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打车是什么意思就是跑滴滴拉客的意思吗?

网约车市场大战:滴滴的商业模式逼用户站队美团!

随着美团打车强势登陆上海市场,滴滴感应到了强烈的威胁感。

而美团似乎也想搞事情,在3月21日登陆上海的第一天,美团打车就因为类似“一元钱出发”的宣传广告,涉嫌低价恶性竞争,而遭到有关方面约谈。

虽然双方一直以来互相看对方不顺眼,但美团这次进军网约车行业使得双方的竞争似乎更加激烈,而且还在网上隔空“互黑”,打起来口水战。

3月28日,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王慧文在实名认证微博上指责滴滴发黑稿,把Uber直接替换成美团就发出来了。

滴滴也不甘示弱。3月29日,滴滴公共负责人李敏呛声道,(美团)自己PS图片,转移注意力,“这是十几年前我入行时就看到过的PR手段,土。”

巨头们竞争,网友们不仅看了好戏,还能得到实打实的福利。

美团和滴滴这次不仅仅是打“口水战”,双方在线下也展开了真金白银的补贴大战。

美团方面,针对上海注册司机,开启了前三月“零抽成”,并对新用户直接派发三张面值14元的抵用券。

虽然在上线首日就遭到了监管部门联合约谈,但美团打车就在3月21日上线首日,订单量就突破了15万。

补贴大战无疑是拉拢用户的好方法。美团打车在过去一周砸出真金白银,不少消费者都感慨:免费、低价打车的好时光又回来了。

眼看着用户都跑到了美团那边,滴滴经过短暂的呼吁和给司机下禁令后,也迅速投入扩大用户补贴的行列。

补贴大战是避免不了了,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拉拢到用户,但从长远看,烧钱不可能持续,这种补贴大战会混乱市场竞争秩序,不利于网约车市场秩序和消费者长期利益。

而且网约车市场用户忠诚度不高,在一家公司独大的背景下,对司机相对较高的抽成,对用户越来越低的补贴,势必会给后来者进入这一领域的机会。

而美团这次进军网约车市场,似乎是选择了一个好时机。

从市场来看,一方面滴滴快车的价格已经没有多少优势,打车难、竞价引起乘客不满;高抽成导致司机纷纷抱怨。

另一方面,美团看准时机,精准打击。一边0抽成,抢夺司机,一边高补贴,招揽用户。同时,以司机抢单代替平台派单,直指滴滴的死穴,把选择权交给司机和用户。

虽然不知道未来如何,但是就目前来看,这极大的调动了司机的积极性,顺利在上海完成了虎口夺食。

而且美团上线前三天,分别拿到15万、20万和30万单,有媒体报道的数据显示,相当于打掉了滴滴30%左右的份额。滴滴应对无力,这个时候一般是公关冲锋陷阵的时候,但从目前来看,滴滴方面并未给出什么有力的回击。所谓运营总监发出的一篇文章,也被怼的一无是处,缺乏诚意。以短信密集轰炸,向用户发送优惠信息,已经形成骚扰,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无论司机还是乘客,对滴滴的不满情绪集中爆发。

“尔要战,便来战。”程维说这句话的时候恐怕没想到美团的攻势这么猛吧。

其实,这是一场早有端倪的战争,美团在南京测试、上线已经是发出挑战书,而滴滴居然还在上海被打的晕头转向,多少有点不可思议。

用户对滴滴的不满,刚开始集中在打不到车,后来平台推出优享,就是加价可以快速叫到车。其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其实这个问题早就被用户怼过,但是滴滴官方每次都是从用车高峰、供需动态变化的角度回应。大家即使怀疑滴滴平台为了收入,有意逼迫用户加价,也没有证据。但这是一道无解的题,只要滴滴自己不披露相关运营策略,这一质疑永远无法证实,而同样的,也很难证伪。

这套机制的实质,就是滴滴作为平台,掌握了流量分发大权。尽管我们不怀疑智能派单的设计初衷,尽量让每个用户都能打上车,但也不得不指出,其风险在于,在某些压力下,比如业绩、竞争等等,平台随时可以改变流量分配机制,价高者得。

平台派单,本是为了公平,最终却走向了不公平。不只滴滴,所有中心化的掌握流量分发的平台,都是如此。

不满的不仅乘客,还有司机。即使价高者得,作为供方的司机也得不到多少好处。抽成比例越来越高,名义上是20%左右,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些抽成比例甚至达到40%。

这也就不难理解,去年很多司机开始积极推荐嘀嗒拼车,今年上海的司机建议乘客用美团打车。当然有补贴的诱惑,而最终让司机、乘客的倒戈的还是对平台形成的长期不满,当新平台出现时,加上补贴的手段,轻而易举完成迁移。

滴滴的这套玩法并不新鲜,是其商业逻辑决定的。

先烧钱抢市场,形成垄断(虽然我们很少提及互联网领域的垄断),然后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当你出行只能选择这个司机数量最多的平台时,你就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而滴滴的派单策略,又为其提供了灵活的变现手段,成为商业模式中关键的一环。

看到有人说,滴滴作为一家500多亿估值的公司,不会如此没有底线。大家都不要装外宾,一家商业公司,还是不要以道德的准绳衡量,商业就是商业,FaceBook的估值多少,照样发生了数据泄密事件。

滴滴滥用流量分发权的动力,还是源于其发展路径,早期烧的钱,总得找补回来,给股东交代。同时,即使成为独角兽,其依然面临盈利压力,IPO压力,需要尽快赚钱。

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用户早已经对滴滴的运营方式不满。而滴滴的今天,无关道德,仅是商业模式决定的而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投诉邮箱:。
趣爱秀娱乐门户:一直以来坚持文明办网,传播健康、娱乐的信息!

}

昨日,美团打车宣布,从5月19日开始,继上海、南京上线“聚合模式”打车后,新增包括广州、杭州、重庆、成都、武汉等在内的15个试点城市,均以“聚合模式”展开。

事实上,美团打车推出的这一“聚合模式”,可以看作是在打车业务领域摸滚打爬两年多的美团对于网约车市场的一种变相妥协——当“烧钱”一直带来亏损时,再任性下去只会被市场抛弃,寻求新的路径以求存活才是当务之急。

然而,在新的模式下,美团就真的能前进得顺顺利利利吗?恐怕没那么容易。

“烧钱大战”终究还是扛不住

2017年2月,美团开始试水打车业务。美团App在南京上线打车入口,随后又在上海上线,正式加入到网约车大战之中。

提起网约车,滴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美团打车此次入局网约车,采用的正是和滴滴如出一辙的“烧钱”模式,颇有和滴滴一决高下的意味。在入局上海后,美团打车宣布上海地区注册的司机可享受开站三个月内“零抽成”,同时给予用户优惠券等补贴。这种“补贴战术”似乎非常有效,在上海上线不久后,王兴就公开宣布称,美团打车业务已在所进入的城市拿到1/3的市场份额。

面对来势凶猛的美团打车,滴滴自然不肯示弱,也开始大规模在上海对用户进行优惠券等形式的补贴。二者之间的“烧钱大战”正式展开,而美团也就此踏上了亏损之路。

据美团招股书显示,其2015年、2016年及2017年经调整后亏损分别为59亿元、53.5亿元及28.5亿元,网约车在内的新业务是亏损的重要原因。2017年美团的网约车司机成本尚为2.9亿元,而据美团2018年年报显示,2018年成本则高达44.6亿元。

经历过如此“惨烈”的“烧钱”大战以后,美团打车得到的是怎样的“战果”呢?

据德勤咨询数据显示,2018 年 Q2 网约车平台日交易额中,滴滴占据了96%,而美团打车却仅仅和其他平台一起占据了 4%。

看来,“烧钱”+“补贴”这个模式是走不通了,仍对网约车市场心不死的美团,开始探索其他的出路。 新的模式也有新的问题

美团打车之所以在“烧钱大战”中败下阵来,究其原因,获客成本居高不下、用户留存率、转化率不高等问题是重要因素。而美团打车走的新模式——“聚合模式”,似乎从某种程度上减缓了这些问题。

通过聚合模式,美团通过引入合作伙伴的车辆和司机来为美团打车用户提供服务,从而避免了“烧钱”,为自己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同时,原本的单向输出也转化为双向打通企业之间的资源,使得美团打车能够通过轻资产模式迅速拓展更多城市,扩大业务布局。

然而,尽管新的模式使得美团打车能够从“烧钱大战”中脱身出来喘一喘气,但美团打车还不能高兴得太早,因为采用新的打车“聚合模式”,也就意味着要面临新的问题。

首先,“聚合模式”打车早已有之,早在2017年,高德地图就已经上线了易行平台,滴滴出行、神州专车、首汽约车、摩拜单车、飞猪等出行服务商作为首批合作伙伴接入了该平台,这就意味新入局的美团打车要面临的却是同滴滴一样强劲的对手;其次,“聚合模式”的责任归属难以界定,美团打车在《美团打车服务协议》中对责任归属的划分引起了许多用户的异议,原因在于,这种划分使得美团打车作为平台的责任范围相对模糊,容易形成平台和第三方出行服务商之间的责任互推,用户的权益无法得到切实保障。

此外,还有网约车平台规范更为严格、用户需要统一的服务体验等诸多问题等着美团打车去面对。 或许美团打车也意识到了“聚合模式”打车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试图“另辟蹊径”,想用新的亮点来获取流量:如果用户要打车去某个餐厅用餐,可以直接点击餐饮商家页面的打车按钮一键打车,系统会识别用户所在位置及商家地址信息,自动填写起止地址。美团点评人士还表示,未来平台将会使用户更好地打通吃喝玩乐行一站式生活服务体验。这不难看出美团打车对于打通其现有商家资源的偏重。 然而亮点终究也只是亮点。面对种种考验,在新的“聚合模式”下,美团打车是否真能扭亏为盈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滴滴出行和美团打车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