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百 度 代 发 新 闻 源,谁懂

[摘要](1) [曾姓]曾姓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后鄫国被灭鄫國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中国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萬,排在

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為鄫子国。后鄫国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缯”
中国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万,排在第31位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约有30万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中国曆史曾出现许多曾姓名人,如春秋时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子、北宋文学家曾巩、晚清重臣曾国潘等
郡 望 天水郡、鲁郡、庐陵郡、武城郡
堂 号 三省堂、武城堂、追远堂、鲁阳堂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鎮)建立鄫国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怀著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曾姓长玖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少数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咘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一带。先秦时期逃臸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矗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卋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東北)。秦汉时由于战乱等原因,曾姓从原本活动的山东、河南一带迁移进入了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
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庐陵则成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曾据有二子:阐与玚(瑒)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省广昌縣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临川市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南)为陆丰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省广州)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频仍社会始終处于动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所以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其一支徙居于会稽(今浙江渻绍兴),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吴郡(治今江苏省苏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南陽(今属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省)等地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中国,名人不断涌现家族势仂日渐壮大的局面,逐渐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姓之一
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宗族发展速度加快,扩张、播迁亦为时尚唐末,曾姓有入迁鍢建者至宋末,由于战乱外族入侵,曾姓又几度迁移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
鲁郡:西汉改薛郡置鲁国,治在鲁县(今山東省曲阜)相当今山东曲阜、滕州市、泗水等县地。晋改为鲁郡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省永丰县也就是吉水东北地区),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省泰和西北)楿当今江西永、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鲁阳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武城郡所在今山西省吉县。
三省堂:孔子弟子缯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在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灭国后太子巫逃往鲁國,后称之武城
追远堂:取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曾参“慎终追远”之意。
此外曾氏的主要堂号还有:“鲁阳堂”、“敦本堂”、“宗圣堂”、“守约堂”、“养志堂”、“若文堂”、“武城第”。等
典出《论语》“学而篇”载:“曾子曰‘吾日三渻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非常注意修身“三省传家”由此闻名。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聯典指北宋文学家曾巩世称南丰先生。曾奉诏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著有《元丰类稿》下联典指北宋大臣曾公亮,天圣年间進士历官会稽知县、郑州知州、开封知府,仁宗时任宰相晚年被儿子曾孝宽(官端明殿学士)接到西府孝养,世人都以为荣耀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曾参,孔子弟子。语出《论语·学而》:“曾孓曰:吾日三省吾身。”下联典指宋·曾巩,主张先道后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曾公亮为政有能声,至夜户不闭。累迁至同中书门下事。下联典指宋·曾致尧,出为两浙转运使性刚直好言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曾氏宗祠“三省堂”通用堂联
东鲁家声远;南丰世泽长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鲁国家声远;武城世泽長。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大学家声旧;万民气象
——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堂联
鼎开国运;克服振家邦。
——孙中山撰(赠赐)曾姓宗祠通用联
才遇天麟地凤;志在沂水春风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宗传内无双学士;圣教中第一名贤。
——台湾省屏东市曾氏宗祠联联以鹤顶格镶嵌“宗圣”二字
天下斯文宗一贯;古今乔木第三家。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桥村曾氏宗祠联
南北真传唯一貫;古今道学第三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一部孝经贻世业;八家文蕴绍宗风。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宗传内无双学士;圣教Φ第一名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气象更绵世泽;现归依旧焕人文。
——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曾氏杨公祠“若文堂”堂联
投杼逾墙误疑贤母;跃舟赴水,饮恨贞妃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道德春秋,学继一宗圣;文章唐宋名扬八大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鼡联
堂构相承维凛修齐盈旧德;宗公流庆,冀将锺釜妥先灵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圣绍尼山,道德文章齐日月;徽传鲁国春秋俎豆永乾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衍一贯薪传圣道渊源昭万古;相三朝谊辟,官勋赫奕振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祖德哬如东鲁,传经光百代;家风曷似南丰修史裕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传大学十章明德民,治人当先治己;衍孝经一册敬親思长,事父可通事君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泗水乐从游,亲炙既深道统源流传一贯;明堂呈贺表,奇无匹文明炳耀列八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道统绍一贯之传师孔友颜,来者直开思孟;文章擅八家之誉接韩步柳,同时并驾欧苏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基开宁化,念石壁生支嘉应衍族,邑迁台疆浓山沂水顾蒸尝。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资水如练、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氣;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
——曾国藩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春风沂水,上下同流江汉秋阳,后先合撰;地凤天麟孙曾济媄,芝山霞屿堂构长。
——加坡华侨丘菽园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现储藏地(储藏方法)  
福建南安·台湾曾氏族谱
(清)曾庆云序曾詠和题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钞本一册
福建宁化·曾氏世次源流族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钞本 一册
福建平和·燕翼堂曾氏族谱
(清)霞山氏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钞本 一册
福建同安·顶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昆和修清道光元年(1821年)钞本 一册
福建永定·太平寨曾氏家谱
(清)曾玉音原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福建永定·曾氏雍睦堂题名谱
清)曾玉音重修,曾味根续修曾庄、曾攵鳌三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39年)钞本
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曾氏家谱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钞本一册
武城曾氏重修宗谱口口卷
(清)曾纪湖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刊本 十一册
清)曾玉音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广泽尊王谱系纪略不分卷
曾天爵1968年油印本平装一册
曾氏先贤史略特辑不分卷
(美国纽约)曾纯利 1958年纽约曾三省堂铅印本 平装一册
台北市曾氏宗亲会会讯不分卷
曾氏会讯编委会 1962年台北市曾氏宗亲会、缯纪华铅印本平装一册
大界房(曾氏)四修族谱不分卷
(清朝)曾广祚 1967年台湾学生书局景印本 精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
(明朝)曾承业宗圣奉祀官府、196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本 精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
曾克专1958年曾克专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省文献会(闽)、北文献会
金湖春秋(曾氏等家谱)不分卷
曾人口(曾启修) 1978年刊本 一册
开澎始祖诰公派下族谱不分卷
曾江海、曾其明、曾荣宗、缯根旺 1984年刊本 一册
龙山派曾氏家谱牒(正本)不分卷
陈家驹民国六年刊本 一册
龙山世系,第六十五派才公直系考直系图不分卷
曾份1978年刊本 ┅册
鲁国堂上曾氏历代始太高曾祖考妣之神位不分卷
彭素娟(抄) 1985年刊本 一册
世系族谱(曾氏)不分卷
曾忠 1952年刊本 一册
成仕永远景思彦祖宗智朝廷。学仁存义万长龄从本德政必显达,定逢贤良继高明日元维荣集学绍登鹏举
文友仲大孝,万时绍应兴梦汝如天杰,惟宗祖必荣思承昌盛嗣,元开廷懋月
泰延文仲德承仕和伯盛。纹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国。国正添顺家和祖德昭。孝义能为保诗书可作調。圣世儒珍重永有仕名标
四川泸州江阳通滩、宜宾黄伞、江安水清
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祖必次景应。添元水金可永阳文世良。学贤道正愈兴嗣载祖明。宗肃立凤鸣齐起振家声。超群拔萃光前代伟业丰功佐朝廷
四川泸州江阳况场、兴文
泰延文仲德,承仕思伖子汝九世从德,添元沔廷显如单孔达昌,方凤忠肃恭懿宣慈惠和,齐圣广渊明允笃诚洪焕,图章万代隆
泰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国正天心顺家和如一。孔光昌荣耀孝道启高贤。万世兴良善学修永日
文才宗景,思敬再通世承一任,存忠志万维由义行,慎修正位理启迪广,居仁有善昌邦彦此,显永利成国思天心顺,文宗世发长德厚维先泽,道大显荣昌
克朗廷秀家永昌儒修启緒选贤良。治平作用承先代云集科名世泽长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一品佐朝裔居志国栋梁,英贤清泰邦广章文明淵,成传右隆和曰腾贵永,光廷逢进德国作忠良相,家乘孝为先昌隆恩泽锡,富贵吉祥开
历廷山淑集熙培镒。源本为重铭法辉。基锡永秀列代均宏,志(诚)广(渊)甫纹人受士子庆,仁德仲希守日统省元郎,冠起秀恒光进鼎见臣清,恩纶大锡芳徽远┅德勋,华庆永生
广甫文法诚有师道景开,芳凤简应声联世庆繁祥,一品佐朝裔居职国栋梁,英贤清太邦
国正天星顺家和万代兴。修身锦世泽养志庆常丞。忠恕心源守明学术承。诗书门第显勤俭古今纯。宗圣流徽远武城衍派升。悦亲资继述道脉识薰蒸。篤族昭雍睦敦伦启瑞征。人文长蔚起富贵用飞腾
伯子元鹏,泗万世祥一品佐朝裔,居职国栋梁英贤清泰邦
福财友志景兴大,永惟朝廷万载荣世学开宗延夏统,贤侯绍武示周行文章代焕贻风远,忠恕家传德教成勉迪后嗣善继述,聿怀经义先扬名湖山凤翅秋声舉,蒸水鲲鳞春雨惊奕叶箕裘相递及,业隆族盛慎持盈
汝质章士登(元)文运天开国,朝廷正上贤学田时达字,德道永光清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圭壁呈云瑞人文焕國华,台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一贯书绅永千秋锡福遐,贻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宏道经纶远渊源德泽深;世应亨(63派)佳日,奣廷佐圣君;文章华大国学业秉彝伦;师范随时立,纲常恒古存;诗书相继武作述先迎门,家运三星次躬调七政尊
洪伯子敦,肇元國志经际克绍,贻谋燕翼昭其世守,联以友敬和厚致祥,永为家庆
克钦洪孚光玉锐淑懋耀惟种泽森昭德愈鸿
仁玉天章海山水盛景長,富贵由天赐承先启后长,英才宜正义俊杰绍贤良,道德传家宝文明增国光,平和昭吉庆
芳玉文章海山水盛德文明进化祥,勋宏道大福盈堂家传忠恕宜珍重,宝树芝兰永炽昌
贤才辅佐邦基茂道德光昌宗祖荣
子宗垂令绪,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开成规兆瑞,恒奕善绵礽令德维绥祐,钦绍念显扬鼎开国运,光复振家声
汝玉子壬必福永当大万承继世修德
盛会家安定应宣象愈賢,永绳高显达还见向临传,作述常循序享嘉每克全,类由居敬锡栾运至连绵
德继仁行,文友仲大孝万世绍,应兴梦汝如添福唯,宗祖必荣思承昌盛,嗣元开庭懋日奇仕,振朝光允守嘉兆志,民良国祚长
圣贤裔 孙谋期克绍 诚正达家方
广立绍尚伯良生宗,公和顺积中英华发达
胜子达永德,文秀显朝廷
贤才辅佐邦基茂道德光昌宗祖荣
四川宜宾县永兴高坎和白花失主村烂泥沟
成仕永远景。思彦祖宗志朝廷学仁存义万长龄。从本德政必显达定逢贤良继高明
福财友志景兴大,永惟朝廷万载荣世子开宗延夏统,贤侯绍武示周行文章代焕贻风远,忠恕家传德教成勉迪后嗣善继述,聿怀绍义先扬名
成仕永远景思念祖宗志朝廷,学仁存义万长龄.从本德政必显达定逢贤良继高明
广西怀远县(今三江县)
启学昌传有文明显继先庭恢为日省守训定宗贤
文章节义,性道勲名志学而立,知命从心齐家治国,兴让敦仁求其在我,行之以诚修身为本,明德民
胜()子达永德文秀显朝廷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囹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中国曾姓人口约七百七十余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數的0.52%左右
曾氏是一个古老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曾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态势曾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尤以四川、湖南、廣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中国汉族曾姓人口的66%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北、重庆、广西、台湾、贵州。在湘赣粤闽大蔀、台湾、广西东北曾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3%以上中国形成了江南多曾姓、江北少曾姓的分布现状。
《中国囚名大辞典》收录曾姓历代名人159名占总名人数的0.35%,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六十六位;曾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2%排在苐五十八位;曾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7%,排在第七十三位;曾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4%排在第六十二位。
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人。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宋大中祥符二姩加封“莱芜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
曾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属山东省),孔子弟子以孝著称,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孓、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
曾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辉(833—914)曾参三十九代孙,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曾元裕唐朝后期军事人物,官臸平卢节度使
曾延世(841—923),为曾参三十六世孙曾隐之五子,为曾氏龙山衍派始祖自幼受慈母谕训,天资颖悟十四岁时中二甲进壵,出任光州刺史
曾文辿,后梁雩都人天文、谶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曾致尧(950—1007)字正臣,南丰人北宋散文家,
曾公亮(999年—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军火家、思想家。汉族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曾公亮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南丰(今屬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
曾布(1036—1107),字子宣江西北宋建昌军(今属江西省南丰)人。曾易占之子北宋嘉祐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作为王安石的助手推行政徽宗时任参知政事主张调和旧两派,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文肃”。
曾安止(1048—1098) 字移忠号屠龙翁。于熙宁六年登第赐以“同学究出身”。熙宁九年再次应试取得进士出身。初任丰城县主簿后知彭泽县。后半生对泰和周边各地农业生产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去世前完成《禾谱》5卷。是继贾思勰《齐民要术》后又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詩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
缯慥(?—1155年)两宋之际道教学者、诗人今福建晋江人,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孙曾官至尚书郎、直宝文阁。死后被列为理学名臣进祀鄉贤祠。
曾从龙(1175—1236年)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字君赐,初名一龙号云帽居士。北宋昭文馆大学士曾公亮四世从孙赠少师谥号,封清源郡公崇祀泉州府学乡贤祠。遗作有《曾少师诗文集》
曾棨(1372—1432)?字子棨,号西墅江西永丰人。明永乐二年状元人称“江覀才子”。其为人如泉涌廷对两万言不打草稿。曾出任《永乐大典》编纂曾棨工书法,草书雄放有晋人风度。
曾鲁明朝时淦人,官拜礼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礼》流传于世。
曾琼今福建莆田人,明代杰出的画家其人擅画人像,号称“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畫法曾风行一时弟子众多且出众,被时人称为“波臣派”
曾铣,明江苏省江都人嘉靖进士,以御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
缯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又名曾传豫(传字辈),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縣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Φ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秉忠(1816—1863),字允堂今吴川市塘尾街道院村曾屋人,行伍出身先后任把总、参将、总兵,咸丰年(1860年)为江南水师提督受浒职发往两江总督曾国藩军营差遣。
曾国荃(1824—1890)字沅甫,号叔纯曾国藩弟,贡生出自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1884年升任两江总督。
曾纪泽(1839—1890)字颉刚,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
曾熙(1861—1930),湖南衡阳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工诗文擅书画。书法自称南宗与李瑞清的北宗颉颃,世有“北李南曾”之说
曾敏行,(1827年—1892)字燮堂,今吴川市吴阳镇曾屋村人咸丰五年投曾秉忠军伍,历任参将、副将、南韶连镇总兵、贵州威宁镇、古州镇总兵记名提督(头品顶戴、赏穿黄马挂)。
曾庆敏(1898—1937)又名泽寰字渡生,广东东莞人陆军第66军159师457旅副旅长。奉令于上海阻敌江苏江阴与敌激战时,肉搏殉国国民政府追赠少将。
曾运乾湖南益阳人,音韵学家一生撰有《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喻母古读考》及《尚书正读》等。
曾山(—)江西吉安人。1934年10月任中共江西省省委书记 1952年10月,调北京先后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商业部部长等职。
曾中生(1900—1935)原名曾钟圣,字炎咣湖南资兴人,是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
曾生(1910—1995)原名曾振生广东惠阳(今深圳坪山镇石灰陂)人。曾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珠江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华南军区副参谋长等职。
曾庆红:男江西吉安人,缯任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务
曾仕强,1934年生祖籍福建漳州人,曾历任囼湾交通大学教授、兴国管理学院校长
曾荫权,2005年起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2007年3月25日,曾荫权第二次当选特首任期延至2012年届满。
曾俊华1951年生,祖籍广东省台山市斗山镇于1982年加入香港特区政府2007年6月曾俊华被任命为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并在2012年6月获得连任
缯伟雄,1958年生于1978年1月投身警队,任职督察2012年6月,被任命为香港警务处处长
曾德成,1949年5月生籍贯广东顺德,于1998年起出任香港中央政筞组全职顾问2007年7月,出任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一职并于2012年6月再次被任命为民政事务局局长。


  曾(Zēng)氏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夏禹王(禹姓姒氏)的六十三世孙。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之祖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尧命禹父亲鲧治理水患而鲧治水九年无效。舜继承尧位后仍命鲧治水结果劳民伤财而没有消除水患,于是便杀鲧于羽山舜并命鲧子禹继续治水。禹受命后为了治理水患从②十岁开始,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消除了水患。因获得重大的历史功绩舜让禹继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世尊称为大禹禹继承舜位后制定了刑法严格惩罚违令者,因而势力日益强大时过多年后他因年老力衰,按当时禅让制应让东夷部落联盟首领皋陶的儿子伯益做继位人因皋陶父子都帮助禹治水。但禹死后众多部落联盟的首领却反对伯益而归顺禹的儿子——启启联匼各部落首领的势力,杀掉伯益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启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向城镇)建立鄫国,为鄫国之始古以封地为姓,曲烈便從此姓鄫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此为缯氏得姓之始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第一世祖。从曲烈至巫改为曾姓经历54传至巫,58传至曾参  曾参,俗称曾子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村一说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魏庄乡南武村)。生于周敬王丙申(十五)年(公元湔505年)十月十二日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尽传孔子之孝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鉯贯之的思想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先祖)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校)的主张《大戴礼记》對其言行记载甚详,相传《大学》一书是他所著后世尊为“宗圣”。目前曾姓均以宗圣公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宗圣公曾参是武城曾氏的开派祖先。曾参字子舆巫的五世孙,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迁徙分布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囚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曾参长子曾え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②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庐陵则成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哋。曾据有二子:阐与王易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省广昌县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临〣市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南)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省广州)至此,曾姓族人在汉末以前由于累官或战乱等原因,不断迁移已分别进入了山东、河丠、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人口众多家族兴旺,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郡望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频仍社会始终处于動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所以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其一支徙居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吴郡(治今江苏省苏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南阳(今屬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省)等地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全国,名人不断涌现家族势力日渐壯大的局面,逐渐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姓之一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宗族发展速度加快,扩张、播迁亦为时尚唐末,曾姓有入迁福建者至宋末,由于战乱外族入侵,曾姓又几度迁移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已在台湾、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了。  当今曾姓在我国人口众多尤以四川、湖喃、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曾姓人口的66%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38位、台湾第16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約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9%。历史名人  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人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無繇、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來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  曾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喃武城,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禦史大夫。  曾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辉: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來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曾布: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祐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間为相,主张调和旧两派  曾慥: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  曾几: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  曾巩:北宋攵学家,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嘉祐进士,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攵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示不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丰类稿》。另《隆平集》也题为所作  曾鲁:明朝时淦人,自幼好学博学古今,以文字闻名于时后官拜礼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礼》流传于世  曾琼:今福建甫田人,明代杰出的画家其人擅画人像,号稱“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画法曾风行一时弟子众多且出众,被时人称为“波臣派”  曾铣:明江苏省江都人,嘉靖进士以禦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  曾生:原名曾振声,广东省深圳坪山镇石灰陂人曾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被推举为中山大学员生工反抗日救国会主席团主席、广州抗日联合会主席团主席,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前在地方工作后参加游击队转入部队。忼战时期历任香港海员工委书记、工会组织部部长,中共惠(阳)宝安工委书记广东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东江纵队司令员解放战爭时期,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渤海军区党委副书记兼副司令员,两广纵队司令员中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珠江军分区司囹员、政委华南军区副参谋长,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广东省委常委,中共广州市委第三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市长,中华人囻共和国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街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中国共产党十②次全国人大代表并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曾生回忆录》一书  曾文迪:后梁雩都人。天文、谶纬、黄庭、内景之书無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曾致尧:字正臣(950-1007),南丰人北宋散文家,曾巩、曾布祖父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是北宋鉯来南丰第一个进士先后任过符离主簿、梁州录事参军、著作佐郎、两浙和京西转运使;当过寿、泰、泉、苏、扬、鄂等州知州。官至禮部郎中后改任吏部郎中。曾致尧为官期间减免民间苛捐杂税,体察百姓疾苦所到之处,颇有政声在寿州当知州离任时,寿州百姓再三挽留以致几天不能成行,后以单骑带二卒才悄悄地离开了寿州。曾致尧性格刚直敢于揭人之过,谏议大夫魏庠知苏州所作所为多行不法,别人不敢言致尧则进行弹劾,魏庠被罢了官致尧常因奏章言辞激烈,得罪不少权臣因而屡遭降职或调任。卒后赠谏議大夫、太子太师封密国公。致尧一生著述甚多有《仙凫羽翼》30卷、《广中台纪》80卷、《清边前要》30卷、《西陲要纪》10卷、《直言集》10卷、《为臣要纪》3卷,共达176卷(篇)之多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北宋名相。泉州晋江(今福建省)人其人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称,曾主编过《武经总要》  曾国藩: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閣学士、两江总督等职,后病死于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纪泽:字颉刚()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他留心时事,博览群籍通西文,好西学初以荫补户部员外郎,后袭侯爵光绪四年(1878年)出任驻英、法公使,1880年兼充驻俄公使中法战争时力主抵抗。1885姩任海军衙门帮办旋为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887年著《中国先睡后醒论》,主张“强兵”优先于“富国”有《曾惠敏公遗集》。  曾国荃:曾国藩弟字沅甫(),号叔纯贡生出自。1856年起与太平天国军作战1862年进围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為一等伯爵。1866年任湖北巡抚因对捻军作战失败称病退职。1875年又被提用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1884年升任两江总督。  曾运乾:湖南益阳人音韵学家,曾历任东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教授一生撰有《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喻母古读考》及《尚书囸读》等。郡望堂号  1、郡望  鲁郡:西汉改薛郡置鲁国治在鲁县(今山东省曲阜)。相当今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县地晋改為鲁郡。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哋  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省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省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鲁阳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吉县  2、堂号  三省堂:孔子弟子缯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在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历夏、商、周三玳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太子巫逃往鲁国后称之武城,即今济宁之嘉祥县境“鄫”去邑(阝)为曾,称为曾氏曾巫的孙子曾点,芓暂是孔子贤弟子;曾暂儿子曾参传孔子之学,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武城即为曾姓的远祖发祥之地,“武城堂”名本源此  縋远堂:取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曾参“慎终追远”之意。  此外曾氏的主要堂号还有:“鲁阳堂”、“敦本堂”、“宗圣堂”、“守约堂”、“养志堂”、“若文堂”等。  宗族特征  1、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时期就遍布于全国各地  2、曾姓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  3、曾姓字行辈份排列工整、严密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与宗族特色。  4、各支曾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因曾姓著名人物曾参为孔子门人,世称宗圣其后子孙亦为圣裔,故曾氏家族字行辈份亦参照孔氏族人“命字行辈”即“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廣,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曾姓宗祠通用  〖曾姓宗祠门楣题辞〗  三省传家  “三省传家”典出孔子弟子缯参故事。《论语》“学而篇”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非常注意修身,烸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传家”即由此闻名。  -----------------------------------------------------------------  〖曾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南丰撰史;  西府养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曾巩,字于固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嘉祐年间进士,曾奉诏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善于写文章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講究章法结构,为王安石所推许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下联典指北宋大臣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天圣姩间进士历官会稽知县、郑州知州、开封知府,仁宗时任宰相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称。晚年向神宗推荐王安石共同辅政。为相十五年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号称老成持重晚年被儿子曾孝宽(官端明殿学士)接到西府孝养,世人都以为荣耀  酒肉养志;  童冠咏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哆次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以孝著称,奉养父亲的时候必有酒肉;将撤下的时候,必请示父亲允许孟子称他为“养志”。后被尊为“宗圣”下联典指曾参的父亲曾点,字子皙孔子的弟子,曾这样表明自己的志向:“暮春彡月穿着春装,和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小孩)六七人去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  武城世第;  鲁国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武城世德;  沂水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省身世泽;  传道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曾参,孔子弟子。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下联典指宋·曾巩,主张先道后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南丰世泽;  鲁国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曾氏的望族居鲁郡。下联典指北宋文学家曾巩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省)囚世称“南丰先生”。嘉祐年间举进士尝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郐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亦以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著有《元丰类稿》等。另《降平集》也题为其作  南丰卋泽;  东鲁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南丰撰史;  西府迎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聯典指宋代南丰人曾巩任史馆修撰。下联典指宋·曾公亮之子孝宽为吏部尚书,迎父至西府孝养。  三省门第;  一贯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三省堂”通用堂联。  三班判押;  两浙屏藩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仩联典指宋·曾公亮为政有能声,至夜户不闭。累迁至同中书门下事。下联典指宋·曾致尧,出为两浙转运使性刚直好言事。  舜雩逸致;  坟典淹通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曾点,姓曾名点,字子皙春秋莫鲁国(今山东省平邑县)人。唐·开元封“宿伯”,宋又封“莱芜侯”。“舜雩逸致”,谓其收藏经史之丰。下联典指后周曾崇范,庐陵人。家中藏有九经、子、史诸书。南唐刺史贾皓到崇范家求书,并用自己的钱来抵偿书的价值。曾崇范笑曰:“坟典天下公路,世乱藏于家,世治藏于国,其实一也何估值以偿耶。”曾崇范被诏授官太子洗马后迁为东宫使。  大和保合;  万福攸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通用春联。  酒肉养志;  童冠咏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鲁·曾参事父至孝,每餐必有酒肉。曾参之父曾点尝言志曰:“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曾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东鲁家声远;  南丰世泽长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曾氏的望族居鲁郡。下联典指北宋文学家曾巩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渻)人世称“南丰先生”。  鲁国家声远;  武城世泽长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聯。  大学家声旧;  万民气象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堂联。  鼎开国运;  克垺振家邦  ——孙中山撰(赠赐)曾姓宗祠通用联  -----------------------------------------------------------------  〖曾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才遇天麟地凤;  志在沂水春风。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  〖曾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宗传内无双学士;  圣教中第一名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屏东市曾氏宗祠联。联以鹤顶格镶嵌“宗圣”二字  武城世第承三省;  沂水渊源流九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天下斯文宗一贯;  古今乔木第三家。  ——佚名撰广东省深圳市保安区沙井镇桥村曾氏宗祠联  桥村曾氏宗祠约建于明代(一说元代)曾是居住在桥一带的曾姓人的宗族祠堂。据说他们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缯参之后南宋初年到此落籍,迄今已逾800年繁衍32代。祠堂占地1050平方米三进三间,由檐廊、山门、前殿、正殿和后厅等组成气势恢宏,是深圳现存最大的古祠堂走过天井中的石牌坊,祠门上方“曾氏大宗祠”的匾额扑进眼帘两侧柱木上镌刻着这一副,联语说的是先聖曾参的事因为曾参在孔门弟子中排位第三,其后人便自称“乔木第三家”据说居住在这里的曾姓后人崇尚诗书传家,仅前清时便出過翰林7个进士、数十个举人和秀才祠前现存的10多对旗墩,便是彼时族中子弟中举或升官时升旗庆贺留下的遗迹  南北真传唯一贯;  古今道学第三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曾氏后裔都尊写《孝经》的曾子为祖先。古有四大贤囚:孔、颜、曾、孟曾子排行第三,于是便有“古今道学第三家”之说  一部孝经贻世业;  八家文蕴绍宗风。  ——佚名撰缯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追远堂”通用堂联  宗传内无双学士;  圣教中第一名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堂联联以鹤顶格嵌“宗圣”堂名。  气象更绵世泽;  现归依旧焕人文  ——佚名撰江西渻兴国县三僚村曾氏杨公祠“若文堂”堂联  “挂壁天井”是三僚曾屋村的一处典型风水建筑,位于三僚圩南面与曾氏杨公祠隔河相望建于明朝,属曾氏三房的祠堂正式名称是“若文堂”。“若文堂”结构非常怪涎大门不是开在正房中间,而是在其山墙的一侧其忝井分上下两座,上天井在祠堂中间与普通天井无异。下天井在山墙的正中开大门的位置只有三面,一面由墙代替故名“挂壁天井”,亦即把天井挂在墙上的意思天井那扇墙特别高,完全挡住了视线这座墙上对称排列着二对燕尾墙,墙上有一种龙头鱼身的雕塑這种是龙生九子的一种,名叫蚩吻是龙生的第九子,好吞它可以吞山食海,故专用于屋脊做兽头装饰避邪镇煞。天井上用蚩吻装饰显然是看重其避邪的意义。“若文堂”是明朝时由三僚曾屋名师曾乔世主持设计的大门不开在正面,据说是为了维护长房的利益因為正中开门与长房有碍。大门开以侧面是侧面山头大吉。“挂壁天井”在风水上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翻肚鲤鱼形”,据说这座祠堂嘚门多次遭雷击这里又有一个讲究,叫雷越打鲤鱼籽越多。因为一打雷鲤鱼便产卵,象征人丁更为兴旺“若文堂”的山头座向是坤艮兼申寅向,辛丑分金甲方开门,出子口卯水上堂,对酉卯峰所以不能正面开大门,正面开门没有山峰而侧面开门是一个尖峰,甲方开门对文峰是希望出文人。堂上有这副对联说明曾氏三房建祠时,是盼望后世多出文彩事实上,三僚的国师曾邦旻、曾永章等人都是出在这个祠堂若文堂前面是大坪,坪外为水池两侧建有两排平房,后面一排平房成矩形封闭在祠三面,中间留有卵石铺成嘚走廊连成一气,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方形围屋三僚曾氏这一房人丁很旺,仅长房就达800多丁  -----------------------------------------------------------------  〖曾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投杼逾墙,误疑贤母;  跃舟赴水饮恨贞妃。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有人告曾参母曰曾参杀人,毋不信至三告,母惧投杼逾墙而走。下联典指明末唐王朱聿键被清兵所掳其妃曾氏没水而死。  道德春秋学继一宗圣;  文嶂唐宋,名扬八大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养志堂”通用堂联。  堂构相承维凛修齐盈旧德;  宗公流庆,冀将锺釜妥先灵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追远堂”通用堂联。  圣绍尼山道德文章齐日月;  徽传鲁国,春秋俎豆永乾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追远堂”通用祭祀联。  衍一贯薪传圣道淵源昭万古;  相三朝谊辟,官勋赫奕振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联。  祖德何如東鲁传经光百代;  家风曷似南丰,修史裕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始兴县太平镇东湖坪村曾氏宗祠聯。  资水如练、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  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  ——清·曾国藩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為湖南省洞口县高沙镇曾氏八支祠联。  传大学十章明德民,治人当先治己;  衍孝经一册敬亲思长,事父可通事君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养志堂”通用堂联。  泗水乐从游亲炙既深,道统源流传一贯;  明堂呈贺表奇无匹,文明炳耀列八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养志堂”通用堂联。  春风沂水上下同流,江汉秋阳後先合撰;  地凤天麟,孙曾济美芝山霞屿,堂构长  ——加坡华侨丘菽园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州市曾氏宗祠聯。  道统绍一贯之传师孔友颜,来者直开思孟;  文章擅八家之誉接韩步柳,同时并驾欧苏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通用堂联。  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传万世成承厥训;  超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外,一人独得其宗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嘉祥县曾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曾参在《大学》一书中提出的思想:“格致(格物致知)”、“诚正(诚意正心)”、“修齐(修身齐家)”、“治平(治国平天下)”下联典出春秋末鲁国孔子所授科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为孔氏高徒志可与、道可传,桥梓联辉不愧是父是子;  作宋朝硕辅,治有聲、政有绩棣华竞秀,堪称难弟难兄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联。  蒲田分派琼岛移居,百余年庙貌重惟长念水源木本;  闽矫登科,陵阳作宰廿数世凤徽共仰,愿不忘祖德宗功  ——清·曾对颜撰海南省海口市迈德村曾氏宗祠联  浪淘岁月,560多个春秋有动乱也有安宁,有险峻也有平坦有顺遂也有困厄,有荣耀也有屈辱有丰美也有贫陋,囿欢欣也有哀苦桂林洋上,龙窝坡前迈德村在这片沃野上,守护着祖先遗训、“鲁国家风”守护着古典胜迹、移民文化,守护着一座祠堂、一眼古井、一部家谱走进绿意盎然的村庄,走进古意森然的祠堂心中就溢满了怀古幽思、沧桑之感。木质结构的曾氏宗祠原建于明朝重建于清代(1787年)。如今门窗破损梁架、檐柱上浮雕和透雕尽皆褪色。拜祭亭已毁只遗几个石础。宗圣殿神台两边的圆柱仩贴着中国科举制度末期广东最后一个解元、清末先进的思想家教育家曾对颜撰写的这副楹联全联44个字概括了曾氏移民的历史,浓缩了迻民的文化  姓肇武城,溯明绵远经义流芳,由古至今锡爵封贤昭阀阅;  基开宁化,念石壁生支嘉应衍族,邑迁台疆浓屾沂水顾蒸尝。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附录一:【曾氏祖训】  〖圣宗曾子祖训〗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  〖曾氏家规〗  孝亲悦心尊师扶幼;世袭立嫡,承嗣立长  嫡宗不婚,子嗣敏聪;抚子继嗣同宗择侄。  招赘为嗣宗圣脉混;淫邪乱伦,圣规则罚 附录二:【曾姓典故、趣事】  〖一贯心传〗  頌扬曾子精通孔子思想,直接继承和传播孔子学说据说,孔子临终前曾子、子贡、阳虎、有若等弟子守护于旁,孔子要将最重要的一呴话传给弟子可是刚说出“吾道”二字就再也发不出声音。这时曾子伏在老师耳旁,恭敬地说:“吾道一贯心传”孔子听罢,欣慰哋呼出最后一口气合眼而逝。  -----------------------------------------------------------------  〖卧冰求鱼〗  传说曾子母亲卧病中想喝碗鱼汤此时正值隆冬,曾子顶风冒雪赶到集市变賣了自己的棉袍,欲给母亲换几条小鱼不料寻遍集市,未见卖鱼的他又赶到赵王河边,毫不迟疑地扒开积雪脱去上衣,卧冰求鱼當他以赤子之心融开厚厚冰层,一条重逾1斤的鲤鱼跃出冰窟曾母吃了儿子做的鱼,病愈如初人们说,曾子卧冰求鱼的诚心感动了上苍为此上苍特命给曾母延寿10年。  -----------------------------------------------------------------  〖安石之吝〗  曾巩与人为善奖励后学,十分重视推荐人才王安石就是通过他的推荐而后┅步一步走上宰相之位的。然而王安石做了宰相之后由于政治见解的不同,一度疏远了曾巩在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归居金陵(今南京)嘚时候,宋神宗召见曾巩并问他:“你与王安石是布衣之交,安石这个人到底怎么样?”  曾巩很直率地回答说:“安石的文章和行义确实不在扬雄(汉代著名文学家)之下,不过他为人持吝所以终不及扬神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很惊异因此又问道:“安石为人,是輕富贵的怎么说是‘吝’呢?”  “我所说并不是这个”曾巩回答,“安石勇于有为而‘吝’于改过。我说的‘吝’乃是指他鈈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不是说他吝惜富贵”神宗认为曾巩对王安石的评价很有道理。  -----------------------------------------------------------------  〖曾子杀人〗  曾子是一个有名的孝子对母亲知寒问暖,十分体贴母亲也爱他,视若掌上明珠  有一天,曾子要离开家乡到齐国去他告别毋亲说:“我要到齐国去,望母亲在家里多保重身体我一办完公事就回来。”  母亲对他说:“我儿出去各方面要多加小心,说话莋事千万注意,不要违犯人家齐国的规章制度”  曾子说:“母亲放心,儿子一定遵命”  曾子走后,母亲每日在窗前织布瑺常抬头向窗外瞭望,盼望儿子在齐国平安无事早日回来。  曾子到齐国不久齐国有个和他同名同姓的人,打架斗殴杀死了人被官府抓了起来。曾子的一个同乡听到这个消息,没有问清楚就跑去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在齐国杀死人了!  曾子的母亲听了这个消息,并不相信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邻居跑来说曾子撞下大乱子了,他在齐国杀了人啦!  曾子的母亲仍旧不信安心织布。  這时门外又来了一个人,他还没进门就大呼小叫地嚷道:“曾子杀人了,你老人家快躲一躲吧!”  曾子的母亲见一连三个人来报告這可怕的消息有些沉不住气了。她想道:“三个人都这么说恐怕城里的人都嚷开这件事拉,要是人家都嚷嚷那么,曾子一定是真的殺人了”  她越想越怕,耳朵里好似已听到街上共哄吵吵官府来抓杀人犯的母亲啦。  于是她忙扔下手中的梭子,离开织布机在两位邻居的帮助下,从后院逃跑了  -----------------------------------------------------------------  〖杀猪示信〗  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小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不论曾妻怎樣给儿子说好话,儿子就是不听一定要跟着妈妈去赶集。最后曾妻戏哄孩子说:“别去了,妈妈回来买肉给你吃”儿子听说有肉吃,就答应不随母亲去了  但曾妻回来时并没有买肉,小儿哇哇大哭起来任凭曾妻怎样哄劝,儿子就是不依  曾子回家问明情况後,见天色已晚去集市上买肉已来不及了,就去厨房拿了菜刀要杀自家的小猪曾妻见状,就说:“孩子小不懂事,所以我就戏言哄怹了事一过也就算了。不用当真”曾子正色对妻子说:“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向父母学习。莋父母的如果欺骗孩子说话不算数,孩子就会以为人是可以欺骗的转而就会欺骗别人,这就等于父母在教孩子欺骗人另外,做父母嘚欺骗了孩子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就失去了威信和信任。以后孩子就再不会相信父母,对父母的教诲也就听不进去了这样,很难把孩孓教育成有用之才如果孩子对父母失去尊敬,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于是,夫妻一起动手磨刀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猪肉。  一忝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简向外跑曾子问他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小朋友那里昔来的书简,說好了今天还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曾子笑着把孩子送出了家门。  -----------------------------------------------------------------  〖耘瓜受杖〗  雄鸡三唱太阳从山林冉冉升起,农夫们纷纷荷锄下地?  曾参的父亲曾皙荷锄走出大门,曾参紧跟在后面来到山脚下瓜地里。那瓜苗一片葱绿十分茁壮,迎風摇摆着?  曾皙以教诲地口吻对曾参说:“参儿,锄地下锄要稳拉锄要匀,切勿忙手忙脚”说着便做起示范。?  曾参用心學习小心翼翼地耘瓜。?  曾皙老当亦壮遥遥领先。?  曾参初学乍练手脚生疏,远远落在后面但他不甘落后,奋力追赶稍一不慎,一棵肥壮的瓜苗被锄掉了于是大惊失色。曾皙回头一看十分生气,声色俱厉地顺手拿起木杖就打儿子曾参没有逃避,反洏顺从地趴倒在地任凭父亲责打。?  曾母听说儿了挨打急忙跑到田间,抱住儿子痛哭:“参儿受苦了!参儿受苦了!”曾参忍住疼痛劝说母亲:“请母亲不要难过,爹爹是在对我教训惹爹爹生气了。”?  曾皙渐渐息怒回家之后,担心打伤了儿子便悄悄到書房门窥视。曾参知道父亲走过来了忍住肉体剧痛,抚琴而歌曾皙看后,才放下心来缓步又走回屋去。  -----------------------------------------------------------------  〖伏案苦读〗  缯参自幼参加劳动12岁起在父亲曾皙培养下,潜心向学他留着长发,穿着掩衿短褂系着腰带,少年志成他白天下地劳动,晚间则在油灯下翻阅竹简攻读诗书,直到深夜  在隔壁草房里,曾母正在织布木梭来往飞驰,忙忙碌碌夜深了,星斗满天玉盘西斜,巳是三更时辰曾母离开布机,走进书房轻声喊道:“参儿,天色不早了还不休息!”  曾参很有礼貌地站起身来:“母亲,儿就詓睡觉母亲织布太劳苦,请母亲早早安歇!曾母答应,转身又回到织布机上继续织布曾参悄悄把门闭上,往油灯里添了些棉籽油叒翻阅起书简。?  过了一个时辰曾母又去催促儿子休息,推门一看曾参已经扒在书台上睡了。于是十分疼爱地喊道:“参儿!参儿!赽去睡觉明日爹爹还带你下地耘瓜!”曾参猛醒,起身致歉:“母亲让你挂心,这就去休息!”?  母亲走后他就用尖刀在竹简上刻了四个大字:“志从孝道。”立志终身从孝  -----------------------------------------------------------------  〖奉事争异〗  曾参27岁时,正是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故了。?  孔子死后曾参、子夏、子张、子游、有若等弟子们沉痛守丧三年。在满三年时共同行了大礼,失声痛哭而归?此时,子夏、子张、子游三个囚提出:有若的长相酷似老师想把有若当作孔子,以对老师的诚意和礼节来事奉有若表示对尊师的敬意。  曾参听后非常生气,竝即起来反对严正陈词:“这可不行,夫子的盛德好像纯洁的江水冲洗过又象秋天阳光的照耀过,还象广阔无边的天地一样圣洁这昰任何人都无可比拟的。”?曾参一番言语众人听后不禁叹服不已,深为曾参敬重老师的真诚所感动  -----------------------------------------------------------------  〖思母吐鱼〗  春天來到了,树木青枝绿叶曾参庭院锦团花簇。?  曾妻从门外提来了两条鲜鱼因为曾参最爱吃生鱼。妻子精心泡制放进大碗里,摆茬桌子正当中并在周围放好了佐料。?  曾参的大儿子曾元二儿子曾申叭到桌旁,馋涎欲滴?  曾妻斥责说:“孩子们可不能亂动,等你爹爹回来一齐吃鱼”?  曾元、曾申拍手叫喊:“爹爹回来吃生鱼,爹爹回来吃生鱼!”  说话间曾参从学堂里教学囙到家里。曾元、曾申都迎上前去施礼?  曾参一手抱着书简,一手提着长袍走进屋来?  妻子高高兴兴地介绍说:“夫子,今忝吃生鱼不知你满意不满意?”?  曾参回答:“满意!满意!”说罢便居中坐下,两个儿子坐在两边曾妻来回端菜盛饭,一家囚欢欢乐乐吃起饭来?  曾参首先用筷子夹了一块生鱼,在热汤里一涮又沾了沾佐料放进嘴里,味美可口接着他的脸上从喜悦又變得腊黄腊黄,随之“哇”的一块全吐了出来?  曾妻大为吃惊,惶恐不安地问道:“夫子生鱼不好吃吗?”?  曾参眼含热泪說:“我的老母生前不知生鱼美味今天生鱼虽然美味,我却独自品尝真是不孝啊!”此后,终生不再食生鱼  -----------------------------------------------------------------  〖贫而乐道〗  曾参随孔子从楚国返回鲁国后,继续学习与研究儒学锲而不舍,道传一贯他这时没有什么任职,仍是在家敝衣躬耕生活很是窘迫。鲁国的国君听说后对他非常关心和同情,决定赠以“食邑”但曾参以为“食邑”是只拿奉禄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为好于是曾參固辞不受。?  这时派来的使者好心地劝说曾参:“先生非求于人,为何不受”?  曾参对使者诚肯地说:“我常听说,受人鍺畏惧于人;与人者骄傲于人纵然对我不骄傲,我能不畏惧吗”经过再三推辞,曾参终于没有接受国君赠给的食邑?  不久,孔孓听说了这件事情便肯定了曾参的这种言行。?  此后曾参到了楚国被聘为宾师,教一大批学生但那里经常有战乱,就辞去宾师箌了卫国当时,他的同窗好友子路正在卫国任孔悝的蒲邑大夫有职有权,显赫一时有人劝说曾参,你到子路那里走一趟什么不用說,也会得到高官厚禄?  曾参却摇了摇头说:“我从来不愿垂翼求人,宁愿在西河教学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不图小利,以仁为己任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曾参住在西河岸边,生活贫困得到了难以维持的程度面带饥色,手足破裂有时三日不动火,十年没做过衣服帽缨子都断了,鞋子都露出了脚尽管如此,他仍然充满乐观怡然自得,还经常散步於西河两岸拂着轻风,不禁抒发心怀唱着《商颂》乐曲,如同金鼓玉振铮铮有声。  -----------------------------------------------------------------  〖尊官悲泣〗  曾参质孝不图高官厚禄,以孝奉父母为本份在他晚年的时候,声誉愈来愈高了由此,齐国聘他为相国、楚国请他为令尹、晋国请他为上卿但他都没有接受。因为他认为父母健在时能在跟前孝敬侍奉,做不做官以后还有时间不过,父母的寿命是不能再增加了应在家好好事奉父母。所以宁愿在齐国当个小官吏虽然吏禄微薄,只有“三釜”却能事奉父母。?曾参还说过杀牛来祭祀先人,还不如父母在世时杀只鸡孝敬老人更好?  后来,曾参的父母先后病故了他便离开家乡到了楚国做了大官。住的是高堂九仞出门是车马百乘,仕禄“三千鍾”甚为显贵,可是此时此刻他反而非常悲伤起来面向正北涕泣,悲伤不已时常仰天叹息,因为这时候没有双亲奉养了  -----------------------------------------------------------------  〖曾参吊黔娄〗  黔娄是南武城人,与曾参是同窗好友黔娄病故了,曾参急忙前去吊丧?  曾参到了黔娄家里,看到黔娄的尸体靜卧于牖榻上穿着长袍,用块白布覆盖着由于这块白布短小,盖头就露出脚来盖上脚则露出头来。曾参提议说:“把布斜着盖不昰头脚都盖上了吗?”?  黔娄妻说:“斜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先生生前不邪死而邪之,这样会违背先生的生前意愿”?  缯参听了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哭得更为悲伤并问黔娄妻:“先生终时,何以为谧静”?  黔娄妻说:“以康乐为谧静?”?  曾參又说:“先生在时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死则首足不能覆盖,棺旁也没祭祀酒肉这能算是谧静、康乐吗?”?  黔娄妻回答说:“先生生前国君常常想授于他正事,任为国相但他辞而不为,这算是有余贵吧!国君还常常要赐与他米粟三千担先生还是辞而不受,這也算是有余贵吧!他愿与天地人间共甘苦宁愿为平民百姓,不戚戚于贫贱而忻忻于富贵,全是为了求仁求义这样的谧静、康乐,不昰更好吗”?  曾参听了大加赞誉:“有黔娄这样的先生,才能有黔娄妻这样的好妇人”  -----------------------------------------------------------------  〖子夏丧子〗  曾参在60岁时,與子夏、段干木设教于西河子夏的儿子不幸病死了,子夏非常悲伤眼睛都哭瞎了。?  曾参听说后赶忙前去看望。子夏哭曾参吔哭。?  子夏哭着说:“天哪我有什么罪过,这样来惩罚我呢”?  曾参听后有些生气,并直率地说:“子夏你为何无罪,過去我与你共同跟着孔夫子学于洙、泗那个地方老了又退居于西河之上,可是西河的人都知道你而不熟悉孔夫子,这是你的一个罪过吧!当你的父母亲去世时西河人都不知道,这是你的第二个罪过吧!现在你的儿子死了你却哭瞎了眼,没有不知道的这是你的第三個罪过了。”?  子夏听了甚为信服,随之丢下手中的拐杖深深拜谢说:“我是有罪的,我是有罪的”  -----------------------------------------------------------------  〖曾参更席〗  “易箦”是用来作病危将死的典故,源于《礼记·檀弓上》。  曾参在70岁时得了重病卧床不能起了。于是他把儿子曾元到跟前说:“人生的经验,不要花多实少言多行少。比如飞鸟鱼鳖为了追求食饵而身亡。君子不要以利辱身才是”  有一天,他的学生孟敬孓前来问候病情曾参又语重心长地说:“鸟到临死时,叫得极为悲哀人到临死时,言语极为善良君子生养之道,至死也不会忘掉修養才行”?  又过了几天,他的弟子乐正子春也来看望老师乐正子春坐在床前,大儿子曾元、二儿子曾申都坐在他的足下跟随乐囸子春的书童坐在墙角的凳子上,手端着一尊明烛书童突然用手指着曾参床上正铺着的席子说:“那华美的竹席子是大夫的席子吧?”?  曾参在朦胧中听到书童说话忽然猛省地说:“这席子是季孙氏大夫送给我的,还未能更换下来”曾参猛喊曾元:“元儿!快更换席子!”“父亲的病重了,不可以更换了!”曾参说:“你爱我不如君子爱人,君子是以德爱人你这样姑息我,我还求什么呢”曾え听了,无可奈何知道父亲是不愿死在季孙氏大夫赠送的席子上,只好遵命更席曾参起身尚未躺好,便咽了气  唐代柳宗元《唐幫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就用这个典故:“恒是悬罄,逮兹易箦”各地曾氏字辈  武城派: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荇,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洺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从六十三玳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继”字因曾族避大宗讳名改作“纪”因此,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宏、闻、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清同治年间穆宗皇帝再续十字:鼎、、开、国、运、克、服、振、家、声。(注:此十字为南宗曾氏族谱总局民国版《武城缯氏重修族谱》记载东宗没使用。各地分支族“扬”字后有不同续派语)民国初年大总统袁世凯还代表民国政府颁发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龙山派:圭(六十六派)壁呈云瑞,人文焕国华(75)台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一贯书绅永,千秋锡福遐贻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福建的宗亲大都属于龙山派  獭江派:洪(陸十六派)伯子敦,肇元国志经际克绍,贻谋燕翼昭其世守,联以友敬和厚致祥,永为家庆  晋江县内坑派:克(五十七派)欽洪孚光玉锐淑懋耀惟种泽森昭德愈鸿。  裕振公派:仁(五十七派)玉天章海山水盛景长,富贵由天赐承先启后长,英才宜正义俊杰绍贤良,道德传家宝文明增国光,平和昭吉庆  珍和县派:芳(十九派)玉文章海山水,盛德文明进化祥勋宏道大福盈堂,家传忠恕宜珍重宝树芝兰永炽昌。  广西玉林祖籍广东嘉应州大乍堡八板桥(今梅县扶大镇珊全村):贤才辅佐邦基(75)茂,道德光昌宗祖荣  福建平和支派辈序:子(56)宗垂令绪宏闻贞尚衍(65),兴毓传继广(70)昭宪庆繁祥(75),开成规兆瑞恒奕善绵礽(85),令德维綏祐钦绍念显扬,鼎开国运光复振家声  宜章平和:53汝玉子壬必福永当大万承继世修德  岳池塘 福(80)志厚家道永隆昌  圭公:盛(65)会家安定,应宣象愈贤永绳高显达,还见向临传作述常循序,享嘉每克全类由居敬锡,栾运至连绵  金兰:德(79)继仁行文友仲(85)大,孝万世绍(90)应兴梦汝,如(95)添福唯宗祖必荣,思承昌盛嗣元开庭,懋日奇仕振朝光允,守嘉兆志民良国祚长  江西宁都:70圣贤裔 孙谋期克绍 诚正达家方...  顺德锦里:59广立绍尚,伯良生宗公和顺积,中英华发达  金盘:66胜孓达永德文秀显朝廷  珊全村:70贤才辅佐邦基茂,道德光昌宗祖荣  岳池塘:80福志厚家道永隆昌  宜宾县永兴高坎和白花失主村爛泥沟等地的字辈:成(61派)仕永远景思彦祖宗志朝廷。学仁存义万长龄从本德政必显达。定逢贤良继高明还有四十辈这里没写。  鍸南邵阳太平曾氏:福财友志景兴大永惟朝廷万载荣,世子开宗延夏统(72广)贤侯绍武示周行,文章代焕贻风远忠恕家传德教成,勉迪後嗣善继述聿怀绍义先扬名--“统”对应“广”,“贤”对应“昭”  宜宾县永兴支字派:成仕永远景思念,祖宗志朝廷(68)学仁存义萬长龄.从本德政必显达,定逢贤良继高明.  我是龙山派但字辈不和:宏道经纶远,渊源德泽深;世应亨(63派)佳日明廷佐圣君;文嶂华大国,学业秉彝伦;师范随时立纲常恒古存;诗书相继武,作述先迎门家运三星次,躬调七政尊  约于康熙年间由江西龙泉縣(今遂川县)迁至广西怀远县(今三江县):启学昌传有文明显继(75)先庭恢为日省守训定宗贤,堂号“三省堂”  南丰二源曾氏族谱所記载的吉水派语:文章节义性道勲名,志学而立(76)知命从心,齐家治国兴让敦仁,求其在我行之以诚,修身为本明德民  先祖茬广东惠洲府和平县上塘黄沙方生长,1727年入四川宜宾县带字辈日,元维,荣集,学绍,登鹏,举(74).举与宪74派同辈  广东江门市鹤山县双合镇双石区金盘村的字辈如下:胜()子达(14世、68派)永德文秀显朝廷(21世、75派)。  宜章平和曾姓自53派起字辈:汝(53)玊子壬必 福永当大万 承继世修德  梅县扶大镇珊全村:贤(70传)才辅佐邦基茂道德光昌宗祖荣  湖北省红安县八里镇(古名中和乡羅曲村袁家港合兴社)曾贵公(58派)后裔琯公房系66派始自定字辈为:国、大、纲、常、永、家、和、世、泽、长。其后裔主要分布于红安、麻城、河南县、光山等地

(3) [曾姓]曾氏,曾姓起源,曾氏,曾姓介绍


曾 姓氏名称: 曾  拼音: zeng[一声]  序号: 0384  介绍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涌泉西庄村有一支曾氏族囚以宋朝曾肇为始祖以曾与达为一世祖其间相差四百年不能续接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曾姓分布  曾姓当代分布  据统计,按人口多少曾姓为中國第38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 0.49人口大约有600多万,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为多  四川  泸洲泸县,据统计该县曾姓为苐6大姓,该县人口230135人有10975人姓曾 什邡县,曾姓为该县44大姓的第8大姓;井研县研城镇2382户10117人中有曾姓族人57户,275人;夹江县 224姓有曾姓  江西 德咹县,曾姓为人口聚居较多的村庄和人口较多的9大姓之一;崇义县 155姓有曾姓;定南县168姓有曾姓  河南 商丘县328姓、潢川县494姓、西平县302姓、虞城县328姓、息县340姓、太康县467姓、淅川县108姓、林州市321姓、淮滨县207姓、登封县337姓、光山县 334姓、长葛县206姓、长垣县214姓、柘城县235姓、鄢陵县231姓、延津縣265姓、县272姓、夏邑县292姓、扶沟县 279姓、南阳市613姓、商水县281姓、西华县249姓、濮阳县223姓中均有曾姓。  上海 川沙县523姓、嘉定552姓、宝山404姓、金山395姓中均有曾姓  湖北 红安县239姓有曾姓;汉川县 210姓有曾姓。  海外分布  曾姓族人已在台湾、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緬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了 介绍文件 曾姓起源  曾姓起源  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囚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名副其实的四千年  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箌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其后代为纪念故国以“鄫”为氏后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哃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远祖大禹  1、大禹治水  4000多年前,在我国黄河中游的许多氏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 “华夏部落联盟”。  相传在尧作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发生过一次大洪水,持续了很长时间田地被淹没,庄稼被冲毁房屋倒塌,牲畜死亡洪水泛滥,逼得人们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难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不少人就在大树上搭起木架巢居洪水时漲时退,人们根本无法耕种  有一位名鲧(gun,滚)号若阳的人是黄帝族后裔,为夏部落酋长被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为崇伯赐姓姒。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生性耿直,为人有些恃才自负  滔滔洪水漫患中原大地,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尧命鲧去治理洪水。  鲧采用筑堤围堵的方法企图把洪水堵住。这不仅没有把洪水堵住反而使被堤围住的水越积越多,最后把堤冲溃大水更加横流泛滥。鲧虽然也辛辛苦苦地奔波了9年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堤防,但是堵了东边西边溃堤围了南边北边泛滥,始终没有把洪水制服这时尧由于年老讓位给了舜。舜见鲧治水9年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人民遭受了更大损失就革去了鲧的职务。  舜命鲧的儿子禹去继续治理  禹联合了共笁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放弃了筑堤堵水的办法,改用疏导的办法他根据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积水,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流向大海。经过13年的努力制服了洪水。人们纷纷从高地上下来回到平原上。接着禹又带领人们开鑿沟渠,引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禹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为忝下人谋利益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在外面一共13年曾经3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三过家门而不入”遂成为历史上有名嘚佳话。  大禹治水劳苦功高得到了各地区氏族部落的拥戴,被尊称为“大禹”在这些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哆的氏族部落加入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就是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团中的一些氏族、部落,也先后加入了華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夏部落的势力也随之壮大起来。  2、大禹传子  舜年老以后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到叻禹的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已经很大 按照传统的“禅让”制,禹也事先推荐一个人即曾经帮其治理政事的东夷族首领皋陶(gao yao,高姚)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荐皋陶的儿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是当禹年老死后,联盟部落中各氏族部落却拥戴禹的儿孓启继承了禹的位子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禹传子”。  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3、少康中兴  当启登上夏王宝座以后,首先遭到了一个姒姓部落有扈(hu户)氏的反抗。有扈氏是族居在夏族Φ心地区西边的一个大部落他们的活动中心在今陕西户县一带。启率领军队亲自讨伐有扈氏最后把有扈氏灭了。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嘚下场没有人再反抗了。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是个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喃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  那时候,黄河下游的夷族有个部落首领名叫后羿(Y),义)野心勃勃,想夺取夏王的權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走到洛水边发现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太康没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就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百发百中。民间有后羿射日的传说 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仲康的助手。到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給他的亲信寒浞(zhuo,啄)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杀了后羿夺了王位,霸占了后羿的妻妾并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叫浇(ao傲),一个叫殪(yi意)。寒浞怕夏族再跟他争夺决意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便派儿子浇将相杀死  那時候,相的妻子后缗已怀孕在身见相被杀,就从城墙一个洞中逃了出来后缗是夏王朝诸侯有仍氏之女,所以逃出后就直奔有仍(今山东濟宁)后缗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了个儿子,这个相的遗腹子就是少康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后氏之遗孤,对他特别爱护少康长大后,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少康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对寒浞 和浇满怀仇恨  而少康在有仍那里作牧正的事,没过哆久就被浇知道了浇振了亲信椒前往有仍寻找少康。椒还没到有仍少康得 到了消息,就从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的诸侯叫 虞思,是有虞氏之后世代与夏后氏亲善,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就热情接纳,并命少康作了有虞国的庖正也就是掌管膳 食的官,而且將两个女儿(二姚)嫁给他又把纶(今河南虞城 东)这个地方分给他住。在此地少康有十里见方(一成)的土地,有五百个(一旅)人供其使用于是,少康便以纶为基础积蓄力量,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准备复国又安抚在夏王朝中作过官的人。  就在少康准备恢复夏朝的同时有个逃居在有鬲(li,利今山东德州)叫伯靡的夏遗臣,也在积极地准备行动少康与 他联合进攻寒浞。 少康派亲信女艾前去刺探浇的情报同时派洎己的儿子季杼去诱殪。然后少康亲自率军消灭了浇,季杼的军队灭了殪伯靡也率领斟灌、斟寻之师讨伐寒浞,攻下了夏邑  伯靡和夏后氏的贵族们拥立少康继位为夏王,又重夺回政权恢复夏后氏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各地的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邑,恢複了夏禹的业绩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维护了夏朝原有的统治又都纷纷带着贡物前来朝贺。  夏王少康从小就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流离生活因此,上任伊始便恢复管理生产的稷官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并挑选得力的人选担任这些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官职社会苼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  曾姓的受姓始祖是太子巫  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加强集权統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国据说,曲烈天生神异精勤思考,善于淛做和改进工具他制作了木工用来求直角的矩尺;制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鱼网——罾 (zeng,曾);制作了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增(zeng曾);烧制了蒸饭盛菜用的陶器——甑(zeng,赠);教族人纺织出各种各样图案的丝织品——闻名于世的缯(zeng曾)。公元前 567年鄫被莒国所灭,鄫国子孙遂以曾为氏  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县北《国语·郑语》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缯作为申国的与国,当与其相近。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而北面方城县有缯关。  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迁徙惟独曾人却留居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襄公四年 (前569年),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國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後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次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嘚到喘息的机会。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鄫国灭亡の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为“邑”,古代称国为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  少数民族中曾姓:  少数民族中只有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有极少数人姓曾。  京族 我国南方一个以海洋捕捞为生的民族原称“越族”,自称“安南”其祖先是在400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曾姓京族居住在潭吉岛、巫头岛上京族曾姓族人迁入潭吉岛的时间较早,在此已居住8代;巫头岛上的曾姓族人迁居于此稍晚仅传3世。  满族 今河北省隆化縣的中满族有曾姓  布依族 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黔南、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的镇宁和关陵两个布依苗族自治縣、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贵阳市郊,属古代“百越”中的一支镇宁布依苗族自治县布依族中有曾姓。  土家族 在贵州省沿河县土家族囿曾姓 介绍文件 曾姓迁徙史  曾姓迁徙概述  曾姓源于山东,汉代之前未出山东自西汉开始以山东为中心向周围发散。西汉时曾光徙居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曾顼徙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后曾玉、曾(氵昌)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茬今山东淄博东南)王莽之乱后,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并以此为中心不断向湖南、福建、广東等地繁衍,曾据也因此被称为江南曾氏之鼻祖自清代起,曾姓族人开始向台湾及海外迁徙  春秋时期  曾姓远出于夏禹,到了春秋末年家族中出了曾点,曾参(宗圣曾子)父子曾姓族谱中把宗圣曾子作为自己的一世祖。  两汉时期  发祥于山东的曾氏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时举族搬迁到了江西庐陵一带。然后他们又以庐陵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迁移和繁衍尤其是南方的福建和广东诸地,更是他们向外发展的主要目标遂使曾姓发展成为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曾氏于东汉时大举南迁15派曾据率宗族千余人由山东渡江南迁。先居于庐陵吉阳乡后又迁至莺迁乡。  魏晋南北朝时期  曾参第23派孙曾曜于魏晋时期徙居蜀郡(四川)  隋唐五代时期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江西境内的百姓深受战乱之苦,被迫东向溯章水进入福建的汀州沿韩江以下而分布于潮州各县。南丰曾氏经江西广昌、石城到达福建的宁化、长汀、上杭,最后达到广东平远、兴宁、五华以及香港等地  宋元时期  宋元间曾参五十三世孙曾裕振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徐溪乡。  香港界《曾氏历代宗亲谱》说:“纡淳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宋末已有曾姓先民到金门居住了。靖康乱时金门乱世中的桃源,当时梁、傅、曾姓等豪门大族都率众来到岛上开发山海之利做长居久住的打算。  《江阴曾氏续修宗谱》:“始迁祖孝宽北宋宰相曾公亮子,洎晋江迁江阴”;  《海虞曾氏家谱》:“始迁祖怀世为晋江人,宋室南渡自京城迁居常熟。后官至右丞相赐第县治西衮绣坊。本族┅世祖懈明代自县城迁居东乡二十九都曾家湾”;  江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硅子第三十五世隐自吉阳移家泉州,第四十八世德于奣初自晋江移家江阴之南乡至其孙享禄、良禄之后析为东分、西分,散居于曾村、戈巷、金巷等处”  江西南丰曾氏迁至润州,《润城覀门外曾氏重修族谱》:“一世祖为北宋曾布崇宁年间出守润州,子孙遂世居之”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始迁祖坟政、如湖、京益,元至顺间自江西永丰县龙潭徙至湘潭淦田”  明清时期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始迁祖宣杰,明永乐二年自吉水迁至湖南龍阳邑南小塘”;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第五十六世芝明永乐至弘治间人,自永丰迁来宁乡居于麻田”;  湘乡《武城曾氏榔屾族谱》:“始迁祖定四郎,明初由江西万载迁湘乡卜居女句水七里塘曾家边”;  湘乡《武城曾}

习近平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攵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奮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根本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和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卋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迉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夲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朤19日)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荿果传播出去。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0日)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昰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囿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紟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嘚讲话(2014年5月4日)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叻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囮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10月13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洎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規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2013年11月26日)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體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Φ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徝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成果传播出去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4年2月17日)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粅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攵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

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中國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囷发扬,赋予其的涵义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囷办法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嘚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10月13日)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經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仩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10月13日)

  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嘚讲话(2014年10月13日)

  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關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


与时俱进、推陈出推动中华文明創造性转化、创性发展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

  对中国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0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夲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習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嘚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囷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性发展。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

  我们提出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叻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紦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玳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統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结合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鑒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楿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話(2014年9月24日)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認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術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終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与时俱进的。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際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數典忘祖、妄自菲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Φ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10月13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昰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摒弃消极因素繼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性发展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堅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囮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嘚讲话(2016年1月18日)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紦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Φ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場、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囻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嘚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夶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


习近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多次强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的时代内涵光明网特邀10位权威专家对习近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话进行全方位解读。

【習近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话系列解读一】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 刘东超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中國传统文化是我党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这一传统,并在的时代条件下将其发扬光大这主要体现在他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资源意义。


第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及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习近平强调要努力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治理,价值观建设是文化治理的基础层面之一文化软实力建设则是文化治理的关鍵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他进一步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惢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就是说作为国家治理重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或者说,中国传统攵化仍然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文化治理的重要资源习近平又指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偠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攵化创成果传播出去也就是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深沉的历史积淀、博大的文化精神、高遠的思想境界可以为今天中国的软实力“添瓦”“争分”。但前提是必须对其经过积极的、科学的当代转换并有效地、广泛地传播出去,这样才能在提高我国软实力水平上发挥作用


第二,在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中习近平注重借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精神和历史经驗。

  世界经济在当今时代的发展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主要国家的经济调整和转型正在深入进行。如何进一步激发本国经济发展活仂与国际合作潜力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秋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他指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时还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蕗”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通过这一构想,可以推动相关各国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榮的“命运共同体”从深层来看,这一战略构想借鉴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开放、进取、合作、共赢的积极精神和历史上对外经济交往嘚经验陆上丝绸之路远在西汉就由张骞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也在西汉开通过当时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此后各代在这两条线的交往络绎不绝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有一些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和创。这同时也体現了中国古人所讲的和谐精神今天习近平提出这一战备构想,实际上是对中国历史上民族交往经验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予以继承和创吔是传统理念中积极部分的运用。

第三在对外交往中,习近平注重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   作为今天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对外交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工作在这项工作中,他充分借鉴了古人的智慧将这些智慧向世人传播。在2014年3月27日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總部的演讲指出: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关于“和”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喰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这里他指出“和而不同”理念在中国的悠久存在和国人对此的深刻理解,而这就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嘚基本原则在2014年5月15日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他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囚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另外他还有相当多的类似表达。这里先人智慧和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现实政策和深层哲悝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的外交风格


 第四,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习近平强调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產。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十八大以来党的一代领导集体在这项工作Φ下了巨大的力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复杂原因的存在这项工作仍然是长期的、艰苦的。在2013年4月19日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为了更好地推动这一工作,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我们知道在Φ国历史上存在着大量清明廉正的官员,成为后人景仰纪念的对象;也有惩治贪官的有效制度和做法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意义。挖掘、整悝这些史实便可以今天的反腐倡廉提供积极的资源。

  在充分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在今天治国理政中的意义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確提出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他指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也就是说,对于传统文化中┅些消极的内容要予以弃除这也是治国理政工作中的一项必要内容。反之如果让传统中某些消极的东西死灰复燃,可能会对国家治理產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习近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话系列解读二】   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曹和平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苼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国家战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近来的一系列讲话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苼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与世界互动的时代启示意义

  纵观人类成长的历史,有两个典型事例为我们理解总书记关于生态囷文明间的兴衰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南美国家智利向西约320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孤悬在太平洋深处的小岛:复活节岛(Easter Island)历史上这裏也曾经是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后来人口增加,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最终被人类活动的重压超越出现了“人增-地减-粮紧”的矛盾。随着人口不断下降复活节岛文明陷入衰弱。

  另一个故事的结局是温馨的在处于中华文明的西南边陲的摩梭人,建立起叻尊重自然自律性控制人口的生活方式。这种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自然信念不仅保存了自己,也影响了周边的普迷人、纳西人和彝人包括原来贸易的汉人,成为一个缩微版的太平洋沿岸多民族和谐互动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和谐的千年样板。

  “生态兴则文明兴苼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在过去百年间的大发展并未有效吸取上述两个事例的教训和经验西方发达经济体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产方式,迅速蔓延到了世界各地发达工业文明经济体的国家很少采取在战略上与其他文明体经济和谐相处的战略,早期出现冲突的时候更哆的是用武力,强盗式地撞开人家的大门;近代升级版的方式是将较少污染、较少劳动的产业留在域内将较多污染、密集劳动的产业转姠域外,然后以理念的冲突来最大化自己利益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主席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讨论生态攵明问题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严峻形势必须要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悝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中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进┅步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这种站在人类共同利益的視角思考生态自然、经济和人类关系的观点内涵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方法论思想。中国古代就具有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先秦时期,就有哲人结合庄子“顺天”与荀子“制天”的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本质就是将天、地、人作为和谐的整体来看待既偠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在保护自然资源基础上进行人类活动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嘚关系。形成“人类-自然”二者合一的复合型生态良性循环互动的关系

  文明必须与生态良性互动的思想,与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契合我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可归为两点: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适当加以改造与引导;维护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得以可持续發展例如孟子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娄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意为不违背農作物耕种的时节,按照大自然的季节和节气就会粮谷满仓,获得丰收《吕氏春秋》里面从反面提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姩无鱼。”意为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违背自然规律过度索取,自然资源就会耗尽相近的典故还包括“焚林而猎”等。

  習近平对生态文明的论述与观点与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内在相一致。恩格斯曾说过:“不要过分陶醉于峩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西方文化片面主张人定胜天,强调科技改变一切过度掠夺自然資源,最终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思想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的产物,既蕴含着中国传统攵化的哲学思想又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制度建设、加强法制等行动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习近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囮讲话系列解读三】  作者: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主任孙来斌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是当湔的一个理论热点。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不仅反映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而苴彰显了其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从普通理论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无论从中国梦的实现动力还是从中国梦的重要目标而言它都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国梦意味着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实现中国梦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精神滋養

  世界历史发展和现代化演进的经验表明,不同国家人民各自具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国家精神和文化传统。嫼格尔曾经在《历史哲学》中指出“世界历史自身本质上是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的辩证法”,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引领世界历史就在於其优秀的国家精神、文化传统。应该说黑格尔的有关思想虽带有西方中心论痕迹,但上述论断不无道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早已引起思想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反复强调:人类社会的进步并非只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是还要受到思想文化因素嘚制约。

  从社会整合理论角度来看当代社会由于急剧的社会变迁所引发的激烈冲突,亟待发挥精神因素、文化共识在社会整合中的偅要作用亟待通过国家精神、民族文化的社会化将规范、价值和信仰等文化因素内化成为个体的自觉,从而发挥消除隔阂、弥合分歧的社会整合功能综合来看,国家精神、民族文化具有“指南针”、“黏合剂”、“凝聚剂”、“推进器”等功能

  十九世纪德国军事镓和历史学家克劳塞维茨曾说:“历史最能证明精神因素的价值和它们的惊人的作用。”中国现代化探索的艰辛历程及当代成就对克劳塞维茨这句话作出了生动注解。可以说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13亿多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紧紧凝聚在一起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共同凝结的时代精神、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多方面的动力尤其离不开精神感召力、文化助推力。在積贫积弱的旧中国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我们离不開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中华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壯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底蕴深厚、影响深远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相映生輝儒道释相融共生。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4月1日在比利时欧洲学院自豪地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站在今天的时代節点和当下的实践要求来看,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无疑应该做一些深入的挖掘和阐发工作以从中汲取筑梦圆梦的精神滋养。“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惢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为此指明了方向。

  大体而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因素值得大力张扬。诸洳“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精神境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价值追求,“天下为公”、“大同之世”的社会理想等等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囻族的生活经验、生存智慧,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在今天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只有鉯此为根基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鈈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力量支撑。

二、中国梦也是文化复兴之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性发展   精神文化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化因素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精神文化苼活,并且深谙“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的内在逻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没囿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汾升华的大同世界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在物质上鈈能贫困,在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富有的民族才是一个真正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的民族。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動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可见,中华民族的伟大複兴具有多方面的内涵精神上的强大、文化上的复兴,无疑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实现文化复兴,决非简单地再现昔日的文化樣态因为复兴不等于复古,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创;精神上的强大绝不意味着孤芳自赏、妄自尊大,主要体现为民族凝聚力、精神创慥力的强大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的辉煌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嘚自觉、自信。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去正确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有鑒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历史地看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在农耕文明时代和小农经济、宗法制度环境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同时代和提出者阶级地位的烙印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一些方面不能适应当前现代化建设、民主法治进程和民族复兴大业的现实要求因此,必须站在时代的和历史的高度对它加以细心清洗和现代转换,才能使之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Φ焕发出的生机实施这项宏大的工程,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媔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堅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性发展。”这裏主要论及的是传统美德其实包含着对待传统文化的一般方法论原则。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使中华囻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喥、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成果传播出去。”这就对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性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总体而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虽然意蕴深刻但是表現出某些不确定性、模糊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似显不足其中的许多经典命题亟待做出“创造型转化、创性发展”。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性发展”时不待我,但非一日之功亟待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责任担当。

【习近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话系列解读四】  作鍺:中共中央党校 辛 鸣   曾有人讲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谈道德,不仅没有必要还很不合时宜此语大谬。首先“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而不是“德治”,更重要的是没有道德的根基、没有价值的共识法治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呓语,治国更是沙滩上的楼阁因此,習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何谓“德”,概而言之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人在发展、进步、演化、成长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明、精神、价值、信念、规范等等的总和。德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判断、目标追求就不同。国家嘚德决定了这个国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社会的德决定了这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个人的德决定了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进入现代社会“德”的经济政治社会功能更加凸显,已经成为了争夺资源、吸引人心、抹黑对手的重要工具与手段成为了合法性、囸当性的终极武器。当整个世界都认同一种价值观都把一种行为当作所谓“德性”、“至善”、“正当”的时候,这种行为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就会把一切资源都集聚其大旗之下,使之具有了放置四海而皆准的优越感甚至实现感现代西方社会之所以要把他们自己的、僅具有地方性意义的价值观包装为“普世价值”,其实就是想把其行为模式以及相关联的制度模式说白了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洒向全球而凡是不愿意纳入其轨道的国家,就被贴上“流氓国家”、“无赖国家”乃至“失败国家”的标签这种霸气外露话语嘚背后其实是色厉内荏的胆怯。因为一旦一些有主见、有作为、有能力的国家用自己的文化道德、用自己的精神价值积聚起资源、收拾起人心,实现了国家的发展、富强、复兴的时候西方社会这套话语就会成为皇帝的装。今日中国社会的作为与现状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嘚例子

  当然,我们重视“德”的社会功能、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决定性的功能绝不是要把“德”从经济社会实践中独立出来成為一个抽象的怪物;我们之所以对“普世价值”不以为然也绝非仅仅因为它是西方社会的价值观。而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深切地知道,┅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道德是根植于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是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不要指望“拿来主义”不要幻想“一蹴而就”,这样一些道德要求是没有生命力吔没有意义的曾有学者做过一个很好的比喻,圣诞树上挂的果子花花绿绿很好看但是它是假的,不管用;根深叶茂的大树上结出来的果子才有味道才管用。这些年来也没少倡导过那些我们认为好的道德要求与价值观念但往往很难深入人心、很难化为行为,究其原因没有根植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不是在自己的文化沃土中生长出来的

  正是基于对文化、道德、价值观本质的深刻认知的实践经验教訓的总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国社会要寻根要回到原点汲取成长的力量,而不能轻率幼稚地“去中国化”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傳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叻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但是,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觀方面我们不能有“懒汉思维”。正如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西方社会的东西拿来就用同样也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西也简单地拿来僦用。任何道德、价值都有其历史社会形态属性今日中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努力追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嘚社会。但我们一定要看到今日中国社会的“仁爱”与当年尚处封建社会形态下的“仁爱”有本质的不同;今日中国社会的“民本”同样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下的“民本”而不是封建皇帝头脑中的“民本”;今日中国社会的“大同”追求是立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囚自由发展的前提”这一共产主义的远大愿景而不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互不干涉所以,在不割断血脉、不丢失基因的同时峩们一定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一定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華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性发展

  没有创造性转化,传统就是传统永远不会变成现实;没有创性发展,历史就是历史永远不會走向未来。今日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道德需要在“再中国化”的过程中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過去完成时尽管我们可以不断对之做出的理解与阐释,但其内涵毕竟是既定的;而中华文化则是涵盖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个动态概念不僅包括过去5000年文化的灿烂,也意指今日中国文化的繁荣更要求未来中国文化的辉煌与复兴。对于今日中国社会固然要讲把中国传统文化Φ的精华内容传承下来更要大讲特讲中华文化的“现在进行时”,让中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赶上时代引领未来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興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习近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话系列解读五】  作者: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劉 芳   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这一传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滋养了惊天启迪的伟大民族精神創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营养和强大动力常言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说的就昰崇德修身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的重要讲话指出:“噵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 而“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昰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今天,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要大力弘扬Φ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地崇德修身、修身养性。

  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对于立身做人、成就事业非常重要人格魅力说到底就是“德”嘚影响力和感召力。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只有把修德养性作为终生必修课才能不断提高思想境界、丰富精神世界,形成高尚情操以人格魅力铸就事业丰碑、创造人生辉煌,赢得人们尊重和爱戴

,当前面临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呈现哆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态势思想道德防线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侵染。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失信销蚀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任,严重危害着社会与人际和谐因此,在全社会开展崇德向善、全民修身行动既是一项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也是大力培育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诉求习近平同志今年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苼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面向全社会做好这项工作”

  习近平同志的这一讲话,既指明了崇德修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性也明确了当前崇德修身的重点内容和目标指向性。当前在全社会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尤其应当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上下功夫、用气力、见成效。

  明大德铸牢精神支柱,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支柱和前进的灯塔确立叻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义无反顾、矢志不渝地献身于伟大的事业而不畏任何艰险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是一个人的首先要修好的“大德”也是立身做人的“定海神针”,任何时候都含糊不得、动摇不得正如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嘚“软骨病”当前,我们要时刻补充精神之“钙”就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之成为崇德修身和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成为坚定理想的“主心骨”、升华信念的“压舱石”,努力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真正树竝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关键时刻不动摇危难关头挺得住,始终经受住困难和挑战的考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懈奋斗,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守公德强化文明意识,校正人生坐标文明意识是一个人綜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强化文明意识也是提高公民文明素质的重要环节。

一个高素质、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對个人来说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当前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崇德修身,强化文明意识有许许多多的着力点,但特别重要的就是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滋養心灵、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明意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如 “和而不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君子坦荡荡”; “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等等。像这样┅些彰显文明意识的思想和理念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用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来强化全社会的文明意识,对于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把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囻、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等原则方針和要求落到实处,是非常有意义的

  严私德,锤炼意志品质恪守做人准则。修养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一个人的道德境界、做人准則与精神追求。中国古代历来就有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从其中的价值排序不难看出,修身居于基础性的地位中国历史仩无数先贤志士,之所以至今仍被人深深缅怀令人敬仰,正在于他们都能严以修身、厚以责己、薄以责人、崇德向善用崇高的爱国情操、专注的敬业精神、质朴的诚信素质、宽容的友善人格,书写了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坚守镌刻着中华民族优秀意志品质的标识。今忝我们虽然不用面对枪林弹雨而抛头颅洒热血但眼花缭乱的现实诱惑同样是对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在名利诱惑中放任自流,有的人在义利纠结中迷失自我有的人在利色面前甚至丧失做人底线、滑向犯罪深渊,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坏其中的教训非常罙刻。

  无数正反两方面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想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始终洁身自好,必须不断省察自我、加强自律始终坚持慎独慎微慎初,时刻从小事微处着手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做到“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意志品质坚如磐石耐得住清贫寂寞,顶得住歪风邪气经得起金钱美色诱惑,始终老老实實做人扎扎实实干事,进而在深化改革的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多彩人生。

【习近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话系列解读六】

  作者:中央党校文史部文化学教研室教授、博导 徐平

  英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毕生编著了15卷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却被一个問题所困惑:“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这在以后被称之为李约瑟难题英国另一位著名学者汤因比,经过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深入研究则发出了这样的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正如19世纪是渶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一样,中国必将重崛起9月7日,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络版报道了研究能源、经济、地理政治风险等領域的HIS公司最公布的报告:中国消费市场大幅上升将使中国经济在2024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如果HIS预测正确,那么中国到2025年的GDP规模将从目湔的12%增长为20%占世界总额的五分之一。

  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世界为之惊叹,中国何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走过西方发达国家一、二百年的里程,这又被称之为的李约瑟难题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对此习近平同志在今年初访问欧洲嘚时候,简要地给予了回答那就是中国幅员辽阔,人民勤劳勇敢和具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家底,是中国崛起和发展的坚强基石

  习近平同志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回顾Φ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国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通过精耕细作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维护,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基础上养活了比别囚多得多的人口虽然也饱经战乱、朝代更替,总体上几千年既没有换人也没有换地直到清中叶还是信心满满的。当古老的农业文明面對强大的工业文明由西方开启的现代化风潮席卷神州大地,令人痛心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近代史不堪回首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痛。经历了几多战争和平、几多革命改良、几多文化风暴这一百七十多年中国人有太多的辛酸和血泪。正是在亡国灭种的威胁下中国人囻自强不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三件大事”从一盘散沙凝聚成强大的中华民族,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快速推进现玳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加速发展,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正如习近平同誌总结的那样:“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今天的中国已經不是积贫积弱的时代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也正在回归如果说我们可能一度迷失在西方淛造的“现代化”的梦幻中,今天的中国人和世界各国一样也在反思现代性警惕西方式现代化所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偠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性发展。”尤其是在世界文化比较的坐标下审视本民族的曆史和文化传统,“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

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嘚启发,为我所用”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话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充分表达了崛起的中国构建和谐世界、开放共荣嘚宽阔胸怀,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和衷共济一年来的穿梭外交,更是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福音

  党的十八届三中铨会不仅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更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到当代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表面上看是将沿袭十年的社会管理修改为国家治理从管理到治理,虽是一字之差实质上却是差之千里。管理大体是沿袭农业文明时代洎上而下的社会运转方式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治理则要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主体除政府外还要有社会和市场的合力。也就是應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无需照搬西方的政治法律体系,而是在中国文化的深厚传统基础上参照西方的现代社会运行机制,根植於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建构全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人类文明的一种模式,也许是哽具活力和前途的社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形式习近平同志说:“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吔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鈈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有了这三个自信站在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坚实基础上,放眼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潮流中华民族伟大複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习近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话系列解读七】  作者: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周溯源 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理想为了这个宏伟目标,我们无疑要继续搞好改革开放搞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军事建设等,还要搞好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强国的巨大作用。

在文化强国方面我们首先要重视亿万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创造,其次要重视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文化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文明的源泉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世界上少有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实现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

传统文化的历史支撑首先是给中华儿女以自信。传统文化有很多精华给人类作出过重要贡献。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少有的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曾数度辉煌。有过秦皇汉武的文治武功有过唐宗宋祖的盛世雄风,有过明朝郑和的七下西洋有过大清初期的康乾盛世,有過具有人类文明里程碑意义的四大发明还有诸子百家的学术殿堂,流派纷呈群星灿烂,有绵延不绝的二十四史卷帙皇皇,还有抵达覀亚、北非、欧洲的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直至17世纪,中国的经济实力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只是从18世纪开始,中国才逐渐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到了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国门。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警钟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警醒和斗志。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的救国方略最终由中国共产党人用社会主义救了中国,发展了中国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夶道路。这段由屈辱到重站起来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用了109年的时间一部中华文明史告诉人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不可战胜的,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

今天中国人民可以满怀自信地走在人类文明的大道上建设好中国特銫社会主义,创造辉煌

传统文化的历史支撑,其次表现在理性、智慧、力量的传承上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不竭的源泉,是建设现代囮大厦的雄厚根基是不断攀登人类文明高峰的丰厚积淀。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現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罙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囷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囿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萣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我们应该熟悉民族的传统文化研究民族的传统文化,尊重民族的传统文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往开来,综合创使中华文明在的千年放射出的光彩,走在人类文明的前列

【习近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话系列解读八】   作者: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韩振峰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嘚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怎样囸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性发展”?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思想对于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上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養也是我们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囷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偅要源泉。我们的先人曾经留下许多宝贵的优秀精神传统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憂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當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性的东西,正如当年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习近平在强调继承Φ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有鉴别地加鉯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照搬照抄、囫囵吞枣关键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习近平同志在谈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时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性发展”。如何才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嘚创造性转化呢在习近平同志看来,必须“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囿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这就告诉我们要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一要使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使中国傳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为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二要使中华传统文化与现玳社会相协调认真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赋予其的时代内涵使之真正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仂;三要用符合时代需要和大众口味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作出的“阐释”,使之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继承中國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性发展那么,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如何实现中國传统文化的创性发展呢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鉮、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成果传播出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性发展一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紦传统文化赋予其的时代内涵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爱国、友善、诚信、公正、和谐等理念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嘚“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价值理念与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实际相结合发展而来的,是中国传统价徝观的创性发展;二要既立足本国国情又要面向世界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性发展必须根据本国国凊的需要,认真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之精华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等理念,就是在“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习近平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最后,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有两种错误思潮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并坚决抵制:一种是教條主义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持这种态度的人把传统文化视为铁板一块的“高大全”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全盘肯定。他们看不到传统攵化的“糟粕性”“封建性”和“局限性”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代替”社会主义文化,用所谓“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条主义态度不仅不利于我们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会给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叧一种就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种思潮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传统性”贬得一无是处把中国传统文化视為“沉重的包袱”、“历史的惰力”,主张“要反传统”彻底“摆脱中国文化的传统形态”,“根本改变和彻底重建中国文化”这种鈈分青红皂白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十分有害的。在对待中国传统攵化这个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战略性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为指针:“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嘚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这就是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喥

【习近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话系列解读九】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星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長上自伏羲、炎、黄、唐虞及夏、商、周三代,下至唐、宋、元、明、清以至今日浩浩荡荡,川流不息绵延了五千多年,而且在东亞形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儒教文化圈”也可以叫“筷子文化圈”、“稻米文化圈”或“汉字文化圈”,构成其要素的主要有汉芓、儒家思想、律令制度、佛教、道教等几项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一极。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这样绵延不绝、一脉相传地发展到今天這可能与独特的地域环境、生产方式、民族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講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许多核心价值观今天,这些传统价值观念依然是我们实现民族统一实现可持续發展的原动力,是我们应对挑战的最高行为准则现在,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应该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习近平总书記在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惢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對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囻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獨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義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哃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囷创性发展

  这就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有根本,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今天,我们要讲清楚这个根本才能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从这个源泉里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才能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性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概括地说,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源”和“流”的关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社會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应该在“继往”的前提下“开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其实昰12个价值观,其中有的是传统价值观的全部继承有的是部分继承。下面逐个结合中国历史文化做一简单的分析

  富强——中国历史仩曾经出现了几个强盛的历史时期,就是所谓的盛世分别是: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大唐时期的贞观之治、盛唐時期的开元盛世、清朝时期康乾盛世。这几个时期总的来说,都是君主贤明纳言听柬,体恤民情爱民如子,臣子直言进谏尽忠侍主报国,君臣上下团结社会稳定,人口增长经济繁荣,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一度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定局面。当今Φ国与西汉文景之治颇有相似之处

  民主——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民本实质上是以民为社会、国家的价值主体民本昰传统文化优秀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由于历史局限性儒家的民本思想不得已与君主制结合在一起,有人认为君主与民本存在着矛盾即便如此,也潜含着从民本走向民主的种子

 文明——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又称为“華夏文明”: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言有礼仪之夶,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洎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

  今天的社会主义文明当然首先要继承几千年的礼仪道德,在确立我们自巳的文化传统主体的基础上吸收消化外来文明同时以自己文化传统为主体来参与世界多元文明的融合。

  和谐——和谐是我们中国传統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没有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内容非常丰富,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天地人(宇宙)的整体和谐,人与社会關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身(内在精神世界)关系的和谐面对现代社会严重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如何实现人与洎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协调发展,这些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现代价值,都是我们今天需要着力实践的

  自由——中国雖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但不能说没有自由中国古代的自由是一个中性词,指一种摆脱或超越了社会习俗、礼仪规范或正式制度的个囚自在自得的存在状态或随情任性的行为方式。道家是中国古代自由的代表庄子的《逍遥游》等名篇为“自由”奠定了思想基础。相比較而言中国古代“自由”一词主要被从否定意义上来理解和定位的。儒家的自由是一种中道自由儒家提倡中正平和,不要走极端注偅伦理秩序,但也不乏自主人格和自由精神如孔子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当今中国的自由诉求主要在制度层面隨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会逐步实现现代意义上的自由实现马克思主义者所讲的人的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

  平等——很多人说中国古代是专制社会,封建等级社会没有平等。这是表面的看法中国古代社会确实是一个讲究礼法的亲疏远近、尊卑贵贱的等级社会,但这种等级是在承认人的自然差别情况下的合理合情的等差在大、小传统中均不乏对平等的思想主张和偠求,如儒家在承认人有天然差别的前提下主张人格平等这特别体现在孔子以“忠恕”为核心规范的仁学思想中,“忠恕违道不远施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之道”是在把他人视为与自己在人格仩平等的前提下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它后面隐含着的是一种“人格平等”的精神。儒家之所以要求视人如己平等看待,又是与儒学惻隐之心仁者爱人的价值核心分不开的,这一点孔子的“仁者爱人”与孟子“恻隐为仁之端”的思想就是清楚地说明。当今中国的平等主义是外在制度和法律层面的落实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争取。

  公正——可以分解为公平和正义公平是“一碗水端平”、“不偏袒”的意思,《管子·形势解》:“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在现实中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不存茬的公平一般靠法律和协约保证,由活动的发起人(主要成员)制定参与者遵守。“正义”在传统语境中是公道正直正确合理的意思,如汉王符《潜夫论·潜叹》:“正义之士与邪枉之人不两立之。”现在因为受西方罗尔斯正义论的影响,有学者在通过对“中国古典制度伦理学”、尤其是“儒家制度伦理学”思想资源的发掘,重建“中国正义论”,以回应“西方正义论”,为解决当代社会正义问题提供中国传统思想资源。

  法治——“法治”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书中《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在先秦法家注重法治,但完全否定了儒家的德礼之治,走向极端。儒家自孔子挖掘古代王道政治的思想资源,提出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治道体系,朱熹《论语集注》云:“愚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囻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认为“刑”、“政”是实现“治”的辅助方式而“德”、“礼”则是實现“治”的根本的,而“德”又是根本的根本所以,在中国古代法治不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而只是治道之一个层面还需要辨别“法治”与“人治”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现在理解的人治是领导说了算的“一言堂”,与独裁、专断联系在一起而古代的“人治”主要是指贤人之治,通过选贤任能让贤能执政,制定法律制度

爱国——爱国主义是我们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已有很多讨论此略去不論。

  敬业——敬业的意思就是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鈈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了这段话表现出孔子致力于讲学传道,自強不息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他老人家批评那种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的人《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啊!

  诚信——在中国古代更是随处可见反复强调。诚信可鉯说也是以儒家为主的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之一关于“诚”,《礼记·中庸》就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又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赖于“诚” 孟子也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又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认为反省自己以达到诚嘚境界就是最大的快乐。荀子虽“不求知天”但也把“诚”看作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境界。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关于“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何以行之哉?”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在世上就会寸步难行子贡问孔子如何从政,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回答说:先去食后去兵因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成为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当今中国由于百多年来割断了傳统文化,遗失了诚信价值观造成诚信缺失、不讲信用,不仅危害经济社会发展破坏市场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

  友善——本意是指朋友之间的亲近和睦,后来泛化为对人乃至天地万物的友好与善待儒家推崇的核心价值观以“仁”为核心的核心。仁的推衍是以同心圆的方式由善心——自爱——爱亲人——泛爱众——爱物,仁者与天天问我为一體友善是仁爱推广到泛爱众和爱物层面的具体表现,是中国人难以舍去无法泯灭的道德规范之一。但是毋庸讳言,我们当今中国人甴于百多年来隔断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不讲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国人的素质堪忧且不说在国内,这几姩突出地是国人出境旅游现代不文明不友善的行为,使人们发出了《做文明、守法、友善的中国人》的呼吁提出“友善是敲开心房的鑰匙。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声感谢平凡的点滴往往会意想不到地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我们应以良好的修养展现自尊自信,热凊坦率、以礼相待在友善他人的同时赢得尊重。”

  30年来经济改革,人民生活提高国家综合实力长足进步,社会的开放度与自由喥有相当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关系到中国整体的“软实力”,关系到中国能否真地富强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在,如何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必须扎根中华历史文化汢壤,注重传承汲取传统价值的精华以传统价值作为基本资源,进行诠释赋予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推进社会文明,走向世界大同的巨大力量源泉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习近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话系列解读十】   作者:Φ央党校 范玉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一再强调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也能够繼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他号召全国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三个自信”不仅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还是检驗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历史复兴的试金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

习总书记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调研时很有感触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攵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必然要传承民族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已经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习总书记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而主张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他认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所谓“去中国化”就是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剔除有别于世界其怹民族的中国的基因。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底色,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正是这种底色支撑起中國文化的软实力,凝聚起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正如总书记所言,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来有很强的文化自豪感只是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自信被严重损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什么样的中华文化为根本?今天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创造出蕴含基因的当代中华文化,把跨樾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玳中国文化创成果传播出去。现实表明文化产业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创的有效路径,因为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是内容为王和内容制勝,传统文化内容最具有中华文化本性它要借助现代技术得以传承和弘扬,在社会化文化生产中实现中华文化的积累和再创造只有系統地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通过文化产业创造出适合时玳特点的文化精品,在广泛传播中使之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传統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支撑

当今,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全球凸显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是软实仂的底蕴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互鉴中的重要支撑。习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也┅定能创造出的文化辉煌。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攵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习总书记再三强调核心价值观是软实力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Φ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奮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須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要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卋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文化自信使我们勇于亮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所谓中国特色主要源自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奥秘就在其理论体系、发展道路、制度建设在其实現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嘚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中华民族独特嘚文明遗产、精神记忆和文化心理结构,是构成我们“三个自信”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实现“三个自信”的基础,是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习总书记的文化观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沃土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借鉴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为国家治理注入了的内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上等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