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与东南国家订购天然橡股合同是签订明朝多少年年。

省政府与中国平安签订合作协议 ·福建日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第02版:要闻2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2
第03版 要闻3
&&&&&&&&&&
& | &标题导航
省政府与中国平安签订合作协议
&&本报讯 (记者 郑昭) 23日,省政府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福州签署合作协议。省委常委、副省长张志南,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实凡代表双方签约。&&张志南代表省委、省政府对曹实凡一行表示欢迎。他指出,中国平安是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之一,其所属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近年来在福建发展势头良好。福建省政府将继续营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希望今后双方加强沟通,抓好协议落实,推动在更宽领域的紧密合作。 &&曹实凡表示,感谢福建省委、省政府对中国平安在福建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中国平安将积极推动项目进程,进一步做大做强,更好地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根据协议,中国平安将完善在福建省内银行机构网点布局,未来五年每年新设1-3家分支机构,逐步开设三明、莆田、龙岩、宁德、南平支行等;在福建省内的贷款增速高于本系统全国平均水平、高于福建同业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将在福建省内上一年度归集的保险资金按适当比例投资福建省基础设施建设;组织所属金融机构整合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区域集优票据、直投、IPO、债券承销等融资工具,加大对福建省重大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海洋经济、游艇产业、旅游行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双方建立合作机制、高层会晤机制和对口经办部门联系机制等。
未经许可禁止做任何链接和镜像全球六个卫星合同去年十一月签订-亚洲卫星电视网―卫视中文站―阅读文章
全球六个卫星合同去年十一月签订
日期: 18:10:07&&阅读:&&
2005年11月上半个月,日本三菱电机公司、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及美国轨道科学公司分别获得超鸟7号(Superbird 7)卫星、委内瑞拉通信卫星1号(委星1号)和马星1R(Measat 1R)三颗通信卫星的订购合同;与此同时,中国中星9号(Chinasat 9)直播卫星、挪威Thor 2R通信卫星和美国电视直播卫星Direc TV11的发射服务合同也相继签订。
日本三菱电机公司获得超鸟7号卫星订购合同
11月1日,日本著名的机电设备制造商三菱电机有限公司(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宣布,收到来自日本宇宙通信公司(SCC)一份关于Superbird 7卫星的订单,此举使三菱电机成为进入日本商用卫星制造市场的日本自家公司。业界专家指出,日本现在轨的10颗广播与商用通信卫星都是由波音卫星系统公司等美国卫星制造商所建造,因此,三菱电机公司这次中标获得超鸟7号卫星的订单,打破了许多年来欧美卫星制造商对日本商用卫星市场的垄断局面,这在日本卫星制造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根据两家公司签订的在轨交付合同,三菱电机公司将负责Superbird 7卫星的设计、建造、发射采办、在轨测试及在轨交付。该卫星预计在2008年首季发射,但发射服务商暂未确定,合同的价值及其它条款未披露。
据SCC称,Superbird 7卫星发射重量将达5吨,在轨服务寿命15年,卫星选用三菱电机研制的DS2000型平台,携带20个带宽27MHz和8个带宽36MHz的Ku波段转发器,转发器TWTA输出功率为95W。Superbird 7卫星升空后,未来将在144°E轨位上接替寿命将在2007年下半年终止的Superbird C卫星服役,为日本及整个亚太地区提供有线电视传输、SNG、企业内部网、移动通信等服务。
引起业界关注的是,作为日本SCC运营的一颗新一代国际通信卫星,Superbird 7卫星不仅配置了覆盖日本全国的日本波束,覆盖中国及台湾地区、日本东南的太平洋区域的东北亚波束,覆盖东南亚、印度和印度洋区域的东南亚波束,而且配置了一个可操控点波束,该点波束可根据需要选择覆盖日本、东亚、南亚、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区域某一地区,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密克罗尼西亚等岛屿。与其前辈卫星Superbird C相比,Superbird 7卫星使用寿命已从原先10年延长到15年,卫星发射重量也从原先3100公斤增加到5000公斤。显而易见,日本研制的Superbird 7通信卫星性能先进,具有高功率、大容量、长寿命等特点。由此也显示了日本进军国际卫星通信市场的企图心和紧迫感。日本近年来将卫星通信业务从国内迅速扩展到整个亚太地区,这种新动向不能不引起爱好和平的亚洲各国人民的关切。
日本宇宙通信公司成立于1985年3月,是日本三大固定卫星通信公司之一。据悉,在SCC股东中,三菱电机公司占有SCC 18.94%的股份。SCC现拥有Superbird A/B2/C/D 4颗在轨卫星,为日本政府机构、企业及家庭用户提供通信、视频传输、DTH电视、有线电视、广播等服务。SCC于2004年12月曾发出通告:日发射的Superbird 6卫星由于星上故障而无法接替Superbird A卫星服役。
日本三菱电机公司已有近80年的历史,该公司致力于尖端技术及专门知识,从事高性能产品及设备系统的开发和制造。三菱电机的产品涵盖工业及重电设备、卫星、防御系统、电梯及自动扶梯、汽车用电子产品、空调、通风设备、便携式电脑、移动通信设备、显示设备、半导体、医疗设备等众多领域。
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获得“委星1号”卫星合同
11月1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委内瑞拉科技部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签署了“委内瑞拉卫星1号”通信卫星(简称“委星1号”)项目合同。这是继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尼日利亚宇航局签订“尼日利亚卫星1号”通信卫星(简称“尼星1号”)在轨交付合同后,中国长城公司与拉丁美洲用户签署的第一个在轨交付卫星合同。
根据该项目合同规定,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作为总承包商,将会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有关单位以及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承担"委星1号"卫星的设计、制造、总装、测试和发射任务,并在卫星定点成功后进行在轨测试,向委内瑞拉交付一颗在轨正常运行的卫星以及与之配套的地面测控和应用设施。
“委星1号”卫星将采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东方红4号”卫星平台,星上装有12个C波段和14个Ku波段转发器,计划在82.7°W轨位定点,未来将主要用于委内瑞拉国内通信和广播服务。卫星预计于2008年中由中国“长征3号乙”火箭(LM-3B)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完成在轨测试后交付用户使用。
“东方红4号”是中国新一代高功率大容量长寿命的广播通信卫星。目前向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订购、采用“东方红4号”卫星平台的卫星除了“委星1号”和将于2006年底发射的“尼星1号”(Nigcomsat 1)外,还有将在2006年7月发射的中国首颗电视直播卫星鑫诺2号(Sinosat 2)以及预计2007年发射的亚太6B(Apstar 6B)卫星。
美国轨道科学公司获得马星1R卫星订购合同
11月14日,美国轨道科学公司宣布,已经与马来西亚卫星运营商Measat卫星系统公司签订了一颗同步地球轨道(GEO)通信卫星的订购合同。这颗被命名为Measat 1R的卫星选用轨道科学公司在业内领先的Star小型卫星平台,携带12个Ku波段和12个C波段转发器,有效载荷功率约3.6kW,其C波段将服务于东南亚地区,Ku波段将为马来西亚和印尼的DTH广播市场提供服务。Measat 1R卫星计划在2007年9月发射,未来在东南亚上空91.5°E轨位上定点。
Mwasat卫星系统公司表示,该公司拥有的91.5°E轨位正发展成为本地区主要的卫星轨位之一,现有200多万天线对准在该轨位运行的Measat 1卫星。这次购买Measat 1R卫星,展示了该公司对用户扩展高质量、高功率卫星容量需求的承诺。Measat卫星系统公司现拥有Measat 1和Measat2(148°E)2颗在轨通信卫星,为东南亚及邻近地区用户提供通信和广播电视服务。而原计划今年内发射的Measat 3卫星现已推迟至2006年发射。
轨道科学公司称,Measat 1R卫星合同是该公司在2005年获得的第4个商用通信卫星订单。此前获得的另外3个卫星订单是:泛美卫星公司及其合资公司购买的RAS 11卫星和Horizons 2卫星,以及挪威电信公司订购的Thor 2R卫星。
中美挪威3个卫星发射服务合同11月签订
1、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获得中星9号卫星发射合同
11月9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在北京签署了用"长征3号乙"火箭发射电视直播卫星Chinasat 9的服务合同。根据合同规定,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作为总承包商,会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及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承担中星9号卫星的发射任务。该卫星计划于2007年下半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中星9号卫星由法国阿尔卡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建造,选用先进的SB4100系列卫星平台,发射重量4500公斤,卫星总功率10kW(寿命末期),在轨设计寿命15年,是一颗大功率、大容量、高可靠、长寿命的电视直播卫星。中星9号升空后,将和预计在2006年7月发射、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基于“东方红4号”卫星平台研制的电视直播卫星鑫诺2号(Sinosat 2)一起在92.2°E轨位上定点,构建中国第一代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系统。
“长征3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研制,是目前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自1997年8月以来,“长征3号乙”火箭已进行5次连续成功的发射,将马部海卫星、亚太2R、中卫1号、鑫诺1号和亚太6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近年来,“长3乙”火箭又陆续获得鑫诺2号、亚太6B、尼星1号和委星1号多颗卫星的发射合同,显示了高可靠性、高发射成功率的长征火箭在国际发射服务市场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2、国际发射服务公司获得Hhor 2R卫星发射合同
11月9日,俄美合资的国际发射服务公司(ILS)和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签订了卫星发射服务合同,将用俄罗斯“质子-M”(Proton-M)火箭发射,由轨道科学公司建造的挪威通信卫星Thor 2R。据称,轨道科学公司是根据卫星订购方挪威电信公司(Telenor ASA)的意向而选择ILS公司用Proton-M火箭发射Thor 2R卫星。
按照合同规定,Thor 2R卫星预计2007年底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这将是ILS公司第一次发射轨道科学公司建造的卫星。这个发射合同,也是ILS公司今年获得的第9个合同。
由Telenor ASA公司旗下的挪威卫星广播公司运营的Thor 2R卫星选用轨道科学公司Star系列小型卫星平台,发射重量约2450公斤,携带24个Ku波段转发器,有效载荷功率达3.6kW。该卫星升空后将接替Thor 2卫星在1°W轨位上服役,为北欧、欧洲和中东地区提供固定通信及DTH电视广播服务,并将能更好地满足公司市场上对新电视频道、扩展宽带业务等服务不断增多的需求。
3、海上发射公司获得Direc TV 11卫星发射合同
11月15日,海上发射公司与美国直播卫星电视运营商Direc TV公司签订了一份确定的直播卫星发射服务合同。该合同规定,海上发射公司将于2007年早些时候用Zenit 3SL火箭,从停泊在太平洋赤道附近的Odyssey海上发射平台上,将一颗Direc TV直播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合同还包括一项另外的发射服务选择条款。
据称,这颗Direc TV直播卫星的发射重量约6080公斤,它是Direc TV公司去年向美国波音卫星系统公司订购的3颗Boeing 702重型卫星中的一颗,也是迄今为止建造的最大的和功率最强大的Ka波段卫星之一。这颗新卫星将使Direc TV公司先进的传输技术和一流的视频压编技术最优化,它将在全美50个州发送国家高清电视节目,而且采用Ka波段点波束的先进技术传送本地高清电视频道。
尽管该直播卫星的名称未透露,但市场分析家认为,这颗卫星可能是Direc TV 11(或Direc TV10)。因为去年9月Direc TV公司宣布,计划在2007年发射2颗Ka波段高清电视直播卫星Direc TV10和Direc TV11;而今年9月6日,Direc TV公司与国际发射服务公司也签署了一份包括一项另外的发射服务选择条款的类似合同,宣布将在2007年第2季用俄罗斯Proton-M火箭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一颗高功率Ka波段电视直播卫星,如果Proton-M火箭发射的卫星是Direc TV10,那么,Zenit 3SL火箭发射的卫星必然是Direc TV11。据Direc TV公司去年宣布的在今后三年内发射4颗Ka波段直播卫星的计划,Direc TV11和Direc TV10卫星将与今年已成功发射的Spaceway F1、Spaceway F2卫星一起,共同为美国50个州数千万户电视家庭提供1500多个另外的本地高清电视频道、150多个全国高清电视频道以及其它新节目的直播服务。
海上发射公司称,这份合同是该公司2005年签订的第7个发射合同,也是Direc TV公司授予该公司的第4个合同,据悉,自1999年10月以来,海上发射已经为Direc TV公司成功发射了Direc TV1R、DirecTV 7S和Spaceway F1 3颗卫星。[转载]中俄天然气协议签了也可能作废
中俄天然气谈判进入细化阶段付款方式待定
  21世纪经济报道日讯(记者何清)
“(中俄天然气协议中)未涉及预付款,俄方确实向我们提出了这个要求,但是预付款比较复杂,需要政府批准,但是不排除下次谈判中涉及这个问题。”5月22日,中石油总裁汪东进称。
  当天,中国石油(601857.SH)2013年度股东大会召开,董事长周吉平和汪东进都出席了大会。汪东进透露,俄天然气的进口价格,在中国未来的天然气的市场发展中,“是有竞争力的。”
  中俄天然气谈判历经十年,终于与5月21日签署了相关协议,然而据汪东进所言,谈判还有未尽事宜,仍需双方人员的努力。
  而由进口气与国内气价格倒挂所引发的气价改革问题,在股东大会上,周吉平也进行了回应,他表示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将于2015之前调整到位,到那时中石油进口天然气巨亏的局面将得到缓解,甚至彻底扭转。
  天然气谈判还将继续
  周吉平和汪东进都是21日晚23点后才匆匆由沪返京的,此前几小时,周吉平刚代表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简称俄气)总裁阿莱克斯·米勒共同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
  这并不意味着谈判的终结,“协议未涉及预付款,俄方确实提出了这个要求,但是预付款比较复杂,需要政府批准,但是不排除下次谈判中涉及这个问题”,汪东进坦言。
  在更早前有外媒称,谈判合同达成前,俄方一度要求中方每年提前支付下一年度的购气预付款——目前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要求就是提前支付,或以此前中俄管道石油贸易那样,以贷款换天然气。
  然而,中石油还是顶住了俄方的压力,并未在已签署的协议中同意这个条款。
  对于预付款模式,俄罗斯已将其应用于对乌克兰天然气供应。据了解,5月13日俄气向乌克兰发出预付款通知,已根据6月每昼夜1.14亿立方米的供气量,向乌方开出约16.6亿美元的预付款账单。俄气向乌方强调,这笔款项的最后支付日期是6月2日,如果不能足额支付,俄气将根据乌方支付的数额供应相应数量的天然气。
  “这意味着乌方需按此前签订的月供气最低限量1.14亿立方米/天先向俄方付款,如果再有超出,再以超出价格向俄支付;而不足的话,那么俄方将不再返还1.14亿立方米/天定金,这就是Take-or-payContract(必付合约)。”有中石油人士说。
  而中国读者更熟悉的“贷款换石油”协议,则是中方在双方交易尚未启动前,即支付给俄方一笔贷款,用于俄输油管道或相关油田的开发,“之后再以石油贸易量折抵此前的贷款。”
  上述中石油人士认为,这两种方式对俄方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在目前俄与欧盟因乌克兰问题发生矛盾,俄国内资本大量外流的情况下”,中石油无承诺预付费或贷款无疑是维护了中方的利益。
  “由于2015年底气源地恰扬达气田和向中国输气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才开始动工,因此中俄之间还会就细节进行磋商,不排除俄方会继续就这个问题向中方施压。”上述中石油人士称。
  但是,中俄天然气供应的大局已不可逆转,中方获得了“在中国市场上是有竞争力价格”成为定局。
  天然气价改2015年调整到位
  事实上,在中俄天然气协议签署的背后,是中石油天然气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提速。
  据了解,受过去中国天然气价格政策的影响,包括中石油在内的石油央企常常坐失天然气和LNG的采购良机,致使石油央企们往往不得不成为“高价气的买单者”。
  2005年前后,当国际天然气市场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时,国际气价开始快速攀升。“中海油和中石化都希望能够与国际卖家签署购气协议,但国内一些专家鼓吹石油央企垄断市场制造高价,导致这些央企都不敢贸然采购,坐失良机,看着国际气价从7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攀升至1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上述中石油人士坦言。
  5月22日,周吉平即坦言,公司进口气去年亏损200多亿,随着价改的推进,特别是存量天然气的价格调整,进口天然气的亏损会进一步降低。他向与会股东表示,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将于2015年之前调整到位,到那时中石油进口天然气巨亏的局面将得到缓解,甚至彻底扭转。
  据悉,根据201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天然气价格改革的通知”,国内天然气将分为存量和增量两部分,增量气2013年即按照相关政策施行“新气新价”,而已签署供气协议的存量气,则按照“老气老价”原则逐步进行调整。
  这意味着,2018年俄天然气抵达中国时,国内天然气价格全部按照“新气新价”原则向社会供应。
  为了进一步满足市场的天然气的需求,中石油还在页岩气和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上下功夫。“初步实现了煤层气的有序发展,2013年实现8.6亿立方米的商品气量,计划2014年实现12亿立方米的商品气量。”周吉平说。
  而在页岩气方面,他更表示,在四川、重庆和云南取得重要进展,页岩气开发最重要的是成本,公司计划不断通过技术、管理模式创新降低成本,达到商业化开发的要求。公司在积极引进国外技术,并不断自主化,取得较大进展。中石化取得较大成果,公司也在与中石化交流和探讨。
王安:中俄天然气协议签了也可能作废
和讯网日讯& 中俄签了个小单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访华前说,要给中方一个惊喜。大家肯定猜到了,天然气。
  果然,在普京两天访华日程的最后时刻,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了一项价值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供应协议。据外媒报道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商Gazprom将自2018年起,向中方每年供应380亿立方米天然气,协议区间价格或将为350美元—400美元/千立方米,协议期限长达30年,供气管道有望于2014底开建。
  诡异的是,这似乎是中俄之间的大好事,象征着中俄友谊。但在普京访华期间,中方以中石油出面放出冷风,5月21日中石油发言人毛泽峰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这项协议不会在此次普京访问期间达成,“目前进口价格和国内销售价格背离,我们进口天然气一直在亏钱,不能再亏了。”一点也不讲友谊。果然,已签署的49项协议,独独没有天然气。
  中方之所以硬气,盖因为在这轮中俄博弈中,中国占据主动。俄罗斯因乌克兰危机而被欧美国家制裁,俄急于转向中国和亚洲寻找盟友和市场。而中国虽然是能源需求大国,虽然急需保障能源安全、改善能源结构,但中国对于俄罗斯天然气依赖小,无非就是多了一个来源而已,签署的天然气量仅为中国需求的十分之一。另外,中国四川天然气探测取得突破,北美有可能向中国出口液化天然气,这些都是谈判的筹码。
  此天然气大单中国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一般认为,中国赚了。
  假设合同总价仅包括供气的成本价,按照30年期、每年供气380亿立方米来算,合同的价格为350美元/千立方米。此前塔斯社报道称,Gazprom预计价格在400美元/千立方米,而中方的价格在350美元-360美元/千立方米。另外,俄罗斯向欧盟的售价约为369美元/千立方米,俄方坚守这一卖给中国天然气的底价;而中国从中亚进口天然气的价格在353美元/千立方米,中国也不愿意高于这一价格。
  似乎协议达成的价格落在了中方预期的下限。
  但这只是简单计算,这个价格有可能是一个公式,包含了通胀、物价、成本在内的多重变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冯玉军称,“谈判的难点不仅是价格高低,更重要的是天然气定价公式如何确定,是和石油价格挂钩还是和地区液化天然气(LNG)价格挂钩,是否考虑预付款因素等。”
  然而从中俄谈判历程上看,中国似乎亏了。
  1999年,俄天然气集团和中石油达成意向性的天然气出口协议,俄方开价180美元/千立方米,中方出价165美元/千立方米,后因国际能源市场价格飙升,双方未能签署合同。哦,价格只是此次协议价的一半。当然,那是不同的年代。
  2006年3月,中俄签署《供气谅解备忘录》,俄承诺修建东西两条天然气管道,计划从2011年起的30年内,每年向中方出口600亿-80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个年供应量,比此次签订的协议量要多出一倍。2008年,中俄建立副总理级常规天然气谈判机制,俄方开价300美元/千立方米,中方出价200美元/千立方米。中俄差距拉大,似乎都不着急。
  2009年,中俄两国元首签署《天然气合作谅解备忘录》,10月两国签署协议规定从2014年或2015年起,俄每年对华输送700亿立方米天然气。仍比此次协议多一倍。2011年10月,中俄总理第16次会晤,价格未达成一致,谈判近破裂。
  此次虽然签订了协议,但供气量只有十多年前谈判起步时的一半,可见中俄双方都很谨慎,都留有回旋余地。实际上,当下各国政治都趋向透明化,哪一位政客都不大可能为政绩损害本国利益,何况实际谈判还是在公司之间操作。所以说谁亏谁赚,都不会差得太远,就看怎么说了。
  从政治上来说,中俄之间需要这个大单。201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超过5000亿美元,中日超过3000亿,连中韩都超过2000亿。而中俄努了半天力才900多亿,没了经贸关系,还怎么抱团取暖?
  过去10多年,中国天然气消费从2000年的不到300亿立方米,增长到2013年的1676亿立方米,2020年预计超过4000亿立方米。2013年,中国从土库曼斯坦、卡塔尔、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就进口了353亿立方米天然气。所以中俄380亿立方米的协议,还是有分量的。
  俄罗斯两头押宝玩大了
  从中俄石油贸易谈判的曲折,以及中国今后几十乃至上百年必然的对能源的进口需求来看,此次中俄天然气贸易,只是一部戏剧的一个小插曲。
  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但石油、天然气都大量依赖进口,煤炭至今还占能源消耗的70%。中国很早就开始能源布局。
  单看2004年一年。春节后,胡锦涛主席出访法国,虽然法国人在埃菲尔铁塔上专门为中国人点亮了280盏红灯,但胡锦涛访法,政治意义多于微观操作,务虚效果大于近期结果。更为务实的操作是在法国之后,胡锦涛对非洲3个石油输出国埃及、加篷和阿尔及利亚的访问。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胡锦涛的前人有毛泽东、周恩来,虽然老人家不一定想到,有朝一日会和这些黑兄弟们有石油交道。多年来中国多次无偿援助非洲国家,医院、探矿、农渔业、路桥等,还减免了非洲数十个国家的数百亿元人民币的债务。
  中国石油进口的多元化政策是逐步形成的。过去中东是中国最主要的石油进口渠道,2003年中国进口的8000多万吨石油中,70%左右来自中东地区。这种单一管道对中国来说极为危险。
  此前,中国对俄罗斯提出的铺设油管设想不积极,后遇俄罗斯石油安大线之挫,便又回过头面向非洲。到2003年,中国从9个非洲国家进口原油总量达2218万吨,是继中东地区之后中国原油进口的第二大来源地。但是在非洲,中国已很难进入那些被西方公司勘探出具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地区,中国的机会只有在新兴的产油国,如赤道几内亚、乍得、喀麦隆、尼日尔、科特迪瓦等。
  在胡锦涛出访期间,美国驻华使馆人员与中石化进行接触,要求中国人退出竞标伊朗油田。此前2003年12月,中石化在伊朗卡山区块成功打出高产油气井。同时,中石化除了参与竞标开发伊朗16个新油田,还获邀参与开发伊朗第二大油田阿扎德干德项目的竞标。
  美国政府凭什么直接向中国的石油公司施压?据介绍,中国几大石油公司当时分拆在美国上市时,美国政府曾与其事先有约,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不能涉足美国指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石油勘探开发,尤其是中东几个主要产油国。为此,中石油、中石化在海外的勘探开发活动都是以母公司的形式走出去。美国人花了美金动了枪炮流了血,当然不容外人介入。
  回过头说中俄。对于东亚,一年多来普京在通往中国的安大线输油管和通往日本的安纳线输油管方案中左右逢源,待价而沽。此时,没有主义,也没有兄弟,只有利益。
  2003年是日本同中国竞争俄罗斯石油最激烈的一年。1月,日本首相小泉访问俄罗斯,要求修建安纳线。3月,俄罗斯能源部决定把安大线和安纳线方案合并,通往大庆的支线优先开工。日本得到消息后,速派官员游说,表示可以为安纳线方案投资70亿美元。日,俄工业能源部部长赫里斯坚科告诉中国驻俄大使刘古昌,俄政府决定放弃安大线计划。在这种背景下,9月21日,温家宝总理对俄罗斯进行了5天访问,议题包括俄罗斯加入WTO的双边谈判和反恐,当然,还有石油,中俄双方都用“非常成功”来形容温此行。然而此后,俄罗斯表示将依然采用安纳线,以俄罗斯在日本海的海港纳霍德卡为终点。
  10月14日,普京笑容满面地来到北京,但依然没有石油。在种种坏消息之后有了一条好消息,哈中石油管道项目二期工程开工。中国退出安大线竞争而转向哈萨克,使俄罗斯远东石油方案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力至少下降了50%。对此,俄国人马上示好,称将考虑通过哈中管道向中国出口石油。
  这回轮到日本人跳出来了。日本媒体称,日本政府已经改变了以往“不偏重北方领土问题而全面发展两国关系”的做法,重新确定将领土问题作为日俄双方谈判重点的立场。
  俄罗斯两头押宝,玩大发了。
  中日也有直接的石油对抗。2004年1月,中国大庆停止向日本出口原油,这项出口贸易始自1978年。2003年,中国对日出口原油300万吨。作为一项长期贸易协定,大庆原油对日出口得到了两国政府的支持。那么,此次停止出口有什么背景?海春晓油气田。
  2004年5月末,中方在东海春晓油气田动工的消息传出后,日本媒体就像炸了锅,中日关系大幅降温。春晓油气田位于浙江宁波市东南350公里的东海西湖凹陷区域,由4个油气田组成,总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油气田开发是一个四方合作项目,包括中海油、中石化、优尼科和壳牌。之后,优尼科和壳牌基于“商业理由”,决定从海春晓油气田项目撤出。
  协议签了也可能再废了
  10年前的剑拔弩张,早已使西方头疼。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发文《美中两国将为石油发生冲突》:67年前,急需石油的日本为保证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而实行了一项积极的扩张政策,最终使其陷入一场世界大战。如今,另一个亚洲大国正渴求石油,那就是中国。
  今日世界与70年前已大不一样,冲突和竞争是免不了的,但搀进去了更多的相互依存,这给抑制冲突注入了正面因素。法国《回声报》经济月刊是这样看的:中国是美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外的第一大供货商,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从中国的大量进口带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从经济增长总量看,过去十年间中国的增长额占全球约四分之一。中国的外汇储备在不断增加。当然,这是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中国不能停止购买美元(哪怕美元正贬值之中),否则就可影响其经济增长甚至引发社会动荡。而美国对中国的需要就像12年前对日本的需要一样,当年面对日本力量的迅速上升,美国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担心,但双方的战略冲突并没有出现。
  然而今日,对资源的需求已使中国与周边国家摩擦更加频频,对南海,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都有主权要求。此时,中国传统外交理念受到挑战,经济优先还是安全优先面临选择,和平崛起考验中国大智慧。
  10年前便有鹰派文章称:有人以为中国50年前参战朝鲜惹了麻烦,其实恰恰相反,中国正因为参了战、取了胜才避免了更大的麻烦。西方的规则是只尊重强者。当人人都觉得你软弱可欺时,你怎么可能安心搞建设?即使当年中国不出兵朝鲜,不得罪美国,那就能安生了吗?鸦片战争时中国得罪过谁了?人家的兵舰照样打上门来。太平天国信仰上帝基督,意识形态上比排斥西方的满清政府跟西方算是亲近多了,仍遭到西方列强和满清政府的联合围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是胜利的协约国的盟友,结果却是在巴黎和会上被要求把山东交给日本,引发了“五四”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跟美国是盟国,又不是共产党国家,结果美国在雅尔塔会议上把中国的权益当筹码送给了苏联,跟中国连招呼都不打一个。冷战时期,南斯拉夫不跟随苏联,搞不结盟,美国鼓掌喝彩。冷战结束,不结盟没价值了,美国随便找个借口就把南斯拉夫炸了个鸡飞狗跳。苏联存在时,美国说只要共产党下台就天下大吉,等苏联真的解体了,美国马上搞北约东扩,支持车臣独立,肢解削弱俄国。
  传统的理念已经不能解释现实。而且注意,今天闹得很凶的菲律宾,2004年9月上旬,与中国签署了合作勘探石油的和约。外交人士指出,这标志着中国政府多年来争取通过双边协议来解决南中国海领土纠纷的努力取得了突破。
  突破完了可以又回去,天然气协议签了也可能再废了。没有一成不变的。
  作者简介:王安,和讯专栏作者,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学统计。曾任中国青年报《经济蓝讯》主编,现供职《证券市场周刊》。其间辗转在若干媒体,体制上有央媒、行业报、民媒、夫妻店、打着中央旗号的个体户,形式上有报纸、杂志、航机杂志、电视、网络之类,间或写书,著有《25年》、《老大中国为何步履沉重》、《股爷天下》等。
国研中心宣晓伟:借力页岩气新格局也从美国进口天然气?
天然气市场已经形成中国需要进口、美国需要出口的格局,两家如果能合作就是共赢。
  21世纪经济报道日讯(记者王尔德)
中俄两国政府签署天然气合作协议仍在引发关注,协议主要是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
  “这份协议的签署将有利于缓解未来我国天然气供应不足的问题,但要真正保证中国的天然气供应安全,最为重要的策略是在提高本国自身的生产能力外,尽可能地实现天然气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不要把大多数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部研究员宣晓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
  在宣晓伟看来,美国页岩气的革命改变了全球天然气的市场格局,美国连续四年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气国,并且成为中亚、中东、俄罗斯之外的一个新的全球天然气供应中心。这也从美国进口天然气、填补需求缺口带来了机会。
  就中国是否应该以及如何从美国进口天然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宣晓伟。
  “中国需要进口、美国需要出口”
  《21世纪》:为什么你认为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为中国从美国进口天然气、填补需求缺口带来了机会?
  宣晓伟: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正在改变美国乃至全球的天然气市场格局。在过去5年里,美国页岩气产量增长超过20倍,页岩气产量占天然气总产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20%提高至2013年的40%,美国已经连续四年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气国。页岩气革命正在推动美国由一个天然气进口大国转变成天然气出口大国,2009年美国天然气出口为303.2亿立方米,2012年已增加到458.6亿立方米。由于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产量的爆发性增长,使得美国国内的天然气价格一路下滑。2012年4月曾经跌至每百万英热量(以下简称MMBtu)不到2美元(约为0.5元/立方米)的最低点,现在也维持在3-4美元/MMBtu的价格水平。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对天然气的进口正在飞速攀升。2009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为76.3亿立方米,2013年天然气进口量达到53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从5.9%快速增加到31.6%。
  目前出于治理雾霾天气的迫切需要,各地纷纷推出的“煤改气”举措将大大地增加天然气供应的压力。随着天然气供需缺口的加大,“气荒”现象的发生可能会越来越频繁。
  因此,客观上中美两国在天然气市场上形成了中国需要进口、美国需要出口的格局,两家如果能够合作就是共赢。
  《21世纪》:从能源安全、经济性和中美关系的角度,我国要向美国大量进口天然气是否可能、可行?
  宣晓伟:在全球化格局下,一个能源进口国若要最大程度地保障自身能源安全,最为重要的策略是尽可能地实现能源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对于天然气的进口同样如此。在紧迫的环境治理压力下,我国的天然气使用及其进口未来将不得不大幅度上升,若能增加美国这样一个极具潜力的进口来源,无疑有利于保障我国天然气安全。
  更为关键的是,我国若能实现从美国进口天然气,将扩大自身回旋余地,使我国可以更好地利用各个出口方之间的竞争,有助于我国与现有的中东和中亚等地区的出口方在相关谈判上占据更多主动,更大程度上争取进口主动权。
  从经济性上看,2013年我国液化天然气进口价格处于10-12美元/MMBtu,进口总量中的35%来自卡塔尔,其均价高达19.75美元/MMBtu。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分析,美国基准天然气井口价格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在3-8美元/MMBtu,再加上运输费及其它费用,从美国出口液化天然气到我国的价格约在8-17美元/MMBtu,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更重要的是,与亚太、欧洲天然气市场所采用的与石油产品价格挂钩的方式不同,美国天然气价格是由天然气市场本身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在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大增的情况下,这种定价机制更能及时反映市场的变动。中国若能实现从美国进口天然气,不仅在进口来源上更为多元,在进口天然气的定价机制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从中美关系来看,目前消除两国“互疑”、增进“互信”是推动中美关系继续深化的重要内容。天然气贸易的特点是由于天然气很难大规模低成本储存,而且需要修建昂贵的基础设施(管道、液化气站等),因此要求贸易双方有高度的互相信任。从这个角度看,中美双方如果能就大规模的天然气贸易项目达成协议,既是对中美双方关系的一个考验,也是增强双方互信程度的一个重要契机,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美间的贸易顺差。
  “相当的不确定性”
  《21世纪》:按照美国《天然气法》,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国家(如澳大利亚、韩国等20个国家),可自动获得美国的天然气出口许可,而包括中国在内的那些未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国家若要进口美国天然气项目,需要得到美国能源部和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FERC)的联合批准,这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障碍。
  宣晓伟:美国能源部会基于“天然气出口到非FTA国家是否符合美国公众利益”的角度对项目进行审批。目前美国国内正在展开激烈的辩论。支持方认为天然气出口有助于增加相关就业、提振有关产业和刺激经济;而反对方有的站在美国天然气下游产业的立场(化工行业等),认为出口天然气将导致美国国内天然气价格上涨,从而削弱这些行业的竞争力和影响相应的就业;有的反对意见则认为目前的页岩气开采已对水资源造成影响,天然气大量出口则可能带来环境的破坏。
  实际上,在奥巴马政府的第一任期,美国能源部和FERC早于2011年批准了CheniereEnergy的SabinePass出口项目,为美国向非FTA国出口液化天然气开了口子,这也是目前美国唯一一个获得能源部和FERC联合批准的面向非FTA国家的天然气出口项目。
  为了创造就业和改善贸易收支,奥巴马政府在进入第二任期后,进一步有限度地放松向非FTA国家出口天然气的限制。2013年,美国能源部又批准了Freeport、LakeCharles和Dominion的CovePoint三个项目,这些项目均获准向非TFTA国家出口液化天然气,但它们还需要得到FERC的批准。截至目前,美国能源部批准的项目一共4个,总出口能力为4945万吨。此外还有16个项目在申请中,规划产能达16292万吨/年。
  至于美国能源部和FERC未来是否会加大批准力度,还存在着相当的不确定性。不过,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向美国政府咨询天然气出口的事情。
  国内“气改”是根本保障
  《21世纪》:对推动中国从美国进口天然气,你有哪些政策建议?
  宣晓伟:首先我国政府应该更为积极主动,充分利用中美战略对话等磋商机制,将推动中美两国的天然气贸易作为增加两国互信与合作的重要内容。
  其次,是在企业层面,一方面要加快国内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尽快形成有利于扩大进口的天然气价格机制,让更多企业尤其是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到天然气进口中来。民营企业的身份会有助于降低相关的敏感性,从而有利于项目的审批通过。另一方面国有重点企业也要充分发挥其跨国经营和部署的优势,既可尝试直接从美国进口天然气,也可利用那些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进行加工中转。
  事实上,由于目前液化天然气的贸易日益复杂,交易的链条也越来越长,经常会由第三方的中间商来撮合买卖双方的交易,我国企业应充分利用已有规则,来合理合法地规避相应的限制。
  再次,即使我国直接从美国进口天然气的障碍还一时难以克服,但充分利用原先向美国出口天然气国家(例如加拿大)形势的变化,有针对性地扩大对其的天然气进口,也是保障我国天然气进口来源的一个重要举措。
  最后,目前已经有不少的预测表明,尽管目前全球天然气市场的供求仍然呈现“紧供应”偏向于卖方市场的格局,但在年后,随着美国页岩气市场的继续发展,以及澳大利亚等一些供应国的大型项目陆续投产,全球天然气市场很可能会进入到“宽供应”而偏向于买方市场的格局,即呈现出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
  事实上,正是担心“宽供应”格局下天然气价格可能的下跌趋势,在北美,一些液化天然气出口终端渐渐难以吸引到买家;而几个澳洲项目由于成本超支而下调规模或推迟建设。亚洲的消费者也迟迟不肯签订20年供货合同。
  就国内而言我们应密切关注国际天然气市场的转变,在天然气市场管理调控上的方式做出适时之变,有效推进中国天然气的市场化改革,是保证中国天然气供应安全的长治久安之道。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多少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