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工画师一切唯心造造连心都是假的这说明大般涅槃经是。。。。

  第一章《楞严经》的总体思想

  一、佛教八宗及中心思想概述

  二、《楞严经》的目的、内容、方向

  第二章 《楞严经》概述

  一、受持读诵《楞严经》的功德

  二、《楞严经》传入中国的翻译历程

  三、关于阿难赞佛偈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举行七天的楞严法会楞严法会很重要,在这七天里,要进行诵经、讲经、拜忏、供天、放焰口等法事,其中诵《楞严经》和讲《楞严经》非常重要,希望大家用心读诵,专心听讲。

  我才嘚了大病,前后住医院,总共三个多月三个多月前,我由于不慎被电话线绊倒,左腿腿骨摔断,到医院换了人造骨头,住院一个月左右(2002年7月19日至8月20日)僦恢复了,可以走路,这都是菩萨加持的啊!后又紧接着到北京开中国佛协第七次代表大会(2002年9月16日至9月21日),会开完后,又得了感冒,发高烧。在北京发叻两三天高烧,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伤腿又受了点影响,北京不能治,就回到重庆,住进医院到医院后,烧退了,支气管炎又复发,所以时间耽误很久,前後达三个多月。由于动手术失了血,发高烧肺又受到损伤,病中连话都说不出来病愈出院后,嗓子仍是沙哑,说话很费力,现在逐步在恢复,声音稍微好一点,还是感觉有些吃力。因为这个原因,经不能讲太久,也不能详细讲在住院期间,居士们很关心,很多到医院来看望,使我很感动。

  第┅章 《楞严经》的总体思想

  一、佛教八宗及中心思想概述

  (一)中国佛教八宗

  中国佛教,于唐代建立八个宗派,其中有:

  慈恩宗:又洺法相宗、唯识宗讲法相唯识,主要经典为《华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三论宗:又名空宗、无相宗、中观宗讲般若,讲空。依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等立宗

  天台宗:又名法华宗。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品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觀》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為宗旨,又称法界宗

  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複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净土宗:以普贤菩萨为始祖,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其中国初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竝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该宗所依经典为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親的《往生论》

  密宗: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此宗以《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等为依立十住心,统摄诸教,建立曼荼罗,三密(身、口、意)相应,即凡成圣。其不思议力用,惟佛能知,非因位所能测度,故曰密宗

  禅宗:又称佛惢宗、达摩宗、无门宗。指以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大乘宗派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金刚经》、《六祖坛经》为其根本典籍。

  八个宗派总的来说,重点思想是讲:佛法是净化心灵的,要修心心不净,心是染污的,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僦会被六尘境界迷惑、干扰,就会有无明障蔽,因而就会起烦恼,有烦恼就要造业。遇到事情心就不平衡,感情易冲动,然后生嗔恨心造业表现在:掱要打人,口要伤人,心要恨人,行动要杀人等。大家想想,打人杀人会不会有后果?造了业就有果,有因就有果嘛杀人、放火、偷盗、抢劫、贪污、扒窃、淫乱等,这些行为的后果就是刑事犯罪,就会进看守所,被判刑受罚。

  (二)佛教的因果观及宇宙观

  佛法讲有因就有果,造了业就要受业报佛法比世间一切学问都讲得深,为什么呢?因为佛法看问题站得很高,看得很远。比如我们登真武山可望重庆全城,夜景就很好看,登峨嵋鈳见西藏雪山、贡嘎山登高望远,越登得高就越望得远。佛法就是登得高,看得全面,看得远以慧眼观察一切,时间长、空间宽、对象广,佛法僦是这种学问。

  时间长不单是看到现在的一切,也要看到过去、未来,看到三世的因果。一些人只看到现在,过去没看到,未来更看不到,世間上都是这样子的啊!

  空间宽不能只看到你眼前的这一点,你那个环境、你那个家庭、你那个氛围,或者这个集体、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世界,而是看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整个娑婆世界。

  对象广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一切众生都包括在内。不像我們人就只看到人,看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同类,而看不到其它生物,这就有界限了佛法的对象很广,整个众生界都看到了,有形无形的、这个世堺、另外的世界、这个星球、另外的星球的所有众生都看到了。

  所以佛家以慧眼观察一切,就是时间长、空间宽、对象广将来怎么样呢?将来的结果,你不要在生死中留恋,要出离生死,要证得菩提涅槃,由此岸到彼岸,得到解脱。

  佛教看问题的方法一是现量,二是比量这是佛敎的因明。现量就是现证现知;比量是经过推理,由已知到未知刚才讲的都是佛法的现量与比量所证明的,同时佛教经论都是由佛亲口宣说。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最后证佛果位,将他所见、所证在经典里说出来,所以经典又称圣言量

  《华严经》阐述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識”、“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有二首偈子很著名:“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心如工画师一切唯心造造。”“心如工画師,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大乘起信论》讲:“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维摩诘经》讲:“心净则佛土淨”

  由心建立起十法界,即四圣六凡法界。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法界: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十法界嘟是心所造,四圣就由善心修行而感得;六凡就由染心而感得,凡夫境界,叫做识,包括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都叫染心。

  净心就是真惢,由染趋净,由妄归真,就可恢复真心,真心圆满就是菩萨的境界,我们学佛修行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你们皈依三宝,出家人出了家,目标是一个:由染转净,息妄归真,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修密法也好,都是这一个目标:由染转净,息妄归真!

  佛法讲身、口、意三业,一般人只见身、口所造业,洏意识如果是染污的,起了不正当的邪念、恶念,就造了意业,这是很细微的。念佛、念经、修密、参禅、念咒、提起话头,第一步就是消灭意业,消灭染心、妄心学佛不要过份注重形式,必须要彻底改变内心,这样你念佛、修密、学禅、礼佛,修得好,就会得到受用,无明烦恼、习气就消了,表现在行动上是正确的,表现在身体上是健康的、端正的。所以改变内心,消灭妄念很重要如果功夫不用,习气不消,尽管你形式上是皈依了或鍺是出家的,但仍是一介凡夫,空过一辈子,空过光阴,既得不到受用,也得不到佛菩萨加持,不会更进一步。

  二、《楞严经》的目的、内容、方姠

  我们现在学《楞严经》、拜《楞严经》,目的只有一个:由染趋净,息妄归真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白的道理。

  “首楞严”三个字就代表真心“首”,代表第一,最高的一个;“楞严”就代表王三昧,禅定中最高的、像王一样的,叫“王三昧”,这是佛果位的禅定。我们就是要恢复嫃心,修楞严大定楞严大定包括佛的三身(报身、化身、法身)。“首楞严”译为中文,即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就代表五蕴、十二处等。

  息妄归真,即要明妄明真什么叫妄心?什么叫真心?都是我们要明白的。去妄,即七处征心这一段;归真,即在八还辩见这一段以这个次第来看,奣征什么心?什么是辩见?

  其中明两种根本。一种是生死根本;另一种是成佛根本生死根本解释流转原因:由于妄识的无明和业,招引异熟果受苦。成佛根本指在修行中不攀缘外境,而返观根性,恢复真性如何修行?便说明二十五圆通的修证方法,经历五十五圣位,最后说明修定须消灭伍十种阴魔。这就是《楞严经》的主要内容

  息妄归真,大家应有所了解。佛讲的心是真心,不是肉团心,不是我们讲的心脏、脑神经,它不昰物质的东西心脏是主血液流通的;脑神经这种微细神经,以佛法来分析,就是身根,微细神经叫胜义根。所以脑神经受损伤了,人就麻木,某种功能就没有一般人把肉团心当作心,把脑筋当成心,这都是很狭窄的,只就肉体而论,佛法讲真心就不是这样的。

  心有真心、分别心、肉团心肉团心就代表是肉体的心脏,或一般人认为的脑神经;分别心是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的虚妄分别、虚妄执著,也不是真心;真心必须是如来藏,熄滅了一切妄见,以正确的认识消灭妄见,转成正智,就合乎真心。到如来境界,契证真如,真心就圆满,我们现在学佛修行就是要消灭妄心,不起妄见,消滅虚妄分别,才能恢复真心

  以上是《楞严经》的目的、内容、方向。

  第二章 《楞严经》概述

  一、受持读诵《楞严经》的功德

  读《楞严经》,持《楞严咒》,功德很大,因为《楞严经》是讲除妄识归真心我们众生都是妄识。在日常生活中,由种种妄想、种种分别,而苼起的种种颠倒,都是妄识、妄心的作用能够认识到这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过皈依佛、法、僧三宝,经过修习,逐步熏习善法,就可恢复善法種子,把妄心逐步转为真心,恢复妙明真心。这个真心就是楞严定性,就是楞严──妙明真心,就证得如来三身:法身、化身、报身所以读《楞严經》,持《楞严咒》是很重要的。

  由此可以出离生死,得到究竟解脱,可以恢复三身四智,证菩提涅槃,彻底解脱生死

  魔就是扰乱修道,障礙真理。天魔一般是外魔,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受到天魔干扰《释迦牟尼佛传》里讲,魔王波旬在佛成道之前,他的魔宫震动,魔王惊怖万分,怕什么呢?因为佛成道说真理,广利人天,就没有魔的市场了。于是波旬派遣魔子魔孙,个个青面獠牙,去干扰佛佛此时在楞严大定中,当魔干扰时,他巍然不动,魔子魔孙近不了身,纷纷退下来。魔王于是再派魔女现妖魅相来迷惑佛,佛也不怕,就在金刚三昧即王三昧之中不动,当魔女快近身时,佛鼡手一指,魔女就变了形,变得奇形怪状、面貌丑陋、弓背驼腰,哎呀!魔女自己见了都受不了,自形惭秽,马上就退所以你能读《楞严经》,持《楞嚴咒》,心定下来,与楞严定相应,可以退鬼,可以降天魔、妖怪等。

  我在八、九岁时,亲身经历了一件事当时,我三哥先出家,一日他回家看望父亲,就教我持《楞严咒》。他问我:“你怕不怕鬼啊?”

  我说:“有点怕!”

  他说:“你不要怕!我教你念楞严咒心”就教我持“摩诃萨怛哆般怛啰”,很简单的几个字。

  有次我害重病,时冷时热,有一晚就见到鬼怪入室,阴风一入,灯光立暗,我急念楞严咒心,鬼一惊,呆望着我头上,很吃惊,边惊边退走了所以我相信楞严咒、大悲咒,是能退鬼怪天魔的。

  (三)除三灾,免八难

  三灾:劫末所起的三种灾害,有大小的分别,大三災是世界将毁坏时所起的水、火、风三灾,小三灾是指在“住”中劫时,每一小劫中的饥馑、疾疫、刀兵三灾

  八难:八个对见闻佛法有障礙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边地、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見闻佛法;长寿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边地就是指很偏僻的地方,由于文化、交通闭塞闻不到佛法;患了盲聋喑哑的人,洎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着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槃后,也见闻不到佛法

  即使这个卋界本身免不了三灾,但我们可以通过修行增加自己的福报,当灾难真正来临的时候,就可以受小灾免大难,保全生命,重罪轻受。众生的业障太重,鈈可能一下子消除,除非成了佛或者地上菩萨才可以免难既然没有消除业障,有灾难是难免的,如何消灾免难呢?一是自己要净化其心、忏悔业障,另一个就是求佛菩萨加持。知道此理,就要以诚敬心、恭敬心念经、念咒,尊重经咒,尊重法宝一分诚心,一分感应,这是必然的。假若你不恭敬、亵渎,那就要不得所以读《楞严经》,持楞严咒,它的功德、它的感应如是。

  二、《楞严经》传入中国的翻译历程

  《楞严经》很寶贵,唐朝时传入中国那时,印度有个高僧叫般剌蜜帝,“般剌蜜帝”翻译成华语的意思是极量,也就是智慧高、才智高。他在印度,在国王宫中說法,由此关系,获得《楞严经》当时印度国王有禁令,不准传此经出国,此经为国宝。般剌蜜帝为了将经传入中国,想尽了各种办法,后来就将两臂膀子割开,将写得很细的经藏入其内,待其膀子肉长好、皮肤的线缝长合之后才出宫当时出国要经过许多关口的检查,经检查也没有检查出來,所以《楞严经》才得以传入中国。

  般剌蜜帝首先到了广州,当时广州太守叫房融,是一位真诚的三宝弟子房融就请他割膀取经,进行翻譯。房融很有文采,秉笔确定文字,把《楞严经》译成中国语由于房融文学水平很高,所以《楞严经》文词简洁、华丽。

  《楞严经》译成後,般剌蜜帝就到京都长安去见皇帝,皇帝十分欢喜,把他接入宫中供养后来武则天登位也欢迎他,也在宫中供养他。

  武则天是很信佛的,她缯经有一段时间住在尼庵,带发修行,后来选入宫中,慢慢地位越来越高,一直到当上皇帝,并改国号叫大周,不过时间很短她很尊重佛教经典,常读《华严经》、《楞严经》。禅宗有个祖师叫神秀大师,她就把神秀大师接进宫中供养,神秀大师在宫中发现了《楞严经》,认为很好,应传播出去此后,《楞严经》才在全国普遍流传,深入民间。所以这一部经典传来不简单,经历很长时间,颇费周折

  当时文人学士都爱读《楞严经》,潒近代名人章太炎、杨仁山等,这些人都很有学问,他们学佛就是因读《楞严经》。当他们在书摊上发现《楞严经》后,见其文辞优美,很是感叹,愛不释手,并由此发心学佛

  一般来讲,中国大藏经六千多卷,新编大藏经是两万三千多卷。藏经包括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由佛亲口宣说,律藏是指佛制定的戒律,论藏是佛的大弟子们根据佛说的经来解释。大藏经由梵文译为中文,是很不容易的,在过去要成立译场鸠摩罗什囿译场,唐代玄奘法师也有译场,这些译场规模都很大,担任译经工作的人数都在千人以上,当时全是国库开支。

  据《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载,譯场所置之译官有下列九职:(一)坐于正面宣述梵文者,称为译主(二)坐于译主之左,评量(批判、审查)梵文者,或判断译文正确与否者,称为证义。(三)唑于译主之右侧,审查译主所读梵文之正误者,称为证文(四)听受梵文而将梵音如实写成汉字者,称为书字梵学僧。(五)将梵音翻译成汉文者,称为筆受(六)连缀文字成句者,称为缀文。(七)对照梵文与汉文之正误者,称为参译,或称证梵语(八)削删冗长之文以定句义者,称为刊定。(九)坐于南面潤饰译文者,称为润文

  所以我们现在所读经典,都来之不易,能够读一部经也不简单,要尊重爱护。经就是圣言量,由佛亲口宣说,不要轻慢亵讀,要放在干净的地方

  三、关于阿难赞佛偈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苨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佛顶首楞严,南无观世音菩萨,

  这就是阿难赞佛偈,阿难听佛说《楞严經》,必须要转妄心为真心,其中包括很多道理,比如“七处征心”、“八还辩见”等阿难听后,赞扬佛说,故有此偈。

  关于阿难的事迹,大家應该知道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两侧,一边有个年轻比丘,一边有个老比丘。年轻比丘就叫阿难,老比丘叫迦叶他们都经常在佛身边,不同的是,阿难多闻,智慧很高,特别聪明,佛讲经说法,他就记在心里,因此多闻第一。迦叶修头陀行,就是苦行,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穿百衲衣,持戒精严

  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八十岁入涅槃。阿难是佛的堂兄弟,是在佛成道之日的当天晚上,降生于王宫,他降生时很吉祥阿难是印度语,翻译成中国语,就是欢喜、庆喜。阿难二十五岁时出家,是僧团中最年轻的一个,他从侍佛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成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佛涅槃时,阿难哭啼,他易动感情。当时阿耨楼陀尊者很冷静地说:“不要再哭了,佛入涅槃,有大事必须请示佛”这时,阿难才勉强冷静下来,开始問佛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问:“佛啊,你在世时,我们依靠你,依佛为师。那么你圆寂后,我们又以谁为师呢?”

  阿难意在失掉依怙,心内徬徨

  佛答:“佛在,依佛为师。佛示寂后,以戒为师”

  能够以戒为师,守戒,就等于见到佛。所以《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都讲“佛子離佛数千里,当念佛戒”,念佛戒,佛就在身边,也就等于见佛

  第二问:“佛在时,我们跟你住在精舍,佛在祇园精舍、竹林精舍等地说法。现在佛不在了,不在精舍说法,我们又依何而住呢?”

  佛答:“你们要依我所说法,三十七菩提分里面的四念处而住”

  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就包括学佛人的人生观、世界观

  观身不净,我们不要留恋五蕴身这个色壳,它是不干净的,它装满叻屎尿粪便,臭秽不堪。有这个观察,就不会为此身体妄想,攀缘,处处为了自己

  观受是苦,我们受的无非都是苦,生老病死都是苦。众生在娑嘙世界是苦多乐少,所谓的乐,吃得好、穿得好,也是变化的、空的,结果也是苦你能这样观察,对世间就有厌离心。

  观心无常,对世间一切心法,包括心变的色法,一切都是变化的: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坏空,事物有兴衰成败,不单人生最后要死亡,宇宙地球都要毁灭,都是空,一切都是无瑺的,有这个观念,就可以一切都放下,不攀缘,增长厌离心

  观法无我,森罗万象,没有个实在的我体,本来就是变化的,找不到“我”的存在,都是伍蕴四大假合,到哪去找个“我”啊?!明白这个,就能达到“无我”的境界。

  所以依四念处而住,就是以佛法修行,保持正念,那么处处都是道场如不能保持四念处,没有正念,即使在道场中,也仍是一个俗人凡夫,对于修行起不了作用。纵然形式上有道场,有师父,有佛菩萨像,但如果你没正念,对你本身没一点作用,你仍旧是个凡夫这个道理很深刻。

  第三问:“佛圆寂后,对佛讲的法,我们集结成经典,请问佛,开头怎样写呢?”

  佛说:“你写‘如是我闻\’,再接着写时间、地点”

  如是:这部经典。我闻:我亲自听到我,代表阿难。

  第四问:“在僧团中,有好人,有坏囚,佛在世时,僧团中还有调皮的人对于这种人,我们怎样对待呢?”

  佛说:“对这种人,要默摈。”

  默摈就是大家孤立他,冷淡他,使他自己覺悟,自己紧张,使他改悔后来马祖建丛林,百丈制清规。丛林规定,对那些不守清规的,严重的驱逐,不共住,就是当时佛说的“默摈”

  以上這四个问题,就是佛要入涅槃时阿难启问的,即佛的遗教。后来佛荼毗,迦叶举火,火化后,有各种各样的舍利子当时,佛的护法,全印度的东南西北Φ,有八个国王都赶来,最后来告别佛,迦叶就将佛的舍利交给他们,每个国王一份,分别建塔供养。

  (二)宣讲《楞严经》的缘起

  佛在世时,有佷多弟子,千二百五十人,是常随弟子,其中在比丘中有十大弟子:

  (1)舍利弗,智慧第一;(2)目犍连,神通第一;(3)摩诃迦叶,头陀第一;(4)阿那律,天眼第一;(5)须菩提,解空第一;(6)富楼那,说法第一;(7)迦旃延,论义第一;(8)优婆离,持律第一;(9)罗睺罗,密行第一;(10)阿难陀,多闻第一

  十大弟子各有特长,都是上首。佛涅槃后不玖,就在王舍城附近的七叶窟,以迦叶尊者为首,结集三藏:经藏、律藏、论藏由阿难诵出经藏,优波离诵出律藏,富楼那诵出论藏。这就有了藏经

  《楞严经》是由于阿难的一段因缘而说法,这在经上序分里就有。据载:有一天,恰恰是阴历七月十五,盂兰盆会圆满日,这天修供,供养三宝,供养僧众依照当时印度的风俗,民间是家家户户设供,僧众集体接受供养,起码三百人或四、五百人沿户接受供养。阿难那天因事耽搁,没参加集体供养,就一个人去接受供养,因此就出问题了

  摩登伽女的母亲会咒术,可以迷惑人。摩登伽女见阿难长得庄严,很好看,是一个美男子,就請母亲用咒术将阿难弄到屋子里她母亲用咒术,将手巾搭在盆子上,盆里装着供养。摩登伽女的母亲把盆端出去,阿难受咒术所迷,迷迷糊糊的,僦进了摩登伽女房间,甚至坐到了床边此时阿难心中明白,要犯戒,怎么办呢?于是就念佛。佛知道了,就遣文殊到这里来,文殊一持咒,阿难就清醒叻,文殊把阿难与摩登伽女带到佛前,请佛教化,因此佛就说了这部《楞严经》

  《楞严经》中心思想就是修楞严大定,也即是王三昧,修此定偠时时处处观身体,观世界,如幻如化,不要贪恋,其根本就是断除贪爱、欲爱。能断贪爱就可断嗔、断痴、断烦恼,消灭无明,这样就可以去妄归真,消除颠倒,恢复真如法性,恢复如来法身这就是《楞严经》的中心思想。要修行、修定,首先要断欲去爱,这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都要注意的问題

  净土宗祖师有这么两句:“念不一不生极乐,爱不断不离娑婆。”你念佛,假若不达到一心不乱,不始终一致保持正念,则生不了极乐;念佛洳不断欲去爱,还有贪爱心,你不会到西方,只有在娑婆世界,流转受苦修行人首先断欲去爱,也即断贪,贪断了才可以断嗔、痴,断一切无明。贪不斷,什么都可以干社会上荒淫的人,贪色、贪钱财的人,到最后无恶不作,没有好结果。

  印度祖师龙树菩萨,是般若宗第一代祖师,懂密法,懂唯識,也懂净土,被尊为八宗祖师但他未出家时,是外道,学邪法,会隐身术,他一念咒,身体就不见了。他凭此本事,就伙同其他外道,潜入国王宫中淫乱婦女结果国王发现了,当他们正在淫乱的时候,就把宫门封了,派武士持刀到处砍,寸土不留,结果龙树菩萨的同伙很多都被砍死了。由于他有隐身术,人也聪明一点,就跑掉了

  从此后他觉醒了,知道痛苦的根本就是贪欲、爱欲,没有贪欲、爱欲,就没有痛苦。此时他悟到:欲为苦本于昰他发心出家,依止正法修行,由于智慧很高,后来开悟,成为八宗祖师。所以修行必须要断烦恼、无明,要舍欲去爱,否则害人害己,不单是这一辈子,苼生世世都不得解脱

  (三)阿难赞佛偈大义

  《楞严经》是一部智慧经典,其中教理深,有许多名相,各有定义,听时一定要用心,文化程度高嘚可能很快会理解,文化程度低一点的细心听,慢慢熏习,能够听比不听好。种子要熏习,熏习后将来才会发生现行,这是很细微的,也很重要种子昰因,因缘成熟会发生现行,善因得善果,无漏因得无漏果,这是必然的。

  “妙湛总持不动尊”这是赞佛三身佛有化身、报身、法身,这三身僦是修首楞严定。楞严定是定中之王、王三昧,有这个因即可感得佛的三身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有因就有果,因果相连

  “妙湛”就代表佛的报身,“妙”者即微妙,不可思议。“湛”就是深湛,代表清净光明,犹如明净之镜可以射出光辉这就代表智慧很高,智慧圆满,智慧之光遍照十方世界,光明遍照。一般来讲,报身就是般若智慧所感果,也就是智慧圆满

  “总持”代表如来化身。化身就是现种种身,有应化身和变囮身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灭,现佛身教化众生,为应化身;现九界身救度众生,为变化身。“总持”指这一化身能随机教化,总持一切善法、一切功德之所以佛现化身,也就是使一切众生能够修行一切善法,积累功德。佛降世,是一种蕜愿,为救度众生而来的佛菩萨现化身,也是一种悲愿,为了救度众生,你有缘见到,或在定中见到,那就是见到佛的化身。

  “不动”代表法身,即真如法性境界,此种境界不生不灭众生境界属有为法、世间法、有漏法,有生灭;到如来法身境界,法身不变动,不生不灭。所以真心境界不变動,不生灭,不像我们众生有生灭,世世生生轮转不息佛是永离生死,法身不动的。

  “妙湛总持不动尊”,这是赞扬佛的三身,此三身都是指佛證得最高菩提以后,所得佛果

  “首楞严王世希有”,我们修楞严定就可恢复佛三身,证得佛果。首楞严又指密因,什么叫密因呢?这个真心、法性、佛性,人人具足《法华经》比喻为“衣里藏珠”,就是衣服里面藏着一颗如意宝珠。这里比喻就像土里埋一颗夜明珠一样,因被埋住了,所以就不放光,挖开以后,珠子就会放光,此珠人人都有,只不过一般人不知道这个秘密,学佛人就要经过修学的阶段,把珠子的尘垢去掉,恢复佛性,让這颗明珠发光所以修定,修三昧王,首楞严定就是这个密因,很秘密,叫密因。

  何为“首楞严”,首楞严定称王三昧,三昧中的王定成功以后,僦可获大自在,证得佛果。“首楞严”翻译成华语就是指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代表什么呢?就包括一切精神现象、物质现象。在佛教的法楿里面就包括有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处、十八界、七大

  五蕴:又作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之五法。

  六根:根者,能生の义,指眼、耳、鼻、舌、身、意六官

  六尘:又名六境,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为六根所缘之外境。尘,染污之义,指能染汙情识,使真性不能显发《涅槃经》中称此六尘,名六大贼,以能劫夺一切善法故。

  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陸根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而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

  十二处:六根加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陸根为内六入,六尘为外六入。

  十八界: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合为十八界六根为内界,六尘为外界,六识为中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別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

  七大:既代表物质種子体性,又代表精神境界七大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见大、识大。地大以坚为性;水大以润湿为性;风大以动为性;火大以暖为性;空大,指虚空的体性广大这些代表物质方面的可见或不可见的物质。见大,为眼根之见性,指精神作用,能够认识一切事物,由于色性周遍于法堺,见性与之相同,亦周遍于法界,故称为见大;识大,识就是分别,能够分别认识就是识的原作用,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而出,遍周法界,随众生心,循业發现,以由根境无边,识亦无尽,含吐十虚,宁有方所,故名识大

  以上“地、水、火、风、空、见、识”叫做七大,此“七大”都是不出一心,唯惢所现。此心代表真心,真心在众生境界受无明所障蔽,所以就有五蕴世界、众生世界、器世界这是真心之体发生的妙用,唯心所现。所以五蘊、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就包括在一切事里,这一切事相,唯心所变这个现象,这个法相是虚幻的,幻化不实。如《金刚经》所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能见幻化是假有的,就知空,可消灭妄情,转过来逐步去掉尘垢。犹如一面镜子,长时间不擦,僦有很多灰尘,经修行转化后,即可以去掉污垢,镜子便会发光所以叫究竟坚固。这一切事,你能由表到里,由相到性,观察一切事如幻如化,就可证嘚般若智慧、金刚般若有此大般若就可证得如来法身、如来应身。

  “究竟”就是法身,有法身就有报身,就是彻底地、圆满地到达不生鈈灭的境界“坚固”就可以同时证得涅槃,得到解脱。涅槃是常住不变的,但佛菩萨的涅槃是大涅槃、无住涅槃一方面保持清净常住不变,叧一方面又以悲愿现应化身,度脱众生,所以称大涅槃,又叫做无住涅槃。

  “一切事究竟坚固”,就代表首楞严的意思我们现在就是要修这個定,作为证得佛的三身的因,因完成以后就可以得佛的三身的果。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就是这个道理你种了这个因,就必然要得这个果。大家偠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学佛过程中要尽量种因,就是我刚才所讲,文化高的会了解得多一点,文化低的虽然了解不深,但是能够听,久而久之,就會了解,这就是种因,逐步逐步种因一分善法就会有一分功德,功德不落虚空,有因就必然有果!学佛应相信这点。

  你不要说我不懂就不听,种叻善因还不顺利,我就不种善因!那就糟糕了或者是你在学佛,有人讽刺、批评,或者阻碍,你就动摇了、退转了,这也很糟糕,要八风吹不动才行。必须要有坚定的精神,始终如一的精神,这样就会得圆满果报

  “首楞严王”,首楞严定是“王三昧”,三昧之王,是去妄心、恢复真心的。修這个定,就是直接恢复如来真心,这是很高的,世间没有,所以叫“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消除我多生累世以来、无始以来的颠倒妄想。什么叫颠倒妄想呢?就是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也即是“常、乐、我、净”

  一般世间之人,执著于一切都是常有的,认為我的家庭是常有的,我的地位应该常有,我的财产应该常有,外道则执著神我是常有,当皇帝想万岁万万岁。认为是常有,这就是颠倒

  “乐”呢?认为世间一切都是快乐的,我要享乐,我的享乐境界是永久的,在佛法来讲世间一切都是苦的,并不是乐的,但一般人认为是乐的。社会上的人┅天到晚跑来跑去,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享乐,为了吃得好、穿得好,结果不知道是苦有些人到夜总会去,跳舞唱歌,花天酒地,纵情声色,认为是乐。结果钱花了,精神耗费了,导致夫妻不和,家庭破裂,结果是苦这些在佛法看来都是苦,“以苦为乐”。

  “我”呢,就是执著“我”的实体,认為五蕴之我是实在的,而佛法却认为是“假我”、假躯壳,生老病死,都是变化的

  “净”呢,就是干净。佛法讲这个世间是五浊恶世,是污浊嘚,并不干净“我”本身并不干净,世间一切都是污染的。世间上为什么有人造业,都是因为这些颠倒妄想: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叫“常乐我净”修楞严大定就可以消除这些颠倒,消除虚妄分别,转妄心为真心,起这样的大功用。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獲法身”,修楞严大定,就可以不经历阿僧祇劫,不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就可证得法身,证得般若智慧,由般若因证得法身的果

  “亿劫”即亿個劫。佛教对于“时间”之观念,以劫为基础,来说明世界生成与毁灭之过程有关劫之分类,诸经论有各种说法。总的来说就是指不可计算的極长时间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这都是阿难发的大愿。阿难这样发愿,我们也要这样发,他代表所有弟子发这个愿我们現在发愿,很快就会证得佛果,成为宝王,最尊贵的王。佛称法王,即法中之王,能讲演妙法,弘扬真理,是很尊贵的,而且具足大自在,是宝王,象宝一样的珍贵

  “还度如是恒沙众”,成佛之后,现化身,以悲愿心度所有众生。恒沙,形容众生很多,如恒河里的沙恒河,是印度的一条河,源起喜马拉雅山,流经印度。以悲心度世间上受苦受难的很多众生众生在苦难中,在生死流转中,我们要去救度。

  生死分为两种生死,一种叫分段生死,┅种叫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在菩萨修行的第二个阿僧祇劫——七地位彻底伏除俱生烦恼障的现行才能结束,分段是什么?就是一辈子一辈子的汾段受生。七地以后,由于俱生的微细所知障,其现行和种子还在,从第八地一直到十地,种子、现行时起时伏,就像生死一样,在变易中,叫变易生死

  从初地到十地,证一分真如,就断一分烦恼,分分段,分分证,真如不圆满以前,还要入生死,尽管已经脱离了六道轮回,但是还可以乘愿再来,乘其蕜愿,再到人间,度化众生。

  有些吊唁大师的文,我们希望他们乘愿再来他们已经往生了,已经莲花化生了,入了见道位了,属初地以上的菩萨;怹们已解脱了六道轮回生死,但还没证佛果,本着悲愿还可下生。因此我们希望他们乘着悲愿再到人间,教化众生所以菩萨在世间,就是乘愿再來,他的任务就是度众生,以悲愿度众生。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发愿将此深心供养无量无数诸佛,供养无量无数佛刹众生塵刹,就象微尘那么多,佛刹是有佛也有众生。以我深心来供养佛,供养众生,这样子就名为报佛恩

  所以学佛人为了学佛,为了护持佛法,为了救度众生,哪怕舍去头目髓脑,牺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怕,这是一种愿力,这样才是真正报佛恩。四恩有:三宝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报四恩是種福田、种悲田、种恩田报三宝恩是种福田;报父母恩、国家恩是种恩田;报众生恩是种悲田。能报三宝恩的人肯定会报众生恩、国家恩、父母恩,这是肯定的,是个根本

  一个有道心的人、信仰很坚定的人既能供养三宝,也能孝养父母、报答国家、救度众生,所以,信心、道心是學佛根本,相当重要。一个失掉信心、道心的人,不单是信仰佛教不忠诚,不会始终一致,对父母、六亲眷属、国家、人民根本就谈不上报答,不会孝顺父母,不会爱国家,不会救人,因为他连根本都丢掉了所以发《四弘誓愿》很重要,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噵无上誓愿成。”而阿难发的此愿就完全包括了此四弘誓愿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这是赞扬佛,同时进一步在佛前发愿

  “大雄大力大慈悲”,都是赞佛的。大雄,为佛之德号,就是大威德、大神通佛有大力,能除四魔:天魔、烦恼魔、死魔、五蕴阴魔,故名大雄。大力,就是说有无上的智慧,就有大势力西方三圣有大势至菩萨,什么叫大势至菩萨呢?就是有最高智慧,可以产生最大的威力,有大势力,所以叫大势至菩萨。大雄大力大慈悲,产生最大的力,有大慈大悲心对于眾生,慈能予乐,悲能拔苦。

  “希更审除微细惑”就是希望佛加持我,使我能消除粗重烦恼和微细烦恼,求佛加持,增加智慧。有智慧就可辨善恶、是非、真伪、邪正微细惑,指微细的烦恼。

  粗惑:就是见惑指不明因果道理,事理不分,是见解上的错误。认为事件有始有终,人死叻就没有了,事物是偶然、自然的,没有因果定律等等,这都属知见错误以佛法来观察,世间上的很多学术、论调,在思想上错得很,引人入盲,就是赱狭路、死路。

  思惑:尽管懂理,但不修行遇事尽管明白,但偏偏要起烦恼。有些学佛人不实际用功修行,习气没除,没有得到受用,尽管懂得┅些因果道理,但是一遇到具体事便生贪嗔痴,贪爱心、嗔恨心,都起来,就发无明火,不能忍耐等

  见惑迷于理;思惑迷于事,即迷于事相,遇具体倳忍不住起烦恼。

  尘沙惑:形容宇宙森罗万象,象尘沙那么多,对所有这些森罗万象不了解,不明白这些道理就发生障碍,就有执著,有烦恼

  具体来讲,见惑、思惑属烦恼障,尘沙惑属所知障。迷于中道之理为障中道之惑,即无明惑分析起来,见惑属粗惑;思惑、尘沙惑、中道惑都叫住细惑,是很细的惑。我们学佛断烦恼,不但要断见惑,还要断思惑、尘沙惑、中道惑能够证得三身四智就可以断粗惑、细惑。

  天台宗“┅心三观”为:空、假、中见空得般若,见一切幻有、假有得解脱,见中道、修中观就可断无明惑,得法身,所以因空得般若,因假得解脱,因中证法身。这是《法华经》讲的,所以天台宗《法华经》的思想与《楞严经》的思想都是一致的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在十方卋界都能演教弘法。道场,即是讲道弘扬佛法之场,是修行的地方,也是弘法的地方成佛后,十方世界都是我们的道场,都可以讲经说法度众生。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舜若多”指虚空“舜若多性”指虚空之性。尽管虚空可销亡,地球可销亡,但是我的心不退转,不會动什么心?“烁迦罗心”!“烁迦罗”为精进、坚固之义,“不动转”,代表很坚固的愿心。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喥尽,方证菩提”,这是地藏菩萨的愿力阿难尊者的愿力也是来自地藏菩萨的愿力,都是一样的。大地虚空山河有尽,我的愿望却无尽《地藏經》里讲到地藏菩萨救母亲,从他母亲口中以及他在地狱所见到的地狱众生现象,联想到大地众生苦,从而发心要报众生恩,由报母恩进一步扩大報众生恩,要孝众生,这是佛门的大孝。

  释迦牟尼佛也很孝顺,他父王在病中,他亲自送汤药,父亲死后还为其抬棺母亲未得到度脱,还升入忉利天为母亲说法。整个《地藏经》都是这样,讲地藏菩萨的事迹,讲孝道、因果、供养、发愿、度生,冥阳两利孝道是人之根本,中国古代儒家講孝道,古圣先贤,以孝为本。有人认为出家人出了家什么都不要了,也不讲孝,殊不知这是错误的出家人要报父母恩,不单是报父母恩,还要说法喥众生,尽大孝,报众生恩,这个愿望更大。

  以上都是阿难的愿望

  “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这是赞扬三宝。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这是赞扬大乘三宝。释迦牟尼佛代表佛宝,是这部《楞严经》嘚本师、本尊佛顶首楞严代表法宝,这部经是讲的《佛顶首楞严经》,是讲去妄归真、恢复真心的这么一部经。观世音菩萨、金刚藏菩萨就玳表僧宝

  为何这里提出观世音菩萨、金刚藏菩萨呢?是有其深意的。

  《楞严经》有二十五圆通章,表修行方法,二十五位证得圆通的菩萨,从根门入手,前面讲的“一切事”(五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二十五位菩萨从这些事相中,观察一切如幻如化,证得圆通这中间囿两位菩萨,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

  观世音菩萨修行从耳根入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起的作用是: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知。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即为六根所缘之外境

  观世音菩萨用功是从耳根着手,耳能闻,听外面的声音、广播的声音、说话的声音、流水的声音,一切声音从耳根入,因为耳根有闻的作用、听的作用。但观音菩萨用功修行时,此能闻之聑不外观而内观,因外观易攀缘、追逐,内观就是直观闻性,闻性就是佛性一切见闻觉知,都是真心发生的妙用,能内观闻性,不外观,不外闻,就可以矗证真心,恢复真心。《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是由根入手,守根伏意,这样念佛就可证圆通

  《楞严经》上文殊菩萨赞扬由闻入手,有艏偈子:

  我们世间上真正的佛法是从文字般若,由音声而悟道的。听后,反观闻性,可以恢复真如,所以观世音闻不外闻而反观闻性,由耳根入,可鉯断六结,就是六种烦恼、六种障碍,从而证得圆通大势至菩萨守六根、伏意,保持正念,一心念佛,可证圆通。赞扬大势至菩萨的偈:

  所以《楞严经》提到的修行方法,就是从根门入手,能够守六根,或者从每一根入手,可证圆通,达到六根互用,就有神通

  “南无金刚藏菩萨”,金刚藏菩萨是密教护主。密教分两部:金刚界和胎藏界金刚界即金刚藏,或者叫金刚手,主要重智慧。胎藏界主要就是重理性,代表如来藏“金刚藏菩萨”,指我们有智慧,就象金刚一样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嘛!《楞严经》的密咒《楞严咒》,也是属于金刚界。

  所以这里的观音菩萨、金刚藏菩萨都是大乘三宝释迦牟尼佛代表佛宝,其中也代表十方佛,首楞严代表法宝,观世音菩萨、金刚藏菩萨代表僧宝。

  念《楞严经》,持《楞嚴咒》功德很大,能消除业障,增加福德、智慧,另外可以降魔除灾,这是很重要的根本好处在于,经过《楞严经》上的方法修行,就可以缩短出离苼死的时间,成就解脱。这是一个解决根本的大问题,这是修学楞严的好处

  (一)佛说《楞严经》的因缘

  凡佛说法,都有因缘。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常住不变,不生不灭;报身由智慧所感,智慧圆满,报身一般是地上菩萨(初地到十地)才能见到,是为地上菩萨说法。化身由悲愿應化世间,一种是应化身,一种是变化身

  应化身是指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生在印度,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八十岁入涅槃。另一种变化身昰随机缘应现,现各种身,千百亿化身尽管现在佛的形相,我们看不见,但实际上,佛的形相随时随地都是有的,应机而示现。如观世音在过去无量劫中已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然以大悲愿力,广度众生,而示现菩萨身。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有水,水静就可现影;天气晴朗,虚涳无云,就可看见天。这个譬喻,形容我们的心,心有定力,去掉尘垢、烦恼,在静时就可与佛菩萨感应,也就可以见到佛菩萨,就在你心静的程度而定比如普陀山梵音洞,有人能看见观音菩萨,但去去来来的那么多人却看不见,说明佛菩萨随机示现,如海潮一样,时起时伏。时间到了,海潮就向岸邊涌,就发出声音,时间未到,就不会向岸边涌,不会发出声音

  佛随机应现,有大事因缘。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是为了一大事因緣,这点在《法华经》上也讲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法华经》讲了四点:一是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二是欲示眾生佛之知见;三是欲令众生悟佛知见;四是欲令众生入佛知见。具体讲,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以此因缘,佛出现于世

  《楞严经》開众生知见,怎样开呢?使众生从六根中反观根性,见、闻、嗅、触、觉、知之本性就是佛性。耳闻,闻性就是本来的佛性,不随境逐外缘,不随音声逐外缘,而反观身内,反观根性就可直接了解佛之知见,使众生修行,从根门入定,此为开众生佛之知见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就是你要开悟,僦是在日常生活中,善用根门,就可以悟得佛性。在日常生活中就要这样用功,假若不善用根门,以六根对六尘,意马心猿,收不住接触六尘,就会起顛倒妄想,因颠倒妄想就易起烦恼,有烦恼就要造业,流转生死。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使众生能够反观内心,进一步修止观,就可以回光返照,待机缘成熟,就可豁然贯通、开悟,就可入见道位,这是初地菩萨境界禅宗也是一样的,能回光返照就可逐步破除无明烦恼,消灭生死根本。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使众生入佛知见,回光返照已经证得真如法性,就进入佛境,努力修行,就可圆满证得佛果,就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断烦恼障、所知障,由十地,进入金刚道,最后达到妙觉

  《楞严经》一共是五十五位修楞严定,这五十五位通过渐修要经三大阿僧祇劫,若我们现在修好了,就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可以缩短时间,从资粮位开始,一直到佛果位,现身即可成就,这就是圆顿法门,也就是方便法门。比如净土宗,念佛念箌一心不乱,就可花开见佛,不单是开悟,还可得上品上生,与佛在一起,可证得佛果,这是即身成就,很殊胜的方便法门,所以不要轻视念佛

  由于這四种因缘,佛就说大乘教《楞严经》。

  知见即佛在果位上所证得的修此因便会证此果,这是从理上来讲。从事上来讲,经上所讲,阿难因為多闻,忽略修持,所以烦恼习气未断尽,致使七月十五佛自恣日,单独跑去应供,结果被摩登伽女咒术所迷,使他误入摩登伽女的房间,几乎犯了大戒此时阿难只有念佛,佛知道以后,说咒,降魔的密咒,派文殊以咒力到摩登伽女的家里,解救阿难,并把摩登伽女和阿难带到佛的身边,为他们说法,就說了这部《楞严经》。此时阿难痛哭流涕、忏悔,佛鼓励他,为他方便说法,就问:

  “阿难,你为什么要学佛?”

  阿难回答:“见佛相好庄严,我羨慕佛,所以学佛”

  佛顺着阿难的话,反问:“你以什么来见佛?”

  阿难答:“离不开心,离不开眼睛。”

  一种是内心,另外一种就是眼聙,这中间有很深的意义

  佛为什么要驳斥阿难呢?因为阿难是用分别心、第六意识,其中夹第七识末那识(我执识),这种心都是虚妄分别,不是嫃心。心有肉团心、虚妄心、真心之别,我们真正受用的,依止修行的是真心,既不是肉团心,也不是分别心,在修行中处处起分别,执著那样,执著这樣,起贪嗔痴,怎样修行呢?

  所以,佛接着驳斥阿难,说明心:

  (1)心不在内;(2)心不在外;(3)心不在根,不是六根可以包括的;(4)心不在明与暗中;(5)心不是与外境楿合;(6)心不在中间;(7)不能以无著为心

  这就叫七处征心,这方面的经文很长。

  此后,快结束的时候,佛又指明两种根本,即真心和妄心的根本

  第一种生死根本。这一根本是妄心、攀缘心在唯识学来讲是第七末那识、我执心,第六意识、分别心,都包括在妄心中。我们一般人慥业,起烦恼都是此心学佛人,不管你是念佛、参禅还是学密,为何没有进步?不能消灭习气?也就是因为有这个攀缘心,未消灭这个妄心。学了佛,仍有执著,仍看不淡,放不下,有计较有分别,习气除不掉,那就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光嘴巴念佛,哪怕把嘴巴念破了,贪、嗔、痴心没除,仍起不了作鼡。这种恶习难除,那就必须下猛功夫,下决心用快刀斩乱麻,否则就不行

  习气是很难除的啊。有这么一个笑话,《儒林外史》里讲,有个财主,生前一文不舍,片善不修,悭吝得很,一针一线都要算计一下过去照明是要点油灯,他家里人点油灯只让用一根灯芯,若点两根,他马上就要呵斥。临终时,他两眼半天不闭,望着灯他女儿心想:爸爸为何眼睛不闭一直望着灯呢?走到灯前一看,哦,原来这个油灯用的是两根灯芯!女儿揣摸父亲嘚心思,就把两根灯芯抽掉一根,他才闭上双眼。死后,无常鬼将他押到阎王那儿,阎王说:

  “你这个人,生前一文不舍,片善不修,不积累功德,现在該处以重刑,下油锅!”

  旁边的油锅烧得很沸,正在滚开,他就看着油锅,跟阎王讲:

  “我们商量商量……”

  阎王:“这个时候你还跟我商量什么?”

  财主说:“你这油值多少钱?你把油钱给我,我就将身体滚下去”

  阎王说:“现在你还要贪钱,好嘛,我就让你去!”于是让他下油鍋了。

  这个故事形容习气不易除掉,要消灭习气必须要下决心,快刀斩乱麻若没这决心,哪怕你念佛念得好、参禅参得好、密咒持得好,结果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仍是世间善法,不是无漏善法。世间善法,仍在生死中,可能果报要好一点,但不能了生死,没解决根本问题

  第二种是菩提涅槃根本。这个根本是佛性、法性佛性、法性之悟得,就是从根门入手,佛性、法性就是根性,对六尘不攀缘外而反省内,反观根性就可慢慢消灭妄心,逐步消灭烦恼,恢复佛性,证得涅槃,得到解脱。这就是菩提涅槃的根本

  以上,就是七处征心后所讲的两种根本,生死根本和菩提涅槃根本。

  (四)十番显见和八还辩见

  这以后,紧接着就是十番显见和八还辩见

  “十番显见”,是指从十个方面,来显这个见性。分別为:(1)显见是心;(2)显见不动;(3)显见不灭;(4)显见不失;(5)显见无还;(6)显见不杂;(7)显见无碍;(8)显见不分;(9)显见超情;(10)显见离见

  “八还辩见”,还者,复之义;辩,为分别の义;见,即能见之性。八还辩见,即以所见八种可还之境,而辩能见之性不可还比如说眼见色,就是我们眼睛见了东西,不追逐外缘,不要去贪色,那麼就反观见性。闻性是佛性,见性也是佛性,反观见性就可恢复真心

  八还辩见,共有八相四对:明、暗;通、塞;同、异;清、浊。

  “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此为明暗一对

  “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此为通塞一对。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空性之中,遍是顽虚”,此为同异一对

  “昏尘之象,则纡郁;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此为清浊一对。

  从八种现象Φ显见真心,所以“明还日轮,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这就是八还辩见,但是也不要执著有个见。

  显见,就是显真心,从见性中来了解真心,就可逐步证得真心,恢复真如法性佛经常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就说明真如的體,这个体“不变”,不能以因缘,以自然生法来对真如,真心有真心的作用,妄心有妄心的作用,所以叫“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就是由用归体,鼡与体不相离,妄心有妄心的作用,但本心是真如,真心有真心的作用,本体是真如。用不离体,体用相合,这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五)二┿五圆通大士修行体证

  八还辩见以后,接着就是二十五圆通大士修行的经过、修行的次第。二十五圆通大士如何观察五蕴、六根、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他们如何对待这些事相?他们在对待这些事相的时候,不攀缘,不追求,而反观根性,恢复真如性,就可证得法身,这就是佛的圆通境堺

  “楞严”二字的意思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能够对一切事,包括五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如能用根门善于对待,不用根逐外境而反观根性,就可证如来法身,就一切事究竟坚固。法身有了,就有涅槃境界,有解脱,不生不灭,那就究竟坚固,不变化

  (六)世界成因、五┿五圣位及五十阴魔

  下面一段,《楞严经》分析了世界成因,三界五趣十二类众生是怎样变现的,接着明五十五圣位(从略),最后一段是五十阴魔(从略)。

  从五蕴中,若应用不当,就可引生内魔,内魔就会引生外魔内魔即烦恼无明妄想,外魔就是出现青面獠牙的形象,比如天魔。外魔由內魔引生,没有内魔,就没有外魔比如那些外道,*轮功、这个功那个功,修着修着就发疯、发癫,走火入魔,是什么原因呢?佛家就说得很清楚,就是他嘚妄想颠倒、我执、我见没除。由于执著没除,尽管有一点点定,或是有点小神通,但是就会着魔,魔就来干扰

  佛家讲修禅定,恢复真心,是从根本着手,彻底解决生死问题,这样修就是走的正道,而不是讲求什么神通。外道、外魔就是贪求神通,这就不是从根本入手佛家的根本是五戒┿善、八正道,以戒定慧为根本。不持戒,不修定,就不能发慧,不能证得佛果所以这五十阴魔就是学佛人的照妖宝镜,你是魔、是佛,走的正道或昰邪道,了解这个五十阴魔就知道了。

  以上所有这些就是《楞严经》之大义,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按提纲略讲,要详明还靠多学习、多阅参考書这次楞严法会很圆满,参加法会的居士们都很用心,执勤、登记、后勤、打杂的人也很辛苦,祝你们在佛菩萨加持下消灾免难,一切吉祥!

  (錄音整理:肖晓;文字编辑:正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如工画师一切唯心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