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糕点有哪些些 探寻世界各地的糕点文化?

2018-12-10 18:00
来源:
佚名
行程,10万公里。
时长,5年。
收获,7000余块中国传统点心模具,和这本《小点心 大文化》。
点心,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相传东晋时一位大将军感动于将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遂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自此,“点心”一词广泛流传,并且成为人们走亲访友、表达感情时的首选礼品。同时,点心作为日常生活食品,与中国的节日节气、地方民俗、茶余饭后的亲情交流等也紧密相连。
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而点心亦有着其精彩的篇章,不但包含丰富的食材、精良的制作工艺,更通过特制的点心模具与节日节气、祭祀、祝福、养生、地方民俗、日常生活等相融合,形成图案精美多样、寓意吉祥、口味丰富、南北各具特色的中式点心及文化。童年记忆中,稻香村的点心匣子,用麻绳扎起的瘦长身形上顶着一张粉红色的包装纸,可谓走亲访友时的标配。
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物质的极大丰富,中国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礼仪习俗受到极大冲击,“点点心意”在奢华礼品的强大攻势下羞赧后退。中国点心文化甚至面临技艺失传、文化消退的困境。反观世界其他地区,日本和菓子和欧洲的下午茶文化却日新月异,甚至成为国家文化的载体。
一次偶然的机缘,朋友从日本带回来的一份手信,那是一盒精美别致的传统和菓子。于进江瞬时就被这份特别的礼物吸引住了。一块小小的点心承载着日本匠人的手作精神,深刻的图案寓意反映着日本文化的特质。日本和菓子其实是深受中国传统点心文化影响才有了现在的发展。这彻底激发了他探寻中国传统点心文化的决心:我们该如何还原中国传统点心背后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风俗礼仪,以及如何用当代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其魅力,并融入现代生活?
5年时间, 10万公里。从北京民风民俗的礼仪习惯到江浙地区的节庆糕点,从山西平遥的深宅大院到福建百年宗族祠堂,于进江走访了全国各地众多的特色点心老店和传统风俗博物馆,还收集了7000余块中国传统点心模具——从唐代到近现代,跨越千年。
这些起始于小点心的收藏与研究,这趟伴随着美味与民俗、历史与生活美学的寻“心”之旅,向着“大文化”的方向,一路前行。

《小点心 大文化》一书,有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历史与掌故:日本流行的点心“羊羹”源自魏晋南北朝;药食同源的思想,打宋朝就贯穿于中式点心的制作当中;元代忽必烈时开始生产冻奶酪,为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还专门颁布了一道除皇家外禁止制造的敕令;明朝时点心祭月成为时尚……
书中那些穿越时光以及大半个中国来到你面前的模具,光是看看便已啧啧称叹——质朴的木纹之上,无论是传统而抽象的造型,抑或精美细密的图案,哪怕是美好得有些庸常的寓意,无一不是美学的结晶、文化的积淀、前人的馈赠,融化于日常,悄然无声地滋润着我们的生活,于忙碌的缝隙间添一丝优雅。于进江更将它们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将美图背后的大讲究、大文化一一道来——
大雪第二候“虎始觉”,模具中图案体现的是“武松打虎”一个经典人物场景,是英勇和威武的象征。吃下这样造型的点心,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勇敢地战胜一切困难。
小寒第二候“鹊始巢”,被赋予“喜庆吉祥,枝头报喜”的寓意。模具中,八瓣菱花纹包裹着团花纹,正中央的龙凤呈祥纹样盘旋着喜字,栩栩如生,气韵不凡。菱花代表花开富贵,花中映衬龙凤,高贵、祥瑞、喜庆的象征。
大寒第三候“水泽腹坚”,年关在即,中国人将迎来最重要的节庆——春节。这块以“双寿、五福”的图形为主的长方形模具,雕刻的五个福字寓意着五福临门,两侧的双寿字样则代表了福寿双全。
正如,于进江在书里所写:“从祭祀上苍的五谷,到尊师敬道的手礼;从最初的粗茶淡饭,到精致的手作点心。点心的演变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史。有礼有节,敬奉心意。中式点心因礼而生,因心相承。在寻常中的仪式感增添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丰富了人们对家的记忆。点心,成了连接人与人、心和心、过去和现在的文化纽带。手作的体验、味蕾的享受、同食的喜悦、馈赠的情谊,融合成带有温度的、历史悠久的中式点心文化,并在遗留的模具上讲述着故事,传递着感动。”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北京日报阅读版
新媒体编辑 赵婷
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糕点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