府上早已备好了酒菜,司马防夫妇也已经恭候多时,只等杨俊入席。按理说,司马懿尚年幼,客人前来不必奉陪,只管和他的弟弟们同桌吃饭即可,但经过刚才的这一件事,惜才爱才的杨俊非要司马懿一同吃饭。司马懿执拗不过,只得应允。  刚刚坐定,杨俊便和司马朗聊起了刚才一路过来时所看到的景象,连连称赞此地风景优美、恍如隔世,当聊及在村口路旁见到司马懿的一幕时更是赞不绝口。刚刚见识司马懿年少有才的杨俊此时一时兴起,对坐在身旁的司马懿说:“我常听说司马家族乃名门望族,子孙个个才能不凡,今天在村口得以一见,真是非常幸运。另外,我还特别听说伯达(司马朗字伯达)的二弟更是司马诸兄弟中的佼佼者,虽然年幼,但饱读诗书,天赋异禀,我想出几个对子,仲达贤弟试着对出下联,以飨愚兄,可否?”
  司马懿见杨俊要考考自己,连忙作揖答道:“杨大人见笑了,我年纪尚轻,怎么经得住才华横溢的杨大人的考察,实在是不敢当。”  杨俊摆摆手说道:“仲达贤弟实在是谦虚了,我们不当做是考察,只看作是取乐罢了。不如就以刚才我来时路上见到的美景为题吧。我的上联是:野径风声脆。”  司马懿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空山寺鼓清。”  “好联好联!仲达贤弟果真名不虚传,在下佩服。”杨俊一边说着,一边高兴地呼呼呼连喝三杯。  三杯酒下肚,杨俊正兴起,于是又对司马懿说:“这回要提高难度了,就以我们饮酒为题,上联是:三杯过去,竟不知天南地北。”  这个联的难度较之上一个大了不少,坐在一旁的司马朗也是替二弟捏了一把汗。哪知司马懿那边已是胸有成竹,娓娓道来:“一语道来,却已是斗转星移。”  杨俊听了,更是乐不可支,连连夸奖道:“好一个‘斗转星移’,我看是‘石破天惊’啊!”说罢,和司马朗推杯碰盏,又是几杯下肚,不觉间已有了几分醉意。一旁的司马朗见杨俊已有些微醺,便劝杯道:“杨大人慢些喝。”此时的杨俊是越喝越高兴,哪还顾得了这些许多,只是一边喝一边对着司马懿吟道:“饮量岂止于醉。”  司马懿见杨俊又出一题,略加思索答道:“雅杯乃游乎仙。”  没想到随意吟出一句,司马懿便可对仗工整,真是少有的奇才。杨俊虽先前已经听说司马府上二公子聪慧过人,但今天的见面,着实令他吃惊不小,没有想到如此年幼的孩童却又如此的智慧。已经有些飘飘欲仙的杨俊望着司马懿,出了最后一联同时也是他本人的感慨:“雏凤学飞,万里江山从此始。”  司马懿不紧不慢地答道:“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绝妙之对,和此情此景此人是何等吻合啊!潜龙,出自于《易经》开头,原文“潜龙勿用”,形容有巨大能量的事物在萌芽期潜伏于暗流之下,满腹才学的司马懿不就如一条潜龙一般,积蓄能量,等待破水而出、施展才华的那一天吗?  司马懿的才学,甚至连和他朝夕相处的哥哥司马朗也大吃一惊。他心里暗暗地想:希望二弟以后可以飞黄腾达,以光耀门楣,建功江山。
  【第四节
行孝举巧遇佳人】  司马懿年纪轻轻却有如此才华固然令全家人欣喜,但一家之主司马防的身体却令大家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司马防毕竟还是上了些年纪,虽不至于说老态龙钟,但已经经不起太多的折腾了。从长安一路的旅途劳顿,到达温县后不久,司马防竟一病不起。  这可急坏了司马夫人还有他的儿子们,因为大哥司马朗常年在外做官,鲜有机会回家一趟,而弟弟们又还年幼,此时在兄弟中排行老二的司马懿便和母亲一起,担负起了照顾父亲的责任。  在学习之余,只要一有空,司马懿就会赶往父亲的卧房,大到洗漱打理,小到喂粥送饭,只要力所能及,司马懿事必躬亲。甚至常常能够看到司马懿靠在父亲的病榻旁边,一边手拿着书卷学习,一边随时准备服侍病重的父亲。  司马懿对父亲的照顾可谓细致入微,每每汤药送来时,司马懿都要亲口品尝,确认无误且冷热合适时才会亲自慢慢送父亲喂服。在照顾病重的父亲的这段时间,司马懿渐渐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将来。以前父亲身体好的时候,对他们兄弟的管教甚严,四书五经是每日必学,每日必诵,当然对于重忠孝的古代来说,《孝经》之类的也是少不了的。确实,在当时,小孩子们都已学习四书五经为正途,学而优则仕是大多数人追逐的目标,往大了说可以报效国家,往小了说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权利和优厚的俸禄。  这条路看起来固然没有问题,但在司马懿看来却并非如此。为官为仕在和平年代乃是光宗耀祖,责备百姓的最佳方式,而如今国家政权动荡,民不聊生,甚至像父亲这样的大官都束手无策,读书出来做一个小官又能奈何?儒生读了这么多的书做了官,却难以企及天下事,这样的官做着还有什么意思?  于是,司马懿趁着没人偷偷来到了家里的书房,从里面翻出了几本平时父亲藏在最深角落里的书,有《孙子兵法》,还有《易经》。他试着读了几篇,顿时就被书中所描述的战场上的风云变幻还有易理的神秘莫测而深深吸引。他一见如故,想见恨晚,但因为这些书都只能算是一些“闲书”,倘若父亲没有生病,他是断不敢多瞧一眼的。在当时,这些书将的都是一些在文人面前“不入流”的学问,而父亲希望他们做的是多多研读四书五经,将来考取功名。颇为孝顺的司马懿担心父亲不高兴,因而不敢光明正大地看,只得在诵读四书五经之余,或者是照顾父亲的闲暇,从袖子里偷偷取出研习。  寒冬的一天,司马懿还在回味刚才兵法中所提到的用兵之道,忽然父亲的老友钟砾求见,此行他带来了一个治疗父亲疾症的偏方。药方里面其他的草药都好办,但是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位草药鲤鱼可令司马懿犯了难。古代不像现在,吃蔬菜都有大棚的,吃鱼肉都是养殖的,一年四季想吃就买。隆冬时节,河里早已冰厚三尺,如何才能获得新鲜的鲤鱼?  在哥哥已经外出做官的情况下,司马懿就已经成为了家里事实上的“长子”,这一次,司马懿像往常一样义无反顾地走了出来,他自告奋勇,要去河里抓鲤鱼为父亲做药引。  冬天的黄河边,寒风呼啸,河面早已是冰冻三尺,人在上面行走自如。司马懿和随从来到岸边,拿出铁镐等工具,就朝着一块冰面开挖起来。因为温度实在太低,冰面的硬度超乎想象,司马懿和随从忙了一个上午,冰面只是浅下去一小块,他们不得不暂时停工吃午饭。  吃完了带来的干粮,他们继续上阵。一个时辰以后,司马懿和随从都有些体力不支了,于是司马懿令随从在一旁的河边休息,他独自继续开凿冰面。因为实在太累,随从不久就慢慢睡着了,而司马懿还在努力着,一种希望父亲病快些好起来的强大信念在支撑着他。
  终于,在司马懿的不懈努力下,冰面被凿开了一个窟窿。司马懿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但是任务才算完成了一半,他连忙找出带来的钓竿和鱼饵,在洞口旁席地而坐,开始了“独钓寒江鲤”。  不久,钓竿微微有些开始晃动了。司马懿歪过头一看,正是一条黄河大鲤上钩了!  可是,由于在冰天雪地里僵坐了一阵,司马懿竟不得动弹。眼见手里的鱼竿晃动的越来越厉害,可是手却动也动不了,河边随从睡得太熟离得太远在风雪的呼啸中根本就听不到,司马懿只能干着急。  就在这时,一双纤细洁白的手接过了钓竿,一下子拉到了空中,上钩的黄河大鲤鱼也被鱼线牵着在空中活蹦乱舞。司马懿使劲扭头一看,原来是一位陌生的少女帮她举起了钓竿,抓住了鲤鱼。  还好这个时候浑身上下还有嘴巴可以动,司马懿连声向这位少女道谢:“天气寒冷,身体僵硬,竟不能举起钓竿,多谢姑娘好心。不知姑娘如何称呼?”  这位姑娘也不立刻回答司马懿,而是将鲤鱼放到了一旁的小桶中,反问司马懿:“刚才我经过此地,见大雪纷飞的时候竟然还有一个人坐在这里垂钓,真是好雅兴。所以我下了轿子,过来看个究竟。如此寒冬腊月,敢问这位公子为何如此独自在此垂钓?”  司马懿说:“姑娘说笑了。姑娘的问题问得好,但有一些纰漏,我不是独自一人,还有一个随从。”说着司马懿把头往河边的一个方向摆了摆。  姑娘抬头望去,果真有个人正在河边的树下熟睡。这一下姑娘更加奇怪了,为什么主人在劳动随从反而在睡觉?  司马懿看出了姑娘的疑惑,接着说:“姑娘有所不知,我的父亲得了重病,久久卧床不起。刚有幸得父亲故交的一个方子,里面需要新鲜鲤鱼一条,所以我过来抓鱼。因为冰层太厚,忙了大半天才凿出一个洞,我的随从很累了,我就让他休息了。”  司马懿的话令这位姑娘大吃一惊,她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位看似富家子弟的男孩如此有孝心。她于是径直走到岸边,叫醒了随从,一起扶司马懿起身。  司马懿这时终于有机会细细打量眼前的这位女子一番。眼前的这位姑娘,肌肤如凝脂,头发如黑丝,身段柔美,气质不凡,一对柔似飘云的细眉下,一双大眼睛水汪汪的,好似寒冬里的一股暖泉,让司马懿心头暖流涌动。司马懿竟一下看得迷住了,等回过神来,姑娘已经走远。司马懿连忙喊道:“请问姑娘如何称呼?”  远远传来姑娘如银铃般婉转的声音:“小女子张春华,碰巧路过此地,公子保重。”  司马懿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筋骨,感觉还行,忽然想起忘了问姑娘住址,于是令随从跟在姑娘后边,找到她的住所。  当晚,随从回来报,这位张小姐住距此地不远的北平皋村的粟邑令张汪府上,应该是张大人的千金。  不久,因为开春天气转暖的缘故,又可能鲤鱼的药方确实起了作用,司马防的病大有好转。渐渐地,司马懿凿冰求鲤的事迹也在乡里传开,邻里纷纷夸赞司马懿的孝举。后来官府得知了此事,便推举司马懿为孝廉。这个孝廉一职源于汉武帝时期,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用以推举孝顺父母、廉洁奉公之人做官,因为司马懿出生的司马家族在河内一带颇有威望,再加上司马懿却有不凡孝举,口碑很好,于是便顺水推舟推举司马懿为当地的孝廉。  司马懿举孝廉后,家里面考虑到司马懿年龄已经不小,便开始为其准备亲事了。司马夫人一连给司马懿说了好几门亲事,但司马懿都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脱了。细心的司马夫人看出了司马懿有心事,于是便找到机会问司马懿,司马懿的回答令她大吃一惊:“我已经有喜欢的人了。”  这位姑娘就是那天为司马懿提起钓竿,扶他起身的女子,名叫张春华。自从那年黄河见面以来,张春华美丽的外表,不凡的谈吐、高雅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司马懿。在得知司马懿的心上人是粟邑令张汪的千金时,司马家的人便请时任尚书的崔琰做媒,迎娶了张春华。  张春华也是爱好诗书的文气女子,对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且满腹才华的司马懿也是倾慕已久,只是一直对于她这样一个平时深居闺中的大户人家小姐来讲很难有机会得以谋面。而那天风雪中的邂逅,则是上天给予他们额外的眷顾。
  缓解父亲的病、举孝廉还抱得美人归,司马懿的孝举真可谓是收获颇丰。  在同一年,远在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也有一个人和心上人结为夫妻,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可以说它是司马懿前半生中最大的对手。关于诸葛亮娶妻一事,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  诸葛亮的童年可谓坎坷,他3岁丧母,8岁丧父,和弟弟诸葛均一起随叔父在豫章生活。后来叔父诸葛玄投荆州刘表,诸葛亮于是来到了南阳生活(躬耕于南阳)。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已经16岁,都说文人孤傲,平时他常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但在旁边的人看来他只不过是一介书生罢了,只有诸葛亮的好友师长徐庶、司马徽、黄承彦等人相信他确有真才实学。  上面提到的黄承彦就是诸葛亮的岳父。诸葛亮对外“征婚”,宣称要找一位聪慧过人的女子结发,至于相貌如何并不重要。黄承彦得知这个消息后,便将自己的女儿黄月英推荐给了诸葛亮。当时南阳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说黄月英虽天赋异禀、学识过人,但相貌奇丑。但到底丑不丑,谁也没有见过。诸葛亮虽然早也听说过这样一些传闻,但他还是非常高兴地迎娶了黄月英。此事很快传开,一时间人们还都以诸葛亮为笑柄,甚至当时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打油诗:“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以上是很多书上对诸葛亮娶妻的说法,但似乎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有人认为黄月英其实非常漂亮,她是为了寻找一位真正赏识他才干而不是仅仅垂涎于外表的如意郎君而想出的手段。不过不管黄月英相貌奇丑也好,貌美如花也罢,在后人心中他也已成为了智慧贤淑的代名词。相传诸葛亮在后来蜀国军事行动中所使用的木牛流马就是得到黄月英的启发而发明的。  还是把话题转回到司马懿身上。司马懿和张春华二人结婚后,相敬如宾,其乐融融。张春华出身于名门之后,知书达礼,聪明机智,满腹诗书,每天她除了孝敬父母、洒扫饲种、操持家务之外,就是陪同司马懿读书下棋。在和夫君纵论天下大事的时候,她深刻独到的见解总是令司马懿佩服不已。  有一天,当谈到天下的局势时,她对司马懿说:“大汉从桓灵二帝一直到现在,先有黄巾之乱,后有董卓之祸,宗室之内既无中兴之才,满朝文武又无救国之策,它的灭亡是迟早的事。夫君一直想要造福于百姓,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但依臣妾之见,目前汉室中却很难找出可堪大用之才了:刘表据荆州之险,只能勉强自保,而且他不思进取,迟早会灭亡的;刘璋固守巴蜀,手下虽然有军队,但他没有一颗雄心壮志,不足以成就大业;刘备雄心勃勃,却没有治国安民的才华,直到现在还没有一方可以立足之地。如今各路诸侯拥兵自重,你争我夺,只为了“权势”二字,谁又想到了天下苍生的安危?现在多么需要有一位胸怀大志,腹藏良谋,熟知天下利弊,善解民间疾苦,能够治国平天下的人出来收拾乱世啊,拯救苍生于水火啊!妾身以为,夫君就应该成为这样一位英雄。”   爱妻滔滔一席话,说得司马懿热血沸腾,兴奋不已,又忐忑不安,惶惑万分。他兴奋的是自己的爱妻能有如此高见和抱负,竟和自己的夙愿不谋而合;惶惑的是自己虽有志于救苍生社稷于水火,但眼下心有余而力不足,空怀大志,距离目标实在是太遥远了。他不禁摇了摇头:“我虽有此志,但实现它又谈何容易?”  张春华反问司马懿道:“妾听说如今曹操的势力发展迅猛,正在大肆招徕有才华之士,不知夫君有意否?”  司马懿摇摇头,说:“曹操乃是一介阉宦之后,我等虽谈不上是什么功勋家族,但好歹也算是北方的大世族了,倘若我给一介宦官之后效命,岂不有辱我家族之光耀?”  张春华见丈夫心意已决,她决定尊重丈夫的意见,便不再另言相劝了。但很多时候,麻烦是会自己找上门来的,司马懿不愿意为曹操效命,并不意味着曹操就不会自己上门来找他。很快,这个麻烦就自己找上门来了。
  @多维Dovic 历史经济玄学Q群
  【第二章 三请出山】  【第一节 装风痹一拒曹操】  在司马懿从相亲到成亲的这段时间里,天下大势一刻都没有闲着,特别原本就苟延残喘的东汉王朝,更是在灭亡的泥沼中越陷越深。自董卓被司徒王允用美人计加连环计杀死后后,朝中掌握兵权的李榷、郭汜二人又设计杀了王允夺得大权。本来对于李榷和郭汜来说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结果了,而且只要他们齐心合力,天下还很难有第三方势力能够对他们独霸朝政形成干预。但天底下最坚固的堡垒从来都是从内部率先垮塌的,夺得大权之后,他们两人互相越来越看不顺眼,于是开始相互拆台,继而引发了内讧,开始自相残杀。常言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渔翁”又会是谁呢?  答案是曹操。  据说曹操这个人在年轻时放荡不羁、不精于学业,整天喜欢耍弄些刀枪棍棒之类,这种人在今天很容易就被人盖上“街头小混混”的名号。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给了曹操崭露头角的机会,后来由于剿贼得力,曹操被汉庭封为了“西园八校尉”之一。  董卓夺权后,曹操在离开朝廷回乡的过程中因怀疑远亲刘伯奢想要谋害自己而杀了刘伯奢全家,并留下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在加入袁绍征讨董卓的过程中,曹操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直至后来击败了李榷,水淹下邳杀掉了吕布,接连剿灭中原的黄巾军十多万人,终于成为了独霸一方的枭雄。  建安元年,汉献帝刘协在汉臣杨奉、董承等人的护卫下,从长安返回洛阳。此时的洛阳,宫殿已被焚毁,街道破败不堪,百姓流离失所,可谓是一派萧条,四面楚歌。汉献帝回到皇宫,望着原先红墙金瓦、金碧辉煌的宫殿如今只剩一片焦黑的木炭,想到祖上流传了两百年的大汉基业如今就像这些残砖破瓦一般摇摇欲坠,越想越伤心,忍不住嚎啕大哭。旁边誓死追随汉献帝的一帮大臣太监们见皇上哭了,便手忙脚乱地过来安慰,不过安慰归安慰,皇上毕竟是伤心了,仍旧在嚎啕大哭。  哭着哭着,一个比继承祖上基业更为现实的问题来了——汉献帝肚子哭饿了。这还不算,人可以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水,刚经过长途跋涉的汉献帝不仅肚子饿了,嘴巴也渴了。这下后面的大臣们可犯难了,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今千里落魄赶来,粮食和水已经消耗一空,皇宫又因为战乱而破烂不堪,厨房早已面目全非,现在是有钱也没处花有力气没处使呀,总不能掘地三尺去找吧。
  @多维Dovic
求完整版 lz 谢谢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丕和司马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