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族谱在哪庆元明佩文是属于哪个族谱

福建南庄吴氏宗祠
  周宁县吴氏开基始祖仁部公,生于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八月十五日子时,谱载曾任北宋统兵大使,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时年31岁,从浙江庆元县携眷徏迁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白岩嶺兜(即今周宁县浦源镇龙住院)拓居七年,太平兴国八年(983)正月十五日,遇僧人慈济、慈惠募化其地建道场,宋雍熙元年(984)正月十八日,仁部公将田地2顷81亩9分及山场概舍僧人,设斋告盟,兰桂结拜,携眷搬迁,先至端源,再迁儒源(今吴山底)。宋端拱二年(989)初春,因寻牛至南源(今南庄),见南山下雾气腾腾,至此发现,六头水牛安祥地躺此夜宿,山脚有一口天然古井,遂于当年十月初八日携眷从儒源迁南源奠基建宅,繁衍生息。宋咸平七年(998)再辟吴厝,由长孙一郎分迁拓居,从太平兴国元年至今,已达1033年,繁衍裔孙下传36世,分别播迁南庄、吴厝、咸格、岭头东山、七步、龙住院、茶坪、那坑、前坪、登科地、东垅、漈南岭、瑞龙观、狮城村,以及福安市的乌石、赛歧江兜围土盾 、建欧、建阳、南平、福州等县市,约有4000余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商品经济发展更向全国拓展。
  此外,此次经发动而未参加本统谱编纂的还有延陵郡的福山、西洋中(两村已参加福安市吴氏统谱编纂),下西坑、大山、吴厝坑、吴厝坪和渤海郡的茶园、芹洋村、杮洋等村。据2007年,周宁县人口统计资料,全县吴姓人口总计6123人。
  俗话说:&国有国法,族有&。各氏族为了维护必须的生存和生活秩序,以便在古代那种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生活下去和发展起来,就必须有一定的行为和道德规范来约束族人共同遵守宗法,弘扬祖德,维护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它是国家法律、法规的一种补充,是宗谱文化之精华。我县狮城镇南庄吴氏开基始祖仁部公自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从浙江庆元县迁周宁拓居至今达1029年,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重修吴氏宗谱时,录苏眉山行善格另作为。
  一不可恃恶凌善所以莫行奸刁也;
  二不可耍钱好赌所要保守家产也;
  三不可示强欺弱所以莫使凶顽也;
  四不可贪淫好欲所以免断嗣续也;
  五不可示众欺寡所以莫使斗殴也;
  六不可拖欠税课所以省其催徵也;
  七不可好酒贪杯所以需节饮食也;
  八不可示富欺贫所以富而无骄也;
  九不可听妻妾言所以乖戾骨肉也;
  十不可以贵厌贱所以莫用时势也;
  十一不可好拳打降所以保重身命也;
  十二不可以下曼上所以要知敬长也;
  十三不可刁唆词状所以存其阴 也;
  十四不可长欺幼所以有友爱恤也;
  十五不可暴侮贤所以知敬斯文也;
  十六不可焚亲棺&& 所以知孝之大也;
  十七不可停柩勿葬所以大恩勿报也;
  十八不可无度费用所以勤俭守成也。
  上世纪九十年代修纂宗谱时结合现实修订家训十条如下:
  1、至德、谦让,始祖泰伯之传世美德;自强、爱国,吴氏族人之精神支柱。
  2、举止讲文明,待人讲礼貌,社交讲诚信,从政讲廉洁,男女老少都要遵纪守法。
  3、孝敬父母,为人之本分;赡养老人,儿孙之天责。夫妻恩爱,共创家业;以心换心,白头偕老。兄弟本是同根生,和睦相处万事兴。
  4、男婚女嫁,须为子孙计;伦理有序,近亲不通婚。生男生女都一样,优生优育最为重。
  5、知识即财富,天灾人祸夺不去;脱贫致富要读书,有书不读子孙愚。
  6、务本业,弃游逸,人有常业不饥寒。凡业必专攻,方能有成就。为官为富须仁义,勤俭持家戒奢侈,嫖赌吸毒不涉足,宗族声誉共维护。
  7、交友辩真伪,是非莫混淆;扬善又惩恶,爱憎更分明。
  8、四邻相处,勿以细节伤大体;九族之内,勿以势利逐高低。关爱病残不歧视,周济孤寡莫欺凌。
  9、后门山、龙岗山、金钟山,山山血脉地,切忌乱砍伐。封山育林保水土,福延子孙美家园。
  10、正月初一祀宗祠,清明时节扫坟茔;宗谱定期续修纂,祀典昭穆不迟疑。
  家训十条,言简而意切,词短而情深,愿我族人,共相规诫,各宜惕励。
Copyright © 2011 中国乡土艺术协会谱志文化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新源西里中街甲十五号国务院军转办609-611室 电话:010-19002  左台吴氏少微公衍生五大流派简考-文史-左台吴氏
左台吴氏网
少微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左台吴氏少微公衍生五大流派简考
唐初大儒吴义方以博学闻名,公元640年,朝廷大招天下名儒讲学于新安歙州(今黃山市),吴义方也参加了这一盛会,由于喜爱当地的山水之美,遂举家由豫章(今江西南昌)迁居于此。吴义方娶程氏,生三子,长子吴太微、次子吴少微、三子吴宝微。
&& 义方次子吴少微,嗣圣元年(公元684年)进士,授晋阳尉,累官至左台监察御史,是徽州首位进士。吴少微对宗族历史非常关注,曾主持修纂《吴氏正宗谱》。吴少微后移居休宁石舌山(今称凤凰山),享年87岁。后代世居于此,子孙繁衍,形成了左台吴氏。吴少微,生三子,长子吴隆术、次子吴巩、三子吴云。长子吴隆术迁于湖北黄梅考田山。后形成人丁兴旺的考田吴氏。三子吴云官河东节度使,后裔迁四川。
&& 少微次子吴巩,留居休宁。吴巩,字定国,又字叔固,开元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吴巩时改石舌山为凤凰山,改莲池为凤凰池,改吴里为凤凰街。吴巩娶王氏,生3子,长子吴宥、次子吴密、三子吴泉。此后人丁兴旺,支派分衍,形成新安左台吴氏的五大派--莲塘派、金竺派、石岭派、城门派、丰溪派。
&左台后裔主要分居在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江西及北京、关东、华北及海内外,口以百万计。公之后裔人才辈出,如宋代抗金英雄吴玠、吴璘,宋代大儒吴用清、吴柔胜、吴潜、吴昶;明代开国将领吴良、吴祯、清初名将吴三桂,晚清淮将吴镒、吴毓芬、吴毓兰、吴育仁、吴谦贞、吴佩文;名医吴谦、吴志中。
吴氏溯源(远古)世表
黄帝&少昊(玄嚣) &矫极&帝喾&后稷(中华农业种植五谷之始祖) &不&
(失官)鞠公刘&庆节&皇朴&差弗&毁&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
周太王古公 &太伯(得吴姓始祖)
└&仲雍(传吴姓始祖)
└&季历(周文王之父)
太伯【1】世&【60】世义方 简表
【1】仲雍(太伯)&【2】季简&【3】叔达&【4】周章【5】熊遂&【6】柯相 &
【7】疆鸠夷&【8】余桥疑吾&【9】柯卢&【10】周繇 &【11】屈羽&
【12】夷吾&【13】禽处&【14&【15】颇高&【16】句卑&【17】去齐&
【18】寿梦(吴王)&【19】季札&【20】征生&【21】启番&【22】吴售&
【23】弥容&【24】句馀&【25】子三&【26】涉&【27】彰&【28】穆&
【29】平&【30】申&【31】芮(长沙王)&【32】浅&【33】信&【34】广志&【35】千秋&【36】长陵&【37】全&【38】隆&【39】复兴&【40】汉&
【41】成&【42】盱&【43】胜&【44】珪&【45】文质&【46】应之&
【47】康年&【48】嗣英&【49】正己&【50】定&【51】之则&【52】延&
【53】猛&【54】安诚&【55】筠&【56】钦&【57】授&【58】文慰&
【59】良&【60】义方&
义方 良长子太伯六十世孙博学,唐贞观十四年赴歙州讲学,喜爱新安山水与父良由豫章(今南昌)迁歙州休宁石舌山,妻程氏生三子:太微、少微、宝微少微乃吾祖左台公也。
宋代罗愿著的新安志中关于少微祖公传记如下(标点为编者标):
吳御史少微,新安人,第進士,長安中累至晉陽尉,與武功富嘉謨同官友善,先是天下文章,以徐庾為宗氣,調益弱,獨少微丶嘉謨屬詞本經學,雄邁高雅,時人慕之,文體一變,稱為吳富體,少微撰崇福寺鐘銘丶嘉謨作雙龍泉及千燭谷頌尤為作者推重,并州長史張仁亶待以殊禮,坐必同榻,時魏郡谷倚為太原主簿,亦以文詞著名,時號北京三傑,中興初吏部侍郎韋嗣立薦少微丶嘉謨同時為左右臺監察御史,少微臥病聞嘉謨死,慟哭賦詩,尋亦卒。有文集各五卷,谷倚後客死,文章遺失,少微子鞏開元中為中書舍人【新舊唐書皆稱少微新安人惟唐御史臺記稱少微渤海人,按祥符圖經亦載少微於歙縣人物中,今從之又舊書文苑傳稱吳富文集各五卷經籍志,三人集各十卷】
左台吴氏五大派(莲塘、丰溪、城门、金竺、石岭)
一丶丰溪派【69】世 光迁西溪南
【61】少微&【62】巩&【63】泉&【64】(王全)&【65】叔溱&【66】矩&【67】明&【68】道隆&【69】光 迁西溪南
光 &原名晃行五道隆次子唐宣议郎咸通元年迁歙西溪南生于唐开化五年庚申妻项氏又汪氏生四子:阮、起、亹、昈。 昈为丰溪派始祖休宁朗川歙丰溪太湖各支皆出自于公。
二丶莲塘派
【61】少微&【61】巩&【63】泉&【64】(王全)&【65】叔溱&【66】矩&【67】明&【68】道隆&【69】晋&【70】淙&【71】靖 迁富饶
晋 字安卿道隆长子文学德行推著一时尤长于诗,唐懿宗咸通间为大承事郎,葬休宁七里凤凰山之西曰莲塘(公墓为不肖支丁盗卖于金有诚侵葬乾隆丙寅经阖族控告起举),妻韩氏葬藕塘生一子:淙 是为莲塘派之祖。
左台吴氏尤以莲塘派最为发达,其中【75】世吴用清生于宋真宗时,抱道行善,为当世大儒,卒哲宗元佑七年,在世时已五代同堂口达1500多人,后裔分布各地。
三丶城门派
城门派【69】世呙 由凤湖街迁浮梁(今江西)北城门里
【61】少微&【62】巩&【63】泉&【64】(王全)&【65】叔讷&【66】矱&【67】昭&【68】道悦&【69】呙 由凤湖街迁浮梁北城门里
呙 号建奄道悦子唐进士历官金紫光禄大夫御史中丞上柱国由凤湖街迁浮梁北城门里生三子:绾、绪、绍。绍为城门派之祖
四丶金竺派
金竺派【71】世 琇 见金竺山川秀丽遂卜居
【61】少微&【62】巩&【63】泉&【64】(王全)&【65】叔溱&【66】矩&【67】明&【68】道超&【69】春&【70】天推&【71】琇 见金竺山川秀丽遂卜居
琇 天推子唐天复中为海宁令见金竺山川秀丽遂卜居焉娶庐氏同葬虔头原生五子:依详、依拱、依迁、依舒、依荦
五丶石岭派
石岭派【64】世 由凤湖街迁石岭
【61】少微&【62】巩&【63】泉&【64】瑀 由凤湖街迁石岭
瑀 字宣礼泉三子唐以武功封义安侯由凤湖街迁石岭妻方氏封夫人仝葬歙县长开山(今为长虹山)生二子:天宝、天瑞。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
& &&&&&&&&&&&&---读歙县昌溪庠里吴氏大宗谱
&& 国家有史记丶档案,现代家庭从小孩出生就有相片丶日记丶博客,这些都是历史的一部份,而中国的历史上毎一族姓大多有家歙县昌溪庠里吴氏大宗谱,宗谱上除了记录族人生丶卒丶娶氏丶生子丶迁徙外,还有大量其他信息,是当现摘录一些片断如下。
(【】内数字指按少微公起的世系,标点及(解释文)为编者加)
【42】承鍟 名德庆字竹贤生嘉庆乙丑年(1805年)十二月初十日亥时,公生于贫家,壮而习贾,好读书,喜赋诗,尤悦服考亭之学,凡往来南北名区胜迹必深探其趣,而以诗纪之四方名士,乐与交遊,以公诚朴可爱也,著遊贤记风尘集丶地理论诸书,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粤匪(洪秀全起义军)至村,公静坐后堂引颐受戳晏如也(公靜坐在后堂伸长脖子让粤匪来杀)。
【42】大海生道光癸未,娶洪氏迎娶未数月,即历西匪(洪秀全起义军)乱离,夫被虏(俘),以织履苦度,氏守节以终(以打草鞋为生计一直到死都沒攺嫁)。
【42】承辉生道光癸未年(1823)八月十二日卯时,卒于光绪庚寅(1890)十二月初四日巳时,葬爬坑塝岸,娶方氏经西匪之(1860年10月)乱,訉问夫主存亡,路人隨答曰被戮矣,即自缢以殉时年廿六岁。娶凌氏生子:鸿煥 鸩炳
(1860年10月粤匪方氏丈夫躲出去沒回来, 方氏问路人丈夫是否还在,路人隨口说被杀了,方氏立即自杀了,才26岁。丈夫后来又娶了凌氏还生了两个儿子)
【36】春有 生顺冶癸巳妻方氏 公生四子俱迁淳安东乡廿五都一图之小湖山居住历五世人丁繁盛 迫咸丰年间西匪之乱不能安处人多散亡,绍彩丶绍祖丶绍盛丶绍华四人转迁廿五都二图之徐村。
(庠里迁到浙江淳安小湖山,历五代了,咸丰年间西匪之乱大多失散和死亡,仅43世绍彩丶绍祖丶绍盛丶绍华四个人转迁到徐村)
元江 生道光乙巳妻鲍氏 鲍氏经乱,遇贼不从,贼割其耳,血流满衣,半日复苏,其亊姑皆顺姑意,夫稍有不从,母训者,窃私谏之姑,亦信其贤。
鸿华 生咸丰丁巳,娶姚氏,公一子年将及冠病殇,因此益和乡党丶恤宗族丶重兴祀会,以承祭祀,凡公亊较私亊为尤勤,功则归人,过则归己,至四旬外寿终,竟无嗣续,乡人叹之,公之伯仲各愿出一子为之继。
&(鸿华公儿子未成年幼亡了,他还关心族内公亊, 还不记功, , , )
【32】惟栢 名观益 生顺治戉子 公享年将百岁,庆齐眉生丶平和善谨,然诺慎取,兴精黄岐之术,尤得痘科之秘,赤子得以全活者不少,历九传元杰,犹延具术,而末墜流,亦孔长亦。
(老中医惟栢生前救活不少人, 活到将近一百岁, 其医术传了九代)
【37】家仲 生康照甲申,公性至孝,手足之谊最笃,为人慷慨节义,而勤俭居家,年四十只身北上,生涯自立,观者咸叹运筹之竒也。
&&&&& &&&&(家仲有孝行, 父母亡故后才一人北上做生意并自立生涯)
【38】启琳 生乾隆甲申,卒道光甲申,诰封朝议大夫,公远商京师,艰难创业,竹林谊重,判树情深,捐金布地平长山,娶张氏氏俭勤持家,深夜辟麻纺布,与明月以俱,移子请劳,并藏其器,背子操作如常然,待人弥厚诚,后人曰:只可千声应有,不可一声喚无,其襟怀浩落如此,享生八十三。
(启琳公在京师生意兴隆诰封朝议大夫,妻子张氏俭勤持家,背着孩子织布到深夜,而且待人厚诚,只可千声应有,不可一声喚无,享生八十三岁)
【35】遇旦 康熙时人 幼年失父,遇母疾割股瘳之而创伤亡,母思子心痛,于日夜墓旁号泣,后京师旌表,并晋立休宁总祠以祀之。
&&&&&& &&(遇旦公幼年失父,母亲病了割股瘳之,结果造成创伤不瘉而亡,后族人在休宁总祠立容祀他)
【41】绍法 名锡鹤,跛一足,业栽衣,傭于富室常主于其家,粵匪之乱,贼入村,富室举家匿于东楼,而使公门焉,始而闻贼挝门,问其主人何在,声忽而鞭朴,声号痛声,交入于耳,淚潜然下,而心感其未肯轻洩也,至今富人之孙颂其忠义不置云。
(绍法是跛足的栽缝, 常生在富家人做亊, 粵匪来时,主人藏匿在东楼,由他看门,并在粵匪装疯卖傻丶大哭而)
【39】道际诰封奉政大夫服贾京师徒步往来数千里不辞劳苦惟兄亊从亊业有成
&&&&&&&&&& (徽州至京师三千余里都是徒步往)
【41】绍湻生咸丰甲寅 年九岁,为发贼(粵匪)捽之而去,拷索财帛,临以白刃,即厉声曰:头可断,金不可得。贼乃舍之不杀,数年病殇,夫童子何知而威武不能屈故志之。
&&&&&&&&& (九岁儿童不怕粵匪,并厉声曰:头可断,金不可得)
【39】道君 生道光丁亥年(1827)娶方氏,因夫被擄,自任苦作,以抚驯幼儿,娶儿媳,既子媳相继歿,又撫孙雏成人,为之完娶,亲见曾孙,绕膝晚景聊以自娱,按可贞公为长山源一大支,发乱后仅公一脉,而所以不墜,并能昌大,后嗣者皆孺人方氏之一发千钧也&【40】景连 生咸丰辛亥(1751)卒光绪己丑(1889)
&&&&&&& &&(方氏丈夫遇贼害,一人养孤,儿子儿媳亡后又抚孙子成人并见到曾孙,本来是一大支族人由于长毛之乱仅剩这一脉靠方氏抚养延衍)
【31】泰祥& 娶武阳儒士女张氏,生六子,花甲后失偶,又丧少子梅,公心终不悦,古稀庆诞,儿孙祝瑕公卧不起,似以无偶为憾,揣知公意,将长媳使女方氏纳之,后生二子,生于天顺庚辰卒嘉靖乙巳享年八十有六,齿徳俱尊,乡里望重,称为当世伟人,公手搆慎修堂,至今为大五家众屋。
(古代男尊女卑,男七十丧妻娶亲尊为伟人,而女子刚成婚而夫亡要为之守节)
鸿熹 生道光辛丑,妻凌氏,公兄弟四人,亊母具孝,而公尤笃,母七旬外病痿不起,便溺需人亲为扶持,浣灌垢污,夜数起而不厌,人以孝目之,公曰:非孝也,幼而赖吾母抱养丶洗涤,得有今日,吾何敢谓吾母之臭秽乎,其生平苦作丶自食其力,而农亊较他人为倍勤焉
&&&&&&&&&&&&&&&&&&&&&&&&& (孝顺母亲)
&&&&&&&& 经过十多年的收集丶整理,石潭叙伦堂丶春晖堂老谱已于年前交付印刷厂印刷,并初定于2015年清明前在石潭古村发行。
&&&&&& 石潭吴氏大宗谱老谱共三卷
&&&&&&& 叙伦堂卷&根据吴绍周光绪版编印&&六十一世至百零六世&&&&&
&&&&&&& 春晖堂卷&根据寿根民国版编印&&一世至百零六世&&&分&上下册
&&&&&& 综合卷目录
泰伯建吴国传略吴氏得郡传略&由吴奔楚传略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泰伯陵和吴文化节
长沙王吴芮
左台吴氏五大派简介
关于先祖居住地及迁涉年代考
少微祖公诗文选
关于少微祖公的生、卒年和科考年考
元代王弼公历四十八年修徽谱
左台吴氏大宗祠祠规
迁徒篇代序&(淸)绍周&&&&&&&&&&&&&&&&&&&&&&&&&&&&&
石潭叙伦堂迁居各地世系(按支系大小排列) &&&&
石潭春晖堂迁居各地世系(按支系大小排列)&
肥东六家畈吴氏早期迁徙世系&&&&&&&&&&&&&&
左台吴氏五大派及部份支派迁居世系&&&&&
功名显赫的肥东六家畈吴氏
歙县石潭村发现六家畈吴氏始祖吴七三公先祖墓
六家畈吴氏拜谒先祖吴启公之墓记事
明朝名将吴良吴祯
吴巢氏归宗日记
古歙人口 吴姓第一
徽州府城现代多名士
石潭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石潭行政历史延革&
第二届中国&黄山油菜花摄影节启动仪式在石潭隆重举行
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部份)
吴有梯捐资建造石潭安乐桥
石潭山庄 人间仙境
刘士斌老师与石潭摄影情缘
石潭山庄上的中心小学
昔日石潭人的辉煌,今日苏州的历史
忘不了我们祖先耕耘的这片土地---左昌干
徽州祠堂建设及管理经费来源探讨
方氏真应庙八十年前的一次盛况空前的宗祠活动
根据左台吴谱资料:
左台吴氏自唐后,宋代也修过谱,左台谱有两条明确记载:【仁福宋熙宁中编辑族谱】【士志与兄廷瑞修辑族谱】,现将三位祖公的世系和用清公至王弼的谱载生卒年月如下:
【73】团&【74】全兴&【75】仁福
【75】用清&福&元珪&【78】廷瑞
【75】用清&进&义祥&【78】士志&【79】子恺&【80】镛&【81】王弼
仁福()与用清堂兄弟,宋熙宁中编辑族谱
廷瑞(1127&1210年)授将仕郎,由富饶迁松木转迁岩镇
士志(1128&1204)&&&&& &&&&&&编宋谱
士忠(1136&)&&&&&&&&&&&& &&&1209年向子恺出示宗谱
子恺()&&&&&&&&& 1210年由富饶迁庐江
镛()&&&&&&&&&&&&&& 1238年自庐江迁金陵& 编谱未果
王弼(1225---1287)& &&&&&&&&&元谱编辑,有序
廷瑞生卒年月不祥,士志生活年代(年),廷瑞、士志均为用清公曾孙、少微第17世,距少微公(664--750年)生活年代有近500年,但距七十一世靖公迁富饶(955年)才七代,仅200年,年代不算久远。由于宋谱己失传,也没有留下二位修谱祖公写的序,估计他们做了一些家族的资料收集工作,可能不完整,连他们的父亲义祥、元珪公卒年也没记下来。但从61世到78世十七八代的传世、墓莹、官职、迁徒大部份都留下来了,尤其是少微公与巩公的唐谱序留下来了,这不能不说二位宋谱修辑祖公给我们后世留下的资料,为他们的后世王弼公修元谱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条件。
我手头没有元谱也没有见到有关元谱存世的信息,但根据元谱编辑的王弼序言及我所手头收集的几套谱、几位编集祖公的记载分析和了解。自北宋七十五世仁福公宋熙宁中(1073年)到再七十八世士志、廷瑞收集编辑到王弼编的元谱刻印1286年,历经200年。宋代仁福、廷瑞、土志公收集的宋谱资料由其弟士忠转交给王弼的祖父子恺,并由王弼的父亲镛公继续,镛公编辑未果,又由王弼公接力。王弼公的左台元谱是我们左台吴氏最可宝贵的家族资料。关于王弼公谱中有记载:公能绳其祖武继志述事虽生自庐江长自金陵累回新安搜访我靖公以下数代莹域既得乃修辑完固礼托坟邻又复载笔遍叩族人之门细询世系年甲生殁婚娶葬所囊之以归编成谱牒刊刻传送俾新安支裔有所矜式盖殚四十八年之心力而后成功既殁其子应丑以其事迹上之于朝于是得(束力)旌孝子并移牒新安故宅表其门闾云。从序和王弼生卒年月上知,王弼公18岁开始修谱,就达上了往返徽州编修宗谱的路程,1286年农历六月完成编印左台谱,一年后1287年七月在他67岁时就去世了。王弼公倾其一生之精力,历时四十八年,给徽州吴氏留下了这份宝贵的家族历史资料。那时王弼公祖父子恺公于1210年(38岁)由富饶迁庐江,其父亲镛公1238年又自庐江迁金陵,从士志起祖孙四代在不断迁徒中念念不忘祖先,完成了这一宗族历史大卷。
&& 王弼公编辑宗族历史,四十八年中,从金陵无数次回新安,搜访我靖公以下数代莹域,他从墓葬搜寻第一手资料,又叩拜族人之门,细询世系,生卒年月,婚娶,再汇集成卷。从金陵南京到徽州走旱路有700里,从长江新安江走水路近2000里,来回路途就要半个月,其精神可敬可叹!
在左台谱中许多祖先条目中记载有王弼公留下的记录,如七十一世靖公条,靖淙长子后周世德显德二年(955年)乙卯与弟竦由休宁迁歙西,分居孝弟乡富饶(旧名玉泉)妻汪氏,葬二十都杨充口上穴,(金陵派八十一世孙王弼来新安寻访祖茔首得此穴时至元丙戌(1286年)五月十一日也)。这一条记载上看到,1286年农历五月十一日,王弼公寻到靖公墓,此时离先祖靖公去世有331年历十世了。
由于有王弼公的努力,左台谱自六十一世以下,对每一祖公的墓莹记载得很祥细。
&&&&&&&&&&&&&&&&&&&&&&&&&&&&&&&&&&&&&&& 2006年12月写
元& 谱& 序(译)
吴氏得姓於泰伯,泰伯为一世祖。与仲雍居住在勾吴,即今天的无锡梅里一带,周武王元年四月份伐纣西归,寻找泰伯仲雍的后人,发现仲雍曾孙周章已经在江苏建立了勾吴国,周武王因此就封周章为吴王。十九世季札被授封在延陵。三十一世芮,秦朝时封为鄱阳令,即今江西九江一带,秦未汉初助汉有功被汉高祖封为长沙王。於是后世子孙迁居新安即今徽州,人口支派繁多,到六十一世少微在唐朝做官,当上监察御史,居住在休宁石舌山。少微子吴巩是当时有名的文人,在唐开元年间封为中书舍人,他改石舌山为凤凰山,莲花湖为凤凰湖。六十九世晋有文化不愿入朝为官,死后也葬在凤凰山。今歙富饶、澄塘、休宁、婺源、绩溪、庐江诸族都是晋的后代。
&& 南宋绍兴庚辰年(1160)夏,曾祖父与曾伯祖父讨论修族谱事,编修成册,凡富饶派下面的吴族,排行、名字、科举、娶妻姓氏、坟葬地址,辈份代数,生辰年月,先世的源流,都要列上,后人一看就知道了。
嘉熙戊戌(1238),先君(父亲)从庐江迁居到繁昌县,本族的伯公忠居住在芜湖时,己七十二岁了,经常与父亲谈及修编宗谱事,来年二月二十六日族伯取出了所传的祖谱,谱上讲授了吴氏出自於姬姓周太王,历秦汉以后,有一些遗漏,有些是考据分析,并非真实。父亲与族伯谈论宗族事时,我(王弼)就在他们旁边,至今历历在目、言犹在耳。以后家庭经常迁居搬家,家具什物遗失较多,此老谱也一时找不到了;再加上父亲去世,王弼我一个人孤陋无闻,但总记住曾祖父的遗愿,不敢忘记,也总记住父亲授讲的一些家族的大概。自已总是责怪自己,唯恐愧对祖先和天地,以后数年间多次往返新安故里,在山间松林、祖宗墓莹间清扫考察,去过祖居地歙县富饶、问政山多次,收集先辈们随笔记载,反复与宗亲门讨论,凡本族有人到建康(南京)的,我都一定拜访询问,再记载下来,前后四十八年,专注此事。乙酉年三月十一日,忽然在散佚中,偶然发现了族伯交给父亲的原本老谱,悲喜交集,於是会集编成册,仿效曲阜孔谱的格式。从周武王元年己卯周章受封吴王之月,至至元(元世祖年号)丙戌,凡二千四百有八年,按宗族派糸的起始,与宗族人一起,抄印成册分存,总耽心遗失。第二年五月一日,我携带此谱,再往新安故里,走遍各族之居住地请教老人,向他们作辑求拜,告诉其祖宗上世,再第二年六月以前,带上这本族谱,返归南京家中并刻印成书。
虽然支派有别,但根源为一个,我都视之为一家人,但也恐世代遥远,相见如过路人,就是编此谱的理由,中间纪录,岁久裔繁,有详有简,但都是根据所采集的资料编印成册的,虽不是我的专长,已尽力了,由于条件所至,仅编成居住问政山的一支,澄塘、休宁等族,没能编入,将来宗族里有才能辈出之际,再来编辑,这是祖宗所希望的。峕至元丙戌(1286)六月,既望。
进公宗金陵派王弼公柏墩支钦仪公二公殚尽辛勤会族编谱实有大功于宗族迄今赖之故二公之渊源一脉以及子孙悉照二公之谱详尽刊载以彰厥功
&&&&&&&休宁商山
&&&&& 吴其贞,休宁商山人(年)。大收藏家丶著《书画记》,&吴其贞三代都经营书画&&。&
&&& 《书画记》中经常记有他的鉴定情形,由此可看出他所具有的鉴赏水平。一次在一位朋友家:
&&&& 是日所观,予记中登过者如苏东坡《九歌》、《前后赤壁赋》,王右军《哀生帖》,米元章《小楷挽辞》、《天机妙帖》,黄大痴《富春山图》,王叔明《听雨楼图》,蔡卞《赴朝帖》,吴彩鸾《诗韵》,陈以谓集宋元画册百幅计四本,皆名物也。先生见予目看口详手记,曰君之能,过于&手挥七弦琴,目送千里雁&矣。&&&&&&&& & 由此可见他一生该经眼了多少书画。
&&&&& 作为收藏家,他也曾收藏过不少极高艺术价值的名迹。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救后成了两段,就连这样的人间至宝,他他曾辗转收藏过其中一段。因为徽商剌激了收藏,形成了徽州有着庞大的收藏队伍和广泛的民间基础。
&&&&& 该册中还记了商山的书画古玩市场:&余乡八九月,四方古玩皆集售于龙宫寺中。&又记有:&以上四图观于龙宫寺中金虎臣乃郎手。是日所见不入记者,有黄大痴横张纸画册子十二页,是董思白跋&&时己卯九月二十六日。&一县一乡尚有这样的书画交易市场,且还有不少名迹,这正可看出徽州的民间收藏之一斑。
&& 之所以一个小小的商山村的书画収藏有这么多名家作品,是有其雄厚的经济基础,
一千年来,商山吴氏商业中以典当业为最,典当业是中国社会里最古老的一种信用行业,也是徽商经营仅次于盐业的行业。徽商开设的当铺,确是遍布于大江南北、边疆海陬。十代相传的休宁商山吴氏典业,更是&走边海,入陇蜀&,把生意做到人迹罕至之处。
摘要:近代历史人物川督吴棠,在整个同治朝,一直与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曾国藩、陕甘总督左宗棠等疆臣齐名。但许多人都认为吴棠没有多大能耐,是因为错送银子给慈禧,得到慈禧报恩,才被超擢为四川总督的。慈禧报恩不是历史,而是民间故事,始作俑者是恽毓鼎。很多人对此盲目地认同,严重地损害了吴棠的历史形象。吴棠究竟何许人也?看看他的简易年谱就知道了。吴棠错送赙银三百两给慈禧一事纯属子虚乌有,得慈禧报恩更是无稽之谈。吴棠是否像&实无他才能&,只要看看有关方面对他的高度评价就可以了。希望大家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吴棠,不要再以讹传讹了。
一、慈禧报恩故事从何而来?
慈禧报恩不是历史,而是民间故事。
慈禧乳名玉兰,父亲惠征时任安徽宁池太广道驻芜湖。咸丰初年,太平军攻下安徽省府安庆,顺江东下,惠征携家眷望风而逃,途中不幸病故。十六岁的玉兰勇敢挑起家庭重担,扶父亲灵柩沿运河北上回北京安葬。途经清河(今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时,川资不继,陷入困境。正在此时,清河知县吴棠雪中送炭,派人送来赙银三百两。玉兰感激涕零,当即发誓,他日得志,一定不忘吴大令恩德。玉兰到北京后被选为秀女入宫,生下同治帝,晋升为贵妃。咸丰帝驾崩后,玉兰成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为报吴棠恩德,累次超拔,不几年就将吴棠提升为四川总督。卒后赐谥号&勤惠&。
这个故事的始作俑者应当是清末翰林院侍读学士恽毓鼎,他在《崇陵传信录》(亦名《光绪皇帝外传》)中杜撰了这样一个故事:
孝钦后为叶赫那拉氏。天命朝,大兵定叶赫,颇行威戮,男丁罕免者。部长布杨古临没愤言日:&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以此祖制,宫闱不选叶赫氏。孝钦父任湖南副将,卒于官。姊妹归丧,贫甚,几不能办装。舟过清江浦,时吴勤惠公棠宰清江。适有故人官副将者,丧舟亦舣河畔。勤惠致赙三百两(或传两千两,非也),将命者误送孝钦舟。覆命,勤惠怒,欲返璧,一幕客日:&闻舟中为满洲闺秀,入京选秀女,安知非贵人,姑结好焉,于公或有利。&勤惠从之,且登舟行吊。孝钦感之甚,以名刺置奁具中,语妹日:&吾姊妹他日倘得志,无忘此令也。&既而孝钦得入宫,被宠幸;诞穆宗,妹亦为醇贤亲王福晋,诞德宗。孝钦垂帘日,勤惠己任知府,累擢至方面,不数年督四川。勤惠实无他才能,言官屡劾之,皆不听。薨于位,易名曰惠,犹志前事也。或传副将尝系狱,孝钦以眷属入视。故沈少司寇家本召见,太后询狱中情状甚悉云。孝钦年七十余,望之如四十许人,发无一茎白者。闻同治年间,李阉莲英曾得大何首乌献于孝钦,制蒸不如法,融化类粥糜,并汁啜之。相传千年何首乌九蒸九晒,服之能延年。①
《崇陵传信录》写于什么时候不清楚,最早印行于民国三年(1914年),这个慈禧报恩故事后来经过小横香室主人《清代野史大观》、甘簃(陈灨一)《睇向斋逞臆谈》、沃丘仲子(费行简)《近世名人小传》、周询《蜀海丛谈》、蔡东藩《清史演义》、《慈禧太后演义》、野岭伊人《慈禧太后》、粤东渔父《故宫外史》、王皓沅《清宫十三朝》(又名《清宫艳史》、《清宫秘闻》)、高阳《慈禧前传》等书转述、演绎、再创造,于是就愈加婉转曲折生动丰满起来,成为清史题材、慈禧题材、民间题材、戏说题材等文学作品必选的故事,笔者就见过一百多种。
事实上根本就没有这回事,纯属恽毓鼎杜撰的。恽毓鼎是光绪朝侍读学士,十九年一直都是这个五品职位,直到大清帝国灭亡。恽毓鼎为此一直忿忿不平,为了发泄他担任十九年光绪帝老师而未被慈禧太后提拔重用之怨气,就编造了慈禧微时,扶父亲灵柩回京,途经清河,陷入困境,得吴棠错送奠仪三百两银子救助的故事。既丑化了慈禧,更贬低了吴棠形象,武断地认为吴棠没有多大才识能耐,完全仰仗慈禧报恩才爬上川督高位的。实际上这一猎奇故事没有任何根据,但却被很多缺乏历史常识和思考能力的人盲目地认同,严重地损害了吴棠的历史形象。历史上慈禧父亲惠征从未担任过湖南副将一职,也未入过狱,惠征携眷属逃离芜湖,途经泾县暂停,离开时身边带有近三千七百两银子,根本不存在&贫甚,几不能办装&情形。
二、吴棠究竟何许人也?
吴棠究竟何许人也?看看他的简易年谱就知道了。
吴棠,字仲宣,一字仲仙,号棣华。嘉庆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1813年8月19日)出生于安徽省盱眙县三界市(今安徽省明光市三界镇老三界行政村。明光市1932年从盱眙县划出,成立嘉山县,1994年撤县设市;盱眙县1955年划归江苏)一个平民家庭。&家奇贫,不能具膏火,读书恒在雪光月明之下&(吴昆田《四川总督吴公事略》)。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入家塾。
道光十一年(1831年)八月补县学生员(考中秀才)。
道光十五年八月中乙未恩科江南乡试六十二名举人。
道光十六年赴京参加礼部会试。
道光十八年赴京参加礼部会试,房师荐卷。
道光二十年赴京参加礼部会试,房师荐卷。留京寓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杨殿邦府邸。
道光二十一年在京参加礼部会试,房师荐卷。
道光二十四年,赴京参加礼部会试。是年,大挑一等,作知县用。签掣江南南河搞河工,五月廿四日到工。
道光二十六年试用期满。入漕运总督(驻淮安)杨殿邦幕学习吏事。
道光二十七年十月十五日奉旨,因防汛出力,著免其借补,以沿河知县补用,摄砀山知县,一月清积案百起。
道光二十九年,授桃源知县,筑滨卜家湖长堤保护桃源县城,百姓称&吴公堤&。
咸丰元年(1851年)冬调清河知县,无积狱,百姓称&吴青天&。
咸丰二年十月署邳州知州。
咸丰三年正月奉旨,以同知、直隶州知州升用;二月回任清河,唱空城计,著《敌忾同仇八约》,连横凤、颍、滁、泗、淮、海、徐、扬八州郡共同抵御太平军自扬州沿运河北伐,致太平军北伐改道六合,经浦口、滁州北上;十一月咸丰帝诏曰:&知县吴棠,团练乡勇,甚得民心,若令其带勇击贼,必当得力。&
咸丰四年正月二十四日丁母忧,奉旨准其开缺治丧,百日后仍署理清河县事;五月墨絰视事;十一月经太常寺少卿王茂荫疏荐,俟服阕后免补知县,以同知、直隶州知州即补,并赏戴花翎。
咸丰五年十月回盱眙三界守制。集乡练抵御太、捻。
咸丰六年二月初一丁父忧;六月以剿盱眙棚匪功,奉旨免补本班,俟服阕后仍留江苏以知府补用;八月奉旨补缺后以道员升用。
咸丰七年春、夏滁泗倡振,帮办浦、六防务。
咸丰八年正月复五河县城;五月服阕,得旨著免补本班,仍留江苏,以道员遇缺即补;十二月,督清河练务。
咸丰九年十一月署徐州知府。
咸丰十年三月署淮海道;闰三月署徐州道,兼摄徐州府事,办徐州粮台;五月奉旨补授淮徐道;七月奉诏帮办江北团练;十一月奉诏帮办总兵田在田徐、宿军务。
咸丰十一年正月赏加按察使衔;七月,咸丰帝驾崩,同治帝即位,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十一月奉旨补授江宁布政使,署漕运总督,督办江北粮台,江北镇道以下各官弁均暂归节制。
同治元年(1862年)十月暂护江苏学政关防。
同治二年三月裁南河总督,设淮扬镇,改河营为标营,暂归署漕运总督节制,寻实授漕运总督,江北文武官员及军务、地方一切事宜,仍归节制。
同治三年六月赏加头品顶带;十月奉旨署理江苏巡抚。
同治四年二月奉旨署理两广总督;三月留任漕运总督,署理两广总督。两江总督。
同治五年八月,奉上谕补授闽浙总督(加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书衔),著即赴新任,毋庸来京请训。
同治六年六月授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广东巡抚蒋益灃案。
同治七年正月奉旨调补四川总督(加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书衔)。
同治十年二月兼署成都将军。
光绪元年(1875年)十一月,因病奏请开缺。
光绪二年正月奉上谕准其开缺;三月回籍;闰五月二十九日(1876年7月20日)病逝于滁州西大街吴公馆。②
三、吴棠曾经有恩于慈禧吗?
吴棠是否有恩于慈禧,有没有错送过赙银三百两给慈禧呢?回答是肯定的,没有。因为不可能出现此事。只要大家看了下面来自一档的两个有力证据就会一清二楚了。
记载慈禧入宫的内务府奏折:
&&&&&&& &总管内务府谨奏,为奏闻事。
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由敬事房口传,奉旨:贞嫔、云嫔于本年四月二十七日进内,兰贵人、丽贵人著于五月初九日进内&&钦此。钦遵在案。恭查定例,嫔位下应有专奉内管领一员,贵人、常在向无专奉内管领,今贞嫔各位应得分例、器皿、什物等项,除交各该处照例办理外,至应派专奉内管领,臣等届期拣派。为此谨奏。等因。于咸丰二年二月十八日具奏。
奉旨:知道了。钦此。&③
咸丰三年八月初九日安徽巡抚李嘉端于庐州六百里加紧发出一个奏折,其中附片专门报告了前宁池太广道惠征病故之事:
&再,臣因前任安徽宁池太广道惠征驻扎芜湖,于贼至时避居镇江附片参奏。复查前署督臣杨文定咨会内称.该道惠征经前督臣陆建瀛调赴梁山办理粮台,嗣梁山失险,江宁城闭,将饷银护至镇江,巳留办粮台。等语。臣因该道于所属被贼蹂躏,置之不理,避至他境,恐有捏饰取巧情弊,咨准督臣怡良饬赴庐州府听候查办。又闻该道有银五千余两,于家属避贼过泾县时寄存县库,未知是否官项,正在饬查。旋据前署藩司奎绶转据江苏镇江府申报,惠征于六月初三日病故。又据泾县禀称。该道将县库寄存银拨出一千三百五两,赔还芜湖被劫关税尾项,余悉提出,并将该道信函呈验。等情。查该道既经病故,所有芜湖失陷,该道是否避至镇江之处无从查询。惟该道函内声称,查明关税尾项系一千三百五两,自应有簿籍可凭,应饬提该道经手家丁讯明办理。谨附片具奏。&④
咸丰三年八月十四日奉旨:知道了。钦此。
这两段文字足以说明,吴棠错送赙银三百两给慈禧一事纯属子虚乌有,得慈禧报恩更是无稽之谈。
第一段文字的&兰贵人&就是玉兰,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她于咸丰元年参加选秀,当年十二月二十四内务府奏报排在应挑女子之内,咸丰二年二月初八、初九由咸丰帝正式选定,二月二十一日发出谕旨,命选中女子陆续进宫。玉兰被选中前几天,二月初六日,咸丰帝降旨,将其父惠征由山西归绥道调任安徽宁池太广道⑤。惠征家喜上加喜,锦上添花。五月初九日(1852年6月26日)忙完将慈禧送入宫中之后,惠征才携同家眷赶往江南,七月到芜湖正式接印上任⑥。慈禧根本就没有随同家人南下,不可能随同家人南下,也就绝对不可能有扶父亲灵柩北上安葬途经清河一事。
第二段文字明确了慈禧父亲惠征病故时间、地点:咸丰三年六月初三日(1853年7月8日)病故于镇江。此事的背景是,咸丰二年末至咸丰三年初,太平军自九江顺江而下,攻克安徽省府安庆,击杀巡抚蒋文庆,直抵南京,并定都南京,改称天京。沿途地方官员纷纷逃命,咸丰三年初,咸丰帝任命李嘉端为安徽巡抚,赴任前,咸丰帝召见了李嘉端,要他查明苏皖两省负有守土之职的地方官员予以参劾。李遵照咸丰帝旨意,查明许多临阵脱逃官员一一参劾,当参到咸丰三年三月&携带饷银因印信避至镇江&的安徽宁池太广道兼芜湖海关道惠征时,李嘉端犯了难,惠征毕竟是皇上岳丈,如果皇上不想治罪惠征,参了反而得罪了皇上;如果皇上想治罪惠征,不参也得罪了皇上。最后李嘉端想出一个绝招,把问题踢给皇上,附片(也称夹单)参劾。在正式奏折内附片,军机处不用登记录副存档,皇上如不想治罪惠征,可以留中不发;如想治罪惠征,可根据附片参劾定罪。但当时太平军势如破竹,清军节节败退,一触即溃,咸丰帝正处在盛怒之中,根本没有考虑惠征是自己岳丈这层关系,当即下诏将分巡江南六属负有守土之职的宁池太广道惠征开缺,听候查办。举家逃到镇江的惠征罢官之后惧怕不已,从此一蹶不振,得了重病,没过多长时间,就于咸丰三年六月初三日病故于镇江。
惠征病逝时慈禧已进宫一年多时间,内庭主位排在皇后、云嫔之后,名列第三。原来后宫皇后以下分为七级: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并且多有并列。慈禧作为兰贵人应当在皇后以下,排在第五。但因咸丰帝登基不久,系初次选秀,皇贵妃、贵妃、妃三级留待后面人晋升,因此,慈禧进宫后,连皇后在内,排在第三,且没有并列。稍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慈禧绝对不可能出宫奔丧。再则,处在太捻战争烽火燃得正旺的南方,兵荒马乱,慈禧就更不可能流落宫外,扶父亲灵柩北上安葬途经清河了。
有了上面两个不可能,吴棠有恩于慈禧太后,在清河错送赙银三百两给慈禧之事也就不可能发生了。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惠征是皇帝岳丈,天下皆知。惠征丧船有镇江沿运河被上,经过清河时,作为清河知县,为尽地主之谊,送上赙银三百两。但不可能是错送,只能是赠送;不是送给慈禧,而是送给慈禧妹妹、醇贤亲王福晋、光绪皇帝母亲。妹妹回京后告诉姐姐慈禧,慈禧觉得吴棠有恩于家人,才报恩于吴棠的。不过这只是笔者的一个大胆猜测而已。
四、慈禧真的报恩于吴棠了吗?
慈禧垂帘听政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此前吴棠已是淮徐道兼理徐州知府,帮办江北团练和总兵田在田徐、宿军务,赏加按察使衔,从三品。垂帘听政这一月,吴棠奉旨补授江宁布政使,署漕运总督,督办江北粮台,江北镇道以下各官弁均暂归节制。实际上吴棠是接替王梦龄职位,王梦龄也是从淮徐道升任这个职位的,他干了不到一年,因为对付捻军不力,才被降为五品京堂回京候补的。前有车,后有辙,他的缺由吴棠补授,顺理成章,不存在超擢嫌疑。
关键是吴棠是否像恽毓鼎说的那样:&实无他才能。&这个问题只要看看有关方面对吴棠的高度评价就可以完全明白了。
咸丰三年咸丰帝下诏嘉许:&清河知县吴棠团练乡勇,深得民心,若令其带勇击贼,必当得力。&
咸丰三年冬太常寺少卿王茂荫(《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向咸丰帝疏荐人才时称吴棠&捕盗认真,士民称颂&。
咸丰四年初河道总督扬以增称吴棠&实心任事,始终不懈&。
咸丰八年吴棠&金石至交&翰林院编修、按察使衔李鸿章对吴棠赞誉有加:&江吕(指安徽巡抚江忠源,工部左侍郎、督办安徽团练大臣吕贤基)诸公骨作尘,乡邦扶义仗君身。&&天子知名淮海吏,苍生属望涧阿人。&&& ⑦
同治三年朝廷下诏嘉许&吴棠剿捻向称得力&,并推荐其就任扬州大营主帅接统都兴阿部。
同治三年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肯定吴棠&久践戎行,阅历最深,清淮情形最熟,接统堪当重任&。
同治五年赐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国子监司业翰林院编修钱振伦(清光绪帝老师翁同龢姐夫)称吴棠督漕期间:&以民慈父,为国重臣。江淮草木知名,天下治平第一人。&
&&& 同治八年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湖广总督李鸿章上奏朝廷:&臣先后按晤在籍绅士,前任侍郎薛焕、提督鲍超、前藩司严树森等,佥称吴棠善政宜民,可为川省造福。&
同一日李鸿章密奏两宫太后及皇上:&查吴棠与臣同乡,又在江苏同官五年之久,深知其性情朴厚,品行端悫,忠主爱民,出于至诚。&⑧
三品衔内阁中书、刑部员外郎、文学家吴昆田称:&(吴棠任桃源知县)三年大治,调清河。清河与桃源接壤,民俗柔弱,素慑桃源。自棠宰桃源,而清河境土无扰,以此感服。至是,益大喜,犹家人父子相见。&&光绪元年,乞病归,取道秦豫,自徐而淮,居民焚香顶祝,望见颜色。欢声雷动,犹家人父子久别聚首也。盖棠之忠勤劳瘁,尽在江淮矣。&
光绪元年探花、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张之洞称赞吴棠治蜀功德:&蜀人八年夜安枕,蜀江三月花如锦。&&功在江淮德在蜀,年年俯仰饱食粥。巨人长德非空言,岁星所躔国有福。&⑨
光绪二年安徽巡抚裕禄称吴棠:&综计服官三十年,励己之清勤,爱民之肫切,有如一日。至于临大事,决大计,毅然任之,不为众扰。&
光绪二年闰五月吴棠病逝故里,朝廷上谕评价为:&前任四川总督吴棠,老成练达,办事勤能。由大挑知县擢升监司,循声卓著。&
光绪二年朝廷御制吴棠祭文认为:&尔头品顶带四川总督吴棠荩诚自矢,练达有为。早列贤书,历膺民牧。运谋练勇千夫,扬貔虎之威;奋志折冲一鼓,快鲸鲵之戮。适至位跻观察,江淮咸赖以抚绥;洎乎猷赞度支,徐宿爰资其保障。任藩宣而深求吏治,总转运而更奏武功。用是优晋头衔。频麾牙纛。持旌百粤,声施传岭峤而遥;移篆八闽,政纪肃瀛坝之外。念数年,殚精治蜀,倍著勤劳;讵一旦,抱疾回皖,惊闻溘逝。&
光绪二年慈禧旨赐祭文吴棠祭文认为:&尔原任四川总督吴棠,柱石勋高,栋梁望重。遗艰投大,慰深宫宵旰之勤;戮力同心,定全乎之安危之策。历始终而勤事,为中外所交推。&
光绪二年朝廷御制吴棠碑文认为:&尔头品顶带四川总督吴棠,正直砥躬,忠诚励志。举乡而早储伟略,为宰而丕著循声。&&练勇则咸成劲旅,翠羽锡荣;运筹则迅扫妖氛,丹毫纪绩。命襄戎幕,固徐宿之民心;力济军需,壮江淮之兵气。&
光绪三年漕运总督文彬认为:&吴棠扼守要冲,频年苦战,内保里下河完善之区,外靖徐淮海三府州之地。前督臣曾国藩得以专力图南,不为捻匪牵制者,吴棠实有赞助之功。&&清江旧有书院,为贼所毁。棠于军旅之暇,筹款兴复,俾诸生讲学其中,人知向学,文教日兴。&
光绪三年朝廷上谕认为:&该故督前在江北,历任州县,以至漕运总督,治行最著,舆论翕然。办团剿捻,亦多勋绩。&
赐进士出身二品顶带前四川分巡建昌兵备道黄云鹄称赞吴棠:&(同治)十三年,疏劾奸人李光昭,献木植助工之伪,上是其言,立予殛斥,工亦旋止,海内伟之。&&公自牧令,洊陟封圻。服官三十年,清谨之操,仁惠之政,人所共知。其克己勤民,撝挹善下之怀,实近今所罕见。&&去蜀之日,士民走送者不绝,过淮、徐,民怀旧德,为夹道焚香。&
光绪七年安徽巡抚裕禄、两江总督刘坤一认为:&(吴棠在故里)捐廉俸以恤流离,散牛种以裨耕作,建文庙考棚以兴学校,筹应试之资以惠士林。凡有善举,无不具备。&
陶湘评价吴棠:&公自牧令,洊陟封圻。服官三十年,清谨之操,仁惠之政,实近今所罕见。&
光绪丙子《清河县志》认为:&棠自咸丰初为清令,迄官漕督,先后凡十年。抚辑凋残,忠勤不倦。江淮倚为屏蔽。&
光绪甲申《淮安府志》认为:&咸丰三年,粤匪陷扬州,淮郡戒严。复檄回任。招集民勇,申明纪律,乡镇立七十二局,练数万,首尾联合。&&淮扬数百里间隐然恃若长城。&&棠自咸丰初为清令,迄官漕督,先后凡十年。抚辑凋残,忠勤不倦。江淮倚为屏蔽。&由此,&声振江淮&。
光绪辛卯《盱眙县志稿》称吴棠道光二十七年:&摄砀山知县,任事一月,清积案百数十起。&&(同治)十三年,疏劾奸人李光昭,献木植助工之伪,上是其言,立予殛斥,工亦旋止,海内伟之。&
民国《泗阳县志》认为吴棠任桃源知县时&既抵任,勤政化民,常以身先。&&故为政二年,而境内大治&。
《清史稿&列传&二一二》认为:&李僡(山东巡抚)守山东,吴棠保江淮,当时皆负时望。&⑩
有这么多时人和后人的高度评价,谁还能说吴棠&实无他才能&呢?!
综上,笔者认为吴棠与慈禧太后之间属于封建社会君臣关系,慈禧报恩故事纯属杜撰,根本不存在;吴棠由平民登上封疆大吏四川总督高位,全靠自己努力。吴棠一生勤政为民,实心任事,尊师重教,清正廉明,晚清时代无人能比。因此,笔者希望大家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吴棠,不要再以讹传讹了。
①恽毓鼎《光绪皇帝外转》,清末稗史精选丛书《光绪皇帝外转&景善日记》。
重庆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22页。
②以上资料主要来源于《清史稿&列传&二一二&吴棠》、陈庆年《吴勤惠公年谱》、光绪丙子《清河县志》、光绪甲申《淮安府志》、光绪辛卯《盱眙县志》、陈诗《皖雅初集》、吴焘《重修盱眙吴氏族谱》、吴棠《望三益斋存稿》五种等书,均见贡发芹《吴棠史料》,珠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奏销档》,咸丰二年一至三月。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农民运动类,第七七八卷。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咸丰二年二月。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内政职官类,咸丰二年十二月。
⑦李鸿章《再叠前韵赠吴仲仙》,邱迎春主编《李鸿章全集》(12),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7405页。
⑧李鸿章《密陈查办吴棠参案片》,《李鸿章全集》③(奏议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539页。
⑨张之洞《滁山书堂歌送吴仲仙东归将寓滁州》,《张之洞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版,第69&70页。
⑩以上评价引文没有特别著明的均转引自贡发芹《吴棠史料》,珠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版。这里不再一一加注。
2008年12月9日
INE-HEIGHT: 18.7&&光绪辛卯《盱眙县志稿》称吴棠道光二十七年:&摄砀山知县,任事一月,清积案百数十起。&&(同治)十三年,疏劾奸人李光昭,献木植助工之伪,上是其言,立予殛斥,工亦旋止,海内伟之。&
民国《泗阳县志》认为吴棠任桃源知县时&既抵任,勤政化民,常以身先。&&故为政二年,而境内大治&。
《清史稿&列传&二一二》认为:&李僡(山东巡抚)守山东,吴棠保江淮,当时皆负时望。&⑩
有这么多时人和后人的高度评价,谁还能说吴棠&实无他才能&呢?!
综上,笔者认为吴棠与慈禧太后之间属于封建社会君臣关系,慈禧报恩故事纯属杜撰,根本不存在;吴棠由平民登上封疆大吏四川总督高位,全靠自己努力。吴棠一生勤政为民,实心任事,尊师重教,清正廉明,晚清时代无人能比。因此,笔者希望大家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吴棠,不要再以讹传讹了。
民国之前的宗谱大部份为雕版印刷,雕版印刷的工作流程分为以下三步:
首先,是雕刻印刷版。一般是请书法很好的人写版,即将要雕刻的内容先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将写好的纸稿反贴于预先准备好的木板表面,给予一定的压力,使文字或图像呈反向转移到木板上,再由雕刻工人雕刻成反向凸起的文字或图像。校正无误后就准备进入下一道工序。
其次,是刷油墨。先将雕刻的版(称印版)固定在一个台面上,用刷子沾上油墨均匀地涂布在印版的表面,从而完成刷墨的过程。
最后,就是印刷。印版刷好油墨之后,就在刷好油墨的印版表面覆盖上一张纸张用干净的刷子轻轻地拍打整个纸面,揭下纸张之后便完成了一次印刷。然后重复第二、第三两过程,从而完成大批量的印刷品。
&雕版印刷宗谱也成为某些地方的一个产业,国内首推一指的亦为歙县郑村一带的仇氏丶黃氏,从亊雕版印刷宗谱的近百人,有的家族数代人从亊这个职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姓取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