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放做电流放大电路原理源电路求帮忙分析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电子技术  英文名称:Electronic Technology  课程编码:10S4113B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总 学 时:64(理论学时54;实验学时10)  总 学 分:4学分  适用专业:智能制造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电工技术  开课系部:机电工程系  二、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1、课程性质  《电子技术》是高等工科院校机电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研究各种半导体器件性能、电路及其应用的学科,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通过对各种半导体器件及其电路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分析方法;  课程目标2:具备分析、设计模拟电子线路的能力;  课程目标3:具备分析、设计数字电子线路的能力;  课程目标4: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安装、调试电子线路的综合能力,为进一步学好后续专业技术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5:基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通过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工匠精神等思政教学实例,使学生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以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注:表中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可根据支撑程度用0.1-1间数字表示。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模拟部分  1、半导体器件  [教学内容]  本征半导体、半导体与金属导体的本质区别;载流子的概念、半导体及杂质半导体的导电规律, PN结的形成、工作原理及特性;半导体二极管、二极管的应用;双极型三极管工作原理、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  [教学要求]  了解P型、N型两种杂质半导体的导电规律;掌握PN结的工作原理;理解并掌握二极管的应用分析;了解稳压二极管的工作参数;理解并掌握三极管的结构类型、工作原理和输入、输出特性曲线。  [教学重难点]  掌握PN结的单向导电特性;掌握二极管的应用分析电路;掌握三极管的结构类型、工作原理及输入、输出特性曲线。  2、放大电路基础  [教学内容]  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主要性能指标;图解法、解析法和微变等效电路法对共发射极进行静态、动态、失真分析,以及消除失真的措施;对静态工作点稳定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进行静态、动态分析。  [教学要求]  掌握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主要性能指标;掌握用图解法和等效电路法对共发射极放大电路进行静态、动态、失真分析,以及消除失真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  掌握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主要性能指标;理解并掌握解析法和微变等效电路法对共发射极和静态工作点稳定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进行静态、动态分析。  3、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教学内容]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基本结构;集成运算放大电路中常用的恒流源电路;集成运放电路的传输特性及集成运放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电路。  [教学要求]  了解集成运放的基本结构;理解镜像电流源电路、比例电流源电路、微电流源电路的分析方法;理解并掌握“虚断”和“虚短”在集成运放电路中的分析应用。了解比例运算电路、加法运算电路的电路分析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虚断”和“虚短”在集成运放电路中的分析应用。  4、直流电源  [教学内容]  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半波和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滤波电路的工作原理;稳压管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简单串联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输出电压的调节范围及其保护措施;集成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  [教学要求]  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掌握半波和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串联型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及输出电压调节范围。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串联型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及输出电压调节范围。  数字部分  5、数制和码制  [教学内容]  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等几种常见的数制;不同数制间的转换;二进制的算术运算;反码、补码和补码的运算。  [教学要求]  了解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等几种常见的数制表示方法;理解并掌握几种不同数制间的转换方法;了解二进制的反码、补码及其算术运算。  [教学重难点]  含小数点的十进制与二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  6、逻辑代数基础  [教学内容]  逻辑与、逻辑或、逻辑非、与或、异或、同或等逻辑代数的表示方法;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逻辑函数的两种标准形式;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  [教学要求]  掌握基本逻辑代数的几种表示方法;了解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掌握逻辑函数的最小项之和标准形式;掌握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逻辑函数的多种表示方法;理解并掌握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方法。  7、组合逻辑电路  [教学内容]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常用中规模集成(如8/3优先编码器74LS148、3/8线译码器74LS138、BCD-七段显示译码器74L48、双4选1数据选择器74LS153等)的逻辑符号、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学要求]  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掌握使用8/3优先编码器74LS148、3/8线译码器74LS138和双4选1数据选择器74LS153进行复杂逻辑电路的设计。  [教学重难点]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掌握使用8/3优先编码器74LS148、3/8线译码器74LS138进行复杂逻辑电路的设计。  8、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教学内容]  不同结构触发器(如基本触发器、同步触发器、主从触发器等)的动作特点;RS、JK、D触发器的逻辑符号、逻辑功能的描述方法;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若干常用时序逻辑电路(十六进制加法计数器74LS161、二-十进制加法计数器74LS160)的逻辑符号、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学要求]  了解不同结构触发器的动作特点及其逻辑功能;掌握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掌握用74LS160/74LS161设计新的计数器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掌握用74LS160/74LS161设计新的计数器方法。  9、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  [教学内容]  不同555定时器、单稳态触发器、多谐振荡器的电路组成及应用电路的分析。  [教学要求]  理解555定时器的工作原理及由555定时器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多谐振荡器的电路组成及应用电路的分析。  [教学重难点]  理解555定时器的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根据本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如下:  注:表中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矩阵,可根据支撑程度用0.1-1间数字表示。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  1、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理论知识讲授、课堂讨论、自学、实验课、答疑。  (1)理论知识讲授: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读阅参考文献、书籍为辅;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分析方法。结合“中兴事件”、“华为备胎计划”等一系列中美间在高新科技至高点中的摩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电子技术课程的激情,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效果。  (2)课堂讨论:由教师布置内容、提供参考书,学生自己准备,课堂上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锻炼团队协作分析、设计模拟和数字电子线路的能力;思维之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自学:由教师布置自学内容,提出重点,指导学生学习。  (4)实验课: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使其具备一定的设计、安装、调试电子线路的综合能力。  (5)答疑: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及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进行答疑。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质疑,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传授知识和培养智能的辩证关系,特变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讲授应灵活多样,始终贯彻启发式教学,做到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联系实际。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设计模拟和数字电子线路的能力。  课程实验课要求在材料力学实验室分组进行,学生应在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并做好观察和记录。课后完成相应实验报告。  3、作业要求:  作业要求尺规绘制电路图,整齐认真,步骤完整。独立完成作业,使其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分析方法。  4、课程考试:  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必修考试课,课程考核内容为本大纲规定内容,期末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成绩评定一般采用结构成绩,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注意:期末考试成绩为50分以下,不允许加平时成绩。通过期末考试,使学生巩固了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分析方法的认知,提升了分析、设计模拟、数字电子线路的能力,体现了课程目标1/2/3,平时成绩中的习题作业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增加了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技能和分析思路,提升了设计、安装、调试电子线路的实际操作水平,体现了课程目标1/4/5。  五、学时分配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1、教材  钮王杰. 《电子技术》.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2、参考书目:  童诗白.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阎 石. 《数字电子技术》(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马积勋. 《模拟电子技术重点难点及典型题精解》.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执笔教师:杨晓鹏 教研室主任:刘春艳 教学系(部)主任:许宝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流放大电路原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