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落户政策

  11月29日,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官方微信发布《通告》表示,决定开放第二批2021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落户受理工作,并试点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上海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的政策。

  这意味着,在沪高校应届研究生在上海6区实现就业,就能够直接落户上海。

  尽管相关细则还未出台,但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全网热议。

  去年,上海已经开放本地高校应届985学生的落户,今年又开放本地高校应届研究生在自贸区、“五大新城”直接落户。

  落户政策一再松动,上海要全面开放户籍了吗?

  从上海此次已经透露的落户政策看,高学历依然是落户的重要条件。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落户的学历条件,需要是本地的应届研究生学历。

  北京大学区域经济学教授李国平认为,上海之所以制定重要的直接落户条件,意在吸引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除了严控人口的北京和上海,越来越多城市加入“抢人大战”,给予新落户的高学历人才补助。

  不仅如此,不少省会城市为了争抢人口,越来越多推出“零门槛”落户。

  2020年以来,南昌、石家庄、昆明等省会城市推出“零门槛”落户。2021年9月,武汉推出男性不满45周岁、女性不满35周岁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在新城区、功能区就业创业并缴纳本市养老保险或创业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即可落户。这样的政策逼近“零门槛”落户。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肖金成认为,人口集聚是城市活力的重要表现,高素质年轻人口,对一个城市的发展非常重要。

  “人才到哪里都是人才,如果一个地区户籍政策过于严格,人才自然就会选择其他地方。”肖金成表示。

  相比而言,另外两个一线城市广州和深圳,户籍政策一直相对宽松。

  事实上,此次政策之前,上海的户籍政策已经开始部分松动。

  继此前对清北两校毕业生抛出橄榄枝后,2020年上海对本地的上海交大、复旦、同济、华东师大4所985高校的毕业生也友善招手。

  2020年9月,上海发布的《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将之前“以清北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可直接落户”的政策,范围扩大至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这代表着,上述四所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直接落户。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学教授张可云认为,上海重点发展一批产业,需要对口人才,在户籍上更需对相关产业人才倾斜。张可云认为,除了依据学历制定落户政策,相关细则还应综合考虑产业需求。“比如要发展芯片产业,需要吸引技工,但是一线技工可能未必有符合要求的学历。”

  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也被认为是上海落户政策松动的原因之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数据显示,上海65岁及以上人口为404.9万人,占16.3%,比2010年提高6.2个百分点。

  “控制人口靠堵不可行”

  多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都表示,未来,超大城市逐步放开控制人口的政策,可能成为趋势。

  2018年上海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将控制在2500万左右。

  与上海类似的北京,2017年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常住人口总量长期控制在2300万。

  超大城市严控常住人口规模,曾引发学界不少质疑。

  肖金成直言,超大城市严控人口,这个办法实际上并不好,不符合这个人才流动的基本原则,靠户籍也控制不住人口的流动。

  而超大城市严控人口的重要依据,就是防止“大城市病”问题。

  经济学者任泽平曾撰文指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约束均不是严控人口规模的理由。因不尊重人口集聚客观规律所造成的城市规划不足,才是导致“大城市病”的关键。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的研究也表明,城市拥堵并不一定和人多有很强的关系,中国最拥堵的城市济南、哈尔滨等均不是人口最多的城市。

  另外,在一定情况下,人口密度高反而会缓解交通拥堵的状况。

  根据INRIX发布的2017 Global Traffic Scorecard报告(不含中日韩城市),洛杉矶为全球最堵城市,而非人口规模更大的纽约;莫斯科人口规模虽不及全球前十,但拥堵程度位居第二;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人口不到1000万,但拥堵程度位居全球第六。

  事实上,如果按照2035年将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500万这个目标,上海的成绩并不理想。

  “七普”数据显示,截至到2020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487万。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150万人。

  肖金成认为,控制人口靠堵的办法不可行,不但无法限制人口集聚,还会吓走人才。

  “逐步放开依靠户籍等行政手段控制人口,用经济手段、市场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调节才更可取。现在上海放松户籍的策略,开了个好头,但力度还远远不够。”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表示。

  “五大新城”不做睡城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上海落户政策另外一个重点关注的区域,是“五大新城”。最新公告显示,在上海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上海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的政策。

  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是离上海中心城区较远的5个区,它们共同构成“五大新城”。

  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曾表示,上海提出建设5个新城,重点解决的是两个结构性问题,即市中心负载过高与全市资源承载能力过低的问题和上海承担多个使命的城市功能与存量空间密度较高的问题。

  王高翔认为,虽然上海市总体人口密度并不算高,仅相当于巴黎和伦敦的60%,但是其内部存在着结构性问题,即中心城区密度偏高,外围城区承载能力偏低。

  据统计,上海全市的人口密度为3823人/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则高达2万人/平方公里,是外围城区的20~30倍。

  此前,国内不少城市的卫星城、郊区新城,沦为主城区的睡城,职住分离严重,常住人口工作与生活严重割裂。

  在宣布建立“五大新城”时,上海市长龚正曾介绍说,新城定位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陆铭此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分析,上海的五大新城定位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独立”是指经济独立的城市,与郊区有很大的区别,“综合性”是指产业和居住并存。城市有综合性功能配套,将工作与居住连为一体,解决职住分离。

  李国平表示,从城市规划角度看,目前上海将人口向自贸区以及“五大新城”疏解,是对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一种尝试。他说,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过密一直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毕竟中心城市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多中心,组团化应该是未来超大城市发展的方向。

  另外,李国平还认为,未来超大城市引导人口流向城市卫星城、新区,并在当地就业,或将成为一个趋势。“既可以解决职住平衡问题,又能缓解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压力。”李国平说。

  但是与老城区相比,上海新城区在教育医疗等需要时间积淀的地方,无疑存在短板。牛凤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北京、上海内城区之所以户籍含金量高,在于捆绑了过多公共服务资源。“五大新城快速发展,要加速公共资源的配置”,牛凤瑞说。

}

上海居转户落户政策2022年最新规定:分享2022年上海居住证转户口的要求及流程和时间节点,望大家落户上海顺利。

有很多人居转户落户的朋友咨询老师,2022 年上海居转户流程是怎么样的,每个落户各阶段需要多少时间?上海居转户初审要多长时间?上海居转户审核通过进入公示要多长时间?最快的多快,最慢的要多长时间。今天老师给朋友们分享下2022居转户每个阶段需要做什么以及时间多长。

1、积累条件,符合资格

以上海居转户常见 3 种落户方式有:

1、7 年居住证+7 年上海个税和社保

a、居住证、个税、社保≥84 个月

b、前 4 年个税、社保>1 倍基数

c、后三年,近 48 个月内 36 个月的个税和社保≥2 倍社保基数

2、7 年居住证+7 年上海纳税+中级职称

a、居住证、个税、社保≥84 个月

b、前 4 年个税、社保>1 倍基数

接着能查询到【审核通过,等待公示】的字样。之后下载随申办市民云 APP,点击到【进度】界面中也能实时查到【办结/审查与决定通过】

第二、审核老师点击公示依旧使用法人一证通(Ukey)登录自助经办系统里查询可以看到【公示中】的字样。

而在上海人社 APP 中查询【公示中】的字样需要到当日晚上 10 点后才能显示。

第三、人社局官网公布公示名单在前两步完成后,人社局官网顶部会滚动“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公示名单”的字样标题,直接点击进入就能看到整个公示名单

在公示阶段结束后差不多等待 3-5 天,派出所收到落户批件后就可以着手落户手续的办理了。该阶段主要到落户所在街道的派出所开具准迁证、会原籍派出所开具迁移证、到落户派出所领取新户口本、办理新身份证。

最快的能在两天内办理完,第一天上午就开好准迁证,第二天上午开好迁移证,当日下午就能拿到新户口本。

6、落户后一些手续办理

拿到新户口本和身份证,整个落户已经算是结束了,其实后面还有一些常用的信息需要变更。例如,领取劳动手册、换社保科、用工属性变更、社保属性变更、护照、驾照等一系列证件。

需要注意的是,前四项内容是必须重新办的,另外的护照、驾照可以等有效期过了后再去更换也不受影响。

刚刚老师说到的每个申请阶段周期时间,是按照申请材料完全符合条件、无需补充材料预估的,但是像资料被退回来,需要提供资料或者提供情况说明的那肯定会多耽误一些时间的。

甚至很多本身就不符合申请条件的情况、材料被退回的情况不在我们所说的时间内,往往有些申请人倍退回材料后,需要花费两三年才能再次提交,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所以前期准备资料阶段非常重要,如果不具备条件,不建议先试试水申报。

最后我们可以算一下,在所有内容都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申请阶段从网上申请预审到全部完成拿到新户口本,需要 4-6 个月左右。尤其今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下发了《2022 年上海市全面深化“一网通办”改革工作要点》(沪府办发〔2022〕1 号)文件后明确要求提升服务体验和效率,所以正常来看,居转户整个流程会进一步提升。

在看到这个,老师相信很多人会感叹一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就差资格了,老师建议具备条件的可以准备申报起来,不具备的条件可以对照下政策开始规划起来。

以上就是上海居转户落户政策2022最新要求流程和时间节点!如果身边有想落户上海落户的朋友,麻烦分享一下,老师十分感谢,多多支持!

}

   不约而同!这两天,上海、杭州都进一步放宽了人才落户政策。

  6月28日,上海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称:沪各研究所、各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应届硕士毕业生,符合当年度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办法规定的基本条件即可落户。

  消息一传出,瞬间刷爆了朋友圈。

  如果简化一下,会发现此次的上海落户新政,就是三句话:

  “双一流”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可以直接落户在上海,不分专业,不用积分。

  在上海的研究所、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也可以直接落户。

  上海本地的双一流大学本科的毕业生,只要他们符合相应条件,比如说在五个新城、南北地区重点转型地区的用人单位工作等,也可直接落户。

  一个落户政策,为啥引起关注呢?

  两个原因:一是以往如果想在上海落户,难度非常大,这次和之前形成鲜明对比;二是上海出台这个政策时机比较特别,因为这段时间,正好高考成绩出来,考生们正在填报志愿。

  对上海的落户政策,我们不妨来作个回顾。

  先从最初谈起,刚开始时上海市有关部门每年都会发布新的落户申请办法以及打分标准。

  2018年起,北大、清华应届本科毕业生可直接落户。

  2020年起,继续放宽,主要两部分:一是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可直接落户;二是应届博士毕业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可直接落户。

  2021年,再次放宽:试点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上海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是它们: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将培育成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所以,从中可以看出:上海落户政策的放宽程度,是一次比一次大。

  6月29日,杭州市政府网站发布《全日制本科和硕士学历人才落户政策》,对全日制本科和硕士学历人才落户政策进行调整,最主要的一点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硕士研究生、2017年后录取的符合条件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两年内可“先落户后就业”。

  去年10月,杭州曾对落户政策进行过调整,当时规定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以上学历者,本科45周岁以下,硕士50周岁以下,在市区落实工作单位并由单位正常缴纳社保的可以落户市区;全日制普通高校博士研究生学历者,55周岁以下的可享受“先落户后就业”。

  所以这次也放宽了。

  长三角的两座重要城市,不约而同,一前一后,在两天内放宽人才落户政策,从中能看出些什么来呢?

  首先,当然是对人才的重视。

  近期召开的上海市党代会报告中称“人才是上海最核心的资源”,提出要持续释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强烈信号,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在人才强国雁阵格局中发挥“头雁效应”。

  上海市放宽人才落户政策,显然正好与之一脉相承。

  杭州市也提出全面实施人才新政,高水平建设人才高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加大用人主体评价自主权,深入实施“鲲鹏行动”“西湖明珠工程”等重点人才计划,加快集聚百名全球顶尖人才、千名领军人才、百万大学生在杭创新创业,形成全谱系全链条的人才雁阵,不断提高人才工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贡献度。

  还可以把视野放得更广一点。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人才政策,往往和它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近年来,上海市不断地放宽落户限制,显然能通过引进年轻大学生和高层次人才,推动城市产业升级,释放新动能;同时也服务构建城市副中心,改变城市发展格局。

  而杭州近期也提出要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以省会强带动全省强。打造服务全省的科创高地、人才高地,形成人才集聚在杭州、创新策源为全省的生动局面。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长三角这两个重要城市相继出台人才落户新政,这既意味着出于对高质量发展的渴求,今后城市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将愈加激烈,同时对城市管理者来说,也意味着要采取很多相应的配套措施,提升治理水平、服务质量,来保持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新技术企业员工落户上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