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公共马桶卫生吗厕所的马桶圈真的很脏吗?

我们很多人都会谈到公共场合中的马桶就会有不好的感觉,但是很多的地方就是公共马桶,那么怎么避免公共马桶的细菌呢,怎么健康的在外面上厕所呢,小编就来说说吧。

使用公用马桶到底有风险吗?

毫无疑问,公共厕所肯定是个充满病菌的地方,已有研究从坐便器上发现了多种经由粪便传播的菌株,比如大肠杆菌(可导致出血性腹泻、痉挛性腹痛)、链球菌(可引起链球菌性喉炎)、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一些严重的皮肤病或肺炎有关)。

尽管如此,这些病菌能够进入人体的途径其实非常有限,除非是进入了暴露的伤口或者经由手接触到了嘴巴、鼻子、眼睛,继而引起感染。完好的皮肤是一层非常有效的屏障,可以屏蔽病菌,而且臀部和腿部后侧的皮肤相对较厚。再加上这部分皮肤一般不容易受到外界物品的伤害,相较于脸部或手部的皮肤,它们更不容易破损。

坐公厕的马桶会感染性病吗?

可能有人好奇,梅毒、艾滋病或其它性病的病菌有机会通过坐便器传播吗?

首先,这类病菌大多生存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离开人体后存活时间很短,尤其如果附着在了冷冰冰的马桶圈上,很容易死亡。

其次,要感染人体,这些病菌需要通过开放的伤口或者黏膜(比如口腔或者直肠的黏膜)才能进入人体。但正常情况下,它们很难和马桶坐垫产生接触。

所以,坐马桶感染性病的概率微乎其微。

当然,如果马桶坐垫上能看到明显的污物,我们肯定要避免使用。有些人觉得公共卫生间的坐便器很脏,于是踩在坐便器上,这种做法非常危险!一旦踩不稳跌倒,或者把马桶踩塌了,可能造成严重伤害!这可真的不是闹着玩的,图片太惨烈我就不放了。

如果仍然不放心公用马桶的卫生,也可以用消毒湿纸巾擦拭坐垫后再使用。另外,下次不妨试试离公共卫生间大门最近的那一格马桶,有研究发现可能因为这一格被使用的频率最低,所以细菌的含量也相对最低。

除了马桶,我们还需要注意卫生间里其它物体的表面,比如冲水把手、门锁、水龙头、纸巾架的手柄等,这些东西上面的病菌可能和坐便器差不多,甚至更脏。我们的手接触到这些物体上的病菌后,再接触别的东西或者摸自己的鼻子、眼睛、嘴巴,很容易把病菌传播给别人或者感染自己。

所以便后洗手尤其重要,用肥皂/洗手液和流动的清水洗手是我们最好的保护。记得肥皂/洗手液在手上揉搓的时间不能短于20秒;除了手心,手背、手指间和指甲都要搓到;手上的泡泡冲干净后用纸巾把手上多余的水份擦干。如果没有水和肥皂/洗手液,可以选择酒精性免洗洗手液作为暂时的替代品。

}

在美国工作的同学告诉我:不管是公共厕所还是家庭卫生间,马桶前面都会有一个缺口,这不是制造商偷工减料,而是为了让使用者更舒服。

起初我很不理解他说的话,马桶前面有个缺口,上厕所的时候不会觉得别扭么?后来我甚至在网上查找了一下美国马桶的图片,这才了解到美国马桶基本采用的是“U”型设计,而我国的马桶采用的是“O”型设计。

后来通过我的进一步了解才知道,美国的马桶最初也是“O”型的。在1995年,美国颁布的《标准国家水暖规范》上规定:公共厕所的坐垫应选用光滑、疏水的材料,而且所有公共厕所的坐垫均采用前端开放式。

带缺口的“U”型马桶首先在公共厕所使用,后来大家都习惯了这样的设计,带缺口的马桶逐渐在市场上流行起来,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开始选择这样的款式。

任何产品设计能够在市场大规模的流行,肯定有它的价值所在,美国国内普遍使用这种带缺口的马桶肯定有它的独特之处。

那么,为什么美国的马桶前面都会有一个缺口呢?后来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委,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不知道男性朋友上厕所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准备坐在马桶上大便时,因马桶太小或坐的太靠前等原因,身体的隐私部位难免会碰触到马桶圈上。

如果是家里的马桶,心里还能够接受,如果是公共卫生间的马桶,心里肯定很难接受,毕竟公共卫生间的马桶每天有数不清的人使用,无数的病毒和细菌在马桶上滋生,出现交叉感染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要知道美国厕所是没有蹲便器的,基本是清一色的马桶。从某方面来说,这种带缺口的马桶增加了马桶的尺寸,让男性使用者坐在马桶上,最大的避免隐私部位碰触到马桶圈,交叉感染的概率就会降低。

除此之外,根据男女身体构造的不同,导致男性和女性小便的方式也不同。

在家庭中,女性小便需要坐在马桶上,可有一部分男性小便时不会根本不考虑自己妻子的感受,不掀起马桶圈直接小便,这就导致了一些尿液会滴落到马桶圈上,看起来十分不卫生,很多家庭也会因为这些琐事而争吵。

从家庭厕所方面来说,带缺口的“U”型马桶避免了家中男主人小便时,让尿液滴落到马桶圈上,家中女性上厕所,也不会将尿液沾在自己身上。

从个人卫生的角度来说,大部分女性上完厕所后,会用纸巾将残余尿液擦干净,避免尿液沾在内衣上。对于“O”型的马桶来说,由于缝隙太小,需要女性站起来或者半站着的姿势完成这个步骤。

对于一部分女性来说,用这样的姿势清理身体,即便周围没人,也觉得十分不雅。

然而“U”型马桶前面有一个缺口,就是这个缺口可以让女性以坐着的姿势,把手伸进去将尿液清理干净,比没缺口的“O”型马桶方便很多。但从这一方面来说,马桶前面有个缺口,这样的设计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马桶“吸”住人这样尴尬的事情每年发生的还真不少。

2021年11月,杭州一名年轻女子上厕所时,一边刷手机一边如厕,因为在马桶上坐的时间太长,导致臀部被马桶牢牢吸住,怎么都拔不出来,无奈之下只能求助消防人员。

消防人员赶到现场后倒是很淡定,几分钟的时间就把女子从马桶里“解救”了出来。虽然身体上没大碍,但这名女子是真想找个地缝钻下去。

要知道,美国民众饮食是以高脂肪、高热量的餐食为主,例如:汉堡、牛排、咖啡、各种烤肉等等,美国的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如果肥胖人群坐在“O”型马桶上,由于臀部的赘肉太多,导致整个马桶口被堵住,里面的空气被挤走,马桶内外出现压强差,坐在马桶上的人就会被牢牢“吸住”。

马桶前面留一个缺口,相当于给马桶内外留了一个气流通道,即便再胖的人,也不会出现把整个马桶堵死的问题,也不会有马桶吸住人的事发生。

所以说,大家要保持一个健康的体型,上厕所时也不要在马桶上坐太久,要是真的被马桶吸住,绝对是大型“社死”现场。

其实这点很容易理解,对比完整的“O”型马桶,“U”型马桶肯定会较少一些制造材料,从而降低马桶的制作成本。或许有人会说,就缺了这么一点,根本节省不了多少。

然而大家不要忘了,马桶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一个制造厂商每年制造的马桶不计其数,今天省一点,明天省一点,量大了节省的成本还是非常可观的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新的马桶圈都有一个缓冲的功能,但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马桶圈的缓冲能力越来越差,到最后完全失去缓冲功能,用手随便一扒拉,马桶圈就“啪”的一声落在马桶上,甚至还会出现开裂、断裂的情况。

用相同材料制成的“U”型马桶圈和“O”型马桶圈做对比,后者开裂、断裂的情况明显比前者严重

从力学角度来说,“O”型马桶圈形成一个闭环,整体的可变形性比较小,在受到外力冲击时,没有缓冲的余量,很容易出现断裂。

反观“U”型马桶圈,因为前面有一个缺口,马桶圈两侧的变形余量比较大,没有“O”型马桶圈那种“刚性”,受到外力冲击时,才不容易断裂。

从使用寿命上来说,带缺口的“U”型马桶还是要长一些。

咱们国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引进马桶,到现在为止我们使用的基本是“O”型马桶。我们没有效仿美国使用带缺口的马桶,不是它们的设计不好,而是使用习惯使然。

不过最符合我们生活习惯的,应该还是蹲便,除了家庭厕所之外,国内大部分公共厕所都以蹲便为主。

在我看来,不管是蹲便还是座便,不管是带缺口的还是不带缺口的,只要是自己习惯的,就是最好的。

}

这时每一分钟都格外漫长

心想要不要用“传统姿势”如厕时

手机又弹出了血淋淋的新闻

杭州一女士因嫌公厕马桶脏

一想到公厕的马桶、蹲坑

坐公厕马桶会不会感染疾病?

如厕时被脏水溅到屁屁上

对于公厕马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从细菌的角度来说,确实是。

有研究表明:马桶圈上确实有许多肠道相关的致病菌(如诺如病毒、大肠杆菌),且这些致病菌可以在马桶圈的表面上长时间存活。

这些致病菌有一个共同特征:通过粪-口传播单靠臀部一小块肌肤的接触,不用担心会被传染。

那除了细菌,公用马桶会不会传染性病?其实也不必担心。

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等病原体在光滑的马桶圈上很难生存。除此之外,性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如果通过马桶染病,得满足3个条件:

1.上一个用马桶的人得了性病;

2.留下了大量血液、精液或阴道分泌液,而且是新鲜的;

3.你的屁股(刚好有伤口)或生殖器接触到了这些体液。

所以通过马桶感染疾病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很多人都担心,如厕时不小心被便池里的脏水溅到,会不会得梅毒、淋病、艾滋?

和上述一样,梅毒螺旋体和淋病奈瑟菌在体外很难生存。尖锐湿疣病原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存活时间可能长一点,但也需要和皮肤粘膜接触。

而且上厕所并不具备合理的传播途径。所以,通过便池溅出的水花感染性病的几率很小。

人的肠道内有100万亿细菌,重量大约2千克。它们随粪便排出体外。

按下冲水键的那一刻,气流带起水珠,会将细菌喷到厕所的各个角落,飘散在厕所的空气中,被人体吸入,或掉落在其他物体表面。

但在“散毒”这项技能上,蹲坑和马桶的水平是有差距的。

曾经有人做过试验。研究人员在冲厕所的水中加入荧光物质,然后在马桶和蹲坑的正上方放置玻璃板,观察冲厕所后玻璃上液体溅起的情况。

首先将玻璃板直接盖在上面

蹲坑和马桶都溅起大量水珠

但马桶溅起的水珠比蹲坑要少很多

将玻璃板的高度提升到40厘米

蹲坑上的水滴比20厘米少一些

而马桶上方的玻璃板已经相当干净了

蹲坑上方的玻璃板还有水滴

马桶上方的玻璃板几乎没有水滴

蹲厕冲水是直冲式。溅起水花更猛烈,能把细菌带到半人高。基本相当于隔空“吸”屎。

马桶冲水是虹吸式。细菌随着水流产生的漩涡被带入下水道,溅起的水花相对较小。

疫情期间,WHO 建议大家在冲水之前放下马桶盖,以防被病毒污染的飞溅物、飞沫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

然而,对于开放式的蹲坑来说,这一点难以实现。而且,蹲坑周围的表面(比如脚踩的地方)很容易受到污染。

所以,公共场所的蹲厕可能更脏。

1.在马桶或蹲坑的水里投一张纸,防迸溅

如厕前,可以先在马桶或蹲坑里投张纸巾,能有效减轻冲力,避免水花溅起

2.自带一次性马桶垫纸

虽然只有薄薄的一层,但它可以有效隔开细菌。如果没有一次性纸垫,将卫生纸垫在马桶上,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3.不乱摸,尽量减少触碰,也别玩手机

4.如厕前后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粪口”相传

便后一定要好好洗手,最好用香皂或清水仔细洗20秒

5.先盖上马桶盖,再冲水

如果是蹲厕,要先站起来再冲水,避免坑里被水花激起的细菌喷溅到屁股上。

6.如厕后擦屁股时要采取从前往后的方式

女生从前往后擦拭,可以尽量避免将肛周的细菌带入阴道和尿道。

7.不管是马桶还是蹲厕,如厕时间不能过长

来源:腾讯医典、家庭医生、39健康网、 第十一诊室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厕被打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