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知一下锦成锦食餐饮有限公司的广菜酸汤鱼怎么样?


中国56个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饮食习俗,56个民族,56道菜,你都知道有什么吗?一起来长知识吧~
1.蒙古族——烤全羊
历史文化:“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内蒙古现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黑龙江等省区。
特色美食:蒙古族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烤全羊为代表的肉类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2.回族——面点
历史文化:中国最早的回民是公元七世纪时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华经商的后裔。十三世界,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形成了回族。
特色美食: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3.苗族——酸汤鱼
历史文化: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特色美食: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4.傣族——猪肉干巴
历史文化:在公元1世纪,史书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特色美食:傣族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5.傈僳族——漆油炖鸭
历史文化:傈傈族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时期的著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傈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傈族自治区,其他地区有散居,有自己的语言。
特色美食: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典型食品:有漆油炖鸭、清水煮小猪、猪蹄珍珠粥等。
6.藏族——酥油茶
历史文化: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有汉语的称谓,藏族自称为“博[bod]”。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语言。
特色美食: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
7.壮族——宁明壮粽
历史文化: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布壮,原是壮族自称,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
徸”等,读“壮”。新中国成立以后统一为“僮”,后改为“壮”。
特色美食:壮族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着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等。
8.朝鲜族——泡菜
历史文化: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特色美食:咸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朝鲜族泡菜做工精细,享有盛誉,是入冬后至第二年春天的常备菜肴。朝鲜族节日菜肴品种繁多,并备时令名菜。朝鲜族名菜名点很多,主要有神仙炉、补身炉(又称补身汤、狗肉火锅)、冷面、打糕、朝鲜泡菜等。另外还有:酱牛肉萝卜块;铁锅里脊;生拌鱼等朝鲜族风味菜肴。
9.高山族——米酒
历史文化: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特色美食:高山族以稻米为日常主食,辅以薯类和杂粮。高山族普遍爱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作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10.纳西族——丽江火腿粑粑
历史文化:纳西族的族源属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
特色美食: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11.布朗族——竹筒茶
历史文化:布朗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及西南部延边地区。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
特色美食: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
12.阿昌族——酸辣谷花鱼
历史文化: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特色美食: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
13.怒族——琵琶肉
历史文化: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有自己的语言。
特色美食: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怒族饮茶是仿制藏族的酥油茶而制作的漆油茶。常可作为产妇或体弱者食用的补品。典型食品主要有:琵琶肉、漆油焖鸡、烧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14.鄂温克族——鄂温克酸奶子
历史文化: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
特色美食: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15.鄂伦春族——鄂伦春烤肉
历史文化:“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
特色美食:有特色的食品主要有晒肉干、晒肉条、灌血清、手把肉、烤肉、烧肉、桦树汁等。
16.赫哲族——杀生鱼
历史文化:赫哲族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赫哲族是明代女真人的一个分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
特色美食:赫哲族的饮食,分鱼肉、兽肉、野菜、野果、食用菌等多个种类,其中,尤以食鱼为独特。赫哲人的食鱼,有杀生鱼(塔拉克)、鱼片(拉铺特克)、刨花(苏拉克)、烤鱼(稍鲁)、烤鱼片(达勒格切)等。
17.门巴族——荞麦饼
历史文化:“门巴”意思是“生活在门隅的人”。“门巴”既是自称,也是藏族和其他民族对他们的称呼。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
特色美食:在勒布地区的门巴族人,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吃荞麦的方法,其作法是用一块圆形的薄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以野蜂蜜代油,摊上糊状的荞面烙成饼,然后再抹奶渣、辣椒、盐水等佐食。
18.白族——柳蒸猪头
历史文化: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特色美食: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是用毛驴肉烧制而成。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
19.保安族——馓子
历史文化: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
特色美食:保安族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20.布依族——五色花米饭
历史文化: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特色美食: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21.达斡尔族——“二米饭”
历史文化:达翰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翰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
特色美食:主食中以稷子米和荞麦面为主。平时,喜用肉炖蔬菜。常吃鱼,主要烹调方法是清炖和清蒸。典型食品有燕麦炒米、面等。所谓“二米饭”是荞麦米和小米或稷子米混煮而成。
22.德昂族——酸笋炖鸡
历史文化: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是一个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围非常广,1万多人,分布在云南省3个地州9个县市。
特色美食:酸笋用途十分广泛,即使在炖鸡、炒肉或烹鱼时都要加酸笋调味。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汉族风味的腌菜、腐卤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见的小菜。
23.东乡族——东乡族栈羊肉
历史文化: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油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其中半数以上人口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
特色美食:东乡族制作'栈羊'肉,独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锅上蒸'发子',屠宰栈羊吃发子是东乡族改善生活的一种形式,当地有句谚语说:'先来的发子比后来的肉香'。东乡族还善于把栈羊肉制成清汤羊肉,美味可口,滋补营养,老少皆宜。
24.侗族——侗族生酸菜
历史文化: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侗族有自己的语言,侗族人多通汉语。侗族还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特色美食: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25.独龙族——蜂蛹
历史文化: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
特色美食: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有说独龙族百岁老人较多,与常食蜂蛹有关。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烧酒焖鸡、吉咪等。
26.俄罗斯族——烤面包
历史文化: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成俄罗斯族。
特色美食:“苏波”在俄语中是汤或汤菜之意。俄罗斯人切土豆、胡萝卜多切成块,而不切条。俄罗斯族人喜爱饮酒,善于制作各种食品和饮料。着名的是烤制面包和制作啤酒。俄罗斯人称啤酒为“毕瓦”,自制的味甜,不像一般啤酒味苦。
27.哈尼族——竹筒鸡
历史文化: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
特色美食:哈尼族地区物产丰富,烹饪方法独特,具有本民族风味特点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鸡、生炸竹虫等,比较有名的风味菜肴还有蜂蛹酱、暴腌芭蕉心、酸笋炒麂子肉、肉松酱、清汤橄榄鱼、螃蟹炖蛋清、煮蛇圆子等。
28.哈萨克族——面类食品
历史文化: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
特色美食: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
29.基诺族——芭蕉肉
历史文化: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
特色美食:基诺族食用大米很讲究,要吃好米,新米,陈仓米多用来喂养家畜或做烤酒。平时肉类来源多依靠狩猎。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条等。还有竹筒烧麂排,油煎扫把虫。
30.京族——鲶汁
历史文化: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城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为京族。
特色美食:日常菜肴以鱼虾为主,常用鱼虾做成鱼汁,作为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家庭饲养的猪鸡,也是日常主要肉类来源。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鱼汁,又称“鲶汁”,是京族民间传统调味品,以各种小鱼经腌制而成。
31.景颇族——砂锅炖竹鼠
历史文化: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特色美食: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鱼、撒皮、舂鳝鱼、砂锅炖竹鼠。
32.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抓饭
历史文化:“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三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特色美食:柯尔克孜人的日常饮食有馕、锅贴、库依玛克(油馕)、包尔沙克(油炸面块)、曲依包尔沙克(油炸果)、烙饼、油饼、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尔(水饺)、油馓子、奶油稀饭、抓饭、拌面、花卷等。
33.拉祜族——拉祜族烤肉
历史文化: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作“猎虎的民族”。
特色美食:拉祜族烤肉别具风味,大都猎获的野兽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叶将肉包住埋入火中,烧熟而食。典型食品主要有:拉祜族烤肉、松鼠干巴、干糁、香草烤牛肉等。
34.黎族——竹筒饭
历史文化:黎族聚居在海南岛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
特色美食: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习惯将收割的稻穗储于仓中,吃时拿一把在木臼中脱粒。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特色美食为竹筒饭。
35.珞巴族——烧烤
历史文化: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基本上使用藏文。
特色美食:烧烤,是珞巴族最常见的一种加工食物的方式。不管是植物性食物,还是动物性食物,都可以烧烤。整条鱼投入火塘,埋上热灰,用不多时便焖熟可吃。在山上捕获到大的动物,除烤吃外,还切成肉条,烤熟后长期贮藏。
36.满族——萨其玛
历史文化: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人口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特色美食:满汉全席是我国最着名的、规模最大的古典筵席。又称满汉燕翅烧烤全席。满、汉族合宴名称。它是我国烹饪技艺发展的一个高峰。萨其玛是满族传统风味糕点。“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蛋条糕。它用精粉、鸡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等做成。
37.毛南族——酸食
历史文化:毛南族聚居的环江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南麓的余脉之间,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
特色美食:毛南山地盛产红薯,并在食物中占一定份量。为能充饥和享受各种美味,吃的方法有火煨、水煮,切片煮糖水,蒸干片,水磨取浆制作红薯粉丝,整个儿煮、烤,或切片混入米饭中煲熟。酸食:是毛南族传统的饮食习惯。夏天天气炎热,劳动归来吃些螺蛳酸,不仅清新爽口,而且还会防治肠胃消化不良和腹泻等疾病。
38.仫佬族——腌豆角
历史文化: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
特色美食: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
39.普米族——红烧琵琶肉
历史文化: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聚居地为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
特色美食: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典型食品主要有:红烧琵琶肉、醉鸡、竹叶菜炒西红柿等。
40.羌族——羊肉附片汤
历史文化: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羌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但有自己的语言。
特色美食:羌族无论男女老少,均喜饮用青稞、大麦自家酿制的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典型食品:羌族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
41.撒拉族——撒拉族油搅团
历史文化: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
特色美食:日常饮料除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常饮麦茶和果叶茶。典型食品:比利买海,又称“油搅团”,撒拉族传统风味食品,用植物油、面粉制成。
42.畲族——豆腐酿
历史文化: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哈“、”达“,畲语意为”客人“,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特色美食:畲族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酿”。
43.水族——鱼包韭菜
历史文化: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据考证,水族是从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
特色美食:水族酸汤极有特色,有辣酸(辣椒制成)、毛辣酸(西红柿制成)等多种。水族农民不善种菜,因而蔬菜品种比较单调,青菜、广菜及大叶韭菜是最常见的蔬菜。美食:鱼包韭菜
44.塔吉克族——手抓羊肉
历史文化: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塔吉克族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
特色美食:塔吉克族最喜欢的食品为抓肉、牛奶煮米饭和牛奶煮烤饼。在肉食上,塔吉克族最喜欢用清水将较大的肉块煮熟,然后蘸盐吃,认为是原汤原味,民间把这种食肉的方法称为“西尔乌”(手抓羊肉)。
45.塔塔尔族——古拜底埃
历史文化: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
特色美食:塔塔尔族妇女素以烹调技艺高超着称,善于制作各种糕点,如用面粉、大米加奶酪、鸡蛋、奶油、葡萄干、杏干烤制的“古拜底埃”,其外部酥脆,内层松软,风味驰名新疆。
46.土家族——粑粑(糍粑)腊肉
历史文化: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
特色美食: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47.仡佬族——扣肉底菜
历史文化:仡佬族几种聚居在贵州省背部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石阡县,有自己的语言。
特色美食:仡佬族大都喜欢把鲜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仅可以凉拌,单独作菜,而且还可用来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48.土族——哈力海
历史文化: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
特色美食:日常菜肴以肉乳制品为多,当地的手抓羊肉是最好的待客和节日食品。民间有不少以当地土特产为原配料制作的食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食品如:哈力海、沓乎日、尕仁么、烧麦等。
49.佤族——鹌鹑肉汤
历史文化: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
特色美食: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50.维吾尔族——烤羊肉串
历史文化:“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
特色美食: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着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51.乌孜别克族——米肠子
历史文化: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克族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
特色美食:乌孜别克族人的食物主要是肉食和奶制品,蔬菜吃得较少,多吃羊、牛、马肉。米肠子和面肺子是乌孜别克人喜爱的传统小吃,做法精细。
52.锡伯族——辣罐
历史文化:锡伯族世居呼仑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特色美食:辣罐是锡伯族人独特的菜肴。通常将肉馅剁好,选用长辣椒切成2厘米一段将辣筋取出,再将肉馅灌入,挂糊后用油炸成金黄色捞出装盘上席。
53.瑶族——荷包扎
历史文化: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
特色美食:油茶、粽粑、荷包扎。
54.裕固族——烧壳子
历史文化: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
特色美食: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牦牛、黄牛、羊奶为主制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裕固族还喜欢在大米饭里、粥里加些蕨麻、葡萄干、红枣,拌上白糖和酥油,或在小米、黄米饭内加些羊肉丁、酸奶,作为主食。面点美食有烧壳子。
55.彝族——白水煮乳猪
历史文化: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特色美食: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面糊酸菜肉、白水煮乳猪等。
56.汉族——八大菜系
历史文化:汉族市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统一民族。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市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特色美食: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

  
  苗家酸汤鱼,这种遍布大街小巷的一道菜,每当在饭馆吃到的时候,除了一丝一丝熟悉更是想起那个遥远的家乡,灶台边母亲忙前忙后各种素材准备后一锅酵酸汤和一条鱼混合在一起的特殊味道,朴素却真挚。
  对于出生贵州苗寨的我来说,在没有离开家乡之前,以为天下所有的人都会吃这个再平常不过的酸汤鱼,没有什么稀罕,甚至会闹着要吃到其他好吃的。期盼长大,期盼离开,期盼到外面的世界寻找更多的精彩 人生是场轮回,从离开到回来,期间的思念原来是场味觉的革命,起点就是母亲潜移默化的味觉习惯。
  老家人除了喜欢吃辣还喜欢吃酸,当地有个很形象的民谣:“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在贵州少数民族家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酸缸,酵酸汤。有些老人说道“做不来酸汤嫁不了人”的俗语。红酸汤就我们苗寨最为喜欢的做菜配料了,它具备了酸辣的特点,能刺激人的味蕾,从而更容易使得人们喜爱。
  如今我生活在上海,虽然很多贵州酸汤鱼菜馆里都能吃到酸汤鱼,但我却吃不到那种最为纯正的味道。或许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一锅酸汤鱼,还有来自山里人的那份浓郁的酸汤情结,特别是祖传的酸汤鱼做法。虽然操作简单,但却质朴,纯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贵州黔东南苗寨里,酸汤鱼已经成为一种家常菜,但同时又是能招待宾客的招牌菜。小时候我就很喜欢吃酸汤鱼,儿时的我体弱多病,一旦生病,就没有食欲。母亲总想办法给我做我喜爱吃的菜,而酸汤鱼就是我的最爱,或许因为酸辣的汤水容易激发我的食欲,再加上鲤鱼的肉香增加我的饭量,每次母亲给我做酸汤鱼,都会让我从病秧子里早早康复。而今我在上海生活,一旦有空,也喜欢下厨煮酸汤鱼。我从家里带上一瓶酸剁椒,煮酸汤鱼的时候也会放一勺剁椒进去,但煮出来的酸汤鱼,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没有家乡人煮的好吃。
  难得小长假,很多人都选择出去旅游,每到节假日,一些有名气的风景区都会人满为患,而我想到拥挤的人流,就有些头疼,属性就回一趟家乡吧!苗寨一年四季都那么安静,祥和。没有那么多繁杂,我可以让心灵暂时的回归。拥抱家乡的大自然、感受苗家的温暖、品尝家里人做的酸汤鱼,想想都感觉很美味。
  回去之前我告诉母亲说五一小长假会回来。母亲听说我回来,开心的问我想吃什么,她给我做。我笑着说,那就煮一锅酸汤鱼吧!从小吃到大,一直吃不腻,总是那么喜欢。母亲笑呵呵的说好,就让你父亲去田里把老鱼抓回来。我有些感动,或许父母就是这样,总想给儿女最好的。
  由于路途遥远,直到第二天早晨我才到家里,在家门口看见菜盆里有好几条大鱼,我很开心。母亲说,这都是你父亲昨天傍晚去田边抓来的。而父亲却笑着说田里的鱼不就给孩子们吃嘛。不得不承认,如今我每次回家,家里人都把我当客人一样热情的招待,总想办法给我做好吃的,就连回上海的那天早晨,母亲还不忘煮上几个鸭蛋,再包好一只鸡腿,让我带着,路上饿了有得吃。
  由于家乡这几天连续下雨,所以没办法出去做农活,母亲就叫邻居捏幼(小嫂的意思)过来帮忙。捏幼的确是一位很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由于她身材高挑,干活麻利,很多时候还乐于助人。所以邻里间有什么事情都喜欢叫上她过来帮忙。而今她在家里照顾两个小孙女,再做一些农活,总是没看见她有闲着的时候。
  今天的酸汤鱼是捏幼来做的,因为母亲要忙着去厨房烧鸡稀饭和腊肉。虽然说煮酸汤鱼工序不像上海本帮菜那么考究,但也得花心思去做,特别是对放酸汤的量度,以及整个煮汤的过程。同时也因为季节的不同而所配备的蔬菜也不一样。下面就让我用图文来叙述吧!让我们感受一下苗家人煮酸汤鱼的过程以及苗家人的和谐生活。
  
  在回家的路上,我走到村头,看见很多水田,看来最近一直下雨,很多农田已经屯水了,希望今年有好收成。
  
  家门口,菜盆里装满了清水。鲤鱼一条一条,很肥嫩,想必做成的酸汤鱼一定很美味。
  
  捏幼的两个小孙女,阿桃和阿依。她们姐妹两一直喜欢在我家,很多时候捏幼出去忙活了,我让我母亲照看小姐妹两,吃住都在我家里。就连我回家一些东西找不到了,她们都能给我找出来。我喜欢这种氛围,也因为邻里的和睦,给母亲的生活带来很多快乐。
  
  门前的菜园子,每个季节都种着不同的蔬菜,春天小白菜,夏天估计又要种上四季豆或者南瓜了。捏幼在摘菜,嫩绿的小白菜跟鱼煮在一块,很好吃,特别下饭。
  
  这就是鱼香草,煮酸汤鱼是少不了的一种配菜,洗干净后跟鱼一块放在锅里煮,会增加香味。
  
  捏幼摘好小白菜后,不忘摘一把鱼香草,这种草一般生长在田边,摘了很快会再长出新的枝芽。母亲为了方便,特地的在菜园子边栽培了一些。
  
  家里的厨房,很多美味佳肴也都从这里诞生的。小时候我总围着灶台转,煮饭,烧水。那漆黑的墙壁,都是经历了几十年的烟熏。今天我跟阿桃坐在灶台边烧火,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自从记事起,一年又一年的跟母亲烧火,添柴。长大了,离开了家乡,却又很怀念那段孩提时光。
  
  雨后,一缕炊烟弥漫在瓦房上,慢慢散去,仿佛我那些儿时的美好记忆,在脑海里清晰了又模糊,模糊了又清晰。每天早晨和傍晚,房顶都会弥漫着炊烟。是啊,我们苗家人居住在山林里,依山而建,顺水而居,烧的柴火也都从山上砍来的。记得小时候,每天都要早早的起床去砍上一挑柴火,回来吃饭后才去上学。而这种生活状态直到我离开了家乡到外面求学才结束。
  
  开春后,父亲把四方炉子拿来用了,这样做饭会少了很多烟雾在屋里,同时也会省柴火。母亲在生火,然后驾锅,准备烧酸汤鱼。
  
  捏幼在屋外洗小白菜,两个小孙女想过来帮忙。捏幼笑着说还是别弄了,免得衣服淋湿了感冒,就在旁边看着吧!看着两个可爱的小孙女,我想再过几年,她们也会烧酸汤鱼了吧!
  
  捏幼在洗鱼香草,同时也不忘在教小孙女怎么洗菜,还有鱼香草的作用。
  
  家里就这个习惯,每次有好菜都会叫上邻居和亲人,大伯和伯母早早的过来了,看着母亲忙活,他也跟着帮忙。大伯很喜欢跟我聊往事,说那些艰苦的年月,谈到了爷爷,谈到了他像我这般年纪的时候的生活状态,当然也没忘记说苗家人对酸汤鱼的喜爱。
  
  锅里的酸汤煮开以后,捏幼去老瓷罐里舀了两碗酸剁椒。这个酸剁椒做得也很考究,先把红辣椒剁碎,再跟煮熟的糯米粥搅拌,同时切一些生姜和大蒜放里面。而瓷罐的盖子是用反过来的扣着,在水槽上盛上水,确保不漏气。然后等半个月后就成酸剁椒了,煮酸汤鱼有剁椒会更加酸辣,容易下饭。
  
  酸汤鱼的制作以酸汤,剁椒,田鱼为主要原料。酸汤是一种以生物培养的酸水。其做法来自我们苗族,把米泔水酿制到醇厚的乳白色汤水。首先用米泔水煮温,然后不停的搅拌,放在一边,几天后再加上淘米的米汤,再搅拌,米汤在酸化作用下产生酸味,慢慢发酵就变成酸汤了。几天后还要再倒一些米汤下去,否则会变臭就不能食用了。酸汤制作的前提条件是在天气暖和的季节,比如冬天就不好酿制酸汤。
  
  煮鱼时先将酸汤倒入铁锅,放入适量姜片、大蒜、食盐、并伴有剁椒,鱼香菜等,加大火候。等锅里的水开了以后,就切鱼放进去,当然了,必须去除鱼胆,否则会导致整锅酸汤都会发苦。而捏幼果然厉害,一刀一个,不落一个鱼胆,为了煮更熟透,她还另外再切一刀,这样子酸汤能完全浸透到鱼肉里,从而煮出的酸汤鱼更酸辣。
  
  切好鱼后,再往锅台里加一把柴火,每一个动作都如此娴熟,不得不赞扬捏幼啊。
  
  小孩子就是隔代亲,都喜欢围着奶奶转。锅里的酸汤鱼在煮着,可爱的小孙子也跟着凑热闹来了,小阿桃认真的留意着锅里的动静。等煮开了,激动的跟她奶奶说:水开了,好了,熟了。而捏幼却说,要多煮一会,等鱼鳞都煮开了就好。
  
  鱼煮好了以后,再把小白菜放下去,跟着鱼一块煮。
  
  然后再放豆芽进去,等豆芽煮熟后,这一锅酸汤鱼就基本上可以出锅了。
  
  姐妹两一直望着锅里的鱼,时不时还咽下口水,实在可爱。
  
  烟雾弥漫,望着锅里的酸汤鱼,我蠢蠢欲动了。
  
  酸汤鱼出锅了,先捞起两条大的。色相不那么完美,但是味道是很棒的。
  
  再制作一碗辣椒水,其辣椒水内有葱花、大蒜、胡椒、花椒、木姜粉、味精及十多种佐料,再用锅里的汤拌匀即可。
  
  可爱的小妹妹蠢蠢欲动,望着酸汤鱼,小声的对我说,啥时候开饭啊,我都饿了。
  
  人到齐了,准备就开饭,饭桌上是少不了米酒的,而孩童也不落下,母亲给她们倒上营养快线。不得不羡慕小阿桃姐妹两,我像她们这般年纪的时候,还没喝过这等饮料呢,要是有刺梨酒喝就很满足了。
  
  吃饭的时候,还不忘看看弟弟吃了啥。
  
  小猫咪在啃骨头,我才放去,它就过来了。看见我,有些陌生,怯怯的叼起一块就跑了。
  
  村里的小孩,各自在玩耍,他们的父母基本上都出去外面打工了,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
  
  傍晚,我一个人来到山坡上,看着被春雨沐浴后的苗寨,想着那些逝去的童年,那时候总喜欢跟村里的伙伴们上山砍柴,来到山坡上都会歇息,然后望着我们的苗寨,又看着远方的高山,希望有一天能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看看。
  
  雨后的苗寨,翠绿,充满了生机。下一次,我将是何时才能回来呢?很期待,特别是那一锅酸汤鱼。
  我们苗寨的酸汤鱼做法:
  主料:酸汤,酸剁椒,鲤鱼
  配料:干辣椒粉、葱、姜、蒜、鱼香草
  配菜:小白菜,豆芽,豆腐。(因季节而异,有时候放入小南瓜,广菜等 )
  做法:
  1、先把酸汤倒进铁锅里,同时把生姜,蒜,鱼香草,也放入锅中。用木柴把酸汤烧开。
  2、把剁椒放入煮开的锅中,放入的量因鱼多少而定,一般用小碗一碗。
  3、等酸汤翻滚后把活鱼去胆和内脏后直接放入锅中,继续煮。
  4、汤水翻滚几次后给鱼翻身,直到鱼鳞都煮开。
  5、把洗净的青菜和豆芽放入锅中,煮熟。
  6、配上辣椒水。辣椒水佐料有:干辣椒粉,葱,蒜,盐,鸡精,五香料,再倒上一勺锅里的酸汤,搅拌即可。蘸着辣椒水吃会更美味。
  地理位置:贵州省黔东南州 黄平县重兴乡下翁细村
  交通:飞机或者火车地带凯里市,转车到重安镇,换乘面包车直达苗寨。
  扫一扫,让我们有更多的交流
  
  微信:panchangyong2014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锦食餐饮有限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