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冻食品行业现状生产加工是属于什么行业类别?


核心观点
日本冷冻预制菜行业发展领先且成熟,集中度高。二战后日本冷链及餐饮业高速发展,超市及家用冰箱普及,促进速冻食品快速增长,1970-2020年,人均冷冻预制菜消费量由0.6千克增长到11千克。即使经济/人口增速放缓,2009-2020年行业CAGR也达1.54%,背后的驱动力是人口老龄化、代际消费习惯变化,家庭小型化,2010年以后C端成长超过B端。竞争格局方面,2016年日本冷冻食品行业CR3为59%,CR5为80%,日冷、丸羽、味之素、加卜吉和日本水产常年位列前五,在不同的细分赛道有明显优势,其中日冷市占率在20%-24%之间波动,基本保持行业第一。
日冷由海产品起家,重点发展冷冻预制菜及冷链物流业务。1942年日冷集团前身帝国海产成立,50年代起,基于自身冷链物流基础开始重点开拓冷冻预制菜业务,1985年集团更名为日冷,加强品牌建设以更好发力零售渠道。2020年日冷集团收入5728亿日元,净利润212亿日元,预制菜/物流/海产品/畜禽产品收入占比分别为39%/34%/11%/14%。2020年集团毛利率17.2%,净利率3.7%,其中预制菜营业利润率达7.6%,高于物流(6.7%)畜禽类(1.6%)和海产品(0.8%)。
聚焦战略品类,积极推新创造新需求。经过近70年的发展,日冷产品矩阵已非常丰富,在行业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公司提出“选择与聚焦”产品策略,专注已经占据优势的三大战略类别—米饭、中餐(烧卖、春卷)和鸡肉,目标从整体份额第一,转向多品类第一。根据公司年报,日冷在鸡肉类、炸肉丸及汉堡肉品类的市场份额均位列行业头部,零售单品“正宗炒饭”、“德卡拉炸鸡”、“粉红虾烧卖”和“脆皮春卷”也常年蝉联品类销售额第一。在此基础上,日冷利用自身研发与生产优势,积极开发潜力新品,比如控糖控脂健康套餐等。
强研发实力,不断提高产品还原度与便捷性,品质为核心的竞争力十分稳固。日冷在产品研发与生产技术上一直位于行业前沿,拥有100多名员工组成的技术开发中心,内含食品研究组、产品开发组、设备开发组以及先进科学技术组。已成功推出了多款划时代产品,包括在1994年实现技术革新,推出微波炉烹饪炸丸子,开启了日本冷冻预制菜的新篇章。在2001年推出“正宗炒饭”,耗时4年研发,用特殊炒菜设备实现极高的口味还原度,连续20年获品类销量第一,年销售额已突破百亿日元。
BC双轮驱动,产品匹配细分渠道需求:2020年日冷国内预制菜收入1571亿日元,其中BC端占比分别为55%和45%,B端主要包括经销商、便利店熟食区和餐厅酒店等,C端主要为经销商、药妆店和便利店等。为了提升响应速度,公司按客户的业务类型划分销售团队,餐厅酒店等大客户由团队直接对接,中小地方经销商则由地方分公司对接。同时,针对细分渠道匹配不同产品,比如B端针对便利店和快餐店,主推性价比较高的鸡肉产品,针对酒店客户,定制开发中高端产品,针对C端,需要更突出便捷性与食材的新鲜度,推出高品质差异化产品。
全产业链布局,发挥最大协同效应:2005年,日冷集团各业务重组为单独控股子公司,其中日冷食品主营速冻食品,日冷物流主营冷链物流,日冷生鲜负责海产品与畜禽产品。上游:日冷生鲜冷冻技术成熟,网络覆盖全球多地,能够以较低的价格采购高品质食材。生产:日冷食品目前有19个工厂,其中15个位于日本,2个位于泰国,剩余位于中国山东和巴西。公司不断优化生产结构,包括淘汰低效厂、整合产线,在鸡肉价格低廉的泰国建立加工厂,提升自产率,降本增效,使预制菜营业利润率由3%提升至7.6%(2005年-2020年)。下游:日冷物流在日本拥有约80个存储型配送中心,合计149万吨,冷链布局排名日本第1,世界第6,每天在日本运行的车辆数量约达
7,000 辆,可以处理全国各地频繁的小批量交付。除了本土冷链发达,日冷物流还在12个国家有42个基地,包括低温配送中心及销售办事处。集团子公司从原材料采购、食品加工到仓储与配送都能发挥协同效应,提高供应链效率,夯实日冷的综合竞争力。
我国预制菜肴成长空间可期:我国冷冻食品主要分为速冻火锅料、速冻米面类、速冻菜肴类。其中传统米面类(水饺汤圆)已进入成熟期,新兴米面类(如手抓饼、紫薯球)和火锅料仍处于成长期,菜肴类处于导入期。目前我国速冻菜肴工业化生产技术尚未成熟,行业驱动力主要来自餐饮第三方供应链需求,但C端已经启动。在C端的渗透会由技术突破、产品力与便捷度提升、爆品打造、代际消费习惯变化等因素推动。长期来看,菜肴产品品类丰富,且作为正餐,消费频次及产品附加值较高,是冷冻食品行业空间较大的细分赛道。
风险提示:行业导入期,品类众多竞争较为分散;短期门槛低进入者多。
1
日本冷冻预制菜行业概览
1.1. 日本冷冻预制菜行业1960年代加速发展
萌芽期(1950s-1960s):冷链及餐饮业的发展,冰箱及大型超市的普及促进速冻食品成长。
1920年,葛原伊平在北海道建设了日冷冻能力10吨的冷冻机,开始生产冷冻鱼,是日本冷冻食品事业的开端,但到1950s年代日本冷冻食品行业一直停留在较低发展水平,普及率并不高。1952年东京百货商店出现的“冷冻食品部”标志着日本冷冻熟食的开端。
1960年代,东京奥运村自助餐厅用速冻食品烹饪的菜品深受好评,成为酒店和餐馆开始使用速冻食品的契机。1965年,日本科技厅宣布了“冷链概念”,60年代末,大型超市在全国范围内普及,餐饮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冰箱普及率已超过50%,冷冻食品的需求猛增,炸肉饼、汉堡包、烧卖、饺子、炸虾5大熟制速冻食品已经在市场上扎根。
成长期(1970s-1990s):餐饮端高速发展,C端家用渠道渗透逐渐提高
经济高速增长,外出工作的女性增多,驱动连锁快餐、外卖发展,冷冻预制菜被广泛应用于餐饮端。1970年代美式连锁快餐快速进入日本,带动日本快餐业繁荣,期间日本人力成本上涨和房地产泡沫带来的房价上涨使得专业的冷冻预制菜获得高度发展。90年代初期,日本微波炉渗透率已超过90%,日冷推出了微波炉烹饪且不影响口感的速冻炸肉饼,成为划时代产品。随后,“自然解冻”预制菜也面世,在冷冻室取出后常温解冻不用烹饪即可食用,口感不受影响,细菌含量可控,可直接放入便当盒中。技术的突破不断提高冷冻预制菜的便捷性,加快了在家用渠道的渗透。
BC端需求共同推动日本人均冷冻预制菜消费量由1970年的0.6千克增长到2000年的9.73千克。虽然19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但冷冻预制菜仍然继续着渗透提升逻辑的发展惯性中,在90年代末才开始呈现出增长放缓趋势。
调整期(2000-2010):经济不景气,冷冻预制菜需求小幅下滑,行业集中度提升
1975~1997年间日本冷冻食品/预制菜的餐饮市场实现了长期而快速的成长,此后开始回落,原因是日本快餐业经过20多年快速发展出现阶段性饱和,另一方面在此阶段,日本已经从高度繁荣进入泡沫破灭的经济低迷期,居民收入与消费已经深受日本金融危机影响,这一时期家庭零售市场还有一定的增长,到2006
年以后餐饮和家庭两个市场的消费量均出现下降。2000年-2010年,冷冻预制菜人均消费量由9.73千克下滑到9.23千克。行业不景气导致集中度提升,日本速冻食品企业数量由2003年的693家减少到2010年的488家,平均每家企业的产量由2千吨左右提升到3千吨左右,到2020年速冻食品企业剩余370家。
转型恢复(2010年至今):加速老龄化,家庭用冷冻预制菜需求恢复较快增长
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出生率持续下滑,单身或无孩家庭数量增多,导致家庭消费习惯改变,对便捷的预制菜需求稳步提升,便利店也全面推出一人份冷冻预制菜,2020年家庭用冷冻预制菜产量已超越餐饮端产量。整体来看,人均冷冻预制菜消费量恢复增长,从2010年的9.23千克增长到2020年的11.04千克,2020年冷冻预制菜产量约占日本冷冻食品总产量的90%。
1.2. 竞争格局CR5占比高
速冻食品产业具有规模经济特征,因此行业集中度具有相对较高的特征,但是由于产业早期发展的冷链限制,渠道切入点和产品差异,因此容易存在几大龙头并存的格局,以日本为例,CR5份额较高,但前4名差异不是特别大。
根据日经产业信息的数据,日本速冻食品市场集中度较高且呈提升趋势(2005年CR3为51%,2016年为59%)。市场份额前五的企业较为稳定,分别为日冷、丸羽、味之素、加卜吉和日本水产,其中日冷市场份额常年位列第一,市占率在20%-24%的区间波动。
从产品品类来看,日本冷冻预制菜产量和产值排名靠前的主要有炸肉丸、饺子、炒饭、汉堡包和乌冬面等。头部企业在不同的核心品类中占据优势,比如味之素于1972年推出速冻饺子,还在2012年推出了无需加油和加水即可烹饪的速冻煎饺,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保持在该品类的龙头地位。加吉于1974年率先推出速冻乌冬面,受到了市场的喜爱。丸羽日朗的“唐人街系列”,包括速冻中式拉面和饺子等是公司长期畅销产品。日冷在炸肉丸、汉堡肉、炒饭和烧卖等品类中市场份额长期位列行业头部。
2
日冷:日本冷冻预制菜先行者
2.1. 近百年历史,行业常青树
1942年,日冷集团的前身帝国海产公司成立,主营业务为冷冻鱼销售和冰的生产,并在1945年改名为Reizo;50年代初,集团开始布局冷冻预制菜,主要供应给学校等团餐为主,也开始在百货商店举行试吃等活动进行速冻食品的推广。1963年,集团自主开发出首款远距离冷冻配送车,为日本冷链的建设做出贡献,逐渐在速冻食品和冷链物流领域占据日本最高市场份额。
60年代开始,不断丰富冷冻预制菜产品矩阵。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Reizo与厨师一同开发速冻食品用于奥运村的餐厅,菜品受到了各国运动员的喜爱,成为速冻食品引起酒店业和餐饮业关注的契机,集团的速冻食品也开始广泛应用于餐饮领域。70年代,随着家用冰箱基本全面普及,集团推出了绿带牌家庭速冻晚餐套餐,在超市的速冻食品专区销售。此后,集团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热门产品,从午餐便当到餐桌系列等,是业内第一个对速冻家庭食品进行品类细分的公司。
1985年,集团改名为日冷,更换全新logo,加强广告宣传,提高品牌认知度。1988年,日冷的开始在欧洲布局冷链物流网络。1994年,日冷推出了首款可以用微波炉烹饪,且不会影响酥脆口感的速冻炸肉丸,成为改变速冻食品历史的重大事件之一,随后推出了多款可用微波炉烹饪的高品质零售产品,加强BC双轮驱动。
2005年,日冷为了能更灵活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把集团业务重组为单独的控股公司,其中日冷食品公司主营速冻调理食品,日冷物流公司主营冷链物流相关服务,日冷生鲜公司负责海产品与畜禽产品业务等。围绕速冻食品和物流两大核心业务,日冷持续深耕日本市场,加大海外布局,保持行业龙头地位。
2.2. 财务数据一览
日冷集团2020年营业收入5728亿日元,同比下滑2.1%,净利润212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调理食品和物流是日冷是最主要收入来源,2020年收入分别为2252亿日元(占比39%)和1957亿日元(占比34%),另外海产品和肉禽产品收入占比分别为11%和14%。
降本增效提升预制菜营业利润率。日冷集团2020年毛利率17.2%,同比提升0.3pct,净利率3.7%,同比提升0.3pct。分业务板块来看,预制菜的营业利润率逐年改善趋势明显,2020年达到了7.6%,物流业务营业利润率为6.7%,保持稳定,畜禽类和海产品的营业利润率分别为1.6%和0.8%,显著低于预制菜与物流两大核心业务。
2.3. 品类聚焦,高品质为核心竞争力
2.3.1. 聚焦战略大单品,同时积极推新创造新需求
经过近70年的发展,无论是餐饮用还是家用,日冷都已建立了丰富的产品矩阵,在鸡肉、炒饭、烧卖、春卷、炸肉丸等领域的市场份额均位列行业头部。日冷在巩固优势品类的同时积极推新创造新需求,目前产品矩阵主要包括:
90年代末,在冷冻预制菜行业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日冷提出了“选择与聚焦”产品策略,专注于公司已经占据优势的战略类别,并把优势品类进一步分为三大类:(1)以增加销售额为目标的扩展类别——米饭类、中餐类;(2)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的改进类别——鸡肉类;(3)前景广阔的开发类别——午餐便当、健康餐等。
其中,零售端产品主要以差异化高品质为核心竞争力,餐饮端产品主要以高性价比鸡肉作为核心品类。根据公司年报,日冷的鸡肉类、炸肉丸类及汉堡肉类产品实现BC兼顾,市场份额均位列行业头部,零售单品“正宗炒饭”、“德卡拉炸鸡”、“粉红虾烧卖”和“脆皮春卷”也常年蝉联品类销售额第一。
米饭类以“正宗炒饭”为核心战略单品
日冷2001年推出的“正宗炒饭”,耗时4年研发,用特殊炒菜设备使得炒饭的每一粒米都能裹上蛋液,鸡蛋涂层以及渗透的油可防止大米粘在一起,呈现粒粒分明的效果,实现在工业量产水平上依旧能再现专业厨师烹饪的味道,用微波炉加热也不影响口感,一推出即成为明星畅销品。
“正宗炒饭”连续20年蝉联日本速冻炒饭品类销量第一,年销售额突破100亿日元,如此成就主要基于不断提升的产品品质,包括在2007年把配料猪肉改为香气更足的烤猪肉,在2012年增加了25%的蛋液;在2015年进行了大规模改良,采用新专利“三段式炒制法”,用250度以上的高温热风让米饭更加蓬松;在2018年把烤猪肉份量加多,肉的切割尺寸也增加了10%,以及在2019年用香葱酱油增添焦香风味等。
米饭产品矩阵不断丰富,实现品类BC兼顾。在正宗炒饭的基础上,日冷还陆续推出了虾肉炒饭、牛肉炒饭、多口味的饭团等,在B端推出了1kg大包装的米饭类产品,SKU相比C端更为丰富,实现品类BC兼顾。
中餐类的“粉红虾烧卖”和“脆皮春卷”以高附加值取胜
日冷2000年3月推出的粉红虾烧卖,以其突出的品质获得很好的市场份额,其成功离不开:(1)集团遍布全球的食品采购网络。烧卖的粉红虾由日冷生鲜从格陵兰岛、冰岛和加拿大进口而来,与普通虾相比,粉红虾含有更多的甘氨酸等甜味元素。为了尽可能保留虾的甜味,粉红虾在上船后即会被迅速煮沸并迅速冷冻,在先进的温控系统中锁住精华,这是日冷凭借多年专业知识得出的美味秘诀,也是日冷的差异化竞争优势。(2)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产品。日冷通过专业机构进行市场调查,收集消费者对市场现有烧卖的不满之处后,针对性的开发出了外皮薄厚度、透明度及质地恰到好处的烧卖。
脆皮春卷在2014-2019年连续五年获得品类销售额第一名。日冷的脆皮春卷在1995年面世,是公司无添加午餐便当系列的明星产品之一,馅料充足,共含6种配料,其中豆沙里加有特制的金华火腿提取物,增添产品风味。在特殊的生产工艺下,脆皮春卷可以在常温解冻后直接食用,或在微波炉加热后食用,且春卷外皮不会受到影响,保持酥脆的口感。
鸡肉类产品SKU丰富,以高性价比在BC端均有亮眼表现
在日本经济放缓,且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后,高性价比冷冻食品需求高增,日冷及时发力鸡肉制品。凭借丰富的SKU(从烹饪手法来看,有油炸及照烧,从原料来看,有鸡胸肉、鸡腿肉、鸡翅、鸡内脏等,从调味来分,有酱油、香辣、酸甜等);优良的产品品质(以“德卡拉炸鸡”为例,通过特殊三次油炸制作方法,利用余热锁住肉香味并保持肉质滑嫩,吸油率也比传统产品降低了20%,已连续三年获得日本冷冻炸鸡销售额第一名);实惠的价格(在鸡肉价格低廉的泰国建立工厂)在BC端均有亮眼表现,保持冷冻鸡肉预制菜细分赛道龙头地位。
健康餐是前景广阔的开发类别产品
开发类别主要指公司利用自身研发与生产优势,推出符合市场趋势的差异化产品。比如在日本单身青年与无孩家庭增多,外出工作女性增加的背景下,日冷在2003年推出Obento-ni-Good冷冻午餐便当品牌,订立了不使用着色剂、防腐剂及合成增味剂的无添加标准,产品包装上也印着显眼的无添加logo。针对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日冷在2015年推出了Takumiokazu系列,专为退休老年夫妇开发的晚餐套餐,保证口味与便捷的同时提供了老年人需要的均衡营养元素。
日冷的冷冻健康餐矩阵极丰富,包括减盐减糖套餐、减脂套餐、高蛋白套餐、糖尿病患者套餐等。最近还联合知名老字号餐厅推出合作系列,有名厨背书的产品获得市场的认可。
2.3.2. 背后是强大的生产技术与产品开发力
日冷自 1952 年在日本开始销售速冻食品以来,在产品研发与生产技术上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技术开发中心由100多名员工组成,包括食品研究组、产品开发组、设备开发组以及先进科学技术组:
食品研究组:致力于通过分析人类味觉与食品化学数据的关系,科学捕捉味觉,工业化再现原汁原味。
产品开发组: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包括聘请专业研究机构进行调查和研究,收集消费者对现有产品的不满,寻找改良的方向。产品开发组内对于每个产品类别都有一名联络员,与日冷的营销和运营部门合作,一起分析客户和市场需求以更好的开发产品。
设备开发组:开发在技术上优于竞品的优质产品是公司重要的产品策略,通常,生产此类产品需要开发相应生产设施和设备,这也是设备开发组的主要工作。
先进科学技术组:致力于寻找及开发支持未来业务的新技术,比如与高校联合研究应用基因技术和开发具有新功能的食品材料。
强大的研发能力与生产技术支撑日冷推出了多款突破性产品,以微波炉烹饪炸丸子为例,日冷在进行了一系列市场调查后,发现消费者都认为新鲜炸的丸子味道最佳,但是油炸过程过于繁琐,于是公司决定研发一款不需要油炸但也能有新鲜油炸味道的丸子。对于普通丸子,炸过后如果放入微波炉加热,水分会渗入面包屑涂层,破坏炸丸子轻盈酥脆的质地,但日冷通过不断研究,使用来自30个不同品牌的微波炉进行试验,终于在1994年成功推出可用微波炉直接烹饪且不影响酥脆口感的炸牛肉丸子,开启了日本速冻食品的新篇章。
2.3.3. 持续推广战略品类与高附加值主打新品
更名换logo,加强品牌建设,推动BC兼顾。1985年,集团意识到公司产品主要是供应给餐饮渠道的速冻食品,通常在厨房或餐厅准备区被打开,品牌名称没有出现在餐桌上,造成品牌认知度低。在家用端预制菜的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集团及时更名为日冷,并更换了全新的logo,在1987年推出日冷牌针叶樱桃饮料,用来自南美洲的特殊水果制成,定位健康和时尚饮品,饮品的成功推广能快速提高品牌的认知度。
此后日冷持续对战略品类及高附加值主打新品进行重点推广,包括聘请日本著名演员深田恭子小姐拍摄了多个版本的“正宗炒饭”电视广告,聘请演员铃木良平先生拍摄“德卡拉炸鸡”电视广告,并在热门频道播出。而对于以价格为导向的产品,公司会尽量降低销售费用率以提高产品利润率。
保持与消费者日常互动,比如每月一度的抽奖活动,还有温暖的“送爱心午餐”视频活动,即参赛者需要录制用日冷产品制作便当的视频并介绍背后的故事,获奖者除了能得到奖励,其视频也会被展示在公司官网。
2.4. BC双轮驱动,产品匹配细分渠道需求
2020年日冷调理食品收入中 家庭预制菜/餐饮预制菜/加工农产品/海外/其他收入占比分别为31%/39%/9%/15%/6%,其中家庭预制菜和海外业务的占比实现较快提升。
对于海外业务,日冷通过收购与参股海外相关公司,在北美专注于开拓亚洲风味冷冻预制菜的零售,在中国加强餐饮用冷冻预制菜的销售,2020年实现收入348亿日元,收入占比提升至15%(2012年为9%)。
对于日本国内预制菜业务,2020年实现收入1571亿日元,BC端占比分别为55%、45%。成立之初,集团产品主要面向校餐、团餐和餐厅,同时有一部分家用预制菜在超市进行销售。在行业发展日趋成熟,日本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影响下,家庭端需求不断提高,日冷也开发了更多相关产品。2020年日冷C端预制菜收入703亿日元,同比增长8.5%,近五年CAGR为8%,B端收入868亿元,占比约55%。
公司零售渠道主要包括经销商、药妆店和便利店等,餐饮渠道主要包括经销商、便利店和餐厅酒店等。1999年,公司对销售体系进行改革,不再按产品类型划分销售团队,而是按客户的业务类型划分销售团队,提升响应速度,针对细分渠道匹配服务。2009
年渠道改革为销售团队直接对接餐厅酒店等大客户,提高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个性化需求,中小地方经销商则由地方分公司对接。
针对细分渠道匹配产品,比如在餐饮端,针对便利店和小B,主推性价比较高的鸡肉产品,针对酒店客户,项目组定制化开发中高端产品;而零售渠道产品,需要更便捷以及产品包装要突出食材的新鲜度;对于线上渠道,主要销售健康食品套餐,公司的网购平台提供每周配送健康预制菜套餐服务,配备了注册营养师,提供线上膳食咨询服务,非盈利机构及医院团餐也是公司健康食品的目标群体。
2.5. 全产业链布局提高竞争力
日冷集团子公司主要有日冷食品(预制菜业务),日冷物流(冷链业务)和日冷生鲜(海产品与畜禽产品业务),从原材料采购、加工到仓储与配送都能创造协同作用,降本增效,增加日冷的综合实力。
2.5.1. 上游:海产品与畜禽产品业务全球化
日冷集团旗下日冷生鲜公司主营海产品和畜禽产品业务,以成熟的冷冻冷藏技术和全国乃至全球网络为核心竞争力,能够以较低的价格采购高品质食材。日冷生鲜总部位于日本东京,在越南胡志明、平顺,中国大连、日照、青岛、香港,泰国曼谷和美国贝尔维尤等地设有子公司或办事处。公司从超过30个国家进口高质量食材,包括从中国、加拿大进口贝类海鲜,从东南亚,格陵兰岛、希腊等进口虾类海鲜,在物美价廉的中国和泰国饲养与加工鸡肉等。
日冷生鲜是日本提供南美虾、格陵兰岛粉红虾、挪威三文鱼和鸡肉的市场份额领导者,强大的食品采购网络与日冷食品的业务产生协同作用,比如公司畅销产品粉红虾烧卖所用的虾,是由日冷生鲜在格陵兰岛和加拿大进口而来。与普通虾相比,粉红虾含有更多的甘氨酸等甜味元素,为了尽可能保留虾的甜味,粉红虾在上船后即会被迅速煮沸并迅速冷冻,在先进的温控系统中锁住精华,这是日冷凭借多年专业知识得出的美味秘诀,也是日冷的竞争优势之一。
2.5.2. 生产:优化生产结构,资本回报率稳步提升
日冷食品目前共有19个工厂,其中15个位于日本,2个位于泰国,还有2个分别在中国山东和巴西,公司一直致力于将生产系统改造为全球系统,通过最佳的生产组合优化生产效率。比如在2003年提出关闭部分低效工厂,整合产线,提高销量与产量以及优化生产规划。日冷日本工厂的产能利用率由2000年的48%提升至2007年的63%。
提升鸡肉预制菜自产率,实现降本增效。泰国鸡肉价廉物美,日冷于1988年起与泰国公司Surapon合作,以OEM模式生产加工鸡肉产品,但由于外采模式成本较高,2008年公司决定在泰国自建鸡肉调理品工厂,在2年后开始投产。自产不仅能控制成本,还能提高供应的稳定性,到2013年,日冷鸡肉预制菜的自产率已经由2009年的55%提升至70%,并计划在现有工厂内增加产线,进一步提高自产率。
有序布局产能,提升自动化程度。公司根据销售情况及时布局产能,并不断优化产线,比如在2017年与近代大学合作开发了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成分选择技术,以实现自动化去除蔬菜中的异物及去除鸡肉三大杂质(骨头、羽毛和血迹)等。
2.5.3. 下游:全球范围布局冷链网络
日冷物流自1952年在东京设立了日本首家超低温大型冷藏仓库后即开启了冷链物流业务,目前在日本已拥有约80个存储型配送中心,合计149万吨,冷链布局排名日本第1(占比10%),世界第6。公司每天在日本运行的车辆数量约为 7,000
辆,以丰富的低温物流基础设施与各地区的物流基地相结合,将日本全国细化,以大城市为中心,结合干线运输服务,可以处理全国各地频繁的小批量交付。
日冷运用在日本累计的经验,在海外也建立了高品质低温物流网络,1988年,收购了荷兰的一家冷藏仓库公司,开始了欧洲的低温物流业务,随后进入德国、波兰、法国和英国。在欧洲的基地覆盖了主要港口的冷藏库,提供从海运、清关、运输到派送的无国界低温物流服务。对于亚洲,日冷物流于2004年拓展到中国,2013年到泰国,2018年进入马来西亚,目前,日冷物流已在12个国家有42个基地,包括低温配送中心及销售办事处。
日冷物流主要业务包括仓储,运输,定制物流服务等,在全球范围内完善的冷链布局和运输派送能力有助于日冷食品实现上下游无边界运输,包括原材料和产品的采购、仓储与配送,同时有效控制成本,最大化集团业务协同效应。
3
对我国预制菜发展的启示
3.1. 我国冷冻食品行业持续增长,菜肴类成长空间广阔
我国冷冻食品蓬勃发展,目前主要分为三大类:速冻米面类(包括传统米面产品汤圆水饺粽子,与手抓饼、芝麻球等新兴品类)、速冻火锅料(鱼糜、调理肉制品等),预制菜or速冻菜肴(酸菜鱼、宫保鸡丁等),从加工工艺可以分为半成品菜(主要应用于餐饮)与成品菜。根据沙利文数据及《中国冷冻冷藏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我国2020年冷冻食品规模约为1458亿元,其中速冻米面类约占53%,速冻火锅料约占37%,速冻菜肴尚处于导入期,约占10%。
传统速冻米面:发展成熟,标准化程度高,作为家庭日常主食及节气食品,以零售渠道为主。“三足鼎立”格局稳固,CR3(三全、思念、湾仔码头)达到47%,三者在传统商超市场的份额已达到61.4%。
速冻火锅料: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在餐饮端已广泛运用,在零售端加速渗透,龙头安井市占率约10%(2020年火锅料收入约46.2亿,近5年CAGR约20%),大幅领先于竞争对手海欣食品、惠发食品等。
新兴米面制品:由于产品品类、形态丰富多样,标准化程度较低,尚处于成长早期。随着工业化生产技术逐渐进步,在餐饮端应用场景打开,行业高速增长。目前格局较为分散,主要参与者包括安井、千味央厨、三全等。
速冻菜肴:尚处于导入期,标准化程度低,格局极分散,主要参与者包括专业生产商(安井、味知香等)餐饮企业(广州酒家、王家渡等)上游原料企业(正大、圣农等)以及生鲜零售企业(盒马等)。目前以餐饮渠道为主,具有相关渠道资源的速冻食品专业生产商更具优势。
长期来看,速冻菜肴品类最为丰富,且作为正餐,消费频次及附加值均较高,是冷冻食品中空间看好品类。目前驱动力主要来自餐饮渠道,在C端的渗透率会随着技术成熟,产品力、便捷度改善,代际消费习惯差异、家庭小型化趋势显现而提升。
中国地大物博,菜系繁多,但城镇化进程加快了饮食习惯融合,尤其是火锅、川菜、粤菜等菜系已走向全国,淡化了地域性口味的影响。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2020年我国连锁餐饮企业中,500家门店以内的企业占比约60%,很多区域特色连锁餐企也实现了高速成长,店面数量快速提升。这些中小规模餐饮新秀自建中央厨房较难体现规模经济,而在人力物力租金等成本与费用不断提升的趋势下,对第三方冷冻预制菜的需求显现。
3.2. 日冷对我国速冻菜肴发展的启示
技术革新推动行业步入新阶段
日冷自 1952
年开始销售速冻调理食品以来,在产品研发与生产技术上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为了保证奥运村餐厅的正常运营,日冷公司参与合作研究,对不同食材使用不同的冷冻和解冻技术,最终实现了技术突破,做到了较高的菜品还原度,奥运村餐厅菜品的美味成为了酒店和餐馆开始使用冷冻预制菜的契机。1994年日冷成功研发出微波炉烹饪炸肉丸加快了冷冻预制菜在家庭端的渗透,开启了微波炉烹饪系列的时代。技术革新推动了日本冷冻预制菜占整体冷冻食品的比例从1962年的32%提升至2020年的89%。
我国冷冻预制菜品类的发展与其工业化程度息息相关,能否实现技术突破直接影响其成长空间、速度以及产品渠道结构。按目前生产技术成熟度来看,传统速冻米面>速冻火锅料>新兴速冻米面>速冻菜肴,比如安井的鱼糜制品生产成本中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分别占82%/5%/13%,而面米制品生产成本中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分别占69%/12%/19%,人工成本占比较高,自动化提升空间较大。
大单品突破,建立细分品类优势。
企业聚焦大单品不仅能体现规模效应,还能更好集中资源建立品类壁垒,做细分赛道的龙头,且爆品也能更好带动行业发展,因此品类的选择尤为重要。具有普适性(家喻户晓或应用场景多)、工业技术成熟(菜品还原度高)、BC兼备、成本可控或附加值较高的品类更具大单品潜力。
参考日本冷冻预制菜品类排名,乌冬面、炒饭等普适性主食产量与产值均靠前。以炒饭为例,日冷于2000年成功研发了口味还原度可观的自动炒饭机,推出了微波炉加热食用也不影响口感的“正宗炒饭”,在BC端均受到追捧。2015年前后,日本单身家庭数量增加、老龄化加剧等因素驱动冷冻主食需求进一步增加,日本炒饭大战爆发,头部企业纷纷推出了差异化产品,一同促进了品类的扩张。日冷通过增加蛋液含量、烤猪肉份量、采用升级炒制方法等手段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不断丰富SKU,巩固品类优势,“正宗炒饭”连续20年蝉联品类销量第一,年销售额突破100亿日元。
研发针对性解决餐饮痛点。比如千味央厨的冷冻油条,公司在2006年推出了安心油条,是中国工业化油条的始创者,生产工艺领先于行业竞争者。制作油条需要和面、醒发、成型等,费时费力,且油条单价低,门店投入产出比较低,冷冻油条可以很好的简化制作过程,解决门店痛点。另外,油条作为家喻户晓的传统米面产品,使用场景较多,公司从2012年开始进行油条细分场景下的市场研究,细分出火锅、快餐、自助餐、宴席、早餐、外卖六大场景,针对性推出茴香小油条、麻辣烫小油条、火锅涮煮油条、外卖专用油条等产品。2020年公司油炸类产品(以油条为主)实现收入5.2亿元,占总收入的55%。
渠道上由B到C或由C到B,力求实现BC兼顾。部分拥有餐饮消费场景的品类也适用于家庭消费,比如面米制品和火锅料,以及预制菜,如果能够实现BC打通,对于企业的成长具有更好的帮助。安井的餐饮端火锅料优势突出,并向零售端推出小包装高品质的“锁鲜装”,顺应了家庭便捷涮烤消费场景需求;另外,通过供应链的积累,安井食品在2018年通过子品牌冻品先生切入预制菜肴赛道,为了控制试错成本,目前以轻资产代加工模式为主,在此过程中探索具有冠军品相的产品,现已推出梅菜扣肉、酸菜鱼、牛仔骨和佛跳墙等产品。安井在发现潜力大单品后或转为自产,有望凭借渠道优势实现放量。
全产业链布局,降本增效提升综合竞争力
日冷通过布局上游原材料行业,以较低的价格采购高品质食材,优化生产结构,提高自产率,以及建设完善的冷链网络实现降本增效夯实综合竞争力。
我国速冻食品头部企业如安井也在不断的提升供应链综合能力,包括收购上游水产加工企业新宏业,全国化布局产能,“销地产”模式控制物流费用等。安井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由2012年的3.58亿元提升至2020年的24.14亿元,产能逐步释放,收入规模实现较快增长,2020年实现收入69.6亿元,同比增长32.2%,近五年CAGR达22%。
相关证券:
味知香(605089)
立高食品(300973)
五粮液(000858)
东方财富(300059)
中国铝业(601600)
#万亿增量资金涌入A股,谁在跑步入场?#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速冻食品行业现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