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瓦淋釉了跟没淋釉有什么区别?

  陶艺的烧制是陶艺制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烧制非常的讲究技巧与特点。那么,关于陶艺的烧制相关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艺的烧制知识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烧制陶瓷的关键因素是:泥、釉、火。为什么有些陶、瓷器会莫明其妙的出现裂纹呢?为什么有时甚至会掉皮(釉)呢?这不外是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泥和釉的收缩系数(又称膨胀系数)不相一致的结果。有时人们亦会对这种缺陷特意加以利用,传统的开片釉及现代陶艺的一些肌理追求就是利用釉和泥收缩系数不相一致的原理配制出来的。

  陶艺的制作工艺按顺序可分为原料加工、泥坯塑制 、赋釉及煅烧四大工序,我们从配泥、成型、配釉及煅烧四方面加以介绍:

  配泥:配泥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清除杂质,另一方面是把产地来源不同,成型和煅烧性能不同的土搭配成符合制作者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烧成温度范围的、能和釉及煅烧温度相呼应的熟土。有时为了加强泥质在高温煅烧情况下的支承力,使坯体不致下塌而适当渗些砂子。有时为了追求陶土烧成后的色泽而加入一些着色原料成为"色胎"。 陶土和瓷土的化学成分基本是相同的,由于风化和再风化的原因,改变了它们的物理性能,使之出现了陶土具有较大的粘性和可塑性,瓷土具有脆性及高温状态下玻化程度较大的区别。

  成型:石湾窑制品以手工拉坯为历时最长、产量最大的成型方法,其中手工拉坯成型是在转轮(辘轳、僧称“车面”)上制作圆形器皿的基本方法。

  拉坯的准备工作是揉泥:就是把泥团放在车面的圆心部位,辘轳转动后,用手腕和手指的相反作用力把泥团把握在圆心之中,然后双手把泥团反复几次上下托拉,使其进一步排除里面的气泡,使泥更“熟”。

  石湾窑的手工拉坯与其他瓷区不同之处在于所使用的是陶泥,可塑性较高。

  石湾陶艺的艺术造型重视点、线、面的关系,陶塑属于雕塑的范畴,体积(俗称“面”)和线条,不但是组成石湾陶艺品的主要因素,而且还是决定作品质素的重要成分。其塑造除使用通常的雕、琢、刻、划的处理方法外,还有捏、粘、贴、捺……等手法以加强局部的表现和装饰。

  陶艺作品是泥、釉、火的综合产物,不同色釉的透明度、覆盖度都有所不同,所以石湾陶艺作品在塑制过程中也把釉色因素结合在一起加以考虑。

  石湾陶艺中有种微型陶塑--山公,常见的人物作品仅高1~2厘米,也有更细小的,微塑的制作需要快速和熟练,保持泥料的湿润和使用工具的利索是很讲究的,往往两三“批”更交待了人物的服饰和动态,极之潇洒和流畅。

  配釉:石湾窑千多年来使用的釉基均是当地农村的生活废弃物----生火后残留的稻草灰、桑枝灰和松柴灰。

  长期以来,石湾窑所使用的着色剂均是东平河道里的淤泥,淤泥内的金属成分以氧化铁为主,淤泥配上稻草灰、桑枝灰、松柴灰便成了酱黄釉、黄褐釉。

  自明代开始,石湾窑的颜色釉有了新的开拓,釉基已不满足于几种植物质了,这时增加了砚壳、蚝壳、贝壳等高钙成分的动物灰,还增添了玉石粉、龙江石、石英粉、长石粉、镜仔料等熔融填充剂,使釉基具有一定的厚度和一定的流动性。

  在金属着色剂方面,对铁元素的使用除河泥以外增加了星朱、黄石、石墨及各种成分不同的铁矿石。石湾窑的配釉原料一向以使用手工业的废弃物和天然矿物为主,原料成分不纯,釉内混杂了不少的未知因素,煅烧时龙窑温差大、火焰气氛变化无常,于是在高温状态下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因而产生了难以掌握难以意料和无法再现的“窑变”。其窑变釉中以蓝钧和红钧尤为称著。

  石湾窑的施釉方法:浸釉、淋釉、涂釉和喷釉。

  浸釉是把整件坯体浸于稀稠合适的釉药之中,让其自然吸附至一定的厚度。

  涂釉是用毛笔蘸了釉药后涂于坯体上,用笔的侧锋涂擦也会出现特殊的效果。

  喷釉是用喷雾器把釉药喷于坯体。

  煅烧:石湾窑煅烧分预热、上火、高温还原等几个步骤。

  目前石湾使用的窑炉若以火焰运作可分为:明焰式、半隔焰式和隔焰式三种。若以产品运行方式来分类可分为隧道式(窑车式、辊道式)、梭式等类型;产品不运行的有倒滔窑、龙窑等。

  石湾陶艺所用陶土为东莞灰白土与石湾本地砂混合而成,粘力很强,可塑性高,能耐高火。比之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的瓷土可塑性好。

  陶艺被称为火的艺术,火不仅使黏土、釉色变成了一种新的物质,而且赋予其美感,火是由电、油、煤、瓦斯、木柴等燃料通过一定的窑炉转换而来的,不同的窑炉、不同的火焰气氛决定了陶艺不同的品质,不同的窑炉、不同的燃料,烧成技法也不同。

  所谓烧成,就是将干燥或施釉后的坯体装入窑炉中,经过高温烧炼,使泥坯和釉层在高温中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烧成过程是陶艺制作工艺中最复杂的过程。

  1.龙窑(传统的龙窑):现在仍烧木柴,龙窟像一条龙建在山坡上。

  2.柴窑(烧木柴):相传是姓柴的发明此窑,故称柴窑。

  3.电窑:0.2-2立方米的电窑。

  4.气窑(瓦斯窑):0.3-3立方米规格不等。

  5.重油窑:烧油的隧道窑。

  6.乐烧桶:耐火砖、耐火棉、金属板制成,烧瓦斯(可移动)。

  一般现在多用电窑和气窑,我们目前的陶艺工作室大多用这两种窑炉。

  在陶艺制作上,“烧窑”是关键,最重要的操作就是烧窑。因为陶瓷的制作,从选择原料到制作成品的工序繁多,古人说:“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现在大概也有几十到工序,各道工序有各自的重要性,尤其是最后的烧窑操作非常重要,稍不注意就会前功尽弃,既浪费了原料和燃料,又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在陶艺工艺方面,就其重要性来说,可以分为“一烧、二土、三制作”,烧窑显得何等的重要,也是关键之关键。特别是颜色釉的烧成,更要强调“烧窑”,颜色釉的烧成火焰、性质、温度、烧成时间及燃料种类对颜色呈色变化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颜色釉的烧成是一门“火的艺术”,如“窑变”就是在烧成过程中自然产生的釉色变化,不是人可预测和控制的,有些非常难得的窑变,颜色釉,百窑难得一见、罕见的精品,名贵且价值不菲。

  烧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一下子能掌握的。

  烧窑有烧成曲线。陶瓷半成品入窑时一定要干透,否则容易烧炸。装窑时陶瓷半成品所放的窑位也很重要。开始烧时,升温一定要慢,前400°C要慢烧,最好一小时记录一次烧成温度。

  陶瓷工艺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志于陶瓷事业的人学好陶瓷工艺学,可是使你终生受益。

  陶艺,广泛讲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从历史的发展可知,“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它与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他工艺美术等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关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介入,西方的“当代陶艺”观念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陶艺”的概念也一度成为了陶瓷艺术界的新时尚。它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东、西方文华的矛盾与碰撞,诸如“何谓陶艺”,“陶艺与陶瓷艺术的关系如何”等一系列看似不是问题的基本的问题,直到如今未能取得统一认识和标准 。陶瓷艺术在中国发源年代久远,分为传统陶艺和以个人艺术创作为特点的现代陶艺两大部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淋釉工都是做些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