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家做出大师水准的扬州炒饭到底健不健康?

331天,五万八千公里,25个国家和地区,一辆老版MINI Cooper Clubmam,从上海到英国开了个来回。更新:关于赞助,其实我们在出发前想找MINI赞助并给出了完整方案,但最终被拒绝了......在旅程进行约3/4时,终于被 @MINI 中国 发现了(在此我只能暗搓搓地感谢知友们的点赞...),邀请我们参加分享会,并给车辆提供了免费的维修保养。更换了包括轮毂、轮胎、油底壳、变速箱底壳、大灯、内衬板、后保险杠、门把、车顶密封条、几处油漆、以及全部的保养件,车辆重获新生。感谢 @MINI 中国 0. 引子2015年9月12日,我和太太暂停工作,从上海出发,开始了这次亚欧穿越的自驾旅程。至于说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次耗资耗时考验两人决心和耐心的旅程,起因只是在上班时不务正业的闲聊,无意间聊起要去乘坐穿越西伯利亚的铁路,然而既然穿过了西伯利亚,何不如走的更远,去到亚欧大陆的罗卡角,在登上爱尔兰岛,直至整个欧洲的最西端。事情越聊越离谱,最终发展到是不是有可能把家里那台被起了个中二的名字“飞毯”的MINI Clubman开回制造它的英国牛津工厂。作为行动派的我俩,当天晚上果真的开始研究各国驾照认证情况、中国牌照的车开出境有哪些手续、如何安排路线、如何顺利地穿过如此多的国家边境而不被拦下...当最终拿到了所有的过境签证、车辆证件、并在Google地图上画出所有的路线的时候,我们意识到这个决定将真的付出实践了。按照我太太的话说:“这只是两个马上就要妥协的人,遇见了同样还不肯甘心的人,心照不宣决定拼一把。至于旅行结束之后,我们不知道,也不在意。被预知的生活只会像被剧透的电影一样无聊。我们只想此刻,我们决定去穿越亚欧,那么我们就准备好出发,在路上迎接任何故事的发生,而会发生什么、之后又将怎样,不上路的话,又怎么会知道?” 1.路线得益于强大的Google,制定路线的过程非常简单,只要挂上科学上网,使用Google Map就可以计算出完整路线,包括中间的边境关口、车辆轮渡、驾车时间等等,甚至会直接给出轮渡的预订官网等等。路途中的导航也基本使用GoogleMap。不能使用google或手机没信号的情况下,使用Sygid 导航软件代替。这里安利一下Sygid,几乎包含了所有国家的离线导航包。最初的路线是这样:满洲里口岸-俄罗斯-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德国-荷兰-比利时-英国-爱尔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摩纳哥-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捷克-奥地利-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红其拉甫口岸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快,由于各种签证、车辆手续、路况和政治局势的原因,前后三次更改路线:一是最终发放的申根签证是单次入境,导致无法通过巴尔干地区的非申根国家(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可凭借多次申根签证进入),因此只好放弃中欧和东欧的几个国家,乘船从意大利直接前往希腊。二是巴基斯坦是个麻烦百出的地方,除了首都伊斯兰堡和几个主要城市,其他地区基本不受政府控制,而要想从伊朗穿过巴基斯坦,不得不走俾路支省到奎达的1000多公里塔利班控制区域,以及后面的部落区,之前有一位西班牙骑行车手雇佣了12个保镖,有6人在这条路上死亡...同时,根据之前其他车队的拍摄的照片来看,大量路段坡度超过30度,路面有超过10cm的浮土,对于mini来讲完全不可能通过。如果绕开巴基斯坦,可以走中亚几个斯坦国回国。由于最近的某些国策,使得中亚各国的签证政策大为放松,正是前往中亚的好时机。三是到达伊朗边境时,由于证件不足,车辆无法进入伊朗境内。我们只得将车停在伊朗边境,乘坐公共交通前往首都德黑兰办理后续几国的签证,然后返回边境取车,改走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俄罗斯、哈萨克,从霍尔果斯口岸回国。最终路线变成:满洲里口岸-俄罗斯-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德国-荷兰-比利时-英国-爱尔兰-(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摩纳哥-意大利-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圣马力诺-希腊-土耳其-伊朗-(土耳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卡拉巴赫-(格鲁吉亚)-南奥塞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口岸(括号中为多次进入的国家)2.证件鉴于中国护照的“照杯”不够大,25个国家的签证就够喝一壶的。而驾车出境,更是复杂无比。整个办证的过程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充分的准备和坚定的决心,谈何诗和远方。如果不是决心已定,在任一环节都有可能掀桌子退出 (╯°Д°)╯︵ ┻━┻。签证:此行包括俄罗斯、申根、英国、土耳其、伊朗、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卡拉巴赫、哈萨克斯坦签证。由于是自驾问题,签证问题就不详细说明了,可以参见我们的专栏:如何办理穿越亚欧大陆的一堆签证? - 知乎专栏车辆出境证件:这个是最诡异的一部分证件。各国没有统一的车辆临时准入规则,各国家地区的规定五花八门,并且时有改动。我专门写了一篇来说明车辆出入境证件,详见专栏:如何将中国牌照的车开到亚欧大陆的其他国家? - 知乎专栏驾照:各国对中国驾照的认可情况大不相同,部分国家可以使用驾照原件+认证翻译,有些则仅认可国际驾照。各国具体的情况我归类在了知乎专栏里,包括各国的认证手续、国际驾照的申请,以及各类假国际驾照的辟谣:如何合法地在亚欧各国使用中国驾照? - 知乎专栏车辆行驶证翻译件:本以为车辆行驶证并没有什么用处,只做了英、俄翻译件备用。然后出境后,由于挂着蓝乎乎、灯光照上去还blingbling闪光的中国车牌,警察也比较好奇,明显跟别人长的不一样啊!几次被警察拦下来都只查了行驶证而没查驾照。另外,在办理边境过关、购买保险、办理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等手续时,往往需要录入车辆信息,此时翻译件就派上用场了。所以必须准备一个,此行最有用的翻译件之一。3.车辆我的同事损友们总是嘲笑我买MINI是买了一辆二奶车。作为MINI的脑残粉,我总是标榜这辆拉力赛出身、蝉联多次蒙特卡罗、达喀尔拉力赛冠军的MINI绝非看起来萌萌哒那么简单。当然,MINI量产车和拉力赛用车确实没啥联系...所以,尽管飞毯是量产的民用车型,其优良的基因确保了它不会在路上半身不遂或者寿终正寝。在此之前,飞毯已然踏遍大半个中国,不论是东南沿海舒适惬意的沿海公路,还是川贵的断桥悬崖泥石流,哪怕暴雨深夜的山地速降,恩施峡谷的浓雾与沙石路,无一不全身而退。当然,前提是给它好吃好喝定期大保健。因此,我们给飞毯精心准备了内容丰盛的大礼包,来诱骗它踏上未来5万公里未知车程。第一排:66厘米CESS砂板(由于飞毯不是四驱,在沙土泥泞地带或陷车时使用),FlameFighter干粉灭火器,SATA小套筒24件套,3M丁腈掌浸手套和护目镜,Scepter 25升油桶(加拿大产,美军油桶品牌)第二排:4米1800A电瓶线,5吨6米CESS拖车绳,行李棘轮扎带,2吨剪式千斤顶,应急启动电源第三排:SCC钢丝防滑链、冰铲及提包(应对俄罗斯及北欧结冰路段,同类产品中相同性能最轻便)还有米其林的车载充气泵没有包含在图中。最终除了雪链,所有的装备都多次派上了用场。同时还为飞毯加装了车顶行李箱。根据计算好的行李体积,410升50kg载重的拓乐Touring200车顶箱可以完美的装下所有的食材衣物鞋履及洗漱品。同时,为了减轻车重并增加装载空间,还拆除了后座,改用行李网分割空间。另外,感谢赛车手朋友Sam哥赞助了全程的保养材料,包括5升Motul机油4桶,油滤4只,MANN空滤空调滤2套,Brembo刹车片1对,便携油泵1台,还补全了缺失的维修工具,帮忙配备了全尺寸备胎加轮圈1只,拉力灯1套,以及手把手传授了保养技术。4.费用记账是长途旅行的必备技能,可以很好地提醒今天是否又挥霍过度了。图中是卢布价,10卢布 ≈ 1人民币费用说起来因人而异。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把更多的资金分配给了门票、油费和纪念品,而在吃住上比较简单。住宿主要是青旅床位或者民宿和airbnb,除了能节约成本,还能认识很多有意思的人,尤其是住民宿和airbnb,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但是也会为了特别的体验偶尔去住一下古堡、洞穴酒店等等。餐饮方面,除拔草当地美食,基本是在青旅民宿做饭,为此我们还从国内带了各种调料,如下图,鉴于媳妇是四川人,泡椒花椒辣椒自然是不可少的。(很庆幸多次过边检没有把这些汤汤水水的扣下来)当然,到了好吃的国度、名声在外的米其林餐厅、必吃的当地美食(或者是黑暗料理),还是无法控制不断的吃吃吃......高速公路和油费在各国差异较大。俄罗斯、北欧、中欧、英国、爱尔兰的高速公路基本没有收费路段,但南欧国家基本高速全路段收费,并且费用不低(意大利那叫一个贵)。好在南欧还有很多乡间的非收费公路,并且最重要的是,风景要比收费公路好出几个量级。比如南法马赛到芒通段,堪称最美的地中海公路之一,免费路段是沿着海岸线的,旁边的悬崖下面就是海,当地人往往开着敞篷以阅兵的速度缓缓地驶过。相比之下,收费路段只能看得见被劈成两半的山和连绵起伏的护栏......燃油费用,在俄罗斯(很大原因是卢布贬值)、中东、中亚境内油价非常便宜,一升油比一瓶一升的矿泉水还要便宜。欧洲境内则跟国内油价相差不大,个别北欧国家会高一些。另外车辆保养和维修,因为我自己会修车,而我一个赛车手朋友Sam哥赞助了我机油、油滤、空滤和小维修配件。全程车辆保养、小维修都可以自己完成,大大降低了车辆成本。总体算来,全程331天,连人带车,包括签证、保险、车辆加油维修、过路费、住宿、餐饮、门票,以及被各种政府机关索贿,(刨除途中购买收藏品、服装首饰等非必需品)总体花费小于30万人民币。5.出境9月15号,我们达到了满洲里关口。自驾车出境在这里已经司空见惯,手续非常成熟,但是比较繁琐。大致过程是是在海关大楼里上窜下跳地盖了7个章(护照上1个、ATA单证册2两个、车辆放行卡上4个),终于凑齐一套交给边防武警。对车辆进行检查后,把我国边境的大门打开,此时便可以向俄国边境驶去了。俄国边境迎接我们的是个金发的女官员,但是一句英文都不会讲,我们也不会俄文。而通关处的申请表同样是一个英文都没有。金发官员向我们比了一个在这等着,她去打电话的手势,然后人就不见了。我们只好干等。大概等了1个小时左右,一个身宽体胖面容和蔼的布里亚特人来到我们面前。她会点蹩脚英文,耐心细致地对照我们的行驶证一一翻译,帮助我们填完了临时车辆入境表。办完所有手续已经是晚上8点了,关口外面一片漆黑。直到这里,才真正地踏上此次旅途,无论准备工作是一切妥当还是漏洞百出,已然不重要了。6.在路上一、俄罗斯2015.09.16-2015.10.13,共9000公里路线:赤塔-乌兰乌德-斯柳江卡-奥尔洪岛-利斯特维扬卡-伊尔库兹克-托木斯克-新西伯利亚-叶卡捷琳堡-喀山-莫斯科-圣彼得堡由于前一日过境的时间远远超出预期,所以当天晚上没能赶到赤塔。在漆黑一片的公路上行驶到凌晨三点的时候,睡意盎然,油箱灯也开始报警,于是在一个颇显破败的加油站停车,然后翻出羽绒睡袋,倒头睡去。第二天六点多,耀眼的阳光撒进车内,我们才看清周围的样貌。在便条纸上写好油号与需要加的升数递给语言交流无能的俄罗斯妹子,加上了油,还送了两瓶水,得了便宜的心态把昨夜的疲惫一扫而光,霎时间振奋起来。俄罗斯穿越西伯利亚的公路和铁路并行,时不时相互交错。周边的草原与森林交替的变换,只有大风刮过,没有人、没有牛羊,只有偶尔飞速超过我们的几辆车。然后突然坡度高陡了起来,大片青黄杂色的森林出现在两旁。阳光在树木的间隙中迅速地移动,直到脱离树林,一个陡然的下坡再度回到茫茫无际的草原。必须要称赞是的,尽管是战斗民族,开车要比国内规矩很多多,即使前面的车慢,实线也从不变道,就在后面老老实实的跟着跑;夜间只有领头的车会开远光灯,后面跟跑的都自觉使用近光;对向会车会主动关闭远光; 从不占有紧急车道。在欧洲境内更是如此。在这种氛围下,我驾驶的异常小心,毕竟挂了个中国牌照不能丢人...第三天傍晚时分我们乘船渡过贝加尔湖,登陆奥尔洪岛。这个干燥的岛被世界上最深的湖水环绕着,有一种冲突的奇异美感。在布里亚特人的萨满教信仰中,这座一条河流都没有、路面满是沙石的岛屿是神圣代名词。远处的两块石头是著名的沙曼岩石,在干燥荒芜的奥尔洪岛上,冰冷的湖水在阴蓝色的天空映衬下显得更加萧瑟,些许波浪像是湖面冻结最后的无谓挣扎。沙曼岩石深入奥尔洪岛的路则有一种坑爹的风格(哭)。事实上,这个被比作月球表面的岛屿上压根没有路,只是砂石碎屑经过长期的碾压留下的车辙。而进入岛内的森林,沙子变得更加松软,只有当地经过改装的UAZ可以轻松驾驭。这种前苏联遗留下来的面包车有一张萌萌哒的前脸:这里必须说说奥尔洪岛坑爹的路况。登岛前的最后12公里,随着一个起伏路标志的出现,原先布满龟裂的公路当即凭空消失,变成了无法分辨路面还是路肩的砂石土路。前方车辆卷起的阵阵黄土让大开的拉力灯宛若烛光,还未来得及落下的碎石如雨点般撞击在风挡和引擎盖上。虽然之后的渡船给了车些许喘息之机,但登陆岛后则是的是成倍的打击。在这个被某作者笑称为“如同月球表面”的岛上,我首次深刻地理解了搓板路的含义。并且,这还是一块做工精细、搓齿密集、镶嵌了大量珍贵大石块的搓板。漆黑的三十公里路让整车颠簸得吱嘎作响,底盘不断地发出刮擦和碰撞的尖厉声音。到了距离民宿大约两百米,门前明晃晃的探照灯极度刺眼,本来就一片漆黑的周遭瞬间成了盲区。眼看希望在即,突然砰的一声,车陷停在沙坑里,我还以为是欢迎的礼炮(误)。一个巨大的沙坑中裸露着若干头盔大小的石头,如果不是墙上写着Nikita's Homestead,我一定以为是误入了哪个车匪路霸的据点,正在使用灯光诱捕过往的车辆。将车缓缓倒出,车底传来不吉利的刮擦声。下车检查,机油箱底壳上两处明显的凹陷,俨然是岩石怪兽的凶残咬痕。运气不错的是机油箱并没有泄露,否则这台叫飞毯的车只能真的飞下岛了。第二天清早再次检查,当头棒喝的结果自然是左前胎鼓起了一个大包。淘宝来的力牌千斤顶、Sam哥赞助的备胎以及满洲里买的十字扳手即刻派上了用场。看着备胎轮毂的五角星形状,假装是授予的五星勋章。带着五星勋章备胎,车以广场阅兵般的速度缓缓驶出奥尔洪岛,以防再度遭遇不测。三十公里的路程硬生生开了一个小时。下岛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伊尔库兹克更换轮胎。然而对于MINI这种在东部地区严重水土不服的车来讲,合用的轮胎也是稀罕物,找了七八家轮胎店才找到。得益于卢布贬值,这里一条胎只要国内的一半价格,干脆果断换掉前轮另外一条胎,旧胎留作备用,以免新旧两鞋争风吃醋。除此之外,之前为减轻重量而省去的底盘装甲也不得不装上。起初我对此并不抱希望,毕竟连轮胎都难得找到的地方奈何能有底盘装甲。然而俄国人自有妙计。和只讲俄语的某改装店老板通过谷歌翻译你来我往了几个来回之后,老板表示,铝制装甲需要订货三周,铁制装甲今天就可以produce。我十分纳闷produce一词,以为只是谷歌生硬的翻译而已。直到他们把车升起,然后拿出了几块各式花样的底盘装甲逐一比划了一番,继而又搬出了电焊、台钻、角磨机,我才明白过来,原来是真的要produce。一群俄国哥们站在车下仔细端详了一番之后,不约而同地冲我笑着说“Russian Road”(好吧,又来了)。我只得配以苦笑以表回应。他们选出相对合适底盘的装甲并抬举到安装位置,用油漆笔划出需要切割的位置,然后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只手操起角磨机切了起来。不得不说,切割的精度居然相当可靠。如此几个来回,钢板切掉了大约百分之三十的面积,正好贴合在飞毯腹部。然而虽然形状合适,安装的螺孔相距甚远。我正要张口开问,俄国哥们再次抄起角磨机,二话不说直接刮掉了车架上的油漆,然后一手抄起电焊,再次二话不说直接将切下的带螺孔的部分当做支架焊了上去。“Russia Made”他边说边捶打着装好的钢板以检查强度。后来的多次底盘刮擦充分证明了这件俄制装甲的有效性。简单粗暴直接有效。后来和这哥们聊起来,他叫Michael,会讲一点英文。焊完我的车,便去捣鼓两台报废的宝马引擎。我问他,你喜欢BMW吗?他露出了诡异的笑容“No,no”,他边摇头边说“Toyota”,然后在谷歌翻译里打出了надежный,那是可靠的意思。事实上,俄罗斯高速公路经常每隔一段就出现几十公里的砂石、坑陷路段,很多路不是正在维修,就是到了不得不修的程度。比如上面这种路况,在俄罗斯十分常见。然而就是在这种路况上,一辆辆已然成精的拉达,在战斗民族的高超的驾驶技术之下,如履平地般风驰电掣地行驶,即便是偶尔从地上弹飞,也毫不在意,扬起的尘土有如拉力赛。9月25日,到达托木斯克。这座被契诃夫埋怨地称之为“无聊的城市,愚蠢的人民”。但事实上,这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五分之一居民被是大学生,外加大量诗人、艺术家、戏剧导演的定居,文艺气息足够。这座地沟里醉鬼形象的塑像是托木斯克建城400年庆时向说坏话的契诃夫复仇的作品。对面是高级餐厅Slavyansky Bazar(嗯印在各处的缩写就是SB),哪怕是极度讨厌托木斯克的契诃夫,也极其中意这里的食物。在这里可以品尝到熊肉、野猪肉、鹿肉的奇异组合。10月2日,叶卡捷琳堡,亚欧分界线。到达叶卡捷琳堡时已经深夜,我们找不到预订的青旅(第二天才发现是在居民楼里的家庭旅馆)。当时已经过了凌晨12点,一个金发碧眼的高大俄国人正在遛两条超大的狗,于是我拿地址问他,运气不错,这个名叫Vitaliy的俄国人会讲英文。经过一番确认后,青旅今晚肯定是住不进去了。不过Vitaliy说,“但也许你们可以住我家”。没几分钟,他那褐色短发、穿HelloKittyT恤、指间夹着香烟的妻子Jane穿过夜色与寒风登场了,两个人叽里咕噜一番交流,Jane绽出一个大大的微笑,对我们说了第一句话:“Would you like some tea?”于是,我们就被这对俄国夫妇、两条狗、四只猫“捡”回了家,并在这个狭小且混乱的房子里渡过了快乐的两天两夜。我们在专栏里把这个故事记录了下来,在这里:叶堡奇幻夜:我们被一对俄国人、2条狗、4只猫捡回了家离开叶卡捷琳堡前,我们专程前往亚欧分界碑。大概人类对于此类人造界限都有种奇怪的迷恋,因此乌拉尔山区有了为数颇多的亚欧之间的分界标记,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叶卡捷琳堡以西40公里处、为纪念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到访而树立的一块纪念碑。这位皇帝还创立了一个有趣的风俗:在亚洲这边喝一杯,再到欧洲那边喝一杯。除此之外,叶堡当地政府还为外国游客到访方便在城西17公里处、通往莫斯科方向的必经之路旁设立了一座新界碑。虽然外观看起来像一个拙劣的埃菲尔铁塔,但既然标榜为“为方便外国游客设立”,那自然是要造访一番,不可辜负人家一片苦心。界碑前有一家名为“欧亚”的小店,房顶的招牌上分别在欧洲和亚洲两个单词旁边放置了一只病怏怏的白色公鸡,和一条看起来像是中外混血的恶龙。店里出售咖啡和各种看起来充满中国制造感的纪念品,以及一张假模假样的跨越分界线证书。在界碑前拍照留念,想了个怪招,假装把车往欧洲推.......10月3日,前往喀山。友好的战斗民族同胞们之间流传着一句谚语或者谣言:“当你驶过乌拉尔山,路况会变得much better”。恩,much better,听起来的坑爹程度就和奥尔洪岛一样。鉴于前路之鉴,我们自以为对战斗民族的路况评价标准有了相当的认识,不敢掉以轻心,但鞑靼斯坦的路况再次刷新了下限。当我们转过一片森林,原本还算平坦的柏油路再次凭空消失,变成了一片宛若巧克力酱的泥浆海洋。前方的拖挂卡车后轮不断打滑,扬起的泥浆均匀地覆盖在周边的树叶上。我们只得选择道路周边相对已经干涸板结的位置小心翼翼地行驶。大约磨蹭了二十公里,地形突然变成了碎石路,漫天黄沙飞舞。刚才溅在车身上的泥浆正好充当了良好的粘合剂,将空气中的沙土照单全收地粘在了车身之上。此时量身定制的底盘装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一次钢板和石块的撞击都在证明它的价值。再向前行驶,浸水路段、泥浆、砂石三座大山一并发威,五十公里下来精疲力竭。作为鞑靼斯坦的首都,喀山本身有着独特的融合文化。“喀山”在鞑靼语中是“锅”的意思,因城市处于洼地,形如铁锅,因此得名。城中的克里姆林宫遗址群,同时包含了欧洲风格的教堂、亚洲的喇嘛庙,以及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跑完之前的烂路,距离从上海出发,已经行驶了将近1万公里,要做第一次保养了。之前买的6升的矿泉水空桶派上了用场。天气相当冷,站在旅馆外的停车场上等着小泵把4.2升机油抽出来,足足抽了40分钟,冻的骨头疼。最后我们当然是到了双城首都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啦,放一张红场的照片吧。二、北欧、德国、荷兰、比利时2015.10.14-2015.11.16,共8000公里路线:芬兰(赫尔辛基-坦佩雷-罗瓦涅米-伊纳里)——瑞典(哈帕兰达-约克莫克-厄斯特松德-穆拉-斯德哥尔摩)——挪威(奥斯陆-布吕根-吕瑟峡湾——斯塔万格)——丹麦(斯卡恩-罗斯基勒-哥本哈根)——德国(汉堡-柏林-科隆)——荷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比利时(布鲁塞尔)10月14日,从俄罗斯进入芬兰,从俄罗斯过境到芬兰的瓦利马关口。说来也有趣,我们进入芬兰关口的时候,海关人员问我们的第一句话是:“俄国的路况怎么样?”在我们抱怨了路况坑爹,到处都是坑,车底盘被刮伤数次之后,海关人员发出了杠铃般的笑声......然后告诉我们说,从现在开始,再也不用担心路况的问题啦。确实如此,整个北欧范围内,不论是城市、高山还是极圈以内,都有养护良好的免费公路(只有挪威高速收费),并且每日有着及时的除雪清障队伍。在这里自驾,确实省心不少。10月14日,我们到达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宽阔的市政广场是当地人在晴朗的下午爱去的地方。在这里总能见到坐在教堂前大楼梯上享受阳光的居民,对于北欧人来讲,冬日的阳光实在是弥足珍贵。被称为千湖之国的芬兰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国家,而停车休息区往往也随着湖泊修建。所以随便停在哪个停车休息区,都看到类似天空之镜的场景:10月份的北欧已经进入冬季,越往北走,极夜的影响越发明显。早上10点钟太阳仍然在地平线附近转由,而到了下午四点,天几乎已经黑透了。就算是白天,公路也弥漫着大雾,无法看清远处的道路。白森森的枯木和黑黢黢的沼泽中笼罩着昏沉的浓雾,浓雾不时地发出光怪陆离的声音,那是成群的驯鹿,然后悄无声息的出现在道路当中,纹丝不动。10月18号,罗瓦涅米。跨过北极圈,到达极圈内的圣诞老人村。在这里,你可以见到圣诞老人“本人”,他会用各国语言和你说你好、再见以及谢谢。但很有可能你会在村里看见多个“他”,至于是不是在给东瀛忍者送礼物时偷学了分身术,就不得而知了....这里的圣诞老人邮局存放着每年全世界寄给圣诞老人的信。最多的是美国,其次是欧洲,中国信件也数量也排的上号。除此之外,甚至还能发现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的来信,比如沙特。特别需要一提的是。你可以从这预约寄出当年的圣诞贺卡,会在当年的12月25号前后到达,上面还会有圣诞老人的特殊驯鹿邮戳。10月20日,我们抵达此次旅行的最北点伊纳里,然后重新南下,进入瑞典,到达约克莫克。这里属于著名的拉普兰地区,欧洲唯一的游牧民族萨米人的居住地。我们沿着这里的自驾公路“荒野之路”前行,随着地势升高,空气越来月寒冷,快到山顶的时候,下起了暴风雪。暴风雪中一架直升飞机正在空中盘旋,突然又从山间的树林中窜出了一台越野摩托,摩托的背后是上千只奔跑的驯鹿,那是正在放牧的萨米人。随着路线南下,离开极圈,天气又变的好了起来。驾车误入了穆拉,瑞典达拉木马的制作工厂,看到了这匹在瑞典随处可见的木马是怎么做的:瑞典达拉纳
世界上没有两只相同的达拉木马 - 知乎专栏10月27日,挪威首都奥斯陆。10月29日,到达卑尔根的布吕根在布吕根无意中拜访了挪威唯二的手工烟斗制作师,顺便拜师学了个艺,拿到了一只半成品烟斗。在吕瑟峡湾,终于可以让一路辛劳的车休息两天。我们徒步登上了布道岩。从斯塔万格坐渡轮去丹麦,当晚碰到了暴风雨,高达五米的巨浪让从还晕过船的我们晕的天翻地覆。在丹麦罗斯基勒,碰到了正在保养维京船只的一帮大爷大妈。这帮大爷大妈1:1复原了维京时代的长船,并用复原的船不使用任何现代动力装置,从丹麦成功航行到英国。得知我们是从中国开车来的,大爷很开心的表示,下次可以航行到中国来。11月3日,到达丹麦达哥本哈根。比起小美人鱼,我们更想探访克里斯钦自由城,这里是曾经的乌托邦,而如今自由的精神被全球最大的大麻交易市场所遮蔽,变成了游客的猎奇场所:克里斯钦自由城,理想尽头非极乐11月5日,到达德国汉堡,趁着天色,在车中偷拍了一下欧洲最大的红灯区绳索街。(是的,阿姆斯特丹的那个虽然出名,但是并不如这个大)11月8日,柏林墙前。为了能在合法停车的前提下,拍摄到科隆大教堂,我们把车开上了附近的超市楼顶停车场....荷兰鹿特丹郊外的小儿堤防,这里有数十座传统风车。当时天上正下着不大不小的雨,乌云让四点钟的下午变得漆黑一片。通往风车的道路极为狭窄,周边大多是野地和河道,单车勉强可以通过,只有在风车门前才有稍大的地方供车辆调头。然而原本就不宽敞的地方,已经被停放的两辆车占据了大半,多亏车尺寸小巧才得以调头横在路中间。周围没有任何灯光,我们支起脚架留影拍照,然后上车走人。踩刹车点火,放手刹,松刹车走人。不幸的是后轮碰到了路边因下雨湿滑的草,加上车后部的行李过重,整车的重心都在后面,车身猛地向后打滑,车底直接架在了陡坡之上。踩死刹车,车完全没有停止下滑的趋势,前轮刚才空转的时候在地上刨了个坑,几近悬空,头顶上顶着的行李盒重心偏高,感觉随时有翻车的可能,只得顺势倒滑下坡,妄图摆正车身从坡度较小的地方上来。然而这完全是错误的决定。坡下的草更加茂盛,加上下雨,草下全是烂泥。并且,唯一坡度较为平缓的位置上停放着一辆车。为了减轻车重,我们卸下大部分的行李,并尝试使用沙板脱困。沙板确实可以使车辆挪动一段距离,但到了坡度较大的地方,由于有草,沙板自身也开始打滑,而且无论怎样,都躲不开另外那辆车。我们只得前往风车求助。风车的主人正在准备晚餐,看到我们陷车的地方,不禁无奈地大笑起来,“真是个停车的好地方”。呵呵呵......他打了几个电话,不一会,漆黑的道路上出现了耀眼的灯光,一台庞然大物从黑暗中逐渐显露出来。那是一台联合收割机。后面的事情则顺理成章,大怪兽轻松地救出了小MINI。热情的收割机大哥表示大冬天机器闲着也是闲着,出来溜个弯拖个车什么的正好。我们对荷兰人民造成的麻烦深表歉意。三、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2015.11.13-2016.03.24,共6000公里路线:多佛-坎特伯雷-伦敦-约克-湖区-爱丁堡-威克-因弗尼斯-格拉斯哥-贝尔法斯特-利格山-康尼马拉-莫赫悬崖-鲁普海德-基拉尼-柯克-都柏林-利物浦-牛津-伦敦-格拉斯哥-科兹沃尔德-伦敦11月13日,从法国和比利时匆匆穿过(留着返程时慢慢逛),轮渡到达英国多佛。虽然英国和爱尔兰都是右舵左驾,但由于欧洲大陆的左舵车经常来往,所以道路设计上本身是兼顾左舵的,但有些位置还是有些死角,经常需要副驾驶帮助观察车辆。好在英国人良好的驾驶习惯和绅士风度,驾驶起来其实还是挺舒畅的。11月16日,到达伦敦。想在拥挤的伦敦城区找个可以合法停车拍照的地方比登天还难,索性放弃,只得一个人在塔桥上等着,一人开车在堵车的车流中慢慢从桥上通过。为了拍张照,足足折腾了2个小时....伦敦是我们最喜欢的城市之一,除了物价....此行的一大任务之一,就是陪毕业五年的学霸媳妇回母校LSE(伦敦政经)。学渣在此献出膝盖...当然,去Abby Road乔装一下披头士唱片封面也不可免俗......稍事休整后,北上前往约克。曾经的北英格兰首府,现在,这个古老的城市在白天沉睡而宁静。然而随着夜幕的降临,热情的街头艺人陆续出现,在寒风中奔放的演唱引人驻足。上半程的终点,英国牛津MINI工厂经过100多天,2万6千多公里,我们真的把这台MINI开回了它的出生工厂:当飞毯重返MINI牛津工厂继续北上,经过湖区、爱丁堡,最远达到苏格兰最北点附近的一座小城威克,趁着媳妇生日,找借口奢侈了一把,住了一次海边古堡。之后经过因弗尼斯、格拉斯哥,乘坐轮渡前往爱尔兰岛。在贝尔法斯特参观了泰坦尼克号的制造工厂,然后前往巨人之路。从北爱尔兰陆路过境至爱尔兰,沿野性大西洋之路(Wild Atlantic Way)行驶。这条世界上已确定的最长沿海驾车线路,长达2500公里,沿着饱受大风侵袭的爱尔兰西海岸和半岛,始于北部的多尼戈尔郡,终于南部的科克郡。爱尔兰这座“翡翠岛”上最原始的荒野、最壮丽的日落、最纯粹的海洋、还有凯尔特人传说的那些矮人和地精,都与你一路相伴。野性大西洋之路的标志是蓝色底色,中间以曲折白色线条作为标识,只是要是属于这条自驾路线的道路,都可以时不时地看到这个标志,非常显眼。道路类型也非常丰富,除了高速公路、城市道路、还有山路和林道,也时不时地会拐进山野的村庄小路,或是驶过万丈海崖的边缘,非常有意思。沿着野性大西洋之路行驶,白天可以途径众多的自然风景区和国家公园,夜晚则可住宿在沿海的城市村落,并享受最新鲜的海产美食。关于这条著名的自驾路线的详细信息,可以看另外一个答案:自驾北爱尔兰和爱尔兰,有哪些地方一定要去? - 知乎当然,在常年大风经常大雨的爱尔兰,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甚至:在某个雨天的傍晚,当转过某个弯道的时候,吹来的某阵狂风,这台叫飞毯的车真的飞了,还完成了完美的降落。当车落入道旁的草地中时,我俩都惊异于毫无刮擦和碰撞,一定是包含神力的车名飞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离我们最近的是一家高尔夫球场。当我浑身湿透地出现在他们的接待室,并展示了陷车照片的时候,他们也惊异于我居然没有受伤。“我们当然可以帮忙”,他们说。他们开上球场的迎宾车,来到了一家门前停着一台小型挖掘机的房子门前。开门的Tony刚吃完晚餐,听完我的情况,便换好工作的服装和雨鞋,“我们来个餐后运动”。在前往案发地点进行了现场勘察之后,Tony认为他的挖掘机不足以拉上车来。于是又驱车前往一间看似厂房的建筑。打开大门,一台巨大的拖拉机在几十头牛的簇拥下显现出来。这是一间牛棚。开上拖拉机,卸下行李,装上拖车钩和拖车绳,Tony开始一点点收紧拖拉机前的机械臂。飞毯稍微挪动了一点,然后突然咔嚓一声,拖车钩带着后保险杠直接被拉...断...了...停下检查。原来后拖车钩孔开在后保险杠内的防撞梁上,这里应该是车辆的溃烂部位,加上拖拉机较高,拉扯有一定向上的角度,导致防撞梁下方的几个焊接点直接被拉断。我们只得通过车轮牵引,然而车的角度不好,现场又只有我们自带的一根拖车绳,只得左右两轮交换拖拽。到了草地边缘的碎石区,车又上不去了。Tony鉴于刚才的情况,也不敢蛮拉,一度陷入停滞。运气不错的是,几个开车路过的工人也下车帮忙,几经商议,决定车挂倒档慢速倒车,剩下几个人在车前推,拖拉机再向后牵引。最终,除了后保断裂,被拉出来之后并无大碍,大约只是四个轮子有些跑偏。Tony对拉坏了车尾表示非常抱歉,我们却不知如何感谢才好。后半程南欧-中东-中亚,比较长,等慢慢更新吧,先放几张图:在法国尼斯,遭遇了第一次车窗被砸,车内物品被盗。当时车辆停在街道两旁的停车位,虽然周边停满了大量本地牌照的车辆,我们一辆中国牌照的车显得尤为显眼。虽然我们移走了车内的贵重物品,但还是留下了装着书籍和旅行小纪念品的几个超市购物袋,还有一件因为无法折叠而悬挂在座椅背后的的婚纱,这些物品被悉数偷走。鉴于法国警察的一贯作风,这起案件也被草草开了失窃证明,打发我们去找保险公司理赔,未能找回失窃的物品。在法国巴黎在葡萄牙里斯本西班牙塞维利亚意大利巴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格鲁吉亚梅斯蒂亚亚美尼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争议领土:卡拉巴赫回国前最后一站,哈萨克斯坦===================更多这趟旅程的故事记录在了公众号2Lunatics。2019年,我们把这趟旅程出了一本书《只有寻找和遇见》。不像这篇流水账,更多是写一些当地人文风俗和宗教文化的内容,可能有些严肃,无论如何,欢迎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炒饭到底健不健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