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试飞破解版1.3怎么调下雨

无限试飞_百度知道
下了个摸索一阵基本能够上手了,甚至无起落架迫降下去都行,但就是搞不明白飞机如何解锁,网上查说是等级不够在那看等级怎么升等级?勋章有什么用?地图怎么解锁?有两架飞机(航天飞机和747)在选择的时候有个勋章的选项,貌似是特殊关卡如何玩如何才能过关?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nnnnnnnnnnnnn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十二五”开局第一年,三秦大地春潮滚滚。
  陕西,从南到北,由东至西,自上而下,全省飞扬着统筹科技资源、率先建设创新型区域的旗帜,云卷云舒着别样风采。
  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定格在这里!
  科学决策胸怀激情大调研 三十六条谋巨变
  2011年,陕西迎来了又一个 “科学春天”。
  2009年6月,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把陕西区域发展上升到了国家的战略层面。《规划》给陕西确立了全新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将经济区明确定位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统筹军民科技互动发展,促进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
  “科技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金钥匙’,更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金钥匙’。统筹科技资源,是国务院在批复的所有经济区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同时,《规划》先后7次提出‘探索’一词,专章强调构建创新型区域,实际上就是赋予了我们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权,将陕西列入了国家重点领域改革试点范围,承担起建设‘中国科技特区’的历史使命。”
  面对机遇,怀抱激情,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营造敢闯敢试、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努力在推动区域创新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上取得明显突破,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建立中国‘科技特区’的责任”。
  面对机遇,不可错过,但胸无成竹,就是蛮干!
  统筹科技资源,统筹什么,如何统筹?陕西,尤其是关中地区的科技资源状况如何?    
  陕西的决策者既满怀信心,又特别审慎——打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战,首先要打好一场调研战。只有调研,才能掌握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真正命脉所在,才能拿出一套科学发展的决策举措,才能有的放矢地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2010年1月15日,陕西《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调研工作方案》迅速出台。于是,一场举全省之力,规模空前,蔚为壮观的大动员、大调研、大总结就此在三秦大地上演。
  “大调研”的范围史无前例之“大”!调研涉及西安、宝鸡、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等十一个市(区)和省科技厅、国防科工委等17个委、办、厅、局。
  “大调研”的内容前无所有之“大”!内容涉及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政策研究、“关中—天水经济区”主要科技资源现状分析、统筹军民科技互动发展研究、科技金融统筹合作机制研究等22个课题。
  调研时刻牵动着陕西省主要领导的神经。
  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赵正永,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副省长朱静芝等率先垂范,深入市县,考察园区,走访企业,广泛座谈。
  从春寒料峭到丹桂飘香,9个月,270天,陕西上下,众志成城,形成了22份课题报告,完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调研报告》。
  在陕西省科技厅,记者看到,总报告高屋建瓴,条分缕析,共分为陕西科技资源现状、问题与成因、成绩与经验、挑战与机遇、目标与任务、政策与措施6个部分,设想实施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建设“八大工程”露出雏形:分别为深化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军民结合科技产业建设工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工程、科技服务业培育工程、技术转移促进工程、县域经济科技支撑工程和知识产权应用工程等。
  详阅着沉甸甸的调研报告,陕西省省长赵正永指出:要统筹这些资源,必须捅破中央科研单位与陕西地方政府之间的“两张皮”现象;捅破科研活动与经济建设之间的“两张皮”
现象;捅破国有大中型企业与市场机制之间的“两张皮”现象,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界限,在“合”字上做文章,改变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政府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分离状况,把“拥有资源”变成“利用资源”,力争在三五年内将“科技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从“科技大省”变成“科技强省”。
  风起绿洲吹浪高,雨从青野上山来。
  2010年12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和6个《实施意见》訇然而出。
  中共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奚正平告诉记者:为了这份《决定》,两年来,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数十次召开专题会议,反复论证,征求意见。前后两任省长勤躬不辍紧紧接力,全省上下调研几近两年,起草《决定》劳神用心八个月。真真正正是一份体现着陕西决策者雄心的《决定》,是一份凝结着一群人心血的《决定》,是一份探求统筹科技资源“金钥匙”的《决定》。  
  决定提出:“十二五”期间,陕西要举全省之力推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坚强步伐。不仅要打破科技资源条块分割壁垒,有效整合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还要加快建设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大力发展技术创新联盟和科技中介服务,促进省内装备、技术等科技要素开放流动共享。不仅要以项目为纽带整合科技资源,筛选并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具有较强全局带动力的重大科技专项;还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从今年起省级科技经费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推动重大项目产业化,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要确保销售收入的3%以上用于研发。不仅要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各种形式的研发平台,支持科研院所以技术入股形式与企业合作;还要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金融合之路,鼓励研发成果快速孵化为科技企业。
  决定明确:“十二五”期间,陕西要在建设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的战役中,攻克10个资源主导型产业方向的关键技术(链),开发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产品(群),建设10个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择优扶持100个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50个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重点抓好100户军民结合企业,重点支持实施100个军民结合重大产业化项目,实现军民结合产业突破发展;着力打造10家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产值过百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集团),重点培植100家成长性好、带动作用强、产值上十亿元的创新型示范企业。到“十二五”末,攻克200项资源主导型产业关键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产品(群)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科技基础资源共享水平达到2009年的150%,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达到300亿元。
  由三十六条“科技策略”汇编的《决定》,吹响了陕西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集结号。从此,三十六条成为陕西科技工作“十二五”的关键词。  
  三十六条化作徐徐春风,吹绿秦岭南北。
  三十六条涌起阵阵春潮,浪拍渭河两岸。
  让我们一一领略陕西统筹科技资源的波澜壮阔。
  核心突破西安探寻新变局 鲲鹏击浪从兹始
  西安,陕西70%的科技资源汇聚于此,有全国第三的科教实力和全国第一的军工资源,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此举被认为是从国家战略层面为西安确立了新的发展定位,对于西安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率先发展,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安,作为全国唯一的统筹科技资源综合试点城市,担负着探索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路径的重任,担负着国家赋予的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重任。
  中共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说:“发掘西安作为内陆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处于产业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是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方向。”
  西安,作为“科技特区”的中心城市和建设龙头,紧紧跟随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根据《西安统筹科技资源重大问题调研报告》,在2010年12月30日出台了《关于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西安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努力寻求新变局。    
  西安市科技局局长问向荣告诉记者:全省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号角吹响后,西安确定建设统筹科技资源的基本举措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配置、重点突破、分段实施”的原则,坚持“技术市场搭台、创新联盟引领、重大项目支撑、产业园区承载”的方式,突出科技资源大市场建设和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两个重点,落实科技投融资体系创新建设、“两区两基地”先行示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三大任务,抓好统筹改革先行先试,建立多层面的国家与西安共建机制,共建一批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到2015年,统筹科技资源的先行先试效果逐步显现,成为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辐射中心、国家重要的科技产业聚集中心。
  他为我们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解读。
  市场平台支撑。就是按照政府支持引导、专业机构运作、一站式服务、网络化链接的模式,建设科技资源交易共享平台,形成西安特色的科技资源大市场服务体系,促进技术交易、设备共享和人才合作。
  创新联盟引领。就是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依托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在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优势领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力发展技术领先、具有市场活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重大项目承载。就是以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和“十二五”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项目为载体,争取国家、省上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产学研合作,探索和建立重大项目集成科技资源的新机制。
  产业园区集聚。就是以高新区、经开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和沣渭新区为重点,进一步统筹人才智力资源,开放科研仪器设备,释放高校院所潜能,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流动集聚,打造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先行示范区。
  具体目标是:到2012年,确立统筹科技资源新机制。西安科技资源大市场交易共享平台基本建成,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全市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RD/GDP)的比重达到5%,专利申请总量突破10万件,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达到2000台套,年度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1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到2015年,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彰显,推进产学研合作、军民技术融合、中省市资源共享的机制有新突破,西安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领先行列。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300亿元,共享大型仪器设备达4000台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逐步建立特色优势集聚、产业结构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0年,统筹科技资源的服务机构更加健全,体制机制更加科学,市场体系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创新驱动,完成国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的各项任务,使西安成为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目前,西安市正举全市之力推进“两区两基地”和沣渭新区板块创新发展。指导其分别制定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措施。在高新区建设科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资源供需一站式服务;以“青年人才创业计划”等科技计划为引导,启动实施“千名科技特派员企业创新行动”;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实施产学研合作工程;支持生物医药、数字旅游等十多家产业技术联盟发展。
  与此同时,西安还在沣渭新区特辟10平方公里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特区,特区的目标是通过促进科技人员的“解放”、科研院所科技能量的“释放”、科技设施的“开放”,促进创新资源和要素的“聚集”、本地资源与外部资本的“聚合”、科技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聚变”,进而实现科技成果的辐射、科研人员的辐射和科技企业的辐射,将西安打造成为科技创业者的摇篮,全力打造集国际科技研发、军工科技资源和关中科技资源统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科技研发产业发展区。
  关中联动杨凌示范赋新意 钛谷钼谷竞风流
  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推动了陕西的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全省各地扎实构建以科技创新为主动力的现代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杨凌示范区是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关天规划》实施后,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规划建设了面积为100平方公里的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探索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推广模式,完善了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启动了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建设和省杂交油菜中心迁建工作,引进了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的一批技术及项目,建成了省部级以上实验室和工程中心46个,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广泛开展,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食品工业、生物医药、环保农资、农业装备制造、饲料工业等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态势初步显现。
  从《杨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方案》看,杨凌正在酝酿一个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着力打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农村科技创业推广服务的重要载体、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的重要基地、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
  杨凌的统筹资源任务分两个重点。
  一个任务是积极完善集聚创新机制,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仅要发挥中国技术交易所杨凌分所、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和国家农业综合试验工程中心的作用,吸引国内外农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创新团队在杨凌设立分支机构、研发和试验基地。还要建立以创业服务中心为核心、创投公司、技术平台为两翼的“三位一体”企业孵化体系,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加大创业企业孵化力度。
  另一个任务是全力构建农业示范推广新格局,不断扩大示范辐射带动效应。致力于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核心示范基地,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探索经验、创造模式、提供服务。致力于与周边县区和省内10市开展合作,建立搞成沟通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推动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创业实训基地。致力于把杨凌农高会办成面向全国、服务三农的示范推广展会平台。致力于建设中国杨凌农业科技服务网,办好“农林卫视”和《农业科技报》,打造国内一流媒体推广平台。
  宝鸡是关天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有“中国钛城”的美誉。去年10月,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就统筹科技资源在宝鸡调研时指出,做大做强宝鸡钛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对于陕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中国·宝鸡钛谷要抢抓机遇,抢占制高点,按照国内最大、世界领先的目标,实现西安与宝鸡信息共享和科研攻关、技术统筹的联合,努力使宝鸡钛谷充分发挥优势,掌握一定的话语权、产业标准和市场定价权。
  “十二五”期间,宝鸡将以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新材料基地为目标,以百亿元企业集团为引领,全力打造以宝钛集团为龙头的钛及钛合金产业集群、以宝鸡石油机械等为龙头的现代石油钻采传输装备产业集群、以陕汽集团和法士特集团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配件产业集群、以中铁电气化集团宝鸡器材厂等为龙头的高速铁路装备产业集群、以宝成等为龙头的航空安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7大产业集群方阵,先后启动了国内最大、世界领先的“中国·宝鸡钛谷”等重大技术创新工程,围绕产业转型集中建设创新型高端人才计划、产学研项目对接和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四大科技支撑工程,到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将跃升到1500亿元。
  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腹地的渭南,居关天经济区次核心,享有“中国钼都”的美名,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钼化工产品中试加工基地,西北地区最大的土方工程机械生产基地,西北地区最大的凹版印刷机械生产基地,西北地区最大的高端纺织机械生产基地,西北地区最大的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渭南技工”已成为全国响亮品牌。
  面临机遇和挑战,渭南结合“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起草,已经初步拿出了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渭南示范区试验方案。方案初步提出渭南要以全面统筹科技资源为核心,实施“九大科技工程”,构建“四大创新服务平台”,形成“五大科研示范基地”,以科研示范基地带动科技园区整体提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关天经济区特色科技产业高地,为实现创新型渭南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记者采访时获知,作为亚洲最大的钼化工产品中试加工基地,渭南正在积极启动国家级钼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及钼化工产品中试基地扩建工程, 全力打造集研发、中试、生产、鉴定一体化、规模化、掌控世界钼产业技术主导权的“中国钼谷”。
  挖煤卖资源、采石烧水泥,曾经是铜川主要经济支撑产业的写照。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环境污染严重的单一产业结构,致使铜川被冠上“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那么,如何破解这些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怎样才能焕发老工业城市的新活力?铜川,在统筹科技资源的潮流中,确定了“用煤发电、用电炼铝、铝进行精深加工、电厂灰渣全部用作水泥生产原料”的思路,以打造煤、电、铝、水泥、陶瓷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为主线,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建设以现代建材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市。
  大型仪器设备、工程技术中心是咸阳重要的科技资源。针对行业特点和大多数企业技术研发能力薄弱的实际,咸阳市把搭建服务平台作为统筹科技资源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手段,引导企业创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积极建立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促进全市产业升级。以其建成不久的咸阳市中小企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例,访问量已经达5万人次,服务企业1000余家,收录大型仪器400台(套)、科技专家300人、科技企业400余家、科技产品1750种、行业动态信息约3400条。首期建成了机械、橡胶、电子、医药、能化5个子平台,现已逐步向食品、建材、纺织、农业、印包等其他行业和专业子平台延伸。
  两翼并举地校合作兴陕北 陕南探索新路径
  促进科技资源高效利用,深化校地科技合作是一条重要途径,但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利益相关性强,需要不断地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校地合作的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才能使校地科技合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进展。
  “以榆林为主的陕北模式”,堪称是校地合作的示范,为陕西统筹科技资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的榆林,是中国第一产能大市。这里正在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国家21世纪能源接续地,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但是榆林人才不足、科研工作基础薄弱,如何在发展中求突破、在创新中促发展?
  不借东风浩荡力,岂能激流扬好帆。榆林敞开改革开放的心胸,毅然打开了校地合作之门,积极探索地方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径。
  每年财政预算3000万元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高层次紧缺人才培训、1000万元用于重大科技研发攻关项目、1000万元用于支持高校科技成果在榆林企业落地转化。先后与国家煤科总院、中国矿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40多所高校院所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和项目协议。宏观研究开展了“榆林市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榆林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等;农业产业实施了“旱地节水技术示范”“山地、坡地滴灌、微灌技术示范”等工程;能源化工产业完成了国内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万吨/年洁净兰炭生产成套技术和装备”生产线项目,开创了兰炭(亦称半焦)科技的新纪元;攻克了用侏罗纪煤生产优质冶金型焦的技术难关,填补国内技术的空白,开辟了神府地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与榆林紧紧相邻的延安,在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上,把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对地校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制定和落实一系列更加优惠的政策,不断开创地校合作的新局面。
  根据全市主导产业开发和统筹城乡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延安先后到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对接交流,邀请专家来延传经送宝。分别与10所大学和5个研究机构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开展科技成果引进转化、技术入股等,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实现产学研结合。
  “十二五”,圣地延安雄心勃勃,将构建以能源化工为主体的新型工业体系,建设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电开发“四轮驱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打造以苹果为主的全国最大的绿色农业基地,建设50万亩有机苹果示范园;做大以“民族圣地、红色延安”主题的红色旅游产业,到2015年,全市游客量突破20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
  汉中、安康、商洛等陕南三市,正在深入贯彻陕西省政府《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汉中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以汉中谷底为主体,致力于打造装备制造、有色冶金、新型材料、油气石化、生物医药和绿色农业六大基地。安康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以月河川道为主体,致力于建设新型材料、清洁能源、富硒食品、生物制药、丝绸纺织五大基地。商洛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以商丹循经济园区为龙头,致力于建设新型材料重点,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为补充的循环发展的格局。
  技术联姻政府搭建大平台 各显神通过大海
  面向未来看陕西,必须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所以必须加快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科技资源中心作用,激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支持科技人员合理流动,完善各类科技人员引进,把影响之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的瓶颈解决好,激活科技资源潜在能量,推动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正在筑造陕西的科技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移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
  看建设。占地53亩,一期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陕西科技资源中心已拔地而起。这项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的标志性建筑将搭载着资源共享、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四大平台和十个系统,从更高层面打造有效集成科技资源的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形成辐射整个西北地区的开放共享平台,在今年年底正式投入试运行,成为陕西科技技术交流与科技成果交易的大市场。
  看行动。由陕西发起,西北各省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与的西北技术转移联盟刚刚成立就倍受青睐,会员单位一批一批在增加。
  看服务。陕西积极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和评估机构、技术交易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已经形成以陕西科技资源中心、陕西生产力促进中心、陕西科技大市场、陕西科技情报中心、陕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等为主的六大服务体系。陕西生产力促进中心还建立了以孵化器为主体,其他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目前全省国家级孵化器达到12家,国家生产力示范中心12家,成为我国第一批生产力中心建设示范省。年初,陕西率先提出希望把自身作为科技部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单位,科技部主要领导当即给予了迅速回应并表示积极支持。
  看突破。重点实验室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陕西不遗余力的支持扶持以工程为中心的工程技术研发体系,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1家,国家工程中心12个,国家和行业检验检测中心43个,省部共建实验室2家,省级专业专项和国防重点实验室72家,工程中心50个。
  看规模。共享平台规模不断扩大。陕西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相继在文献资源非常短缺的安康、榆林和铜川等地市,设立了文献共享平台服务站,已满足陕北陕南我国能源化工基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对文献资源的迫切需求。“陕西省公共检测中心暨一站式服务窗口”开放,从而实现了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由单纯的网络服务向实体与网络相结合服务模式的重点跨越,初步形成了以公共检测中心为枢纽,各专业化检测中心为支撑的检测服务体系。“陕西省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基本框架已搭建,完成了一个门户网站、两个省级数据中心、三个独立专业数据库及800余条的国内外数据资源查询导航,拥有数据10万余条,汇集了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等5大类824个国内外数据库信息,访问量已经超过10万人。
  看联盟。宝鸡钛业协会是我国钛材行业最具影响力的行业组织,200多家会员企业分布在全国十多个省份和美国、德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协会下属的“钛业信息网”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钛及钛合金交易门户网,网站针对钛生产加工企业的特色和交易特点,网站推出会员单位现货库存和报价信息,让外界及时了解钛行情走势,形成了钛金属网上交易平台。网站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钛行业专业网,为国内外用户提供钛产品信息和交易服务,成为国内钛产业的“风向标”,成为企业了解行业的桥梁和纽带。今后5—10年内,宝鸡钛业协会建设覆盖钛产业全领域的技术和商品交易平台,以现代服务业带动产业发展。立志打造中国乃至世界钛产业的商品交易、信息、技术的集散中心,形成宝鸡“钛指数”,成为钛产业“风向标”,推动钛产业整体科技进步与发展。
  看创新。陕西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拥有各类文献近1000万条,文献平台注册用近5000户,平台访问量92万人次,文献检索量500万次,原文请求50万页。为了满足局域网和互联网物理隔离的国家重点涉密单位科研人员对科技文献信息的需要,平台率先为航天六院11所开发并安装嵌入式专题文献数据库,之后又相继在阎良飞机设计研究院、飞机试飞研究院、兵器工业部206研究所和航天四院47研究所等省内4个军工科研单位,安装了“国防内网嵌入式文献数据库”,成为全国所有镜像站的一面旗帜。
  看影响。“陕西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核心网员单位已增至61家,仪器设备增至302台(套),总价值增至5.1亿元,服务单位达到1400家,检测样品达到30
万件以上;信息网的仪器设备也有大幅度的增加,目前拥有仪器设备增至5416台(套),价值达30.5亿元,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大品牌。
  看实效。为加快科技资源转化步伐,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陕西相继成立了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陕西电子工业研究院、陕西能源化工研究院、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和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等六个工业技术研究院。这些工研院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集成创新平台的资源整合优势,组织实施了一批核心技术项目,并取得了积极成果。
  陕西工研院开发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0kV、±400kV环氧树脂浸渍干式套管的试制,形成可替代进口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系列产品,通过转让项目产品生产技术及专利的方式退出,西电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套管公司,产业化后可实现产值20亿元。
  陕西循环经济院组织攻关的高固气比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用于新建水泥生产线中,可节能20%,节省投资 10%;解决了我国水泥行业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
  陕西能源化工院与美国怀俄明州地质调查局签署了《关于二氧化碳地下地质封存及综合利用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与陕鼓集团联合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及综合利用配套压缩机的研发攻关,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陕西电子工研院组建的陕西省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汇集了从通用服务到应用服务的功能,形成了运行平台、孵化平台和营运平台的服务模式,为中小企业创建了便捷、灵活、低成本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陕西农研院针对陕北老区大枣产业提升综合产值的需求,以技术入股及投资入股的方式开发了真空香酥脆枣加工技术、远红外压差膨化脱水技术、大枣低成本保鲜技术,孵化培育了三个大枣加工企业。
  目前,六所工业技术研究院依据不同形式、方式、性质共搭建起各类技术平台、工程中心30家,信息服务平台6个,建立区域分支专业服务机构近10家,覆盖了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新农业、环保节能等全省重点领域,催生科技成果创新转化为工程化及产业化项目近80项,获得专利20项,孵化培育高科技企业23家,实现产值近10
亿元,它们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道路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以想像,在不久的将来,它们一定会为建设创新型陕西乃至创新型国家闯出一条新的路子。  
  军民融合三秦大地起风雷 风卷红旗过大关
  对于陕西统筹科技资源改革,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曾经在其发表的《关于陕西“十二五”发展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文章当中这样指出:“要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加快两用技术双向转移,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今年年初,顶着料峭春寒,陕西省省长赵正永来到西安调研陕西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情况。
  他先后到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西飞公司、航天四院和位于航空产业基地的西北工业大学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中心、西安三角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参观了项目试验模型和试验室,了解企业研发、生产等情况,对于这些企业积极向民品领域拓展的做法,十分赞赏。他说:“多年来中央在陕航空、航天企业为国家国防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精神,这些企业也是陕西人的骄傲和一张靓丽的名片。当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省上将出台专门政策大力支持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都要切实搞好服务,为中央在陕航空、航天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建设要进一步突出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保障,加速推进航空、航天产业聚集,将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各园区打造成为专业化程度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特色专业园区。
  陕西,军民融合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军民结合“双百工程”顺利实施。确定了首批军民结合龙头单位和重点企业61户,军民结合重点项目95个。其中,2009年支持的23个项目已有11个建成投产,新增销售收入7亿元;2010年支持的32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总投资39.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航空精密制造园开工建设,核离心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舟600飞机取得了型号合格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民爆行业生产经营再创新高,行业内的西安通源石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成功上市,陕西红旗民爆、西安庆华民爆上市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西安航天基地已成为全国唯一的以“军民融合”为方向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主导的总规模10多平方公里的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也落户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泾渭新城。
  作为我国航天液体动力研制中心的航天六院,在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过程中,坚持军民结合,军民融合,军民共用,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成功培育了一批具有专业特点的项目和产品群,目前,该院已形成具有航天特色和本院特点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体系,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化工、消防、环保、工程机械等领域。
  西北工研院坚持和牢牢把握“军民结合、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和特色,迄今先后对140多个企事业单位进行了项目调研,对48个军工民用技术成果和项目进行了重点论证,已启动实施工程化和产业化项目16个,新成立企业10家,投资总额6.4亿元。其中,西北工研院直接投入产业引导资金3485万元,带动和吸引军工企业及其他渠道投资总额6.1亿元,有效地促进了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和成果转化。
  西安导航技术研究所正在组建 “导航科技产业公司”,联合其他院所和企业在西安高新区共同建设“导航科技产业园”,主要发展卫星导航、通用航空电子、海事电子、卫星天线应用以及交通电子、安全电子、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科技产业。到2015年,产业园规划投资100亿元,实现收入100亿元,建设成为科技资源统筹改革示范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和自主创新示范基地。到2020年收入规模达到500亿元,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自主创新万紫千红春意浓 国企民企竞妖娆
  “统筹科技资源的重点在企业,自主创新的重点也在企业。企业具有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集于一身的优势,要积极充当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中打头阵,国有大型企业更要做技术创新的表率”。陕西省省长赵正永向全省国企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中国石油的行业的百年老字号,2010年销售收入一举突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年销售收入过千亿的省属国有企业。
  站在1000亿元的新起点,延长石油人感慨,是深度整合科技资源,强化创新平台建设使延长石油焕发了强大的内生驱动能力,是熊熊燃烧的科技创新之火,使延长石油实现了惊艳的跨越。延长石油先后组建了集团公司研究院及延安分院,完成了西北化工研究院、省石油化工研究院、省轻工业研究院的整体并入;如今,延长石油集团拥有5个研究设计机构、1个国家级技术服务中心、8个省级研究中心和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成为陕西省首批院士专家工作站之一;正在加快建设的黑色金属检验中心、煤气化研究平台、催化剂研究平台、高分子合成研究平台、橡胶制品分析评测平台、精细化工研发平台等10大工程中心及重点实验室,为延长石油自主创新铺就了快车道。延长石油自主创新的“靖边油气煤盐综合利用项目”,其关键技术均为我国自主创新,项目采用的14项国内外先进技术中,很多是国内技术,开创了具有延长特色的油气煤盐综合转化模式,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注,被评为“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项目”。
  前不久,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宣布控股北京石油化工设计院。新成立的北京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成为延长集团在省外的第一家研发中心。延长石油集团董事长沈浩表示,此举标志着以资源采掘为主业的延长集团通过统筹行业科技资源推进企业加速向能源化工业转型工作的全面启动。
  年产各类汽车13万辆,实现工业总产值360亿元的陕汽集团公司,在陕西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联合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长安大学共同组建了陕西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投资1.3亿元完成了硬件及软件方面建设,使集团公司的产品设计、开发、试制、检测、试验能力进一步增强;完善了陕汽技术创新体系和产品技术开发项目管理能力。2010年,公司开始在汽车工程研究院试行事业部机制,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探索高效开发模式;建立了技术、市场的联动机制,以客户需求为动力提升产品品质。同时通过项目制的开展,落实研发项目经理制,构建项目经理与部门经理高效合作的矩阵式运作模式,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项目经理队伍,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争取到2012年实现汽车产销30万辆、销售收入突破500亿的宏伟目标,把企业建成国际化特大型商用汽车企业集团。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是陕西重组成立的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合作组建了陕西煤化工技术工程中心,围绕甲醇制烯烃及下游产品、聚甲醛及“双醋”工艺催化剂回收、煤干馏焦油加氢、煤焦油深加工综合利用四条技术路线,累计投入8亿多元科技创新资金,成立了多个科研攻关小组,抢占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有15项科研获得重大突破,其中4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3项技术为国内首创。依照“科技开发产业化”的思路,陕煤化集团现正积极筹备成立科技创新板块,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入不少于40亿元,专门用于科技创新工作,力争为集团公司在“十二五”期间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公司以打造“中国精密数控机床研发制造基地”为方向,强化“人才国际化、项目国际化、成果国际化”的运作模式,在西安设立中央研究院,建成了以秦川发展技术研究院为核心的企业三级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起研发协同和成果共享机制。设立了多个“借智”平台,先后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总参第56研究所、航天23所等全国60多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关系,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快速制造工程中心、机械工业复杂型面数控磨床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精密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秦学者”和“院士工作站”,以及在美国和英国设立的国际研究所,成为广纳世界机床行业技术人才为我所用的基地。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科技投入连年保持在5%以上。投资30多亿元建成了世界先进的研发制造体系,具备了特高压系统研究与成套设计能力。截至目前拥有创新研发设备1368台、仪器871台、设计软件480套,极大地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连续多年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自主创新产品产值率占70%以上,生产和效益以每年30%的速度不断增长。
  宝鸡钢管公司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钢管研究院为核心,进行了研发设备的升级换代。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购置了以日立扫描电镜、示波冲击试验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为代表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仪器20余套,研发专用设备五套,涵盖了微观组织分析、力学检验、焊剂研发等各个方面,相当于再造了一个钢管研究院。2011年3月,经过层层筛选审核,国家科技部批准宝鸡钢管挂牌组建国内唯一的国家油气管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肯定了公司的研发实力。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在自主创新的征途上,以能量转换设备、能量转换系统服务、能源基础设施运营三大业务为主,建立了三大业务板块技术支撑体系,先后成立了西安陕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组建了陕鼓工程设计研究院,使企业真正具备了健全的研发体系,为实现系统集成商和系统服务商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证和技术支撑。
  陕西步长制药集团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陕西省非公有制企业纳税第一名,累计为国家纳税近40亿元。聊起自主创新,其负责人说:“总结步长企业的创业史,其实就是‘科技创新’不断深入实践的过程;步长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归根结底就在于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发展。‘科技是企业发展永恒的动力’,我们每年以销售收入近10%的资金用于科研和产品开发,并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如今,我们有新药研发人员48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25人,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26人。与国内15家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科研合作。国内近百名专家、学者被我们聘为科研顾问,包括王永炎院士、陈可冀院士、沈自尹院士等。”步长制药,决心在统筹科技资源的“百万大军”中扛起陕西民营企业勇于探索的大旗,致力于打造中国中药第一品牌。
  院所改制彩云长在有新天 “陕西创造”谱新篇
  去年10月,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与全省科研院所代表就统筹科技资源座谈会时说:“应用类科研院所如何走市场化和产业化路子,是我们正在努力破解的一个难题,你们把科研院所与科研团队、特色产业有机统一,实现了产学研紧密结合,闯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
  陕西省委科技工委系统共有科研院所37家,其中:中央在陕的26家,省属的11家。转制十年来,体制机制的根本性改变,强化了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的应用导向,使科技产业实现了大发展。2010年系统科研院所综合收入突破180亿元,资产总额达到216亿元。与2000年相比,总收入增长9倍,产业收入增长11倍,研发投入增长10倍,利润总额增长18倍。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以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和重大产业化项目为基础,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为依托,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和细分市场特点,瞄准稀有金属材料、超导材料和钛材三大高科技优势领域转化成果,着力构建了西部材料、西部超导、西部钛业、西部鑫兴钼业四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体产业。针对技术专业性强、发展前景好、规模尚小、少数科技人员掌握关键技术的项目,组建7个中小公司。此外,还参股潜力大、有利于形成战略合作的产业领域。如今,西北院已发展成为年综合收入35亿元的大型科技集团,建成了包括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10多个研究所中心组成的科技体系,获得了1100项科研成果奖,开发新产品1万多种,并组建了以上市公司西部材料为代表的10多个控股、参股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被陕西科技界誉为 “陕西科研院所转制改革中最成功的单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该院视察。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紧紧抓住科研人才这个关系未来生死存亡的问题不放,通过机制的转变,从增强科研人员荣誉感、归属感和经济利益结合上下功夫,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激励机制。千方百计使科技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经济收入随院的蓬勃发展而改善和大幅度增加,形成了以工程院院士和百名专家为代表、千名科技人员组成的国际一流的创新团队。企业拥有4个分院、14个专业研究所、4个子公司、两个制造厂。国家、行业、省级12个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平台在这里挂牌落户,创新在这里铸就着事业和辉煌。这里诞生了12个国家、行业、地方高端化科研专业创新平台;100多项中国第一(套)大型成套技术装备; 300余件国家授权专利;100%的科技成果推广率,为行业提供的1000多台(套)大型化、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先进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低碳、绿色、环保、节能,年创造产值达数千亿元。
  被陕西人习惯称呼为“地球侦探队”的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立足陕西,提出“技术创新、科学发展、建功三秦、走向世界”的战略发展目标;始终站在地方经济建设的最前沿,解决了陕西工程建设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西安地铁建设中,如何保护城墙和钟楼成为影响工程建设的瓶颈。该院联合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集成攻关,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研究成果顺利通过了文物部门组织的鉴定评估。当地铁建设顺利通过西安南门、钟楼,实测结果与研究成果相吻合。细细数起来,机勘院在郑西高铁、陕北能源化工园区、兴化集团大化工项目、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安曲江会展中心、法门寺合十舍利塔等能源化工、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该院响应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先后完成了斯里兰卡普达拉姆电站勘测、柬埔寨达岱河水电站工程、巴基斯坦巴中友谊中心勘测、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燃煤电站咨询及勘测、安哥拉社会住房项目的勘察检测等工作,使“中国机勘”名扬海外。
  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技术合作与交流,通过与高校产学研结合等渠道,研制出了国内最大的浪涌(过载)电流测试台、静态参数测试台、高温阻断试验台、机电传动测试夹具、瞬态热阻抗测试台、世界一流的超大容量电力半导体产品检验与试验设备,建成了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和应用装置测试实验中心,并志在将研究所发展成为中国功率电力半导体器件研发和产业基地。2010年,该所成功研制出6英寸特大功率晶闸管并在西电集团等国家电网工程应用,成为世界上唯一能生产应用6英寸特大功率晶闸管的机构。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根据专业领域的技术需求,成立了“中交西安道路技术研究中心”,并配套建设了占地约70亩的“中交西安科技产业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十所两中心”科技创新体系,具有“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技术优势。被业界赞誉的“一院创新模式”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品牌工程:它拥有“公路数字化集成勘测设计技术”“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中小跨径桥梁标准化参数化设计技术”
三大核心技术体系以及六大优势技术领域;累计承担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示例、行业技术政策等编制修订项目近百项(次)。建成了以数字公路平台为核心的工程建设与管理信息化技术产品链;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专题研究项目——“基于欧洲标准体系的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与勘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已宣告启动,已翻译欧洲系列规范20余部,编译“工程词典”2部,编著学术专著2部。
  高歌猛进水浩兮卷巨澜 神州立起新地标
  陕西,在统筹科技资源的战役中已经发起了第一轮冲锋,一个个阵地上不时传来胜利的捷报。  
  宝鸡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创建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已成为陕西和我国多元化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形式。如今,专家大院又进入了引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新阶段,构建“大院引领、园区示范、优势产业带支撑”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使专家大院走向示范园,形成产业带。
  西安高新区牵头设立的创投母基金(FOF)用5亿元撬动了100亿元的资金,到2013年,区内将吸纳、聚集银行机构达到30家以上,非银行金融机构50家以上,投资机构和各类中介机构达到300家以上,投资管理机构管理资金达到200亿元以上,区内企业贷款余额达到800亿元以上,上市企业达到100家以上,为陕西建设科技金融试点省拉开了帷幕。
  面对振奋人心的格局,陕西省省长赵正永高兴地说,“科技的力量关键在人,有科技人才就有科技力量。一个领军人物可以带动一个团队,一项核心技术可以催生一大产业。统筹科技资源,建设创新性陕西,我们首先要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创新人才开发机制,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做到人才强省”。
  陕西,制定了《陕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启动了重大人才发展工程,计划到“十二五”末,全省人才总量达到41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73万人,高技能人才74万人。
  陕西,人才的资源开发正着力于向“集成”倾斜,创建一个服务科技资源统筹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着力于向高端倾斜,以“百人计划”和“三秦学者”计划龙头,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专款,用于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着力于向企业倾斜,加大对基层人才援助力度,鼓励和选派科技人员到中小企业兼职指导,实行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制度,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陕西,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天地里,气势若虹,云蒸霞蔚,向建设中国“科技特区”高歌猛进。
  5年后,一个创新型区域呼之欲出!
  陕西,正在在中国经济版图中树立一座新地标。
上一篇:下一篇:
主办单位: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地址:石家庄市东风路159号&&&技术支持:河北省科技管理信息中心
电话:1&&&电子邮件:&&&备案编号:冀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限试飞破解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