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被欺负,但是也不能回回报警。我具体应该怎么办呢?


昨天看到烧烤店打人视频的时候,我们每个小伙伴都生气到说不出话,伴随愤怒的,还有恐惧和难过。

事件之所以在网上迅速发酵,很大程度上是施暴者的行为极大地威胁了人们的安全感。

录像中,当室内的流氓与女子发生冲突,他的同伙冲进来不问青红皂白,上手就打人砸椅子,令人想起过去地痞流氓横行街市的的混乱时期。


普通人会在这样的事件中产生强烈的共情,因为原本就守法的人在这类事件中有一种自己也被逼到墙角的感觉——

公共场所、监控之下、灯火通明,自身行为毫无逾矩之处,只不过和朋友吃饭而已,这不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么?

可对那些地痞流氓来说,你没戴帽子、多看了对方一眼也是打你的理由,如果有反抗,那更是罪不可恕……那些施暴者就这样明晃晃地入侵我们的日常生活。

人们感到恐惧,因为不知道如果易地而处,我们还能怎么办;

人们感到疼痛,因为那个女孩身上触目惊心的伤痕随时可能落到每个人身上。


热搜、爆搜、疯狂传播,反映的正是这种被逼到墙角的愤怒:退无可退,还能怎样?

普通人在黑恶势力面前,几乎就是陷入了绝境。

我们不可能顺从,这次打人事件中的绿衣男子面对“你要干嘛”的疑问,直接说“要C了你”,谁能顺从?

我们似乎也不能反抗,反抗以后暴力升级,怎么面对成群结队的流氓和犯罪分子?

除了报警,个人层面的处理方案,好像个个都是死胡同。

中年以上的朋友们看了视频会觉得,那种熟悉的气味又回来了。光着膀子的流氓混混吹着口哨调戏别人,对那些“不顺眼”的路人随时大打出手,对商家征收“保护费”,为高利贷等不法行业提供暴力追讨等“周边服务”……

真的有人能接受,回到那个流氓欺男霸女,欺行霸市的时代吗?


先说一个共识:法律是保护守法者的,面对问题,守法者内部没有必要因为观点争议先掐起来。

你当然可以认为在社会暴力事件中某个要素是特别重要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上价值,但任何人的观点都不能等同于真理,更不必将所有不同的意见说得污秽不堪丧失人性,世上原本也没有全然一致的人性。

无论如何,规训受害者肯定是错的。

一位现场目击者提到,当时她就坐在四个女生旁边的桌子,她目睹了绿衣男子对女生进行骚扰、搂腰到打人的过程。


可昨天事情刚出来,就有许多声称“知情人士”给女生安上了职业、故事,说女生也不是什么好人,有的网友则认为女生是穿着暴露,或者出轨导致的,总之“女的一定有问题”。

且不说这些信息可能是谣言,就算女生职业怎样、之前做过任何事情,她们就活该在外面被人殴打吗?是不是让所有女生都穿上黑布罩,就能保障她们一定不会被侵犯?

人总有自由生活的底线,不可能退到生活之外去吧!

同时,我们对见义勇为也不能存在太多浪漫想象。

最近在看《警察荣誉》,程所带着夏洁出外勤追一个小偷,小偷在跑到一个铁门前回身掏出了刀,程所淡定地说“追错了”,带着夏洁就走了。李大为带着辅警制服可疑人员,回到被师傅和所长狠狠批评,因为一般抓捕最好是三对一,最差也要二对一,他面对两个嫌疑人带着辅警就上太危险了。



警察就是面对黑恶势力最有经验的人,他们总结出来的规律,是源自大量的斗争经验。即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警察,直面歹徒的时候也得确认对方没持有武器,还要保证2倍以上的人数优势。那么普通人呢?

有一个后续我很感动,打人事件的监控中那个被男友保护着退出店铺的女孩,在看到流氓当街殴打受害者的时候本能地想要冲回去帮忙。这个女孩是闪光的,她身上人最可贵的善良和正义感——可是,你能说把她拉走的人错了吗?


《警察荣誉》中,公安干警们是用鲜血和生命总结出来的经验:先保护好自己。越是善良的人,越应该保护好自己,这样社会才会更好,不是么。

当然,那个抄起酒瓶还击的黑衣服女孩有些冲动,朋友被骚扰、殴打,对方嘴里还不干不净,这谁不上头。可是,世界不会因为你是对的就格外善待,面对恶人的挑衅,还是要冷静,先保护自己。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普通人面对这样的情境,怎么办呢?

我的基本观点是,推动社会发展去解决——这不是崇尚空谈,而是只能如此。

我们为什么反对规训女孩呢,因为黑社会和暴力犯罪问题根本就不是受害人能解决的问题,不去酒吧不穿热裤有什么用?罪案照样会发生。

本质上,这种规训是试图将需要由社会来解决的问题归结为个人努力不够:面对施暴者不去斥责,反而质问:你们女孩为什么不能再好一点呢?这谁听了不生气?!


至于说“教育男孩当一个好人”,其实也经不起揣摩。

难道所有堕落的年轻人,都是从黑道家庭出来的,家长从小教他要当一个坏人?臭流氓的父母就是社会问题的根源吗?

不是的吧,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太多的“失职”,其实是生活压力的伴生品。


电影《除暴》,吴彦祖饰演的悍匪有一位慈母

人无法超越时代、阶层和认识的局限,家庭教育也不能成为放满锅的架子,万事归于原生家庭也不可取。

谈性别一点都不困难,凡事归于性别压迫是最简单的事。有些人打人只找一个借口,甚至只是看你长相不顺眼都可以打你,不能从一个本来就不存在的“理由”开始分析问题。

舆论要做的,恰恰是正面讨论问题:有人被流氓施暴,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围观者手无寸铁,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勇敢地冲上去斗争吗?

不管是不是老生常谈,都要继续谈。扫黑除恶本来就是社会的大问题,凭什么认为可以绕开国家机器去解决?

在此,你必须信任执法机构,信任警察,才有可能重建秩序,这是只有他们能解决的问题。假如黑恶势力在社会土壤生根发芽,不能指望个人的正义和善良去解决啊。

堂堂正正地去谈论和解决治理问题,才能推动社会变得更好。

如果有什么事,真的是需要我们通过个人努力去做的,我认为,至少是在阳光下讨论治理问题,而不是用别的话题模糊焦点,最后不了了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盼星星盼月亮,脱口秀演员终于上班了!

一大早就被李诞催回公司的脱口秀打工人,要接受一个全新的任务:这次,他们不仅仅要上台讲脱口秀,还要组建一个脱口秀编剧部,策划十场不同行业的脱口秀主题专场。

而他们策划专场的过程,也会搬上综艺。

这,不就是综艺版的“编剧部的故事”?

脱口秀版编辑部故事上线

最“不羁”的脱口秀演员群像

以前认识这些脱口秀演员,都是在台上。新综艺《怎么办!脱口秀专场》则把场景放在了办公室,揭秘这群脱口秀演员舞台背后的样子。

脱口秀演员,也是要上班的——

猜猜看,办公室能否圈住这些不羁的灵魂?

1.还有比徐志胜更上进的喜剧人吗?

在这群人里,入职笑果时间最短的徐志胜,反而最有上进心。

根据规则,每个专场都要选出两个编剧部主任。为了当上第一个专场——真心英雄专场的主任,徐志胜牢牢抱住真·领导程璐的大腿,为此不惜和好兄弟何广智拆cp。

徐志胜讲脱口秀是“老天爷喂饭吃”,而他能够在笑果成功“上位”,靠的也是他的口才。

李诞评价徐志胜是“最会拍马屁的人,“这个世界没有人拍马屁可以比他拍得更自然”。

徐志胜把他的接梗能力,运用在职场的沟通上。李诞给他带了瓶妈妈做的“韭菜花”。徐志胜“感激流涕”,表示这不是韭菜花,而是笑果的“尚方宝剑”。

做专场方案的时候,徐志胜不会做PPT,别人用电脑,他在手写,还反问李诞的“想象力怎么样”。

不过,自己不会弄没关系,他会请帮手啊。高手出手,徐志胜出嘴。他在一旁吹彩虹屁,哄得PPT大师心花怒放。

和真·领导程璐在一起,徐志胜也是卖力地捧哏。提案的时候,程璐说一句,徐志胜就花式重复一遍,然后还不忘加上“领导继续”。这“狗腿子”的模样真的是要把人笑死。

为了得到大家的支持,徐志胜还不忘提醒各位投票同事:“这个节目只有四个月,但是你们合同可不止签了四个月~”

虽然在整个提案的过程中,徐志胜都在打嘴炮。但是,大家看得开心啊。在办公室里,能让人感到愉悦也是一种能力。

2.王建国连提案都在讲漫才?

如果说徐志胜是「进击的新人」,那笑果的资深元老王建国,则是相当「佛系」。王建国和程璐都是团队里的真·领导,但他本人没啥“当官”的欲望。

对于王建国来说,打工人最大的乐趣,就是检查同事交上来的发票,抓别人马脚。

看到有人扯了一堆的士票要混在报销单里,王建国就兴奋了。

“我说我司怎么现在效益不太行了。”“严查公司漏洞!”

搞发票的兴奋是一时的,这位“谐音梗”大师,最喜欢做的事,还是搞业务。

上一季《脱口秀大会》,王建国和张博洋组队讲漫才打算另辟蹊径,结果早早就被淘汰。王建国对于结果显然并不甘心,这次不用比赛讲脱口秀了,他还是要搞漫才。

王建国和庞博组队做提案,两人用了漫才的形式来演示。

庞:“今天我来给你提个案。”

王:“提案讲究四门功课。”

王:“哦,我们是漫才。”

结果,提案没讲好,漫才却博得全场掌声。大家纷纷表示,“表演过于优秀,(上一季)是张博洋的问题”。

虽然王建国对于当领导没什么追求,但是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对漫才的热爱。突然好期待他在新一季《脱口秀大会》的发挥~

3.杨笠,办公室氛围组最佳人选

虽然杨笠在台上讲脱口秀的时候,给人留下非常犀利的印象。但办公室里的杨笠,感觉就是大大咧咧的“傻大姐”一枚,是公司氛围组的最佳人选。

竞争编剧部主任的时候,杨笠去当“出头鸟”,和李诞谈条件。她说如果这个主任当好了,就要分李诞45%的身家。李诞马上怼回去:“离婚都没分那么多!”

没当上主任就开始跟上级讲条件,笠姐这心机,估计在宫斗剧里活不过一集。

谈判失败,杨笠只能乖乖做PPT。

杨笠埋头码字大半天,大家都以为她在写什么惊天创意。走过去一看,发现她就只憋出了“PPT”三个字。

提案的时候,杨笠就更搞笑了。

她和搭档杨蒙恩,把他们设计的专场内容《一只耳的后逃亡时代》演了一遍。他们对于自己创作的内容信念感非常强,还给这专场编了一段“开场舞”。

李诞说,这个提案就是典型的“形式大于内容”。

杨笠回:“你是不是对你的角色(反派一只耳)不满意?”

实话实说,这些脱口秀演员,做PPT的能力都一般般,但他们擅长的是活跃气氛。有他们在,即便是严肃的提案现场,也能给你嗨起来。

4.他们搞笑,但他们也是认真把搞笑当事业

经过一轮充满欢乐的提案后,“轻轻松松宇宙最强编剧部”正式成立。虽然这群人,平时在办公室,也是嘻嘻哈哈的。就算搬到一个新的地点组建编剧部,大家也依旧习惯这种插科打诨的相处方式:王建国做饭像模像样,表示自己最想做编剧部的厨子;杨蒙恩把编剧部的桌子都拼起来,认为这样凑在一起好聊天。他们在一起,就算上班也像是情景喜剧。

但是,当他们回到专业领域,也就是办脱口秀专场的时候,这群“不羁”的灵魂,就马上认真起来。

第一个专场,是“真心英雄”专场。为了收集写脱口秀的素材,他们跟着嘉宾去体验警察、消防员的工作:庞博穿上制服跟着去出火警;徐志胜和何广智去做反诈宣传,被反诈警察作为例子提醒大家“你手机里整天聊的帅哥就长这样”……

体验完,他们就需要整理素材,归纳出里面可以出梗的点。

像王建国和庞博,收集了一天的关于诈骗电话的案例之后,决定把这些内容都串成漫才。

杨笠和杨蒙恩负责的是《谭谈交通》的主持人谭乔的稿子。《谭谈交通》里,有很多有趣的人,甚至有人为了上节目,故意“违规”来搞笑。杨笠和杨蒙恩把这总结成一句段子:“下次别违规了,你都没有梗。”

好笑的段子,都来源于鲜活的生活。没有一个脱口秀演员,是闭门造车的。

他们的初稿写完了,还得接受“读稿会”的审阅。

不好笑的段子,就会被毙掉。

像徐志胜的初稿,就被批评太简单,还是走外貌这一套的梗缺乏新意。为此,他不得不熬夜改稿。

别看这群演员,在台上那么“不正经”,工作时,他们还是卯足了劲。

他们在办公室认真码字的样子,和他们在台上欢脱地讲脱口秀的模样,形成鲜明的对比。

程璐说:“台上五分钟,台下要开多少会”。成功的脱口秀演员,其实也是一个认真的职场人。他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份稿子,才能写出那么多爆梗。

每个行业都可以讲5分钟脱口秀?

《怎么办!脱口秀专场》的真人秀部分,让我们看到了脱口秀演员的工作日常,也了解了脱口秀行业的运行规则。

其实,每个行业都和脱口秀一样,有自己精彩的故事。

李诞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讲五分钟的脱口秀,本季节目也向大众发起了“你愿和我一起说脱口秀吗”的邀请,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相当丰富的,他们的人生故事便是他们最有意思的梗。

这次脱口秀行业专场,其实也是在讲这件事。

每个行业、每个行业里的人,都有独属于他们的行业经历。

第一期真心英雄专场里,消防员刘长俊就跟大家科普,消防员除了灭火防火,还要做很多事情,比如营救脑袋被卡住的小孩。

他因为工作太忙了,陪家人的时间很少。

“我第一次见我女儿,是她刚出生的时候;我第二次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能坐起来了;我第三次见到,她脑袋已经卡在铁门里了。”

“闺女,想见爸爸也不需要这样吧?”

段子很好笑,但是,这也侧面说明了,消防员的工作有多辛苦。只要有情况,他们就得出警,不分日夜。

《谭谈交通》的谭乔则说,他能搞起这个网红节目,主要是因为他本人鬼点子很多。

他做节目用心,做交警更卖力。

别人违规,他第一时间不是开罚单,而是多问他两句,你家里是不是有什么着急的事?你生活中是不是有什么需要帮忙?

“然后再咔嚓,罚他二百。”没有热心的交警谭乔,就没有有趣的《谭谈交通》。

反诈警察周杰,长了一张“诈骗别人很容易成功”的偶像剧男主脸。

他开玩笑说:“现实中中奖是假的,高回报率是假的,帅哥是真的,但也不是你的。”如果电话里有自称“帅哥”的人跟你聊天,而且二十四小时秒回,那多半是别有居心的诈骗团伙。

周杰把反诈工作,比作“拔草”,就好像和骗子抢客户一样。“骗子给客户种草,我们拔草,客户呢,墙头草。”

曾获得上海特警总队“狙击之王”称号的女特警贺际评,是一个可爱的女生。

她说现实中的特警,不需要像成龙大哥的电影那样,上天下地。他们作战策略,实用为主,讲究武力叠加。

“歹徒有刀,我们有枪。歹徒有枪,我们有炮。你一个人,我两个人。你两个人,我四个人。所以,做歹徒是很危险的。”

虽然贺际评有“枪王”的称号,但是她从来没有在实战任务中开过枪。下班的时候,她会在《和平精英》里练手,却因为枪法太准被系统判定为外挂。

在专场里上台讲脱口秀的警察、消防员,打破了我们平时对这个行业的刻板印象,他们执行公务时很严肃,但私底下一样是会讲段子的小可爱。

这些梗、段子,即便是通过脱口秀演员加工完成的,但是也只有从他们这些当事人口中说出来,才会有喜剧效果。

因为他们讲述的那一段经历,段子背后的故事、个中滋味,是其他行业的人没有办法体会的。

脱口秀的形式,为观众打开了了解这个行业的一扇窗户。当他们用脱口秀去描述自己的行业,用幽默感去包装行业辛酸的时候,更能让人感受到这个行业的不容易之处。

脱口秀演员,台上五分钟,可能需要开五天的会。而对于这些行业精英来说,他们五分钟的脱口秀,浓缩的很可能就是他们多年的工作生涯——

每天的苦和汗,变成信息量极高的脱口秀,你说怎么可能不精彩呢?

这几年脱口秀火了起来,大家的目光也逐渐聚焦到这个行业。

以往,观众总是关注他们在台上的表现,他们讲的段子好不好笑。但其实,没有台下的积累,又哪来台上的爆梗。一个好笑的脱口秀,有时候并不是一个演员的功劳,而是一个群体的智慧结晶。

因为行业里的每个人,都在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所以才能不停激发新的创意和灵感。

无论是脱口秀,还是其他行业,都需要专业精神、专业态度。

脱口秀有编剧部故事,警察有警察故事。每个行业,背后都有一群敬业爱岗、认真努力的人。脱口秀专场,把他们推到了台前,让我们可以好好听听他们的故事。

你有哪些经历可以讲成脱口秀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别人说你好欺负应该怎么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