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水果今年种明年结果好养活?

关于推介发布2019年兴宁市农业

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局下属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优质绿色高效农业,引导农民科学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根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推介发布2019年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通知》(粤农农办[2019]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确定我市3个主导产业、29个主导品种和12个主推技术,现予以推介发布。请各镇(街道办)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进行推广和应用。

附件:2019年兴宁市农业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根据我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遴选水稻、柚果、茶叶三个主导产业。

一、主导品种(29个)

(一)水稻品种(11个)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五丰A/广恢615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9天,与对照种粤香占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强,后期熟色好。科高98.6~102.1厘米,亩有效穗17.7~18.1万,穗长21.4~21.7厘米,每穗总粒数157~168粒,结实率80.3%~85.0%,千粒重22.2~22.9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51.1%~68.7%,垩白粒率58%~63%,垩白度21.3%~23.5%,直链淀粉12.1%~13.0%,胶稠度86~90毫米,长宽比2.8~2.9,食味品质分75~77。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2.86%~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1.25%~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4~2.5级(单点最高4.0级)、穗瘟1.8~4.0级(单点最高7.0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0、2011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47.22公斤和543.42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分别增产14.79%和18.78%,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8.19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9.24%。日产量3.47~4.21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冬春季制种,父、母本播差期约7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五丰优615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粤香占相当。丰产性突出,米质未达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3~115天,与对照种粳籼89相当。植株较高,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科高108.1~111.7厘米,亩有效穗18.3~19.2万,穗长22.5~23.0厘米,每穗总粒数130~132粒,结实率80.9%~81.7%,千粒重24.4~24.7克。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7.5%~68.4%,垩白粒率15%~18%,垩白度3.6%~6.3%,直链淀粉15.0%~23.7%,胶稠度44~83毫米,长宽比3.6~3.9,食味品质分79~80。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4.12%~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100%和88.89%~100%,病圃鉴定叶瘟1.75~2.3级、穗瘟2.0级;中感白叶枯病(Ⅳ型菌3~5级,Ⅴ型5~7级)。

产量表现:2009、2010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4.59公斤和442.82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14.32%和10.99%,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0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9.26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3.65%。日产量3.85~4.0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冬春季制种,第一、第二期父本分别比母本早播16天和9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广8优216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粳籼89相当。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作单季稻种植(广东省第四十一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议同意扩大适宜种植区域品种目录)。

3、深两优870:粤审稻2014037(广东省农业厅公告2014年第9号)

选育单位:广东兆华种业有限公司、深圳市兆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7天,与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弱,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后期熟色好。科高96.0~97.6厘米,亩有效穗15.0~16.4万,穗长23.5~24.3厘米,每穗总粒数149~152粒,结实率83.0%~84.2%,千粒重26.2~26.7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和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1.4%~68.5%,垩白粒率12%~15%,垩白度1.2%~1.6%,直链淀粉13.7%~15.4%,胶稠度60~68毫米,长宽比3.2~3.3,食味品质76~80分。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3.5%~95.7%,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3.8%~95.8%和92.3%~94.7%,病圃鉴定叶瘟1.6~2.3级、穗瘟3.0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7级,Ⅴ型7级)。

产量表现:2012、2013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96.67公斤和446.63公斤,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分别增产9.9%和8.19%,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3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0.08公斤,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增产0.61%。日产量3.82~4.2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密植,早施重施分蘖肥,增加有效分蘖数;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深两优870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相当。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和省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我省粤北稻作区作单季稻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4、裕优9822:粤审稻2015042(广东省农业厅公告2015年第14号)

育种者:广东恒昊农业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9~111天,与对照种深优97125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抗倒力均为中强,耐寒性中强(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强)。科高103.6~108.6厘米,亩有效穗17.2~19.6万,穗长21.9~23.1厘米,每穗总粒数152~159粒,结实率75.4%~76.0%,千粒重24.1~24.9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40.1%~45.3%,垩白粒率20%~25%,垩白度4.0%~4.5%,直链淀粉13.4%~14.8%,胶稠度63~78毫米,长宽比3.2~3.4,食味品质分79~82。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0.91%~93.5%,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4.21%~93.8%和92.3%~100%,病圃鉴定叶瘟2.0~2.3级、穗瘟2.5~4.6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3~7级,Ⅴ型5级)。

产量表现:2013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54.93公斤,比对照种深优97125增产6.53%,增产达显著水平;2014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506.83公斤,比对照种深优97125增产3.04%,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4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7.00公斤,比深优97125增产0.55%。日产量4.10~4.6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裕优9822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深优97125相当。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适宜我省各地早、晚造种植(广东省第四十八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议同意扩大适宜种植区域品种目录)。

5、五优1179:粤审稻2015014(广东省农业厅公告2015年第3号)

育种者: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五丰A×航恢1179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3~124天,比对照种华优665长2~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103.4~103.7厘米,亩有效穗16.8~17.8万,穗长21.9~22.0厘米,每穗总粒数157~162粒,结实率79.4%,千粒重23.5~23.7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28.3%~32.4%,垩白粒率11%~13%,垩白度2.3%~3.4%,直链淀粉13.6%~15.6%,胶稠度80~90毫米,长宽比2.7~2.8,食味品质分76~78。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1.18%~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4.21%~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2.0~2.5级、穗瘟3.0~3.5级;高感白叶枯病(IV型菌5~9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3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77.19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5.32%,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4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512.03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5.00%,增产达显著水平。2014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4.35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9.60%。日产量3.85~4.1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以提高结实率;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五优1179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华优665长2~3天。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适宜我省各地早、晚造种植(广东省第四十六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议同意扩大适宜种植区域品种目录)。

6、广8优165:粤审稻2013042(广东省农业厅公告2013年第7号)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9~120天,比对照种博优998长3天,与对照种博Ⅲ优273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穗大粒多,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孕穗期、开花期均为中)。科高96.0~101.5厘米,亩有效穗18.0~19.0万,穗长21.1~21.3厘米,每穗总粒数150~161粒,结实率82.8%~84.1%,千粒重21.4~21.6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67.3%~70.0%,垩白粒率18%~28%,垩白度1.8%~7.8%,直链淀粉13.3%,胶稠度68~72毫米,长宽比3.4~3.5,食味品质79~83分。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8.72%~96.6%,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66.67%~94.7%和89.47%~100%,病圃鉴定叶瘟2.5~4.3级、穗瘟3.5~6.5级;中感白叶枯病(Ⅳ型菌3~5级,Ⅴ型7级)。

产量表现:2011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71.25公斤,比对照种博优998增产8.82%,增产极显著;2012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为483.33公斤,比对照种博Ⅲ优273增产3.34%,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2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7.32公斤,比对照种博Ⅲ优273增产3.77%。日产量3.93~4.0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冬春制种,第一期父本比母本早播9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广8优165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博优998长3天,与对照种博Ⅲ优273相当。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7、美香占2号感温型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2~113天,与粳籼89相当。株型好,生势强,谷粒较小,分蘖力较强,结实率较高,熟色好,后期中弱。株高90.5~96.6厘米,穗长20.6~21.2厘米,亩有效穗21.8~22.1万,每穗总粒数108~120粒,结实率83.9%~87.7%,千粒重18.1~18.5克。晚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外观品质为晚造特一级,有香味,整精米率63.7%~67%,垩白粒率8%~20%,垩白度0.8%~1.4%,直链淀粉含量15%~17.6%,胶稠度72~77毫米,理化分63分,食味品质分82分。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76.5%、77.8%、75.7%,病圃鉴定穗瘟6级,叶瘟4.67级;中感白叶枯病(5级)。美香占2号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早、晚造种植,但粤北稻作区根据生育期慎重选择使用,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8、软华优6100审定编号:粤审稻20180046申请者:广东华农大种业有限公司、育种者:广东华农大种业有限公司、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品种来源:G软华A×R6100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3天,比对照种深优97082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弱。科高105.6106.8厘米,亩有效穗17.217.6万,穗长22.122.3厘米,每穗总粒数142148粒,结实率82.4%85.1%,千粒重22.723.3克。2016年晚造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1级,整精米率60.8%,垩白粒率2%,垩白度0.4%,直链淀粉17.8%,胶稠度74毫米,长宽比3.4,食味品质分812017年晚造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81.5%,整精米率66.6%,垩白度2.4%,透明度1级,碱消值6.6级,胶稠度66毫米,直链淀粉15.6%,长宽比3.3。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5.0%79.31%,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61.53%71.43%100%,病圃鉴定叶瘟2.63.3级、穗瘟3.44.3级;中感白叶枯病(Ⅳ型菌35级,Ⅴ型7级)。

产量表现20162017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49.20公斤和468.33公斤,比对照种深优9708分别增产3.39%0.40%,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13公斤,比对照种深优9708增产6.59%。日产量3.984.1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软华优6100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深优970823天。产量与对照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1级,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中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9、五优155:审定编号:粤审稻2016006、育种者:广东恒昊农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五丰A×R155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19~120天,与对照种华优665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97.2~98.0厘米,亩有效穗17.2~19.0万,穗长21.0~22.1厘米,每穗总粒数144~154粒,结实率78.1%~83.2%,千粒重23.5~24.5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36.9%~56.5%,长宽比2.6~2.8,垩白粒率8%~18%,垩白度0.6%~3.6%,直链淀粉12.2%,胶稠度71~81毫米,食味品质分72~78。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7.06%,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5.45%~100%和92.31%~100%,病圃鉴定叶瘟1.8~2.3级、穗瘟3.5~4.0级;高感白叶枯病(IV型菌7~9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4、2015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96.12公斤和479.31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分别增产1.74%和1.78%,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5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12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0.80%。日产量4.03~4.1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五优155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华优665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10、恒丰优华占:编号:粤审稻2014033(广东省农业厅公告2014年第9号)、选育单位: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恒丰A×华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0~112天,与对照种深优97125相当;参加晚造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全生育期112天,与对照种深优97125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抗倒力较强,耐寒性中强(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强)。科高96.3~97.2厘米,亩有效穗17.5~17.7万,穗长21.9~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59~179粒,结实率77.1%~80.5%,千粒重23.4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和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55.3%~61.2%,垩白粒率5%~8%,垩白度0.8%~1.8%,直链淀粉14.6%~15.9%,胶稠度65~88毫米,长宽比3.4,食味品质79~84分。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6.8%~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100%和92.3%~100%,病圃鉴定叶瘟1.5~2.8级、穗瘟1.5~4.2级;高感白叶枯病(Ⅳ型菌5~9级,Ⅴ型7级)。

产量表现:2012、2013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15.19公斤和456.53公斤,比对照种深优97125分别增产17.04%和6.33%,2012年增产极显著,2013年增产达显著水平。2013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3.49公斤,比对照种深优97125增产5.53%。2013年晚造参加杂交稻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5.37公斤,比对照种深优97125增产8.82%。日产量4.15~4.6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恒丰优华占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深优97125相当。丰产性好,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和省标优质3级,中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11、恒丰优9802:审定编号:粤审稻2015039、育种者: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恒丰A×粤恢9802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0天,与对照种深优97125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100.9~107.3厘米,亩有效穗17.5~19.7万,穗长23.4~23.6厘米,每穗总粒数148~149粒,结实率77.6%~80.5%,千粒重24.9~25.1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34.1%~38.5%,垩白粒率11%~16%,垩白度1.4%~2.2%,直链淀粉13.9%~14.9%,胶稠度64~80毫米,长宽比3.3,食味品质分83~84。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4.85%~93.5%,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8.95%~93.8%和92.3%~92.86%,病圃鉴定叶瘟2.0级、穗瘟2.5~3.8级;高感白叶枯病(Ⅳ型菌7~9级,Ⅴ型9级)。

产量表现:2013、2014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1.76公斤和520.98公斤,比对照种深优97125分别增产7.55%和5.92%,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014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2.33公斤,比深优97125增产3.71%。日产量4.20~4.7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恒丰优9802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深优97125相当。丰产性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二)水果品种(3个)

1、蜜柚:原产福建平和市,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主要性状:树势强,枝叶茂密。果大,1500~2000克,长卵形或梨形;果面淡黄色、光滑,皮较薄;果心大而空,囊瓣14~16瓣,可食部分68%左右;果肉质地柔软,汁多化渣,酸甜适中,种子少或无,品质优。每100ml果汁含糖9.17—11.6g,酸0.73—1.0g,维生素C 48.93—51.98mg,果汁含可溶性固形物11%左右。在兴宁市9月上旬至中旬果实成熟。丰产,幼树3~4年挂果,4年生树株产100公斤左右,至盛产期亩产达3000公斤以上。易裂果裂瓣。

2、红肉蜜柚: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从平和市小溪镇溪蜜柚园中的芽变株系选育而成。2006年2月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表现为早熟、优质、丰产。果形倒卵圆形,皮薄,平均厚0.70.9。囊瓣数13~17瓣,有裂瓣现象,囊皮粉红色,果肉为淡紫红色,果汁丰富,风味酸甜,品质优良。汁胞呈色色素为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该品种在田间表现与溪蜜柚相当。一般植后第三年可投产,第五年株产35kg左右,第六年后进入盛产期亩产可达

 其主要特征特性:(1)早熟:一般在9月上中旬成熟。(2)品质优良:柚果倒卵圆形,似如椰果,单果重750~1500克之间,果实无籽,汁胞嫩脆,水份多,化渣,口爽清甜,可溶性固形物达13%。(3)营养保健:果肉呈淡红色,内含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比红肉蜜柚更高,柚汁中全糖、可滴定酸含量适宜,富含多种微生素,含有镁、钙、铜优于其它水果含量的1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质营养元素。(4)早结丰产:一般种植第三年可试产,第四年可投产,亩可收柚果2500-3000斤。(5)适应性好。病虫害防治上要注意每次新梢潜叶蛾、食叶青虫、炭疽病、秋冬季红蜘蛛防治。

(三)蔬菜品种(10个)

:早熟,生势强、株型矮壮,株高28.4cm,株幅23.9cm,基叶椭圆形,深油绿色,叶长21.1cm,宽9.8cm,叶柄短,为6.4cm;菜薹紧实匀条,油绿有光泽,主18.2cm,横径1.45cm,重35~40g。延续采收7~10天。抽整齐,齐口花,抽性好,风味甜,纤维少,品质优。耐热、耐雨水、耐涝性强,田间表现较抗炭疽病、软腐病,适应性广,丰产稳产,亩产量800~1300公斤,经济性状优良。播种至初收33~35天,播种期5-10月。

2、上海四月慢小白菜:叶片卵圆形、绿色,叶面平滑,叶柄扁平、青绿色;纤维少,品质优,单株重300-500克;冬性强,冬播不易抽苔。播种期为11月至翌年2月,育苗移植。

3、宝丰豇豆:植株蔓生,主蔓第6节左右开始着生花序,花蓝紫色,荚长圆条形,长约63CM,横径约0.8CM,单荚重约25克左右,商品荚绿白色,有光泽,肉质脆嫩,纤维少,品质优,较耐贮藏。早中熟,适宜春、秋植,播种至初收春植约60—70天,秋植约42—45天。植株生势强,耐热、抗病性强。

4、夏丰三号苦瓜:广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育成的一代杂种。单瓜重250克,瓜长21厘米,横径5.4厘米,皮色浅绿有光泽,瘤条粗直,品质优良;早熟,结果多,耐热,抗病力强。播期为2-8月,亩产约3500公斤。

5、粤优大肉丝瓜:早熟、高产、优质。耐热耐湿性强,耐霜霉病。瓜棍棒形,长40厘米,横径5.1厘米,单瓜重400克,皮色淡绿,肉质结实,味香甜,风味好,品质佳,播种至初收45-50天,亩产约3000公斤。春植2-4月,秋植7-8月。

6、粤秀三号黄瓜:植株生长旺盛,主蔓结瓜为主,结瓜早,瓜呈长棒形,匀称,外形美观。刺密瘤小、皮色深绿有光泽,瓜长33-38厘米,单瓜重300克,肉厚,味甜脆嫩,商品性好,早熟,抗疫病,炭疽病,白粉病等多种病害。播种至初收52天,亩产公斤,适合我市各地种植,春植3-4月,秋植7-8月。

7、湘研九号辣椒:由湖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选育。株高约52厘米;果呈牛角形,长17厘米,宽2.5厘米,肉厚0.26厘米,果皮深绿色,单果重约32克;味中辣,早熟,耐寒,抗病强,产量高。适宜夏季反季节栽培。

8、韩玉白萝卜:根部全白,长圆型,适宜春季种植。叶片少,不易抽苔,根膨大快。单根重1.2-1.5公斤,最大达到3-4公斤,大了也不糠心。播后55-66天收获,亩产10000公斤,质脆味甜,商品性好。

9、黑优1号冬瓜:杂交一代黑皮冬瓜品种。中晚熟,春植生育期约133天,夏植约97天。植株生长旺盛,瓜形匀称、整齐,长圆柱形,瓜长58~75厘米,横径22~25厘米,皮墨绿色有光泽,无或浅棱沟,肉厚5.5~6.5厘米,瓜肉白色,肉质致密,品质优,商品率高,平均单瓜重13公斤以上。中抗枯萎病,田间表现抗疫病、病毒病。平均亩产6100~6280公斤。

10、多宝番茄:株高120-130cm。生长快、粗壮、具有杂种优势。果大型、单果重150克左右。大红、肉质厚而坚实。早熟,由定植至初收,春种约77天,秋种66天,前期产量较高。适播期:春播1-2月,秋播7月中下旬到8月中旬。抗青枯病、稳产,一般亩产公斤。

(四)茶叶品种(2个)

1、岭头单丛茶:原产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浮滨镇(原坪溪乡,坪溪镇)的岭头村。单丛茶历史上是“单株采制”的特定名称,1981年广东省农业厅在全省茶树品种会议上单独列为一个品种;1988年由国家农业部正式命名为“岭头单丛”茶;2002年审定为国家茶树良种。

岭头单枞茶介乎于乔、灌木型之间,株形呈冠状,中叶类,特早生种,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中等,叶长椭圆形,叶色黄绿,富光泽,叶面平,叶缘平,叶尖渐尖,叶齿钝浅,叶质较厚软。芽叶黄绿色,绒毛少,育芽力强,具有高产性能,无论高山、丘陵、平原地区均可种植。

岭头单枞茶新梢生长具有早、齐、匀等优点,当年种植可当年采摘,一般每年可采五至七次茶叶。发芽早,二月份萌芽,叶盛期在三月中下旬,年生育周期长。每年采摘时间为春茶在每年清明前后;夏茶在5月下旬至7月初;秋茶在9月下旬;冬茶在11月中旬。采摘标准为一芽二至三片叶。其制作工序,经晒青、凉青、碰青、杀青、揉捻、烘干等程序精制而成。其成品茶特征为:外形条索微弯曲,色泽黄褐似鳝鱼色。内质香气花蜜清高,滋味醇爽回甘,汤色橙红明亮,叶底笋色红边明亮(也称朱边绿腹)。

岭头单丛茶传统做法乌龙茶,品质稳定,外形条索紧结壮硕,色泽黄褐油润,花蜜香高锐持久,滋味浓醇甘爽,回甘力强,有独特的微花浓密香味,汤色橙黄明亮,耐冲泡,回甘力强、有特独的微花浓蜜香味(俗称“蜜韵”)。只要加工得法,无论是高山、低山或平地茶园都能制作岭头单丛的品质特色。

2、梅占:又名大叶梅占、高脚乌龙,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中芽种,分枝密度中等。原产地是福建省安溪县芦田镇三洋村。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品种,编号GS13004-1985。现福建全省和广东、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苏、广西等省区有引种栽培。

梅占植株较高大,树姿直立,主干较明显,叶厚,叶长成椭圆形,色呈浓绿,深于肉桂,清于芽叶生育力和持嫩性较强,扦插强,成活率高。抗旱性强,抗寒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产量高,每亩可达200kg~300kg以上。

适制红茶、绿茶、乌龙茶。制红茶,香高似兰花香,味厚;制炒青绿茶,香气高锐,滋味浓厚,是制特种绿茶的优质原料;制乌龙茶,香味独特。梅占持嫩性较差,所以制作乌龙茶时应嫩采、重晒、轻摇,以使充分,青辛味散发转为。它的品质特征:茶条壮实、长大、梗肥、节间长,色泽褐绿稍带暗红色,红点明,汤色涂黄或,味厚香醇。

(五)水产品种(3个)

1、中科3号鲫鱼:中科3号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经过十多年的长期研究,在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接力支持下培育出来的鲫鱼新品种,适宜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种可控水体内养殖。

环境要求:中科3号是典型的底层鱼类,尤其适应在底质肥沃、底栖生物丰富的水体中生长;既可生活在静水和一定流水的江河、湖泊和水库中,又适于在池塘中养殖,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广,在全国各地均可安全越冬,最佳生长水温25~30℃,在此温度范围内,银鲫摄食旺盛,生长速度快;生长期在长江流域为3~11月,其中7~9月生长速度最快;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水体的pH值、低溶解氧等理化因子亦有较强的耐受力,适宜在各种水体中养殖。

饵料要求:中科3号为杂食性,既能以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为食物,又能摄食底栖动植物以及有机碎屑等。食物的种类随着其个体大小、季节、环境条件、水体中优势生物种群的不同而相应有所改变。体长1.5厘米以下的鱼苗,以轮虫为主;1.5~3.0厘米的幼小个体以动物性食料为主,摄食藻类、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以及其它昆虫幼虫等;3.0厘米以上的个体一直到成鱼,则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如附生藻类、浮萍和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嫩叶、嫩芽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也喜食大麦、小麦、豆饼、玉米和配合饲料等,同时还兼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

品种优点:与已推广养殖的高体型异育银鲫相比,中科3号具有如下优点:

1)体色银黑,鳞片紧密,不易脱鳞;

2)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比高背鲫生长快13.7%~34.4%,出肉率高6%以上;

3)遗传性状稳定,子代性状与亲代不分离;

4)碘泡虫病发病率低,成活率高。

2、丰产鲫 :是由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鱼类研究室陈湘麟教授和赵俊副教授历时多年精心培育的品性优良的鲫鱼新品种。该鱼具有生长快、食性杂、体形体色好、抗病力强、全雌性、肉质细嫩、价格高等特点。丰产鲫可以主养也可以混养,主养投放密度为尾/亩,混养投放密度为300-500尾/亩较适宜。

是肇庆市珠江特种鱼苗场从海外(欧洲、亚洲)名优鱼类中,筛选雌、雄两个独具生长优势、肉质肉味优于同类产品的良种鱼类,引入研制鱼类良种条件得天独厚的珠江水系进行选育,远缘杂交,人工繁殖出来的鲫鱼新秀。该鱼具有长速特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耗氧率低、杂食粗生、饲料系数低、适宜垂钓、易捕易运等养殖优势,是目前国内外鲫鱼种属中生长速度最快、肉质最好、味道最鲜、个体最大的鲫鱼王之一。常见最大养殖个体达4公斤,养殖半年至一年,普遍达0.6-2公斤的上市规格。珠江海鲫可以主养也可以混养,主养投放密度为尾/亩,混养投放密度为300-500尾/亩较适宜。

二、主推技术(12项)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建立科学施肥模式,确定合理施肥配比,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肥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并依照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种类生产出合适的专用肥。其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既满足作物的需要,又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

2、“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

把肥料先溶解于水然后浇灌、淋灌或通过滴灌等管道施用,水肥同时管理的技术就叫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容易做到平衡施肥,合理施肥,是一种科学、节省、高效的水肥管理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最适宜用滴灌或微喷灌,技术要点有:①完善的灌溉设施。主要构成是:水源(山泉水、井水、河水等)、加压系统(水泵、重力自压)、过滤系统(通常用120目叠片过滤器)、施肥系统(泵吸肥法和泵注入法)、输水管道(常用PVC管埋入地下)、滴灌管道。主要的投资为输水管道和滴灌管道。滴灌管平铺于果园地面。对平地果园而言,选用直径12-20毫米、壁厚0.3-1.0毫米的普通滴灌管,山坡地则选用压力补偿滴灌管,直径16 毫米、壁厚1.0毫米以上。滴头流量为每小时2-3升,滴头间距60-80厘米。②滴灌的压力要求,一般在10米水压左右。通过滴灌系统施肥非常方便,只要在固定地方倒入施肥池即可。③施肥采用“少量多次”的原则。对一般土壤,每次滴灌的时间不要超过5小时,对砂土,滴灌不要超过2小时,一般3-5天滴一次。天气炎热干旱时增加滴灌频率。滴灌用肥种类多,选择原则就是完全水溶或绝大部分水溶。各种有机肥要沤腐后用上清液。磷肥一般不从滴灌系统用。各种冲施肥可以通过滴灌系统施用。④滴灌堵塞问题。滴灌系统一定要装过滤器,密度120目或140目。当滴完肥后,不能立即停止滴灌。还要至少滴半小时清水,将管道中的肥液完全排出。

3、水稻“三控”施肥技术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研制的、以控肥、控苗、控病虫(简称“三控”)为特色的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技术要点:

1)氮肥总量控制:根据目标产量和不施氮空白区产量确定总施氮量,以空白区产量为基础,每生产100公斤稻谷需施纯氮约2.5-3公斤。估计我市一般稻田地力基础产量约为200-250公斤,若目标产量为500公斤,则亩需施氮约7.5-9公斤。

2)氮肥的分阶段调控:在总施氮量确定后,按照基肥占35~40%左右、分蘖中期(移栽后12~15天)占20%,幼穗分化始期占35~40%、抽穗期占5~10%的比例,确定各阶段的施氮量,追肥前再根据叶色作适当调整。

3)磷钾肥的施用:在不施肥空白产量基础上,每生产100公斤稻谷需增施磷肥(以五氧化二磷计)1~1.2公斤,施钾肥(以氧化钾计)2~2.5公斤。在缺乏空白区产量资料的情况下,可按N:P:K=1:0.4~0.5:0.8~0.9的比例确定磷、钾肥的施用量,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在分蘖期和幼穗分化始期各施一半。

4)其它配套技术:①合理密植,保证基本苗数。每亩栽插或抛植1.8万穴左右,杂交稻基本苗数达到3万,常规稻达到6万。②适时控苗。当茎蘖数达到目标穗数80%时开始晒田控苗。③防治病虫害。采用“三控”施肥技术的稻田,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为害较轻,可酌情少施农药1~3次。其它与现有习惯相同。

4、高效缓释肥使用技术

高效缓释肥是一种既要产量又要质量,既要致富又要健康,既要五谷丰登又要环境优美的新型肥料。高效缓释肥就是在尿素的外面包了一层膜,这个包裹在尿素外面的高分子树脂膜,把尿素与土壤中的少部分水隔绝开。当把高效缓释肥料施入到土壤中,尿素就不能直接接触到土壤水,因而也就不能融化,从而延缓了尿素溶解的时间,使氮的释放推迟起到缓释的作用。同时,高效缓释肥的外壳上还有许多的小微孔,当土壤含水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即外界温度在15-20度之间,土壤湿度超过25%以上时,土壤中的水份就可以通过外壳上的微孔慢慢地渗入到壳里面,将里面的一部分尿素溶解,然后释放出去,供作物吸收。但是当外界含水量降低或者是壳内外的浓度梯度相似时,壳内的尿素不再溶解也不再移动了,但是一旦外界温度和条件适宜时,壳内的尿素又会进行释放。由于高效缓释肥中的氮的释放速率与作物生长的养分吸收基本同步。在作物幼苗期,控释尿素释放的氮很少;当作物生长旺盛期,控释尿素中的氮又能充分释放,满足作物的需要。在整个施用高效缓释肥过程中,氮的释放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中全氮的含量是密切相关的,它会根据作物生长期需肥量的大小释放出不同的养分,达到供肥均衡的目的。

高效缓释肥一般作为底肥施用,和作物一起播下即可,也可以作为追肥施用。一般果树在施用高效缓释肥时,就要选用条施的方法。因为果树的株距大,栽植密度也相对较大,株与株的距离较远,所以就可以选择条施的方法进行。

5、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果园捕食螨应用技术

捕食螨应用技术是一种利用益螨捕食控制害螨的生物防治技术,是当今国际上害螨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技术要点:

①配套措施。搞好冬季和早春清园,开展健身栽培、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并应用果园生草、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性诱剂诱杀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释放前15~20天全面喷药(包括杀虫、杀螨和杀菌的药剂)清园1次,防治其他病虫害的同时把害螨的虫口密度降到平均每叶2头以下。

②保护天敌。释放捕食螨前,在果园进行割草,迫使自然天敌迁移上树,以利捕食螨控制各种害螨与害虫。释放天敌后,在果园进行生草栽培或保留浅根性杂草,减少除草次数,创建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环境条件。

③释放时间和方法。将盛有捕食螨的小袋斜剪一小口后,将其钉挂在树的中下部的主枝隐蔽处,每树一袋,释放时间宜在傍晚或阴天进行。果园禁止使用除草剂,释放后30天内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

④使用注意事项:挂袋时若遇连续雨天,要在袋外包一层防雨塑料薄膜(不要全部封口)。

2)昆虫性诱剂应用技术

昆虫性诱剂是人工合成昆虫性外激素制作的产品,在我国属于农药管理范畴。在成虫交配期释放昆虫性诱剂,可诱捕(杀)雄性成虫或干扰其交配,有效控制靶标害虫数量。应用性诱剂能控制特定害虫,是一项绿色的害虫生物防治技术。技术要点:

①昆虫性诱剂防治蔬菜害虫。一是诱捕器和诱芯选择:根据对象选择相应的专用诱芯和配套诱捕器。二是性诱剂放置场所:根据防治对象的习性选择成虫活动场所进行释放。三是性诱剂安装:将诱芯放入诱捕器的指定位置,接虫口用可乐瓶或塑料袋连接,加适量的水。四是性诱剂田间设置:不同的防治对象性诱剂设置密度也有所不同。五是性诱剂安放时间:性诱剂引诱的是成虫,应在害虫羽化初期,虫口密度比较低时就开始使用。六是诱捕器的管理:要设专人管理,当诱捕数超过一定量时要加水捞出死虫或更换粘胶纸。七是注意事项:性诱剂产品易挥发,需低温保存,诱芯应避免暴晒。

②防治果树害虫。一是选用诱芯及数量:每亩3粒,每月更换一次。二是性诱剂及诱捕器的使用方法:每亩设置3~4个诱捕器(诱捕器为普通塑料水盆)。先将直径20厘米的诱捕盆用细铁丝固定好,悬挂在距地面1.2~1.5m的果树侧枝上,再用细铁丝将诱芯穿牢,固定在盆口中央,盆中加入清水至盆沿1~2厘米,内加少量洗衣粉,诱芯距水面1厘米。三是注意事项:每日清理诱捕器中的虫体并及时补充加水,保持盆内水面高度,遇雨后,天晴换水和加入适量洗衣粉。

3)灯光诱杀害虫技术。利用害虫成虫的趋光特性,在稻田设置太阳能杀虫灯,单灯控制面积30~50亩,集中连片安置诱虫效果更好,田间按棋盘式或“井”字型或“之”字型摆放,灯底端(布袋口)距地面1.2米,成虫发生高峰期前5天开始开灯,其它虫态期不开灯,每天天黑开灯,早晨天亮关灯,对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叶蝉、稻黑蝽、稻瘿蚊等害虫种群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4)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应用技术

昆虫病毒是一类可以侵染昆虫,寄生于昆虫体内,引起昆虫死亡并在宿主种群中流行传播的病毒。根据有无包涵体及包涵体的形状、在细胞中的位置等,将其分为核型多角体病毒、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等。以核型多角体病毒防除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针对性强、不易产生抗药性、无残留、药效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技术要点:

①防治对象。目前国内生产的NPV药剂只能分别用于防治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

②防治适期。靶标害虫对其相应NPV的敏感性随龄期的增加呈几何级数急剧下降,当幼虫逐渐成长至大龄幼虫时,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将显著增强,死亡高峰期也将有所推迟。因此应在卵孵化盛期施药。

③用药剂量。由于不同种NPV制剂产品的病毒含量不同,因此使用量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甜菜夜蛾NPV为9000PIB/公顷,斜纹夜蛾NPV9000亿PIB/公顷。当虫口密度大、世代重叠严重时,宜酌情加大用药量及用药次数。

④使用方法。先以少量水将所需NPV药剂调成母液,再按相应浓度稀释,均匀喷洒在作物表面,作物新生部分及叶片背面等害虫喜欢咬食的部位应重点喷洒。由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病毒活性有影响,因此施药时间要尽量选择阴天或太阳落山后施药。

⑤注意事项:NPV制剂可与多数杀虫、杀菌剂混用,但切忌与碱性物质混用。

5)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是以作物和其生态系统为中心,利用自然控制因素,对有害生物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技术要点:

①深耕灌水灭蛹控螟。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春季越冬代螟虫将近化蛹时,及时深耕灌水浸田,浸没稻桩7~10天,可杀死70%~80%的螟虫幼虫。螟虫卵孵化始盛期,将田水排至3厘米以下,使蚁螟为害叶鞘的部位降得较低,盛孵高峰后和盛孵末期,各灌深水1次,水深12~15厘米,淹没叶鞘,保水2~3天,可杀死90%以上的幼虫。双季稻连作田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水深淹没稻桩,可杀死90%以上的螟虫。

②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稻瘟病。在叶(苗)瘟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抽穗破口期遇阴雨天气时,亩用1000亿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8~12克,对水50千克均匀喷雾。防治叶瘟可视病情发展隔7~10天再喷1次,连续防治2~3次,防治穗颈瘟在齐穗期再喷药1次,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可达到85%~95%。

③宁南霉素防治水稻病毒病。宁南霉素为胞嘧啶核苷肽型广谱杀菌剂,水稻病毒病感病初期,亩用8%宁南霉素水剂45~50毫升兑水40~50千克喷雾,可根据田间传毒介质虫口密度和带毒率情况连续用药3~4次,每次间隔7~10天。如与防治传毒介质的杀虫剂配合施用,可提高防治效果。

④甲维盐防治稻纵卷叶螟。

甲维盐可以增强神经质如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从而使大量氯离子进入神经细胞,使细胞功能丧失,扰乱神经传导,幼虫在接触后马上停止进食,发生不可逆转的麻痹,在3-4天内达到最高致死率。田间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卵孵盛期至低龄幼虫初期,亩用5.7%甲维盐水分散粒剂24-30克兑水喷雾,对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⑤井岗霉素防治纹枯病:亩用5%井岗霉素150ml兑水100公斤喷雾。在水稻分蘖末期和破口期各用药一次,可有效防治纹枯病。

⑥氯溴异氰尿酸防治白叶枯、细条病

防治水稻白叶枯、细菌性条斑病,关键是要早发现、早防治,大风暴雨后的发病田及邻近稻田,受淹和生长嫩绿的稻田是防治的重点,可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40克,冲水50千克均匀喷雾,注意不能与有机磷农药混用。

6、水稻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腐熟是指在在上季作物收获后,应用秸秆快速腐熟技术,及时将秸秆还田腐熟进行下季种植。技术要点:

早稻收割后当日或第二天,排干田水,将稻秆用农家铁耙收拢到稻田的一边,亩用200~300克“农民乐747”(74.7%的草甘磷水溶性粒剂)对清水40~50公斤,用喷雾器先均匀喷洒无稻秆这边的每个禾头和田间、田梗杂草,喷完后将另一边的稻秆收拢回已喷的一边,接着喷另一边,主要是杀死上茬水稻的残茬和田间杂草,并抑制再生稻的生长。喷完全田后将稻秆均匀、不规则地平铺在田地地面。施药后4~5天,用农家铁耙将稻桩、稻秆压平贴地, 每亩用厌氧性秸秆腐熟剂(速腐剂)500克加尿素2.5~4公斤兑水稀释至150公斤,均匀喷洒或浇施在秸秆上,随即灌深水浸泡稻秆5~7天,待水层自然落干或排浅水后,直接免耕抛秧或浅耕整平后插莳秧苗(抛秧前,如果杂草及落粒稻谷萌发长出的秧苗较多,可在抛秧前3~4天每亩使用“农民乐747”50~100克兑水25~30公斤喷施)。采用水稻旱育抛秧技术,抛栽后7天内要让秧根接触到水。

注意事项有:一是实施区域必须有水源保障;二是早造水稻收割后及时实施,早稻收割至晚稻栽插要有10天左右的间隔期;三是施用适量的氮肥促进稻秆快速腐烂;四是速腐剂一般有效期为两年,但最好及时使用,保管时不宜放在有化肥或农药的仓库内。

7、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

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核心内容是:选用超级稻品种组合;秧田期采用“超级稻壮秧剂”,培育壮秧;适度密植,基肥深施结合返青分蘖期施用“超级稻专用肥”,促早发低位大分蘖和叶面积指数快速增长;齐穗期喷施“超级稻米质改良剂”,减缓灌浆成熟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强化叶片“源”的功能和籽粒“库”的活性而改良米质。技术要点:

一是秧田施用“超级稻壮秧剂”,培育壮秧。将塑盘摆在秧床上,播种前在秧床的工作沟里灌入少量的水,按每塑盘加入20克“超级稻壮秧剂”用量,用铁耙来回拖拉形成泥浆,用勺将泥浆泼入塑盘上,刮平泥浆后播种。二是适时适密抛(插)。保证每亩抛(插)1.5-2万蔸。三是施用“超级稻专用肥”。整田时作基肥每亩施用“超级稻专用肥”60公斤,耙田后经过一天的沉浆后才进行抛(插)秧。抛(插)后5-7天每亩追施分蘖肥“超级稻专用肥”30公斤,促进早发分蘖。四是喷施“超级稻米质改良剂”。在齐穗期每亩用“超级稻米质改良剂”300克兑水75公斤喷施一次。五是节水灌溉。六是防治病虫害。

8、水稻机械化插秧栽培技术

水稻机械化插秧一项先进的农业生产实用新技术,其技术包括机插水稻育秧、机械化插秧、大田配套农艺管理等。有关技术如下:

1)机插水稻育秧技术。这是机插栽培的核心技术,它是使用专用软盘在湿润大田采取高密度播种并实行精细化管理的一种新型育秧方式,培育的秧苗分布均匀,根系盘结,呈板状秧块,适于机械插秧。①秧田准备: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地势平坦、邻近大田的湿润地作秧田。②平铺软盘:选择专用平底带孔软盘(58×28厘米),每亩大田备25块左右,按横排2行依次平铺,盘与盘的飞边重叠排放,盘底与床面紧密贴合。铺好后,平铺厚度为2.2厘米的塘泥。③科学播种:一是增加亩用种量,杂交早稻亩用种约2公斤(晚稻亩用种约1.8公斤),常规稻亩用种约4公斤;二是合理确定播种期,考虑到播种密度大、秧龄弹性小等因素,早稻秧龄按20~25天,晚稻秧龄按15~20天推算播种期。三是匀播密播,种子催出标准芽子后,采取分厢过秤,多次撒播的办法,确保播种均匀。播种后,实行薄膜低拱架覆盖保温育秧(晚稻盖遮阳网)。④精细管理。育早稻秧的,主要做好覆膜保温、揭膜炼苗、肥水管理及病虫防治。育晚稻秧的,除常规管理外,必须使用专用浸种灵(或多效唑)浸种控长。

2)水稻机械插秧技术。这是技术主体,选用性能稳定、技术成熟、质量可靠的机动插秧机,目前普遍使用的是久保田牌手扶式高性能插秧机。在正常熟练操作的情况下,每小时可插2亩左右。机械插秧的主要优点:一是固定宽行距(30厘米),做到宽行窄株,利于通风透光;二是通过合理调节株距和每穴苗数来增加每亩基本苗总数;三是实行早插和浅插,有利于缩短返青期,提早分蘖和增加低节位分蘖,促进大穗。为搞好机械插秧,在农艺措施上注意三点:①适期插秧。秧苗3叶期开始插秧,4叶1心前插完,苗高控制为15~18厘米。②平整好大田。要求田面平整,全田高度差不大于3厘米,表土软硬适中,田面无杂物,以免卡机,插秧前1~2天结合办田施入基肥,插秧时田间只保持盖泥水。③保证基本苗。早稻株行距为13.3×30厘米,杂交稻每蔸3根苗,常规稻每蔸5根苗;晚稻株行距为15×30厘米,每蔸2根苗。插后如有漏蔸缺蔸现象,应活苗稳蔸后及时补蔸。

3)机插水稻大田农艺管理技术。机插秧通风透光性好,其分蘖具有爆发性,够苗期提前,要预防带来的成穗率低、穗型少问题,注意适当少追苗肥多追穗肥,少追氮肥多追磷钾肥,够苗时及时晒田控苗,注意提早控制苗高峰。其它田间管理与常规栽培大同小异。

9、蜜柚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

简易技术要点:①施肥:幼龄树施肥以“勤施薄施”为原则,结果树做到增施有机质肥,合理搭配氮磷钾肥,补施微肥,一年重点施好5次肥:壮梢壮花肥、谢花稳果肥、果实膨大肥、果肉膨大肥、树势恢复肥。②促花措施:控制冬梢;适当制水;断根促花;环割或环扎促花;应用生长调节剂促花。③保花保果措施:疏除过多的春梢;疏花疏果;环割或环扎保果;人工异花授粉或放蜂传粉;适施谢花稳果肥;根外追肥,花蕾期喷硼砂加0.03%钼酸氨,谢花中后期喷防落素等保果剂,春梢转绿后喷5-8PPM2、4-D保果。④修剪:围绕培育丰产稳产树冠,重点做好冬季修剪。⑤防治病虫害。

10、水果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大面积种植藿香蓟保护天敌、利用黑光灯诱杀害虫、果实套袋等一系列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方法,控制各种病虫为害。技术要点:(1)明确水果主要病虫发生种类和发生规律。(2)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配合运用物理防治(黑光灯诱杀害虫、果实套袋)、生物防治(种植藿香蓟保护天敌)等多种防治方法。(3)适时采用生物农药或无公害药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控制,避免滥用农药。达到保护自然生态,防止污染,有利于绿色食品生产,保障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的目的。

11.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技术要点:(1)轮作:与不同科、不同类的作物轮作; 喜氮与喜钾作物轮作;深根与浅根性作物轮作;稻菜水旱轮作,或休耕数月。

2)田间合理布局:避免大面积连片种植同类作物,尽量采用不同类作物以田块为单位间种,如上架作物与叶菜类作物间种等。

3)因地、因时制宜,选用抗、耐病虫品种。

4)选、培育无病虫壮苗。方法有:无病田留种;种子种苗消毒;取新土或消毒土育苗;防虫网育苗;移栽前施送嫁药。

5)采用高畦深沟栽培,再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和栽培方式,采用凉爽纱,防虫网或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6)田园清洁:收获后及时清理作物残体,田园内及周围杂草要清除,有条件的,可在播种(移栽)前进行土壤浸水处理,减少病源、虫源。

7)合理使用农药: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选择有利时机进行防治,在病害初发或害虫盛发前要及时施药防治,在害虫最活跃时或低龄盛期施药,易达到最佳效果。针对病虫种类,选用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农药,做到对症下药。在防治同一种病或同一种害虫时,应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尽量不混合各种农药使用,避免连续多次或长期使用同一类型农药防治同一种病虫。要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保证蔬菜采收上市时农药残留不超标。

①、健康养殖技术。健康养殖是指根据养殖品种的生态和生活习性建造适宜养殖的场所,选择和投放品质健壮、生长快、抗病力强的优良苗种,采用合理的养殖模式、养殖密度,通过科学管水、科学投喂优质饲料、科学用药防治病害和科学管理,促进养殖品种健康、快速生长的一种养殖模式。

②、80:20池塘养殖技术。指利用淡水池塘养鱼,其中80%左右的产量是由一种摄食人工颗粒饲料,受消费者欢迎的高价值的主养鱼组成,如草鱼、鲫、团头鲂、斑点叉尾蛔等,其余20%左右的产量是由服务性搭配鱼所组成,如鲢、鳙鱼(可清除池中浮游生物,净化水质)、鳜鱼、鲶鱼等(肉食性鱼类可清除池中的野杂鱼)。80:20养鱼技术与我国传统的混养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能有效地控制养鱼池的水质;采用高质量的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减少对水质的污染;按一定比例混养服务性鱼类,既可以改善池塘水质,又可利用池塘天然生物饵料资源,换取一定的鱼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此技术适应市场需求,主养鱼是高价值鱼,追求的不是最高的产量,而是最佳的经济效益。

仿野生养殖技术。仿野生养殖技术就是按照水生动物(如甲鱼)在自然界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进行驯化、养殖;并按国家无公害养殖技术标准进行操作,使所饲养的水生动物无论是外表颜色,还是肉质、鲜味都与自然界野生的鱼类相似。仿野生养殖的技术关键:养殖场环境和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统一标准,苗种亲本从天然水域中挑选,养殖期间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不要人为的缩短养殖周期,不宜采用高密度养殖,最好选用天然饲料,如使用配合饲料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的规定,可采用生态措施或使用生物制剂控制养殖对象不发病,能健康生长,做好记录,使产品具有可追溯性。

④、无公害生产技术。从养殖环境保护、苗种标准、饲料标准、养殖技术、病害控制和科学管理着手,建立一套完整的养殖技术方法,生产出符合“安全、卫生、优质、无公害”的水产品,保持水产养殖持续、稳定、高效、健康发展。


}

家里有院子,不要错过种果树,不挑土地好养活,还有免费水果吃

钟不会逆时针而转,时光也不会为谁停留,与其为流逝的时光惶恐不安,还不如踏踏实实抓住每分每秒。年轻时常犯的一种错误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把很多时间浪费在无谓的思绪挣扎上。在最美好的年华里,不要辜负了最好的自己。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种十分奇特的果树,它就是“蓝宝石”葡萄树,能够结果100天,营养价值是普通葡萄的10倍以上。


蓝宝石葡萄皮薄肉嫩,味道十分的甜,比普通的葡萄好吃10倍。它无籽无核,吃的时候,连皮都不用吐,直接整吞都行。


更重要的是,它成熟之后,果子可以挂在树上2个月不落地。想吃就摘,随时都是新鲜的,不会烂。蓝宝石葡萄苗抗旱又耐冻,零下20°都冻不死,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可以种植。家里有院子和阳台的朋友,现在可以种2棵,碰土就活,来年收获几百斤,让你吃葡萄吃到嘴软。


在家中,种植一些果树,用来绿化家中环境。还能够吃到自己亲手种植的新鲜的水果,想想就心动呢!那么蓝宝石他就是首选,它成活率高,抗寒,南方北方都可以种植。它的产量很喜人,平均每串葡萄可达4斤左右。现在正是种植的好时候,家中种两棵,明年新鲜葡萄吃不完!

【买2送1,买3送2,买5送3】

点击下方商品卡就可以自行购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自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以来,我国的发展和改变可以称得上是日新月异了。城市的发展也开始逐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近些年来,我们的许多城市更是以一种非常迅猛的势头在发展着,城市人民的生活越来越高端,但是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

而我是一个非常喜欢亲近大自然的人,因为我觉得,只有在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华之外的地方,你才能真正让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下来,才能去思考人生,去感悟生命的意义。所以在繁忙的工作之外,我有时间就会去外地走走。

随着如今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土地里也不再只局限于种植水稻和麦子这一类粮食作物了。人们更喜欢种植一些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或者蔬菜。今天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种独特的新型品种的水果,这种水果我是非常乐意向大家推荐的。

不知你是否听说过软枣猕猴桃这种水果。也许你一听到猕猴桃三个字就会倍感失望,不就是猕猴桃吗,那有什么了不起的呢。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这种软枣猕猴桃和普通的猕猴桃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因为它的优势要比普通猕猴桃明显很多。

首先,它的表面十分光滑,不像猕猴桃的表面,有一些外表看起来毛茸茸的小刺,你用力摸的时候你的手指可能还会有一些刺痛。它的表面就和我们平时吃的青枣的表面很相似。提起水果的营养价值,我相信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维生素。

那么,它作为一种品质极为优良的水果,其中所蕴含维生素的含量必然是不可能少的。就拿我们最常说的维生素C来说,它体内的维C的含量是普通猕猴桃的数十倍之多。而猕猴桃的营养价值,我相信大家都是有所耳闻的。

它都被人们所赞誉为“水果之王”,那我不知道该给咱们的软枣猕猴桃下什么样的定义了。更值得一说的是,它的体内叶酸的含量非常丰富,所以尤其对于孕妇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它在种植时也是不需要我们过多操心的。

因为它的各方面抗性都比较强。普通的干旱严寒虫害等一般植物所惧怕的恶劣条件根本对它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所以喷洒农药也是不需要的。我们只需要定期给它浇水,如果想让它长的更茂盛一点,我们还需要再额外施加一点化肥或者农家肥料即可。

不管家中是否有庭院一类的空地,只要你愿意去种植,办法总是会有的,而且只需随手种下一两棵即可。其次,它的产量也是十分的惊人的。在我国境内,稍微好一点的土地条件下,它的亩产量可以达到几千斤。

远远望去,你会看到它的枝条上全部都挂满了结出的果实,把枝条压的沉甸甸的。而且它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所以不管你家住干燥寒冷的北方,还是温润多雨的南方,它都能很好的生存下去。

相较于其他水果,它还有一个独特的优点。就是它的抗逆性特别的强。所以当它的果实成熟之后不会轻易脱落,这一点我相信比起很多其他的水果来说,会大大降低果农们的损失,所以种植它的果农们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没有及时采摘而造成的那些亏损了。

且现如今软枣猕猴桃的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市场上的软枣猕猴桃还是比较少见的,因此它的价格也被抬得非常高。因此,我建议你如果家中有足够的闲置空地,不妨尝试着种上几棵这样的果树。

在自己能吃到可口稀有的水果的基础上,还能给自己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那为什么这样的好事不去尝试一下呢?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想增加它的产量,只需要稍微施加肥料即可,有机肥或者农家肥都可以。

现在这个时节正是栽种软枣猕猴桃幼苗的最佳时间。所以路过的朋友们可以顺带捎走一些树苗,不管是自己种植还是送给别人都是不错的选择。而且我们店里现在正在进行大促销活动。

软枣猕猴桃作为优质品种,无论南方北方都可以养活,可以说沾土便活,而且打理非常简单,现在也是种植的最佳时机。家里无论是阳台、院子、菜地,有空地都可以种上,明年就可以收获好吃的果子,到时候不管自家吃送亲戚朋友,都非常营养健康,有面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养活不用打理的水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