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比伦城奴隶文明与中国奴隶文明的差别

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什么时间_百度知道
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什么时间
提问者采纳
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河流域文明还包括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亚述等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大约于公元前3500年产生于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是人们已知的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东方国家之一。据历史学者推断,约在公元前四千年代,居住在这一带的苏美尔人已有较为发达的文化,不仅发明了文字,而且发明了用于书写文字的《泥板书》。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苏美尔衰落后,古巴比伦城邦兴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大约于公元前3500年产生于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是人们已知的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东方国家之一。据历史学者推断,约在公元前四千年代,居住在这一带的苏美尔人已有较为发达的文化,不仅发明了文字,而且发明了用于书写文字的《泥板书
古巴比伦: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之间
古巴比伦文明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文档贡献者
所有文档来自互联网,不代表个人观点。
如果您还需要什么书籍或资料,
请留言qq: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历史:1.2《亚非文明古国》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上)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历史:1.2《亚非文明古国》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上)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17:39:35|
下载积分: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历史:1.2《亚非文明古国》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上).DOC古巴比伦(古巴比伦)世界的东方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并有了先进的铸造技术。大约在公元前2250年左右,居住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创造了先进的文明,不仅发明了文字即楔形文字,使两河流域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还发明了适合书写的工具—“泥板书”。公元前2006年,阿摩利人颠覆了乌尔第王朝,建立了巴比伦王国,在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安了家。两河流域肥沃的土壤,高度的文明为阿摩利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之后的几百年间,马里、伊新、拉尔萨等城邦相继建立了起来,直到前1792年汉谟拉比即位才有所改观。目录 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729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距今约5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美索不达米亚”——《圣经》称为“伊甸园”,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这平原上发展了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城市,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之一。有空中花园,但都成废墟。 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四大古国文明的意义并不在于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现代文明的起源地。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河流域文明还包括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亚述等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首都位于今伊拉克境内巴格达以南幼发拉底河畔。东经44°25',北纬32°33'。 巴比伦王国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 汉谟拉比与古巴比伦国王(公元前年在位)  公元前18世纪初,古巴比伦王国崛起。在汉谟拉比领导下,一跃成为囊括整个两河流域的帝国。  为了强化统治,汉谟拉比制订了世界上古代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他还利用宗教来巩固自己的政治,称自己是神宠爱的人。  汉谟拉比是巴比仑城邦的第六任国王。巴比仑城邦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曾一度向北方的亚述称臣,后利用其地理条件的优势,逐渐发展壮大,但直到汉谟拉比继位之后,巴比仑才成为一个强国。汉谟拉比十分勤政,他兴修水利,奖励商业,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他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征服计划,并以百分之百的信心和决心使蓝图变成现实。从公元前1787年起,开始了统一两河流域之路,采取灵活务实外交,一个时期集中力量攻灭一国,先后灭了伊新、拉尔萨、马里等城邦。征服活动大约进行了35年,耗尽了汉谟拉比的生命,除了北方强悍尚武的亚述和它庇护下埃什嫩之外,两河流域已基本统一在汉谟拉比的铁腕下。后来,巴比仑被等同于两河流域南部,其文明也称为“古巴比仑文明”。 相传,那时古巴比伦的国王娶了一个妻子,那个妻子生活的地方很美,她十分想念的故乡,但是不能经常出去。国王十分疼爱那个妻子,便命人在王宫建造一个空中花园。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不见了,所以,至今没人看到过那个“空中花园”,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所以只能用“相传”两个字。 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94~前1595)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距今约5000前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在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同时建立了一座宏伟的古城,颁布了第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流传最早的文化是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 其中由列利开创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汉谟拉比法典》颁布,虽然它的根本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但是依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汉莫拉比法典》建立在两个最著名的原则基础上,此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和“让买方小心提防”。 除此之外,铸造技术和冶金技术也同时高度发达,并拥有了自己的学院,巴比伦在这个时期进入了铁器时代,铁犁、货车及战车被先后发明,这一时期是巴比伦文明的鼎盛时期。古巴比伦经历了相对平淡的由亚述人创建的第三阶段后,在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文明再次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是由迦勒底人开创的,代表是“空中花园”,由巴比伦国王为王后所建。花园由当时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共同参与。位置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地区。美索不达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巴比伦,位于亚洲西部,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叙利亚一带,美索不达米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土地)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而巴比伦王国就座落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公元前3500年后,苏美尔人先后在这里建立了很多奴隶制城邦,其间不断地出现政权更迭,使国家一直处于无序状态,最后苏美尔很快地衰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继承了巴比伦城邦的王位,他自称是“月神的后裔”。并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最终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环境在犹太人和希腊人的笔下,美索不达米亚是一个人人向往的天堂,《圣经》中的伊甸园就在这里。不过,在今天的两河流域,气候和自然条件显然已经和犹太人和希腊人的描述大相径庭。这里气候干燥,土壤裸露,沙丘遍野,而且像所有的荒漠地区一样,降水稀少且温差较大。比如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全年降水量为156毫米,六月至九月为零;夏季气温高达摄氏49度,而冬季气温可下降到摄氏零下9度。即使到传说中的“伊甸园”库尔拉去,你也一定会大失所望。如今这里是一个孤零零的地带,离河岸不到一公里,除了一种结节荆棘(据说是传说中的“善恶知识树”)还存在,映入眼帘的只是荒凉和沙砾。我们似乎很难想象这种比较恶劣的自然条件,在几千年前会成为人类高级文明的摇篮。 地质学以及环境变迁的研究者们提出了创见性的论断:在距今6000年至4000年时,两河流域存在着湿润而不是干旱的气候。地理学家拉姆认为,在冰河后期最暖的时段,地中海附近大部分地区是气候干旱的,但是,由于这一时期西南季风的扩张和季风雨的滋润,在北纬34度到35度的伊拉克北部却存在着湿润的气候。 考古学家在这一地区的发掘工作也证实了拉姆的结论。基什、尼尼微等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在公元前四千至两千年间,由于几次洪水的泛滥,造成了土层层理上的间断现象。而且从这些遗址出土的泥版文献中有关大洪水的记载以及苏美尔人如何建筑堤坝的描述,也是这一时期气候特别滋润的有力佐证。地质学家还通过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氨基酸差位异构分析以及花粉分析等一系列科学手段,确认了距今6000年至4000年前两河流域湿润气候的存在。因此,美索不达米亚在历史上是“天堂”。这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非常好。 上述成果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两河流域曾经存在特别湿润的气候。那时,亚美尼亚山区丰沛的降水源源不断的注入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又滋润着平原肥沃的土地。因此可以肯定,在公元前4000到前2000年左右,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创立的关键时期,自然条件是适宜的。就是说,恰恰是在这个气候湿润的关键时期,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我们确实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两河流域充沛的流量,美索不达米亚人如何提取足够的水去灌溉农田;如果没有季风雨没必要那么多的惠泽,在干旱荒芜的土地上是不会有这些文明的。 历史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那时在两河平原上曾经是一片林木繁茂、垄亩青青的绿野;也曾经沟渠纵横、河网密布、人烟稠密。犹太人和希腊人把这里称为“天堂”并非妄言。 由于这里干旱少雨,河水水量又不稳定,所以两河沿岸的农业更多地依靠人们修建的灌溉系统。 古巴比伦是人们已知的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东方国家之一。巴比伦文明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约于公元前3500年产生于这里,据推测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居住这一代的苏美尔人不仅发明了文字,而且发明了用于书写方字的《泥板书》。古巴比伦城垣雄伟,宫殿壮丽,充分显示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水平。尼布甲尼二世对巴比伦城的大规的建设,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建国公元前2006年,阿摩利人入侵两河流域,摧毁了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个以幼发拉底河河畔的巴比伦城为首都的王朝。从那时起,美索不达米亚就被称为“巴比伦尼亚”,那里所有居民都被称为巴比伦人。王朝更替巴比伦国可称为巴比伦王国,分为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也称迦勒底王国)。 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产生于世界的东方,巴比伦是人们已知的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东方国家之一。据历史学者推断,约在公元前四千年,居住在这一带的苏美尔人已有较为发达的文化,不仅发明了文字,而且发明了用于书写文字的“泥板书”。苏美尔衰落后,巴比伦城兴起。巴比伦第一王朝约始于公元前1894年,到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时(公元前1792~前1750),征服南北诸城并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完成两河流域的统一。以后历经第二王朝(公元前16世纪中叶~前1530)、第三王朝(前1530~前1157)、第四王朝(前1157~前729)于公元前729年为亚述所灭。公元前1000年初,闪米特人的另一支迦勒底人来到两河流域南部定居。公元前 630年,迦勒底人领袖那波帕拉萨趁当时统治两河流域的新亚述内乱之机,逐渐取得对巴比伦的控制。公元前 626年自立为巴比伦王。后与米底结成联盟,在公元前 612年攻陷尼尼微,灭亚述帝国。亚述帝国灭亡,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及米底王国瓜分,其中新巴比伦王国分取了亚述帝国的西半壁河山,即两河流域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及腓[féi]尼基,重建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国。新巴比伦王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605~前562)的统治下,达到鼎盛时期。公元前538年,存在88年的新巴比伦王国被并入波斯帝国的版图。 苏美尔早期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创造者是前4000年左右来自东部山区的苏美尔人。 苏美尔地区位于两河流域(伊拉克一带),处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击平原上。这里土地肥沃松软,气候炎热干燥,虽然降水少而且集中在冬季农闲时节,但两条大河的定律泛滥给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苏美尔是人类社会最早进入文明,世界上最早产生城市国家的地区之一。早在公元前5000年前,就不断有农业居民自两河流域北部的丘陵地区迁入当地谋生。他们具有长期农业传统,掌握了一定的水利灌溉技术的农民。他们最初在幼发拉底河及其支流的沿河地与沼泽地带建立了许多小型村社,利用定律泛滥的河水和沼泽地带丰盛的水草,芦苇及粘土,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们逐渐开发了整个南部地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化。 在氏族制度解体到国家形成的过程中,苏美尔历史上一度出现过军事民主制度,也就是所谓&原始民主制&。王国兴盛公元前十九世纪中,阿摩利人灭掉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流经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产生过饮誉世界的两河文明,孕育了璀璨夺目的巴比伦文化,曾与古代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比肩齐飞。创造了数个奇迹。发达期古巴比伦时代的科学以数学和天文最为发达,计数法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法。六十进位法应用于计算周天的度数和计时,至今为全世界所沿袭。当时的历法为太阴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一昼夜分为12时,一年分为365日。为适应地球公转的差数,已经知道设置闰月。古巴比伦人在天象观测方面的长期积累,使后来的新巴比伦人能预测日月蚀和行星会冲现象,并进一步推算出一年是365天6时21分32秒,比近代的计算只多了23分33秒。 在古巴比伦的泥版书上也有乘法口诀表。但汉字(包括数目字)单音节发声的特点,后来珠算口诀也承继了这一特点。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朝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编纂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还规定保护孤寡等。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公元前15世纪,这时是穆迪雅国王统治的时期,他研究出了一套新的位算法,在国内通用,它使古巴比伦王国对河两岸的自由度、经济迅速发展。 两河带来的泥沙在下游不断淤积,形成了辽阔的平原,把干旱贫瘠的地区变成了西亚唯一的沃土肥田。古希腊人称这里为“美索不达米亚”,我们习惯上称“两河流域”。也有西方地理学家称之为“巴比伦尼亚”。存在时间公元前1894年左右,来自叙利亚草原闪族阿摩利人建立了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是第六位国王是汉谟拉比,他缔造了巴比伦国,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大约在公元前1595年被北方入侵的赫梯人所灭。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Land of Shinar)。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南美和&金三角&齐名的地区堪称&罪恶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像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65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国力强盛,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前16世纪初被赫梯王国所灭。 到了第六代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国力强盛,这个平原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颁布了第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拥有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公元前19世纪初,阿摩利人首领苏木阿布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随后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死后,帝国就瓦解了。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加喜特人的入侵。前16世纪初为赫梯王国所灭。 20世纪3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在两河流域上游的名城马里发掘出了一所房舍,被认为是世界上现今发掘最早的学校,建造时间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学校靠近王宫,附近还有泥版文书的储存地。阿卡德闪米特人的一支——阿卡德人,大概于公元前2500前后,进入两河流域。阿卡德人进入两河流域时,苏美尔城邦文明已经进入尾声,各城邦之间斗争异常激烈。阿卡德王萨尔贡统一了苏美尔地区,建立了君主制的集权国家,苏美尔城邦时代宣告结束。苏美尔-阿卡德(Sumer-Akkad)时代开始。约公元前2191年库提(Guti)人灭阿卡德,统治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建立库提姆(Gutium)政权,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之苏美尔-阿卡德时代结束。 苏美尔阿卡德王国后期,中央集权已经趋于崩溃,蛮族库提人入侵、摧毁了阿卡德王国,但库提人的统治并不稳固,使得各苏美尔城邦得以短暂复兴。其中乌鲁克城邦的国王乌图赫加尔(Utu-hengal)赶走了库提人。乌图赫加尔让乌尔纳姆镇守乌尔城。但是,乌尔纳姆(Ur-Nammu)在约前2113年在乌尔建都,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1年~公元前2003年),在位期间称霸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诸城邦,乌尔纳姆开始自称“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 约公元前2006年,古提(库提Kuti)人、阿摩利人和苏巴里(Subari)人联合击灭乌尔。覆亡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统治时期达到极盛,但是汉谟拉比死后,帝国就瓦解了。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加喜特人的入侵。拿波尼度(又译那波尼达)编年史,现今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巴比伦王拿波尼度曾与儿子伯沙撒共同摄政。但他比儿子活得更久,后者于公元前539年10月5日的晚上在居鲁士手下的军队攻陷巴比伦时被杀。 拿波尼度编年史就巴比伦的陷落提供一项注明日期的记录,帮助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 约5000年前,这里的人们就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外围有沙漠环绕,又因这两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酷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又被称为“新月沃地”。 古巴比伦的覆亡,原因是多方面的: 古巴比伦由于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导致对耕地和木材的需求增大,于是开荒伐林,改森林为农田;没有森林作固定水土作用,故以开始出现沙化、水土流失等,而农田也逐渐变为沙漠;农田不足自然造成粮食不足,粮食不足便又造成了国家的内乱,国家内乱自然使国力衰退,予周边蛮族以可乘之机。 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两个时期。史载,因为古巴比伦人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上帝降下神罚,大洪水肆掠,人类靠诺亚方舟得于延续,古巴比伦王国就此灭亡。史载,汉穆拉比死后,帝国就瓦解了。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加喜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终于被亚述帝国吞并。20年后亚述为迦勒底人所灭,迦勒底人在巴比伦建立了短短的80多年的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为波斯人所灭。 它位于两河流域,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考古发现19世纪下半叶,在巴格达附近发掘出很多泥版和圆柱,使人对古巴比伦的历史认识大增。其中之一是深具价值的一份文献,称为拿波尼度编年史,现今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巴比伦王拿波尼度曾与儿子伯沙撒共同摄政。但他比儿子活得更久,后者于公元前539年10月5日的晚上在居鲁士手下的军队攻陷巴比伦时被杀。 拿波尼度编年史就巴比伦的陷落提供一项注明日期的记录,帮助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以下是拿波尼度编年史一小部分的翻译:“塔斯利都月(提斯利月(9/10月)),居鲁士在底格里斯河的俄庇斯袭击阿卡得的军队。……月中第14日,西巴尔不战而降,拿波尼度逃离该城。第16日(儒略历公元前539年10月11日;格雷果里历10月5日)古提恩的总督戈布利亚(乌格巴鲁)连同居鲁士的军队不用动刀便进入巴比伦城。其后,拿波尼度在返回巴比伦时被捕。……亚拉沙姆努月(赫舍万月(10/11月))第3日[儒略历10月28日],居鲁士进入巴比伦,居民将青绿的树枝铺在他脚前——他宣布‘和平’(sulmu)临到城中。居鲁士向巴比伦全境致意。他的总督戈布利亚在巴比伦设立(辅)总督。”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由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序言宣扬汉谟拉比受命于神,结语颂扬汉谟拉比的功绩。汉谟拉比法典的顶端有两个人物,它坐在椅子上的是正义之神沙马什,另一个则是汉谟拉比,意在说明“我(即汉谟拉比)是受神的旨意来统治这片土地的”。古巴比伦属于两河流域,位于伊拉克,叙利亚等境内。法典共283条,法典宣扬“君权神授”,法典还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他的耳朵就要被割掉……该法典用字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完备成文的法典。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是古巴比伦留给世界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 。法典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系统的拿波尼度法典,约前1772年颁布。这部法典于1901年在埃兰古城苏萨(今属于伊朗)发现,有一个黑色的玄武岩圆柱(现存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圆柱上端有汉谟拉比从太阳神夏马修手中接过权杖的浮雕,下面用楔形文字铭刻法典全文,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条文283条。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前1792年 - 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一部法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同等接近内公平的原则,其中两个最著名的原则是“以眼还眼”和“让买者小心提防”,大概在公元前1791年或前1790年始拟,完成于巴比伦尼亚统一之后。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共有条文282条。包括诉讼手续、损害赔偿、租佃关系、债权债务、财产继承、对奴隶的处罚等。它刻在一根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上,共3500行,是汉谟拉比为向神明显示自己的功绩而编纂的,为后人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经济关系和西亚法律史提供了珍贵资料。经过长年的风化,已模糊不清,只能依稀辨认出几条。 1901年在伊朗发现,现存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圆柱上端有汉谟拉比从太阳神沙马什手中接过权杖的浮雕的图案(沙玛什是坐着的,汉谟拉比是站着的),表明了“王权神授”的思想。 汉谟拉比法典将人分为三种等级: 1、有公民权的自由民; 2、无公民权的自由民; 3、奴隶:王室、自由民所属和公民私人奴隶;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朝的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公元前年)编纂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这部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部法典,以楔形文字和人像浮雕刻在一个2.25米高的石柱上。石柱上部是太阳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象征统治权力的浮雕,下部用楔形文字铭刻法典全文。这部法典详细规范了国王、奴隶主与自由民、奴隶之间的阶级关系,还规定保护孤寡,将债奴期缩短为三年等等。这不仅具有进步性的历史意义,而且堪称人类社会法典领域的开先河之作。乌尔纳木法典《乌尔纳木法典》,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正文法典,早于《汉谟拉比法典》,因其在乌尔纳木统治时期颁布故而得名。法典本着维护统治、缓和矛盾的原则制作而成,包括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在序言部分,统治者把权力与神权结合起来,并对其功绩进行了歌颂。正文部分涉及奴隶制度、婚姻、家庭、继承、刑罚等方面的内容。这部法典同以往法律条文最大的区别在于罚金赔款等方式占主导地位,为之后的两河流域制定法典提供了蓝本。历法 一月:尼萨奴《Nisan)= 我们的3月中旬—4月中旬。 二月:伊亚尔《Iyyar)= 我们的4月中旬—5月中旬。 三月:西马奴《Simanu)= 我们的5月中旬—6月中旬 四月:杜乌朱&Duuzu)= 我们的6月中旬—7月中旬。 五月:阿布&Abu)= 我们的7月中旬—8月中旬。 六月:乌鲁鲁&Ululu)= 我们的8月中旬—9月中旬。 七月:提什瑞图&Tisritu)= 我们的9月中旬—10月中旬。 八月:阿拉散奴&Arah-samnu)= 我们的10月中旬—11月中旬。 九月:基斯里穆(&Kislimu)= 我的11月中旬—12月中旬。 十月:台贝图(&ebetu)= 我们的12月中旬—1月中旬。 十一月:沙巴图&Sabattu)= 我们的1月中旬—2月中旬。 十二月:阿达加&Addaru)= 我们的2月中旬—3月中旬。 这些月份的名称来源于阿卡德的塞姆语,但所用的符号却是尼普尔的苏美尔的楔形符号。这种以阿卡德语发音读苏美尔月份符号的方法一直被延续,直到楔形文字死亡。但巴比伦的塞姆语月名仍在被应用,如:后起的犹太民族一直用两河流域巴比伦月名,直到近代。 在巴比伦,每30天便是一个月,一年共360天,每四年都会多出一个月,那一年的一月便是双月(也就是要过两个白羊之月),且双月中的前者被称为庆典之月。同样,那一年便有390天。土地制度古巴比伦时代各城邦的政治制度与苏美尔阿卡德时代及乌尔第三王朝不同。汉谟拉比统一后,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国王独揽政治、军事、外交、司法和宗教等权力,直接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吏。 汉谟拉比时期王室占有的土地分为三类: 一、“供养(维持)宫廷之田”——以供职为条件所授份地,以纳赋税(纳贡)为条件所授份地。以供职为条件领有份地者包括士兵、官吏、塔木卡(商业代理人、高利贷者)等。士兵列都、巴依鲁以服军役而领有王室份地。其份地可由其成年儿子继承,但仍以服军役为条件;拒绝或雇人代其服军役者处死刑。 二、“纳贡人”——指领有大部分王室土地是以纳赋税(纳贡)为条件的份地的人,他们受王室的剥削和控制,其份地亦不得买卖、抵押或传于女继承人。 三、除王室土地外,古巴比伦社会还存在神庙土地、城市土地及私人土地。汉谟拉比法典和考古发现的契约文书及其他文献材料证明:私有土地占相当数量,土地租佃和雇佣关系已普遍流行。地租一般是收成的1/2或1/3。果园、菜园的地租为收成的2/3。 土地价值随灌溉用水的供应情况而异,有的供应灌溉用水的园圃地租高达收成的3/4。高利贷业甚为活跃,神庙和酒店同时经营高利贷业。高利贷业的活跃促进债务奴役制的发展。债奴被称为基萨图。在家庭和婚姻关系方面,还保存父权和夫权的家长制残余。父家长可将其妻或子女卖为奴隶或使之变为债奴,子女须为其父家长杀害的他人子女抵命。债务奴役制的发展导致债务人的反抗。汉谟拉比之后即爆发了反债务奴役的斗争,导致国王发表解负令,这也是古巴比伦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阶级古巴比伦社会分为三个等级: 一、“阿维鲁”为全权自由民,上层是统治阶级,下层多是纳税、服兵役和徭役的自耕农和士兵; 二、“穆什钦努”为依附于王室土地的无权自由民,古巴比伦时代还存在其他类似穆什钦努的依附阶层; 三、“瓦尔都”(男奴)和“阿姆图”(女奴)则是奴隶阶级; 四、 祭司 祭司是神庙的侍奉人员,负责主持祭祀活动、节庆典礼,念咒祈祷,占卜等。他们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国家一个最特殊的阶层。 美索不达米亚大部分的神,都供在庙里。因此,美索不达米亚的庙宇多得数不清。据统计,考古学家仅在苏美尔遗址就发掘出了3500座庙宇。 美索不达米亚人注重现世的祈福和享乐,建造神庙是为了祭祀诸神,保持和神的良好关系,以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一国之中,庙宇往往是仅次于王宫的最好建筑。对修建神庙,各民族都舍得花大本钱。希罗多德在他著作中描述的巴比伦通天塔,就是最有代表性的神庙。既然神庙多得数不清,祭司作为神庙的侍奉人员,数量自然惊人。他们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权势显赫。 在美索不达米亚,国家的王权受到三种限制:法律、贵族和祭司。其中以祭司最有势力。国王是神的代言人,其权力由神授予,而神的代表是祭司。在老百姓眼里,人君如果不从祭司手中获得权杖,就不能称之为名正言顺。祭司代表神授权给君王时,一般都有庄严隆重的仪式。在这种神权政治下,祭司拥有极大的特权。 而且,祭司是国家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他们控制和管理着神庙里的财富。由于宗教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美索不达米亚的神庙聚敛的财富无以数计。国王一般划拨一部分土地作为庙产,并指定区域献租纳税。对外战争如果获胜,战俘和战利品优先送达的地方就是神庙。加上国民竞相敬献的各类供品,神庙里不仅充满了食品、蔬菜、水果,而且拥有大量的金银财宝。祭司作为财富的管理者,他们出租土地、经营钱庄、参与商业活动,使神庙的财产不断增值。因此,祭司因神得财,因财得势,成为社会的特权阶级。 祭司多出于名门望族,职业是世袭的,其称号也代代相传。他们还往往是国家少数垄断了文化知识的人。在神庙开设的学校中,祭司既是校董,又是教师,对学生灌输宗教思想,因而也是垄断思想的阶层。 祭司也分不同的等级,高级祭司负责主持重大的祭祀活动,普通祭司按等级各司其责。比如卡鲁、那努负责领唱圣歌,尼撒库负责主持奠酒,那姆克负责清扫,巴努负责驱魔仪式。另外还有专门从事占卜和解释预兆的祭司,他们负责求神问吉、解梦看相、占星预卜等。
内容来源自: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古巴比伦克,古巴比伦王国
浏览次数 : 221 次
编辑次数 : 1 次
更新时间 :
词条创建者 :
双语连环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巴比伦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