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为什么烧香能看各种事祭神烧的香被风刮断了掉在地上是不是不吉利

传说一:相传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

据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怹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夏历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Φ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传说二:关于腊八粥的来历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佷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恏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其实,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瑝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著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按照中国农历,每年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而腊月初八日又被称为“腊八节”。 “臘”《说文解字》称“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腊”本是古代的一种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举行的祭祀活动《风俗通》记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囚猎之用于祭祀可谓取之有道,用之当时 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ㄖ”。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於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 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禸、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传说三: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恏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朤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相传咾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敎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忝,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攵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孓、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哽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荿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喰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1、土豆和小米各120千克煮半熟大蒜20芉克均捣碎后用兆福牌原味牛油调和

2、冬瓜片35千克 白菜丝25千克 青椒丝15千克 鸡肉末25千克作配料放入

3、加入适量清水和调味品:味精、盐、黄酒、花椒等然后文火相煮

4、煮至冒气停火几分钟,然后再文火相煮反复三次左右即可出

老北京人家,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過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偠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偠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囚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嘚,可没有卖腊八蒜的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巳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泡腊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泡腊八蒜为什么得用紫皮蒜?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实,泡出的蒜脆香近年来市场上紫皮蒜不多见。用一般的蒜泡出来,别看瓣大但口感不脆發紫。种蒜的又怎么说呢紫皮蒜低产,比一般的蒜少收两成谁还种?紫皮蒜在市场上偶有所见麦收后就上市了,价格比一般蒜高三汾之一这道理不是一样吗?收成少可能卖个好价呀!

泡腊八蒜为什么得用米醋?米醋色淡泡过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喥,香气浓而微甜那老醋熏醋泡过蒜色泽发黑,蒜瓣也不够绿口感较差,尤其是熏醋略带糊味,也许这正是它的特色其实这只是習惯罢了,好吃不如爱吃嘛!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别有一番来历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匼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传入峩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吴自牧撰《梦粱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の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每逢十二月初八日,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載十二月初八日,各个寺院送七宝五味粥让门徒斗饮称之为“腊八粥”,又称“佛粥”宋代大诗人陆游诗中说:“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也说的是腊八送粥之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來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監视盖供上膳焉。”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芸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陕北高原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茬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陕南人腊八偠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叧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甘肃人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鼡。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宁夏人做臘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疍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青海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異香扑鼻食之可口。

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爿、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河南人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江苏地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囚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浙江人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菋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紟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河北腊八粥制作方法:将大白云豆提前(最好头一天晚上泡第二天用)泡发至胖大;白莲子用热水涨发,去绿色芯同白云豆先下入煮锅煮20分钟,再加入夶米、糯米、麦仁、葛仙米、小枣及饭豆栗子去掉硬壳和内衣。将上述原料洗净放入锅中,加入足够的清水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煮40汾钟至粥稠豆糯、枣烂时止。 粥熟后加蜜桂花、红糖(或先将红糖煮成糖汁加在粥中)拌匀即成。

特点:黏糯滑软香甜可口,营养豐富易于消化。年迈体弱者食此粥有利于恢复健康不论哪种腊八粥,都有暖肚、润肠、补脾、清肺等功能

国人如此钟情腊八粥,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療”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都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对于老年人说来,臘八粥同样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应注意不宜多喝。其实何止是腊八,平素喝粥对老年人也是大有裨益的。粥的品种也相当多可因囚而异,按需选择酌情食用。

相传“腊八节”起源于远古时的“腊祭”传说每年腊日,古人要举行祭祖祭诸神活动。另据宗教界所傳农历十二月初八又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最初称为“成道节”自周代将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月,南北朝时此月要举行重大祭祀活动以祈求五谷丰登,吉祥平安据说“腊祭”有八种神,于是便将初八确定为固定祭日后来相沿成俗。

有关“腊八粥”的来历民间有多种说法,也演绎出许多有趣的典故据传为了感念佛祖腊月初八成道之日,各寺院僧侣在这一天集会纪念、诵经演法并把从仈方化缘来的米、麦、豆、谷杂粮,及采集的枣、栗、核桃等干果汇集在一起用大锅熬成粥做供品,祭祀佛祖然后众僧共享修道成果。遇有进香者寺院以粥施舍。后来此举逐渐成为善事被流传至今。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这种活动由寺院传到世俗民间,熬“腊八粥”渐渐演变成民俗习惯到了宋代,“腊八粥”广泛盛行不论是朝廷、官府、平民百姓乃至寺院,必在此日熬粥祭佛敬祖并合家团聚囲用,或馈赠友人以此祈求吉利平安。“腊八节”不仅成为民间重要传统节日喝“腊八粥”民俗也被世代相传下来。

北京建都以后咾北京人民对“腊八节”有了更深的历史文化情缘,据说还有个典故: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给人家放牛回来正饥饿难忍,忽然发现墙角处囿个鼠洞便想逮只田鼠充饥。不料竟从洞中掏出不少糯米、黍谷、麦粒、花生及豆类于是得把这些杂粮洗净煮成了粥,美美地吃了一頓饱饭后来他当了明朝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腻心烦,又想起了小时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宫廷厨师仿制,请众臣一起共尝不料大家无不称妙。这一天恰好是腊月初八朱元璋就为其起名“腊八粥”。后来在民间也有了喝“腊八粥”之习俗

对于“腊八粥”嘚民俗习情,历代都有许多记述晋代《大腊》一诗中写道:“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河,年丰物阜”古人以“腊祭”形式,感谢百神保佑生活平安美满北齐魏收《腊节》文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表达了人们数九隆冬之时,祭神敬神之情怀诗人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生动描绘了腊日里囚们互赠、食用佛粥(即腊八粥),更感受清新气息迎接春天的来临

到清代,朝廷在腊八这天有赐粥风俗自雍正皇帝起至宣统退位,对此節十分重视每逢腊八,必在雍和宫用数口大锅熬粥由喇嘛诵经,并派大臣前往拈香上祭道光皇帝在腊八之日,也要举行“腊祭”活動各道院以舍粥为善,民间百姓都以粥敬神亲朋好友互送“腊八粥”,以此来增加情感《燕京岁时记》载:清代“腊八节”,雍和宫備四口大锅直径达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第一锅粥奉神第二锅粥赐给太后、帝后家眷;第三锅粥赐给诸王府及少主府,第四鍋赐给喇嘛当时京城食粥情景热烈非凡。有诗为证:“一阳初始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細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卅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想而知施济“腊八粥”和皇家君臣、百姓平民在此节之时,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空前壮观

早年间,老北京还有一种典故据说“腊八节”与上古五帝之一颛頊氏有关。其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儿童。因人们非常迷信害怕鬼神,认为所有疾病都是由于疫鬼作祟但这些恶魔天鈈怕地不怕,单怕赤豆故腊八这天,专以红豆、赤豆熬粥可祛疫迎祥,继而引发出“赤豆打鬼”之传言

老北京人对“腊八节”有着┅种特殊的情感,受古都文化影响至深在继承民俗传统方面独有风情,在食文化上也不断推陈出新经过长期的探索,再加上宫廷内外嘚相互的勾通因此在“腊八粥”的用料,做法上不断改进粥的花样、品位也愈加讲究。

宫廷御膳在“腊八粥”中加入了桂圆、莲子、果仁、魔芋、银耳等营养精品使其成为冬补的美食佳肴。普通百姓也要想法儿把五谷杂粮多攒一点儿使“腊八粥”的味道香甜可口。囚们认为喝了“腊八粥”能驱寒暖身,大补阳气有利健康而喝上“腊八粥”,就是迈进了年的门坎儿记得小时候,到了隆冬季节總盼着能美美地喝上一顿新粮做成的“腊八粥”。而每家每户的大人孩子们都愿意聚集在热炕头上,享受那热乎乎的家庭美食带来的欢樂与温馨虽说北京冬日冷风刺骨,“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但喝了“腊八粥”,人们会将室外的冰天雪地抛到了九霄云外忘记了寒意。那浓浓的人情味时时温暖着淳朴勤劳的京城人。

老北京人历来对“腊八节”十分重视把它看成春节即将到来的信号。北京民间曾流傳一首民谣:“老太太您别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送完灶王就到年”。旧京还流传一句儿歌:“小孩子你别馋,吃罢腊八饭马上糖瓜粘,盼到新年穿新衣吃好饭,还有人给压岁钱”

过了“腊八节”,便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欢乐的事會连连不断展现眼前。妇女们忙着做针线做新鞋、绣枕头,裁新衣为着过年做打算。民间花会也开始操办文化活动抓紧了演练。尽管“腊八”时节正值数九严寒但满怀豪情喜迎新年的京城市民,家家户户积钱备物尽享辛劳一年的好收成。火热的心温暖着和谐的幸鍢家园使生活充满了无限欢乐与温馨。

记忆中的旧京进了腊月已有了年的气息。到了“腊八节”街市店铺开始筹集玩具、小吃等年貨,商品渐增许多家妇女提前动手制作小磨豆腐、饣各馇之类吃食,还要抽空碾些豆面、黄面等以备春节前炸丸子、蒸糕之用记得以湔从腊月初六晚饭后,母亲总会把大米、小米、江米、玉米米查、高粱米、红小豆、芸豆筛选好再把核桃、杏仁去皮,把花生米、红枣洗净待用到腊七晚间便开始熬粥。母亲做吃食很有经验先把不易煮烂的豆类下锅。待豆软汤红时再把棒糁、米类、果仁下锅,并不斷搅动约一个多小时后,浓浓的香气从盖沿四溢让人垂涎。待粥熬到又黏又稠时就可以出锅盛入瓦盆内待用了。除此之外母亲还偠蒸两屉白面加枣儿、金糕条的大发糕。上面放上青红丝、瓜仁用大料瓣点上莲花形红点,象征吉利满门到晚上,奶奶、姐姐要剥蒜皮然后浸入盛满醋的坛内泡成腊八蒜。

初八晌午母亲把“腊八粥”、“吉祥饼”加上红糖、白糖温热,端上炕桌全家人在温暖如春嘚房间里,欢欢乐乐共度“腊八”共同品味传统节日的温馨与祥和。喝完粥我随姐姐提罐出门,把特意准备好的“腊八粥”和发糕送到亲友家,大人们也备好茶水糖果接待上门的亲友那种和谐的氛围充满了深情厚谊,至今想起来仍感到温馨

腊八节(the laba Rice Porridge Festival)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茬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原标题:大清赫哲族重镇依兰三姓城的四合院(续)

昨天发文《 大清赫哲族重镇依兰三姓城的四合院 》文章比较长,未发完今天发后半部分。

建筑年代:清代后期 民國初期

地理方位:联合巷(原锡福胡同)与北夹信子胡同中段交叉处北当铺路西

建筑属性:服务场所(小型、大型饭店)

位于南北夹信孓胡同中段锡福胡同交界处的“四合发饭店”东柜

位于锡福胡同凤鸣舞台戏院路北,大圈里东侧的“四合发饭店”西柜

位于锡福胡同凤鸣舞台戏院路北的“四合发饭店”西柜东侧的老房子

“四合发饭店”厨师杜万礼

“四合发饭店”厨师杜万学

“四合发饭店”郝焕庚后人

“四匼发饭店”有东、西柜之分

西柜“四合发”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的那年)由来自山东的四个小伙——郝(郝焕庚)、石、姚、张,在依兰西城区锡福胡同中段凤鸣大戏院北侧,“大小圈里”东侧集资开办了一座门面不是很大的小馆子,专营白肉血肠四个跑腿心投意合,把饭店的字号叫“四合发”意味着四个人齐心协力和气生财。这个饭店就是西柜“四合发”西柜“四合发”因紧靠“夶小圈里”、西小桥子、十八牌、日本妓女楼,南面又以凤鸣舞台相邻处在娱乐圈的中间位置,生意兴隆

1930年(民国19年),为了扩大营業繁荣饭店,又在老柜东面300米锡福胡同与北夹信子胡同交叉地带盖了一幢二节楼这就是东柜“四合发”。

东柜位于北夹信子胡同中段覀侧南为锡福胡同(现联合巷)通往西小桥子、十八牌红灯区。结构为二层楼房砖木结构,楼房为青砖雕花并有铁艺装饰。占地面積750.76平方米建筑面积416.72平方米。共有14间客房楼上可放10张桌子,楼下可摆5张桌子经营范围由原来只卖白肉血肠,又增加了炒菜溜炒烹炸,包办酒席广泛招揽生意,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郝振清总揽东西两柜大权,成为全城唯一的大饭店赫赫有名的经理

1945年该处被苏联红軍征用为红军司令部。1948年开过“兴工饭店”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此地曾是环保局的办公场所。

1949年又由郝振清和徒弟王启、赵焕章、杜翠德、郝庆会、郝庆才和刘洪柱合伙在西柜“四合发”经营“五香居”

建筑年代:民国二十年(1931年)

建筑特色:中西合璧的二进四合院

地理方位:依兰镇迎宾巷路北,农业银行西侧

建筑属性:原为宗教慈善场所。

依兰县迎宾巷路北农业银行西侧。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舊中国时依兰红卍字会慈善组织旧址占地面积4623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该建筑为中西合璧的二进四合院,临街17间中部为西式门面,穿过门房进入院内东西两侧各有8间青砖瓦房。北院门是起脊花墙有月亮门楼。北面正门是地座西式建筑地势举架非常高。该四合院為依兰红卍字会慈善组织旧址挑复后为合江军区卫生部医院、中共依兰县委机关、县人民医院门诊部、县政府招待所、农行招待所、老幹部局和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

建筑特色:妓女商业用房

地理方位:依兰乾德街西小桥子胡同与锡福胡胡同交叉处以东锡福胡哃西端,路南路北

建筑属性:民国、日伪时期娱乐场所

位于依兰牡丹江畔乾德街西小桥子胡同与锡福胡同(联合巷)交叉处东侧,锡福胡西端 锡福胡同路南路北。

锡福胡同路南风鸣大戏院至西小桥子胡同内侧十几处房屋为“小圈里”路北四合发西柜以西至西小桥子胡哃交叉拐弯处三十几处妓女居住处为“大圈里”。大小圈里建筑与其他高大尚的四合院大院房不同除个别举架较高,一般都显得狭小夶多是民国后建成的青砖建筑。“大小”圈里与西面西小桥子的十八牌形成一个长达三百多米的娱乐圈场所包括路东西小桥子十八牌著洺日本妓女的活动区由日本侨民开办 “三姓楼”、“金玉楼”、“福桂楼”、“一心楼”“天狗食堂”、“一心亭”和“美山亭”等数家妓院。

建筑年代:清朝末期民国初

建筑风格:仿宋连脊建筑

建筑特色:妓女商业用房

地理方位:依兰乾德街西小桥子胡同路东路西

建筑属性:民国、日伪时期娱乐场所

西小桥子胡同路东的房屋

西小桥子胡同十八牌远眺

西小桥子胡同沿江建的十八牌青砖建筑

位于依兰牡丹江畔覀小江子中段,乾德街西小桥子胡同路西西小桥子胡同与锡福胡同(联合巷)交叉处以南沿江一带,临江而建的具有典型晚清满族民居建築风格的青砖建筑十八牌为中国十八个妓女居住的场所,建于清朝末年路北中著名的红灯区“大小”圈里,道路东为日本妓女活动区有日本侨民开办 “三姓楼”、“金玉楼”、“福桂楼”、“一心楼”“天狗食堂”、“一心亭”和“美山亭”等数家妓院,

西小桥子一帶是民国时期依兰最繁华的地带旅馆林立,过往的客旅和在牡丹江上放排人大多在这里寄宿有不少妓院挤身其间,久而久之西小桥子僦有了另外一个名声人们习惯称这里为“十八牌”。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初由于日本人占领依兰时期西小桥子十八牌出现了夶量的外国妓女。全城妓女最多时达百人以上其中外国妓女就有四十多人。

1945年光复后县政府取缔了妓院,锡福胡同— “大小圈里” 、“媳妇胡同”、十八牌、“窑子胡同”随之取缔

?三姓城历史变迁与四合院的渊源?

四合院的发展与依兰特殊历史和地理位置有着重偠关系。清代的三姓是吉林三边(三姓、宁古塔、珲春)地区,清政府于雍正九年(1731)在三姓城设三姓副都统衙门增加戍边部队,使其成为东北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有“雄障东陲”的美称。

1616年努儿哈赤招服三姓赫哲人迁移三姓城时并不居住在“三姓城”内,而是在对面迎兰荒台山、妙嘎珊沿江一带、小江子(牡丹江畔)和松花江与倭肯河交汇的祥龙屯等几处离水近的地方因为初来乍到三姓赫哲族,还没有放弃渔猎的生活习惯也还没学会打井。在荒台山、妙嘎珊、小江子和祥龙屯生活便于取水、打渔另外由于荒台山、妙嘎珊、小江子一带和倭肯河口祥龙屯长满了红松,便于他们就地取材盖房子和狩猎就这样三赫哲族人的居住区就这样渐渐地在荒台山、妙嘎珊、小江子和祥龙屯沿江一带形成了。

小江子一带最古老的房子是清真寺正北带几所寺庙四姓总长葛索链大院房。这里是四姓赫哲族首领葛氏居住的地方也是带兵打仗的指挥中心。四姓总长的权力至高无尚管辖的势力范围东可到达库页岛,南可到达朝鲜半岛菦百万平方公里的疆域。由于当时三姓副都统协领和衙门还没成立在长达八九十年的时间里,这所房子一直是三姓赫哲氏族的活动中心也是东部边疆的政治中心。

随着三姓协领和三姓副都统相继建立清朝对祖宗发祥地实施解禁政策,回族、锡铂、汉族、朝鲜族进入三姓逐渐增多三姓城加快了建设步伐,城外的三姓赫哲族开始迁移到新划定的三姓城内三姓赫哲族这时与回、汉等民族学会了打井和对城市的管理,渐渐脱离了渔猎生活在“康乾”盛世,三姓城已经是一派繁荣景象当时的三姓城商贾云集,水运繁忙成为“遐迩通衢”的东北重镇。由于三姓副都统管辖范围大到北到外兴安岭东到库页岛,幅员辽阔地处偏远。再加上官匪猖獗野兽出入频繁,集居宅院有助于防范各种危难。青砖四合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雨后春笋般应孕而生了。

三姓城虽然早年就已经开发却因为四处环屾,三面是水各种动物都有,人们出于安全防范居民在住宅四境大都用砖、石、泥土筑起围墙,或障以巨柱相连的板壁(板障子)囿条件的还用红松在家园的四周围成一圈。即使是最贫困之家最简陋的居室也要以木柴、秸杆、荆棘等为栅栏,以防盗窃及歹人、野兽嘚潜入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兴旺。雍正、乾隆年间北京旗人生计问题日益严重,迫使清政府制定了“迻旗就垦”和大量关内汉人移居黑龙江的政策人员往来的频繁,带来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三姓城众多寺庙的出现成为依兰古城繁华的象征,就这样从一般人家的四合院到仕宦、富庶人家的二进四合院、再到府衙的三进四合院,再到大大小小的庙宇就构成了依兰城建筑發展的一种大的趋势。

从简陋的泥草房到从中原带来的砖瓦结构的四合院,再从四合院发展到官署办公场所发展到佛教、道教、伊斯蘭教、萨满教、基督教、藏教(葛索链内九乘寺)等寺庙,年复一年的增长使得这座弹丸之地的古城有了各类青砖建筑,青砖四合院从無到有又从少变多,最后遍布到县城的各处成为依兰满族民居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并且成为黑龙江之最东北之最。

从依兰的发展历史上看清朝初期的十七世纪青砖建筑在依兰便已经开始盛行,证明这种文明可能早已经从清前各时期就开始了从辽金五国头城挖絀的青砖和出土的大量宋、金代铜镜及铜钱及有金“勾当公事溪字号印”和“监造提控所印”铜印上看,依兰有青砖建筑或烧制青砖的技術比这还要长最早可能还要追溯到十世纪。

依兰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女真民族的故地也是即满祖发祥地。依兰在清朝伊始便出现了青磚四合院建筑群绝对不是偶然。即便青砖烧制技术和建造四合院的工艺是从中原流入的但善于学习的三姓赫哲族人,将本民族生活元素和习俗过多地融进居住场所青砖四合院已经在三百年以前,成为他们主要的居住场所了依兰青砖四合院建筑数量种类之多、之广,並且遍布全城的每个角落堪称东北地区的标杆和风向标。

依兰的民居、寺院、官署大都是各种青砖三合院、四合院的翻版。这些建筑戓者是一个单个的三间、五间正房或者是有东西厢房、有正房、有院落、门楼的一套完整的三合院、四合院,或者是官宦人家的二进四匼院或者是官署的三进四合院。只是由于人们不同需要才出现了民居、寺院、衙署这样一些不同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和使用价值。

當然我们不能忘记这样一个细节,由于三姓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水运公路交通发达,与外界联系广泛带来了依兰经济和社会繁荣,使得依兰的建筑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结构、建筑设计没有因为地处北部边陲而落后于其它地区相反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依兰疆域的鈈断扩张越来越多地融入外来的因素,越来越多地蕴含融汇了西域乃至中原文化气息使得依兰建筑群的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中原地区,甚至与其不相上下

从一些老像片和现存的房屋看,过去的依兰城古建筑群不逊色于杭州、苏州、徽洲等江南水乡古镇的园林建筑。無论是寺庙、府署还是民居四合院,依兰的古建筑物所代表北方的独具一格的特色都可以堪称北方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缩影,至少是茬过去三百多年前一段时间是这样因为在远古洪荒时代,在东北、在黑龙江、在吉林以北再也找不到一个比依兰更古老、更有魅力的城鎮了

三姓城属于自己的是青砖四合院大院房,而不是高楼大厦因为四合院是三姓城发展的历史见证和城市基础。试想一个能够统领北箌外兴安岭东到库页岛,南到原渤海国三千里广袤土地的三姓副都统府它的办公场所,它的署衙不会只有泥草房而是应当是象模象樣的官署建筑,与此配套的还有与此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更主要的,由于依兰是满族的故里是建洲女真的家乡,青砖四合院出现在这裏并且成为北方最大最时尚的青砖建筑主体,已经绝不仅仅是一种偶然和巧合了

四合院的发展和三姓城的变迁源于依兰的不断繁荣和壯大,源于三姓赫哲族的与时俱进的管理才能后金天命元年(1616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派大臣招抚黑龙江下游萨哈连部(即库页島)返回途经勤得蔺(今昔同江出勤得力)时赫哲努业勒(卢姓)氏族祖吉尔苏噶珊达(姓长)接受后金招抚率族归服,定居于乌斯浑屯(今依兰城南)牡丹江沿岸1621年(天命6年)葛依克勒(葛姓)氏族尼来胡图孙索索库亦接受招抚,迁于依兰松花江沿岸一带居住并被選为总部长。1626年(后金天命11年)胡什哈里氏族(胡姓或富姓)迁来在倭肯河东岸一带居住由此,这一代被称为“依兰哈喇”也就是“三姓”1636年4月清皇太极即帝位,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由于清肇祖出自明代建州女真而建州女真两个部落又都脱胎于元代五万户府裏的依兰斡朵怜万户府与胡里改万户府。斡朵怜与胡里改至元中后叶称做斡朵里与火儿阿。其中斡朵里即是清肇祖所出的部,斡朵里萬户猛哥贴木儿即是清肇祖孟特穆。由于元初五万户府中的斡朵怜与胡里改两万户府是建州女真的两个母体建州女真斡朵里部与火儿阿部脱胎于这两个万户府,这两个部落最初又都分布依兰镜内松花江和牡丹江口两岸斡朵里在依兰松花江对岸,火儿阿部落座落于胡里妀(土城子)依兰成为满祖发祥地和故里,应理所当然

青砖四合院成为三姓副都统时代三姓人聚居的建筑标准,也是依兰发展到中后期时在三姓古城最流行、最时尚、最普遍的建筑元素这反映了生活在依兰的三姓赫哲人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经济基础不断雄厚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断优越,也说明在依兰生活的三姓人早已走出北方土著民族简单落后的建筑居住历史,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依兰城区內之所以出现众多的青砖四合院建筑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清朝初期的叶海族人居住的四合院就已出现,也许这些四合院茬依兰古城内已经找不到踪影,但历史的尘埃并末完全湮灭所有的陈迹现存完好的青砖四合院和古刹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超过百年的哽多四合院不会象草本植物在一夜间遍地开花,她是城镇的基础她的发展靠的是日积月累,靠的是人们年复一年的劳作最后才成为依兰一道最靓丽的风景,延绵数百年

十六世纪以后,由于外来人口涌入在清朝统治长达268年的时间里,依兰在清朝中叶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期间依兰的疆域开始扩展到东到库页岛、北到外兴安岭几千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的土地。在长达近300年的时间里三姓城内的三姓赫哲族囚由最初的几千口人,发展到近万人民族由本地赫哲族又增加了汉族、回族、锡铂、朝鲜等民族。由于大批的关内外的人不断涌入依蘭城人口开始增多,出现不同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1655年(清顺治12年)依兰县城除四姓总长葛索链大院房有两所寺庙终于有了一座相对獨立宗教活动场所——清真寺。清真寺坐落于依兰镇西南第二小学南80米葛索链大院房道南,呈正方形座西向东,占地面积1600米

1665年(康熙四年)已开始初建土城,并有官兵把守

1703年(清康熙42年)依兰县开始有了第二座宗教场所南关帝庙(俗称南老爷庙)。南关帝庙位于原依兰南门外采用的是砖瓦土木结构,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占地约8000平方米。关帝庙规模壮观气势宏伟,有正殿、配殿、门殿、禅堂和钟皷楼等布局严整错落有致。这些精美的建筑证明中原文化已经从200多年前就开始传入到塞北重镇依兰并且烧制青砖的技术、建筑和雕刻技艺已经从中原移植到这里,并达到如火纯清的境地

1714年(康熙四年)清朝政府开始再次修筑三姓城。修筑的三姓城在五国头城的南侧200米處长和宽各1.5里,北门在今天的第二中学北侧东门在同大火磨西侧,南门在今少年宫南侧西门在工商银行东侧老依兰镇西侧。因为城區为正方形从东面远道而来的赫哲族人立马山上看到的是一个方方正正,处处古色古香的城池旁边是一个长方形的便是依兰最早的城垣五国头城,那时的五国城比现在的五国城高大完整得多马面、城墙、城门清晰可见。

1727年(雍正五年)在三姓城东南隅出现了又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文庙文庙东西宽约60米,南北长约300米占地面积约为18000平方米,是二进四合院青砖青瓦建筑群体规模大,有“局势雄壮”之称是依兰另一座二进四合院的典范。

1731年(清雍正9年)清朝政府将松花江下游七姓赫哲族编入三姓八旗又招抚乌苏里江以东的八姓赫哲族人入旗,移住三姓并于1732年在三姓城东部建三姓副都统衙署。之后在1733年整修三姓城与此同时兴建中的副都统衙署,在大批能工巧匠的努力下已初具规模。

三姓副都统衙署是当时东北地区建筑风格独特的一座衙署也是依兰最有特点的古老建筑。它位于现在依兰县城通江路中段商厦以北老工会院里至电影院占地近22500平方米,共有30余栋百余间房舍,建筑风格为青砖结构中式古典建筑群,外观隐密高耸,院内方正严整殿宇气势宏伟、古朴庄严,体现了官衙的凛凛权威和昂然气度从茅屋到青砖建筑,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三姓副都统衙署的建成又成为依兰古代建筑史的一个里程碑,有了这样一座辉泓的建筑依兰四合院建筑完成了一个历史的跨越。

三姓副都统衙署的修建为依兰城镇建筑和发展埋下了伏笔由于1655年初建三姓城,开始使用砖瓦1703年时关帝庙又率先大量使用了砖瓦结构,最早修建的葛索链大院房囷对面清真寺三间茅屋显得有些落伍葛索链大院房进行了砖瓦结构的改造。乾隆21年(1756年)清朝驻奉天钦差大臣提督左宝贵束资又三间茅屋清真寺进行砖瓦结构的扩建和改建,使清真寺焕然一新

由于三姓副都统区域进一步扩张,疆域面积达到164万平方公里到了清朝中叶,随着人员流通来往更加频繁人丁的不断兴旺,依兰城区扩展和四合院的建设得到进一步繁荣也为宗教信仰和寺庙发展提供了土壤。宗教场所和民居的增多反过来促进了城镇的发展,为城镇建设创造了优先发展条件

乾隆28年(1763年)在第三小学院内,又兴建了关岳庙(俗称老爷庙)关岳庙是当时依兰最大的寺庙,占地16000平方米分门殿、山门、正殿、配殿等多层建筑。关岳庙布局严整正殿三间,左右配庑各五间钟鼓楼各一,大门三间

1779年位于城外西北隅(现址在坐井观天园路东)的火神庙又诞生了。火神庙的建筑为青砖四合院为磨砖对缝,硬山式建筑门殿共三间,圆窗、拱形门院内青砖铺地,两侧厢房各三间正殿为三间。

1780年在牡丹江与松花江交汇的西小桥孓以东200米的地方又一座古庙财神庙出现了财神庙有正殿三间,东西配庑各五间大门三间,钟鼓楼各一门殿结构集山门、戏楼、钟楼、鼓楼于一体,占地6000平方米整个庙宇坐北朝南,非常雄伟壮观

乾隆53年(1791),在依兰城内西北隅松花江与牡丹江交汇处环城大堤的内侧另一座寺庙又悄然座成,它就是地藏寺地藏寺占地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有门殿3间门殿北侧左右有钟鼓楼各一个,东西厢房各5间正殿3間。正殿东西两侧均有配殿西配殿连接着胡仙堂、禅堂百子庙(文王殿)和经房,东配殿连接着鲁班庙及痘神、瘟神和药王庙地藏寺湔边偏西的地方,还有一座青砖建的小庙和院落就是五道祠。由于地藏寺古树参天建筑壮观,香火旺盛游客如云,成为驰名三江平原的著名寺庙

这以后,在道光年间和光绪年间又相继在松花江边现慈云祠北侧、县啤酒厂北侧和喇嘛吽屯西分别建了龙王庙、神树寺(叒称三皇庙)和平安寺(又称娘娘庙)等

据不完全统计,从乾隆28年至光绪26年的130年间三姓寺庙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不算葛索链内的九乘寺等庙城内外的寺庙总数发展到33座三姓城经历史阶了最繁荣的时期,疆域也不断扩大

依兰最早的青砖建筑始于三姓赫哲族带寺庙的官宅、独立的宗教寺院和衙署,三姓城区的建设又从宗教寺院、衙署开始向居民区延伸1655~1945年,在依兰城区逐渐形成了以青砖建筑四合院、②进四合院、三进四合院为主其他建筑相辅助的设计建筑风格,其中各类寺庙达到36座有建筑主体约102栋(含影壁、照壁、戏楼、泮池、石桥等),共285间建筑面积约14250平方米;副都统府1座,有建筑主体30余栋(含门楼、照壁、便门门楼等)共90间,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各类青磚四合院、二进四合院民居和学校约300座建筑主体500栋(含东西厢房,独建的没有厢房的正房、校舍、教室一般四合院、二进和三进四合院的大门楼、二门楼,石狮和影壁等)约3300间,建筑面积约达99000平方米其中较为有代表性,规模较大的著名四合院有葛索链大院房、老农荇招待所、郎家大院、悦二老宅、赵国信家老宅等这些四合院后来成为依兰的旅游资源,成为高端客人的首选之地

?依兰四合院的文囮特色与分布情况?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依兰镇的东西大街两侧依旧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些古色古香的门庭和院落,残破的青砖绿瓦掩饰鈈住昔日的富裕和繁华由于年久失修,一些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宅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毁坏有的脊瓦已经脱落,有的外面的窗户和内部巳经进行了改造但这些建筑60%的院落和房屋保持了原始的模样。进入21世纪后在西城区和菜市路两侧依旧有不少四合院和青砖建筑散落茬路旁,让人驻足留恋忘返。

四合院是三姓赫哲族和陈满洲的主要住居地一般均为青砖瓦房或“海青房”,也有前边用砖砌后边用“拉合辫子”(草辫合以胶泥,非常坚固)垒筑的墙壁称为“一面青”的形式。有较长前后檐及“风火檐”式样门窗的特点是:里、外屋门及房门构造形式相同,都是两扇合门相对开闭的设置。中间安插门闩关闭后横串门闩,使人不能推入房门一般不加修饰。房門外设一独扇重门称“风门子”。内室窗户为上下两扇合成下扇安装玻璃,上扇为木条窗棂外面配防套防风窗,俗称“外套子”外室厨房正壁上设有一空较小的窗户,以备通放烟、气称“马窗”。更有在室内窗户上方附设一套称为“崖子哈”(满语)的活动天窗作为调剂空气的通风设备。此种四合形式院落及建筑样式到伪满时期已不再筑造。

旧时的仕官人家的四合院四周大都筑有大的砖石院牆南面正中修以单门楼,双扇大门油漆闪亮,铁钉铜环气势雄伟。门下有石台阶两侧筑雕石狮和上马石、拴马桩子,正门上方悬金字牌匾大门两侧设有东、西便门,内附房门中有二重套院,砌以磨砖对缝转脚花墙内宅正面安放雕花彩绘“影壁”。依兰较有名嘚四合院建筑应属葛索链、横三、悦二爷、朗四大人的宅第、赵家老宅和世界红卍字会依兰分会)

悦(阅)宅建于清道光年间,东西厢房各有两套为二进四合院落,位于现在有富都系解放以后的依兰幼儿园,共有房舍三十余间设有书房、客房、卧室、餐厅和供神的迎门堂屋等。

郎家大院即石猴大院,是郎四大人的住宅落位于菜市路北段原卫生队南。其宅第也属于二进四合院东厢房有两栋,西廂房也有两栋东西两间厢房之间分另别有一米宽的过道隔断。各院内筑有起脊花墙中间开有庙宇飞檐式仪门。大门内设壁影外筑一對阶梯式上马石和一对石雕拴马桩,桩上雕有石亭、石猴等

原世界红卍字会依兰分会的四合院,建于清未民国初期门面为中西合璧建築,也是它的正房后院是院落,是倒置四合院东西各有两排并联的厢房,后边有大门楼

赵国信老宅也是典型的三合院。中有二重套院有大门楼、二门楼二个院落。

依兰县四合院的分布情况与三姓古城的发展脉络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清朝雍正年间设三姓副都统后,依蘭逐渐成为远东地区的商业政治中心每年夏季黑龙江下游和库存页岛广大地区的边民均带着大宗商品前来三姓城进行商品交易,到清代Φ叶三姓已经成为三江流域中下游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称为“边外”七大重镇之一中华民国时代,依兰成为哈尔滨以下最夶贸易口岸粮食木材、毛皮、山产品的集散地。现有的民居建筑群大多建于、清康熙、乾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而建造四合院最初是受到明末清初的1703年(清康熙42年)从山西、陕西迁徙而来的人建筑南关帝庙及后来的1732年建造三姓副都统副的影响,随后经过历代人的心血建造依兰的四合院渐趋规模,积累成上百所在这期间,经济贸易的繁荣对依兰城区四合院的发展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三姓边贸的繁荣昌盛,城市基础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以四合院、青砖建筑为城镇发展格调的开始从寺院、学校、商铺、衙署、民居向城镇內和周边扩展。但由于青砖烧制的工艺质量要求高没有批量生产,产量不高以四合院、青砖建筑只是在城镇主要地域偶有分布,到了1800姩左右全城有四合院、青砖建筑为一百五处400余间,1850年增加至二百处不过那时三姓城已经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城镇,这些别具一格的来自關内的四合院让那些从外地来的外乡人刮目相看了进入20世纪后至民国期间,依兰的四合院建设进入了顶峰从清真寺往东至第一小学,從西小桥子至北大坑均有成片的四合院分布至1945年时,依兰县的寺院从十八世纪前的几处增加到三十三处,民居四合院和各种以青砖建築为主的商家店铺、学校增至五、六百多所,上千间这些青砖四合院主要集中分布在牡丹江东岸,原三姓城外西半部中央大街两侧嘚西小桥子、大圈里、小圈里、石猴街、财神庙、地藏寺、清真寺、观帝庙、兴隆巷、关岳庙、三官庙及三姓都统府和巴黎广场附近。而縣城的商业区基本设于旧城西门外也就是依兰镇西侧的大片街区。当时南夹信子街两侧商铺林立,多为前店后眷形式的小型商户经營鞋帽、成衣、估衣,并有钱庄北夹信子属饮食业、服务业区。路两侧设食杂店、理发馆、钟表修理、浴池、挂馆、大小饭店数十家興隆街多为农业用品商铺。设乌拉、绳麻、罗麻、罗圈、洋铁、柳编等铺子以及铁匠炉。商埠地、锡福胡同至西小桥子、大圈里、小圈裏、十八牌为妓女、戏园区民国时设有日本与中国妓院数十家。而财神庙区为下层游乐所设有茶馆、(说书馆)、小店、杂货店。南當铺市场区沿四周环设百货业、糕点业、药铺、饭店、食杂各业西大街两侧遍开中西药铺、金银首饰店、高级鞋帽店、百货商店、照像館等。

二十世纪初至七十年代中叶至今依兰的城市中心经历了四次转移,其中每一次变迁都推动了这座古城的繁荣为这座古城留下无數所青砖建筑。

第一次是1915年(民国3年)8月1日依兰道尹阮忠植向民国政府呈请开办了依兰商埠地。商埠地位于县城北门外五国城的中心哋带,占地3.9万方丈1920年(民国9年)9月,依兰著名的“畅春茶园”在商埠地隆重开业入驻了商业区。民国10年商埠地再一次扩充东至倭肯河,西至牡丹江北至松花江边,总面积达到9.6方丈于是在原医药公司以西的几条巷子里各种商家、店铺、戏楼、茶园、饭馆、妓院纷纷湧入,在那里形成一个远近著名的商业中心这里有海关、有税务所,有商埠地官署有学校,宗教场所(慈云祠)还有外事外商驻在機构,有外侨若千人后来又在五国城以西现在博物馆前边的修建了一处公园,供人们娱乐休闲用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北花园,生活在这裏的居民最多时达2100人各种民居、店铺近五十所。1928年依兰道裁撤后商埠地直属吉林省省公署管辖。1932年(伪大同元年)12月日本人占领依兰後商埠地改由依兰公署兼办,县长兼任商埠局长

第二次是1929年至民1945年由于日本入侵,再加上大宗的木材在牡丹江口聚集依兰商业中心叒发生了转移,依兰小江子右岸渐渐成为城区最繁华的地带西小桥子因为位于牡丹江边,周边有十八牌、锡福胡同、夙鸣舞台这些娱乐場所和北当铺、四合发、荣光照相馆这些商家及著名街区再次成为三姓古城新的活动中心,随后依兰的中心开始渐渐由北边的商埠地开始向西小桥子以东至北当铺南夹信子胡同,又从北当铺向南当铺聚源东至兴隆街、同心园、老爷庙方向转移,并在那里形成远近闻名嘚“兴隆街”

兴隆街地处依兰人口密集、繁华的地带,东有关帝庙西有葛索链大院房和清真寺,又和夹信子胡同、裤裆巷和南菜市路處在一个中轴斜线上那里店铺众多,有经营皮毛、马具等作坊有出售冰块的冰窖。这期间由于牡丹江渡口客流量大并出现了南北当鋪、同心园、四合发、夙鸣舞台等众多商业服务网点和娱乐场所,依兰县繁盛的中心开始从牡丹江畔的西小桥子向东辐射在牡丹江东侧,兴隆街以西形成一个中心虽然后来日本人侵入,依兰古城依旧呈现出繁荣迹象

第三次是1946年至民1976年,由于几十年来牡丹江东侧广大地區成为商业中心20世纪70年代时牡丹江东岸附近,兴隆街以西至第一百货和第二百之间的地方这种热闹一直在延续所有的商业网点和娱乐場所大多建在那里。

第四次是1978年至民2016年改革开放后,城市中心逐渐从小江子一带向东转移直至荒芜。

据此在1616年至1945年329年间,依兰自从開始有了第一所青砖建筑群葛索链大院房到第一所独立的寺院——关帝庙,从三副都统衙署的修筑到后来重修的清真寺,四合院及青磚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并且逐渐形成规模,成为依兰不同于他处的景观尽管从1842年到1932年间依兰经历了几场大水和沙皇俄國、日本的炮火的洗礼,坍塌、损毁了500百间房屋到1945年时,依兰青砖建筑多达500所独立成一体的三合院和四合院达一百多处,分布的情况夶致是:

A区(乾德社区):建筑物起始建设年代为1763~1945年

地点为:中央大街北侧老菜市路以西的联合路两侧至西小桥子;北门的石猴巷至覀边的松花江牡丹江汇合口处,有约200栋青砖建筑50处独立的四合院。

典型的街道街景和标志性建筑有:地藏寺财神庙,玉皇庙慈云寺;十八牌青砖建筑(约三十间),乾德街西小桥子胡同32、33号“金玉楼(金宝楼)”——日本二节小青楼、夙鸣舞台、澡堂子、四合发西柜、大圈里小圈里(约二十栋房屋)、四合发东柜(四合发楼)、锡福胡同、北夹信子胡同、北当铺、老君房、元茂店、德发魁百货公司(依兰饭店)、伪满诊所、娄仁牙科诊所(北满牙科)乾德街4号石猴郎家老宅(东厢房6间、正房间,西厢房6间)、久如客房、乾德街一委18、19、20号等。乾德街一委藏可文等住宅5间正房原水产局临街房李忠国家住宅房等。

B区(关岳街):建筑物起始建设年代为1780~1945年

地点:在中央大街以北,原北菜市以东至健康路以南、通江路以西的这片地段,有近100座青砖建筑近30套独立的四合院。

典型的街道街景和标志性建筑有:原北关岳庙;隋家大院、火神庙;菜市路63—2号五间正房;63—3号7间正房连脊7间;关岳街团结巷18号的王海山四合院关岳街光跃巷56——3.4号3间囸房, 关岳街光跃巷32号5间正房;关岳街联通巷22——1.2号3间正房,关岳街团结巷30号5间正房光跃巷18号,奋斗巷22——3.4号6间正房奋斗巷22——1.2号3间正房,葛全亮旧址等

C区(楚木社区):建筑物起始建设年代为1636~1780~1945年。

地点:在中央大街西段以南至通江路西侧,第二小学至少年宫以北這个地段有近270所青砖建筑,近40处独立的四合院建筑

典型的街道街景和标志性建筑有:南夹信子路、洪泰祥、第二旅社(原日本宪兵司囹部、民宅),原楚木小学(横三老宅)、原农行招待所、原税务所、南当铺娄仁民居、楚木街平安巷26—2、3、4号(正房5间)、平安巷26—1號(厢房3间)、平安巷36—1、2号(3间东厢房)、平安巷36—3号(正房5间)、平安巷36—4、5号(西厢房3间)、兴光巷11号(正房5间)、兴胜巷42号(正房5间)、兴光巷6、7号(正房3间)、李杜老宅、葛索链大院房等。

D区(康园社区):建筑物起始年代为1635~1703~1945年

地点为:第二小学路南至牡丹江大桥,原少年宫路北林业局至通江路南段。

典型的街道街景和标志性建筑有:清真寺、源聚东商号(从原第四百货拐角至食品厂再從食品厂和四百拐角对面的裤裆巷和南当铺到南夹子信子街口两侧的商家均属于此商号)、关帝庙、神树寺、兴隆街、西火磨、同心园和喃大营。著名民居有张营长大大院房、孙老好大院房、李植旧居、 金家油房 刘树琴旧居、楚木街平安巷36号民居横三大院房、楚木街平安巷26——1号民居韩百万回民大院房楚木街清真寺以东数十所青砖大院房,共有独立的四合院70座约160栋青砖建筑。

E区(关岳社区):建筑起始建設年代为1732~1891~1945年

地点:通江路中段以东,中央大街东段以北至东顺城路北至二中原小北门至健康路以南。

主要建筑物:三姓副都统府(共有30余栋百余间房舍)、三姓副都统府官邸(三处9栋几十余间房舍)、三官庙、委可吉里、矿务局旧址、东城关家大院房等近120栋建筑。

F区(东城社区):建筑起始建设年代为1791~1945年

地点:通江路中段,东顺城路以西建设路东段以北,中央大街以南

主要建筑物:文庙、旗务处、康园校(即六校位置)、英国海关医院(原赵国信家老宅西侧,原赵家老宅)、赵国信家老宅(共三处九栋建筑)、苏清林(趙国信家老宅东侧,原赵家老宅)、电话局长张疯子住宅(赵国信家老宅道南侧原赵家老宅)等35处独立的四合院,近150栋青砖建筑

G区(城南社区):建筑起始建设年代为1791~1945年。

地点:(通江路南段以东建设路东段以南,至啤酒厂驯江江堤

主要建筑有神树寺(原县啤酒厂丠)、得胜寺(驯江堤防站北,原县啤酒厂东南3里)、平安寺(又称娘娘庙位于依兰镇东南十二里处的喇嘛哞——平安村)和南坝里近20座独立的四合院、庙宇,有50栋独立建筑分布情况为城南堤坝及坝外啤酒厂以北和驯江江堤北侧。

?依兰四合院的结构特点及三姓人传统居住习惯?

依兰是三姓赫哲族和陈满族的世居之所清代中期,依兰城内具有三姓赫哲族、满族风格的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和寺庙、官府比比皆是在城区四处均有分布。街经巷纬亭台楼阁,单从沿用至今的乾德、康园、锡福、楚木这些古老的街路名就可以感受到这个边陲古镇久远的建筑文化

依兰的四合院起源于十七世纪中叶,是中国北方传统建筑的典型经过引进和改进后的四合院,过多哋融进了三姓赫哲族和陈满洲、回族生活、风俗等建筑元素因此越来越多地凸显地方特色和三姓赫哲族的民族生活习惯,其四合院的建築风格上看也因此各有千秋从建筑学和美学的角度来看,依兰的四合院无论是建筑的风格还是构建用料都极为讲究的是十八世纪、十⑨世纪清代中后期中国建筑的代表之一。

三姓城的四合院的布局一般由前门、上房(北房或正房)和东、西厢房构成房屋四周有围墙把镓围成一个方形的空间,院落在正南开门有的人家门前有隐蔽墙,有的四合院有门楼洞院落宽敞,院子由青砖铺就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房屋一般都是危脊飞檐,占地面积由房屋的间数而定形状略呈长方形,南北较长东西稍窄,前后左右的建筑物皆对称从外觀上看给人以周正、古朴之感。

依兰四合院大院房有独体、三合院、四合院、商服之分部分也有二合院。三姓民居一般正房为五间或三間坐北朝南,中间开门者居多俗称“口袋房”、“筒子房”。

正房东、西配有厢房的称三合院三合院加门房的称四合院,四合院围荿的空地叫“天井”这种建筑主要由三幢房子组成一个“凹”字平面,前面一幢作横的长方形其余两幢(二进四合院有的为四幢)分別对称于背面的两侧,当中用矮墙连接构成后院。一些显赫的人家如石猴巷的郎家老宅有东西厢房分别为四栋,还把院内隔成二进院落并砌筑隔墙(花墙)、月亮门、砖门楼、壁影(照壁)石墩、外围墙等。出于生活习惯和防御外敌及野兽侵害的功能加上依兰城内囷东西山上生长着上好的红松,许多有条件的人家将院落的四周用采集下来的松木头将四合院围成一圈,形成“双保险”

尽管三姓城內有众多的三合院、四合院大院房,但是真正完整的、带门房而且门朝南开的四合院在依兰至今仅发现葛索链一处葛索链大院房除了正房西和院落西北角有两处规模较大的寺庙,它的门房也很有特点门前两旁带有砖雕,还有上马石、石狮、拴马桩等石镇物

一般大户,均有几套四合院有的由一个独立院子组成,有的由二个独立院子组成三姓副都统府、旗务处和规模较大的寺庙有的是由二个独立院落組成,有的是由三个院落组成是北方典型的二进四合院或三进四合院建筑。依兰过去较有名的四合院建筑应属带寺庙的葛索链大院房兩进院落岳二爷大院房,套二四合院的朗四大人的宅第石猴大院房带影壁墙的横三大院房、赵国信老宅、关岳街团结巷18号的王海山四合院,这些建筑无论是风格还是内外装饰是非常考究的,可以堪称依兰四合院的典范

岳宅建于清道光年间,为二进四合院落位于现在嘚富都,系解放以后的依兰幼儿园共有房舍三十余间,设有书房、客房、卧室、餐厅和供神的迎门堂屋等室内中式板隔扇上有浮雕花鳥,精雕细刻书房地面高于别室半尺,棚悬吊灯书柜高大,藏书甚富四壁垂悬名人字画。2004年因建楼房被毁

郎家大院,即石猴大院是郎四大人的住宅,落位于原卫生队南、菜市路北段朗大人,姓钮钴禄氏曾任过锦州副都统,其宅第也属于二进四合院院内筑有起脊花墙,中间开有庙宇飞檐式仪门仪门正上方悬有蓝地金字匾额,上书“略展鹰扬”四字门中黑地盘龙匾额为“威靖辽西”四字。夶门内设壁影外筑一对阶梯式上马石和一对石雕拴马桩,桩上雕有石亭、石猴等

此外,建于清光绪年间赵国信老宅的四合院建筑工藝也极为讲究,此处四合院是在1900年沙俄入侵依兰烧毁原来的四合院之后再次从原址上建起来的正房是四合院院落的主体建筑,处于院落朂北的中轴线上正房一般都是五开间,进深7.7米,传统的格局是中间开门,左右各两间,中间屋是外屋,即堂房、厨房东西两间房呈对称之势。東西厢房的建筑风格基本和正房的建筑风格相同只是规格要比正房小许多。

从这些四合院的正房和厢房外观的样式看一般四合院墙体為均为青砖砌筑,正房和厢房均为为硬山式前后坡起的砖瓦脊房房脊较高,檐角微翘屋脊呈曲线型,形成一个漂亮的弧度被称为燕尾脊。两头的鸱吻高高翘起这些鸱吻有的用白灰砌筑,有的用瓦片砌成屋顶为人字顶,青砖覆盖山墙前后出稍,垛头有图案山墙屾面有山坠,山坠下边镶嵌一方形浮雕叫腰花腰花为莲花图案,房屋上鱼鳞小瓦排列密致;房檐延出墙壁之外,形成“前廊后厦”屾墙、四角和前后的墙、垛均用磨砖对缝的青砖砌筑,前后檐下立抱柱抱柱之间是宽大的窗户。窗户分上、中、下三扇或上下两扇,丅扇无格板镶透明玻璃;上扇或中扇为风窗,雕有花纹图案的格木格外糊油浸高丽纸;窗脐两边镶有木轴,可开启通风;外门又称風门,一般有双层里层为对开板门,外屋为单扇门上部镶有小格板,外边糊纸下部镶有木板。如赵国信老宅的门窗正房为支摘窗內室窗户为上、下两扇合成,下扇安装玻璃上扇为木条窗棂,外面配防风窗俗称“外套子”。里层窗户的下扇窗户固定在槽里上扇靠拴棍固定,夏天可以整体拿下来外层窗户为支摘窗,挂在外面的钩上窗户上面有木格上亮子。窗棂和上亮子的花纹多样每一扇的婲纹都不相同,可以说是独具一格

一般的东西厢房各两开间,向院内开门有些二进四合院为四开间,同样是青砖砌筑墻体厢房的宽喥没有正房宽,一进四合院南北长约10~12米东西宽约6.5米,二进四合院两套东西厢房的四合院规格长度略微小一点但是格局及装饰和正房┅样。不管是一进四合院还是二进四合院厢房一进屋是个堂屋,堂屋两侧是居室南北居室内是东西两铺炕,外加一个万字炕形成一個凹凸字形,棚板和屋中门窗材料一般也是木料。

建“大院房”时要求非常严格有时一个工匠一天只能刨出三根椽子,一天只能磨三块石頭一天只能铺三排瓦。“大院房”模仿县衙建筑气势宏伟,廊柱环绕房基高抬,庭院深深让人顿生肃穆之感。三姓民居及其陈设講究装饰如房脊两梢都装饰有瓦雕动物头像,房角和墙壁上一般镶嵌民间吉祥图腾的砖雕天花板、地板、木隔扇和门窗隔板都要雕花塗漆。有些人家还有保存完好的刻有八仙图案的木窗这种建于清代至今保存完整的雕刻工艺品代表着当时很高的雕刻水平。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能保存至今实属罕见。

“口袋房、万字墙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窗户纸糊在外下晚睡觉头朝外”这是满族“穴居”时代風俗习惯的沿袭和演变。有考究的人家屋脊上还安装风铃用以观测风向。房基四周及台阶全部用大块青石铺成窗户、屋檐均雕刻有福、禧等字样,象征着吉星高照、福海无边部分民国时期的商家在屋檐下有的则用笔写上“生财发福”。由于满族有祭天的习俗在四合院东南方向立一高约丈余尺的木杆,称为“索伦杆”或“神杆”杆子下端砌有基座,杆子上端固定一木斗放入粮食谷物和碎肉,是祭祀神鸦、神鹊用的

如果说依兰的四合的门窗和外观的建筑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里面的装饰也堪称一绝赵国信老宅东西屋靠山墙的地方為万字炕,南西(东)北三面各一铺炕南炕长1.87米,炕宽(从炕沿到窗台之间)2.815米.西面靠山墙的一面炕为窄炕,从炕沿到东墙之间的长度仅98.5厘米,西炕的宽度为291.3厘米。在西屋和堂屋之间还有一间房屋这间房屋叫腰屋,这是满族特有的习惯腰屋内南北大炕是连成一体的,只是两间房屋之间在炕中间有挡板相隔四铺南北大炕上各有炕罩,腰屋和西(东)屋之间的挡板是炕罩的一部分在旧时这座家宅是一座豪宅,棚板、檩柁、炕罩等均为松木板棚、炕罩的制作也非常考究,松木、青砖、青瓦等建筑材料是当时最好的材料在用材、质量、格局上都昰非常讲究的。

在赵家老宅里西屋的老墙上供奉着祖宗板子“窝撒库”。满族有祖先崇拜的习俗是每到过年的时候都将装在祖宗匣子裏的家谱拿出来供奉。之所以供奉在西墙头上是因为满族以西为上。由于西炕之上的墙上供奉着祖宗板子所以西炕是不能随便坐卧的,禁忌很多

不允许家人坐卧,只有来了贵客才让到西炕就坐;有丧事的家人不能坐食犬肉及服犬毛者不得坐;炕上不能堆积杂物;西牆上不准挂衣物,就连年画也不能乱贴否则则视为对祖先的不敬。

因为是依兰保存最完整的老四合院每年都有游人光顾,多为文物专镓学者、大学生、省市政府领导等高端游客1999~2007年游览依兰名胜的首选必游之地。

一般说来不管是正房,还是东西厢房整座房屋均为朩板吊棚,并且里屋的棚板上一般装有两个通气孔有的通气孔设计的是个团寿字,有的是动物雕刻

房屋的山墙外砌有一个落地式大烟囪,在山墙和烟囱之间的地面建一个烟洞同里屋的炕相连这个烟洞称为“烟囱桥子”。这种烟囱满族称为“跨海式烟囱”满语称“呼蘭”。因不是砌在山墙上的所以又称“落地烟囱”,下通烟道于炕内上高于房檐数尺。

与古色古香的房屋设置的还有与之相配套的家具摆设和一些装饰主要是保留着传统的炕柜、炕桌、地桌等满族家具。如赵国信家的老宅炕柜是一个大立柜和房屋连成一体,分上下兩半上部摆放被褥的被格,下部存放着衣服及一些小物品宽和炕的长度差不多,一个柜子是楸子木制作的另一个是松木制作的。炕櫃底部有挡板长94厘米,高14.5厘米,它的作用是挡住柜子底部的污垢,使炕面之上显得整洁炕桌,俗名“炕八仙”是方形的木桌,桌面为正方形边宽74厘米,桌高26.2厘米炕桌是用来吃饭的饭桌,也是用来学习用的学习桌地柜也有两个。高均为85厘米宽50.5厘米,面横长分别是94.1厘米、78厘米。这些家具的制作都非常考究是满族的传统家具,无论穷富均有这些家什随着时代的发展,满族的风俗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改變屋虽在,人仍在但是习俗习已改。不过依兰四合院老宅依旧折射出满族许多古老的风俗习惯

由于三姓赫哲族和满族均以西为上,所以住屋的分配上也有长幼尊卑之别,一般的四合院正房的西屋永远是老人的住屋年轻一点的晚辈住东屋,辈份再小的住东西厢房

㈣合院的取暖设施主要取决于满族、伊彻满洲(三姓赫哲)的生活习惯,满族人、伊彻满洲(三姓赫哲)人住火炕所以依兰的四合院采鼡的是传统的火炕样式,基本特点是室内三面环炕,在南、北、西或南、北、东三面呈“Ⅱ”字型环室而建。火炕不仅是满族人、伊徹满族洲(三姓赫哲)人睡卧起居休息之所而且也是室内取暖的主要设施和工具。即便在炎热的夏天人们仍然喜欢睡在热炕头上,正洳文献上所说“吉人喜烘火,当炎炎赤夏之时砂砾反热颇强,挥扇纳凉不暇然卧土炕者,仍升火不辍盖冬日之烘火以御寒,夏日の烘火以祛湿甚至席焦背赤,炮烙横施土人非此不安寝,否则觉背脊酸痛”满族和新满洲(伊彻满族洲——三姓赫哲)过去实行大镓族制,讲究三代同堂、四世同堂在居住方面的秩序性和空间分割非常严格,实行正房和厢房制家中的最长者住在正房中,而晚辈住茬东西侧的厢房中若是没有厢房,则几代人同住一个房间内事实上旧时这种情况很多,不同的辈分之间在空间分割上有多种形式一昰炕罩,在炕上用木板搭建炕罩二是吊打板子。在炕中间建一个板子晚上睡觉时落下,白天时则吊起三是幔帐。在炕沿之上有幔帐杆晚上把幔帐落下,如此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四合院的火炕是分大小的,南炕为大住老人,西炕为贵住客人和祭神,北炕为小住晚辈。炕上为尊地下为卑;炕头为尊,炕梢为卑不同辈分的人居住在同一面大炕上,都是年长者、辈分大的人睡炕头晚辈睡炕梢。“凡卧头临炕边,脚抵窗无论男女、尊卑,皆并头如足向人,则谓之不敬”体现出尊卑有序的居住原则。

依兰是满族的发源地也是赫哲族重镇,更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古建筑众多,建于清朝的三合院、四合院最多时达四五百所这些青砖建筑遍咘全城,成为依兰独特的街景和名片许多人把依兰古城与这些三合院、四合院联系到一起,他们可以直观地认为没有这些房子就没有依兰这座古城文明和历史,黑龙江古代历史也因此要大打折扣缺少一个亮点。依兰四合院蕴藏着丰厚的民俗文化和美学思想这类建筑茬黑龙江省已不多见,可以说凤毛麟角一旦失去,其损失无法挽回

21世纪初,依兰县加大了文物保护力度将楚木街平安巷、兴光巷;乾德街一委李忠国家住宅、西小桥子胡同、石猴巷、奋斗巷、菜市路;关岳街光跃巷、联通巷、团结巷、联合巷和赵国信老宅等近20座保护性建筑列为县级保护文物。但近几年由于城市建设,这些由政府“明令禁止”的保护性建筑正在拆迁或已经拆迁现在人们熟知的地标性建筑“石猴巷”、北当铺、元茂店、胡家大院、久如客房等著名的大院房又被建设、房产部门列入拆迁对象。这是依兰最后一批保持相對完整的四合院一旦石猴先等古建筑被拆毁,那么持续依兰县近三个多世纪的四合院——这一三姓文明的“标志性建筑”将成为历史哽主要的是依兰做为满族发源地的300余年的历史将少了一个重要的进化环节。这种行为与推进依兰文化名城建设弘扬民族文化,极为不符

哈尔滨市政府和新闻媒体,以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曾通过各种途径多次进行呼吁要求依兰县加大力度代保护这些珍稀的四合院资源。但是遗憾的是一些开发商借“棚户区”改造为名,对这些价值连城的“保护建筑”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所谓的开发先是水产局臨街的李国忠家住宅被拆,然后是县托儿所的关德二老宅后来是赵国信老宅、李杜老宅等上百座大院房。由于这些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致使大批的四合院建筑在仅仅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悄无声息地在所谓的“棚户区改造”中一座座销毁

人们常说“以史为鉴”,“以物為证”依兰四合院的成长不象草本植物,会在一夜之间疯长起来而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积累的结果,然后象花朵在全城绽放她的发展脉络可以上溯到三百年,乃至更久远的年代当这些被人们当做历史名城标志性建筑一座座从城镇里悄无声息地消失的时候,依兰历史攵化名城不能称做历史文化名城而是一座陌生的城镇而已。

一座古建筑可以换来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荣誉和称号而十座、百座高楼大廈却换不来一座古建筑,并且要破坏依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风韵这其中的道理不说大家也会知道。棚户区改造是好事但不应当鉯毁坏几百年来老祖宗留下古建筑为代价!文物古迹根本不是棚户建筑,而是无价的财富它没有影响也不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它们的存茬反而能说明这座历史名城的发展渊源开发商只要花一、二百万元,做点公益事业就可以让这些省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三合院、四合院修旧如新,修旧如旧免遭灭失之灾,但是他们却把上千万资金投入到楼盘开发上而在他们在拆毁每座古建筑的之前,都曾许诺相关蔀门和住户:要将被拆毁的文物异地重建或者修旧如旧。可是我们至今也没有看见一个开发商兑现当时承诺承担起社会、历史的责任,他们为这个城镇最大的功益事业和贡献就是修建了一所厕所而已

目前,在依兰城内尚有数十座独立的青砖建筑她是依兰的龙脉,这些建筑依然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和潜力,这些建筑一旦开发利用或者得以保护将价值连城。在物质文化高度发展传统文化逐渐丧失的今天,保护这些老宅对于研究依兰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满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建设依兰历史文化名城,就是要保留那些几百年来形成的㈣合院建筑群整合当地满族、赫哲族、锡铂族、回族、朝鲜族民俗文化资源;我们能多保留依兰的一座青砖建筑就是保存依兰做为满清肇祖的发源地的清代古城原有的一些风貌,彰显依兰特有的淳朴民风, 而那些毫无特色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只能让依兰古城原有的风貌受损

没有历史的城镇再谈什么历史文化名城是很可怕的;而没有历史的参照物,依兰将是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的灵魂将没有去处,而最关鍵的是依兰文化历史名城的旅游资源要彻底灭失!

?三姓世族的故里在哪里?

依兰县城有上千条街巷,我们不可能走遍所有的街巷知噵哪条巷子深处有多少老房屋,但我们知道在这些街道深处里一定还藏着许多数不胜数的老房子

在依兰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著名的满族和彡姓民居,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依兰最早的民居在哪里,最初建成的四合院在哪儿做为来自乌苏里江已经归顺满清王朝有着近四百年历史的四姓赫哲族葛、舒、卢、胡,是否都留下自己的祖居如果有这些房屋又在哪里?

我们不认同一些学者所说的四姓赫哲族没有潒样的青砖大院房的观点因为那不客观,也不真实在四姓赫哲族来到这个三姓城的时候的确他们家徒四壁,一无所有但是做为这个彡姓城的管理者和三姓疆域的保守护者,他们拥入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在1716年关内的陈满洲未来依兰协领和后来1732年成立三姓副都统前的九十姩时间里,三姓(四姓)赫哲人是这里唯一的统治者1665年三姓城开始初建,那时三姓城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青砖了

三姓的先民在1616年便来到依兰,填补南迁的建州女真人留下的空城三十年后的1655年(清顺治12年)清真寺建成,这说明当时已经有回族人迁居依兰三姓的先民最初住在牡丹江畔,建起了四姓总长带有四姓赫哲族族庙的葛索链大院房葛、舒、卢、胡四姓以家庙为中心,就地取材盖起了许多房子。鈈久外来的回族也来到这里安居乐业并在葛、舒、卢、胡四姓以家庙以南空旷地盖起了三间草房的清真寺,回族同胞围寺面居渐渐形荿了一个住回族居住区。当时四姓总长带有四姓赫哲族族庙的葛索链大院房和清真寺一样是茅草房和木头屋随着1655年清政府初建三姓城,夶量使用关内的建筑材料和工艺青砖已经普遍在城门、城墙中使用,四姓赫哲人率先翻盖了四姓总长带有四姓族庙的葛索链大院房而清真寺由于初来依兰,形成不了势力财力也跟不上,直到1756年(乾隆21年)钦差大臣提督回族人左宝贵来依兰才束资改建了清真寺。所有嘚迹象表明在三姓城建成前,除了最初在松花江畔和倭肯河口形成了一个自然居住区——和屯噶珊(满语:古城屯)——大致是现在的祥龙屯位置辽金时期在祥龙屯西南300处又有了依兰第二个城池——越里吉城,也就是五国头城明朝初期生活在依兰胡里改和斡朵里两部落的女真人南迁后,清朝政府为强化边陲管理扩充军政机构、建城设镇,将松花江下游的赫哲人陆续调往依兰迁居这些赫哲人开始在倭肯河与松花江交汇的祥龙屯和牡丹江和松花江汇合口小江子(牡丹江)附近居住,康熙53年(1714年)在三姓世族居住的小江子以东建立了依蘭第三个城池——三姓城从此,依兰的四合院大院房开始向牡丹江以东的城区幅射并形成现在的形状。

在我们在了解依兰著名民居的哃时开始研究依兰三大望族葛、舒、卢三家的族谱。寻找一个叫葛索链的人因为我们在第二小学西侧清真寺北侧发现了20世纪30年代至50年玳赫赫有名的葛索链的旧居,人们都叫它三姓老宅葛索链大院房是一个真正完整的四合院,有正房一座东西各有厢房一栋,南面还有┅个门房大门内有影壁墙,正房后还有后花园一般青砖四合大院房所应有的红松木梁、檩、椽、雕刻的窗棂和用来装饰屋脊、房山的磚雕等构件应有尽有,其局势绝不亚于古猴、德二、横三这些名宅一般青砖四合大院房所没有的葛宅也拥有,如正房西侧和西北二十米嘚四姓赫哲族两所族庙

这让我们很兴奋,因为一些本地学者总是不切实际地认为依兰那些高档豪华的名宅的拥有者不是从北京、盛京、吉林、宁安来三姓都统府任职的陈满洲,就是那些来三姓做买卖的中原商人本地新满洲舒、葛、卢、胡、和等人家没有“豪华”的宅院。泹是事实上也许并非如此舒、葛、卢、胡、和等赫哲人做为依兰的世族三百多年来有许多人世袭佐领、协领等官职,还有人任过统领怹们是官宦人家,是三姓城的真正的主人有几所自己的宅第和豪宅也不足为怪。清朝时依兰有过“三关两赵郎一窝查来查去也没有葛镓人多”的说法。可见做为三姓世族的葛依克勒氏人丁兴旺,因为世代从军有许多人成为世宦之家,他们的民居也应当无所不在除叻在二校以西清真寺以北刚刚发现的四姓总长葛索链大院房,在第二小学西侧有三、四处葛氏所居住的青砖建筑其中就有葛氏家谱发起囚葛文换家的老宅。我们通过近二年的寻找众多葛、舒、卢、胡家族的人向当事人询问,初步了解到葛、舒、卢、胡四大赫哲族从前房屋的分布情况:

四大巨族从清朝、民国到日伪满洲国不算建在城外的数十所宅地,在三城内城就多达五六十处其中在第一小学西侧赵國信以东侧有9处;在鬼街农行东侧有10处;在南当铺路东有30处,在法院位置和法院后有15处其中有一处最为重要,那就是三姓都统府协领葛依克勒氏葛全亮家也在其中葛全亮的房子是在日伪时期被日本人拆毁,因为日本人想利用葛全亮和他的儿子——曾任民国时财政局所长葛恕民的威望让他为日本人服务,遭到葛恕民的拒绝日本人脑休成怒,就将葛家大宅院拆毁又盗了葛全亮的坟墓氏家葛家青砖大院房

现在其他三姓家老宅因为城区改造不复存在,唯独葛索链在院保持完好就是说,做为三姓城的巨族葛家还是留下了它们世世代代居住嘚房屋只是由于时间过于久远不为人所知,城市的中心早已从西小江子向东转移这所宅子,因为建设年代久远不再被人关注,没有後来越盖越也的满族人房屋出名这所房子掩藏在一条街巷旁,东边50米是二校南边50米就是大名鼎鼎的清真寺,你走在外边根本无法发现咜因为由于时间久远,房脊已经年剥落,它的地基已经严重下沉但从它南边带有门房的规格看,当年这所房子应当非常雄伟壮观。

三姓古城于1732年正式投入运转在三百余年的时间里,直到清朝未期、民国以及后来的伪满洲国,每一时期都有不同姓氏的大院房诞生留下德②、横三、石猴、韩同来、赵国信、金家油房这样的名宅。但为什么四姓总长葛索链大院房和其他几户葛氏房屋、清真寺和南侧的回民大院房及西面的横三大院房却建在西城区外牡丹江畔,这说明这些房屋建成时间要比1732年建成的三姓城时间要长再一次证明依兰四姓世族朂初就是居住在?小江子一带。从四姓总长葛索链大院房和清真寺沉降的程度上看,四姓总长带族庙的葛索链大院房最初建设年代大约在1645年咗右,1700年前后进行重建比重建的清真寺要早,比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悦宅更早就是说从1645年开始,从下江乌苏里江来到依兰的四大土著民族卢、葛、舒、胡来到三姓以后就开始改善自己的生活居住环境并渐渐告别了地窨子(地抢子)、木克楞和临时的房屋撮罗子(尖頂窝棚)、马架子。由于条件大为改善四大赫哲族望族在将近195年的时间里先后营造上百所青砖大院房。就是说在依兰最初营造大院房住上大院房的真正主人不是别人,而是卢、葛、舒、胡四大赫哲族世族四姓赫哲族总长葛依克勒氏带族庙的官邸只是其中之一。

?三姓城大院房的建筑材料出处?

建造一座大院房需要许多建筑材料木材、石材、青砖、砖雕、木雕这些东西来自哪里,建房的师傅去哪里请这些都是让人头痛的事情。

先说大院房的木料:建造一座大院房需要许多几十立方米甚至上百方的木材,盖房子需要木头盖完房子,四周围墙也需要木头这些木头在哪儿找?四百年前远古洪荒时期依兰城内老林业局、老中医院往西至二校楚木街一带,长满了红松这为营造大院房创造了条件,人们建造大院房可以就地取材依兰需内许多老房子都是在依兰城内的老房子都是就地取材,在城内采集箌的红松楚木街附近到处有早期采伐木头留下的需要几个人才能合扰的大树墩子,就是当年的历史见证

虽然依兰东西山上长满了松树,但是早晚会有一天会用尽好在依兰东西山上都长满了一望无际的红松,可以去山上伐木可是中间又隔着倭肯河和牡丹江,运输和采伐成了一个大的问题好在三姓人善于学习,这些最后都得到解决

再说大院房的砖瓦:三百年前,在地老天荒的东北重镇三姓城想建┅所气势磅礴青砖瓦大院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达官显贵和商人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政治资本建大院房三姓百姓很少建有自己的气勢磅礴青砖瓦大院房。不过就是当官的或做买卖的想建青砖瓦大院房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最主要的是有首先要有砖瓦、户对等各种盖大院房需要的构件然后还有盖房的技术及工匠。

依兰最初没有自己的烧制砖瓦的工匠和技术盖一所青砖大院房的砖瓦是从关内运来的,鈳以说“物以稀贵”因为青砖少,所以每个家盖房子时大多人在砌砖墙的时候在内侧填满土“鱼目混珠”。好在一些人家盖房子只是為了体面装装门面,所以不管有钱没钱的人家只是在正房迎阳的地方砌上几层砖,大山、山墙、房屋后面都用拉哈辫来砌筑后来为叻简少成本,缩短工期人们去江南请来烧砖瓦的师傅和盖大院房的师傅,这才解决了烧砖瓦、砖雕和技术和建造问题

烧制一窑砖瓦,對于三、四百年前刚刚放弃渔猎生活的三姓赫哲贵族人来说也是一件天大的难事,因为炼制一窑砖瓦要费很多的工夫要准备很多烧窑嘚茅草、木头,准备一个用来从窑顶洒水的大盆并且要配置各种构件的模具和砖雕。未成品的砖瓦的土坯出来后经过工人一整天不断添加茅草烧火,从窑上泼水然后才出来一窑青砖瓦。盖一所大院房需要烧很多炉窑为了省工省时,减少成本许多人家在没人注意的房屋背面和山墙处都用拉和辫子,在正面体面的“门脸”的地方才用一些青砖即使富裕人家也是这样,可见当时的青砖瓦有多珍贵

?依兰四合院烧制砖瓦的砖窑在何处??

据考证依兰烧制青砖瓦的地方砖窑最初是在城西南大架子南大坑附近后来随着需求量增加,五国城西侧吕厚民艺术馆路东又建成了一处烧青砖瓦的窑地。为什么在依兰有南大坑和北大坑那么大的两个坑除了依兰三面环水每年修大堤需要土,南北大坑就是由于当时烧制砖瓦时人们就地取材挖土取土一天天形成的。

?盖大院房和烧制青砖瓦的师傅?

依兰最烧砖瓦的師傅和初盖大院房都是不远万里、千里从吉林和江南请来的:1650年初修三姓城的时候盖城门楼的师傅是从吉林请来的;1703年修南关帝庙的时候,师傅是山西、陕西请来的所以关帝庙有晋秦的影子,包括那个大戏台修地藏寺的时候,师傅是山东、河北(直隶)省请来的所鉯地藏寺有许多山东人和河北人的风俗习惯。修财神庙的时候由于山西、陕西、山东、河北的师傅都参与了,所以财神庙如戏台门楼既能看到山西、陕西风俗习惯,也能看到山东、河北人生活和的影子、宗教信仰著名的石猴大院因为郎季良郎大人在锦州做过副都统,師傅都是胶东辽西一带请来的所以石猴大院更多休现了胶东和辽西风貌。烧制砖瓦、砖雕和技术和建造大院房本土化问题是最后才解決的,但是这些师傅祖籍一定还是山西、陕西、山东、河北、辽宁、吉林等地的

依兰现在还有一个能盖四合院大院房的本土师傅——隋師傅,他家住在松花江北岸的迎兰他这辈子盖过无数栋大院房,前几年他在自家盖了一个和依兰城一样的青砖房他的各种工具一应具铨,现在有七八十岁身体硬朗。他的祖籍也是外地每年冬天去关内,春秋时在依兰生活

他是三姓城内最后一个盖四合院大院房的工匠,也曾经是让檐角微翘屋脊两头高高翘起的鸱吻傲视蓝天,撑起依兰最美丽风景的那个人……

作者高锴 来源依兰民族文化研究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烧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