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清痿汤在哪里可以买到?

作者 / 刘春阳 枣庄市中医医院名医堂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阳痿是指成年男子临房时阴茎痿而不举,或举而不坚,或举坚时短,难以完成性交或根本不能进行性交的病证。现代医学称之为勃起功能障碍(ED)。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自拟调肝启阳汤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中医认为,阳痿的发生与肝、肾、心、脾四脏功能失调和气血经络失和关系密切。临床中因阳痿求诊的患者以青壮年多见,其中只有少数患者属肾阳亏虚型,投补肾壮阳之品能取效。(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对当今社会背景的分析发现,房劳损伤、肾阳亏虚并不普遍符合当今阳痿病的发病学规律和证候学规律。男科疾病多为隐疾,很多患者有自行服用壮阳之品的经历,结果非但其证不愈,反而出现口舌生疮、心烦等助阳化热现象。

调肝启阳汤以四逆散合四妙丸加减变化而来。《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经,循阴器,抵少腹。”肝气郁结,经脉不利,宗筋弛缓不聚。“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肝失疏泄,水停为湿,湿郁化热。《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两者互为因果,加重了宗筋的脉道不利,气血不通,导致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四逆散源自《伤寒论》,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组成。方中柴胡舒肝解郁、畅达阳气,枳实破气消积,合则调畅气机。芍药柔肝,甘草和中,酸甘相合,使柴胡、枳实升不太过,降不太速,升降通达。(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柴胡合芍药一疏一柔,体现了“木曰曲直”的治肝关键。枳实、芍药开郁散结,行气通痹,凡气机不和,郁热内生者皆可应用。四妙丸出自《成方便读》,原书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痿痹,后人将其用于脚气病、阴疮疗效亦佳。

按:本例患者为厨师,长期工作于高温环境,饮食以肥甘厚味为主,湿热内生,加之情志不舒而致阳痿,处调肝启阳汤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方证相应,收效显著。

按:患者罹患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迁延难愈,肝气不舒,气郁湿阻致宗筋不利,故以调肝启阳汤加茵陈、郁金、栀子清肝胆湿热,解郁除烦,针对病机和体质因素遣方用药而收全功。

综上所述,阴茎得以正常勃起取决于肝之疏泄功能正常。肝对于性功能的作用是通过肝血的充盈、濡养和肝的调畅气机作用来实现的。肝郁易生湿,湿郁易阻滞肝脉、宗筋,故调肝启阳汤复肝之条达之性,化湿通络,使阴茎的气机通畅,血随气充,气血充沛,阳气通达而阳痿得愈。

提示:转载请注明来源 “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

}

通古博今研岐黄 精勤不倦育桃李

李今庸,字昨非,1925年出生于湖北省枣阳市唐家店镇一个世医之家。今庸之名取自《三字经》:“中不偏,庸不易。”意为立定志向,矢志不移,永不改易。昨非,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含有不断修正自己错误认识的意思。书斋曰莲花书屋,义出周敦颐《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李今庸平生行止,诚如斯言。《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他常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李今庸从医67载,执教57年,漫长的医教生涯积累了宝贵的治学经验。其治学之道,建造了弟子成才的阶梯,是后学登堂入室的通途。听其教、守其道、恭其行者,多能登堂入室,攀登高峰。

李今庸7岁入私塾读书,开始攻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礼记》等儒家经典著作,并博闻强志,日记千言,常过目成诵。1939年随父学医,兼修文学,先后研读《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诸病源侯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神农本草经》等,随后其父又命其继续攻读历代各家论著和各科著作,并指导他阅读《毛诗序》《周易》《尚书》等书。对于《黄帝内经》,他大约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即将其内容烂熟于心。现在只要提到《黄帝内经》的某一内容,他都能不假思索明确无误地给你指出,本段内容是在《素问》或《灵枢》的某一篇,所以被人们誉为“《内经》王”、“活字典”。

1961年,时任湖北中医学院副院长的蒋立庵,将一本《江汉论谈》杂志给了李今庸,他认真阅读后,敏锐地意识到蒋老是希望他掌握校勘训诂学的知识,以便有效地研究整理古典医籍。从20世纪60年代初,他先后阅读了大量有关古代小学类书籍。通过认真地阅读《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说文解字义证》《说文解字注笺》等,他对许学相当熟悉。又广泛阅读了雅学、韵书以及与小学有关的一些书籍。从此,他掌握了治学之道。

一般而言,做学问应具备三个条件,一为深厚的家学,二为名师指点,三为个人勤奋。这三点李今庸都具备了。

李今庸在1987年~1999年间,先后被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部、张仲景国医大学、长春中医学院(现长春中医药大学)等单位聘为客座教授,为这些单位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1991年5月被确认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同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国医楷模”称号;2002年获“中医药学术最高成就奖”;2006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1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2011年1月被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湖北省卫生厅授予“湖北中医大师”称号;2013年1月被人事部确定为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为国家培养中医高层次人才。

李今庸在治学上锲而不舍,勇攀高峰,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从20世纪60年代就步入了这条漫长而又崎岖的治学之路。在这方面他着力最勤,费神最深,几乎是举毕生之力。他曾说到:首先要善于发现古书中的问题,然后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考证,并搜集大量的古代文献加以证实。当写成文章时,又必须考虑所选用文献的排列先后,使层次分明,说明透彻,让人易于读懂。如此每写一篇文章,头痛数日不已,然而他仍乐此不疲。虽是辛苦,然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经一番整理后,不仅使这些古籍中的文字义理畅达,而且其医学理论也明白易晓,从而使千百年的疑窦涣然冰释,实有功于后学。

李今庸将清朝乾嘉时期所兴起的治经学方法,引入到古医籍的研究整理之中。他依据训诂学、校勘学、音韵学、古文字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方言学、历史学、文献学和历代避讳规律等相关知识,对古医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古医书中有问题的文字、内容,则采用多者刈之,脱者补之,隐者彰之,错者正之,难者考之,疑者存之的方法,细心疏爬。他治学态度严谨,一言之取舍必有于据,一说之弃留必合于理。其研究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太素》《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肘后方》《新修本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马王堆汉墓帛书》以及周秦两汉典籍中有关医学的内容。每有得则笔之以文。从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他发表了诸如“析疑”、“揭疑”、“考释”、“考义”这类文章200多篇。2008年,他在外地休养的时候,凭记忆又搜集了古医书中疑问之处88条,其中部分内容现已整理成文,由此可见,其对古医籍疏爬之勤。

李今庸执教已50多个春秋。他先后给本科生、研究生、师资班等各类不同层次学生讲授《金匮要略》《黄帝内经》《难经》及《中医学基础》等课程。自1978年开始,又连续指导了数届《内经》专业硕士研究生。同时,李今庸还先后赴辽宁、广西、上海等地的中医院校讲授《黄帝内经》《金匮要略》。

李今庸非常重视教材建设。1959年,他首先在湖北中医学院筹建《金匮》教研组,并担任组长,其间编写了《金匮讲义》,作为本院本科专业使用。1963年代理主编全国中医学院第二版试用教材《金匮要略讲义》,从而将《金匮》这一学科推向了全国;1973年为适应社会上的需求,该书再版发行;1974年协编全国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学基础》;1978年,主编《内经选读》,供中医本科专业使用,该教材受到全国《内经》教师的好评;1978年,参与编著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内经》;1987年为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编写了《金匮要略讲解》,2008年该书更名为《金匮要略讲稿》再版发行。几十年来,李今庸为中医药院校教材建设,倾注了满腔心血。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李今庸在主持教研室工作时,非常重视对教师的培养。1981年,他在教研室提出了“知识非博不能反约,非深不能至精”的思想。他要求教师养成“读书习惯和写作习惯”。为配合教师读书方便,他在教研室创建了图书资料室,收藏各类图书800余册。并随时对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检查。1986年,他组织教研室教师编写《新编黄帝内经纲目》和《黄帝内经索引》。通过编辑书籍及教学参考资料,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对教师的使用上,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通过十几年坚持不懈努力,现已培养出一批较高素质的中医药教师队伍。

李今庸在6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医疗风格,完整的临床医学思想,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著有《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今庸》《李今庸医案医论精华》等临床著作。

李今庸通晓中医内外妇儿及五官各科,尤长于治疗内科和妇科疾病。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他在内伤杂病的补泻运用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即泻重痰瘀,补主脾肾。脾肾两脏,一为后天之本,一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精气的主要来源。二脏荣则一身俱荣,二脏损则一身俱损。因此,在治虚损证时,补主脾肾。在临床运用中,具体又有所侧重,小儿重脾胃,老人重脾肾,妇女重肝肾。慢性久病,津血易滞,痰瘀易生,痰瘀互结互病,易成窠囊。他对于此类病证的治疗是泻重痰瘀,或治其痰,或泻其瘀,或痰瘀同治。他临床经验丰富,辨证准确,用药精良,常出奇兵以制胜,其经验见于相关著作及论文中。

李今庸非常强调临床实践对理论的依赖性。他常说:“治病同打仗一样,没有一定的医学理论作指导,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医疗活动。”如一壮年男子,突发前阴上缩,疼痛难忍,呼叫不已,李今庸据《素问·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的理论,为之针刺足阳明经之归来穴,留针10分钟,病愈,后数十年未再发。

几十年来,李今庸为保护发展中医药这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四处奔走,呼吁呐喊。1982年,他同全国中医专家一起签名,向中央反映全国中医药事业情况,并建议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机构;1984年又同全国11位中医药专家一起签名,上书国务院总理,建议通过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机构;2003年4月还直接给中央领导写信,恳请迅速制定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法规,保护和发展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医药学。

李今庸作为一代中医药思想家,从未停止过对中医药学理论、临床、教育的反复深入思考。他在担任湖北省政协常委及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期间,经常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写了大量的提案、信函、建议等,为发展湖北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他又先后撰写了《从实践的观点看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成败》《关于中西医结合与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考》《略论中医学史和发展前景》等文章,充分表达了他对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的思想。

田玉美1928年11月出生,湖北省仙桃市人。全国名老中医,第一、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2011年被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北省卫生厅授予“湖北中医大师”荣誉称号。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

田玉美的曾祖、祖父、父亲悉精医术,闻名遐尔,堪称当地名医。他自5岁识字读书,并对中医药耳濡目染。后在读私塾的4年半中即学完了《四书》以及五经中的《诗经》《礼记》《春秋》等,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

由于有了比较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再加上学习了大量的中医药经典,为日后行医和传、帮、带中青年教师做了深厚的积淀。

湖北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恢复不久,曾经有一青年教师请教田玉美一个问题,即《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第十条“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之“瘿”的含义,田玉美即不加思索地引《孟子·离娄章句上》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该诗也见于屈原《渔父》)。田玉美并解释道:这个“缨”和“瘿”可通用,所谓“缨”就是小孩所戴帽子的两根系带上的缨络,系帽时缨络(俗称帽须)正好垂于颌下,以展示其美观。后世把生于颈部的瘰疬称为“瘿”或者“瘿瘤”。该教师顿时豁然开朗。

田玉美深受家庭熏陶,立志从医,继承祖业。11岁随从祖父,续读满书,兼诵医籍。医学精粹之处,能达能背,深明要旨。祖父医技高明,远近就诊者,踵趾相接。田玉美14岁起伴祖父朝夕侍诊,急难重证,所见颇多。长期耳濡目染,勤苦数年,尽得三世家传秘旨和真谛。凡治头面水肿,祖父每于方中必加白附子,以其性纯阳,面上百疾,行药势而克之,用之消肿甚捷。再如妇人腹部瘀血之疾,提倡蒲黄与五灵脂生炒各半并用,远较单纯生用或炒用效彰。若纯生用则破瘀太过,单炒用则止血偏重,生炒兼施,则既活血,又消瘀,而且止痛倍增。又如小儿疮疾之虚热,每以胡黄连、银柴胡、雷丸三味为伍,以其清虚热而杀疮虫效著。另如症见小便不利而尿黄者,以生栀子加之甚效,其作用远胜于获苓、泽泻、木通之属。诸如此类,枚不胜举。

人们常言道:“秀才学医,好像笼中抓鸡。”意思说只要打好了传统文化的功底,学习中医来就比较容易。由于从5岁半开始就学习传统文化,其父亲过世后又继续自学,随祖父行医后又不断地学习,故当学习中医书籍时即易如反掌。因此《药性赋》《幼幼集成》《医学心悟》《医宗说约》《本草从新》《温热经纬》《温病条辨》《内经》《女科要旨》《外科金鉴》《外科大全》《外科正宗》《唐容川医书五种》《幼科三种》(推拿广义﹑幼科铁镜﹑痘疹金鉴)《医宗金鉴》《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典籍,不仅能较快地理解,而且大多能倒背如流。

无论是在读私塾期间还是在随祖父行医过程中,两位先辈皆强调当医生是天下最好的职业,因为能济世活人。其祖父过世后,所拜的王国瑭、童万金两位老师均强调学医时一定要多听、多记、少发表意见,并且强调以自学为主,不懂就问。其父亲特别喜欢《临证指南医案》,其祖父非常注重《外科大全》,其老师童万金特别推崇《医宗金鉴》、《唐容川医书五种》、《金匮今释》,以及《医方集解》等,这对田玉美攻读医书及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内科、外科、骨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科疾病,尤其是其中的疑难杂症乃至许多急性病,田玉美无所不会。

在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找田玉美诊治的病人最多。无论是在学校应诊还是应邀下基层会诊,就诊的病友无论是高级官员还是普通百姓皆一视同仁。正所谓“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除了约定的应诊时间以外,无论节假日,无论午休期间还是晚上,只要病人有求,则尽可能地满足,“省病诊疾,至意深心”,“无作功夫形迹之心”,总是让病人满意而归。几十年来,为数以万计的患者解除了病痛,深受广大病友之尊崇与爱戴。

田玉美对仲景学术思想领会颇深,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能脱口成诵,田玉美临床多宗仲景方法又不为条文所拘,集70余载的临床经验,不断充实、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点。

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根据《金匮要略》辨病脉证治的先后次序原则,认为临床之际首先要确诊为何病,因为每一病均不同于它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即是一种纵向性的,不论是顺证、逆证,抑或是变证都是本病所特有的,是在病的基础上产生的;而证则是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概括。即是一个横切面,它可以为一病、数病甚至多病所共有。而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就是强调本证在本病中,不同于它病中相同证型的特点,是对辨病的具体和补充。如肺痈、春温、风温俱可见到风热表证,虽然证相同,但因其病种不同,在治疗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所以必须在辨病的基础上,强调辨证论治,二者不可更换,更不能取而代之。

如1976年一产后18天黄疸者,用西药无效而请田玉美会诊。诊时患者精神萎靡,腹满仍甚,但腹软,六脉沉细,舌淡苔润。田玉美认为化验黄疸指数虽高,但按照中医辨证,产后气血双亏是本,便拟十全大补汤去肉桂加香附,在场同道多有异议,然田玉美力排众议,坚持定见。3剂药后黄疸降,腹胀减,纳谷香,精神振。二、三诊仍按原方续进。虽未清利而黄疸除,令众医折服。

治疗上重视脾胃功能。他曾云:“人‘肾为先天之本’,然也。但先天受禀赋所制,医者难为,纵欲调补,必依赖后天为之运化;而后天则赖医家、病家之调养。后天调养得利,不但可以祛病愈疾,亦能补先天之不足;倘若后天不保,存身已难,何论愈疾延寿!”故临证之际,不拘何病,必询其饮食,消化如何,用药之时亦多酌加党参、白术、山楂、神曲之属,健脾养胃,培扶后天。

处方用药贵精专。精者,不杂陈,以免药效互相制约,只要辨证准确,选药宜精锐。如胀一症,有偏膈上、正当心下、腹部者,则分别用枳实、枳壳、厚朴三物;专者,对于复杂疾病,要抓主要矛盾,聚毒药以溃其坚,则它症冰释而解。

如1991年春有一病人因饮食不慎,诱发骤然大量呕血,黑便不止,血量盈盆,急送医院抢救,血仍不止,命在旦夕,虽备后事,但其老伴并不甘心,复请田玉美会诊,速拟《三指弹》“悬拟方”中的大黄、郁金、三七3味,急则治其标,因药少、力专、功宏,仅服1次,旋即血止而起死回生。此后仍针对黑腻苔以苍朴陈等和五苓散加减,累计苍术用量达数10斤之巨,虽诊为胰头癌,仍存活近10年。

既重视中医传统理论的继承发展,又强调借鉴、吸收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中西医结合研究。如指导学生对养胃理气汤等进行了动物药理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田玉美在中医专业上辛勤耕耘数十年,坚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为疑难重症患者妙手回春。田玉美高超之医术,是其在漫长的征途上千锤百炼、孜孜不倦奋进的结果。田玉美治学的经验和方法,诚可为后学者借鉴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兴阳起痿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