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农村户口变城市户口?

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文件明确,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政策释放了哪些利好?城市公共服务如何更完善?大中小城市能否协调发展?相关负责人做出了解答。

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务》)。

该文件明确,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根据这份文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城市政府要探索采取差别化精准化落户政策,积极推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落户。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

放开落户限制会助推楼市上涨吗?

69个城市取消或放宽落户限制,强化城市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协同

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根据《重点任务》,今年放开落户限制的城市都有哪些?

根据住建部发布的《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7年底,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至500万的有69个城市,其中西安、沈阳、哈尔滨、昆明、郑州、杭州、济南、青岛、大连、长春等10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300万,属于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的城市。

满足“全面取消落户限制”的城市则有59个,包括长沙、洛阳、苏州、无锡、扬州、合肥、宁波、福州、厦门、南宁等城市。

对比《2018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可以发现,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正在加大,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放宽了。去年,政策还要求“大城市对参加城镇社保年限的要求不得超过5年,其中Ⅱ型大城市不得实行积分落户,有条件城市要进一步降低社保年限要求;Ⅰ型大城市中实行积分落户的要大幅提高社保和居住年限的权重,鼓励取消年度落户数量限制。”今年,如果想落户Ⅱ型大城市,即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已经不需要满足社保年限要求了,落户限制全面取消。

实际上,早在国家政策出台前,一些大城市就已经悄然放松了落户限制。

3月,石家庄出台政策,全面放开城区落户限制,申请者只需拿着身份证、户口簿就可以向落户地派出所申请落户,配偶、子女、父母户口也可一并随迁。

4月初,杭州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稳企业稳增长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政策举措的通知》,也将杭州落户要求从此前的“45周岁以下本科人才及35周岁以下专科人才,在杭州居住满一年及以上,并连续缴纳一年以上社保”降为“全日制大学专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州工作并缴纳社保的,可直接落户”。

那么落户限制取消了,房价会不会跟着出现大涨?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2019年至今,发布各种人才引进与落户政策的城市已超过50个。除京沪两地,全国大部分城市落户难度已经不大,放开落户政策有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平等获得城市公共资源,也使房地产市场有了稳定的市场需求。

“人才政策变相降低了限购门槛,会带来房价上涨的预期。”张大伟说,过去两年部分二线城市房价上涨与人才政策力度空前有较大关系,但从长远发展看,人才对城市的核心作用是推动产业,而不是房地产,因此人才政策不应成为房地产调控的窗口。

对此,此次政策也提出,“健全都市圈商品房供应体系,强化城市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协同。”可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仍是长期定位,调控原则依然是因城施策、分类指导。

放开落户政策后,城市公共服务咋享受?

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扩大公租房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

《重点任务》提出,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毕业生、城市间转移就业人员,推动未落户城镇的常住人口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今年确保有意愿的未落户常住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证,鼓励各地区逐步扩大居住证附加的公共服务和便利项目。

看教育,2019年底,我国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将达到基本办学条件“20条底线”要求,在随迁子女较多的城市,将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

看社保,今年全面推进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提高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线上结算率,推进远程医疗和社区医院高质量发展。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扩面,指导各地区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看住房,今年要持续深化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扩大公租房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向常住人口覆盖范围。

看就业,今年要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扩面提质。城市政府要向已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但未落户的农村贫困人口,优先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等基本公共服务,并加大与农村贫困人口较多地区的劳务对接力度。

“对于暂时不能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要确保其全部持有居住证,以此为载体提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并鼓励各地区逐步扩大居住证的含金量。聚焦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民生重点,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也能实现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发改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说。

根据《重点任务》,今年还将深化“人地钱挂钩”等配套政策。在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时,更多考虑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2019年继续安排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支持落户较多地区。在安排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时,进一步增加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的权重,探索落户城镇的农村贫困人口在原籍宅基地复垦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由输入地使用。完善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吸纳贫困人口较多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补助机制。

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那么这些现代化都市圈谁来建?《重点任务》指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都市圈建设与运营。在符合土地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都市圈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地区调剂。

大城市更吸引人了,中小城市和农村怎么办?

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增强乡村教师、基层医务人员岗位吸引力

《重点任务》明确指出,要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在大中小城市发展的优先序上,要特别注重不同规模层级城市的协调发展,偏重哪一个都不行,尤其是不能把眼睛只盯在大城市,要更多关注中小城市的发展。”发改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超特大城市不能再继续“摊大饼”。超大特大城市要立足城市功能定位、防止无序蔓延,合理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推动产业和人口向一小时交通圈地区扩散。

大城市重在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要素集聚、高端服务和科技创新能力,发挥规模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

中小城市发展要分类施策:潜力型中小城市要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公共服务品质,促进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稳步增设一批中小城市,落实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设市。

同时,调整优化教育医疗资源布局,新设立和搬迁转移职业院校原则上优先布局在中小城市,将更多三级医院布局在中小城市,支持大城市知名三级医院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大城市知名中小学对中小城市学校进行对口帮扶支教。

小城镇要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提高服务镇区居民和周边农村的能力。

城市协同发展的同时,如何缩小城乡差距?

看硬件,《重点任务》提出,统筹布局道路、供水、供电、信息、物流等设施,2019年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

看软件,今年将鼓励省级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通过稳步提高待遇等措施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增加基层医务人员岗位吸引力,鼓励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县域医共体,鼓励城市大医院与县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机制。(记者 陆娅楠)

}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 题:农村户口“含金量”上涨 有地方现“逆城镇化”--部分中小城市农民进城落户调查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当前,江苏、安徽两省以及全国135个城市(镇)正在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

  “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赴安徽、四川、湖北等地调查发现,多数试点中小城市已经全面放开农民进城落户,但在“零门槛”前农民落户意愿普遍不高,有县城2015年农转非仅200多人。随着农村户口“含金量”逐渐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愿意在城市买房、工作、生活,但选择把户口留在农村。

  试点城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普遍低于预期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未来五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需提高5.1个百分点。据了解,目前,不少参与试点的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已经降低到只要求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包括租赁),农民进城落户几乎是“零门槛”。但是,记者近日在多地调查发现,不少参与试点的中小城市户籍城镇化率远远低于预期目标。

  在省级试点安徽,16个地级市的进城落户门槛目前基本全部放开。户籍人口1000多万人的阜阳市,放开户口一年来,市区落户人口6088人;户籍人口600多万人的宿州市,放开户口半年来,市区落户人口2927人;户籍人口380余万人的芜湖市,今年一季度全市办理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人数仅为1067人,且其中有1000人为招生落户。在农业人口达150多万人的霍邱县,2015年全县农业户口迁入城关镇落户的仅273人。

  安徽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试点推行一年多的实践看,目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较为缓慢。要达到2020年35%的目标,全省每年需转户100万人左右,但目前进度低于预期。

  当前,农民进城落户意愿低在各地是一个普遍现象。湖北一地级市去年放开城区落户政策,同期共有10万农民工回流的背景下,农民工城区落户人数只有5700多人。四川省阆中市是全国新型城镇化第一批试点,2015年农转非人口3185人。阆中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办公室副主任董小伟说,试点原计划每年有2万人进城落户,现在远远低于预期。

  户口红利“三十年河东转河西”,有人想迁回农村

  记者调查发现,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缓慢的背后,存在一定的“逆城镇化”现象:

  --大多数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不再迁户口了。从2003年以后,大中专院校学生入学后是否转移户口,可根据本人意愿决定。目前,不少地方的农村学生考上大学后,不再把户口迁往就学所在地城市。

  据了解,2015年阆中市高考,仅本科上线人数已达1763人。与之相比,阆中市公安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农村大学生考上大学后,把户口迁往就学地城市的只有21人,这其中多数是迁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阆中市公安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李玮介绍,目前,除非考上重点大学有望落户大城市的,多数农村大学生都不会把户口从农村迁出。

  --在城市购房、工作、生活,具备落户条件却不迁户口。目前,一部分常年生活在城市的农村户口人员,已经完全具备落户城市的条件,但是选择把户口留在农村。

  湖北宜城市郑集镇蒋湾村村民童红丹和丈夫,去年从浙江回到县城的水晶厂打工。尽管宜城市已全面放开城区落户门槛,但在外务工10多年的童红丹和老公的户口一直留在农村老家,不愿迁进城。童红丹说,她和丈夫在宜城买了房,孩子能上城区公办学校,户口进不进城,对生活都没有改变,“但保留农民身份,万一今后没有工作,还能回村里种地养活自己”。

  为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霍邱县于2015年9月出台政策,规定凡在县城规划区内首次购买商品房,给予每平方米200元的购房补贴,农村户口居民可自愿选择办理户籍迁移。记者在霍邱县政务服务大厅看到,前来申请购房补贴的人数量众多,但多位农村户籍群众表示,他们虽然在县城买了房子,并不会把户口迁到城里。

  --不少城市户口的人想把户口迁回农村。李玮介绍,虽然政策禁止城市户口迁往农村,但是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人打电话询问怎样把城市户口转成农村户口。

  霍邱县城关镇城南村党支部书记王绪忠介绍,对比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可以说“三十年河东转河西”。以前城镇户口好,上学、当兵退伍安置都有优势,老百姓想方设法把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现在,一些过去转成小城镇户口的、考上大学迁出户口的经常来找我,想把户口迁到我们村,但政策不允许。

  霍邱县居民卞自胜说:“我原来是农村户口,1992年父母花了4000块钱,给我买了一个城镇户口,目的是为了让我能进城上学,那时候农村户口上不了县城的学校。现在我后悔了,既没有承包地也没有宅基地。”

  农村户口“含金量”上涨,吸引农民自愿落户城市需盘活土地

  湖北宜城市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当地70%农民有迁到城市居住的意愿,但不愿意迁入户口。记者调查发现,农民进城但不愿放弃农村户口的背后,是农村户口“含金量”明显上涨。

  董小伟最近对当地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作了详细对比,发现在与户口相关联的12项权益中,就业、养老保险、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等5项城乡基本无政策差别;土地权益、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村五保、扶贫等5项是农村户口独有;只有低保城市补助标准比农村每月高40元,公租房、廉租房为城市户口独有的。

  董小伟说:“近年来,附着在农业户口上的优惠政策持续不断出台,大大增加了农业户口的吸引力。农民愿意在城市工作生活,但不愿意迁户口,是算了一笔利益账后的理性选择。”

  多位基层干部、专家认为,要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的意愿,真正推进人的城镇化,关键要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让农民和土地“解绑”。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王守智等专家表示,目前除常规征地拆迁获取补偿退出,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三权”如何主动退出缺乏制度安排,农村资产的财产性价值无法实现,导致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宁可土地撂荒、农房空置,也不愿从农村迁出户口。

  董小伟算了一笔账,总体来说,土地是农民的根本保障,房屋是农民的主要财产。在阆中当地,人均土地权益3万多元,如果不能通过正规渠道将其变成财产性收入,农民不会退出农村户口。

  目前,如何让农民与土地“解绑”,中央和各地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展开多项探索。重庆市推行“地票”制度,引导农民自愿将闲置、废弃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形成的指标在保障农村自身发展后,节余部分以“地票”方式在市场上公开交易;湖北宜城市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对农民多占的面积实施退出有偿奖励办法,一年来已有68户自愿退出。

  多位专家、基层干部建议,一方面要总结完善各地探索的经验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加快顶层设计,从理论和实践中创新突破,使农民真正从土地中退出来,自愿进城落户。(记者秦交锋、徐海涛、许茹、李劲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户口迁到城市户口性质变了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