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控制器与电机如何匹配在电驱系统中起到什么作用?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德邦国际 何思源)

1. 智能装备为基,切入下游发掘新增长点

1.1. 智能制造老牌企业,双线业务打开局面

顺应时代潮流,由传统车智能制造拓展至新能源领域。巨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 年,创立之初主要面向商用车市场,从事车桥和主减速器装测生产线业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公司切入乘用车领域,承接手动变速箱和发动机装测生产线业务,借此积累了江淮汽车、奇瑞、北汽集团等优质客户资源。

顺应新能源汽车的时代浪潮,公司在2009年着手研发汽车电驱动系统,并于2015年开展动力总成装测生产线业务,主要包括混动变速箱装测生产线和电驱动系统装测生产线,公司随后又在2020年承接首个国际顶级整线电池项目。

2021年 11 月,公司正式登陆上交所科创板,现已成为业务涵盖智能装备与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以智能化为目标的高端制造企业,应用场景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兼顾传统燃油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能装备与电驱动部件双线布局,产品矩阵丰富。

历经十余年的技术开拓与产线积淀,公司已发展出兼备智能装备与新能源汽车电控零部件的双线业务体系。

智能装备业务:提供汽车动力总成、动力电池总成、汽车车身三类产品的装测生产线,致力于为整车厂、零部件及动力电池厂商提供相关产品装配与测试作业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在产线设备的基础上,该业务还包括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产品以制造执行系统(MES)为基础,帮助企业高效运用人员、设备、物料和能源等资源。两类产品通常融合配套给客户,助力对方打造自动化、柔性化和智能化的高端工厂。

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业务:包括电机、电机控制器、集成式电驱动系统、混合动力汽车电驱动系统。为深度切入电机电控领域,公司建立了得到 CNAS 认证的电驱动系统试验中心,并开发了电机、控制器、减速器设计,CAE 分析,软硬件开发与测试等技术平台,公司电机电控产品的应用场景广阔,前驱、后驱、四驱车辆皆可装配,相关部件还具备有高安全性、高功率密度、高效率、NVH 表现优异等性能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户群体优质,涵盖各领域标杆企业。

凭借优良的产品口碑,公司与各应用领域的知名企业都展开了深度合作。

动力总成装测生产线,已供应给大众汽车、长安汽车、北汽集团等整车厂,以及格特拉克、青山工业、万里扬等一级供应商;动力电池装测生产线,主要配套于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动力电池企业,以及北京奔驰、上汽通用等整车企业;车身智能连接生产线,应用于捷豹路虎、吉利汽车、广汽集团等传统车企,以及特斯拉、蔚来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厂商;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帮助了上汽集团、长城蜂巢、三一重工等客户完成工厂智能化;电机电控零部件产品,已得到东风本田、广汽本田、VINFAST、江铃新能源等海内外企业的批量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股权结构稳定,子公司布局明确。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林巨广和刘蕾夫妇,二人直接持股 48.30%,并通过道同投资间接持有公司 2.45%的股份,总计持股 50.75%。

为进一步锁定公司股权,激发核心团队积极性,2022 年 4 月公司制定了授予权益不超过 200 万股的股权激励计划(占当时总股本的 1.46%),拟定激励对象为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等共计 112 人,由此深度绑定员工关系,保障公司行稳致远。

在布局下属公司时,巨一科技同样做出清晰规划,其中苏州巨一、苏州宏软、巨一智能负责智能装备业务,上海一巨、巨一动力、道一动力承担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业务,英国巨一、德国巨一、美国巨一、日本巨一则发挥开拓相应海外市场,提供客户服务等作用。

三大子公司板块不仅在业务上产生协同效应,还在地域上覆盖合肥、苏州、上海、以及欧美日等海外地区,助力公司在各地打造本土化供应体系,融入当地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 营收规模步步登高,费用调控井然有序

营收增速稳定,盈利水平有望借势反弹。

迎着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春风,公司业务规模持续扩大。

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 21.2 亿元,相较于2020年的 14.9 亿元,同比增长 42.1%,主要系智能装备交付数量增加,以及电驱动系统适配车型实现放量,2022 年上半年实现营收 14.2 亿元,同比增长 44.2%,继续保持可观增速。

公司盈利规模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毛利润由2018年的 3.6 亿元攀升至2021年的 5.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1.7%。

盈利规模未能随营收同步增长,主要源于产品毛利率的下滑,2018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 28.4%,后续几年毛利率呈现持续走低趋势,2021年降低至 23.5%。

在整体营收规模扩大后,凭借着产能水平提高带来的规模效应,以及客户合作加深对产能利用率的刺激作用,公司有望提振产品销售速率,加快回收前期投入成本,助力盈利水平登上高点。

图 4:巨一科技营业收入 图 5:巨一科技毛利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能装备稳定发力,电驱动系统迎新增量点。

公司智能装备业务在年保持稳定扩张节奏,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 21.0%。

该项业务始终占据公司主导地位,于2021年贡献营收 16.4 亿元,占当年公司总营收的 77.2%。

电驱动系统业务营收在2019年及2020年有所下滑,主要系新冠疫情及主要配套车型销量不佳所致,随着2021年下游客户销量增长,公司电驱动系统实现放量,当年贡献营收 4.1 亿元,同比增长 146.4%。

此外,公司配套于江淮汽车的电驱动系统自2018年起由合资公司道一动力承接,2021年其产品交付数量相当于公司交付数量的 43.2%。

盈利水平方面,两项主营业务走势呈现略微下滑,主要系市场竞争加剧且智能装备生产周期较长,执行期间容易遭受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不利变动的影响。

随着智能装备业务的产线技术趋于成熟,客户认可程度提高,公司有望增快产品周转速度,从而修复其盈利能力;电驱动系统方面公司在现有客户保持深度合作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客户,业务规模预计将进一步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费用控制成效显著,归母净利润企稳。

销售经营方面,公司重点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子公司不断落地,最终国际业务布局实现了欧系、美系和日系车企的全覆盖,2021 年销售费用率为 3.3%,2022 年上半年继续降低至 2.7%;

人员管理方面,公司在 2021 年梳理和优化了人力资源职级体系和薪酬体系,积极引进核心岗位人才,当期管理费用率为 5.5%,2022 年上半年降低至 4.9%,继续保持健康水平;

技术研发方面,公司在持续增力投入电池智能装备、车身制造新技术、新一代电机电控产品等前沿领域的同时,保证资金的高效运用,研发费用率持续优化,2022 年上半年降低至 7.4%。

随着营收规模持续增长,期间费用得到有效管控,期间费用率不断降低,使毛利率下降带来的净利率下降幅度缩小。

待公司进一步拓展业务版图,对外增强市场渗透和议价能力,对内高效优化费用结构,归母净利润有望进一步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智能装备:传统产线业务稳健,新能源车产线崛起

2.1. 产品矩阵全面,顺应汽车发展趋势

车身的轻量化为汽车制造的恒久课题。轻量化是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是车企改善旗下车型性能的关键方向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奥迪为例,其白车身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铝合金覆盖件开发阶段,该阶段通过逐步应用热成形钢及少量铝合金覆盖件以增加材料强度级别,典型的车型代表为奥迪 A3 车型;

第二阶段为铝合金外覆盖件成熟应用阶段,铝合金覆盖件比重大幅提升,典型的车型代表为奥迪 A6 车型;

第三阶段为全铝车身开发应用阶段,该阶段轻量化效果显著,典型的车型代表为奥迪 TT 车型;第四阶段为多材料混合应用阶段,铝合金用量占比进一步提升,白车身重量进一步下降,典型的车型代表为奥迪 Q7 车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轻量化需求下,白车身智能连接产线对焊接技术提出新要求。

传统车身材料以钢为主,通过电阻点焊工艺实现各零件间的连接制造(即焊装);轻量化车身所使用的铝合金、碳纤维等材料由于材料性能的变化对连接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点焊等板材连接方式无法完全满足轻量化车身对板材连接的要求,需要通过自冲铆接(SPR)、流钻拧紧(FDS)、铝点焊、激光焊、铝螺柱焊、压铆拉铆等连接工艺和技术实现轻量化车身的智能连接。

据 AI 汽车制造业微信公众号的分析,锁铆连接(SPR)具有很高的动态疲劳强度,约为焊点的 2 倍,碰撞吸收的能量较焊点高,铆接材料组合广泛,不过铆钉增加了车身自重;自攻螺丝(FDS)机械强度高,动态连接强度高,单面连接,可与折边胶结合使用,拆卸更换螺丝方便。

轻量化白车身连接产线构成部分多,对整线把控能力要求高。

汽车白车身智能连接生产线主要由智能铆接系统、自动焊接系统、视觉智能检测系统、自动涂胶系统、高速输送设备、柔性工装夹具/抓具、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控制系统及制造执行系统等组成,涉及到板件自动装配、焊接、铆接、涂胶及质量检测等多个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动力总成结构复杂,加工精度高,对智能装测生产线技术要求高。

动力总成智能装测生产线通常由分装线、总装线与测试线组成,主要包括智能测量设备、伺服压装设备、伺服拧紧设备、综合性能测试设备、柔性涂胶设备、视觉检测设备、智能搬运/合装设备、自动化输送系统、整线控制系统及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等。

汽车动力总成具有结构复杂、零部件众多、加工精度高等特点,且由于对功率/体积密度的追求,导致动力总成向紧凑化、小型化发展,对智能装测生产线的装配工艺、装配精度、检测精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动力电池加工精度高,高精度检测设备提升产品一致性。

动力电池智能装测生产线定位于动力电池模组及电池包(PACK)装配的两个工艺模块,能够将方形、圆柱、软包电芯堆叠成模组,并对模组进行激光清洗、包胶、激光焊接等重要工序,涵盖模组装配、检测、清洗、拧紧、焊接、自动检测等关键工艺;同时智能生产管理系统能够自主完成 OCV 检测、EOL 检测等功能,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全面跟踪,产品数据实时更新,生产数据自动记录,具有故障报错、报警指示等功能,从而在抗拉强度、密封性能、电性能等方面满足工艺参数要求,保证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够有效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2. 技术实力领先,为客户拓展打下基础

公司智能装备产线技术水准位于行业前列。

三大智能产线为实现规模效应,均对生产节拍、柔性化水平以及换型时间有较高要求。

生产节拍(效能)主要用于衡量汽车自动化生产中的生产速度,生产节拍越高对生产线的工艺和技术要求越高;智能柔性水平指生产线的多产品共线生产、随机产品混合生产的能力,柔性化水平越高、生产线占地面积越小,且能缩短产品投产周期及降低产品成本;换型时间指智能柔性生产线从一个产品的生产转为另一个产品的生产所需时间,换型时间会影响诸如库存金额、使用场地面积、生产率、营运效率等多项营运指标。

公司智能装备产品均为根据客户需求定制,能实现产品高品质、高可靠性、高柔性生产三大特点,产品技术水准位于行业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车产线订单充足,产线收入逐步放量。

公司智能生产线业务以白车身智能连接产线与动力总成智能装测产线为主。

传统车主要客户为吉利、上汽、捷豹路虎等为主,白车身及动力总成生产线的柔性化及高生产节拍满足老牌车企的多车型生产需求,同时定制化产品维持高用户黏性;新能源车客户主要包括上汽、吉利、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理想等。

由于此前传统车型合作良好,新能源车型的导入也十分顺畅,2019 年公司为蔚来 ES8 全铝车身(轻量化材料占比 96% 以上)配套产线,成为标杆项目,助力其此后导入特斯拉、理想等客户,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逐步成为主导。

智能产线配套中高端车型,叠加传统车产线积累的高柔性化、高生产节拍等特点,为其未来开拓更多新能源车型配套打下坚实基础。

据其历史订单情况来看,白车身智能连接产线合同金额大多维持在千万级别,其中理想汽车常州基地 X01 焊装侧围及门盖项目单合同金额高达 1.83 亿元,客户的开拓将对公司业绩提升有极大推动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电驱动系统:拓客+扩产实现收入快速增长

3.1. 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集成化为大趋势

新能源电驱动系统是新能源汽车核心系统之一。电驱动系统性能决定了爬坡能力、加速能力以及最高车速等汽车行驶的主要性能指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驱动系统主要是由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和减速器组成,其中驱动电机主要由定子、转子、机壳、连接器、旋转变压器等零部件组成;电机控制器主要由控制软件、IGBT 模块、车用膜电容器、印刷线路板(PCB)及微控制单元(MCU)等器件组成;减速器主要由输入轴、中间轴、差速器及轴承等零部件组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集成化产品集成度高,功率密度高,相较单体产品占整车体积/重量更低。

电驱动系统“多合一”的集成化方案不仅可以共享外壳耦合及冷却系统,还可以共享电路及功率开关器件,能有效降低电驱动系统的体积和重量。

由于体积变小,高集成化电驱动系统的应用范围会大幅度提升,可以轻松地部署到更多车型上,实现更大规模的批量生产,降低零件的采购和制造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2. 下游景气度高,带动市场空间快速增长

疫情停工、涨价等负面影响不改下游新能源车销量高增长趋势。

新能源乘用车 2021 年销量 299 万辆,同比增长 163%;2022 年以来,尽管锂和镍等原材料涨价传导导致新能源汽车价格经历了两轮上涨,以及 4、5 月份疫情带来的停工影响,1-7 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仍然火爆,合计销量达 273 万辆,同比仍维持 121% 的高增速。

新能源商用车 2021 年销量 18.45 万辆,同比增长 55%;随着蓝天保卫战的持续推进,柴油车的发展面临巨大危机,且在使用成本方面,新能源商用车大有优势,2022 年 1-7月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合计达 14.05 万辆,同比增长 74%,增速较去年有所加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乘用、商用两端发力,为集成化零部件带来广阔市场空间。

电机控制器/电驱动系统作为新能源车中价值量占比仅次于电池的核心零部件,受新能源车带动快速增长,未来五年内市场空间将快速扩张。

由于集成化的需求,电驱动系统渗透率将快速提升,而主机厂采购电机控制器自行组装的占比会逐步减少,据 NE 研究院统计,2022 年上半年电机控制器装机量占比为 62.89%,较 2021 年全年下降 2.20 个百分点,电驱动系统装机量占比为 37.11%,较 2021 年全年上升 2.20 个百分点。

预计随着集成化产品渗透率不断提升,2025 年新能源车电机控制器、电驱动系统市场空间分别将达到 135、538 亿元, 年两大产品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 19.75%、63.40%。同时随未来先进的扁线、碳化硅等技术应用增加,单体、集成化产品价值量均有望迎来提升,带动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3. 中游格局分散,公司产能客户双侧扩张

电驱动系统市场较为分散,与下游整车厂不同车型绑定。由于、特斯拉两大新能源龙头车企电驱动系统自供,弗迪动力、特斯拉 2022 年上半年合计市占率达 40.7%,整体而言,由于下游各整车厂依据不同车型分别挑选不同的供应商,电驱动系统市场较为分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配套车型百花齐放,产品价格各有千秋。

电驱动系统非标属性强,根据配套车型不同会有较大差别,商用车配套价值量高,而乘用车中,C、D 级别及 SUV 配套价值量高。

从公司配套情况来看,巨一科技以 A00-B 级车为主;大洋电机乘用、商用均有涉及;越博动力主要配套大型商用车,电驱动系统平均单价超 25000 元/套;英搏尔为 2021 年第二大客户威马汽车配套大量 SUV 车型,带动电驱动系统平均单价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驱动系统工艺环节多而繁,公司凭借智能装备领域丰富经验实现强把控力。电驱动系统工艺流程长,各环节对加工精度要求高,需经历气密、绝缘、耐压等多项测试。

公司建立了全系列的研发、验证、生产、检测等平台,凭借在智能装备领域的技术积累,开发了电机定子、转子、电机总成、控制器、集成式电驱动系统等产品的智能装测生产线,建立了基于 IATF16949 体系的制造和供应系统,对制作工艺的把控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向开发能力保证产品技术水平领先。

巨一科技拥有包含电机、电机控制器、集成式电驱动系统在内的完整的新能源电驱动系统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可以提供电机、控制器、减速器及其集成正向开发和产品服务。

从产品参数上来看,巨一科技电机、电机控制器、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最高转速、峰值效率、峰值功率均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较高的峰值效率可以使同等条件下新能源汽车行驶相同里程耗电量更少,有利于车辆续航里程的增加;较高的功率密度可以通过提高集成度,改善零部件电器特性实现,能够在维持输出功率不变的同时降低电驱动系统的重量/体积,有效减少整车质量,提升空间利用率与整车续航里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积极扩产,大力拓客,营收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截至 2021 年 11 月,公司的电机、电控产品产能均为 12 万台/年,“三合一“集成式电驱动系统产能 3 万套/年,目前正在积极进行电驱动系统的产能扩建,预计将于 2023 年底新增 50 万套电驱动系统产能。

随扁线、油冷电机,碳化硅电机控制器等行业前沿产品的产能得以扩建,公司的产品性能指标将进一步提升,同时随着东风日产、一汽大众、天津大众、安徽大众、蔚来汽车、理想汽车等优质客户的拓展,公司的电驱动系统业务收入有望快速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2022 年上半年公司智能装备业务新增订单 22.22 亿元,截至 6 月底累计智能装备业务订单 55.68 亿元。由于智能装备业务交付周期长,公司 6 月底产品为主的存货账面余额为28.25亿元,为未来形成收入奠定基础。

在造车新势力方面,特斯拉等客户与公司的合作内容和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公司业务重要增长点;在自主品牌造车新势力方面,比亚迪汽车等客户合作持续深化,客户粘性持续增强。

2) 2022 年上半年公司电机电控零部件业务实现交付 7.34 万套(含道一动力为 10.07 万套),同比增长 148.01%(含道一动力为 161.57%);实现收入 5.06 亿元(含道一动力为 6.49 亿元),同比增长 186.23%(含道一动力为 186.20%)。

在造车新势力客户、快速电动化转型的传统主机厂客户、合资品牌客户持续实现新项目的定点。

3) 毛利率方面,公司 2022 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增加了项目实施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 2022 年上半年毛利率为 17.67%,同比减少 8.21 个 百分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巨一科技智能装备业务与电驱动业务双侧驱动,对产线丰富的建设及调试经验使其能快速实现电驱动产品的扩产,满足高速增长的电驱动系统需求,未来收入和业绩的高成长确定性较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材料价格波动、客户导入不及预期、产能扩建不及预期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精选报告来自【远瞻智库】

}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深入人心。从长远的发展方向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秉承人们对于既环保又有极致驾驶体验的“新四化”汽车的追求。“新四化”即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

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市场渗透率为13.4%,同比增长8个百分点。分车型看,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4.2万辆和291.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倍和1.6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0.1万辆和60.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倍和1.4倍;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均完成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7%和35.0%。2022年1-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0.5万辆和155.6万辆,同比均增长1.1倍,市场渗透率为20.2%。分车型看,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8万辆和123.9万辆,同比均增长1.0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2.6万辆和31.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倍和1.7倍;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34辆和832辆,同比分别增长6.4倍和3.4倍。

2020年9月1日起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大幅降低了产业准入门槛,有助于规范和释放新能源市场活力,推动新能源汽车销量进入高增长新阶段。2020年10月27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年)》发布,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2021年12月31日,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及补贴方案,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2022年12月31日后上牌的新能源汽车,将不再给予国家补贴,这意味着,2022年将是中国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最后一年。

2020年10月27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组织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简称“路线图2.0”)正式发布。路线图2.0延续了“总体技术路线图+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框架,并将“七、”的研究布局深化拓展至“九、”,形成了“总体技术路线图+节能汽车、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总成系统、充电基础设施、汽车轻量化、汽车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的“九、”研究布局。

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年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全景调查及投资咨询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节能汽车技术路线等内容,接着分析了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并具体介绍了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细分技术路线的发展。随后,报告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做了智能网联汽车、动力电池、电驱动总成系统及充电基础设施技术路线分析,最后分析了汽车轻量化、汽车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技术路线的情况。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工信部、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产业研究院产业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院市场调查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产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相关产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第一章 中国汽车产业节能技术发展综合分析

第一节、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发展综述

七、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

第二节、中国汽车产业专利申请状况

五、发动机专利创新主体

第三节、中国汽车节能技术发展状况

一、节能汽车发展形势分析

二、汽车节能技术发展意义

三、汽车节能技术发展现状

四、汽车节能技术应用领域

五、汽车节能重点技术应用

六、汽车节能技术发展对策

七、汽车节能标志性技术进展

八、节能汽车未来发展展望

九、节能汽车技术路线图

第四节、中国乘用车节能技术发展现状

一、乘用车企业燃油消耗量

二、乘用车节能技术搭载率

三、乘用车各类变速器搭载率

四、乘用车混合动力技术发展

第五节、中国商用车节能与新能源技术

一、商用车集团战略规划

二、商用车混合动力技术

四、商用车燃料电池技术

第六节、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分析

第二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分析

第一节、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一、新能源汽车主要类型

四、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

五、新能源汽车政策体系

七、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

八、新能源汽车价格特征

九、新能源汽车竞争格局

十、新能源汽车核心驱动力

第二节、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指标分析

一、新能源汽车工作原理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体系

三、产业技术经济综合评价

四、产业技术效能指标体系

五、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数量

六、新能源汽车专利技术构成

七、新能源汽车专利创新主体

八、新能源汽车人才短缺数量

第三节、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状况

一、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周期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现状

三、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态势

四、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发展

五、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状况

六、比亚迪与特斯拉技术对比

第四节、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问题及建议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风险

二、新能源汽车风险应对措施

三、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问题

四、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对策

五、新能源汽车技术政策建议

六、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路径

七、新能源汽车技术提升路径

第五节、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展望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景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三、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趋势

四、碳中和目标下技术发展趋势

五、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方向

六、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方向

七、新能源汽车技术投资机遇

第三章 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路线分析

第一节、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运行状况

二、国内纯电动车产销量

四、纯电动汽车补贴金额

五、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

七、纯电动汽车平均电量

八、纯电动汽车平均电耗

第二节、中国纯电动汽车技术路线分析

二、纯电动汽车工作原理

三、纯电动汽车技术优势

四、纯电动汽车核心技术

五、纯电动汽车专利数量

六、纯电动平台必要性分析

七、高电压快充平台技术

八、纯电动汽车技术路线图

九、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

第三节、中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运行状况

一、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发展意义

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量

三、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格局

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用户需求

五、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发展问题

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发展建议

第四节、中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路线分析

一、混合动力汽车的基本原理

二、混合动力汽车能耗测试标准

三、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发展现状

四、混合动力汽车核心技术优势

五、混合动力系统技术架构分析

六、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分析

七、混合动力汽车专利申请数量

八、国产混合动力技术发展水平

九、新型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动态

第五节、中国增程式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综述

一、插电式和增程式电动汽车对比

二、增程式电动汽车技术发展优势

三、增程式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格局

四、电动车涨价对产业的影响分析

五、增程式电动汽车未来发展展望

第六节、中国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发展展望

一、混合动力汽车发展动力

二、混合动力汽车发展前景

三、混合动力汽车竞争趋势

四、插电式与增程式混动技术

五、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展望

六、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分析

第一节、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分析

二、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

三、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

四、重点企业氢能汽车销量

五、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展望

第二节、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运行分析

一、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必要性

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

三、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

四、燃料电池汽车产品结构

五、燃料电池细分车型销量

六、燃料电池汽车城市销量

七、燃料电池系统装机量

八、燃料电池系统竞争格局

九、燃料电池汽车竞争格局

第三节、中国氢能技术发展路线分析

三、不同储运氢方式对比

六、各环节关键技术现状

第四节、中国燃料电池制造技术原理及构成

一、燃料电池系统工作原理

二、燃料电池系统成本构成

三、燃料电池堆关键技术

四、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部件

五、燃料电池制备工艺流程

六、燃料电池专利申请数量

七、燃料电池专利创新主体

第五节、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发展水平

一、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架构

二、燃料电池专用车技术水平

三、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进程

四、氢燃料电池汽车主流技术

五、运输领域氢燃料电池专利

六、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布局

第六节、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发展展望

一、氢燃料电池产业链机遇

二、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展望

三、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阶段

四、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目标

五、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目标

六、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图

七、氢燃料电池重卡技术方向

第五章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分析

第一节、国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综述

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政策

二、美国智能网联汽车政策

三、欧洲智能网联汽车政策

四、日本智能网联汽车政策

五、韩国智能网联汽车政策

六、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布局

七、智能网联汽车跨界融合

八、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进展

九、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

第二节、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一、智能网联汽车战略价值

二、智能网联汽车政策环境

三、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准入

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分析

五、智能网联乘用车销量分析

六、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结构

七、智能网联汽车品牌销量

八、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模式

九、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挑战

十、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建议

第三节、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专利分析

一、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合作申请

二、智能网联汽车专利技术构成

三、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创新主体

四、车联网领域专利创新主体

五、智能感知领域专利创新主体

第四节、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状况

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级划分

二、智能网联汽车总体技术架构

三、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成果

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商业化

五、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现状

六、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技术布局

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面临挑战

八、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对策

第五节、中国智能驾驶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技术发展

第六节、中国车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车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二、车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三、车联网关键技术发展

四、国外车联网标准进展

五、国内车联网标准进展

六、车联网技术应用进展

七、车联网商业模式分析

八、车联网技术演进路径

九、车联网技术发展展望

第七节、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展望

一、智能驾驶汽车市场发展空间

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愿景

三、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究方向

四、智能网联车路协同技术路线

五、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第六章 汽车动力蓄电池技术路线分析

第一节、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运行分析

二、动力电池产业链结构

六、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

八、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

第二节、中国动力电池关键材料技术发展现状

第三节、中国动力电池制造技术发展现状

一、动力电池主要技术指标

二、动力电池专利申请数量

三、动力电池专利创新主体

四、动力电池平均能量密度

五、动力电池技术多元化发展

六、动力电池人力需求状况

第四节、不同种类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分析

一、三元与磷酸铁锂电池对比

二、三元锂电池技术发展

三、磷酸铁锂电池技术专利

四、磷酸锰铁锂电池技术

六、钠离子电池技术发展

七、大圆柱电池技术发展

八、动力电池封装技术发展

第五节、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回收利用技术现状

一、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

二、动力电池回收相关政策

三、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

四、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量

五、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

六、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数量

七、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

八、动力电池报废回收技术

九、退役电池主流回收方法

十、退役电池物理回收工艺

十一、退役电池湿法回收工艺

十二、退役电池热法回收工艺

十三、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模式

第六节、中国动力电池技术发展展望

一、动力电池未来发展格局

二、动力电池技术发展方向

三、动力电池技术发展机遇

四、动力电池技术发展趋势

五、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图

第七章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总成系统技术路线分析

第一节、新能源车电驱动总成系统产业链及成本分析

一、电驱动总成系统产业链

二、电驱动系统主要功能

三、新能源汽车电机的分类

四、新能源车驱动用电机类型

五、电机电控成本构成分析

六、驱动电机成本结构分析

七、电机控制器成本构成分析

第二节、中国新能源车电驱动总成系统市场运行分析

一、新能源车驱动电机装机

二、新能源车电驱动系统功率

三、国内外驱动电机供应链

四、驱动电机企业市场份额

五、乘用车电控配套企业

六、新能源汽车变速器发展

七、新能源汽车减速器布局

第三节、中国新能源车电驱动总成系统技术发展状况

一、国内外电机技术对比分析

二、新能源车驱动电机关键技术

三、永磁同步驱动电机技术类型

四、新能源车电机扁线绕组技术

五、新能源车驱动电机冷却技术

六、新能源车电机控制器原理

七、新能源车减速器技术路线

八、新能源车电控系统技术发展

九、电驱动总成系统集成方式

十、纯电动车动力总成系统技术

第四节、中国新能源车电驱动总成系统技术发展展望

一、电驱动总成系统发展趋势

二、电驱动总成系统高集成化

三、双电机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四、电驱动总成系统路线图

第八章 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技术路线分析

第一节、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概况

二、充电桩主要产品类型

三、充电桩成本结构分析

四、充换电设施相关政策

五、充换电设施商业模式

第二节、中国充换电基础设施市场运行状况

二、新能源车充电桩配比

四、充换电设施竞争格局

第三节、中国充换电基础设施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一、充换电技术对比分析

三、充电桩技术类型占比

四、充电产品技术发展状况

五、充电系统专利创新主体

六、充换电技术发展及应用

七、大功率充电技术发展

八、充电桩互联网互通状况

第四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技术发展展望

一、充电技术发展方向分析

二、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前景

三、高压快充技术发展展望

四、充电基础设施技术路线图

第九章 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分析

第一节、汽车轻量化产业发展概况

一、新能源汽车质量分布

二、汽车轻量化发展意义

三、汽车轻量化发展必要性

四、新能源车轻量化可行性

五、汽车轻量化与成本的关系

六、上市公司布局汽车轻量化

七、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发展建议

第二节、汽车轻量化设计

一、汽车轻量化评判指标

二、汽车轻量化设计理念

三、汽车轻量化设计方法

四、汽车轻量化结构优化

五、车身轻量化结构设计

六、车身轻量化平台设计

第三节、汽车轻量化材料

一、汽车轻量化材料种类

二、轻量化材料发展现状

三、汽车轻量化材料应用

四、轻量化混合材料的应用

五、轻量化镁铝合金应用专利

六、汽车轻量化铝合金应用

七、汽车轻量化镁合金应用

八、轻量化纤维复合材料应用

九、轻量化新材料应用问题

十、轻量化新材料应用策略

第四节、汽车轻量化工艺

一、汽车轻量化制造工艺

二、激光焊接技术制造工艺

三、热成型技术制造工艺

五、铝合金压铸件制造工艺

第五节、汽车轻量化技术发展现状

一、汽车轻量化技术发展水平

二、汽车轻量化技术应用现状

三、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关键技术

四、燃料电池汽车轻量化技术

五、汽车底盘轻量化技术发展

六、汽车车身轻量化技术发展

七、三电系统轻量化技术发展

八、动力电池轻量化技术路线

九、重点企业汽车轻量化技术

十、一体化压铸技术竞争格局

第六节、汽车轻量化技术发展展望

一、汽车轻量化技术发展前景

二、新能源汽车重量发展趋势

三、车身系统轻量化发展趋势

四、底盘系统轻量化技术路径

五、三电系统轻量化技术路径

六、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图

第十章 汽车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技术路线分析

第一节、汽车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分析

一、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应用价值

二、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

三、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四、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应用案例

五、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

第二节、汽车智能制造信息化集成系统分析

一、汽车智能制造基础集成技术

二、汽车智能制造中级集成技术

三、汽车智能制造高级集成技术

第三节、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技术推广

一、新能源汽车自身的智能化

二、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智能化

三、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技术

四、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智能化

第四节、机器人在汽车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一、智能制造机器人应用方向

二、智能制造机器人应用方式

三、智能制造机器系统应用

四、智能制造机器人应用前景

五、智能制造机器人发展趋势

第五节、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技术路线图

图表:汽车产业价值链后移

图表:汽车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及利润结构变化

图表:汽车产业节能减排路径对比

图表:年中国汽车专利公开量及发明授权量

图表:2021年中国汽车专利技术构成

图表:2021年中国汽车专利公开量按自主整车集团TOP20

图表:2021年中国汽车发明专利公开量按自主整车集团TOP20

图表:2021年中国汽车专利授权量按自主整车集团TOP20

图表:2021年中国汽车发明专利授权量按自主整车集团TOP20

图表:2021年中国汽车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TOP20

图表:2021年中国汽车发明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TOP20

图表:2021年中国汽车发明专利授权量创新主体TOP20

图表:2021年中国汽车发动机领域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TOP20

图表:年节能汽车总体路线图

图表:年我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油消耗量及达标情况对比

图表:年中国汽油乘用车节能技术搭载率

图表:年中国乘用车变速器技术搭载率

图表:年中国混合动力乘用车产量及占比

图表:部分商用车集团对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规划汇总(一)

图表:部分商用车集团对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规划汇总(二)

图表:部分量产混合动力卡车车型

图表:年中国纯电动商用车占新能源商用车比例

图表:纯电动商用车主要应用场景分布

图表: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氢能及氢燃料电池的规划

图表:我国汽车细分领域总体发展目标

图表:我国汽车技术总体发展路线图

图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研究领域

图表:汽车“新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

图表:智能网联汽车“三纵三横”新技术架构

图表:智能电动汽车的重要构成部分

图表:传统汽车企业与造车新势力的主要内容对比

图表:传统汽车与智能电动汽车的主要内容对比

图表: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类型

图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图表:新能源汽车产业价值链

图表:新能源汽车产业价值链及利润结构调整

图表:新能源汽车发展阶段

图表:新能源汽车政策历程

图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政策

图表:年中国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标

图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渗透率

图表:年中国新能源细分车型销量(能源结构)

图表:年中国新能源细分车型产量(能源结构)

图表:年中国新能源细分车型保有量(能源结构)

图表:2022年新能源汽车单车成本上涨来源

图表:新能源车企产品涨价情况

图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TOP20厂商

图表: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销量市场占比

图表: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热销车型

图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造车新势力销量情况

图表: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驱动力

图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体系

图表:新能源汽车结构示意图

图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申请量

图表: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技术构成

图表: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TOP20

图表:比亚迪与特斯拉技术对比

图表:全球碳排放总量来源构成

图表:新能源汽车未来一个阶段的技术进步路径

图表:年中国纯电动车销量及产量

图表:年中国纯电动保有量及渗透率

图表:年中国纯电动汽车平均补贴金额走势

图表:年新能源乘用车补贴退坡情况(非公共领域)

图表:年纯电动乘用车与客车平均续驶里程

图表:车企在不同层级对于续航里程的整车特性的追求

图表: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图表:电池能量密度和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图表:电驱动系统与主要部件和部件之间的耦合

图表:车内电池管理系统基于SOC的里程估计

图表:热门纯电动车型续航里程对比

图表:年纯电动乘用车与客车平均电量

图表:年纯电动乘用车百公里平均电耗

图表:纯电动汽车动力结构

图表:纯电动汽车关键技术

图表:截至2021年各国纯电动车相关专利数量分布

图表:纯电动汽车高压架构

图表:电动汽车对电网的影响

图表:部分纯电动车型电池系统额定电压

图表:保时捷高电压架构

图表:比亚迪高电压平台布局

图表:车企高电压平台布局

图表: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路线图

图表:年国内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

图表:年国内市场混合动力汽车车型数量与比例

图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工作原理

图表:内燃机在混合动力汽车中的应用

图表:新旧评价标准对比及PHEV产品纯电里程分布

图表:混合动力总成系统核心零部件构成

图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与节能潜力

图表: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原理示意图

图表: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原理示意图

图表: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原理示意图

图表:不同类型混合动力架构对比

图表:年高热效率发动机技术路线图

图表:新能源汽车分类及形势

图表:混合电动汽车工作原理

图表:增程式电动汽车工作原理

图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工作原理

图表: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架构对比

图表:纯电、增程和插电汽车技术指标比较

图表:纯电、增程和插电汽车的成本估算

图表: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成本差异

图表:燃油车型和混动车型的终端价差比较

图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目标

图表: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

图表:国内外氢能产业链代表性企业

图表:全球主要国家氢车销量

图表:全球主要国家氢车保有量

图表:2020年全球主要国家氢车保有量占比

图表:2021年全球主要国家氢车保有量占比

图表: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走势与结构

图表:2021年中国燃料电池专用车终端市场细分车型销量

图表:年中国燃料电池专用车车型吨位结构走势

图表:2021年我国燃料电池专用车销售重点城市分布

图表:年我国燃料电池系统装机量及增速

图表:2021年中国燃料电池系统企业累计装机量

图表:2021年电堆市场占有率格局

图表:2021年中国整车厂燃料电池销量

图表:氢能产业发展历程

图表:主要制氢路径及优缺点对比

图表:不同储氢方式的对比

图表:高压气瓶的性能及特征

图表:不同储运氢技术对比

图表:中国加氢站前期建设成本占比情况

图表:年中国制氢技术专利申请量

图表:年中国电解水制氢技术专利申请人申请量

图表:年中国氢气高压储运技术专利申请人申请量

图表:年中国站外加氢技术专利申请人申请量

图表:年中国氢燃料动力电池系统专利申请人申请量

图表:年中国氢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专利申请人申请量

图表: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装备国产化情况

图表:氢能及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指标

图表:氢能主要应用场景及燃料电池功率

图表:中国氢能应用体系发展路径

图表:年中国能源结构展望

图表:年中国氢气产量及预测

图表: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的原理对比

图表:氢-空燃料电池系统的典型架构

图表:燃料电池的分类及技术状态

图表: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构成

图表:燃料电池电堆的成本构成

图表:中国燃料电池系统及储氢系统价格下降潜力(以商用车为例)

图表:2021年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技术指标及成本

图表:膜电极不同技术路线对比

图表:国内外膜电极性能参数

图表:国内部分膜电极企业生产设备及产能

图表:国产膜电极成本下降趋势

图表:燃料电池催化剂技术对比

图表:国内外燃料电池催化剂生产企业及技术特点

图表:国内外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产品对比

图表:国内外金属双极板主要指标对比

图表:国内外双极板企业

图表:主流空气压缩机厂家产品性能对比

图表:氢燃料电池生产工艺流程的各细分工序涉及不同专用设备需求

图表:2021年中国燃料电池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TOP20

图表:燃料电池车及燃料电池系统构成

图表:燃料电池汽车的组成结构

图表:燃料电池汽车的工作模式

图表:各类燃料电池技术对比

图表:氢燃料电池技术装备国产化情况

图表:国内外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指标

图表:国内主机厂在氢燃料电池技术方面的布局和规划

图表: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车辆推广目标

图表:年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降本目标

图表:乘用车燃料电池系统降本目标

图表:不同车型燃料电池系统功率发展目标

图表:燃料电池需要攻克的重点技术

图表:氢燃料电池汽车总体路线图

图表:电动汽车与氢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对比

图表: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阶段性发展目标及里程碑

图表:2020年新能源重卡各细分市场销量构成

图表:2021年新能源重卡各细分市场销量构成

图表:氢燃料电池重卡在长途载重运输中的应用

图表:年国外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图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政策汇总

图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

图表:智能驾驶产业链概览

图表:智能驾驶产业链图谱

图表:年L2级智能网联乘用车销量

图表:2021年中国智能网联乘用车销量及渗透率

图表:2021年中国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销量排行

图表:2021年中国智能燃油车品牌销量排行

图表: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合作申请趋势

图表:2021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专利技术构成

图表:2021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TOP20

图表:2021年中国车联网领域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TOP20

图表:2021年中国智能感知领域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TOP20

图表:智能网联汽车的分级

图表:智能网联汽车“三横两纵”式技术架构

图表:自动驾驶落地场景比较

图表:中国及全球ADAS渗透率预测

图表:全球ADAS主要功能渗透率预测

图表:自动驾驶三大系统

图表:部分造车新势力智能化技术布局

图表:车载摄像头产业链梳理

图表:车载摄像头模组成本拆解

图表:年年不同类型车载摄像头出货量

图表:不同ADAS等级搭载摄像头类型及数量

图表:不同车型搭载高像素ADAS摄像头情况

图表:典型半固态激光雷达性能与应用情况

图表:4D毫米波雷达典型产品性能对比

图表:不同等级自动驾驶算力需求

图表:全球主流汽车AI芯片产品性能对比情况

图表:典型汽车芯片厂商产品规划

图表:线控底盘域技术升级路线

图表:线控制动系统技术变革路径

图表:线控转向系统技术变革路径

图表:线控转向主要参与者及产品开发进展

图表:年中国乘用车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出货量及预测

图表:全球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主要供应商按类别分情况

图表:全球主要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厂商产品情况

图表: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发展阶段

图表:智能座舱技术架构

图表: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及预测

图表: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及预测

图表:年中国乘用车座舱域控制器出货量及预测

图表:全球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供应商市场竞争格局情况

图表:全球主要座舱域控制器厂商产品情况

图表:智能驾驶系统技术架构

图表:典型车型智能网联功能配置

图表:汽车驾驶自动化等级及说明

图表: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结构

图表:国内车联网标准明细

图表:汽标委汽车信息安全标准

图表:信安标委汽车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图表:CCSA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进度

图表:先导区测试验证服务运营体系

图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体系与工作原理

图表:年智能网联汽车路线图(一)

图表:年智能网联汽车路线图(二)

图表: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结构

图表:锂电池产业链图谱

图表:中国锂离子电池相关政策

图表: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企业

图表: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企业

图表:年中国动力电池产量

图表:2021年按材料类型划分的动力电池产量

图表:年中国动力电池产量

图表:2022年按材料类型划分的动力电池产量

图表: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

图表: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

图表:2021年按材料类型划分的动力电池装车量

图表:2021年按车型划分的动力电池装车量

图表: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

图表:2022年按材料类型划分的动力电池装车量

图表:2022年按车型划分的动力电池装车量

图表:2021年按材料类型划分的动力电池销量

图表:2022年按材料类型划分的动力电池销量

图表:年新能源汽车领域动力电池装机量

图表:年电池级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价格走势

图表:年国内碳酸锂产能及产量

图表:年国内碳酸锂消费量情况

图表:年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均价

图表:2022年锂电产业链产品价格及变化情况

图表:年中国配套动力电池企业数量

图表:2021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TOP10

图表:年中国配套动力电池企业数量

图表: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TOP15

图表:2022年国内三元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TOP10

图表:2022年国内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TOP10

图表:锂电池不同类型正极材料性能对比

图表:不同类型三元材料性能对比

图表:正极材料技术路线演变

图表:年中国锂电正极材料出货量

图表:2021年中国正极材料出货量占比

图表:锂电池负极材料分类

图表:常见的负极材料性能对比

图表: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

图表:年中国负极材料产业集中度

图表:年中国负极材料价格走势

图表:湿法隔膜和干法隔膜工艺对比

图表:年国内隔膜出货量及增速

图表:2022年国内隔膜市场竞争格局

图表:年中国电解液出货量及增速

图表:2021年电解液细分市场占比(分产品)

图表:2021年电解液市场集中度

图表:动力电池各环节主要指标

图表:年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发展趋势

图表:年中国动力电池专利数量及增速

图表: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专利数量前十地区

图表: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TOP20

图表:年纯电动乘用车与客车电池系统平均能量密度及成组效率

图表:年不同材料体系电池系统平均能量密度

图表:主要企业动力电池研发方向

图表:三元电池VS磷酸铁锂电池

图表:三元正极材料性能对比

图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使用趋势

图表:年中国磷酸铁锂电池专利申请量趋势

图表:国内磷酸铁锂电池主要申请人分布

图表:国内磷酸铁锂电池申请人类型构成

图表:锂电池的计算质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

图表:磷酸锰铁锂主流制备方法

图表:磷酸锰铁锂的性能特点对比

图表:固态电池发展路径

图表:固态电池VS锂电池差异性对比

图表:方形、圆柱型、软包电池性能比较

图表:不同封装技术电池优缺点

图表:年中国动力电池细分类型占比结构变动

图表:年中国圆柱电池装机量及增长率

图表:国内外电池厂商大圆柱电池布局情况

图表:CTP技术VS刀片电池

图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示意图

图表: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统计与预测

图表: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数量

图表: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数量地域分布

图表: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城市分布TOP10

图表: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流程图

图表:动力电池电池梯次利用关键技术

图表:动力电池报废回收技术流程图

图表:动力电池主要金属元素含量占比

图表:退役电池的主流回收方法

图表:退役电池物理回收工艺流程

图表: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物理回收工艺对比

图表:退役电池湿法回收工艺流程

图表:退役电池热法回收工艺流程

图表:动力电池三种不同主体回收模式

图表: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回收模式

图表:第三方处理企业电池回收模式

图表:产业同盟电池回收模式

图表:不同动力电池回收模式对比

图表:锂离子电池结构及技术趋势

图表:年动力电池技术发展路线

图表:年动力电池路线图(一)

图表:年动力电池路线图(二)

图表:2020年新能源汽车成本结构

图表: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产业链示意图

图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产业链

图表:驱动电机组件生产工艺

图表:驱动电机装配工艺

图表: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产业链

图表:纯电动车电驱动总成系统核心零部件

图表:电机按用途进行分类

图表:电机按结构和工作原理分类

图表:不同类型电机性能参数表

图表:电动车驱动电机总成主要技术路径比较

图表:新能源乘用车中电机电控成本占比

图表:新能源物流车中电机电控成本占比

图表:2020年驱动电机零部件价值占比结构

图表:电机控制器各部件成本占比

图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装机量

图表:2021年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搭载车型分布

图表:年纯电动乘用车与客车电驱动系统峰值功率

图表: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国际供应链

图表:第三方驱动电机生产企业产品配套情况

图表: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产业竞争格局

图表:2021年新能源电机企业配套量

图表:电控主要供应商与配套车企

图表:2020年配套新能源汽车电控企业市场份额

图表: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电控配套企业TOP10

图表:主要电动车型变速器类型

图表: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电机技术对比

图表:典型驱动电机产品参数比较

图表:典型电机控制器参数比较

图表:国内新能源汽车永磁同步驱动电机主要生产企业技术路线

图表:2020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前15车型中扁线电机渗透率

图表:2021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前20车型电机绕组类型

图表:电机控制器运作原理

图表:纯电动车不同技术路线的两挡变速器对比

图表:电动车动力性能在不同坡度下的变化

图表:单级减速器与四挡DCT自动变速器的加速性能对比

图表:动力总成开发中的关键环节

图表:动力总成关键技术

图表:不同正极电池性能对比

图表:集成式多合一控制器

图表:三合一电驱动系统一体化设计深度集成

图表:2020年国内搭载双电机车型和销量统计

图表:年电驱动总成系统路线图

图表:换电市场产业链全景图

图表:换电产业链细分领域及相关公司

图表:充电桩充电设备成本构成

图表:直流充电桩成本结构

图表:中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相关政策颁布历程

图表:中国充电桩产业支持政策

图表:我国换电产业政策

图表:换电BaaS商业模式

图表:换电“电池银行”商业模式

图表:年各类充电设施保有量规模

图表:年中国充电桩保有量及车桩比

图表:年中国充电桩数量分布——按用户

图表:2021年全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

图表:年新能源汽车车桩比

图表:2021年各省市公共充电桩TOP10省份

图表:2020年各省份换电站统计情况

图表:2021年中国主要换电运营企业换电站建成数量占比

图表:2021年国内主要换电运营商换电站数量

图表:各类换电模式技术对比

图表:充电桩分类及其特点

图表:年中国公共交直流充电桩比例变化

图表:2021年中国充电系统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TOP20

图表:年新增公共直流桩平均功率

图表:年新增公共直流桩不同功率区间占比变化

图表:充电技术发展方向

图表:充电基础设施中长期战略与路线图

图表:年充电基础设施路线图

图表:2021年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的质量分布

图表:铝合金车身结构件应用示意图

图表:铝合金底盘零部件应用示意图

图表:汽车轻量化对降低燃油及排放的作用

图表:汽车轻量化与成本的关系

图表:车身轻量化技术路线图

图表:汽车热成形技术工艺

图表:汽车结构优化流程图

图表:汽车轻量化材料性能及其应用

图表:轻量化材料的相关属性和应用

图表:新能源汽车结构件可用铝合金的部位

图表:钛合金在发动机上的应用形式

图表:主要车企的铝合金应用

图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实施路径

图表:年中国镁合金汽车压铸件市场需求量

图表:一体化压铸产业链

图表:一体压铸制造工艺流程

图表:汽车压铸材料用量结构

图表:铝合金成型工艺对比

图表:铝合金压铸件的生产制造工艺

图表:一体化压铸与传统冲压焊装工艺比较

图表:汽车底盘铝合金零部件渗透率

图表:汽车底盘铝合金零部件构成

图表:国内底盘轻量化相关上市公司及主要产品

图表:国内车身轻量化相关上市公司及主要产品

图表:电池盒上盖和下壳体主要材质/工艺比较

图表:国内新能源三电系统轻量化相关上市公司

图表:国内轻量化压铸产业竞争格局

图表:国内压铸件供应商在一体化压铸领域的主要布局及项目

图表:压铸厂商纷纷布局一体压铸

图表:车身系统轻量化发展趋势

图表:底盘系统轻量化发展趋势

图表:三电系统轻量化发展趋势

图表:宁德时代无模组电池包方案

图表:比亚迪“刀片电池”电池包方案

图表: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图(一)

图表: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图(二)

图表: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技术路线图

}

驱动电机系统是纯电动汽车三大核心部件之一,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驱动电机系统是直接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部分,决定了电动汽车的性能指标。因此,对于驱动电机的选择就尤为重要。

)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控制器与电机如何匹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