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吉县安泽煎饼哪里能买到?


2023-09-21 15:53
来源:
乡村往事发布于:山西省
石槽村位于安泽县马壁镇东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近年来,安泽县大力发展连翘产业,石槽村坚持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紧扣“做大村集体经济”目标,在“靠山吃山、守护青山”中,逐步找准发展路径,助推村集体经济与群众“双增收”,真正走出了一条“党支部搭台、能人大户唱戏、广大群众参与”的产业振兴新路。
发挥支部“主心骨”作用,靠山吃山谋定“主业”。石槽村坚持“党支部+特色产业”发展模式,让党旗始终在飘扬在产业发展一线。支部引领“谋产业”。从资源禀赋、群众意愿、带动效应等方面反复考量,多次召开“两委”会、党员大会、说事议事会,最终谋定发展连翘叶茶特色产业。党员带头“学炒茶”。面对起初群众“接受难、不会干”等难题,支部书记“带头干”,党员干部“学着炒”、群众“看着学”,逐步激发了群众炒茶制茶的热情。技能培训“全面推”。请专家到村授课讲解、实操演示,先后开展炒茶制茶培训30期1500余人次,选派2名炒茶能手到省市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精心培育本村炒茶能手15名,参加县、镇组织的炒茶大赛8次,获得金奖2次、银奖2次,参赛选手人人获奖的好成绩,在全村掀起了炒茶制茶的新热潮。
发挥能人“主力军”作用,“四变”运营做成“产业”。连翘叶茶“炒”起来了,群众的积极性也“调”起来了,支部开始着手解决“小而散”的难题,把茶叶真正“炒”成产业。变“党员领干”为“公司运营”。探索建立“党支部+产业协会+村公司”运营模式,成立村炒茶协会和村集体公司,专门负责连翘产业的组织运营。变荒山为“茶园”。在帮扶单位县林业局的支持下,实施连翘精细化、果树化管理,大幅提升野生连翘产量和品质,逐步打造出50亩的连翘精品茶园,从源头上保障了连翘叶茶的绿色、安全和健康。变“能人”为“领头人”。引导外出村民返乡创业,支持“能人”经营村集体公司,牛海琴、唐新芹成为村炒茶制茶的领头人,把产业交给懂技术、懂市场的人经营。高标准建成1000平米的连翘炒茶制茶车间,注册“荀园”牌连翘茶商标,年产值达到20万元以上,茶叶直供县优品超市销售2万余元。
发挥群众“主人翁”作用,一业兴起带动“百业”。在连翘叶茶产业良好发展态势的带动引领下,广大群众发展产业信心倍增、干劲十足,人人争当创业能手、人人参与产业发展,村级产业逐步从“一枝独秀”转变为“种养加”一体发展,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的支撑更加坚实有力。其中:由村养殖能手郝拴红创办的黑山羊养殖协会,带动养殖户26家,黑山羊存栏9000只,年产销售额500余万元;由农村经济人王祥贵牵头成立了“绿之源种植合作社”发挥培育孵化作用,把广大村民根据各自实际,积极发展土蜂蜜、土鸡蛋、小米种植、玉米煎饼、葵花油等特色农特产品制作加工;由种植能手程波带头发展“线辣椒”种植50亩,带动村民40余人务工增加收入15万元,年产值100余万元。
石槽村通过发挥“支部引领、能人带头、群众参与”作用,打造“一村一品”产业主引擎,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壮大。下一步,将进一步扩茶园、购设备、提工艺、增收入,持续做大做强以连翘叶茶为主的村级特色产业,努力在全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走在前列。
来源 安泽县乡村振兴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素有三晋“小江南”、临汾“后花园”美称的安泽县位于山西省境西南部,临汾地区东北、太岳山东南麓。因其居霍山太岳山之阳,故又称之“岳阳”。山西第二大河、唯一的一条无污染河流——沁河,纵贯境内109公里。
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论家、教育家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就诞生在这里,这里也是战国名将蔺相如一门“五夫三卿”的栖身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1300多名荀乡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太岳行署、太岳军区司令部、太岳军区政治部、太岳兵工厂、太岳新华日报印刷厂都曾驻扎安泽;刘少奇、邓小平、朱德、陈赓、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尤其是1942年4月26日,决定了转变岳南局势的大政方针。2007年,安泽在全省首家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证为中华“千年古县”。
安泽县文化底蕴深厚,集古色人文、绿色生态、红色革命教育等文化于一体,该县的民俗文化唐城花灯秧歌、府城飞岭高跷以其独特魅力分别跻身第二、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蛇年元宵热闹非凡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安泽新年文化的一大特色。
唐尧城故址
在今县城北36公里唐城镇,世传尧筑城于此。
合阳故城
在北魏建义元年(528)置合阳县,建有合阳城。北齐并入冀氏县。故址在今安泽县东南27.5公里河阳村。
冀氏故城
北魏建义元年(528)割禽昌、襄陵两县地置冀氏县,建有冀氏城。《旧唐书·地理志》载本为汉猗氏县地,后在古猗氏城南置冀氏县。元时并入岳阳县。民国为冀氏里,今为冀氏镇。故址在今安泽县南15公里冀氏镇。
安泽故城
在北魏建义元年(528)置安泽县,属义宁郡,隋大业二年(606)改名岳阳县,民国三年(1914)复名安泽县。故址在今古县岳阳镇。
郎寨塔
位于安泽县马壁乡郎寨村东。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通高约8米,现存八级。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宋代建筑。塔基石砌须弥座式,高0.85米,宽195米,一层中空,正面辟拱门,东、北面隐起板门,西面嵌清嘉庆八年(1803)诗碣1块,其余四面皆隐起破子棂窗、八角倚柱,上施额枋、斗拱、檐椽,檐椽下方叠置仰莲两层,二层以上四面均辟壶门,每层塔檐叠涩出檐。塔身五层以下收分甚小,五层以上逐渐收缩。塔顶残,塔刹不存。
麻衣寺砖塔
位于安泽县和川镇岭南村西约2公里南山岭。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通高约21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形制观察为金代建筑。塔基石砌,塔身底层及三至七级四面均嵌有石碣,除第四级各面仅嵌石碣外,其余各面及石碣上下均开龛雕麻衣寺塔有佛像,第级四面各嵌佛像1尊(上五下六),共计嵌佛44尊,第八级每面嵌佛2尊,塔身共嵌佛像336尊、毁坏21尊、尚存315尊。此塔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富有辽金砖塔华丽风格的古建筑,对研究金代宗教文化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玄观
位于安泽县府城镇高壁村。据观内碑文记载,原名颐真庵,金兴定元年(1217)改称通玄观,元、明、清历代均有重修,现存主体建筑结构为清代,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中轴线存山门、戏台、正殿,两侧为厢房。正殿面宽三间,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建,供奉道祖,进深七椽,单檐悬山顶。嘉庆年间维修,增东西角殿走廊,一体土木结构,正殿顶塌,有柱梁支撑。存金代石碣2方,元大德三年、清乾隆五年、嘉庆三年石碑3通,合成一组道教历史资料。
荀子文化园
位于安泽县城东部。亭台楼阁典雅别致,园内建筑全部仿战国风格。山门依山而建,蔚为壮观。荀子大殿,重檐庑殿顶,气势宏伟,风格古朴,殿内汉白玉荀子雕像依案膝地而坐,重现其当年讲学风采。书院广场,32根直径1米、高4.2米的石柱呈竹简圆形,寓意荀子32篇著作,待名人名家游览时留下荀子名言题词后镌刻其上。
安泰山
位于安泽县城东南部35公里处,东北西南走向。东至长子,西至安乐沟,南至水泉沟,北至当中庄,主峰海拔1592米。安泰山山大沟深、峰峦起伏,山峰林立,站在山顶能清楚地看到长子、沁水县城,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气慨。在春、夏两季能看到红色的玫瑰、雪白的照山白等其它地方不易看到的植物,特别是秋季,满山的枫叶在霜后的一夜之间全部变红,给人一种如到北京香山的感觉,宛如一座天然大植物园。 
马必河瀑布群
位于县城南马必乡荆村沟,距县城60 公里,瀑布群长达15公里,大小瀑布30余处。马必河瀑布群四周群山滴翠,满山青葱,大小不同的瀑布随地势或轻盈缓慢,或急流直泻,千姿百态。瀑布两侧长满野芹菜、野薄荷等可食用野菜,水中有河蟹、河虾、鱼类等多种水生物。
黄花岭
位于安泽县城东17公里处。主峰海拔1355米,这里不但是黄花的海洋,同时,还有油松、山桃、山杏、刺槐、杜梨、沙棘、刺玫、胡枝子点缀其中,林分层次结构分明,是典型的自然生态经济林树种展示区。春季,连翘花开之时,满山遍野一片金黄,流光溢彩,景色十分壮观。
安泽连翘
安泽连翘古称“岳阳连翘”,以个大、饱满、药用价值高而闻名全国,素有“全国连翘生产第一县”之称。安泽连翘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连翘在山西,山西连翘在安泽”,安泽连翘是正宗产品,以颗粒大、质量好、产量高享誉全国。
安泽火腿
已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这里的火腿,色泽红白分明,气味浓香,味道鲜美,享誉省内外。据《安泽县志》载:“金华火腿而外,以安泽火腿为最,亦土产中之绝佳者。”“宦游他处者,每购以馈亲友焉。”到了清代时,岳阳火腿已远销到北京等地,被当作火腿中的上品。
安泽县历史悠久,古称岳阳。民性质而朴,财用节俭而不侈,文武鲜尚,商贾不通。民多俭质而为农,士尚气节务学"。可见安泽人具有勤俭、诚实的朴素品格和好施礼让、互助解难、见义勇为的美德风,但受条件限制,囿于积习,安泽人较保守。
安泽婚俗
古代社会婚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提亲到结婚大体经历问名、纳彩、请期、迎娶几个过程。旧志云:婚礼行定,古制也。俗有"羊鼠一旦休、白马怕青牛、龙虎泪常流、虎蛇如刀断、金鸡怕玉狗、猪猴不到头"。依照这些,男方先托人到女家问女子的生辰八字,看是否合缘,称"问名";说合成后,男方正式托媒提亲,女方家长若同意,就为女儿商量要彩礼(有衣料、首饰、现金等) ,男方交予媒人转交女方接受,称"纳彩",男方还要给女方父母、祖父母、兄嫂等人馈赠衣服、衣料、鞋袜、毛巾等礼物并用红包袱裹一空梳妆盒,来接受女方给的面 (子) ,姑娘在面上按全掌印:意为手印为印,永不更变。女方设宴待媒,并抽出少部分钱退还给男方,称"还礼"。
姑娘用红纸包些盐送给对方,俗称"有缘"。纳彩后,男方把面盒带回,用面烙饼,切成块送给邻里报喜;男方若想迎娶,就要托媒人到女方家去商量结婚日期,女方若同意就将姑娘的生辰八字写在红贴上转交给男方,这就是"请期";结婚日俗称小登科,新郎要装扮一番,请乐班吹打。尊长烧香、设宴请客,新郎拜喜神和祖先,吃完鸡蛋和烙饼,坐上花轿启程迎亲。民间有白虎食子的传说,迎亲时经过路旁的石磨、石碾都要贴写上写有"白虎大吉"的红纸条压邪;结婚当天,新娘在绞脸(也称开面,是少女出嫁前的整容方式,由一位有经验的年长妇女用两段上了劲的有弹拉力的线绳,用手指挽成圈,把其中一根两端放在两手的大拇指上,另一段绳子一头拴在绞绳的一头,另一头用牙衔紧,使绞绳呈<>缝隙,贴紧少女的脸,借绞绳的绞尽把少女脸上的茸毛绞下来。反复操作六七分钟,茸毛绞尽,脸上就很光洁)、抹粉、画眉、梳头、换嫁衣时都要乐班吹打,俗称"拜喜"。
起身要等大天黑,"黑窟窿洞,改换门庭"。上轿前要在祖先桌前"回菜",伴娘讲桌上摆的几样菜逐一夹一点送到新娘嘴里,新娘依次吐掉,表示不再吃娘家饭菜,随后由伴娘搀扶下踩绢上轿。女家兄长送亲,陪送嫁妆。迎亲回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要请两位全女(父母子女齐全者)充喜娘,引进招呼新娘。新娘进门前,新郎把新娘背回家,红灯高照来引路,进门后先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亲朋,夫妻对拜。新娘在双喜娘的搀扶下抱着秤、筘、铜镜入洞房。观礼的人散五谷彩纸花来娱乐。结婚第二天亲友登门贺喜,向新人所要带的果饼,叫"讨干粮";下午夫妻由长辈领路上坟拜土,三六九日,女家请新人到娘家回门。
生辰
妇女有身子了,先告诉娘家,娘家在产前做好衣服、被褥悄悄地送给女儿收藏。婴儿降生,男家要即日请岳母来侍奉其女儿;三六九日娘家要先带鸡蛋、挂面、红糖来探望;月内门帘上挂红布条,非至亲的妇女不能人内。孩子满月,主家备酒菜款待亲朋;周岁,亲朋来贺,老娘家(孩子的外婆家)要带银质锁,以蓝色带系在婴儿脖子上,称"栏门锁",一般亲朋用红绳拴铜钱带锁。还有生日糕俗称 "谷恋",用空面蒸,呈圆形,直径有一尺大小,孩子满十二岁时请客,叫"开锁"。
祝寿
老人60花甲子,称"上寿",也是大寿,亲朋好友都来庆寿,送给老人寿桃馍、寿点、蛋糕等。儿子要大摆宴席招待亲朋。 60岁以后每逢10年为整寿岁,必大庆,为"闹寿"。为老人闹寿被视为孝的标志之一。
建房乔迁
以前,建房、奠地基时都要敬神。建房上梁打顶,梁上要包红布,现在是插红旗、贴对联、放鞭炮,并设酒席犒赏工匠。众亲友都来帮忙,主家设宴酬谢;乔迁新居,要择吉日,贴对联、放鞭炮,亲朋好友都来庆贺,称"暖房",民间也有称"温锅"。主家邀请相帮的亲友吃酒同庆。近年来在乡下的一些地方,乔迁喜庆的方式在悄悄地改变,喜庆不再是在乔迁之后才庆贺,而是在建房之前或建房之中来赞助,不是客人向主家庆喜,而是主家请客人"赏喜"主家建房前或建房中间,亲朋好友即出资相助,或者是现金、用料、米面或者是献工助建。因为此时主家亟需赞助,待到新房建成迁居后,由主家设宴招待赞助过自己的亲朋好友,此时主家是心情舒畅、喜气洋洋,以充足的酒菜款待赞助过自家的人,皆大欢喜。
丧葬
老人年岁大了,要提前给老人做好寿衣、寿木,俗称"老衣"、"老虎"。寿衣一般八至九件,单、夹、棉三全套,内衣及外罩(男袍女裙)禁用毛皮料;安泽民贫制俭,寿木往往是有棺无椁,大小两殓,多不能全,棺木质地以柏松为上,槐榆为中档,柳木为更次。
人亡后着寿衣,往死者嘴里放含"饭钱",脸上盖张麻纸。把死者放入棺木为 "入殓"。入殓后,主家一面托人向亲戚厚友通报死者死时,此为"报丧"。一面在家内搭棚遮天,设灵堂祭奠,一般停放三至七日埋葬,日夜由儿女轮流着守灵。儿子要戴孝帽,媳妇、姑娘戴长头布。儿子、侄子、外甥要穿白裤、长衫,俗称裰罗;儿媳、姑娘均要穿白孝衫、孝裤、系草绳。儿子、姑娘、媳妇都要用白布糊鞋,但不能全糊,俗称"留根儿"。待最后一位长辈去世,才能糊全鞋,不用留了;埋葬前由女子给死者净面,称为"展富"。三或五日中午12时,请木匠钉棺,俗称"封口",在场亲朋再最后看一下死者,焚香集体哭悼,起灵时由亲长子摔盆嚎哭,然后各孝男打幡挽棂前行,孝女棺后哭送出村。到坟地后,孝男们把挑幡棍(用柳木做成)工工整整地插在坟头正前部位。下葬要看时辰"葬尸不掩魂"即埋前一人抱鸡在墓穴下面围绕棺材半圈,拍鸡叫魂,然后放鸡飞上墓穴,并问一声"上去没有? "上面应"上来了。 "才能坯土。送葬归来要跨火堆;当日焚烧死者的衣物,清扫死者以前的住所。死亡之日为"忌日"以此七天为一七,共七七称"七终"。三日守孝男女要圆坟,"五七"、"百日"儿孙要烧纸祭奠,以祭奠的方式往柳木棍根倒水(米茶)。如果是春天插的柳棍,自然容易成活,长成大树,如果不是春天插的,孝子们在来年春天也会补上柳木棍,浇上水保证其成活,长成大树,来“荫护后人”。一、三、九周年都要大祭。墓前多栽柏柳树,意为"护荫志青" 。在安泽的中部,尤其是山东籍的人集居的村庄里,死了岳父、舅父、姑父或姨夫,在祭奠的时候要哭"爹",不能称岳舅父或姑姨夫,如果不这样,就是失礼。
饮食
60、70年代前,食粮以玉米面为主,以瓜类、薯类、野菜蔬菜伴食。早餐是窝窝头就小菜,午餐多吃米饭、干面,晚上米汤窝头。只有过节吃油饼、水饺等改膳。80年代以后生活改善了,以小麦面粉为主。肉、蛋、奶和不新鲜蔬菜多可选择。风味小吃有:莜面烧烙、酸菜擦圪豆、羊汤、煎饼等。安泽人喜喝白酒,不少人常年不断,酒量消费居高不下。他们也爱喝大叶茶,以茶待客,客人尽兴饮。随喝随添,不容半盏,主人执壶,忌讳客人执壶。
住宿
以前,农户无钱盖房,大多掏土窑洞住,也有少数家户盖土坯房, 间口窄,多以茅草苫顶,编黄草苫来盖顶。窑洞前部盘有土坑,供休息。旧式房窑窗小,光线较暗,新式房窑窗大,装有玻璃,室内光明,山窑依山势而建,高低参差,一般一家一院。改革以来,农村建房多系土木结构,有建两层楼的,上层贮物,下层住人,讲究门窗雕花彩绘,窗明几净,给人明快、舒适的感觉。
衣服
安泽人衣着朴素,讲实用。一般人家男女均穿家织土布,颜色多白、黑、蓝,青年妇女着红、绿色。夏天浅色,冬季深黑色,贫穷小户人家只能以补丁衣服为装,只有逢年过节、走亲赴宴,才穿新衣服或浆洗旧衣服,民间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乡间穿老羊皮袄的人也很多,白天为衣,夜晚当被,经久耐用。现在青年人着衣方式大变,款式新颖,色彩斑斓。而老年人大多依然如故。
旅行
解放前,只有少数有钱人旅行时乘轿车、骑骡马,中等以上人家骑毛驴、赶牛车成亲赴会,普通老百姓均独步远足。60、70年代开始有少数自行车, 80年代普及,后来又有摩托车等,还有长短途公共汽车,出门方便。
岁时节日
正月初一
俗称过大年,五更时设香烛、肉醴祀神祭祖;天微明时就放鞭炮、穿新衣,向尊长拜年,与邻里互相恭喜新春,全家吃饺子,给小孩发压岁钱; 初五黎明时,把家中从初一至初五积存的尘土送至十字路口,称"送穷";十五"元宵节",张灯结彩,燃火塔、放火炮,火树银花,全村人都观灯尽兴,从十四日一直到十六日为止;十六日,男女都在城头及巷子里游玩,意为"游百病";正月二十日,用谷、黍、麦、豆等面蒸丸子,来祭祀仓、箱、井、臼之神,称为"添仓"。二十五日 "老添仓"。
二月二日"龙抬头"
在墙壁上贴画葫芦,来避毒虫;早晨不担水,怕打水太早把"龙头"、"龙子"担回来;二月戊日祭社祈谷。
三月 "清明节"
也称寒食节,在"清明"前数日或当日,携带香酒、纸吊到祖宗墓前祭扫,给坟头加土,叫"上坟",并栽种松柏树,当天妇女、儿童荡秋千玩乐。
四月 初一,在家门上插皂角叶,或者贴印牛的画。
五月 "端午节"
吃棕子,饮雄黄酒,小儿带五色长命"百丝儿”,传说能避邪;安泽端午节有采艾(艾是一种有清香味的草卉,与爱谐音)的传统。清晨,不少青年男女、老人、儿童上山采艾,回来后先在大门上插一族,再在所有屋门上各插三两枝,有的还在邻家、孤寡老人门上插,给人以家家门上都有艾(爱)的感觉。上年纪的妇女还将艾配其他香料并加上少量雄黄,用绸布缝成布"香包",再缀上彩色丝线,佩在身上既好看又清香,据说还有避"瘟"的作用。这一天不到河中洗衣,来表示对屈原的敬意。弟子们要在当天拜礼师长。
六月六日是"牛羊节"
这一天传统要杀羊祭祀社神,养有牛羊的家户要请放牧工吃好饭,此后,牛羊即可上市。
七月 "七夕"不乞巧
也不祭祀神;在麦收后,用新麦面蒸馍,做成莲花、如意、蜗牛等形状,亲友之间互相过去馈送,称为"看夏"。取尝新之意;"中元节"时,摆设瓜果、酒馔来祭祀先祖,并在田间禾苗上挂上五彩旗,叫"挂彩谷"。并蒸面羊与谷穗等花样送给孩子和放牧人。
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夜设瓜果月饼于月下敬老天,拜献结束,全家聚餐赏月。
九月初九"重阳节"
登高会饮。新嫁女家用面做成花糕,带到女婿家送给已出嫁的女儿,叫"住节"。
十月一日
用香楮、羹饭祭先人,用五色纸糊冥衣,焚化,叫"送寒衣"。
十一月 "冬至",拜礼师长。
十二月 初一,炒麦、豆、玉、粱早上来吃,称为"咬炒";初五将各种豆与米煮着吃,叫"五豆";初八,用黍米、红枣、豇豆做粥,就是"腊八粥";腊月二十三是灶君上天日,供给饴糖(用饴糖粘住灶君爷的牙齿,以防他不能上天说坏话)果,灶旁墙壁上贴一方红纸,中间写"供奉灶君老爷之灵位",两边分别写"上天言好事"、"回宅保平安",此后至除夕可进行打扫除,阴阳家认为这段时间"新旧交乘,百无禁忌"。所以穷人家多这几日内婚娶,来"赶乱岁";除夕,清扫庭院,换桃符, 贴春联、门神,点红烛香炉,请家堂(祖宗) ,给缸里挑满水(初一忌担水) ,包隔年饺子来庆有余,守岁一整夜来迎新年。
禁忌
春节第一天日出前禁忌开箱子和柜子、扫屋子里的地面、往外面泼水,禁忌说死、伤、破、撒、坏之类的不吉利的话;
禁忌两个孕妇同炕过夜(怕换胎) ;
禁忌孕妇人产房;
禁忌午后探视病人;
借出去的药锅宜取不宜送;
人死在外禁忌尸体进村;
空棺材禁忌放在活着的人住的屋子;
禁忌穿着重孝服到别人家中去;
守丧的人在一年内不能走亲戚、贴春联。
陋习
守节
民国前提倡和褒扬妇女守节,并为守节的妇女立牌坊,许多妇女在这种封建礼制的束缚下,有的郁闷而死,有的苦苦守节一辈子。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得到了解放,她们的再婚得到了《婚姻法》等社会的保护。
缠脚
封建社会的丑恶风习,以脚的大小作为女子美丑的重要标志,女孩子在六、七岁时就开始缠足,标准为"三寸金莲",辛亥**以后提倡放脚,抗日战争开始以后禁绝缠脚。
童养妻
穷苦人家将幼女卖给他人收养为妻,到十五岁左右完婚,童养妻在婆家多受虐待,过着做牛做马的日子,屡遭毒打,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后根绝。
冥婚
又俗称为"阴婚",就是将夭折的子女连婚成婚,合葬在一起,男方须向女方送有一定数量的彩礼。建国以后逐渐减少,近年又有所回升。
赌博
赌博的形式很多,有打麻将、丢骰子、玩纸牌等,许多人常常因此而倾家荡产、卖儿卖女,家破人亡。新中国成立后,较长时间禁绝,但近年来又有出现。
溺婴弃婴
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严重,又没有节育措施,有的人因为子女较多,养活不起,女婴刚生下,即被溺毙而死或弃之路边,现在己很少有这种现象发生。
迷信
安泽由于文化相对落后,客民杂聚在一起,还时常发生自然灾害,便常常求巫拜神,大多在暗中进行,虽然多次禁止,但屡禁不绝。
民风民情
勤俭
安泽山高沟深,村庄零落,地块小散,耕作艰难。旧社会租赋沉重,收成薄,百姓必须付出比别人更艰辛的劳动。精耕细作、开荒扩种,才有望免受饥寒。山里春来的迟,霜降又早,四至十月农忙时,男女老幼起早搭黑忙碌力田,每天劳动十二、三个小时习以为常。妇女们既要忙家,又要下地,兼推磨转碾,比男人更忙;儿童干重活的为数也不少。
安泽人每天都在辛勤的劳作,苦撑着糊口,加上山地人稀,成家很不容易,所以为男子娶妻往往要耗费一两代人终生的心血,全家人节衣缩食,将就度日,节俭成风。一般人家吃饭是糠菜半年粮半年,家里只有来客时才炒菜。衣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居住多掘土打窑,或筑土墙披茅草御寒。建国后,尤其是近来,农民收入大增,衣食住用改善极大,但农民粗食淡饭、住土坯房的为数不少。非财力不行,习惯使然。
诚实
庄户人憨厚实在,守信重誉,已诚为本。旧社会农民租种土地,借粮贷款,都得找保人、立字据,是否诚信,靠得住、靠不住常常是对一个人品德的首要评价。农民租种东家的土地,每年在秋收净场后,家家都主动交租颗粒不少。交租后无粮,再向东家加利借时,东家也乐意;战争年代推行合理负担,农民打多少交多少,不瞒报,主动按累进率交公粮;"大跃进"时不少干部因不会浮夸,被拔了"红旗","农业学大寨"时更是因为不会搞形式被当老保守挨批; 1984年春,县里往下下放1.4万吨化肥,事先没通,报县委打了一个电话,按秋田作物面积分配。农民到村口自动取化肥,主动交付现金,全县化肥没差一斤,也没欠一分钱的化肥运费,这足以证明全县农民的厚诚。
好施互助
安泽乡下有这样不成文的规矩:娘丧大事、上梁吉日,左邻右舍都要主动帮忙;早年民间有这样的乡俗:地里庄家不能收的太干净,要给看秋拾秋的人留点 "剩余",如有拾秋人帮忙装车,主家要留两三捆庄稼给他们;往地里送饭,要多拿一两个人的,预备给"赶饭场"的人吃些;早年加工米是妇女的活,她们每晚都自觉聚于磨碾道,今天给东家碾,明天给西家磨;砍柴时人们习惯结伙摸黑上山,老手帮新手割、捆、插担。一伙人挑柴又说又笑,欢快地迎着初升的太阳下山。无力打柴的光寡老人,也有人自动送柴上门; 1993年八月四日,安泽遭特大洪灾,仅县城就有565户被洗涮一空,衣食无着,干部职工1671人主动捐资42095元。
耿直侠义
1933年杜村乡窑上村出过这样一件事:富农王二则兄弟二人栽赃陷害,逼死十五岁的小长工牛小福。牛小福是孤儿,邻村十二户穷人为他伸张正义,合伙集资了一笔钱,选人上平阳府打官司,告倒了王家兄弟,替小福伸了冤;抗战前,府城、和川、冀氏、郎寨均有一义家,收埋无名尸骨。有人毙倒,更夫便端着托盘,挨门义捐,有捐二、三角的,最少也捐几枚铜钱,更夫为其买衣服棺材,雇人送往义家安葬;全县几十个孤儿有人收养;几百个孤寡有人照护;修路、架桥、兴学校、办公事,一呼百应,积极赞助,好义之举,遍及城乡;
客民习性
安泽县豫、鲁、冀三省客民居多。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山东人的嘴、河南人的腿、河北人如常爱亏对。是说山东人豪爽,舍得吃,劳动收入大多用于吃肉喝酒交朋友。桃曲村马振山老汉是个庄户里手,抗战前租种府城街义泰盛字号的土地,收入可观,但他不买房、不置地,入冬后呆了余粮,沽一大罐酒,买大叶茶一篓,宰肥猪一头,存入地窑内,天天吃肉饮酒喝大叶茶,有时邀人共事,有时独食自得其乐,自诩吕洞宾也没他活得自在;河南人游心不定,来去无常,老家遭灾一 挑子家当进山来,稍有办法又回老家。还有的在河南安家、安泽种田,每年二三月来耕作,冬腊月祟粮携款回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仍有这样两头奔波的人。 "不建房、不买缸、支个炉灶编副筐,临走一脚蹬个光"。反映了河南客民的不定居思想;河北,尤其是沙河武安人的口头语"亏对"。河北人多不大讲究,衣、食、住得过且过,温饱既足。耕地粗放草率,怎样省事怎样做,待人接物也不认真。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西行,特此致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陕西煎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