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吸毒史连累孩子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河北省河间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忠文——为群众工作就要苦干实干

马忠文(左一)看望困难群众

马忠文(左三)询问困难群众生活近况

7月的一个周六,烈日当空。河北省河间市民政局局长马忠文从市区出发,前往30多公里外的故仙镇。当天上午,他要到3个村了解移风易俗推进情况。

对于马忠文来说,这样的周末再平常不过。1个本子,1支笔,外加1辆电动自行车,这些就是他下乡的装备。

为了推动婚俗改革,马忠文已经跑了18个乡镇(街道)的81个村(社区),还计划走遍河间全市。在他看来:“搞不清楚的事绝对干不好。”

采访过程中,马忠文不止一次对记者说,他做的这些都是基层公务员的分内事,而且他也没有什么妙法、高招,都是在苦干实干中向着目标前行。他坚信:“干工作从来没有捷径。”

2019年1月,马忠文就任河间市民政局局长。上任后不久,他关注到当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有一段话:“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又在乡里工作了多年,马忠文目睹了人情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对社会风气的污染,深知高价彩礼给农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中央一号文件中这几十个字让他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

为了收集第一手材料,马忠文一有空就骑着电动车串村,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和村民拉话。在他看来,婚俗改革难在哪,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必须搞清楚。

通过深入调查,马忠文了解到,对于高价彩礼,群众早就盼着立个规矩,但受制于周围环境,很少有人愿意出这个头。“中央有精神,群众有期盼,这个事必须干好。”马忠文说。

一次下乡,马忠文遇到这样一位村民,由于家庭条件不好,父母体弱多病,第一任妻子与其离婚。再婚时,女方家里不仅没要彩礼,而且还表示,他们并不看重那些东西,只希望双方好好过日子、孝顺老人。

马忠文听后很受触动,也很认同。他翻遍衣兜摸出一张体检卡,让对方带回去给家里老人用,以此表示对婚嫁观念的赞同。“这样的观念是我们应该倡导的,也是河间市婚俗改革的基础。”马忠文说。

在马忠文的带领下,市民政局指导全市所有村(社区)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明确婚嫁事宜的操办流程、指导标准,并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定期举办“零彩礼”集体婚礼……

2021年4月,民政部将河间市确认为首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之一。为了打造全国婚俗改革“河间样板”,马忠文绞尽脑汁,推动建成全国第一个将诗经文化与婚姻文化相融合的花园式婚姻登记中心,常态化邀请市领导为“零彩礼”“低彩礼”新人颁证,还给当地2000多辆共享单车加装宣传元素,让婚俗改革之风吹遍河间。

马忠文的努力见到了成效。三年来,河间市有887对新人实现“零彩礼”结婚,新人的婚事花费较从前大幅降低,手机视频婚礼、共享单车迎亲等方式受到年轻人的认可,移风易俗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河间市扶贫办设在民政局,马忠文到民政局工作时,正赶上脱贫攻坚的关键期,他既是县里的民政局局长,又是扶贫办主任,真可谓压力山大。

为了尽快进入工作状态,马忠文每天上班早来1小时、晚走1小时,再加上午休时间,全都用来熟悉工作、琢磨问题。每天上班,他都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里面塞满了正在学习的文件,一有机会就拿出来翻一翻。

马忠文干工作有一股子钻劲儿和韧劲儿。那还是2007年,马忠文在西九吉乡任人大主席时,他分管的8个村中有一个“问题村”——村民对村党支部书记不满意,到处告状上访,闹得鸡飞狗跳。乡党委书记让马忠文想办法,他思来想去也没有“妙招儿”,只能每天下班后骑着车逐户了解情况。1个月的时间,他走访了四五百户村民,终于找到了大家普遍认可的村党支部书记人选。

“我最怕别人问我工作经验。”马忠文告诉记者,他的这些“笨招儿”算不上什么经验,这些做法谁都知道,只不过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坚持干下去。

在脱贫攻坚期间,马忠文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他自己设计的图——河间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分布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每个乡镇、每个村的具体情况。为确保“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只要有时间,他就到村里一家一户地看,在一线查找问题、解决问题。

杨淑平是马忠文包联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岁数大、身体弱,找不到稳定的工作,他帮着找;杨淑平患有慢性病长期服药,需要办慢性病医保,他帮着办;杨淑平家庭生活困难,想给儿子申请减免学费,他帮着谈。

有人开玩笑说,马忠文能解决很多问题,靠的是“人格魅力”。可是在他看来,只有真心实意才能帮别人解决问题。

脱贫攻坚任务重,上级布置的工作,他从不拖延,都是第一时间安排落实,不分昼夜。“我不能当二传手,简单转发下去,而是要先学习、消化,再安排工作,经常整宿睡不着觉。”马忠文说。

有一段时间,马忠文感觉心脏不太舒服,去医院检查后,大夫让他背上一个仪器做24小时心率监测。即便这样,他也没有在家休息。

从2019年到2021年,马忠文几乎没有正常休息过周末和节假日。对于这种工作状态,他表示:“虽然累,但心里踏实、坦然。摸着良心做事,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

马忠文转岗到民政局不仅赶上了脱贫攻坚,还遇到了机构改革。民政部门业务调整后,很多骨干力量交流到了其他部门,干部青黄不接。

为了尽快把队伍建起来,马忠文和班子成员座谈、向前任局长讨教、与乡镇民政所所长交流。就这样,一个个肯干事、能干事的人被发掘,并放到关键岗位上锻炼、培养。

在河间市民政局,凡是到马忠文办公室汇报工作的人,少说也要半小时才出得来。其实,汇报的事几分钟就说完了,剩下的时间,马忠文就要问问对方的工作计划,说说工作思路。

“马局长要求我们必须对业务非常熟悉,还经常组织考试。”河间市婚姻登记中心副主任单艳丽告诉记者,考试都是临时通知,马局长既是出题人,又是监考人和判卷人,考试成绩后三名还要单独谈话,“他用这个方法督促大家学习,没有人敢偷懒。”

“马局长干工作从来不打退堂鼓。”河间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副科长边素巧告诉记者,有一次任务急、压力大,她有些畏难情绪,强调了一些客观原因,马局长毫不留情地提出批评:“没有完不成的工作,就看你肯不肯下功夫。”

为困难群众办事,马忠文从不吝啬,但局机关的日常开支,他能省就省。曾经,局里有人提议安装一台纯净水饮水机。他听说后表示:“自来水厂的水都是达标的,烧开了喝,没问题。”他的椅子坏了,办公室要换新的,他说:“只要还坐得住就不用换。”

一辆5000元的二手车,马忠文开了好多年。一方面,这是他的个人消费理念使然;另一方面,河北省农村低保标准是每人每年5000多元。他用这种方式时刻提醒自己:“我是民政局局长,我的服务对象是困难群众。”

在马忠文的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一张各乡镇的通讯录,上面写满了周末的下乡计划。“工作日会议多、走不开,只能利用周末下乡。一般提前几周就和乡镇约好了,专挑当地民政干部值班的时间去,不能影响他们正常休息。”马忠文说。

马忠文下乡,有村民问他是哪来的,他说自己是政府部门的。对方听后,仔细打量了一番,摇着头说:“看着不像个当官的。”

“我不是官,我是公务员。”马忠文说,“公务员就是为群众办事的人。”

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四级调研员唐怀斌——用“万分”努力成就“万一”希望

唐怀斌(右二)向团队年轻人传授甄别技巧

唐怀斌(左一)送受助人员踏上回家路

本报记者 周 亮 张 俊

“如果亲人失散、失踪,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人们仍会期待团圆的那天。”

为了流浪乞讨人员及其家人这“万一”的团圆希望,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四级调研员唐怀斌付出了“万分”努力:

他为受助人员跨省寻亲,足迹遍布21省46市县;

他苦学方言“听音识人”,准确率达到90%;

他创新推出“甄别寻亲十二法”,成为全国样本;

仅近5年时间,他就为4500多人次提供甄别救助;

2021年,他的甄别寻亲率更是实现100%;

这就是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唐怀斌。22年救助路,他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融入平凡的岗位上、投入到甄别寻亲第一线,为流浪乞讨人员点亮了暖心回家路。

仁心——尊重生命让平凡工作变不凡

2000年,唐怀斌从部队医院转业,来到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工作。看似隔行如隔山,但他很快发现医务工作和救助工作的相通之处——生命至上。“无论是作为医务人员医治身体,还是作为救助人员抚慰心灵,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人的身心安定。”唐怀斌感慨,“对于流浪乞讨人员来说,安定之处是自己的家。”

认定了这份同样是在“救人”的职业,唐怀斌便一头扎了进去,22年坚守在救助管理工作第一线,执着专注地帮助受助人员实现阖家团圆梦。

22年间,无论流浪乞讨人员是常年不洗澡,还是身患疾病,唐怀斌从未介怀。走上前、俯下腰、蹲下身,甚至凑到耳边解释说明、询问情况。他以平等友善的姿态融化敌意和戒备,获取甄别寻亲的初始信息。

22年间,无论是临时遇困的求助者,还是长期滞站的受助人,唐怀斌视如亲人,以诚相待。每天都与他们唠家常、聊聊天,不放过一个蛛丝马迹、一条甄别线索、一丝寻亲可能。

即使是不能说话的受助人员,唐怀斌也尽全力帮他找寻回家路。

有一年,站里接收了一名不愿开口讲话的受助人员,甄别寻亲难以开展。唐怀斌便琢磨出图片指认的办法与他沟通。这次,带着“赵钱孙李”的百家姓让他指;下次,带着山川河流的景象让他指;再下次,带着特产小吃的图片让他指……刚开始,受助人员每次指认都不一致,唐怀斌没有不耐烦,反而花时间和他聊天,“他不愿意说,那就我说呗,就当在跟自己的老大哥唠家常,将心比心,总能唤起他的记忆、赢得他的信任。”

渐渐地,唐怀斌发现,受助人员虽然“赵钱孙李”都指,但指“王”的次数明显较多;山川河流都指,但指田地的次数明显较多……就这样,历时10个月时间、上万张图片指认、千余次排列组合、数百次甄别试错后,唐怀斌大致描绘出受助人员的人生画像——姓王,50多岁,家里有田地、种植玉米,有一个儿子……听着唐怀斌的猜测,王某热泪盈眶,竟然骂出一句方言。这关键信息来之不易,唐怀斌顺藤摸瓜判断王某来自山东河南交界之处,进而缩小范围,并从公安部门调取2000多人相关资料,最终找寻到了王某的家人。

相隔十余年,父子相见痛哭流涕。王某儿子不停地说“感谢党和政府”,几近哭晕过去。王某则抱着唐怀斌直呼“老弟”,久久不愿放手。

22年来,这样的相逢场景,唐怀斌经历了无数次,但每一次仍然被打动。“人们问我甄别寻亲这么难,为什么还要费力费神费心做。我会告诉他们,家在中国人心中的意义无可取代。每一个流浪乞讨人员都值得被关爱,他们回家的渴望更应该被尊重。”唐怀斌说,“尊重生命,救者仁心,是我入行以来坚守的信念。”

技精——本领过硬才能把握关键线索

受助人员来自天南地北,说着不同土话方言。而唐怀斌认为,语言特征正是甄别寻亲的重要线索之一。虽然有着部队大熔炉的经历,各地方言多少了解一些,但他觉得这些远远不够。一次出差的机会,唐怀斌发现了方言的最佳学习场所——菜市场。这里俚语土话交织、生活气息交错,正是方言说得最地道的地方。

掌握了这个方法后,唐怀斌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方言的机会,逛菜市场学、看纪录片学、网上找来视频学、与受助人员交流学。就连上下班的地铁上,他也竖起耳朵去听、去辨别不同方言,听不懂的便录下来找人指教验证。

经过多年精研积累,唐怀斌练就了仅凭只言片语就能精准锁定省份、地级市甚至县市的方言辨识技能。“只要受助人员能说话,老唐就能甄别个八九不离十”,成为业内对唐怀斌的一致评价。

一名受助人员坚称自己是许(音)州人,工作人员核查无此人便请唐怀斌分辨。“‘许’这个音一出来,我就知道他是安徽宿州的,那里的老辈儿人讲‘宿’时都发‘许’。”通过这个音,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很快便锁定了受助人员家乡。

除了方言以外,唐怀斌还精通地理。他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张使用多年的中国地图,柜子里摆着已经翻烂的各省区划手册。“以前网络不发达,全靠翻书找,现在方便多了。”烂熟于心的除了地级市的名字和所在方位,还有那里对应的地貌和人文。“甄别的背后需要一个知识体系支撑。一个地方在全国版图上处在什么区位,有什么山、什么水,主要农作物有哪些,百姓爱吃什么,特产有什么,历史如何变革,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那里的人的特质。”在唐怀斌看来,甄别寻亲线索往往以突发的、转瞬的方式出现,如果没有足够的相关技能储备,很难准确抓住关键信息,进而抽丝剥茧找到本源。

2017年,唐怀斌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带领团队创造性提出“甄别寻亲十二法”,通过口音特征辨别法、相貌特征辨别法、语言引导法、环境地理痕迹法、实地寻踪法、人脸识别法、采血比对法、数据库查找法、媒体合作法、站际合作法、公安协查法、头条推送法,为一个又一个受助人员圆了回家梦。

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康清萍介绍,通过“甄别寻亲十二法”的深入宣贯、熟练使用,站内受助人员甄别效率不断提高,安置人数大幅减少。“2019年甄别率达到99%,2021年甄别率实现100%,取得‘零安置’的佳绩,入站受助人员全部实现团圆梦!”

传承——教技能更教成长成才之道

事业需要发展,技能需要传承。2019年,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甄·爱”工作室成立,甄别寻亲项目负责人正是唐怀斌,成员包括社工科、未保科、业务科等各科室的20多名年轻人。“我们打造这个平台,不单单是为了方便老唐传授甄别寻亲技能。”康清萍表示,“更是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够学习老唐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走技能成才之路。”

90后的胡涵倩跟着唐怀斌学习甄别寻亲已有3年。“师傅对甄别方法的应用非常灵活,而且有很多小技巧。”胡涵倩介绍,当遇到不说话的受助人员时,师傅会摸摸那人的喉咙,感受声带是否震动,从而判断受助人员是不愿说话还是不能说话,“这些小技巧,如果不是真心热爱这份工作,是发现不了的。师傅不但教会我们技能,还教会我们面对工作的态度。”

占正强与唐怀斌一个科室,因为热爱志愿服务便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这份职业。在唐怀斌的影响下,他也养成了在菜市场“磨耳朵”的习惯,逐渐能根据方言判断受助人员家乡的大致地理方向。有一回,在唐怀斌指导下,工作室的年轻人成功破解“摸迷了”就是安徽阜阳周边的方言“迷路了”,进而帮助受助人员与家人团圆。“在这个时刻,我体会到了这份平凡职业的荣光。”占正强说。

除了毫无保留地将甄别技能传授给同事,唐怀斌还和“甄·爱”工作室团队参与到站际合作中。当各区救助管理站遇到疑难对象时,唐怀斌便带着团队前去现场甄别指导,提升了全市救助管理机构的甄别水平;当外地救助管理站需要帮忙时,唐怀斌便带着团队开展远程“会诊”,通过视频连线提供甄别支持。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唐怀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却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领取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奖章和证书后,他激动地说:“这是肯定是鞭策。今后,我将继续发扬‘工匠精神’,不断提升救助服务质量,带领团队帮助更多受助人员尽早回归家庭、融入社会、团圆幸福。”

湖南省平江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罗今昔——为老百姓服好务是干部本色

罗今昔(中)在县政务服务中心为办事群众答疑解惑

罗今昔(左二)到村民家中走访调研

俯瞰平江,汨罗江如玉带般穿过。

在湖南省平江县这片神奇壮美的红色沃土上,25万平江儿女在建立新中国的征途中英勇就义。在这里,走出了52名开国将军。

追寻革命先烈的步伐,平江儿女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改革发展大潮,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罗今昔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近日荣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与老百姓的“连心桥”通了

面对记者的询问,罗今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从粒粒稻米中寻初心。

罗今昔出身于农民家庭,是家里的长子。有一次,父亲种的水稻减产严重。怕父亲心疼,罗今昔便劝父亲:“损失不是太大,别着急上火,损失我补给您。”

不料,向来疼爱长子的父亲急了眼:“这是钱的事儿吗?这是要颗粒归仓的粮食!这是辛苦劳作的心血!”

从父亲的话语中,罗今昔深刻感觉到了农民的不容易。带着对农村的深厚感情,罗今昔坚定了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初心。

“正如精心劳作才能收获沉甸甸的稻米,我们践行为民初心,到老百姓中去,才能发现老百姓的不容易,才能真心为百姓服务。”罗今昔说。

2011年,罗今昔任木金乡乡长。上任的第一个难题,便是修桥。

木金乡地处偏远,当时主要靠赤溪渡老桥与外界联系。每到雨季,狭窄低矮的老桥很容易被冲毁。

站在如今宽阔的赤溪渡大桥边,乡贤方根红向记者吐槽:那会,老桥一毁,木金乡便成“孤岛”,孩子们上学怎么办?有人生急病怎么办?更别提年轻人要过桥外出打工、村里人要销售农产品了。

木金乡保全村75岁的老支书方福兴对老桥怨念深重。2008年,正骑着摩托车过桥的方福兴为了躲避对面的三轮车,摔下桥去,差点丢了命。

一时间,木金乡群情汹涌。不少村民直言:“别的地方都在飞速发展。咱们这倒好,被一座老桥卡住了脖子。”

当时的情形正如《赤溪渡大桥建设序》所言,“山洪屡至,冲基啮石,终致倾圮崩裂,乡民苦之,亟望重修。”

通过深入走访调研,木金乡党委、政府将赤溪渡大桥建设作为首要工程。

可建桥所需的大额资金从哪来?

面对资金短缺的难题,罗今昔带领大家争取项目支持、发动乡亲捐资。杨正高10000元、殷跃涛2000元、李兵安1000元……《赤溪渡大桥建设序》记载了捐款的盛况,共获捐款120多万元。同时,在外乡贤也慷慨解囊,捐款近百万元。

资金到位后,木金乡立即启动修桥工程,村民义务投工投劳。历时一年零一个月,这座总投资1400余万元、桥身长225米、宽8.5米的宽阔大桥顺利建成通车。

时至今日,方根红依旧记得当时热火朝天的建桥场景。“桥通了,群众满意了,木金乡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也就通了。”方根红说。

让脱贫户的日子有奔头了

离赤溪渡大桥不远,便是保全村村委会办公楼。抬头望去,五星红旗随风飘扬,“村民服务中心”的红色标识极为醒目。

9月3日,保全村4位新老村支书齐聚村委会办公楼,畅谈村子这些年的变化。“道路已经硬化到户,村里可提供多种服务。”老支书方禄康说。

接过方禄康的话茬,保全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方贵福说:“更重要的是,村里人都过上了好日子。”

跟着新老村支书的脚步,罗今昔和记者一行步行前往脱贫户吴练香家。路上,放眼望去,水稻已经进入扬花期。方禄康老人蹲了下来,轻轻晃动稻穗,笑着说:“会有个好收成。”

走到吴练香家门口,只见两层小楼十分气派,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门口晒着两捆颗粒饱满的芝麻,寓意着“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好日子。

看到罗今昔进门,吴练香赶紧迎了上来。“你家的日子算是好过了,苦尽甘来了吧!”罗今昔打趣道。

听到罗今昔的话,53岁的吴练香爽朗一笑:“我家的情况,您还不知道啊!盖房子时借的钱,还有一点点没还完,不过也快了。”

木金乡党委委员、常务副乡长姜慕君介绍说,吴练香早年丧夫,孩子又小,家庭条件很差。在脱贫攻坚中,罗今昔到吴练香家至少4次,乡里、村里用足政策,倾力帮扶,帮助她家度过了最艰难的那段日子。

如今,吴练香的儿子已经长大,从事装修行业。新家装修,从大理石瓷砖到断桥铝窗户,都由儿子一手操办,不用吴练香费心。

看了眼在沙发上睡得正香的3岁小孙子,吴练香笑着说:“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在保全村,罗今昔还有一位特殊的“亲戚”,那便是70多岁的脱贫户方凡林。罗今昔先后8次入户走访,和村干部协商解决其住房问题,帮其修鸡舍、建猪圈。很快,方凡林一家便住进了新房,家庭收入也提高了。

看到罗今昔,方凡林老人感觉见到了亲人。老人总说:“这份情,我放在心底,永远忘不了。”

脱贫前,木金乡有2880余贫困人口。为让他们如期脱贫,罗今昔多次入户走访,被村里人亲切地称为“老罗”。在“老罗们”的共同努力下,木金乡834户2880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4个贫困村整体出列,完成169户454人易地搬迁任务。

把群众的吐槽声“消化”了

“我们是为民服务的,要有为民情怀。什么是为民情怀,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罗今昔常说。

2019年3月,罗今昔调任县行政审批服务局担任局长。自此,在县政务服务大厅多了一个频繁打转的身影。

看到愁眉苦脸的办事群众,罗今昔总是上前问上一句;听到办事群众吐槽工作人员态度不好,罗今昔主动上前了解情况。在一次次走访、交流、体验中,改进工作方法,为群众提供更好服务。

2022年2月,罗今昔调任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上任后,罗今昔加班加点钻研业务,深入一线广泛调研,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相关政策。

对此,县民政局办公室主任李淼源很有感触,周末、午休时,他经常被罗今昔拉着一起探讨业务,研究怎么推进工作。这种勤于钻研的作风也激励了更多民政干部一同提升业务水平。

今年5月,罗今昔到县政务服务大厅民政综合服务窗口,开展“走流程、解难题、优服务”活动,全程陪同群众办理业务,切实体验民政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流程和服务情况。

前来办理收养手续的李风华(化名)之前已经从网上下载了办事指南,并打电话咨询了情况,当天前来提交材料。

“之前,有不少担忧,怕流程繁琐。”李风华告诉罗今昔,在实际办理中,自己只需提供证明材料,其他事项由工作人员帮忙跑腿。

“工作人员挺负责的,很耐心地跟我们讲解政策、说明流程,我们没走一回弯路。”李风华说。

罗今昔表示,要打造“为民爱民”特色服务亮点,优化民政服务事项流程,及时疏通服务堵点、攻坚改革难点、化解办事痛点,让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舒心暖心。

操心民政的事儿成“职业病”了

在平江县社会福利中心,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组组长喻双超走到杨元香老人床前,把手伸到老人脖子后面,用力把老人扶了起来。待老人坐了两三分钟、气血平稳后,慢慢把老人抱到床边的小椅子上。

杨元香以前住在南江镇敬老院,最近才搬到这儿。如今,她的脸色红润了许多,也胖了一点。“在这里,我住得很好,感觉很满意。”杨元香说。

在征求乡镇敬老院负责人、失能老人的意见后,罗今昔把乡镇敬老院的失能老人集中到县社会福利中心集中照料,给乡镇敬老院减负的同时,为失能老人提供更好的护理条件。

安定镇敬老院是一家三星级养老机构。罗今昔刚走到大楼门口,76岁的李解元老人便迎了上来。

虽然李解元有些口齿不清、听力不好,但行动很是麻利。在一阵外人看不懂也听不懂的“咿咿呀呀”神奇交流后,罗今昔和李解元拉着手大笑了起来。

“在这里,老人们过得比较舒心,吃饭根据老人的口味来,每月有集体生日,房间都经过了适老化改造。”敬老院院长邱明星告诉记者。此外,失能老人后续可以送到县社会福利中心,更好地照料他们。

目前,平江县着力建设大救助平台,统筹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专项救助和社会力量,共同帮扶困难群众。

“大爱平江”扶贫助困慈善公益项目获中华慈善奖,不局限于现金帮扶,更注重发挥帮困资金的撬动效应。对此,罗今昔连连点赞。

罗今昔希望,通过民政部门的努力,在全社会激发向善向上的正能量。

平江殡葬改革,更有力度。

在上任民政局长之前,每次坐车,罗今昔总是看着道路近处的稻田和远处的青山,放松心情。上任之后,罗今昔总要仔细看看,是否有违规墓地。

“这也算是一种‘职业病’吧。”罗今昔笑着告诉记者。

如今,平江县深入开展违建墓地专项整治行动,主干公路和铁路沿线可视范围内实现“见林见绿不见墓”的目标。

据罗今昔介绍,平江县今年重点推进殡葬改革,推广惠民殡葬。他给逝者家属算了一笔账:没有锣鼓、鞭炮,再加上相关补贴,丧事费用最少减少三分之一,切实减轻了负担。

在连民心、暖民心、舒民心、顺民心中,罗今昔获得了群众的友谊和信任。载誉归来,不少群众给罗今昔发短信、打电话表示祝贺。

“你是我们安定人民的。”看着安定镇83岁老党员欧阳勋甫发来的短信,罗今昔正感觉有点摸不着头脑,欧阳勋甫的电话就打了过来:“我不会打‘骄傲’两个字,就直接打电话了。你是好干部,我们心里都记得你。这次获奖,我们都为你高兴。”

经历多个岗位,为民服务始终放在罗今昔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我理解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要求高大上,不需要轰轰烈烈,而是怎么为老百姓服好务、干好事,还原干部的本色。”罗今昔说,荣誉是鼓励,更是前进的动力。下一步,要进一步钻研关系民生、连着民心的民政工作,把关乎千家万户的事情做好。

天津市河西区民政局——用心用情用力书写为民情怀与担当

天津市河西区民政局积极开展居家养老送餐、家政维修服务。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在天津市河西区民政局,有一股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气场”,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让人们感受到这股精气神。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做的都是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守的始终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河西区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欣说。

近日,河西区民政局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以初心行孝心,以孝心赢民心

“年龄大了,能有个老年食堂就好了;生病了,希望能就近看医生拿药;独居在家,万一发生意外可怎么办?”前些年,河西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傅遴文在调研过程中,时常听到城乡社区老年人有这样的期盼和担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面对老年人对美好“夕阳红”的期待,河西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切实把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改革任务、民生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河西区对全区20余万名老年人入户调查发现,助餐是居家老年人的第一位需求。

为此,河西区民政局工作人员逐个走访养老企业,走入社区、到老年人家里“问计”,跑遍14个街道,从载体选址、工程建设、服务品质,一一紧盯,一一落实。

“明厨亮灶、用餐补贴、就近就医,每一招都要想到老年人心坎上。”河西区民政局党委委员、二级调研员、区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刘向军说。

在河西区民政局的深入推进下,45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拔地而起”,切实担起了助餐之责。

去年越秀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以后,居住在该街道花园楼小区的居民蔡爷爷再也不为吃饭发愁了。他说:“我们家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挺近的,走路几分钟就到了。饭菜品种丰富,价格便宜,还能送餐上门,既方便又省事,给我们带来‘舌尖上’的幸福。”

除了享受助餐服务,蔡爷爷每个月还会到服务中心理发,闲暇时也会和老伴一起参加各种健康讲座和文化活动。“养老服务中心不仅解决了我们基本的生活问题,也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蔡爷爷深有感触地说。

“小病不出社区”是老年人的愿望。河西区民政局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嵌入了“健康驿站”,并延伸推出“嵌入式”“喘息式”照护、康复护理、健康筛查等功能,推动不具备嵌入条件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运行。

“从医院出院后的老人可以入住养老服务中心,进行6个月内的短期康复治疗,康复后再回家进行居家养老。”刘向军说。

此外,居住在河西区的老年人,还可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品尝现场制作的饭菜;身体不舒服想看医生,可就近到社区“健康驿站”;家里还能享受适老化改造,安装一字扶手、可站立洗澡椅、防压疮坐垫、SOS一键报警器……

“让老年人在家门口舒心养老、安心养老,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孝心。”傅遴文说。

以初心抓治理,以治理抗疫情

社区里的事,千头万绪,琐碎细小,但是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我们拿出‘绣花功夫’,以初心抓社区治理,着力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河西区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房小媛说。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区756个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如何做好疫情防控?米、面、油、蔬菜等生活物资怎么供应、配送?人手不够怎么办?那时,居民生活面临种种问题。

“全员出动,尽锐出战。”这是河西区民政局的答卷。面对居民需求,河西区民政局全员逆行返岗下沉,驰援社区隔离点,冲锋在前,扛起卡点值守、大筛查等急难险重任务。

“抗疫前线和本职工作连轴转、连夜赶,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当时带头下沉社区的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刘宏说。

“有出入证吗?请登记并配合测量一下体温。”今年夏天,在柳林街道围合区域内又出现了民政干部抗疫的身影,从早上6点到下午2点,询问出入证、测体温、出入登记,他们在酷暑高温下默默付出。

“你们真的是特别辛苦,天又热。我们尽力配合好你们的工作。”柳林街道的社区居民说。

如何凝聚多方力量满足居民需求,是河西区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负责人刘子寅一直研究的课题。他认为,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关键在人,要着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为社区工作赋能增效。

站在增强基层治理能力的高度,河西区民政局积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全区已有多名社区工作者定向考取公务员、解决了事业编身份,在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形成了争先进、扛红旗的浓厚氛围。

如今,河西区基层治理力量进一步夯实。社区全部实现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修订完善《河西区社区工作者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持续推进“两评三会一公开”,社工日常管理持续深化。加大人才培养,社区工作者培训更加全面精准,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有事找网格员。”“吹哨报到,太管用了。”在河西区各社区,随着一个个急难愁盼问题相继得以解决,居民脸上的笑容多了,这是对河西区民政局的“最美点赞”。

以初心保温度,以温度暖民心

“有困难找民政。”这是河西民政人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对群众的郑重承诺。

2021年,家住河西区马场街街道的老刘女儿突发疾病入院治疗,一下子就要花1万多元。可老刘妻子身患癌症,女儿患有肢体二级残疾,这1万多元可不是小数目,压得老刘喘不过气来。

根据《河西区临时救助制度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街道向民政局申请,为老刘发放了8000多元的临时救助金。“感谢咱们民政局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老刘动情地说。

每当中秋、春节等节假日,河西区民政局工作人员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桥梁、涵洞等地,排查、劝导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让他们感受温暖,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社会救助科科长韩莉说。

2021年8月,尖山街道一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发现李峰(化名)表情木然地蹲在菜市场门口,便上前询问。

“我不想待在老家,可没有钱和手机,在这也没找到工作。”小伙说,自己无处可去。最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李峰被送至天津市救助管理站,并安全返回家中。

“我们都急坏了。多亏了天津的好心人帮忙,这孩子才顺利回家。”李峰的家人打电话再三表示感谢。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河西区民政局完善保护机制,为959名困境未成年人家庭建立一户一档,细分红、黄、绿三类等级进行精准帮扶。

今年6月,河西区民政局在对重点关注的一户困境儿童家庭进行走访时,发现只有4个孩子在家,最大的11岁、最小的不足两岁。当得知是父亲生病无人照看时,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将孩子接回了区未保中心托管,办理临时监护手续、给孩子们安排房间、检查身体,一直忙到凌晨一点。

那天深夜,韩莉在朋友圈发文:“孩子们终于都睡了,今天再看民政标识,有种不一样的感觉——像是咱民政人用手抱起洗得干净透亮的宝宝。此刻,能让你们在温暖的环境里安然熟睡,就是我们时时刻刻的心心念念。”

“民政”在百度汉语里是这样解释的——有关人民的一切行政事务。在河西民政人的词典里,就是“为民之政”。民政工作,我们不能一一列举,河西民政人,我们不能一一描述,但在这个集体里,“用心、用情、用力”是每一个人的情怀和担当。

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儿童福利处——默默托起草原上“明天的太阳”

“添翼计划”项目医疗筛查组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

“一晃都8年多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仍在耳边时时响起,激励我们不断探索前行。” 接受采访时,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儿童福利处处长王宝文说。

那是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到内蒙古考察,走进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这里的孩子,并谆谆嘱托工作人员:“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那一幕刻在内蒙古民政人的记忆中,也刻在全自治区儿童福利事业跨越发展的大道上。几年来,儿童福利处牢记总书记嘱托,认真履行孤残儿童保障、困境儿童关爱和未成年人保护职责,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提高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保障水平。“所有成绩的取得与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是分不开的,当然,福利处几位同志的真情付出大家也是有目共睹。” 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高建华说。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儿童福利处荣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处长王宝文、一级调研员塔娜、一级调研员顾青友,是三位妥妥的“老民政”。四级主任科员许丹则是个小年轻,去年赴基层挂职锻炼。以上四位,就是这个集体的全部成员。

完善政策措施 让儿童福利院成为孩子们温馨的家

“记得儿童福利院聋哑女孩王雅妮吧?”王宝文谈起,“总书记当年‘好好学习,学业有成’的叮嘱,给了这孩子莫大的激励,让她从此变得自信起来。现在王雅妮已经成长为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优秀教师并且成了家。这也让我们认识到,自信对于福利院孩子来说有多么重要。遵照总书记的嘱托,为了福利院孩子的幸福成长,我们也在不断完善工作。”

几年来,儿童福利处一方面出台政策不断提高在院儿童的生活水平,集中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2004元和1712元,居全国上游。另一方面为符合条件的孤残儿童创造就业条件,全区先后有210多名孩子像王雅妮一样走出儿童福利院,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用努力工作回报社会。“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是我们近年推进的重点工作之一。机构内孤残儿童多,特殊教育和医疗康复是提升孤残儿童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今年,我们指导推动巴彦淖尔市儿童福利院、乌兰察布市儿童福利院,经编办批准成立了特殊教育中心和特殊教育幼儿园,让孩子们能在院内接受到专业的特殊教育,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简单的文化知识,并培养这些孩子唱歌、乐器等兴趣爱好。这些都有助于培养他们自信、开朗的性格。”王宝文对记者说,“上次我们在乌兰察布市儿童福利院,看到院里的小纪伟演奏萨克斯时,我忽然就湿了眼眶,那一瞬间对‘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一线儿童福利工作者产生了由衷的钦佩和敬意。”话及此处,这位“民政工龄”15年的干练女处长真情流露。

拓展助医助学 让困境儿童感受党的温暖

从事民政工作26年的塔娜,有许多深刻的“民政记忆”。这其中令她感触至深的,是再次看到手术后半年评估时的凤阳。10岁的蒙古族小姑娘凤阳,是兴安盟困境儿童,也是个先心病患者,因家庭困难无力支付高额手术费用,一直这么将就着。是“添翼计划”项目医疗筛查组发现并及时救助了她。“术后半年,再见面这孩子至少长高了10厘米。”塔娜说,一个项目改变的是一个孩子的一生,能从事这样有意义的工作,自己非常荣幸。

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不让一个困境儿童因为看病难,失去童真笑颜,是儿童福利工作的宗旨。2021年11月,自治区制定下发困境儿童医疗手术“添翼计划”实施方案,对首批17名先心病儿童开展手术治疗,让这些孩子得到及时、高效、专业的医疗救助,让他们感受党和政府的关爱。自该项目开展以来,已完成手术68例。自治区还精心组织实施民政部“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为0—18周岁孤儿和年满18周岁后仍在校就读的孤儿,资助医疗康复、手术救治、辅具配置、体检等费用。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的伟平,因患有先心病、唇腭裂、斜视、足内翻等多种病症,经过多次手术终于恢复了健康并顺利被家庭收养。

“生命健康之外,教育帮扶也是关爱困境儿童的重中之重。”王宝文说。儿童福利处聚焦儿童福利领域服务对象的“急难愁盼”事项,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资助”纳入为民办实事重点工作之一,同时精准实施民政部“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2021年累计为全自治区680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助学金854万元,确保“应助尽助,一个不漏”。

“一身警服的小国可帅啦。”许丹介绍说,小国曾是呼伦贝尔市儿童福利院的一名在院儿童,父母因突发意外事故双亡。他就是得益于“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项目的支持,考取了内蒙古警察职业技术学院,并在毕业后被海拉尔区公安部门录用。

实施关爱保护 让未成年人尽享“七彩阳光”

2021年,在呼和浩特和乌兰察布两地民政部门的紧密配合下,长期生活在呼和浩特新城区的乌兰察布商都县籍儿童小艳,通过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成功办理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申请审批业务。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例成功“异地通办”,顾青友则是这次申请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小艳从2021年10月起享受每月1200元的生活补贴,并开始享受此项儿童福利政策认定的其他保障性政策。我们也已指导呼和浩特市民政部门将小艳纳入该市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为她提供心理疏导、陪伴成长等关爱服务。”

说到小艳将在呼市享受到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就要说到那些每到周末或课余,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热切盼望的“爱心妈妈”。内蒙古自治区社区(嘎查村)儿童主任共有1.4万多名,乡镇儿童督导员1331名,他们用心呵护着1162名散居孤儿、3525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8783名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在儿童福利处的指导下,通过建立档案、定期探访、帮助链接资源、申请救助、解决困难等方式,常年守护着这些有需要的孩子们。

“这些年来,我们的工作从兜底保障向分类保障延伸,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从困境留守儿童向全体未成年人延伸,大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顾青友向记者介绍。

在完善政策体系上,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通过 4个方面20项具体指标,升级六大工程,为“十四五”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政策遵循。《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收养评估实施细则(试行)》《内蒙古自治区未成年人监护保护评估办法》等一部部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一项项帮扶措施的有效落实,有力守护了孩子们健康成长。

在健全工作协调机制上,推动实现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未成年人保护协调机制全覆盖,形成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

在机构建设上,夯实三级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建设,成立自治区未成年人保护机构,落实旗(县)级未保机构建设资金。形成自治区未成年人保护机构统筹、各盟市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全覆盖、51个旗(县)级未成年人保护机构支撑的机构救助保护网络。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就该有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勤奋务实的工作态度。此次获得了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鞭策着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尽职尽责,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王宝文这样说。记者觉得,这样的感言很朴实也很厚重,恰如内蒙古广袤的草原,总是默默无闻托起明天的太阳。

吉林省长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用火一般热情做好平凡小事

吉林省长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护送救助对象返乡。

他们每天奔波在路上,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安置、寻亲、医疗救治和护送返乡等服务。

他们以忠于职守的精神、真抓实干的劲头,诠释着这份职业的责任与担当,传递着长春这座城市的“人情味儿”。

他们就是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的吉林省长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

他们24小时待命,用脚步丈量每一条街巷

9月7日18时,天色渐暗。长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的几名工作人员,带着矿泉水、面包、方便面、棉被等救助物资登上救助车,开始了夜晚的街头巡查工作。火车站、客运站、废弃房屋、桥梁涵洞、建筑工地、繁华街区、银行自助服务区以及城乡接合部……

站长姜海波告诉记者,像这样的街头巡查每天进行三次。同时,站内设立24小时救助热线,实行24小时接待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巡查人员、值班司机24小时待命。

今年28岁的李大伟(化名),就是工作人员在一处废弃房屋内发现并救助的。“遇到小李的那天,异常寒冷。他蜷缩在房屋的一角,身上的衣服很单薄。我们赶紧回救助车上拿了一件棉衣,给他倒了一杯热水。”救助管理科工作人员文旭回忆道,经过耐心沟通,小李道出了自己流浪的原因——打工未果,身无分文。对相关情况核实后,工作人员用最快速度买了一张火车票,把他送上了回家的火车。“这张火车票对我来说太珍贵了!我终于可以回家了!谢谢你们!”李大伟紧紧握着文旭的手,哽咽致谢。

救助管理科负责人孙斌说,让大家最为担心的冬季,长春的气温最低时能到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每每这时,工作人员都会加大街头巡查频次和力度。“对执意不愿进站的流浪乞讨人员,我们会详细做好记录,及时对临时居住地点进行跟踪随访,并通知属地乡镇(街道)做好相关保护工作。”

今年1月31日,除夕夜。救助站工作人员提前包好了水饺,做了几个炒菜,装进一个一个饭盒。“考虑到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特点,我们没有做凉菜,没有做带骨、带刺的。这些盒饭送到流浪乞讨人员露宿地的时候,还冒着热气呢。”姜海波说,越到节假日越是忙碌的时候,但看到受助对象吃上热乎乎的年夜饭,大家的心里都觉得很值。

他们倾力帮扶,助一个个流浪者脱离困境

今年4月,长春市疫情形势严峻,救助管理科开展“扫街行动”和“推门行动”,街头巡视工作从早晨7时一直到晚上22时。巡查中,他们推开了长春市每一个银行ATM机隔间的大门。果然发现了蜗居在ATM机隔间的流浪乞讨人员老张。

“当时,老张盖着厚厚的被子躺在地上。我们耐心劝说,他仍不愿进站接受救助。无奈之下,我们给他留了食品、棉被,还有口罩。第二天,他仍然不愿进站,我们又给他留了食物。”孙斌回忆道,没想到第三天巡查时,老张开口了:“这两天腿有点疼,能帮我看看吗?”翻开老张的被子,工作人员发现老张的腿确实有问题。情况紧急,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把他送到了医院。

今年35岁的孕妇孙香(化名)也是在紧急情况下被救助的。4月18日夜里,寒风呼啸。当时,孙香正坐在火车站内流泪。丈夫打工时因意外去世,没想到回到长春也联系不上亲属。虽然孙香记不清自己的孕周,但工作人员根据经验预判出她马上就会临产。旋即,长春市救助管理站派出救助车护送孙香到双阳区救助管理站,由女性工作人员一直陪在身边,对她进行心理疏导。“第二天,双阳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将孙香护送到医院,很快就生了一个男孩。属地政府平湖街道为她支付了全部住院费用,还给她租了房子。目前,母子平安。”姜海波高兴地说。

姜海波告诉记者,在救助巡查中,如果发现老张和孙香这样有紧急情况的,工作人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予以帮助处理。如果是暂时说不清自己信息的,就先接回站内安置。“道一声问候、喝一杯热茶、理一理头发、洗一洗热水澡、换一身衣服、吃一碗热饭,这是我们站内推行的“六个一”服务模式。让受助人员从走进服务大厅开始,就感受到家的温暖。”

工作人员通过跨省护送方式,帮助不少受助对象返乡归家。

2020年,从长春到广西北海打工的赵海(化名)在工作时意外摔伤导致全身瘫痪。救助管理科派出4名同事,来回50多个小时把赵海接回长春。一路上,工作人员耐心地给赵海喂水、喂饭、更换尿不湿。50多岁的赵海几次含着热泪对工作人员表达感谢:“都说落叶归根,没想到我全身动弹不了,还能在你们的帮助下回到家乡!谢谢你们!”

据孙斌介绍,多年来,救助管理科的同事们参加跨省护送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有的时候受助对象行动不便,工作人员就将他们背上车;有的时候车票紧张,工作人员就买站票,陪同返乡。虽然过程很辛苦,但大家看到受助对象与亲人团聚,心里都感觉特高兴。”

他们从不放弃,只为照亮受助对象回家的路

2021年2月3日,恰逢立春。在长春市救助管理站内发生了感人的一幕。离家走失的王富(化名),终与家人团圆。久别重逢的亲人紧紧相拥,握在一起的手再也不愿放开。

80岁的王富,本是松原市长岭县人,2004年因家境贫困外出务工,没想到钱没赚到,还与同乡走散,从此便以乞讨为生。多年来,他的家人先后到长春、松原等地寻找,均无功而返。2009年2月,王富一路乞讨到长春,被长春市净月派出所巡逻民警发现,送到长春市救助管理站。王富是一名聋哑人,再加上5年在外漂泊,导致智力出现问题,无法提供身份和详细家庭地址。工作人员在为他办理入站登记手续后,通过各种途径发布寻人启事,多方努力但都未找到他的亲属。为了给王富提供更好的照料,2009年3月6日,长春市救助管理站对王富进行了安置,并为他办理了集体户口。

救助管理科专门成立了寻亲队伍,通过“问、听、查、比、核”等方式尽全力帮助受助对象寻亲。同时,他们充分利用公安人口查询系统、全国救助管理系统、DNA采集系统、头条寻亲四个数据库等高科技手段,检索流浪乞讨人员基本信息。多年来,共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成功寻亲102人次。

2021年1月,长春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全国救助管理系统和公安部门户籍系统对滞留受助人员进行大筛查,根据指纹、体貌特征等线索查询寻亲信息,王富成为吉林省首个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寻亲成功的受助对象。漂泊了17年之后,王富终于回到了家。

自2019年以来,长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已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8700余人次,医疗救助4400余人次。他们通过一杯水、一碗面、一张车票、一句问候,向意外陷入困境的群众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他们用脚步丈量着长春的大街小巷,寒冬酷暑,风雨无阻!

湖南省常德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湖南省常德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党支部慰问留守儿童。

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的湖南省常德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是这样一个集体——

他们积极探索开展数字救助、医养安置救助、“互联网+”寻亲救助,打造了“亲情式服务 家庭式关怀”服务品牌;

他们精心培育专业社会组织介入未成年人关爱服务项目,建立了“1+N”未成年人精准关爱保护服务体系;

他们积极投身维护社会稳定最前沿、服务特殊困难群体最基层,深入社区、走进家庭,实施跟踪服务长效帮扶……

他们在承担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和应急托底救助等职责中尽本分、显担当,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让困难群众感受到更多自信与尊严。

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卞德荣对记者说:“我们努力把一个个举措落到细微处,把一项项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全心全意为民生托底,让民心更暖。”

他们在心里绘出“搜寻地图”

不断帮流浪者找回名字、寻到亲人、踏上归途

“地下室、停车场、涵洞、工地、车站”,这张无形的“流浪搜寻地图”,是吴进辉在17年救助工作中,在心里默默绘制出来的。他说:“这些都是最有可能出现流浪者的地点。”吴进辉是常德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的救助业务股负责人,他和9名同事组成街面救助搜寻队,一起寻找流浪者,帮助他们入站受助、寻找家人。

多年的经验告诉他们,发现流浪者的时间多在晚上,由于季节不同呈现较鲜明的“区域”特点。如炎热的夏季,遮阳、清凉、通风的地点更容易发现“目标”;而寒冷的冬天,则要去四面都有遮挡物的地方寻找。从进入中心开始,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就进入到一个新的闭环。

中心负责救助业务的陈林说,对流浪到常德的长期滞留人员,除了要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医疗救治和康复以外,还会在报请公安部门申请安置落户时,赋予他们一个共同的姓氏——康,男性双名、女性单名,这是为他们送上的祝福,希望他们健康起来,未来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康德礼从流浪乞讨到踏上归途的故事,就是中心开展救助与寻亲工作的一个缩影。

2021年11月3日一早,在外流浪17年的康德礼在中心三名工作人员的陪伴下,回到河南滑县见到了阔别多年的亲人,他也找回了自己的原名。那是2003年元宵节刚过,他前往广东务工,与家人失去联系。2017年,常德市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常德火车站发现疑似精神障碍的流浪者康德礼,将其送回机构内开展救助。之后,康德礼被托养安置在常德市康复医院进行治疗。2018年,他以康德礼之名落户常德。此后几年间,中心始终没有放弃为他寻找亲人,最终通过DNA比对为其找到了家。

近年来,中心年均对6000人次受助对象开展站内安全照料、救助寻亲、街面巡查、落户安置、源头治理等工作。常年对100多名易走失、反复流浪对象开展源头回访,所有求助人员救助率、寻亲率、安置率均达到100%。

他们致力于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

用爱心和专业为未成年人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男童小智的母亲沉溺于吸毒,孩子经常没人管。中心与小智母亲、幼儿园签署三方监护协议,搭建动态监护网络。但孩子母亲不遵守协议,多次将其带走并置于险境。2016年,在家庭帮扶及教育指导无效的情况下,中心作为诉讼主体提起诉讼。经法院审理,撤销小智母亲监护权资格,由中心履行国家临时监护职责,让小智得到了健康的学习成长环境。

这个湖南省首例撤销生母监护权的个案,是常德市坚持儿童优先,兜牢未成年人监护底线、生活底线、安全底线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中心将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作为工作要求,建立监测、预防、报告、转介、处置“五位一体”联动反应机制,用爱心和专业为未成年人成长撑起了一片蓝天。

小龙兄妹改变命运的故事,成为常德市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历史上一段永不褪色的佳话。

20年前,小龙一家因生活所迫,从贵州一路流浪到常德。小龙带着弟弟妹妹在该市城区乞讨,他们一字不识的父母靠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为解决他们反复流浪乞讨的问题,常德市于2006年将其一家纳入帮扶对象,帮助小龙和弟弟妹妹在常德入学。如今,已经就业并成家的小龙,每年假期都会参加中心的志愿服务活动。他说:“幸福生活得来不易,一定会将这份爱传递下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2013年开始,中心在全省率先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建立“未成年人保护+社工”矩阵,以社工专业服务为支持,以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方面为着力点的“1+N”全方位精准服务体系,发挥源头治理优势,采取个案服务“四色管理”模式,年累计服务个案达5000余人次。

提供专业社工服务的常德市恒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从未成年人监护缺失、家庭贫困、暴力侵害、不良行为、大病病残等五个方面,对困境(留守)儿童的监护和生活风险程度进行准确评定和风险等级划分,以红橙黄绿四色代表四个风险等级,分类分层进行个案服务与管理,根据不同需求开展临时照料、扶贫帮困、法律援助、心理疏导、教育矫治等专业化的服务。

社会救助事务中心分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负责人蒋毅介绍,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后,他们还深入社区和家庭持续开展“以法之名 协同护航”专题宣传,与多部门联动推出《未成年人保护法》微课堂,拍摄《家庭保护宣传教育视频》,发布《以案说法·未保法小课堂》漫画,并对来中心求助的未成年人家长开展家庭保护教育和监护指导培训。

在创新进取、履职尽责中书写属于民政的荣光

踏上新征程,常德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主动拓宽救助外延,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找准找实找具体,实现救助管理服务对象从聚焦“流浪乞讨人员”向“生活无着的临时遇困人员”拓展,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对象从聚焦“流浪、困境、留守儿童”向服务“全体儿童”转变。

卞德荣介绍,中心培育“党建+”服务品牌,建立“党员救助先锋队”,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救助机构开放日、流动救助车等专项行动,对困难群众求助半个小时赶到现场处置;还由每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一名困境未成年人,深度挖掘其需求,每月完成一个“微心愿”,让强党建、高标准、真担当成为高质量为民服务的新动能。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心坚持开放式救助、封闭式管理,开展“快速救助·精准救助”行动,由党员带头亮身份、亮标准、亮承诺、亮职责,为受助人员提供救助服务。在常德从事餐饮服务的王建(化名)失业后到中心求助,“老救助”扶玉华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小伙子精神萎靡不振,我给他安排好住的地方后,又送去了热腾腾的饭菜和报刊,帮助他整理床铺,鼓励他勇敢面对生活。离开这里时,他还笑着对我说,我们这里很有爱,他已经联系好了新工作,未来一定越来越好。”

2021年3月,常德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联动市公交公司,为家住武陵区东江街道上下学出行有困难的小泉泉专设了1个公交临时停靠点,解决了孩子离公交站较远、出行有安全隐患的难题。今年,他们已经解决这样类似的未成年人“差异化需求”2980人次,还实施了“星星点灯”个案服务“八个一”工程,为困境儿童个性定制“一房、一床、一桌、一椅、一灯、一网、一课、一平板电脑”,为孩子们打造属于自己的“追梦空间”。

韧者笃行,韧则行远。8月30日,卞德荣在北京参加表彰大会后,在电话里激动地跟记者说:“此刻,真的感到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这份荣誉属于所有民政人。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和同事们继续在干出水平、干出成效中书写为民爱民情怀,不负党的嘱托、不负群众期待。”

江苏省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让一百六十三万老年人更幸福

江苏省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工作人员走访老年人。

8月30日,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江苏省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荣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该处处长周新华作为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接见获奖代表时,周新华就站在总书记后面第一排,“能面对面告诉总书记我是养老人,倍感振奋,倍受鼓舞。”会后谈起当时的情景,周新华仍激动不已。在养老服务岗位上工作10多年的他一再强调:“我和我的同事是幸运的,这份荣誉属于民政人、养老人。”

南京市在推进养老服务事业的奋进征程上,树起了一座又一座里程碑:

2014年,被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首批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

2016年,入选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并获优秀等次;

2016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并参与编制国家行业标准;

2019年,在全国率先建成市级层面统一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系统;

在2019年度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中,养老服务质量满意度位列全国第一位……

近10年来,瞄准大城市养老难题,这个只有5人、平均年龄42岁的精干团队,将使命与责任扛在肩上,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探索出多项全国第一,为163万南京老年人托起幸福夕阳红。

他们心系老年人冷暖,勇做改革先行者

南京市比全国提前10年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因此该市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方面起步较早,探索出很多先进经验。

“做养老服务工作,当时没有现成的经验,很多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9年前,南京市率先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时的艰难,养老服务处副处长陈永至今印象深刻。

据陈永介绍,南京市最初针对高龄、独居老年人购买服务的标准,城区和农村分别是每人每月240元和60元,并没有具体细分标准。考虑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是决定购买服务标准的关键指标,于是老年人能力评估被提上议事日程。

“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探索初期,老人心怀戒备,工作人员入户受阻,让陈永哭笑不得。经过艰难的走访、商谈、论证,终于形成了上门评估的办法、财政预算及拨付等完整流程。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针对大城市中心城区养老床位紧缺的现状,2016年,南京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试点。

从设施改造、流程规范,到机构遴选等全套操作规则,周新华带领全处同志,全力推动了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工作。试点6年来,全市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8700多张,相当于80家中等规模的养老院。这种以专业养老机构为依托,将适老化设备及“机构式”照护服务“嵌入”老人家中的做法,目前已在全国推广。

为解决养老服务人手紧缺难题,2019年南京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市级层面通存通兑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机制,通过志愿者年轻时存取服务时长、年老时享受同等服务时长的办法,有效补充了居家养老服务力量的不足。经过3年探索,全市已建成服务站点1300余个,遍布98%以上的城乡社区,注册志愿者4万人,服务对象6.4万人,存储时间24.8万小时。

多年来,南京市养老服务改革多点开花、成效卓著,这些成绩是一代代民政养老人主动担当、探索创新的呕心之作。

他们深入一线面对面,与老年人心连心

“制定养老服务政策要深入一线,直面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而不是靠在办公室想。”陈永如是总结做养老工作11年的心得。

为尽快进入角色,养老服务处副处长杨靖在起草政策文件前,从不惜脚力,每次都会到基层调研,面对面听取老人们的意见。为了完善“时间银行”运行机制,他多处走访站点,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细致调研,最终推出《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体系建设十项举措》。2022年1月,由他牵头撰写以“时间银行”为核心的《区块链+民政(养老服务)》成功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

“工作有难点,找我;生活有困惑,找我。”脱下军装投身养老的孙畅是处里最年轻的小伙,晚上值班接到老人电话,他耐心倾听,用心安慰,直到让其安心。他说,“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既是为了今天的老人,也是为了明天的自己。”

做老年人的贴心人,是养老服务处同志们的共同价值追求。

抱着这样的追求,养老服务处推动出台了《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南京“养老十条”》等一批“高含金量”的政策文件,搭建起养老服务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

抱着这样的追求,养老服务处推动建设了主城区全覆盖的社区示范性银发助餐点1282个,让空巢老人能吃上热乎乎、健康营养的饭菜;

抱着这样的追求,养老服务处加快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4万多户老年人家庭“大变样”,“微”改造托起大民生,老年人居家生活更安全、更便利;

抱着这样的追求,养老服务处组织开展“万名老人免费学用智能手机”活动,对高龄、行动不便老人送学上门,通过手把手教,解决老年人对网发愁、为“码”所困的难题;

抱着这样的追求,养老服务处在疫情袭来时,迅速响应民政部要求,抽调组建13人的养老服务队驰援武汉,圆满完成全国养老服务史上首次跨省支援任务。

抱着这样的追求,养老服务处面对多轮疫情防控压力,坚持细化预案、一线指导、抓好保障,倾心守护在院老人……

他们牢记总书记嘱托,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咛,响在养老服务处每个人的耳边,牢记在每个人的心里。

身处养老服务大发展的时代,如何把总书记的嘱托落到实处,向时代和人民交出一张满意的答卷,成为养老服务处全体同仁担负在肩的神圣使命。

为了解决养老服务场地这个“老大难”,负责养老设施整治工作的陈华玉,抱定“啃硬骨头”的决心,率先从养老用房的“溯源”入手,寻求专业人士帮助,“泡”城建档案馆查找工程建设资料,“蹲”现场查看重点项目,不怕得罪人,一个个盯着改……两年时间累计收回养老设施30多处、总面积逾5万平方米。

为了解决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成本高这个难题,南京市养老服务处深入调研,探索出“两无偿、一优先”的办法,将社区40%以上办公用房、公共配套养老设施无偿提供给养老服务机构,优先将国有存量资产用于养老服务。截至目前,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已达1369个,实现城乡全覆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从2012年的8个,增长到1300多个。

为了彻底攻克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这一难关,面对全市养老院服务管理“松、散、乱”的问题,养老服务处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在落实民政部《养老服务质量大检查指南》的基础上,创新列出问题、整改、提升“三张清单”,细化136项指标,走访全市206家养老机构,隐患排查逐个记录,整改项目逐条跟进。短短1年多时间,全市整治养老服务隐患3641项,出台相应政策文件15份,养老院设立许可率、医疗卫生服务合格率等一批关键质量指标,均达到100%。

2019年,“南京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工作”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编写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并列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辅导教材,这是全国城市养老领域唯一入选的典型案例。

“金杯银杯,不如老人们的口碑。作为养老服务人,我们值了!”面对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周新华表示,“我们更加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提振整个养老条线的精气神,久久为功,攻一个个养老难事,干一桩桩养老实事,抓一件件养老烦心事,让老人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

江西省中小学学生安全知识竞赛网上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火灾逃跑时,遇到浓烟,应直立行走。()×

2、用煤气煮饭时,火被风吹灭,可以用打火机重新点燃。()×

3、室内发现煤气味,要立即打开排气扇。()×

4、不带与体育课无关的物品,如别针、小刀等金属、硬物上体育课。()√

5、春秋游时不需要带饮用水,到景点山上找一些泉水喝更清甜。()×

6、小狗、小猫身上往往带有细菌,不要去抓玩。()√

7、钻或爬马路上的护拦都是很好玩的,没有危险。()×

8、发生火灾时,小学生也可以参加救火。()×

9、只要不影响交通,可以在道路上使用旱冰鞋代步。()×

10、沉迷于网吧,会影响人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所以学生要远离网吧。()√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括号内)

1、每年全国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是在()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A

2、今年“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的主题是()。A

A、强化安全管理,共建和谐校园

B、强化安全教育,共建平安校园

C、完善管理制度,确保校园平安

D、远离网吧,从我做起

3、放学路上如果被陌生人跟踪,你认为最好的做法是()。C

4、如果发现邻居发生火灾,要及时报警,报警电话是()。B

5、当你单独一人在家时,遇有陌生人敲门,你认为最好的做法是()。C

A、把门打开问他有什么事

6、如果在校外有人向你敲诈要钱,你认为下面做法正确的是()。B

A、身上准备些钱,免得没钱挨打

B、尽快告诉父母和老师

C、不告诉别人,免得遭报复

8、小东家发生火灾,他身上的衣服着火了,他应该采取

的正确灭火方法是()。C

9、家中电视机着火了,下更做法错误的是()。B

B、用灭火器对准荧光屏灭火

10、在上体育时脚不慎扭伤,下列做法最好的是()。

11、未满()岁的儿童,不能在马路上骑自行车。C

12、点燃的蚊香应放在()。C

15、幼儿园小朋友小明在大街上和妈妈走散了,他应该

16、一个未成年人被绑架,对他自己比较有利的做法是

17、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出租车时,不准携带()。

18、坐在客车上,对面的叔叔请你喝他带的可乐,你认为最

A、向他表示感谢,但不接受他的可乐

C、不要理他,保持沉默

19、放学时,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的行为是()。

20、观看燃放烟花爆竹,应至少远离燃放点()米

21、如果发现小朋友要假报火警,你应该()。B

22、发生食物中毒,自己能采取的最有效的应急措施是

23、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

}

导读:我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首先是为自己解惑。

第九章:人类心理健康手册

拿我身边的人来说,你问他哲学问题,她或他一般会说,对于哲学我一无所知,别问我,问也不知道。再拿行内人来说,学哲学有什么好处呢?作家,艺术家,心理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画家……都说自己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拯救不了别人,甚至拯救不了自己。

今年对于全球每一个人而言,一定是难忘的。我刚才又去查了一下新冠疫情感染人数,已经累积突破1700万了,死亡人数超过140万了。很多人倒下,就再也没有醒来过,生命的存在问题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我。

全球有超过10亿人有精神困扰问题,另据WHO报告,全球大约还有20亿饮酒者以及13亿吸烟者。世卫组织记者会上,总干事谭德赛也强调了“有害使用酒精导致每年300万人死亡”。

所以对于文字工作者而言,我也自诩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我希望你们都能活到老死,而不是主动放弃生命。看看我的标题《人类心理健康手册》,标题够大吧。我在《探索生命》中说:“此意识与彼意识无差别。”本质上我们的意识的产生是无差别的。每个人的聪明程度也真的差距不大,我能想到的,你们也能。只是大多数你们,肯定没有我想这些问题想得时间长。术业有专攻,我生病了会去看医生;而我希望当你对你自己的存在产生疑问的时候,你来看看这个“手册”上的回答,再来决定你一下步要走的路。本章也是《重构世界》最后一章内容,因为只有你们存在,重构世界才可能成真。


当你意识到你自己是存在的时候,这对于人而言确实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你的身体承载着意识,你的意识又指导着你的身体。物质和意识,你,我,他……所有这些存在都有最简单的基调,这些基调就像一栋房子的根基,根基不稳,楼自然不稳,遇到风暴雷电,就会相较于那些根基好的楼更容易倒塌。

我即将要回答的问题,也都必须建立在下面这不到300字的内容上。

人的定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

人的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征。也可以表述为:意识是人的总和的本征。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意识存在的本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犹如电场和磁场这样的类比。不存在“存在先于本质”这样的先后顺序。】


1、无感觉。一块石头是没有感觉的。

【高级生命体,意识最低的层次就是感觉。感觉包括触觉,听觉,视觉,嗅觉等。】

3、知觉【我觉察到了危险。就是知觉。】

4、想象【把太阳看成一个点,就属于想象。】

读了上面的内容,你就可以看下面的回答了。

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什么意思?就是宇宙是一个熵增【熵增过程是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的过程,而意识就是抵抗熵增的因素,也就是说抵抗宇宙走向混乱,甚至灭亡。从这个角度讲,每个人都是伟大的,都是“上帝”,在扮演拯救宇宙的角色。所以你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答案就不言而喻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加强抵抗自身熵增的能力,让自己存在,让自己走向“有序”,“有力”,“有思想”的方向。而不是让自己在“熵增”过程中迅速灭亡。这就是我为什么给自己写下: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探索。

从另一个侧面,你能得出放纵自己,声色犬马,酗酒吸毒,浑浑噩噩必然加速自己的熵增过程,让自己快速走向灭亡。【最近这些天,马拉多纳去世了。马拉多纳退役后的生活就可以用声色犬马来形容,这也是导致身体质量迅速下降的原因。】

这时候你对比一下那些大佬,为什么他们每天几点起床,几点睡觉都有规律,运动也是,他们穿衣简单,不愿意在这些事情上花过多时间,都是因为他们在追求“有序”,他们想把更多的事情放在“可控”的范围内。而那些对药品,酒精等上瘾的人,对自己都失去了控制,何谈控制事情。


有聪明的人,此刻会提问:“你还没有回答为什么我能意识到自己是存在的?我先想知道这个,然后才想知道我该怎么存在着?

物质为什么存在着?和你为什么存在着的答案一样。你能回答一块石头为什么存在着吗?关于存在的话题,无论是物质存在,还是意识存在,都是“绝对”话题。也就是存在是绝对的,无需自证。这个在第八章中有详细说过。在这里大家简单了解,我是我,无需自证,这个概念叫自证者无需自证。我是谁?我是什么?包含逻辑了,需要去证明。所以存在是绝对存在,无需怀疑。

人的本质是什么?答案就是马克思定义的那样: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意识的定义,也是根据人的本质来定义的:意识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征。也可以表述为:意识是人的总和的本征。所以人是复杂的。


活人是体验不到死的,死终将会来临,不要着急。

人为什么会死?人是一个半开放的系统,熵增定律在人体也适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身体到意识,都将渐渐失去“控制”,这是写在基因里的不可控的内容,因此人最终会降维为另一种存在。 我们活着本身就是在抵抗生命走向死亡,这就是你为什么吃,为什么休息,为什么恐惧这恐惧那的原因。吃和休息等是为了给这个半开放的系统补充能量,使之做到“熵减”;恐惧这恐惧那是一种防御和存在机制,甚至是写在你基因里的。所以只要你还活着,你就在抵抗自身熵增过程。

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肯定会问:“那到死后会底降维为哪一种存在了?灵魂?还是什么?”

我说了,活人是体验不到死的,准确答案得等我死后才知道。根据现在的科学和经验,物质的我们死后将变为石头的一样的存在;关于意识的部分,既然意识作为一种物质的本征,那就是也一定会降维。只是在降维过程中,意识这部分存在会如何变化,目前还在研究中。保持好奇,保持敬畏即可。


老师,阶级是怎么出现的?

物质是意识的本源。物质的本源的数量【资源,生产力】等都是有限的,人类发展进程是走向更有序和更高度集中,这个高度集中就是产生阶级的原因。

如何看待自由,如何追求自由?

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所以身体是意识的桎梏,意识渴望自由,意识渴望得到释放,我们渴望飞,渴望无所不能,渴望快乐。可是身体阻止了我们的无所不能,舌头能感受到甜,也能感受苦。身体能感受到舒服,也能感受到疼痛,所以永远要辩证统一的看待自由,看待一切和“自由”一样的词汇。那就是身体和灵魂是矛盾的,是辩证统一的,他的矛盾性推动着你向前。所以包括尼采在内的一些哲学家,认为人的本质是追求自由是片面的,是不全面的。

老师,我感到孤独,茫然无措该怎么办?

体会到孤独,就是体会到了存在,恭喜你,你还活着。不过状态不佳,因为孤独和茫然无措是无序性的表现。所以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动起来,忙起来。开始工作,开始写作,开始锻炼,开始谈恋爱,开始跳舞,开始爬山……不过只要你是存在的,你就会体会到孤独。因为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反复去理解,你就懂了。我也孤独,所以我热爱思考和写作。我写作的时候,感觉不到孤独,好几次一抬头,发现天亮了。


老师,我有精神病,抑郁症,焦虑症,愤怒或者害怕,控制不住自己该怎么办?

此意识与彼意识无差别。你和我,以及和其他人在意识产生的机制方面都一样。你只是想得比较特别。所以别怕,有病就治。何况精神病和抑郁症之类的在我这里算不上是“病”。所以年轻人,多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今往后,要认识到,一个成功的人首先是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性格的,也就是大家都说要有良好的修为。宠辱不惊,安贫乐道,世界纷繁变化,我自岿然不动。已经失去控制的,就向着“有序”方向做自我救赎,自我救赎远比别人给你打针吃药来得快。

老师,如何看待婚姻?如何看待爱?

婚姻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通过历史脉络,你会发现,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生产关系会得到更大的自由,而作为社会关系的婚姻制度会自然越来越“松散”。千年之后,婚姻制度都是可能被取消的。就像现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多国家取消了户籍制度是一样的。但爱和爱情是永远都会存在的。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要敢于去爱,而不是敢于去走进婚姻。婚姻不等同于爱。所以我羡慕两个互相热恋的人,两个结了婚还彼此爱慕的人,但不羡慕为了婚姻而走进婚姻的人。


“如何看待爱”和“爱是什么”确实是两个问题。有两种回答方式,都不算复杂。自证者不需要自证,即爱是爱。但问题是“爱是什么?”这个就需要回答,首先你要清楚爱是伦理问题,伦理问题没有逻辑可言。所谓的逻辑也是道德逻辑,道德逻辑不是真理逻辑。但“爱是什么?”关乎人,潜台词是在问:“人的爱是什么?人与人之间的爱是什么?”还可以继续往后推这个概念,就是海德格尔说的“全体”的概念。海德格尔这样处理,必然陷入非理性主义。所以我的回答是从人的定义着手即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是复杂的。因此爱是什么的答案如下:爱是人。或者表述为:“爱是人,人的正念意识。”如何理解这句话,很简单,爱是一种意识,它本征的是人的意识,所以爱是人,是人的一切。如果你还不理解,那你自己反思,或者把整本书读一遍就懂了。

再强调一点,爱是伦理问题,没有逻辑可言,所以维特根斯坦认为爱是什么无法回答,我们需要对“爱是什么”这个问题保持沉默。但我还是回答了,我回答了,不证明这个是逻辑的答案,懂了吗?这个答案是“哲学” 的答案。和诗词“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以身相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句子表达的概念是一样的。


老师,我失恋了,茶饭不进,不想活了怎么办?你说爱是人,是人的一切,可我的“一切”现在没有了,我该怎么办啊?

我最怕这类读者,识字识了半个,读死书,不变通。辩证法思维要始终贯穿在你的思考中,懂吗?不能只看“矛”,不看“盾”,要看到“矛盾”。爱是人,不爱也是人;爱是人的一切,不爱也是人的一切,所以说“爱”没有逻辑可言。而刚开始去爱的人,总想着我爱她,我为她做了那么多,她也应该爱我。这是可笑的,懂吗?不要奢求你爱她,她就必须爱你。你怎么爱上她的,她就可能怎么爱上别人,懂吗?你怎么爱上她的,你就会怎么爱上另一个女孩,这种情况叫“出轨”,是失恋没有什么区别。

失恋了很正常,各种不适,是因为失去她,打乱了生活节奏和思维节奏,也就是说你需要建立新的或者适应新的“熵能量”状态了。如果你觉得是生活更加混乱了,那就做一些抵抗“熵增”的事情。就是我在回答如何看待孤独中所说的那样。


老师,时间是什么,存在吗?

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很多人以为时间是主观的,但其实不是主观的,时间确实存在。时间和空间,物质是一体的,也就是时间具有物质属性,所以存在是必然的。至于怎么存在着,就应该用物理知识来回答,而不用哲学或者主观臆想来回答。我在科普《变化》中给出的答案是:时间是物质在引力场中的位置以及运动速度的应变度量过程;它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

通俗点,就是建议大家珍惜当下,珍惜此刻此时。

老师,我得了绝症该怎么办?我家人得了绝症该怎么办?

首先你要明白,在你不相信自己的情况下,你相信谁都是可怕的。这个问题,我问过两个护士,一个医生,他们的回答就是我的回答。他们说:“确定是绝症吗?如果确定是,就不治了。回家,该吃吃该喝喝,快乐一天是一天,活一天是一天。”


老师,人生短短百年,做善良的人和恶人有区别吗?

首先善恶和爱是一样的伦理问题,伦理问题没有逻辑答案,本来是需要沉默的。而且善恶也不是人的本质。但善恶【这种意识】影响了人的本质的形成。【即社会关系】。所以善恶的区别,也只能从道道德伦理关系角度去区别了。人类文明普适的价值观是什么,人就应该向那个价值观靠近。得道者多众,失道者寡助。爱和善是文明的方向,恨和恶是文明的反方向,所以答案就清楚了。

而且大家要明白,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所以“不同”的意识会对自身产生不同的影响。你对别人善,其实是对自己善;你对别人恶,其实是对自己恶。佛是慈悲的,得道的高僧能修出舍利子,而普通人却只能烧成一把灰,这个让我吃惊。也是让我重新审视意识的力量的原因。所以善的力量,积极的力量是值得学习的。反观恶,往往是吞噬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先天是恶或者善,因为善恶不是人的本质。上面还回答过绝症的问题,写到这里再补充一点,积极的意识能量对人的身体影响是积极的,是健康的;相反恶的意识,悲痛绝望的意识,对身体的影响是不健康的。有很多人得了绝症,但心态好,活下来的案例,你可以自己去搜。而且也有很多心态不好,一夜白头,被人活活气死的案例,你也可以自己去搜。


老师,人为什么要结婚?

人为什么要结婚,是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从生理角度讲需要性,从社会角度讲需要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就目前而言“结婚”就是相当有代表的社会关系的制度。而且社会关系的意识包括了“爱”这个词,它是一个有序性,正能量的词,所以人就会顺从社会关系和自身需求而选择结婚。

老师,那找不到喜欢的人,还结婚吗?爱是一切,不爱也是一切。当婚姻成为一种主流社会关系制度的时候,环境会促使你向它靠拢或 者妥协。没有遇到喜欢的和爱的,还结婚吗?大胆去结吧,现在不喜欢,不代表将来不喜欢。现在喜欢的和爱的,不代表将来也喜欢。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修正的过程。


老师,孩子叛逆,不听话该怎么办?

叛逆——这也是意识的觉醒。孩子会随着成长不断加强自己是存在感,而且随着力量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身体魅力也更成熟,就会越想摆脱束缚,证明自己的存在,得到更多认同。所以你作为家长,要一直肯定他的存在,鼓励他的正确的追求。对于那些不正确的追求,及时呵斥,做出引导。同时家长要记住,不要以你的模型来打造孩子,他意识到自己是存在的,就遵从他自己选择。你只是带她来到了人间,引导她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其他的,就让她自己走。你不是保姆,不要事事都管。


老师,奋斗很多年了,感觉自己一无所有,很失败,怎么办?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人是逆熵存在的本征,你在对抗宇宙的寒冷,你在对抗自身的死亡,你本身是成功的。每个人就像一艘巨型飞船上的器件,没有每一个像你一样的存在,就没有这艘巨型飞船,也就是没有这个“时代”。很多时候,第一名只有一个,但你即使你是最后一名,你能活得比第一名都开心,你才是真成功了。

还记得前面说过的话吗,一个成功的人,首先是能控制自己行为和心理的人。你心理上感觉自己一无所有,就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现。你不相信自己,别人更不会相信你。我不建议你吹牛,不建议你搞面子工程,但如果吹牛和面子工程能让你自信,你多去做我也理解。就像很多人,穿一件好衣服就能开心好几天,开一辆豪车,就觉得成功了。觉得成功了,就自信了,自信了就会更加大胆而努力,良性循环是值得学习的。但过度膨胀,就会成为笑话,成为打击你的力量。

所以从相信自己开始,从小事做起,坚持去做,就是成功。人生重在体验过程,我们希望过程是快乐的。物质是意识的本源,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所以物质会影响意识是正常的,但意识也影响物质。作为能动性很强的人,要懂得用意识突破物质,因为物质和意识是一体的,可以相互转化。那些吃着粗茶淡饭的高僧,一坐就是一天,甚至好几天。我也很好奇,他们看到了什么,为何如此痴迷?那些执着艺术的人,一画就是一天,甚至持续每天都画,没有钱,却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人生首先是自己,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说你。再强调一遍,先自己相信自己!


当然有,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有外国人?”当然有了。换个角度想想,我们就是外星人!

那老师,为什么他们不和我们建交?

你怎么知道没有建交,现在没有不代表之前没有,之前没有,不代表之后不会有。如果真的没有,那就是他们把我们当作成了非洲草原上的狮子了。


老师,放纵自己,享受快乐不可以吗?

辩证的思维应该贯穿在你碰到所有问题上。人生短暂,开心快乐才能保持更健康。在快乐中学习和工作也更加有效率。所以享受快乐,追求自由应该值得被推崇。所以年轻人去喝酒,去蹦迪,去跳舞,去冒险……都是值得的。但沉迷其中,过度享乐,就不再是有益的。

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生命的过程是一个抵抗过程,是一个抗争过程,人类的发展就是证明,我们从荒蛮走到了现在的高楼大厦,靠的是什么?是生生不息地延续和奋斗。这些成就与每个在地球上存在过的个体息息相关。

每一种生产关系的系统,也都在“熵增”过程中,辩证地去看,并不是说每一种熵增都是不利的。因为只有系统不稳定,只有系统混乱的情况下,才更可能出现新思维,新势力,新创新。这就是为什么会有百家争鸣,文艺启蒙运动等等思潮;这也是为什么旧时代会更迭,是因为熵增达到一个顶点。即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达到顶点,不可调和,必须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

事事井然有序,当然是好的,但还应该放松一些,劳逸结合,这样才能保持你的思维的创造力和思考力,不然你会变得像机器一样。这也是你为什么羡慕孩子的原因,因为孩子始终以快乐为生活导向。但随着“熵增”,他也必须学会各种规则和秩序,这是人类文明的需要。


这个问题其实也回答了另一个大问题,就是别人经常问我:“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你信奉哪家?”

通过上面的回答,你应该明白,你需要哪家的内容,你就信奉哪一家。而不是拘泥于一家。时代在变,你自身的情况也在变,所以以变应变,方能持久。

老师,你说的这些我都懂,可是我做不到,该怎么办?

道理确实很多人都懂,我说的这些,我也不一定能做到。做不到就承认自己做不到,不用假装你能做得到。就是你要接受你,无论何时都是这样的。人生多一些样子,在年老时候会觉得很美。虽然当时很无奈,很绝望,很失落……


我害怕的东西挺多的,比如我曾经试着一个坐在家里,打开那些评分很高的恐怖片,我以为我能释然,不被看似虚幻的拍摄内容影响,但事实上我做不到。随着电影的播放,我有紧张,我有害怕……

我害怕的东西挺多的,比如贫穷,深渊,高崖……物质是意识的本源,所以用物质来给意识安全感,是有理论基础的。好在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一个一无所有的人,确实可以通过调整意识来让自己快乐。虽然在正常人眼中,可能会说:“这个是个傻子。”可是谁是傻子,还真不一定。

上学的时候读到屈原的故事,我很佩服屈原。现在也是,然而再读一次屈原与渔夫的对话,我却更佩服渔夫。你们也再读一遍吧。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g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yì 】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有恐惧也是一种体现存在的证明,你有恐惧说明你不是一块石头。我们要勇敢的理由,依然是我们不是一块石头。所以冲破恐惧的勇敢才更让人钦佩。冲破那些物质的羁绊,去展示你自己,不要恐惧,也不要畏惧。我终究还是看完了恐怖片,觉得拍得真好。

我们的父母一辈,大多数人也终究熬过了贫穷。而且他们说,那时候穷,也并不觉得可怕。饿肚子确实难受,确实要命,但没有因此放弃生命。我的奶奶讲过,那时候好多人脸色是青色的,撩起衣服肚皮都是青色的,就是各种树叶草木吃的。理解生命的方式,确实是要在当下理解。但如果你能从过去看到现在,你就得到了另一种力量。


老师,我绝望了,看不到一点希望,想结束生命,以摆脱痛苦,该怎么办?

其实上面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讲,存在是绝对,活着也是绝对的。就是说活着本身就是希望。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不值得怀疑。只值得去证明,但这个证明又没有逻辑可言。

在反围剿过程中,毛主席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失地存人,人地皆得。”所以一路退到陕北,从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好死不如赖活。”话糙理不糙。已经绝望,已经触到谷底了,还怕什么呢?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刻就是你绝望的时候。只要不死,你就是伟大的!活下去,像小草一样,接受秋霜和冬雪,到了春天还有破土而出的勇气。

老师,人死后就是一堆枯骨,奋斗有意义吗?

人是活在当下的,不是活在未来的!今天你得吃饭啊。而每一天的奋斗,才能将你带向更好的未来。

当然相信,缘分本来就包含在所有相遇的逻辑之中。

老师,人的命运是固定的吗?

规律是存在的,但相信规律不代表向命运妥协,反而是利用规律,更好的服务自己。这就是为什么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人是人,这种属性无法改变。石头是石头,这种属性也无法改变。但人和石头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命运轨迹不是固定的。善于改变命运的人,一定是借势翱翔的人。因为在熵增过程中,规律也是抵抗熵增的一种机制。有人这时候会说,那就是“熵增定理”自己也抵抗住自己,没错,可以这样理解。

人的命运也是这样,我们是自己与自己的命运抗争,自己与宇宙规律抗争。确实有人类无法抗争的因素,比如自然灾害,自然老死等,是因为我们也是这“规律”中的一份子,遵从规律,是遵从自然。所以如果说人生有命运,我们就是命运。


老师,我还想问什么事情是最美好的?

看云海翻滚,看落日余晖,听蛙声一片,与你爱的人迎风而立……这些都是最美好的事情。写这篇文章,我也觉得是美好的。

别问了,其实上面的很多答案都不是唯一的答案。我只是一种参考,我希望你能比我想得更完善,比我回答的更接近真理,更让人觉得有力量。你做你自己的老师吧,多笑,但遇到困难和挫折,也可以哭……


独立学者,作家,艺术家灵遁者哲学作品《重构世界》第九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吸毒史的人能找到正式工作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