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英拌饭配菜的经典做法?

今年6月底,台北市政府隆重推出了“百大小吃双语菜单”,好让外国游客来台北品尝美食之时,能与小吃店家的沟通更加顺畅。

类似的工作,其实许多单位和个人都尝试过,网上的相关资料更是不知凡几。但由于多数小吃的英译并无标准答案,翻译同行间的见解或有不同,小吃业者与翻译工作者的立场更可能南辕北辙,因此要拿出一份大家都满意、无可挑剔的双语菜单,几乎是项不可能的任务。

英国得奖的《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在台湾出了英汉双解版,我受邀编写了一个中菜英译的附录。数年前台湾政府部门曾委托英译过各式的中餐菜肴,我忝为编审委员之一。这类“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向来是我的研究兴趣,我发现近年来英文媒体若有报道中华美食,采取的策略绝大多数都是音译。

兹举一例。3年前,具有全球关键影响力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介绍了亚洲十大街头美食城,台北和西安都光荣入列。在每个城市中,CNN又精选了10类街头美食,共计100种。

我统计了一下,这100种当中有83种采取完全音译,有8种采取部分音译部分英文,只有9种全是英文。事实摆在眼前,CNN记者在介绍异国美食时,音译的使用率奇高,超过九成。

这些美食小吃是否为当地特色,当然有待商榷,不过CNN采取音译,这个做法值得我们重视。各地美食极具文化特色,在翻成英文时,国际惯例就是音译,就像日本的乌冬面(udon),韩国的韩式拌饭(bibimbab)。音译不仅自然直觉,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又能彰显当地文化的主体性。除此之外,音译对外国人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音译不只方便当地店家理解,对外国游客充满了异国情趣,更是让他们展现当地语言能力的机会。

台北市政府公布的小吃英译,就如同其他单位或个人历年来的尝试,总存在着讨论空间,见仁见智,在此不个别讨论。但我觉得,台北市政府公告的双语菜单,音译比例仅占一成,明显过低,实有检讨必要。英文媒体霸主CNN都以全数音译来肯定中华美食了,我们却还是畏畏缩缩,怯于使用音译,这是何苦来哉?

美食英译的工作吃力不讨好,有些翻译因观点不同难有定论,任何人所提的建议都会被检视批评。正确的合理的优美的,不见得就会胜出,能否广为流传,更是谁也无法保证。

稍早在5月中旬,世界上最大、最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简称OED)发布了新闻稿,说它收录了13个香港的词汇。我加以检视,发现与食物有关的几达一半,绝大多数都是广东话的音译:叉烧(char siu)、烧味(siumei)、饮茶(yum cha)、奶茶(milk tea)、大排档(daipai dong)。

英雄所见略同。英文媒体霸主CNN和英文词典权威OED看法一致,他们翻译异国美食都偏好音译,因为这是翻译的通则,是最常见的做法。鉴往知来,我们不该妄自菲薄。对于美食音译这条正道,我们要有自信,外国人不懂,是他们该学,不是吗?(作者为台湾东吴大学英文系主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冬英功汤做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