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腹股沟有个条形筋疙瘩长条形筋状物?

经络系统,卫气营血,三焦的组织基础与15 个腧穴形态的新解作者:王红英 (师父陈炎的弟子) 电子邮箱:wanghy67@hotmail.com
微信号:kayceewang8915 二零二零年四月十六日 1,内容提要:1.1,人体打嗝放屁的气体来自于全身经络系统中的浊气:人们一直以来都想当然地以为打嗝放屁来自消化道因为它是从我们的口腔和肛门出来的,甚至西医解剖界专家学者也都从来没有深究过,误导了我们。事实上人体打嗝放屁的浊气来自它自身的一个独立的系统,我称之为排气系统。它基本上就是我们几千年来一直说不清道不明的经络系统。我把这个系统在中医里称为"浊气排泄系统”。它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经络腧穴系统”但我们先祖描述的经络腧穴系统没有触及到排气的中心管道部分。这个浊气排泄系统是作者在修炼古老道能量功法“祝由术”的过程中被体内两个高能量高智慧的炁团在体内冲撞清理瘀滞的过程中偶然发现并逐渐清晰认识的。简单地说我们打嗝打屁排出的气体来自这个排气系统,而不是来自西医学界一直认为的消化道。1.2,浊气排泄管道的解剖组织基础与结构: 浊气排泄系统(它包含经络腧穴系统但大于经络腧穴系统)的组织结构是结缔组织中包裹所有组织器官的筋膜之间的腔隙。它有三个对外排放的出口。这个发现解答了经络系统确实存在但又总是不能被现代医学从解剖学角度找到其组织结构的千古之谜。简单地说这个系统遍布全身,与毛细血管共存的是络脉,大的腔隙是经络系统中的穴位,连通各个穴位之间的腔隙管道就是经络,在人体的中心有一个中央管道,它有三个开口以打嗝放屁的方式向体外排气。这三个出口是廉泉穴,天突穴和长强穴。 这部分中心管道在经络腧穴中没有提及。 1.3,十六个腧穴形态与命名的含义浅释:简单地说腧穴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些腔隙。有些很小很浅,有些很大很深。我们的先祖对腧穴的命名有着极为形象深刻的含义。 从自身在功态中体验到的一些很具体的穴位形态大小和形状判断,可以肯定地说先祖对经络腧穴的发现与命名一定来源于祝由术的练功体验,或者来自高维度的信息能量的启示,而不是针灸临床经验的总结。1.4,三焦与卫气营血的解剖组织基础与层次结构:三焦是三个大的筋膜腔隙以及这三个大的壁筋膜腔内所包裹的所有脏腑器官和其中的结缔组织以及结缔组织间隙。上焦为胸腔壁筋膜所包裹的所有脏器包括其中所包含的结缔组织以及结缔组织间隙所组成;中焦为前腹壁筋膜与脏腹膜所形成的腔隙内的所有组织器官包括其中所包含的结缔组织以及结缔组织间隙所组成;下焦为腹部脏筋膜背面与腹部深层的后壁筋膜所形成的腔隙以及其间所包裹的所有组织器官包括其中所包含的结缔组织以及结缔组织间隙所组成。卫分是西医真皮下的疏松结缔组织层也即中医的腠理层;气分为浊气排泄系统(相当于绝大部分的传统意义上经络系统),营分为淋巴系统,血分为循环系统。1.5,对未来医学的展望: 我们教科书上的经络系统是不完善的,换句话说经络系统所描述的结构没有包含浊气排泄管道的中心管道部分,也没有描述我们打嗝放屁所排出的气体的来源与出处,包括排气出口的描述。或者说先祖们对经络腧穴系统的认识还不完整。从我的功态体验中清楚地了解到,体内所感受到的各种炁流与中医的整体理念与阴阳,天人合一,卫气营血等理念是相符的。相对而言,中医理论比西医理论更先进更接近真实活体的人体特性,因为它的理论中把本来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人体脏腑看成了独立的系统来研究,既没有气的概念,也没有阴阳平衡治未病的整体观。另外在我体内体验到的各种能量流只会在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魂的活体中出现,而且经络中流动的气体其实是我们体内不需要的浊气,那些阳气元气宗气经气等等基本上不在经络腧穴内流动。因此期待在将来的医学研究上能从整体概念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现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来探索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魂的活体整体医学。在完善中医理论,运用西医已有的基础研究成果,使中医基础理论更加具体清晰,将中医发展成为既现代又传统的最接近自然的整体人类医学。期待能与医学界同仁共同为发展未来的活体医学理论并提供解决人类疾病更好方案而努力! 2,人体打嗝放屁的气体来自于全身经络系统中的浊气
如果我问一个人打嗝放屁的气是从哪里来的?他一定会一脸不屑地看着我并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从肠胃里来的啦!” 在两个月前,如果别人问我同样的问题我也会做出同样的回答。 但我现在的答案却绝然不同:我们打嗝放屁的气来自我们全身经络系统的浊气并在它特有的管道内运行并通过打嗝放屁的方式排出。
是的,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问父母这个问题,我们的父母告诉我们打嗝放屁的气是从肚子里来的;在我们上中学生理卫生课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告诉我们打嗝放屁的气是从胃肠道来的;在我们进入医学院上生理病理课时,我们的教授告诉我们打嗝放屁的气来自于我们消化道细菌繁殖所产生的气随着肠胃蠕动而排出。在信息爆棚的现在打开网络,我们得到的信息也是同样的答案。我们一直被老师教授书本网络这么教导着并误导着,而且当我们打屁打嗝时真实地感觉到气就是从我们消化道的入口和出口排出来的,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答案。
我相信很多中医同仁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时,或多或少会对气的理解产生疑惑不解。对于血,津,液,我们都能有直观的感觉。比如我们能看到从伤口中流出的红色的液体感知血的存在,我们能从激动时的泪液,大热天的汗液和每日排出的尿液感知体内津液的存在,我们还能从人体解剖中看到这些液体所循环排泄的腺体管道存在,那么气呢? 翻开中医基础理论讲义,找出气的基本概念:人体之气,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饮食物的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通过肾、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是不断地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至精至微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由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饮食物的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通过肾、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肾为气之根,脾为脾为气之源,肺为气之主。 依据气的生成来源与分布部位的不同又分为阴气,阳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水谷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上面这一段文字很多但概念很模糊。 我查找了我所能查找的关于气的描述,依然没有得到一个清晰的完整的气的概念。我只知道它是生命之本,活力之源,至精至微,无所不在,但我却不能对它有清晰的感觉直观的认知。无数的问号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中医理论中的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存在?各种命名的无所不在的气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部位的分布还是不同分子结构的多种物质的混合? 血,津,液都有它们自己的循环排泄管道,比如血液可见的排泄系统有泌尿系统,将浊物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津,液有淋巴系统和汗腺泪腺唾液腺胃腺胰腺胆管等等一系列的管道系统将分泌物代谢物排出体外;那么气呢? 如果经络是气的运行系统,那么经气有它的排泄管道吗?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有幸在我的恩师道医祝由术传承人陈炎的指导教诲下,经过一年的丹道功法修炼,我才对气的存在与它在体内的运行有了初步的认识。尤其在最近两个多月清晰地体验并感知了体内浊气的排出通道,且彻底打破了我们以往对于打屁与打嗝的认知,并在征得我的恩师陈炎的同意之后,我决定与世人分享我所发现的经络内浊气的排泄管道系统。以我有限的认知来看,到目前为止还从来没有人发布过这样清晰的浊气排泄管道系统的描述。
因机缘巧合,我于二零一八年十月八日正式跟我师父陈炎学习了一种非常古老的道能量功法祝由术。这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能够移精变气的祝由术,而不是已被古代巫术所误传并流传至今的已被污名化的祝由术。《素问*移精变气论》:“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黄帝内经》通篇只有这么一篇提到祝由术,而且还指的是那个时代上古之人的事。可见祝由术在那时就已经隐身了。仅在道士隐者中口口相传而不为众人所知。我在练习祝由术功法一年后,不知不觉中发现身体内左侧肩部和季肋部出现了两个两叁厘米左右大小的炁团。这两个小炁团的出现让我惊讶地发现了这个人体浊气排泄管道系统。
最开始让我认识到体内的高能量炁团的是左侧肩部的那个炁团。我在练功功态中炁动时炁总是首先聚集在左侧肩胛骨内侧缘的中下段,然后出现炁动并于左侧背部出现了好像什么东西在与肩胛骨摩擦所引发的胀痛感并伴随咯吱咯吱的声响。因为我半年多前出现了左侧肩周炎的症状,我便以为是粘连的结缔组织与肩胛骨之间摩擦所发出的响声。可是这种摩擦感与声响在随后的功态中或者左臂摆动时不断移动,哪怕移动到肩胛骨以外没有任何骨骼的皮下瘀滞点时,那种摩擦冲撞的胀痛和声响依然存在,而且在侧胸两个如下图所示的椭圆形处的软组织区域胀痛和声响更显著时,我这才发现是有什么东西对瘀滞的浊气的冲撞排挤所造成的胀痛感和咯吱咯吱的声响。我用手去那里触摸,发现那两个地方有明显的条索状的结节感并有明显的压痛。随后那个炁团移动到我的左侧肩部与颈部连结处后,因为那里的肌肉组织紧凑,那个东西渐渐地聚集成了一个小气球并导致我感觉那里胀痛难忍。我用手一摸发现它是一个两三厘米左右大的象弹力球一样的东西顶在那里导致了我的胀痛感。用手指轻压上去,那种弹力球的感觉更加明显且弹性很好,按着感觉更痛,我便再次进入功态炁动,试图让那个高能量高弹性的炁团移动到别的比较开阔疏松的地方来缓解那种胀痛感。 我本以为它会沿着颈部向上移动,可它却冲撞到锁骨上窝内侧,此时遇到了更大的阻力。我继续忍痛让它冲撞,突然在胸锁关节后的气舍穴处一个类似于活瓣的出气口被那股高能量高弹力的炁团激活打开,就象启动了一个高压阀门,非常多的气涌向了纵隔上段的天突穴口并不断打嗝。大量的来自肩背部的被瘀滞堵塞了很久很久的浊气源源不断地被排放到纵隔内并从天突穴打嗝排出。这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左右才缓解。时隔两个小时后,或许是大量胸腔纵隔的浊气被排出后,上纵隔的压力减小了,启动了腹膜腔的被多年高度压缩的浊气释放模式,或者说是被瘀滞的高压的腹膜腔浊气突然有了释放的空间,一下子猛然在几秒内突然把腹腔胸腔充盈到满腹胀满顶着胸部到了让人坐立不安的地步,同时口里津液在瞬间大量分泌至满口,大约五分钟后有大量的气从盆腔深处直接沿人体中央的一个管道涌出到达纵隔再由敞开的天突穴口冲至咽喉排出体外。它就像一个吹满气的大气球封口突然被松掉一样,大量的气涌向出气口而持续排放出来,而不是一下一下地打嗝排放。如果说天突穴口是一个阀门,这个阀门平常是关着的。当纵隔内有多余浊气或者受挤压时,阀门被激活打开一下,一团浊气释放出来的过程就表现为打嗝;当纵隔中央浊气排泄管道内(应该也就是纵隔内胸膜包裹的结缔组织内的区域)的气压达到平衡后就关上了。但这次的释放是象天突穴口的阀门盖子被持续打开着,从盆腔里面上升到胸腔口的浊气持续不断地从天突往外冒,像极了炉灶的浓烟从炉灶里沿烟窗往外冒烟的过程。到此刻,我这才对“天突穴”这个名字的含义豁然开朗。在古代“突”是指“烟囱”, 如成语“曲突徙薪”。从盆底上升且通向纵隔出口的浊气排泄管道象极了一个排气的烟囱,胸腔口指向头部,头部又被称为天部,那个从腹腔底部延伸上来的烟囱一样的腔隙被命名为“天突穴”实在是再形象不过了。不得不赞叹我们先辈的智慧。“烟囱冒烟”的过程在半小时后又重复了一次,之后整个腹部胸部感觉就突然空了,腹前壁很快就瘪缩下去,感觉就像腹壁贴后背了,人立刻舒服。这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大量浊气在腹腔堆积的现象。
应该说在这之前我便体验了在练功结束后打嗝的现象。那时的打嗝跟以前平常的打嗝差不多,就是气比平常打嗝多很多,感觉是从胸骨体后纵隔内上来的。我开始以为是从胃肠道食管来的,便没有特别在意。期间能感觉到有气体在左胸壁流动并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当时只是感觉新奇:咕噜声不是应该都发生在腹腔的吗?怎么会在胸壁上产生咕噜声呢?但因为没有很清晰的气体排入纵隔的路径,还以为是腹腔的咕噜声放射到了胸壁,便没有引起重视。直到这次清晰地感觉到是肩部的浊气被释放到胸骨柄后由天突穴口大量长时间打嗝释放,才认识到了打嗝的气不是从消化道来的,而是从皮肤腠理肌肉间来的。
接下来那个炁团便在左侧肩背部反复来回地冲撞每一快肌肉腠理组织。它是高度智能的病灶扫描仪也是高度精准的排污器。每次练功开始它都会首先出现在有浊气瘀堵凝滞的部位,并通过不断地一层一层地冲撞排挤其中的浊气,将浊气排挤到如下面图片所显示的浊气排泄管道内,再经由那个天突穴出口排出。那个炁团在这期间里的一小段时间内游走到了左边的颈侧,启动了闭锁的廉泉穴的阀门,大量的颈部侧面的浊气直接从廉泉穴以打嗝的方式排了出去。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从肩关节内部到颈侧的一个条索状的带状小区域也向廉泉排泄浊气。那个炁团每次触及到肩关节内的某一个特别的点(如图中肩关节部位紫罗兰色的圆点所示)并冲撞时,那个点就会沿肩顶部偏后向颈侧释放浊气到达廉泉穴而以打嗝的方式排出。在炁团冲撞那个点的初期,因为浊气压力很大,释放浊气时形成很明显的气流轨迹,就像气体在一个塑料管内传导一样,其走向应该就是肩胛舌骨肌的走向,非常奇特。在这期间,随着那个高能量高智能的炁团在我的肩部来回扫荡,我的左侧肩周炎的疼痛症状逐渐消失,左侧手臂活动范围与幅度逐渐扩大,从以前的完全不能后伸后曲和半前举到现在活动完全自如与正常时候一样不受任何限制。除了练功以外我没有做任何其他形式的物理或者药物治疗,甚至任何局部的肌肉锻炼都没有做。左侧肩背部炁团所完全彻底地扫描祛除了浊气的地方,它在下次功态中就会跳过那个区域,专门直接准确地找到没有扫描或者有病变的部位继续清除。现在左肩部炁团的活动范围依然还存在于左侧肩背部范围,这也说明我的左侧肩背部深层还有少量的地方没有完全彻底地被清除。 我体内的这两个炁团的运动一般情况下是在身体炁动中被缓慢推动运行的。这样的运动我能感觉到很明显的大概5 到二十五磅的冲力。但它在左上臂到肩关节再到肩颈结合处的一条倒L形的曲线上运动时,却以瞬时隐形跳跃的方式运行着。比如我打坐收功时它在我的左上臂,当我收功站起来后它就来出现在了我的颈肩交接处;再比如,我在开车前它在我的肩部,开车几分钟后站起来发现它在我的后上臂或者颈肩交接处,而且这个过程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它好像是具有隐身功能的超人一样从某处隐身后又从另一处突然跳出来。我不知道是这里有一个快速通道还是因为这里有神经助它可以无形光速传导。我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炁团在B超下有明显的回声。为了记录我身体内存在的两个炁团的运行轨迹,我在它们运动到不同部位时做了B超以存留证据。B超医生对它们完全没有概念,且不了解它们的动态状况,再加上B超只是瞬间影像,因此B超医生把同一种性质的炁团在不同时间和部位所记录的B超影像判断成了“肩关节溢出物”或“脂肪瘤”或正常影像。我体内两个炁团的B超影像图片如下: 2.1, 二零二零年一月五日做的左侧肩部B超,淡蓝色圆点所指示的那个圆形的暗影就是炁团的位置,右侧的图片是右侧肩部同部位的对比图
2.2,这是二零二零年一月五日那天同一次做的B超,依然是肩背部的那个炁团。这是在我跟做B超的操作员解释说明后,请求她的理解并同意后,我在B超室练功五分钟,将那个炁团从左侧肩部移动到左侧上背部后做的B超影像。这时,因为上背部胸壁较薄,炁团形成不了球状,只能成为圆柱状的炁柱,B超影像就成了淡蓝色的指示点所标示的暗影的样子。2.3,二零二零年一月十一日做的左侧胁肋部靠近肋弓缘的B超。这是左侧胁肋部的炁团在左侧肋弓缘稍下方处练功前后的对照图。左图为练功前,右图为练功十秒钟移动炁团一点后做的对照图。2.4,下面的影像是在二零二零年一月二十七日做的B超。此时左侧肩背部的炁团移动到了左上臂后侧。因为此处组织疏松,炁团又缩成了球形,且边缘清晰,被B超医生判断为脂肪瘤。3, 浊气排泄管道的解剖组织基础与结构 发现了打屁打嗝所排出的气体不是来自我们一直以为的消化道,而是来自一个独立的系统后,我便开始更加注意感觉功态中的细节。渐渐地,我又逐渐体验到了它的中心管道及其对外排放的三个出口,随后胸部的主要支流管道结构也慢慢清晰起来。 从这两个炁团的运行轨迹以及浊气被这两个炁团冲撞推挤的移动方向以及浊气排出时所造成的胸壁及胸腔发出咕噜声与肠鸣音完全一样的特性来判断,这个独立的浊气排泄系统是由结缔组织中的包裹所有组织器官的筋膜间的腔隙组成。它分布于全身每一个角落。从西医解剖学的角度来分析,它应该是与毛细血管交织共存的。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不会十分完全,剩余的没有被毛细血管回收的气体被这个浊气排泄系统吸收进入排气管道,最后通过打嗝和放屁排出体外。这个浊气排泄系统与淋巴系统回流调节组织间液中的水分有着相似的功能。不同的是,淋巴系统是内循环,把毛细血管不能回收的组织间液中多余的水分吸收回流入静脉血,起到了调节组织间液的水平衡。因为多余的废气不需要也不可以进入呼吸系统再循环,因此被直接以打嗝和放屁的方式排出体外。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我们几千年以来津津乐道的经脉腧穴体系就是这个浊气排泄系统的绝大部分。以我体内的体验,这些通道其实就是包裹所有组织的筋膜间的腔隙。在疏松结缔组织间或者两块肌肉间大的空隙地方就形成了经穴。如果把经脉看作水道,末梢的是小溪,上臂大腿是小河,肘窝腘窝腋窝腹股沟就是收集溪水的小溏,肩井,肩贞,天容,大杼,气舍,膻中,大包,京门,气海,长强,还有几个经络腧穴书中没有的穴位是湖泊。胸壁,腹壁,背部连通中央管道的经络是大江的支流,浊气排气系统中位于人体躯干中心部位连通盆底腹腔与胸腔的中央管道天突穴是大江,三个排气口是出海口,体外的大自然是气的海洋。 两个炁团在胸背部的活动显示它们不仅有各自所归属的领地并井水不犯河水,而且炁团的运行有着明显的层次感。主要是以肌肉和关节的层次而区分。因为肩背部尤其肩关节部位的筋膜层次非常复杂,有点像千层饼,炁团反反复复在肩关节及周围一层一层地扫荡,很难十分准确地判断那里筋膜的层次结构,只能做大致的记录。 精细的分层需要在解剖实验室里通过实体解剖才能获得。大致而言,左侧肩背部炁团起始于左侧肩胛骨內缘的肩胛下肌及其筋膜,后依次清理肩部深层筋膜,肩胛内肌及其筋膜,肩关节部位筋膜,岗上肌及其筋膜,上后钜肌及其筋膜,肩胛下肌,小圆肌及其筋膜,肱喙肌及其筋膜,冈上肌,肩关节附近肿胀的软组织,斜方肌,大圆肌,背阔肌,附着于锁骨及锁骨两端关节的肌肉与筋膜,肩关节附近筋膜。 肩背部炁团对我肩周炎的疗愈过程让我体会到,我们身上的压痛点,经穴上的结节,条索状块状物是浊气在流动过程中因寒凝,气道的物理堵塞等各种因素导致了气滞,高压,进而出现浊气凝结改变了它的物理状态,由气态变成了凝胶状果冻状从而导致局部组织形成结节粘连等而出现疼痛和机能障碍。当这两个高能量的炁团在那里不断冲撞后把凝结的固态或者半固态的气变成了气态的气并释放到排气系统中排出体外,气道被疏通后,阿是穴的压痛点,结节,硬块,以及经穴上的压痛感都缓解消失,结节硬块也消失。我们祖先称疏通经络为解结,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胁肋部的炁团最先在皮下的表层。当京门穴与大包穴之间的通道被打通后,炁团上升到背阔肌离开胸壁后停留。并由此再从深层返折到大包穴或者京门穴往胸腔分隔肺叶的结缔组织间隙内冲撞并祛除期间的浊气。刚开始冲击的腋中线上的浊气收集站位于表层的四个区域,表面有明显的压痛和条索状结节感。每个浊气收集站点被炁团冲撞后都会有大量的浊气向肩井穴,气舍穴聚集并最后以打嗝的方式由天突穴口或者廉泉穴排出,如果肩井穴不够容纳,就会沿一条较细的路径通向天容穴被天容穴收留。这其中每个浊气收集站都有自己的管道与位于人体中央的浊气中心排泄管道也就是那个“烟窗”天突穴连通。 有的有两条,有的有三条不等。 此时,这四个点感觉都是独立的,之间没有相通的管道。 从浊气收集站发出通往中央浊气排泄管道的分支管腔很细,只有五毫米左右的管径。管道表浅,就在胸壁腠理下面。炁团初期冲撞浊气收集站并促使浊气通往人体中央的中心浊气排泄管道的示意图大致如下: 浊气排泄系统排泄管道示意图一
在炁团把皮下腠理层的浊气收集站点的瘀滞堵塞的浊气清理后,那里的条索状结节消失,压痛也随之消失。这之后的某一天,在身体炁动的带动下,居住在左侧胁肋缘下面一点的炁团开始迁徒。从深一些的地方(可能是肌层下)往上冲撞推挤,打通了一条连接肋弓缘下面一点(京门穴)与腋窝到京门穴间腋前线上中点的一个浊气收集据点(大包穴)的通道。在这个过程中,有一股浊气从大包穴发出经由一个直径七毫米左右的管道水平横向流入纵隔内的天突穴内并大量打嗝。 这两个站点被炁团打通通道联通后,有很明显的气流感从京门穴流向中间的浊气收集站(大包穴)。 几天后这个炁团又在身体炁动的带动下上行到腋窝后(不知道这是什么穴位,应该是背阔肌筋膜在离开胸壁与胸壁形成的夹角处反折所形成),便以那里为据点居住在了那里。当早上醒来躺着练功时它就在炁动的带动下被推移到大包穴,再通过一个从大包穴发出的一两厘米粗且很短的通道进入间隔左肺上下两个肺叶的肺叶间隔结缔组织的腔隙间,沿肺叶间隔以扇形向下向前向内将浊气推向纵隔内的中央浊气排泄管道或者向后向里向上从肺叶后面包抄进入纵隔,并以大量打嗝的方式排出。此时的打嗝明显能够感觉到气体是从纵隔很深很深的位置出来的,要启动胸部纵隔内以及膈肌的收缩才能把深部的浊气驱赶出来以打嗝排出体外。 这个通道说得直接点就是分割肺叶结缔组织的隔膜中间的腔隙。它也通向纵隔。从我身上的体验来看,它的管道腔隙内的气是从腋中线平膻中穴的水平位置,有一个从胸壁连接到间隔肺叶的结缔组织的较细的系带似瘘道一样的管道。这个管道的另一端应该就是大包穴。我在功态中不便自己测量它的位置,只是大概测了一下,相当于腋中线腋窝与肋弓缘之间中点的位置。 左胸只有两个肺叶,一个肺叶间隔。因为左胸壁有心脏,两肺叶之间被心脏挤压出了心脏切迹,所以,这个肺叶间隔在到了锁骨中线的位置时就被分开了。一部分浊气沿左胸壁前下内方移动到了横隔中的某个通道再向中间纵隔的方向行走直到抵达通向纵隔的排气口。另一部分是从心脏的后壁下方包抄到纵隔中部的排气口,向天突穴排气。当这两部分的排气口被打开后,很多的气体从纵隔中下段向上从天突穴口排出,这时气体在纵隔内发出各种咕噜声。 因为右肺没有心脏,或许右肺叶间隔的排气管道容易流动一些。我对这个腔隙的发现是因了炁团在炁动下用五磅左右的力量向纵隔推挤的过程中遇到阻力所感觉到的。如果我的经络内没有瘀堵,炁团就不会遇到阻力,我也就没有机会感觉到这么清晰的炁团行走轨迹,从而了解这些经络穴位的形态了。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排出的浊气量很大,有一股气大概从五到八毫米粗的一条从膻中穴水平位置横向通往右侧的大包穴的管道内排气并在大包穴位置发出咕噜声。这个咕噜声也很特别。一般发出咕噜声的气流是可以感知它们所在管道的方向和气流的方向的,但这个发出咕噜声的管道就在右侧大包穴的位置突然产生了落空感一样失去了踪迹。 后来我反复琢磨这种现象的解剖基础,同时联想到自己功态中更早的时候出现的类似功态: 那是最开始发现胁肋部的炁团出现时,它呆在肋弓缘腋中线稍下方的京门穴内。那里最开始时是一个具有表面明显压痛的瘀堵部位。玄门前的电视雪花样的道炁曾经在那里聚集扫描过。后来那个瘀堵消失后以前出现过的久坐后感觉到那里疼痛的症状消失了,表面的压痛感也消失了。再后来就出现了这个炁团。这个胁肋部炁团在刚开始时是沿着肋弓缘往纵隔冲撞推进,把浊气推挤到纵隔的胸骨体下段与剑突附近,再从那里的入口进入天突穴。 有时侯不直接从那里入天突穴,而是沿着胸骨体向上推到膻中穴水平再进入天突穴内。 在那段时间内,当炁团所冲撞推挤的浊气很多时,浊气进入纵隔后可能是造成了局部的气道内压力增高,一部分浊气沿右侧肋弓缘向右侧京门穴方向流动并在靠近胸壁的地方发出一些咕噜声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感觉跟纵隔内或者胸壁气道的分支管道内气体流动时所产生的咕噜声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纵隔内气道内发出咕噜声时能感觉到咕噜声是沿着气道流动的,而且有迹可寻。也就是说它在发出咕噜声时能感觉到咕噜声的去向而感知那个管道的走向。但上面说的咕噜声就像是一个细气管向一个很大很大的水体内吹气发出的咕噜声,感觉不到气体流动传导的方向。也就是说这股气应该是进入了一个相对而言很大很大的空间。另外一个与之有关的现象是,当炁团推挤着好大一团气进入纵隔后,我打了大量的嗝(功态中所说的大量的嗝是无法与我们平常的打嗝相提并论的。没有练功的人是很难想象的)。在大量打嗝后可能是纵隔内暂时因为大量的气体流出而形成了相对的负压,有明显的咕噜声从右侧胸腔在胸骨体下段后面往纵隔内发出。这说明是右胸腔的气体在往纵隔内流动。 想着想着,突然灵机一动有了答案:那股从纵隔向右侧胁肋部流动并产生咕噜声的气体应该是流向了包裹右肺的胸膜腔。同样的,在纵隔内胸骨柄下段后发出咕噜声的气体也是通过那个管道把右胸膜腔的气排入纵隔内的。 也就是说纵隔内有两条较细的气道连通着纵隔与右胸膜腔,从而可以调节这两个腔隙的气体压力而使这两个大的筋膜腔内的气体随时达到压力平衡。 这两个气道应该是没有瓣膜或者括约肌来控制气道口的气体排放的。下图是我目前所感知的浊气排泄系统的示意图二:
这两个炁团有很高的智慧。它有精准的制导能力,就像精确制导的导弹一样总是能准确地瞄准那些病灶部位。它不仅是高度智能的病灶扫描仪,还是高度精准的排污器。每次练功开始它都会首先出现在有瘀堵凝滞的部位,并通过不断地一层一层地冲撞排挤其中的浊气,将浊气排挤到的排气管道内。它的活动轨迹完全不是我可以控制和预测的。它们的运行轨迹甚至是不可重复的。各种功态中的特殊体验都是随机而来,自然而去,不可预测,也不可强求。只能顺其自然,顺炁自然地接受各种功态的到来。4,腧穴形态与命名的含义浅释 在修炼祝由功法的过程中,因了两个炁团在体内的不断冲撞运行并帮助我清除体内的瘀滞,再加上体内的卫气,精气,经气,热能,道炁等各种能量流在体内的流动穿行,我感知到了一些重要腧穴的具体形状与具体的解剖组织基础。在这种直接的对活体实体内的感知认识后,再结合经络腧穴名称的含义来对照,这才对那些总是云里雾里的经络腧穴名称的含义恍然大悟,并为我们的先祖形象精确地给这些腧穴取来这么深意的名称而赞叹不已!可惜后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小心把先祖留下的智慧宝库一点一点地丢失模糊了,以至于现在的我们学习经络腧穴时无法获得对穴位形态的了解与对腧穴命名的深层含义的探究。就算此时有幸碰巧发现了一些穴位的形态与名称含义的我,目前也只是发现了很少的一部分穴位的形态,离完全理解365个穴位形态与命名的含义还差十万八千里。令人扼腕!
有了对这些穴位的体验后,我相信经络穴位的发现与命名绝对不是从针灸临床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而是我们练过祝由术的先祖们从练功体验中发现而命名的。现在仅就我所体验非常清晰的一些穴位形态与对名称含义的理解做一个表浅的注释: 4.1,肩井穴:
肩井穴是我发现的第一个形态非常清晰奇特的穴位。它的形状像一个井口很窄井底相对开阔的深井。尤其像老式军用水壶,口很小很短肚子较扁的那种。它也很像胆囊的形状,也像胆囊收集储存胆汁一样收集来自上臂和肩部的暂时排不出去的浊气并按需释放出去。当肩井穴装不完从上臂上升的浊气时,多余的浊气会沿一条小路径进入天容穴。肩井穴的大小有点象五个手指尖聚合后所形成的空间那么大,跟个体的手应该是同身寸大小。它的解剖物质结构基础应该是肩胛内肌或者包裹肩胛内肌的筋膜腔隙。也可以说肩胛内窝就是肩井穴的井深。 当时那个肩背部炁团沿着肩部表面反复来回地冲撞了好多好多个回合后的某一天,它停在肩井穴的位置猛烈冲撞。本来那里一直有压痛,我以为是那里的瘀堵很厉害,它一下子通不了就停留在那里猛力地冲撞。但很奇妙地是它冲着冲着变形了。它由原来的球状变成了五毫米粗二到三厘米长的细条状炁条进入了井口。井口很短很窄,只有一两厘米左右长,总之没有那个炁条长。炁条进入井口来回摆动清理井口浊气时能感觉到只有中间的一段冲撞着井口的壁,两头遇到的空间是虚空的。 井口清理完后炁条象自由落体一样掉进了井底,有非常明显的落空感。掉入井底后炁条并没有变成炁球,而是继续以炁条的形态从井底开始来回反复清理底层,底层清理完后上升到中间层重复来回摆动清理,在上升到上层重复那个过程后又从井口出来。这个感受非常清晰神奇。几天后这个炁团再次活动到井口处,再次经历了上面的过程后不是从井口出来,而是从井的上端的外侧面出来进入到了身体的另一个层面,就再也没有进入肩井穴的井内了。4.2,大柕穴 大杼穴的形态是一个头部尖底部大的圆锥形的样子。它的解剖组织基础应该是上后钜肌或者包裹上后钜肌筋膜腔隙的靠近脊柱侧的内上角所处的位置(请注意是上后钜肌,而不是大菱形肌或者小菱形肌,这个肌肉群在表层,炁团冲撞的感觉完全不同,阻力也小很多。)。炁团在疗愈天杼穴及其附近的瘀滞时所遇到的阻力是所有肩背部肌肤组织中最大的。炁团来来回回在那里反复冲撞,可能是那里有比较致密的结缔组织,也可能是因为上后钜肌由多块小肌肉组成,包裹这些小肌肉的结缔组织筋膜繁多或者我体内那时有很严重的瘀堵。 天杼穴的面积较大,呈锥形,像极了古代织布用的半个梭子。我这才恍然大悟,杼在古代正是指梭子,所以先祖们给它取名为天杼,极为形象! 4.3,天容穴
天容穴像一个粮仓的仓顶,形状也可以说像一顶古代的斗笠。它在胸锁乳头肌上端与下颌骨下缘所形成的夹角内。那里面好像是一个大的容器罐,上臂,肩部,以及肩井穴的浊气大量聚集而无法一下子从气舍穴排出时这些多余的浊气都会沿颈侧的一些通道上升到颈部顶端并被天容穴所收容。它像极了容气罐。它的容量很大,绝大多数时候从上臂和肩部来的浊气被流放到这里后都停留在了那里,也可以说是截止在了那里。它们不会再漂流到别的地方去,就在那里等待合适的时候从廉泉穴排出。 4.4,天突穴 天突穴是人体内最深长的穴位。它是一个位于人体中心偏后的一个连通浊气排气系统的三个出口廉泉,天突,长强和三个大筋膜腔上焦,中焦,下焦的直径五到八厘米左右的长筒状腔隙。它的底部是一个盲端,应该是以盆底后穹窿为起始部,开口为天突穴。在盆骨内有一个分支通向长强穴。分支通道口有活瓣控制气体的流向,可能只容许天突穴内的浊气流入通往长强穴,不容许长强穴的浊气向天突穴内倒灌。(这一部分因为只经历了两三次短暂的浊气流动体验,不是很确定细节,有待实体解剖来明确细节。) 天突穴的解剖组织基楚应该是肠系膜内和纵隔内的结缔组织间的筋膜腔隙所形成。在功态中曾经几次明显地感觉到腹部内有气流从两侧往中间偏后聚集并向下流动,最后打屁排放且腹部感觉轻松。纵隔内的天突穴的部分由多个腔隙联合组成,因此在纵隔内很容易听到气体从一个腔隙流入另一个腔隙或者从一个狭窄的空间流入相对较大的空间所产生的咕噜声。
天突穴从横膈裂孔穿过而连通胸腔与腹腔。当胸腔突然涌入大量浊气而无法一时排出时,天突穴内胸腔段的浊气就会通过横膈裂孔流经腹部再进入长强穴而以打屁的方式排出体外,以缓解胸腔内的压力。同样的情形,当腹膜腔内突然充满浊气而无法一下子排出时,腹膜腔内的大量浊气会通过天突穴流经横膈裂孔进入天突穴的胸腔段,并同时打嗝放屁向两头排放。一头从长强穴排放,一头从天突穴口排放。它是浊气排泄系统的中央排泄管道。 4.5,廉泉穴 廉泉穴的形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一个圆盘形的小区域,有一个开口直接通向咽喉。发现浊气排泄系统的这个开口也是很偶然发生的。一段时间左侧肩背部的那个炁团游走到了左边的颈侧,某一天的某一刻启动了闭锁的廉泉穴的阀门,大量的颈部侧面的浊气直接从廉泉穴以打嗝的方式排了出去。这才发现了廉泉穴的开口。 廉泉穴所收集的浊气大概来自肩胛舌骨肌,斜方肌上部的一部分,中斜角肌,肩胛提肌,可能还有颈后横突间肌等部位的肌肉腠理群。因为颈部很多小肌肉,很难把所有的肌肉都分辨并罗列清楚。在这里不得不再次赞叹经络穴位名称的深意。说文解字“堂之侧边曰廉”。廉泉的言下之意就是廉泉穴是从颈部侧边源源汇聚的泉水。非常形象!4.6肩髃穴 肩髃穴的形状就是一个一两公分宽三四公分长的小长方形区域,穴位很小也很表浅。但它似乎是肩关节肌肉群中很多肌腱筋膜的交汇处。这里的筋膜韧带非常复杂,炁团来回冲撞好多次。冈上肌,三角肌,斜方肌,喙肱肌等肌肉筋膜都在这里汇集交错。炁团在这些肩关节周围的肌肉筋膜之间转换时,都要经过肩髃穴转换到另一个筋膜腔或者筋膜所包裹的肌肉群,就像地铁转换站一样。4.7,肩贞穴 肩贞穴是位于腋窝与肩峰之间的一个直径两公分左右长约五六公分大小的条柱状腧穴。它的解剖组织基础应该是喙肱肌,肱三头肌,大圆肌,小圆肌等等腋窝内肌肉群的筋膜间腔隙组成。在炁团冲撞的过程中感觉到的就是一个上述大小的柱子顶着肩峰或者喙突间。发现那个柱子样的瘀堵组织时我并不清楚那是什么穴位,只是知道那里靠近肩贞穴。我也不太了解贞字在古代的含义。去查贞字甲骨文形态来了解贞字的原始含义,才发现贞的甲骨文形态就是一个柱形的用于祭祀的镇国之器“鼎”。再结合它的形状与它所在的位置的重要性来判断,贞字在这里的含义就不言而喻了。用肩贞这个名字来描述这个穴位的形态与特性再贴切不过了。
4.8,气舍穴 气舍穴是位于胸锁关节后的一个三四公分左右的囊状区间。这个穴位的名字直接明了,容易理解。在包裹冈上肌筋膜的末端肩颈连接处内部有一条差不多九十度弯折的管道通向气舍穴。它将从上臂和肩背部皮肤腠理肌肉内的浊气收集在气舍穴内。气舍穴内有一个通往天突穴的出口,就在胸骨柄上端内侧面。当气舍穴内的浊气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气舍穴内通往天突穴的出口阀门或者活瓣打开,浊气排入天突穴并打嗝排出。此时打嗝的感觉跟气从纵隔内排出的打嗝感觉是非常不同的。 气舍穴的浊气排出打嗝时所感觉到的气流就只局限在天突穴的出口处,非常表浅,不会有气从纵隔深处上升所产生的咕噜声。 4.9,膻中穴 膻中穴是一个很大的区域。功态中当意念集中在膻中穴所在位置时那里有一片感觉虚空的区域。从道炁在体内包裹心包区并祛除浊气的体验看,膻中穴的大小就是心包区结缔组织中筋膜所包裹的心脏及其与之相连的大血管整个区域的大小。大概是直径为十二公分左右的圆形区域。它应该是包裹心脏及其与之相连的重要大血管的筋膜间的腔隙,也就是心包膜所在的范围。从我体内的那个胁肋区炁团冲撞左肺叶间隔结缔组织筋膜内的走向看,心包膜腔与胸膜腔是相互独立的没有直接连通的管道。从我体内的另一种能量道炁能量对于心包包裹祛除心脏或者心包区浊气并把心包区的浊气从胸骨体中下段后方从两个出口推入纵隔内的体验来看,也证实了我从那个胁肋区炁团所感觉到的结果。 膻中穴也就是心包膜腔与胸膜没有直接的通道相连。它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并有两个出口直接通向纵隔内,也即天突穴内。一个出口的位置在相当于经络腧穴学教科书中描述的体表膻中穴的水平;另一个出口是在胸骨体下端的相当于经络腧穴学教科书中所描述的中庭穴的水平。心包膜腔内的浊气在心包膜腔内以及排放到两个出口时都制造出很多很响亮的浊气流动的咕噜声。有时能感觉到有一股气流在第二个出口附近向下方流过横膈裂孔到达上腹部。 这种现象表明心包膜是向包裹着心脏附近的大血管方向延续的。或许实体中膻中穴的真实面积比我功态中感觉到的还要大一些。 李巡云:脫衣見體曰肉襢。这里的“襢”是膻的异体字。膻字就是指心前区的位置,直接明了。加上胸膜腔以及间隔肺叶的结缔组织筋膜间隙内的浊气也都是直接将浊气排入天突穴在天突穴内混合后一起排出。先祖们称膻中穴为“气会” “上气海” “心包之募穴”都名至实归。 4.10,气海穴 气海穴应该是所有腧穴中面积最大的穴位。它的范围就是腹膜腔。这也是腹壁一个很特殊的气道。它有一个暗道可以接纳大自然的道能量由此进入体内并直达下丹田导致性能量爆发。因为我只是经历过一次这样的体验,我还不能给出一个很清晰的判断。这还有待以后体验观察或者从实体解剖研究中验证。 气海穴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气的海洋,储存了大量的气。从我经历的两次突然间大量的气猛烈地充盈整个腹腔并随后又上升填充整个胸腔直到让人坐立不安的体验来看,这个穴位的容量是非常大的。如果从有大量腹水的临床病例中来看腹腔的空间,也可以证实腹腔的容量是很大的。但至于为什么可以瞬间出现那么大量的气体以及那些气体平常以什么物理形态存在着又如何被瞬间激发释放,我不清楚,也完全不知道怎么解释。只能有待将来继续探索。对于它内部的气流如何进入天突穴腹腔段内并通过横膈裂孔进入天突穴胸腔段再以打嗝打屁的方式排出体外也不是很清晰,毕竟体验太少,不能在这里下结论。从那天大量腹腔的气体就像烟囱里的烟直接从天突穴口往外涌出的感觉来看,也许腹膜腔本身就是从胸膜腔纵隔内的脏腹膜反折延伸下来的。腹膜腔内的浊气可以直接通过横膈裂孔向胸腔纵隔内排气,或者在纵隔内有直接连通天突穴的大入口或者融合处。
4.11,命门穴 命门穴的形态我没有体验,无法在这里描述。我体内的炁团还没有触及到命门穴所在的身体位置,因此我对于命门穴的形态与特点没有了解。有一点我要在这里提到的是,命门穴内有一个暗道由腹腔通往外面的皮肤腠理层。这是在任督二脉被打通后在中脉出现上升的炁流柱时所体验到的。那时,由下丹田沿中脉上升的如蒸汽或者雾一样的炁柱上升靠近命门穴后以六十度的角度斜穿命门来到腰背部的皮肤腠理下呈炁带沿督脉上升至玉枕。这个过程非常清晰,总共体验过五次,记忆犹新,难以磨灭。我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更不了解它的组织基础或者物质基础是什么。因为体验非常奇特,所以特地在此记录下来,以供后人参考。从炁流斜穿后背壁的角度来看,它与道炁从前面的气海穴流入下丹田的情形非常相似。这两个穴位似乎是前后相对的一对特殊穴位。不同的是道炁是以闪电一样的速度从气海穴穿入腹壁进入下丹田的,而穿入命门穴的炁流流速则缓慢得多。 4.12,长强穴 长强穴是一个直径为三厘米左右长约五到六厘米的柱状体。它紧靠骶尾骨前方,内有一条通道进入天突穴。进入天突穴的入口有阀门把守。这个阀门只容许天突穴内的浊气向长强穴内排放,不容许长强穴内收集的浊气向天突穴排放。长强穴在肛门口六点钟的位置有一个出口。这个出口或许就在肛门的痔环内。总之,这个出口离肛门口很近很表浅。出口处也应该是由具有压力感受器的活瓣构成。当穴内所收集的浊气达到一定的压力时,出口的阀门被启动而以打屁的方式喷薄而出。至于为什么这个穴位内的压力可以这么大,平常它收集的浊气以什么物理形式储存,是什么力量可以让长强穴瞬间放出那么大量的气体,我不得而知。这有待进一步的科学实验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说到长强穴的命名,还真有一番讲究。 《灵枢》卷十第六十八《上膈篇》记载: 黄帝问于岐伯曰:气为上鬲,上鬲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鬲,下鬲者,食晬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岐伯曰:喜怒不适,饮食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即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守于下管则下管充廓,卫气不营,邪气居之。《黄帝内经·素问》又云“少腹烦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这里面说到的都是“虫为患,病在下焦”的描述。当我在功态中发现下焦的浊气聚集在长强穴并以打屁方式排出时所形成的气流感觉就象一个五到六厘米左右的长条形的大虫。《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又有“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之说,在古代“强”的本意是虫,一个五到六厘米左右的长条形的东西存在在那个部位被称为“长强” 也就很合情合理了。 4.13,肩盂穴 肩盂穴是一个位于肩部深层的穴位。感觉它就在肩关节的中心位置,相当于肩关节腔内或者肩盂周围的筋膜间隙内。它是一个大约三四公分的椭圆形区间。因为我从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经络腧穴学的教科书中找不到相应的穴位,我便自己给它取名为“肩盂穴”。甲骨文中盂字的形态就像一个杯盏。它的字义是器皿的意思。取肩盂为穴名主要是形容它是一个能够容纳很多东西的杯盏。 这个穴位的感觉非常特别。炁团对它的冲撞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炁团一直在肩背部与上臂之间反复来回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它都会经过这个穴位并反复在这里冲撞。炁团最初冲撞这里时,它释放的浊气是沿肩上部到达气舍释放到天突穴出口并打嗝而出。后来一段时间,它受到炁团的冲撞时有气体沿肩胛舌骨肌方向流向廉泉穴引发廉泉穴打嗝而出。还有时有气流沿颈侧流向天容穴被天容穴收留。再后来,炁团冲撞到肩盂穴的某一点时左侧的耳内与之发生感应,会同时产生一种放射样的跳痛感。有时,炁团冲撞到肩盂穴的某一点时,它又会放射到心区,使心脏区域好像受到牵扯一样的感觉或者像什么东西在那里流动。最近这几天又发现炁团在冲击这里的某一点时,可以引发左侧腹部季肋区的肠鸣音。但这时的肠鸣音并不是由肩盂穴内的浊气通过管道排向腹部所引发的,因为我感觉不到从肩盂穴引出的气流感或者路径,它更像是一种感应或者遥控开关。这些左耳内的跳痛感,心脏区的牵扯感和左季肋区的肠鸣音都是瞬间感觉,与那种可以清晰感觉到气流走向并有明确路径的浊气经由管道排泄的感觉是非常不同的。 肩盂穴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四通八达的枢纽,与远近器官组织都有关联。我对它的认识依然在进行时中,因为炁团对它的冲撞还没有结束。我写字的此刻,炁团正停留在肩盂穴,只要我的左臂做一个摆动的动作,就能感觉到炁团对它进行的十磅左右的冲力并伴有间断的打嗝。4.14,大包穴 大包穴是一个在腋中线上位于腋窝与肋弓缘之间中点的一个可能由包含两个层次的穴位叠加在一起的二三公分宽四五公分长的椭圆形条柱状穴位。在我体内的炁团刚刚开始冲撞它时,那里有明显的瘀滞。在体表可以触摸到一个明显的条索样的块状结节并有明显的压痛,就像一个大包一样。顾名思义,这应该就是先祖们给这个穴位取名大包穴的原因。 这个穴位非常特别。在炁团刚刚冲撞它的时候是在很表浅的皮下。在冲撞的初期可能是因为那里瘀滞了大量的浊气,大量的气体被分别从三条很细的通道沿胸壁表面通向天突穴。如图一所示,由大包穴分出的上面的管道流向天突穴出口,中间的管道横向流入天突穴的胸段,下面的管道斜向进入腹部通向天突穴的腹段。这三根管道因为很细长,气流在管道内流动的感觉非常清晰。特别是通往中焦的第三根管道,因为很细很长,就像给一根细软管内充气使软管飘动一样,当大量浊气涌入第三根管道时那股较大的压力使第三根管道在体内产生飘移且轻微抖动的感觉,并在体内产生咕噜声。 炁团对这个穴位的冲撞分为两个不同的时间段。以上的体验是肩背部的炁团冲击大包穴区域浅层时的感觉。那时胁肋部的炁团一直蜗居在京门穴内。它一般情况下仅仅在我早上醒来躺着练功时在整个躯体炁动的推动下冲撞推挤京门穴内的浊气,将京门穴内的浊气沿肋弓缘走向的一条较大的排气管道推入纵隔内的天突穴后,引发大量打嗝并排出浊气。从打嗝的量与时间来判断,京门穴内的浊气储量是非常大的。这个过程完成后,躯体的炁动会自动消失,炁团也变得无影无踪。但第二天早上醒来时会发现这个胁肋部炁团总是呆在天突穴内,就像那是它得家一样。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悄悄地潜入它的蜗居地的。当再次进入功态时,它就会重复前面的过程。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二零二零年二月二十七日。 二零二零年二月二十七日是一个分界岭, 或者说一个里程碑。这天早上蜗居在京门穴的胁肋部炁团没有沿左侧肋弓缘推动京门穴的浊气进入天突穴,而是垂直向上冲撞,打出了一条通道并进入了大包穴区域。炁团进入这里后遇到了较大的阻力并大力冲撞了一会儿后,有浊气沿一条管道横着通向纵隔内排放,同时大量打嗝排出浊气。炁团冲撞中穿过大包穴后继续垂直上升一小段后开始向稍微偏后一点的方向推进,进入背阔肌离开胸壁向左上臂肱骨延伸的起始部的夹角内。我推测可能有一层筋膜在这个地方向后向下折返形成了一个穹窿顶一样的筋膜腔隙,这个炁团进入到这里后就定居到了这里,如狡兔三窟。接下来的日子这个炁团都是在我早上躺着练功的时候在上面的新居里及时醒来,随着躯体的炁动向下向前推进到达大包穴的深层,应该是肌层下面的结缔组织间隙内,也因此我推断这个炁团的新居是一层筋膜腔隙在那里的折返所形成的穹窿。(有时我甚至觉得或许这里有两个不同的穴位,可即便是两个穴位也因为它们太接近而无法区分,所以我还是把它们归入大包穴了)。 折返后的筋膜腔隙进入了胸壁的基层下后,再往下稍往前移行到大包穴的深层后,经过一条特殊的通道进入胸腔的分隔两片左肺叶的结缔组织筋膜间的腔隙内。迁居到这个穹窿内的胁肋部炁团便由此开启了它新的使命。它在新居的特性和日常作息与旧居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它出行的路径有了改变。它每次在我早上醒来躺着练功时都从新居点出发,一路随躯体炁动而前行。先下行到达大包穴深层,再通过一个很短的通道进入肺叶间隔内的结缔组织筋膜间隙内,呈扇形以四十五度角的方向向躯体的下内方推动浊气沿前胸壁,后胸壁和肋弓缘膈肌交界处等腔隙管道内向纵隔内的天突穴释放并通过大量打嗝而排出体外。 到目前为止我对这个炁团的新居穹窿区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我只知道在我的左侧肩周炎病发初期,在左侧腋后线上靠近腋窝上下的位置有一条十公分左右长且粗硬的条索状结节状的东西,有很明显的压痛感。我刚开始按自己所了解的西医知识来判断以为是背阔肌受了损伤而出现的非感染性的炎性反应。后来在肩背部炁团在这里反复冲撞后,那个条索状物明显缩小,大量浊气排入肩关节内的浊气收集站内后又从肩部水平方向排入气舍穴再进入天突穴口后打嗝而出。我又用所学的中医知识来判断这是浊气瘀滞所造成的。至于为什么如此大量的浊气在这里瘀滞(到现在那里仍然可以触及到七公分长的细条索状物并有轻微压痛)?它是穴位吗?如果是那是什么穴位?形状是什么?解剖组织基础是什么?来自包裹背阔肌的在背阔肌边缘折返的筋膜腔隙吗?我都还没有足够的感知,这些都是有待以后弄明白的地方。包括大包穴深层区域的特性,也都还在了解的正在进行时中,相信会在将来功态体验中对它会有更多的了解。 4.15,京门穴 京门穴位于腋中线与肋弓缘交界处稍下一点的地方。从我身上的压痛点来测量,准确地说它位于腋中线与腋后线之间肋弓缘下两横指处。感觉是一个四五公分左右的圆饼样的形状。因为京门穴和章门穴都在那一块地方,很难从位置上准确确定是章门穴还是京门穴。从我的功态体验来看,有很明显的从左侧腰部侧面甚至延伸到臀部乃至大腿外侧皮肤腠理的上升气流被收集到了这个穴位,从这一点来分析,它应该是京门穴而不是章门穴。 京在甲骨文中的形象就像一个吊脚楼,或者一个尖顶的粮仓。意指人工筑建的高土丘,引申为高处高点。在体内这个区域是胸廓侧面与腹部之间的交点,是腹部侧面的最高点。它收集胸廓以下腹侧壁和臀部下肢侧面的皮肤腠理肌肉上行的浊气,然后将浊气沿肋弓缘走向的膈肌与胸腔之间的筋膜空隙管道释放到纵隔内的天突穴内以打嗝的方式排出。从命名的含义上来分析,这个穴位也应该是京门穴,而不是章门穴。5. 三焦与卫气营血的解剖组织基础与层次结构 5.1,三焦 三焦是我在四年前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所遇到的最让人感到困惑的的概念。因为自己以前学过西医,自以为对人体的大体解剖结构有所了解,便自觉不自觉地在大脑里翻箱倒柜地根据中医书上所描述的三焦特性来对照西医解剖学中的人体结构来寻找三焦在人体内的实体组织的蛛丝马迹,还是一头雾水,因为它描述的不是一个具体的脏腑,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具体的位置的组织。曾经搜索《黄帝内经》中有关三焦的所有描述,比如“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再结合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分布特点及功能,凭空推想出三焦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体内植物神经的的结论。皆因为内经中对三焦的描述零散而模糊。所涉及的腑有收纳肺部咳嗽之邪气的空腔,又有胃与膀胱这样有形的器官,很难把它整合出一个很清晰完整的结构。
在我修炼祝由术并发现了我们体内的浊气排泄系统后,我很清晰地感觉到了体内确确实实存在着三个大的筋膜腔隙。而且这三个腔隙一般情况下是相对独立存在的。上焦为胸腔壁筋膜所包裹的所有脏器包括其中所包含的结缔组织以及结缔组织间的腔隙所组成;中焦为腹前壁的壁腹膜与脏腹膜前面所形成的腔隙内的所有组织器官包括其中所包含的结缔组织以及结缔组织间隙所组成;下焦为脏腹膜背面与腹后壁的壁腹膜所形成的腔隙中的所有组织器官包括其中所包含的结缔组织以及结缔组织间的腔隙。 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可以说三焦是三个由壁胸膜与脏胸膜,腹前壁的壁腹膜与脏腹膜的前面以及脏腹膜背面与腹后壁的壁腹膜组成的位于这些腹膜之间的腔隙。这三个腔隙在生理情况下它们的间隙很薄,难以被察觉。但在病理情况下就很容易被发现了,比如当病人有腹水,胸水的时候就很容易看到这些腔隙。这三个空腔相对独立,相互之间没有相互直接连通的管道。因为它们都与天突穴相通,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说它们是间接相连的。从我的功态体验来看,至少上焦腔与中焦腔之间的浊气是可以经由天突穴混合并上下串通相互协调而排出体外的。我目前还没有体验到下焦腔内的浊气倒流进入天突穴的现象,但清晰地体验到了来自上焦腔和中焦腔的浊气都可以经由天突穴而从下腹部进入下焦腔从长强穴通过打屁的方式排出体外。
从广义的角度而言,三焦包括上面所描述的三个大的腔隙外,还包括三个大腔隙外所包裹的脏腑组织器官。比如上焦包括双肺以及与之相连的气管,支气管以及心脏,心包,纵隔内大的血管,还有结缔组织及其间的腔隙; 中焦包括中焦腔外筋膜所包裹的脾胃小肠等脏腑以及肠系膜内的部分结缔组织。下焦包括肝胆肾膀胱生殖器还可能有部分大肠直肠肛门等脏腑器官以及其内的结缔组织间隙,比如长强穴。 我在上中医课时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先辈们把本来与脾胃处在同一高度的脏腑“肝胆”归入下焦脏腑,而把脾胃归于中焦脏腑?现在想来有些恍然大悟,可能是肝胆的浊气排泄并不归属于中焦腔或者说腹膜腔,而是归属于腹膜腔后面的下焦腔而进入长强穴排出体外。 我们知道肝脏并不是完全被脏腹膜包裹的脏器。肝脏的背面有一块裸露的区域。或许肝胆浊气正是从肝脏背面没有被脏腹膜包裹的这块裸露区域排入到长强穴而归属于下焦的。遗憾地是我身上的炁团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触及到肝脏区域的筋膜结构,无法清楚地描述肝脏内浊气排泄管道以及排泄路径的结构特征。在这里只能是作为一种推断,还有待以后继续体验验证。 5.2,卫气营血解剖结构层次
卫气营血辩证是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根据《黄帝内经》以及前人相关理论和他对温病病邪传变的临床规律的观察体会并以卫气营血的层次分级总结出来的一套辩证论治方法。遗憾地是他在科技还不发达,在解剖学还不普及的清代,他没有给我们留下更详细的卫气营血的解剖组织结构的论述。可能是我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对中医理论中所提到的概念与西医理念中的人体结构进行联系,比较,对应,让本来就比较模糊不清的中医概念更加难以厘清,给自己带来了许多对中医理念理解上的困扰。比如卫气营血学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卫气营血的概念贯穿了整个中医的学习。从中医基础的理论学说到中医诊断的辨证论治,再到中医临床的理法方药的应用,无不涉及到卫气营血的概念。每次学到与卫气营血有关的内容时,我都会疑惑这些概念中除了血比较直观外,这卫,气,营到底对应体内的什么组织结构或者物质? 为什么我们的先祖们还把它们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等四个层次? 为什么还说外邪入侵人体所致疾病的传变过程一般是由外及里依次从最表层的卫分逐渐向第二层的气分,第三层的营分以及最里层的血分传变? 这些层次在体内的什么地方由什么组织结构组成? 这一系列的问题常常把我折磨得晕头转向五内俱焚。 向老师提问时也把老师问得语塞。因此在学习中医的初期常常被老师狠狠地提醒要完全抛 开我大脑里西医的概念,要彻底地从中医理论来理解学习中医才能理解中医。虽然我学会了将西医和中医分开理解,但对中医理论中这些模糊的概念的疑惑依然潜伏在我的大脑深处,一有风水草动就会浮现出来。在我在练功功态中体验了卫气的存在和发现了这个浊气排泄系统之后,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地再次进入我的思考范围。现将自己的理解分享如下:(1)卫分: 卫气是真实存在的。它在很表浅的皮下腠理间,也就是真皮下的那层疏松结缔组织内。我感觉到的卫气的流动是沿着任督二脉走向以二到三毫米厚十厘米左右宽的薄带状炁流在腠理内流动。这股炁流与前面提到的排气系统的气流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它是不受管道约束的可以任意穿透组织的炁流。这种炁流感只在我练功中期出现过一周左右的时间。它的流动速度可快可慢。慢的时候就像烟象雾慢慢地飘落或升起,快的时候像疾风簌地一下就窜上去了。后来下丹田发出沿中脉上升的如蒸汽一样升腾的炁流后这股卫气的流动就消失了。
以我对卫气的感觉来推断,卫气所运行的场所的组织结构就是表皮下的中医称为腠理西医称为真皮下结缔组织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它存在于所有包裹我们躯体的表皮下腠理间。它就像房子外墙内的石棉保温层。卫气充盈在这里作为温煦肌肤防御外邪的一道防护保护着我们的身体不被外界的细菌病毒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侵袭。任督二脉内是人体卫气的总部或者仓库,任督二脉内的卫气可以调节全身腠理内的卫气派遣与回收,也像作战部队的指挥中心一样。卫分就是指解剖组织学意义上的这一层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间隙。现在理解,我们的先祖说卫分就在我们身体的最表层是千真万确的。(2)气分:从我的功态体验来判断,气分就是腠理下包裹肌肉肌腱以及所有组织器官的筋膜间的腔隙。也就是我发现的这个“浊气排泄系统”。在西医理论中我称其为“排气系统”。本来可以统称为排气系统的,但因为中医理论中有气的概念,而且中医中的气包括许多不同种类的气,比如卫气,元气,精气,清气,营气,水谷之气,阳气,阴气,浊气等等,再加上我知道至少这些气中的卫气,阳气不在我发现的这个排气系统内运行,所以我给这个系统在中医理论中取名为“浊气排泄系统”。事实上,这个系统里面的气都是我们人体不需要的中医中所说的浊气,而且最后被排出体外。 (3)营分与血分:因为营分和血分都不是我自己在功态中发现的,而是分析出来的。所以我没有单独提出来讲述。我们知道在中医理论中有营阴之说。在我理解,营阴是血液系统以外的水液体系,是循环系统毛细血管与细胞之间的组织间液。营分就是组织间液以及其运行的组织系统。这个系统正是我们已知的淋巴系统。所以营分就是西医中提到的淋巴系统。西医对这个系统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与论述,我不在这里赘述。血分最为直接明了。血是指循环系统内运行的血液。血分就是指包括血液以及包裹血液并让血液在其内流动运行的循环系统间的区域。西医对它也有非常详尽的描述。在这里无需我多言。找到了卫气营血每个分层的组织结构,再反过来类推病邪侵入卫气营血所表现出来的病症特点与疾病传变的特征,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病在卫分时主要表现为发热与恶寒并见,病邪转入气分时但发热不恶寒,入营分后口身热夜甚,心烦谵语,入血分后热甚迫血,热瘀交结等为特征的临床表现了。因为卫分在表,有毛孔汗液可发表疏泄。气分虽也入里,但它有三个出口对外排浊气从而也可疏散。唯独营血是密闭的内循环,而且营分的组织间液被淋巴系统回流注入循环系统的静脉血中进入心脏而流入血分,故此病邪一旦进入营分便很容易邪闭于内且很快进入血分而加重病情。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中医理论中常把营血放在一起论述的缘故。6, 对完善经络腧穴系统以及未来医学的展望
这个系统的名称在西医学界和中医学界应该有所不同。因为西医理论中没有类似于中医理论中气的概念,我更倾向于把这个系统以“排气系统”的命名用作西医里的名称。因为中医里面有气的概念,而且这里的气还包含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气,比如卫气,营气,元气,宗气,清气,阳气,阴气,精气,经气等等不一而足。从我功态中的感觉来看,卫气,元气,水谷精微都不在我发现的这个系统里面运行,而只有无用的需要从体内排出的浊气在这个系统里存在着,所以我更愿意将它取名为“浊气排泄系统”来用作中医理论中的称谓。因为对这个系统的了解依然在进行中,以后可能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来调整我对这个系统的认识虽然发现这个浊气排泄系统为几千年来说不清道不明的经络系统找到了真实可触的解剖组织基础与结构形态,解决了一直被有些人因为经络系统看不见摸不着而质疑为不科学不可信的难题,但要真正完整地阐述这个系统的整体解剖结构和微观解剖结构,以及它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和因此而展开的治疗手段,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多部门的共同研究才能得以实现。根据我自身的体验和有限的西医学和中医学知识来推测,在医学界把这个系统全面了解之后,至少可以很有效地找到解决大部分疼痛,肿瘤,心理精神疾患,高血压,便秘,肠梗阻,各种疝气,肌肉,关节,结缔组织系统的疾病。可能还有更多我现在一时没有想到的疾病。 我相信浊气排泄系统的发现一定会启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会引来西医学界对结缔组织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我也知道我在功态中所感受到的这些体验仅仅是这个系统中很少很中心的一部分,而且很多细节也无法辨认得十分准确。虽然它们在我体内的感觉很清晰,但很多时候因为局部的筋膜层像千层饼一样重重叠叠,尤其在关节附近和肌肉在骨骼的附着部位的周围,非常难辨别出很具体的组织结构的名称,因此我所描述的这些结构形态还需要用大量的科学实验来验证 厘清。我之所以在现在还没有对这个系统有完整的认识的情况下把它写出来公之于众,是因为我个人没有实验室也没有合作团队,不具备进行实验验证的条件。同时我又知道这无论在中医学界还是西医学界都是一个新发现,不能因为我个人条件的局限而被埋没。这应该尽早地让世人知道,让有条件有兴趣的西医学界和中医学界的专家教授们以科学的方法来作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期待我的发现能抛砖引玉,为完善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中的缺失和填补西医结缔组织系统中的遗漏而尽绵薄之力。在修炼祝由术的过程中,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全新的认识。前面所写出的浊气排泄系统和一些腧穴形态的发现仅仅只是我对自己的身体所有新发现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可以说是我修炼祝由术过程中的一个很偶然的附带发现。这并不是修炼祝由术所要达到的功态,完全是一种偶然的巧合。祝由术中最重要的发现是那些体内流动的各种能量流,比如来自身体内的阳气能量流;来自大自然的道炁能量流,来自高维度的信息能量流,还有更不可思议的性能量爆发。因为这些都是短暂随机发生的,既不能自我引导与控制,又不可预测,基本上是随机而来自然而去,捉摸不定。我不确定当代的科学技术是否能够检测到这些能量流。想到如果无法被现代的科学技术检测到,说得再多也不会被没有练功体验而且还要求用科学实验自证的人们所理解和认可,便打消了对其它所有新发现的描述。仅仅讲述了能被B超捕捉到的炁团和能被肉眼所见的结缔组织筋膜间的腔隙所组成的浊气排泄系统的新发现。当科学技术发展到可以捕捉我所体验的这些能量流的时候,或许到那时医学界就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刚开始学习中医时(现在是多伦多一所中医学校业余班的第四学年),总是想着既然中医和西医的研究对象都是同一个个体-人,这两种医学肯定会有重叠和对应的地方。我便时不时自觉不自觉地在中医理论中联系西医理论中相对应的理念及解剖结构,在提问中自然也流露了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我能够把两个医学体系很自然地分开来理解了,而且越来越清晰。但在练习祝由功法后,我感受到了真实的活体的人的结构。特别是发现浊气排泄系统后,我又把这两者联系了起来。我发现我们中医理论中津津乐道的经络腧穴系统其实就是西医中很长一段时间被严重忽略了的结缔组织系统中的筋膜部分。另外我还体会到,中医理论不是从实践中总结得来的,而是从祝由功法中体验出来,或许还有来自于更高纬度的信息空间的天人合一的启示。我们知道西医是近几百年来人们通过科学的验证方法从尸体解剖和病理切片的实验室里研究出来的。西医最大的缺陷就是它的理论里面没有精,气,神的概念。这些仅在活体内存在的阳性物质是不可能在实验室里研究出来的。这也是我不看好西医的原因。中医理论里强调“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并推崇大自然中阴阳无处不在与天人合一的理论。我们整个躯体都是我们人体阴的部分。我们的活体离开了阳气就不可能有灵性,人体也不能算完整。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认为中医理论比西医理论更完整更先进。我在功态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能量流使我更加确信中医理论比西医理论超越了好几个层次的高度。遗憾地是中医局限于它的研究手段一直没有进展,因为无法实证,总是被人们质疑不科学不可信。 我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来比较形容一下这两个医学体系:如果把人体比作地球,西医就像在海洋里漫游的鱼,无论它多么努力地在海洋里的每一个角落漫游,它都不可能了解地球的全貌因为它只是局限在地球里面的某一个区域探寻。它永远都没有办法发现地球的整体。中医呢,它就像一只在太空翱翔的鸟,它目前还没有了解到地球内每一个具体的结构,但它看到了地球的全貌。西医的局限是研究方向的局限,中医的局限是研究技术的局限。我想如果用现代科技手段用中医的整体理念来探寻整体的有灵性的人体结构,相信研究的最后的结果就是把中医和西医完美地融为一体了,毕竟我们都是研究着同一个人体,它最后的归属应该是同一个真实的人类医学。 因了我目前已经发现的体内各种能量流的存在,内心不由得产生了更多的期待。希望能寻求中医和西医界研究机构的共同合作,组成一个超越西医与中医之争跨越多个学术领域比如西医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电磁波,能量场,磁场或者气流力学,生物物理学,化学等的学者专家团队来共同对有意念有灵魂有气有血有骨有肉的具有灵性的人体进行整体的研究,把人类医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鸣谢 在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师父道医祝由术传承人陈炎无私免费地传授我们众师兄祝由术!我因为师父而有缘结识道医丹道祝由术,才有幸得以获得对自己身体全新的体验和对大自然大道的更多了解。没有师父陈炎的传授,也就不会有我现在对浊气排泄系统的发现。因此内心充满感恩与感激,感恩道祖的惠顾感激师父的慈悲! 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同门师兄们在修炼丹道祝由术过程中的相互交流盘道与相互鼓励支持!是师兄们的相互交流鼓励让我感受了世间的温馨美好,也鼓舞了我坚持到底的信心与决心!愿祝由人能为传承博大精深的道医文化而不懈努力,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1,崔瑞择主编 黄帝内经 [M]沈阳 辽海出版社 2016.72,沈雪勇 经络腧穴学 [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第二版2007.63,吴承玉主编 中医诊断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二版 2011.084,吴敦序 中医基础理论 [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65,文中引用的人体图片来自网络公共图片,如有侵权请告知,本人将及时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腹股沟有个条形筋疙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