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由大食品加工龙头股排名生产工艺水平怎么样?

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江区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府直属和市属驻区各单位:现将《梅江区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科工商务局反映。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2021年11月16日目
录一、发展基础1(一)现实基础 11.工业实力平稳增长 12.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23.产业平台规格提升 24.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35.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3(二)存在问题 4(三)发展环境 61.发展形势 62.发展机遇 73.面临挑战 8二、总体要求 8(一)指导思想 8(二)基本原则 9(三)发展目标 10三、重点产业 11(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11.推动电路板产业发展壮大 112.做强做大铜箔产业 12(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31.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 132.促进医药健康产业特色发展 133.推动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144.培育壮大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15四、重点平台 15(一)推动工业园区优化升级 15(二)规划建设城北新兴产业园区 17(三)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17五、发展路径 18(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181.大力培育创新主体 192.建设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 203.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14.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21(二)推进工业园区整合优化发展 221.提升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水平 222.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扩容步伐 223.持续推进工业园区空间治理 234.加快工业园区提质增效 23(三)增强制造企业强链创新实力 241.大力开展培育龙头企业计划 242.全面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 243.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 25(四)着力强化梅州制造品牌建设 251.加快推进工业企业品牌建设 252.不断提升品牌价值运用效果 253.制定“梅州制造”产品标准 26(五)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261.深度融入“双区”建设 262.积极参与“一核一带一区”建设 273.深化增城梅江对口帮扶机制 274.着力拓展对外合作空间 28(六)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281.开展重点技术攻关 282.大力抓好节能降耗 283.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29六、保障措施 29(一)加强机制创新 29(二)完善综合评价 30(三)加强要素保障 30(四)优化营商环境 30附件1 梅江区“十四五”工业重点项目汇总表32附表2 梅江区“十四五”工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38工业是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为居民生活、各行业的经济活动提供物质产品,这一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产业部门都无法替代的。“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梅江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培育壮大工业竞争新优势,在更高水平上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是“十四五”乃至今后较长时期梅江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根据《梅州市梅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一)现实基础“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冲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建设“诗画梅江、文明客都”,落实省委“1+1+9”、市委“六争六补”“123456”工作部署,实施区委“1158”“1+3+5”和“一带三园四城五基地”等思路举措,紧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等重大机遇,实施深度工业化战略,加快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步伐,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期间全区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呈现稳中有快、快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为全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工业实力平稳增长“十三五”以来,梅江区以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建设为载体,全力抓好全区工业经济发展,推动实体经济实现稳步发展。自2016年至2020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从71.8亿元增长至87.4亿元、年均增速7%;累计工业投资42.1亿元(其中工业技改投资累计18.6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由42家增至60家。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区工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场信心逐步恢复,工业经济逐渐复苏,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各项指标企稳回暖。2﹒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梅江区制造业主要依托梅州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在严把环保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主导产业,园区已形成铜箔生产—覆铜板生产—PCB生产—电子电器产品生产的产业链,以国威电子、博敏电子、志浩电子等为龙头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规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产值占比均超过80%,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规模稳步增长。对外招大引强、对内提质增效,积极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依托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梅州高端电路板产业)基地,加快由中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型,推动电路板产业进入大湾区产业链前沿技术领域。3﹒产业平台规格提升梅州经济开发区前身是梅州经济开发试验区,创建于1992年10月,2006年国务院审核批准为“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国土资源部核定面积为7.06平方公里,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6年5月后,梅州经济开发区移交梅江区负责建设管理。梅江区委区政府于2017年成立东升工业园提质增效和扩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全面统筹协调园区开发建设等工作。2019年7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批准同意将东升片区调出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范围,并依托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认定为“广州增城(梅江)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独立的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十三五”以来,按照区委区政府“双百”的工作思路,立足建设“诗画梅江、文明客都”的总目标,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园区发展新局面。4﹒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围绕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发展等方向,重点扶持行业骨干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自主核心技术研发,2019年新开工技术改造项目29个,成功申报技改奖补资金4400多万元,2020年成功申报技改奖补资金1500余万元。支持企业加快研发平台建设,博敏电子、嘉应制药等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增至63家。围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补短板”,结合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一批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全区设立研发机构的规上企业有20家,占全区规上企业60家的33.33%。博敏电子、风华环保、志浩电子等8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科技创新“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项目已获得批复。梅江区已经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5﹒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改善发展硬环境,加快完善梅州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启动园区污水中转站项目建设,实施罗乐大桥东端连接线、东西出入口提升等道路建设,不断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承载能力,推动园区提质增效。同时,提升发展软环境,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用好客家融资担保公司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两大政策性融资平台,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信贷优惠,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二)存在问题在回顾“十三五”发展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的工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的问题并存。一是产业层次偏低,创新驱动不足。梅江区传统产业大多处于产业链末端,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为主,以知识型、技术型为特征的高新技术制造占比偏低;以装配加工业务为主,技术研发、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业务比重偏低。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与珠三角等地相比差距较大,工业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比例总体不高,仍缺乏国家级的科技研发中心或实验室。大部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工业经济增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二是园区发展受限,主导作用减弱。梅州经济开发区是梅州市乃至全省重要的电路板生产制造基地,对梅江区工业经济的影响巨大,是梅江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受土地、环保、园区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园区的未来发展受到限制,将极大限制全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园区目前可用的建设用地存量小,后续可开发土地有限且开发成本大;园区内工业污水处理容量接近峰值,环保容量趋于饱和。这些因素造成园区内的企业增资扩产、新项目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严重限制了园区后续发展的潜力。园区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过程仍集中在一般的加工组装环节,工业增值主要靠龙头企业拉动,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产业配套不足,物流成本偏高。作为梅江区的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配套不足,缺少发展需要的研发设计、节能环保、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生产性支持等服务平台,物流成本普遍偏高。梅江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对上下游的集聚效应还不够强大,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从铜箔、覆铜板、电路板生产到电子电器产品生产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但企业生产电路板所需的主要原料如覆铜板、铜箔、半固化片、化学药水、油墨等,部分仍需从外地采购,加上上游原材料配套不足,增加了企业物流成本。梅江区物流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成正比,中小物流企业占绝大多数,现代化、规模化的物流企业较少,缺乏大型物流企业。中小物流企业多数由个体工商户发展而来,以提供运输服务为主,业务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工业企业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物流需求。在拥有较大货物吞吐量、物流需求相对集中的梅州经济开发区,物流问题尤其突出,缺少现代物流业支撑,园区企业物流效率普遍不高。四是金融支持较弱,功能仍待优化。金融功能仍未得到完全优化,金融优化资源配置、振兴实体经济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受宏观经济下行、行业不景气等“大气候”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投资意愿降低,且部分建设资金筹措进度未达预期,导致续建项目投资速度放缓,拟开工项目建设延期。如梅州互联网产业园、梅州市肉类联合加工有限公司升级改造等2个计划总投资达6.2亿元的新开工项目,均尚未形成有效投资。五是人才吸引力弱,人才集聚困难。受经济发展、区位因素等制约,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梅江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比较弱。梅江区包括整个梅州市,长期以来一直是珠三角等周边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的输出地。普工、高级技师缺口大,经营管理型、研发型人才同样缺乏。企业招工难、留工难问题一直比较突出。高层次人才引进、留住比较困难。收入太低、缺少发展平台、交通不畅、欠缺发达地区的城市生活配套设施,人文科研氛围和机遇都难以与发达地区相比,制约人才集聚,削弱全区人才优势。
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深度融合,梅江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特别是中美战略博弈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梅江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夯根夯基、爬坡越坎、积蓄后劲、后发追赶的关键时期,各种机遇与挑战相互交织,总体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发展形势从国际形势看,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演化期,国际力量对比格局深刻调整,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发展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全面小康社会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凸显创新上升为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着力点、扩大内需成为战略基点等新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老区苏区人民有着深厚感情、对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念兹在兹,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振兴发展的意见》,为梅江区苏区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从全省形势看,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财政资金支持等13个方面提供了实打实、全方位的支持;“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加快形成,必将有力带动生态发展区绿色崛起。从全市来看,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带动下,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步伐加快,生态发展区建设取得扎实进展,服务融入“双区”“双城”“两个合作区”建设态势越来越好。从梅江区看,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提质扩容成效显现,交通支撑能力明显提升,产业基础得到夯实,平台载体日益完善,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动能逐步转换,继续发展具有广阔空间。2﹒发展机遇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全球范围颠覆性产业创新方兴未艾,为梅江区推动工业高端化和全面智能化带来机遇。二是“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为梅江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将积极推进梅江区与海外华人华侨的沟通交流,尤其是与东南亚沿线国家合作,促进企业拓宽海内外市场。三是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逐步构建,为梅江区抢抓新消费蓬勃市场,深挖强大市场潜力、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四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为梅江深度对接、参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带来机遇,有利于探索产业合作新模式、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五是“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加速构建,为梅江区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凭借良好的生态优势,梅江区将加快构建与生态环境相适宜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3﹒面临挑战一是全球疫情蔓延和逆全球化趋势造成严峻外部冲击,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带来增速回落的挑战;二是经济总量小,产业基础薄弱,主导产业单一,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资源环境压力加重;三是中高端人才总量不大,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有待破解。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梅江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继续咬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放松,立足当前抓发展,着眼长远强谋划,把握大局大势、进一步坚定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发展的信心决心,理清发展思路,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规律,加快转型,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在困境中勇闯新路、开辟新局,努力开创梅江苏区振兴发展新局面。(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深入贯彻省委“1+1+9”和市委“六争六补”“123456”工作部署,深化实施区委“1+1+7”思路举措,抢抓“双区”“双城”和“两个合作区”、进一步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等重大机遇,主动承接大湾区现代产业转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企业入园、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突出产业集群的韧性优势,深耕细分领域产业链核心优势,着力构建以智能经济为主导,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绿色产业体系,创建国内知名的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集聚区,争当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梅江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原始创新策源动力。(二)基本原则——创新驱动、技术先行。把创新作为工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创新要素合作、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扩大创新成果影响,推动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梅江区传统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与健康、先进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动力格局。——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凝聚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推动、政策指引的合力,研究制订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科学规划制造业发展路径,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企业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具备强大支撑带动能力的工业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补链强链、集群发展。围绕主导产业,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延伸方向,推进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促进“点、线、面、体、网”全链条发展,实现集群式发展。优化工业产业布局,以工业产业集群为载体,推进智慧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延伸纵向产业链条,引导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高水平专业化协作配套关系,努力形成集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专业服务机构等于一体、互动共生。--绿色低碳、开放合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生态功能区定位,推动工业绿色改造升级,不断提高绿色精品智慧制造能力,加快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推动制造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大力实施产业跃升工程,迈出转型升级新步伐,促工业提质增效。充分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无壁垒有序流动、高效配置,促进自主创新迈向更高层次。(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成为梅江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参与“双区”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具体目标包括:——工业总量保持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2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7%以上。工业投资保持良好态势,“十四五”期间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9%以上。规上企业80家以上。——工业质量效益逐步提升。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6.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9.1%以上。——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工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提高至55%以上。——绿色转型取得突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工业绿色改造升级步伐加快,工业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积极构建先进制造业的产业体系,锚定数字经济,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建设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梅州经济开发区,发挥骨干企业作用,以绿色低碳、集约高效、高端智能为发展方向,加快电路板、铜箔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1﹒推动电路板产业发展壮大推进省市共建高端电路板基地建设,积极构建铜箔、覆铜板、电路板、电声器材和通讯设备全产业链,重点吸引高端铜箔、覆铜板等上游产业企业及集成电路、电子元件、封装基板等下游产业企业,引进资本、技术、人才,深化龙头企业建设,打造百亿电路板产业集群。推动高端电路板优势产业加速提升,支持博敏电子、盈华电子和五株电路板整体迁建等优质项目落地,发展壮大以电路板为主的电子信息企业。鼓励印制电路板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企业兼并其他企业,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引导电子信息产业、印制电路板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博敏、志浩、龙宇等骨干企业开展5G通讯模块印制电路板产品的开发、5G通讯高频高速覆铜板研究开发等一系列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加快由中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型升级。以博敏电子、盈华电子、志浩电子等企业为龙头,以梅州经济开发区为重点,主动对接大湾区5G通讯、智能驾驶和智能家电产业链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创新平台,对接大湾区技术成果孵化和产业转移需求,推动电路板产业进入大湾区产业链前沿技术领域。2﹒做强做大铜箔产业围绕梅州市打造“中国铜箔之都”的目标,按照“立柱、强链、补链”的要求,推动铜箔产业高质量发展,引进资本、技术、人才,深化铜箔龙头企业建设,打造百亿铜箔产业集群,将梅江区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铜箔基地。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技术改造、招商引资、减税降费等政策支撑体系。重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与中国电子材料协会电子铜箔分会等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吸引铜箔相关企业到梅江投资兴业。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产业链招商,依托博敏电子等龙头企业,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铜箔生产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上中下游产业链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保障重点项目和企业用地需求,加大力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专栏1
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产业重大项目
博敏电子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投资扩建项目、梅州市志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增资扩产项目、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电子铜箔项目、鼎泰电路板增资扩产项目、科捷整体搬迁及PCB共享加工中心项目、龙宇电子高端电子铜箔增资扩产项目、鸿泰电子高端线路板项目、鸿宇电子高端线路板产业园项目、展至电子半导体陶瓷基板生产项目、奔创电子应用于通讯新能源类高密度印制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二期)、志浩电子提升高精密电路板生产工艺设备更新技术改造项目、格兰沃电子年产50万平方米精密多层/配套5G应用PCB项目。
(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新材料、绿色食品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经济新增长点。1﹒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发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提升质量效益为目标,坚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推进,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建设智能制造基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与智能工业软件,提升国产智能技术、产品与装备市场占有率,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大力推进对外交流合作,支持区内企业与国内外企业开展跨领域、全产业链的紧密协作,鼓励国内外企业来梅江区投资,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应用创新,支持互联网技术、产品、平台、服务等本地化和国际化。探索打造PCB行业供应链协同平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孵化PCB供给侧智慧产业基地(产业园),打造全省首个垂直行业的线上运营+线下服务生产基地,推动龙头企业的供应链企业落户梅江区。2﹒促进医药健康产业特色发展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扩大优化以红豆杉、梅片等为重点的特色南药种植,建设优质中药材示范基地。通过中药饮片企业配套建立养生馆、生产加工企业配套种植、种植企业配套旅游等多种模式,拓展延伸中医药产业链条,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中医药、医疗服务、健康养生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重点建设“健康西郊”医疗康养产业基地,打造引领梅江“医康养”板块经济增长的“最强引擎”。支持双料喉风散、重感灵片等名优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和生产全过程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药效、降低副反应,扩大新的适应症。大力推广梅片、柚苷、梅橘红等天然产品,推进小包装、定量压制中药饮片、直接口服中药饮片等新型饮片的研发。支持嘉应制药等企业加强中成药研究与开发,开展以疗效确切的传统单方、验方、医院制剂等为基础的中药新药研发,打造产值超亿元的核心单品。加大地产中药推广使用,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促进中医中药融合发展。积极与大湾区的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中医药企业、中医药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繁荣发展客家中医药文化,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中药一体化的发展。谋划建设配套完善的现代化信息和物流体系,不断完善检测、交易、仓储、物流、信息等配套服务,努力建设成为全市中药材的集散中心、仓储中心、物流中心和在全省有较强影响力的中药材专业市场。3﹒推动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依托广东省材料与加工研究所的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发挥其在粉末冶金材料、耐磨特种钢铁材料、铝镁铜钛有色金属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和先进成形加工技术及装备等5个特色学科领域优势,开展新材料与绿色制造的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加快推进广东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建设。加强与地区商会、行业协会及市级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常态对接机制。积极与高校、专业机构、专家联谊会等平台建立合作,精准地引进一批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强、人才层次高、成果转化快的高质量制造业项目。重点引进信息材料、生物材料、超导材料与技术、纳米材料与技术等相关企业。4﹒培育壮大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梅江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招商引入绿色食品产业链项目和整合利用食品行业的全国性组织、行业协会、全经联等平台智库资源,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先进食品工业企业技术、管理经验和资源,将梅州的畜禽养殖业、屠宰加工业、肉制品深加工业及仓储运输业等业态发展成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建成集食品加工、制造、流通、研发、冷链物流、工业旅游为一体的现代绿色食品产业集聚区,致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副产品供给基地及粤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重点配套项目。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原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布局优化,着力做大做强梅州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城北新兴产业园区,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一)推动工业园区优化升级深化增城梅江产业共建,切实把梅州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鼓励支持梅州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火炬梅州电子电路特色产业基地、省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电子电路制造)特色产业园。实施园区产值倍增计划,加快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打造成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导的高端制造业集聚,集研发、生产、物流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工业园区。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持续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园区扩容提质。加快完善路网、供水、供电、燃气、信息化基础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罗乐大桥至开发区一路市政道路建设工程、梅州经济开发区二期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梅州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道路改造工程、推动经开区废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标准厂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加快补齐园区基础设施短板。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推进“5个一”综合配套建设(即一个医院、一条公交线路、一个员工公寓或住宅小区、一个商业综合体、一片公共绿地)。到2025年,梅州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
专栏2
梅州经济开发区发展指引与重大项目
1﹒发展指引:加大铜箔、印制电路板、电脑主板等产业资源整合力度,打造铜箔-覆铜板-PCB-电子电器产品生产的产业链。依托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梅州高端电路板产业)基地,主动对接大湾区5G通讯、智能驾驶和智能家电产业链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创新平台,推动电路板产业进入大湾区产业链前沿技术领域。大力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
2﹒重大项目:梅州经济开发区标准厂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标准厂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期)、罗乐大桥至S333连接线工程、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废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项目、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多能互补智慧综合能源项目、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智慧园区建设项目、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西阳连接线工程(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基础配套设施)等。
(二)规划建设城北新兴产业园区谋划“园区+”发展模式,规划建设城北新兴产业园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促进土地有效利用、园区高水平建设。加强规划引领,拟选址城北镇上村、扎下、中村和黄明村等区域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和制造业特色产业园。着眼于打造现代化产业园,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坚持产城融合,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承接低耗水、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及珠三角地区优质的转移产业,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及高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一批高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端优质项目,打造新兴产业承接平台和新兴产业集聚地。统筹谋划城市空间布局和园区产业布局,推进园区由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三)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加快建设研发机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创建省级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创新平台,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实现在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方面取得突破。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引导的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机制,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和事业机构共建产学研中心。大力引进重点高校、优势科研机构、骨干企业在梅江区独立或联合本地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机构,建成若干有特色、有水平的科技合作基地。支持大型制造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孵化、协同创新和投融资等“双创”平台,推动构建基于平台的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到2025年,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5%以上。
专栏3
创新平台建设重点
1﹒创新机构平台项目:加快推进“粤科新材料与绿色制造研究院”项目建设等。
2﹒产业创新平台项目:推动梅州经济开发区申报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创建一批国家和省市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
3﹒企业研发平台项目:规划建设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和新型研发机构等。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建设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鼓励博敏电子、嘉应制药等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或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在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科技成果分享机制上积极探索。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力促经济发展“换道超车”。1﹒大力培育创新主体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创新型龙头企业,壮大科技型企业集群,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引导激励和市场配置各类创新要素导向作用,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财税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快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到2025年,规上工业R&D经费投入占规上工业主营收入的比例达到3.38%。大力发展创新型龙头企业。支持创新型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整合创新资源,积极承担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攻克一批新技术,建设一批新项目,开发一批新产品,成长为具有行业引领能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引导高附加值科技企业在各细分市场做大做强,培育一批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推动形成以科技型大企业为引领的创新发展新格局,形成创新型企业的领军力量。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培育力度,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库,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和申报流程培训,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规模。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5家。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机制,贯彻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到2025年,科技型上市企业(含新三板)超过10家。2﹒建设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创新科技人才引进机制。深入对接省“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扬帆计划”等重大工程,落实“人才新政20条”和金融人才政策,突出“高端、紧缺、实用”导向,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千名企业家培养工程,培育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推进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行动,吸引培育国家“青年计划”、“杰出青年”等高层次人才。深入实施“企业家培养计划”,着力培养一批创新型企业家人才,支持企业培养更多的“工匠”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回乡创新创业。推行柔性引才用才,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互动,建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人才联合聘用机制,允许科研人员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积极为高层次人才在社会保障、户籍、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政策咨询和便利服务。政府、企业、职业技术学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人才,建立产业专业人才库和专家库。加大人才公寓规划建设力度,加强使用管理。优化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健全科技人才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力量,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3﹒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制定实施全区科技创新发展五年规划,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强化政策扶持和精准服务,着力补齐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基础能力、人才激励机制等结构性短板,推动创新链条的有机融合,完善区域科技创新生态。深入推进科技创新领域简政放权改革,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优化整合财政资金综合投入机制,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支持实用技术创新研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着力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充分运用融资担保公司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两大政策性融资平台,引导银行业和金融机构完善科技企业信贷管理机制,创新知识产权融资工作。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加强支撑创新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学教育和科技普及。大力弘扬科技人员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促进科技开放合作。4﹒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科技创新合作,主动融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体系。探索建立“总部+基地”“金融+产业”“研发+基地”“科技服务+产业园区”等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在梅江区落地,开展科技创新、综合金融服务、文化旅游休闲疗养等合作。鼓励支持重点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加强与珠三角地区专业镇精准对接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军地协同创新,积极参与研究制定政策,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与有“军工三证”资质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军民融合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推进军民科技双向转化应用。培育壮大一批具有专、精特色的民参军企业。(二)推进工业园区整合优化发展1﹒提升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水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省工业园区“七通一平”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加快梅州经济开发区道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标准厂房、生活配套设施等建设。罗乐大桥至开发区一路市政道路建设工程、东升一路裕维至鼎泰段道路改造工程尽快完成改造通车。加快经开区废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项目建设,力争2022年完工。谋划园区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及分布式能源项目,做好前期工作。同时探索与广州市增城区共建,或争取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园区投资建设。通过合作办园的发展模式,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2﹒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扩容步伐为着眼未来发展需求,谋划“园区+”发展模式,拟选取城北镇上村、扎下、中村和黄明村等区域地块为新建产业园区选址地块,打造成全新产业承接平台和新兴产业集聚地,提升园区后续发展的承载力。一是培育壮大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把握住广东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更迭发展机遇,对接“双区”大市场、积极参与省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建设和产业链配套,加快推动电子信息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工程,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统筹谋划城市空间布局和园区产业布局,推进园区由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3﹒持续推进工业园区空间治理整合盘活闲置资源,推进园区节约集约用地。进一步摸清园区闲置、低效工业用地及企业闲置厂房情况,以《梅州市关于促进低效产业用地再利用的实施意见》为抓手,采取科学手段,努力盘活园区低效用地和闲置土地,为优质项目腾空间。开展“环保减量、质量提升”行动。积极贯彻落实《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整合提升一批线路板企业,腾出环保容量等资源,做优做强龙头骨干企业。通过建设污水厂中水回用系统,推动华禹污水厂日处理5000吨中水回用系统项目建设,完善回用水管网,废水尽可能回用,减少废水外排,为园区新引进项目腾出水环境总量;推动经开区废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推动经开区规划修编环评工作,提早谋划和沟通,从政策层面积极争取省生态环境部门对园区水环境容量的支持;督促现有线路板企业通过开展持续性清洁生产审核及技术改造等,提高治污减排能力,削减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4﹒加快工业园区提质增效落实园区“个十百千万”发展思路,实施主导产业培育提升计划和产值培增计划,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提高园区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水平,支持在工业园区内科学规划新型产业用地(M0),推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融合软件和信息服务、物流、研发、设计、检测等新型产业功能以及相关配套服务的功能区,重点引进和培育发展专业服务企业。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类评价和产业园区亩均产值评价,形成园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倒逼入园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逐步推动园区外制造业企业搬迁入园发展,新引进制造业项目安排落户园区。(三)增强制造企业强链创新实力1﹒大力开展培育龙头企业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对规模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商业模式领先的梅江区高科技龙头企业,给予“一企一策”支持,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支撑作用的百亿级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强强联合、整合上下游创新资源,并购重组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领域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应用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等新模式,为配套中小企业提供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和仓单融资等服务,帮助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题。2﹒全面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加快培育更多本土上市企业,鼓励新三板挂牌企业转板,抓紧出台政策措施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先进材料产业做强做大。支持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规范运作和发展壮大,进一步完善拟上市企业培育库。坚持境内和境外上市并重、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并重、上市和挂牌并重,实施多层次、多渠道上市企业倍增计划。支持上市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公司债、绿色债、双创债等募集资金,增强资本实力,做强主业,投资并购梅江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支持,促进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加强对规模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监测分析、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开展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的咨询服务,引导中小企业聚焦细分领域深耕细作,研发掌握关键环节的高端技术,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质量效益,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加大力度推动小微工业企业上规模,建立“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对新升规工业企业给予奖励。加强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建设,不断优化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四)着力强化梅州制造品牌建设1﹒加快推进工业企业品牌建设引导和督促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品质。深入推进标准化战略,引导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鼓励有品牌知名度的企业依托自身优势,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整合众多无牌加工企业,尽快形成产业集聚。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牵头、行业协会创建区域(行业)品牌,支持行业骨干品牌企业带动关联企业品牌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培育国际知名自主品牌,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设有利于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2﹒不断提升品牌价值运用效果加强商标品牌资源开发利用,支持企业通过商标品牌运用参与市场竞争,强化品牌策划,打造独特的持续发展品牌。提升商标品牌资产运用能力,实现品牌价值的转化、利用和提升。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讲好梅江区品牌故事,建立梅江区品牌实体和虚拟展示中心,鼓励行业协会、企业与媒体深入合作,扩大品牌社会影响力。每年召开品牌推介会,扩大社会对梅江区的品牌认知度。支持品牌企业组团参加海内外交易会、博览会等活动,提高梅江区品牌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及社会影响力。3﹒制定“梅州制造”产品标准瞄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组织培育试点企业联合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出台一批涵盖质量管理、技术创新、产业链带动、品牌保护、客户服务、企业信誉和社会责任等内容的“梅州制造”产品标准,抢占关键技术话语权,确定“梅州制造”产品竞争优势。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推进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五)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1﹒深度融入“双区”建设发挥“梅江所长”,对接“湾区所需”,融入“双区”“双城”大市场,在产业承接、人才流动、基础设施、平台载体、资金技术等方面拓展新空间、实现新发展。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园区共建,加强与大湾区城市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有效承接大湾区科技成果落地和产业梯度转移。主动承接“双区”先进制造业转移,拓展“企业总部在湾区,生产基地在梅江”“研发孵化在湾区,成果转化在梅江”“生产基地在梅江,消费市场在湾区”的产业合作模式。加强与大湾区核心城市开展交流合作,形成多层次定期互访、部门联动的对接机制。2﹒积极参与“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加快构建和巩固生态保护屏障,大力推进发展方式向绿色发展转型,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形成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绿色产业体系。以“一核”“一带”为主引擎,加强与珠三角核心城市、沿海城市在产业等领域的对接合作。高标准建设广州增城(梅江)产业转移工业园,着力建成珠三角高端产业的飞地、锚地和基地,提升梅江对珠三角区域经济的服务和配套功能,促进珠三角高端要素向梅江流动和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积极对接珠三角地区的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产业,加快引进集聚一批大企业和大项目,推进重大功能项目布局与建设,加强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提升现代产业链发展层次与水平。加强与沿海经济带、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制造带产业合作共建,实现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联动发展。3﹒深化增城梅江对口帮扶机制贯彻落实《关于完善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对口帮扶协作机制的意见》,全面深化增城梅江对口帮扶。创新完善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完善对口帮扶利益共享机制,不断探索招商引资、产业共建新模式,加快推进产业合作共建,扩宽和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发展和企业成长,提升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水平。探索“国企搭建要素平台+民企外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产业共建模式,推进“总部、研发、营销在广州,基地、制造、配套在梅江”的产业链合作。借力增城梅江对口帮扶,全面提升梅州经济开发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广州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全力推动签约项目在梅江落地,吸引更多优质产业项目落户梅江。拓展对口帮扶领域,充分利用好广州在交通、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力就业创业、营商环境等领域以及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帮扶,引进更多广州优质教育、医疗资源。4﹒着力拓展对外合作空间发挥华侨之乡优势,以世界客商大会为平台,整合海内外资源,充分发挥梅州海外经贸文化联络处的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动“三进一出”,构建高层次的开放体系。优化进口结构,鼓励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海丝博览会等重点经贸活动和知名专业展会,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组织企业“抱团”出海,拓宽企业发展空间。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吸引更多乡贤企业家回乡投资。建立和完善华侨信息平台,扩大进出口贸易,提升对外经贸质量效益。(六)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1﹒开展重点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结合产业发展需要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制造业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支持工业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鼓励企业创建培育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为目标,引导企业联合起来协同创新,攻克一批污染治理关键核心技术的装备以及材料药剂。2﹒大力抓好节能降耗坚决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加强重点用能单位和设备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评价考核制度。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施升级改造,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推广互联网机器人、自动化装备和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精益化管理。加大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供应链应用,开展生产过程中能效、水效和污染物排放的对标达标,创造绿色示范工厂。3﹒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在低碳发展及节能环保技术方面的交流合作,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先进技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发展再制造产业,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提高大宗工业废旧金属材料、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汽车产品、动力蓄电池等回收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实现工业垃圾和工业废水无害化处理,实现近零排放。(一)加强机制创新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持续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按照“统筹、精简、效能、权责统一”等原则,建立顺应产业发展新趋势,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新型管理和服务模式。有序承接市、区有关职能部门下放或委托的审批权限,打造便利、高效、公平的营商环境,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精神,将园区产生的收益通过一定方式“反哺”园区发展。(二)完善综合评价通过建立以亩均税收、产值、投资、能耗、排放等为主要指标的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指标“指挥棒”作用和评价结果“体检表”作用,推动政策、资源、要素向高效领域和优质企业聚集,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同时为组织开展的着重衡量园区资源要素投入产出率和社会效益,推动实施差别化财政资金扶持政策,引导资源要素向高效园区聚集的园区高质量发展试评价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基础。(三)加强要素保障用足用好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和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等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更多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推动本地企业抢抓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机遇,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本市场将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实施差别化用电、用水、用能、排污等政策,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强工业用地规范管理和节约集约利用,完善土地整备工作机制,切实提升土地产出效率。鼓励探索建立与产业关联的差异化土地价格机制。加强现有工业用地管控,坚决杜绝非工业用途的改造。支持区属国企、社会资本等物业主体,以“产权换股权”“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创新产业空间供给方式。(四)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对表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规则,全面梳理和完善现有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精简压减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实现市场规则与大湾区的软联通。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用能、物流成本,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工业经济的动力。健全完善政府与企业“双月”定期沟通机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地、用工等方面问题。搭建政银券企对接平台,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开展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逐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领导干部主动下沉一线,对接好企业和项目,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助力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附件:1﹒梅江区“十四五”工业重点项目汇总表2﹒梅江区“十四五”工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附件1:江区“十四五”工业重点项目汇总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实施单位
项目主要内容
计划总投资   (万元)
预计建设期
项目类别
备注
总计(24项)
1,721,815
一、电子信息之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12项)
1,588,200
1
博敏电子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投资扩建项目
博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分二期建设。新建厂房、自动化现代生产线,用于研发生产销售高端HDI板/高多层板和刚挠结合板,力争建成国内PCB行业的标杆企业。项目达产年产值预计50亿元。
300,000
2021—2026
新建
2
梅州市志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增资扩产项目
梅州市志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分三期建设。将原五株电路板整体搬迁扩产加以智能化、自动化改造,增加超高多层通信、5G智能任意互联等高附加值多层电路板生产。项目达产年产值预计35亿元。
300,000
2021—2026
新建
3
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电子铜箔增资扩产项目
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计划建设年产4万吨高精度电子铜箔项目。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投资15亿元、二期投资13亿元。项目达产年产值预计40亿元。
280,000
2021—2025
新建
4
鼎泰电路板增资扩产项目
梅州鼎泰电路板有限公司
项目拟新建主体厂房、仓库、办公楼、员工宿舍及餐厅等建筑。主要开展高多层板、柔性板和HDI等多种高端印制电路板的研发和生产。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300万平方米印刷电路板的生产能力。项目达产年产值预计25亿元。
200,000
2021—2025
新建
5
科捷整体搬迁及PCB共享加工中心项目
梅州科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拟在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购地60亩,用于整体搬迁,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厂区和PCB共享加工中心项目。
150,000
2021—2025
新建
6
龙宇电子高端电子铜箔增资扩产项目
龙宇电子(梅州)有限公司
计划建设产2万吨高端铜箔项目。
100,000
2021—2025
新建
7
鸿泰电子高端线路板项目
广东鸿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拟在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购地60亩,用于生产高精密双面线路板和高多层线路板及HDI线路板。预计年产量195万平方米。
200,000
2021—2025
新建
8
鸿宇电子高端线路板产业园项目
梅州市鸿宇电路板有限公司
项目拟在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购地50亩,用于生产多层高端线路板。预计年产量120万平方米。
30,000
2021—2024
新建
9
展至电子半导体陶瓷基板生产项目
梅州市展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拟在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购地25亩,用于生产半导体陶瓷基板。预计年产量330万片/年。
12,000
2021—2024
新建
10
年产50万平方米精密多层/配套5G应用PCB项目
梅州市格兰沃电子有限公司
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占地面积4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新建二栋厂房及配套设施,预计年生产电路板50万平方米。
8,000
2020—2023
新建
11
应用于通讯、新能源类高密度印制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二期)
梅州市奔创电子有限公司
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旨在通过更新及增加部分先进设备如层压设备、激光钻孔机等先进设备,优化产品生产和流转流程,提升自动化生产程度和生产效率,实现通讯以及新能源类高密度印制板的生产
5,500
2020—2022
新建
12
提升高精密电路板生产工艺设备更新技术改造项目
梅州市志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在符合环保与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通过引进一批自动化、高精密生产设备,对原有印制电路板的生产线进行改造,提升产品工艺、优化流转流程,提升自动化生产程度和生产效率。
2,700
2020—2021
新建
二、机电制造(
1项)
20,000
13
梅州展龙五金加工有限公司自动柜员机机芯生产项目
梅州展龙五金加工有限公司
项目拟选址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内,引进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自动柜员机机芯9250NTU和9250CT两大模块生产项目,建筑面积约45170平方米,预计产值达12000万元,纳税额达900万元以上。
20,000
2021—2024
新建
三、专用及通用设备制造(1项)
3,988
14
腾力科技研发中心项目
梅州腾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购地、新建厂房,生产专用设备及通用设备。
3,988
2020—2023
新建
四、绿色建材(1项)
17,000
15
污泥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
梅州谷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建设泥浆、建筑垃圾、混凝土砌块、墙体烧结砖生产线及厂房建筑物。制造产出新型墙体烧结砖、混凝土砌块、商品混凝土和预绊砂浆、再生干粉砂浆等产品。
17,000
2020—2022
新建
五、现代轻工纺织(1项)
10,000
16
雁中智能互联网服装生产基地项目
梅州雁中实业有限公司
购地、新建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互联网智能服装生产基地。
10,000
2020—2023
新建
六、化工原料(1项)
5,400
17
焦亚硫酸钠生产线技术升级改造
梅州联进化工有限公司
在原址上新建8条高效、优质、节能的焦亚硫酸钠生产线,总建筑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同时为减低环保排放,新建2条高质碳酸氢钠(小苏打)生产线及1条硫酸镁生产线。技改后的产品能力:焦亚硫酸钠20万吨/年、碳酸氢钠(小苏打)7万吨/年、硫酸镁6000吨/年。
5,400
2020—2021
新建
七、计算机零部件(1项)
1,730
18
模塑生产线G1技术改造项目
梅州市多精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更新设备:购进电脑锣、投影仪、磨床、高速注塑机、自动供料系统等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项目的实施,预计新增年销售总收入800万元,新增年利润总额80万元,新增年税金总额50万元。
1,730
2020—2022
新建
八、新能源(1项)
6,300
19
尧圣太阳能年产300MW晶硅组件项目
广东尧圣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新建一栋生产厂房,购置二台奥特维串焊机,二台博硕双腔层压机和一条自动化产线
6,300
2020—2022
新建
九、污水处理(
1项)
2,000
20
工业废水处理及技术服务项目
梅州市粤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规划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主要建设日处理5000立方米工业污水工程,包括土建、设备、和管道网络。
2,000
2021
新建
十、互联网平台服务(1项)
25,827
21
梅州互联网产业园
梅州国威电子有限公司
在自有空置地块上建设梅州市互联网产业园区。产业园的建设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根据规划和实际建设互联网环境的办公楼宇及相关配套设施设备;第二期由国威电子公司根据创新型产业用房相关政策自主建设综合写字楼。打造梅州市首个互联网产业园集聚地。
25,827
2020—2022
新建
十一、现代农业与食品(3项)
41,370
22
香港富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与广东裕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升级改造梅州市肉联厂项目
富临集团、裕丰食品、梅江控股集团
引入香港富临集团和裕丰公司,共同对肉联厂进行升级改造。将梅州的畜禽养殖业、屠宰加工业、肉制品深加工业及仓储运输业发展成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在保障梅州本地食肉安全、卫生的基本前提下,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6,000
2020—2022
新建
23
农产品仓储保险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
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
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新建农产品冷藏储存冻库及保鲜、冷链运输、加工等物流仓储设施设备建设,达到2.5万立方高标准冷冻库的冷链粮食加工配送和鲜活农产品加工保鲜配送一体化的综合冷链物流中心。
2,500
2020—2022
新建
24
梅州市区域性骨干粮食应急配送中心
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
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新建2.5万吨仓容区域性骨干粮食应急配送中心,以及购置仓储冷链设备和装卸应急配送等配套设备设施。
2,870
2020—2022
新建
附表2:江区“十四五”工业发展主要指标表序号
指标
2020年基期数
 
2025年计划数
年均增长
备注
1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94.1
222
18.7%
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亿元)
80.15
203
20.4%
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23.55
56.6
19.1%
3
工业投资(亿元)
7.54
18.2
19.3%
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亿元)
3.06
11.5
30.2%
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家)
60
80
5
规上工业R&D经费投入占规上工业主营收入的比例
2.87%
3.38%
3.34%
6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0.3751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备注:上述指标未包含市直规上企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食品加工龙头股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